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自然经济解体的四个问题

关于自然经济解体的四个问题

关于自然经济解体的四个问题
关于自然经济解体的四个问题

自然经济是与商品经济相对应的一种经济形态。它不是为了交换,而是为了满足生产者或经济单位(如氏族、封建庄园)本身需要而生产的经济形式,即自给自足的经济。自然经济与外界完全没有或基本没有经济联系,它的生产和生活都是孤立的、封闭的。它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的产物,以生产规模狭小、各个经营单位分散、生产技术因循守旧、闭关自守为特点。它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大多数时间里占统治地位,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分工的发展,到封建社会末期逐渐被商品经济代替。在学习中,我们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

资本主义入侵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原因。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其次,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大是自然经济解体的前提条件。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商品经济得到史无前例的发展,商业流通空前活跃。国内市场的扩大,特别是手工业品和农产品在流通中的比例加大,不断促使农业生产由自给自足走向商品化。由此可见,中国封建社会内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

二、自然经济解体的表现

首先是家庭手工业、棉纺织业的破产及其与农业的分离。“男耕女织”,个体农业与家庭手工业、棉纺织业相结合是封建自然经济的主要形式,也是封建制度的基础。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依靠侵略特权的保护和机器工业品质优价廉的竞争优势,输华商品比战前增加了3.5倍,其中棉纺织品占总价值的70%。原来“衣被天下”的东南沿海地区,一些专以纺织为业的乡村因此受到很大冲击。家庭手工业、棉纺织业的逐渐破产,造成耕与织的分离,这是几千年封建自然经济解体的重大标志。

其次是农产品商品化的发展。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还从中国大量收购农、副、土、特

产品。其中以丝、茶为大宗。中国丝、茶的大量出口,刺激了国内丝、茶生产的发展。外商操纵着中国丝、茶的出口贸易,使中国的丝、茶生产服务于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需要,并且日益商品化。这种农产品商品化的趋势,诱使土地所有者改变农业生产的目的,不得不面对农产品市场,调整种植结构以增加收入。生产目的的调整或改变,从根本上改变了自然经济的性质,为自然经济彻底解体敲响了警钟。

三、自然经济解体的特点

中国封建社会自然经济解体的动力主要来自外国资本主义倾销商品、掠夺原料的冲击。自然经济解体的速度,在国内发展不平衡。资本主义入侵较早的沿海、沿江地区及交通、商业比较发达的地区解体的速度快一些,边远地区和经济落后地区解体的速度比较慢。由于中国自然经济解体不是商品经济成熟发展的结果,因此在自然经济解体过程中,一直没有建立起有序的商品经济体制。

四、对自然经济解体的评价

自然经济的解体动摇了封建统治的基础,对于中国社会的进步具有重大意义。它准备了发展资本主义所需要的商品市场、大量的雇佣劳动力和充足的货币财富积累等,这些成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确立的前提条件。外国资本主义对于中国的社会经济起了很大的分解作用,一方面,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经济的基础,破坏了城市的手工业和农民的家庭手工业;另一方面,则促进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

中国自然经济解体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影响

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商品不断流入中国中国的手工生产比不上外国的机器生产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开始瓦解中国随即又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壮大后来资本主义的

压迫使无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资本主义并没有发展起来

补充回答:简单的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走了一条独特的道路。它不是由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生产,而是在列强入侵,加速了自然经济解体的前提下,直接从外国输入机器、技术创办起来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有:

自然经济的解体;

外商企业的刺激;

洋务派创办企业的诱导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地位与作用:

①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

②民族工业与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既有矛盾,又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

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使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是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的重要经济基础;同时也促使中国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

中国两次鸦片战争期间自然经济解体的具体表现

发布者:王安越发布时间:4/10/2011 AM 10:45:45

中国两次鸦片战争期间自然经济解体的具体表现为:

1、农村家庭手工棉纺织业的解体及其与农业的分离。从鸦片战争,特别是七十年代以后,中国家庭手工业棉纺织业由于外国廉价机制纺织品的轻笑开始广泛解体。(小生产与机器大生产难以竞争)标志着中国两千多年以来以耕织结合为主的自然经济解体。“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引起的重大变化就是堵死了中国资本主义独立发展的正常道路,是解体后的农村经济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性质。”

2、农产品商品化的增长。农业产品商品化发展主要表

现在茶、桑、烟草、豆类和罂粟等种植的扩大和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商品率的提高。以罂粟为例:鸦片战争,尤其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鸦片输入合法化,腐朽的清政府完全丧失了禁烟能力,却鼓动农民种植罂粟以增加税收。1856年,罂粟在云、贵、川三省已经“连畦接畛”了;苏皖浙省,年产烟达73万担,烟田2303亩;山西几乎“无县无之”;东三省“种罂粟者不下十之六七。”粮食商品化程度,是考察自然经济状况的重要标志。鸦片战争后,地区经济作物的广泛扩种占用了原有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导致该地区对于外地粮食的需求大量增加;并且随着通商口岸的开辟和商埠经济的发展,粮食的需求量也同时大增,“从道光二十年至光绪二十年(1840-1894),全国粮食商品率友10%增长至16%;然而这一时期农产品商品化的增长却是外国资本主义破坏城乡手工业和加紧掠夺农产片,尤其是所需要经济作物原料的结果。”

从鸦片战争后,特别是七十年代到甲午战争之前的时期内,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倾销下,与农业结合的手工业尤其是棉纺织手工业开始解体,广大农民的日常生活用品和生产资料不得不依赖于市场,成为世界市场的购买者;另一方面,在外国资本主义原料掠夺下,中国农产品的商品化也迅速扩大,广大农民又成为世

界市场的原料供给者,中国农业经济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道路。

高二历史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与洋务运动复习学案

高二历史 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与洋务运动复习学案 主干梳理 一、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1.原因: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侵入。 2.表现???? ? (1)洋纱输入,取代土纱,造成“纺”与“织”分离。(2)洋布输入,取代土布,造成“织”与“耕”分离。 (3)丝、茶等农产品大量出口。 3.评价????? (1)在中国大部分农村,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2)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3)中国丝、茶生产服从于国际市场的需要,中国 逐渐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 [易错提醒] 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走向解体,但并未完全解体。就整体而言,其瓦解是一个长期的过 程,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二、洋务运动 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王朝陷入内忧外患的窘境。 2.目的: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朝统治。 3.代表? ???? (1)中央:奕。 (2)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 5.失败:清军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 6.影响????? (1)引进了近代西方科技,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 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3)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轻巧识记 洋务运动 深化探究 主题一 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特点 (1)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动力主要来自西方的经济侵略和近代企业的冲击。 (2)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速度和程度在各地区发展不平衡,东南沿海地区尤其是通商口岸远比内地迅速。 (3)中国自然经济解体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4)中国自然经济解体不是商品经济成熟发展的结果,因此在自然经济解体的过程中一直没有建立起有序的商品经济体制。 讲史料 史料一 外国资本主义对于中国的社会经济起了很大的分解作用,一方面,破坏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破坏了城市手工业和农民的家庭手工业;又一方面,则促进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 ——《毛泽东选集》第2卷《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导读 史料以分号分层,从两方面说明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动力。 史料二 (洋棉)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由是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商人多不贩运;而闽产之土布土棉,遂因之壅滞不能出口…… ——彭泽益编《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 导读 史料表明近代外国商品倾销冲击了中国传统手工业,自然经济首先从东南沿海开始解体。 练史料 史料 (2013·浙江高考,节选)1840年后,长江三角洲的村镇无不受到开埠带来的影响。时人有诗: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摘编自清末史志资料 探究:仔细阅读史料中的诗歌,结合时代大背景,分析长江三角洲的村镇经济发生的重大变动。 答案 自然经济加速解体;农产品商品化,受到世界市场的影响;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发生变化。 主题二 从五大视角理解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起点 (1)思想上:洋务派面对新的形势,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最早的近代化思想,表明了统治阶级已经承认“中学”的不足,也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人”开始向“现代人”转变,开启了中国思想的近代化。 (2)经济上:洋务派创办的近代企业,尤其是民用企业,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生产方式,培养了科技人才,开启了近代中国工业文明的先河;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及管理经验。 (3)外交上:洋务运动使中国外交开始向近代化转变,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加强了清朝同外国的联系。 (4)军事上:洋务运动创建近代海军,开始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历程。 (5)教育上:洋务运动设立新式学堂,培养翻译、科技、军事方面的人才,开启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讲史料 史料一 曾国藩说:“……购买外洋器物……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导读 史料反映出清政府掀起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镇压国内反叛力量和对抗外国势力,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史料二 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地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 ——史学家陈旭麓《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

自然经济解体与中国近代变迁

自然经济与近代社会变迁 中国近代社会是一个大变迁的社会, 这个大变迁是由于外国资本主义进入中国而引起的。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下, 以男耕女织为特点的传统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慢慢形成, 城市近代化趋势慢慢加强。城乡关系也由传统的格局慢慢地趋向近代化。一、自然经济 自然经济简单地讲就是自给自足的经济,没有商品交换。它指生产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的需要,而不是为了交换的经济形式。 二、自然经济解体的表现 1.纺织分离。洋纱的大量进口打击了中国的手纺业。由于廉价洋纱涌入各地, 呈现了土纱价高、洋纱便宜, 许多地方农民用棉花纺土纱已“无利可图” , “用洋纱织布就比用中国人自纺的纱合算了”。于是一些通商口岸手工纺纱几乎停止了。 2.耕织分离。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则为耕与织的分离, 即洋布代替土布的过程。这一过程比洋纱代替土纱的过程缓慢得多, 主要是因为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作用 3.家庭手工业的破产及其他手工业的破产。洋布进口不断增加, 洋布以低廉的价格逐渐代替土布, 由城市一些达官贵人们穿用而逐步发展为城乡广大群众也穿用了。这样, 家庭手织业遭到破坏, 使手织业逐步与农业分离了。 4.农产品商品化。由于外国资本主义大量掠夺中国的农产品。使中国迅速扩种经济作物如:茶、棉、丝、大豆、桐油等, 并有大量产品作为商品被外国掠夺。由于经济作物的扩种, 出现的区域化、专业化生产和城市人口的增加, 使商品粮食的需求量增加, 进一步促进粮食的商品化。粮食商品化是自然经济解体的重要标志。农产品的商品化使中国农业被迫接近世界市场,使农业发展的命运日益受外国资本主义的支配, 农业中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开始有所发展。 三、自然经济解体的特点 在中国封建自然经济的解体过程中, 不同地区和不同行业之间相应表现出极大的不平衡性, 形成这样四个层次: 一是在东南沿海地区, 自然经济的解体速度较快、范围较大, 社会各阶层对洋纱和洋布的认可度比较高, 许多地方的纺车和织机基本被闲置, 农业生产与市场发生了更多的联系, 以至出现了依附于外国资本主义的手工业。 二是中部沿江地区, 自然经济解体的程度较高, 仅次于沿海地区, 购买洋纱和洋布的农民不在少数, 特别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 沿江的几个大中城市被开放为商埠, 外国商品输入该地区的数量大增, 土布所占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小, 自然经济解体的速度进一步加快。三是在内地的广大城乡, 自然经济的解体在时间上要晚得多, 大约到19世纪80年代,洋纱洋布仅有少量输入到内地, 并没有被广大农民所接受。 四是边远、偏远的地区或山区, 外国商品的输入就更少, 仅是少数富裕阶层得到少量洋布等外国商品并作为奢侈品, 自然经济结构几乎没有受到任何冲击。 但从总体上看, 自然经济解体的趋势依然不可阻挡地在中国农村发展着。 同时,近代中国自然经济解体极不彻底并具有反复性。因为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 一方面破坏着中国的自然经济结构。另一方面又扶植着封建势力,使封建土地制度和地租剥削长期存在, 严重栓桔生产力发展和资本主义的增长。由于自然经济解体又主要是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造成, 所以侵略势力一旦发生变化,自然经济结构又会恢复。 中国的农业和农民被卷入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漩涡,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上的风吹草动往往直接影响着中国农民的生产和命运。2)农产品的商品化决定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影响着农村的商品市场出现新的格局、新的商品结构。传统商品市场以粮食、棉、盐等为的商

两极格局解体对世界的影响

两极格局解体对世界的影响 两极格局是以美苏为中心,在欧洲形成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对立、在全球形成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全面对抗的格局,它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害怕、敌视并千方百计扼杀社会主义国家和蓬勃兴起的世界革命运动,而美国又借此机会谋求世界霸权。 两极格局的解体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结果。但是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平衡,从而最终决定了旧格局的终结,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标志着两极格局的解体。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成了美国独霸,英法德中俄等国的一超多强局势,当今世界格局正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等,两极格局的解体对世界带来深远的影响。 1.两极格局的解体打破了原来世界中相对平衡的力量结构 两极格局解体前美苏在东西方的力量是均衡的,两极格局解体后,导致苏联倒台,后来苏联被俄罗斯取代,但其实力相差甚大。两极格局解体使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希望建立单极世界,成为世界老大,欲独霸世界,插手世界各地事务。 2.政治意识方面 两极格局的解体使社会主义国家都受到到巨大的冲击,社会主义受到削弱。两极格局解体后,西方资本主义大国乘机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扼制,造成余下社会主义国家的困难,使得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 3.两极格局解体导致世界动荡 主要为两个方面。一是原来以苏联为首的东欧解体后的动荡;二是苏联在对扩张期间引起的国家、地区间的冲突,这也使美国受到影响。 4.两极格局的解体使世界多极化日益明显也给发展中国家提供机遇和发展空间(1)两极格局对社会主义的影响 两极格局解体后,国际力量对比发生变化,社会主义受到挫折,因此社会

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原因①外国商品的大量涌入,对自然经济造成猛烈冲击。 ②列强大量收购中国农副产品,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表现①使中国家庭“纺”与“织”,“织”与“耕”分离。 ②中国农副土特产品日趋商品化。 影响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同时瓦解着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中国逐步被卷入资本主义市场,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洋务运动 时间19世纪60~90年代 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窘境。 【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 目的洋务派主张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的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的统治。其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 代表在中央以恭亲王奕奕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 【李鸿章所办洋务最多,时间最长,是洋务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旗号前期打出“自强”旗号,后期打出“求富”旗号。 实践①创办军事工业:主要有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创办的福州船政局、满洲贵族崇厚创办的天津机器制造局(不属洋务派)。 ②创办民用工业:主要有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张之洞创办的 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 ③筹划海防,初步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④创办新式学堂。 ⑤选派留学生出国。 结果清军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惨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原因①只学技术而不彻底变革封建制度,这是根本原因 ②洋务派缺乏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 ③顽固派的破坏 ④西方列强的阻挠,垄断技术 意义①引进了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第一批近代企业在洋务派的倡导下出现了,它们对外国的经济侵略也起到一 定的抵制作用,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高二历史下册:第四章《两极格局下的世界》学案(旧人教版)

第四章两极格局下的世界 学案 【本章概述】 第二次世界大战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使世界形势发生重大变化。近代形成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为二战后美苏两极格局代替。 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的英、法、德、意等都受到严重的削弱,而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却空前膨胀,成为世界头号强国。美国以“遏制共产主义势力漫延”为由,到处插手,扶植反共势力,干预他国内政,以称霸世界。美国与苏联之间展开激烈地争斗,世界局势长期动荡不安。西欧和日本经过改革,发展科技和经济,迅速重新崛起。到20世纪70年代,在经济上,西欧、日本已与美国形成三足鼎立局面。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苏联和东欧造成巨大损失。二战后,苏联东欧在短期恢复了国民经济,东欧8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当时的苏联是惟一能与美国抗衡的国家。在斯大林、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当权时,苏联推行霸权主义,加重了世界不安定因素。 大战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大多数国家摆脱了殖民主义枷锁,殖民体系逐渐崩溃。亚非拉广大第三世界国家逐步成为新的国际力量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20世纪晚期,亚洲的中国、韩国、新加坡、印度等国经济发展迅速,并促使世界经济的增长。 【学习建议】 1.战后初期国际关系和两极格局形成:雅尔塔体系联合国成立对德日法西斯处理 美国冷战政策北约与华约 2.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取得及动摇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20 世纪末美国经济的增长西欧经济恢复发展欧共体成立日本经济发展原因及概况社会矛盾与问题 3.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建设成就及问题东欧和亚洲人民民主国家的成长社会主义阵营形成和解体苏联改革和挫折东欧的变革中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4.美苏争霸:美苏争霸格局形成苏联的攻势美国的“战略防御计划”

关于自然经济

关于自然经济 自然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和自产自销的经济,是指生产者或经济单位从事产品生产是为了满足生产者本身或本经济单位的生活消费需要,而不是以满足社会上他人需要为目的的经济活动形式。完整地说,中国封建经济包括封建地主经济和农民个体经济(小农经济)两种形式,它形成于春秋战国,之后不断发展,鸦片战争后逐渐解体,至新中国成立后消亡。综合教材内容和要求,同学们在掌握相关知识过程中必须理解清楚以下几个问题: 1. 封建小农经济的特点、形成和发展的条件及其影响 特点: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精耕细作。 形成条件: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普及,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的改革和变法运动使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 发展过程中的有利条件: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提高;在小农经济条件下,小生产者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能支配部分劳动产品,因而小生产者具有生产积极性;小农经济规模小,促使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促进农业向精耕细作方向发展;封建政府推行重农政策。 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小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由于小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加之封建剥削沉重,农业始终只能维持着简单的再生产;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剥削的沉重以及社会的动荡往往会使小农破产。 影响: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缓的重要原因;它也是封建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的经济根源;牢固的自然经济阻碍了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也阻碍了古代科技向近代科技的转变,是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成为近代中国反动政府的经济基础,同时其存在又阻碍了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 近代中国封建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表现和影响 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的原因: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对自然经济的强烈冲击作用;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入侵是其解体的主要原因;鸦片战争后近代工业(外商企业、洋务企业和民族工业)的产生发展,客观上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进程。 自然经济(男耕女织)解体的表现:传统手工业(主要指家庭手工棉纺织业)衰落,且与农业分离,即“织”与“耕”分离;农业生产进一步商品化,包括经济作物的扩种和粮食生产的商品化。 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的影响:自然经济解体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为中国近代资本主义产生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包括劳动力、市场、资本等),其进一步解体则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使中国逐步成为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附庸。

2019年精选中华书局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两极格局下的世界习题精选七十四

2019年精选中华书局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两极格局下的世界习题精 选七十四 第1题【单选题】 下列属于东欧剧变表现的是( ) ①各国执政党纷纷丧失政权②社会制度发生了变化 ③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合并④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五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20世纪50-80年代世界局势动荡不安的最主要原因是 A、美苏两国争霸 B、地区冲突 C、民族矛盾 D、宗教冲突 【答案】: 【解析】:

右下图漫画用夸张的手法反映了德国历史和国际关系的演变。你认为该漫画出现的背景是( ) A、雅尔塔会议 B、两极格局形成 C、东欧剧变 D、苏联解体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历史复习课上李老师请杨小明同学指出20世纪60年代美苏争霸中冲突最激烈的事件,杨小明的正确回答应是( ) A、苏联进攻阿富汗 B、越南战争 C、古巴导弹危机 D、海湾战争 【答案】: 【解析】:

“冷战”是指二战后美国针对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所采取的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冷战”开始的标志是( ) A、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 B、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C、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D、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这是一场特殊的战争,它存在于两个不同社会制度之间,既威胁了世界和平又维持了相对的和平。这场战争是( ) A、第二次世界大战 B、冷战 C、朝鲜战争 D、中东战争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枋……美国政府能够尽力缓和局势,协助欧洲走上复兴之路。”为此,美国( ) A、实施马歇尔计划 B、推行杜鲁门主义 C、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推动欧洲走向联合

世界两极格局的形成及演变

世界两极格局的形成和演变 世界两极格局的形成和演变 了解世界格局的发展变化、初步认识未来世界格局的发展趋势,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是十分必要的,这样能够增强学生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和国际竞争的意识,因此国际关系史一直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在世界近代史上,国际关系格局是以欧洲为中心的,无论是维也纳体系还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但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更大程度上改变了国际关系的格局,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本文试就对两极格局的形成与演变史做一些简略的分析,以有助于学生的学习。 一、二极格局形成的背景和基础: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极大地改变了世界力量对比,使近代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结束,新的国际关系格局形成成为必然。 1、欧洲主要国家普遍衰落:①二战彻底打垮了德国,其领土被盟国占领,殖民地被剥夺殆尽,国际市场和海外投资全部丧失。②英国赢得了战争却输尽了财富,黄金储备枯竭,昔日威风一扫而光。③法国更是元气大伤,二战使法国经济遭到极大的破坏,而且因贝当政府的卖国投降,国际威望急剧下降。 2、美国独占鳌头,反映在:①军事上因其常规军事实力最强,并垄断原子弹等,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军事强国。②经济上因工业实力雄厚,黄金储备丰富,美元地位提高等,二战后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③政治上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不得不唯

美国马首是瞻。 3、苏联的空前强大,反映在:①经过二战,苏联的军队空前壮大。 ②其政治影响和国际威望空前提高,成为唯一与美国抗衡的军事政治强国。 总之,旧的欧洲衰落了,欧洲列强主宰世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美苏实力均衡。国际力量对比发生变化,成为二战后世界格局形成的背景和基础。 二、两极格局初步形成的标志:雅尔塔体系的确立 世界大国开始按照战争期间一系列首脑会议确定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起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格局--雅尔塔体系,它确立的过程主要包括: 1、1945年联合国成立。 2、审判战犯,包括纽伦堡审判和东京审判。 3、划分势力范围:如①二战后美苏等对德国及其首都柏林的分区占领和对奥地利的分区占领。②承认蒙古独立。③以三八线为界,苏、美分别进驻朝鲜的北部和南部。④美国单独占领日本等。 雅尔塔体系的形成向新的国际关系格局的最终形成迈出了重要的一步,雅尔塔体系的确立,意味着美苏两极格局的初步形成。这是国际关系史上的历史性的变化,使世界国际关系进入到新的时代。 三、两极格局进一步确立的标志:两大阵营的形成和对抗 雅尔塔体系确立以后,美苏两国在战争期间的战时盟友关系很快被一种对抗的关系所取代,这种对抗的反映就是两大阵营的形成和尖锐对

第四章 两极格局下的世界美苏争霸

第四章两极格局下的世界美苏争霸 第四章两极格局下的世界 第四节美苏争霸 教案 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目标 (1)要求学生掌握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6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80年代中后期的美苏关系。 (2)要求学生掌握美苏争霸的主要特点及美苏外交的基本战略,掌握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赫鲁晓夫上 台后提出一套对外基本战略,在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的美苏争霸中,既有缓和又有剑拔弩张的时刻。第二,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末的美苏争霸,是苏联处于攻势,美国转攻为守的时期。第三,在80年代的美苏争霸中,美国对苏联采取强硬态度,苏联从对外扩张转向全面收缩。 2.思想教育目标 (1)通过对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和美苏双方在争霸中的基本态势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随着苏联经济、

军事实力的增长,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在对外政策方面逐渐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导致美苏争霸世界的斗争愈演愈烈。这是美苏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之一。 (2)通过讲述“美苏争霸的形成”,使学生明确:战后初期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全球对峙,即所谓“冷战”格局,被50年代后期开始的美苏争霸格局所取代的主要原因,在于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3)通过学生对美苏争霸过程及其所造成的世界影响的了解,让学生认识到美苏争霸世界的斗争,造成国际局势动荡不安,给世界和平带来了严重威胁;增强学生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的意识。 (4)通过美苏争夺世界霸权使两国背上沉重包袱的历史教训的分析,使学生认识:推行霸权主义政策是既害人又不利己的,是愚蠢之举。 (5)通过美苏两国争夺霸权过程中两国对外政策调整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在国际政治斗争和国际竞争中,经济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3.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分析美苏争霸斗争的三个阶段中,苏联对美国态度和政策的变化与苏联国民经济发展速度之间的关系,美苏争霸的后果和影响,美苏两国国家综合国力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四单元 两极格局下的世界 第13课 新兴力量的崛起教案 北师大版

第13课新兴力量的崛起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万隆会议及万隆精神,掌握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进程及其胜利的意义,掌握古巴革命和巴拿马运河主权的收回等相关史实。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万隆会议及万隆精神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全球史观意识;通过对非洲独立运动原因和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全面认识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对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发展史的回顾,培养学生归纳历史问题、比较历史事件、概括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二战后赢得独立的国家要进一步扫除殖民主义的残余,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而继续努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万隆会议及万隆精神,非洲民族独立运动。 【教学难点】 巴拿马人民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95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派周恩来总理参加了亚非会议。周恩来在此次会议上提出了什么著名方针推动了会议取得圆满成功?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3课《新兴力量的崛起》。 二、新课讲授 (一)万隆会议 1.教师提问:结合中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指出万隆会议召开的背景。 学生回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殖民帝国纷纷瓦解,越来越多的亚洲和非洲国家取得独立。如何巩固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是亚非独立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他们反对“冷战”,不愿卷入大国之间的军事冲突。 2.教师提问:简述万隆会议的概况。 学生回答: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亚非2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举行了第一次亚非会议,即万隆会议。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由亚非国家自己处理自己事务的国际会议。 3.教师讲解:在会上,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得到与会代表的积极响应。各国共同发表了《亚非会议的最后公报》,确立了尊重一切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干预或干涉他国内政等十项原则。会议最终取得了成功。 4.教师引导:万隆会议有什么影响?它体现了什么样的精神? 学生回答:影响:万隆会议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加快了亚非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步伐。精神:会议倡导了在维护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反帝反殖的斗争中,加强亚非国家团结、友谊与合作的精神,即“万隆精神”。 (二)“非洲独立年” 教师提问:非洲民族独立运动首先在哪个地区展开?为什么1960年被称为“非洲独立年”?非洲最后一个摆脱殖民统治,获得独立的国家是哪个国家?其独立有何意义?

自然经济的特点和缺点

自然经济的特点和缺点 基本特点: 以家庭(其他时期也包括氏族公社、封建庄园等)为主要基本生产单位,生产规模相当小。大多数情况下产品的原料采集、生产乃至消费都是为了满足劳动者自身需要(而不是为了进行资本积累并扩大再生产),只有在生产产品过剩的情况下才会将产品拿到市场上交换。 并且自然经济中农业生产同家庭手工业制造相结合,即农产品以及一部分手工业品都是自主生产并使用的,也就是所谓的“男耕女织”现象。 缺点: ①排斥社会分工,经济活动限制在以家庭为单位的狭小圈子里,每一个生产者或经济单位不仅生产自己需要的

农产品,而且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是自然经济的特点。 ②生产形式相对封闭、墨守陈规,排斥技术进步,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③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简单明了。在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内,自然经济一直占统治地位,商品经济只具有从属性,起着补充的作用。 只是到了封建社会末期,社会生产力有了长足的发展,自然经济不再能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时才逐渐趋于瓦解,并为商品经济所取代。 扩展资料:

自然经济是传统社会封建经济形态下主要的经济形式,它与商品经济既相互结合又相互排斥,不能说自然经济就是没有商品交换的。 它指生产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的需要,而不是为了交换的经济形式。自然经济,商品经济的对立面,私有制经济的一种表现。 是存在于市场范围较小时期的一种经济形态,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的产物。该种经济形态占统治地位的持续时间涵盖原始社会、封建社会以及早期的资本主义社会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自然经济的层次: 1、自给自足

部编版(初三)九年级下册历史 第21课 冷战后的世界格局 教案

部编版(初三)九年级下册历史第21课冷战后 的世界格局教案 第21课冷战后的世界格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和掌握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的基本特点——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冷战”结束后,世界并不太平,美国继续推行霸权主义,利用“北约”,随意干涉他国事务,威胁着世界安全。 过程与方法: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青少年应为维护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认识到地区冲突、民族矛盾等成为威胁当今世界安全的因素,霸权主义利用并介入矛盾,加剧了世界的不安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联系史实和时事,分析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形势的基本特点——美国、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家或国家联盟实力对比的变化;运用政治和经济的辩证联系的观点,分析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发展的根源。 【教学重点】 对霸权主义与地区冲突的认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和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努力。 【教学难点】 理解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原因。

一、新课导入 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的世界格局虽然尚未形成,但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世界格局出现了什么样的新特点?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各国为建立新的国际秩序作出了哪些努力? 二、课堂活动 目标导学一:霸权主义与地区冲突 1.引导学生回顾:两极格局是如何形成和结束的。教师补充说明:世界格局指的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结构。而一种世界格局的形成,是世界上各种力量经过不断的消长变化和重新分化组合,从量变逐渐发展到质变,构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均势的结果。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两极中的一极消失,两极格局终结。教师过渡:两极格局终结后的世界形势是怎样的呢?学生阅读回答:冷战的结束使世界形势发展的总趋势走向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但仍然存在着很多矛盾冲突。教师提问:当前威胁着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学生:地区冲突、领土争端、民族矛盾、宗教纷争、恐怖主义、高科技军备竞赛、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等。 2.学生阅读美军轰炸“南联盟”和占领伊拉克的资料,提问:美军轰炸“南联盟”和占领伊拉克等军事行动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怎样的恶劣影响?学生思考回答:美国为首的北约违背了联合国的基本准则,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作用受到严重挑战。 目标导学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教师讲解:在“冷战”结束后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它拥有当今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综合国力,在国际格局中的确占据着优势地位,企图凭借强大的经济、军事和科技力量,建立一个以美国为主导的“单极世界”。但是,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一些具备较强综合实力的国家或国家联盟也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提问:为什么会形成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学生积极发表意见。教师总结:归根结底来说,是由于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欧盟成立后,欧洲的实力进一步增强,地位进一步提高。日本也在积极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中国通过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国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俄罗斯凭借丰富的自然资源致力于国家复兴,力求在国际舞台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等等,这就决定了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发展的趋势。 目标导学三: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努力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倒计时12天:近代中国自然经济解体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含解析)

倒计时12天近代中国自然经济解体与民族资本主义 的发展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1.背景:鸦片战争后,列强凭借不平等条约取得政治经济特权,对华大量倾销商品,大量洋货输入中国。导致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2.影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逐渐使中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附庸,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二、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工业及影响(19世纪60—90年代) 1.指导思想:“中体西用”。 2.代表人物: 3.主要洋务活动: (1)前期:以“自强”为旗号,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如曾国藩的安庆内军械所和李鸿章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的福州船政局、崇厚的天津机器制造局。 (2)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兴办一批民用工业。如李鸿章的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张之洞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大多采用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已具有资本主义性质。 (3)从19世纪70年代中期起,洋务派开始筹划海防,十年中初步建成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4)创办京师同文馆等一批新式学堂,培养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 (5)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开近代教育先河。 4.评价: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培养近代科技人才和技术工人,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对外国经济侵略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

一定的促进作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军事、教育等方面的近代化,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但由于未进行政治制度根本的变革,不可能实现国家的富强。 三、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曲折发展 1.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 (1)条件:外资的入侵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扩大了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创造了客观条件。外商在华企业利润刺激了官僚、地主、商人的投资热情。洋务派的诱导作用。 (2)产生:部分官僚、地主、商人投资兴办近代企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3)主要企业:发昌机器厂(上海,方举赞)、陈联泰机器厂(广州,陈淡浦)、继昌隆缫丝厂(南海,陈启沅)、贻来牟机器磨坊(天津,朱其昂)。 (4)影响:这些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说明在中国封建经济解体过程中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产生。 2.初步发展(19世纪末): (1)条件:甲午战后,列强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破坏中国自然经济。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2)影响: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瓦解自然经济,维新派掀起维新变法运动;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 3.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1912-1919年): (1)背景: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使民族资产阶级的地位有了很大提高。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激发了人们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群众性反帝斗争的推动。 (2)概况:发展最快的是纺织、面粉等轻工业。张謇、周学熙和荣氏兄弟成为著名实业家。 (3)趋势: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迅速萧条。

第四单元 两极格局下的世界 单元检测(含答案)

第四单元测试题 1.二战后,美国正处在实力的顶峰。杜鲁门总统一再宣称:“美国在世界上处于领导地位。”可是,经过战争考验而强大起来的苏联,在战后国际事务的重大问题上,坚持不对美国让步。对上述材料的准确理解是( ) A.苏联实力强于美国B.美国、苏联矛盾突出 C.两极格局正式形成D.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 2.斯大林在1946年3月13日对《真理报》记者发表讲话:“丘吉尔先生现在是站在战争挑拨者的立场上,而且丘吉尔在这里并不是孤独的,他不仅在英国有朋友,而且在美国也有朋友。应当指出,丘吉尔先生和他的朋友在这方面非常像希特勒及其伙伴。”这段话表明( ) A.美英两国的法西斯势力猖獗B.英国企图发动对苏联的战争 C.美苏关系正式进入冷战时期D.美苏正由战时同盟走向对立 3.1949年初,苏联外长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表声明:“美国现在正以经济方式向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渗透,因此,我们不得不采取必要的措施对其回击,以巩固我们的社会主义阵营。”材料中所说的“渗透”主要指的是( ) A.实施马歇尔计划B.成立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C.推行杜鲁门主义D.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4. 这一历史阶段西欧国家经济迅速增长得益于( ) A.杜鲁门主义的推行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D.欧共体的成立 5.杜鲁门说:“不论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的侵略威胁和平,直接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据此美国( ) A.进入全球扩展阶段B.组建“北约” C.建立反法西斯联盟D.肩负起维护世界和平的责任 6.右图取材于1949 年美国报纸的一幅漫画,题为“他终 于上道了”。图中①处应填写( ) A.罗斯福新政B.“铁幕”演说 C.马歇尔计划D.欧洲煤钢联营 7.希尔马尔·霍夫曼在《欧洲的重建,德国的统一和欧洲 一体化》一书中说道:“柏林墙的开放,铁幕不存在了。”其中“铁幕”指的是( ) A.割断东西柏林的铁丝网B.东西方之间冷战 C.东德的封锁政策D.东德与西德之间的分歧 8.“千言万语不及一张图”,右侧漫画最早应出现于( ) A.第一次工业时期B.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关于自然经济解体的四个问题

自然经济是与商品经济相对应的一种经济形态。它不是为了交换,而是为了满足生产者或经济单位(如氏族、封建庄园)本身需要而生产的经济形式,即自给自足的经济。自然经济与外界完全没有或基本没有经济联系,它的生产和生活都是孤立的、封闭的。它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的产物,以生产规模狭小、各个经营单位分散、生产技术因循守旧、闭关自守为特点。它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大多数时间里占统治地位,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分工的发展,到封建社会末期逐渐被商品经济代替。在学习中,我们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 资本主义入侵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原因。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其次,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大是自然经济解体的前提条件。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商品经济得到史无前例的发展,商业流通空前活跃。国内市场的扩大,特别是手工业品和农产品在流通中的比例加大,不断促使农业生产由自给自足走向商品化。由此可见,中国封建社会内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 二、自然经济解体的表现 首先是家庭手工业、棉纺织业的破产及其与农业的分离。“男耕女织”,个体农业与家庭手工业、棉纺织业相结合是封建自然经济的主要形式,也是封建制度的基础。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依靠侵略特权的保护和机器工业品质优价廉的竞争优势,输华商品比战前增加了3.5倍,其中棉纺织品占总价值的70%。原来“衣被天下”的东南沿海地区,一些专以纺织为业的乡村因此受到很大冲击。家庭手工业、棉纺织业的逐渐破产,造成耕与织的分离,这是几千年封建自然经济解体的重大标志。 其次是农产品商品化的发展。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还从中国大量收购农、副、土、特

第十四单元 两极格局下的世界(1945—1991年)-江苏省启东中学高二历史暑假作业

第十四单元两极格局下的世界(1945—1991年) 建议用时:40分钟 一、选择题 1. 右图漫画名为《自立》。漫画中,象征英国的约翰牛艰难地行走在高悬空中、写有“马歇尔援助”的绳索上,桥对岸山坡上站着象征美国的山姆大叔。漫画表达了作者() A. 担忧英国过多依赖美国 B. 赞同政府拒绝美国援助 C. 呼吁英美共同遏制苏联 D. 鼓励西欧国家加强联合 2. 二战后美国强烈要求对自由放任的国际经济制度进行控制,并要求世界回到金本位制上,因为更为开放的国际经济非但不会损害美国的经济,而且在未来一段时间里,那些依赖美国的资源流入才能进行重建的国家必然会唯美国马首是瞻。为此,美国() A. 操纵欧洲一体化进程 B. 牵头建立世界贸易组织 C. 组建布雷顿森林体系 D. 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3. 关贸总协定的缔约各方只是使用临时适用议定书和其他加入议定书,对于它在先天如此不足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取得巨大的成就,世人几乎均有惊奇之感。关贸总协定能够取得巨大的成就应是因为() A. 基本消除了世界各国的贸易壁垒 B. 拥有强制解决争端的法制化框架 C. 倡导的贸易宗旨得到缔约方认可 D. 基本解决世界贸易中的各类争端 4. “在经济上,赫鲁晓夫建立了地区经济委员会,给工厂管理者更大程度的自主权,并激励他们提高效率和利润,以求放松集中化的经济管制。”这表明赫鲁晓夫改革() A. 系统纠正了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B. 深刻改变了经济体系的缺陷

C. 从根本上突破了原有经济体制 D. 一定程度上运用了经济手段 5. 右图为冷战时期古巴发行的纪念邮票。仔细观察邮票信息,该邮票纪念的这一历史事件() A. 巩固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同盟 B. 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两极格局 C. 表明美国在冷战中占据优势 D. 促使西欧开始摆脱美国控制 6. 赫鲁晓夫给普利耶夫大将发了一封绝密电报:我们认为你在击落美国U-2间谍机的事件中行事过于草率,毕竟这是一个关键时刻,和解的可能已经出现。我们已经决定拆除并撤回R-12导弹,现在就要开始执行这一措施。这说明苏联() A. 意图缓和美苏矛盾 B. 无力与美对峙抗衡 C. 内部决策步调不一 D. 战略优势渐趋显现 7. 20世纪70年代上半期苏联国民收入的年平均增长率为3.2%,下半期降为1.0%,而1981—1984年已经降为0.6%。同时,苏联国内的腐败现象也日益严重,各种社会矛盾在不断激化。这些现象表明() A.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初步显现 B. 赫鲁晓夫改革陷入困境 C. 勃列日涅夫改革趋于停滞 D. 戈尔巴乔改革已经失败 8. 1971年,英国失业率正在上升,失业人数超过100万,这个数字人民很难接受。新当选的保守党政府立即着手解决失业问题,但是又出现了更大程度上的通货膨胀。此后为解决上述问题,英国政府() A. 进一步扩大“福利国家”规模 B. 调整资本主义的运行机制 C. 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D. 开创“新经济”的发展模式 9. 1974年6月26日,欧洲共同体和美国等北约15国签署了《大西洋关系宣言》,除美国重申对保卫北大西洋地区的义务外,宣言强调了“友好、平等和团结的精神”以及“保持密切的磋商、合作和相互信任”。这表明欧共体() A. 加深了对美国的军事依赖 B. 谋求政治外交上独立自主 C. 与苏联的关系有了新突破 D. 成为经济政治性质的组织

自然经济

自然经济 自然经济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它的基本特点是: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交换,而是为了直接满足本经济单位或生产者个人的需要。 在自然经济条件下,社会是由许多成独立体系的经济单位(如原始氏族公社、奴隶制庄园、宗法式的农民家庭和封建庄园等)组成的。每一个这样的单位,除了主要经营农业(少数则是畜牧业)以外,还从事其它各种经济活动:从采掘原料开始,直到最后把这些原料加工成消费品,都在本单位内部实现,和外界的经济联系很少。例如,在封建制度下,农民个体经济就是一种自然经济,它们一家一户就是一个生产单位,家庭成员按照性别、年龄所形成的自然分工,从事各种不同的劳动,如耕作、放牧、打柴、纺线、织布、缝纫以及制造工具等等。农民“不但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农业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自然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 自然经济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的产物。从有人类社会起,一直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以前,在这样漫长的历史时期内,基本上是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商品经济只具有从属和补充的作用。 与社会生产力的这种较低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在自然经济条件下,物质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很大的狭隘性和单纯性。这种经济形式,有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如原始氏族社会),有的则是以直接的统治和服从关系为基础(如奴隶占有制度和封建制度)。不论它们彼此间存在着多么大的区别,它们共同的特点则是: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十分简单明了,而不象在商品经济条件下那样,人与人的关系总是被物与物的关系掩盖着,采取物和物的关系曲折地表现出来。由于生产力低下,生产规模十分狭小,同时各个经济单位又彼此处于分散、孤立的状态,因此,正如列宁指出的,因循守旧、墨守成规、闭关自守等,也就成了这种经济的必然具有的特征。 在封建社会末期,由于商品货币关系的迅速发展,自然经济逐渐趋于瓦解,并终于为资本主义经济所代替。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占统治地位的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商品生产,自然经济只是作为一种落后的经济残余而存在。不过,在殖民地和附属国里,由于资本帝国主义的长期控制和奴役,社会生产力得不到充分的发展,自然经济仍然被大量保留下来。 在中国,经过2000余年的发展,自然经济在清朝中期依然具有绝对的统治优势,但它排斥除此之外的其他经济形态的发展,成为制约生产力发展的因素。这种现象直接体现为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商品经济)萌芽发展极为缓慢,而中国的商人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