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认识特异性免疫及抗体

认识特异性免疫及抗体

认识特异性免疫及抗体

特异性免疫(specific immunity)又称获得性免疫或适应性免疫,这种免疫只针对一种病原。是获得免疫经后天感染(病愈或无症状的感染)或人工预防接种(菌苗、疫苗、类毒素、免疫球蛋白等)而使机体获得抵抗感染能力。一般是在微生物等抗原物质刺激后才形成的(免疫球蛋白、免疫淋巴细胞),并能与该抗原起特异性反应。

B细胞是参与体液免疫的致敏B细胞。在抗原刺激下转化为浆细胞,合成免疫球蛋白,能与靶抗原结合的免疫球蛋白即为抗体。

免疫球蛋白分为五类

1、IgG是血清中含量最多的免疫球蛋白,唯一能通过胎盘的抗体,具有抗菌、抗病毒、抗毒素等特性,对毒性产物起中和、沉淀、补体结合作用,临床上所用丙种球蛋白即为IgG。

2、IgM是分子量最大的免疫球蛋白,是个体发育中最先合成的抗体,因为它是一种巨球蛋白,故不能通过胎盘。血清中检出特异性IgM,作为传染病早期诊断的标志,揭示新近感染或持续感染,具有调理、杀菌、凝集作用。

3、IgA有两型即分泌与血清型。分泌型IgA存在于鼻、支气管分泌物、唾液、胃肠液及初乳中。其作用是将病原体粘附于粘膜表面,阻止扩散。血清型IgA,免疫功能尚不完全清楚。

4、IgE是出现最晚的免疫球蛋白,可致敏肥大细胞及嗜碱性粒细胞,使之脱颗粒,释放组织胺。寄生虫感染,血清IgE含量增高。

5、IgD其免疫功能不清。

初次免疫应答最早产生的抗体为IgM,持续时间不长,此免疫球蛋白不是机体抗感染免疫的主力,但在免疫早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IgM具有抗菌、中和病毒和毒素等免疫活性。随着IgM下降,接着会产生IgG,即IgG抗体产生的潜伏期要比IgM长。

所以一般来说,检测特定抗体可以判断人体对特定病毒的免疫力

或作为,目前金域体检开展的抗体检测包括但不限于以下项目:抗体检测项目

1、麻疹病毒IgG抗体检测

2、风疹病毒IgG抗体检测

3、腮腺炎病毒IgG抗体检测

4、A 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IgG抗体检测

5、甲型肝炎病毒IgG抗体检测

6、乙型脑炎病毒IgG抗体检测

7、百日咳IgM抗体检测

8、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检测

9、各类食物过敏原IgG抗体检测

10、EB病毒壳抗原IgA抗体(EB-VCA-IgA)

高中生物知识梳理复习 3-1免疫之特异性免疫

第三节免疫一特异性免疫 教学目的 1.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B:识记)。 2.抗原和抗体的知识(C:理解)。 3.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以及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关系(C:理解)。 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抗原和抗体的知识。 (2)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以及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关系。 2.教学难点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教学过程 【板书】 淋巴细胞的起源与分化 异物性 抗原大分子性 抗原与抗体特异性 特异性免疫抗体 感应阶段 体液免疫反应阶段 效应阶段 感应阶段 细胞免疫反应阶段 效应阶段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关系 【注解】 免疫的概念:是机体的一种特殊的保护性生理功能 非特异皮肤、黏膜等(第一道防线) 免疫分类性免疫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第二道防线) 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第三道防线) 一特异性免疫 (一)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 T细胞效应T细胞→淋巴因子 骨髓:造(胸腺)↑↑ 转移到淋巴器官抗原刺激免疫系统 血干细胞 B细胞↓↓ (骨髓)效应B细胞→抗体 (由骨髓、胸腺、脾、淋巴结等免疫器官;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免疫细胞;以及体液中各种抗体和淋巴因子等共同组成人体的免疫系统,这是构成特异性免疫的物质基础。)(二)抗原和抗体 1.抗原 (1)概念:可使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异物性(注意:自身衰老或受损的组织、细胞以及癌细胞也会成为抗原)(2)性质大分子性:通常是相对分子质量大于1000的物质 特异性:取决于抗原物质表面的抗原决定簇 2.抗体 (1)概念:是机体受抗原刺激后产生,并能与该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2)分布: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有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 【例析】 .下列关于抗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D) A.机体自身的组织和细胞不可能成为抗原(衰老细胞、癌细胞等) B.抗原能与抗体或效应细胞结合,发生免疫反应 C.蛋白质及其水解产物都会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水解产物失去抗原的大分子性,不能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 D.抗原能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T细胞结合,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三)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1.过程图 2.各阶段注意点 (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的作用是使抗原的抗原决定簇暴露,各细胞间的呈递是通过细胞的相互接触来完成的。 (2)反应阶段:形成的记忆细胞在同种抗原再次侵入时,可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效应细胞,产生更强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3)效应阶段: ①体液免疫中,抗体与病菌结合后,可抑制其繁殖和对宿主细胞的黏附,防止感染和疾病的发生。抗体与病毒结合后,可使其失去侵染和破坏宿主细胞的能力。抗原和抗体结合后进一步的变化是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②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即靶细胞)接触,激活靶细胞的溶酶体酶,最终使靶细胞裂解死亡。细胞内的抗原也因失去藏身之所而为抗体消灭。 (四)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关系 两者各自有其独特作用,又可相互协作,共同发挥作用。 【例析】 .下列各项中,只属于细胞免疫功能的是(C) A.抑制病菌的繁殖(体液免疫的功能) B.使病毒失去感染人体细胞的能力C.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直接接触,导致靶细胞死亡 D.使细菌外毒素失去毒性 (ABD是或主要是体液免疫的功能P22、P22、P23)

抗体·---免疫学

抗体(Antibody),又称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简称Ig),是一种由B细胞分泌,被免疫系统用来鉴别与中和外来物质如细菌、病毒等的大型Y形蛋白质,仅被发现存在于脊椎动物的血液等体液中,及其B细胞的细胞膜表面。 概述 抗体(antibody)指机体的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B淋巴细胞或记忆细胞增殖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中。 自身抗体是指针对自身组织,器官、细胞及细胞成分的抗体。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存有完整的自身免疫耐受机制的维持,正常的免疫反应有保护性防御作用,即对自身组织、成分不发生反应。—旦自身耐受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则机体视自身组织、成分为“异物”,而发生自身免疫反应,产生自身抗体。正常人体血液中可以有低滴度的自身抗体,但不会发生疾病,但如果自身抗体的滴度超过某—水平,就可能对身体产生损伤,诱发疾病。 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m,Ig)是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免疫球蛋白普遍存在于哺乳动物和人类的血液、组织液和外分泌中。人体的免疫球蛋白主要有五类:IgM、IgA、IgG、IgD、IgE。抗体是具有4条多肽链的对称结构,其中2条较长、相对分子量较大的相同的重链(H链);2条较短、相对分子量较小的相同的轻链(L链)。链间由二硫键和非共价键联结形成一个由4条多肽链构成的单体分子。轻链有κ和λ两种,重链有μ、δ、γ、ε和α五种。 结构 抗体是具有4条多肽链的对称结构,其中2条较长、相对分子量较大的相同的重链(H链);2条较短、相对分子量较小的相同的轻链(L链)。链间由二硫键和非共价键联结形成一个由4条多肽链构成的单体分子。轻链有κ和λ两种,重链有μ、δ、γ、ε和α五种。https://www.doczj.com/doc/8d19184937.html, 整个抗体分子可分为恒定区和可变区两部分。在给定的物种中,不同抗体分子的恒定区都具有相同的或几乎相同的氨基酸序列。可变区位于"Y"的两臂末端。在可变区内有一小部分氨基酸残基变化特别强烈,这些氨基酸的残基组成和排列顺序更易发生变异区域称高变区。高变区位于分子表面,最多由17个氨基酸残基构成,少则只有2 ~3个。高变区氨基酸序列决定了该抗体结合抗原抗原的特异性。一个抗体分子上的两个抗原结合部位是相同的,位于两臂末端称抗原结合片段(antigen-binding fragment, Fab)。"Y"的柄部称结晶片段(crystalline fragment,FC),糖结合在FC 上。https://www.doczj.com/doc/8d19184937.html,

认识特异性免疫及抗体

认识特异性免疫及抗体 特异性免疫(specific immunity)又称获得性免疫或适应性免疫,这种免疫只针对一种病原。是获得免疫经后天感染(病愈或无症状的感染)或人工预防接种(菌苗、疫苗、类毒素、免疫球蛋白等)而使机体获得抵抗感染能力。一般是在微生物等抗原物质刺激后才形成的(免疫球蛋白、免疫淋巴细胞),并能与该抗原起特异性反应。 B细胞是参与体液免疫的致敏B细胞。在抗原刺激下转化为浆细胞,合成免疫球蛋白,能与靶抗原结合的免疫球蛋白即为抗体。 免疫球蛋白分为五类 1、IgG是血清中含量最多的免疫球蛋白,唯一能通过胎盘的抗体,具有抗菌、抗病毒、抗毒素等特性,对毒性产物起中和、沉淀、补体结合作用,临床上所用丙种球蛋白即为IgG。 2、IgM是分子量最大的免疫球蛋白,是个体发育中最先合成的抗体,因为它是一种巨球蛋白,故不能通过胎盘。血清中检出特异性IgM,作为传染病早期诊断的标志,揭示新近感染或持续感染,具有调理、杀菌、凝集作用。 3、IgA有两型即分泌与血清型。分泌型IgA存在于鼻、支气管分泌物、唾液、胃肠液及初乳中。其作用是将病原体粘附于粘膜表面,阻止扩散。血清型IgA,免疫功能尚不完全清楚。 4、IgE是出现最晚的免疫球蛋白,可致敏肥大细胞及嗜碱性粒细胞,使之脱颗粒,释放组织胺。寄生虫感染,血清IgE含量增高。 5、IgD其免疫功能不清。 初次免疫应答最早产生的抗体为IgM,持续时间不长,此免疫球蛋白不是机体抗感染免疫的主力,但在免疫早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IgM具有抗菌、中和病毒和毒素等免疫活性。随着IgM下降,接着会产生IgG,即IgG抗体产生的潜伏期要比IgM长。 所以一般来说,检测特定抗体可以判断人体对特定病毒的免疫力

各种抗体的特点

各种抗体的特点 抗体是人体免疫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类蛋白质,能够识别和结合到入侵机体的抗原,从而参与免疫应答和清除病原体。抗体具有多样性、特异性、亲和力和记忆性等特点。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些特点,并符合标题中心扩展下描述。 一、多样性: 抗体具有非常丰富的多样性,这是由于它们的基因结构和生成机制决定的。人体内有大约10^7种不同的抗体分子,能够识别和结合到不同的抗原。这种多样性使得抗体能够应对各种不同的病原体和抗原变异。 在人体免疫系统中,多样性主要体现在抗体的可变区域,即抗原结合位点。每个抗体分子都由一个重链和一个轻链组成,它们的可变区域决定了抗体的抗原特异性。在可变区域中,存在多个基因片段,称为V(可变)、D(多样化)和J(连接)片段。在抗体的编码基因中,这些片段可以通过基因重组和突变的方式进行不同的组合,从而形成大量不同的抗体。 二、特异性: 抗体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即每种抗体只能识别和结合到特定的抗原。这种特异性是由于抗体与抗原之间的互相识别和结合。抗体的可变区域能够与抗原表面的特定结构相匹配,形成稳定的抗原-抗体复合

物。这种特异性使得抗体能够精确地识别和攻击入侵机体的病原体,而不会对正常细胞产生损害。 三、亲和力: 抗体与抗原结合的亲和力是指它们之间的结合强度。抗体能够通过其可变区域与抗原表面形成多种非共价相互作用,如氢键、离子键、范德华力等,从而实现结合。亲和力的高低决定了抗体与抗原结合的稳定性和结合能力。高亲和力的抗体能够更紧密地结合抗原,形成更稳定的复合物,从而更有效地清除病原体。 四、记忆性: 抗体还具有记忆性,即一旦人体免疫系统接触到某个抗原并产生抗体,下次再次接触该抗原时能够更快、更强烈地做出免疫应答。这是因为在初次抗原刺激时,免疫系统会选择并激活特定的抗体产生细胞,这些细胞会分化为记忆B细胞和记忆T细胞。当再次遇到相同抗原时,记忆B细胞能够迅速分化为抗体产生细胞,大量产生特异性抗体,从而迅速清除病原体,防止感染的发生。 总结起来,抗体具有多样性、特异性、亲和力和记忆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得抗体成为人体免疫系统中重要的防御工具。抗体能够通过与抗原的结合,中和病原体的毒性、激活补体系统、促进病原体的吞噬和识别等方式,起到清除病原体和保护机体健康的作用。在免疫学研究和临床应用中,抗体也被广泛应用于疾病诊断、治疗和

特异性免疫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特异性免疫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免疫是人体抵御疾病的一种天然防御机制,它主要有两种类型:非特异性免疫 和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一种不依赖于疾病的清除机制,而特异性免疫是通过识别和清除具有特定抗原的生物体的机制。 特异性免疫的基本原理是,人体的免疫系统能够识别和区分一系列不同种类的 细胞。当一种有害物质(如细菌或病毒)侵入人体时,人体的免疫系统会将它认为是一种抗原。然后,免疫系统会启动一种特殊的保护机制,对这种抗原进行攻击和清除。这种攻击和清除的机制主要依靠两种免疫细胞:T细胞和B细胞。 T细胞是一种在人体中广泛存在的免疫细胞。它们可以识别并攻击具有特定抗 原的细胞。B细胞则是一种负责制造抗体的细胞。当B细胞遇到抗原时,它们会反应并分化成抗体产生细胞和记忆B细胞。抗体产生细胞能够产生一种特殊的蛋白质,也就是抗体,用来绑定和清除特定的抗原。记忆B细胞则是一种能够留下对 特定抗原的记忆的细胞,以便在将来再次接触到相同的抗原时发挥更加快速和有效的免疫反应。 特异性免疫的应用广泛。在医学领域,人们可以使用特异性免疫来治疗许多疾病,如癌症和自身免疫疾病。例如,通过删除某些自身免疫细胞,医生可以治疗自身免疫疾病。另一方面,人们也可以针对某些特定抗原制造出针对性的抗体来治疗疾病。 特异性免疫的应用在工业上也十分重要。例如,科学家可以利用特异性免疫来 制造各种各样的抗体,用来检测和分离分子或细胞。这种技术被称为免疫分析技术,它已经在生命科学研究、医学诊断和药物开发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总之,特异性免疫是人体天然免疫系统中一种十分重要的机制。它不仅可以保 护人体免受许多疾病的侵害,还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因此,我们应该加强特异性免疫学习和研究,以更好地应对各种免疫相关的问题。

细胞的免疫与抗体

细胞的免疫与抗体 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而免疫是机体对抗外界病原体入侵 的重要防御机制。当机体受到病原体侵袭时,细胞免疫与抗体免疫共 同作用,以保护机体不受病原体的侵害。 一、细胞免疫的介绍 细胞免疫是指机体通过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来对抗病原体。在细胞 免疫中,主要参与的细胞有吞噬细胞、T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等。吞噬细胞一般指的是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它们通过吞噬和消化病原体 来消除感染。T细胞则通过识别和杀伤被感染的细胞来清除病原体。自然杀伤细胞则主要起到识别和杀伤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作用。 二、细胞免疫的过程 细胞免疫的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识别和杀伤。首先,免疫细胞 通过识别病原体的抗原,激活相应的T细胞或B细胞。T细胞的激活 主要通过抗原递呈细胞完成,而B细胞则可以直接与抗原结合。接着,激活的T细胞或B细胞会释放细胞因子,以促进其他免疫细胞的激活。最后,激活的细胞会通过吞噬、杀伤和产生炎症等方式来清除感染。 三、抗体的介绍 抗体是一种由B细胞分泌的特异性糖蛋白,它可以与病原体的抗原 结合来中和或清除病原体。抗体具有五个重链和五个轻链,根据重链 的类型,抗体可以分为IgG、IgM、IgA、IgD和IgE。每种类型的抗体

都有不同的功能和分布。抗体主要通过中和病原体、促进吞噬、激活 补体系统等机制来发挥免疫作用。 四、细胞免疫与抗体免疫的关系 细胞免疫和抗体免疫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协调、相互补充的。在免疫应答中,细胞免疫起主导作用,在感染初期,它通过吞噬 和杀伤被感染的细胞来清除病原体。但是,细胞免疫并不能清除所有 类型的病原体,特别是那些在细胞内繁殖的病原体。而抗体免疫则主 要起到中和病原体、促进吞噬和激活其他免疫细胞的作用。因此,细 胞免疫和抗体免疫在抗击病原体中具有互补的作用。 五、细胞免疫与抗体免疫的协调调节 细胞免疫与抗体免疫之间的协调调节通过多种途径实现。一方面, 细胞免疫通过释放细胞因子来促进抗体的产生。另一方面,抗体免疫 则通过抗体依赖性细胞毒性等机制来增强细胞免疫的杀伤作用。此外,细胞免疫和抗体免疫还可以相互调节,并通过正反馈和负反馈等方式 来维持免疫应答的平衡。 六、细胞免疫与抗体免疫的应用 细胞免疫和抗体免疫在医学和生物技术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细胞 免疫可以通过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来治疗某些疾病,如肿瘤免疫治疗 和免疫性疾病的治疗。抗体免疫则常用于疫苗的开发、免疫诊断和抗 体药物的研发等方面。此外,细胞免疫和抗体免疫还可以联合应用, 以提高免疫效果。

免疫的基本特征

免疫的基本特征 免疫是一种生物学现象,是机体对外来病原体和异物的防御反应。免疫反应的基本特征包括特异性、记忆性、多样性和自身识别性。 一、特异性 免疫反应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即机体可以识别和攻击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而不会攻击自身正常组织。这种特异性是由机体内的免疫系统所决定的。免疫系统中的免疫细胞和分子可以识别病原体或异物表面的特定结构,如抗原。一旦抗原与免疫系统中的抗体或T细胞受体结合,就会引发特异性免疫反应,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二、记忆性 免疫反应还具有记忆性,即一旦机体接触过某种病原体或异物,就会形成对它的记忆,以便在下一次接触时更快、更有效地进行防御。这种记忆性是由机体内的记忆性免疫细胞所决定的。记忆性免疫细胞可以长期存活,并且在下一次接触时快速分化为效应细胞,从而迅速启动免疫反应,阻止病原体或异物的侵袭。 三、多样性 免疫反应具有多样性,即机体可以产生多种不同类型的抗体和T 细胞,以应对不同的病原体或异物。这种多样性是由机体内的免疫细胞和分子的基因多样性所决定的。免疫细胞和分子的基因可以随机重组,产生大量不同的抗体和T细胞受体,从而增加机体的免疫适应性和对抗病原体或异物的能力。 四、自身识别性

免疫反应还具有自身识别性,即机体可以识别和区分自身正常组织和病原体或异物。这种自身识别性是由机体内的免疫系统所决定的。免疫系统中的免疫细胞和分子可以识别自身组织表面的特定结构,如自身抗原。一旦出现自身抗原的异常表达或自身免疫反应失控,就会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 总之,免疫反应具有特异性、记忆性、多样性和自身识别性等基本特征,这些特征共同保护机体免受病原体和异物的侵袭,维护机体的健康。在临床实践中,了解和应用这些基本特征,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和治疗多种免疫性疾病,如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过敏反应等。

特异性免疫名词解释

特异性免疫名词解释 免疫学是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的科学,特异性免疫是免疫系统中重要的免疫反应类型之一。特异性免疫是指机体免疫系统能够识别和应对外来抗原,对它们产生相应的免疫反应,以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和清除异常细胞。 特异性免疫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个方面。细胞免疫是通过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主要负责清除感染细胞内的病原微生物或抗原负载细胞,以及参与抗肿瘤免疫反应。体液免疫是通过B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主要负责清除体液中的病原微生物或抗原负载颗粒,以及产生和分泌抗体。 特异性免疫主要通过抗原和抗体的相互作用来实现免疫应答。抗原是指能够激活免疫系统并与其相互作用的分子或物质,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微生物,以及肿瘤细胞、损伤组织和异种移植等。抗体是由B细胞分泌的免疫球蛋白,能够与特定的抗原结合,并通过该结合来识别和清除抗原,促进其他免疫细胞对抗原产生反应。 特异性免疫的过程主要包括抗原递呈、淋巴细胞识别、克隆选择和效应功能。当抗原进入机体后,专门的抗原递呈细胞(如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会摄取和处理抗原,并将其递呈给T 细胞。特异性的T细胞能够识别递呈的抗原,并与其结合,激活T细胞,从而启动免疫反应。在T细胞的参与下,B细胞也能够识别特异性抗原,并通过与其结合,激活B细胞,从而分化为抗体分泌细胞,产生和分泌大量的抗体。这些抗体能够特异性地与抗原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进而清除抗

原或参与其他免疫效应活动。 特异性免疫具有很高的特异性和记忆性。一旦机体暴露于同一种抗原,免疫系统能够迅速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增强抗原清除能力。此外,特异性免疫还具有免疫耐受性,即机体对自身组织成分不发生过度免疫反应。 特异性免疫在人体的免疫防御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够识别和清除各种外来抗原,并调节免疫反应的强度和方向,以保护机体免受感染性疾病的侵袭。此外,特异性免疫还对肿瘤细胞的清除和损伤组织的修复起到了重要作用。了解特异性免疫的原理和机制,有助于开发和应用相关的免疫治疗方法,以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和治疗效果。

《二、特异性免疫》教案

《二、特异性免疫》教案 教材分析 教材提供了文字材料,让学生通过研读文字材料,弄清抗原、抗体的概念,理解特异性免疫的过程,通过补画教材中免疫过程示意图,验证学生对特异性免疫的理解程度,从中理解人体第三道防线的组成,免疫过程和特点,区分人体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不同点。特异性免疫及第三道防线的组成较抽象,且概念性的知识较多,所以教材注意了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如教材举出了甲型肝炎病毒进入人体后,人体内的变化及结果来解释抗原、抗体及特异性免疫等几个基本概念,同时又设计了学生补图的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掘了学生对科学勇于探究的兴趣源。 学生分析 学生对生物知识学习的主动意识非常强烈,虽然不能做到全面地看待事物,但他们对于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会积极思考讨论,且勇于创新,教师应尊重学生,放弃“权威”、“地位”,做普通的参与者,平等的参与。同时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自由发表意见、展示自我的机会。设计理念 教学过程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采用学生亲身经历的事情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真谛的兴趣,促进学生主体发展,尽管全班同学的理解能力和创新思维都存在差异,但我们要尽力挖掘每一位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不断活化自己的角色,做学生中平等的参与者,深入学生了解探讨情况,掌握信息,适时给予准确评价,肯定学生的学习成就,让学生充分体现自我价值。 教学方法 采用谈话法、引导发现法、讨论法、投影演示法。 学法指导 1、自学阅读法通过学生的自学阅读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良好的自学阅读能力是学生顺利的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最佳手段。 2、语言表达法它是一种以语言表达为特征的学习方法,既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组织语言,又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3、应用活动法引导学生应用知识开展一些探究、调查、访问、讨论交流等活动,便于学生检查自己的学习情况,同时培养了学生初步的生物学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从

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又称获得性免疫或适应性免疫,这种免疫只针对一种病原。是获得免疫经后天感染(病愈或无症状的感染)或人工预防接种(菌苗、疫苗、类毒素、免疫球蛋白等)而使机体获得抵抗感染能力。一般是在微生物等抗原物质刺激后才形成的(免疫球蛋白、免疫淋巴细胞),并能与该抗原起特异性反应。 如果某些病原体突破了第一道和第二道防线,即进入人体并生长繁殖,引起感染。有的有症状,就是患病;有的没有症状,称作隐性感染。不论是哪一种情况,机体都经历了一次与病原体斗争的过程,这种专门针对某一种病原体(抗原)的识别和杀灭作用称为特异性免疫。譬如得过伤寒病的人对伤寒杆菌有持久的免疫力,那是因为伤寒杆菌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增加了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同时在体内还产生抗伤寒杆菌的抗体。人体的免疫系统又能把伤寒杆菌这个“敌人”的特征长期“记忆”下来,如果再有伤寒杆菌进入,就会很快被识别、被消灭。 能进行免疫应答的免疫细胞有很多种,最重要的是淋巴细胞。它又分成两种。两种细胞的发育成熟过程不一样,一种是在胸腺内发育成熟,称作T淋巴细胞,是在骨髓内发育成熟的为B淋巴细胞。 具有吞食异物的巨噬细胞也是一种重要的免疫细胞,它具有“加工厂”的作用,即巨噬细胞吞噬异物(如细菌、肿瘤细胞等)后,对异物进行加工处理。处理后的异物(抗原)就与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发生免疫反应,它本身也能直接杀灭异物或者产生细胞因子参与免疫反应。 B淋巴细胞受病原体刺激后,引起一系列变化,最终转化成为能产生抗体的浆细胞,所产生的抗体通过各种方式来消灭病原体,如溶解病原体,中和病原体产生的毒素,凝集病原体使之成为较大颗粒让吞噬细胞吞食消灭。浆细胞产生的抗体存在于机体的血液和体液中,这种免疫反应就称为体液免疫。 经处理后的病原体刺激T淋巴细胞后,也同样引起一系列变化,最终转化成能释放出淋巴因子的致敏淋巴细胸。淋巴因子种类很多,作用也并不相同,它们积极地参与到免疫反应中,这种免疫反应通常称为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二者之间不是孤立的,它们相辅相成,互相协作,共同发挥免疫作用。 获得性免疫力根据其获得的方式又分为4种: 1.自然自动免疫。一个人得了某种传染病,痊愈后,便不会得第二次。这种免疫力是后天获得的,是因为自然感染了某种病原微生物,痊愈后,人体自动产生的; 2.人工自动免疫。用人工的方法使人感染毒性极微的某种病原微生物,比如接种卡介苗,人们便自动获得了对某种疾病,如肺结核的抵抗力; 3.自然被动免疫。婴儿由母亲身体接受的免疫力。六个月里的婴儿,其免疫系统还没有发育起来,可是他很少生病。是因为胎儿的血循环是和母亲相通的,母体的抵抗力通过血液注入胎儿。 4.人工被动免疫。给病人注射免疫球蛋白等病人即刻获得相关的免疫力。 特异性免疫具有特异性,能抵抗同一种微生物的重复感染,不能遗传。分为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两类。 .1 反映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区别: 从作用对象上看,体液免疫清除的是游离在寄主细胞外的抗原及其产生的有毒物质;细胞

特异性免疫—公开课教案

《特异性免疫》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与作用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概述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本节知识是人教版必修3模块的核心内容之一,而“特异性免疫”又是免疫调节中的核心概念。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免疫学基础知识,知道人体第一、二道防线,初步了解了免疫的功能,但是对于特异性免疫的过程缺乏认识。因此,本节课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着重分析特异性免疫的过程,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免疫调节在维持人体稳态中的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简述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免疫系统的三道防线。 ②指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区别和联系。 ③概述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区别和联系。 ④通过实例,分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关联性,领悟免疫调节在维持人体稳态中的重要作用。 能力目标 ①尝试建构特异性免疫过程的概念图模型。 ②联系实际,运用特异性免疫的原理分析相关案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免疫调节在维持人体稳态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逐步领悟系统内各要素需要协调合作才能维持人体稳态的观点。 3、教学重点 体液免疫的过程。 教学难点 特异性免疫如何发挥防卫功能。 4、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 ①初中阶段已经知道人体的三道防线。 ②初中阶段已经初步了解免疫的功能,知道淋巴结、淋巴细胞、抗体、抗原、艾滋病等生物学术语。 ③高中阶段已经初步学会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分析问题,领悟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对维持人体稳态的重要作用。 认知盲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全过程及其异同点。 局限能力 ①分析图表,处理信息的能力。 ②构建模型的动手能力。 二、设计思路 依据多元智能理论,综合分析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组织能力,将他们分为A、B、C三组。A组提前预习,完成课后习题,老师批阅解疑,并从A组中选取若干优秀成员担任本节课的“导师”,负责对学习本节内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学法指导。B组学生整理初中相关资料,组织C组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网络,并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 三、教法和学法分析 教法:五步教学法。

特异性免疫(导学案)

学习目标:1、概述人体的免疫包括生来就有的非特异性免疫和后天获得的特异性免疫 2、阐明特异性免疫是通过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两种方式,针对特定病原体发生的免疫应答。 学习重点:1、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发生过程 2、B 细胞、T 细胞的分类及功能 学习难点:1、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发生过程 导入:天气突然降温,某同学不停地打喷嚏,初步判断是感冒。身边的好朋友都劝她赶快去医院,但她坚持不去,说:“反正我去不去医院、吃不吃药都得一周左右才能好。” 思考:1. 这位同学说的有没有道理?为什么? 导学问题一 免疫系统对病原体的识别 1.分子标签:细胞表面作为身份标志的一组 蛋白质 。不同生物组织细胞表面的分子标签一般 不相同 。 2.免疫细胞的识别基础:细胞表面的 受体 。 细胞表面受体的成分是 蛋白质 。 3.第三道防线的“作战部队”组成:主要是众多的 淋巴细胞 。 导学问题二 体液免疫 1.概念:B 细胞激活后可以产生 抗体 ,由于 抗体 存在于体液中,所以这种主要靠抗体“作战”的方式称为体液免疫。 未进入细胞内的病原体 。 5,抗体的作用: 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后会发生进一步的变化,如形成沉 淀 。 6.记忆细胞的作用: 当在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 化 。 导学问题三 细胞免疫 1.概念:当病原体进入 细胞内部 ,就要靠 T 细胞 直接接触 靶细胞 来“作战”,这种方式称为细胞免疫。 2.细胞毒性T 细胞的活化:需要 靶细胞和辅助性T 细胞 细胞等参与。 3.细胞毒性T 细胞增殖分化:形成 新的细胞毒性T 细胞和 记忆T 细胞。 记忆B 细胞 浆细胞

4.新形成的细胞毒性T 细胞的作用: 识别并接触、裂解 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 5.靶细胞的去向: 裂解 、死亡后,病原体暴露出来, 抗体 可以与之结合被 其他细胞吞噬掉 。 6.记忆T 细胞的作用:当再接触相同抗原时,能立即 分化 为细胞毒性T 细胞,迅速、高效地产生免疫反应。 7.参与细胞免疫的细胞: 巨噬细胞 、 细胞毒性T 细胞 、 记忆T 细胞 导学问题四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协调配合 1.B 细胞和细胞毒性T 细胞的活化离不开 辅助性T 细胞的辅助;体液免疫中产生的抗体,能消灭 细胞外液 中的病原体;而消灭 侵入细胞内 的病原体,要依靠细胞免疫将 靶细胞 裂解,使病原体失去藏身之所,此时体液免疫又能发挥作用了。 2.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的实现都离不开 信号分子 分子(如神经递质、激素和 细胞因子 等),信号分子都是直接与受体接触,受体一般是 蛋白质 分子。不同受体的结构各异,因此信号分子与受体的结合具有 特异 性。 3.能识别抗原的细胞有 吞噬细胞、辅助性T 细胞、细胞毒性T 细胞,B 细胞 。其中 吞噬 细胞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三)测(2min ): 1. B 淋巴细胞和T 淋巴细胞的共同特点是( B ) 2.下列各项中,只属于细胞免疫功能的是( C ) C.细胞毒性T 细胞与靶细胞直接接触,导致靶细胞死亡 D .溶菌酶、细胞因子和抗体都是能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属于免疫活性物质 探究点一 体液免疫 1.完成体液免疫过程图解 2.二次免疫及其特点 (1) 二次免疫的特点: 比初次免疫更快更强烈 。 记忆B 细胞 浆细胞 辅助性T 细胞 B 细 胞

高二生物特异性免疫知识点

高二生物特异性免疫知识点特异性免疫是人类免疫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起到了抵抗病原体侵袭和保护身体健康的作用。在高二生物学学习中,了解和掌握特异性免疫的知识点对于理解免疫系统的工作原理至关重要。本文将重点介绍高二生物学中特异性免疫的知识要点。 一、特异性免疫的定义和特点 特异性免疫是指机体对特定抗原产生针对性的免疫应答,并形成免疫记忆的现象。其特点包括: 1. 高度特异性:特异性免疫只对特定的抗原做出反应,能够识别并排斥特定病原体。 2. 长期记忆:一旦机体暴露于特定抗原后,免疫系统将形成长期的免疫记忆,使得再次接触同一种病原体时,免疫应答更加迅速和强烈。 3. 多样性:免疫系统能够识别和应对大量不同的抗原,保证对各种病原体的有效应答。

二、抗原与抗体的相互作用原理 1. 抗原:抗原是指能够激发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物质,可以是病原体的外膜蛋白、细胞表面抗原等。抗原的特异性决定了特异性免疫的产生。 2. 抗体:抗体是免疫系统针对抗原产生的蛋白质分子,具有高度的特异性。主要由B淋巴细胞分泌,可以通过与抗原结合来识别和中和病原体。 3. 抗原与抗体的相互作用:免疫系统通过选择合适的B淋巴细胞克隆,使其分泌与抗原特异结合的抗体。当抗原进入体内后,与B淋巴细胞表面的抗体结合,触发免疫应答,包括抗体的产生和炎症反应等。 三、特异性免疫的类型 特异性免疫分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种类型。

1. 细胞免疫:细胞免疫通过T淋巴细胞参与,主要针对体内感染的病原体和部分异种细胞。其中,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能够直接杀伤被感染的细胞,如病毒感染的细胞。而辅助T淋巴细胞则通过分泌细胞因子来促进其他免疫细胞的活化和增殖。 2. 体液免疫:体液免疫中,B淋巴细胞起到主要作用。B淋巴细胞能够分泌抗体,形成抗体-抗原复合物,通过中和、凝集或激活免疫细胞来清除抗原。体液免疫对于细胞外感染和病原体毒素具有重要的防御作用。 四、特异性免疫的形成和调节 特异性免疫的形成和调节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抗原的识别和处理:抗原首先被抗原提呈细胞(如抗原呈递细胞)识别并摄取。经过内源性途径或外源性途径处理后,抗原将被陈列在抗原提呈细胞表面。

4.2特异性免疫(解析版)

新人教生物选择性必修1《稳态与调节》知识梳理 第四章免疫调节 第2节特异性免疫 一、免疫系统对病原体的识别 在人体所有细胞膜的表面都有作为分子标签来起作用的一组分子,病原体也带有各自的身份标签,免疫系统靠细胞表面的受体来辨认它们的。 二、体液免疫:主要靠抗体“作战”的方式。 (1)B细胞的活化需要两个信号的刺激,一些病原体可以和B细胞接触,这为激活B 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此外还需要细胞因子的作用,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过程。当B细胞活化后,就开始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记忆细胞。随后,浆细胞产生并分泌抗体。抗体与病原体的结合可以抑制病原体的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在多数情况下,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后会发生发生进一步的变化,如形成细胞沉淀等,进而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化。记忆细胞可在抗原消失后存活几年甚至几十年,当再接触这种

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快速产生大量的抗体。 (2)二次免疫: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记忆细胞快速作出的免疫应答。 ①特点:与初次免疫相比,二次免疫反应快、反应强烈,能在抗原侵 入但尚未导致机体患病之前就将它们消灭. 初次免疫浆细胞只来自B 细胞的分化,二次免疫浆细胞除来自B细胞的分化之外,记忆细胞也 能更快地增殖分化出更多的浆细胞。 ②初次免疫和二次免疫反应过程中抗体浓度和患病程度如图所示。 多次注射相同疫苗可以增加记忆细胞的数量,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3)注意: ①通常一个B细胞只针对一种特异的病原体,活化、增殖后只产生一种特异性抗体。 ②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抗原呈递细胞能识别抗原,但不具特异性。 ③再次免疫主要与记忆细胞有关,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刺激时,记忆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分化后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④吞噬细胞既可以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又可以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 ⑤细胞因子的作用是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 ⑥抗原呈递细胞的作用: a.抗原处理:抗原呈递细胞把外源性抗原降解加工处理成抗原多肽片段,再以抗原肽-MHC 复合物的形式表达于细胞表面。 b.抗原呈递:抗原肽-MHC复合物被辅助性T细胞受体识别,引起T细胞活化。 三、细胞免疫:当某些病原体(如病毒、胞内寄生菌等)进入细胞内部后,就要靠T细胞直接接触靶细胞来“作战”,这种方式为细胞免疫。

特异性免疫—公开课教案

特异性免疫—公开课教案 《特异性免疫》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 1.地位与作用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概述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本节知识是人教版必修3模块的核心内容之一,而“特异性免疫”又是免疫调节中的核心概念。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免疫学基础知识,知道人体第一、二道防线,初步了解了免疫的功能,但是对于特异性免疫的过程缺乏认识。因此,本节课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着重分析特异性免疫的过程,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免疫调节在维持人体稳态中的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①简述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免疫系统的三道防线。②指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区别和联系。③概述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区别和联系。④通过实例,分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关联性,

领悟免疫调节在维持人体稳态中的重要作用。能力目标①尝试建构特异性免疫过程的概念图模型。②联系实际,运用特异性免疫的原理分析相关案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免疫调节在维持人体稳态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逐步领悟系统内各要素需要协调合作才能维持人体稳态的观点。 3、教学重点体液免疫的过程。教学难点特异性免疫如何发挥防卫功能。 4、学情分析知识基础①初中阶段已经知道人体的三道防线。 ②初中阶段已经初步了解免疫的功能,知道淋巴结、淋巴细胞、抗体、抗原、艾滋病等生物学术语。③高中阶段已经初步学会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分析问题,领悟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对维持人体稳态的重要作用。认知盲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全过程及其异同点。局限能力①分析图表,处理信息的能力。②构建模型的动手能力。 二、设计思路依据多元智能理论,

综合分析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组织能力,将他们分为A、B、C 三组。A组提前预习,完成课后习题,老师批阅解疑,并从A组中选取若干优秀成员担任本节课的“导师”,负责对学习本节内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学法指导。B组学生整理初中相关资料,组织C 组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网络,并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三、教法和学法分析教法:五步教学法。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采用分层教学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以任务驱动学生自主学习。能读懂的自己读,自学不懂的与其他组讨论;“导师”负责指导C组学生完成自主学习,进行合作讨论;经过讨论仍然存在问题的知识点,老师精讲。四、教学程序教学分为五个步骤:课前准备,温习旧知,选拔“导师”→创设情境,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分层探究,逐级推进,突破重点→构建特异性免疫概念图模型,突破难点→ 当堂检

人教版 选择性必修一 特异性免疫 教案

第2节特异性免疫 课程标准素养要求 阐明特异性免疫是通过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两种方式,针对特定病原体发生的免疫应答。1.生命观念:通过了解特异性免疫的过程,建立机体的调节稳态观。 2.科学思维:(1)概括并总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区别和联系。 (2)构建模型进一步理解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机制。 一、免疫系统对病原体的识别 [提醒]人体组织细胞表面的分子标签和病毒、细菌的身份标签是不相同的。 二、体液免疫 1.B细胞分裂、分化需要两个信号的刺激 (1)第一个信号:一些病原体和B细胞接触。 (2)第二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2.抗体的作用:与病原体结合后会发生进一步的变化,如形成沉淀等。3.病原体的彻底清除: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化。

三、细胞免疫 1.靶细胞:被病原体感染的宿主细胞。 2.细胞因子的来源:主要由辅助性T细胞合成分泌。 3.细胞毒性T细胞的功能:识别靶细胞并增殖分化为大量的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识别并接触、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 [提醒]细胞免疫中的作用对象是抗原侵染的靶细胞,而体液免疫中的作用对象是体液中的抗原。 四、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通过信息分 子相互调节 1.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通过信息分子相互作用示例 2.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的信号分子类型及三大共性 (1)病毒、细菌、机体细胞的分子标签都是相同的,一般都是蛋白质。() (2)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分裂和分化。() (3)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时,只通过记忆T细胞分裂并分化为细胞毒性T细胞。()

特异性免疫(讲义)(原卷版)

4.2 特异性免疫 知识点1:免疫系统对病原体的识别 ★☆☆ 知识点2:体液免疫 ★★★ 1. 概念:B 细胞激活后可以产生抗体,由于抗体存在于体液中, 因此这种主要靠 “作战”的方式称为体液免疫。 2. 基本过程 (1)B 细胞活化:通常情况下,B 细胞的活化需要 与B 细胞接触形成的第一信号及 传递的第二信号两个信号的刺激,此外,还需要 的作用。 (2)抗体的作用:抗体可以随体液在全身 并与特定 结合形成沉淀等(进而被其他免疫 一些病原体直接接触 病原体 摄取 抗原呈递细胞 传递 辅助性T 细胞 结合 B 细胞 增殖分化 记忆B 细胞 浆细胞 增殖分化 产生分泌 抗体 结 合 病原体 分泌细胞因子

细胞吞噬消化),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后可以抑制病原体的或对人体细胞的。 (3)B细胞的和:通常情况下,一个B细胞只针对一种特异的病原体,活化、增殖后只产生一种特异性抗体。人体内B细胞的种类在109以上,至少可以产生109种独特的抗体,可以识别自然界存在的种类繁多的病原体。 3.记忆细胞和二次免疫 (1)记忆细胞的特点:。 (2)二次免疫反应:可以长时间保持对相应抗原的记忆,当再次接触该抗原时,能迅速形成,快速产生抗体。 (3)二次免疫特点:比初次免疫反应、反应,能在抗原侵入但导致人或动物患病之前将它们消灭,如图。 【微点拨】 ➢记忆细胞能在抗原消失后存活几年甚至几十年,其能够长期保留对相同抗原的记忆。 【典例1】(2022秋•即墨区校级期末)下列免疫反应中,属于体液免疫反应的是()A.泪液中的溶菌酶可破坏侵入人体的细菌 B.体液中的吞噬细胞可吞噬病原体 C.抗毒素与细菌外毒素结合,从而抑制病菌的繁殖 D.免疫细胞清除进入机体的麻风杆菌 【变式1】(2022秋•东安区校级期末)下列关于体液免疫的叙述,错误的是()A.B细胞活化需要两个信号的刺激,此外,还需要细胞因子的作用 B.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可以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 C.记忆B细胞再次接触同种抗原刺激能迅速分泌大量的抗体 D.抗体与病原体的结合可以抑制病原体的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