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治未病标准

治未病标准

治未病标准
治未病标准

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修订版)

一、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中医医院“治未病”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提高“治未病”服务水平和能力,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实施意见》、《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平台建设基本规范(试行)》和《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等有关文件,在系统总结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立足现阶段“治未病”科室建设现状,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本指南适用于二级以上中医医院“治未病”科的建设和管理,可作为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制定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工作评价指标的依据。

第三条“治未病”科是以治未病理念为核心,针对个体人健康状态,运用中医药养生保健技术和方法,结合现代健康管理手段和方法,系统维护和提升个体人整体功能状态,管理个体人健康状态风险,实现“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不复发”的健康目标,达到预防疾病、健康长寿目的的科室,在现阶段以“未病先防、瘥后防复”作为主要功能定位。

第四条“治未病”科的服务特点以人的健康状态的辨识、评估和干预为主,而非着眼于疾病治疗;突出非药物方法的运用,注重整体调节,求得整体效果;重视连续、动态、全程的管理,并充分发挥服务对象的参与意识与能力,求得长远效果。

第五条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中医医院“治未病”科的指导和管理。中医医院应加强对“治未病”科的规范化建设与管理,提供与其医院规模、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场所、设备设施、技术力量和资金投入等,以保证“治未病”服务工作的有效开展,提高“治未病”服务质量。

二、科室名称

第六条原则上以“治未病科”(“治未病中心”)作为科室名称。由于历史沿革产生的“中医预防保健科”命名可保留;因整合健康管理资源产生的“健康管理中心(治未病)”等命名可采用。不得以“国医堂”、“名医工作室”、“保健中心”、“体检部”、“预防保健科”等或同类含义文字的名称作为本科科室名称。

不同的科室名称涵盖的服务内容应有所不同:

治未病科——提供健康信息采集与数据管理、中医健康状态辨识评估、健康咨询、中医调养等治未病相关服务。

健康管理中心(治未病)——整合体检部门(提供中西医健康评估),除提供治未病服务外兼具健康管理职能,开展健康宣教,实现随访管理等。

中医预防保健科——体现中医治未病服务内涵的同时,兼顾计划免疫、职工保健、妇女儿童保健等综合医院或基层医疗机构预防保健科相关职能。

三、服务对象

第七条“治未病”科的服务对象主要有以下五类:

一是中医体质偏颇人群:根据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布的《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健康体检人群中体质辨识结果符合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气郁质、血瘀质或特禀质等偏颇体质者。

二是亚健康人群:处于亚健康状态者,表现为一定时间内的活力降低、功能和适应能力减退的症状,但不符合现代医学有关疾病的临床或亚临床诊断标准。亚健康状态涉及的范围主要有以下两方面:一是机体或精神、心理上的不适感或表现,如疲劳、虚弱、情绪改变,或易感冒、胃肠功能失调、睡眠质量下降等;二是与年龄不相符的组织结构或生理功能的表现,如记忆力减退、性生活质量下降等。

三是病前状态人群:病前状态是指具备与具体疾病相关的风险因素,或出现理化指标异常,但未达到相关疾病的诊断标准,容易向疾病状态转归的一种疾病前持续状态。常见病前状态有高尿酸血症、糖调节异常、血脂异常、临界高血压、肥胖、颈肩腰腿痛、代谢综合征、更年期、经前综合征等。

四是慢性疾病需实施健康管理的人群:指已达到相关疾病的诊断标准,处于疾病稳定期,愿意接受中医健康管理,通过生活方式改变与自我保健,可以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疾病向愈的人群。

五是其他关注健康的特殊人群:如育龄妇女(孕前调理)、男性(育前保健)、老年人(延年益寿)等。

四、科室构架与管理模式

第八条“治未病”科应为中医医院兼具管理与临床职能的一级科室,由院领导直接管理,设立专职的科室负责人,可涵盖或设置体检(提供中西医健康评估)、健康咨询指导、中医调养、随访管理及健康宣教等部门。

不得把针灸科、推拿科、康复科、理疗科等临床科室及国医堂、名中医工作室等纳入“治未病”科范畴。

第九条“治未病”科可具有以下管理职能:

一是统筹并整合资源,构建“治未病”服务链。充分利用医院现有资源,实现健康评估、干预、追踪管理等一条龙服务。相关科室独立存在,但可纳入“治未病”服务链,或为“治未病”服务提供技术支撑。

二是协调各相关专科介入疾病病前管理。协助各专科选择合适的优势病种,推进疾病管理,并前移到病前状态管理。

三是基层辐射。通过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机构培养“治未病”人才、支持开展“治未病”相关业务,延伸拓展中医“治未病”服务,提高基层“治未病”服务水平。

五、科室区域划分

第十条应设置健康状态信息采集与辨识评估区域、健康咨询与指导区域、健康干预区域、健康宣教区等辅助区域,各区域布局合理,工作流程便捷,保护服务对象隐私。区域设置只需体

现相关功能即可,不要求对各区域对应挂牌命名。

健康状态信息采集与辨识评估区域(如体检区或体质辨识区域)主要用于采集和录入服务对象的健康状态信息,分析健康状态信息并进行状态辨识及其风险评估。健康检查/体检区域应当满足设备与功能需要,也可整合本单位的其他相关资源。健康信息采集与健康状态评估应涵盖中、西医学指标,从躯体到心理,体现局部与整体结合、主观与客观结合、宏观与微观结合、功能与结构结合的特征,从而实现多维、综合、连续性、个性化的评估。

健康咨询与指导区域(如健康调养咨询门诊)主要用于根据服务对象的健康状态辨识及其风险评估结果,制定健康干预方案,指导服务对象进行健康干预,接受服务对象的健康咨询,为服务对象量身打造一整套个性化的调养方案,包括膳食食疗、起居调养、情志调节、养生功法、保健技术等。健康咨询与指导区域应当相对独立,若因条件限制,也可与健康状态辨识及其风险评估区域合用,但区域面积应当满足开展业务工作的需要。

健康干预区域(如特色疗法干预区)主要用于根据健康干预方案为服务对象提供各种中医特色的健康干预服务,如针刺、灸法、拔罐、推拿、药浴、刮痧、膏方、贴敷、放血等。健康干预区域应当相对独立,区域面积应当满足开展业务工作的需要。各种干预方法的服务区域应当相互隔开,能有效保护服务对象的隐私。

健康宣教等辅助区域主要用于服务对象的等候休息,开展健康宣教等,包括影像播放、宣传手册及宣传栏等设施,使服务对象更深入地了解治未病相关知识,开展服务管理等。区域面积应当满足开展业务工作的需要。

第十一条有条件的单位可增加健康管理区,完善健康追踪与管理功能。基层单位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在满足上述服务功能要求及开展业务工作需要的前提下,相关服务区域可以整合,但至少应分为健康状态信息采集与管理、健康咨询指导与干预两个区域。

六、服务项目与技术

第十二条“治未病”服务项目主要包含以下几类:

一是健康状态辨识及评估项目:中医体质辨识,中医经络、脏腑功能、血气状态评估等。

二是健康调养咨询服务:开具健康处方、养生功法示范指导、中药调养咨询指导等。

三是中医特色干预技术:包括针刺、灸法、拔罐、推拿、穴位贴敷、埋线、药浴、熏洗(蒸)、刮痧、砭石、音疗,及热疗、电疗等其它理疗技术。

四是产品类:如膏方、养生调养茶饮等。

此外,健康档案建立、慢性病健康管理、健康信息管理,以及管理效果评价等也可纳入治未病服务项目。

“治未病”科开展的服务项目应当不少于5项。

第十三条“治未病”科应按照相关要求,规范应用相关中医技术,建立有关工作制度、服务规范和技术操作规范。

第十四条“治未病”科应结合本科室实际,制定本科室主攻方向或常见健康状态的高危人群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技术指南,定期对指南的实施情况和效果进行分析评价,不断优化指南,提

高中医“治未病”服务水平。

第十五条“治未病”科应根据专科发展方向和建设规划,注重引进吸收新的健康信息采集、评估、干预技术,并以干预效果为核心,在技术方法、干预手段、设备研发等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创新。

七、设备配置

第十六条根据《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平台建设基本规范》、《中医诊疗设备评估选型推荐品目》配置有关设备:

一是健康状态信息管理设备。如办公桌、办公椅、计算机、打印机、电话、专用文件柜等。

二是健康状态辨识及其风险评估设备。如中医体质辨识系统、舌像仪、脉象仪、经络检测设备,体重仪、身高仪、血压计、心血管检测仪、肺功能仪、骨密度检测仪、心电图、血糖监测仪等常规体检、理化、影像设备。

三是健康咨询与指导设备。如健康教育宣传栏、影像等演示设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及信息网络系统设备等。

四是健康干预设备及器具。如针具、灸具、罐具、刮痧板、砭石,及中医电疗、磁疗、热疗设备等。

第十七条设备配置应与医疗卫生机构中医“治未病”服务功能、医技人员医技水平、开展的服务项目及工作量相适应。常规的理化、影像等辅助检查设备可与本单位资源共享。

八、人员队伍

第十八条“治未病”科人员包括中医执业医师、医技人员、中药师、护理人员、管理人员等。专职医护人员二级中医医院应当不少于5人,三级中医医院应当不少于6人,中医类医护人员比例不低于70%。医技人员和中药师可整合本单位的其他相关资源。

第十九条“治未病”科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比例应合理,年龄及学历构成基本均衡,具有支撑科室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梯队。二级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应当有一名具备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中医执业医师;三级中医医院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中医执业医师占科室医师比例不低于20%。二级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应当有中医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三级中医医院“治未病”科中医专业硕士以上学历人员占科室医师比例不低于20%。

第二十条“治未病”科医师应接受“治未病”服务的专业培训,掌握中医“治未病”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熟练掌握“治未病”科常用健康评估技术、干预技术操作、常用的预防调养方案或常见健康状态的高危人群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技术指南等,积累一定的健康评估及干预经验,如健康状态调养经验(包括药养食养和非药物疗法等)以及健康宣教经验等。

“治未病”科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中医医师还应具备较高的健康评估、健康咨询与指导、健康干预的能力并能指导下级医师开展“治未病”服务工作。

第二十一条中医医院“治未病”科负责人应由从事中医专业工作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并

具有一定行政管理能力者担任。二级中医医院“治未病”科主任应具备从事中医专业学习和工作10年以上经历,同时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三级中医医院“治未病”科主任应具备从事中医专业10年以上工作经历,同时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第二十二条执业医师人数在10人以上的三级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和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可建立学术带头人制度。

学术带头人应从事中医工作20年以上,具备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在“治未病”专业领域有一定学术地位。学术带头人负责组织研究确定本科室学术发展方向,指导本科室的科研创新工作,指导重点项目的制定与实施。

第二十三条中医医院“治未病”科护理人员应接受“治未病”服务的专门培训,熟悉健康管理和中医预防保健基本知识,掌握“治未病”科常用中医护理技术,能为患者提供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护理服务。

第二十四条在治未病科室初期建设阶段,医院应给与扶持,保证人员收入;在治未病科发展阶段,医院应建立激励机制,促进其进一步发展,人员收入不低于医院平均水平。同时尽可能从医院层面为“治未病”科室从业人员提供可预期的职业发展前景,以保证人员的积极性与稳定性。

九、文化宣传

第二十五条中医医院应根据本单位和“治未病”科的实际情况,在环境形象建设上注重体现中医药文化特点,在“治未病”科、医院广场及有关区域加强中医“治未病”理念和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的宣传,介绍中医药养生保健的方法及专家特长,彰显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的特色和优势。

第二十六条中医医院网站应设立内容规范的中医药养生保健专栏(专题),以健康讲座、疾病预防保健沙龙等形式加强门诊及住院患者养生保健健康宣教。组建专家团队和中医健康讲师团进社区、进单位、进校园,开展中医药健康巡回宣讲。编制实用性的中医科普养生资料,传播“治未病”理念和养生保健方法,营造良好的中医药“治未病”健康文化氛围。

十、附则

第二十七条中西医结合医院“治未病”科、综合医院及妇幼保健机构以预防保健为特色的中医科室按照本指南进行建设和管理。

第二十八条中医专科医院、民族医医院“治未病”科参照本指南进行建设和管理。

第二十九条本指南自发布之日起施行,2012年12月发布的《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停止使用。

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修订版)

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修订版) 一、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中医医院“治未病”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提高“治未病”服务水平和能力,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实施意见》、《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平台建设基本规范(试行)》和《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等有关文件,在系统总结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立足现阶段“治未病”科室建设现状,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本指南适用于二级以上中医医院“治未病”科的建设和管理,可作为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制定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工作评价指标的依据。 第三条“治未病”科是以治未病理念为核心,针对个体人健康状态,运用中医药养生保健技术和方法,结合现代健康管理手段和方法,系统维护和提升个体人整体功能状态,管理个体人健康状态风险,实现“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不复发”的健康目标,达到预防疾病、健康长寿目的的科室,在现阶段以“未病先防、瘥后防复”作为主要功能定位。 第四条“治未病”科的服务特点以人的健康状态的辨识、评估和干预为主,而非着眼于疾病治疗;突出非药物方法的运用,注重整体调节,求得整体效果;重视连续、动态、全程的管理,并充分发挥服务对象的参与意识与能力,求得长远效果。

第五条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中医医院“治未病”科的指导和管理。中医医院应加强对“治未病”科的规范化建设与管理,提供与其医院规模、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场所、设备设施、技术力量和资金投入等,以保证“治未病”服务工作的有效开展,提高“治未病”服务质量。 二、科室名称 第六条原则上以“治未病科”(“治未病中心”)作为科室名称。由于历史沿革产生的“中医预防保健科”命名可保留;因整合健康管理资源产生的“健康管理中心(治未病)”等命名可采用。不得以“国医堂”、“名医工作室”、“保健中心”、“体检部”、“预防保健科”等或同类含义文字的名称作为本科科室名称。 不同的科室名称涵盖的服务内容应有所不同: 治未病科——提供健康信息采集与数据管理、中医健康状态辨识评估、健康咨询、中医调养等治未病相关服务。 健康管理中心(治未病)——整合体检部门(提供中西医健康评估),除提供治未病服务外兼具健康管理职能,开展健康宣教,实现随访管理等。 中医预防保健科——体现中医治未病服务内涵的同时,兼顾计划免疫、职工保健、妇女儿童保健等综合医院或基层医疗机构预防保健科相关职能。 三、服务对象

急诊室护理质量评价标准(100分).docx

项目 护士 管理(5 分) 环境 管理 (5 分) 专科 管理 ( 20 分) 精品文档 (一)急诊室护理质量评价标准( 100 分) 分值 评价方法 评价要点 评分标准 扣分 扣分依据 1. 排班弹性,应变性强,值班者坚守岗位。 排班不合理、无执 2 分 照上岗、脱岗扣 2 查排班 严格执行护士条例,无执照护士不能单独上岗。 2. 分 1. 护士仪表、行为符合要求。 2. 热情、礼貌接待患者,无护理投诉。 一项不符合要求扣 3 分 抽查护士 3. 与医生协作好。 1 分,投诉经查实 4. 无护士扎堆聊天现象,不打私人电话聊天。 一次扣 3分 5. 有紧急状态下科室护士调配预案。 1. 护士站、诊疗室、抢救室物品放置有序,保持整洁、齐全,有标识。 一项不符合要求扣 5 分 现场检查 2. 推车、轮椅清洁、性能良好,定点放置,有消毒措施。 1 分。 3. 急诊室秩序井然,护理人员做到四轻:说话轻、走路轻、操作轻,开、关门轻。 1. 分诊快又准,登记详细齐全,危重患者来诊 5 分钟内得到相应的处理。 2. 救护车到达时主动迎接,并扶送患者到诊室。 3. 危重抢救患者开通绿色通道,先抢救,后挂号。 4. 根据病情轻重安排好候诊次序,就诊期间病例由分诊护士观察,危重患者及时送一项不符合要求扣 15 分 现场检查 抢救室。 1 分。 5. 抢救时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做到“三清”,即听清、问清、看清,能识别监护仪显示的常见异常信息。 6. 做好抢救记录。 5 分 严格执行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做到“三熟练”,即常见病抢救程序熟练,抢救仪器 不知道一项扣 2 抽查护士 分。 使用方法熟练,抢救药物作用、剂量、用法熟练。 安全 1. 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及技术操作规程及护理常规。 2. 严格做好抢救物品药品、设备仪器的交接班。 一项不符合要求扣 管理 20 分 现场检查 危重患者住院途中、送检查应有医务人员陪送。 1 分。 (20 分) 3. 4. 患者皮试后,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查看皮试结果并记录。

治未病科工作制度.

成都育才骨科医院 治未病科工作制度 治未病科是以中医“上工治未病”的思想为核心理念,以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与慢性病患者人群为主要服务对象。以改善人群体质、促进疾病痊愈、防止病后复发为目的,集预防、保健、养生、康复和医疗为一体的中医治未病服务体系。为加强对此项业务的管理,促进其发展,逐步提升服务质量,满足群众健康促进需求,依据《二级中医骨伤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8年版)》,有关条款,制定本制度系列。 一、日常管理制度 1、治未病工作在院长统一领导下开展临床业务工作,系医院一级业务科室,与其他临床科室分工合作,相互写他配合,促进业务拓展。 2、工作人员必须遵从医院管理规章制度,严格履行岗位职责,积极开展工作,创新工作方法,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保健促进需求。 3、工作人员具体岗位责任见人员岗位责任制度。 4、科室应当定期召开会议,对日常工作进行回顾,总结经验教训,努力提高业务水平。 5、不定期的组织本组医师学习与运用国内外先进医学科学理论与技术,开展新技术,新疗法,结合实际积极从事科研活动,做好资料积累,及时总结推广。 二、医德医风管理制度 1、认真学习贯彻卫生部发布的医务人员医德规范,每年至少对医务

人员开展一次医德教育,加强医德医风建设。 2、将医德教育和医德医风建设纳入目标管理的重要内容,作为衡量和评价科室工作的重要标准。 3、制定医务人员医德医风考核办法,建立医德医风档案,每年底进行考核评价。 4、机构新成员必须进行医德医风岗前教育,未参加爱培训不得上岗。 5、建立医德医风自我评价、社会评价、科室考核和上级考核制度。常听取患者和社会各界意见,接受社区群众监督。 6、医务人员医德考核结果,作为应聘、晋升和续聘的重要条件。 三、质量监控制度 1、医院质量管理部门应经常进行监督检查,确保医疗质量核心制度的贯彻落实。 2、强化对该科室医务人员的质量、安全教育,做到依法执业,规范执业。 3、不定期检查科室承担的辖区卫生部门下达的社区卫生服务任务的完成情况,存在问题和补救方法。 4、科室应经常进行“三基”(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础技能)“三严”(严格要求严密组织、严谨态度)培训和考试考核活动,提高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 5、督查医疗风险防控预案与医疗风险应急预案的制定和执行情况。 6、监督检查差错事故和医疗纠纷投诉的登记、报告、处理、分析情况。

中医科规章制度诊疗规范

阜宁县罗桥镇卫生院中医工作制度 1. 认真贯彻执行国家中医药政策及法律法规,做到依法执业、文明行医。 2. 设立中医管理科,建立中医科,开设中医特色专科(专病),有专(兼)职人员负责中医药管理工作。 3. 建立中医工作台帐,健全中医药工作制度。中医工作年初有计划,工作有记录,半年有检查,年终有总结。 4. 运用中医理、法、方、药诊疗方法,以及针灸、推拿、火罐、敷贴、刮痧、熏洗、穴位注射、热熨等中医适宜技术处理农村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 5. 制定中医药人才培养规划,定期组织中医药业务学习,做好中医药人员岗位培训、学历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 6. 根据理、法、方、药的原则,定期开展中医药医疗质量与医疗文书书写规范的检查与评审,不断提高中医药服务质量。 8. 加强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做好中医药相关信息的收集、汇总和上报工作。 9. 承担村卫生站的中医药业务指导和技术培训。指导乡村中医药人员自采、自种、自用中草药。

10. 继承并整理名老中医药师学术经验,积极采集民间土、单、验方及独特疗法加以整理、筛选、验证,对确有疗效的要推广应用。 中医管理科工作制度 1. 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中医医疗机构管理办法》及国家、省、市制定的中医药方针、政策和法规。 2.拟定本单位中医、中药及中西医结合发展计划,制定和完善中医药工作制度、职责和医疗服务规范。 3.指导、监督医院及村(社)卫生站中医药工作,定期开展医疗、护理、药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督查。 4. 制定本单位中医药人才培养规划,组织中医药成人教育、继续教育、临床岗位培训和师承工作; 5. 倡议中医“治未病”理念,积极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 6. 组织指导医院中医药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作,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 7. 积极参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组织实施中医药操作规程和技术标准;

治未病科相关技术操作规范

治未病服务部相关技术操作规范 1.毫针操作规范 2.电针操作规范 3.灸法操作规范 4.拔罐操作规范 5.头针操作规范 6.刮痧操作规范 7. 穴位贴敷操作规范 8. 小针刀(刃针)操作规范 9. 温针操作规范 10. 穴位埋线操作规范 11. 腹针技术操作规范 12.推拿疗法操作规范 13.中药熏蒸操作规范 14.经络检测仪操作规范 15.多功能全科检测系统操作规范 16.特定电磁波治疗器操作规范

毫针操作规范 1.针刺前要对患者进行辨证论治,按理、法、方、穴作出诊疗方案。并对患者做好解释工作,使病人放心地接受针刺治疗。 2.检查针具的安全,并根据处方选穴,安排体位,以一次能把所选穴位针完为最佳体位。 3.暴露穴位处的皮肤,用碘伏或75%医用酒精对选好的穴位及临近的皮肤进行常规消毒,备用。 4.进针时,可采用单手或双手进针法将针刺入皮内,根据病情需要和穴位所处部位等,选择针刺方向、深度和角度,规定留针时间和治疗的疗程。 5.在留针时间内,根据病情的需要进行运针,催经运气,进行各种补泻手法的实施,保证针刺的治疗效果。必要时可增加一些其他疗法在留针期间一并进行,如艾灸、红外线照射等。 6.留针时间一般控制在15—30分钟左右,留针时间到了就可以出针。 7.出针前应把其他的治疗方法先行停止、撤销。出针时,一手用消毒棉签压住穴位附近,一手握住针柄,轻轻松动针身,再将针慢慢拔出,棉签顺势压住针孔,防止出血。8.出完针后,要仔细检查所拔针具是否完整,患者身上是

否有残留的针具等。确定安全后,告知患者可以离开。9.针刺过程中,若出现特殊情况,如晕针、弯针、滞针、断针等,可按应急预案进行处理和报告。 10.有要向患者讲明的注意事项及禁忌等,要在患者离开之前,向患者交代清楚,防止意外的发生。

“治未病”服务规范

仁寿县中医医院治未病科 “治未病”服务规范 (总纲)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实施意见》、《“治未病”健康工程实施方案(2008-2010 年)》和《中医特色健康保障----服务模式服务基本规范(试行)》要求,制定宜城市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基本服务规范。 一、中医为体,中西兼用 以中医理论和技术方法为基础,积极借鉴应用西医及其现代科学技术方法。 二、三观并用,动态辨识、评估、干预 个体人整体功能状态,宏观体现于个体人的体质等,中观体现于个体人的脏腑、经络、气血状态及症候等,微观体观体现于个体人的脏腑、经络、气血状态及症候等,微观体现于理化参数、组织形态/功能“影像”和高危因素等。从“宏、中、微”三观,辨识服务对象健康状态变量(参数)的时序改变和变化趋势(它们必然是个体的、动态的、系统的),并据此评估个体人健康状态的种类和风险。在辨识、评估的基础上,针对服务对象的健康状态及其风险,应用中医的方法进行调理(调理体质、脏腑、阴阳、气血等),并应用健康管理方法和现代医学针对疾病的治疗手段,系统改善和提升服务对象的整体功能状态,防范健康风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 三、全程递进 服务过程的各个环节前后贯通、循环运行、在整个服务过程中对服务对象的健康状态及其风险进行系统、全程跟踪,并循环递进地改

善和提升服务对象整体功能状态,防范健康风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 (细则) “治来病”科是一个复杂的公众场所,要使每个受访者在治未病科都得到满意的医疗服务,不仅取决于治未病科的硬件设施好,医疗技术高,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医护人员的高素质、高质量、优质服务,因此,治未病科全体医护人员必须树立牢固的服务意识,遵守服务规范,注意个人形象,拓展服务内容,提升服务质量。 1、仪表仪容 (1) 身体、头、面、手部必须卫生干净,梳理整洁,男性头发不宜太长,每天修剪胡子。 (2) 保持口腔清洁,上班前最好不吃异味食物(葱、蒜)。 (3)女性上班可化淡妆.涂本色指甲油,带细项链、耳钉,不得浓妆艳抹、佩戴显眼饰物,留长指甲、涂鲜艳指甲油。 (4)服务号牌不得歪歪扭扭,发现时及时纠正。 (5) 仪表要庄重.稳健、站坐姿端正,站时不要东依西靠,应双手交握身前(右上左下)。坐时不能跷二郎腿。 (6) 上班前要自觉主动检査仪表仪容,做好个人卫生,无论有无受访者在场,都不要在医院公共场所搀鼻涕、掏鼻孔.挖耳朵等。 2、言谈礼节 (1) 声调要自然、清晰.柔和、亲切,不要装腔作势,声音过高。 (2) 不准讲粗言秽语,不准恶语伤人。 (3) 提倡文明语言:请、谢谢、对不起、您稍等。

2019年中医治未病服务工作计划及措施

2019年中医治未病服务工作计划及措施 我科中医治未病服务工作在过去一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全科人员鼓足了干劲,准备以昂扬的斗志迎接新的一年。“治未病”理念和实践,是落实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宏伟目标的重要举措;是增强全民健康意识、提高健康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弘扬中医药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科担负着运用中医药知识和手段为广大人民群众预防疾病,提供保健咨询、亚健康干预的重要任务,同时我科也是发扬中医药文化、展示中医药魅力的重要窗口。为进一步加强中医药在促进健康、预防疾病中的作用,开展中医预防及养生保健工作,我科全体人员在过去的一年里,按照医院和科室年初制定的工作计划,稳步推进各项中医治未病工作,使我科在社会上的影响逐步扩大,使中医预防保健思想逐渐深入人心。为了更好的开展我院与我科中医治未病服务工作,特制定2019年度工作计划及措施: 一、完善我科设备配置,健全我科治未病服务平台。2019年底根据医院计划将引进舌脉诊断仪,丰富中医体检项目及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更新体质辨识软件,实现中医体检工作数字化、信息化管理。整合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中医药适宜技术,制定各类人群的中医特色保健方案。开设饮食、运动、药膳、膏方进补等特色保健服务,并发放慢性病健康教育处方、食疗药膳手册等健康教育资料,广泛开展养生保健指导,进行五禽戏、八段锦等的推广、普及,充分发挥“治未病”服务的特色优势。在今年6-8月之间开展“冬病夏治”工作,在11-12月份之间继续进行冬令膏方的推广工作。 二、加强宣传,对外树立更好的形象。进一步从医院走向社区,从社区深入农村,加强宣传和指导工作,将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理念深入人心,,大力推广非药物治疗技术,加强中医药预防保健技术的普及,如针刺、灸治、拔罐、康复推拿、刮痧、穴位贴敷、穴位注射等。着眼工作重心,谋求发展,我科将以开拓市场业绩作为今年工作的重心,抓紧、抓好、抓实、抓出实效,(1)印发我院治未病科简介资料,介绍我院技术力量、设备、就医环境、就医流程等,方便群众就医。(2)印发中医预防保健有关资料,宣传健康知识。(3)出好科普宣传栏。(4)制作《中医健康体检》手册和课件,便于各社区和单位演讲和采要。中医健康教

中医治未病服务规范 中医健康体检服务规范

中医治未病服务规范中医健康体检服务规 范 1 范围 本规范明确了开展中医健康体检服务的条件、要求、内容、流程和可能出现的紧急事件应急预案。 本规范适用于开展中医健康体检服务的医疗及健康体检机构。 本规范推荐中医医院治未病中心(治未病科)、健康体检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使用;在中医学科研、教学中也可实施本规范。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149号医疗机构管理条例 卫生部卫医政发[2009]77号健康体检管理暂行规定 国中医药函[2009]138号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平台建设基本规范(试行) 国中医药医政发[2014]3号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修订版)ZYYXH/T157-2009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3.1 中医健康体检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alth check-up 用传统的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辅以现代医学的检验、检查方法,诊断被检者的体质状况及近期身体健康状态 [2]。 3.2 中医体质辨识 constitution of TCM identification 基于中医体质学理论,运用中医辨证方法,结合现代医学体检,综合判断受检者的体质状态和易患疾病[3]。 3.3 中医经络检测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eridian detection 根据中医脏腑经络学理论,结合现代电子技术,利用感应器测定人体经络穴位的电能量值,量化评估人体健康状况[4]。 3.4 红外成像检测 Infrared imaging detection 红外成像仪通过光学电子系统将人体辐射的远红外光波经滤波聚集、调制及光电转换后

二甲中医院治未病科医疗质量考核标准.doc

治未病科医疗质量考核标准( 2 0 1 5 年上半年) 总分:100 分得分:分检查人员:检查时间:年月日 考核指标考核要点评分细则分扣得 值分分规1、首诊负责制 1 严格落实首诊负责制,不允许出现任何推根据患者和各科室、部门的投诉意见,发现未落实首诊 章度诿、延误救治现象;如有患者因病情需要抢负责制的,不得分。 制救、留观、会诊、住院、转科或转院等情形 度的,首诊科室和首诊医师应及时作出相应处 10 理。 分2、会诊制度1、积极完成院内会诊任务,一般会诊,应1 参考其他科室意见和会诊登记本,拒绝院内会诊的,发 邀医师在24 小时之内完成,急会诊到位时现一次不得分,院内急会诊到位时间超时一次扣0.5 间≤10 分钟。分。会诊登记本有缺陷,每项扣0.5 分。 2、邀请院外医师会诊和我院医师外出会诊未按规定邀请院外医师会诊和我院医师私自外出会诊1

的按规定执行,并作好记录。的,发现一次不得分。 3、危重患者抢根据抢救记录本,抽查 2 份抢救记录,未按规定对危重 1 科室人员具备紧急抢救能力,按规定开展危 救制度重患者抢救工作,并做好抢救记录。 患者实施抢救的, 1 份扣0.5 分。 4、查对制度医师开医嘱、处方及护士执行医嘱等医疗过未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发现一次扣 1 分。 1 程中,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5、医师值班、根据排班表及考勤情况,出现 1 次塌班、空岗现象的, 2 科室应设“三线医师负责制”,提前制定排班 交接班制度表(包括节假日),如有需要调换班的,应不得分;查交接班本和科主任查房记录本,并实地考 提前向科主任说明,严禁出现塌班、空岗现 察,不符合早交班流程及要求的,每项扣0.5 分;不符 象。值班医师应认真完成值班工作,并做好 合科主任查房流程及要求的,每项扣0.5 分。 交接,每日晨会交接一次,危重病人应做到 床旁交接班。 6、新技术准入开展新技术、新项目按规定申报、审批。发现科室私自开展新技术未申报并获批的,每项扣0.5 1 制度分。已开展新技术未按规定完善每月调查表等资料的, 每项技术扣0.5 分。 7、建立、健全科室工作制度和岗位职责,制定服务规范,并落科室管理、工作制度、岗位职责、服务规范规范不齐全,2

急诊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

急诊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 (2015年版) 一、急诊科医患比 定义:急诊科固定在岗(本院)医师总数占同期急诊科接诊患者总数(万人次)的比例。 计算公式: 急诊科医患比= 急诊科固定在岗(本院)医师总数/同期急诊科接诊患者总数(万人次)×100% 意义:反映医疗机构急诊医疗质量的重要结构性指标之一。 二、急诊科护患比 定义:急诊科固定在岗(本院)护士(师)总数占同期急诊科接诊患者总数(万人次)的比例。 计算公式: 急诊科护患比= 急诊科固定在岗(本院)护士(师)总数/同期急诊科接诊患者总数(万人次)×100% 意义:反映医疗机构急诊医疗质量的重要结构性指标之一。 三、抢救床位病患比(新加) 定义:急诊科每年固定急诊抢救室及监护病房的床位总数与年接诊患者的比例。 计算公式: 抢救床位病患比=急诊科固定监护床位数(人)/年接诊患者数(万

人)×100% 备注:急诊科固定监护床位数包括急诊抢救室床位及监护病房床位总数。 三、急诊各级患者比例 定义:急诊患者病情分级:Ⅰ级是濒危患者,Ⅱ级是危重患者,Ⅲ级是急症患者,Ⅳ级是非急症患者。急诊各级患者比例,是指急诊科就诊的各级患者总数占同期急诊科就诊患者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急诊各级患者比例= 急诊科就诊的各级患者总数/同期急诊科就诊患者总数×100% 意义:反映医疗机构急诊医疗质量的重要结构性指标之一。 四、抢救室滞留时间中位数 定义:抢救室滞留时间是指急诊抢救室患者从进入抢救室到离开抢救室(不包括死亡患者)的时间(以小时为单位)。抢救室滞留时间中位数是指将急诊抢救室患者从进入抢救室到离开抢救室(不包括死亡患者)的时间由长到短排序后取其中位数。 计算公式: 抢救室滞留时间中位数=X(n+1)/2, n 为奇数 抢救室滞留时间中位数=(Xn/2+Xn/2+1)/2,n为偶数 注:n为急诊抢救室患者数,X为抢救室滞留时间。 意义:反映急诊抢救室工作量、工作效率的重要指标。 五、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平均门药时间及门药时间达标

中医医院治未病科服务规范

中医医院治未病科 “治未病”服务规范 (总纲)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实施意见》、《“治未病”健康工程实施方案(2008-2010 年)》和《中医特色健康保障----服务模式服务基本规范(试行)》要求,制定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基本服务规范。 一、中医为体,中西兼用 以中医理论和技术方法为基础,积极借鉴应用西医及其现代科学技术方法。 二、三观并用,动态辨识、评估、干预 个体人整体功能状态,宏观体现于个体人的体质等,中观体现于个体人的脏腑、经络、气血状态及症候等,微观体观体现于个体人的脏腑、经络、气血状态及症候等,微观体现于理化参数、组织形态/功能“影像”和高危因素等。从“宏、中、微”三观,辨识服务对象健康状态变量(参数)的时序改变和变化趋势(它们必然是个体的、动态的、系统的),并据此评估个体人健康状态的种类和风险。在辨识、评估的基础上,针对服务对象的健康状态及其风险,应用中医的方法进行调理(调理体质、脏腑、阴阳、气血等),并应用健康管理方法和现代医学针对疾病的治疗手段,系统改善和提升服务对象的整体功能状态,防范健康风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 三、全程递进 服务过程的各个环节前后贯通、循环运行、在整个服务过程中对服务对象的健康状态及其风险进行系统、全程跟踪,并循环递进地改

善和提升服务对象整体功能状态,防范健康风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 (细则) “治来病”科是一个复杂的公众场所,要使每个受访者在治未病科都得到满意的医疗服务,不仅取决于治未病科的硬件设施好,医疗技术高,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医护人员的高素质、高质量、优质服务,因此,治未病科全体医护人员必须树立牢固的服务意识,遵守服务规范,注意个人形象,拓展服务内容,提升服务质量。 1、仪表仪容 (1) 身体、头、面、手部必须卫生干净,梳理整洁,男性头发不宜太长,每天修剪胡子。 (2) 保持口腔清洁,上班前最好不吃异味食物(葱、蒜)。 (3) 女性上班可化淡妆.涂本色指甲油,带细项链、耳钉,不得浓妆艳抹、佩戴显眼饰物,留长指甲、涂鲜艳指甲油。 (4) 服务号牌不得歪歪扭扭,发现时及时纠正。 (5) 仪表要庄重.稳健、站坐姿端正,站时不要东依西靠,应双手交握身前(右上左下)。坐时不能跷二郎腿。 (6) 上班前要自觉主动检査仪表仪容,做好个人卫生,无论有无受访者在场,都不要在医院公共场所搀鼻涕、掏鼻孔.挖耳朵等。 2、言谈礼节 (1) 声调要自然、清晰.柔和、亲切,不要装腔作势,声音过高。 (2) 不准讲粗言秽语,不准恶语伤人。 (3) 提倡文明语言:请、谢谢、对不起、您稍等。

急诊科专科护理质量控制标准及评价细则1

急诊科专科护理质量控制标准及评价细则100分 标准与要求分 值 检查方法扣分标准 得 分 (一)环境管理 1.布局合理、标识清楚,有绿色通道示意图。 2.分诊大厅、走廊做到门窗明亮,家具、墙壁清洁无污迹,地面无痰迹、无垃圾。洗刷间、厕所无异味。 3.各室环境整洁、安静,空气清新,窗明桌净。 4.物品放置整齐有序,不放置私人用品。 5.清创室 (1)整洁明亮,清洁区、污染区划分明确,有标记。 (2)物品摆放规范,无菌、清洁物品分别放置。 (3)各种外用药标签清晰醒目。 (4)清创完毕后做好终末处理。 6.抢救室 (1)抢救室专为抢救病人所用,其它情况不得使用。 (2)室内光线明亮,物品摆放有序。 (3)一切抢救药品、物品、器械、敷料齐全,定点放置,标识明显,不得随意挪用、外借,保证抢救仪器性能良好,处于备用状态,定时检修,专人管理。 (4)药品、敷料、器械用后及时清理、消毒补充后放回原处。严格交接班。 (5)抢救完毕后整理环境卫生,保持抢救室整齐、清洁。 7.观察室 (1)室内整洁、安静、通风良好,加强防护管理。 (2)专人负责,随时主动观察病情,观察输液、氧气吸入及各种仪器使用情况,发现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医生,并配合抢救。 (3)病人出观察室后,做好终末消毒,避免交叉感染。20 现场查看1处不符合要求 扣1分。 (二)急救质量 1.分诊护士听到急救车铃声后,立即推担架车到门口迎接病人并护送至抢救室配合抢救。 2.熟练掌握各项急救技能,并能积极主动配合医生抢救。 3.急救措施及时、到位,执行医嘱准确无误。 4.抢救过程中注意保护个人隐私,体现爱伤观点。 5.抢救记录详实,能准确反映抢救过程及病情变化。 6.维护抢救室工作秩序,非工作人员不得逗留,发现后及时劝阻。7.病情稳定后,协助医生妥善安置病人。30 现场查看 1.迎接病人不及时 扣5分。 2.抢救措施不到位 扣10分。 3.抢救记录不准确 1处扣2分。 4.抢救室管理不符 合要求扣5分 5.其它1处不合 格扣1分。 (三)服务质量 1、就诊前 (1)诊室整洁、桌面无杂物,办公用品齐全。 (2)保持诊床整洁,每日更换床罩。 (3)对一般急诊病员简明扼要询问病史,为病人做必要的生命体征监测并记录于门诊病历,根据病情指导就诊。 (4)为候诊病人介绍就诊流程、急诊布局及相关健康宣教。 2、就诊中 (1)引导病人到相关诊室就诊。 (2)对年老、体弱、行动不便及重危病人优先安排就诊。 (3)重危病人必须由护士亲自护送到抢救室,并及时通知相关医生。(4)诊疗中有实施保护病人隐私的设施。 (5)保持诊室内每诊位1病员,每位病员陪人不超过2人。(6)巡视候诊病人病情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7)根据病人需求,提供相关健康教育指导。 (8)认真填写门诊日志,符合规定要求。 (9)发现传染病,按规定要求进行隔离、上报及诊室消毒。 3、就诊后 (1)耐心解答病人提出的问题。 (2)做好病员特殊检查前准备及用药相关指导。 (3)保管好病人的各项检查报告单。 (4)值班医生、病人离开后,开窗通风,空气消毒。 (5)消毒液擦拭物体表面,更换诊床床罩。 (6)及时补充各诊室接诊所需用物(包括各种表格、压舌板、血压计及其办公用品)。30 现场查看 1.就诊前准备工作 不到位1处扣1分。 2.对就诊患者不指 导、不宣教扣2分, 指导及宣教不到位 扣1分。 3.对就诊患者观 察、处理不到位扣 3分。 4.病人对服务不满 意,有投诉每起扣 5分。 5.其余1处不符合 标准扣1分。 (四)安全管理 1.有科室安全管理制度。 2.有差错事故防范及报告制度。 3.操作中,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4.重点安全环节做好警示说明,如防滑、安全用电、安全用氧等各种安全警示、提示及措施。20 1.查看安全制度。 2.查看各项制度 落实情况。 1.无安全制度扣5 分。 2.安全措施落实不 到位1处扣1分。

内科系统质量控制内容及标准

一、内科系统质量控制内容及标准 (一)科室管理 1、严格执行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和规章。 (1)无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诊疗活动。 (2)所有在科室执业的医师、护士均已注册。 (3)执业医师、护士无超范围执业。 (4)无虚假、违法医疗广告 (5)卫技人员与床位比例符合医院规定的要求 (6)护士与床位比例符合医院规定的要求。 (7)在一切医疗行为中无收受红包。 (8)在一切医疗行为中无收受回扣。 2、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 (1)科室制定有健全的规章制度和各级各类员工岗位职责。重点是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核心制度内容包括首诊负贵制,三级医师查房制度,分级护理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会诊制度,危重病人抢救制度,手术分级制度,术前讨论制度,处方管理制度,查对制度,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与管理制度,转科、转院制度,临床用血审核制度,医疗技术准入制度,交接班制度,医患沟通制度,医疗责任追究制度等。 (2)本岗位的工作人员熟知其工作职责与相关规章制度。重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院工作制度》、《突

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医疗废物管理条例》、《护士条例》,以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处方管理办法》、《医师外出会诊管理办法》、《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医院感染管理办法》。 3、医务人员严格遵守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规章、诊疗护理规范和常规。 医务人员在临床的诊疗活动中能遵循与其执业活动相关的主要法律、法规、规章、诊疗护理规范和常规。 4、制定本科室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医疗和非医疗事件)及医疗救援任务。 (1)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医疗救助预案。 (2)有相关部门或上级主管部门的联系渠道。 5、建立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梯队建设制度、继续教育制度并组织实施。 (1)科室有专业技术人员梯队建设目标、制度和实施措施。 (2)科室有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培训计划和实施目标。 (3)每年对本科室专业技术人员的专科技术、科研继续教育进行考评。 6、科主任/学科带头人的专业技术水平领先。 (1)科主任/学科带头人具备承担县市级以上继续教育项

治未病”服务规范

治未病”服务规范-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仁寿县中医医院治未病科 “治未病”服务规范 (总纲)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实施意见》、《“治未病”健康工程实施方案(2008-2010 年)》和《中医特色健康保障----服务模式服务基本规范(试行)》要求,制定宜城市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基本服务规范。 一、中医为体,中西兼用 以中医理论和技术方法为基础,积极借鉴应用西医及其现代科学技术方法。 二、三观并用,动态辨识、评估、干预 个体人整体功能状态,宏观体现于个体人的体质等,中观体现于个体人的脏腑、经络、气血状态及症候等,微观体观体现于个体人的脏腑、经络、气血状态及症候等,微观体现于理化参数、组织形态/功能“影像”和高危因素等。从“宏、中、微”三观,辨识服务对象健康状态变量(参数)的时序改变和变化趋势(它们必然是个体的、动态的、系统的),并据此评估个体人健康状态的种类和风险。在辨识、评估的基础上,针对服务对象的健康状态及其风险,应用中医的方法进行调理(调理体质、脏腑、阴阳、气血等),并应用健康管理方法和现代医学针对疾病的治疗手段,系统改善和提升服务对象的整体功能状态,防范健康风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 三、全程递进

服务过程的各个环节前后贯通、循环运行、在整个服务过程中对服务对象的健康状态及其风险进行系统、全程跟踪,并循环递进地改善和提升服务对象整体功能状态,防范健康风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 (细则) “治来病”科是一个复杂的公众场所,要使每个受访者在治未病科都得到满意的医疗服务,不仅取决于治未病科的硬件设施好,医疗技术高,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医护人员的高素质、高质量、优质服务,因此,治未病科全体医护人员必须树立牢固的服务意识,遵守服务规范,注意个人形象,拓展服务内容,提升服务质量。 1、仪表仪容 (1) 身体、头、面、手部必须卫生干净,梳理整洁,男性头发不宜太长,每天修剪胡子。 (2) 保持口腔清洁,上班前最好不吃异味食物(葱、蒜)。 (3) 女性上班可化淡妆.涂本色指甲油,带细项链、耳钉,不得浓妆艳抹、佩戴显眼饰物,留长指甲、涂鲜艳指甲油。 (4) 服务号牌不得歪歪扭扭,发现时及时纠正。 (5) 仪表要庄重.稳健、站坐姿端正,站时不要东依西靠,应双手交握身前(右上左下)。坐时不能跷二郎腿。 (6) 上班前要自觉主动检査仪表仪容,做好个人卫生,无论有无受访者在场,都不要在医院公共场所搀鼻涕、掏鼻孔.挖耳朵等。 2、言谈礼节

中医治未病服务规范 中医“治未病”服务保障通则

中医治未病服务规范中医“治未病”服务 保障通则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中医“治未病”服务机构的设置、环境卫生、人员、资源管理、安全应急、财务管理、服务质量评估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提供中医“治未病”服务的机构,包括医疗机构中医“治未病”科室和中医养生保健机构。 本标准不适用于上门服务。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服务保障 service guarantee 为支撑服务安全有效而提供的条件。 注:条件包括机构能力、环境卫生、资源管理、人员配备等。 2.2中医养生保健机构 TCM healthcare institution 已取得《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等证照,可运用养生保健的理念、方法和技术,开展保养身心、预防疾病、改善体质、增进健康等服务的非医疗性质的服务机构。 [国中医药医政发〔2016〕2号《中医师在养生保健机构提供保健咨询和调理等服务的暂行规定》,定义1.2] 注:可从事的服务项目包括:咨询指导类、按摩类;熏洗类;艾灸类;贴敷类;拔罐类;刮痧类;以及以中医理论、理念为指导的各种物理方法、自然疗法等。不得从事医疗和药品销售等活动以及禁止使用危及人身健康和安全的方法或手段。 3 中医“治未病”服务机构 3.1 通用要求 中医“治未病”服务机构应有相应的规章制度、服务规范和操作规程。 3.2 分类和设置要求 3.2.1 医疗机构中医“治未病”科室 医疗机构中医“治未病”科室设置的基本要求应当符合《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修订版)》的有关规定。

3.2.2 中医养生保健机构 中医养生保健机构设置的基本要求应当符合以下规定: ——经营服务场所应按照功能与用途进行合理区域划分; ——咨询指导类用房应独立设置; ——开展有操作类项目时,应独立设置消毒室; ——服务项目用房建筑面积应满足机构开展服务的项目、设备与功能需要; ——辅助用房建筑面积应满足设备与功能需要。 在经营场所醒目位置悬挂《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服务项目收费标准》、在职人员情况介绍,以及监督投诉电话。 3.2.3 中医“治未病”服务机构应有相应的规章制度、服务规范和操作规程。 3.3 环境卫生要求 3.3.1 室内空气质量 应保持空气流通,室内空气质量应当符合GB/T 18883的规定。 3.3.2 室内采光 应尽量采用自然光。自然采光不足的,应当配置与其经营场所规模相适应的照明设施。 3.3.3 室内噪音 应采取措施降低噪声,噪声排放应当符合GB 22337的规定。 3.3.4 用品用具 提供给顾客使用的用品用具应当保证卫生安全,可以反复使用的用品用具应当一客一换,按照有关卫生标准和要求清洗、消毒、保洁。禁止重复使用一次性用品用具。 3.3.5 饮用水 提供给顾客的饮用水应当符合GB 5749的相关规定。 3.3.6 消毒与检测 应有健全的卫生制度,配备消毒设施或消毒间。 应定期开展消毒与灭菌效果检测工作,检测每年不得少于1次;中医“治未病”服务机构不具备检测能力的,可以委托检测。检测结果不符合卫生标准、规范要求的应当及时整改。检测结果应当在醒目位置如实公示。 3.4 从业人员要求 3.4.1 人员配备 3.4.1.1 医疗机构中医“治未病”科室工作人员配备应当符合《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

中医科规章制度、诊疗规范

中医科规章制度、诊疗规范-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阜宁县罗桥镇卫生院中医工作制度 1. 认真贯彻执行国家中医药政策及法律法规,做到依法执业、文明行医。 2. 设立中医管理科,建立中医科,开设中医特色专科(专病),有专(兼)职人员负责中医药管理工作。 3. 建立中医工作台帐,健全中医药工作制度。中医工作年初有计划,工作有记录,半年有检查,年终有总结。 4. 运用中医理、法、方、药诊疗方法,以及针灸、推拿、火罐、敷贴、刮痧、熏洗、穴位注射、热熨等中医适宜技术处理农村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 5. 制定中医药人才培养规划,定期组织中医药业务学习,做好中医药人员岗位培训、学历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 6. 根据理、法、方、药的原则,定期开展中医药医疗质量与医疗文书书写规范的检查与评审,不断提高中医药服务质量。 8. 加强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做好中医药相关信息的收集、汇总和上报工作。 9. 承担村卫生站的中医药业务指导和技术培训。指导乡村中医药人员自采、自种、自用中草药。

10. 继承并整理名老中医药师学术经验,积极采集民间土、单、验方及独特疗法加以整理、筛选、验证,对确有疗效的要推广应用。 中医管理科工作制度 1. 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中医医疗机构管理办法》及国家、省、市制定的中医药方针、政策和法规。 2.拟定本单位中医、中药及中西医结合发展计划,制定和完善中医药工作制度、职责和医疗服务规范。 3.指导、监督医院及村(社)卫生站中医药工作,定期开展医疗、护理、药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督查。 4. 制定本单位中医药人才培养规划,组织中医药成人教育、继续教育、临床岗位培训和师承工作; 5. 倡议中医“治未病”理念,积极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 6. 组织指导医院中医药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作,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 7. 积极参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组织实施中医药操作规程和技术标准; 8. 推行中医药人员执业资格制度,负责中医、中药人员考试、登记、注册工作。

急诊科第三季度质控总结

急诊科2016年第三季度护理质管总结 一、科室季度工作开展情况 (一)检查人员:职能科室、夜查护士长、三级质控组、二级质控组、一级质控组(二)检查时间:2016年7月1日—2016年9月30日 (三)检查方法:科室质控小组每月从病区管理、临床护理服务、消毒隔离、护理安全管理、急诊门诊五个方面进行质控检查,采取访谈、现场查看、查阅资料等方式。(四)检查标准:东营市人民医院《护理管理质量考核细则》 (五)急诊科第三季度护理质控指标完成情况见表1: 表1 第三季度质控指标完成情况 二、存在的问题 (一)总体情况 2016年第三季度共检查5446条项目,存在问题84项,不合格率为%,其中: 1.临床护理检查1693条项目,存在问题43项,不合格率为%。 2.病区管理检查1317条项目,存在问题13项,不合格率为%。 3.护理安全管理检查2304条项目,存在问题23项,不合格率为%。 4.急诊门诊检查132条项目,存在问题5项,不合格率为%。 5.第三季度无不良事件发生。 6.第三季度无输血病例。 7.第三季度压疮评估高危患者1例,均未发生院内压疮。 8.第三季度跌倒/坠床统计:评估高危患者16人,无跌倒/坠床发生。

(二)第三季度一级质控检查问题清单 表2 临床护理服务质控问题清单

图1 临床护理服务二级项目不合格率对比图

表3 病区管理质控问题清单 一级二三级项目问题问题检查不 病区 管理 环 境 管 清创室地面不清洁2 11177%未及时更换污染的床单5 使用后的一次性换药包未及时丢弃4 病抢救室卫生间地面有积水11796% 仪抢救室呼吸机无操作流程图11344% 图2 病区管理二级项目不合格率对比图 表4 护理安全管理质控问题清单 一级二三级项目问题问题检查不护理 安全 管理 查 对 住院病人佩戴腕带不规范4 11900%治疗卡打印后未经双人核对4 治疗卡黏贴不规范3 重 点 住院病人进行交接时对交接内容重点不2 81320%绿色通道病人住院后未及时补办住院证2 抢救室患者静脉输注药物与治疗卡信息1

治未病实施具体方案

阿旗中医医院“治未病”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治未病”理念和实践,是落实预防为主地卫生工作方针、实现人人享有基本 医疗卫生服务宏伟目标地重要举措;是增强全民健康意识、提高健康素质地重要 途径;是弘扬中医药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地重要组成部分; 是推动中医药产业发展、提高中医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地贡献率地重要动力. 为深入开展“治未病”工作,探索构建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我院按照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治未病”健康工程实施方案》要求,特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二、加强组织领导 (一)成立“治未病”健康工程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职责: 、建立质量管理工作机构,落实工作人员,做到有人管,有人抓质量管理工作. 、制定“治未病”科发展方针、目标、任务,营造“治未病”理念及内涵文化. 、制定质量管理工作职责,明确工作目标任务,严格考核. (二)成立“治未病”健康工程工作专家组.主要职责: )积极开展”治未病”诊疗方案和相关技术培训和咨询服务. )深入管辖区利用“问题导入法”、“专家巡诊”、“标杆管理”等方法,针 对发现地问题,指导乡镇医院查找原因,及时整改,持续改进. 三、基本原则 、坚持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从中医整体观、辨证观出发,认识人地健康状态及其 和谐发展,研究规律,创新技术. 、坚持以个体人地健康状态为核心.以身心健康及其与环境和谐一致为目标,注 重对生命全过程地健康监测,研究预防和保健技术方法. 、坚持以实践为核心.科研来源于需求,成果服务于实践,提高“治未病”服务 地技术水平.

四、实施计划措施 (一)年具体措施 .初步构建“治未病”工作平台 设立“治未病”科,建立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服务载体;购置计算机及相 应地应用软件;制订相应管理制度. .初步开展“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 以中医“治未病”理念为核心,开展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地健康状态辨识、检测 监测、分析评估、咨询指导、干预等“治未病”服务各环节、全程地“治未病” 服务.服务对象 面对社会所有人群,包括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疾病人群和康复人群. 、明确重点. ①丰富和发展“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各个环节地服务技术方法及产品,并使 之形成体系. ②中医“治未病”地传统理论内涵和现代理论研究,推动“治未病”地学术继 承和发展. ③“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技术标准和服务规范地研究,建立“治未病”预防 保健服务质量控制体系. ④“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效果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地研究,科学总结服务效 果. 、实施科研专项计划. 按照“治未病”科研规划纲要和“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技术体系建设地总体 要求,根据“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地现实需求,结合我单位地实际,开展有关 “治未病”地科学研究. 、“治未病”专业人员地培训. 积极参与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治未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培训内容 主要包括:“治未病”地理念及其内涵,以“治未病”为核心理念地新型健康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