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管理者有几个境界你是哪一层境界的管理者

管理者有几个境界你是哪一层境界的管理者

管理者有几个境界你是哪一层境界的管理者
管理者有几个境界你是哪一层境界的管理者

管理者有几个境界?你是哪一层境界的管

理者?

管理者也不是有下属的人。管理者是什么呢?我常常举三

个定义。下面就是jy135网为大家整理的管理者有几个境界?

你是哪一层境界的管理者的经验,希望能够帮到大家。觉得有用的朋友可以分享给更多人哦!

管理者的三个定义

第一个定义从《现代汉语词典》而来。这本词典把管理定义为“负责某项工作使顺利进行”,那么与之对应,管理者就是“负责某项工作使顺利进行的人”。根据这个定义,组织中的每个成员都应该是管理者。因为每个岗位都需要具体负责某项工作。哪怕你是公司前台的接待员,只要你使你负责的工作顺利进行,你就是管理者。

第二个是管理大师德鲁克的定义。他说过:管理者不是“对下属的工作负责的人”,而是“对影响自己业绩的所有人的业绩负责的人”。

同样,根据这个定义,组织中的每个成员都应该是管理者。今天的组织中,几乎没有人的业绩能够不依赖其他人。因此,组织中的每个成员,如果做到了对他人的业绩负责,就是管理者。

第三个也是德鲁克的定义。他对管理者还这样定义:“在一个现代组织里,如果一位知识工作者能够凭借其职位和知识,对该组织负有贡献的责任,因而能实质地影响该组织的经营能力及达成的成果,那么他就是一位管理者。”

根据这个定义,有下属的人不一定是管理者。德鲁克举的例子是制造业的工厂领班,因为他们并没有对组织的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的影响,他们“对其下属的工作方向、工作内容、工作质量及工作方法,他们既无责任,也无职权”。

而没有下属的人可能是管理者,比如一些知识工作者,他们尽管没有下属,但是做出的决策可能极大地影响公司。德鲁克比较两家竞争企业的市场研究员,一位可能有200个下属,另一位可能只有一个秘书,“然而就这两位市场研究员做出的贡献来说,却无太大差别”,因此都是管理者。

管理者的三层境界

关于管理者的这三个定义有很多共同点:都承认没有下属也可以是管理者,都把责任而非权力作为管理者的核心特征,都用成果而非职位作为衡量标准。因此,管理者追求的不应该是权力和职位,而是责任和成果。那些身处所谓的“管理层”的经理人,如果不承担责任,没有创造成果,也不是管理者。

这三个定义也有不同,它们实际上是循序渐进的,强调三个不同层次的成果。第一个定义关注任务,强调个人业绩。第二个定义关注人,强调团队业绩。第三个定义关注组织,强调组织业绩。从管事到管人,再到管理组织,这是管理者的三层境界。

根据前两个定义,组织中的绝大多数人、甚至每个人都该是管理者。而根据第三个定义,只有在组织的层面做出贡献才是管理者。实际上,德鲁克并没有自相矛盾,他在第三个定义中所谈论的是“高层管理者”(executive),不是前面所说的“管理者”(Manager)。没有下属也可以是高管——这就是德鲁克的睿智。

要成为第三层境界的管理者,需要从第一层境界做起。第

三层境界的重点是管理组织,第一层境界的重点就是管理自己。尽管公司前台的接待员很难成为第三层境界的管理者,但是她可以做一个优秀的第一层境界、乃至第二层境界的管理者。即使你名义上已经是所谓的总监、总裁,但你可能没有做到管理者的高境界。

你是哪一层境界的管理者?

个人领导力的五个层次

领导力类 > 关于领导力个人领导力的五个层次 个人领导力可以划分为五个层次,这五个层次的进阶过程实际上也就是一个人的修炼过程。

领导力类 > 关于领导力 第一层:职位带来硬权利 硬权利的特点及重要性 “职位所带来的硬权力”是指领导者的权威来自于其在组织内部的头衔和角色所赋予的硬权力,这个层次的领导力具有以下特征: ?通常是由于指派而获得 ?影响力不会超过领导者的正式权威 ?处于这个层次的领导者一般较难与志愿者、白领以及年轻人一起合作 尽管整个层次是属于相对低的水平,但是并不意味着职位所带来的硬权力就不重要了。实际上,硬权利有利于提高执行力,而这个层次也是领导力提升的必经阶段。下面的例子能很好的说明硬权利的作用: 通常,母亲比父亲更宠爱孩子,但父亲的话却比母亲的话更管用;父母爱子女,上司却不一定爱下属,但上司的话却比父母的话更能得到贯彻执行。 硬权利的内容 组织授予的头衔给了领导人调配各种资源的能力,实际上就是如何运用奖励和惩罚的权力。也就是说,硬权力包括2个内容,即奖励和惩罚。因此,要想把握好硬权力,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领导者应掌控奖惩权——因为没有奖惩权就很容易失去领导地位 ?严格执行奖惩决定——有奖惩权而不严格执行就会使相应的制度流于形式,导致领导者失去威信 ?严词厉色于小事——硬权利不仅要体现在大事上,更要体现在一点一滴的小事上

领导力类 > 关于领导力 第二层:认同许可 “认同许可”是指被领导者自愿让领导者对其进行管理,是一种人们在没有义务的时候仍然愿意为领导者做事的状态。在领导人让下属认同许可的方法中,有三点是需要特别强调的: 宽容下属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班固《汉书》 领导者对于关乎企业发展的战略性事件要严责,但对其他情况则应表现出大度和宽容。尤其是对下属所犯的错误,领导者应该宽容一些,因为有错误才有成长,是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必经之路。 尊重下属 下属对于领导者的忠诚来源于领导者本身的感召,想很好的领导下属就必须在大事小节中体现出对下属的充分尊重。只有尊重了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爱护下属 领导者在与下属的相处过程中,将心比心是至关重要的。领导者应该尽可能多的体现出对下属的关心与爱护,这样才有利于团队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实现共同的成长。 第三层:生产成果 大家都知道刘备和诸葛亮,他们都具备领导力,但层次却不同。刘备能够吸引别人为其效忠,领导力处在第二个层次;而诸葛亮则料事如神,能通

【领导者修炼的层次与境界】

原创]管理者的境界与层次 领导者修炼的层次与境界 前不久,从人大淘回一本书。今天周末,闲来无事,随手翻到一篇文章,叫作《领导者的新工作:建立学习型组织》,作者是大名鼎鼎的彼得.圣吉(代表作《第五项修炼》!)。文章是影印版本,结尾很有意思,是这样的: The wicked leader is he who the people despise. The good leader is he who the people revers. The great leader is he who the people say,“we did it ourselves”. ——Lao Tsu 这个Lao Tsu是谁呢?其实,他是中国人,Lao Tsu是老子的洋名。这段话用白话说大致就是:糟透了的领导是老百姓蔑视的那些; 好的领导是老百姓尊敬的那些; 伟大的领导则在于老百姓会说“事情是我们自个儿干的。” 回忆看过的《道德经》,原文是这样说的:“大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信不足,案有不信。猷呵!贵其言也。成功遂事,而百姓谓我自然。” 原来,老子原话是把领导者分了四层,最好的领导者百姓只知道有他;其次是老百姓亲近他、赞誉他;再次一等的是老百姓害怕他;最次的就是老百姓侮辱他。第三等的领导在英语译文中被“吃雷”掉了。 第一层次的领导者对被领导者而言只是“知有之”,即“无为”的领导者。但“无为”不是“不为”,而是“为”的方法不同。按韩非子在《主道》的主张,领导者无为而治的方法和准则在于:第一、领导者要坚守虚静。因为,虚心才能知道事物真相,静气才能知道自己行动的善恶,也就是心态要平和; 第二、领导者要审合形名,看属下的言与行、事与功是否相符,要保持信息渠道的通畅,不能让属下封闭了领导者的信息来源,同时杜绝属下擅自发号施令、控制财产、培植私党、个人施恩,保持领导者的绝对权柄; 第三、建立法度,正确运用赏罚。人多是功利主义者,趋利避害,所以要把潜规则变成显规则,大家都明白行为的后果和预期,通过正面激励和负面处罚,让老百姓知道该干嘛就干嘛。 能达到这个层次的领导者,高,实在是高!不说其他,就是自我修炼的功夫也相当了得,城府深沉,行事老辣,泰山崩于前而面色不变。有了这样的心理素质,就有了“无为”的先决条件。无为的境界,表面上看,事情是老百姓自己干的,却是按领导者设定的轨道在运行。就像天上的行星,看过去是他们运动无章可循,实际上,却被太阳的引力吸引,乖乖的围绕太阳周围,在各自的轨道上运动。

管理的四种境界

管理,就是使系统内部各要素最大限度地实现运行的最优化,它的基本目的是系统的存在而不是消亡。因此,合目的性是管理的第一要素。使系统各个要素的运行合乎系统存在的目的,这是成功管理的最起码要求。比如,在封建作坊之中,师傅敦促学徒完成自己的工作;在资本主义的发展初期,资本家通过手中的皮鞭驱使瘦骨嶙峋的工人完成工作。而在一些地方,管理却促进了系统内部的革命,最终导致了系统的消亡。根据激发系统要素(员工)合目的性行为的程度不同,以及由此导致的系统运行效果不同,可以将管理分为四种不同的境界:奴役型管理模式——管理者与员工利益相悖,导致系统损耗这种管理模式中,管理者与员工之间是主人与奴才的关系。员工被排除在目标利益的范围之外,其合目的性行为是一种外在的被迫行为。他们对待工作非常被动,而悖目的性行为倒显得非常活跃。也就是说,由于系统各要素的利益和系统本身的利益是矛盾的,员工可能从损害企业的行为中获利,这样,趋利避害的本能使得员工不断损耗系统以满足自己。为了最大限度地维护系统,有些管理者变本加厉地榨干员工身上的最后一滴血,以降低自己的生产成本。这进一步恶化了员工和管理者之间的对立矛盾,使整个系统运行在违背其存在目的的轨道上,走向消亡。因此,“运行——萎缩——消亡”三部曲是大部分奴役型管理模式的共同历程。雇用型管理模式——员工得到少量利益,但积极性并未充分激发这种模式中,员工仍然是一种实现系统目标的工具。不同的是,员工可以得到少量的利益,比如计件工资、提成回扣等。这就相当于封建制度的农民,由于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劳动资料和劳动成果,所以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促进了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在这种管理模式下,老板吃大头而员工吃小头,员工总是有一种为人作嫁的感觉,只要有机会,就会脱离出去,与回扣和提成更高的企业合作,甚至自己当老板。所以,这种管理模式总是无法留住人才,这成为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一大障碍。伙伴型管理模式——管理者和员工关系平等,利益共享这种模式不把员工看作实现系统目标的工具,而是把他们视为合作伙伴。管理者和员工之间呈现平等的关系,双方的利益是部分重合的。比如在股份制下,公司的利益是每个员工共同努力的结果,员工根据自己的贡献分享公司的收益,同舟共济、肝胆相照。特别是管理者与员工之间自然、平等的关系,真正给员工一种伙伴式的合作情结。世界零售业巨头沃尔马公司在这方面做得特别好。首先,利益共享。从1971年开始,沃尔马公司开始实施利润分享计划。巨大的利润分享使员工对公司非常热爱,为公司的发展付出最大的努力。其次,地位平等。公司总裁沃尔顿经常邀请邀请员工到家中国共产党进晚餐,他还经常到各商店中了解情况,与员工谈心。尽可能让更多的经理和员工参加股东大会,让他们看到公司的全貌,这样不仅让员工有了明确的努力方向,更让他们享受到平等的知情权,无形中产生平等的伙伴意识,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工作热情和主动性。再次,给成绩突出者很高的荣誉。每次股东会上,经理们都会向退休者致敬、表扬销售额最高的经理、向赢得安全奖的卡车司机表示敬意、为店面陈设最高创意以及在业务竞争中获奖的员工鼓掌致谢。最后,机会平等。沃尔顿善于及时把员工的想法推进现实的操作之中,并把业绩公诸于众,通过业绩来肯定员工的才智。这一方面使员工树立了自豪感,另一方面也刺激了其他员工的竞争意识,提高了他们自我实现的愿望。总之,沃尔玛公司通过种种手段,在员工中培养了合作伙伴的平等意识,为伙伴型管理模式树立了一面旗帜。主人翁型管理模式——员工成为系统利益的主体,集体发展与个人发展完全重合这种模式下,工作对于员工来说不再是外在的义务和被迫的行为,而是自我实现的手段。员工不仅仅是系统利益的受益者,而且本身也成为了利益主

管理及管理者的分类

(管理及管理者的分类)管理是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在特定的环境中通过实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来协调他人的活动,带领人们既有效果又有效率的实现组织的目标的过程。本质是人们为了有效的实现目标而采用的一种分配、协调活动或过程。目的是为了有效的实现组织目标。管理的载体是组织。职能:计划(确定目标制定战略以及开展计划协调活动)组织(决定需要做什么谁来做怎么做)领导(指导与激励所有参与者以及解决矛盾和冲突)控制(对活动进行监控以确保其按计划完成)。性质:管理的二重性普遍性科学性和艺术性。纵向分类:高层管理人员(计划组织控制);中层管理人员和基层管理人员(领导)横向分类:综合管理人员(总经理);专业管理人员(部门主管)管理者的技能:技术、人际、概念技能 (典型的古典管理理论)亚当斯密提出的专业化分工。泰罗(科学管理之父)的科学管理:确立每项工作的科学的工作方法;合理的选择工人、做到人适其事;教育培训强化工人以使他们按照科学方法来工作;管理当局与工人精诚合作共担工作和责任。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可应用与工商企业之外,还适用于政府教会慈善团体军事组织以及其他各种事业。法约尔指出任何企业都存在六种基本的活动:技术活动(生产制造加工);商业活动(购买销售交换);财务活动(资金的筹措和运用);安全活动(设备维护和职工安全);会计活动(货物盘存、成本统计、核算);管理活动(计划组织指挥领导和控制)。法布尔的14条管理原则:分工,职权与职责,纪律,统一指挥,统一方向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报酬,集中,等级链,秩序,公平,维护人员的稳定,首创精神,团结精神。韦伯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主张组织是以权力为基础的,通过权力而产生秩序消除混乱(组织中含有传统、超凡、基于法律和理性三种权利类型)韦伯(组织理论之父)体系的特征:明确的分工;自上而下的等级系统;正规划的人员任用;职业管理人员;遵守规则和纪律;非个人的人员关系。梅奥与霍桑的实验一定程度上标志着人际关系学说的确立,其观点是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单纯追求金钱收入的”经济人“;企业中除了正式组织之外还存在着非正式组织;新型的领导在于通过增加员工满足度来提高人们的士气从而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 (计划、目标管理定义特征及步骤等)管理计划的职能:人们的集体活动要卓有成效,首先必须明确所追求的目标是什么,完成这些目标必须通过什么途径,采取什么方案。这种旨在明确所追求的目标以及相应的行动方案的活动就是计划。计划的作用:应对变化和不确定性(有备无患),是组织集中权力与目标(方向明确),是组织的活动经济合理(精打细算),为控制奠定基础(按部就班)。计划内容:组织的使命或宗旨;~的价值观和核心价值观;~愿景和目标;实现愿景目标的战略和途径发面的问题。计划性质:目的性首位性普遍性效益性。计划步骤:估量机会;确定目标;明确目标的前提条件;确定实现目标的备选方案;评价备选方案;选择方案;拟定派生计划;用预算将计划数字化。使命(宗旨目的)含义:决定组织做什么不做什么,她是组织中的人们思考决策和行动的共同依据。愿景含义:愿景是组织未来期望达到的一种状态,是组织远大的目标或追求,是需要花一段时间来实现的目标。目标(性质:目标是分层次的;~是一个网络体系;~具有多样性;~是长短期目标相协调的整体。作用:为管理工作指明方向,激励作用,凝聚作用,目标是考核主管人员和员工绩效的客观标准)。目标管理(特征:~是参与管理的一种形式;强调自己管理自我控制;促使下放权利;注重成果第一。益处:有利于组织全面提高管理水平;~改善组织结构;~激发人们的主动精神和责任感;~开展有效的控制工作。局限性:目标难以确定;缺乏灵活性;注重短期;增加管理成本;目标管理的哲学假设不一定都存在) (战略分析及制定)战略管理是对组织的战略进行系统的分析、制定、实施和调整的过程。过程:明确组织的使命和愿景;外部环境分析;内部环境分析;战略的选择或制定;将选定的战略付诸实施;战略的调整与变革。外部环境分析包括一般环境分析和产业环境分析,一般环境分析包括政治与法律因素,经济因素,社会文化因素,技术因素。产业环境因素主要是产业组织分析,市场细分和竞争对手分析。五力模型(现有竞争者间的竞争;来自新参入企业的威胁;使用替代产品和服务的可能性;顾客或买主的交涉能力;供应商的交涉能力)构成了规范化标准化战略分析框架。内部环境分析:核心能力分析;波特的价值链模型;SWOT分析;机会与威胁分析OT;优势与劣势分析SW。战略的制定分为组织整体层次的战略(1总战略框架:增长战略收缩战略稳定战略2:事业集合矩阵BGG矩阵3:GE矩阵)、事业层战略(总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集中化战略)、职能层战略(生产制造战略研发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财务战略) (决策及其类型的划分)决策(含义:决策就是为了解决问题或实现目标,从若干备选的方案中进行抉择的分析判断的过程。步骤:1辨别和确定问题2确定决策的目标3拟定解决方案的备选方案4对方案进行评估5选择方案6实施方案并追踪、评价其效果。有界理性:是指决策者通常要收到各种各样的限制,包括决策者的价值观、思维习惯、技能、习惯、不完全的信息和知识和组织中的各种因素等,因而其所能做到的理性是有界的。影响决策的因素:政治因素、直觉与执着、对待风险的倾向、伦理观。)决策的类型:1按决策所面临的条件分为确定状况下、风险状况下、不确定状况下的分类。2按决策的范围和影响分为战略性、战术性决策。3按问题的重复程度和有无先例可循分为程序化、非程序化分类

领导力的五个境界

领导力的五个境界 约翰·马克斯维尔是美国领导力研究专家,也是一位多产作家,已经出版了30多部有关管理和领导力的著作,如《培训你身边的领导》、《成功版图》、《领导力21法则》等。在影响力日增之余,他也拥有了一些“招牌”名言,如: ·领导力就是影响力。 ·能培养出领导者的领导才是领导者的最高境界。 ·和领导最近的人直接决定了领导成功的水准。 ·创造适应变革的氛围。 ·领导力的核心:正直。 尽管他的著作颇丰,名言甚多,但其核心的思想只有一个——“领导力就是影响力”。他认为,那些高高在上,却无人追随的人只是在“云中漫步”,根本无法领悟领导力的精髓。不是人人都能成为伟大的领导者,不过你或许可以做得更好一些。但如何才能做得更好一些呢?在《领导力:开发你的领导潜能》一书中,他又进一步提出了领导力“五境界”说,明确规划了有助于我们理解和增强影响力的蓝图。

们的职责。你所拥有的唯一的影响力仅仅在于你的头衔。处于这个境界的领导属于职位型领导。这一境界中的人物常常是由上级指派的;对于此类领导发布的权限之外的指令,人们不会俯首帖耳。这类"任命式"领导很难与白领阶层和年轻人共事。 第二境界:认同——员工服从你,这是他们的心愿。在“职位”层次的领导一般都用强势的权威来开展工作,而与之相对,在"认同"层面的领导靠的是人际发展。他们思考的是人才培养。 第三境界:成就——员工服从你,因为你为企业所做的一切。影响力到了这一层级,积极的成效便层出不穷了:效益倍增、士气高涨、员工流失率降低、需求不断被满足、目标接二连三地出现。与这种良性局面相伴相生的是“无穷的动力”。事实上,“成就”成了一切行动的直接动因。这是第二境界与第三境界的主要差别所在。 第四境界:育才——员工服从你,因为你为他们所做的一切。在第二境界时,员工热爱领导;在第三境界,员工尊敬领导;到了第四境界,员工对领导衷心不二。因为通过帮助他个人提升,你赢得了他的心。

李江涛-提升领导者影响力的四大途径

提升领导者影响力的四大途径 李江涛 学习导航 通过学习本课程,你将能够: ●了解实力与影响力的关系; ●明白品格是影响力的土壤; ●提高情商,平衡情绪; ●学会注重细节,全面提升影响力。 提升领导者影响力的四大途径 一、实力是影响力的基础 实力和能力是有区别的,提高能力就是通过学习获得方法、通过互相交流获得经验、通过实践获得体验,将方法、经验和体验结合起来解决问题就是能力;实力是现代人的价值体现,实力和企业领导的关系是“有实力当然有魅力”。 1.实力决定影响力 有实力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对于企业来讲,资金雄厚就叫有实力;第二,对个人来讲,个人能力突出叫有实力;第三,自己没有能力,但具备整合资源的能力也叫有实力。 对于领导来讲,有实力的标志为: 有实力首先要有能力 成功的领导者在领导过程中往往表现出超群的领导才能,既能得到上级的信任和赏识,又能得到下属的爱戴和拥护。在中国,有能力的人就是英雄。中国人主张资源集中使用,是一个强调个人能力的民族,是一个崇尚英雄的民族,但是缺少一种合作的文化。基于这样一种文化,作为领导者,必须要有领导意识,培养个人能力,既要敢担当又要有能力。 领导力就是打造合作文化:首先,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合作;第二,员工和员工的合作;第三,人的能力和资源的合作。打造个人实力是提高影响力的基础,要想成为领导就要在专业上有所特长。 实力来自敬业、奉献精神 奉献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奉献就是一种牺牲精神。“身先士卒”、“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德高望重”这些都是形容领导者的词汇,表明领导者要注意外在形象(着装、举止等)和内在形象(精神、涵养等)。 “德高望重”包含两个层面,“德高”指个人道德水平很高,“望重”指影响力很大。领导不应仅是一个位置,更是形象、能力、实力和奉献精神的集中体现,将自己的能力和精神都打造得优秀,才能算领导。

执行力的三种境界和三个层次

执行力一直以来是企业界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无论是国际大公司还是国内民营企业,无论是生产型企业或是服务型企业。在企业界,我们时常通过报刊媒体可以了解到很多企业宏伟的蓝图、激奋的愿景、庞大的规划、创新的思路最终没能很好地得以实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该企业的组织执行力出现重大偏差。因此,一个企业是否能够持续稳健发展离不开高效的组织执行力。 而做为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其所具备的执行力境界、其所创导或引导的执行力组织氛围直接关乎所在企业的长远发展,甚至可以讲起到生死攸关的关键作用。因为中高层管理者在组织架构中起到承上启下的功能,具有中流砥柱般的存在价值,其能否很好的领悟领会公司领导者的战略意图,并转化和分解成阶段性工作任务和目标,最后有效组织实施达成,就是其执行力强弱好坏的最终表现。 执行力的三种境界 做为中高层管理人员,其所具备的执行力应有三种境界,分别是“做正确的事情”、“把事情做正确”、“把事情做圆满”。每一种境界都需要中高层管理人员应具备一定的知识、技能、管理能力以及见识、经验等来支撑,而且要求越来越高,相对应的就是对企业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如果中高层管理人员执行力的境界不高或不好,直接结果就是劳命伤财耽误时间,从而给企业发展带来阻碍,甚至危机。 首先,做正确的事情。这是中高层管理人员执行力最基本的要求,也是首要达到的境界。做正确的事情,就是要求在开始做时,工作的方向导向就把握得很到位,做出来的工作规划计划没有偏差和失误,否则就会造成差之毫厘,缪之千里,后面做得再正确也是徒劳,反而损害更大。举个简单比方:本来要去北京,结果我等却往广州方向前往,这是南辕北辙;其实经费有限制,我等却谋划头等舱机票,这是异想天开;近期正遇高铁瘫痪,我等按之前惯例执意选择高铁出行,这叫自以为是,都属于没有做正确的事情。 因此,做为中高管理人员,做正确的事情就需要认真研究分析公司领导者的战略构想和意图,把握其中的重点和要点,并根据现实条件和状况,结合现有的资源和能力,拟定出可行性方案和计划。 其次,把事情做正确。这是中高管理人员执行力的第二个境界,也是最容易出现各种各样问题的阶段。把事情做正确,就是按照既定的工作计划和方案,有条不紊、循序渐进的组织实施,逐一实现各个阶段性任务和目标。举个简单比方:要去北京到中央电视台上节目,我等也拟定出可行性出行计划,可是一出门就有人走失找不见、到了北京只会人家听不懂的宁波话、迷路却找不见也买不到北京地图、路上分开打几辆的士人员又走散、不断有人要找厕所耽误很多时间、背包被偷没了通讯工具、开销出现超支……结果就是没把事做好,错过节目录制时间,无功而返。 因此,做为中高管理人员,把事情做正确需要在既定的工作规划基础上,进行人员的组织分工、必需的训练和宣导、必备资源的整合和备选、阶段性回顾和总结、因地制宜进行优化调整、必要的评估和奖惩等。 第三,把事情做圆满。这是中高管理人员执行力的最高境界,也是任何企业都最期望和需要的,同时也是要求最高。把事情做圆满,简而言之就是自动自发、没有任何借口、善始善终,能够基于现实的状况和条件,灵活整合和运用现有的资源,把现有的能力发挥至极致,锁定目标,不达目标誓不罢休。如同电影《斯巴达300勇士》:影片中展现最深刻的就是强大的执行力,国王列奥尼达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命令希腊联军的主力迅速撤退,以保存实力。自己亲率300名斯巴达士兵面对潮水般汹涌而至的50万强大的波斯敌人奋勇迎战,一不恐惧、二不怯战,在不成功则成仁的精神感召下,他们用长矛猛刺,把长矛都折断了,又拔出佩剑劈砍,把佩剑都砍断了,斯巴达的勇士们杀退了敌人四次猛烈的进攻,最后斯巴达300勇士全部壮烈牺牲,用鲜血唤醒了世人,并将此精神永传后世。柳传志称联想为“斯巴达方阵”,王石称“万科要成

领导力的几个层次

国内著名的管理大师、领导力专家林正纳先生把个人的领导力分三个层次,分别是"个人领导力"、"团队领导力"以及"面对组织和外界变化的变革领导力"。其中,"个人领导力"还可以划分为以下的五个层次,也就是说,个人领导力的提升包括五个层次,这五个层次的进阶过程实际上也就是一个人的修炼过程。详见图1-1所示: 图1-1 个人领导力的五个层次示意图 领导力的第一层次:职位带来的硬权力 在个人领导力方面,可以划分出的第一个层次是"职位所带来的硬权力"。 (一)硬权力的重要性 "职位所带来的硬权力",是指领导者的权威来自于其在组织内部的头衔和角色所赋予的硬权力,这个层次的领导力具有以下特征: ◆通常是由于指派而获得; ◆影响力不会超过领导者的正式权威; ◆处于这个层次的领导者一般较难与志愿者、白领以及年轻人一起合作。 尽管整个层次是属于相对低的水平,但是并不意味着职位所带来的硬权力就不重要了。实际上,这个层次是一个人领导力所必须经历的阶段。例如,母亲爱孩子, 但是父亲的话往往比母亲的话要管用10倍,作为官吏并不一定都爱护自己的下属, 但是作为下属的父亲、母亲而言,其言语所能够得到贯彻的执行力却要强大1万倍, 这都是硬权力在起作用的最好的说明。 【案例1】 魏国国君的慈爱惠施 在中国的历史上,魏国国君曾经有一天要求其大臣对他进行评价,大臣们都说国君是慈爱惠施(所谓"慈爱"就是对大家都特别好,而"惠施"就是经常奖赏底下的 臣子)。听到这样的评价后,魏王很高兴。但其中有一个大臣却对这样的评价大泼 冷水,认为如果魏王继续这样做的话最终只会落得亡国的下场,其理由是,国君由 于慈爱,所以对下属犯的错误并不予以惩罚,并且即便是臣子没有功劳也给予赏赐, 长此以往,国家必亡。

1一个管理者所处的层次越高

领导 1.一个管理者所处的层次越高,面临的问题越复杂,越无先例可循,就越需要具备 A.领导技能 B.组织技能 C.概念技能 D.人事技能 2.根据领导生命周期理论,参与型领导方式适用于: A.高工作—低关系的情况 B.高工作—高关系的情况 C.低工作—低关系的情况 D.低工作—高关系的情况 3.企业的基层领导要成为一个内行的领导,必须具备下列哪类知识和能力? A.管理知识和能力 B.技术知识和能力 C.战略知识和能力 D.管理与技术的知识和能力 4.如果你是公司的总经理,你将授予哪种人以决策和行动的权力? A.参谋人员 B.直线人员 C.咨询人员 D.一线员工 5.某公司总经理安排其助手去洽谈一个重要的工程项目合同,结果由于助手工作中的考虑欠周全,致使合同最终被另一家公司接走。由于此合同对公司经营关系重大,董事会在讨论其中失误的责任时,存在以下几种说法,你认为哪一种说法最为合理? A.总经理至少应该承担领导用人不当与督促检查失职的责任。 B.总经理的助手既然承接了该谈判的任务,就应对谈判承担完全的责任。 C.若总经理助手又进一步将任务委托给其下属,则也可不必承担谈判失败责任。 D.公司总经理已将此事委托给助手,所以,对谈判的失败完全没有责任。 6.假设你召集下属开会,研究解决领导所布置的一项紧急任务,结果发现其中有位比较罗嗦的人大讲特讲与主题无关的教条理论,耽误很多时间。你认为如何应付这种情况为好? A.任其讲下去,让其他与会者群起而攻之。 B.不客气地打断其说话,让别人发言。 C.有策略地打断其讲话,指出时间很宝贵。 D.允许其畅所欲言以表示广开言路。 7.如果你是公司的总经理,在周末下午下班后,公司某位重要客户给你打来电话,说他们向公司购买的设备出了故障,需要紧急更换零部件,而此时公司的全体人员均已下班。对于这种情况,你认为以下各种做法哪一种比较好? A.告诉客户,因周末找不到人,只好等下周解决,并对此表示歉意。 B.请值班人员打电话找有关主管人员落实送货事宜。 C.因为是重要客户的紧急需要,马上亲自设法将货送去。 D.亲自打电话找有关主管人员,请他们设法马上送货给客户 8.对于管理人员来说,一般需要具备多种技能,如概念技能、人际技能、技术技能等。越是处于高层的管理人员,其对于概念技能、人际技能、技术技能的需要,就越是按以下顺序排列: A.首先是概念技能,其次是技术技能,最后是人际技能。 B.首先是技术技能,其次是概念技能,最后是人际技能。

时代光华《领导者如何激励下属》课后试题答案

领导者如何激励下属 课后测试 测试成绩:100.0分。恭喜您顺利通过考试! 单选题 1. 在工作中,领导对下属进行激励的前提是:√ A把握员工需要激励时所发出的信号 B做好对激励增效的准备 C做好对惩戒失效的准备 D根据员工突出的表现 正确答案:A 2. 下面选项中,不属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是:√A安全需要 B归属与爱的需要 C心理需要 D尊重需要 正确答案:C 3. 下列关于双因素理论的说法,错误的是:√ A满意的对立面不一定是不满意的 B使员工满意的,基本属于工作本身的因素 C使员工不满意的多是保健因素 D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不会存在重叠 正确答案:D

4. 通过竞赛激励员工简单易行,有很强的操作性。下列关于实施这种激励方式的表述,错误的是:√ A竞赛活动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和背景 B事先了解员工最前最关注的方面 C比赛规则要尽可能细致而全面 D奖励要有一定的诱惑性 正确答案:C 5. 领导对下属进行激励时,要先给其搭建出能够施展能力的广阔平台,并在适当的时候挫其锐气。这说的是:√ A力量型 B完美型 C和平型 D活泼型 正确答案:A 6. 激励理论可以简单地概括为:√ A行为引起动机,动机决定需要 B动机引起需要,动机决定行为 C需要引起动机,行为决定动机 D需要引起动机,动机决定行为 正确答案:D 7. ( )也称为“愿景激励”,是指领导者为激励对象设置的美好远景,使其努力奋斗。√

A自我激励 B情感激励 C目标激励 D危机激励 正确答案:C 8. 教育学生的时候,不要一味的灌输知识,要激发学生兴趣。这种方式属于:√ A负激励 B目标激励 C情感激励 D引而不发 正确答案:D 9. 晋升和增加员工的责任所体现的激励作用是比较明显的,在实施过程中,不正确的做法是:√ A让某个成员主持团队的项目 B提供给某人成为老师的机会 C给予某个成员一些普通的任务 D让团队成员担任关键职位 正确答案:C 10.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训练员工成就动机方法的是:√ A开展与成就动机有关的学科知识的学习 B在宣导教育层面上介绍高成就动机者的事迹

企业管理的三重境界

企业管理的三重境界 企业管理的三重境界: 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 第一重境界:“无” 此时的“无”,是真正的“无”,无产阶层,创业者面临的是“一片荒无”的景象,无资金,无订单,无优势,无人气,无管理……就象大多数初涉职场的“草根”,无房,无车,无钱的“三无青年”。 对于大多数创业者来说,创业初期真是太多的辛酸与无奈,“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无限惆怅与感慨。 创业初期,企业在创业初期最大的挑战就是“预防企业倒闭的风险”,根不谈不上管理,也请不起专业的管理人才,管理团队的创建更是难上加难。销售、技术、财务、生产、质量、物流、人事等都由创业者(老板)自己担任,甚至集总经理、基层干部、采购员、业务员、杂工等多种职位于一身,真可谓是“能者多劳,劳而无功,事倍功半”,顾此失彼,压力重重,蹒跚学步,负重前行。 对于一个优秀的创业者来说明,在外在物质真“无”的阶段,优秀的创业者的精神世界是最富有的,具备坚忍不拔的意志,远见卓识的战略眼光,勇于创新的技术,废寝忘食的工作,耐得住寂寞与清贫,远离繁华与喧嚣。 第二重境界:“有” 此时的“有”,是真“有”。经过几年甚至更多长时间的打拼,企业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事业如日中天,有订单,有资金,有技术,

有人气,有管理…..总之,当初期盼已久的梦想基本实现。 企业在第二重境界“有”的核心是企业的规范化管理和标准化管理,才能确保企业基业长青,确保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有些企业表象上看似“有”,实则还是停留在真“无”的第一重境界,主要体现在以下“无”的状态: 1、无明确的工作目标; 2、无严谨的工作计划; 3、无系统的运作流程; 4、无具体的管理标准。 工作目标:财务指标,非财务指标(绩效指标/KPI指标)。 工作计划:年度经营规划,月度工作计划,周工作计划,日计划(日排程)。 运作流程:企业运营的价值连接流程(输入与输出),运营流程,生产运作流程,质量管控流程,物流体系流程,人力资源模块流程,产品开发流程等等。 管理标准:员工手册,管理规定,岗位说明书,作业指导书,工艺卡等等。 有管无理:为管理而管理,企业管理流于形式,企业内部资源(人、财、物等)没有有效利用,企业管理效率低,管理效果差。 关于企业管理的理论真可谓包罗万象,汗牛充栋,智者见智,仁者见人仁。 有些人认为,管理的越规范,企业就死得更快;还有些人认为,

领导力表现的五个层次

领导力表现的五个层次 引言 国内著名的管理大师、领导力专家林正纳先生把个人的领导力分成三个层次,分别是"个人领导力"、"团队领导力"以及"面对组织和外界变化的变革领导力"。其中,"个人领导力"还可以划分为以下的五个层次,也就是说,个人领导力的提升包括五个层次,这五个层次的进阶过程实际上也就是一个人的修炼过程。详见图1-1所示: 图1-1 个人领导力的五个层次示意图 领导力的第一层次:职位带来的硬权力 在个人领导力方面,可以划分出的第一个层次是"职位所带来的硬权力"。 (一)硬权力的重要性 "职位所带来的硬权力",是指领导者的权威来自于其在组织内部的头衔和角色所赋予的硬权力,这个层次的领导力具有以下特征: ◆通常是由于指派而获得; ◆影响力不会超过领导者的正式权威; ◆处于这个层次的领导者一般较难与志愿者、白领以及年轻人一起合作。 尽管整个层次是属于相对低的水平,但是并不意味着职位所带来的硬权力就不重要了。实际上,这个层次是一个人领导力所必须经历的阶段。例如,母亲爱孩子,但是父亲的话往往比母亲的话要管用10倍,作为官吏并不一定都爱护自己的下属,但是作为下属的父亲、母亲而言,其言语所能够得到贯彻的执行力却要强大1万倍,这都是硬权力在起作用的最好的说明。 【案例1】 魏国国君的慈爱惠施 在中国的历史上,魏国国君曾经有一天要求其大臣对他进行评价,大臣们都说国君是慈爱惠施(所谓"慈爱"就是对大家都特别好,而"惠施"就是经常奖赏底下的臣子)。听到这样的评价后,魏王很高兴。但其中有一个大臣却对这样的评价大泼冷水,认为如果魏王继续这

样做的话最终只会落得亡国的下场,其理由是,国君由于慈爱,所以对下属犯的错误并不予以惩罚,并且即便是臣子没有功劳也给予赏赐,长此以往,国家必亡。 (二)硬权力的内容 对硬权力的内容,韩非子认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奖励和惩罚。换言之,组织授予的头衔给了领导人调配各种资源的能力,实际上就是如何运用奖励和惩罚的权力。对于硬权力的把握有以下几个关键点是需要充分把握的。 1 领导者应掌控奖励和惩罚权 如果领导者丧失了对奖励和惩罚权力的掌控,就会很容易失去相应的领导地位,这个判断的正确性是被历史上无数的抢班夺权的事件所充分证明了的。 2 对于奖惩的决定要严格执行 不论是奖励还是惩罚都应该严格执行,不能够马虎,否则,只会使得相应的制度流于形式,并且导致领导者失去威信。 案例1:姜太公对于奖惩决定的严格执行 姜太公在齐国当政的时候,一到当地就把那里的两个具有贤德美名的人杀掉了。"周公吐脯,天下归心"的周公丹赶紧追问姜太公这样做的理由,姜太公指出这两个人对天下人宣称他们不服侍天子,也不与诸侯交往,凡事都是自给自足,即使是为国家作战也不称之为做贡献,结果这样的人还在社会上享有贤德的美名。如果对这样的人不予以严惩,国家是没有办法治理的。 【案例2】 柳传志严惩私设"小金库" 在联想的发展历史上,柳传志曾经因为私设明令禁止的小金库而将团队中一个非常出色的领导人送进了监狱。这样的举动实际上就对不可以违反的制度进行了非常清晰的界定,充分体现了组织内部管理的一致性和有效性。 3 严慈力涉于小事 "严慈力涉于小事",是指领导人的硬权力应该在组织的一点一滴的小事上予以体现。 【案例1】 历史上对"酷刑"的理解 从历史上看,孔子和韩非子对于"酷刑"的理解充分表明了"严慈力涉于小事"的思想。中国历史上的周朝被认为是一个非常贤德的朝代,但周朝有个法令规定,如果友人将稻草的灰烬扬到马路上,那么这个人的双手就要被齐腕断掉。这是不是与贤德相矛盾呢?对于这个问题,孔子认为如果稻草的灰烬扬到了马路上,那么很容易会引起火灾或者造成对百姓的伤害,所以尽管看起来是个小事,但由于其后果的严重性,是有必要进行严惩的,因此,还算不上是酷刑。而韩非子认为,人们不把灰烬扬到马路上是件很容易就能够做到的事情,与完全做不到的事情不同,对于容易的事情而犯的错误,严惩是理所当然的。 【案例2】 "严慈力涉于小事"的表现 "严慈力涉于小事"的原则,在现代管理中也有很多具体的表现,包括: ◆新加坡的"鞭刑" 新加坡是全世界范围内华人聚集最多,但又最有秩序的国家。之所以能够秩序井然,就在于其对国家的管理非常严格。在其他国家可能只是给予教育规劝的不良行为,新加坡都严厉地实施鞭刑,因此,在如此近乎残酷的制度约束面前,其公民都能够自觉地遵守公共场所中的各种规定。 ◆深圳和香港的交管差异 在深圳和香港通行的车辆,无论在深圳守不守交通规则,到了香港之后是绝对不会触犯

对不同层次管理者的职责、角色与技能的比较研究

对不同层次管理者的职责、角色与技能的比较研究 参阅教材原文: 日本松下电器公司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说过一段名言:“当你仅有100人时,你 必须站在第一线,即使你叫喊甚至打他们,他们也听你的;但如果发展到1000人,你 就不可能留在第一线,而是身居其中;当企业增至10000名职工时,你就必须退居到 后面,并对职工们表示敬意和谢意。” 摘自网络: 管理者扮演的角色与层次 管理者分为三个层次,每个层次的角色不同。 1、基层管理者 主要职责是直接指挥和监督现场作业人员,保证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计划和指令。他们主要关心的是具体任务的完成。 2、中层管理者 承上启下。主要职责是正确领会高层的指示精神,创造性地结合本部门的工作实际,有效指挥各基层管理者开展工作。注重的是日常管理事务。 3、高层管理者 对组织负全责,主要侧重于沟通组织与外部的联系和决定组织的大政方针。注重良好环境的创造和重大决策的正确性。 -----管理者在管理工作中表现为10种角色,这10种角色分为三大类:人际方面的角色,信息方面的角色和决策方面的角色。1、人际角色:挂名首脑角色、领导者角色、联络者角色。 2、信息角色:接受者角色、传播者的角色、发言人的角色。 3、决策角色:4企业家角色、资源分配者、故障排除者、谈判者角色,混乱驾驭者。 这些技能对于不同管理层次的管理者的相对重要性是不同的。技术技能、人事技能的重要性依据管理者所处的组织层次从低到高逐渐下降,而思想技能和设计技能则相反。对基层管理者来说,具备技术技能是最为重要的,具备人事技能在同下层的频繁交往中也非常有帮助。当管理者在组织中的组织层次从基层往中层、高层发展时,随着他同下级直接接触的次数和频率的减少,人事技能的重要性也逐渐降低。也就是说,对于中层管理者来说,对技术技能的要求下降,而对思想技能的要求上升,同时具备人事技能仍然很重要。但对于高层管理者而言,思想技能和设计技能特别重要,而对技术技能、人事技能的要求相对来说则很低。当然,这种管理技能和组织层次的联系并不是绝对的,组织规模大小等一些因素对此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管理者的角色、技能、职责之间的关系 简单地说,担任这个角色,就要掌握相关的技能,履行相应的职责; 担任了这个角色,没有履行相应的职责,那是失职;

管理:执行的三个方面与三个层次

最近几年,关于 的“ 执行力 ”的问题比较热,甚至演化称为世界性的话题。过去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的时候,大家都知道一个PDCA循环的工作模式,其实这就是一个“执行保证”的工作模式。现在的一切有关执行力的新观点,都可以在这个老办法的框架下得到实行,只不过这个老办法不足以显示管理专家们的学术新水平了,所以管理学家们更乐意用新的术语加以阐述,其实不过是新瓶装老酒换汤不换药。 本帖就从传统的行为学思路和一般的逻辑推理来解释一下执行力的问题。 通常狭义地理解,执行力顾名思义就是执行能力。当把执行力一词用在个人身上的时候往往就是这种解释。但是如果用在广义的、团队身上,如企业或组织的执行力,则执行力可以看作是由三个方面构成,即执行动力、执行权力与执行能力。此时,往往是默认最基础的“动作面”方面的执行能力是不存在问题的,问题的侧重点在于上层,即执行的动力和权力方面出现了问题。 这三个方面的划分的道理很简单,即一个团队要做成一个事情,首先要有做事的动力和欲望,次者要有做事的权力,再加上有做事的能力,则此事必成。执行动力属于“必要性”,执行权力和能力属于“可行性”,必要性+可行性=必然性。通俗一点说就是,愿做+有权做+会做=事成。 我们谈论“执行”,不会去考虑一部机器(或者复杂到一条流水线)的执行力问题,而是指人的一种行为。任何人的行为的达成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动机形成,行为不是没有目的的行为。故而,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这就是执行力的第一方面:执行动力。 动力来自两个方向——推动力和拉动力。人的行为的原则就是趋利避害,这个模式是统一的,没有例外,有了例外就不是我们要面对的正常人了,就不会被考虑在执行团队当中了。所谓趋利避害,趋利即是要形成一种利益引导,用利益形成一种拉动力,变成行为人“我要做”。 当然,不言自喻,推动型的执行力就是形成一种危害威胁,用危害来构筑一种“推动力”,行为人为了避害,就形成被迫向相反的方向运动的动力。谈论执行力的书籍文章会强调目标的明确与细化、结果的检查与考核等等,就是这个问题。 简单通俗地说,动力的两个方面就是“胡萝卜+大棒”,至于是胡萝卜多一点还是大棒多一点,要看具体的执行人的行为品质了。 一个组织在“执行”方面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每一个层次都有自己的“动力、权力和能力“问题。显然,关于执行的动力问题主要出在决策层和管理层,而不是出在执行层。当然,能够有效地在动力方面将三个层次的动机统一起来,做到上下同心同德,则是最高管理境界了,但其中的难度也是最大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济行为党中,这点也是最难的。 接下来就是执行的权力问题。 在三个层次方面,决策层负责目标的构建和提出;管理层负责目标和考核标准的细化;执行层负责目标的实现。一般来说,企业组织在这种权利职责分工方面是没有问题的,都是比较明确的。 决策层的权力问题一般不再执行力问题的考虑范围之内,即默认这是没有问题的。 如果这个层面在权力上有问题,则一切就无从谈起了。 容易出问题的地方往往在管理层的指挥权方面,就是权力赋予不明确或权力界限不清。如果没有明确的指挥授权和考评授权,管理者就失去了指挥的“权力”,被指挥的执行层就会出现抗令或者应付差事的现象。这里的管理层权力,不单是“大棒”,还包括“胡萝卜”。管理层的权力来源于决策层的赋权,与之相结合的就是与权力相关的自身责任和自身利益。如果来自决策层的利益承诺不足,管理层自己就失去了“执行动力”,如果没有充分的权力赋予则就心有余而力不足。 作为狭义执行力的执行能力,即“会不会做”的问题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是一个问题。当

领导力的五个层次

领导力的五个层次 国内著名管理大师、领导力专家林正纳先生把领导力分为三个层次:个人领导力、团队领导力、面对组织和外界变化的变革领导力。其中,个人领导力还可以划分为五个层次,如图1所示,这五个层次的进阶过程实际上就是领导者的修炼过程。 图1 个人领导力的五个层次 一、职位 在个人领导力方面,第一个层次是职位所带来的硬权力。 所谓“职位所带来的硬权力”,是指领导者的权威源于其在组织内部的头衔和角色所赋予的硬权力。这个层次的领导力具有的特征是:通常因指派而获得;影响力不会超过领导者的正式权威;处于这个层次的领导者一般较难与志愿者、白领以及年轻人一起合作。 1.职位硬权力的重要性 尽管整个层次是属于相对低的水平,但并不意味着职位所带来的硬权力就不重要了。实际上,这个层次是一个人领导力形成所必经的阶段。例如,领导并不一定都爱护自己的下属,但相对下属的父亲、母亲,其言语所能够得到贯彻的执行力却要强大1万倍。这就是硬权力在起作用。 2.职位硬权力的内容 韩非子认为,硬权力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奖励和惩罚。换言之,组织授予的头衔给了领导人调配各种资源的能力,实际上就是如何运用奖励和惩罚的权力。关于硬权力的认识有以下几个关键点是需要充分掌握的: 领导者应掌控奖励和惩罚权 如果领导者丧失了对奖励和惩罚权的掌控,就很容易失去相应的领导地位,这个判断的正确性是被历史上无数抢班夺权的事件所充分证明了的。 奖惩分明并严格执行

不论是奖励还是惩罚都应该严格执行,不能马虎,否则只会使相应的制度流于形式,导致领导者失去威信。 【案例】 姜太公的严惩决定 姜太公在齐国当政的时候,一到当地就把两个具有贤德美名的人杀掉了。“周公吐脯,天下归心”的周公丹赶紧追问姜太公这样做的理由。 姜太公指出,这两个人对天下人宣称他们不服侍天子,也不与诸侯交往,凡事都是自给自足。即使是为国家作战也不称之为做贡献,这样的人却还在社会上享有 贤德的美名。如果对这样的人不予以严惩,国家是没有办法治理的。 在联想的发展历史上,柳传志曾经因为私设明令禁止的小金库而将团队中一位非常出色的领导人送进了监狱。此举动实际上是对那些不可违反的制度进行了非常清晰的界定,充分体现了组织内部管理的一致性和有效性。 严慈力涉于小事 严慈力涉于小事是指领导人的硬权力应该在组织的小事上予以体现。 【案例】 历史名人对“酷刑”的理解 周朝是一个非常贤德的朝代,但周朝有个法令规定,如果友人将稻草的灰烬扬到马路上,这个人的双手就要被齐腕断掉。这是不是与贤德相矛盾呢? 对于这个问题,孔子认为,如果稻草的灰烬扬到马路上,很容易引起火灾或者对百姓造成伤害,看起来是小事,但后果是严重的,因此有必要进行严惩,进而也 算不上是酷刑。韩非子认为,人们不把灰烬扬到马路上是很容易就能做到的事情,与完全做不到的事情不同,对于容易的事情而犯的错误,严惩是理所当然的。 在上述案例中,孔子和韩非子对“酷刑”的理解充分表明了“严慈力涉于小事”的思想主张。 “严慈力涉于小事”的原则,应用在现代社会生活及管理中的例子也不胜枚举。 【案例】 新加坡的“鞭刑” 新加坡是全世界范围内华人聚集最多,但又最有秩序的国家。它之所以能够秩序井然,主要在于对国家的管理非常严格。在其他国家可能只是给予教育规劝的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