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隧道施工数值模拟与监控

隧道施工数值模拟与监控

隧道施工数值模拟与监控
隧道施工数值模拟与监控

隧道监控方案

岩内隧道监控量测专项方案 工程概述 1、工程概况 本隧道为四洞明洞形式。隧道洞内设置单向纵坡,左右线最大纵坡均为土3% 最小纵坡土% 隧道结构型式由分离式明洞、分离式暗挖隧道组成,左、右线建设规模见下 表: 本隧道区属于东南沿海丘陵台地剥蚀残丘地貌,整体覆盖层较薄,基岩埋深较浅。隧道穿越于一北东向伸展的残丘之下,地形起伏较大,山包孤立浑圆,植被发育,沿线最高点海拔最高236米。 根据国标《中国地震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福建省区划一览表,本线路场地地震基本烈度为%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地震分组第一组,工程场地地震反应谱特征周期为。抗震设计按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44-89)执行 4、水文地质条件 隧址区围岩主要为上三叠~侏罗系(T3-J)混合岩,隧道区地下水主要为上部残坡积层和强风化层中的孔隙潜水及下部基岩裂缝水。 隧道双洞最大总涌水量约d,正常涌水量约d,岩层富水性中等。据勘察取地下水水样分析,地下水对混凝土不具腐蚀性。 监控量测的目的 (1)通过监控测量,了解施工期地层、支护结构与周边环境的动态变化,明确施工对地层、支护

结构和周边环境的影响程度以及可能产生安全事故的薄弱环节,预测临近建筑物的变形发展趋势,及时对其安全性做出评估, 同时综合各种信息进行预警和报警,使有关各方有时间及时做出反应,防止环境事故的发生。 (2)监控量测,能客观、真实、全面地掌握隧道围岩、支护结构以及周边环境安全的关键性指标,确保工程安全,也为可能的纠纷提供处理依据和独立、客观、公正的监测数据。 (3)监测工作真正发挥优化设计和反馈指导施工的作用(而不是仅仅满足于收集资料和提交报表),对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发情况提出建议措施,提高本项目信息化施工水平,具有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4)修改工程设计。通过研究监测成果,判断结构的安全稳定性。有助于对工程设计进行修改,并通过监测数据与理论上的工程特性指标进行比较,以便了解设计的合理程度。 (5)提供判断围岩和支护体系基本稳定的依据,确定二衬的施作时间。 (6)验证支护结构设计,为支护结构设计和施工方案修订提供反馈信息。 (7)积累资料,为今后类似工程或工法本身的发展提供借鉴,并为隧道运营后的养护与维修提供可靠的原始数据。 工程监测的必要性 作为开挖对象,土体特性非常复杂,解析上的诸多假定是在所难免的,因此解析的结果只能作为一个初期的预测,而并非对环境的掌握。与解析相对应,监测具有相对准确地把握土体自身的动态(应力、变形、应变等)的特性。在解析结果的基础上对照监测结果,及时修正设计,实现信息化施工。 如前所述,工程施工中的现场监测是其施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而且各种施工开挖方法对土体和支护结构的受力以及周边的环境有较大的影响。尤其是不良地质现象如果不及时发现和处理,很可能发展成重大施工事故。为使施工满足安全性和经济性,通过现场监测进行预测、预报,是避免事故,降低施工风险的有效手段,进一步证明现场监测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监测方案制定的原则 根据隧道的工程地质和水位地质条件,结合我公司在以往隧道监测中积累的经验,编制本监测方案遵循以下原则: 1)监测方案以安全监测为目的,根据工程特点确定监测对象和主要监测指标。 2)根据监测对象的重要性确定监测规模和内容、监测项目和测点布置,较全面地反映围岩的实际工作状态。 3)采用先进、可靠的监测仪器和设备,设计先进的监测系统。

公路隧道施工过程监测技术继续教育自测答案

公路隧道施工过程监测技术 第1题 属非接触量测断面测定超欠挖的方法是() A.求开挖出渣量的方法 B.使用激光束的方法 C.使用投影机的方法 D.极坐标法 答案:D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3.0 批注: 第2题 锚杆施工时,对砂浆锚杆应尺量钻孔直径,孔径大于杆体直径()时,可认为孔径符合要求 A.50mm B.30mm C.15mm D.10mm 答案:C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3.0 批注: 第3题 喷射混凝土()是表示其物理力学性能及耐久性的一个综合指标,所以工程实际往往把它做为检测喷射混凝土质量的重要指标 A.厚度 B.抗压强度 C.抗拉强度 D.粘结强度 答案:A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3.0 批注: 第4题 喷射混凝土与围岩粘结强度试验试块采用()方法制作 A.喷大板切割法、成型试验法 B.凿方切割法、直接拉拔法 C.喷大板切割法、凿方割切法

D.成型试验法、直接拉拔法 答案:D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3.0 批注: 第5题 形状扁平的隧道容易在拱顶出现() A.压缩区 B.拉伸区 C.剪切区 D.变形区 答案:B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3.0 批注: 第6题 防水卷材往洞壁上的固定方法有()两种 A.热合法和冷粘法 B.有钉铺设和无钉铺设 C.环向铺设和纵向铺设 D.有钉铺设和环向铺设 答案:B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3.0 批注: 第7题 隧道锚杆杆体长度偏差不得小于设计长度的(?) A.60% B.85% C.90% D.95% 答案:D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3.0 批注: 第8题

盾构现场施工隧道监测方法

精心整理上海长兴岛域输水管线工程盾构推进 环境监测 技术方案

目录 一工程概况 二盾构推进对周边环境影响程度的分析和估计三监测施工的依据 四监测内容

上海长兴岛域输水管线工程盾构推进环境监测技术方案 前言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试验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历史上一些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都得益于试验测试技术。因此,试验测试技术是认识客观事物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也是解决疑难问题的必要手段,试验测试对保证工程质量、促进科学的发展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测量技术在土建工程中同样占有重要地位,它在各类工程建筑,尤其是在地下工程中已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测量的地位更显关键和重要。早期地下工程的建设完全 工作井相连。 输水管线总长约10563.305m,其中东线长5280.993m,西线长5282.312m。全线最小平曲线半径为R=450m;最大纵坡为8.9‰。具体详见下表。

施工工序,第一台盾构自原水过江管工作井始发推进(东线)至中间盾构工作井进洞后盾构主机解体调头,继续西线隧道推进施工。第二台盾构自中间盾构工作井始发推进(东线)至水库出水输水闸井进洞后盾构转场回中间盾构工作井,继续进行西线隧道推进施工。总体筹划详见下图: 二盾构推进对周边环境影响程度的分析和估算 因很复杂,其中隧道线形、盾构形状、外径、埋深等设计条件和土的强度、变形特征、地下水位分 V l S (x )i Z -地面至隧道中心深度。 φ-土的内摩擦角。 在已知盾构穿越的土层性质、覆土深度、隧道直径及施工方法后,即可事先估算盾构施工可能引起的地面沉降量,同时可及时地采取措施把影响控制在允许范围内。在推进过程中根据盾构性能及监测数据及时调整施工参数,控制变形量,确保周边环境的绝对安全,实现信息化施工。 三监测施工的依据 3.1技术依据 1) 上海长兴岛域输水管道工程技术标卷(甲方提供)

隧道施工监控量测方案

乐昌至广州高速公路T10标长基岭隧道、龙归隧道 施工监控量测专项计划 编制: 审核: 审批: 中铁隧道集团广乐高速T10标项目部 二零一零年七月

乐昌至广东高速公路T10表标段内共有2隧道,分别为长基岭隧道和龙归隧道。其中长基岭隧道为特长隧道,是广乐高速控制性工程,长基岭隧道左线长3920m,右线长3940m;龙归隧道右线长640m,左线长565m。长基岭隧道位于粤北凹褶束~韶关凹褶中的天门坳隆起地区,地层复杂、断层发育。断裂主要为北北东向和北东向,南北向。隧道穿越14条断层破碎带或岩溶侵蚀破碎带。龙归隧道位于湘粤坳褶束的粤北凹褶束,以华夏构造为主体,形成以南北向褶皱-瑶山复背斜的褶皱和盆地。断裂主要为北北东向和北东向。隧道穿越1条断层破碎带。隧道开挖埋深浅、跨度大,采用的支护措施和结构形式复杂多样,施工中各种工法转换复杂,因此为保证隧道施工安全、经济、顺利进行,在施工过程中应采取全过程监控量测措施,以根据监测信息反馈设计和指导施工,积极优化与调整施工方法、施工工艺和施工参数,控制支护结构变形,了解围岩动态变化,掌握最佳工序过程,从而确保工程安全与质量,并保护周围环境的安全。 1 监测目的和意义 监控量测是地下工程动态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隧道安全开挖的基础。在施工中,通过监控量测,掌握围岩动态和支护结构的工作状态,利用监控量测结果调整设计支护参数,指导施工,积累资料并为以后的类似工程提供类比依据;同时预测事故和险情,以便及时采取措施防止事故发生。 (1)了解围护结构和周围地层的变形情况,为施工日常管理提供信息,保证施工安全。 监测数据和成果是现场施工管理和技术人员判断工程是否安全的重要依据。因此,在施工过程中,通常依据监测结果验证施工方案的合理性,调整施工参数,必要时采取辅助工程措施,以达到信息化施工之目的。 (2)通过对隧道支护结构的变位、应力监测,及时修改支护系统设计。 (3) 验证支护结构设计,为支护结构设计和施工方案的修订提供反馈信息。 (4) 积累资料,以提高地下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水平。 支护结构的围岩压力分布受支护方式、支护结构刚度、施工过程和被支护围岩种类的影响,通常很复杂,现行设计分析理论尚未达到成熟的阶段,积累完整准确的地下工程开挖与支护监测结果,对于总结工程经验,完善设计分析理论是很有价值的。 2 监测的主要技术依据 2.1 执行的技术标准

暗挖隧道监测方案全解

目录 第一章工程概况 (2) 1.1 工程概况 (2) 1.1.1 项目概况: (2) 1.2 工程基本情况 (2) 1.3 工程特点简要说明 (2) 1.4 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 (3) 1.5 工程环境 (5) 1.5.1 既有建(构)筑物 (5) 1.5.2 地下现况管线 (5) 第二章施工监测 (6) 2.1.1 监测原则 (6) 2.1.2 监测准备 (6) 2.1.3 监测内容及监测频率 (7) 2.1.4 监测点布置 (8) 2.1.5 监控标准及预警值 (12) 2.1.6 观测要求及报告制度 (13) 2.1.7 变形超过允许值时采取的措施 (14) 第三章风险控制系统 (15) 3.1 监控量测控制标准 (15) 3.2 数据分析与处理 (15) 3.3 风险控制控制方法 (15) 3.4 监测应急预案 (15)

第一章工程概况 1.1工程概况 1.1.1项目概况: 工程名称:丽泽铁路桥区积水治理工程 工程地点:北京市丰台区京九铁路立交与丽泽路交汇处的东南角; 1.2工程基本情况 本工程为雨水泵站新建雨水调蓄设施,对高强度降雨进行消峰,可以有效应对极端情况下(例如断电、来不及切换发电车等情况)的桥区排水;同时能在雨量较大等特殊情况下进行强排(调蓄池和泵站同时抽水),提高排放能力。 1.3工程特点简要说明 本工程调蓄池设计为浅埋暗挖结构,新建调蓄池位于现状丽泽泵站东侧,采用暗挖施工,开挖竖井在泵站东侧,暗挖调蓄池断面为拱顶直墙型式,净宽7.3m,净高 6.3m,拱顶净高0.7m。调蓄池顶板覆土厚度约2.55-3.1m,隧道共计长度40.6m。 调蓄池初期支护采用钢筋格栅+C20喷射混凝土,厚度300mm,格栅纵向间距500mm。二次衬砌结构为C35强度等级模筑钢筋混凝土,防水等级P8,二衬厚度400mm。 调蓄池暗挖施工采取拱顶小导管超前注浆加固措施,小导管为?42mm花孔无缝钢管,长2.5m,环向间距0.3m,纵向搭接 1.0m。隧道采用台阶法留核心土开挖,初衬贯通后再施做二衬结构。 竖井侧壁开马头门时需在洞口拱顶提前打设大管棚,大管棚为?108mm花孔无缝钢管,长7m,环向间距0.3m。 因本工程埋深较浅,且隧道穿过现况泵站门前一条宽为5m的道路。考虑到施工安全,隧道穿越道路段将采取开挖前全断面注浆施工措施。

隧道监控系统解决方案

隧道车辆智能监控系统 一.需求分析与设计 (1)多级系统结构: 采用分级管理模式,建立多平台,多系统下的统一管理平台,能够通过总监控中心对所有系统内的分监控中心以及各本地监控室的主机及监控设备进行统一有序的调配、管理。而分监控中心在服从总监控中心调度指挥的同时,也在自己职能范围内管理和调度其所管辖各车站内的监控设备,从而达到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多级用户管理模式。 (2)数据传输方式 根据要求,本系统所涉及所有前端音视频信号、控制信号等均通过光纤传输到本地监控室,接入数字硬盘录像主机。 (3)设备选用要求 摄像机采用强光抑制型低照度日夜转换枪式摄像机,彩色480电视线/黑白600电视线,最低照度0.004Lux,彩色黑白自动转换,感应红外,电子快门可调,带宽动态功能,适合用于夜间识别车牌以及其它强逆光环境。 视频录像主机采用H.264压缩方式,每秒显示25帧,显示清晰度最高能够达到704*576。 (4)语音功能:要求实现各级监控室对前端监控点的广播功能; (5)防雷及电涌保护:能够防感应雷和雷电波,综合接地电阻小于1欧。 二.系统设计 (1)总监控中心 总监控中心由中心服务器、视频工作站、电子地图/报警主机/数字矩阵主机、电视墙等部分组成。

(2)本地监控端 车站本地监控端包括前端设备和节点监控室设备两部分。 1、前端设备包括:彩转黑日夜两用摄像机、防护罩、云台、解码器、号角扬声器、光端机(发射机)、周边防护设备等。 隧道内百万像素高清摄像机以100 米间距布置,以监视图像的连续性(没有盲区)为基准,隧道内沿一侧隧道壁分别设置低照度日夜型百万像素高清摄像机;在隧道出入口和匝道出入口开阔区域设置一台彩色360 度旋转高清摄像机云台。 2、监控室设备包括:十二路全实时数字硬盘录像主机、光端机(接收机)、广播设备等。 三、系统功能 (1)视频监控系统功能: 1、监控隧道出入口周围的情况,一旦出入口出现交通事故,进行实时监控并录像报警反馈。 2、隧道入口车辆高度检测 3、自动检测道路交通流量 4、异常行车状况(行车缓慢、拥堵、逆行、违停) 5、路面遗留物检测 6、行人穿行检测 (2)环境检测系统: 1、能见度检测 2、通风检测系统 3、照明检测系统: (3)报警设备 1、交通事件检测器 2、隧道内车辆着火,烟雾检测报警。 四.硬件需求与分析 视频监控摄像机功能规格限制: 1.摄像机保护罩同样要防水、防尘,密闭性必须达IP66以上,因为隧道结构在养护时必需要用高压水喷洗隧道壁面, 因此摄像机本体也须要有一定的防水防尘等级。

浅埋暗挖短台阶法隧道施工数值模拟分析(可编辑)

浅埋暗挖短台阶法隧道施工数值模拟分析(可编辑)浅埋暗挖短台阶法隧道施工数值模拟分析 江阿兰等: 浅埋暗挖短台阶法隧道施工数值模拟分析浅埋暗挖短台阶法隧道施工数值模拟分析 江阿兰, 郑继强 大连交通大学. 辽宁大连 【摘要】对某市地铁砂土地质的隧道,利用有限元软件, 建立隧道弹塑性数值模型, 研究短台阶法施工过 程中地表沉降、拱顶沉降和水平收敛的发展规律, 通过和施工实测数据对比, 调整施工措施和方法, 以确保施工安 全性, 为同类工程提供参考。 【关键词】浅埋暗挖;短台阶隧道;数值模拟分析【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一? 舢? ,? , ,: , ,, , . ,. :; ; 引言工安全性的重要保证。 近年来,地铁建设发展非常迅速, 施工中受地质. 地面交通条件和施工条件的限制, 不得不采用短台阶法施工。区间施工段位于主干道下方, 车流量及人流量都较大;主干道为双向车道,车流密集,客流量较大,施短台阶法可缩短支护结构闭合的时间, 能改善初次支 护的受力条件, 有利于控制隧道收敛速度, 短台阶长工中不能中断交通。工程场地范围内主要为道路, 两 侧为现有企事业单位。 度小于倍但是大于? . 倍的洞跨, 可以上下断面平行作业。而针对城市地铁短台阶法隧道的施工研. 工程地质究不是很到位, 城市地铁隧道施工情况下的地层变形

地铁区间隧道自南向北沿轴线穿越河流冲洪积 规律及控制方法一直是近些年工程界研究的热扇, 表层第四系地层广泛发育, 沉 积韵律较为明显, 厚 点, 以某市马蹄形类围岩,两洞净距为的隧度较大。地层由南向北颗粒逐渐变粗, 粘性土层逐渐 道为例, 基于浅埋暗挖隧道施工引起地表沉降的时空变薄。地层结构由第四纪全新世人工堆积层、冲洪积 效应和沉降机理分析, 建立了弹塑性模型, 对隧道短相地层、晚更新世冲洪积 相地层组成。建筑场地地形 台阶法开挖过程进行模拟。通过模拟得出地表沉降、较平坦, 场地所处地貌单元为河流冲洪积阶地。 拱顶沉降和洞周收敛的发展规律。 计算模型的建立工程概况. 本构关系 . 工程范围以本工程实际材料的力学特性为依据, 同时分析考虑材料本构模型的适用范围, ? 塑性该市地铁隧道区间为单洞单线马蹄形断面, 轴线间距, 区间隧道覆土厚度为? , 区间隧道施模型主要适用于在单调荷载下颗粒状材料, 能够真实工采用矿山法施工。区间基本位于主干道上方,主干反映土体性状的本构, 如土 体的屈服特性、剪胀性等, 道为该市交通干道,交通流量较大,道路两侧建构工程实例中的开挖部分是砂土地质, 因此本文的计算 模型采用采用? 本构。 筑物密集,对地表沉降要求严格, 施工监测是隧道施低温建筑技术年第期总第期 . 计算参数响, 选取了离洞口处的地铁隧道断面作为典型断 根据地质勘查报告中隧道工程岩体分级参数、现面, 进行结果分析。

地铁、隧道施工监测方案

施工监测方案 第一节监测方案设计和测点布设原则 18.1.1 监测组织机构 18.1.2 设计原则 1、本工程项目监测方案以安全检测为目的,根据不同的工程项目如(明挖、暗挖、盾构)确定监护对象(建筑物、管线、隧道等),针对监测对象安全稳定的主要指标进行方案设计。 2、本工程项目监测点的布置能够全面地反映监测对象的工作状态。 3、采用先进的仪器、设备和监测技术,如计算机技术、遥测技术等。 4、各监测项目能相互校验,以利数值计算,故障分析和状态研究。 5、方案在满足监测性能和精度的前提下,可适当降低检测频率,减少检测元件,以节约监测费用。 18.1.3 测点布设原则 1、观测点类型和数量的确定应结合工程性质、地质条件、设计要求、施工特点等因素综合考虑。 2、为验证设计数据而设的测点布置在设计中最不利位置和断面,为结合施工而设的测点布置在相同工况下的最先施工部位,其目的是及时反馈信息、指导施工。 3、表面变形测点的位置既要考虑反映监测对象的变形特征,又要便于来用仪器进行观察,还要有利于测点的保护。 4、除埋测点不能影响和妨碍结构的正常受力,不能削弱结构的变形刚度和强度。 5、在实施多项内容测试时,各类测点的布置在时间和空间上应有机结合,力求使一监测部位能同时反映不同的物理变化量,找出内在的联系和变化规律。 6、深层测点应在施工前30 天布置好,以便监测工作开始时,监测元件进入稳定的工作状态。 7、测点在施工过程中遭到破坏时,应尽快在原来位置或尽量靠近原来位置补设测点,保证该点观测数据的连续性。 18.1.4 主要监测仪器

在本标中,若我局中标将采用由中国地震局第一地形变监测中心研制的“隧道形变自动化监测系统”用于本标监测控制。 该自动化监测系统是对整个被监测区域进行多点同时快速扫描式测量,测试的频率可根据实际情况来设定,因此所取得的每一瞬时观测值更真实、更可靠的反映当时被测目标的变形状态。 1、BOY—1 型臂式倾斜仪 该仪器具有传感器体积小,安装简单灵活,既能分散单个观测,又能多臂组合成隧道变形监测系统。该仪器可用来监测隧道纵向倾斜(沉降)、环缝变形错位及隧道收敛变形等。 主要技术指标 灵敏度:0.005mm—0.01mm(1—2 角秒) 测量范围:±5°或±10°(臂的最大倾斜度) 采数频率:自由选择 平均日漂移:小于0.05mm/d 测量精度(单臂):±0.017mm 适宜环境温度:0°—45℃ 适宜环境湿度:90% 电源:AC200V 50HZ 0.15W DC±9V 20Ma 2、激光水平位移监测仪 利用激光发散小,能量高的特性,使用激光束做为位移监测的参照系(基准线),用装有硅光电池的光电转换板对激光聚焦中心进行自动跟踪,光电转换板与一个精密位移传感器相连,这样就可以测量出接收端相对激光束的水平位移变化量。 主要技术指标 灵敏度:0.05mm 测量动态范围:50mm 采数速度、频率:2 分钟以上自由选择 日漂移:小于0.05mm/d 测站精度:0.1mm 非线性误差:小于2% 电源:AC220V 50HZ 3、数据采集及处理软件 为了使监测仪采集的数据使用电脑来分析处理,采用相应的软件和建立数据库。本次处理软件是在windows 下进行数据处理和操作,使用微软公司开发的Visual Basic 6.0 软件,Visual Basic 6.0 可以支持使用多种数据库,Access 是Visual Basic 6.0 的内部数据库,其操作方便,安全性强,因此选择Access 作为数据处理的数据库。 计算机接口采用DC1054A/D 转换器和DC1070A/D 转换器,前者用于激光位移仪,后者用于臂式倾斜仪。 本次采用的软件主要有下述几方面的功能: A、实时采集数据并同时显示各监测目标点的观测数据和连续变化的图形; B、对观测数据储存和各种形式的输出; C、打印数据报表和绘制输出观测图形(全部数据、小时值、日均值、五日均值、月均值); D、对监测到各项目各组数据(任意时间区段)进行精度计算统计和分析; E、对观测数据进行相关的数学处理: (1)滑动滤波(圆滑观测曲线); (2)低通滤波(去掉高频躁声);

隧道施工监测方案

隧道施工监测方案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中铁十四局集团武广项目部XXTJIII标 隧道监控量测实施方案 编制: 复核: 审核: 日期: 中铁十四局集团武广项目部XXTJIII标第三项目队 二○○六年八月 隧道施工监控测量方案 一、工程概况 我管区内共有四座隧道(马家冲1#隧道,长度133m(其中明洞28m);马家冲2#隧道,长度307m(其中明洞34m);茶园林隧道,长度231m(其中明洞97m);大塘冲隧道,长度150m,(其中明洞68m)),共计长度821m。所有隧道埋深浅,围岩属V级软岩,为褐黄~褐红色,全风化、强风化砂质板岩,强度在200~350Kpa之间。节理裂隙与板理及层面等结构面极发育,易软化、变形,易造成塌顶、坍塌。隧道范围内地下水总体不发育。设计采用双侧壁导坑法施工,后变更为三台阶留核心土法施工。 二、监控量测的目的 为了掌握围岩在开挖过程中的动态信息和支护结构的稳定状态,提供有关隧道施工全面、系统的信息资料,为评价和修改支护参数,力学分析及二次衬砌施作时提供信息依据,确保施工安全和支护结构的稳定。在新奥法施工中,监控量测是施工过程中必须的施工程序。对围岩支护系统的稳定状态进行监测,是确保施工安全、指导施工程序、便利施工管理的重要手段。 三、监控量测项目 隧道施工监测量测项目主要有:洞内外观测、水平相对净空变化值的量测、拱顶下沉量测。

五、测量监控方案 A、洞内外观察 ①洞内外观察(即地质和支护状态观察)分开挖工作面观察和已施工区段观察两部分,开挖工作面观察在每次开挖后进行一次,内容包括围岩岩性、产状、变形、围岩风化变质情况、节理裂隙发育、断层分布和形态、地下水情况、工作面稳定状态、底板情况、及喷射砼的效果等,观测后应绘制开挖工作面地质素描图,填写工作面状态记录表及围岩类别识别卡,对已成区段的观测应每天进行一次,观察内容包括喷射砼、锚杆、钢架的状况,并将观测情况进行记录。 ②洞外观察包括洞口地表情况、地表沉陷、边坡及仰拱的稳定、地表水渗透的观察。 ③观测方法:地质罗盘和眼睛进行观测。

最新版隧道机电监控安装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隧道机电监控安装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目录 1 施工组织设计依据 (8) 2工程概况 (9) 2.1总概述 (10) 2.2机电工程概况 (11) 2.2.1通风设施 (11) 2.2.2照明设施 (11) 2.2.3消防设施 (12) 2.2.4供配电设施 (12) 2.2.5火灾检测与报警设施 (12) 2.2.6交通检测控制与诱导设施 (13) 2.2.7有线广播系统 (13) 2.2.8紧急呼救设施 (13) 2.2.9通风及照明控制设施 (13) 2.2.10闭路电视监视设施 (13) 2.2.1l中央控制室 (13) 2.2.12防雷及接地系统 (13) 2.3机电工程的特点 (14) 2.3.1 质量要求高 (14) 2.3.2 工期紧迫 (14) 2.3.3技术要求高 (14)

3 施工组织措施 (15) 3.1 设备、人员动员周期 (15) 3.2设备、人员、材料运到施工现场的方法 (15) 3.3 项目经理部管理职责 (15) 3.4项目经理部管理系统 (16) 3.4.1 管理机构设置图 (16) 3.4.2管理人员及设备的配置 (17) 4进度计划管理 (18) 4.1概述 (18) 4.2机电工程进度计划 (19) 4.2.1机电工程工期 (19) 4.2.2工期设定依据 (19) 4.2.3分专业安装进度计划 (19) 4.3施工进度月计划的编制 (20) 4.4施工进度计划的控制 (20) 4.4.1进度计划的控制方法 (20) 4.4.2进度计划的过程控制 (20) 5 施工技术管理 (21) 5.1施工图的自审和会审 (21) 5.1.1 分专业自审 (22) 5.1.2专业综合自审 (22) 5.1.3施工图交底 (22)

公路隧道数值模拟(分析讲课版)

广东省交通厅科技项目 复杂地质条件下隧道施工安全 保障技术研究 茶林顶公路隧道初始应力状态及施工力学数值模拟 目录 1 工程概况 (1) 2 工程地质条件 (1) 2.1地形地貌 (1) 2.2地质构造 (1) 2.2.1褶皱 (1) 2.2.2断层 (1) 2.3地层岩性 (1) 3 MIDAS/GTS简介 (2) 4隧道岩体应力场的数值模拟 (3) 4.1数值分析模型的建立 (3) 4.2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4) 4.2.1 最大主应力特征 (4) 4.2.2 最小主应力特征 (7) 4.2.3 最大剪应力特征 (9)

4.3主要结论 (12) 5隧道典型横断面施工力学数值模拟 (12) 5.1计算参数的选取 (12) 5.2数值分析模型的建立 (13) 5.3施工过程控制 (14) 5.4数值分析结果及其分析 (14) 5.3.1围岩位移特征 (14) 5.3.2围岩应力特征 (21) 5.3.3围岩屈服接近度特征 (32) 5.3.4断层带位移特征 (35) 5.3.5断层带应力特征 (41) 5.3.6断层带屈服接近度特征 (50) 5.3.7隧道初期支护结构内力及应力特征 (53) 5.5主要结论 (67) 6 结论和建议 (67)

1 工程概况 广梧高速公路茶林顶公路隧道左线起点里程LK71+566,终点里程LK74+261,全长2695m;右线起点里程RK71+632,终点里程LK74+246,全长2614m。为双洞四车道,左、右线隧道分离布设,设计行车速度为80km/h。 2 工程地质条件 2.1地形地貌 隧道地处茶林顶重丘山岭区,山体走向总体呈近北东或北西向,地势总体呈南高北低,隧道线路经过最大高程约为355m,隧道进出口丘山体呈缓坡状,自然坡度为10°~20°,隧道中部山顶及山凹两侧山坡坡度较大,约30°~35°,山体植被茂密,主要生长松树和杂草,山体地表发育有数条小沟谷,部分沟谷内有长年流水,地表水量较小,隧道中部为一较大沟谷(分水凹),呈北东方向,平时无水流,但大雨时水量较大。 2.2地质构造 2.2.1褶皱 根据地质填图岩性组合分析对比,隧道区存在一背斜褶皱构造,其轴部为泥盆系东岗岭组地层,两翼为泥盆系榴江组地层,为一向北西倾覆背斜构造。 2.2.2断层 分布于郁南茶林顶F7断层,地貌上表现为沟谷,推荐线路大致在右线K72+980处遇该断层,影响带宽20~30m。断层走向NE40?~45?,倾向NW,倾角75?~80?。受断层影响,中泥盆统东岗岭组白云质灰岩破碎,形成构造角砾岩和密集节理带,地表沟谷中有泉水溢出。钻孔岩心显示断层角砾呈棱角、次棱角状,为方解石脉胶结,脉中晶洞及自形方解石发育,反映其晚期活动为张性和正断层特征。 2.3地层岩性 第四系覆盖层主要为亚粘土,下伏基岩主要为上泥盆统榴江组砂岩和中泥盆统东岗岭组白云质灰岩,其褶皱相对发育,从地表看,LK71+730(RK71+710)~LK72+950(RK72+940),LK73+620(RK73+605)~LK74+000(RK73+960)为上泥盆统榴江组砂岩、页岩、石英砂岩,其余为中泥盆统东岗岭组白云质灰岩、灰岩。 1、耕植土(Q pd):灰褐色,湿,可塑状,主要由亚粘土组成,局部可见有植物根系,偶

隧道施工期间的变形监测

TRANSPOWORLD 2011No.9 (May) 206B RIDGE&TUNNEL 桥梁隧道 隧 道监测作为新奥法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隧道施工中 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某隧道(DK2+450~DK4+036)地处龙岩闹市区,具有埋深浅、地表建筑密集、地下管线众多、围岩破碎、施工对地表建筑及地下管线影响大等诸多施工不利因素。在施工期间对地表位移、建筑变形及爆破震动等进行监测,监测成果除了为评价施工对建筑的影响服务外,监测成果还可反馈施工,为施工方案及爆破设计参数等的优化提供重要依据,测试成果对确保施工安全、加快施工进度、降低施工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监控测量的目的 在施工期间对隧道进行监控测量,可掌握围岩和支护的动态信息并及时反馈,指导施工作业;通过对围岩和支护的变位、应力测量,修改支护系统设计,提供二次支护的最佳时间;在位移——时间曲线中如出现以下反常现象,表明围岩和支护呈不稳定状态,应加强监视。 隧道洞内外观测 隧道开挖工作面的观测 在每个开挖面进行,特别是在 软弱破碎围岩条件下,开挖后由隧道工程师和地质工程师立即进行地质调查,观察后绘制开挖工作面略图(地质素 描),填写工作面状态记录表及围岩级别判定卡。 开挖后未被支护围岩的观测,如节理裂隙发育程度及其方向;开挖工作面的稳定状态,顶板有无坍塌;涌水情况:位置、水量、水压等;底板是否有隆起现象。 对开挖后已支护的围岩的观测,如对已施工区段的观察每天至少进行一次,观察内容包括有无锚杆被拉断或垫板脱离围岩现象;喷射混凝土有无裂隙和剥离或剪切破坏;钢拱架有无被压变形情况;锚杆注浆和喷射混凝土施工质量是否符合规定的要求;观察围岩破坏形态并分析。 洞外观察 洞外观察包括洞口地表情况、地表沉陷、边坡及仰坡的稳定以及地表水渗透等的观察,观察结果记录在工程施工日志及相关表格中。 隧道位移及变形量测 地表下沉量测 根据图纸要求洞口段应在施工过程中可能产生地表塌陷之处设置观测 点,如图1所示。地表下沉观测点按普通水准基点埋设,并在预计破裂面以外3~4倍洞径处设至少两个水准基点,以便互相校核,基点应和附近原始水准点多次联测,确定原始高程,作为各观测点高程测量的基准,从而计算出各观测 点的下沉量。地表下沉桩的布置宽度应根据围岩级别、隧道埋置深度和隧道开挖宽度而定。地表下沉量测频率和拱顶下沉及净空水平收敛的量测频率相同。地表 下沉量测应在开挖工作面前方H+h(隧道埋置深度+隧道高度)处开始,直到衬砌结构封闭、下沉 基本停止时为止。 周边位移量测 C R D 法洞内监控点布置见图2所示,而双侧壁导坑法洞内控制点布置见图3所示。量测坑道断面的收敛情况,包括量测拱顶下沉、净空水平收敛,以及底板鼓起(必要时)。拱顶是隧洞周边上的一个特殊点,挠度最大,其位移情况,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显示“闯口”作用等。 拱顶下沉和水平收敛量测断面的间距,Ⅲ级及以上围岩不大于40m;Ⅳ级围岩不大于25m;V级围岩应小于 隧道施工期间的变形监测 文/王 刚

华岩隧道监控系统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重庆华岩隧道(原名石板隧道)———第五标段(机电工程) 隧道监控施工方案 批准:

重庆工业设备安装集团有限公司 2016年9月 审批: 复审: 审核: 编制:

打字:文字校对: 目录 一、编制依据 二、工程概况 三、主要实物工程量 四、资源配置计划 五、隧道监控系统主要施工方法

六、火灾报系统主要施工方法 七、质量保证措施 八、安全保证措施 九、文明施工措施 一、编制依据 1、华岩隧道(原名石板隧道)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 2、国家现行有关规程规范、质量评定标准、标准图集及国家现行的有关政策法规 GB 50300-2013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 GB 50303-2014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 50116-2013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 GB 50093-2013 自动化仪表工程施工及质量验收规范 GB/T26802-2011 工业控制计算机系统通用规范 GB 50168-2006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缆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 GB 50169-2006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程 GB 50198-2011 民用闭路监视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GB 50311-2007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GB 18567-2010 高速公路隧道监控系统模式 GA/T 484-2010 LED道路交通诱导可变信息标志 GB/T21197-2007 线型光纤感温火灾探测器 GB/T9385-2008 计算机软件需求规格说明规范 GB/T15532-2008 计算机软件测试规范 GB/T22239-2008 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 GB 12663-2001 防盗报警控制器通用技术条件 GA/T 367-2001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技术要求 HGT20700-2000 可编程控制器系统设计规定 YD 5121-2010 通信线路工程验收规范 JGJ 59-2011 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

北京地铁十号线某近接区间隧道的施工数值模拟

北京地铁十号线某近接区间隧道的施 工数值模拟 【摘要】对北京地铁10号线知学区间近距离侧穿国管局宿舍楼3种不同工法的施工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对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的比较分析,论证了施工中采取袖阀管掌子面注浆和“后CRD法”等技术措施及工法对控制地表沉降的有效作用,得到了一些有益的结论,可供类似工程参考。【关键词】隧道施工; 有限元; 数值模拟; 区间隧道; 地表沉降 1 工程概况 知春路站~学院路站区间位于北京海淀区知春路东段,右线起讫里程:K4+570.8~K5+485.331,长度914.531m。其中K5+375.0-K5+430.0为近距离穿越国管局宿舍楼楼段。该段呈西北-东南走向,位于由直线过渡到R=350m圆曲线的缓和曲线上。隧道埋深16m。区间近距离过国管局宿舍楼楼段,右线结构南侧外缘距离楼房地下室最小水平距离约0.9m,最小垂直净距5.7m,最近点为右 K5+404.001,此处区间隧道的开挖掘进属于近接施工。图1为区间结构与建筑物 1

关系断面图。该段区间为单孔单线马蹄形隧道,处于减震段,开挖尺寸宽6.1m,高6.64m;本工程采用矿山法施工。穿越此建筑物,是本段区间的施工重点。穿越地段国管局宿舍楼实为两座楼房,竣工于1993年。一座为砖混结构条形基础,地上6层,基础埋深约2~6m,基坑施工时采用放坡开挖,无基坑围护结构。另一座为现浇混凝土结构板楼,筏板基础,地上9层,地下2层,基础埋深约6.2m,基坑施工时采用放坡开挖,无围护结构(图1)。本文采用有限元手段对区间隧道通过9层宿舍楼的情况进行了平面数值模拟。隧道上方土层有杂填土、素填土、粉土、粉质黏土,洞身土层有粉土、粉砂、细砂,底板标高处于黏土层中。影响隧道施工的地下水是富存于洞身位置处粉土层和粉砂层中的台地潜水,其他类型地下水对隧道施工影响不大。本区段北侧是繁忙的交通主干道的交通十字路口,南侧是居民小区,因而无法采取地面降水措施,台地潜水水位下台阶中部,粉砂层含水量较为丰富。 2 工法介绍 本区段隧道由于靠近国管局宿舍楼,施工存在较大的风险,隧道工法的选择经过了如下三个阶段。 2.1 CD工法试验段施工阶段 区间隧道左线K5+360-K5+375段为CD工法试验段施工阶段。本段隧道初期支护施工于2006年3月26日开始,2006年4月4日结束,历时10天。隧道施工严格按照设计及规范要求进行,但由于本段隧道内地质情况,其下层全部为 2

隧道变形监测方案-新

隧道变形监测方案 1、目的 为明确隧道内变形观测的作业内容,规范技术细节及作业程序,总结隧道结构变形规律,为隧道结构维修养护提供依据,指导津滨轻轨隧道变形观测工作进行,从而保证行车安全,特制订本预案。 2、适用范围 2.1适用于津滨轻轨隧道变形观测的相关工作; 2.2线桥室从事变形观测的相关工作人员须依据本方案开展各项变形观测工作。 3、职责分工 隧道变形工作由线桥室主任及安技主管进行监督指导,桥梁维修主管负责变形观测工作的全面管理与协调,桥梁检测工程师协同隧道工程师、桥梁维修工程师负责隧道变形观测的相关技术工作,并由桥隧检测工区负责具体实施。 4、参考依据 《建筑变形测量规程》 《地下铁道、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 《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5、变形观测工作内容 5.1隧道沉降观测 监测隧道结构的沉降,主要是监测隧道结构的底板沉降,实质上是对道床的监测,主要包括区间隧道的沉降监测以及隧道与地下车站交接处的沉降差异监测。运营测量采用的坐标系统、高程系统、图式等与原施工测量相同。 5.1.1监测基准网 监测基准网是隧道沉降监测的参考系,由水准基点和工作基点构成,网形布设成附合水准路线或沿上、下行线隧道布设成结点水准路线形式,采用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观测标准进行。水准基点采用隧道线路两端远离测区的国家II等水准点,在沿线车站内和联络通道处布设工作基点,每个车站布设4个工作基点,联络通道处布设2个工作基点,水准基点与车站内、联络通道处工作基点共同构成监测基准网,如图1所示。基准网的高程值由国家水准点引入,每季度校核一

次,分析工作基点的稳定性;然后,再通过车站内两侧的工作基点,采用附合水准路线对每段隧道结构进行沉降观测。 图1 监测基准网示意图 5.1.2沉降监测点 津滨轻轨地下结构由明挖段和盾构组成,明挖段沉降监测点按施工浇筑段每段设4个点,分别布设在左右两侧墙上。具体布置见图2。 图2 明挖段沉降监测点布置示意图 为方便以后长期的位移监测工作,隧道内沉降监测点布设在隧道中线的道床上,隧道直线段每隔30m设一个测点,曲线处根据曲线半径大小设置测点间距,半径为400m曲线处每隔12m设一个测点,半径为800m曲线处每隔18m设一个测点,半径为2000m曲线处每隔30m设一个测点。具体布置见图3。

隧道施工安全监控方案

宁波引水工程 隧道施工监控及安全门禁管理系统技术方案 浙江隧道工程公司 2016年3月5日

一、概述 视频监控系统是整个隧道施工调度监控管理系统中的重要组成 部分,是在网络环境的基础上实现分控功能的子系统。从而达到处于管理平台上的各级领导随时随地通过网络环境监管作业区的安全生 产及设备运营状况,根据施工状况采取有效措施及时调整管理措施的目标。 门禁是为提高隧道工地的安全性,应严格控制隧道工地大门和安全出入口管理。在施工现场各个出入口,安装通道控制门禁(三辊闸、摆闸、翼闸等通道闸机,以及感应卡读写器结合,便构成智能通道闸综合管理系统),强制工地直属人员须佩带感应卡后方可进入工地,非工地人员未经登记和授权无法擅自进入施工现场,杜绝安全隐患并切实保障工地的安全生产。 二、系统特点 本系统分别对隧道洞口、进出的人员进行摄像监控,拍照、摄像信号联入网络,通过电脑管理所有信号,使得录像机的视频信号可以通过网络、手机APP平台自由查看和管理。 1.树立全新的工地管理形象 现代化的高科技产品的使用,一定会使企业的管理形象和知名度得到很大的提高。采用自动控制管理系统,无论从产品的造型方面,还是自动控制所带来的方便实用性及管理的科学性,都将给管理树立起良好的形象,使企业成为科学管理的楷模。 2.严格发卡、安全管理

采用先进的射频卡,实行一人一卡,一车一卡,刷卡通行;资料存档,保证人员、车辆的计时刷卡通行 3. 实时监控 各工区洞口摄像系统可进行全天24小时实时监控和录像,全部性能指标均达到国家要求,通过超低照度摄像机,监视各隧洞口区域情况,具有正常连续录像、视频移动感知录像、联动录像等多种录像模式,各种模式可交替设置,实现监控和存储的智能化,节省硬盘空间。 4.视频联动抓拍、录像 对进出工地的的每一个人员,都会进行视频抓拍、并将出入前后的录像保存到电脑,并将图像资料保存在电脑硬盘,电脑存储图像信息达可达30天以上,供事后查证。 5、人员定位 通过在隧道节点位置安装感应器自动感应在此工作面施工人员信息,实时显示在软件上。 6.防止尾随功能 系统具有防止尾随进入功能,能够在大流量通过的情况下准确识别每一个未带卡人员。 7. 实时统计 所有进入工地人数实时显示,报表可实时查询哪些人在工地。 三、摄像监控设计方案概述 1. 设计概要

某地铁盾构隧道的数值模拟计算

某地铁盾构隧道数值模拟计算 摘要: 针对具体的工程和现场监测以及实测资料,用FLAC 对某一地铁盾构隧道施工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对模拟数据进行了分析,得出了隧道位移变形、各种应力云图等重要工程信息, 得出盾构隧道和周边围岩的变化规律, 对改善盾构隧道的施工方法, 提高工程质量, 确保工程安全,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实用价值。 关键词: 地铁隧道;盾构隧道;数值模拟 一、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和城市化的发展以及城市人口的过快增长,传统的公共汽车和无轨电车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城市居民高频率出行的需要。建设以地下铁道为代表的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系统,是解决我国中心城市公共交通运输矛盾的重要途径。 随着盾构法在我国地铁隧道开挖中的应用越来越广,隧道数值模拟和施工监测在隧道开挖过程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数值模拟由于能全面预测隧道开挖的全过程,已被广泛使用;施工监测则主要是利用围岩变形和拱顶沉降的监测数据掌握围岩动态和隧道支护结构的工作原理,通过施工过程对围岩实时监控,对监控数据进行分析和综合判断, 对可预见的事故和险情及时采取措施,把风险控制到最小,所以数值模拟和施工监测数据以及对数据的分析就成为衡量设计和施工是否合理的一个重要指标。 为确保工程质量, 隧道在开挖过程中必须进行必要的变形监测。施工监测应包括两端洞口浅埋段地表沉降量测、洞内拱顶下沉、水平收敛、锚杆拉拔等量测内容,其中以拱顶沉降观测和隧道水平收敛监测为主,工作原理就是通过测量手段, 来了解拱顶的平面位移和拱顶下沉情况。施工监测不仅为隧道开挖提供重要的手段,而且为调整设计参数、选择合理的支护方式和综合评价围岩稳定性提供科学依据,从而便于日常施工组织管理,以达到安全施工的目的。 本文以某一地铁盾构隧道为例。该隧道外径为6.0m,衬砌厚度为0.3m,内径为5.4m,埋深为10m。地铁隧道断面如下图1。 图1 地铁隧道断面示意图

隧道施工监测方案

中铁十四局集团武广项目部XXTJIII标隧道监控量测实施方案 编制: 复核: 审核: 日期: 中铁十四局集团武广项目部XXTJIII标第三项目队 二○○六年八月

隧道施工监控测量方案 一、工程概况 我管区内共有四座隧道(马家冲1#隧道,长度133m(其中明洞28m);马家冲2#隧道,长度307m(其中明洞34m);茶园林隧道,长度231m(其中明洞97m);大塘冲隧道,长度150m,(其中明洞68m)),共计长度821m。所有隧道埋深浅,围岩属V级软岩,为褐黄~褐红色,全风化、强风化砂质板岩,强度在200~350Kpa之间。节理裂隙与板理及层面等结构面极发育,易软化、变形,易造成塌顶、坍塌。隧道范围内地下水总体不发育。设计采用双侧壁导坑法施工,后变更为三台阶留核心土法施工。 二、监控量测的目的 为了掌握围岩在开挖过程中的动态信息和支护结构的稳定状态,提供有关隧道施工全面、系统的信息资料,为评价和修改支护参数,力学分析及二次衬砌施作时提供信息依据,确保施工安全和支护结构的稳定。在新奥法施工中,监控量测是施工过程中必须的施工程序。对围岩支护系统的稳定状态进行监测,是确保施工安全、指导施工程序、便利施工管理的重要手段。三、监控量测项目 隧道施工监测量测项目主要有:洞内外观测、水平相对净空变化值的量测、拱顶下沉量测。 四、监控测量设备仪器、量测方法、频率

五、测量监控方案 A、洞内外观察 ①洞内外观察(即地质和支护状态观察)分开挖工作面观察和已施工区段观察两部分,开挖工作面观察在每次开挖后进行一次,内容包括围岩岩性、产状、变形、围岩风化变质情况、节理裂隙发育、断层分布和形态、地下水情况、工作面稳定状态、底板情况、及喷射砼的效果等,观测后应绘制开挖工作面地质素描图,填写工作面状态记录表及围岩类别识别卡,对已成区段的观测应每天进行一次,观察内容包括喷射砼、锚杆、钢架的状况,并将观测情况进行记录。 ②洞外观察包括洞口地表情况、地表沉陷、边坡及仰拱的稳定、地表水渗透的观察。 ③观测方法:地质罗盘和眼睛进行观测。 ④在观察过程中如发现地质条件恶化,初期支护发生异常现象,立即通知施工负责人采取应急措施,并派专人进行不间断观察。同时报设监理、计单位进行现场查勘,制定加固处理方案。 B、拱项下沉及周边收敛量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