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课标要求

1、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2、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过程中的基础知识。

(2)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传播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3)能力:培养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自我表达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以历史人物和重要历史地名、刊物为话题,联系讲解,史料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开展讨论、辩论等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表达、探究的能力,培养“论丛史出”的历史学科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帮助学生感悟,中国要富强,必须要提倡民主与科学;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表现出的无畏的探求真理的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其民族复兴的使命感。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主要内容。

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谈话法,讲述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图片《北大钟声》,20世纪初的北大可以看见这样的画面,这些先生们都是校长蔡元培请来的,你认识谁?

当时的北京大学各种思想都占有一席之地,北大不仅包容了拖着长辫的旧学代表,更包容了接受新文化、新思想的进步青年教师。正是后者,在百年前掀起了一场改造国民性的思想解放运动,书写了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这场运动即新文化运动。

(二)新文化运动

1、看20世纪初的中国:

20世纪初之中国经济我们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形势,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我国政治和思想呈现新旧斗争、多元并存的时代特征。师生合作,读图说历史,概括20世纪初的中国经济、政治与思想状况。

镜头一:20世纪初之中国政治(中华民国建立与袁世凯专制)

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发动一系列革命活动,辛亥革命使皇帝倒了,辫子剪了。那民主共和真的实现了吗?

镜头二:20世纪初之中国思想(民主共和观念与袁世凯尊孔)

当上总统的袁世凯并不满足,他想当皇帝,皇帝得有护身符,即孔教。于是,1914年9月28日孔子生日那天,袁世凯率文武百官到孔庙,行三跪九叩大礼。思想是为政治制度服务的,袁世凯为何尊孔复古?

与袁世凯的尊孔逆流向呼应,旧有的鬼神迷信浊流沉渣泛起。学生阅读教材。

灵学会宣传天人感应,修道成仙,以大张鬼神之说为己任,各地出现名目繁多的迷信团体。这样的文化,造就怎样的国民灵魂呢?

镜头三:20世纪初之国民灵魂

《药》——迷信和愚昧

怎样拯救国民灵魂?

辛亥革命以后,袁世凯复辟帝制,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我们中国多数国民口里虽然不反对共和,脑子里实在是装满了帝制时代的旧思想,如今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

——陈独秀《旧思想与国体问题》2、透过多人物看新文化运动

正是由于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爱国情怀,先进的知识分子们为了启迪民众,唤醒国人,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新文化运动。还是这幅油画,它原名《宽容》,因为宽容,各种思想流派都可以在北大有一席之地,因为宽容,新文化得以在中国最高学府与旧文化争鸣,以占据思想阵地。宽容是谁之理念?---蔡元培

(1)新文化阵地的守护者---蔡元培

采取思想自由,兼容并蓄的办学理念,锐意改革,使北大由封建官僚的摇篮变为新文化运动的基地,成为近现代中国进步思想的发源地和中心。在北大,出现了众多新文化运动的巨匠,我们首先来了解他们的旗手,陈独秀。

(2)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陈独秀

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正式开始。他把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寄托于青年,尤其是具有新思想的新青年。那么,在他看来,新青年应该新在何处呢?

显示材料:自主的而非奴隶的

进步的而非保守的

进取的而非退隐的

世界的而非锁国的

实利的而非虚文的

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选自陈独秀《敬告青年》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陈独秀提倡什么?目的是什么?

材料一: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及其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陈独秀《敬告青年》民主和科学成为两面大旗,自此开始。

材料二: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德、赛两先生的称谓很特别,具体指代什么?“先生”一词一般表达中国人怎样的情感?要用两位先生反对什么?

在当时,民主和科学是作为先进中国人的普遍信仰被接纳和传播,被当作中国的根本出路所在。这里的民主既指民主制度,更包含反对专制,倡导共和、人权、自由、平等博爱等等在内的民主精神。同时,在科学旗帜引领下,大批留学归来的学子组织各种科学团体,如中国天文学会,农学会,医药学会等待,科学知识逐渐普及,崇尚科学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

至此,中国人找到了一个最重要的、最本质的是非标准,其精神深刻影响和激励了几代人。

但是,新的思想要为更多的人了解并接受,需要文字的传播。当时的书面语是什么?用文言文宣传新思想的效果如何?我们来感受一下。

文言文: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白话文:天啊!我要和你相爱,一辈子也不断绝。除非是山没有了丘陵,长江、黄河都干枯了,冬天雷声隆隆,夏天下起了大雪,天与地合到一起,我才敢同您断绝!

两种表达方式,有何区别?

白话文更易于文化的传播。所以,新文化倡导者们在进行思想革命的同时,也在进行文学革命,两条线相辅相成。文学革命的先驱即使胡适。

(3)白话文运动的先驱——胡适

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出版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中国第一首白话诗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远。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浅显易懂,具有开创性。

除了胡适主张在形式上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之外,陈独秀也是文学革命推动者,他主张内容上以新文学(新鲜、平易、富有思想内容)取代旧文学(陈腐)。

在文学革命带动下,《新青年》从1918年1月起改版,改用白话文,使用新式标点,带动其他刊物形成一个提倡白话文运动。文学革命为新文化、新思想的传播与普及提供了文化载体,进一步宣传了民主、科学精神。而将白话文与反封建思想的斗争紧密结合的典范,我们不得不提到鲁迅先生。

(4)反对旧道德的斗士——鲁迅

鲁迅简介: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以鲁迅为笔名,载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抨击家族制度与礼教之弊害,实为文学革命思想之急先锋。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好,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鲁迅《狂人日记》鲁迅借用狂人之口,发出怎样的呐喊?

鲁迅的文学作品深刻揭示了封建传统思想给人们造成的精神创伤,痛斥旧道德的危害,同时大力提倡西方自由平等的新道德。

新文化运动期间,西方各种思想涌入中国,包括康德思想,民主主义、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还有各种社会主义,他们都作为新文化的组成部分与旧文化对立,各种思想,各种信仰,为当时的中国人提供了比较和选择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百家争鸣。但是,随着时光的迁移,几年之后就风平浪静,这其中只有马克思主义扎根中国,为中国新的历史篇章奠定思想基础。

(4)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李大钊

李大钊简介: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他以《新青年》和《每周评论》等为阵地,热情讴歌十月革命。李大钊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1919年5月,李大钊在《新青年》编辑“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

对新文化运动主要内容前后期的变化进行小结。

(三)反思与评价

1、新旧文化之辩

新文化固然凯歌行进,但旧文化却并没有销声匿迹,而是在运行中进行着顽强的抗争。

有一位学者坚守固有文化,他便是传统精神的孤守者——辜鸿铭。

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九种语言,获十三个博士学位,第一个将中国的《论语》、《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译到西方;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讲孔学。新文化运动中,他似乎是不合时宜的在坚持传统,表达中国文化的自尊和对中华传统断落的忧患。

“一个中国人,特别是一个受过教育的中国人,如果背叛了名誉法典,抛弃了忠君之道,即孔子国教中的名分大义,那么,这样就丧失了民族精神,种族精神的中国人,就不再是一个真正的中国人。”

——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反映辜鸿铭怎样的立场?他的话有道理吗?

新旧文化在北大并存,导致新旧力量的激烈对峙和新旧思想的大激战,下面,我们借助电影《建党伟业》的片段,聆听北大先哲们的教导。

视频:新旧文化之辩

带着问题观看视频。谁在辩论?每个人想表达什么思想?双发就什么问题展开了交锋?陈独秀:回顾数十年之历史,每逢共和革命失败一次,皇权思想便回潮一次。封建与共和乃绝对两不相容之物,要想存其一,必先废其一。要使民众觉醒,国家强大,就必先将民众心中,两千年的这座大山彻底推倒。

辜鸿铭:将国人近代之磨难,归罪于孔家旧学,试问,两千年之孔子,何罪于今人?

孔子教人之方法,如数学之加减乘除,两千年前是三三得九,今日仍是。

胡适:文化总是该革新的,因为时间在前行。

我们说科举误国,误在八股文言,八股文做得再好,不通新学,便不堪实务。只会考试,不会做事。

蔡元培:辛亥革命之前,我们以日为师,显然现在看来是靠不住的。日本维新,源于欧美,为什么放着老师不学,非要学学生呢?

陈独秀:要振兴国民,启发民智,就必须废除旧文化,普及新文化,如此变化,国家民族才有新生。

美国也好,法国也好,日本也好,俄国也好,哪个能救中国,便学哪个。

辜鸿铭:纵观世界,哪个国家统治的精神,不是自己国家和文化所孕育出的思想。

李大钊:俄国的胜利,是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胜利,是庶民的胜利,是无产者的胜利,这是人类历史的第一次,最最伟大的第一次。

学生先自谈观看视频的感受,再围绕以下两个问题展开讨论:

1、百年前,新文化运动者们为何猛烈抨击旧文化?是否合理?

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果要尊孔复古,就要恢复封建时代的礼仪和制度,而封建时代的礼仪和制度与封建君主制是紧密相连的,所以,尊孔复古实质就是复辟帝制。

2、现在我们大力弘扬传统文化,以上两种态度和做法矛盾吗?为什么?

教师进一步引发学生思考:何为新旧文化,新文化运动者们认为“所谓新者无它,即外来之西洋文化也;所谓旧者无它,即中国固有之文化也。”今天看来,这种判断科学吗?西

洋文化都是新的吗?中国固有之文化都是旧的吗?新者,进步也,旧者,落后也。新旧事物的区分,我们要看其是否符合历史发展潮流。这可能就是新文化运动者们存在偏颇的原因所在。

不管是新文化的倡导者,还是传统文化的守护者,虽立场不同,观点冲突,但有一点是共通的---爱国,救国。

理是越辩越明,从当时青年学生们的反应来看,他们大多是拥有新文化的。那么,新文化能否铸造了新青年?我们来看两则资料,请分析新文化传播的影响。

2、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材料一:1913年江苏第一师范学校招考生徒,应考者三百余人。在300多名应试者中,崇拜孔孟者有218人,占三分之二强。

材料二:1924年,北京大学校庆25周年纪念的一份民意测验中,题为“你心目中国内或世界大人物是哪位?”结果如下:在总数为1000票中,孙中山得473票,陈独秀173票,蔡元培153票,其他人均没超过50票,而孔子只有1票。

设问:结合所学知识来谈谈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受到民主和科学的洗礼。材料三:

图片:新时代新女性:1918年,金陵女子大学的化学实验室内;1918年,金陵女子大学的排球活动;“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之一“五四爱国运动”。

设问:这些图片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怎样的变化?

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促进了民众的觉醒。

图片:新文化运动中的青年人

毛泽东:主编的《湘江评论》

周恩来:在天津组织觉悟社,并出版《觉悟》杂志

教师指出:以毛泽东和周恩来为代表觉醒了的中国人民、特别是新青年们,高举民主和科学的旗帜,大胆追求真理和进步,投身实践,并成长为马克思主义者,开始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并建立了一些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书写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篇章。

结语:百年前,新青年们用民主和科学的精神掀起了新文化运动,使古老的中国焕发新的生机,百年后,我们重温这段历史,秉承先辈们的爱国情怀,以我们的青春续写中国、续写世界新的篇章。

北大校歌《燕园情》

红楼飞雪,一时英杰,先哲曾书写,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忆昔长别,阳关千叠,狂歌曾竞夜,收拾山河待百年约。

我们来自江南塞北,情系着城镇乡野;

我们走向海角天涯,指点着三山五岳。

我们今天东风桃李,用青春完成作业;

我们明天巨木成林,让中华震惊世界。

燕园情,千千结,问少年心事,

眼底未名水,胸中黄河月。

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五年真题分类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选择题 2016年题组 1.(2016·浙江文综·18)20世纪初,有学者认为,“张三李四是同时人。张三记了古典来做古文;李四又记了古典,去读张三做的古文。我想:古典是古人的时事,要晓得那时的事,所以免不了翻着古典;现在两位既然同时,何妨老实说出,一目了然”。该学者旨在( ) A.强调科学地看待读经问题 B.提倡使用白话文 C.纠正“文学革命”的形式主义偏向 D.既反对白话文也反对文言文 【考点】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提倡白话文) 【解析】强调科学地看待读经问题是20世纪30年代的事情,材料讲的是20世纪初,同时材料也未涉及科学看待读经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反对用古典来做古文,强调直接老实说出,这样同时代的人读起来就不必查阅和记录古典,一目了然,另外,材料讲的20世纪初的事情,综合可知这是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的相关内容,故B项正确;纠正“文学革命”的形式主义偏向是新文化运动后期的内容,材料主要观点是反对用古典做古文,提倡直接老实说出,即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这与纠正“文学革命”的形式的内容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老实说出,一目了然”,提倡的是白话文,故D项错误。【答案】B 2.(2016·天津文综·7)直到1917年初,《新青年》在答读者问时还这样写道:“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学派亦甚复杂。惟是说之兴,中国似可缓于欧洲,因产业未兴、兼并未盛行也。”《新青年》之所以这样回答,主要是因为( ) A.尚未看到社会主义实践成果 B.中国经济落后于欧洲 C.社会主义理论学派复杂 D.对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 【考点】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解析】材料体现《新青年》杂志在解释社会主义时对其理解并不准确深入,主要原因是俄国十月革命尚未完成,人们没有看到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作用,对其研究不深,故A 项正确;中国经济落后欧洲,是近代中国基本国情,但没有影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及中国采用马克思主义最后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中国经济落后于欧洲不是导致材料现象的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社会主义理论学派复杂是影响理解社会主义的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2、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 3、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的学习,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可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的观察,进行推理分析归纳,积极主动地探究问题的答案。 2、学会运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学习有关问题。学会运用各种资料包括文字、图像认识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理论的革命活动的教学,帮助学生逐步养成国际主义精神和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崇高理想。 2、通过介绍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奋斗的事迹,帮助学生养成坚持真理和为人类进步事业勇于献身的精神。 3、通过学习马克思、恩格斯“伟大的友谊”形成的过程,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友谊”的深刻内涵。 二、教材要点 机器轰鸣声里的抗争与思索 1.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经济前提。 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但也使得资本主义的弊端进一步暴露出来。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这一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导致了从1825年起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发生,给劳动人民带来灾难,使人民更加贫困;工人阶级是资产阶级统治的对象,政治上处于无权地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2.独立工人运动的兴起,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工业革命不仅是生产技术上的革命,还引起了社会结构的重大变革。工业革命使整个社会日益分裂成为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无产阶级日益贫困,他们为改善自己的处境,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工人运动逐渐兴起。19世纪三四十年代,工人运动从经济斗争发展到独立的政治斗争,并把斗争的矛头直接指向资本主义制度。1931年和1934年法国里昂两次工人起义,具有明显的政治性质,甚至提出建立共和国的口号;1836年开始的英国宪章运动,是世界上第一次具有全国规模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1844年的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从一开始就做到了法国和英国工人在运动结束时才做到的事情,即意识到无产阶级的本质。此前,工人阶级也参加政治斗争,但那时只是无产阶级追随资产阶级,在资产阶级的领导下进行反封建斗争。而现在无产阶级是为了自己的政治权利和经济利益去进行独立的斗争,并把矛头指向资本主义制度,这标志着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这三次工人运动虽然最后都失败了,但是它打击了资产阶级,显示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力量,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感到无产阶级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有科学理论的指导,革命才有可能取得胜利。同时,它也为科学理论的创立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3. 欧洲思想文化领域里的成果,特别是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创立的理论基础。 18世纪末到19世纪前半期,欧洲思想领域里取得了一些重大成就。比较重要的有英国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学案)

必修三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15课新文化运动(学案) 授课教师:王小光班别:高二(5)班【学习目标】 一、基础知识与能力: 新文化运动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过程中的基础知识,如《新青年》的创办、新文化运动的“三提倡,三反对”等;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和发展;民主与科学的主要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 开展讨论、情景表演等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表达、探究能力。培养“论从史出”的历史学科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知道历史的进步并不是直线式的,经常会有曲折,甚至还出现倒退的现象。那些为国家富强和民族进步做出巨大贡献的人都具有敏锐的眼光和非凡的勇气,尽管有这样和那样的缺陷和不足,但他们是值得尊敬的。 【重点与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及全面评价; 【学习内容】 一、《新青年》的诞生: 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自主学习1】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一:纺织工业:1913年前,全国共有231个工厂,资本3254万元,到1920年增至475个工厂,资本达8275万元;纺纱也1913年纱锭比1919年增加180%。1919年厂丝出口额比1913年增加168%。 材料二:孔子之道,自古常新,与天无极。……近自国体变更……使数千年崇拜孔子之心理,缺而修佛……本大总统躬膺重任,早作夜思,以为政体虽取革新,而礼俗要当保守。环球各国,各有所以立国之精神,秉诸先民,蒸为特性。中国服循圣道,自齐家、治国、平天下,无不本于修身。 ——袁世凯《大总统祭圣告令》 材料三:面对严酷的现实,陈独秀认为,“吾人于共和国体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究其原因在于没有启发“多数国民之自觉”。他把启蒙视为“救国之要道”。 请同学们根据材料并结合课文,分析新文化运动发生的背景: (1)经济根源: (2)政治根源: (3)思想根源:

第15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提纲

背景:19世纪上半期,欧美国家普遍实行自由放任政策, 国家较少干预经济社会发展。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和德意志西里西亚纺 织工人起义先后爆发。 失败原因:缺乏科学理论指导。 表明:无产阶级作为一支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条件: ①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为马克思主义诞生 提供社会经济前提。 ②独立的工人运动,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阶级基础。 ③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理论和尝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 提供宝贵的思想基础。 ④马克思,恩格斯,深入工人,了解工人是实践基础。 马克思和恩格斯并肩战斗,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无 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建立共产主义社会描绘了展新的蓝图。 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联合发表了共产党宣言。 内容: ①宣言指出,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和共产主 义的建设者。 ②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获得解 放的必由之路。 ③共产党是实现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领导力量。 影响: ①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成为指导国际工人运动的革命理论。 ②他提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的基本论断,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共同推 翻资产阶级的统治, 开辟了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 义运动的新局面。 第一国际 19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反压迫反剥削的斗争实践,是欧洲各国无产阶级认识到,他们有着共同的利益和,无产阶级,必须在国际范围内联合起来,用无产阶级的国际团结去对抗资产阶级的国际联合1864年,各国工人代表聚会伦敦,成立国际工人协会,史称第一国际,第一国际在各国建立支部,同时积极支持英法,比利时等国工人,要求提高工资,缩短工时的罢工斗争,并采取各种措施,发动各国无产阶级互相支援 1876年,第一国际解散,第一国际,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影响深远。

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教案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张,《共产党员宣言》的发表、主要内容及其意义,巴黎公社的建立及采取的革命措施,保卫巴黎公社的战斗及其历史意义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了解工业革命后无产阶级的生活状况及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大意义。通过分析社会现实与社会理论的关系得出结论,侧重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2)通过了解“巴黎公社”的基本史实,理解其历史意义。 (3)马克思主义提倡思想解放、理论联系实际,因此学习本课,应注意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马克思主义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的关系,认识科学的理论具有永恒的生命力。虽然当今国际形势不利于社会主义的发展,但青年学生要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自觉献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事业,努力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 重点与难点 重点 《共产党宣言》和巴黎公社革命。 难点 对“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解。本课内容理论性强,比较抽象,学生不易掌握。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课间播放《国际歌》,用雄浑的乐声渲染课堂的氛围,并向学生介绍这首歌是巴黎公社的委员鲍狄埃在公社失败后的白色恐怖中写下的,它浓缩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想。由此导人本课的学习主题——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新课学习 一、空想社会主义与工人的觉醒 1.三个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知识传授:教师讲述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的理想社会方案。 圣西门:抨击资本主义社会是“黑白颠倒的世界”,主张实行实业制度,人人都要劳动,没有失业现象,按能力取酬,但他的理想得不到人们的理解和重视。 傅立叶: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罪恶的渊薮”、主张以他设计的“和谐制度”来代替它。他理想中的“和谐社会”由多个有组织的合作社组成,名称为“法郎吉”。他幻想资本家或权贵人物会帮助他实现改良计划。为此,他刊蹬广告,声明每天中午12点到下午1点在家接见愿意出资创办“法郎吉”的富翁,他等了12年,但没有一个富翁问津。 欧文:10岁辍学当学徒,19岁成为曼彻斯特一家纱厂的企业主。1824年,欧文为了证明他理想中的“共产主义公社”的优越性,在美国印第安纳州以15万美元买下3万英亩土地建立“新和谐公社”进行实验。在“新和谐公社”中,生产、劳动、分配、生活等均按欧文的共产主义原则办理;在这里,不要担心为富不仁;也没有阶级压迫;想读书吗?儿童可以免费接受教育;生病了,药房免费配给药品;需要生活必需品,商店会提供。但是,新和谐公社维持了不到三年就瓦解了,这次实验使欧文几乎损失了他的全部家当。 [学生活动]学生发表对空想社会主义的看法。 2.空想社会主义产生的背景及其意义 空想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19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西欧社会贫富分化加剧,工人生活悲惨。一些思想家和改革家纷纷提出改造社会的方案。 对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评价 空想社会主义者论证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暂时性和社会主义胜利的必然性,对马克思、恩格斯制定科学共产主义理论,提供了可贵的思想材料。但是他们不能科学地阐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运动和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他们只能指望依靠剥削者的自愿来消灭剥削制度,这突出反映了他们的社会主义的空想性。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完美版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知识:了解或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标志、指导思想、代表人物、活动阵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新发展;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能力: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背景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政治、经济、文化相互关系基本观点的理解能力。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前、后期性质变化的分析,培养学生比较和综合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讨论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让学生掌握正确对待东西方文化的观点,学会辩证思维、全面看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新文化运动内容的历史资料,帮助学生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方法。 三、情感价值观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中国资产阶级为打破封建束缚而在思想文化上开展的启蒙运动,是反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它动摇了封建正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潮流,弘扬民主和科学,为五四运动爆发作了思想准备,在国内外产生巨大的影响。通过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事迹的介绍与分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 四、重点与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内容和影响 难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二)教学过程 一、历史背景 【探究学习】阅读教材和下列材料,归纳新文化运动出现的历史背景 材料一;孔子之道,自古常新,与天无极。……近自国体变更……使数千年崇拜孔子之心理,缺而修佛……本大总统躬膺重任,早作夜思,以为政体虽取革新,而礼俗要当保守。环球各国,各有所以立国之精神,秉诸先民,蒸为特性。中国服循圣道,自齐家、治国、平天下,无不本于修身。袁世凯《大总统祭圣告令》材料二:面对严酷的现实,陈独秀认为,“吾人于共和国体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究其原因在于没有启发“多数国民之自觉”。他把启蒙视为“救国之要道”。 经济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中国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根本原因) 政治方面:一方面,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另一方面,窃国大盗袁世凯则加紧复辟帝制活动,废除临时约法,实行独裁统治。 思想方面:一方面,辛亥革命后,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直接原因)归纳总结: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影响 时间发展阶段影响 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早期维新思想产生(理论不完整、没有实践) 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初步发展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政治近代化实践)“一战”期间短暂的春天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新旧民主革命的分水岭) 二、新文化运动概况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掌握下列要点。

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15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教案1 北师大版

第15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教学目标: 1.了解英国宪章运动巴黎公社革命的基本史实,掌握《共产党宣言》的内容及意义,了解第一国际成立背景及作用。 2.学习马克思、恩格斯不计个人利益得失为人类献身的精神和对人类历史发展做出的伟大贡献。 教学重难点: 重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共产党宣言》的历史意义。 难点: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社会条件。 教学过程: 导入: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能力迅速发展,社会财富急剧增加。然而,广大工人却发现,资本家们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他们的生活却依旧贫困。 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使无产阶级的队伍也迅速壮大起来,无产阶级开始为自己的权益而进行不断地斗争! 引入课题:第15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一、欧洲工人的觉醒 思考:为什么社会财富越来越多,而工人的生活却依旧贫困呢? 起初,人们认为是机器抢走了人的工作,降低了工人的收入,于是,以捣毁机器为主要手段的卢德运动在英国爆发。 思考:破坏机器就能使工人的生活水平提高吗? 后来—— 三大工人动运动:英国宪章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 早期三大工人运动中最著名的是——英国宪章运动 规模最大、时间最长 多次迫使英国政府和资本家向工人让步,沉重打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 对资本主义社会本质认识不清,也不清楚要用什么样的新社会来代替目前这个不合理的社会。 无产阶级的斗争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二、《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1.看课本P83小字内容,概括马克思、恩格斯早年的主要社会活动。 出示一组图片,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活动。 了解:马克思、恩格斯研究的不是如何改善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而是研究如何推翻资本主义,使人类进入到一个更高、更理想的社会。 他们共同的理论成果称之为“科学社会主义”。 2.《共产党宣言》——1848年 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为了对这个幽灵进行神圣的围剿,旧欧洲的一切势力,教皇和沙皇,梅特涅和基佐,法国的激进派和德国警察,都联合起来了。 1.《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共产党宣言》的伟大意义是什么? 出示《共产党宣言》节选: 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思考:学习了马克思、恩格斯的事迹,你认为我们应学习他们怎样的品质,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更有用的人? 三、第一国际 看课本P84内容,思考: 1.世界无产阶级为什么要联合起来?

2015-2016学年人教版必修3: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教案完美版

2015-2016学年人教版必修3: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案 整体设计 本节概述 本课着重阐释了20世纪初期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掀起的又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以及在其影响、推动下,部分先进知识分子接受、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史实。 本课分三目,第一目“《新青年》的诞生”,突出了陈独秀和《新青年》杂志、蔡元培和北大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介绍了新文化运动特定的历史背景。第二目“新文化运动”全面叙述了先进知识分子从理论、道德和文学三个层面对封建思想进行的猛烈批判,分析了这一运动在中国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第三目“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说明了十月革命之后,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更先进的科学理论在中国的知识分子和工人阶级中日益传播,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成为改造中国社会的关键力量。 思路设计 ●教学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教学难点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及全面评价;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 ●教具准备 (1)准备多媒体设备(电脑、液晶投影仪、视频展示台)及网络设备。 (2)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本节课有较多的专业名词,在教学时应把握好重点,把教师讲授、学生探讨相结合,实行互动式教学;选取典型图文材料创设情景,帮助学生形成较为直观的感性认识,做到化难为易;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用更宽广的视野来看待特定历史条件下新文化运动的作用和局限性。同时,以科学的历史观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引导,将本课内容与上一课相联系,帮助学生系统了解先进中国人为探索救国救民道路所作的不懈努力,形成整体认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改造社会的历史责任感。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代表人物、活动基地、中心,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和《新青年》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地位。 (2)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贡献,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 (3)掌握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及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情况,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对中国历史产生的重大影响,培养学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运用电教手段,展示原始图片和文字史料,针对史料设计问题,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望。 (2)开展讨论、辩论等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表达、探究等方面的能力,培养“论从史出”的历史学科素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爱国知识分子行为的了解,感受其中蕴含的社会

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课标要求 1、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2、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过程中的基础知识。 (2)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传播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3)能力:培养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自我表达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以历史人物和重要历史地名、刊物为话题,联系讲解,史料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开展讨论、辩论等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表达、探究的能力,培养“论丛史出”的历史学科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帮助学生感悟,中国要富强,必须要提倡民主与科学;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表现出的无畏的探求真理的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其民族复兴的使命感。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主要内容。 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谈话法,讲述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图片《北大钟声》,20世纪初的北大可以看见这样的画面,这些先生们都是校长蔡元培请来的,你认识谁? 当时的北京大学各种思想都占有一席之地,北大不仅包容了拖着长辫的旧学代表,更包容了接受新文化、新思想的进步青年教师。正是后者,在百年前掀起了一场改造国民性的思想解放运动,书写了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这场运动即新文化运动。 (二)新文化运动 1、看20世纪初的中国: 20世纪初之中国经济我们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形势,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我国政治和思想呈现新旧斗争、多元并存的时代特征。师生合作,读图说历史,概括20世纪初的中国经济、政治与思想状况。 镜头一:20世纪初之中国政治(中华民国建立与袁世凯专制) 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发动一系列革命活动,辛亥革命使皇帝倒了,辫子剪了。那民主共和真的实现了吗? 镜头二:20世纪初之中国思想(民主共和观念与袁世凯尊孔) 当上总统的袁世凯并不满足,他想当皇帝,皇帝得有护身符,即孔教。于是,1914年9月28日孔子生日那天,袁世凯率文武百官到孔庙,行三跪九叩大礼。思想是为政治制度服务的,袁世凯为何尊孔复古? 与袁世凯的尊孔逆流向呼应,旧有的鬼神迷信浊流沉渣泛起。学生阅读教材。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学生)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考点要求】 (1)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发生、代表人物和主要内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考点落实】 一、新文化运动 1.兴起的背景: (1)经济基础:。(2)阶级基础:资产阶级队伍壮大和强烈要求民主。(3)政治原因:帝国主义侵略和北洋军阀专制统治。(4)思想基础: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辛亥革命使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5)直接原因:。 2.开始的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文化运动从此拉开序幕。(从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第二年底迁到北京。) 3.口号:民主、科学 4.阵地:《新青年》;基地:北京大学。 5.代表: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6.主要内容 ◆前期: (1)提倡,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1917年胡适发表《》和陈独秀发表《》,标志着文学革命的开始。因此,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文学革命。) ◆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7.代表人物的主要贡献: (1)陈独秀:1915年在上海创办《》,并发表《敬告青年》一文,倡导民主和科学,反对封建文化——标志新文化运动兴起。发表《》倡导新文学。(2)蔡元培:1917年担任北大校长,实行“”的办学方针,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阵地。 (3)鲁迅:《狂人日记》《孔乙已》把相结合,成为新文学的典范。

(4)李大钊:宣传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成为在中国第一个举起社会主义大旗的人。 (5)胡适:提倡文学革命,发表《》,要求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8.历史影响: (1)积极性:①动摇了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②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到了宣传动员作用。③有利于文化的繁荣和普及。④民主科学思想得到弘扬,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⑤后期传播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2)局限性:①对东西方文化的;②前期脱离群众,没有与工农运动相结合。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背景: (1) 运动的开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2) 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3)五四运动爆发,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表现 (1)五四运动前: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 (2)五四运动爆发后:①李大钊的《》,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②出现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③一批先进的中国人成为马克思主义者。④创办工人补习学校,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出版工人刊物。(《劳动界》《劳动者》《劳动音》)⑤1921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 3.传播特点: (1)先进知识分子起核心倡导作用;(2)马克思主义传播与运动相结合;(3)以著书立说、创办报刊为传播手段。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会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并成为主流思潮?这说明了什么? 1.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下其他思想的纷纷破产;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的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科学性。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

第15课新文化运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课标要求) 2、过程与方法:以历史人物和重要历史地名、刊物为话题,组织一些再现历史情境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对本课的史实可联系必修1专题去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国要富强,必须要提倡民主与科学。在学习中感受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表现出的无畏的探求真理的精神,激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重点难点:1、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2、难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教学过程: 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也。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政也,皆政府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识而无所动心。——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1912年:民国成立,中华民国工业建设会成立,清帝退位,袁世凯任临时大总统。1913年:宋教仁遇刺,二次革命失败。1914年:日本出兵山东,袁世凯废除临时约法。1915年:日本提出二十一条,新文化运动开始,袁世凯称帝,护国运动开始,荣氏兄弟创办申新公司。1916年:护国运动胜利,袁世凯死去,军阀割据开始,黎元洪任命蔡元培为北京大学校长。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915——1917年 1、背景: (1)经济: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2)政治:①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牢笼,实行民主制度;②袁世凯梦想恢复帝制,废除临时约法,实行独裁统治;③帝国主义加紧侵华。 (3)思想:①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民主自由平等博爱思想进一步传播;②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③为了启发多数国民之觉悟。(是辛亥革命的继续) 2、兴起: (1)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发表《敬告青年》一文。 (2)活动基地:北京大学(1917年蔡元培任北大校长,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 (3)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 (4)性质:资产阶级激进派发动的思想启蒙运动。 毛泽东曾对斯诺回忆:看书,看《新青年》;谈话,谈《新青年》;思考,也思考《新青年》上所提出的问题。 蒋介石日记:1919年12月4日:看《新青年》杂志。12月5日:看《新青年》。12月7日:看《新青年》。12月10日:看(《新青年》)易卜生号。1920年4月9日:在船中看《新青年》杂志。4月21日:上午看《新青年》杂志。4月22日:上午看《新青年》。5月5日:下午看《新青年》杂志。 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之下。……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陈独秀《敬告青年》 窃以为无论何种学派,均不能定为一尊,以阻碍思想文化之自由发展。况儒学孔道,非无优点,而缺点则正多。尤与近世文明社会绝不相容者,其一贯伦理政治之纲常阶级说也。——《陈独秀复吴虞信》 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3、主要内容: (1)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①具体背景:鬼神迷信思想甚嚣尘上。 ②含义:民主思想和制度,科学精神和法则。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完美版

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考点】《共产党宣言》的问世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巴黎公社的主要措施及其经验教训【知识框架】 背景 马克思主义 的诞生 马克思标志 主义的 诞生背景 和国际 工人运动巴黎公社 革命措施 教训(败因) 历史意义 【知识梳理】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背景(历史条件): (1)、经济基础:工业革命后迅速发展(最根本条件),资本主义的弊端日益暴露(表现为1825年开始的周期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2)、阶级基础: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3)、实践基础:19世纪三四十年代爆发了三大工人运动。 (4)、理论基础:批判继承英国、德意志和英法。 (5)、主观条件:马克思、恩格斯的个人实践和理论研究 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年《共产党宣言》(即同盟的纲领)的发表 二、巴黎公社 1、巴黎公社的成立 革命背景:普法战争法国失败,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对外投降,对内镇压人民 革命对象: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革命结果:1871娘,成立了巴黎公社,最终失败 革命意义:①性质: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革命 ②对法国:是法国无产阶级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具有革命精神 ③对国际: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经验 ④对马克思主义: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2、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 政权建设:摧毁资产阶级国家机器(旧军队、旧警察、旧法庭),建立无产阶级国家机构(由普选产生的、国民自卫军、司法机构)---这是巴黎公社最重要的创造和贡献; 民选公职人员,有权监督和罢免; 公职人员的薪金不得超过熟练工人的工资; 社会经济: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归管理; 实行小时工作制 3、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 经验:无产阶级通过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

历史: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案(人教版必修三)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新文化运动中的基本史实 2、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和发展 3、探究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联系讲解、史料分析、比较、问题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中感受先进的中国人在反封建斗争中表现出无畏的探求真理的精神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教学方法:讲述法、分析概括法、讨论法、比较法、解读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关于救国道路的探索 地主阶级抵抗派:师夷长技以制夷 地主阶级洋务派:“中体西用” 资产阶级维新派:维新变法--主张改良,实行君主立宪 资产阶级革命派:辛亥革命--主张革命,实行民主共和 “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芽的。”“帝制不再发生,民主共和可以安稳··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陈独秀

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现在树倒了,还要挖出树墩。 自学目标检测 解读:陈独秀(1879-1942),安徽怀宁人。1915年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从第二卷开始,《青年杂志》改名为《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思想阵地。在第一卷第一号上发表了《敬告青年》一文,以爱国主义激情,启示必须树立变革现实的思想,以顺应历史的发展。他热望青年要有探索的勇气和创新的胆识,“应战胜恶社会,而不为恶社会所征服。”他把振兴中国的希望,寄托在青年人身上。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是五四时期的总司令。 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是鼓励新文化的倡导者去占领封建文化的阵地,陈独秀、胡适、李大钊、刘半农、夏元瑮、周作人、鲁迅等大批新文化运动健将和学术精英的到来,使北京大学成为当时中国思想活跃、学术兴盛的最高学府,培养和造就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青年。 探究1:资产阶级为什么极力宣扬民主与科学? 答:反对封建专制,把斗争矛头直指封建专制的理论支柱儒家思想,使中国成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与袁世凯尊孔复古的倒行逆施相配合,迷信活动泛滥。把中国传统鬼神信仰与西方的灵学相结合,甚至披上西方科学的外衣,更具有欺骗性。不盲从,不武断,以科学说明真理,以事实证明真相。如果经科学和理性判定为不不合于现今社会的,即令它是祖宗所遗留的,圣贤所深爱的,政府所提倡的,都一文不值。号召人们成为自然界和自己的主人,具有反封建的进步的政治意义。 探究2:新道德、旧道德是指什么? 答:旧道德:指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其核心内容是三纲五常,历代统治者以此来束缚人们的思想。新道德:指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等。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 联系教材第一单元儒家思想的形成演变关于伦理道德的主张和史实 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董仲舒: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2019-2020学年度北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5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课后练习四十

2019-2020学年度北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5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课后练习 四十 第1题【单选题】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 A、《人民宪章》发表 B、巴黎公社成立 C、《共产党宣言》发表 D、十月革命胜利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 ) A、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B、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 C、工业革命的开始 D、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战歌《国际歌》。该战歌创作的背景是( ) A、马克思主义诞生 B、章西女王英勇战死 C、巴黎公社失败 D、十月革命胜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向世界发出了无产者的呐喊:“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这句话出自( ) A、《共产党宣言》 B、《独立宣言》 C、《人权宣言》 D、《人民宪章》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有位革命领导这样评述《国际歌》的影响:在欧洲,只要你唱起《国际歌》,就可以找到自己的同志和朋友。这里的“同志和朋友”指的是( ) A、无产阶级 B、封建阶级

C、资产阶级 D、教会势力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A、这一时期发展的主题是社会主义革命 B、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物质条件已具备 C、资本主义尚处在不断上升和发展时期 D、社会主义制度即将代替资本主义制度【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是( ) A、法国大革命 B、巴黎公社 C、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D、美国内战 【答案】: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教案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教案 浙江省衢州第二中学徐金卫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本节内容要掌握、了解的知识: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3点客观原因、马恩的主观努力、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及其意义 2、能力上的目标: (1)在学生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事迹后,让学生分析马恩的特点以及能够创立马克思主义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和概括史实的能力。 (2)把其它思想和马克思主义进行分析比较,得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以此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马克思主义诞生原因和内容的联系分析,使学生深刻领会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进而使学生学会这样的思维方法:根据社会存在可以推断社会意识;根据社会意识可以判断社会存在的问题。 2、通过对马克思主义诞生意义的分析,让学生知道分析意义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根据史实和背景来得出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分析马恩的特点以及能够创立马克思主义的原因,在分析得出结论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马恩的高尚人格和优秀品质,明白崇高理想、勤奋努力、勇于实践、真诚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结合马恩的事迹让学生分析体会马恩的高尚人格和优秀品质。把其它思想和马克思主义进行分析比较,得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 2、难点:本课内容理论性很强,离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太远,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几乎一片空白,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得出结论难度很大。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做法: 通过课件展示下列材料:“1999年,先是由英国剑桥大学文理学院教授们发起,就谁是人类纪元第二个千年的“千年第一思想家”这一命题进行了校内的征询、推选。投票结果是马克思位居第一,而被习惯公认第一的爱因斯坦却屈居第二、牛顿和达尔文分列第三、四名。随后,英国BBC广播公司,又以同一命题,在全球互联网上公开征询投票一个月。汇集全球投票的结果,仍然是马克思第一,爱因斯坦第二。”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作业与测评: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某历史课外学习小组在撰写研究性学习论文时,使用了以下历史术语: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 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据此判断,该小组研究的主题应该是( ) A.发展资本主义B.反对专制统治 C.反抗外来侵略D.实行救亡图存 答案 D 解析 与上述一系列思想有关的历史事件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这些事件均与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 有关,故D项正确。 2.[2016·盐城期末]陈独秀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曾产生过重大影响,被人们称为“文化伟人”“政治名人”,这是因为他曾经( ) ①创办《新青年》,掀起新文化运动 ②著有《文学革命论》, 成为文学革命的主要发起人之一 ③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④成为中共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答案 B 解析 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创办《青年杂志》(从第二期开始改名为《新青年》)宣传民主与科学,掀起了新文化运动,故 ①正确;陈独秀著作《文学革命论》发起了文学革命,故②正确;《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是李大钊的作品,故③错误;陈独秀是中共 建立的重要人物,是中共第一代领导集团的核心人物,故④正确, 选择B项符合题意。 3.近代一篇文章写道:“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以予观之,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 人最后之觉悟。”文章作者应该是( ) A.洋务派B.维新派 C.革命派D.新文化运动代表 答案 D

解析 从“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及“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可判断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故D项正确。A项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B、C两项主张学习西方的制度,未涉及到思想领域的改造。 4.“近代文明之特征,最足以变故之道,而使人心社会焕然一新者,厥有二事,一曰人权说,二曰生物进化论。”该材料( ) A.全盘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 B.推崇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 C.主张“中学”“西学”有机结合 D.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思想 答案 B 解析 材料“近代文明之特征”是“人权”“生物进化论”,可以看出推崇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正确选项是B项。 5.某中学学生在研究一战期间陈独秀等人在上海出版的一份以青年为对象的刊物时,看到其中有这样一句话:“笃古不变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进之族,方兴未已。”这里的“变”是要( ) A.变革教育制度B.变革政治制度 C.变革思想观念D.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答案 C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运动,因此C正确。 6.陈独秀在《旧思想与国体问题》一文中指出:“要帝制不再发生,民主共和可以安稳……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为此而发起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其主要功绩是( ) A.推翻了封建专制政体 B.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C.推动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D.动摇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练习

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对应学生用书P69 [学业达标] 1.西方学者评论说:“他们虽然有社会变革的方案,但并不期望和打算通过无产者的起义来实现社会变革。……实际上,他们几乎没考虑过自己精心制作的蓝图如何才能付诸实践。”该学者评论的是( ) A.科学社会主义 B.德意志的古典哲学 C.英国的政治经济学 D.空想社会主义 答案 D 解析从材料中“有方案、不起义、未考虑如何付诸实践”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对空想社会主义的描述,故D项正确。 2.下图描绘的是恩格斯陪同马克思与曼彻斯特纺织女工交谈。这主要反映了( ) A.恩格斯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主要创始人 B.科学理论的创立离不开社会实践 C.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工人阶级的杰出代表 D.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弊端日益暴露 答案 B 解析从材料中与纺织女工交谈可以看出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创立科学理论进行了大量的实践调查,故选B项。 3.“19世纪40年代诞生的科学社会主义是西欧工业资本主义时期物质生产、阶级斗争和思想文化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也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思想领域实行伟大变革的结果。”材料中“思想文化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代表性成果不包括( ) A.德意志古典哲学 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D.美国古典哲学 答案 D 解析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来源于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故选D项。

4.1848年,一种新的社会主义理论诞生,被誉为“沐浴全世界工人的阳光”。该理论诞生的标志是( ) A.空想社会主义形成 B.《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C.巴黎公社的建立 D.《法兰西内战》发表 答案 B 解析1848年诞生的“沐浴全世界工人的阳光”的社会主义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故选B项。 5.《全球通史》写道:“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哲学最终战胜了欧洲其他流派的社会主义学说,他那里程碑式的著作直到今天依然引来了各式各样的解释、批评以及修正。”关于文中“里程碑式的著作”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著作指的是《共产党宣言》 B.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建立 C.指出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 D.促使欧洲工人阶级开始觉醒 答案 D 解析材料中“里程碑式的著作”是指《共产党宣言》,它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建立,也揭示了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社会历史发展规律,A、B、C三项表述正确;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欧洲工人阶级开始觉醒并登上了政治舞台,故选D 项。 6.“1871年5月25日,当国民自卫军的战士放弃水堡街的街垒时,突然有一群妇女冲出来接替他们。她们稳稳地端着枪,口里高喊着:‘公社万岁!’”以上材料内容反映的是( ) A.普法战争 B.法国大革命 C.保卫公社的战斗 D.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答案 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1871年5月25日”“国民自卫军”“公社万岁”可知,材料说的是保卫巴黎公社的战斗,故选C项。普法战争指1870~1871年5月10日普鲁士和法兰西第二帝国之间的战争,排除A项;法国大革命发生于1789~1794年,排除B项;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发生于19世纪30年代,排除D项。 7.“在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内,既不应有闲职,也不应有高薪;为此……规定各公社机关职员最高年薪为六千法郎。”这一“限薪”令的主要动机是( ) A.解决财政困难 B.防止官员腐败 C.提高执政能力 D.创建理想社会 答案 D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