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伤寒副伤寒个案调查表

伤寒副伤寒个案调查表

伤寒副伤寒个案调查表
伤寒副伤寒个案调查表

伤寒和副伤寒病人个案调查表

病例编号□□□□□□□□□□□1.一般情况

1.1姓名:______________

1.2身份证号码:□□□□□□□□□□□□□□□□□□1.3出生日期:_______年_______月________日□□□□□□□□(如出生日期不详,实足年龄____岁______月_____天□□□□□□1.4性别:(1)男(2)女; 1.5职业:□□(1)幼托儿童(2)散居儿童(3)学生(4)教师(5)医务人员(6)餐饮业(7)商业服务(8)工人(9)民工(10)农民(11)牧民(12)渔(船)民(13)干部职员(14)保育保姆(15)离退人员(16)家务待业(17)其他____ 1.6文化程度

(1)学龄前儿童(2)小学(3)初中(4)高中或中专(5)大学及以上(6)文盲(7)不详

1.7现居住地或工作学习单位:________镇(街道)_______村(社区)________________ 联系电话____________ 1.8家长或监护人姓名:______________ 1.9病人属于

(1)本县区(2)本市其他县区(3)本省其他地市(4)外省(5)港澳台(6)外籍

1.10病例分类

(1)疑似病例(2)临床诊断病例(3)实验室确诊病例□1.11发病日期:_________年______月_____日□□□□□□□□1.12初诊日期:_________年______月_____日□□□□□□□□1.13初诊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4初诊病名:_________________ 1.15确诊日期:_________年______月_____日□□□□□□□□1.16确诊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7入院日期:_________年______月_____日□□□□□□□□1.18住院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9出院日期:_________年______月_____日□□□□□□□□

1.20出院时病原携带情况:不明、无、有(如有,注明病原血清学阳性指标)___________

2.主要临床表现

2.1发热:①有②无③不详□2.2热型:①稽留②弛张③间歇④不规则⑤不详□2.3体温最高:________℃□□□ 2.4食欲不振:①有②无③不详□2.5恶心呕吐:①有②无③不详□ 2.6腹部不适:①有②无③不详□2.7腹泻:①有②无③不详□ 2.8头痛晕眩:①有②无③不详□2.9表情淡漠:①有②无③不详□ 2.10鼻衄:①有②无③不详□2.11相对缓脉:①有②无③不详□ 2.12脉搏:_________次/分□□□2.13肝肿大:①有②无③不详□ 2.14脾肿大:①有②无③不详□

2.15玫瑰疹:①有②无③不详□2.16出疹日期:____年___月___日□□□□□□□□

3 流行病学调查

3.1饮用水源:①自来水②集中式供水③自备井水④河水⑤塘水⑥溪水⑦山泉水⑧其他□3.2饮水消毒:①有②无□ 3.3饮生水史:①有②无□3.4外出饮食史:①有(店名):__________②无□

3.5不洁饮食史:①有②无□食品名称_____________ 食用量__________ 3.6聚餐史:①有②无□聚餐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聚餐地_____________________ 聚餐人数______________人

3.7家庭居住面积________M2,居住人数_____人;学校或单位宿舍_______M2,同宿舍___人3.8周围环境卫生:①整洁②一般③差□ 3.9苍蝇:①有(每视野____只)②无□3.10厕所类型:①直排②三格式③其他□3.11病前20天内外出史:①有(外出地点_____________)②无□3.12病人接触史:①有②无□

3.13接触方式:①同家庭②邻居来往③同班级④同工作⑤同餐⑥同玩⑦护理病人

⑧其他□

4.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血常规、白细胞数及分类、粪便、血培养、肥达氏反应、伤寒脂多

5.1密切接触者人数________人□□ 5.2一般接触者人数_________人□□5.3采样送检人数_________人□□ 5.4预防服药人数__________人□□5.5病家总人数__________人□□ 5.6其中发病人数__________人□□5.7病人隔离①有②无□ 5.8隔离地点①住院②家中③单位或学校□5.9病人吐泻地点及时间,吐泻物倾倒场所及时间住室消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10受污染衣、被、席及便器等的清洗地点和时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11灭蝇时间及药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调查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调查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调查时间: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

12-伤寒、副伤寒疫情应急处置技术方案

永康市伤寒、副伤寒疫情应急处置技术方案 1.前言 伤寒、副伤寒是《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其传染性强、病程长、易复发、并发症多、疾病负担重。我市是伤寒、副伤寒的高发区,多年来发病率一直持续在10/10万以上,局部地区常有小范围的暴发流行。由于该病存在着健康带菌及病后带菌的特点,在人口密度高、流动性大、环境卫生差、饮水卫生和粪便无害化处理未改善的条件下,很容易引起暴发流行。为提高对伤寒、副伤寒重大和突发疫情的快速反应及应急处理能力,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特制定本技术方案。 2.诊断标准 见《传染病诊断标准汇编》。 3.疫情分级标准 根据伤寒、副伤寒流行严重程度及疫情变化情况,以发病范围、数量、病死率等为依据将疫情分为四级,即:一般(IV级)、较大(III级)、重大(II级)和特别重大(I级),具体分级标准如下: 3.1一般疫情(IV级) 我市范围7天内出现1个暴发点(暴发点指: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社区、企业、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天7内发生5例及以上病例,或出现2例及以上死亡)。 3.2较大疫情(III级) 我市范围7天内出现2个暴发点,或县(市、区)范围7天内发病10-19例。 3.3重大疫情(II级) 我市范围7天内出现3个暴发点,或县(市、区)范围7天内发现20-49例。 3.4特别重大疫情(I级) 我市范围7天内出现5个以上暴发点,或县(市、区)范围7天内发现50例以上病例。 4.应急措施 按照《永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要求,分级进行应急处置。 4.1报告 4.1.1接报:实行“首接负责制”,接报时详细填写《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记录卡》。

伤寒与副伤寒

伤寒章节练习题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计? 分) 1、伤寒病人排菌量最多的时期是: ( ) A.起病后第1周 B.起病后第2~4周 C.起病前1周 D.起病后第5周 E.起病后第6周 2、为伤寒病人做细菌培养,下列有关不同标本诊断价值的描述,哪一条是不正确的() A.病程第1~2周,血培养的阳性率最高 B.骨髓培养的阳性率比血培养低 C.整个病程中,粪便均可培养出伤寒杆菌,但阳性者不一定都是现症病人 D.病程第3~4周,部分病人的尿培养阳性 E.胆汁培养有助于发现带菌者 3、对曾使用过抗生素,疑为伤寒患者,最有价值的检查是: ( ) A.粪培养 B.骨髓培养 C.血培养 D.肥达反应 E.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4、伤寒发病第一周内阳性率最高化验是: ( ) A.大便培养 B.肥达反应 C.血培养 D.尿培养 E.补体结合试验 5、伤寒极期临床表现不会出现那个表现? A持续发热。B.神经系统中毒症状。C.相对缓脉,玫瑰疹。D.皮肤瘀斑。E.肝脾肿大。 6、引起伤寒不断传播或流行的主要传染源是: ( ) A.普通型伤寒患者 B.暴发型伤寒患者 C.慢性带菌者 D.伤寒恢复期 E.伤寒患者的潜伏期 7、伤寒杆菌的病原学特点哪项正确? ( ) A.属沙门菌属的A群 B.革兰染色阴性,产生芽孢,有夹膜 C.Vi抗原抗原性强,产生Vi抗体滴度高,持续时间长 D.到目前为止,我国未发现耐氯霉素的伤寒杆菌株 E.有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部分细菌有菌体表面(Vi)抗原 8、伤寒患者临床类型除了典型外,其他类型那种是错误的? A.轻型 B.暴发型 C.出血穿孔型 D.迁延型 E.逍遥型。 9、伤寒传染源相关描述错误的是: A.带菌者或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 B.伤寒患者从潜伏期已经排菌为潜伏期带菌者。 C.恢复期任然排菌但在6月内停止者为暂时带菌者,超过者为慢性带菌者。 D.有胆石症或慢性胆囊炎者可终身排菌。 E.典型伤寒病程2-4周排菌量最大。 10、伤寒极期的典型临床表现没有: A.持续发热 B.神经系统中毒症状 C.荨麻疹 D. 相对缓脉 E.肝脾大 11、伤寒的确诊依据是: ( ) A.粪培养伤寒杆菌阳性 B.尿培养伤寒杆菌阳性 C.胆汁培养伤寒杆菌阳性 D.肥达反应阳性 E.血培养伤寒杆菌阳性 12、可用于调查伤寒慢性带菌者的抗体是: ( ) A.H抗体 B.O抗体 C.A抗体 D.B抗体 E.Vi抗体 13、伤寒最严重的并发症是: ( ) A.肠出血 B.中毒性心肌炎 C.溶血尿毒综合征 D.中毒性肝炎 E.肠穿孔

伤寒和副伤寒应急处理技术方案

伤寒和副伤寒应急处理技术方案 伤寒和副伤寒是分别由伤寒杆菌及甲、乙、丙型副伤寒杆菌所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伤寒、副伤寒是常见的传染病,一旦暴发流行将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为有效控制伤寒、副伤寒疫情,提高对重大和突发疫情的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置能力,保障群众健康,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山东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办法》,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组织指挥机构及职责 成立伤寒、副伤寒疫情应急处置领导小组,中心主任任组长,分管防疫科的副主任任副组长。成员包括防疫科科长、消杀科科长、检验科科长、办公室主任、应急办主任。 应急处置领导小组的职责是:按照市政府和市卫生局的要求,组织、指挥中心有关人员参加疫情的应急处置工作;制定和完善本中心应急处置技术方案;建立健全卫生应急处置队伍,开展应急处置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做好应急物资储备。 二、应急处置队伍及职责 成立伤寒、副伤寒疫情应急处置队,分管副主任任队长。应急队伍成员主要由以下科室科长及专业人员组成:防疫科、检验科、消杀科、办公室、健康教育科、应急办。各科室的职责是:

免疫规划科:负责流脑疫情信息的收集、分析和报告;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提出处理方案;对处理效果进行评价。 消杀科:根据免疫规划科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对疫点疫区的消杀灭工作进行指导;对消杀灭效果进行评价。 检验科:负责采样,进行病原监测。 健康教育科:开展健康教育,普及传染病防治知识。 办公室:负责应急车辆安排、通信联络等后勤保障工作。 应急办:协助带队领导及有关科室做好应急处置工作。 以上科室人员不足时,中心可根据工作需要从其它科室抽调人员参与应急处置。 三、判定标准 (一)病例定义 1.疑似病例 在伤寒、副伤寒流行地区,不明原因持续发热或反复发热3 天或以上,体温≥38℃,伴头痛、乏力、腹部不适等症状,但实验室检验结果尚未明确的病例。 2.临床诊断病例 符合以下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的病例作为临床诊断病例:不明原因持续发热或反复发热 5 天或以上,体温≥39℃,头痛、全身乏力、表情淡漠、相对缓脉、伴消化道症状或皮肤充血或多系统受累表现,白细胞总数低或正常。 3.确诊病例 临床诊断病例如有以下项目之一者即为确诊病例: (1)从血、骨髓、粪便、尿等任一种标本分离到伤寒

传染病学(医学高级):伤寒、副伤寒测考试题(最新版)_0.doc

传染病学(医学高级):伤寒、副伤寒测考试题(最新版) 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总分:100分 遵守考场纪律,维护知识尊严,杜绝违纪行为,确保考试结果公正。 1、问答题 肥达反应呈假阴性的原因有哪些? 本题答案: 2、多项选择题 关于伤寒传染源以下哪项正确( )A .患者和带菌者都是传染源 B .患者从潜伏期起即可从粪便排菌 C .起病后2~4周排菌量最多,传染性最大 D .排菌期限在3个月以内称为暂性带菌者 E .排菌期限在3个月以上称为慢性带菌者 本题答案: 3、判断题 伤寒的病理特点是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增生性反应 本题答案: 4、判断题 伤寒带菌者持续时间超过2月称慢性带菌者 本题答案: 5、单项选择题 老年伤寒的特点不正确的是( )A .通常发热较高,易出现虚脱 B .常可并发支气管肺炎和心力衰竭 姓名: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 --------------------密----------------------------------封 ----------------------------------------------线----------------------

C.持续胃肠功能紊乱 D.病程迁延,恢复慢 E.病死率较高 本题答案: 6、单项选择题 伤寒持续发热和毒血症状主要是由什么所致( )A.伤寒沙门菌在局部繁殖,大量、持续侵入血流 B.伤寒沙门菌在血液中大量繁殖 C.伤寒沙门菌释放的内毒素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 D.迟发型超敏反应 E.内毒素激活单核吞噬细胞系统释放细胞因子 本题答案: 7、单项选择题 关于伤寒杆菌,说法错误的是( )A.革兰染色阴性 B.属于沙门菌属的C群 C.不形成芽孢 D.不产生外毒素 E.菌体裂解产生内毒素 本题答案: 8、单项选择题 关于伤寒肥达反应,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第2周出现阳性 B.第4周阳性率可达90% C.第6周效价达高峰 D.病愈后可持续数月之久 E.有10~30%的病人肥达反应始终阴性 本题答案: 9、单项选择题 人体非特异性防御机制有利于伤寒沙门菌的定位和繁殖,但除外( )A.胃酸分泌增多 B.口服碱性药物 C.使用H受体拮抗药或H泵抑制剂

小学六年级健康教育《预防伤寒与副伤寒》教学设计

小学六年级健康教育《预防伤寒与副伤寒》教 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伤寒、副伤寒? 2、知道伤寒、副伤寒的症状。 3、了解伤寒、副伤寒的传播方式、发病原因及防治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伤寒、副伤寒的症状表现、传播方式、发病原因及防治方法。 难点:伤寒、副伤寒的发病表现判断。 【教学方法】讲述为主,讨论为辅。 【学习方法】交流倾听讨论检测 【课前准备】 1、收集伤寒、副伤寒防治知识的相关资料。 2、完成“学生伤寒、副伤寒认知调查问卷”(课前)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关于伤寒、副伤寒防治相关知识,老师在课前布置同学们下去收集。现在,请收集到的同学介绍一下。 二、交流收集资料。 1、指名说。 2、过渡:为了让同学们更全面地了解伤寒、副伤寒的相关知识,我们一起来学习伤寒、副伤寒防治知识。 三、学习了解伤寒、副伤寒。 (一)什么是伤寒、副伤寒? 伤寒、副伤寒是分别由伤寒杆菌和副伤寒杆菌(甲、乙、丙)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 (二)伤寒、副伤寒的传播方式: 1、传染源:患者和带菌者是伤寒、副伤寒的传染源,病菌随粪便排出体外,也可经小便排出体外。患者自潜伏期末就可以从粪便中排菌,在病程3-4周时传染性最强,仍有半数病

人在进入恢复期2周内排菌。 2、传播途经:粪口途经。病菌从大小便中排出后,可以经过污染的手、餐具、饮料、食物、苍蝇及蟑螂传播。日常生活接触可引起散发流行往往是水源受污染的结果。 3、易感人群:儿童及青壮年发病较多,老年人少见。病后可获得持久的免疫力。 4、流行季节:多发于夏秋季,卫生条件差的温带地区一年四季均有发病。 (三)伤寒、副伤寒的主要症状: 1、特点:主要以发热为主,有的患者仅出现头痛、乏力、食欲减退、四肢酸痛、咳嗽或类似感冒症状,成年人偶有便秘或腹泻。 2、伤寒潜伏期3-35天,平均10-14天。一旦发热要及时到医院就诊,及早诊断、及早治疗,治疗时间不少于14天。 3、不典型伤寒:轻型1-2周可愈;逍遥型:病情轻微,可坚持工作,但常突发肠出血及肠穿孔。 4、伤寒引起病发症:肠出血、肠穿孔、小学教学设计网伤寒肝炎、心肌炎、支气管炎咳嗽、肾炎、尿毒综合症。 (四)伤寒、副伤寒发病的主要原因:居民对伤寒副伤寒防治知晓率不高,经常在外就餐,吃生芫荽、生薄荷、生韭菜等佐料是发病的高危因素;餐馆洗净待用生菜大肠菌群偏高,病例治疗不规范,农村饮用水合格率偏低等。 (五)伤寒、副伤寒的预防。 1、小组讨论:怎样预防伤寒、副伤寒? 2、交流并小结: (1)不吃生芫荽、生薄荷、生韭菜。 (2)不喝生水,饭前便后要洗手,瓜果要洗净,少吃或不吃生冷食物,隔夜饭菜要煮熟,生熟刀板容器要分开。 (3)不用污水或沟塘水洗菜、泡菜。 (4)一旦发热请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 四、课堂小结: 伤寒、副伤寒是分别由伤寒杆菌和副伤寒杆菌(甲、乙、丙)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多发于夏、秋季,通过粪口途经传播,患者和带菌者是伤寒、副伤寒的传染源。所以,我们要做好饮食、饮水、粪便卫生管理和消灭苍蝇,注意个人卫生,不吃生菜,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 一、完成“学生伤寒、副伤寒认知调查问卷”(课后)

伤寒与副伤寒

伤寒与副伤寒 【概念】 伤寒和副伤寒是由伤寒沙门菌与副伤寒甲、乙、丙沙门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伤寒以持续高热、全身中毒症状、消化道症状、相对缓脉、肝脾肿大、玫瑰疹、白细胞和嗜酸粒细胞减少为临床特征,以肠出血,肠穿孔为主要并发症。副伤寒临床表现与伤寒相似,一般症状较轻。 【病原学】 伤寒沙门菌与副伤寒甲、乙、丙沙门菌均属沙门菌中的D群,有鞭毛,能运动,不形成芽孢,无荚膜,革兰染色阴性。本菌含菌体“O”、鞭毛“H”和表面抗原“Vi”抗原,在体内能诱生相应抗体。 伤寒沙门菌在自然环境中有较强的生活力,耐低温,加热60℃经15分钟或煮沸后即可杀灭。 【流行病学】 本病全年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节多见。青壮年及儿童多见,性别无明显差异。 1、传染源:是伤寒患者与带菌者。患者病后2~4周传染性最大。极少数可持续排菌3个月以上,称为慢性带菌者,为本病传播或流行的主要传染源。 2、传播途径:主要为粪—口途径传播。 3、易感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第二次发病者较少见。伤寒与副伤寒之间无交叉免疫力。 【发病机制】 伤寒沙门菌进入消化道后,一般可被胃酸杀灭,若病原菌数量多或人体免疫力降低,未能被胃酸杀灭的病原菌进入小肠,并在肠腔内繁殖。 第一次菌血症:病原菌穿过小肠粘膜侵入肠壁淋巴组织继续繁殖 部分菌进入淋巴回流经胸导管进入血液 (此期也称潜伏期) 第二次菌血症:在全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内的伤寒沙门菌再次进入血流 出现全身中毒症状,相当于第1周(初期)释放内毒素 病程第2~3周 大部分随粪便排出部分再次穿过肠粘膜再次侵入肠淋巴组织 病程第四周产生严重炎症反应(相当于临床的极期) 病变愈合少数患者由于胆囊长期保留病原菌而成为带菌者 【病理特点】 伤寒的病理特点是全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增生性反应。最具特征性的是回肠下段的集合淋巴结与孤立淋巴滤泡的病变。第1周淋巴组织增生肿胀;第2周肿大的淋巴结从中央开始坏死;第3周坏死组织开始脱落,形成溃疡,深达肌层可致穿孔;第4周后溃疡愈合,不留瘢痕,不造成肠腔狭窄。 【临床表现】 伤寒潜伏期一般为10~14天。典型伤寒的自然病程为4周,可分为4期。 1、初期 为病程第1周,大多起病缓慢。发热是最早的症状,体温于5~7天内上升到39℃以上;发热前可有畏寒,出汗不多。常伴有头痛、全身不适、乏力、肌肉酸痛、食欲减退、恶心、腹部不适、腹

一氧化碳中毒个案调查表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一氧化碳中毒个案调查表 篇一: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个案相关信息报告卡 附件1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个案相关信息报告卡 附件2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 卡片编号: 次) 1 篇二:化工煤气中毒事故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 20xx年5月20日23时许,山西天泽煤化工集团股份公司煤气化厂造气车间更换蒸汽缓冲罐过程中,发生了一起煤气中毒事故,事故共造成2人死亡、1人轻微中毒。作业中,一名维修清理人员在未办理受限空间作业证、也未采取任何防范措施的情况下违章进入罐内作业中毒晕倒,随后一名管理人员也未采取任何防范措施进行施救并中毒晕倒,工厂随即组织相关人员将两人施救后送往医院,该二人经抢救无效死亡。另有一名救援人员受到轻微中毒伤害,经救治已出院。事故暴露出该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检修作业

未严格落实安全措施、从业人员安全意识淡薄等诸多问题。 1、问:《有限空间作业五条规定》有哪些内容? 答:一、必须严格实行作业审批制度,严禁擅自进入有限空间作业。 二、必须做到“先通风、再检测、后作业”,严禁通风、检测不合格作业。 三、必须配备个人防中毒窒息等防护装备,设置安全警示标识,严禁无防护监护措施作业。 四、必须对作业人员进行安全培训,严禁教育培训不合格上岗作业。 五、必须制定应急措施,现场配备应急装备,严禁盲目施救。 2、煤气的主要含量是什么?有什么危害?依据《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规定》,可容许的安全浓度是多少?燃烧爆炸限值是多少? 答:煤气的主要含量是co。一氧化碳(co),通过呼吸系统,进入人体血液内,与血红蛋白(hb)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cohb)。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结合,不仅降低了血球携带氧的能力,而且还抑制、延缓氧血红蛋白(o2hb)的解析和释放,导致机体组织因缺氧而坏死,严重者则可能危及人的生命。心脏和大脑是与人的生命最密切的组织和器官,心脏和大脑对机体供氧不足的反应特别敏感。因此,一

伤寒与副伤寒从中医分型辨治

伤寒与副伤寒从中医分型辨治 作者:王付发布时间:2012-06-05 新闻来源:浏览次数: 48 伤寒(typhoid fever)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一种细菌性传染病。而副伤寒(paratyphoid fever)是副伤寒甲、乙、丙杆菌引起的一组细菌性传染病。副伤寒与伤寒的临床表现、病理演变与治疗方法基 本相同。 ㈠营卫热毒证 【病证表现】 1.主要症状发热、恶寒、头痛、恶心。 2.辨证要点口渴、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或数。 3.可能伴随的症状咽痛、或不思饮食、或咳嗽、或呕吐、或全身酸痛。 【治则与选方】清热解毒、调理营卫。可选用银翘散与葛根芩连汤合 方。 ㈡肠胃热毒、浸淫内外证 【病证表现】 1.主要症状呕吐、腹泻、腹胀、全身酸痛。 2.辨证要点口渴、舌质红、苔黄或厚、脉数或滑。 3.可能伴随的症状恶心、或不思饮食、或手足烦热、或饮水不解渴、 或水入即吐、或头痛、或咳嗽。 【治则与选方】清热解毒、调解内外。可选用葛根芩连汤、黄连解毒 汤与半夏泻心汤合方。 ㈢肠胃热结证 【病证表现】 1.主要症状大便不通、腹胀、腹痛、恶心。 2.辨证要点口干咽燥、舌质红、苔黄腻或厚、脉滑或沉数。 3.可能伴随的症状呕吐、或不思饮食、或手足汗出、或面色红赤、或 脘腹烦热、或高热不退。 【治则与选方】清泻肠胃、荡涤热结。可选用大承气汤与麻子仁丸合 方。 ㈣肠胃瘀热证 【病证表现】 1.主要症状大便不通、腹胀、腹痛。 2.辨证要点口渴、痛如针刺、舌质红夹瘀紫、苔黄或厚、脉滑或涩。 3.可能伴随的症状恶心、或呕吐、或不思饮食、或夜间痛甚、或面色

暗红、或脘腹烦热、或发热。 【治则与选方】清泻肠胃、活血化瘀。可选用大承气汤、桃核承气汤 与失笑散合方。 ㈤寒毒瘀结证 【病证表现】 1.主要症状大便不通、腹胀、腹痛。 2.辨证要点口淡不渴、痛如针刺、舌暗淡夹瘀紫、苔白或厚、脉沉或 涩。 3.可能伴随的症状恶心、或呕吐、或不思饮食、或夜间痛甚、或手足 不温、或痛胀因食凉加重。 【治则与选方】温暖肠胃、活血化瘀。可选用四逆汤、大黄附子汤与 失笑散合方。 ㈥热毒扰肝证 【病证表现】 1.主要症状腹胀、颈项强直、腹泻、或腹痛。 2.辨证要点高热、口渴、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沉数。 3.可能伴随的症状手足抽搐、或筋脉挛急、或不思饮食。 【治则与选方】清热解毒、平肝息风。可选用葛根芩连汤与羚角钩藤 汤合方。 ㈦脾肾亏虚证 【病证表现】 1.主要症状腹胀、腹泻、耳鸣、听力下降。 2.辨证要点倦怠嗜卧、口淡不渴、舌质淡、苔薄白、脉虚弱。 3.可能伴随的症状不思饮食、或食则腹胀、或腹痛、或腰酸腿软、或 头晕目眩、或气短乏力。 【治则与选方】温补脾肾、益气助阳。可选用四逆汤与真人养脏汤合 方。 ㈧热毒扰心证 【病证表现】 1.主要症状腹胀、谵语,或昏迷、腹泻。 2.辨证要点高热、口渴、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沉细。 3.可能伴随的症状心烦、或表情淡漠、或反应迟钝、或胸腹背部斑疹、 或不思饮食、或腹痛。 【治则与选方】清心凉血、透热解毒。可选用葛根芩连汤与清营汤合 方。 ㈨气血虚热证 【病证表现】 1.主要症状腹胀、腹泻、或腹痛。

伤寒、副伤寒个案调查表

+伤寒、副伤寒爆发疫情流行病学 个案调查表 地区国标编码□□□□□□□□病例编码□□-□□□□1.一般情况 1.1姓名,若为14岁以下儿童,家长姓名 1.2性别⑴男⑵女□ 1.3年龄(岁、月)□□ 1.4职业□□ ⑴幼托儿童⑵散居儿童⑶学生⑷教师⑸保育员⑹餐饮食品人员⑺公共场所服务员⑻商务人员⑼医务人员⑽工人⑾民工⑿农民⒀牧民⒁渔(船)民(15)海员及长途驾驶员(16)公务人员及职员⒄离退人员(18)家政、家务及待业(19)不详(20)其他 1.5文化程度□ ⑴学龄前儿童⑵文盲⑶小学⑷初中⑸高中⑹大学及以上⑺不详 1.6 现住址 户口地 1.7工作(学习)单位 1.8联系人联系电话(办)(宅)(手机) 2.发病情况 2.1发病日期年月日时□□□□□□□2.2发病地点 2.3首诊时间年月日时□□□□□□□2.4首诊单位 2.5诊断医院 2.6报告时间年月日时□□□□□□□2.7是否住院①是②否□2.7.1住院时间年月日时□□□□□□□2.7.2出院时间年月日时□□□□□□□3.临床资料 3.1临床表现 3.1.1发热⑴有⑵无□ 3.1.1.1发热持续天□□ 3.1.1.2最高体温℃□□.□ 3.1.1.3热型⑴稽留热⑵驰张热⑶不规则□3.1.2畏寒⑴有⑵无□3.1.3头痛⑴有⑵无□3.1.4头晕⑴有⑵无□3.1.5腹痛⑴有⑵无□3.1.6腹胀⑴有⑵无□3.1.7便秘⑴有⑵无□3.1.8腹泻⑴有⑵无□3.1.9便血⑴有⑵无□3.1.10恶心⑴有⑵无□3.1.11呕吐⑴有⑵无□3.1.12表清淡漠⑴有⑵无□3.1.13谵妄⑴有⑵无□

3.1.14昏迷⑴有⑵无□3.1.15相对缓脉⑴有⑵无□3.1.16玫瑰疹⑴有⑵无□3.1.17脾大⑴有⑵无□3.1.18肝大⑴有⑵无□3.2有无下列并发症?□ 3.2.1肠出血⑴有⑵无□ 3.2.2肠穿孔⑴有⑵无□ 3.2.3其它(注明) 3.3病人转归⑴痊愈⑵带菌⑶死亡□3.4诊断依据 3.4.1确诊依据⑴临床⑵病原学⑶血清学□3.4.2检验结果 ( ( 4.流行病学调查 4.1传染源和传播途径的追溯(病前1个月): 4.1.1外出史⑴有⑵无□ 4.1.1.1去过何地 4.1.1.2在该地有无下列活动 (1)住宿⑴有⑵无□(2)用餐⑴有⑵无□(3)带回食品⑴有⑵无□食品名称: 4.1.1.2.4该地同样疾病⑴有⑵无□4.1.2外人来家⑴有⑵无□ 4.1.2.1来自何地 4.1.2.2该地同样疾病⑴有⑵无□ 4.1.2.3来后有无下列活动 (1)在家住宿⑴有⑵无□(2)在家用餐⑴有⑵无□(3)带来食品⑴有⑵无□食品名称: 4.1.3接触过同样病人⑴有⑵无□ 4.1.3.1接触时间年月日时□□□□□□□□

伤寒副伤寒疫情应急处理预案范本

整体解决方案系列 伤寒副伤寒疫情应急处理 预案 (标准、完整、实用、可修改)

编号:FS-QG-19913伤寒副伤寒疫情应急处理预案 Emergency response plan for typhoid and paratyphoid epidemic 说明:为明确各负责人职责,充分调用工作积极性,使人员队伍与目标管理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特此制定 一、前言 伤寒和副伤寒是分别由伤寒杆菌及甲、乙、丙型副伤寒杆菌所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伤寒、副伤寒是常见的传染病,一旦爆发流行将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为了有效控制伤寒、副伤寒疫情,加强对重大和突发疫情的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置能力,保障群众健康,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特制定本预案。 二、目的 确保一旦发生伤寒、副伤寒爆发流行和重大突发疫情,我区各有关部门联动协作,及时落实有效措施,迅速控制和扑灭疫情。 三、判定标准 1、爆发疫情

在100人以下的集体单位或家庭,7天内有5例以上的病例;在100-1000人的集体单位,7天内有10例以上病例;在1000人以上的集体单位或村(社区),7天内有10例以上病例;在高新区范围内,14天内有100例以上病例或20例以上相关病例。 2、重大疫情 在高新区范围内,如5天内发现50例以上病例,为一级重大疫情;如5天内发现10-49例病例,为二级重大疫情;如5天内发现5-9例病例或5天以后又有续发病例,为三级重大疫情。 四、预案启动条件 一旦发生伤寒、副伤寒爆发流行和重大突发疫情,立即启动本预案。 五、伤寒、副伤寒病例诊断标准 1、疑似病例诊断标准 在伤寒、副伤寒流行地区有持续性发热超过1周者。 2、临床诊断标准 在伤寒、副伤寒流行季节和地区有下列之一者,可做出

传染病学(医学高级):伤寒、副伤寒考试考试题(最新版).doc

传染病学(医学高级):伤寒、副伤寒考试考试题(最新版) 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总分:100分 遵守考场纪律,维护知识尊严,杜绝违纪行为,确保考试结果公正。 1、问答题 什么是伤寒第一次菌血症? 本题答案: 2、填空题 伤寒患者整个病程中均有传染性,尤其以病程的________内传染性最大。 本题答案: 3、多项选择题 伤寒慢性带菌者的治疗手段有( )A .应用氨苄西林与丙磺舒联合治疗 B .氨苄西林3~6g 分次口服,丙磺舒1~1.5g/天,连用4~6周 C .也可用SMZ2/天,每次2片,疗程1~3个月 D .亦可用喹诺酮类治疗,氧氟沙星每次300mg ,2/天,疗程6周 E .内科治疗不佳时,合并胆道炎症,胆石症者,可考虑手术切除胆囊 本题答案: 4、单项选择题 男,15岁,学生,不规则发热半个月,体温38~40℃,无畏寒、寒战,伴食欲不振、腹胀,近日出现精神恍惚,谵妄,听力下降,在当地不规则用过青霉素、氨苄青霉素治疗。体查:体温40℃,脉搏80次/分,血压:98/69mmHg ,表情呆滞,心肺无异常,腹软,右下腹轻压痛,肝右肋下0.5cm ,脾左肋下1cm ,血象:WBC4.0109/L ,N0.65,L0.35。 姓名: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 --------------------密----------------------------------封 ----------------------------------------------线----------------------

最新整理1伤寒副伤寒暴发疫情调查步骤.doc

附件1 伤寒、副伤寒暴发疫情调查步骤 一、调查目的 迅速查明暴发的原因,采取紧急措施,控制暴发,防止疫情蔓延。 二、调查的步骤及内容 1、调查准备 通过上报信息、xxx 交流对此次暴发的基本情况和分布特征做一般性了解,确定调查组人员,明确调查任务、内容与方法,准备使用的调查表格,相应的检验试剂和仪器、个人防护与消杀设备赶赴现场。 2、核实诊断 根据病人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流行病学特征,判定是否符合伤寒副伤寒初步诊断及流行规律。 3、调查伤寒、副伤寒暴发的基本情况 (1)暴发开始的时间,首发病例起始及发展过程。 (2)波及范围,病例数及三间分布。 (3)发病地近期人群的生活和活动等情况(饮食、水源,集会、外出交往活动等),有无与本次暴发发生的因素。 4、确定暴发,形成发病原因假设 经初步调查分析明确诊断,掌握病例的数量和分布及可能的原因。判定是否为暴发及严重程度,形成暴发原因假设。 5、确定暴发病例 (1)确定病例与密切接触者定义:根据已知暴发病例的主要症状、有无接触史、体征和实验室检测,结合本次暴发的时间、地点,参考伤寒、副伤寒的诊断标准确定诊断、疑似病例、密切接触者的定义。 (2)所发现的病例进行甄别,确定是否为伤寒、副伤寒病例。 (3)确定病例是否是该次暴发的病例。 6、初步分析 (1)流行特征分析三间分布分析。 (2)传播方式分析找出共同的暴露因素及其他传播方式。 (3)暴发原因分析围绕病人感染时间前后,追查并对比感染和未感染人群的生活、生产及活动情况,找出与感染有关的因素,推断出主要的传播因素

及传染源。 7、采取防治措施 针对传染源与传播途径,隔离治疗病人,追踪留观密切接触者,对疫点、疫区进行消毒,对健康人群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 8、深入调查与验证假设 拟订调查提纲,通过xxx、现场观察、实验室检验等方式开展深入调查。收集伤寒副伤寒既往流行病学资料及相关背景资料:人口、地理、生态、气象、社会、民族等资料,同时开展必要的实验室检查。通过资料的对比分析,确定暴发的、传播因素及促成暴发的因素,以及采取措施后的发病特点,验证有关暴发原因假设。 9、调查报告 报告内容包括:疫情概况、首发病例或指示病例的描述、流行基本特征、临床特征、传播因素、传播链和流行趋势分析、菌株的实验室检测项目和结果、感染谱的分析、控制措施和效果评估等。

新津县伤寒副伤寒防治工作应急预案

新津县伤寒副伤寒防治工作应急预案 伤寒、副伤寒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在我国的《传染病防治法》中被列为乙类传染病。为有效控制伤寒、副伤寒的突发疫情,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与健康,维护社会稳定,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上级有关规定,特制定本方案。 一、伤寒、副伤寒疫情判定标准 1、临床诊断标准 (1)持续性高热(可达40-41℃)为时1-2周以上。 (2)特殊中毒面容,相对缓脉,皮肤玫瑰诊,肝脾肿大。 (3)周围血象白细胞降低,嗜酸性粒细胞消失,骨髓象中有伤寒细胞(戒指细胞)。 在伤寒、副伤寒流行季节和地区有(1)、(2)和(3)可作临床诊断。 2、确诊病例标准

临床诊断病例如有下列项目之一者即可确诊。 (1)从血、骨髓、尿、粪便、玫瑰疹刮取物中,任一种标本分离到伤寒杆菌或副伤寒杆菌。 (2)血清特异性抗体阳性。肥达氏反应"0"抗体凝集效价≥1:80,伤寒、副伤寒鞭毛抗凝集效价≥1:160,恢复期效价增高4倍以上者。 3、暴发疫情标准 在一个县(区)五天内发生10例(包括10例)以上的伤寒、副伤寒确诊病例。 二、防治工作机构 为做好伤寒、副伤寒的防治工作,县政府成立伤寒、副伤寒防治领导小组,由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各相关部门的负责同志为成员,负责我县伤寒、副伤寒防治工作的统一领导和组织协调工作。各乡(镇)政府也要成立相应组织,负责辖区内的伤寒、副伤寒防治工作。 县卫生局要加强伤寒、副伤寒防治工作的协调指导,落实防治措施、疫情调查处理和食品卫生监督执法检查等工作,并积极主动当好政府的参谋。要成立由卫生执法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疗机构等有关部门参加的紧急疫情应急处理

伤寒与副伤寒的血清学检验

伤寒与副伤寒的血清学试验 参考范围: 肥达(Widal)试验 “H”<1:160 “O”<1:80 “A”<1:80 “B”<1:80 “C”<1:80 Vi凝集试验 临床评价: 1.伤寒和副伤寒是一种独特的急性全身性发热性单核细胞内感染,主要由沙门菌属中的伤寒沙门菌和甲型、乙型、丙型副伤寒沙门菌引起,偶尔由鼠伤寒沙门菌引起。伤寒沙门菌和副伤寒沙门菌的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及Vi抗原能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肥达试验即为测定患者血清中O、H抗体效价的一种传统的血清学诊断方法,对伤寒和副伤寒具有辅助诊断价值。测定Vi抗体可用于发现带菌者。 2.肥达试验这一方法的建立已有一百余年,方法较为简易而可靠,已广泛应用。试验时用的抗原有伤寒沙门菌菌体抗原“O”和鞭毛抗原“H”,以及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的鞭毛抗原“A”、“B”、“C”共五种同时试验。对试验结果的解释除正常参考值外,须结合临床症状及以下诸方面作出正确判断。 (1)伤寒与副伤寒发病一周末肥达试验开始出现阳性,第3~4周阳性率可达90%,其效价随病程演进而递增,第4~6周达高峰,病愈后阳性反应可持续数月之久。若最近没有免疫接种史,H≥1:160,O、A、B、C≥1:80在诊断上有参考价值。单次效价增高的定论可靠性较差,恢复期较急性期抗体效价有4倍以上增长才有肯定的诊断价值,可作为新近是否感染该病的指征。于病程中每隔5~7天重复采血试验,若效价依次递增者则诊断意义也较大。 (2)感染伤寒沙门菌后,一般O抗体出现较早,它是IgM型抗体,存在于血清内的时间较短(几个月),高效价()抗体常见于伤寒急性期。而H抗体为IgG型抗体,产生较慢,但效价较高,存在的时间亦较长(可长达数年)。 (3)伤寒沙门菌与甲型、乙型副伤寒沙门菌有部分共同的O抗原,可使体内产生相同的O抗体,故O抗体特异性较低,增高时只能诊断为伤寒类疾病的感染。而伤寒与副伤寒时产生的H抗体特异性较高,在免疫学反应中不发生交叉凝集,因此某一种鞭毛抗体(“H”、“A”、“B”、“C”)的升高,对伤寒与各型副伤寒有鉴别诊断意义。 (4)Vi抗原存在于新从病人分离的伤寒沙门菌及丙型副伤寒沙门菌菌体最表层。患者感染后,Vi抗体的升高,往往在病程3~4周之后,Vi凝集试验≥1:5者提示为伤寒带菌,对本病的早期诊断没有意义。 3.伤寒与副伤寒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往往降低,大多为3~4×109/L,伴中性粒细胞减少和嗜酸性粒细胞消失。病原菌的检出是本病的确诊依据,疾病早期以血培养为主,第一周阳性率最高,可达90%,病程后期以骨髓、粪、尿等培养为主,骨髓培养阳性率较血培养高,对应用抗生素治疗后血培养阴性者尤为适用。粪、尿培养一般于病程第3~4周阳性率较高。另外,取玫瑰疹刮取物或活检切片进行培养,也可获阳性结果。 4.影响本试验结果的因素 (1)过去曾预防接种伤寒、副伤寒疫苗者,H抗体效价明显升高,并持续数年,而O抗体低于正常值。 (2)以往患过伤寒病或曾接种伤寒菌疫苗,新近又感染流行性感冒或布鲁菌病,可产生

伤寒诊疗指南

伤寒诊疗指南 简介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主要病理变化为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增生性反应,以回肠下段淋巴组织增生、坏死为主要病变。典型病例以持续发热、相对缓脉、神情淡漠、脾大、玫瑰疹和血白细胞减少等为特征,主要并发症为肠出血和肠穿孔。 疾病分型 伤寒主要分为:普通型,轻型,暴发型,迁延型,逍遥型,顿挫型。 发病原因 伤寒杆菌感染后是否发病与细菌数量、毒力、机体免疫力等因素有关。如胃酸过低、重度营养不良、贫血、低蛋白血症等也是造成伤寒发病的因素。 发病机制 伤寒杆菌由口入胃,如未被胃酸杀死则进入小肠,经肠黏膜侵入集合淋巴结、孤立淋巴滤泡及肠系膜淋巴结中繁殖,再经门静脉或胸导管进入血流,形成第一次菌血症。如机体免疫力弱,则细菌随血流扩散至骨髓、肝、脾及淋巴结等组织大量繁殖,至潜伏期末再次大量侵入血流,形成第二次菌血症,开始出现发热、皮疹及肝脾肿大等临床表现。同时细菌可随血液循环扩散至全身各器官及组织引起病变,如急性化脓性骨髓炎、肾脓肿、脑膜炎、急性胆囊炎、心包炎等。细菌可经胆道进入肠道随粪便排出,或经肾脏随尿液排出。 伤寒的持续性发热是由于伤寒杆菌及其内毒素所致。病程第2~3周,经胆道进入肠道的伤寒杆菌,部分再度侵入肠壁淋巴组织,在原已致敏的肠壁淋巴组织中产生严重的炎症反应,引起肿胀、坏死、溃疡等。若病变波及血管则可引起出血,若溃疡深达浆膜则致肠穿孔。病程第4~5周,人体免疫力增强,伤

寒杆菌从体内逐渐清除,组织修复而痊愈,但约3%可成为慢性带菌者,少数患者由于免疫功能不足等原因引起复发。 临床表现 ?多发群体 男女老幼均可发病。饮食卫生较差者,无伤寒特异免疫力而到伤寒高发地旅行者易发。 ?疾病症状 潜伏期7~23天,多数10~14天,整个病程4~5周。典型伤寒的临床表现分为下述四期。 1.初期:病程第一周。多数起病缓慢,发热,体温呈现阶梯样上升,5~7日高达39~40℃,发热前可有畏寒,少有寒战,出汗不多。常伴有全身不适、乏力、食欲不振、腹部不适等,病情逐渐加重。 2.极期:病程第2~3周。出现伤寒特有的症状和体征。①持续高热,热型主要为稽留热,少数呈弛张热或不规则热,持续时间10~14天;②消化系统症状:食欲不振明显,舌苔厚腻,腹部不适,腹胀,可有便秘或腹泻,下腹有轻压痛;③心血管系统症状:相对缓脉和重脉;④神经系统症状:可出现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听力减退,重症患者可有谵妄,昏迷或脑膜刺激征(虚性脑膜炎); ⑤肝脾大:多数患者有脾大,质软有压痛。部分有肝大,并发中毒性肝炎时,可出现肝功异常或黄疸;⑥玫瑰疹:于病程第6天胸腹部皮肤可见压之退色的淡红色斑丘疹,直径2~4mm,一般在10个以下,分批出现,2~4日内消退。 3.缓解期:病程第3~4周,体温逐渐下降,症状渐减轻,食欲好转,腹胀消失,肝脾回缩。本期可出现肠穿孔、肠出血等并发症。 4.恢复期:病程第5周,体温正常,症状消失,食欲恢复,一般在一个月左

伤寒、副伤寒疫情应急处理预案

一、前言 伤寒和副伤寒是分别由伤寒杆菌及甲、乙、丙型副伤寒杆菌所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伤寒、副伤寒是常见的传染病,一旦爆发流行将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为了有效控制伤寒、副伤寒疫情,加强对重大和突发疫情的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置能力,保障群众健康,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特制定本预案。 二、目的 确保一旦发生伤寒、副伤寒爆发流行和重大突发疫情,我区各有关部门联动协作,及时落实有效措施,迅速控制和扑灭疫情。 三、判定标准 1、爆发疫情 在100人以下的集体单位或家庭,7天内有5例以上的病例; 。果邕I兵解诽*府瀚墙单区聊功蟹玄纷憧 '拿劭辛

我衅堀庭裕拶冷酒、1 我衅墉农网磐玄幼瞳、藻吟 '豆 °MS *修昌也与’剿诲*谖¥重咳少骤*禁溜幼瞳 '釜劭矛密百一 却寺修3孝/ '团 。郭芳¥重密三¥ '衿攀*彰单X身次¥ S遮障拶障6-9俊*切 ¥34 :郭诲¥承谄二弟'以咨障6tHH雁阕切¥9晦谆」,诲 ¥事彭一¥ '裕攀下次以09雁*伊¥9晦'切囹零国墀覃孕 >¥¥M、7 W 拶*辟丁次障0乙垣障攀丁筒障00【单切¥珏'切囹察区曜覃 理:障野TW裕0【单切¥,'(区祥)N塑砂甫对眷风下次Y oooi孕:障攀下四障0【单和¥z '暮由刘耄风V oooi-oo【于 2、临床诊断标准

在伤寒、副伤寒流行季节和地区有下列之一者,可做出临床诊断: (1)持续性高热:高热、稽留热为主要热型,可在5-7天内达40-4PC及以上,可有畏寒,少有寒战,出汗不多,一般持续1-2周。 (2)特殊中毒面容,相对缓脉,皮肤玫瑰疹,肝脾肿大。(3)周围血象:白细胞总数低下,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 3、确诊病例标准 临床诊断病例如有以下项目之一者即可确诊: (1)从血、骨髓、尿、粪便、玫瑰疹刮取物中,任一种标本 分离到伤寒杆菌或副伤寒杆菌。 (2)血清特异性抗体阳性,肥达氏反应“0”抗体凝集效价 N1: 80,伤寒或副伤寒“H”抗体凝集效价N1: 160,恢复期效价增高4倍以上者。 六、处理程序与步骤

伤寒副伤寒毒要求及方法

伤寒、副伤寒疫点消毒工作要求及方法 病人、疑似病人、带菌者的家庭是一个重要疫点,在其接触或污染过的各种物体上往往沾染大量病原体,健康人接触后可受感染,因此,当发现病人、疑似病人或带菌者时,除及时隔离治疗外,还需对其家庭等污染场所进行彻底消毒,以达到切断传播途径、控制疫情的目的。 一、组织领导 (一)为配合疫点紧急处理,卫生部门应在做好流行病学调查的同时,指定专人负责疫点消毒工作。 (二)叁加疫点消毒的工作人员,应掌握一定的流行病学知识和消毒技术,因此,必须对消毒人员进行有关的业务培训。 二、药品器械及个人防护装备 (一)常用消毒剂:漂白粉、漂粉精、次氯酸钠、二氯异氰尿酸钠、过氧乙酸、福尔马林、碘伏、戊二醛、氧乙烷等, (二)应配备的器械:喷雾器、刻度量杯、盛装药品的消毒箱等。 (三)防护用具:工作服、隔离衣、帽、口罩、长筒橡皮手套、胶鞋、毛巾、肥皂、刷子等。 三、病家消毒工作要求 (一)随时消毒管理方法 l.接到传染病报告后,应立即前往病家组织和指导患者家属做好日常性隔离消毒工作,定期访视,检查执行情况,并做记录,直至撤销隔离期为止。 2.根据病家具体情况布置隔离环境。凡患者接触过的物品要进行消毒,患者排泄物、呕吐物、剩余食物亦要经消毒后才可丢弃。 3.向患者家属做好卫生宣教。发给必需的消毒剂,教会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要求患者在隔离期间不去公共场所。 (二)病家消毒工作注意事项 1.消毒员在出发前仔细检查所带消毒剂和用具是否齐全。 2.消毒时不可吸烟、喝水、吃东西,不要在疫点随意移动,劝阻无关人员进人疫点。 3.消毒时认真负责,谨慎细心,抓住重点,切勿遗漏。勿损坏病家物品。对已消毒和未消毒物品应严格区别,分开堆放,防止再污染。 4.病家消毒应尽量采用经济、简单易行、效果好的消毒方法,凡是耐热物品应采用煮蒸(15-20分钟)或干热方法。 (三)病家终末消毒操作程序

伤寒、副伤寒防治知识

伤寒、副伤寒防治知识 伤寒、副伤寒甲、乙、丙均为沙门氏菌属,革兰氏阴性杆菌,长约1~3μm,宽约0.4~0.9μm,无芽孢,无荚膜,有周身鞭毛能运动。需氧或兼性厌氧菌,在普通培养基上即能生长,最适温度为37℃,pH为6.8~7.8。不分解乳糖、蔗糖、侧金盏花醇和水杨苷。分解葡萄糖,产酸产气(伤寒杆菌不产气),形成H2S,不产靛基质,不溶化明胶,不分解尿素,不产生乙酰甲基醇,能利用枸橼酸盐,还原硝酸盐,无苯丙氨酸酰氢酶,在氰化钾培养基上不生长。其抵抗力:在水中活2~3周,粪便生存1~2月,在水中冻土地可生存半年,加热60℃15分钟即死亡,5%石灰酸5分钟可杀死,其抗原构造,菌体抗原(O),鞭毛抗原(H)和表面抗原(Vi)三种。分型根据抗原构造,参考生化反应,如根据O抗原分型,伤寒杆菌在D群含O抗原9,12,和Vi;甲型副伤寒为A群含O抗原1,2,12,乙型副伤寒为B群,含O抗原6,7,和Vi。沙门氏菌属可发生自发性突变,其中有S-R变异其结果为O抗原消失。H-O变异:失去H抗原。V-W变异,Vi抗原消失,这三种变异较稳定,其他还有相位变异是可逆的。其致病性:不产生外毒素,能产生毒力较强的内毒素,其他还决定细菌的侵袭力,如 Vi抗原。 临床症状 伤寒、副伤寒细菌经口进入肠腔,侵入肠壁淋巴进入淋巴系,再进入血流引起菌血症、出血、坏死并形成溃疡。伤寒潜伏期为1~2周,发病缓慢,体温上升,有持续性高热、无力、皮疹、肝脾肿大,

中性颗粒细胞减少等中毒症状,典型病例可出现玫瑰疹,病程为3~4周,有的病愈后继续排菌3周~3个月,主要合并症为肠出血与肠穿孔。副伤寒与伤寒临床不易区别,副伤寒症状较轻,病程短,1~3周即愈。丙型副伤寒可引起食物中毒。病后均可获得较强的细胞免疫。 控制措施 (一)控制措施 1、深入开展卫生健康教育; 2、免疫接种:以往使用的伤寒、副伤寒甲、乙三联菌苗国内已不供应,现在各生研所提供伤寒Vi多糖菌苗(单价,不包括副伤寒甲、乙)已试制成功,保护率为70%左右,反应轻微。或人剂量0.5ml (含多糖菌苗30?g),前臂外侧肌注射,一年一次。 3、加强饮用水卫生管理和污水处理,做好粪便管理和污物处理。加强食品卫生管理,灭蝇。加强渔船民及流动人口管理,带菌者管理。 (二) 流行期疫区管理 病人,接触者及其直接接触环境的管理:作好疫情报告,流行病学调查,隔离治疗病人,所有伤寒病人或疑似病人都要及时隔离治疗。病人经正规治疗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后2周或临床症状消失,停药一周后,粪便2次阴性(间隔2~3天),方可解除隔离。疫点消毒处理和进行医学观察,检疫,接触者和传染源的管理。 1、首先核实疫情报告,了解爆发病例的分布特征,查明爆发原因,落实控制爆发的措施。 2、成立临时防治领导小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