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病毒性肝炎教案

病毒性肝炎教案

病毒性肝炎教案
病毒性肝炎教案

病毒性肝炎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掌握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

2、熟悉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征、辅助检查。

3、了解病毒性肝炎发病机制及病理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

能力目标:能运用所学知识能正确接待患者并做出合理的护理计划。

素质目标: 1.具有勤奋学习的态度,严谨求实、创新的工作作风。

2.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

3.具有博大爱心和高度责任心。

4.具有一定的科学思维方式和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时 2

能力训练任务与案例

任务1:掌握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

任务2:分析案例中患者,能正确接待患者

任务3:熟悉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征、辅助检查

任务4:能运用所学知识能正确接待患者并做出合理的护理计划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 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

难点: 1. 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理。

解决方案:

从临床案例入手,引出本次工作任务,以任务为驱动引导学生共同参与完成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教学法、提问式、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资源:

教材《内科护理学》、《内科学》、课程网站教学资源:习题、作业、课件、课程录像等

教学过程设计

课程教学总计(时间:90分钟)

【步骤一】内容引入,案例导入(时间:5分钟)

演示病例1:患者男性,24岁,发热、尿黄、皮肤巩膜黄染6天入院。患者于6天前受凉后发热,头痛、咽痛、乏力、食欲减退、恶心、上腹部胀痛及右上腹隐痛,伴尿黄,渐呈浓茶样。体格检查:皮肤巩膜明显黄染,肝肋下1.5cm,质软,压痛。实验室检查:尿胆红素(+),尿胆原(+)。肝功能:TB84μmol/L,DB 60μmol/L,ALT>200u/L。入院诊断:急性肝炎(典型)。

【步骤一】简述讲授病毒性肝炎的概念、病原学(时间:10 分钟)

教师:1. 讲授:自实行乙肝疫苗计划免疫后,我国乙肝感染率已经由过去10%下降到7.4%,按我国人口13亿计算感染人群下降率是非常明显的。这要归功于计划免疫政策的实施,崔然发病率有明显下降,但我国人口基数大,乙肝发病人数众多,仍不可掉以轻心。因此学习病毒性肝炎的护理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一、概述:

(一)定义:

1、病毒性肝炎:是指多种嗜肝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全身性疾病。确定的肝炎病毒有甲、乙、丙、丁、戊共五型。

2、病原体不同行,但临床症状基本相似,以疲乏、无力、食欲不正、肝肿大、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部分病例出现黄疸。

乙型和丙型、丁型易转为慢性。

(二)病原学:

1、甲肝(HAV):为单股正链RNA病毒,在体外抵抗力较低,低温下可长期存活,传染性高于HEV,发病有家庭聚集现象。在100℃加热5分钟可使病毒灭活,70%酒精25℃3分钟均可有效灭活HAV。

HAV仅一个血清型和一个抗原抗体系统。

抗HAV-IgM:是诊断HAV急性感染的指标抗HAV-IgG:是保护性抗体,是产生免疫力的标志。

2、乙肝(HBV):血清中抗原抗体的临床意义

1)HBsAg:出现时间:在HBV感染后2~6个月(潜伏期),持续时间:急性自限性肝炎,6个月内可消失;慢性肝炎或慢性HbsAg携带者:可持续阳性。抗—HBs:为保护性抗体,期出现标志着HBV感染进入恢复期,对HBV再感染有免疫力。但对不同亚型HBV 保护力不完全。

2)HBeAg:是病毒复制和传染性的标志。

抗-)HBe:出现时间:随着)HbeAg消失而出现。

3)HbcAg:主要存在于HBV感染的肝细胞内或者DANE颗粒核心中,到血液中被降解为HbeAg。

抗-HBc:抗-HBc-lgM:是HBV近期感染或者慢性感染者病毒活动的标志,抗-HBc-lgG:凡有过HBV感染者均可阳性。

4)HBV DNA:是病毒复制和有传染性最直接的证据。

3、丙肝:

传染源:主要为急慢性丙肝患者和慢性丙肝携带者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血液和体液传播:输血、血透、注射、针刺等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HCV感染的母亲所生婴儿感染率高。

4、简述丁戊肝炎的病原学

学生:思考并理解乙肝(HBV):血清中抗原抗体的临床意义

【步骤二】任务一:理解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制(时间:30 分钟)

教师:

二、发病机制:病毒性肝炎发病机制较复杂,不同类型的病毒引起疾病的机制也不尽相同。

1、甲型及戊型病毒性肝炎分别由HAV和HEV感染引起,HAV/HEV经口进入体内后,经肠道进入血流并到达肝脏,随后通过胆汁排入肠道并出现粪便中。病毒侵犯的主要器官是肝脏。HAV引起肝细胞损伤的机制尚未明确,一般认为HAV不直接引起肝细胞病变,肝脏损害是HAV感染肝细胞的免疫病理反应所引起的;戊型肝炎早期肝脏的炎症主要有HEV直接致细胞病变,而在病毒清除期肝细胞的病变主要由HEV诱导的免疫反应引起。

2、乙肝病毒对肝脏的损害机制较复杂,多数学者认为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免疫应答介导肝细胞坏死及炎症,其中细胞毒性T细胞(CTL)通过溶细胞机制及非溶细胞机制造成肝脏的病变;其实CTL直接造成肝细胞损伤仅占肝细胞病变的一小部分,而细胞因子如TNF-α及细胞凋亡信号Fas/FasL的激活起很大作用。TNF-α及INF-γ在免疫清除病毒中起重要作用。另外NK细胞及NKT细胞的溶细胞机制也起协同作用。

3、丙型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制复杂,其发生、发展及转归取决于病毒和机体免疫系统间的相互作用。其中HCV抗原特异性CTL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细胞凋亡是丙肝肝细胞损伤的机制之一,此外,调节性T细胞也参与整个疾病过程。学生:理解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制。

【步骤三】任务二:重点熟记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时间:20分钟)

教师:

三、临床表现:

虽然五型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不同,但临床上有很大的相似性。但病程有所不同,病程在6月之内的为急性肝炎,病程超过6月者为慢性肝炎,其中

1、甲型、戊型病毒性肝炎只表现为急性肝炎

2、乙型丙型丁型病毒性肝炎可以呈急性肝炎或慢性肝炎的表现,并有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可能。需注意,由于病毒感染的潜隐性,对于乙型、丙型、丁型病毒性肝炎,即使患者不能提供6月以上的病史,也不一定能排除慢性肝炎的可能。

⑴急性肝炎:患者在近期内出现、持续几天以上但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症状,如乏力、食欲减退、恶心等。肝肿大并有压痛、肝区叩击痛,部分患者可有轻度脾肿大。化验发现血清ALT升高,血清病原学检测阳性。若不伴有胆红素的升高,为急性无黄疸型肝炎;若伴有胆红素升高则为急性黄疸型肝炎。

⑵慢性肝炎:急性肝炎病程超过半年,或原有乙型、丙型、丁型肝炎或HBsAg 携带史,本次又因同一病原再次出现肝炎症状、体征及肝功能异常者可以诊断为慢性肝炎。发病日期不明或虽无肝炎病史,但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符合慢性肝炎,或根据症状、体征、化验及B超检查综合分析,亦可作出相应诊断。

按照我国2000年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慢性肝炎临床上可分为:

1)轻度(临床症状、体征轻微或缺如,肝功能指标仅1或2项轻度异常)、2)中度(介于轻度和重度之间)

3)重度(有明显或持续的肝炎症状,如乏力、纳差、腹胀、尿黄、便溏等,伴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大并排除其他原因,且无门静脉高压征者。实验

室检查血清ALT和/或AST反复或持续升高,白蛋白降低或A/G比值异常、丙种球蛋白明显升高)。除前述条件外,凡白蛋白≤32g/L,胆红素大于5倍正常值上限、凝血酶原活动度60%~40%,胆碱酯酶<2500U/L,四项检测中有一项达上述程度者即可诊断为慢性肝炎重度。

⑶重型肝炎:2000年我国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给出的定义如下:

①急性重型肝炎: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2周内出现极度乏力,消化道症状明显,迅速出现Ⅱ度以上肝性脑病,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并排除其它原因者,肝浊音界进行性缩小,黄疸急剧加深。

②亚急性重型肝炎: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15天至24周出现极度乏力,消化道症状明显,同时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并排除其他原因者,黄疸迅速加深,每天上升≥17.1μmol/L或血清总胆红素大于正常10倍,首先出现Ⅱ度以上肝性脑病者,称脑病型(包括脑水肿、脑疝等);首先出现腹水及其相关症候(包括胸水等)者,称为腹水型。

③慢性重型肝炎:有慢性肝病的基础如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病史,或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史,或无肝病史及无HBsAg携带史,但有慢性肝病体征(如肝掌、蜘蛛痣等)、影像学改变(如脾脏增厚等)及生化检测改变者(如丙种球蛋白升高,白/球蛋白比值下降或倒置),或肝穿检查支持慢性肝炎,并发生重型肝炎的表现。对于亚急性重型和慢性重型肝炎可根据其临床表现分为早、中、晚三期:

1)早期符合重型肝炎的基本条件,如严重乏力及消化道症状,黄疸迅速加深,血清胆红素大于正常10倍,凝血酶原活动度≤40%~>30%,或经病理学证实。但未发生明显的脑病,亦未出现腹水。

2)中期有Ⅱ度肝性脑病或明显腹水、出血倾向(出血点或瘀斑),凝血酶原活动度≤30%~>20%。

3)晚期有难治性并发症如肝肾综合征、消化道大出血、严重出血倾向(注射部位瘀斑等)、严重感染、难以纠正的电解质紊乱或Ⅱ度以上肝性脑病、脑水肿、凝血酶原活动度≤20%。

(4)淤胆型肝炎:起病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但自觉症状常较轻,皮肤瘙痒,大便灰白,常有明显肝脏肿大,肝功能检查血清胆红素明显升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凝血酶原活动度>60%或应用维生素K肌注后一周可升至60%以上,血清胆汁酸、γ谷氨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胆固醇水平可明显升高,黄疸持续3周以上,并除外其它原因引起的肝内外梗阻性黄疸者,可诊断为急性淤胆型肝炎。在慢性肝炎基础上发生上述临床表现者,可诊断为慢性淤胆型肝炎。

⑸肝炎肝硬化:是慢性肝炎发展的结果,肝组织病理学表现为弥漫性肝纤维化及结节形成,二者必须同时具备,才能诊断。

1)代偿性肝硬化是指早期肝硬化,虽可有轻度乏力、食欲减少或腹胀症状,尚无明显肝功能衰竭表现。可有门静脉高压症,如轻度食管静脉曲张,但无腹水、肝性脑病或上消化道出血。

2)失代偿性肝硬化是指中晚期肝硬化,有明显肝功能异常及失代偿征象,如血清白蛋白<35g/L,A/G35μmol/L,ALT和AST升高,凝血酶原活动度<60%。患者可出现腹水、肝性脑病及门静脉高压症引起的食管、胃底静脉明显曲张或破裂出血

学生:1、熟记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

2、能运用所学知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步骤四】鉴别诊断(时间:10 分钟)

教师:

五、鉴别诊断: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是在肝炎临床表现的基础上结合流行病学史,并检测到病毒特异性标志物。

1、甲型肝炎确诊的标记物是抗-HAVIgM阳性,通常在发病后1周左右即可在血清中测出。

2、乙肝肝炎确诊的标记物是乙肝五项(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中至少有2-3项阳性(大三阳:HBsAg、HBeAg、抗-HBc或小三阳:HBsAg、抗-HBe、抗-HBc),乙肝HBV DNA的载量可反应病毒复制的活跃程度,肝功能异常程度反应肝脏炎症的活动程度;

3、丙型肝炎确诊的标记物是抗-HCV阳性;

4、戊型肝炎确诊的标记物是抗-HEVIgM抗-HEV 阳性;

5、丁型肝炎确诊的标记物是抗-HDV阳性或HDV 抗原阳性。

病毒性肝炎需与溶血性黄疸、肝外梗阻性黄疸、非嗜肝病毒(如巨细胞病毒、EB 病毒)所致的肝炎、药物性肝损害、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炎等疾病相鉴别。学生:掌握所学病毒性肝炎的知识与其他疾病相区别

【步骤五】实验室检查(时间:10 分钟)

教师:

1.血象:急性肝炎,白细胞正常或者偏低,淋巴细胞相对升高

慢性肝炎,肝硬化:后期白细胞和淋巴细胞均可减少

2.肝功能检查丙氨酸转氨酶血清ALT升高程度与肝损害程度不平衡。对判定急慢性肝炎有一定的帮助。

门冬氨酸转氨酶:明显升高提示肝细胞损伤较严重。

3.胆红素测定:血清总胆红素身高水平可反映肝细胞损伤程度,直接胆红素占总胆红素比例对判断黄疸性质有帮助。

4、尿二胆:尿胆素元:急黄肝高峰期或淤胆性肝炎及胆道梗阻时,尿胆元素可阴性。

学生:

1、学生思考讨论

2、认真熟记坚持指标

【步骤六】归纳(时间:2 分钟)

教师

知识点

1.重点内容: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

2. 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及其发病机制

3. 熟记临床实验室指标

学生:

1.学生思考

2.进一步熟练

【步骤七】总结及作业布置(时间:3 分钟)

教师:

1.了解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及其发病机制,重点熟记本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指标。

2.布置作业: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学生:1.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本次课学习内容

2.记录作业

预防病毒性肝炎教案电子教案

《预防病毒性肝炎》教学设计 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护国中学龙易 学情分析: 8年级的孩子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平时不注意饮食卫生,爱吃路摊上的食品和“三无”食品。因此有必要对学生进行饮食和生活习惯的教育。然而五年级的孩子,让他们独立的去了解全部理论知识是有难度的。 教材分析: 《预防病毒性肝炎》是疾病预防单元中的一课,这一课主要介绍了与病毒性肝炎有关的知识及预防措施。编者试图通过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增强预防疾病的意识,提高预防疾病的能力。学生通过学习这一课,能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知道该如何预防病毒性肝炎。 教材处理: 在生活中最常见的病毒性肝炎是甲肝和乙肝,并且甲肝和乙肝传播途径具有典型性,所以对本课教材我进行了删减,着重介绍甲肝和乙肝。为了使学生能全面的认识乙肝,我补充了我国乙肝的现状,以及我国是如何通过疫苗预防乙肝的。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将教材进行了顺序的调整,先讲病毒性肝炎的危害,再讲传播途径,最后讲预防方法。 教学目标: 1、了解病毒性肝炎的种类、症状、危害和传播途径。

2、学会预防病毒性肝炎的常见措施。 3、培养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提高预防疾病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病毒性肝炎的相关知识。 2、提高预防疾病的能力。 授课年级:8年级 教学课时:一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用具准备:人体模型、电教设备 教法学法: 1.师讲授法:用通俗易懂的儿童语言讲授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点。 2.资料补充法:用图片,人体模型,视频、收集的小知识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 3.小组讨论法:给出话题学生结合书本知识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讨论,内化知识。 4.辨析判断法: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试题的辨析。 教学手段: 1、图片——肝脏图片,正常肝与病毒入侵的肝的对比图片,毛蚶。 2、视频——我国乙肝的现状,健康操。 3、辨析题 4、小资料——上海因生吃毛蚶导致甲肝大流行,我国是如何预防乙肝。

预防传染病教案)

预防传染病教案 一、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了解传染病及其特点、认识病原体。 (2)以某种传染病为例,说明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小组合作能力和收集处理资料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1)对学生进行无私奉献的教育。 (2)通过让学生认识预防传染病的措施,从而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二)教学内容 1、教材内容的地位、作用与意义 本节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十三章第二节的内容,与这本书的其它章节没有太密切的联系,但是通过它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传染病对我们生活的影响,知道该如何预防传染病的流行,使学生能更好地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也为第三节人体免疫打下一定的基础。 2、教材的编排特点、重点和难点 本节主要讲述三个方面的内容传染病概述、传染病的流行与预防、认识几种传染病。教参要求用两个课时讲完,但考虑到初中生物

的课时不够,所以我选择一个课时完成。本节的重点是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和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但这个目标的达成必须扫除几个概念障碍――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而三个概念又和病原体这个概念紧密相关。由于时间所限,我用一些病原体的图片代替观察蛔虫卵的活动,使学生更好地认识什么是病原体。本节的难点是病原体的认识。 (三)教学对象 1、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 学生自身曾经经历过或知道身边的人曾经患过一些常见的传染病,如流感、腮腺炎、结膜炎等,了解这些疾病可传染,并对其传播途径有一些感性认识。另外,在经历了“非典”后,学生对传染病已经相当重视,也积累了一些相关知识,如病毒、传染源、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等。 2、学生学习方法和技巧 学生对直观的东西比较容易掌握,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比较感兴趣,通过感性认识来掌握理性方面的知识. 3、学生个性发展和群体提高 九十年代的学生都比较有个性,喜欢表达自己,不盲目相信老师,而对社会上出现的现象很关心.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让他们参与进来,把生活中出现的现象带入课堂,在课堂中解决,从中使学生学到知识,而不能仅仅是照本宣科地讲书本的知识. (四)教学策略

防治病毒性肝炎健康教育讲座

病毒性肝炎防治健康教育知识讲座7月28日是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世界肝炎日”。为做好“世界肝炎日”宣传活动,我校举行肝炎防治知识的讲座。 一、基本知识 1、什么是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较高等特点,肝炎病毒通常分为甲、乙、丙、丁、戊五型。以疲乏、食欲减退、肝肿大、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部分出现黄疸,无症状感染常见。甲型和戊型多为急性发病,预后良好,乙肝和丙肝感染易发生慢性化,危害较大,感染是年龄越小越容易慢性化;丁肝病毒只有与乙肝病毒同时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可能感染。 2、我国肝炎形状与挑战 我国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地区,发病率高。全国约有9300万肝炎病毒感染者,每年因该病所致的直接经济损失至少5000亿人民币。卫生部将乙肝列为重点控制的传染病。 3、肝炎的传播途径 甲肝和戊肝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水源或食物被污染科引起爆发流行,也可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乙肝、丙肝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母婴垂直传播、性接触传播。丁肝的传播途径与乙肝相同,在乙肝病毒同时或在乙肝病毒感

染的基础上可能感染。 二、病毒性肝炎的预防 1、疫苗是预防乙肝的首选,国家实施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为主的控制策略。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安全、有效的措施。 2、甲肝和戊肝病毒主要是经消化道传播,注意饮食和饮水卫生、防止“病从口入”可预防甲肝和戊肝病毒感染。甲肝疫苗已经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程序,接种甲肝疫苗可有效预防甲肝。 3、切断传播途径,预防丙型肝炎,丙肝目前虽然无法通过接种疫苗进行预防,但是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切断其传播途径,丙肝是完全可以预防的。 三、健康教育 1、日常生活、工作、学习接触不会传播乙肝和丙肝病毒。 乙肝和丙肝病毒不会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播,日常生活不会传播乙肝和丙肝病毒,与乙肝和丙肝感染者共同生活、工作、学习不会感染。 2、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者可结婚、生育。 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者的配偶及时注射乙肝疫苗是最好的预防措施。建议乙肝病毒感染者的配偶最好在婚前注射乙肝疫苗。 3、我国已经明确取消了入学、就业乙肝体检项目。 四、综合 1、认识肝炎、科学防治 我国政府重视肝炎的防治工作,将病毒性肝炎作为四个重大传染

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按病原学分类目前有甲型肝炎(hepatitis A)、乙型肝炎(hepatitis B)、丙型肝炎(hepatitis C)、丁型肝炎(hepatitis D)和戊型肝炎(hepatitis E)。本节主要介绍前三种。 病原学 (1)甲型肝炎病毒(HAV):为RNA病毒。HAV能感染人的血清型只有1个,故只有一个抗原抗体系统,感染后产生IgM型和IgG型抗体。HAV对外界抵抗力较强。80℃5分钟或100℃1分钟可完全灭活。 (2)乙型肝炎病毒(HBV):为DNA病毒。HBV的抵抗力很强,100℃10分钟或65℃10小时可使HBV传染性消失。 (3)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对有机溶剂敏感,如10%氯仿可杀灭HCV。血清经100℃5分钟或60℃10小时或1/1000福尔马林37℃6小时熏蒸均可使HCV 传染性消失。 流行病学 (1)甲型肝炎:①传染源:急性甲型肝炎患者及隐性感染者;②传播途径:主要是粪-口传播。③易感人群:抗HAV阴性者。 (2)乙型肝炎:①传染源: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病毒携带者;②传播途径:主要有母婴传播和血液、体液传播。③易感人群:抗HBs阴性者。 (3)丙型肝炎:①传染源:急、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及病毒携带者;②传播途径:输

血及血制品,注射,经破损的皮肤和粘膜,生活密切接触,性接触传播,母婴传播等。③易感人群:人类对HCV普遍易感。 临床表现 不同类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临床表现具有共同性,临床上分为急性肝炎(包括急性黄疸型肝炎和急性无黄疸型肝炎)、慢性肝炎(再分为轻、中、重三度)、重型肝炎(有急性、亚急性、慢性三型)、瘀胆型肝炎、肝炎后肝硬化。 1.急性肝炎各型病毒均可引起,甲肝不转为慢性。 (1)急性黄疸型肝炎:黄疸前期主要有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厌油、腹胀、肝区痛、尿色加深等。甲肝多起病较急,发热伴畏寒,乙肝、丙肝起病较缓。黄疸期自觉症状好转,发热消退,尿黄加深,巩膜和皮肤出现黄疸。肝大,质软,边缘锐利,有压痛和叩痛。肝功能检查ALT和胆红素升高,尿胆红素阳性。恢复期症状逐渐消失,黄疸消退,肝、脾回缩,肝功能恢复正常。 (2)急性无黄疸型肝炎:除无黄疸外,其他临床表现与黄疸型相似。一般起病较缓,症状较轻。 2.慢性肝炎 轻度:病情较轻,可反复出现乏力、头晕、食欲减退、厌油、尿黄、肝区不适、睡眠不佳、肝稍大有轻触痛,可有轻度脾大。中度: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居于轻度与重度之间。 重度:有明显或持续的肝炎症状,如乏力、食欲差、腹胀、尿黄、便溏等,伴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大,ALT和(或)AST反复或持续升高。 凡ALB≤32g/L,TBil>正常上限5倍,PTA60%~40%,CHE<4500U/L,四项中有一项

预防消化道传染病教案(推荐文档)

《预防消化道传染病》教案 ——(武汉版)生命安全教育五年级第22课 黄陂区前川五小陈秋 教学活动目标: 1.了解什么是消化道传染病。 2.了解消化道传染病的症状。 3.学习消化道传染病的预防方法。 4.在日常生活中讲卫生,预防消化道传染病。 教学对象 11岁学生 参加者数量 30 活动材料医生帽 教学活动步骤: 一、故事激趣导入: 1、(播放课件《小刚肚子疼》)听小刚由于不注意饮食卫生,感染消化道疾病的故事。 2、医生说小刚得的是消化道传染病,这到底是一种什么病,它有哪些症状,我们又该怎样预防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22课——预防消化道传染病。(板书课题) 二、看视频,了解消化道传染病的知识 1、(播放视频《常见的消化道传染病》)观看视频,了解有关消化道传染病的知识。 2、看完了视频,你对消化道传染病了解了多少,请围绕这几个问题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课件出示:1.最常见的消化道传染病有哪些? 2.消化道传染病的症状是什么? 2.消化道传染病传播的途径有哪些?) 3、全班交流,教师补充梳理(出示相关幻灯片)。 ①最常见的消化道传染病有哪些?

最常见的肠道传染病主要有霍乱、细菌性痢疾、伤寒或副伤寒、急性胃肠炎、病毒性肝炎等。 ②消化道传染病的主要症状是什么? 病人最主要的症状为急性腹泻、呕吐,只要及时就诊治疗,完全可以痊愈。 ③常见消化道传染病传播的主要途径? 常见消化道传染病主要经水、食物、接触、苍蝇等传播,主要是通过粪便污染外环境所致,是典型的“病从口入”传染病。 三、学习消化道传染病的预防方法,争当“小医生” 1、小组内讨论: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预防消化道传染病? 2、全班交流。 3、看视频《怎样预防消化道传染病》。 4、扮演小医生,介绍消化道传染病的预防方法。 5、(出示《健康歌谣》)读儿歌,识记预防方法。 健康歌谣 饭前便后要洗手,生熟分开来加工 制作食品要煮熟,蔬菜瓜果洗干净 凉拌菜肴不久放,土豆扁豆防中毒 公用餐具要消毒,存放适当要防蝇 腐烂变质不要吃,不买无照小食品 四、当“小法官”,学以致用 (课件出示课后训练题)读题,判断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今天学到了预防消化道传染病的方法,希望你们在生活中能按这些方法去做,拥有健康的身体。 活动小结: 本次活动,学生踊跃参与讨论交流,预防消化道传染病的意识增强了,还学

最新肝炎的预防教案

肝炎的预防 教学内容 健康教育第二篇《卫生保健与病症预防》 教学目标 了解肝炎及其类型 了解肝炎的传播途径 知道肝炎的症状和预防措施 正确对待肝炎患者 教学重点 了解肝炎及其类型 了解肝炎的传播途径 知道肝炎的症状和预防措施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问:同学们肝炎你们了解吗?你身边的人有得肝炎的吗?学生自由畅谈。 老师小结:是呀,我们平时所说的肝炎指的是病毒性肝炎,我国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占世界首位,全世界约有3亿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而我国约占1.2亿。那如何预防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肝炎的预防》。

二、认定目标 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的目标任务 三、学习新课 (一)肝炎及其类型 (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肝炎?它有哪几种类型? 哪一种类型的肝炎对人类健康的威胁最大? (2)小组讨论交流 (3)小结 1、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炎症和坏死 病变为主的一组传染病,是法定的乙类传染病,具有传染 性较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高等特点。 2、病毒性肝炎共有五型,即甲乙丙丁型主要表现为慢性肝炎 可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 3、病毒性肝炎是我国目前最常见、严重影响人们健康的传染 病,其中乙肝感染率最高,危害最大。 (二)肝炎的传播途径 a)提问:肝炎究竟是通过什么途径传播呢? b)小组讨论交流 c)小结 甲型主要通过烘—口(消化道)途径传播。即粪便中排出的病毒通过污染的手、水、苍蝇和食物等,通过进食而感染,以日常生活接触为主要方式。

乙型、丙型和丁型主要经血液、母婴传播和性传播 (强调:不管哪种类型的肝炎,均不通过空气传播)(三)肝炎的预防措施 1、提问:为预防肝炎我们该怎么做? 2、小组讨论交流 3、 4、小结: 预防肝炎措施 (1)接种疫苗 (2) (3)平时要注意加强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4)注意日常饮食平衡和卫生 (5) (6)避免不必要的注射、输血和使用血液制品 (7)加强生活用品的消毒 (8) (9)注意搞好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洗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四)肝炎的症状 1、提问:我们已经了解了肝炎、肝炎的类型、传播途径和 预防措施,那得了肝炎会表现哪些症状呢?在日常生活中 有这些症状我们该怎么做?

健康知识讲座内容

一、健康的含义是什么? 健康是指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均处于良好状态。 二、健康教育在创建卫生城市中的作用是: 1、进行社会动员,发动群众广泛参与,形成创建卫生城市氛围; 2、传播健康相关知识,提高市民健康素质; 3、改变个体和群体不健康、不文明的行为,促进城市健康发展。 三、常见的有损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是: 吸烟、酗酒、不良饮食习惯、缺乏体育锻炼、心胸狭窄等。 四、有害健康的八种行为是: 1、吸烟; 2、饮酒过量; 3、不恰当的服药; 4、缺乏经常的体育锻炼,或突然运动量过大; 5、热量过高或多盐饮食、饮食无节制; 6、不接受科学合理的医疗保健; 7、对社会压力产生适应不良的反应; 8、破坏身体生物节奏的生活方式。 五、吸烟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是: 1、烟草烟雾中含有尼古丁、煤焦油、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质,可导致气管炎、肺癌、高血压、冠心病等多种疾病; 2、吸烟污染空气。 3、孕妇吸烟影响胎儿发育。 六、发芽的土豆不能吃的原因是: 土豆发芽后,能产生一种叫龙葵素的有毒物质,并主要积存在土豆的芽上和芽眼部,食后可引起食物中毒。 七、四季豆能引起食物中毒的原因是: 四季豆在未熟透时,含有一种叫皂素的有毒物质,如果食用可引起食物中毒。皂素遇高热后可破坏,因此,吃四季豆一定要烧熟煮透。 八、少吃烟熏食品的原因是: 烟熏食品含有致癌物,而且通过加工很难除去。因此,应少吃烟熏食品。 九、怎样预防高血压? 1、生活要有规律,避免过度用脑,做到劳逸结合; 2、避免参加或观看竞争性激烈的运动; 3、低盐饮食,节制饮食,限制体重,不吸烟,不酗酒; 4、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每周测1-2次血压。 十、怎样预防糖尿病? 1、科学合理的饮食,控制体重,防止肥胖; 2、多食蔬菜水果,增加维生素的摄入; 3、平时少吃糖,或少吃甜食; 4、经常锻炼,定期体检。 十一、怎样注意心脏保健? ①经常锻炼,增强心脏收缩力;②不吸烟:③低脂饮食,控制体重,预防动脉硬化、冠心病;④心情愉快,睡眠充足,劳逸结合。 十二、怎样注意肺的保健?

病毒性肝炎防治知识归纳总结

病毒性肝炎防治知识归纳总结 一、基本知识 1、什么是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较高等特点,肝炎病毒通常分为甲、乙、丙、丁、戊型。以疲乏、食欲减退、肝肿大、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部分出现黄疸,无症状感染常见。 甲肝和戊肝多为急性发病,预后良好;乙肝和丙肝感染易发生慢性化,危害较大,感染是年龄越小,越容易慢性化;丁肝病毒只有与乙肝病毒同时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才可能感染。 2、我国肝炎现状与挑战 我国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地区,发病率高。2010年我国报告病毒性肝炎病例近132万例,死亡884例,位居传染病发病之首,其中乙肝占所有肝炎病例的80%。 2006年全国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1-59岁人群HBsAg 携带率为7.18%,15岁以下儿童HBsAg 携带率为2.08%,与1992年全国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相比,我国1~59岁人群HBsAg阳性率下降了2.5百分点,15岁以下儿童下降更明显,下降7~8个百分点。特别是4岁以下儿童携带率已降低0.96%,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根据2006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的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估计,全国约有9300万乙肝病毒感染者,每年因该病所致的

直接经济损失至少5000亿人民币。卫生部将乙肝列为重点控制的传染病。 3、肝炎的传播途径 甲肝和戊肝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水源或食物被污染可引起暴发流行,也可经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乙肝、丙肝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输血及血制品以及使用污染的注射器或针刺等);母婴垂直传播;性接触传播。丁肝的传播途径与乙肝相同,但与乙肝病毒同时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才可能感染。 二、病毒性肝炎的预防 1、疫苗是预防乙肝的首选,国家实施新生儿乙肝疫苗预防接种为主的控制策略 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安全、有效的措施。全程接种乙肝疫苗后,约80%-95%的人群可产生免疫能力,保护效果可持续20年以上。由于乙肝病毒感染是导致原发性肝癌的主要因素,因此接种乙肝疫苗也可降低原发性肝癌的发生。丁肝病毒只有与乙肝病毒同时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才能发生感染,因而接种乙肝疫苗还可预防丁肝病毒感染。 乙肝疫苗全程免疫需按0,1,6月接种3针。1992年开始实行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策略,2002年起我国实施新生儿免费接种乙肝疫苗的策略,第1针应在出生24小时内接种,并完成全程接种。2009-2011年,实施对15岁以下人群进行乙肝疫苗查漏补种措施,以

病毒性肝炎 教案

山西医科大学教案 单位: 山西医科大学第六临床医学院 教研室:临床医学教研室任课教师姓名:岳玉瑛 课程名称:临床医学概要

讲授内容注解 病毒性肝炎 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乙肝防治宣传大使、第13届“国际电影节 荣誉大使、香港救治老年人、儿童护眼光明大使。 天津乙肝大学生烧炭自杀 提问:什么是病毒性肝炎? 一、病毒性肝炎的定义 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以肝脏病变为主的全身性传 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 率较高等特点。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恶心、 呕吐、肝肿大及肝功能损害,部分病人可有黄疸和发热。 有些患者出现荨麻疹、关节痛或上呼吸道症状。 二、病毒性肝炎的分型 病毒性肝炎分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肝炎五 种。 甲型、戊型肝炎可引起急性感染,多在6月内恢复。 乙型、丙型,丁型肝炎易转为慢性,少数可发展为肝 硬化,极少数—重症肝炎。 乙型、丙型肝炎----原发性肝癌。 由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 乙肝防治宣传大使----刘 德华、政治明星马英九、 孙中山先的照片及天津 乙肝大学生烧炭自杀的 新闻引出本课学习内容。 ①肝病正在狂卷现代 人的健康和生命。 ②肝炎并不可怕。 ③不歧视肝炎患者, 关爱肝炎患者。 简单介绍

三、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主要为患者和亚临床感染者。甲、戊型病毒性肝炎仅有急性患者或携带者。 (二)传播途径 甲型病毒性肝 炎和戊型病毒性 肝炎主要是由粪- 口传播,其中甲型 病毒性肝炎往往 因水源和食物污染引起暴发,而戊型病毒性肝炎常由水源污染引起暴发。 乙型病毒性肝炎、丁型 病毒性肝炎和丙型病毒性肝 炎的主要传播途径是经体液 传播,而生活密切接触、性 传播和母婴传播(垂直传播) 亦在传播中起有重要意义;患肝癌的名人----提醒大家注意肝炎的早期筛查、治疗。 结合图片讲解,加深记忆

第四章_幼儿常见疾病及其预防(教案)7

第四章幼儿常见疾病及其预防 课题:传染病的基本知识 学习目的:1掌握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2知道传染病发生的环节 3掌握传染病发生的环节 4知道传染病的预防的基本方法 学习重点:1、病源体病程规律传染病传染和流行的环节 2、传染源传播途径预防的基本方法 计划课时:4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链接 1、你知道的传染病有哪些? 2、你知道传染病都有哪些危害吗?请说出来 3、阅读课本P52---P53的内容 二、自主学习 (一)、疾病的分类 学习讨论:1、生活中的病为什么有的要传染,有的不传染? 2、传染性疾病是怎样传染给人们的? 3、传染性疾病和其他疾病有什么不同之处? 阅读课本P53(二)的内容 (一)、传染病发生的环节 学习讨论:1、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需要哪些条件? 2、什么叫传染源? 3、传染性疾病的是通过什么途径进行传播的? 归纳汇报:分组汇报学习情况(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你对知识的理解)疑问展示:各组提出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 相互答疑:各组相互解难 (二)、传染病的概念: 学习讨论 1、传染病是指人的机体被什么侵入引起的? 3、传染病具有什么样的特征? (三)传染病具有那些特征 学习讨论: 1、什么是病源体? 2、传染病的病程有无规律?是以怎样的规律出现的? 归纳汇报:分组汇报学习情况 疑问展示:各组提出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 相互答疑:各组相互解难

三、课堂练习: (一)相关知识问答: 1、病源体指的是什么? 2、是不是没有发病就总味着自己是健康的?为什么? 3、所有的传染病都具有免疫力吗?举例说明? (二)、如何预防传染性疾病: 学习讨论 1、要有效预防传染性疾,我们是应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为什么? 2、在幼儿园作教师,应做哪些具体工作呢? 四、相关问题: 相关知识问答:1、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三个环节指的是哪能三个 2、要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在幼儿园我们通常要做哪些工作? 3、预防传染病发生,只要做好前两项工作就行了,不必在其他方面下功夫。 4、所有的传染病都具有免疫力吗?举例说明? 课题:幼儿常见传染病及预防——常见病毒性传染病(1) 学习目的:1知道幼儿常见的几种病毒性传染病的名字 2掌握流行性感冒和麻疹的特点和预防。 3、掌握风疹和水痘的特点和预防。 学习重点:疾病的特征病因、护理及预防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链接 1、传染病主要是由哪些病源体引起的? 2、病毒性传染病的病源体是什么? 二、自主学习 浏览教材P55-P59 (一)常见的病毒性传染病 1、学习讨论:常见的病毒性传染病有哪些?记住他。这些疾病是由什么侵入机体而引起的?(二)流行性感冒 1、看书自学:流行性感冒的内容, 2、讨论完成以下目标任务: 流行性感冒是怎样发生的? 流行性感冒的病源体是—— 流行性感冒是通过通过什么传播的—— 得流行性感冒后有什么表现—— 对流行性感冒病人应如何照顾—— 归纳汇报:分组汇报学习情况 疑问展示:各组提出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 相互答疑:各组相互解难和教师讲解结合完成 (三)麻疹 1、看书了解麻疹病的特征

病毒性肝炎患者的健康教育

病毒性肝炎患者的健康教育 什么是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 常见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 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较高等 特点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乏力、食欲减 退,恶心、呕吐、肝肿大及肝功能损 害,部分病人可有黄疸和发热。有些 患者出现荨麻疹、关节痛或上呼吸道 症状,病毒性肝炎分甲型、乙型、丙 型,丁型和戊型肝炎五种因此,它已 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疾 病,也是我国当前流行最为广泛、危害性最严重的一种疾病。 一、心理指导 此类患者心理压力大,易产生焦虑、悲观、 易怒等心理。中医认为怒伤肝,不良情绪易致 肝气郁结,不利于病情恢复。护理人员应该经 常巡视病房,与患者交谈沟通,在生活上多给 予关心照顾,使患者对医护人员产生信赖感, 消除顾虑,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 疗与护理。 一、用药指导 向患者解释药物的药理作用及不良反 应,指导正确的服药方法,按时用药,养成 良好的遵医行为,不要迷信广告宣传的新 药、新方法。用药过程中定期检测各项指标, 并使患者掌握各项指标的意义,如有药物不 良反应及时向医护人员反应,以备调整药物 或药量。

三、预防保健措施指导 1、对新生儿及未患过乙肝人群定期接种乙肝疫苗 (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者可以不接种)预防乙 型肝炎的有效措施是全程注射乙肝疫苗,婴儿出生后就 应及时注射。注射乙肝疫苗后未能形成抗体者,可加强 注射。2、不使用未经检验的血液制品,减少不必要 的输血。3、不去消毒不严格的医疗机构打针、拔牙、 美容或手术。4、不共用牙刷、剃须刀擦澡巾、医疗用 品等,平时避免沾上伤者 的血液,不以任何方式吸 毒,远离毒品。5、肝 病人或乙肝病毒携带者 不得作供血员,不得义务献血,患病时,要主动使用一次性的 各类医疗用品,防止将肝病毒传染给他(她)人。肝病毒携带者, 遵医嘱,定期到医院复查,平时要定期(3—6月)复查,以防发 病。 四、休息指导 急性肝炎患者早期应卧床休息,至症状明显改 善,肝功能显著好转后开始起床活动,配以适度 体育活动。 五、饮食指导: 1、肝病患者宜食用的食物:饮食宜清淡有营养,多吃新鲜水果,豆制品,蔬菜,瘦肉,淡水鱼类.宜食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但不宜过多.宜补充与肝功能有关的微量元素及维生素. 2、肝病患者不宜食用的食物:海鲜,牛羊肉,动物内脏,猪头肉,老公鸡,母鸡,板鸭,鲤鱼,南瓜,土豆,竹笋等.(可少用) 六、出院指导 1. 急性肝炎病人出院后应休息1~3个月, 恢复工作后应定期复查1~2年 2. 慢性肝炎病 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在静止期可从事力 所能及的轻工作,避免重体力劳作,肝功能正常 3个月以上者,可恢复原来的工作,但仍需随诊 1~2年(2)在医生指导下慎重用药,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及剂量的增减。禁用对肝脏损害

病毒性肝炎防治知识

病毒性肝炎防治知识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不同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传染病,根据病原学诊断,肝炎病毒至少有5种,即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分别引起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及戊型肝炎。另外一种称为庚型病毒性肝炎,较少见。 病毒性肝炎的分布遍及全世界,但在不同地区各型肝炎的感染率有较大差别。我国属于甲型及乙型肝炎的高发地区,但各地区人群感染率差别较大。甲型肝炎全年均可发病,而以秋冬季为发病高峰,通常为散发;发病年龄多在14岁以下,在托幼机构,小学校及部队中发病率较高,且可发生大的流行;如水源被污染或生吃污染水中养殖的贝壳类动物食品,可在人群中引起暴发流行。 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一)传染源甲型肝炎的主要传染源是急性患者和隐性患者。病毒主要通过粪便排出体外,自发病前2周至发病后2~4周内的粪便具有传染性,而以发病前5天至发病后1周最强,潜伏后期及发病早期的血液中亦存在病毒。唾液,胆汁及十指肠液亦均有传染性。 乙型肝炎的传染源是急、慢性患者的病毒携带者。病毒存在于患者的血液及各种体液(汗、唾液、泪乳汁、阴道分泌物等)中。急性患者自发病前2~3个月即开始具有传染性,并持续于整个急性期。 丙型肝炎的传染源是急、慢性患者和无症状病毒携带者。病毒存在于患者的血液及体液中。 丁型肝炎的传染源是急、慢性患者和病毒携带者。 戊型肝炎的传染源是急性及亚临床型患者。以潜伏末期和发病初期粪便的传染性最高。 (二)传播途径 甲型肝炎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粪便中排出的病毒通过污染的手,水苍蝇和食物等经口感染,以日常生活接触为主要方式,通常引起散发性发病,如水源被污染或生食污染的水产品(贝类动物),可导致局部地区暴发流行。通过注射或输血传播的机会很少。 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包括:①输血及血制品以及使用污染的注射器或针刺等;②母婴垂直传播(主要通过分娩时产道血液,哺乳及密切接触,通过胎盘感染者约5%);③生活上的密切接触;⑷性接触传播[如果皮肤没有破损是不会传染}。此外,尚有经吸血昆虫(蚊,臭虫,虱等)叮咬传播的可能性。 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与乙型肝炎相同而以输血及血制品传播为主,且母婴传播不如乙型肝多见。

病毒性肝炎病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

病毒性肝炎病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按病原学分为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五种肝炎病毒。各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相似,以疲乏、食欲减退、厌油、肝大、肝功能异常为主,部分病例可出现黄疸。甲型和戊型多为急性感染,经粪口途径传播;乙型、丙型、丁型易转为慢性肝炎,少数病例还可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细胞癌,主要经血液、体液等胃肠外途径传播。 【护理常规】 1.休息与隔离甲型、戊型肝炎自发病之日起进行消化道隔离3周;慢性乙型和丙型肝炎应按病毒携带者管理。对急性肝炎患者在发病1个月内,除进食、洗漱、排便外,应安静卧床息,待症状好转、肝功能改善后,可指导其逐渐增加活动。慢性肝炎患者要合理安排休息,活动期应静养,稳定期可逐渐增加活动量,以不感疲劳为度。 2.饮食护理急性肝炎患者,宜进食清淡、易消化、高维生素饮食;保证足够热量,适当限制脂肪的摄入;腹胀时注意减少牛奶、豆制品等产气食品的摄入;病情好转、食欲改善后应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慢性肝炎患者饮食宜适当的高蛋质、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高糖、过高热量、饮酒,以防发生糖尿病和脂肪肝。 3.用药护理大部分药物都在肝代谢,为减轻肝负担,禁用损害肝的药物;对干扰素治疗患者要定期进行血常规、肝功能、甲状腺功能检测;对出现食欲减退、发热、脱发等症状要正确面对。

4.心理护理加强疾病知识宣传,消除紧张、恐惧心理,保持积极乐观开朗的精神状态。对干扰素治疗的患者,如出现抑郁、妄想、重度焦虑等精神病症状,要加强防护及时就医,严重者遵医嘱停药。 5.病情观察与护理注意观察发热、消化道症状和黄疸的程度,注意有无出血倾向,对出现腹水的患者,注意了解腹胀的程度、腹围的大小、水肿的情况,严格记录出入量。 6.基础护理对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加强口腔护理,防止感染,呕血患者防止窒息,对低蛋白血症患者,加强皮肤护理,防止压疮发生。 7.去除和避免诱发因素对慢性肝炎应定期随访,保持良好的心态,禁烟、戒酒,避免乱用药物,尤其是对肝有损伤的药物。 【健康教育】 1.休息与运动平卧能增加腹部血液循环,利于肝的恢复,适当休息,劳逸结合,规律的生活利于疾病的恢复。恢复期的患者可适当地活动,活动量逐渐增加,以不疲劳为主。 2.饮食指导合理饮食,切实遵循饮食计划,避免长期高热量、高脂肪饮食,禁烟、戒酒、避免暴饮暴食。 3.用药指导向患者解释药物治疗的作用,提高抗病毒治疗的依从性,不得擅自加量或停药。应用干扰素,鼓励多饮水。定期检查肝功能、病毒量等,停药后定时随访。详细介绍药物的目的、名称、剂量、给药时间和方法,教会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避免滥用药物和使用苯巴比妥类、磺胺类、抗结核等药物,以免加重肝负担和肝功能损

病毒性肝炎防治知识

病毒性肝炎防治基本知识 一、基本知识 1、什么是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较高等特点,肝炎病毒通常分为甲、乙、丙、丁、戊型。以疲乏、食欲减退、肝肿大、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部分出现黄疸,无症状感染常见。甲肝和戊肝多为急性发病,预后良好;乙肝和丙肝感染易发生慢性化,危害较大,年龄越小,越容易慢性化;丁肝病毒只有与乙肝病毒同时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才可能感染。 2、我国肝炎现状与挑战 我国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地区,发病率高。2010年我国报告病毒性肝炎病例近132万例,死亡884例,位居传染病发病之首,其中乙肝 占所有肝炎病例的80%。 3、肝炎的传播途径 甲肝和戊肝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水源或食物 被污染可引起暴发流行,也可经日常生活接触传 播。乙肝、丙肝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输血 及血制品以及使用污染的注射器或针刺等);母婴 垂直传播;性接触传播。丁肝的传播途径与乙肝相 同,但与乙肝病毒同时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才可能感染。 二、病毒性肝炎的预防 1、疫苗是预防乙肝的首选,国家实施新生儿乙肝疫苗预防接种为主的

控制策略: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安全、有效的措施。全程接种乙肝疫苗后,约80%-95%的人群可产生免疫能力,保护效果可持续20年以上。 2、防止“病从口入”,预防甲肝和戊肝 甲肝和戊肝病毒主要经消化道传播,注意饮食和饮水卫生、防止“病 从口入”可预防甲肝和戊肝病毒感染。 3、切断传播途径,预防丙型肝炎 丙肝目前虽然无法通过接种疫苗进 行预防,但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切断其传 播途径,是完全可以预防的。 三、病毒性肝炎的治疗 1、慢性乙肝和丙肝患者需到正规医院进行检查,定期接受随访,根据病情进行规范化治疗,切勿轻信虚假广告。 2、慢性乙肝和丙肝患者需要遵从医嘱,主动配合,切忌自行停药 3、鼓励检查了解乙肝感染状况,建议有疑似肝炎症状或高风险行为的人群主动到医疗机构检查 4、丙肝需要早期诊断和治疗(主动检测,规范治疗,良好预后) 四、健康教育 1、日常生活、工作、学习接触不会传播乙肝和丙肝病毒。 2.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者可结婚、生育。 3、我国已明确取消了入学、就业乙肝体检项目。 4、防治肝炎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护理教案(二)

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护理 教案首页

病毒性肝炎(二) 教学过程设 本单元课程教学总计(时间: 90分钟) 【步骤一】内容引入,案例导入(时间: 10分钟) 教师:讲授 1、介绍本次课程学习的内容和意义:对案例中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护理诊断 及其措施. 2、演示病例1:患者男性,24岁,发热、尿黄、皮肤巩膜黄染6天入院。 患者于6天前受凉后发热,头痛、咽痛、乏力、食欲减退、恶心、上腹部胀痛及右上腹隐痛,伴尿黄,渐呈浓茶样。体格检查:皮肤巩膜明显黄 染,肝肋下1.5cm,质软,压痛。实验室检查:尿胆红素(+),尿胆原(+)。 肝功能:TB84μmol/L,DB 60μmol/L,ALT>200u/L。入院诊断:急性 肝炎(典型)。

3、提出任务:运用整体化护理程序对该病人进行护理 4、项目任务分析: 1)典型病人护理评估→护理问题→护理计划; 2) 病毒性肝炎病人的护理评估→护理问题→护理计划; 3)病毒性肝炎病人的健康教育。 【步骤一】任务1:对典型病毒性肝炎病人进行护理评估(时间:10 分钟) 教师:老师归纳,总结,补充典型病毒性肝炎病人的护理评估要点 支撑知识:典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辅助检查学生:1、学生结合病例1讨论该病人护理评估要点 2、实训护士分组对模拟病毒性肝炎病人进行护理评估(具体见传染 病护理实训大纲) 【步骤二】任务2:该病人目前主要存在的护理问题?(时间:5 分钟) 教师:老师总结评论 学生:根据案例讨论并分组分析。 【步骤三】任务3:针对该病人目前情况制定护理计划(时间:25 分钟) 教师:1、分组讨论后,每组代表讲述要点,其他组同学补充 2、老师归纳总结 3、支撑知识:典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要点和护理措施

肝炎健康宣教

肝炎 肝炎,就是肝脏有了炎症。是由多种因素—如病毒、细菌、寄生虫、化学毒物、药物、酒等侵害了肝脏,破坏了肝脏的细胞,使肝脏的功能受到损害。得了肝炎,就引起了身体的很多不舒适,以及肝功能指标的异常。 需要注意的是,通常我们生活中所说的肝炎,多数是由甲乙丙丁戊等肝炎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肝炎,而这只是“肝炎”家族中一个重要分支。而我们文中所说的肝炎,并不仅仅限于病毒性肝炎,如:营养不良、劳累,甚至一个小小的感冒,都可能造成肝功能的损害。 在病毒性肝炎里,有一个常识需要知道: 体内有肝炎病毒,但肝脏功能是好的,医生叫它为——肝炎病毒携带者,这是不需要治疗的。 体内有肝炎病毒,但肝脏功能不好,医生叫它为——病毒性肝炎,这是需要治疗的。 得了肝炎或体内有肝炎病毒的人,首先要解决两个误区:一是肝炎病人的误区:说肝炎传染性强,不能一起吃饭,不能接触妻儿父母;说病人的免疫力低,什么药能增强免疫;说肝炎会发展成肝癌,得了肝炎,就是得了“不治之症”! 二是社会的误区:说乙肝、丙肝也像甲肝一样,会通过饮食传染;说肝炎病毒携带者会传染,不能工作和上学;说身体有了肝炎病毒,就是得了肝炎。 其实,误区里的说法是没有科学道理的。肝炎病人或肝炎病毒携 带带着只要注意下面问题就行了。 1.保持乐观的情绪。焦虑、忧虑、愤怒,会使人免疫力下降,不利于肝脏功能的恢复。 2.不要听信街头小广告和黑心诊所的瞎话,为了“转阴”,走上了漫漫地求医之路,使一些骗子有了可乘之机。

3.生活规律,劳逸结合。恢复期病人可参加轻微活动,待体力完全恢复后参加正常的工作。 4. 5. 6. 7. 8.加强营养,适当增加蛋白质的摄入。坚决戒酒。 不乱用药,以免加重肝脏的损害。 适当的家庭隔离,如病人的餐具、用具应专用。 定期到医院复查。 甲型和戊型肝炎要消化道隔离,用具、餐具须消毒。乙型、丙型、丁型肝炎的预防重点,是防止通过血液和体液传播。 9. 10.接触病人后要洗手。易感者可接种疫苗。 得了肝炎后应及时到正规医院的肝病专科诊治。 11. 12.(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13.

病毒性肝炎预防措施

病毒性肝炎预防措施 托幼机构托儿所及幼儿园是传染病易感集中的群体,很容易发生传染病爆发,尤以病毒性肝炎、菌痢、病毒性腹泻、水痘、腮腺炎、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等为多见。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又称HBV)引起的,HBV存在于乙肝病人的血液、汗液、唾液、月经、乳汁及泪液等分泌物中。与乙肝急性期和慢性肝炎急性发作期时病人的上述体液及分泌物接触后,HBV进入血液中即可传染上乙型肝炎。 HBV进入血液的主要途径: 1.母婴垂直传播:我国现有HBsAg阳性者约1.4亿人,其中85%通过母婴传播。垂直传播是我国乙型肝炎蔓延和高发的主要原因。也有少数为父婴传播者。母婴传播主要是通过产道感染或宫内感染。 2.血液或血制品传播:被HBV污染的血制品如白蛋白、血小板或血液输给受血者,多数会发生输血后肝炎,另外血液透析、肾透析时也会感染HBV。 3.医源性传播:被HBV污染的医疗器械(如手术刀、牙钻、内窥镜、腹腔镜等)均可传播HBV。 4.家庭内密切接触:主要指性接触、日常生活密切接触(如同用一个牙刷、毛巾、茶杯和碗筷),均有受HBV感染的可能。HBV可通过破损粘膜进入密切接触者的体内。 5.公共场所、理发店、美容院等容易被HBV污染,如浴池、剃刀等均可传染HBV。

预防措施 1.首先母婴传播是我国乙肝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国内十分重视,自80年代起HBsAg阳性孕妇出生的婴儿均普遍注射乙肝疫苗。通过20年的努力,上海市出生的婴儿HBsAg携带者从9.8%降至0.5%。因而我们可以骄傲地说,中国不久将来HBsAg 携带者将会明显降低,乙肝完全可以预防。其次严格筛选献血员,确保医用血液及血制品不被污染。 2.最后要加强对乙肝病人的治疗,慢性活动性乙肝首选α-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应加强卫生常识普及宣传,养成良好卫生习惯。通过上述各种措施,相信不久的将来,乙肝病人将大大大减少。 3.消灭乙肝关键在于预防,乙肝病毒传播的途径概括起来有二个方面: (1)经血传染:如输入全血、血浆、血清或其它血制品。 (2)在热带、副热带的蚊虫以及各种吸血昆虫,可能会传播乙肝病毒。 4.体液传播:如医疗器材被乙肝病毒污染后消毒不彻底或处理不当引起传染。性接触的传播。与乙肝患者或带原者长期密切接触如:唾液、尿液、血液、胆汁及乳汁均会造成污染而传染乙肝。 重点:

病毒性肝炎教案教学文案

病毒性肝炎教案

病毒性肝炎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掌握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 2、熟悉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征、辅助检查。 3、了解病毒性肝炎发病机制及病理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 能力目标:能运用所学知识能正确接待患者并做出合理的护理计划。 素质目标: 1.具有勤奋学习的态度,严谨求实、创新的工作作风。 2.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 3.具有博大爱心和高度责任心。 4.具有一定的科学思维方式和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时 2 能力训练任务与案例 任务1:掌握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 任务2:分析案例中患者,能正确接待患者 任务3:熟悉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征、辅助检查 任务4:能运用所学知识能正确接待患者并做出合理的护理计划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 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 难点: 1. 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理。

解决方案: 从临床案例入手,引出本次工作任务,以任务为驱动引导学生共同参与完成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教学法、提问式、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资源: 教材《内科护理学》、《内科学》、课程网站教学资源:习题、作业、课件、课程录像等 教学过程设计 课程教学总计(时间: 90分钟) 【步骤一】内容引入,案例导入(时间: 5分钟) 演示病例1:患者男性, 24岁,发热、尿黄、皮肤巩膜黄染 6天入院。患者于6天前受凉后发热,头痛、咽痛、乏力、食欲减退、恶心、上腹部胀痛及右上腹隐痛,伴尿黄,渐呈浓茶样。体格检查:皮肤巩膜明显黄染,肝肋下1.5cm,质软,压痛。实验室检查:尿胆红素(+),尿胆原(+)。肝功能:TB84μmol/L,DB 60μmol/L,ALT>200u/L。入院诊断:急性肝炎(典型)。 【步骤一】简述讲授病毒性肝炎的概念、病原学(时间: 10 分钟) 教师:1. 讲授:自实行乙肝疫苗计划免疫后,我国乙肝感染率已经由过去10%下降到7.4%,按我国人口13亿计算感染人群下降率是非常明显的。这要归功于计划免疫政策的实施,崔然发病率有明显下降,但我国人口基数大,乙肝发病人数众多,仍不可掉以轻心。因此学习病毒性肝炎的护理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一、概述:

7.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教学设计

《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教学设计 赣州市水西中学崔霜 学情分析: 初中的孩子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平时不注意饮食卫生,爱吃路摊上的食品和“三无”食品。因此有必要对学生进行饮食和生活习惯的教育。然而让孩子们独立的去了解全部理论知识是有难度的。 教材分析: 《病毒性肝炎的预防》这一课主要介绍了与病毒性肝炎有关的知识及预防措施。编者试图通过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增强预防疾病的意识,提高预防疾病的能力。学生通过学习这一课,能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知道该如何预防病毒性肝炎。 教材处理: 在生活中最常见的病毒性肝炎是甲肝和乙肝,并且甲肝和乙肝传播途径具有典型性,所以着重介绍甲肝和乙肝。为了使学生能全面的认识乙肝,我补充了我国乙肝的现状,以及我国是如何通过疫苗预防乙肝的。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先讲病毒性肝炎的危害,再讲传播途径,最后讲预防方法。 教学目标: 1、了解病毒性肝炎的种类、症状、危害和传播途径。 2、学会预防病毒性肝炎的常见措施。 3、培养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提高预防疾病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病毒性肝炎的相关知识。 2、提高预防疾病的能力。 教学用具准备:人体模型、电教设备 教法学法: 1.师讲授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授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点。 2.资料补充法:用图片,人体模型,视频、收集的小知识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 3.小组讨论法:给出话题学生结合书本知识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讨论,内化知识。 4.辨析判断法: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试题的辨析。 教学手段: 1、图片——肝脏图片,正常肝与病毒入侵的肝的对比图片,毛蚶。 2、视频——我国乙肝的现状,健康操。 3、辨析题 4、小资料——上海因生吃毛蚶导致甲肝大流行,我国是如何预防乙肝。 这样设计,第一,可以更加具体形象的让学生认识到与肝脏有关的知识,并解释模糊的名词。第二,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