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言文劝学中而字的用法】师旷劝学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劝学中而字的用法】师旷劝学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劝学中而字的用法】师旷劝学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劝学中而字的用法】师旷劝学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劝学中而字的用法】师旷劝学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美好的语言文章也叫做语体文。文言文劝学中而字的用法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文言文劝学中而字的用法,欢迎阅读

文言文劝学中而字表示并列关系的用法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等。

如:1)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蟹六跪而二螯

文言文劝学中而字表示递进关系的用法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文言文劝学中而字表示承接关系的用法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1)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2)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文言文劝学中而字表示转折关系的用法

可译为但是、却

如: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3)(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4)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文言文劝学中而字表示因果关系的用法

可译为因而

如: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文言文劝学中而字表示修饰关系的用法

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如: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2)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感谢您的阅读!

《劝学》原文梳理+字词整理+翻译

劝学 一、原文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停止)。青,取之于(从)蓝而(连词,表转折)青于(比)蓝;冰,水为(凝结)之而寒于水。木直中(合乎)绳,輮(使……弯曲)以(省略“之”)为轮,其曲(弯曲度)中规。虽(即使)有(同“又”)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形容词作动词,挺直),金就(靠近)砺则利(形容词作动词,变得锋利),君子博学而日(名状,每天)参(检查)省(反省)乎(对)己(状语后置),则知(同“智”)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连词,表修饰)思矣,不如须臾(片刻)之所学(所字节构,所+动词,所学的东西)也;吾尝跂(踮起脚跟)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声音宏大)也,而闻者彰(清楚)。假(借)舆(车)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到达)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名动,游泳)也,而绝(横渡)江河。君子生(同“性”,本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于之,在这里);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形容词作名词,善行)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半步),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骏马)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劣马)十驾,功在不舍(停止)。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二、字词 (一)通假字 1.輮:通“煣”,使弯曲。 2.有:通“又”。 3.暴,同“曝”,晒干。 4.知:通“智”,智慧。 5.生:通“性”天赋,资质。 (二)古今异义 1.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2.参:古义:检验。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加入。 3.假:古义:凭借,借助。例:假舆马者。 今义:与“真”相对。 4.金:古义:金属制的刀剑。例:金就砺则利。 今义:金子,黄金。 5.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例:蚓无爪牙之利。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6.用心:古义:因为用心。例如:用心一也。

古诗文译文

2013年第十二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初中)译文 ★1. 滥竽充数 原文: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mǐn)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译文: 齐宣王派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齐宣王很高兴。官府给他的待遇和那几百人一样。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齐湣王(田地)继承了王位。齐湣王喜欢听一个一个地独奏,南郭处士就逃跑了。 ★2. 苛政猛于虎 原文 孔子过⒀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⑴。夫子式⑵而听之。使子路⑶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⑷重有忧⑸者?”而曰⑹:“然。昔者,吾舅⑺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⑿也?”曰:“无苛⑻政⑼。”夫子曰:“小子⑽识⑾之,苛政猛于虎也。” 译文: 孔子路过泰山的边上,看见有一个妇人在坟墓前哭得十分悲伤。孔子立起身来靠在横木上,让子路前去问那个妇人。子路问道:“你哭得那么伤心,好像有伤心的事吧?”那个妇人说:“没错,之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咬死了,后来我的丈夫又被老虎咬死了,现在我的儿子也被老虎咬死了!”孔子问:“那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人回答说:“(这里)没有严酷繁重的赋。”孔子说:“学生们记住,严酷繁重的赋税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 ★3.买椟还珠 原文: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译文: 有一个在郑国卖明珠的楚国人,用木兰木做了个匣子(装明珠),用桂椒为它熏香,用珍珠玉石来点缀它,用玫瑰石来装饰它,用羽毛翡翠来衬托它.一个郑国人买了匣子却把明珠还了.这说明那个楚国人善于卖匣子,而不能说他善于卖明珠. ★4. 薛谭学讴 原文: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秦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生不敢言归。 译文: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告辞回家。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送行,秦青打着节拍,高唱悲歌。那歌声使路边的树林都振动了,使空中的飞云也停住了。薛谭(听了后)便(向秦青)道歉并请求能返回(继续跟秦青学习唱歌),(从此)一辈子不敢再说回去的事了。 ★5.师旷劝学 原文: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秉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公曰:“善哉!”

最新《劝学》中的“而”的用法

《劝学》中的“而”的用法 《劝学》这篇文章一共用了16个“而”,现将“而”的用法逐一归类。 “而”的用法主要有七种: 第一种:连词,表并列关系。 例句:(1)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蟹六跪而二螯 第二种:连词,表递进关系。 例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第三种:连词,表转折关系。 例句:(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2)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3)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4)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5)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第四种:连词,表因果关系。 例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第五种:连词,表承接关系。 例句:登高而招 第六种:连词,表修饰关系。 例句:(1)吾尝终日而思矣 (2)吾尝跂而望矣

(3)顺风而呼 第七种:连词,表假设关系。 例句: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而”的七种用法,从根本上说,是“而”前“而”后动词关系的确定,动词的关系决定了“而”的用法,要了解“而”的用法,就是理解动作的关系,这一点至关重要。 说着容易做着难,在具体的辨析过程中,动作关系十分不好把握。需要进一步分析“而”前后的句子或者词语之间的关系方能准确的判断。“而”的用法有几种容易混淆,现在做进一步的分析。 难点辨析一:承接关系与修饰关系 承接关系表示的是动作的先后顺序,而修饰关系表示的动作的修饰关系。要想辨析好这两个词语的区别,得区分好“而”前后的两个动作的关系,如果其前的动作和后面的动作没有明显的先后关系,就要考虑前边的动作是否是后面动作发生的状态,这样就是“而”的修饰关系。 例如: “吾尝跂而望矣”中“跂”的意思是“提起脚后跟”,这是一个动作,要区分好“而”前后的动作的关系,才能辨析“而”的用法是表示什么关系。作者“望”的动作与“跂”的动作是同时进行的。但是,“跂”是表示“望”的状态,作者并不是提了脚后跟之后就望了,而是用“提着脚后跟”这个状态伴随作者望的动作,因而这里的“而”是表示修饰关系,而不是承接关系。 难点辨析二:并列关系与递进关系 “而”前后的两个动作没有主次之分,则为并列关系,但是“而”前后的动作表示的是认知事物的由表及里,由外及内,由现象到本质,那么“而”前

劝学文言文知识整理

《劝学》文言知识整理 一、通假字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有:通"又")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4.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 5.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 6.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直:通"只") 7.五月渡泸,深入不毛(毛:通"苗") 8.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错:通"措") 9.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伸") 二、古今异义 1.蚓无爪牙之利(爪牙:古:动物的爪子和牙齿。今:帮凶) 2.金就砺则利(金:古:金属;今:黄金) 三、词类活用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使动,使……弯曲)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 3.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一:数作形,专一)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作动:游水) 四、文言句式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宾短语后置)

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介宾短语后置)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介宾短语后置) 4.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判断句) 6.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判断句) 7.輮以为轮(省略句) 8.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 五、重点字词解释 1.学不可以已(已:停止) 2.木直中绳,輮以为轮(中:合乎;輮:使……弯曲) 3.輮使之然也(然:这样) 4.金就砺则利(就:接近,靠近) 5.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疾:强;彰:听得清楚) 6.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致:到达) 7.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名作动:游水;绝:渡)8.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假:借) 9.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得:获得;备:具备) 六、一词多义 1、而、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转折,但) 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转折,但)

课外文言文翻译

课外文言文 第12页 王冕好学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亡其牛。或牵牛蹊田,父怒,挞之。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第子,学遂为通儒。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已卒,即迎父母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竟遮道讪笑,冕亦笑. 译文: 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地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有人牵着牛来责骂他们家的牛践踏田地,踩坏了庄稼。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事情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借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大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安阳的韩性听说以后对此感到很惊讶,收他做弟子,后来他成了大学问家。韩性死后,他的门人像侍奉韩性一样的侍奉王冕。那时王冕的父亲已死,王冕便将母亲带入越城供养。时间久了,母亲想念故乡,王冕就买了头白牛驾着母亲,自己穿戴着古式的帽子衣服跟随在车子后面,乡里的小孩都聚集在道两旁笑,王冕也笑。 第26页 原文: 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少习骑,长而益精。值可汗点兵,因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其父以老病不能行。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译文: 木兰是古时候的一位民间女子。从小练习骑马,随着年龄的增长技术不断精深。时值可汗点兵,她的父亲也在名册上,和同村的许多年轻人都在此次出征中。她的父亲因年老多病而不能胜任。木兰便女扮男装,给马在集市配好马鞍,替父亲出征。逆黄河而上,翻越黑山,骑马转战了十余年,屡次建立功勋,哈!男子可做的事女子未必不能做,我看到木兰从军之事后便更加相信这个道理了。 39页 摘要:师旷劝学原文及翻译。讲述了师旷劝学的过程,鼓励同学要珍惜时间好好读书,读书是一个终身事业,永远不要停止。 师旷劝学原文及翻译 原文: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公曰:“善哉!” 翻译:晋国的平公(国王)问师旷(人名)道:“我年纪七十岁了,想学习,恐怕已经老了吧!”师旷说:“干吗不点燃蜡烛呢?”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戏弄他的君王的呢?”师旷说:“瞎眼的臣子(我)怎么敢戏弄我的君王啊!我听说:‘少年的时候好学,就如同日出时的阳光;壮年的时候好学,就如同太阳在中午时的光明;老年的时候好学,就如同点亮蜡烛的光亮。’点亮了蜡烛的光亮,和黑暗中行走哪个更好呢?”平公说:“对啊!” 53页 口技记 扬州郭猫儿,善口技。庚申(清康熙19年),余在扬州,一友挟猫儿同至寓。比(及至)晚酒酣,郭起请奏薄技,于席右设围屏,不置灯烛,郭坐屏后,主客静听。

而的用法

文言文中“而”的用法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表示顺承或者承接,故此看来,顺承与承接是一码事,指的都是:用“而”连接有时间先后关系的两个动词。顺承关系就是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如: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而”的用法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劝学基础知识整理

2016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 课题:《劝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文言文复习的基本方法,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讲析与指导归类,学生可以掌握相关文言基础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从主人公的情感体验中品味作者的生活态度和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重点实词、虚词的积累 【教学难点】 重点文言句子的翻译 【教学方法】 讲析、点拨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文言知识 (一)通假字 1.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用火烤木使之弯曲,使……弯曲)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暴”,晒,后作“曝”)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智慧,后作“智”) 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二)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⑴名词作状语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天) 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 ⑵名词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水) 2.动词的活用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3.形容词的活用 ⑴形容词作名词 ①其曲.中规(曲度,弧度) ②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处) ③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善行) ⑵形容词作动词 故木受绳则直.(变直)

⑶形容词的使动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使……快,善于行走) 4.数词作动词(一说是数词作形容词) 用心一.也(专一) (三)古今异义 1.君子博学 ..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古义:长江、黄河。今义:泛指一切河流。 3.蚓无爪牙 ..之利 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4.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 ..者 古义:容身,托身。今义:把感情、理想、希望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四)特殊句式 A 判断句; B 倒装句(①宾语前置②状语后置③定语后置④主谓倒装);C省略句;D 被动句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A、B2) 2.木直中绳,輮以(之)为轮。(C) 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A)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2) 5.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A) 6.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D) 7.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B3) 8.蟹八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A) (五)固定结构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例: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六)一词多义 1.绝 ①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停止) 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隔绝) ③以为妙绝(《口技》)(极点) ④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非常) ⑤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横渡) ⑥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屈原列传》)(断绝) 2.强 ①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杜甫《前出塞》)(有力的弓)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强健、强壮) ③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有余、略多) ④乃自强步,日三四里(《触龙说赵太后》)(qiǎng,勉强) ⑤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赤壁之战》)(强盛) 3.假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借、借用) 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借助、利用) ③乃吾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假装) ④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诳(《核舟记》)(假如、如果)

劝学 文言文 知识点归纳整理

劝学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 劝学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 原文: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醯酸,而蚋聚焉。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志,顺

劝学字词整理

《劝学》知识整理一、虚词 1.而 表修饰吾尝终日而思矣顺风而呼 吾尝跂而望矣登高而招 表转折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表递进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表并列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蟹六跪而二螯 表因果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表假设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焉兼词,于之,从这里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2)积水成渊,蛟龙生焉(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3.之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助词,定语后置の标志) (2)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助词,の) (3)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代词,代“冰”) 4 . 于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词,从;比) (2)善假于物也(介词,表对象,可以不译)

二、实词 1.通假字 5个 (1)鞣以为轮(通“煣”,用火烘木,使其弯曲)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通“又”,再;通“曝”,晒)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智”,智慧) (4)君子生非异也(通“性”,天资,禀赋) 2.古今异义 6个 (1)鞣以为轮 古义:把……做成今义:认为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渊博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古义:爪子和牙齿 (4)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古义:黄泉:地下の泉水;用心:因为心思 (5)非蛇鳝之穴不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古义:藏身 3.词类活用 (1)木直中绳,鞣以为轮(使动,使……弯曲) (2)其曲中规(形名,弯曲の弧度)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名状,每日)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名动,游水) (5)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名状,向上,向下) (6)用心一也(数形,专一) (7)輮使之然也(动名) (8)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名状,每日)

劝学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劝学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劝学文言文知识点归纳》的内容,具体内容:《劝学》是《荀子》一书的首篇。本篇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理论和方法。《劝学》入选高一语文课文上册。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希望能帮到你。劝学文言文知识点:通假字知明而行无过(... 《劝学》是《荀子》一书的首篇。本篇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理论和方法。《劝学》入选高一语文课文上册。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希望能帮到你。 劝学文言文知识点:通假字 知明而行无过("知"通"智",智慧) 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天赋)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暴"通"曝",日晒) 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致"通"至",达到) 劝学文言文知识点:古今异义 博学 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参 古义:验,检查。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参加,参考。 疾

古义:强。例:声非加疾也(这里指声音宏大);疾风知劲草。 今义:疾病,快。 假 古义:凭借,借助。例:假舆马者。 今义:与"真"相对。 金 古义:金属制的刀剑。例:金就砺则利。 今义:金子。 爪牙 古义:爪子和牙齿。例:蚓无爪牙之利。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用心 古义:思想意识活动。例如:用心一也。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劝学文言文知识点:词类活用 木直中绳,?以为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 其曲中规(曲:形作名,曲度,弧度)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形作名,高处)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高一语文文言文《劝学》翻译

高一语文文言文《劝学》翻译 导读:《劝学》是《荀子》一书的首篇。又名《劝学篇》。劝学,就是鼓励学习。本篇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理论和方法。前一部分(第一段),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后一部分(第二、三段),论述学习的步骤、内容、途径等有关问题。下面是高一语文文言文《劝学》翻译,请参考! 《劝学》全文的中心思想是:一、学不可以已;二、用心一也,三、学也者,固学一之也。这是月牙山人(朱金城)对荀子核心思想解释。所以荀子认为,学习首先需要修养品德气质,保持专一的品质,专门学习一门技术才能速成(学一速成),然后保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是正确的学习方向;要善始善终,切忌半途而废,以期达到完全而纯粹的精神境界。 高一语文文言文《劝学》翻译 《劝学》原文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

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译文 有道德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可以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火烤把它弯曲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规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机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比原来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的洪亮,可是听的人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行千里,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禀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古文翻译

1、唇亡齿寒 译文:晋献公再次向虞周借路去攻打虢国,宫之奇进谏说:“虢国是虞国的屏障。虢国灭亡了,虞国必定会跟着被灭掉。晋国的野心不可助长,对外敌不可忽视。借路给晋国一次就算是过分了,怎么可能有第二次?俗话说,‘面颊和牙床骨是相互依存的,失去了嘴唇牙齿就会受冻。’这话说的正是虞国和虢国的关系啊。” 2、惠子相梁 译文:惠施做了梁国的国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你知道吗?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鸟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发出‘吓’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 3、苛政猛于虎 译文:孔子路过泰山边,有个妇人在坟墓旁哭得很悲伤。孔子扶着车前的伏手板听着,派子路问她说:“你这样哭,真好像不止一次遭遇到不幸了。”她就说:“是啊!以前我公公死在老虎口中,我丈夫也死在老虎口中,现在我儿子又被虎咬死了。”孔子说:“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女回答说:“(因为)这里没有残暴的政令。”孔子说:“子路要记住,残暴的政令比老虎还要可怕! 4、良狗捕鼠 译文:齐国有个善于识别狗的人。他的邻居委托他找一只能捉老鼠的

狗。过了一年他才找到一只,说:"这是一条好狗呀!"那邻居养了狗好几年,狗却不去捉老鼠。他告诉了那个会识别狗的人这个情况。那个善于识别狗的人说:"这是只好狗,它的志向在于獐、麋、猪、鹿这类野兽,不是老鼠。想让它捉老鼠的话,就捆绑住它的后腿。" (后来)这个邻居捆绑住了那条狗的后腿,这狗才捉得老鼠。 5、薛谭学讴 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便告辞回家。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送行,秦青打着节拍,高唱悲歌。那歌声使路边的树林都振动了,使空中的飞云也停住了。薛谭(听了后)便(向秦青)道歉并请求能返回(继续跟秦青学习唱歌),(从此)一辈子不再说回去的事了。 6、颜回好学 译文:颜回二十九岁,头发全白了,过早地死了。孔子哭得十分伤心,说:“自从我有了颜回,学生们(以颜回为榜样)更加亲近我。”鲁哀公问:“你的学生中哪个最好学?”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最好学,不迁怒于人,不两次犯同样的错误。可惜短命死了!现在再也没有这样的人了, 7、朝三暮四 译文:宋国有一个养猕猴的老人,他很喜欢猕猴,养的猕猴成群,他能懂得猕猴们的心意,猕猴们懂得那个人的心意。那位老人因此减少了他全家的口粮,来满足猕猴们的欲望。但是不久,家里缺乏食物了,他将要限制猕猴们的食物,但又怕猕猴们生气不听从自己,就先骗猕

初中文言文而的用法及例句

初中文言文而的用法及例句 文言文中是有很多虚词的,这些虚词是有多种意思的,那而字在初中文言文的用法及例句有哪些呢?下面是整理的初中文言文而的用法及例句,欢迎阅读 初中文言文而作代词的用法及例句通“尔”,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初中文言文而作通“如”的用法及例句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初中文言文而作【而已】的用法及例句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

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 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文言文虚词而字的用法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

《劝学》字词归纳_文言知识积累

《劝学》知识点梳理 一、文学及文体常识: 《劝学》作者是____ ,也叫____ ,后世尊称他为____ ,战国后期____ 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属于_____学派。在《劝学》这篇文章里,作者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目的、意义、态度和方法,课文从中选取了三段,着重论述了学习的____ 和学习应持的____ 。文章紧扣____________ 这一中心论点来论证,反复阐明了人的____ 、____ 、____ 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由学习和积累取得的。课文三个段落从各自不同的角度论证中心论点:第一段从____ ;第二段从____ ;第三段从____ ,提出了三点:要____ 、要____ 、要____。文章善用比喻,____ 、____ 是这篇文章的特点。 二、写出本文的二个成语: ________和________ 三、写出下列加【】内的字词的拼音: 1.木直【中】绳(zh?ng)2.金就【砺】则利(lì)3.须【臾】之所学(yú)4.而闻者【彰】() 5.假舟【楫】者(jí)6.君子【生】非异也(xìng)7.声非加【疾】也()8.故不积【跬】步(kuǐ)9.【骐骥】一跃(qí)(jì)10.【驽】马十驾(nú)11.功在不【舍】()12.【锲】而舍之(qiè)13.金石可【镂】(l?u )14.用心【躁】也()15.【假舆】马者()()16.【跂】而望矣(qì)17.虽有【槁】【暴】(gǎo)(pù)18.蟹六跪而二【螯】(a?)19.日【参】【省】乎已(cān )(xǐng)20.【輮】以为轮(r?u)21.【靛】青【蓼】蓝()()

三、字义 1、已:停止 2、君子:这里指有才能的人。 3、青取之于蓝:靛青,从蓝草中取得。青,靛青,一种染料。蓝,蓼蓝。蓼(liǎo)蓝:一年生草本植物,茎红紫色,叶子长椭圆形,干时暗蓝色。花淡红色,穗状花序,结瘦果,黑褐色。叶子含蓝汁,可以做蓝色染料。 4、青于蓝:比蓼蓝(更)深。 5、中绳:(木材)合乎拉直的墨线。木工用拉直的墨线来取直。 6、輮:通“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7、规:圆规,测圆的工具。 8、虽有槁暴: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有,通“又”。槁,枯。暴,同“曝”晒干。槁暴,枯干。 9、挺:直。 10、受绳:经墨线丈量过。 11、金: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12、就砺:拿到磨刀石上去磨。砺,磨刀石。就,动词,接近,靠近。 13、参省乎己:对自己检查、省察。参,检验,检查。省,省察。乎,介词,于。 14、须臾:片刻。 15、跂:提起脚后跟。 16、博见:看见的范围广,见得广。 17、见者远:意思是远处的人也能看见。 18、疾:快,速,这里引申为“洪亮”,指声音宏大。 19、假:借助,利用。 20、舆:车。 21、利足:脚步快。

初中文言文阅读题:孙权劝学·师旷劝学讲课讲稿

初中文言文阅读题:孙权劝学·师旷劝学

阅读《孙权劝学》和《师旷劝学》两篇文言文,回答文后的问题。(甲)初,权谓吕蒙曰:“卿 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 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 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 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乙)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 矣!”师旷曰:“何不秉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 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 之明,孰与昧行乎?”公曰:“善哉!”[注释] ①秉烛:点烛。当时的烛,只是火把,还不是后 来的蜡烛。②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意思。(1)卿今当涂 掌事今( ) (2)蒙辞以军中多务以( )(3)但当涉猎但( ) (4)恐已暮矣暮(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 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 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挑选你最喜欢的这两则短文中的句子,照抄在下面,并说明喜欢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比较赏析:(1)《孙权劝学》主要采用___________描写,表现出孙权____________的性 格特点,鲁肃_____________的性格特点,作者采用的这种写法叫做_______________。 (2)晋平公想学习,却又“恐已暮矣”,这里的“暮”是指____________,他这样认为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师旷的回答,说明他将“暮”理解成____________的意思,他这 样理解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读了这两则故事,你 最想说的是什 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参考答案】1.(1)现在 (2)用 (3)只是 (4)晚了,迟了2.(1)我难道想要爱卿你学习经 书礼法成为一个博学的人吗?(2)少年时候喜欢学习,就像初升的太阳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 习,就像正午的太阳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点蜡烛一样光明亮。3.略。4.(1)语言 (对话) 有政治远见、善于劝学敬才、爱才对比(2)对“暮”的含义说法各异。答案:前者 “暮”为时间晚了,迟了。之所以这样理解,是因为“吾年七十”,晋平公怕来不及学,学了没 用了;后者“暮”指天黑、夜晚,师旷借题发挥,“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 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引出秉烛之喻。5.活到老,学到老(学无止境,终身学习,受益终 生等)。(意思对即可)

2017年第十六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专辑文言文基础篇原文+译文

1、唇亡齿寒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翫。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晋献公又向虞国借路攻打虢国。宫之奇劝阻虞公说:?虢国是虞国的屏障,虢国灭亡,虞国一定跟着亡国。对晋国不可启发它的野心,对入侵之敌不可漫不经心。一次借路已经是过分,岂能有第二次呢?俗话所说的…面颊和牙床骨是相互依存,嘴唇丢了牙齿就受凉?,那就是说的虞、虢两国的关系。” 2、惠子相梁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惠施在梁国做国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是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几天几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鶵,你知道它吗?那鹓鶵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鶵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发出

…喝!?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相位)来威胁我吗?” 3、苛政猛于虎 孔子过泰山之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轼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孔子路过泰山脚下,有一个妇人在墓前哭得很悲伤。孔子扶着车前的横木听妇人的哭声,让子路前去问那个妇人。子路问道:“您这样哭,实在像连着有了几件伤心事似的。”(妇人)就说:“没错,之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咬死了,后来我的丈夫又被老虎咬死了,现在我的儿子又死在了老虎口中!?孔子问:?那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人)回答说:?(这里)没有残暴的政令。?孔子说:?年轻人要记住这件事,苛刻残暴的政令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啊!? 4、良狗捕鼠 齐有善相狗者,其邻假以买取鼠之狗,期年乃得之,曰:"是良狗也。" 其邻畜之数年,而不取鼠。以告相者,相者曰:"此良狗也,其志在獐麋豕鹿,不在鼠;欲其取鼠也,则桎之!"其邻桎其后足,狗乃取鼠 齐国有个善于识别狗的人。他的邻居委托他找一只能捉老鼠的狗。过了一年他

《劝学》“而”字用法归纳

——最专业的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新课标教学网(https://www.doczj.com/doc/8d1148691.html, ) 精品资料 第1页 共1页 《劝学》“而”字用法归纳 “而”是文言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文言虚词,而在《劝学》一篇课文中,出现的频率竟达到16次,将《劝学》一文中“而”的用法加以分析归纳,可以发现这16个“而”都是连词,用以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了多种关系。下面就对《劝学》一文中连词“而”所表示的关系略加归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等。如: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蟹六跪而二螯……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五)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而”。如: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作为连词,“而”除了可以表示以上六种关系之外,还可以表示假设关系,用于主谓之间,译为“如果”、“假如”等。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另外,在文言中,“而”一般除了作连词外,还可以作代词,用作第二人称,如“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种树郭橐驼传》),或与“已”一起组成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如“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在此就不再赘述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