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突破非选择题的答题模板

突破非选择题的答题模板

突破非选择题的答题模板——背景、原因类设问
设问类型:(1)限定性的设问,如这一现象出现的历史、社会、经济、政治根源(原因)是什么,根本、主要、直接原因是什么等。(2)宽泛性的设问,如该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历史条件、历史因素有哪些等。
答题模板:1.在没有限定词的情况下,历史背景、条件、因素、依据、原因等可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思考。具体表现为:
(1)经济方面的内容可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等方面思考;
(2)政治方面的内容可从政局、制度、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等方面思考; (3)思想文化方面的内容可从思想、科技、教育等方面思考。
2.根本原因:
政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层面入手,生产关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生产力入手,上层建筑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基础入手,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原因从社会存在入手,一切历史事件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内因入手,相同属性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历史规律入手。3.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
(1)主观原因(主观意识方面的原因)一般从领导某事件的阶级、阶层的主观目的、动机、决策或政策、方针等方面进行思考;
(2)客观原因指与主观原因有紧密关系但又不受主观意识影响的原因,一般从自然或社会环境(形势)、经济状况、政治现状等方面进行思考。
举例说明:分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短暂的春天”出现的原因时,主要从辛亥革命的影响、民国政府的支持、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列强无暇东顾等方面来回答。
注意:原因偏重于为什么(必要性),条件偏重于有什么(可能性);背景、条件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侧重于动态分析。
典例调研
调研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自……皇考(雍正)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未旁假。即左右亲信大臣,亦未有能荣辱人,能生死人者,盖与其权移于下,而作威作福,肆行无忌,何若操之自上,而当宽而宽,当严而严,此朕所恪守前规,不敢稍懈者。
——《乾隆实录》材料二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
——《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三 尚忆戊戌之岁,清朝方

锐意变法,而廷臣之向背不同。某侍御,主于变法者也,疏论礼部尚书许应揆腹诽新政。上令(许)自陈,以为无罪,而某侍御遂为舆论所不直。夫其人躬言变法,而不知其所谓变者,将由法度之君主而为无法之专制乎?
——严复《法意》
材料四 中国以四五千年的君主国体,一旦改为民主,在世界新趋势虽顺,在世界旧观念则逆。况以一二人为之,则因逆而更难。而孙中山不畏难,不怕苦,不耻屡仆屡起,集合同志,谋举革命,千回百折,备尝艰辛……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更变,迥然不同。
——张謇《追悼孙中山的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大权从未旁假”的理由。
(2)概括材料二中作者的核心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这一思想产生的原因。
(3)材料三中严复对什么现象发出悲叹?结合材料一、二,说明严复对这一现象发出悲叹的根源。
(4)据材料四,指出孙中山先生“备尝艰辛”还要坚持革命的原因。
关键信息 :材料一 皇考(雍正)以来 大权从未旁假
材料二 天下是君主之产业
材料三 夫其人躬言变法,而不知其所谓变者
材料四 孙中山坚持革命
解题突破:第(1)问要求回答“大权从未旁假”的理由,即原因。根据“皇考(雍正)以来”可知,雍正时期的某一措施使得“大权从未旁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与军机处的设立有关。
第(2)问包括两小问,第一小问要求提炼材料观点,根据材料的出处及材料对君权的评述可知,作者反对君主专制。第二小问要求回答材料观点产生的原因,结合答题模板,从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进行概括。
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夫其人躬言变法,而不知其所谓变者”进行概括;第二小问的“根源”结合答题模板,从当时的社会层面进行分析。
第(4)问,可将问题转化为“孙中山先生坚持革命的目的是什么”,这样就很容易回答了。答案:(1)理由:雍正皇帝设置了军机处,从此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裁决。
(2)观点:君主制度导致社会动乱、矛盾激化(或反对君主专制) 。
原因:政治上,君主专制的强化;经济上,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思想上,儒学的新发展(或理学、心学走向极端)。
(3)现象:维新变法中改革派压制不同政见。
根源:专制主

义根深蒂固,国人对言论自由缺乏深入认识。
(4)原因:推翻专制,实现民主,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能 力 提 升
根本原因、根源是指在历史事件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对事件有较大影响的原因,一般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思想基础等方面分析。如调研1第(3)问中的根源,就是从上层建筑的角度来分析的:在长期的专制统治下,人们心中有着根深蒂固的专制思想,还没有产生言论自由的思想观念。原因有时也可以理解为目的,如调研1中的第(4)问实际上是考查孙中山坚持革命的目的。
调研2 近代以来,中国在变,世界在变,中国对世界的认识(即狭义的“世界观”)也在变。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朝乾隆皇帝致英王信:“咨尔国王(指英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天朝抚有四海……德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
——摘自《清实录》 林则徐《拟颁发檄谕英国国王稿》:“洪惟我大皇帝,抚绥中外,一视同仁,利则与天下公之,害则为天下去之,盖以天地之心为心也。贵国王累世相传,皆称恭顺。”
——摘自《林则徐使粤两稿》
(1)根据材料一,概括鸦片战争前清朝君臣的“世界观”。
材料二 随着西力东渐,近代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在一系列战败之后,中国读书人逐渐被战胜者改变了思想方式,接受了以强弱分文野的新观念。这类因对抗性互动而产生的概念转移,急剧而彻底……对西方的认知,也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由贬义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说是天翻地覆的转变,也不为过。
——罗志田《走向世界的近代国》
(2)根据材料一、二,说明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对世界的认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材料三 “共产主义之为物,在今日全世界上已成为无产阶级全体的救时良┓健…我们不宜人云亦云,误认中国尚须守着那机械式的变化,尽量接收那流毒西方未已的资本主义。赶机会,图改良,在欧美已暴露了他的无能,我们也不必来走这条死路。”
——周恩来《共产主义与中国》(1922年月)
(3)根据材料三,说明20世纪20年代初先进中国人的“世界观”发生了怎样的转变?这种转变给中国

历史进程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四 去60年,中国对于世界的看法……是沿着一条螺旋轨迹不断向前迈进,由相对简单逐渐走向相对成熟。具体而言,中国的“世界观”的发展与变化可以清晰地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上世纪50~60年代……对外部世界保持高度警戒;第二个阶段是70~80年代……加快走向对外开放;第三个阶段是世纪之交的前后10年……形成“和谐世界”的理念。
——江涌《60年中国之“世界观”》
(4)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世界观”发展到第二阶段的时代背景。第三阶段中,中国政府在“和谐世界”理念指导下采取了哪些措施?
(5)综合上述材料,归纳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世界观”的变化轨迹,对此你有何认识?
关键信息:材料一 清朝时中国对世界的认识
材料二 中国对世界的认识的变化
材料三 周恩来的世界观
材料四 60年来中国对世界看法的变化
解题突破:第一步,审清设问。第(1)问注意限定条件“鸦片战争前”“清朝君臣”。第(2)问,第一小问要求回答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是如何看世界的,第二小问实际上是问哪些因素使中国人看世界的角度发生了变化。第(3)问,注意时间限定“20世纪20年代”。第(4)问,第一小问要求回答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代背景,第二小问要求回答20世纪末21世纪初中国是如何进一步开放并融入世界的。第(5)问是开放性设问,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
第二步,提取相关的信息。第(1)问,从“天朝抚有四海”“万国来王”“洪惟我大皇帝,抚绥中外”“贵国王累世相传,皆称恭顺”等可知,当时清朝君臣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仍是以往的朝贡思想。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接受了以强弱分文野的新观念”“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由……‘夷’到……‘西’再到……‘泰西’”回答。第二小问,套用“答题模板”。 这里的原因显然是具体的原因,而且也要明确,这种变化的原因可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综合分析。根据材料中的“西力东渐”“一系列战败之后”“读书人逐渐被战胜者改变了思想方式”来回答。第(3)问,第一小问,从材料的出处《共产主义与中国》可知,此时的先进中国人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第二小问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4)问,第一小问结合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重大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成就回答。第二小问,主要是把握时间信息,结合所学知识陈述相关史实。第(5

)问是开放性设问,从原因、特点和影响三个方面来陈述,言之成理即可。第三步,根据以上分析,整理答案。
答案:(1)以“天朝上国”自居;视他国为臣属;把正常的中外交往视为对清朝的效忠纳贡。(2)变化:从以中国为中心,到放弃以自我为中心; 对西方的态度,从鄙视到平等对待再到尊崇;从传统的“天下观”到近代的“世界观”。
原因:西方列强的侵略,历次对外战争的失败,民族危机加深;西方近代文明的传入,对西方认识的加深;先进知识分子的推动, 开眼看世界成为一股社会思潮。
(3)转变:先进中国人认识到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从而转向学习俄国的革命经验。影响: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4)时代背景: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中美关系的改善和中日邦交的正常化;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任答两点即可)
措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逐步与世界接轨; 坚持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建设道路,缩小与外部世界的差距;加入 APEC 和 WTO,融入全球化进程;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国际活动,倡导“和谐世界”理念; 倡导成立上海合作组织,维护地区稳定和安全。(任答两点即可)
(5)轨迹:近代方面,从以世界中心自居到向西方学习再到以俄为师;现代方面,从对外部世界保持高度警戒到走向对外开放再到形成“和谐世界”的理念。
角度1:“世界观”变化的背景和原因。“世界观”的变化是对中国和世界的客观形势的认识发生变化的反映; “世界观”的变化是伴随着中国人对自我和世界的认识不断加深而发生的。
角度2:“世界观”变化的特点。由封闭走向开放;由简单(片面)走向成熟;由被动转向主动。
角度3:“世界观”变化带来的影响。加快了中国融入世界的步伐; 促进了社会进步和国家强盛;有利于各国(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和发展。(可任选一个角度,言之成理即可)
解答非选择题出现失误的原因及解决办法
(1)没有思考,看到题目就答,没有完整的答题思路。
解决办法:在初读材料的基础上,注意审题,看清问题的具体要求,然后带着问题细读材料;明确材料的主题,了解材料的层次结构;对应材料内容,思考材料内容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
(2)不按题目要求做题,审题不清,随意性大。
解决办法:认真审题。审题意——紧抓“题眼”,揣摩题意;审题型

——辨别题型,确定方法;审题分——注意题分,看分作答,一般来说,分多的题目答案要点多,分少的题目答案要点少。
(3)答题时忽略材料的作用,不能深入地理解和分析材料。
解决办法:注意将观点和材料有机结合,充分分析和利用材料。
(4)角度单一、重复。
解决办法:注意多角度、多层次、辩证地分析问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