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法学》教案

《民法学》教案

《民法学》教案
《民法学》教案

《民法学》

教案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民法的概念

一、民法的概念

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二、民法的沿革

(一)民法之语源和起源

(二)近代民法与现代民法

(三)中国民法之演变

三、民法的分类

(一)形式民法与实质民法

(二)成文民法与不成文民法

(三)普通民法与特别民法

第二节民法的性质

一、民法为市民法

当出现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二元后,形成了对市民和公民的不同的法律要求。为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和对人性的关怀需要,将对市民社会中有关利益分配和保护的任务主要赋予民法调整。此为民法之本质。

二、民法为私法

在市民社会中,平等主体间所产生利益多为私的利益,其纷繁复杂、千变万化,且带有私密性,国家无法也不能一一规范,由当事人自由意志决定是其必然选择。

三、民法为权利法

私的利益以法律术语表达即为权利。民法的重要内容就是规定和保障民事主体的合法民事权利,并以授权性规范的形式鼓励和引导民事主体积极进行活动,以实现对人权保护的最终目的。

第三节民法的渊源

一、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法律

二、国家行政机关制定的法规和规章

三、地方各级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制定的决议、命令、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法规

四、最高国家司法机关指导性的指示和司法解释

五、国家认可的习惯

第四节民法的调整对象和调整方法

一、民法的调整对象

(一)学说

1、一定范围说

2、商品关系说

3、公民说

4、平等关系说

(二)民法调整对象的范围

1、财产关系

(1)财产关系的概念和特征

(2)财产关系的范围包括财产所有和流转关系

2、人身关系

(1)人身关系的概念和特征

(2)人身关系的范围包括人格和身份关系

二、民法的调整方法

(一)事前调整

(二)事后调整

第五节民法的效力范围

一、对时间的效力范围

二、对空间的效力范围

三、对人的效力范围

第六节民法的解释和适用

一、民法解释学的概念

二、民法解释学的特征

三、民法解释学的目标

四、民法解释学的方法

(一)在法条的可能文义范围内可解决问题时的方法

1、文义解释

2、体系解释

3、法意解释

4、目的解释

5、其他解释

(二)在法条的可能文义范围内不能解决问题时的方法

1、漏洞补充

2、价值补充

第二章民法基本原则

第一节民法基本原则概述

一、民法基本原则的概念

体现民法的立法宗旨和民法各项制度的本质,在民法中明文规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则。

二、民法基本原则的特性:

(一)反映了民事活动和民事法律关系的本质特征;

(二)贯穿于民法始终,对各种民事活动均有指导作用。

1、指导民事立法

2、指导民事司法

3、指导民事活动

第二节民法的基本原则

一、平等原则

(一)基本意义:

1、民事主体权利能力一律平等;

2、民事主体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对等;

3、民事主体平等受法律保护。

(二)两种平等观

1、实体的平等观

2、程序的平等观。

(三)平等原则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二、意思自治原则

(一)基本意义

1、民事主体有自主决定是否参加民事活动的自由;

2、民事主体有选择行为的相对人、内容和方式的自由;

3、民事主体有选择纠纷解决方式的自由;

4、在涉外民事活动中有选择法律适用的自由。

(二)意思自治原则的基础

三、诚实信用原则

(一)基本意义

维护当事人之间利益的平衡;维护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平衡的立法者意志。

(二)功能

1、判断民事法律行为是否有效的依据;

2、探求当事人真意的依据;

3、指导当事人妥善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

4、弥补法律漏洞和价值漏洞的依据。

四、公序良俗原则

(一)基本意义

当事人进行民事活动应符合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

(二)功能

1、判断民事法律行为是否有效;

2、树立合理行使权利的良好社会风气和善良风俗;

3、弥补法律漏洞和价值漏洞。

五、权利不得滥用原则

(一)基本意义

维护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平衡,由诚信原则中分离出来,减少诚信原则的非直观性。(二)功能

1、明定私权的范围;防止他人私权的的干预及社会公权无限扩张。

2、对权利冲突进行调定和利益衡量依据。

六、公平原则

(一)基本意义

民事主体参加民事活动应公平享受权利、承担义务并合理承担民事责任。

(二)功能

1、判断民事行为是否属于可变更、可撤销的依据;

2、确立侵权责任中无过错归责原则和公平归责原则的理论依据。

第三章民事法律关系

第一节民事法律关系概述

一.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

民事法律关系是平等主体之间发生的、符合民事法律规范的、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是民法对平等主体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加以调整的结果。

二.民事法律关系的特征

三.民事法律关系的分类

(一)单一主体与多数主体

(二)权利主体与义务主体

(三)特定主体与不特定主体

第二节民事法律关系主体

一.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

(一)概念

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就是有参加民事法律关系,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人。

(二)基本类型

1.自然人(详见第四章)

2.法人(详见第五章)

3、非法人团体

(三)主体的分类

二.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

(一)概念

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民事法律关系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

(二)客体的种类

1.物(详见第六章)

2.行为

3.人格和身份

4.智力成果

三.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

(一)民事权利(详见第七章)

(二)民事义务

1.义务的概念

民事义务,指义务人为满足权利人的利益而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必要性。

2.义务的分类

第三节民事法律关系变动原因——民事法律事实

一.民事法律事实的概念

民事法律事实,指能依法能引起民事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现象。

二.民事法律事实的特征

三.民事法律事实分类

(一)自然事实

1、状态

2、事件

(二)人的行为

1、合法行为

(1)民事法律行为(详见第八章)

(2)准民事法律行为

(3)事实行为

2、违法行为

3、其他行为

四.民事法律事实构成

(一)概念

民事法律事实构成,指能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几个法律事实的总和。(二)类型

第四章自然人

第一节自然人的能力

一、自然人的权利能力

(一)权利能力的概念

1、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是指法律赋予自然人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2、权利能力与权利的区别

(二)权利能力的特征

(三)自然人权利能力的开始和终止

(四)胎儿利益的保护

1、总括的保护主义

2、个别的保护主义

3、绝对主义

二、自然人的行为能力

(一)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的概念

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是指自然人通过自己的行为去的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二)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的划分

1、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2、限制民事行为能力

3、无民事行为能力

(三)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的终止

第二节监护

一、监护的概述

(一)监护的概念

监护指为保护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由特定的自然人或组织对其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进行监督、管理和保护的制度。

(二)监护的性质

(三)监护与亲权

(四)监护的分类

1、法定监护

2、指定监护

二、被监护人

(一)未成年人

(二)精神病人

三、监护的设定

(一)法定监护的设定

(二)指定监护的设定

四、监护机关

(一)监护机关的概念和种类

(二)监护权力机关

(三)监护监督机关

(四)监护执行机关

(五)监护保障机关

五、监护人的职责和权利

(一)职责

1、担任被监护人的法定代理人

2、被监护人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

3、承担被监护人致人损害的侵权责任

4、监护人不履行职责或者侵害被监护人的合法权益,给被监护人造成财产损害的,承担赔偿责任

(二)权利

六、监护的终止

(一)对未成年人的监护,因被监护人成年或成为准治产人而终止。

(二)对精神病人的监护,因被监护人恢复理智而终止。

第三节住所

一、住所

(一)含义

(二)住所在民法上的意义

1、是确定准据法的依据之一

2、是法院对民事案件的管辖依据

3、是确定失踪的依据之一

4、是确定债务履行地的依据之一

5、是继承活动的进行地点

6、是当事人诉讼文书的送达地点

二、自然人的身份证、护照和户籍

第四节宣告失踪和宣告死亡

一、宣告失踪

(一)宣告失踪的概念

(二)宣告失踪的条件

1、自然人下落不明满2年;

2、有利害关系人的申请;

3、经法院宣告。

(三)宣告失踪的法律效果

1、为失踪人设立财产代管人

2、债务之履行与接受履行

(四)失踪人撤销

二、宣告死亡

(一)宣告死亡的概念

(二)宣告死亡的条件

1、自然人下落不明满法定期间,即普通期限为 4年,特别期限(意外事故)2年;

2、有利害关系人的申请;

3、经法院宣告。

(三)宣告死亡的法律后果

1、婚姻关系终止

2、财产继承开始

(四)被宣告死亡人撤销

三、宣告失踪和宣告死亡的关系

第五章法人

第一节法人概述

一、法人的概念与特征

(一)法人的概念

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二)法人的特征

1、法人是集合性的主体;

2、法人拥有独立的财产;

3、法人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4、法人能以自己的名义参加民事活动。

二、法人的本质

(一)法人本质的学说和相关评论

(二)我国民法关于法人本质的规定

三、法人制度的历史沿革

四、法人的分类

(一)大陆法系的法人分类

1、公法人和私法人

2、民法法人和商法法人

3、社团法人和财团法人

4、公益法人和营利法人。

(二)英美法系的法人分类

(三)我国法律对法人的分类

1、企业法人和非企业法人

2、全民所有制法人、集体所有制法人和私营企业法人

3、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人、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人、外资企业法人和中资企业法人

第二节法人的成立

一、法人的成立要件

(一)应依法设立;

(二)有必要的财产和经费;

(三)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

(四)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二、法人设立的原则

(一)自由设立主义,特许设立主义,准则设立主义,强制设立主义

(二)我国现行法对不同法人设立所采取的原则

三、法人的设立方式

第三节法人的能力

一、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

(一)法人民事权利能力的概念

(二)法人民事权利能力的开始与终止

法人的权利能力自其成立时开始,至其清算完结时终止。

(三)法人民事权利能力所受的限制

1、性质上的限制;

2、法律上的限制;

3、目的上的限制。

二、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

(一)法人民事行为能力的概念

(二)法人民事行为能力的特征

1、法人的行为能力和权利能力同时发生和消灭;

2、法人的行为能力和权利能力的范围完全一致;

3、法人的行为能力由其机关或代表实现。

第四节法人的机关与住所

一、法人的机关

(一)法人机关的概念

是根据法律或法人章程的规定,对内管理法人事务,对外代表法人从事民事活动,行使其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的个人或集体。

(二)法人机关的特征

1、有自主的意志;

2、由个人或集体组成;

3、有权代表法人进行活动;

4、活动具有连续性。

(三)法人机关的构成

1、意思机关;

2、执行机关;

3、代表机关和监察机关

二、法人的住所

第五节法人的民事责任

一、概述

(一)法人的民事责任的概念

(二)法人的民事责任的特点

法人以其全部财产独立承担民事责任,法人成员承担有限责任。

(三)“撩开法人的面纱”理论

二、法人的内部责任划分

(一)法人机关和法人的责任划分

(二)法人和法人成员的责任划分

(三)法人和其雇员的责任划分

第六节法人的变更、消灭与清算

一、法人的变更

(一)法人变更的概念

(二)法人变更的类型

1 、法人组织的变更

2、法人其他重要事项的变更

指法人的活动宗旨和业务范围等事项的变化。

二、法人的消灭

(一)法人消灭的概念

(二)法人消灭的原因

三、法人的清算

(一)法人清算的概念

指法人消灭时,由依法成立的清算组织依据其职权清理并消灭法人的全部财产关系。(二)法人清算的类型

(三)清算人

(四)清算顺序

第七节非法人团体

一、非法人团体的概念

二、非法人团体的要件

三、非法人团体的能力

四、非法人团体的类型

【思考题】

1、法人制度的意义是什么?

2、法人有无人格?

3、非法人团体与法人、自然人的区别。

第六章物

第一节概述

一.物的概念

物,指人们可以控制、支配的一切现实存在的自然之物和人类劳动创造之物。二.物的特征

(一)须为物质资料

(二)须有可控性或支配性

(三)能够独立满足人类需要

三.物的观念之扩张

第二节物的分类

一.动产和不动产

(一)区分标准和概念

(二)区分意义

1、公示方法不同;

2、可创设的权利、以及创设同种权利的要件不同;

3、法律规范要求不同。

二.主物和从物

(一)区分标准和概念

(二)区分意义

主物之处分原则上及于从物。

三.原物和孳息

(一)区分标准和概念

(二)区分意义

决定物所生利益之归属。

四.种类物和特定物

(一)区分标准和概念

(二)区分意义

交易的法律效果不同。

五.有体物和无体物

(一)区分标准和概念

(二)区分意义

六.流通物和禁止、限制流通物

(一)区分标准和概念

(二)区分意义

决定物的流通范围

七.可分物和不可分物

(一)区分标准和概念

(二)区分意义

关系到责任的承担

八.可消耗物和不可消耗物

(一)区分标准和概念

(二)区分意义

九.单一物、合成物和集合物

(一)区分标准和概念

(二)区分意义

第七章民事权利

第一节概述

一.概念

民事权利,指法律为保障民事主体实现某种利益的意思而允许其行为的界限。二.特征

三.性质

(一)利益说

(二)意思说

(三)法力说

第二节民事权利的分类

一.财产权和人身权

二.支配权、请求权、抗辩权和形成权

(一)支配权

指权利人得直接支配其标的,而具有排他性的权利。物权为典型的支配权。(二)请求权

指权利人得请求他人为特定行为(作为、不作为)的权利。

(三)形成权

指权利人依自己的法律行为,使自己与他人间的法律关系发生变动的权利。(四)抗辩权

指权利人用以对抗他人请求权之权利。

三.绝对权与相对权

四.主权利与从权利

五.既得权与期待权

六.原权与救济权

七.专属权与非专属权

第三节民事权利的变动后果

一、民事权利的取得

(一)概念

(二)分类

1、原始取得

2、继受取得

二、民事权利的变更

(一)概念

(二)分类

1、主体的变更

2、内容的变更

3、效力的变更

三、民事权利的消灭

(一)概念

(二)分类

1、绝对消灭

2、相对消灭

第四节民事权利的行使和保护

一.民事权利的行使原则

1、公共利益原则

2、诚实信用原则

3、禁止滥用原则

二、权利的保护

(一)自力救济

1、概念:依法律允许的自力行为来实现权利。

2、类型

(1)正当防卫

(2)紧急避险

(3)自助行为

(二)公力救济

1.概念:以国家之力来实现权利。

2.类型:民事诉讼和仲裁。

第八章民事法律行为

第一节概述

一、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和特征

(一)概念

民事法律行为是民事主体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何民事义务的合法性为。(二)特征

二、法律行为概念的沿革

第二节民事法律行为的种类

一、单方行为与多方行为

二、财产行为与身份行为

三、生前行为与死后行为

四、要式行为与不要式行为

五、有偿行为与无偿行为

六、单务行为与双务行为

七、基本行为与辅助行为

八、要物行为于不要物行为

九、主行为与从行为

十、有因行为与无因行为

十一、物权行为与债权行为

十二、处分行为与负担行为

第三节法律行为的要件

一、法律行为的成立要件

(一)含义

(二)成立要件

1.一般成立要件

2.特别成立要件

二、法律行为的生效要件

(一)含义

(二)生效要件

1.一般生效要件

2.特别生效要件

第四节意思表示

一、意思表示的概念及构成

(一)意思表示的概念

当事人追求法律上某一效果的表意行为。(二)意思表示的构成要素

1.效果意思

2.表示意识

3.表示行为

二、意思表示内容的认定

(一)意思主义

(二)表示主义

(三)折衷主义

三、意思表示的生效

四、意思表示瑕疵

(一)意思表示不自由

1、欺诈

2、胁迫

(二)意思与表示不一致

1.心里保留即单方虚伪表示

2.双方虚伪表示(含隐藏行为)

3、错误(重大误解)

4、误传

第五节条件与期限

一、概说

(一)法律行为的效力的附款

(二)附款的性质

(三)附款的类型

二、条件

(一)条件的含义

(二)条件的特征

1、未来性

2、或然性

3、意定性

4、合法性

(三)条件的类型

1、停止条件与解除条件

2、积极条件与消极条件

3、随意条件、偶成条件和混合条件

4、不真正条件

(四)条件的成就与不成就

(五)附条件法律行为的效力

1、条件成就与否未定期间的效力

2、条件成就时的效力

3、条件不成就时的效力。

三、期限

(一)期限的含义

(二)期限的特征

(三)期限的类型

(五)期限到来后的效力

四、民事法律行为附条件或附期限的限制

第六节效力瑕疵的民事行为

一、无效民事行为

(一)无效民事行为的含义

(二)无效民事行为的类型

1、民法通则中的规定

2、合同法中的规定

(三)无效民事行为的效力

二、可撤销的民事行为

(一)可撤销的民事行为的含义

(二)可撤销的民事行为的类型

1、民法通则中的规定

2、合同法中的规定

(三)可撤销民事行为的效力

三、效力待定的民事行为

(一)效力待定民事行为的含义

(二)效力待定民事行为的类型

1、无权处分

2、无权代理

3、限制行为能力人之受限行为

(三)效力待定民事行为效力待定状态的解除第七节法律行为的解释

一、法律行为解释的含义

二、法律行为解释的必要性、目的和对象

三、法律行为解释的学说

四、法律行为解释的规则

五、法律行为解释的方法

第九章民事代理

第一节代理概述

一、代理的概念与特征

(一)代理的概念

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以被代理人名义与第三人进行表意行为,由被代理人直接承受所产生法律后果的法律制度。

(二)代理的特征

1、以被代理人名义

2、内容为表意行为

3、在一定权限范围为行为

4、法律后果直接归于被代理人

(三)代理法律关系

1、代理人与被代理人之关系

2、代理人与第三人之关系

3、被代理人与第三人之关系

(四)代理与类似制度的区别

1、代理与代表

2、代理与使者

3、代理与行纪

4、代理与居间

二、代理制度的沿革和价值立法理由

(一)代理制度的沿革

(二)代理制度的价值

1、私法自治之扩张

2、私法自治之补充

三、代理行为

(一)代理行为的性质

1、本人行为说

2、共同行为说

3、代理人行为说

4、统一效果说

(二)代理行为的范围

(三)代理行为的成立和生效要件

第二节代理种类

一、法定代理、指定代理与意定代理

二、有权代理与无权代理

三、一般代理与特别代理

四、单独代理与共同代理

五、本代理与复代理

第三节代理权

一、代理权的概念与性质

(一)概念

(二)性质

二、代理权的发生

(一)依法律规定当然发生:法定代理

(二)依法院及其他有权机关指定发生:指定代理

(三)依本人授权发生:委托代理

1、授权行为的含义

2、授权行为性质

3、授权行为与基础法律关系的关系

4、授权行为的形式和内容

三、代理权的行使

(一)合理妥善行使代理权

(二)行使代理权的限制

1、自己代理和双方代理

2、与第三方窜通损害被代理人利益

3、利用代理关系从事违法活动

四、代理权的消灭

(一)法定代理权及指定代理权的消灭

(二)意定代理权的消灭

第四节复代理

一、复代理的概念与性质

(一)复代理的概念

代理人将代理事项的一部分或全部转托他人实施,他人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向第三人进行表意行为,被代理人直接承担该行为的法律后果的代理制度。

(二)复代理的性质

1、复代理基于委托而发生

2、复代理非代理权之让与

3、复代理人为本人之代理人,而非代理人之代理人

4、代理人选任复代理人的行为,不属于代理行为。

二、复任权

(一)法定代理人及指定代理人的复任权

(二)意定代理人的复任权

三、复代理的效力

(一)复代理人与代理人的关系

(二)复代理人与相对人的关系

(三)复代理人与本人的关系

(四)本人与代理人的关系

(五)本人与相对人的关系

第五节无权代理

一、概述

(一)无权代理的概念

行为人无代理权而以他人名义向第三人为表意行为的代理。

(二)无权代理的特征

1、有代理行为的表面特征

2、欠缺代理权

(三)无权代理的种类

二、狭义的无权代理

(一)概念

行为人无代理权以本人名义实施表意行为,且不具备表见代理特殊关系的无权代理。(二)效力

1、在本人与相对人间的效力

2、在无权代理人与相对人之间的效力

3、在本人与无权代理人之间的效力。

三、表见代理

(一)表见代理概念

无权代理人的代理行为,存在足以使第三人信其有代理权的事由,因而法律使之产生被代理人对第三人负授权责任的无权代理。

(二)表见代理的构成要件

1、代理人无代理权

2、有被授予代理权的外观

3、该外观足以使相对人产生信赖

4、相对人基于此信赖与无权代理人成立法律行为

(三)表见代理的发生

(四)表见代理的类型

1、授权表示型

2、权限超越型

3、权限延续型

(五)表见代理的效力

第十章诉讼时效和期限

第一节概述

一、时效的概念和种类

(一)时效的概念

(二)时效的种类

1、取得时效与消灭时效

2、普通时效和特殊时效

3、一般时效于短期或长期时效

二、诉讼时效的概念和种类

(一)诉讼时效的概念和特征

(二)诉讼时效的种类

1、普通诉讼时效

2、特别诉讼时效

3、权利的最长保护期限

三、除斥期间

(一)除斥期间的概念

(二)除斥期间与时效的区别

1、设立的目的不同

2、构成要件不同

3、适用内容不同

4、法律后果和适用范围不同

5、起算点不同

第二节诉讼时效的客体和效力

一、诉讼时效的客体

(一)诉讼时效客体的概念和范围

(二)请求权以外的权力不得使用诉讼时效二、诉讼时效的效力

(一)诉讼时效的效力的立法例

1、实体权消灭说

2、诉权消灭说

3、抗辩权发生说

(二)我国诉讼时效的效力

1、权利人丧失胜诉权

2、权利人起诉权不消灭

3、权利人是实体权力不消灭

(三)诉讼时效援用和效力所及范围

第三节诉讼时效的起算

一、诉讼时效的起算

二、诉讼时效的中止、中断和延长(一)诉讼时效的中止

1、概念

2、诉讼时效中止的法定事由

(1)不可抗力

(2)权利人不能行使权力的其它障碍

3、诉讼时效中止的发生时间和效力(二)诉讼时效的中断

1、概念

2、法定事由

(1)请求

(2)承认

(3)起诉

(4)申请调解或仲裁

3、诉讼时效中断的发生时间和效力

4、诉讼时效中止与诉讼时效中断的区别(1)发生的事由不同

(2)发生的时间不同

(3)发生的效力不同

(三)诉讼时效的延长

第四节期限

一、期限的概念和意义

(一)期限的概念

(二)期限的种类

1、法定期限

2 、指定期限

3、约定期限

(三)期限的意义

二、期限的计算

(一)期限的计算方法

1、期限的确定

2 、期限的计算

(二)期限的起点和终点

土地资源学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 土地资源:在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 土地资源学:研究土地资源的组成,特性,分类,数量,质量,空间分异与时间变异规律以及合理利用和保护的科学 土地报酬递减律: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对一定面积的土地连续追加某一生产要素投入量将使产量增加,但达到某一点后,其单位投入的边际收益将逐渐下降,并最终成为负数的规律。 土地类型:狭义指在土地分级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指标,将相同等级的土地单位按照其相似性进行类群归并的产物,广义指对土地进行分类学研究,即除土地分级及在此基础之上的类群归并外,还包括研究土地类型的结构,动态演替机制等研究内容 土地分级:指在对土地组成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自上而下合并或者自上而下划分,产生一些等级有高低,复杂程度有差异的土地单位 土地类型结构:指在某一区域内,各种土地类型与数量的对比关系及其组合而成的空间格局或图式 土地利用结构:一般指一定区域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和(或)土地覆被之间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以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和(或)土地覆被占该区域土地总面积的比重表示。、指一个国家、地区或生产单位的土地面积中各种用地之间的比例关系或组成。也称土地利用构成 土地潜力评价:在特定的目的下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和生产性能进行综合评估和分等顶级的过程 土地经济评价:运用经济指标对使用价值或价值进行评定,即依据土地经济条件评定土地的等级或价格 比配:将土地的利用要求和评价对象的土地性状进行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利用方式的调整与适应性结果计算相应结合的过程。 土地人口承载潜力:一定生产条件下的土地资源所能承载的一定生活水平下人口限度的最大水平 AEZ法:按气候,土壤,地形,水文等土地自然特征的异同而划分的一个区域,每个区域的自然特征基本一致 可持续土地利用:主要表现为土地资源利用中的数量和质量的可持续性。持续性包括了存在形式的可持续性,物质生产能力的可持续性,经济效益的可持续性,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四个方面的涵义。 土地生态设计:依据生态学和土地科学的基本理论,运用现代系统工程的方法对各类土地系统的合理利用方式进行优化和选择 土地退化:指在各种自然因素,特别是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土地质量及其可持续性下降,甚至完全丧失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过程。 水土流失:是关于地表的物质在地质外营力的作用下分离,破坏和运移 基本农田:从战略高度出发,为了满足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保证一定规划期内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基本要求必须确保的农田 土地整理:对土地权属和土地的用途,布局,结构等的调整,是对土地地形,地貌,地力,水土状况和生态环境的治理。 土地储备:应用经济手段盘活土地,实现国有土地资产保值增值而进行土地整理的一种形式 土地复垦:指对被破坏或退化的土地进行再生利用和生态系统恢复的综合性技术过程 二、填空 1土地的自然属性包括资源属性、生态属性、工程属性。 2海拔高度对土地特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气候条件的再分配。 3土地的生态功能包括支撑功能、净化功能、养育功能三方面。 4地表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 5根据其成因及沉积物的堆积形式不同,可将平原进一步划分为冲积平原、湖积平原、扇形平原、滨海平原四种类型。 7土地资源调查外业调绘前的准备工作包括路线勘察、制作工作分类系统、室内预测三方面。土地持续利用的原则有、、、、。

土地资源学 教学大纲

一、课程教学目的 土地资源学是研究土地资源的组成要素、类型特征、时空变异规律、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资源整治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等的应用型基础学科。通过课程讲授,使学生掌握土地资源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及方法,了解我国及世界土地资源分布的规律和特点,提高分析解决土地资源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

三、实践性教学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 室内试验 要求:掌握学时:8学时 包括认读土地资源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评价图、土地利用规划图、遥感图片相关系列图件;土地自然条件与利用现状调查;模拟开展土地适宜性评价训练。 野外综合练习 要求:掌握学时:8学时 认识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及其组合关系,掌握土壤要素观察和样品采集方法。引导学生实地感知土地资源类型,以及不同地形地貌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加深学生对土地资源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培养基本技能及学习兴趣。

四、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及分工 该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学科,是其他专业课如土地政策与法规、地籍管理、土地资源遥感、不动产估价、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市场与房地产开发等课程的前导课。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地质地貌学、土壤学等基础知识。 五、教学方式 录像讲授、章节自学、实验模拟、野外实习(录像演示)相结合。 六、成绩评定办法 章节自测、实验或实习报告、在线综合练习(或测试)考试加权评定。 七、教材及教参,期刊名称 教材: 王秋兵.土地资源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推荐使用教参: 刘黎明.土地资源学(第四版).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 期刊: 1.《中国土地科学》 2.《资源科学》 3. 《自然资源学报》 4. 《 Land Use Policy》

民法学(含答案)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 《民法学》期末考试大纲 本复习大纲适用于本学期的期末考试,所列题目为期末试卷试题的出题范围。 本次期末考试题型分为三种: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名词解释(5个,每个6分)占30%,简答题(2个,每个20分)占40%,论述题(1个,30分)占30%。 期末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1. 按份之债 2.意思表示 3表见代理 4.时效 5.质权 6. 典权 7. 法人 8.请求权 9.留置权 10.承诺 11. 民事法律行为 12. 诉讼时效的中断 13. 禁治产人 14.不当得利 15.孳息 16.质权 17.无因管理18.法律行为 19.抵押权 20.要约 21,承诺 22紧急避险 23.民事法律关系 24. 诉讼时效 25.不可抗力 26,无权代理 27, 缔约过失责任 28. 提存 29. 不安抗辩权 30.形成权 二、简答题 1.简述表见代理的构成要件 2. 简述宣告失踪的构成要件 3.民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4.我国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是怎样规定的 5. 简述债的抵销的构成要件 6.民事行为无效的情形有哪些,法律效果如何? 7.简述狭义无权代理的构成要件及法律效果。 8.简述物权的效力? 9..担保物权的特征是什么? 10. 简述效力未定的法律行为及其种类 11.抵押权实现的方式有哪些? 12. 简述民事法律行为和事实行为的区别 13.合同解除的条件有哪些? 14.简述不当得利之债的构成要件及效力 15. 简述不安抗辩权的构成要件 16.简述地役权的概念和内容? 17. 简述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 18.简述债权人撤销权制度 19. 简述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要件 20.简述债的发生原因有哪些?

中国民法学30年

中国民法学30年 关键词: 民法学//30年 内容提要: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民法学的发展走过了恢复重建、加速发展和走 向成熟三个阶段。因应这一发展脉络, 中国民法学在研究重心、问题层次、研 究范式、研究风格、研究性质等方面实现了根本的转换。30年来, 民法学界取 得了诸如民法调整对象的“平等主体关系说”等众多的重大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 中国民法学的恢复重建阶段始于改革开放之初止于上世纪80年代末。这一阶段中, 民法学界通过与法学界的论战, 创造性地廓清了民法的调整对象。恢复后 的中国民法学积极参与立法实践, 《民法通则》就蕴含了中国民法学界努力的 成果。这一民事基本法的出台也标志着民法的独立法部门和民法学的独立法学 科地位得到体制的确认, 民法学结束了为生存而战的。与此同时, 民法学界对 民法学基本范畴形成了一致的见解, 初步建立了自己的概念体系。上世纪九十 年代, 民法学开始了加速发展阶段。此一阶段中, 民法学界明确了建立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制度的思路, 民法总论以及债权、物权、知识产权、婚姻家庭等分 论研究都有长足进展。国家逐步改变了以所有制形式作为民事立法框架的立法 模式, 在立法上初步实现了平等对待一切民事主体, 并结束了合同法的“三足 鼎立”局面, 统一了民事主体交易规则。本世纪至今是中国民法学走向成熟阶段。此一阶段, 民法学界的目标趋于一致, 即制定一部符合中国国情、有中国 特色、经典地表现21世纪的社会生活条件和冲突的民法典。中国民法学界倾力研究物权法和侵权行为法。在民法学界的积极推动下, 《物权法》已经出台, 侵权行为法也在制定之中。 回首30年的学术发展, 中国民法学走过了一条从服务于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 证成民法的独立法部门和民法学的独立法学科地位, 到紧密围绕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建立, 论证民事主体独立性、自主性, 声张和扩充民事主 体权利之路;其论证逻辑实现了由以市场经济取向改革的功利需要为基到以人民的本来权利为凭之转换, 其发展模式完成了从被动适应社会前行的推动到主 动推进制度的变革。伴随着这一进程, 民法学科自主意识觉醒、独立性增强, 渐次形成了自己的概念系统, 我们开始使用人、法人的概念, 而不再沿用公 民、单位等不能体现民法意蕴的概念;民法学的研究范式开始了从整体主义向个体主义的回归之路, 我们开始努力建立本学科的方法论体系, 以本学科的视 角确定问题的所在以及问题的解决方案;我们的研究风格开始发生由单纯的、漫无边际的议论到主动地遵循方法论的转变;我们的研究范围渐次向纵深发展, 从单纯的关心具体制度安排, 到重视制度的运行实效和体系化效应以及制度生 成的法问题;我们的研究层次逐步提升和深化, 发生了从权利主张到权利实现、由宏大叙事到见微知著的跨越;我们开始自觉把持研究的性质, 从专注立法论, 到立法论与解释论并重, 特别是解释论得到了充分的重视, 并注意采用

土地资源学重点zs

1.土地资源学:是研究土地资源的形成与演变规律、分类与分布特征、数量与质量评价,以及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治理与改造,保护与管理等问题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2.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还包含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3.土地资源: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的时间内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 4.光照强度:简称照度,是指正常人眼对0 .4---0.7um可见光的平均感觉程度。 5.光照长度:简称日长,是指一个地区从日出至日落之间可能日照的时数。 6.光照质量:是指太阳辐射中紫外线,可见光和红外线的对比。 7.积温:是指日均温度的累积,大于等于10℃的积温,对农业生产而言,积温大小可以显著的影响作物的适种性及其熟度。 8.无霜期:指每年的终霜期和初霜期之间的无霜天数。 9.农耕期:平均气温≥0℃始现期和终现期一般代表田间耕作起始和结束的时间,其持续期即为农耕期。 10.地球化学条件:与土地资源利用相关的化学元素的迁移、集聚导致的化学元素的多或少的存在状态。 11.耕层:土壤表层经耕作熟化的土层。 12.耕作层:植物根系发育所能伸展的厚度。 13.土地所有制: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它是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是土地关系的基础。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制的法制体现形式。 14.土地使用制度:是对土地使用的程序、条件和形式的规定,是土地制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5.土地自然生产潜力:是指充分考虑气候、土壤、地形、水文地质等全部自然要素对植物产量影响后得到的土地生产潜力。 16.土地经济生产力:在土地自然生产潜力的基础上,由人工控制因素对植物产量的影响而得到的植物第一性生产力。 17.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在技术和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人们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投入资本和劳动,而达到一定限度时,其增加收益就会递减,这一现象称为~。 18.土地类型:由于土地各构成要素的空间差异性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得在不同的地域空间上内具有不同的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将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特性相对一致的一系列空间单元化分为一种类型组合。 19.土地资源类型:土地自然属性相对均一,而且利用价值或利用功能一致的土地单元集合。 20.土地利用类型:指的是土地利用方式相同的土地资源单元。 21.土地利用结构:指区域内各种土地利用之间在数量上的对比关系和空间上的相互位置关系形成的格局,以及权属上的所属关系的总和。 22.土地利用类型分类的依据主要是土地的用途、经营特点、利用方式和覆盖特点等因素。 23.土地资源调查主要包括对土地类型、数量、质量、权属、分布及利用现状等内容调查。 24.土地资源质量:是土地资源相对特定用途下表现出的效果优良程度。 25.土地资源人口承载潜力:是指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根据其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及不同的投入水平所能生产的食物能够供养的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 26.农业生态区法(AZE):根据比例尺大小将地面划为一些在农业生产条件,气候和土壤都相对一致的生态单元,按生态单元为单位分别采用动态模拟模型计算土地生产潜力,在此基础上加入人均消耗计算,以行政单位为统计单元算出一定行政区域内的人口承载能力。27.粮食安全:只有在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的粮食,来满足其健康和积极生活的膳食需求及食物喜好时,才实现了粮食安全。 28.粮食安全的决定因素:耕地数量、耕地质量 29.由于受季节、纬度、海拔高度及云量等的影响,我国的太阳辐射总量差异较大,低纬度地区的太阳辐射总量一般略高于高纬度地区,高原地区高于平原地区,由于地球自转和公转而产生的昼夜和四季的变化,导致太阳总辐射量呈现出明显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土地利用与规划》教学大纲

课程内容简介 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专业教育课程,也是土壤学、资源环境管理等专业的重要骨干课 程。本课程系统地阐述了土地利用以及土地规划发展历史、现状、研究实践的进展和发展趋势。重点讲授土地规划的基础理论;从土地规划思想发展的角度,介绍了土地规划的哲学观以及自然-空间—人类社会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规划思想。分别选取代表性规划内容,介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的规划模式、规划内容和编制方法。本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性结合非常紧密的课程,配合课程讲授,安排了 大量的实验、实习内容。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讲授部分

(二)实验、实习部分 本地典型土地利用类型调查 目的:在学习相关内容后,通过该实践,学生能更好地关注土地利用的现实状况。 内容:通过直接观察,区分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选择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典型样本;总结、描述其用地特征,并拍照。 要求:同学们在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过程中,找到符合下列要求的土地利用类型,描述其特征,拍摄照片,并填写下表。至少要完成8种类型。 本地典型土地利用系统描述 目的:在学习相关内容后,通过本次实践,使同学们能更好地关注土地利用系统。 内容:通过直接观察,找出当地典型的土地利用类型;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上的资本情况;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上的劳动情况;总结、描述其特征,分析其构成要素; 要求:同学们在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过程中,找出本地典型的土地利用类型,并根据土地利用系统的构成,描述其特征,分析其构成要素。 本省土地利用系统分析 目的:在学习相关内容后,通过本次实践,使同学们能更好地关注土地利用的现实状况。实践原理。目前,各省市的土地利用规划均已编制完成并公布实施。通过阅读本省土地利用规划报告,可以了解本省的土地利用系统及分析结果,并根据给定材料进行分析训练。 内容:找到本省的土地利用规划;阅读本省土地利用规划报告,找出土地利用现状、人口与土地利用需求的情况;根据教学内容,进一步了解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人口预测与土地利用需求预测的方法;根据给定材料,进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人口预测与土地利用需求预测;填写相关表格,完成相关报告。

组织行为学教案[精编版]

组织行为学教案[精编版] 组织行为学教案(精品课程) 第一章概述 ★目的和要求 本章概括介绍了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内容以及研究方法,作为全课程的引论与向导。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对组织行为学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和认识,并了解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为将来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打下基础。 ★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理解有关概念,术语;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对象;组织行为学的发展。 难点是学生刚刚接触这门学科,因此在了解学科术语时,应结合实际生活事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增强理性认识。同时逐步掌握研究这门学科的方法。 ★教学内容 学习一门课程,首先要了解这门课是研究什么的,是怎样的一个学科。因此我们首先要了解组织行为学的一些基本概念。 组织行为学是综合运用与人有关的各种知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从而提高各级主管人员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的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门科学。 一、组织与组织行为的基本概念 (一)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科学。 组织行为学既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性,又研究人的行为活动的规律性。 (二)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内容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规定了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为以下四个方面: 1、个体心理与行为 2、群体心理与行为 3、领导心理与行为 4、组织心理与行为 二、组织行为学的学科特征 1.多学科的交叉性。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生物学、伦理学等学科的知识,在组织管理的实践中来解释组织中人的行为的学科。 也就是说组织行为学具有以上这些学科的一些特点,由于组织行为学是多种学科相融的产物,因此它同时具有原有学科所不具备的一些新的特点。 2.情景性 强调的是权变的方法,即不存在那种对任何组织在任何情况下都适用的最佳管理模式。 3.系统性 组织是一个大系统,研究组织行为必须从整体出发,既反映人的行为一般规律的自然属性,又反映人的社会生活规律的社会属性。 4.实用性 组织行为学属于应用性的学科。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将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应用于管理实践,提高我们的管理水平和能力才是我们学习组织行为学的目的。那么如何提高我们的能力和水平呢,我认为学习组织行为学为我们在纷繁的管理活动中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以前我们可能是这样考虑问题,学了组织行为学之后,对于管理中人的行为我们就有一些理性的知识,它会帮助我们正确的处理管理中的问题。因此同学们一定要勤于思考,这样才会有真正的收获。 5.科学性 力求严格的科学调查和实验,用客观事实进行论证。 多层次性

民法学民法概述练习题精选版

民法学民法概述练习题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民法学》课后习题第一章民法概述(含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民法居于()的地位。 A.根本大法 B.基本法 C.单行法 D.中间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调整 A.所有的财产关系 B.所有的人身关系 C.纵向的财产关系 D.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3.平等原则是指民事主体在()活动中的法律地位平等。 A.经济 B.民事 C.交换 D.日常 4.某国驻华领事上街购物、乘坐的汽车被我公民王某撞坏,该领事即向当地人民法院起诉,请求王某赔偿损失。本案适用() A.中国民法 B.该领事所属国民法 C.国际惯例 D.第三中立国民法 5.民法的下列渊源中,在空间上的适用范围受到限制的是 () A.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中的民事规范 B.国务院所属各部、委发布的命令、指示和规章中的民事规范 C.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发布的决议和命令中的民事规范 D.最高人民法院所作的有关民事问题的司法解释和具有指导性的指示 6.近代民法的代表是() A.罗马法 B.法国民法典 C.德国民法典 D.苏俄民法典 ? 二、多项选择题 1.我国民法调整()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A.平等主体 B.公民 C.法人 D.公民与法人 E.法人与其上级主管机关 解析: 2.下列规范中属于我国民法渊源的包括() A.《城市私有房屋管理条例》 B.《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 D.《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 E.《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

土地资源学复习要点

《土地资源学》复习要点 第一章 1.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对象是土地资源这一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资源的“二重性”是指土地资源的自然特性和社会经济特性。 3.土地: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 自然地理综合体。 4.土地资源:指在一定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5.土地与土地资源的联系:土地包括了一切类型的土地,土地资源则是从土地所具有的资源利用价值的角度来 阐述其具体含义,他的分类一般要经过对土地的资源价值和利用功能的评价以后,才能确定其是什么样的土地资源;从概念的外延上讲,土地的范畴比土地资源范围大;从概念的内涵上来看,土地资源的内容比土地更具体。 6.土地的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替代性。(参照书本、展 开论述) 7.土地资源的生产性:土地具有一定的生产力;土地生产力系指土地的生物生产能力,它是土地的最本质的特 性之一。据估算,人类食物的88%由耕地供应,10%由草地提供,即人类食物的98%由土地的“生产性” 所决定。 8.土地的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 9.土地的商品特性是指土地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是一种特殊商品,可以进入流通。 10.土地的产权主要包括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租赁权、土地抵押权、土地继承权等。 11.土地的增值性取决于土地的稀缺性和人类社会对土地的不断改造利用。 12.土地的四大功能:生产功能、环境功能、承载功能、空间功能。 13.土地资源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14.土地资源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15.土地资源学的研究方法有:系统分析方法、景观生态分析方法、现代技术应用方法、社会经济分析方法。 16.3S技术是指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 第二章 1.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气候要素是:光(太阳辐射)、温(热量)、水(降水)。 2.太阳辐射是由太阳发射的电磁短波辐射,它是地球表面土地系统中一切过程的能量基础。 3.在一天之内,夜间的总辐射为零,正午最高;一年之中,夏季的总辐射最高,冬季最低。 4.目前我国光照强度一般多以日照时数来表示。 5.一般情况下,强光照有利于植物的生殖生长,弱光照有利于植物的营养生长。 6.地球表面的热量来源于太阳辐射。 7.地表和土地资源利用的一切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均由温度来控制。 8.农业生产上常用的积温指标是≥10℃的积温。积温的高低决定着作物一年的熟制。 9.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10.地球上的水资源可分为大气降水和地下水两部分,其中降水是影响土地资源利用与生产力的关键因素。 11.降水的时空分布

福建农林大学2018年硕士自命题考试说明

福建农林大学2018年硕士自命题考试说明 001作物科学学院 《作物生理学》考察考生对作物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涉及的相关生理过程,特别是在逆境条件下作物产量品质形成生理机制的掌握程度,以及如何运用学习的知识分析作物在生产过程中生理现象的能力。 《遗传学》考查考生对遗传学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对遗传学基本知识和分析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对遗传学历史和发展现状的了解。内容涵盖孟德尔遗传、细胞遗传、分子遗传、群体遗传以及新发展的基因组学等。 《农业知识综合一(作物)》考查内容主要包括植物学基础、生态学基础和气象学基础三部分。 《农学概论》考查内容主要包括农学与作物生产、作物的起源与分类、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作物品种改良、作物栽培技术、作物种植制度、现代农业等。 002植物保护学院 《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考试内容范围说明:植物的水分代谢,矿物质营养的基本原理,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植物生长物质,植物生长、生殖与逆境生理;核酸、蛋白质、酶及维生素等生命基本物质的分子组成、结构、性质和功能,生物氧化,糖、脂类、蛋白质、核酸等的代谢。 《植物保护概论》考试内容范围说明:农业有害生物及其发生发展的基本知识,农业有害生物防治的原理与方法。 《植物保护学》考试内容范围说明:植物病理学、昆虫学、农药学的基本知识,农作物主要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 《农业综合知识一(植物保护)》考试内容范围说明:植物学基础知识、植物生理学基础知识、遗传学基础知识。

003园艺学院 学术型: 《园艺植物生理学》:园艺植物物质代谢、能量转化、生长发育生理、环境生理及其生长发育的调节与控制。 《园艺植物组织培养》:植物组织培养基本设备、基本原理、方法与技术;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领域;植物组织培养在园艺植物(果树或蔬菜或花卉或茶树等)上的应用。 专硕: 《园艺植物生物学》:园艺植物的生长发育,环境条件对园艺植物的影响,园艺植物的繁殖,园地选择与建园。 《农业知识综合一(园艺)》:土壤学、植物营养学、现代农业基础知识(节水农业、设施农业、生物防治、园产品安全生产等)。 004林学院 《森林生态学》:森林环境,森林能量环境,森林物质环境,森林环境中的干扰因素,森林种群的结构与动态,森林种群内和种群间的关系,森林生物遗传变异与进化,森林群落结构,森林群落演替,森林生态系统,森林地理分布,森林与全球气候变化。 《林业基础知识综合》导论,森林及其分布,主要森林树种概述,森林的功能,林木良种生产与壮苗培育,森林培育基础及育林技术体系,森林健康,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 《景观生态学》:基本理论和原理、景观形成因素,景观结构和空间格局,景观生态流与景观功能,景观动态变化,景观生态分类与评价,景观生态规划,景观生态数量化方法。 《数理统计》:概率论、参数估计、假设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回归分析(备注:复试时考《数理统计》考生需带计算器)。 005生命科学学院

民法学名词解释

1、民法,是指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2、财产关系,是指人们在产品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经济内容的关系。 3、人身关系,是指因民事主体的人格利益而发生的社会关系。 4、民法的基本原则,是民法及其经济基础的本质和特征的集中体现,是高度抽象的、最一般的民事行为规范和价值判断准则。 5、自愿原则,法律确认民事主体得自由地基于其意志去进行民事活动的基本准则。 6、公平原则,是指民事主体应依据社会公认的公平观念从事民事活动,以维持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均衡。 7、诚实信用原则,是市场经济活动中形成的,要求人们在市场活动中讲究信用、恪守诺言、诚实不欺,在不损害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前提下追求自己的利益。 8、民事法律关系,是由民事法律规范调整所形成的以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为核心内容的社会关系。 9、财产法律关系,是指因财产的所有和财产的流转所形成的、满足民事主体财产利益需要的民事法律关系。 10、人身关系,是指与民事主体的人身不可分离、为满足民事主体的人身利益所形成的民事法律关系。 11、绝对法律关系,是指与权利人相对应的义务人是权利人以外的一切不特定人的民事法律关系。 12、相对法律关系,是指与权利人相对应的义务人是特定人的民事法律关系。 13、物权关系,指权利人可以直接支配物,不需要义务人实施某种积极行为予以配合即可行使并实现其权利的民事法律关系。 14、债权关系,是指权利人必须由义务人的一方行为相配合,才能行使和实现其权利的民事法律关系。 15、自然人,是基于出生而取得民事主体资格的人。 16、监护,是指对未成年人和精神病人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进行监督和保护的一种民事法律制度。 17、宣告失踪,是指自然人离开自己的住所,下落不明达到法定期限,经利害关系人申请,由人民法院宣告其为失踪人的法律制度。 18、宣告死亡,是指自然人离开自己的住所,下落不明达到法定期限,经利害关系人申请,由人民法院宣告其死亡的法律制度。 19、个体工商户,是指自然人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依法经核准登记,从事工商业经营的。 20、农村承包经营户,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按照承包合同规定从事商品经营的。 21、个人合伙,是指两个以上的自然人按照协议,各自提供资金、实物、技术等共同经营,共同劳动。 22、退伙,是指合伙人与其他合伙人脱离合伙关系,丧失合伙人资格的行为。 23、入伙,是指合伙成立后,第三人加入合伙并取得合伙人资格的行为。 24、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 25、社团法人,以人的组合作为法人成立基础的私法人。 26、财团法人,是指以一定的财产的设定作为成立基础的私法人。 27、企业法人,以从事生产、流通、科技等活动为内容,以获取盈利和增加积累、创造社会财富为目的的营利性社会经济组织。 28、机关法人,是指依法享有国家赋予的行政权力,并因行使职权的需要而享有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国家机关。 29、事业单位法人,是指为了社会公益事业目的,由国家机关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文化、教育、卫生、体育、新闻等公益事业的单位。 30、社团法人,是指自然人或法人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

《土地资源学》复习题12

土地资源学复习题 单选 1.【D 】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它是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P55) A 土地使用制 B 土地承包制 C 土地租赁制 D 土地所有制 2.目前我国【 B 】一般多以日照时数来表示。(P26) A 光照强度 B 光照长度 C 光照质量 D 光照数量 3.我国中低产田比例很大,占总耕地面积的【 B 】。(P280) A 1/2多 B 3/4多 C 2/5多 D 3/5多 4.土地资源评价是在特定目的下对土地的性能进行【D 】鉴定的过程。 (P121) A 自然生产力 B 潜在生产力 C 数量 D 质量 5.地表和土地资源利用的一切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均由【B 】来控制。 (P28) A 水分 B 温度 C 光照 D 湿度 6.土壤调查的重点是土壤【A 】特性。(P101) A 肥力 B 性能 C 质量 D 数量 7.土地类型的划分依据主要是土地构成要素的【C 】差异性。(P60) A 质量 B 分布 C 空间 D 时间

8.在世界100多个国家中,我国土地总面积有960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B 】位。 (P279) A 2 B 3 C 4 D 5 9.现阶段我国实行的是【A 】。(P56) A 土地公有制 B 土地私有制 C 国家所有制 D 集体所有制 10.下列那项不是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气候要素【D】。(P25) A 光 B 温 C 水 D 气 1. 农业生产上常用的积温指标是≥【C】的积温。(P28) A 0℃ B 5℃ C 10℃ D 15℃ 2. 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土地系统中一切过程的【B 】基础。(P25) A 物质 B 能量 C 生物 D 经济 3. 多数农作物最适宜的土壤酸碱性为【 D 】。(P44) A 强碱性 B 弱酸性 C 弱碱性 D 弱酸性至弱碱性 4. 土地经济适宜性评价最常用的经济分析方法是【D 】。(P143) A 收入——成本分析法 B 费用——效益分析法 C 成本——利润分析法 D 投入——产出分析法 5.据估算,人类食物的【 D 】由土地的“生产性”所决定。(P5) A 80% B 88% C 90% D 98% 6. 我国现阶段土地整理的主要任务是【A 】。(P246) A 提高土地利用率 B 增加土地面积

《土地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土地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Specialty Introduction 课程编号:08075101 适用专业:土地资源管理专业 学时数:16 学分数:1 执笔者:审核人: 修订日期:2008年6月 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 本课程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入学的专业导论课,为必修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管理的主干课程以及相关课程的学习方法。并为以后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并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产生浓的兴趣。 二、课程教学内容 1.土地和土地科学(2学时) 主要内容:土地简介、土地科学简介、土地科学和其他科学的关系以及我国土地科学的历史、现状和发展方向。 了解土地的概念,土地的属性,掌握土地的科学的学科体系以及与土地科学和其他学科的关系。 (教学方式:讲授2学时) 2.土地资源学(2学时) 主要内容:土地资源学简介、土地资源的研究简史及发展前景、我国土地资源介绍。 掌握土地资源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教学方式:讲授2学时) 3.土地经济学(2学时) 主要内容:土地的供给与需求,地租与地价理论,土地金融与土地税收,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及规模经济原理。 掌握土地的供给与需求,地租与地价理论;了解土地金融与土地税收,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及规模经济原理。 (教学方式:讲授2学时) 4.土地利用规划学(2学时) 主要内容: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原理,土地利用规划总述及土地利用专项和详细规划。 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原理;了解土地利用规划总述及土地利用专项和详细规划。 (教学方式:讲授2学时) 5.土地法学与土地行政学(2学时)

主要内容:土地法学理论与体系、土地法的渊源及其与其他部门的关系、土地产权制度;土地行政的概念与职能,土地行政组织与土地行政方法。 掌握土地法学理论与体系、土地行政的概念与职能;了解土地行政组织与土地行政方法。 (教学方式:讲授2学时) 6.地籍学(2学时) 主要内容:地籍制度、土地调查与土地分等定级、不动产登记。 掌握土地调查与土地分等定级;了解地籍制度;理解不动产登记。 (教学方式:讲授2学时) 7.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2学时) 主要内容:可持续发展理论、土地资源与可持续利用、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 理解土地资源与可持续利用;掌握可持续发展理论 (教学方式:讲授2学时) 8.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土地信息系统(2学时) 主要内容: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土地信息系统构建。 了解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土地信息系统构建。 (教学方式:讲授2学时) 附:学时安排表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一课堂讲授为主,应根据学生平时听课的情况以及作业情况适当安排课堂讨论与习题课,采用精讲多练、加强课后答疑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熟练掌握课程内容。 (一)课堂讲授 本课程以土地资源的学科为基础,由于学时比较少,授课时应精讲,重点讲土地资源管理的主干学科。通过有限的学时,使学生尽快掌握土地资源管理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并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堂讨论

民法学笔记

《民法学笔记汇总整理(精华版) 第一篇:民法总论 第一章:民法概述 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1、实质意义的民法:指作为部门法的民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调整平等主体之间财产关系与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也就是私法的全部,狭义指在民商分立的国家商法以外的私法。 2、形式意义上的民法:指以一定体例编篡的并以民法命名的成文法典。 我国民商合一,是广义民法,我国 分为古代民法、近代民法和现代民法三个阶段。 1、古代民法的典型代表是罗马法。 2、近代民法是在继受罗马法的基础上形成的,形成了大陆法和英美法两大法系。大陆法系推行法典化,又称民法法系,英美法以判例为法律的主要渊源,又称判例法系。近代法以1804年的《法国民法典》为代表。 3、资本主义现代民法始于1897年公布、1900年生效的《德国民法典》。1922年列宁亲自主持制定的《苏俄民法典》始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民法典。我国近代民法始于清末,1907年清政府开始制定的《大清民律草案》,1911年完成。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民法典是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民法典,该法典随着1949年中国成立在大陆已经废除,仅在台湾有效。1986年颁布的《民法通则》是我国民事立法进入的一个新阶段。 第二节:民法的调整对象 是调整平等主体公民之间、法人之间、 公民与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 指人们在社会财富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中形成的以经济利益为内容的社会关系。调整财产关系主要有以下特点: 1、主体的地位是平等的。 2、一般是当事人自愿发生的。 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具有人身属性,与主体的人身不可分离的,不是以经济利益而是以特定精神利益为内容的社会关系。人身关系有以下特点: 1、主体的地位平等。 2、与民事权利的享受和行使有关。 3、与主体的人身不可分离并不具有经济内容。 第三节:民法的性质和任务

民法学试题与答案

民法学 第一章导论 判断题 1、商品生产社会第一个世界性法律是《法国民法典》。() 2、1803年到1804年颁布的《法国民法典》是以《德国民法典》为蓝本编篡的。() 3、“民法”一词,来源于古罗马的万民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颁布以前,我国没有民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调整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6、我国民法调整的财产关系主要是指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中产生的财产关系。() 7、民法的基本原则是司法机关在没有具体法律规定时,据以裁判民事案件的法律依据。() 8、《民法通则》于1986年4月12日通过并同时实施。() 第二章民事法律关系 一、判断题 1、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参加民事法律关系,享受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特定的当事人。() 2、张某将李某打伤。张某的打人行为是一种民事法律事实。() 3、人民法院的判决或裁定能够引起一定的民事法律后果,因而也是法律事实。( ) 4、根据权利的作用可以把民事权利划分为绝对权和相对权。() 5、当事人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根据法律的有关规定就能够产生。() 6、法律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权利主体要实现自己的权利,就必须通过特定义务人适当履行义务。() 二、单项选择题 1、下列民事权利不属于形成权的是( ) A抵押权 B追认权 C撤销权 D解除权 2、债务人根据特定事由,对抗债权人行使债权的权利是( ) A支配权 B请求权 C形成权 D抗辩权 3、构成民事法律关系的三要素为( ) A主体、行为、权利和义务 B物、行为、智力成果 C主体合格、内容合法、意思真实 D主体、客体、内容 4、依照民事权利的效力范围不同,民事权利可分为( ) A财产权与人身权 B绝对权与相对权 C主权利与从权利 D请求权与形成权 5、甲和乙合伙开办了一个宏亮彩扩部,丙将一卷柯达彩卷送到彩扩部冲洗,交给了正在值班的甲,并向甲交付冲洗费21.8元。该债的法律关系的主体是( ) A甲和丙 B甲、乙和丙 C乙和丙 D宏亮彩扩部和丙 三、多项选择题 1、在我国,必须依法登记注册才能取得民事主体资格的是( ) A城镇工商个体户 B农村承包经营户 C公司法人 D事业法人 E社会团体法人 2、民事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包括:( ) A参加民事法律关系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人 B民事主体间的权利和义务 C民事法律关系的权利和义务所指的对象 D民事法律关系的标的 E民事法律关系的原则 3、下列组织中必须经过登记才能取得民事主体资格的有( ) A城镇个体工商户 B农村承包经营户 C公司法人 D社会团体 E个人合伙 第三章自然人 一、判断题

土地资源学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 1.土地的概念:土地是地球上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以及人类活动的结果所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壤:土壤,指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它是在气候、母质、生物、地形和成土年龄等诸因子综合作用下形成的独立历史自然体。 3.土地资源的概念 (1)资源——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所用的一切资料。《辞海》定义为“资财的来源。” (2)土地资源——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4.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 1、土地的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 替代性 2、土地的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 5.土地的属性(书本):资源属性、资产属性、生态属性、工程属性、社会属性、权籍属性 资源属性:整体性、生产性、面积的有限性、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时间变化性、土地的再生性和非再生性、多用途性。 资产属性:供给的稀缺性、位置的固定性、个体的异质性、使用的永久性和增值性、土地价格和价值的二重性、流通的特殊性。 生态属性:支撑功能、养育功能、净化功能 6.我国是世界上土地资源丰富、土地总面积较大的国家之一 我国土地总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土地的7.2%,居世界各国第三位 耕地总量占世界耕地9.5%,居世界各国第四位

林地总量占世界林地5.5%,居世界第五位 牧草地总量占世界牧草地7.8%,居世界第二位 7.我国是土地资源相对紧缺、人地矛盾比较突出的国家 人均土地0.784公顷,为世界人均的1/3 人均耕地0.106公顷,为世界人均的45% 人均林地0.186公顷,为世界人均的26% 人均牧草地0.217公顷,为世界人均的37% 8.土地资源学的概念 土地资源学是研究土地资源的组成、特性、分类、数量、质量、空间分异与时间变异规律以及合理利用与保护的应用基础理论的科学。 9.土地资源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土地资源学在学科中的地位 (2)土地资源学与土地学科的关系 10.土地资源学研究的目的、内容 研究目的:寻求解决人类所面临土地资源问题的途径 研究内容: 1)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 2)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 3)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特征的研究——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4)人与土地的定量关系研究——土地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 5)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6)土地资源的保护与管理

组织行为学完整教案.doc

组织行为学教案 第一章概述 ★ 目的和要求本章概括介绍了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内容以及研究方法,作为全课程的引论与向导。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 对组织行为学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和认识,并了解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为将来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打下基础。 ★ 学习目的与目标 一、定义组织行为学 二、明确组织行为学中的基本行为准则 三、描述组织行为学的三个目标 四、列举管理者使用组织行为学概念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和机会 五、列举与组织行为学领域相关的学科 六、描述组织行为学的发展 ★ 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理解有关概念,术语;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对象;组织行为学的发展。难点是学生刚刚接触这门学科,因此在了解学科 术语时,应结合实际生活事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增强理性认识。同时逐步掌握研究这门学科的方法。 ★ 教学内容学习一门课程,首先要了解这门课是研究什么的,是怎样的一个学科。因此我们首先要了解组织行为学的一些基本概念。 组织行为学是综合运用与人有关的各种知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从而提高各级主管人员 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的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门科学。 案例导入 你对人的心理了解多少? 弗洛伊德 本我:是内心深处最本质的想法,是潜意识,表现为情绪;自我:是心灵的检察官和思想工作者,表现为理智、文化与修养; 超我:是心灵的“外部环境”,表现为法律、道德与习俗,即中国传统文化中“慎独”的境界。 讨论:组织行为学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一、个体行为:核心问题是沟通与文化“其实,我同意你的想法,但我很不喜欢你讲话的口气和态度” 。这体现了理性的逻辑思维和感性的心理状态之间的距离,表现为心灵之间的距离。 二、群体行为:核心问题是领导与团队 三、组织行为:核心问题是系统和规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