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其现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其现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其现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其现代价值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与自然关系出现了空前对立和全球生态危机,人类开始重新思考如何回归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中。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相互关系及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决定作用的理论,即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在实践基础上实现自然与人、自然与社会的和谐统一,显现出普遍与长远的意义。重读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哲学思想,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本内涵,阐发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内蕴与价值取向,旨在为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自然观;生态文明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11)01-0023-03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其现代价值*

史方倩

(华北电力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河北保定071000)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当代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与自然关系出现了空前对立和全球生态危机,人类开始重新思考如何回归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中。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相互关系及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决定作用的理论,显现出普遍与长远的意义。1980年联合国制订《世界自然保护大纲》,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明确提出了人类可持续发展战略:善待自然、爱护地球已经成为一个超越国界、民族、信仰的人类共同的生态价值观。我国政府在1993年制定的《中国21世纪议程》中,提出了中国特色的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行动计划。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又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新时期新的任务和要求提了起来。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要求人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爱护自然,保护环境,人类在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更好的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自然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同时又不损害后代人的利益,否则将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主线。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本内涵,阐发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内蕴与价值取向,对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能够提供理论支撑。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主要内容

1.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首先,人与自然之间是统一的。人本身就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人来源

于自然界,是自然界长期演化的产物。人靠自然界生活。所

以人应该像爱护自己身体一样爱护自然,人必须与自然界实现和谐统一。马克思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对此马克思说:“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恩格斯也说过:“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马克思指出:“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也就是说,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不是纯粹的消费与被消费的关系,而是休戚相关、互利共生的有机整体。

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界,人的精神生活的充实和物质生活的满足都以自然为基础。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人们就什么也不能创造。马克思说:“人和动物一样,靠无机界生活,而人比动物越有普遍性,人赖以生活的无机界的范围就越广阔。从理论上讲,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艺术的一部分,是人类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粮食。”马克思把自然界称为“感性的外部世界”,自然界是人类精神活动产生的源泉。认为它给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生活资料、生存环境和进行生产劳动的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场所。马克思说:“自然界一方面在这样的意义上给劳动提供生产资料即没有劳动加工的对象,劳动就不能存在;另一方面,自然界也在更狭隘的意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编号:10BKS019)“东方社会发展模式比较研究”相关成果。

义上提供生活资料,即提供工人本身的肉体生存所需的资料。”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描述中,马克思主义不仅认为人要依附于自然界,而且更深入地强调人作为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主体,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因为“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人也反作用于自然界,改变自然界,为自己创造新的生存条件。”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统一的。

其次,人与自然之间是对立的。自然界的发展变化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可循的,这就要求人在与自然的物质变化过程中,不能以自我为中心随心所欲,而必须遵循客观的自然规律,依照规律的要求来实现物质交换过程。所以人类支配自然又要服从自然,按客观自然规律办事。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因此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

—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恩格斯还这样写到:“美索不达尼亚、希腊和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没有想到,这些地方今天竟成了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就失去了水分积聚中心和储存库。阿尔比斯山的意大利人,当他们在山南坡把他们精心保护的山北坡的森林砍光时,没有料到这样一来,他们把本地区高山畜牧业的根基毁掉了,他们更没有想到,他们这样做竟使山泉在一年之内的大部分时间内枯竭了。同时在雨季又是更迅猛的洪水倾泄到平原上。马克思指出,人能动地利用和支配自然界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服务,但这并不意味着人可以脱离自然界的制约而肆意妄为,也不是要自然界一味服从人类。发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的自然规律为前提,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无论如何强大,必须受到客观的自然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制约,否则,就是背离了人和自然关系的辩证法。人与自然是相互冲突、相互对立的。

2.人与自然统一的基础是生产劳动。人产生于自然,存在于自然,人与自然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的媒介和基础是生产劳动。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生产劳动就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所以正是生产劳动使人与自然紧密联系在一起。生产劳动是沟通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统一联系,不仅是造成人所特有的各种特征,是人类和自然界形成主客体分化的原因,也是沟通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统一联系,是人类和自然界统一起来的基础。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通过“物质变换”的概念,对“劳动”进行的定义是:一方面劳动是实现目的的对象化劳动,另一方面劳动同时又是人和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过程。也就是说,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过程,是由人的行为所中介、调整、控制的人的对象化活动。“物质变换”概念构成了人类劳动的物质基础,人的对象化活动表明了劳动的属人本质。劳动活动是人的社会行为,“物质变换”更主要是在人的主体条件下完成“劳动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作为有用劳动,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马克思强调生产劳动活动对自然的中介,在《哥达纲领批判》一书中,他深刻指出,“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的源泉。”恩格斯也说过,政治经济学家说: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其实,劳动和自然界在一起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转变为财富。

3.人与自然的最终归宿是和谐。马克思的生态观,既强调了人类要合理的干预自然,使自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又强调了人类应当限制自己的行为,尽可能地对自然生态加以保护,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持续的和谐之中。马克思指出:作为人类生存条件的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通过劳动实现的物质变换,包含着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这样的物质变换,就是利用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统一。这一过程并不是消除自然界的规律,也不是让自然界变成人的附属物,而是按照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合理地改造和利用自然。“只有当社会生活过程即物质生产过程的形态,作为自由联合的人的产物,处于人的有意识有计划的控制之下的时候,它才会把自己的神秘的纱幕揭掉。但是,这需要有一定的社会物质基础或一系列物质生存条件,而这些条件本身又是长期的、痛苦的发展史的产物。”

因此,马克思认为,生态文明的真正建成,只有在劳动解放即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条件下才有可能。在共产主义社会,“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人的这种自然本质和自然的人道主义本质则只为联合体而存在,也只有在联合体中才能存在,从而真正实现其对异化社会的超越。人与自然才能达到和谐统一。

三、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当代价值

上述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本内涵,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在全球化的今天,对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第一,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树立正确的生态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告诉我们,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从农业文明进入到工业文明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并在全球推广,资本主义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人类征服了自然,成为自然的主宰。然而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局限性和历史局

限性,资产阶级一味地向自然界索取资源,不加保护和珍惜,没有任何社会的责任感,对社会和自然肆意地进行破坏、施暴、战争,毫无顾忌地向自然界排放污染物、废弃物,严重地破坏了人与自然间的和谐。人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最大的生存威胁即自然灾害。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在揭露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实质的同时,也揭露了资本主义工业和农业对土地、森林、矿产的滥用和破坏。“资本主义农业的任何进步,都不仅是掠夺劳动者的技巧的进步,而且是掠夺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进步,在一定时期内提高土地肥力的任何进步,同时也是破坏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进步。”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资本主义反生态观的揭示提醒我们:违背自然规律,就会导致人类面临严重的生态失衡、环境污染和人口膨胀等全球性问题,这些问题,势必会造成全球生态危机自然规律失调甚至是灾难。因此,建设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发展必须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克服长期以来人与自然的对立和冲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做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各种矛盾却日益呈现出来,在自然领域,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能源资源短缺的形势十分严峻,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十七大报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上写明“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我国将不会走西方工业文明模式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改变落后的生产方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第二,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马克思的基本观点是:人类与其说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不如说是大自然造化的产物。这构成了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基础,并成为生态学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建设生态文明既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内在要求,又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必须坚持走新型的工业化道路,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则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构想,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发展观成为指导我国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我国在坚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既讲求经济效益,也重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注重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坚持统筹规划,加大投入,标本兼治,突出重点,有步骤地进行环境治理和建设;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推进环境保护和治理,推进资源开发与节约,依法严格保护环境与生态;坚持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实行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从体制和机制上促进可持续发展。在全社会进一步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社会。例如当前我们提倡的“低碳”生活方式深入人心。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依然很落后,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严重环境污染事件更是让人触目惊心,一些地区出现水、大气、土壤等污染较重,生态系统整体功能下降,各种洪涝干旱等恶劣的自然环境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命安全。还有一些地方发生的泥石流和山洪暴发等,都是长期以来不注意生态环境建设导致的结果。因此,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力度,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体制机制、产业结构和技术体系。所以,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加快推进节能减排,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技术体系和生产体系,加快实施生态工程,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第三,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把和谐社会概念写入党的纲领性文件,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实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而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就是人、社会、自然的和谐相处、就是与自然平等对话,和谐共存、互利共生。从根本上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使整个社会处于和谐状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求我们科学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学会按照自然规律办事,更加科学地利用自然为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服务,禁止各种掠夺自然、破坏自然的做法,引导全社会树立节约资源的意识,以优化资源利用、提高资源产出率、降低环境污染为重点,加快推进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促进自然资源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抓紧解决严重威胁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环境污染问题,保证人民群众在生态良性循环的环境中生产生活,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要改变人们对待自然的态度,善待自然,尊重自然的客观规律,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协调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为人们提供优美的生态环境,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保证。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能源资源保有量、生态环境承载量的制约越来越大,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必然的选择。

参考文献:

[1]周泽之.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J].湖北社会科学,2008.[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教育部.社科研究与思政工作司自然辩证法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梅瑞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 论当代大学生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摘要:大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对待各种事物和处理各种关系时, 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看法, 大学生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一个对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总的看法, 用这样的看法去观察和对待人生问题, 因而对人生产生了一系列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这样就形成了人生观。人生观不同, 对人生许多根本问题的态度也不同。因此,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至关重要的。这对于大学生今后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决定作用。作为整个中华名族的综合素质最高的大学生群体,他们的价值取向不仅仅简单涉及大学生群体自身的问题,而且必然还要进一步涉及到整个中华民族伦理精神和人文精神发展的社会问题。新的形势下,用马克思主义教育大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以为马克思主义就是大学生提高思想觉悟的指南,是大学生提高知识能力的锐利武器。 关键词:大学生价值观马克思主义 正文: (一)世界观的概述 一、世界观的释义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总的根本的看法。由于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形成不同的世界观。也叫宇宙观。哲学是其理论表现形式。世界观的基本问题是精神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根据对这两者关系的不同回答,划分为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基本类型,即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世界观的特点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这种观点是生活实践的结果,在一般人那里往往是自发形成的,需要思想家进行自觉地概括和总结并给予理论上的论证,才能成为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有怎样的世界观就有怎样的方法论;方法论对世界观也有一定影响;在阶级社会里,世界观有鲜明的阶级性。各种不同的世界观,归根到底不是唯物主义的,就是唯心主义的,并对社会的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一科学的世界观;世界观是哲学的朴素形态。 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者的联系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者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有什么样的价值观。世界观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和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同时任何世界观的形成和确立都要利用先前遗留下来的现成的思想材料,这样,新世界观和旧世界观之间存在着某种历史的继承关系。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持的态度和采用的方法最终是由世界观决定的。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可以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提供正确的方法,错误的世界观则会给人们的实践活动带来方法上的失误。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而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以总结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最新成就为依据的、关于整个物质世界的科学图景,从根本上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作为科学的方法论,辩证唯物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特征

自然辩证法概论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特征 摘要: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凸显使我们在哲学层面上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认为在哲学自然观和生态科学发展的过程中, 产生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历史的必然。并从唯物论、辩证法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论述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特征, 对其自然观进行了多维度的 阐释。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维度 1、彻底的唯物主义立场。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受客观条件制约的。马克思、恩格斯在承认自然界的先在性的基础上,关注现实意义上的自然界,进而把社会及其发展过程看成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强调了社会实践意义上的自然界的重要性。“因为人和自然界的实在性,即人对人说来作为自然界的存在以及自然界对人说来作为人的存在,已经变成实践的、可以通过感觉直观的。所以,关于某种异己的存在物、关于凌驾于自然界和人之上的存在物的问题,即包含着对自然界和人非实在性的承认的问题,在实践上已经成为不可能的了。”[1]马克思、恩格斯从实践唯物主义的原则出发,认为有主观意识和目的的人所参加的社会历史活动并没有遮盖住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社会及其发展过程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这样就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底,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部变革。 2、科学的辨证观点。 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述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基础上论证了人与自然界、人与人之间的辩证关系,认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形成是在劳动中完成的,劳动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2]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对自然界的关系与人对社会的关系也是辩证统一的。“人们在生产中不仅仅同自然界发生关系。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生产。” 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对立和统一与人和人的关系密切。在阶级社会,自然异化的深刻原因要从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等方面去寻找。马克思说“这种自然宗教或对自然界的特定关系,是受社会形式决定的,反过来也是一样。这里和任何其他地方一样,自然界和人的同一性也表现在:人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决定着他们之间的狭隘关系,而他们之间的狭隘关系又决定着他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这正是因为自然界几乎还没有被历史的进程所改变。” [3]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号召人们要真正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因为“仅仅有认识还是不够的。为此需要对我们的直到目前为止的生产方式,以及同这种生产方式一起对我们的现今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改革。” 3、人文关怀的可持续发展的视野。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时代,资产阶级社会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庞大惊人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人们纷纷为工业文明的成就而赞叹。生态环境问题被暂时地掩盖起来。马克思、恩格斯透过现象看本质,从现实出发预见到未来发展的趋势,充分显示了前瞻性的意识和远程的眼光。

论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瞧来,人一方面都有自己的各种需要,并总就是希望从她人与社会中得到尊重与满足;另一方面,又希望自己的存在与创造的一切,能满足她人与社会的需要,使自己成为一个对她人、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人正就是在创造性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提高与实现着自身的价值。因而人的价值就是人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就是人的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也就是人对自己本质的真正占有。 一、人的价值观的科学内涵 通俗的说,价值观就是人的行为准则,就是标准,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能生动的反应一个人的价值观。每做一件事,思考一个问题,出发点就是什么,就是从个人利益出发,还就是从社会利益出发;落脚点又就是什么,就是为了钱、权、名、利,还就是为了大家的利益,为了社会的发展,这些存在于每个人脑海中的处事标准决定每个人的举止行为。对一个自私的、肤浅的人来说,个人利益、少部分人的利益永远都就是最有价值、最有意义、最实在的东西,这就就是她们的行为标准,就是她们价值观的全部内容。她们所做的每一件事、说的每一句话都无不侵透者这种极端自私自利的思想,正义、道德、为人民服务等等,对她们来说一钱不值。这些人瞧似很聪明,活得很风光、很精彩,其实她们就是不过就是连自己的基本属性都瞧不到的可怜虫。因为自私,目光短浅、自以为就是,她们被死死的钉在自我这样一个狭小的圈子内无谓的纠缠、可怜的挣扎,永远无法挣脱命运的摆布与时代的局限,直到消失在这个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就是表明主体与客体关系的一个概念,

就是指客观事物对人们需要的满足。价值总就是对人而言的,凡能满足人的需要的东西,就有价值。因此,价值就是在同人的关系中产生的,并取决于满足人需要的程度。在一般的价值关系中,价值的主体就是人,可以就是个人,也可以就是集团、民族、国家以至整个人类;价值的客体就是物,可以就是自然物,也可以就是人劳动创造出来的产品;可以就是物质的东西,也可以就是精神的东西。“人的价值”就是从物品或商品的价值中引伸出来的,就是指作为客体的人对于作为主体的人的意义。人的价值也就是在同人的关系中产生的,就是在同她人、社会与自身的关系中产生的。人的价值,就在于人能满足人的需要,人能以自身的存在、劳动或其她行为,创造物质与精神产品,满足自身、她人与社会的物质与精神需要。因此,人的价值,既体现在同她人、集体与社会的关系之中,也体现在同自身的关系之中。 如果以人为价值主体,以社会为价值客体,那么人的价值体现为人的个人价值。如果人既就是价值主体,又就是价值客体,那么人的价值就体现为人的自我价值。可见“人的价值”这一命题有着异常丰富的内涵: 其一,人的社会价值。一个人的价值,首先体现在同她人、集体与社会的关系之中,表明一个人能在某种程度上满足后者的特定需要。因而一个人的社会价值,就就是指个人对满足社会物质与精神需要所作出的贡献。一个人的社会关系就是多层次、多方面的,人的社会价值也就是多层次、多方面的。一个人在自己的某种特定的社会关系中,都有其某种特定的社会价值。但不管那方面的社会价值,总要在

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看环境保护.

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看环境保护【摘要】现如今, 绿“色生活”的理念正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 各种环保技术也在高速发展。然而与此相对的却是现实中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08 年的雪灾,汶川大地震,玉树地震, 台湾88 风灾,西南干旱,舟曲泥石流, 俄罗斯大火持续肆虐、巴基斯坦持续强降雨、中欧多国暴雨成灾、阿根廷寒流冰冻,, 在这些自然灾害的背后多多少少都有着人类行为的影子,让我们在用低碳平息地球的不满的同时,也需要从哲学的角度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论述人与自然相处的问题。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实践 一、马克思自然观研究的历史沿革 目前专门研究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论著和论文所占的比例并不大, 但这些论著和论文在讨论认识论、实践论、生产关系等问题时都毫无例外地会从各个角度和层面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在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研究的国外论著中, 对中国学界影响较大的有早期的普列汉诺夫、斯大林、布哈林,后来的法兰克福学派、海德格尔、施密特、岩佐茂和贝拉米·福斯特等;我国学者肖前、李秀林、陈先达、陶德麟、黄楠森、吴晓明、俞吾金、张一兵等从本体论认识论角度研究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自然辩证法,研究了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自然理论的评价和发展;许多学者从社会历史角度研究了马克思主义的地理环境理论, 焦凤贵等对地理环境是否属于社会存在进行了讨论, 陶富源、郁越祖等就地理环境对生产力、社会制度、人的身体健康以及历史发展进程起何种作用有什么影响作了探讨, 王荫庭、安延明等着重分析了普列汉诺夫地理环境理论的特点及其对马克思主义地理环境学说的贡献等问题。在世纪之交,由于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环境问题受社会广泛的关注, 反映在研究领域是马克思的自然理论、环境理论重新受到学界的重视, 并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生态主义、女性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等思潮结合, 不仅在生产力和生产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主要内容及其评价 一、马克思生态观主要内容 人与自然有着内在的统一性,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人类对自然界有依赖性,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活动的基础;人是自然界的产物和组成部分。但人又是社会存在物,具有高于自然物质的社会本质。这集中表现在人具有理性、道德和劳动的能力表现在人们之间通过语言中介沟通与交往,表现在人生产与生活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作为劳动存在物、理性存在物、道德存在物和语言存在物的人,不仅具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而且具有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这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本点。 1、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1)、自然界的客观性与人类对自然界的依赖性 首先,人是自然的存在物,人类是自然界的产物和一部分,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然的本质的立场,即把人看作自然存在物,同时又受到外部自然的限制。同时,人类社会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也不是从来就有的,人类也是地球环境演化的产物,人是自然之子。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也曾经说道: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在这里,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人本身与自然的关系,不能把自己凌驾于自然之上。其次,自然界具有独立于人的意识的客观性,遵循自己的客观规律。有自觉意识的人虽然能够通过认识和实践改造自然,但这并不表明自然界的存在依赖于人的认识和实践,因为人的实践改变的仅仅是自然界物质运动的形式和自然规律起作用的条件和特点,而不能创造自然物质及其规律。再次,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资料的来源。马克思在肯定古典经济学关于劳动创造价值的原理的同时,也强调作为劳动对象的自然界在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中的地位。一方面,自然界为人类的生产提供生产资料,因为“自然界、外部的感性世界是劳动者用来实现他的劳动,在其中展开他的劳动活动,用它并借助于它来进行生产的材料。”另一方面,自然为人类的生活提供生活资料,人类离不开自然界,必须依靠自然界而生活。 (2)、人类的主体性与人类对自然的改造性 马克思、恩格斯明确肯定自然界的客观独立性和人对自然界的依赖性,但他们从来没有否认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认识主体、实践主体和价值主体地位。在他们看来,自从人类文明产生以来,自然界就不断地从独立的自在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的不断增强,自然界的这种人化的速度不断加快,范围不断扩大。人化自然的迅速扩展决定了自然的存在方式和人类认识自然的方式也会随之发生深刻变化。 (3)、劳动:人与自然对立统一的基础 人是如何与自然界实现联系的呢?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生产实践是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基础,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钥匙和关键所在。生产劳动是人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形式。然而,人类劳动实践不能随心所欲,要受到自然界客观规律的制约。就是说,生产劳动作为人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活动,体现了主体性与客观性、能动性与受动性、事实性与价值性的统一。在这里,马克思实际上是对物质生产劳动做了生态化的理解,揭示了人类劳动的本质,体现了马

马克思生态价值观

学号:2014822021 姓名:张夫专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生态价值观 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为人类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但同时也产生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环境污染、自然资源过度开发等一系列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甚至基本生存,生存矛盾亟待解决。 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自然界在其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不断按照自身的规律自发地演化,然而人类在自然界中通过实践活动继续进化,逐渐从自然界中分化了出来,形成了人类社会,但这并不意味着人就与自然界脱离了一切关系,人仍然以物质的的生命形态存在于自然界之中,受自然的养育和滋补,依赖自然界达到生存发展的目的。 同人类一样,社会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与自然界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并受自然规律的制约,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通过人类主体在自然客体中进行生产活动来实现,这种生产活动以自然界作为实践对象,取之于自然界,用之于自然界。 马克思生态价值观认为,自然界孕育了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物体,并且为人和其他生物的继续生存发展提供养料和栖息场所,作为自然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人和其他生物的存在以及行为活动都要受自然规律的制约。 二、劳动与科技让人类开始改造自然 劳动改变了人类,造成了人同其它生物的本质区别,对于自然界中的其他生物来说,它们不会对自然界进行有目的性的改造活动,它们在自然界中的存在状态是无意识地,这种无意识的存在也只能使自然界无意识地发展和自发地改变;人类拥有自由意识,能有目的性的产生利用和改造外部环境的行为,使自然环境变成符合自身利益的状态,人类以劳动的形式利用和改造自然,创造物质文明,实现自身的进化发展,也在劳动的过程中认识、理解自然规律,一步步意识到违背自然规律会造成的负面影响和消极后果,开始按自然规律约束自己的行为。 人类自从诞生之日起,科技就以或落后或先进的状态,伴随着人类进化发展的脚步不断前行。以火的使用为标志,人类告别了茹毛饮血的生存状态,开始进入了文明时代;紧接着铁制农具的出现大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进步,提高了生产力,改变了生产关系,人类开始慢慢地过上定居的生活;在工业革命浪潮的席卷下,人类进入了经济科技高速发展的工业时代,造成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巨大变革。 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到了近现代,科学技术更是被看做“第一生产力”,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最主要推动力量。人类社会的发展,很大程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机械学院内燃机六班 2014201045 汤琛 摘要: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的永恒主题。近年来,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成为全球的焦点。严峻的生态环境要求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思人类的生存方式,马克思的自然观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主要内容和一些新发展,并论述了其对于解决中国生态问题的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生态问题 一、自然、自然观的含义 自然概念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自然界是指整个宇宙,大至宏观星系,小至微观粒子。包括生命世界和非生命世界。生命世界又包括非人类生物界和人类生物界两个子系统。人类社会及其历史不过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和延续。“马克思主义更重视狭义的理解: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活动的自然条件的总和,是人类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是人类物质生产中的要素。”糙种狭义的自然界范围小于广义的自然界。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和深入,其范围会由小变大,程度会由深变浅。只有作为与人的实践活动相关、被人打上人的印记的自然界,才在这种讨论中具有意义。同样,可持续发展、保持生态平衡,首先就是要恢复被人直接和间接破坏了的生态平衡,并且力争不再造成新的危害。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将这种狭义理解的自然观称为人化自然,而可持续发展涉及的自然也正是这种人化自然。 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总看法、总观点。其中主要涉及到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自然界的构成,自然界的生成与演变等等,其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论是贯穿于自然观中的一根主线。不同的人会根据各自的知识和经验形成不同的自然观。一个完整的自然观应该涵盖着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对自然界的存在状态,内部构造和演化规律进行科学语意上的描述。二是对自然观发展演进规律进行哲学语意上的描述,即如何从自然界的角度去理解人和从人的角度去理解自然界。 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主要内容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具有革命性、科学性、开发性和与时俱进等特点的辩证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继承了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批判的吸收了法国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德国唯心主义自然观中的合理因素,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固有缺陷,并以19世纪的自然科学成果为基础,形成的关于自然及其人类的总观点。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克服了以往一切旧自然观的局限性,从实践的角度去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揭示出人与自然在实践基础上的辩证统一。在马克思看来,劳动实践是人与自然相分离、相对立的根本原因,同时也是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中介。“`外部自然界为实践所中介’的含义是人通过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实践活动, 使外部自然界与人统一在一起。”’马克思说“劳动首先是人与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人类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与自然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实践的中介作用在于:它是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历史、个体与类发生联系的现实途径。正是通过实践(生产和交换)才使人超越自身,达到与社会、历史以及日益走向整体化的人类之间的联系,从而使人不是离群索居,而是生存于现实的社会历史关系之中。 在马克思看来,人与自然在实践基础上的辩证统一关系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以实践为媒介,人与自然紧密联系。一方面,人的生命存在的基本形式是实践。自然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它的存在是人的实践活动得以进行的前提,从而也是人得以存在和发

自然辩证法论文-马克思自然生态观

姓名:单佳 学号:20120035 专业:动力工程 马克思主义自然生态观内容以及对它的评价 摘要:马克思主义自然生态观的理论体系中深入全面阐述了人、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深入解读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对于解决当下生态危机,以及建立和谐的生态文明社会有着非常现实且有效的重大指导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自然生态观 生态文明 和谐社会 马克思主义自然生态观要求人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爱护自然,保护环境,人类在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更好的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自然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同时又不损害后代人的利益,否则将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自然生态观的主线。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自然生态观的基本内涵,阐发马克思主义自然生态观的内蕴与价值取向,对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能够提供理论支撑。 一、马克思主义自然生态观的主要内容 1、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的。 首先,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和高度发展的产物,人高于自然,但人却来自于自然并且只能在自然中生存发展。恩格斯指出:“我们必须时时记住: 我们统治自然, 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一样, 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这决定了人与自然本质上是统一的。马克思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对此马克思说:“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恩格斯也说过:“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马克思指出:“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也就是说,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不是纯粹的消费与被消费的关系,而是休戚相关、互利共生的有机整体。马克思认为人类是自然界中的一员,而非外来的征服者。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而非单纯的改造对象。 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界,人的精神生活的充实和物质生活的满足都以自然为基础。为了生存,人必须从自然界中获取生产生活资料。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人们就什么也不能创造。马克思说:“人和动物一样,靠无机界生活,而人比动物越有普遍性,人赖以生活的无机界的范围就越广阔。从理论上讲,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艺术的一部分。是人类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粮食。”马克思把自然界称为“感性的外部世界”,自然界是人类精神活动产生的源泉。认为它给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生活资料、生存环境和进行生产劳动的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场所。人类在生产中经过人与自然的物质、能量变换,把自然这个无机的身体部分地变成了自己有机的身体,维系和延伸着人类的物理存在。马克思说:“自然界一方面在这样的意义上给劳动提供生产资料即没有劳动加工的对象,劳动就不能存在;另一方面,自然界也在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们判断事物有无价值的意识。它是一种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另一方面,价值观对人的活动、人生选择、人生道路以及评价事物都有导向作用。 价值观是自己通过学习、生活、总结出来的对价值的理解。因此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实现价值的首要前提,为实现特定的价值目标而进行的实践活动,即价值实践是实现价值的唯一途径。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以个人价值与社会的价值内在统一为基础,要求主体在进行价值选择时,要尽可能地做到对个人负责与对社会负责的统一,增强个人对集体、对国家、对社会的义务感和责任心;在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发生矛盾时,发扬先公后私、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做到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价值理论告诉我们:人的价值是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个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为满足社会或他人的物质的、精神的需要所作出的贡献和承担的责任。并且,社会对个人又要做出肯定。 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是不可分割的,自我价值是社会价值的必要前提;社会价值是自我价值的外在体现。因此,我们应在实现社会价值的过程中,实现人的自我价值,要反对只讲权利不讲义务、只讲索取不讲奉献、只讲享受不讲创造的片面观点,要正确处理个人自我价值与为社会、他人作奉献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价值论还告诉我们:实现人的价值的,唯一途径是参与社会实践。在当前,就是要投身于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在实践中贡献自己的才智,从而使自身的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 例如,有的当代大学生的“打肿脸充胖子”的这种消费行为,就是小富即安,不思进取的价值观的表现。因为他们不懂如何发挥自己的潜力来展示自身的价值,只知道一味享受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成果,不懂得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回报社会,为社会做贡献。因为他们不知道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只有实践于社会之中、回报社会,得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个人价值才能得到实现。

论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人一方面都有自己的各种需要,并总是希望从他人和社会中得到尊重和满足;另一方面,又希望自己的存在和创造的一切,能满足他人和社会的需要,使自己成为一个对他人、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人正是在创造性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提高和实现着自身的价值。因而人的价值是人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是人的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人对自己本质的真正占有。 一、人的价值观的科学内涵 通俗的说,价值观是人的行为准则,是标准,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能生动的反应一个人的价值观。每做一件事,思考一个问题,出发点是什么,是从个人利益出发,还是从社会利益出发;落脚点又是什么,是为了钱、权、名、利,还是为了大家的利益,为了社会的发展,这些存在于每个人脑海中的处事标准决定每个人的举止行为。对一个自私的、肤浅的人来说,个人利益、少部分人的利益永远都是最有价值、最有意义、最实在的东西,这就是他们的行为标准,是他们价值观的全部内容。他们所做的每一件事、说的每一句话都无不侵透者这种极端自私自利的思想,正义、道德、为人民服务等等,对他们来说一钱不值。这些人看似很聪明,活得很风光、很精彩,其实他们是不过是连自己的基本属性都看不到的可怜虫。因为自私,目光短浅、自以为是,他们被死死的钉在自我这样一个狭小的圈子内无谓的纠缠、可怜的挣扎,永远无法挣脱命运的摆布和时代的局限,直到消失在这个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是表明主体和客体关系的一个概念,是

指客观事物对人们需要的满足。价值总是对人而言的,凡能满足人的需要的东西,就有价值。因此,价值是在同人的关系中产生的,并取决于满足人需要的程度。在一般的价值关系中,价值的主体是人,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集团、民族、国家以至整个人类;价值的客体是物,可以是自然物,也可以是人劳动创造出来的产品;可以是物质的东西,也可以是精神的东西。“人的价值”是从物品或商品的价值中引伸出来的,是指作为客体的人对于作为主体的人的意义。人的价值也是在同人的关系中产生的,是在同他人、社会和自身的关系中产生的。人的价值,就在于人能满足人的需要,人能以自身的存在、劳动或其他行为,创造物质和精神产品,满足自身、他人和社会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因此,人的价值,既体现在同他人、集体和社会的关系之中,也体现在同自身的关系之中。 如果以人为价值主体,以社会为价值客体,那么人的价值体现为人的个人价值。如果人既是价值主体,又是价值客体,那么人的价值就体现为人的自我价值。可见“人的价值”这一命题有着异常丰富的内涵:其一,人的社会价值。一个人的价值,首先体现在同他人、集体和社会的关系之中,表明一个人能在某种程度上满足后者的特定需要。因而一个人的社会价值,就是指个人对满足社会物质和精神需要所作出的贡献。一个人的社会关系是多层次、多方面的,人的社会价值也是多层次、多方面的。一个人在自己的某种特定的社会关系中,都有其某种特定的社会价值。但不管那方面的社会价值,总要在社会关系中体现出来。譬如,教师的价值体现在同学生的关系中,医生的

浅谈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浅谈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摘要:人类是自然界的产物。自然环境是哺育人类的摇篮 ,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与自然环境是内在的依存、保护、改造和利用的关系。因此,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是人类同自然界关系的内在要求。目前,由于人类不顾自然界的运动规律,任意损坏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其后果必然危机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无疑为今天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和启示。 关键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地球上高级生物的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界是人类的摇篮,是人类的“母亲”。然而,随着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人类不顾自然界自身的发展规律,对其进行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最终,造成了日益严重的生态和环境问题,这不仅阻碍人类的发展,更危及人类的生存。为了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实现更好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指导下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并在其指导下将这一理论和实践不断发展和完善。 一、生态文明建设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含义 生态文明建设是指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 党的十八大正式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用独立的篇幅全面深刻地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各方面内容,从而完整地描绘了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 1、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现实基础 从资源上讲,一方面:我国资源总量有限,随着人口的增加,人均资源占有量愈显不足;另一方面:由于开发利用方式不合理,存在大量的资源浪费现象。与此同时,生态环境质量不容乐观:土地沙化、草场退化、河流的水功能严重失调,特大洪涝灾害频发;土壤污染、废气污染、水污染、空气污染等污染物持续增加。我国已进入污染事故多发期和矛盾凸显期,资源浪费和短缺、环境破坏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因此,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改变“高消耗、高污染、难循环、低效率”的增长模式变得尤为必要和必须。 2、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 自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以来,人们逐渐意识到传统发展模式所带来的危害,全球生态环境恶化成为不争的事实,全世界联合起来共同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日益成为共识。生态文明、生态保护、低碳生活成为全球性话语。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张亚琦 (北京工业大学电控学院,学号:S201302246 ) 摘要:马克思是唯物论倡导者的典范,他提出的马克思生态自然观的伟大之处体现在持续的,长远的意义上。目前人类的自然环境收到严重的破坏,这是由于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贪婪的掠夺。一味的追求效益和利益不得不以疯狂的占有自然资源为代价。如今的生态现状已经向人类发出了警告。而两百年前的马克思这一生态自然观的诞生为今天的地球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高瞻远瞩的理论依据和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生态自然观;人类;生态文明建设 Marx's Ecology Natural View 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Zhang yaqi (College of Electronic Control,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Number:S201302246) Abstract:Marx is a good example of materialism advocates, greatness he raised Marx ecological view is reflected in the sustained, long-term significance. At present, received serious destruction of the human environment, this is because of human greed looting of natural resources. The pursuit of benefit and interest to crazy share the cost of natural resources. The ecological status of today has issued a warning to mankind. And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and Enlightenment look far ahead from a high plane of two hundred years before the birth of Marx, the ecological view of today's earth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Key words:Marx's ecological values; anthropology;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重点 价值观和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精髓 第九讲:价值观和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一、价值评价是人的活动的重要内容 1、哲学上讲的价值就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意义关系。 价值的大小,说到底就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程度的大小,是客体对主体意义的大小。 在一定条件下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与否,是一种客观存在,它不依赖于主体的主观意识,独立于人们对它的认识和评价,因此,价值具有客观性。价值的主体性表现为价值的个体性、多样性和变化性。 价值往往是通过评价被揭示和把握的。评价是人对事物价值的一种观念性把握,是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及其大小所作的判断,因而也被称作价值判断。 2、如何科学地确立和正确地运用评价标准,保证评价的科学性,成了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面对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实践课题。 第一,合理把握评价的个体标准和社会标准。我们既不能只承认社会需要的尺度而否认个人需要的尺度,更不能只承认个人需要的尺度,而否认社会需要的尺度。 第二,正确处理评价的历史标准和道德标准。在主体的不同需要、不同评价标准中,历史需要和道德需要、历史标准和道德标准特别值得分析。 第三,科学对待评价的动机论和效果论。马克思主义者是动机和效果的统一论者,主张联系动机看效果,透过效果看动机,把效果与动机结合起来评价人的行为。在动机与效果统一的前提下,马克思主义哲学更侧重于效果,强调以效果为根本。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价值观是关于价值的根本观点、看法和态度,回答诸如“信仰什么”、“追求什么”、“珍视什么”这样的问题,表现为人们的信仰、信念、理想,以及价值原则和价值规范。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 社会主义社会同样有自己的主导价值观,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参考书籍

1、袁贵仁:《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价值观若干问题的思考》,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内容简介:本书是作者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领域多年探索的结果,其中许多文章在学术界产生了重大影响。本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主要论述价值与价值观的基本理论问题,包括:作为哲学范畴的价值、价值概念的内涵及其意义,价值与人的价值、价值与人的主体性、价值与人的需要、价值与规范、价值与价值观等问题。中篇主要论述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包括马克思的人道主义理论、邓小平的价值观思想、科学发展观的价值观核心、马克思主义人权观、马克思主义功利观、马克思主义效益观、马克思主义自由观、马克思主义民主观等。下篇主要论述价值观教育与实践,包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正确的价值观、加强素质教育、思想政治工作、大学文化建设、综合治理等。 2、李德顺:《价值论》(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内容简介:本书1987年出版后,即被认为是国内这一领域的开拓性代表作。价值论是与存在论、意识论并列的哲学基础理论分支。本书从这一高度,就价值的存在论基础,意识形式和现实的实践形态等基础理论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和探讨,确立了价值哲学研究的一个基本框架。本书进一步着眼于建设中国自己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论学说,运用马克思哲学的观点、方法,经过分析论证,对于价值的本质与特性、价值分类及其方法、各种具体的价值类型、价值意识与价值观念、评价与评价标准,社会评价科学的可能性与方法论原则、价值与真理的关系等一系列基本概念和原理,做出了清晰的理论表述。 3、陈章龙,周莉著:《价值观研究》,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内容简介:本书研究了价值观的一般理论问题,以及价值冲突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构建问题和新时期的价值观教育问题。本书分为四编:第一编,介绍价值观的一般理论。其中包括对对价值观元问题的研究,揭示了价值观的本质和特征及其基本问题;对价值观的静态分析,论述了价值观的类型和表现形态;对价值观的动态分析,阐明了价值观变化的基本规律、价值观的发生机制、个体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机制。第二编宏观分析了社会转型期的价值冲突,阐述了价值冲突的功能、特点、内在原因、具体表现、深层意蕴,功能以及消解价值冲突的原则和机制。第三编试图构建新的价值体系,对新价值体系道德基本原则、指导思想、具体内容、社会主导的价值导向和价值取向原则、价值理想以及构建途径和检测方法作了分析。第四编分析社会转型期价值观的特点和价值观教育历史与现状,阐述了要正确处理价值观教育中的若干关系。 4、申永华著《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及其时代解读》,西安市:西安出版社,2006。 内容简介:本书从价值的本质、价值分类、价值和真理的关系等问题进行理论探讨,从马克

论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当今人类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论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当今人类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摘要:现实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改善,充分显示了人类的智慧和能力。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为人类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但它的不当使用和负面效应也使人类因此陷人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困境,产生了危及地球生命和人类社会的“全球问题”。马克思自然观是以实践视角和辩证思维方式体现人们构建科学的生态文明理论和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他的人与自然理论强调人们应该从实践的角度出发,用辩证的思维方式去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维护生态平衡。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等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为了摆正人在自然中的位置,调整人类的行为方式,重申马克思自然观无疑对人们走上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自然观、人与自然、辩证、可持续发展 纵观人类发展史,我们可以发现,人类文明的全部观念几乎都是在人对自然的实践中形成的,人类的文明程度变化彰显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因此文明的发展也就理应成为人与自然关系状况的参照,即文明程度作为人与自然关系的尺度。“文明产生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并且文明表现为人对自然的实践过程”1。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类文明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部类:科学文明与人文文明。就现阶段而言,文明的发展明显是一种裂变了的文明,即重物质文明而轻精神文明。生态危机表现为文明危机,其实质就是指文明发展的危机,即人文的危机。从这个意义上说,解决生态危机的路径无疑也就是建设一种新的文明——生态文明——一种物质与精神相统一的文明。 一、生态文明的定义 所谓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 这种文明观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这种文明观同以往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具有相同点,那就是它们都主张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展物质生产力,不断提高人的物质生活水平。但它们 1萧扬.文化学导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59.

马克思主义与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概论中的核心价值观教学探索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价值观教育中的理论问题第一节价值观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的必要性 一、当代中国的意识形态危机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狄更斯百余年前狄更斯的这句话,也可以用来概括我们这个时代的割裂特征。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中国的崛起令整个世界瞩目甚至觊觎。中国终于走上了现代化的康庄大道,并且在这条大路上愈行愈远。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道德危机、信任危机、生存危机、社会危机,都在各个角落、各个层面聚积起来,拷问着每一个生存其中的个体的灵魂。“人类的自由和解放”这一议题,不再指向上世纪肉体层面的解脱奴役与枷锁,而直面今天国人灵魂深处的忧虑和危机。“自由”和“解放”成为了形而上的迫切渴求。面对这样一种焦灼的局面,有人从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中寻求突破的可能,有人从宗教的层面寻求现世的解脱,也有人从传统的中国文化中寻找自由的契机。一时间,意识形态泛滥成为这个时代的特征。 自国门打开以来,西方的意识形态随着“师夷长技”的风潮开始在中国的土地上生长发芽。中国“师夷长技”的现代化道路不可避免地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相互伴生。而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繁荣昌盛,资本逻辑就进一步乘风破浪,迈开步伐。它既给中国带来了GDP的惊人增速,也内在蕴藏着与生俱来的危机与秘密。从历史的眼光来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实比过去的生产方式更为进步,也带来了一定程度的自由和解放。但是,这一生产方式也有其内在矛盾,并且以更隐秘,却更顽固的机制实现其统治。这不仅仅有经济危机的痼疾,更有不为人知的意识形态统治的秘密。而这一意识形态统治并不再是理论形态的灌输和宣传,而是通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断再生产出来的物质机制与心理机制,甚至是身体机制。 其一,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所宣扬的“自由”和“平等”只是一种假象,它以物化的现象掩盖了背后的剥削奴役关系。资本主义的经济过程总是在现象层面呈现为平等交换的过程,而在这一平等交换的背后,则是在生产与再生产过程中的剩余价值剥削关系。然而通过资本主义的特殊生产方式,这一剥削关系总是隐匿起来,以物与物之间的平等交换关系掩盖了这一人与人之间的剥削关系。这就是资本主义经济过程中的拜物教秘密。这一隐秘的机制不仅存在于物质生产过程中,也在意识形态的观念层面发挥其作用。当资本主义生产当事人迷惑于这一表面的物象时,它就误认了资产阶级社会表面的平等和自由,而无法理解其内在的、本质层面的剥削与奴役。因此,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所宣扬的自由和平等,总是一种假象。 其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仅不能实现“自由”和“平等”,它甚至还是当今社会“自由”与“平等”的最大障碍。除了上文提到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质层面的阶级剥削以外,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环节,实施上都渗透着资本对于主体的奴役。这使得主体从来都不是自由的,正当他自以为是在自由选择的时候,恰恰都是被资本逻辑所决定的。最典型的例证就是“消费社会”的运作机制。当主体作为消费者在自由选择商品的时候,事实上他的消费方式、消费范围都是被他的阶级地位所决定的,他的消费欲望又是被资本的导向所建构的,资本通过对主体在消费过程中的控制和计算,完美地实现了资本的顺利周转,同时也加深了对主体的隐秘剥削。鲍德里亚还指出,消费者通过消费行为,可以满足自己提升阶级地位的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