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道德经与养生上课讲义

道德经与养生上课讲义

道德经与养生上课讲义
道德经与养生上课讲义

道德经与养生

摘要:论文论述老子的养生思想。认为中国的养生理论与实践以古代哲学和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为基础,在中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中,老子所著的《道德经》被后世奉为道家经典。论文认为,老子的思想源头是《易经》。老子养生思想的原则有: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委曲求全,大巧若拙。顺其自然,健康长寿。其具体方法有:至虚守静,终身不殆。意守一窍,排除杂念。闭目塞听,回光返照等等。

关键词:老子养生思想源头原则方法现实意义

养生,又称摄生,道生,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的意思;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的意思,养生就是根据生命的发展规律,达到保养生命,健康精神,增进智慧,延长寿命的目的的理论和方法。我国的养生文化源远流长,内蕴深厚,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养生文化相比,中国的养生理论与实践以古代哲学和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为基础,显得尤为博大精深。在中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中,老子所著的《道德经》被后世奉为道家经典。其中的养生观点更是中国养生理论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现就《道德经》的养生思想做些粗浅分析:

一, 老子养生思想的源头:

老子的思想源头是《易经》。《易经》最初的东西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东西。所以老子是先研究易经的源头,然后有大的领悟,又按周易的格式,写了一本《道德经》,从理的角度来讲解天道、人道。老子的《道德经》分成两部分,上卷讲天法道,下卷讲人心德。而《周易》的格式也是一样,上部分讲天体演变过程,下部分讲人类的演变过程,所谓的“易”,就是演变的意思。因此,《道德经》以其独特的思想注解了《易经》的最高境界----人道合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是以《易经》一书为基础,以阴阳相生相克之道为原则写的《道德经》。主要是以天体运动规则为核心,提出人的心境修炼、处事之道的一本书。应该说,《道德经》无处不蕴含着《易经》中的自然规律和哲学思考,比如说阴阳学说:有阴便有阳、有阳便有阴、阴阳相生相克等,也即是“一阴一阳之谓道”;物极必反等。

二,老子养生思想的原则:

1、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老子在《道德经》第44章中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老子认为,生命比名利和财富更为可贵。过多的贪欲必定会造成极大的耗费,过多的贮藏必定会造成严重的损失。知道满足就不会招来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如能做到这些,就可以使生命安全长久。

在第46章中,老子又说:“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老子把有道和无道的世界进行了对比,揭示战争的根源是君主无道。君主无道是扩张领土,贪得无厌,永不知足。所以说懂得满足,才是永远的满足。44章是针对普通人修道而言,46章是针对国君修道和治理国家而言。但不管普通人也好,国君也好,修身养性也好,治理国家也好,都须适可而止,知足常乐,才不会招来灾难。反之,则祸害无穷,甚至招来杀身之祸。

2、委曲求全,大巧若拙。

在《道德经》第22章中,老子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以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章,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认为,委屈反而能保全,弯曲反而能变直,低凹反而能积满,陈旧反而能出新,少取反而能多得,贪多反而会迷惑。因此,圣人遵守着一(即道)行事而成为天下的典范。不自以为是,才声名远扬;不自我显露,才能自明;不自我夸耀,才能有功;不自以为贤能,才能高于别人。因为与人无争,所以没有人能和他相争。在《道德经》第45章中,老子说:“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这章的意思是:大的成就仿佛有缺陷,它的作用不会穷尽。非常挺直像弯曲,极其灵巧像笨拙,极其有余像不足,非常善辩像说话迟钝。不停跳动可以战胜寒冷,内心安静可以驱赶酷热。追求清静无为的人,可以成为天下的君长。

在这两章中,老子谈的都是相反相成的哲学道理,充满朴素的辩证思想。矛盾事物的双方,既相互排斥或相互斗争,又密不可分,互相成全,互相配合,具有同一性。在一定的条件下,矛盾的事物还会向对立的方向转化和发展。在这两章中,老子谈的委屈则全,少取多得,不自以为是,不自我显耀,与人无争,大成若缺,

大巧若拙等不仅是如何为人处世的问题,而且是如何修道养生的大问题,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领悟。

3、顺其自然,健康长寿。

老子在《道德经》第50章中说:“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者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避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

这章的意思是,人出世为生,入地为死。人生,属于长寿的,占十分之三,属于短命的,占十分之三。本来可以活得长久,但贪得无厌,伤残身体,自己走向死路的,也占十分之三。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他们的嗜欲太深,甘食悦色,自奉太厚。真正善于养生的人,在大山中行走,不避犀牛和老虎,进入敌阵中,不带铠甲和兵器。对于这种人,犀牛用不上尖利的角,兵器用不上它的锋刃。这是什么缘故呢?这是因为他合乎大道,顺其自然,在危险的境地中而避免了死亡。

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说:“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可见,老子就是这种修道得道,顺其自然,不避兕虎,善于养生的长寿之人。

三,老子养生思想的具体方法:

1、至虚守静,终身不殆。

在《道德经》第16章中,老子说:“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

道德经与养生

所谓《道德经》与养生,就是道与养生,亦是自然养生。道乃万物之根,违道不得生,自古养生者,无不应道以好其身。道法为养生者必循之法,亦是最高层面的养生法。

道法自然,自然乃道法之为,道之“质体”皆合规律与法则以自然而德润万物。人本自然一物,所以人之生命形态修养之法,日常生存之法则,尽在《道德经》之中,依其而行,不但可尽享天年之幸,还可超然而生,其奥妙全在参悟之中。

人的生命来自于道,应自然演化而得存,人的整个生命过程是离不开“道”的。《道德经》乃示道之典章,其中镶嵌着自然规律、法则和道之“质体”、及自然万物演化之奥秘,所以《道德经》与养生的关系,就是生命与自然的关系,是生命与生存质和量的关系。

以《道德经》养生,并不只是学术讲座,也不只是以理论述,而是实际的养生模式与方法。具体主要有两大层面。一个是较常态的“理性”养生层面,一个是非常高端的“感性”养生层面。

其较常态的“理性”养生层面,就是应合《道德经》中所隐示的自然规律与法则(即:自然道理)来养护生命。其作用,主要是维护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防止疾病发生,促使已病尽快完全康复。

世间万事万物的生死存亡之演化,无不在自然规律与法则之中,人之生命的奥秘皆在其中,生老病死之演化皆依其而行,所以以《道德经》所示之“理性”养生,可维护生命之圆满,享受天年之幸福。

“理性”养生,重在方式,其主要内容,就是顺应人的自然生存规律与法则,应合生命与自然的关系和自然气节变化,来组成日常生活模式与养生方式。这个层面的养生不但要懂得自然规律与法则,还必需要懂得人体的等等自然生理功能运化规律,才能顺应自然来养好生。内容有很多,其中有三点是不可忽略的:一是“精神内守”养生法。这个养生法,主要是对心境状态的保养,也就是通过平静心境,使精神内守不散、不张扬,蓄积精气,养元固本,以侍其神。这个方法要求人的身心要入静守一,借助自然平衡作用,来平和心理,以摄人体宏观阴阳调整与生命之本。此“精神内守”养生法,因需要放松身心,所以必需要在很富有经验的、老师的指导下来进行,这是养护身心健康之必备的养生法,否则是养不好生的。二是以自然生存意识来统辖日常生活规律。即:黃帝内经讲的“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数术,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将此法布施于日常生活之中,而有时有律的饮食、起居、运动、劳作、性生活、处事待人等等,这是必循的身心健康之根本。三是要懂得相生相克之自然法则。任何病患,必有相克之物之法。当身心感觉不适时,即以其相克法则随即化解,病就无处滋生。如果出现了亚健康状态或发生了慢性病,先不要急于求医问药,其导致因素与病根必在日常生活中,其相克之物之法亦必在日常生活之中,或在你生活环境之周围,这是自然规律,只要通过辨证,弄清楚了病患其因,病根所在,是不难化解的。《道德经》中所示自然规律与法则,是万物必循之法,无不以其轨辙而行而灭。人一生的一切,亦于其理之中,只要掌握了《道德经》之“理性”养生方法,完全可以、以其安度终生。

《道德经》之“感性”养生,是一个非常高端与奥妙的养生层面与方法。其作用远远的超越了对身心健康养护的范畴与意义,而作用于生命形态的保养与质和量的提升,对人生具有超然的重塑意义。

《道德经》并不只是文字,也不只是讲理、讲规律与法则,在其之中,“意慧”着无限玄妙与玄机,隐示着无限的自然奥秘。它告诉了我们,空间之无限性、与物质之多维性。《道德经》告诉我们,在“理域”之上还有空间与物质的存在,也告诉了我们物之本源的存在,也告诉了我们自然规律与法则运化之玄妙。其所“意慧”之空间、物质、作用之玄妙,就是道之“真谛”。自古悟道者与养生者,当进入深处或高层面时,无不感知其存在,无不寻觅其“真谛”所在之所,无不倾尽终生而欲得。因为它是人之生命形态养护与提升、而获得超常人生、之唯一的门户、与唯一可依赖。若能入得其中,若能获得道之“真谛”的呵护,不但可获得完全意义上的身心健康,非常玄妙的是可通过其演化,重塑身心质量,重塑生命形态。自古传说中的真人之修炼,皆出自于此法,得益于道之“真谛”的重塑。其实,此就是自古诸多修炼者与养生者,都在苦苦寻觅的“长生不老丹药”。

以《道德经》养生的这个层面,是很高的境域,是应合道之真谛、作用于生命形态层面的养生。自古较高意识的养生者,最终追求的都是这个层面的养生。这个层面的养生意义非常深刻,它对人身心健康的调整是非常微妙与神奇的,对人身心形态的重塑意义,达到了常人无法理解的玄妙境界。这个层面的养生,已经不是讲述或参悟什么道理,也不是参悟规律与法则,而是要进入一种意境(最高养生意境),去“感悟”道的“波状质体”,然后与其融合,就必然获得玄妙般的养生功效。

老子在《道德经》中讲:“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这就是镶嵌于《道德经》中之物质的形态,也就是道的“波状质体”。它是物生之本源,作用于万事万物、作用于规律与法则,具有无所不及之无限力量与奥妙作用。人如果能融合其中,得其育化,必获重塑与重生。佛依其而法力无边,道依其而法力无边,真人依其而超然脱世,仙人依其而不食人间烟火,诸天神圣皆依其而成,这是一个极高的养生境界。道之质体,因其不在理的境域,故无法言表,老子只能将此物镶嵌于《道德经》之中,只能通过“意慧”来告诉世人,全凭“感知”来觉此所在,因此数千年来,达到此境者是寥寥无几的。究其原因有二,其一、皆因无上师于现实中引导,靠自悟很难融入其境与慧知其物。其二、老子在《道德经》中已经讲明了“损之又损”的融入之法门,自古也有许多人循其路而入其境,但是因为定力不足、真假难分,无上师临境保护,其绝大多数的,皆被外来阴性物质乘虚附体,而将其所得据为它有,这是很悲惨的。

道之高的层面养生,已经没有多少理论可讲述,亦不是意念养生的概念,而是要进入身心皆融合于其中的一种“意境”状态,融入自然,在道之“物质体”的作用下与超然之德润下,来养护生命形态、修复生命的损伤、提升生命形态质量,此乃是《道德经》养生之微妙的最深刻内涵。

此养生“意境”,并不是终身依赖之法,是是一个过程,是人融入道与自然之最高境界的入门之法。此养生“意境”,学会后自己可随意出入,不必整天融入其中,每天有两刻钟即足以。现在有些所谓《道德经》研究大师,并不懂得这个层面的“物质”演化形态,不知道其“物质”所在及作用,不知其空间各种“高维物质”间的关系等等问题,只是盲目的让人去平静、放松、忘我、感应自然,致使许多人于身心放松之时、被某些劣质的阴性物质乘虚而入(附体),而误导也毁了不少人。

宇宙间有阳必有阴,这是物生平衡法则。在自然中,有许多质量与层次不同的生物信息物质,因为它们属于阴性质体,所以人们习惯称其为阴性物质。这些物质中,有好的,也劣性的,而且好的少劣的多。它们无时无刻不在寻觅、欲找一个载体,人体是它们求之不得的最佳选择。当人的主导意识较強时,这些阴性物质不会对人怎样,但是当人放下自我主导意识而进入身心平静状态时,它们就会乘机进入人的体内,而摄取人体的阳气,损伤人的精气。

道的高层面养生,又必需要进入一种虚无而静的意境,所以所有进入深刻层面的养生者,就必需要面对一个阴性物质的世界。当你的身心进入静态中,你的身心之门户已必然会大开,在此“意境”中,如果没有足够生物能量的上师来保护你,是不行的,是很容易被阴性物质乘虚而入的。人体如果被阴性物质侵入,如果不尽快驱除,它会伴随你一生,你的气之精华多被其据为己有,从此你不但会永远无法再养好生,而且身心会逐渐进入精气神上疲惫状态。因此,高层面的养生虽是好事,但必需要谨慎,必需有足可震慑此等阴性物质的上师来指导。自古“明师难遇”,即为此意。可惜于现实中,此等上师已极少见,而且皆隐于民间。

以《道德经》养生,在理论方面,首先要整体的了解《道德经》所示之理,了解自然规律与法则,了解人的生命形态,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了解人体气机之运化与宏观生理功能,然后方可进入常态自然养生层面或深奥与玄妙之高层养生境域。这是必需要掌握的知识基础,否则你将很难理解养生至理,亦很难铸就养生意识,更难应对养生“意境”中的微妙与玄奥感觉。

《道德经》与养生的机理,非常奥妙而又很简单。上述常态层面的养生,是通过道对万物之德润、应合自然气机变化与自然生活模式,通过精神内守,来平衡身体阴阳、调整气血、润泽身心、调合脏腑,维护身体的纳泻升降之本能,

来宏观的养护身心运化,以维护健康或祛除已患。其高层面的养生机理有两个,一是在身心平静或无我的状态中,将身心融入自然,在“真气”的玄妙作用下,通过对生命宏观形态之精气神的调整与宏观阴阳的调整和荣卫二气的调整,来扶持正气,影响人体气血及脏腑功能运化,达到祛邪与修复损失的目的。二是通过深度入静,达到忘我状态,在道之“本源质体”的超然作用下,来润泽与育化身心,重塑生命形态,达到质变而升华的目的。其所有奥妙,尽隐于《道德经》之中,若识其奥妙,切勿摘章断句的来理解《道德经》。《道德经》是一个理的整体、规律的整体、法则的整体,其整体中镶嵌着整个道之质体与自然,皆以“意慧”、字字玄妙而连绵不断的透露着微妙,如果断取其章节,就撕碎了规律、法则之完整体,就无法感应其永恒,亦无法感应其境之无限性。

老子曰:道德篇章五千言,谁能参透即是仙;参悟《道德经》以修养生命,可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身心健康,可超然为“仙”,这是自古修道者与养生者求之不得门户。参悟《道德经》,是应道捷径,亦是养生之微妙捷径。老子在《道德经》中,已经为世人辅就了近道之径,并开示了入道之法门,如能参透《道德经》,或能进入其境,即可得其法,而纵深应其道。

数千年来,对《道德经》的研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其弄文与学术者,只能识其文。以其弄理与论法者,会识其规律与永恒。只有触及其质而融入其中者,才能获得养生功效、或纵深而为道,但是至此层面者、已少之又少。

现在社会上有很多以《道德经》、参道而养生者,此人群大多集中在较高文化修养层与对人生具有较深刻感悟人群,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其层次大多都是集中在文化氛围与学术氛围,很少有切入实际内容者。让人很痛心的是,在多年的指导中发现,有些人的感悟确实已经超越了“理”域,进入了感知境界,但是因无上师于境中保护与指导,其中绝大多数的皆被阴性物质附体,或停留在了恍惚蒙然之中而不能自拔。

另外现在打着《道德经》的旗号,来讲养生的有很多,其中大多都是牵强附会的、从《道德经》中摘录一句或一章,以其字义,強为养生之道,有的甚至把人带入了歧途。因此无论跟哪位老师学习《道德经》养生,必需要师承,而且不是一年几年的事,而是终生。在学习之前,对老师最起码要了解其四点:一要了解老师对《道德经》研究的深度,是否只是理论与学术。二要了解老师对人的身体、心理、生命形态,及五行、物生法则、人体气机、及自然宏观医学知多少,是否能处置人的身体、心理之宏观反常事态。三要了解其养生方式与方法,是否应合了自然法则,是否同人身心乃生命形态相融合,是否能以“意慧”带人进入深层养生境界。四要了解老师对生物信息、阴性物质与人生命形态的关系等知道多少,是否有足够的生物能量去应对外来生物信息和阴性物质的

侵扰,及祛除其对身体造成的危害。只有具备这些,才能逐渐深入的、以《道德经》之法,来养护好身心健康与生命。否则,只是一种心理寄托式的形式,并无实际养生意义。

以《道德经》养生,因其为:道法与自然法;所以它是一个庞大的养生工程,凡是对人之身心与生命有关系与有影响的、全都会涉及到。其涉及面与影响面非常广泛,它包括了:风水、气功、数术、五行,及时辰、方位等对身心健康与生命的影响,还包括了日常生活的全部内容,还要面一个庞大的生物信息世界,这一切与《道德经》养生都紧密相连、或必于其中,根本无法回避,而必需面对。所以,以《道德经》养生,尤其是为人之师,不但必需要具备这等等知识,还必需要具有处置其等等问题的能力,否则轻者无实际养生意义,重者很有可能会出现危害健康事态,因此必需谨慎。

自然就是这样,欲得必有付出。高的层面好的东西,欲得必要付出辛苦与面对风险,这是常理。但并不是不可获得,如果能遇上好的上师,有合理正确的引导与呵护,其中是有捷径的,只要能入得其境,能融入自然,必有神奇而玄妙的收获。

浅谈《道德经》与个人修养

浅谈《道德经》与个人修养 摘要:老子的《道德经》蕴含深刻的哲理,对我国古代及世界思想文化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道德经》五千言,流传两千多年,对人类精神世界影响深远。《道德经》一书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对我们为人处世、养生、修养都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老子;道德经;修养 《道德经》五千言,流传两千多年,对人类精神世界影响深远。今天,我们正处在经济社会的急剧上升期,也可以说是人的思维意识与社会结构的巨大转型期,如何在处处有欢歌的盛世,保持一点清醒、常态、低温,保持一点警觉、思辨、冷眼?我以为读读《老子》,对个人修养和我们认识社会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哲学思辨,宗教情怀 老子《道德经》带来了大部分哲学思辨、小部分宗教情怀的对于大道的追求与皈依。他的道是概念之巅,概念之母,概念之神,是世界的共性、世界的本源、本质、本体,是世界的归宿与主干。“道”是《道德经》一书的重要哲学概念。据统计,“道”字在《道德经》中出现了76次之多,可以说是整部书的灵魂。因此。《道德经》的基本思想是“道”,并把“道”视为超越时空的天地万物的根源。“道”贯穿于大至宇宙,小至一草一木、一器一皿之中,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老子把实存性的道升华为哲学理念上的“道”,说得玄妙极了。《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经》第1章)又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第21章)这就是说,“道”这个东西,讲说的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名”这个东西啊,可以命名的,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名。道是恍恍惚惚、惚惚恍恍,但是其中有形象,其中有事物。道是深远昏暗的,但是其中有精神,那精冲是非常真实的,真实中有他的证验、规律,说得多好啊!如果演绎一下,那么你要选择你的成功之道,也是隐隐约约、恍恍惚惚的,是很难找到的,但是天地间的那个“道”确实存在啊!你要由模糊到清晰,就要自己努力去寻找。老子说得多好,这话的味道越咀嚼越有味儿。你一生走那条路取得成功?首先你要找着路、找准路,这是不容易的,但是努力之后是可以找到一条最适合自己的成功之路的。你要成功,就要有一个极其艰苦的寻找成功道路的过程。 《道德经》充满了哲学思辨。老子用相生、相成、相较、相倾、相和等词说明同一关系,“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道德经》第2章)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事物内部及事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转换、相互渗透的关系,世界上不存在绝对孤立的事物。又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第58章)对此,毛泽东曾给予高度赞扬,他说:“在一定条件下,坏东西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的东西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老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说过“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读之心旷神怡,胸有

从《道德经》看老子的养生精神

从《道德经》看老子的养生精神 老子文化的代表作《道德经》所含的养生文化内容广泛, 博大精深。文中他没有讲长生不老的灵丹也没有讲返老还童的妙药,而是从如何待人处事多层次多角度言简意赅地说明养生之道。从这种意义上说,老子又不愧为一个伟大的养生家。认真阅读《道德经》,深刻领悟其养生文化内涵,对我们身心愉快,体质增强、健康长寿,进而构建和谐社会有一定作用。 抛弃私心杂念,提倡先人后己。古人云:天无失覆地,地 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行其徳而万物得遂长焉。摘自《吕氏春秋去私篇》古人以天、地、日、月四时的无私存在阐述了万物永古长存的道理。《道德经》第七章提出了天长 地久的论点,并以此借用天道论述人道。天地所以能长久者,以其不自剩,故能长生。天长地久原因是天地能按规律运作,引申到人道,他认为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有道之人遇事不把私利摆在前头,时时处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因而众人才能拥护爱戴,统治的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只有无私邪,才能成其私。众人熙熙,如享天牢,如春登台。(第十二章)有些人追 求功名利禄象参加盛大宴会兴高采烈,象青天登高望远心旷神怡,其结果必然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后亡(第四十四章)意思是过分爱名利,必然要付出更多代价,过于聚敛财富必然会招致惨重损害,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道德经》第四十六章)。

一个人如果做到大公无私,不损人利己,不贪图名利,做到宠辱不惊,最终就能成就自己追求的事业,祛病益寿达到自己理想的生活目的。纵看人生,历史上身居高位的贪官落马,就在于私心膨胀,不会用人道为政治世,更不会用人道修身养性,其结果事业半途而废,生命英年早逝。

浅谈老子养生思想

浅谈老子《道德经》中的养生思想 摘要:论文论述老子的养生思想。认为中国的养生理论与实践以古代哲学和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为基础,在中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中,老子所著的《道德经》被后世奉为道家经典。论文认为,老子的思想源头是《易经》。老子养生思想的原则有: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委曲求全,大巧若拙。顺其自然,健康长寿。其具体方法有:至虚守静,终身不殆。意守一窍,排除杂念。闭目塞听,回光返照等等。 关键词:老子养生思想源头原则方法现实意义 养生,又称摄生,道生,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的意思;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的意思,养生就是根据生命的发展规律,达到保养生命,健康精神,增进智慧,延长寿命的目的的理论和方法。我国的养生文化源远流长,内蕴深厚,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养生文化相比,中国的养生理论与实践以古代哲学和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为基础,显得尤为博大精深。在中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中,老子所著的《道德经》被后世奉为道家经典。其中的养生观点更是中国养生理论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现就《道德经》的养生思想做些粗浅分析: 一, 老子养生思想的源头: 老子的思想源头是《易经》。《易经》最初的东西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东西。所以老子是先研究易经的源头,然后有大的领悟,又按周易的格式,写了一本《道德经》,从理的角度来讲解天道、人道。老子的《道德经》分成两部分,上卷讲天法道,下卷讲人心德。而《周易》的格式也是一样,上部分讲天体演变过程,下部分讲人类的演变过程,所谓的“易”,就是演变的意思。因此,《道德经》以其独特的思想注解了《易经》的最高境界----人道合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是以《易经》一书为基础,以阴阳相生相克之道为原则写的《道德经》。主要是以天体运动规则为核心,提出人的心境修炼、处事之道的一本书。应该说,《道德经》无处不蕴含着《易经》中的自然规律和哲学思考,比如说阴阳学说:有阴便有阳、有阳便有阴、阴阳相生相克等,也即是“一阴一阳之谓道”;物极必反等。 二,老子养生思想的原则: 1、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老子在《道德经》第44章中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老子认为,生命比名利和财富更为可贵。过多的贪欲必定会造成极大的耗费,过多的贮藏必定会造成严重的损失。知道满足就不会招来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如能做到这些,就可以使生命安全长久。

浅谈老子《道德经》中道与德的阐释要点

浅谈老子《道德经》中道与德的阐释要点 摘要:老子是我国着名的思想家之一,他开创了道家,是修行的大觉者,在他一生的贡献中,创作了《道德经》这一着作,彰显了道与德二者之间的关联性。现如今我们每每提起道与德时,都简单的称作道德,但二者并不是同一个概念,也不是同一个等级层次中的,因此本文将重点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内涵,希望对今后的探究工作能够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道德经》;道;德;内涵 在老子所着的《道德经》中,主要分为道经与德经两个组成部分,道与德也是文中最为主要的思想核心,在通常情况下的认知中,人们对道与德之间的认识为“道体德用”,但是仔细研究就会发现,道与德之间还存在很多交叉的部分,其概念具有较广的涵盖面,并且在有些地方还具有不同的义涵,因此有些人认为道与德之间的关系是合二为一的,二者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本文将以此为出发点,进一步阐述道与德之间的关联性及其内涵,希望能够对今后的研究工作带来一些参考。 1 道与德的含义 要想厘清二者之间的关联性,首先我们就应该弄清何谓

道、何谓德?首先,今天人们提起道与德时,经常是合二为一的称作道德,主要是指一个人的言谈举止以及人品修养等,但是在诸子百家时期,不同学派对二者之间的含义进行过较多的阐释,例如“天道”、“商道”等,在《道德经》中明确的给出了道与德的含义,并且是最为全面以及系统的。在这之中,“道”所包含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例如“道”可以称得上是宇宙最高的规律以及法则。其对宇宙的看法是亘古不变的,并且也是对宇宙最高规律的整体概括。又比如道的本源性是万物之源,是所有事情循序渐进发展的基础,失道而行是万万不可的。在“道”中,最基本的特征是对自然界的崇尚,按照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而发展,违反事物发展规律的行为必将会失败。另外,“道”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层次性的要求,不同人才处于不同的层面上,并且按照不同的角度理解“道”的本质,这样才能遵循其发展。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比较崇尚重德积善,因此在对德的阐释中,主要是指人的规范,是位于道之下的一种表现方式,与道是相互依存而存在的。只有道的出现才能存在德,而道的实现途径之一也是德。在我国古代,一些具备高尚思想与道德情操的人都被称之为道德之士。并且德同样也是一种思想与行为,处在道的框架之中,德与正、善又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我们通常所说的仁义礼智信等包含在正、善的范畴中。在长时间的修炼中,德是可以不断积累的,积少成多,

浅谈《道德经》

浅谈《道德经》 《道德经》,顾名思义,就是“道”经和“德”经上下两部分组成的,然而作为道家学说的经典,《道德经》并非鸿篇巨制,原文只有5000来字,还没有琼瑶阿姨写的几篇口水段落字数多。据说《道德经》的由来是老子到了晚年觉得自己通透一切感到这世界众生实在无聊,于是骑着一个青牛出函谷关想去西方的国家看一看,函谷关令尹喜觉得你这么厉害怎么能不留下点什么就跑路呢。最后老子没辙,洋洋洒洒5000字,写了一本书,也就是《道德经》。 从道德经全文来看,这是一篇讨论治国策略的论文。为了论述这个策略,老子大量使用了世间常见的基础道理做铺垫,使其成为后世很多人进行哲学延伸的基础,所以它的基本思想代表了中国人的基本哲学。老子那个时代,语言概念和哲学思想极其贫乏,不像我们动不动就柏拉图、黑格尔的,所以,他首先得给自己的论述定概念。 他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其实是一条路,即事物延伸出去的那个轨迹,再引申就是“规律”,规律是明晰的,被跟随的,可遵循的。如果我告诉你“现在买房可以升值”,这是个规律,但假设大家都知道了,人人都去抢着买,那么这个规律可能就被打破了。规律这东西,不是没有,但都知道的时候规律本身就会发生变化。总的来说,“道”是可以“道”的,但不是那种想象中的静态的规律,它是演变的,递归的。对道进行描述,是道下一个发展的其中一个输入,改变这个输入,会改变道的发展本身。 名,就是名称。我们前面定义了一个名字“道”,后面还有更多的名字,这些名字其实取决于我们的认知。我说漂亮的东西叫美,那也得你认才行,你也可以把它看成“丑”。你觉得给穷人送钱是“善良”,但也有人说,让人不劳而获,才是最大的“恶”。所以,名字这东西并不是我们通常以为“必然”的意思。所以,名这个东西在讨论规律的时候挺不靠谱的。比如你可以跟我说,“共产党员都是为人民服务的”,我说怎么党员张三还贪腐呢?你可以说,“张三不是真正的共产党员,只是混入党内的敌对分子”,或者“他那是为了更大的好处,不是你想象中那种贪腐”。甚至你还可以说,“难道为人民服务就不能先贪腐吗?”。所以,“名”来源于我们的认知。如果在一个问题上没有达成相同的认知,那么这个问题的答案无法命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浅谈老子《道德经》中的道德观

浅谈老子道德观与实现个人的自我和谐 摘要:在老子思想中,“道”与“德”是分开的,却都蕴含着“和谐”的主题。的道德观是对提升个人的素质,而社会本来就是由人所构成,个体的素养提高也就意味着社会的。因此,笔者试图从社会个体提高自身的角度来谈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关键词:老子道德观和谐社会 老子认为,道与德虽然不同, 却都以和谐为内核。和谐首先是一种协调、和睦的状态。”和谐要求各种事物配合得匀称、适当。“和而不同”, “和”中包含了多样性、差异性。古人认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和谐中包含了统一性与创生性。在西方文化中,和谐也有类似的意义。毕达哥拉斯认为美是“数的和谐”, 自然是一个和谐宇宙。赫拉克利特认为相反者相成, 对立即和谐;莱布尼茨用“预定和谐”来说明由无限单子所组成的宇宙的和谐一致。可见, 差异、多样、统一、化生是和谐的首要内涵。换言之,和谐即“相异者或对立者之相济相成的结聚”。其次, 和谐还可以表现为对和谐状态的追求。想要达到和谐的状态,简单来说, 就是要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 遵循客观规律做事。而上述这两点在老子的道与德中恰恰都有所体现 老子主张尊道贵德, 效法自然, 反对传统世俗的价值观, 并建构了一套独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系。这套人生观与价值观虽然常被用于处世和治国, 成为阴谋家与政客谋权夺利的道术与权术, 但老学的主旨毕竟在于超脱世俗生活, 在隐遁中寻求安身立命的基础, 因此它的本意是要追寻内心的平衡与和谐, 即自我和谐。 一老子道德观中蕴含的“和谐”思想 在现代的分科之学中, 自我和谐主要是心理学探讨的问题。两千多年前的老子,用了另一番语言对自我和谐的问题做了精辟的阐释。老子所推崇的理想人格是圣人。圣人便是得道之人, 他们不仅是道德上的楷模与典范, 更拥有着最平和的心态。老子从道与德的角度来描述圣人内在的和谐自我。首先, 老子认为圣人是拥有玄德的人。玄德也称“圣人之德”, 是宇宙间最高的德。“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 长而不宰, 是谓玄德。”(《道德经》第十章) 玄德的真谛在于无为。不居功、不自矜、不自私、不自伐、不辞劳, 顺乎自然而行动, 是玄德的内涵。玄德是道的本性, 平常人不能领略道之真谛, 自然也就不可能拥有玄德。但即便这样, 平常人还是可以通过努力去保有较高的德———上德。上德虽不及玄德, 却胜于下德。上德与下德的区别是:“上德不德, 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 是以无德。上德无为, 而无以为;下德无为, 而有以为。”(《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上德的特点是无私无为、顺应自然规律而行动;下德的特点是有私有为。上德是无心的流露, 下德是有所居心的。老子信奉自然, 对于儒家所推崇的仁、义、礼是一概持否定态度的。他说:“失道而后德, 失德而后仁, 失仁而后义, 失义而后礼。夫礼者, 忠信之薄, 而乱之首也。”(《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仁、义、礼都是由下德产生的, 是有所居心的, 而礼中更是含有强迫的成分, 是对人性的拘束, 破坏了自然之善, 因此受到老子的严厉斥责。可见, 老子提倡人要顺应自然、无私无为、宽容于人, 只有如此才能达到自我和谐的境界。 其次, 圣人之所以能够实现自我的和谐不仅是因为他们具有高尚的品格, 而且因为他们拥有和谐统一的人格。“我无为, 而民自化;我好静, 而民自正;我无事, 而民自富;我无欲, 而民自朴。”(《道德经》第五十七章) 这段话不仅揭示了圣人的治国之道, 而且彰显了圣人无为、好静、无事、无欲的处世风格。这样的行为方式与人生态度是有助于保持心态平和的。“为者败之, 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 无执故无失。”(《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强作妄为容易招致失败, 执意把持也就会失去, 这个道理虽尽人皆知却常常被遗忘。心理学中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也表达了相似的涵义:每种活动都有其最佳的动机水平, 一般来说中等程度的动机最有助于目标的实现。对于复杂的活动而言, 过高的成就动机只会阻碍任务的完成。圣人做事既遵循了规律, 又不刻意强求, 自然就不会招致失败, 更不会患得患失了。

《道德经》第一章读后感

《道德经》第一章读后感 [模版仅供参考,切勿通篇使用] 《道德经》第一章读后感 作者:小白菜 随手翻起来了书架上的这本《道德经》,经常听孩子诵读,自己对文章的大意却不甚了解。在查找网络资源后,对第一章进行了粗略的了解。现就部分章节内容浅谈一下自己的一些看法。"无为"就是合道之为。通行本《道德经》第一章,老子就把天地未分之前的混沌状态称作"无"(无,名天地之始)。天地未分之前,世上什么也没有,只有"先天地生"的道在"周行而不殆"地运行,布生天地和万物。可见"道"就是世界产生、发展、变化的本原,是天地万物的母体,也就是现在所称的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无"是道的根本属性。"无为"即是根据事物的客观规律而采取的管理对策,是在对天地万物的运行规律有透彻理解后而采取的最简单而又最有效的管理手段。"无为"是一种管理理念,更是一种境界。 那么怎样才算是"无为"?怎样实施和推行"无为"?由于现阶 段对世间万物及其客观规律的认识还很有限,对这些问题也许还没有准确一致的答案。但个人认为"无为"必有以下特点:

一、"无为"以平等为基础。虽然用现代科学的眼光看,天下万物因进化程度或组成的不同,有高等和低等、植物和动物、有机物和无机物等的分别,但在老子看来,天下万物都是由道产生的,它们既没有高低之分也没有贵践之别。在天地和圣人的眼里它们都是草狗(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都是一样的、平等的。从人类社会的角度看,天下万物 有些是我们生活所必须的,有些是不直接需要的,有些从某种角度看是有害的甚至是致命的,但它们都是道安排给我们的朋友,它们有各自存在的理由,作为天地万物一员的人,不能也不应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其它万物的生死。比如细菌会使人类致病,许多人都讨厌它,但现代科学已证明如果地球上没有细菌,动植物的残体将无法分解,绿色植物将因缺乏养分而死亡,人类将无法从食物中得到营养,最后地球上的生命将会全部消亡。又比如,若地球上没有土壤等无机物,植物就没了食物来源无法继续生存,若没了植物,食草动物就没了食物,也不能存活,没了食草动物,食肉动物也无法继续存在。由此可见地球上的万物是一个生命链条,每一个都是同等重要,不可替代的。所以人们只能按道的要求与万物平等共处。人和人之间也一样,虽然肤色不同、语言各异、所从事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有区别,但在道这个母体面前都是兄弟姐妹,都是这个世界的平等一员。

道德经与教育

《道德经》与教育 《道德经》与教育 《道德经》被誉为“生命的大智慧”,它强调尊道贵德、贵生重生、无为自化、利而不害,这不仅与现代生命伦理学“尊重生命”的宗旨和“自主”、“有利”、“不伤害”等基本原则多有相通,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作者为探索生命的奥秘,提高生命的质量作出了富有启示的论述,深刻地阐发了道德与生命的内在联系,并具体落实为“见素抱朴”、“柔弱不争”、“俭啬寡欲”等养生之“德”,以图教育人类通过修德悟道的实践活动,超越如同“白马过隙”般短暂和有限的自然生命,在无限的时空中建构人的道德生命,实现“死而不亡”、与道合真的人生理想,从种种对于生命的糟蹋、浪费和无知的“失道”状态中觉醒,珍爱生命,善待生命,道德地安排生命,让我们的自然生命和道德生命更为精彩! 一、道生德蓄,尊道贵德 道德与人的生命有何种内在联系,人何以应当道德地对待生命,又如何让自己的生命活动更加合乎道德,从而让短暂、有限的自然生

命获得道德之滋润而在时空中绵延并激发出更灿烂的光芒?这是古往今来的哲人孜孜以求的重大课题。对此,蕴含着生命大智慧的《道德经》作出了凝炼、深刻且极富启示意义的回答:道生德蓄,尊道贵德。第五十一章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上文说的“道德”,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外在的社会伦理道德规范,而是具有本体论意义的范畴。“道”乃是人类以及宇宙万物造化之本源和根本规律,是一种本源性、生长性的力量,它生长万物,而又分化于、内在于万物之中。“道”分化于万物之中的本性即是“德”。“德”是“道”贯通于事事物物而展现出来的内在本性,是“道”落实到人类社会生活领域的行为原则和彰显于各种具体道德情境中的正当之行,体现为人类遵“道”、从“道”而行的品行。正所谓“孔德之容,惟道是从。”[注:第二十一章。]可见,“道”和“德”是二而一的关系,故老子将“道”所具有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注:第十章。]的特性又称之为“玄德”。 人既然由“道”所生,受“道”所支配,故人若希望健康地生存和发展,必须合“道”而行,遵循自然、社会以及各类事物的客观法则——“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但这种对“道德”的“尊”和“贵”不是由于外在的强制,而是一种内在生命的要求:

浅析老子《道德经》哲学思想知识交流

浅析老子《道德经》 哲学思想

姓名:让么 学号:150101012019 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中国哲学 杨翰卿老师

浅析老子《道德经》中蕴含的辩证哲学思想 摘要 中国哲学里面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集中阐释了无为而治、“道”等思想,其中大部分哲学思想在其著作《道德经》中得以体现,以“道”和“德”为论点,从自然出发,联系客观事物,对世界的本源问题,对事物的发展规律等的认识,老子有其自身的独到见解。 本文就以老子著作《道德经》为例,对其中蕴含的深刻的辩证哲学思想,联系当前实际研究现状,进行综合论述。 关键词:老子;《道德经》;辩证哲学思想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一直以来以孔子、老子、庄子等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圣贤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哲学思想,并在当前对我们产生极大的影响。德国哲学为世人津津乐道,而中国哲学则更是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盛行,对世界的本源,辩证的发展观等都有深刻体现出来,代表性人物老子在这方面深有研究,在其著作《道德经》中蕴含着深刻的辩证哲学思想,以“道”和“德”展开,全书短短5000多字,却有丰富的蕴意,全书“道”是中心点,对道进行论述,并阐释出世界的本源问题,以及对辩证的发展观进行说明,要求人们尊重客观规律,对当前环境日益恶化的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要从整体出发,看到事物的本质,以此循序渐进蕴含着深刻哲学思想。 一、世界的本质是“道”的本源观 哲学的一大问题,世界是本质是什么?从哪里是来?回到哪里去?是一直以来人们讨论的问题,并慢慢在争论研究中形成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又继续往下分为其他门派,以此构成了哲学这个大系统。而早在笛卡尔、康德、费尔巴哈等为唯物唯心等哲学问题研究之前,老子就已经明确提出,世界的本质是“道”,“道”就是一切,“道”就是世界的来源。 1.“道”即无 老子认为,世界的本质是“道”,而“道”是由有无构成并相生的,“道”可以是看得见,也看不见。而“道”的最开始就是无,就好比世界是从道来,世界是从

道德经能治病

《道德经》在防病治病中的运用 梁书毅 摘要本文比较系统的介绍了《道德经》在防病治病中的具体运用——“五音自然疗法”(PNT)。使人致病的因素包括客观致病因素和主观致病因素,PNT是一种有利于减少主观致病因素,增强免疫和自我修复功能的治疗方法。PNT有两大治疗康复手段:一是“自然认知法”,就是学习掌握《道德经》的原理和方法,以达到身心的“彻底松驰”。二是“五音诵读法”,就是在身体松驰状态下,反复背诵《道德经》有关课文,这实际上是一种放松和有氧运动,有利激活人体气血循环。然后对PNT治疗的原理进行了系统论述,对PNT治疗效果进行了分析比较,最后详细介绍了PNT治疗的注意事项。 关键词道德经五音自然疗法自然认知法五音诵读法 老子《道德经》已产生了几千年,其主要内容是揭示宇宙中万事万物“产生、发展、壮大、衰亡”的内在原理和本质规律,并对万事万物如何发展壮大有多方论述,它既是认识论又是方法论,可要以说《道德经》是一本宇宙自然哲学总论。它对千年中华文化的形成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几千年来,人们对这本书的学习和研究大多局限在哲理性探讨方面,对于如何运用《道德经》的原理和方法指导和帮助人类发展,却知之甚少。对此,该书的作者老子早有预见,并在书中发出现了“天下莫不知,莫能行”的感慨。对于如何运用《道德经》,孙享林教授在多年研究《道德经》的基础上有比较多的认识,并向世人揭示了一些简单、易行、有效的方法。“五音自然疗法”就是其中一种,这是一种运用《道德经》修身养性、防病治病的方法。下面将该方法的治疗手段,治疗原理,治疗效果及注意事项向大家作一简要介绍: 一、五音自然疗法的疾病观和康复手段 要了解“五音自然疗法”,首先要知道自然疗法。 自然疗法(natural therapy)是一门古老而又新兴的科学。所谓“自然疗法”,是指藉着运用自然物质、环境,非化学性、无毒副作用的防病、治病方法或精神力量,来帮助人体自然疗能来驱除病魔、恢复健康和延长寿命的医学。自然疗法包括中医中药、针灸、心理治疗、静坐、指压、推拿、自然美容、瑜珈、运动、水疗、日光浴、食疗、花鸟鱼虫、书法绘图、音乐舞蹈、自然养生等,近年来欧美新兴的“生物疗法”、“边际医疗”、“整体医疗”、“可择疗法”等实际上都是自然疗法的范围。 自然疗法创于德国。西医鼻祖希波克拉底深信人体的自然疗能才是最伟大的医师,谆嘱切勿横加干涉,其遗著中让人们只用食疗、水疗、呼吸新鲜空气等自然疗法,而不用药物。“自然疗法”最早为国父孙中山先生所倡导,国父原习西医,自患胃病不愈,几濒于危,最后赖日本自然疗法家高野太吉先生用与西医相反之方法愈之。在“孙文学说”里,国父称自然疗法为医道中之一大革命。近年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自然疗法的价值,可以说,已逐渐风行全球。 “五音自然疗法”(pentachord natural therapy简称PNT)是借鉴自然疗法和《道德经》养生理论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治疗手段,PNT是一

浅析老子《道德经》哲学思想

姓名:让么 学号:150101012019 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中国哲学 杨翰卿老师

浅析老子《道德经》中蕴含的辩证哲学思想 摘要 中国哲学里面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集中阐释了无为而治、“道”等思想,其中大部分哲学思想在其著作《道德经》中得以体现,以“道”和“德”为论点,从自然出发,联系客观事物,对世界的本源问题,对事物的发展规律等的认识,老子有其自身的独到见解。 本文就以老子著作《道德经》为例,对其中蕴含的深刻的辩证哲学思想,联系当前实际研究现状,进行综合论述。 关键词:老子;《道德经》;辩证哲学思想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一直以来以孔子、老子、庄子等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圣贤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哲学思想,并在当前对我们产生极大的影响。德国哲学为世人津津乐道,而中国哲学则更是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盛行,对世界的本源,辩证的发展观等都有深刻体现出来,代表性人物老子在这方面深有研究,在其著作《道德经》中蕴含着深刻的辩证哲学思想,以“道”和“德”展开,全书短短5000多字,却有丰富的蕴意,全书“道”是中心点,对道进行论述,并阐释出世界的本源问题,以及对辩证的发展观进行说明,要求人们尊重客观规律,对当前环境日益恶化的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要从整体出发,看到事物的本质,以此循序渐进蕴含着深刻哲学思想。 一、世界的本质是“道”的本源观 哲学的一大问题,世界是本质是什么?从哪里是来?回到哪里去?是一直以来人们讨论的问题,并慢慢在争论研究中形成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又继续往下分为其他门派,以此构成了哲学这个大系统。而早在笛卡尔、康德、费尔巴哈等为唯物唯心等哲学问题研究之前,老子就已经明确提出,世界的本质是“道”,“道”就是一切,“道”就是世界的来源。 1.“道”即无 老子认为,世界的本质是“道”,而“道”是由有无构成并相生的,“道”可以是看得见,也看不见。而“道”的最开始就是无,就好比世界是从道来,世界

《道德经》道家思想与中医学的联系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国学, 2019, 7(2), 11-16 Published Online June 2019 in Hans. https://www.doczj.com/doc/8d12679148.html,/journal/cnc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8d12679148.html,/10.12677/cnc.2019.72002 Correlation between Taoism of Tao Te Ching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nqing Tang, Changying Li* You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Baise Guangxi Received: Jul. 4th, 2019; accepted: Jul. 18th, 2019; published: Jul. 25th, 2019 Abstract Taoism impacted deeply the course of Chinese history as a par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aoism contained prominent humanistic thoughts and wisdom and tried to interpret objective laws about universe, nature, society and life. Taoism, the view of universe and nature and the in-dividual life view have influence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and guided its therapeutic principles, therapeutic methods and healthcare .There was much in common between Taoism and TCM about their theories and practices, which embodied their correlation. It is helpful to inherit and develop essential traditional culture by summarizing Taoism. Keywords Taoism,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rrelation 《道德经》道家思想与中医学的联系 唐汉庆,李常应* 右江民族医学院,广西百色 收稿日期:2019年7月4日;录用日期:2019年7月18日;发布日期:2019年7月25日 摘要 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深刻的影响。道家思想参透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的客观规律,包含睿智的人文思想和处世智慧。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道家思想、宇宙自然观、个体生命观对中医学有着很大的影响,指导着中医治疗原则、治疗方法、养生保健。道家思想和中医学*通讯作者。

老子与道德经浅谈

老子及《道德经》浅谈 在说《道德经》思想之前,先简单的说一下老子其人及《道德经》的时代问题。 司马迁《史记》中有《老庄申韩列传》,正常来说,有史籍传的人是不该存在时代先后问题的,但是学界研究者们根据《道德经》的思想内容,而开始怀疑老子所生的时代以及《道德经》成书的时间问题。但是呢有史以来自叶适、宋濂、王念孙等,以至章炳麟、马叙伦、梁启超、胡适、冯友兰等都有所争辩。但是由于历史遗留的文献、典籍实在是少,一直以来争辩的人很多,而下定论的人比较少。 根据《史记》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春秋楚国(今河南鹿邑县太清镇)人,与孔子同时代但比孔子年长。但是如上所述,这是存在争论的。而下面我则简述一下近代以来胡适、冯友兰、劳思光三位学者的各自看法。 冯友兰老先生认为的确有个叫“老聃”的人年长于孔子,但是《道德经》成书时代要在之后。冯老先生在其编写的《中国哲学简史》中把老子、《道德经》放在了名家惠施、公孙龙之后作为道家发展的第二阶段。因为他认为《道德经》中有许多关于“无名”的讨论,而要讨论“无名”,就必须先有“名”;所以冯老先生认为《道德经》成书肯定出现在惠施、公孙龙这些“名家”之后。 《道德经》中多用韵文。而《庄子》之前的著作如《论语》、《孟子》、《墨子》等书,都是问答体。有的人则根据此判断《道德经》的时代。胡适则是此代表之一。他认为,老子《道德经》之所以为简明的韵文,是因为此书是有计划的著作;问答体是由他人记言行之文。有计划的著作在问答体出现之后,由此推断出《道德经》是较晚成书的。 台湾学者劳思光老先生则认为不能简单的以文体之别而去区分《道德经》和《论语》的时代先后问题。因为自春秋开始到战国,中国原来就有南北文化之分。南方人多用韵文,可以用《楚辞》为证;北方人多以散记为主。所以仅用文体判断《道德经》的时代问题,则是没有可信度的。劳思光老先生根据庄子的《天下篇》与《道德经》相比较。认为《天下篇》中的所述的老聃学说,应为老子的学说;所以老子早于庄子则是肯定的。《道德经》成书于何时并不能确定,但是根据《韩非子〃解老》、《喻老》各篇,都可以看见《道德经》的相关思想。所以可以肯定的是《道德经》成书于韩非子之前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上面简单的和大家介绍了一下老子气人及《道德经》的时代问题,如大家感兴趣可以阅读相关文本亲自去考证一番,得出自己的结论。其实根据《史记》还涉及老子的:姓名问题、孔子问礼问题、出关及

道德经之人生智慧

《道德经》,也就是《老子》,因为全文仅有5000字,所以又称五千言。作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仅用五千字就囊括了宇宙人生、囊括了修身、治国、军事、养生等诸多方面的内容,而且见解精辟,受到后世乃至外国思想家的推崇。 《道德经》推崇柔弱的智慧,崇尚守柔贵雌,其他如功成身退、祸福相倚、上善若水等思想不仅对历史产生重大影响,也是照亮我们前进道路,指引我们人生的大智慧。 做人要懂得迂回的智慧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译文:弯曲可以保全,受压反而伸直;低陷得到充盈,凋敝于是更新;单一因而得到,繁多所以迷惑。 感悟:很多人喜欢直来直往,结果把事情办坏了。春秋时期齐景公喜欢养鸟,他让臣子烛邹看管一只鸟,烛邹不小心,这只鸟飞了,齐景公生气要杀烛邹。齐国国相晏子知道了,就说:好吧,把烛邹这家伙杀了给大王谢罪,在杀死他之前我要当着大王的面数落他的罪行,让他死得瞑目。晏子命人绑了烛邹,数落其罪,共有三条。其一,大王的鸟竟然让你放飞了;第二,你放飞了大王的鸟,惹得大王为一只鸟而杀人;第三,你死了不要紧,可是大王为一只鸟而杀人的事情传出去,其他诸侯国的国君和国民会笑话我们齐国国君把一只鸟看得比人的生命更重要,这不是败坏大王的声誉吗?有此三条,烛邹该杀。齐景公闻言笑了,说:“赶快放人,我明白了。”这就是晏子“曲则全”的智慧。 做人要有水的精神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译文: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感悟:在老子看来,最高的德性、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具有道的精神:生化、利生。我们都知道“地球上有了水,才有了生物”。地球上一切原始生命都孕育于水。故说:水是生命之源。水的第二个精神就是“不争”,能顺势而为。水无常势,水无常形,道也如此,道不跟万物争,而天地万物无法与道相争。人要学水的精神,抱着利他、不争的心态做事,才会如鱼得水。持而不盈、富贵不骄。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译文:执持盈满,不如适时停止;显露锋芒,锐势难以保持长久。金玉满堂,无法守藏;如果富贵到了骄横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祸根。一件事情做的圆满了,就要含藏收敛,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道理。

浅谈道德经的宇宙观

浅谈道德经的宇宙观 宇宙,一个什么概念?我想这这东西并不是所有人皆可以理解的了得。每当夜幕降临,黑夜笼罩整个大地,看着满天繁星,总会不自然的感慨:这就是宇宙吗?漫天的星宇,即使是比地球还大的星球在宇宙里也不过是小小的一颗,又何况是人呢。人类,只是小小的人类,如何去理解这浩瀚的宇宙?但有这样一个人,他做到了。早在两千多年前,老子便以一种朴素的思维理解了宇宙,留下《道德经》流传后世。也许并不是所有人都同意其中的观点,但无可否认的是,《道德经》中对于宇宙的认识的确是散发着一种理性智慧的光芒。 (一)宇宙之源 千百年来,我们人类一直在不停地探讨宇宙是怎么来的?宇宙出现之前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现代科学提出了“宇宙大爆炸”的假说,它认为:宇宙是在不停的膨胀中的,并且在今天依然膨胀不止,用老子的话是“周行不止”,今天的科学事实也证明确实如此,宇宙每天都在或加速、或减速、或匀速地膨胀着。现代科学理论推测,在宇宙之前世界是一个基点,这个基点广阔深远、涵盖一切,我们用老子的话来解释,叫“寂兮寥兮”。现代科学推论,宇宙在大爆炸开始的一瞬间,物质的质量与能量都趋于无穷大。“轰”一下子炸开的瞬间,所有的东西都在此时产生了,不仅包括了物质世界,甚至包括了时间、空间。这虽是假说,但我们现代的许多物理学和天文学现象却证实了这个假说的正确性,我们不得不佩服老子的真知卓识。再按老子的言论推之,当宇宙膨胀到极限时,它便会重新回到那个基点,这可能就是我们人类为什么会极度关心黑洞的原因吧。也许,那个连光也无法逃脱的黑洞便会是宇宙的归宿。 回顾《道德经》第二十五章,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始,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名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在混沌中有这样一个东西,它在于天地之前就已经存在,既不能听到它发出的声音,也看不到它的形体,在虚无飘渺中永恒的存在,循环运行而生生不息,可以是天地万物的根源。老子也不知道这东西的名字,就称之为“道”。道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呢?我们并不能清清楚楚的描述出来,“无”是它的一个方面,是一种超越了人们所能认知领域的范围的东西。或许我在这里不能称“道”为“东西”,因为它并不是实体的存在,也不是简单的概念,无法用一个“名”去命名道。我觉得道更像是一种抽象——宇宙万物的抽象,它可以为无,可以为有,可以参与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独立于世俗之外。道为万物之母,也就是宇宙的起点。 (二)道之宇宙 从古代的“天圆地方说”,到现代的宇宙大爆炸理论,尽管并没有反映出宇宙的真真切切的运行规律,但它们都一致地表现出宇宙的大而飘渺、神秘、可望而不可即的一面。而老子便用“道”来解释宇宙间的规律,把一个神秘的事物转变成人们易于理解的概念。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第四十二章)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道便是宇宙万物的起源。道就像是一个种子,随着时间推移,它会逐渐生长出两个、三个和更多个分支,到最后就成为了一棵繁茂的大树,这棵树便是万物的缩影。这和《易经》中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十分相像。这说明老子对于宇宙的认知并不是一己之见,而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时空观,具有一定的正确性。“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第四章)此处老子把道认为是一种像盅一样的东西,不饱和也不空洞,但其中的流动源源不绝,就像是万物的本源。 道之于宇宙,并不仅仅是个种子,还是一个母亲的角色。由道衍生出来的宇宙,再由道来养育。“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故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故道生之,德畜

道德经与养生上课讲义

道德经与养生

摘要:论文论述老子的养生思想。认为中国的养生理论与实践以古代哲学和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为基础,在中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中,老子所著的《道德经》被后世奉为道家经典。论文认为,老子的思想源头是《易经》。老子养生思想的原则有: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委曲求全,大巧若拙。顺其自然,健康长寿。其具体方法有:至虚守静,终身不殆。意守一窍,排除杂念。闭目塞听,回光返照等等。 关键词:老子养生思想源头原则方法现实意义 养生,又称摄生,道生,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的意思;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的意思,养生就是根据生命的发展规律,达到保养生命,健康精神,增进智慧,延长寿命的目的的理论和方法。我国的养生文化源远流长,内蕴深厚,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养生文化相比,中国的养生理论与实践以古代哲学和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为基础,显得尤为博大精深。在中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中,老子所著的《道德经》被后世奉为道家经典。其中的养生观点更是中国养生理论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现就《道德经》的养生思想做些粗浅分析: 一, 老子养生思想的源头: 老子的思想源头是《易经》。《易经》最初的东西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东西。所以老子是先研究易经的源头,然后有大的领悟,又按周易的格式,写了一本《道德经》,从理的角度来讲解天道、人道。老子的《道德经》分成两部分,上卷讲天法道,下卷讲人心德。而《周易》的格式也是一样,上部分讲天体演变过程,下部分讲人类的演变过程,所谓的“易”,就是演变的意思。因此,《道德经》以其独特的思想注解了《易经》的最高境界----人道合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是以《易经》一书为基础,以阴阳相生相克之道为原则写的《道德经》。主要是以天体运动规则为核心,提出人的心境修炼、处事之道的一本书。应该说,《道德经》无处不蕴含着《易经》中的自然规律和哲学思考,比如说阴阳学说:有阴便有阳、有阳便有阴、阴阳相生相克等,也即是“一阴一阳之谓道”;物极必反等。 二,老子养生思想的原则: 1、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浅谈道德经的奥秘

读书笔记——道德经的奥秘 ——胡欣悦 一、作者了解 曾仕强教授出生于福建,长于台湾。曾仕强祖籍在漳州,其启蒙教育也同样在漳州。曾仕强:现任胡雪岩研究会副会长、台湾师范大学教授,中国统一促进会理事长等。曾仕强先生生于1934年,祖籍福建漳州。在教学、研究、写作、演讲、翻译各方面皆有卓越的成就。曾仕强被企业界尊称为:中国式管理大师、华人三大管理学家之一,多次应邀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泰国、香港、中国大陆演讲。据了解,曾仕强父亲是漳州华安一中的首任校长,曾仕强启蒙教育阶段在当时的南方小学(新桥小学),后来由于父亲前去厦门工作,曾仕强即随父前往厦门读中学,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前往台湾。 曾仕强现任台湾智慧大学校长、台湾交通大学教授,专研中、美、日管理比较,中、西管理思想比较,人际关系与沟通等,曾在央视《百家讲坛》栏目讲解《易经》。在函谷关现场讲解《道德经》,吸引了2000多名国学爱好者,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进行了现场录制。 二、道德经摘录 《老子》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于是就有了令人嫌恶的丑;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于是就有了反面的不善。所以,"有"与"无"相互突显,"难"与"易"相互促

成,"长"与"短"相互显现,"高"与"下"相依而存,"音"与"声"相互陪衬,"前"与"后"相互照应——这些"名"相反而相成,迁延不居而不独立自足。因此,圣人从事于无所成名的事务,施行无须仗名立言的劝教,坦荡迎候万物的涌现与流变而不抵触畏避,生养了一切并不拘系自有,做成了什么并不执为仗恃,成就了事业并不矜居功名。就是因为他不矜居功名,所以他不会消逝。 《老子》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淵,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译文】 上好的行为典范就像水一样。水,善于利导万物而不与之争,处守于众人所不愿处的低下处,所以,接近于道。 水,居处善于择下而居,存心幽深而明澈,交游共处谐和相亲,言行表里如一,公共关系易于清静太平,办事能干,行动善于应机顺势而行。正因为水总是利导万物而不与之争,所以,它很少患过失。 《老子》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译文】 了解别人则智,敏慧自知则明。战胜别人的有力,战胜自己的强。知足就是富有,坚持力行就是有志,不离失他所维系、归依的道的可以长久,身虽死而事业精神流传就是长生。 《老子》第六十三章 【原文】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