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民时评

人民时评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2011年1-12月合集

人民时评:总书记岁寒察民生,为官一方者当深思 (8)

人民时评:狠刹违规收送购物卡之风,减少“节日到、干部倒” (8)

人民时评:群众的安全感来自哪里? (9)

人民时评:在段存让面前,"我爸是某某"何其渺小! (10)

人民时评:刘云山为何强调宣传工作要“对未来负责” (11)

人民时评:“大手大脚”屡遭批评,政府采购缘何南辕北辙? (11)

人民时评:“被动受贿”,且看一个贪官的无耻诡辩 (12)

人民时评:吴忠“跨省拘捕”案的善后要“研究”到何时? (12)

人民时评:严惩腐败分子,反腐斗争重在以实效取信于民 (13)

人民时评:李卫民竟敢同国法玩“躲猫猫” (14)

人民时评:“损害群众利益”是最大的腐败 (15)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面对公务接待潜规则 (15)

人民时评:“天价过路费”法官的公信力何在? (16)

人民时评:微博上“火”起来的官员如何更“火” (17)

人民时评:"双面局长""变脸"是谁提供"技术支持" (17)

人民时评:公车用GPS监控,这个可以有! (18)

人民时评:对疯狂的公款吃喝风要出重拳! (19)

人民时评:书记省长网上大拜年干部不做网络“菜鸟” (20)

人民时评:破解“春运难”别开错药方 (20)

人民时评:医治“啃老”社会病,该不该拿家庭开刀 (21)

人民时评:“乐清事件”能否成为弥合信任的开始 (21)

人民时评:总书记有信心稳定物价,各级官员更要有决心 (22)

人民时评:50万处罚能否杜绝家乐福“价格欺诈” (23)

人民时评:纽约街头的中国表情 (24)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应该从“德孝治县”中想到什么 (25)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要“法正”不要“施恩” (25)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实现教育家办学须解三道“扣” (26)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机关幼儿园是计划经济的“尾巴” (27)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警惕面对群众诉求的“制度休眠” (28)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提高违规成本才能禁绝“价签戏法” (28)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倾听网络民意须防恶意“病毒” (29)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治理欠薪还需“制度护薪” (30)

人民时评:温总理“唯一标准”说促官员政绩考核方式转变 (31)

人民时评:史上最严的"京15条",限购给力更需保障得力 (32)

人民时评:侵吞近亿巨款,“小吏”如何变身“硕鼠”? (32)

人民时评:中央为何高度重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33)

人民时评:公车私用要缴费,应避免羊毛出在牛身上! (34)

人民时评:“马上就办办公室”如何才能“马上给办了” (35)

人民时评:从温总理与网友交流中展望民生的“春天里” (36)

人民时评:党委新闻发言人技巧重要理念更重要 (36)

人民时评:你富或者不富团圆的温暖就在那里 (37)

人民时评:接力奋斗,让我们从兔年春节走进“春天里” (38)

人民时评:“中国年”味浓味淡归何处 (39)

人民时评:我们为何认为自己比周围人穷 (40)

人民时评:楼市调控重在地方政府落实 (40)

人民时评:如何化解“代驾”行业的多重尴尬 (41)

人民时评:“微博打拐”火热,更需理性和法治 (42)

人民时评:如果这个骗钱的“处长”是真的...... . (43)

人民时评:新规能否保卫婚姻、遏制"小三"? (43)

人民时评:贫困县房价何以“领涨”全国 (44)

人民时评:坚决打掉真假“衙内”的猖狂 (44)

人民时评:"养老金双轨制"何去何从 (45)

人民时评:名校“联考”,自主招生改革的一小步 (46)

人民时评:一分为二地看待GDP总量世界第二 (47)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奥数被批为何成了一桩“冤案” (48)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谨防“民心工程”砸了民心 (49)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从用工荒想到讨薪难 (49)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消除乙肝歧视须更严格执法 (50)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吃空饷背后的“失守” (51)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尘肺病背后还有什么在艰难呼吸 (52)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司法解释应传递法律的温度 (52)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让新生代农民工走进“春天” (53)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我们需要怎样的科学素养 (54)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重塑商业伦理要让诚信增值 (55)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交心赢得信任 (55)

人民时评:吃农家饭睡农家床,干部接地气才有底气 (56)

人民时评:“民生问题是重大政治问题”释放积极信号 (57)

人民时评: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的重大意义何在 (58)

人民时评:房地产调控发声密集,中央问责调控不力令人振奋 (58)

人民时评:聆听吴邦国委员长工作报告,用法治力量护航民生 (59)

人民时评:从赵启正公开去年政协大会花销说开去 (60)

人民时评:公务用车管理要有执行力度 (60)

人民时评:两会关注民生关键是"把实事一件件办好" (61)

人民时评:思其始而成其终 (62)

人民时评:“一辈子”丈量出的“为民”分量 (63)

人民时评:曾锦春命丧“升官发财”的想法上? (64)

人民时评:公布260名干部电话145个不通令人忧 (64)

人民时评:将党委领导列入问责范围完善吏治迈可贵一步 (65)

人民时评:“十二五”为什么至关重要 (66)

人民时评:从审计署公布京沪高铁1.87亿资金被挪用说起 (66)

人民时评:两会三盼 (67)

人民时评:面对三千多万失能老人我们能否提倡“社会孝道”? (68)

人民时评:低保救助与物价联动,“好经”如何落到实处 (68)

人民时评:用法治正气打掉“霸王条款”的“霸气” (69)

人民时评:应对抢盐谣言,我们需要普及科学常识 (70)

人民时评:又见“瘦肉精”,无良商家的道德血液靠啥催生 (70)

人民时评:五毛一杯,医院卖开水折射出大问题 (71)

人民时评:强行取肾、地下肾交易的背后缺失了什么 (72)

人民时评:“异地高考”应窄门轻开,避免因功利而走样 (72)

人民时评:高中生“谈话死”,如此悲剧教育伤不起 (73)

人民时评:治理车险“高保低赔”需要正本清源 (74)

人民时评:合作让搭乘中国经济快车的乘客获益 (75)

人民时评:安全是利用核能的首要诉求 (75)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高校改革,要到“深水区”学游泳 (76)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危难时刻,人类需要互相温暖 (77)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领导干部参选居委会的意味 (78)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问题食品确须“坚决查处” (78)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惠农政策农民岂能“不知情” (79)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别让“换届监督”虚晃一枪 (80)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期待“问责党委领导”的效力 (81)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让“严肃拒贿”先于事后“高调退贿” (82)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不“慈”不诚,何以为“善” (82)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无根树”何以种得如此坦然 (83)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别给“黑哨环境论”留空间 (84)

人民时评: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的重大意义何在 (85)

人民时评:房价调控莫走调 (85)

人民时评:“墓地使用权”被误读的背后 (86)

人民时评:购物卡考验反腐调适能力 (87)

人民时评:有了“四千万”,丢了什么 (88)

人民时评:行业反“潜”需要攻坚战 (88)

人民时评:危机公关异化为"表演"只能引来更大危机 (89)

人民时评:警惕“一票否决”被异化 (90)

人民时评:公开不能只是防腐的“备选项” (91)

人民时评:从“工”到“工人”,路还有多远 (91)

人民时评:食品安全,警钟为谁而鸣 (92)

人民时评:“还路于民”需要制度趟路 (93)

人民时评:拿什么拯救食品安全的道德 (94)

人民时评:问责给力才能告别“天价” (94)

人民时评:卖官因何“近水楼台” (95)

人民时评:“摆平”菜价还需创新 (96)

人民时评:岂容“法袍”成为“变现砝码”? (97)

人民时评:怎样看待“高调”的陈光标 (97)

人民时评:帮菜农要防“越帮越忙” (98)

人民时评:抓食品安全不能只靠曝光 (99)

人民时评:禁烟禁酒需要行政规范与各级干部的表率 (100)

人民时评:“精神病收治”不得偏离法治轨道 (100)

人民时评:基层政府“晒账本”要防“技术处理” (101)

人民时评:开放包容不应只在大运会赛场 (102)

人民时评:官商合谋不治,矿难瞒报难止 (103)

人民时评:“免费午餐”期待政府接棒 (104)

人民时评:醉驾入刑要杜绝“模糊上路” (104)

人民时评:地价“限高”能否拉房价“走低” (105)

人民时评:有憾于故宫的接连“失守” (106)

人民时评:食品安全“一把手”如何负责 (106)

人民时评:保障房不能成为“翻版福利房” (107)

人民时评:工程建设为何“前腐后继” (108)

人民时评:审计之后尚须打造“阳光企业” (109)

人民时评:善待“举牌”是一种素养 (109)

人民时评:从“移民热”看“宜居大国”建设 (110)

人民时评:舆论为何瞄准“真维斯楼” (111)

人民时评:“干预”涨价要注入市场因素 (111)

人民时评:醉驾入刑莫留模糊空间 (112)

人民时评:工资集体协商,国企应做示范 (113)

人民时评:让孩子们生活得更快乐 (113)

人民时评:旱要“抗”,更要“防” (114)

人民时评:高考改革要直面“时代课题” (115)

人民时评:对非法集资切莫“养痈成患” (116)

人民时评:哈药“污染门”为何难关 (117)

人民时评:污染善后不能让企业“肇事逃逸” (117)

人民时评:“权利思维”推动精神卫生立法 (118)

人民时评:高速时代别忘了“慢的权利” (119)

人民时评:流动时代唱好融合大戏 (120)

人民时评:“擦鞋救母”叩问社会救助“凹地” (120)

人民时评:个税调整,善听才有良法 (121)

人民时评:高校“抢生”不能走歪了路 (122)

人民时评:违规高尔夫击中多少“漏洞” (123)

人民时评:清理公路收费应催生“问责风暴” (124)

人民时评:谁来为农村优秀生源“加分” (124)

人民时评:“奶业标准”呼唤消费者声音 (125)

人民时评:该给“谁的西湖”怎样的答案 (126)

人民时评:保障房要尽快突破建设瓶颈 (127)

人民时评:聆听“最牛校长”的遗训 (127)

人民时评:社会管理创新离不开“虚拟社会”管理创新 (128)

人民时评:“招生掐架”暴露教育功利化之害 (129)

人民时评:用透明解开公路收费之“结” (130)

人民时评:治理者如何面对“失当批评” (131)

人民时评:对事故瞒报必须“零容忍” (131)

人民时评:谁来填补高温关怀的“制度真空” (132)

人民时评:“最美妈妈”激发社会向善力量 (133)

人民时评:官员问责还需大胆“正视” (134)

人民时评:高铁,仅有速度还不够 (134)

人民时评:土地违法如何不再“此起彼伏” (135)

人民时评:清除“任期政绩”异化的土壤 (136)

人民时评:频频垮桥是重要警醒 (137)

人民时评:房价回落需平整非理性“洼地” (138)

人民时评:建立信任才能告别“听证专业户” (138)

人民时评:用好“4.85亿网民”的宝贵资源 (139)

人民时评:“下一个姚明”需要宽松土壤 (140)

人民时评:高速时代尤须系好“安全带” (141)

人民时评:记取“温州温暖”的力量 (142)

人民时评:三公经费能否“晒”出公平公正 (142)

人民时评:“城市的良心”需要制度支撑 (143)

人民时评:让公布遇难者名单成为制度 (144)

人民时评:“变废为宝”与“寻宝”同样重要 (145)

人民时评:公开透明才能赢得“募捐市场” (146)

人民时评:透过审计署的“自我评价”...... . (146)

人民时评:政务公开,提速更需“保质” (147)

人民时评:消除隐患方能重树信心 (148)

人民时评:破坏水的发展是“失血的发展” (149)

人民时评:“陈醋之争”拷问行业协会责任 (149)

人民时评:微博时代我们怎样辟谣? (150)

人民时评:平抑物价需要“民生杠杆” (151)

人民时评:高铁要坚定科学发展既定轨道 (152)

人民时评:感受深圳的“大运成人礼” (153)

渤海漏油不能只“罚酒三杯” (154)

生态环境事故频发是一记棒喝 (154)

集体摆乌龙,媒体如何自省 (155)

让“最美”的人不再独行 (156)

行业协会需要“刮骨疗伤” (157)

“三公经费”公开应明确保密和公开的边界 (157)

刑诉法修改释放积极信号 (158)

珍惜“慈善风波”中凝聚的共识 (159)

“打四黑”折射执法民意逻辑 (160)

大火为何“烧”不到责任人 (161)

正视公众的“税感焦虑” (161)

危机公关帮不了康菲 (162)

明清园林终究不是私产 (163)

道德和法律,究竟谁撞了谁 (164)

民间文物鉴定亟需依法管理 (164)

信访如何实现“理性选择” (165)

拿什么封堵邵阳沉船的“黑洞” (166)

食品安全监管如何“道高一丈” (167)

用制度防控“地方债务风险” (168)

秭归巡视”还需继续晒账本 (169)

根治“校车乱象”需要政府给力 (169)

解企业之难方能治“民贷依赖症” (170)

“院士之争”的背后 (171)

“禁止违法强拆”是执政高压线 (172)

信访“通”,社会才能少些“痛” (173)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农民工高考”求解“上升焦虑” (173)

人民日报时评:如何为他们修缮“人生护栏” (174)

人民日报时评:别等事后才想起“安全警报” (175)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智慧让梦想与现实“交会对接” (176)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如何拆除医患“信任隔离墙” (176)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大雾天里的“宏观”与“微观” (177)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强调“公家人”的“私德”不是苛求 (178)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银川“微博喊话”能否传更远 (179)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降价退房潮”需要理性对待 (180)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今天如何做记者 (181)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巨型雕像”拷问慈善的商业边界 (181)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破除垄断才能改良“经济体质” (182)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指责“路人”不如践行“最美” (184)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捍卫显规则,行更胜于言 (185)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自愿求职”岂是“自愿中毒” (185)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化解“坤叔困境”重在观念突围 (186)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流动时代”怎样呵护“留守未来” (187)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拿什么根治“中小企业病” (188)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慈善行为不能“权力统筹” (189)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淘宝伤城”背后是转型之痛 (190)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女童遭碾,我们都可能是“路人” (191)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请摘掉功利教育的“绿领巾” (191)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清华“贫困县选才”的启示 (192)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保障外地人是道管理考题 (193)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请以商业理性终结“拍砖”式互伤 (194)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纪委干部“叫板官员”该由谁接招 (195)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堵住数据泄密的“利益缺口” (196)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输得起的球赛,输不起的未来 (196)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用制度关爱纾解“空心化”之痛 (197)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三元餐补,善政如何善用 (198)

人民时评:总书记岁寒察民生,为官一方者当深思

2011年元旦即将到来,北方正值天寒地冻的隆冬时节,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冒着严寒在北京市实地考察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各族人民致以新年的祝福。

岁寒冬深,北京零下十度,寒风凛冽。胡锦涛总书记走入寻常百姓家,问民生,察疾苦,询物价,讲保障……其言也感人,情也暖人,让民众精神为之一振,也为各级官员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古语云: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当今中国,改善民生是头等大事,中央为此也做出了巨大努力,当蔬菜及物价高企时,政府紧急出台相关政策,积极采取措施平抑物价,成效显著;房价非理性上涨,不仅“刺痛总理心”,相关部门也明确表态,随时出台调控房价措施,始终保持高压态势。总书记在隆冬时节,冒着寒风深入社区,了解群众诉求,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考察途中,胡锦涛对有关负责同志说,保障冬季供热是一件暖人心的实事。现在已进入数九寒冬,“两节”也很快就要到来。一定要毫不放松地抓好供热工作,让广大群众温暖过冬、温暖过节。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庙堂与江湖之间,是人心向背,是兴衰存亡。只有为官者心念民生,民众才会心念家国,如此才有国家的稳定与和谐,才有朝野的互相理解与支持。这一点,范仲淹看得很清楚,所以他才会写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至文。总书记关心“菜篮子”、“米袋子”,关心群众冷暖,即是身体力行的明证。

在政府所有的工作中,始终是民生最重。我们党的宗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我们所有的努力,也是为了让百姓生活得更好,更有尊严。因此,各级官员要深刻领会总书记深入社区的意义,要明白中央对他们的殷切期许,那就是我们的官员要放下架子,到百姓中去,到最困难的地方去看看,去体察民情,了解群众的生活状态,感知他们的冷暖疾苦,惟其如此,才能真正懂得群众与党和政府之间如何血脉相连。

总书记岁寒察民生,为各级官员做出了表率。在此,提醒各位为官一方者,多深入田间地头、社区里弄,去倾听百姓的心声,尽己所能,去满足民众的诉求,做到这一点,远胜过空洞的汇报以及喧闹的掌声。

人民时评:狠刹违规收送购物卡之风,减少“节日到、干部倒”

为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狠刹违规收送礼金、购物卡之风,促进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廉洁从政,近日,武汉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专门下发《通知》,转发了武汉市纪委、市委组织部等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严禁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规收送礼金、购物卡的规定》,明确了6条纪律。

“廉不廉,看过年;洁不洁,看过节。”毋庸讳言,节日已经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节日腐败已经成为不少官员的“节日病”,有的官员平时不敢贪,或者找不出借口腐败,一到逢年过节便开贪,调查显示,不少官员的腐败之路就是从节日收取礼金开始的,一旦尝到“甜头”,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更有数据显示,70%至80%的贪官有在春节等节假日收礼受贿的记录。

应该说,反腐是长期的系统工程,是不是节假日都要反腐,但是在腐败多发阶段的节假日,重点防范,重拳出击,大有必要。因此,无论是日前中央纪委监察部发出通知,要求党员干部在2011年元旦春节期间,加强廉洁自律,严防“节日腐败”,还是武汉相关部门严禁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规收送礼金、购物卡,都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意在给那些蠢蠢欲动的官员打预防针。

这次,武汉相关部门出台的6条纪律,可圈可点,一是从礼金和购物卡入手。不少官员天真地认为,逢年过节收收购物卡,无伤大雅,在人情往来的礼仪传统中,再正常不过,因此心安“礼”得,实际上这是错觉。早在2001年,国务院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办公室就发文表示,严禁各级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及其他公务人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收受任何形式的代币购物券(卡)。凡收受代币购物券(卡)的,要按规定及时上交,逾期不上交者,以收受礼金论处,对赠送者也要严肃处理。

二是明确了严肃的责任追究。比如,领导干部违规收受,或决定、授意、同意赠送礼金、购物卡的,按组织程序一律先免职,再依据党纪政纪条规给予处分;领导干部的父母、配偶、子女及其配偶,接受有关单位和个人赠送的礼金、购物卡,未按规定登记上交的,由领导干部本人承担相应责任。切莫小看了购物卡,“不慎”收入一张小小的购物卡,不仅乌纱帽被摘,还有可能遭遇更严重的惩处。

对节日腐败就应该盯得紧一点,对“小手小脚”的购物卡式腐败就应该狠一点。如何才能减少“节日到、干部倒”?说白了,一方面要构建严密的制度篱笆,使官员不能收礼品;另一方面要捍卫法律和制度尊严,使官员不敢收礼品。

人民时评:群众的安全感来自哪里?

从足球打假反赌,一批“大鱼”落网,到扫黄风暴席卷,“天上”重回“人间”;从世博、亚运安保,筑牢“护城河”,到力保校园安全行动,当好“护卫天使”……过去一年,时时闪动金盾,处处照耀警徽。人民网近日推出“2010十大公安…给力?行动”,让人看到公安工作不是“浮云”,是相当“给力”。

实际上,“给”的不仅是“力”,更是公众的安全感。所谓的安全感,是因为外部环境而产生的一种内心感觉。正因给力的公安工作,才有了良好的社会秩序,才有了公众对外界的掌控感和可预期感,也才有了放心、舒心的安全感。

公众是否有安全感,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作为一种主观的心理感受,安全感首要的前提是“信任”。如果没有对社会管理者的信任,谈何放心、舒心。我们看到,“严打整治行动”严厉打击暴力犯罪、涉枪涉爆犯罪、黑恶势力犯罪等违法犯罪,可以说是公众最痛恨什么犯罪,就重点打击什么犯罪;哪里治安问题突出,就重点整治哪里。正是这样的决心和态度,让公安工作能取信于民,也才让公众的安全感有了坚实的基础。

也要看到,在“权利时代”,公众已不仅仅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还是一个个具体的个人。每个人都从眼见耳闻中进行判断,在安全感的取得上,同样如此。不管工作总结出现了多少激动人心的数字,也不管这些数字背后凝聚了多少人的心血和汗水,安全感只能来自每个个人的切身感受。

“给力”的公安工作,能给人以安全感,也正源于此。当接送孩子时看到警车在学校门口巡查,当取钱时抬头看到取款机上方的防骗提示,当看到民警深夜还在街头查酒驾……正是这些点滴细节,让我们能够放心地把孩子送进学校,让我们能安心地把钱款汇给亲人,让我们能轻松地在街头漫步;正是这点滴细节,让我们时刻能感受到身边有强力的保护,让

我们能建立起对公安工作的信任,产生弥足珍贵的安全感。

“给力”的工作,也是时代的要求。细览人民网所列举的“十大”,可以看到,很多针对的是当前出现的新情况:电信诈骗可谓“新型骗局”,跨境诈骗更让人防不胜防;假发票造成财务管理的混乱,损害到公众的利益;酒后驾车也是机动车近些年来迅速增长带来的新问题……没有强烈的敬业精神,没有创新的工作方式,难以做好这些“必答题”。而公众也正是在这样与时俱进的工作举措中,感受到公安工作的贴心与效率。

实际上,公安工作还有很多“给力”的地方。来到人民网“触网”的全国公安厅局长,已经超过30位;一些地方的公安机关,在网上织起“围脖”,被网民亲切地称为“厅哥”;通缉令发上了互联网,调动起亿万网民的参与感……技术的更新、社会的变化,让公安工作面临的形势更复杂,同样也让公安工作的手段更丰富。这些新技术手段的运用,同样可以让公众去除疏离感、惶恐感,得到权威感、安全感。

给群众以安全感,是公安部门的职责。公权力来自公众的赋权,而公众之所以让渡部分权力,正是因为集合起来的权力,能提供个人需要却又无法拥有的公共产品,比如良好的社会秩序,比如内心的安全感。公安部门的“给力”工作,不仅是职责所在,也是最基本的行政伦理;公众的安全感,不仅是公众的心理需求,更是公安部门存在的原因。愿公安部门工作更“给力”,公众的安全感也更丰盈。

人民时评:在段存让面前,"我爸是某某"何其渺小

!

“我爸是某某”、“我叔是某某”等轻薄之言、狂妄之语令人反感,遭到口诛笔伐。真不知道其父其叔到底是多大的干部,有多大的权力,竟然让后辈如此狂妄!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老革命、大干部段君毅之子段存让一辈子不仗势、不谋私,保持低调,甘于过老百姓生活。段家感动了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也启发笔者议论几句。

83岁高龄段存让是原中顾委常委段君毅同志大儿子。1月4日,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赴范县白衣阁乡白衣西街村走访慰问段存让家。1945年便入党的段存让一直在老家范县工作,离休前任县委统战部副部长,老伴是普通教师,在身边照顾老人的三儿子段启学原是中原油田的下岗职工、现在东街村任村支书。

卢展工环顾段家四壁,望着墙壁上挂的段君毅与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领导人的合影,深有感触地说,“段君毅同志是我们党的优秀党员,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我党高级干部,他一生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顽强奋斗、鞠躬尽瘁,做出了重大贡献。他这么赫赫有名,你们却一点也不搞特殊,老段你干了一辈子也就是一个副科级干部,儿子也就是个村干部,与普通村民一样,住着这么简单的房子,用着这样旧的家具,难能可贵,这与最近舆论直指的…我爸是某某?形成了鲜明对比。”

段君毅生前担任过党、政、军要职,在全国尤其在河南影响很大,威信很高。较之那些“某某”,官要大得多,权要大得多,但他的儿子并不搬出老子吓人,奉公守法,严于律己,过着低调生活。他们明白,长辈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权力只能为民所用,不能用来谋私;他们明白,老子是老子,儿子是儿子,儿子不能拿老子吓唬人。这是品格,是情操。而那些动不动搬当官爹、当官娘、当官亲戚朋友的纨绔子弟、轻薄之徒,是很没出息的,发展下去也是很危险的。

高调的“我爸是某某”显得何其渺小!而低调的段家又何其高尚!“子不教,父之过”,这是至理名言。在我们谴责“我爸是某某”的时候,要看到前台放言的虽说是儿子,后台撑腰的其实是老子。倘若家风正,要求严,哪还会有“二百五”儿子不知天高地厚敢胡言乱语?

人民时评:刘云山为何强调宣传工作要“对未来负责”

5日,全国宣传部长会议在京闭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出席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作总结讲话。刘云山在讲话中就贯彻会议精神、做好2011年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出要求,其中强调,要把握好导向,坚持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对未来负责,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落实管理责任、提升管理效能,以更多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

在信息爆炸、利益多元化的今天,对于媒体来说,负责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一家负责任的媒体,必然能够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坚持“三贴近”;必然能够呈现事实真相,不矫饰,不回避;必然能够与老百姓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必然有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硬的新闻队伍。记者“笔下有财产万千,笔下有人命关天,笔下有是非屈直,笔下有毁誉忠奸”,一个没有责任感的记者也不是合格的记者。值得欣慰的是,我们的大多数媒体和记者都是优秀的,但也有一些害群之马,他们或炮制假新闻或操弄舆论……大浪淘沙,竞争越激烈,越需要媒体有责任意识,有责任才有公信力,有公信力才有未来。

对未来负责,就要有敬畏感。媒体如此,对于掌握公权力的官员亦应如此。古人说,“举头三尺有神明”,康德也告诉我们,要敬畏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但是当前一些人缺乏敬畏意识。什么都不怕,什么都不在乎。官员为何腐败,且前腐后继,不敬畏权力,不敬畏民意。一个没有敬畏感的人,不可能对未来负责。

对未来负责,就不能急功近利。日前媒体披露了这样一个令人愕然的消息——山东德州市临邑县南鑫世纪城的业主,陆续接到开发商的通知,称如果要领钥匙,需要一次性交齐30年的卫生费。开发商称,30年的卫生费是城管执法局让收的,而城管执法局则称,如此收费是根据县政府的“红头文件”规定。“卫生费一收30年”很荒诞很可怕,明显违背了“法无授权即禁止”。但放眼现实,这样的例子可谓不少——

对未来负责,就要在当下有所作为。这里的作为不是乱作为,是有责任的作为。对于媒体来说,要拿出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对于官员来说,为官一任,不能停留于只造一任的福,目光应放长远些,要谋划可持续的发展。

清人陈澹然说,“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古人的智慧,今人不能忘,时刻想到对未来负责,才能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

人民时评:“大手大脚”屡遭批评,政府采购缘何南辕北辙?

最近,政府采购“大手大脚”现象屡遭批评。辽宁抚顺财政局花费2300元采购iTouch 当U盘事件余音未了,又曝出黑龙江省公安厅采购一台电脑价格超4万元的大手笔。

辽宁抚顺市财政局办公室将采购七部iPodtouch4用作U盘,是典型的大材小用。实际上,iPodtouch4的主要功能是便携游戏。黑龙江公安厅采购价值超过4万元的笔记本电脑,也有网友质疑这种电脑市场价也没有这么高。这两个地方对采购这些东西还都有说辞,但无论如何,在一些人看来,那都只是一种借口。而我们透过这种“离谱”的采购现象,看到了地方政府对采购审批把关不严,监督不力,政府行为“大手大脚”等诸多问题,甚至看到权力寻租的蛛丝马迹。

政府采购是一种公款购买活动,曾经被视为“阳光的象征”,我们国家采取政府采购的方式来解决办公设备、用品,基建物资等,其初衷主要是为了节约办公经费、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和杜绝商业贿赂,但在一些地方的执行过程中却走了样,使人们对这项制度的期望大打折扣。

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多种,最主要的是现在的“一支笔”审批制度。“一支笔”审批制度有个先天不足的“硬伤”,就是不易制约和监督。领导一个人就可以拍板,财务主管也只

看领导的“一支笔”签字就可以据以报销,这也是一些腐败现象难以遏制的一个重要原因。其次是政府采购到底应该由谁来监督都不清楚,是负责采购的财政部门自家人,还是司法机关?《政府采购法》没有明确的规定,因此,财政、审计、纪检等相关部门谁想管就管,不想管似乎也说得过去,给招投标腐败留下了可乘之机。集中采购目录的制定不科学也是原因之一,比如iPodtouch4仅从名称上看显得不明了,无法一目了然地看出是否属于采购目录范围之内。

我国每年有数千亿元政府采购项目,家大业大,稍有疏忽就会造成巨大浪费,必须严格管理。既然不受监督制约的“一支笔”权力必然导致腐败,那么就应该将其改为多方位、多层次的制约和监督。另外,建立起一个百姓看得懂、看得清的政府采购“账本”,让更多的人能够起到监督作用。明晰和强化专业的监督机制,根治政府采购管理中的“软肋”,只有这样,政府采购才能成为真正的“阳光采购”。

人民时评:“被动受贿”,且看一个贪官的无耻诡辩

报载,曾任北京市通州区副区长、北京市地税局副局长的苏文权,因在担任两个职务时陆续收受80余万元贿赂,帮助别人谋取利益,一审被一中院以受贿罪判处有期徒刑11年。

然在审理时,苏文权却有一番诡辩,说什么他属于“被动受贿”,说什么一些人给的钱和物都是出于私交等等。

闻此言,不禁令人哑然失笑。拿了钱财入了自己的腰包,一经被查倒说是“被动受贿”,好象都是别人送上门的,不是自己情愿的。苏文权给自己描述的这付“委屈”像,既让人愤慨,也着实令人开了眼界!

先看他的“被动受贿”说。受贿竟有“主动”、“被动”之分,这可谓苏文权的一大“创见”。利用职权收受贿赂,这是多少贪官惯用的伎俩,是典型的以权谋私,而苏文权不过是其中的一个而已。没有钱财的诱惑,他能为那些人办事吗?反过来讲,他之所以如此热衷于为那些人挪用公款、非法扩张大片经营用地、提升职务等,不就是因为办了这些事就能得到大量的钱财吗?

退一步讲,就算他第一次干这勾当尚不是很清楚的话,那么在1998年至2008年期间收了那么多的钱财,还能说是“被动”吗?不要以为别人都不知晓,其实这是人人心知肚明的事儿。“贿随权集”,利用职权捞好处,贪官们看中的就是这一点。对此苏文权自己心里当然清楚。“被动受贿”之说,不过是他企图为自己减轻罪责的诡辩而已。

至于说“一些人给的钱和物都是出于私交”,那更是骗人的鬼话。收受两套价值44.76万元的房子、获12万元的装修费和额度不菲的购物卡储蓄卡等,那都是“出于私交”获得吗?果真是那样的话,苏文权的这些“私交”可真是“够朋友”。然可惜的是。这并非事实。事实的本来面目是,苏文权利用通州区副区长、北京市地税局副局长这两个职务,为这些“私交”们干了许多违法的事情。这不正是典型的以权谋私吗!

明明是利用权力捞了钱财,明明是干了违法的事,到头来不但拒不认罪、竟然还挖空心思诡辩一番,不少贪官有类似的拙劣表演。然法律无情,法庭据理驳回,戳穿了他的诡辩。

人民时评:吴忠“跨省拘捕”案的善后要“研究”到何时?

2010年11月23日,宁夏吴忠市公安局利通分局民警赴兰州市将在甘肃省图书馆工作的图书馆助理馆员王鹏刑拘。王鹏此前多次发帖举报大学同学马晶晶在公务员招考中作弊。事件发生后,社会舆论哗然。几天后,此案被定性为错案,王鹏被释放,并得到了千元的国家赔偿,但书面道歉和精神赔偿却一直没有兑现。对此,吴忠市公安局副局长吴海波1月10日称,目前“仍在研究中”。

这起“跨省拘捕”案的发生及定性都过去一个多月了,警方当初承诺的书面道歉和3万元精神抚慰金却仍然没有兑现。这种办事效率与当初跨省拘捕王鹏的“雷厉风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承诺的事为何拖拖拉拉呢?

警方称,“主要是精神损害无法确定,必须是精神有损害,才能赔偿。”据报道,王鹏前后被拘押了9天,外公还因为这件事突发脑溢血导致半身瘫痪……横祸突然飞来,王鹏的精神岂能没有受到损害?当初,吴忠市公安局副局长吴海波代表警方与王鹏及律师交涉时作出赔偿精神抚慰金的承诺,显然也是认同了精神损害,现在怎么又说“无法确定”了呢?是不是因为“风头”已过,没有了压力呢?

除了书面道歉以及精神赔偿,此案的善后,最重要的还是问责。依据错案追究制度,司法机关办了错案必须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吴副局长当初也曾主动向王鹏承诺:“立即撤销错案,严肃查处相关责任人。”可至今也没有听说哪个责任人受到了处理,这又是为什么?这起错案并不复杂,吴忠警方到底要“研究”到什么时候呢?

此外,警方曾声称,马晶晶先后几次到利通分局报案,也就是说,警方当初并没有受理,但最终还是立了案,这是不是因为受到了压力?对此,也应该有个说法。

一个明显的自诉案件却动用公权力介入,吴忠警方制造的这起“跨省拘捕”案,错得非常离谱,影响极其恶劣。然而,这样一起全国关注的错案,在纠正之后竟然迟迟没有一点“善后”的举动――这,不能不说是对吴忠及其公安形象的“二次损害”!

人民时评:严惩腐败分子,反腐斗争重在以实效取信于民新的一年,万象更新。反腐倡廉工作也在总结与展望中,进行新的谋划,迎来新的挑战。胡锦涛总书记1月10日在中纪委十七届六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坚决反对腐败、严厉惩治腐败分子,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回首过去的一年,反腐领域可谓风云激荡,气势如虹。从督查“4万亿”,到治理“小金库”;从颁布廉政准则,到限制“裸官”出境,从吸引更多群众参与反腐倡廉,到加紧查办案件,制度创新不断,反腐力度空前。一批高官先后落马,一批大案要案浮出水面,全国纪检监察机关立案139621件,结案139482件,处分146517人。这样的反腐实绩,表明了党和国家的反腐决心,也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支持和认可。

然而,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指出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仍然面临一些突出问题,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任务依然艰巨。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需要以更加坚定的决心和更加有力的举措坚决惩治腐败、有效预防腐败,进一步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

因此,总书记提出以反腐斗争实际成效取信于民,是站在新起点上的新要求,也是对群众反腐呼声的正面回应。贯彻落实这一要求,是纪检监察机关等各种反腐力量应该回答好、解决好的课题。

形势严峻,任务紧迫,反腐斗争如何实现新突破,取得新成效?从总书记讲话精神中,其实可以提炼出这么两个关键词。一是“规范权力”,二是“依靠群众”。

所谓“规范权力”,主要是规范和监督权力运行的制度安排,使其更加公开透明,符合群众利益。中纪委副书记干以胜日前指出,一些领域的体制、机制、制度还不健全,完善的法治环境和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一些基层单位党组织管理不严、软弱涣散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这次中纪委全会正是对症下药,做出了一系列反腐制度建设的部署,诸如建立健全体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要求的决策机制,大力实施各项公开制度,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全过程的监督,以贯彻落实《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

为契机,坚持和完善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等等。

所谓“依靠群众”,一是要通过反腐败斗争维护群众利益,认真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着力查处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案件,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二是要通过群众工作推动反腐败斗争。反腐也要走群众路线,依靠群众开展工作,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把反腐工作与群众工作结合起来,是此次中纪委全会的一大亮点,这既是对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的贯彻落实,也是反腐斗争取得实效的重要方略。近年来,从周久耕露出马脚到韩峰“日记门”,从“贫困县女检察长开名车”到“局长儿子未毕业已就业”,网络反腐的威力逐渐彰显,成为社会力量参与并推动反腐斗争的有力注脚。

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完善制度,创新形式,有序依法,用好包括4亿多网民在内的广大群众的反腐热情与智慧,将是反腐斗争实现更大突破的契机。

好制度更科学,靠群众更强大,新的一年,反腐败斗争在这些支点上将会激发更强劲的动力,打出更给力的铁拳,动真格,出实招,求实效,让腐败分子没有藏身之地,让腐败行为没有滋长空间。对此,人们充满期待和信心,有关部门和各级干部也肩负责任和挑战。一切贵在落实,贪官落马的消息,就是最雄壮的反腐誓言。

人民时评:李卫民竟敢同国法玩“躲猫猫”

涉嫌职务犯罪的河南安阳市委原副书记李卫民,身上有事,心里有鬼,眼看大事不妙,于去年5月来了个“躲猫猫”,神秘失踪半年多。但正如老百姓所说,“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据安阳市人民政府日前发布的消息说,1月10日,李卫民被河南公安机关抓获。

李卫民是安阳的“大官”。他从下乡知青,到中共三门峡市委常委、组织部长,直到安阳市委副书记,本应该好好干。可是,“天堂有路他不走,地狱无门偏自寻”,利令智昏、鬼迷心窍,他一步一步走错了路。走错了,理应回头,争取悔改的机会,可他胆大妄为,铤而走险,竟然遛之乎也。李卫民这样的贪官真是既“聪明”又“勇敢”,竟敢同神圣的国法开玩笑,玩了个官场“躲猫猫”,说起来可恨也可笑,当初风光无限的市委副书记,出逃时狼狈犹如鸡鸣狗盗之徒,丢人现眼。

“回放”他的出逃,活像看一出戏剧。去年5月,他借着到北京参加一位老同志追悼会的机会,在返回安阳时,住进石家庄的宾馆。他一个房间,司机是另一个房间,到第二天早晨吃饭时,司机没有叫他,在房间等李书记什么时候用车,一直等到晚上。等了一天,司机想,是不是书记有啥事,就让服务员打开房间门,发现书记不在里边。司机只好独自回到安阳,想着书记办完事自会回来,如果给别人说这个情况,叫人觉得是告书记的状,于是又等了两天,书记还没回来,司机就汇报上去了。李卫民赢得了3天人不知鬼不晓的出逃时间,并一躲半年多。

一个“大官”不见了,这当然不是小事。直到去年8月27日,“河南省安阳市委副书记李卫民失踪”一事,才得到安阳官方证实:李卫民涉嫌职务犯罪出逃,已被开除党籍、开除公职,检察机关也已依法对其立案侦查。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这是“草根”都懂得的道理,当过组织部长、副书记的李卫民不会不知道。看来,群众真不能高估此类官员的智商。

笔者在为李卫民“聪明”、“勇敢”慨叹的同时,对他这半年多躲在哪里更感兴趣,可惜安阳披露抓获他的新闻中尚未提及,相信早晚会曝光的。可以肯定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李卫民很难找到藏身之地。

“感谢”李卫民以身试法“躲猫猫”,给贪官们上了生动一课。他的下场表明,在中国,只要犯了罪就无路可逃,无处可躲,唯一的出路就是主动投案,接受惩罚。

人民时评:“损害群众利益”是最大的腐败

近日,十七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召开。胡锦涛同志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从“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到“认真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从“作决策、定政策必须充分考虑群众利益”到“切实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群众利益”不断出现,成为一个颇为引人注目的“关键词”。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腐败有三个意思,基本意是“腐烂”,引申为“(思想)陈旧;(行为)堕落”、“(制度、组织、机构、措施等)混乱、黑暗”。如果严格套用,我们所说“反腐败”的腐败,应是指第二个意思:(行为)堕落。而所谓“堕落”,则是“(思想、行为)往坏里变”。

从这个角度,我们能理解胡锦涛同志为什么会在纪委全会上如此强调“群众利益”。因为重视群众利益是权力的基本伦理,维护群众利益是权力的基本职责,而如果忽视群众利益,甚至损害群众利益,权力就已然“跑偏”,是思想、行为“往坏里变”,就是一种腐败。

保持群众观点、站定群众立场、坚持群众路线,是我们党一直以来的执政优势之所在。紧密联系群众、搞好干群关系,不仅仅是领导干部工作方式方法的问题,还是党一直以来对干部作风的一个硬要求。尊重群众利益、维护群众利益,则可说是做好群众工作、加强与群众联系的基础和旨归。从作风的角度看,对群众利益的漠视,也无异于一种“腐败”。

更何况,腐败行为本身,也大多直接损害到群众的利益。受贿一类的腐败行为,背后往往有“权钱交易”,而交易成本,必然不会是交易者埋单。于是,有了偷工减料的“楼倒倒”、“桥歪歪”,有了监管失察的“毒奶粉”、“地沟油”,有了屡禁不止的“择校费”、“赞助费”。

而贪污渎职一类的腐败行为,种种行政不作为或者乱作为,直接损害到群众利益,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沽名钓誉的“政绩工程”,则造成公共财政的浪费。而公共财政,正是来自无数纳税人——群众。另一方面,腐败的成本,很多时候经过“层层转包”,成为一种隐性的社会成本,转嫁到公众的身上。这些“群众身边”的腐败行为,正是群众反映最强烈、也最渴望得到解决的腐败行为。

而且,从权利与权力的关系角度看,损害群众利益,其“腐”不在贪污受贿之下。“权为民所赋”,换句话说,只有群众同意让渡自己的部分“权利”,才有公权力的产生和行使。而不论是哪类腐败行为,都是滥用了“权利”的赋权,忘记了“权利”的信任,违背了“权利”的契约。从某种程度上说,损害群众“权利”,是涉及到权力根本的腐败行为。

实际上,我们所说的群众利益,很多时候就是一种公共利益。公权力本应该是公共利益的代言人,但权力作为一种无形的东西,其行使权往往在有着独立人格、一己诉求的个人,于是,当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边界不清时,公共利益反而会成为个人利益的大旗,无数打着“发展”招牌,实际上或为积累政绩、或为牟取私利的行为,不正是如此吗?从“利益侵害”的层面上看,对群众利益这种“公共利益”的侵害,就是最大的腐败。

十七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的公报中要求,“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为重点,扎实推进党的作风建设”。这不仅仅是一种倡导性的要求,更是一种禁止性的规定,因为损害群众利益,正是最大的腐败。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面对公务接待潜规则

面对公务接待潜规则,我们恐怕不能止于简单的“诫勉谈话、限期整改”

因网络举报公务接待费超标而牵出的一桩案子,成为最近颇受关注的“网事”之一。网友热帖追踪,舆论热切关注,持续多日。这多少令人觉得有些奇怪——为何一个县级市审计局3年近百万元的公务接待费,会引来如此规模的“围观”?

被曝光的海门市审计局,其3年所支出的近百万元公务接待费中,有60多万元是

预算内开销。换言之,海门审计局平均一年20多万元的公务接待费是正常而且合规的。只要不太出格,公务接待如何支出、为谁支出,公众一概不知,更难有机会发表评论。

问题是,不知何种原因,海门审计局的部分公务接待项目和支出明细被拿到网上“晾晒”了。而这粗粗的一“晒”,就“晒”出了海门审计局局长的贪腐丑闻,“晒”出了公务接待的另一面——“公款社交”。

据海门市对该市审计局的调查结果,海门市审计局两天对四川绵竹市审计局一行15人的接待,花费2.7万多元,多是用于参观与吃喝,真正工作交流的时间仅半天。对此,海门审计局局长的解释是“礼尚往来”——此前,该局多次派人到绵阳交流学习、援助物资,虽然援助数额不高,但对方接待规格很高,不仅绵竹审计局领导亲自到机场迎接,而且活动中对方都是全部出场接待。

去年下半年,山西古城平遥曾自曝公务接待不堪负重,最多的时候,一年“公务接待”10万人次,仅门票一项就少收入1200多万元。如果说平遥的公务接待之痛有现行行政审批体制下的无奈,那么,海门审计局则暴露出公务接待被异化的某种现实——迎来送往之间,交流的并不是信息与经验,而是某些人的私人感情;推杯换盏之时,连接起的并不是部门之间、地方之间的合作纽带,而是一些私人利益链。

来而不往非礼也,学习交流变身为参观旅游,这样的事并非海门审计局独有。事实上,海门审计局3年公务接待近百万元的花费不过是“公款社交”的冰山一角。

据报道,处理结果已出台,海门审计局局长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和行政降职处分。需要说明的是,这一处分并非针对这一场超规格的公务接待,而是针对由此牵出的其他腐败案;对公务接待超标一事的处理,不过是诫勉谈话、限期整改。

海门审计局被限期整改了,那些仍然在“公款社交”潜规则之下逍遥的其他地方、其他管理部门和权力机构,公众该如何监督?是不是该像海门一样,将包括公务接待在内的各项行政预算公开寄希望于零星的网络“晾晒”,将对权力的监督寄希望于偶然的网络举报?面对公务接待潜规则,我们恐怕不能止于简单的“诫勉谈话、限期整改”。

人民时评:“天价过路费”法官的公信力何在?

1月16日下午,人们广泛关注的“时建锋偷逃368万过路费判处无期徒刑”一案出现新的信息: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党组做出决定,认为平顶山中院在审理时建峰一案时,存在审查不细、把关不严等问题,判决结果损害了人民法院和人民法官的形象,损害了法律的尊严和司法的公信力,决定对相关审判人员予以责任追究。闻罢此消息,不禁为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党组的决定叫好。这个决定顺应了民意,捍卫了法律,有利于维护人民法院和人民法官的形象。

审判存在着问题。判决引起这么多人质疑,反映了法官的素质、水平和专业知识存在漏洞。在人们眼里,法院法官是严格按照程序审判案子的,重事实重证据是最基本的一条。可从平顶山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的这个案子来看,不是那么回事儿。这实在是给法院法官丢人。

这个事件带来诸多思考,其中最直接的就是司法的公信力问题。一审判处“无期徒刑”公布后,引发了众多质疑,这时律师出来说“量刑合理”;14日又以出现“新的证据”为由,表示要对该案启动再审。这样的折腾实为罕见。在几天时间里出现反复,最后竟然闹出“事实不清、证据不足、审查不细、把关不严”的问题,实在令人吃惊!如此情况,让人们还怎么相信法院的判决?法院是严格按照法律办事的,是定纷止争的,它的公信力甚为重要。如果把这一点也丢失了,那造成的危害将是巨大的。

这样的情况当然是个别的,但所造成的影响很坏。人们有权利要求平顶山市中级人民法院反省、再反省,从中吸取教训;也迫切要求再也不能出现如此的事情了!

人民时评:微博上“火”起来的官员如何更“火”

近日,浙江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蔡奇成为继云南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伍皓,江苏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章剑华之后,又一位在微博上“火”起来的官员。

省委常委的身份固然是引起网民“围观”的原因之一,但更重要的,则是他在微博中所展现的一种新的表达方式,以及表达方式背后所隐含的新的身份定位、价值取向、思维逻辑、心境心态。

蔡奇成部长微博表达中的“新”,媒体记者作了如下评价:没有人们想象中的“一本正经”,每条微博都很有看头,既谈执政理念、讲工作方法,也“八卦”自己的业余爱好。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即蔡部长公开声明“微博都是自己动手”。

假如官员用微博的表达方式讲话将是什么情景?这是笔者回忆几日前另一则新闻生出的联想。据《人民日报》1月13日报道:浙江省工商局局长郑宇民与央视主持人的对话视频在网上备受关注,郑宇民在对话中言语风趣、思维敏捷、视野广阔,许多网友对此大加赞赏,直呼“给力”。专家为此作出如下点评:有的干部之所以喜欢说官话、写官样文章,一是没“料”,即对问题不了解,工作不扎实,心里没底,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只好躲到官话套话里混日子;二是没“胆”,即缺少责任和担当,总是瞻前顾后,畏首畏尾,权衡利弊,生怕对自己前途、利益有一丝一毫的潜在风险,于是对迫切的现实问题、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不愿说话、不敢任事,只想打官腔糊弄过去;三是没“法”,即一些人还不懂得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应创新和解放表达,改善交流方式,实现有效沟通和传播,还是习惯命令、指示、训导等老一套。

也许有人认为,领导写微博与讲话完全是两码事,压根儿不能相提并论。笔者却不这么看,且认为二者的可比性以及类比价值很高。首先需要确定的是“领导讲话是什么”这样一个逻辑前提。愚以为:无论大小会议、基层调研还是布置工作,既然话从领导者口中说出,就都是一种个人表达。至于领导者在职务、地位、被关注度、影响力等方面确与普通人有所不同,并不改变“个人表达”这一基本属性。领导一字不差地在大会上宣读政府工作报告的做法大可不必,因为报告既然已经用文件形式发给每一位与会者,或已全文刊登在了红头文件、报纸、官网中,再让领导充当播音员、宣读者无疑是一种重复和浪费。任何场合下,领导者既然开口讲话,就应是自己想说的话。从这个角度上看,无论官阶高低,领导的讲稿都应事先由自己“操刀”,而不宜依赖秘书代劳。而蔡部长“微博都是自己动手”,对于领导如何将话讲好,以及领导讲话究竟属于一种什么性质,无疑具有深刻的意义。

蔡部长微博被“围观”、受欢迎,最大的针对性以及革新价值,恰恰正是眼下较普遍存在着的领导讲话“三没”现象(没“料”、没“胆”、没“法”)假如蔡部长在今后各种场合的讲话中,其风格能实现与微博的对接,将会具有更重要的探索意义和示范价值。

人民时评:"双面局长""变脸"是谁提供"技术支持"

近期,关于“局长”的新闻让人欢喜让人忧。喜的是,浙江省工商局局长郑宇民睿智广博、幽默风趣,让人眼前一亮,网友大呼“给力”。忧的是,广东汕尾市烟草专卖局局长陈文铸被多次举报,疑点重重,多年风雨不动安如山,网友奉上“最牛烟草局长”头衔。近日,从广东省烟草专卖局网站得知,陈文铸涉嫌违纪已于2011年1月15日对其停职并立案调查。

从网络举报和记者调查已经披露的问题来看,陈局长荣膺“最牛”称号,并非浪得虚名。任人唯亲,把单位整成了“亲友就业基地”;天价接待,消费公款以百万计,哪一件不是“大手笔”?不料,陈局“列传”中还有更大传奇。

电脑有双核,局长有双面。日前,记者追踪调查发现,这位烟草局长具有“双重”身份,竟同时在汕尾和深圳拥有两个名字、两个户口和两身份证。从2004年开始,陈文铸

即持两本不同名字的往来港澳通行证,频繁出入境数十次。

记得吴宇森曾导演过一部电影《变脸》(又名《夺面双雄》),剧中两个男主角,一正一邪,借助科技力量换得了对方的脸,角色互易,诡谲莫测,一场曲折离奇的殊死较量使人惊心动魄。而“最牛烟草局长”似乎演技更高一筹,两张“脸”他一个人包圆了,时而是陈涛,时而是陈文铸。这种搞法,令人想起川剧绝活“变脸”。在“抹脸”、“吹脸”、“扯脸”之间,不同脸谱,瞬息万变,令人称奇。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会“变脸”的局长不只是噱头。调查显示,陈局长曾在两年零三个月时间内,就有出入境记录69次。在香港停留多数时间只有3个多小时,出入澳门大多是晚出早归,常常就逗留一个通宵。多次出入港澳,并没有按规定经上级部门批准。如此“作息”规律,到底是去干什么?为正乎?为邪乎?为公乎?为私乎?

更吊人胃口的是,“双面局长”的“变脸术”究竟是怎样炼成的?按照我国法律和户籍管理制度,一个人拥有两个不同户口、身份证等,已属违法,而对领导干部来说,性质更为严重。而且,随着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户籍档案等居民信息已经实现了联网,一个人能拥有两本不同的身份证、户口、往来港澳通行证等全套证件,如果说是技术差错,其概率可能不亚于摇出“六连号”。一个平头百姓,要实现“双面化”,风险大,门槛多,难度高。而“最牛烟草局长”却能分身有术,来去自由,究竟是怎么做到的?有关部门和人员在这一过程中到底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然而,这还不算最“牛”。陈文铸以“双面身份”私自频繁出入境,长达6年之久,没有引起相关监管部门的警觉。更令人难以理解的是,汕尾烟草系统一些职工一直举报陈文铸“双面身份”、私自出入境等诸多问题,并上访,都不管用。去年10月,省烟草局调查组好不容易下来看看,最后径直作出“反映的情况基本失实”的结论,并且不公布任何具体过程和细节。

局长大人“变脸术”得以施展,到底是谁提供了“技术支持”和表演舞台?尽管事实还需进一步调查,但“最牛局长”种种“牛事”的背后,不难看见监管不力的影子。难怪一位汕尾烟草系统职工坦言:“如果上级部门这样监管,而没有其他监督力量介入,陈文铸可能一辈子都不会有事。”

“双面局长”到底有没有事?有多大的事?这背后,还有多少其他的事?迫切需要有关部门出来用事实说话,以真相服人,用行动表态。否则,在针对“最牛烟草局长”的众多举报和证据面前,党纪国法昭昭,社会舆情汹汹,一味玩鸵鸟战术,只怕混不过去。别忘了,日前闭幕的中纪委十七届六次全会再次强调,坚决反对腐败、严厉惩治腐败分子,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人民时评:公车用GPS监控,这个可以有!

据广州日报报道,在广州市纪委九届六次全会上,广州市委副书记、市纪委书记苏志佳透露了公车管理的新招:从春节后开始,广州要首先给市管干部的公车装载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便于监督管理,然后再逐步扩大实施范围。据悉,去年广州已在黄埔区、市财政局、市城管执法局三个单位试点用GPS对公务用车使用情况实时全程监控,较好地解决了公车私用问题,试运行期间平均节省费用达到24%。

公车用GPS监控,这个可以有。众所周知,当前不少地方的公车使用存在“三三制”现象——公车公用占1/3,领导私用占1/3,司机私用占1/3,公车私用现象严重。再联系到一些地方“公车越控越多,费用日益增加”的现实语境,用GPS全程监控公务用车使用情况,确实有利于规范公车使用。

不过,仅有好的制度设计还不够,一项制度能不能达到效果、能达到多大效果,往往取决于配套措施是否强有力。在激赏GPS监控公车的同时,尚需理清几个问题。

谁来监控?据报道,监控平台设置在纪检监察部门,由此可见,监控情况应由纪检监察部门掌握。但是,问题随之而来,这些监控情况是否向全社会公开,如果不公开,何以化解公众的担心、确保公信力?纪检部门监控下级或同级官员的公车使用情况,也许不难,但监控上级部门的公车使用情况,会不会投鼠忌器?因此,应保证公众的知情、参与、表达和监督权,GPS所监控的情况不仅由内部掌握,也应该对公众开放,将监控情况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督促相关监管部门一视同仁,迫使一些官员不敢私用公车。

如何问责?公车私用现象频繁,其实许多时候根本不必用GPS监控即可知道公车被私用,比如曾有媒体报道,某高校新学期开学,门口出现了大量公车送新生上学的场景,公车扎堆令人“叹为观止”,既有司法、公安、检察,也有环境监测、国土执法、卫生监督,甚至包括血防专用车、防汛指挥车,如此公车私用的现象老百姓用肉眼即可看得出来,何需烦劳GPS?公车私用之所以大行其道,一大原因就是违法成本太低,即便被发现了,当事人最多被批评教育了事。因此,固然需要用GPS监控公车,更需要对公车私用的当事人进行问责。

还应该看到,GPS监控公车毕竟针对的只是公车私用现象,而无法解决老百姓深恶痛绝的公车超标、公车数量过度等现象。日前,广东省省长黄华华谈到公务车过多的问题时,就感叹“公务车太多了,过去副省长以上才有专车,现在有的股长屁股后面都…冒烟?。”连股长的屁股后面都“冒烟”,公车过滥可见一斑。治理公车既需要扬汤止沸,更需要釜底抽薪,即大力削弱公车数量。

值得一提的是,前不久,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印发了《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办法》,这就为各地规范公车管理提供了政策依据,为此,笔者期待相关部门多策并举,加大整治力度,对公车进行整顿和改革。

人民时评:对疯狂的公款吃喝风要出重拳!

被网民称为“最牛烟草局长”的广东省汕尾市烟草专卖局局长陈文铸有多种腐败行为:倒卖名烟、双重身份、任人唯亲等,除这些之外还有个天价的公款吃喝费。据媒体披露,该单位尽管所在地区经济并不发达,但一个月吃喝费却高达200多万元,一年招待费达1200多万元,真是令人乍舌!

由此引发了一个老话题:为何公款吃喝风如此之烈?怎样才能有效地加以制止?

公款吃喝,挥霍无度,是腐败行为中的一种,历来被国家所禁止、为人们所批评。然近些年来这种腐败非但没有收敛,反而倒呈蔓延之势愈来愈盛。

何以如此?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就是有些地方惯于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比如那“四菜一汤”的规定早就名存实亡。一些地方先是在“四菜”上打主意、不断加码,后竟发展到不按规定执行,“超标准吃喝”、“豪华接待”等堂而皇之地风行四方。一些干部在“工作需要”的借口下,整天沉醉于酒桌,喝得晕晕乎乎,人们见此无不怒火冲天。

这种公款吃喝风为何屡禁不止?是因为有一股风气在作怪,即规定可以不执行、而且不执行也没事儿。比如说中央有关部门在2006年就发布了《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但执行情况如何?又有哪些违规人员得到处理?人们不得而知。一些惯于公款吃喝者见没动静,怎能不继续疯狂行之?要看到,对那些违规的人和事不处理、不制裁,无异于在纵容这些违规行为。有规不依,违规不治,难就难在这里。

然而,为使我们的事业健康、顺利发展,我们又必须从严管理;即使再难的事情,也必须坚决“出重拳、下狠手”才行。比如治理这公款吃喝风,当从立法着手,对于违规动用

公款吃喝的行为要坚决给予制裁。惟此,才能使一些“公款吃喝干部”不敢造次。发文规范、思想教育、道德劝说、媒体曝光等,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从根本计,还是依法处理更有效。

人民时评:书记省长网上大拜年干部不做网络“菜鸟”

新春佳节来临,全国17个省区市的31位党政领导齐聚网络,通过人民网发表新春贺词,向网友拜年并致新春祝福。这30份来自东西南北不同地区的贺词充满浓郁的“网络味儿”,“给力”“拍砖”等当下时髦“潮语”被写进省级领导贺词。

广东委书记汪洋和省长黄华华在通过联合写信的方式向广大网友拜年的同时,要求全省各地领导干部掌握利用各种新技术手段做好群众工作,不做网络“菜鸟”,带头“上线”、“触网”,建立在线处理、回应群众关心的问题和合理合法诉求的制度。

干部不能做网络“菜鸟”这个要求提得好!在过去的2010年中,广大网民以微博、论坛、跟帖等形式,锲而不舍地发出掷地有声的声音,履行着作为公民的监督权,这股力量汇聚在一起,推动着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不论是以宜黄拆迁案为代表的拆迁征地纠纷,还是以辽宁采购苹果itouch作为天价U盘为代表的政府采购事件,网友们的“火眼金睛”相当地“给力”,或揭露、或批评、或建言,不仅使得一些地方政府纠正了此前的错误决定和做法,同时也让一些民怨得以理性降温。

而作为党政领导干部,更应顺应网络时代发展的大潮,从论坛到博客再到微博,从上网到学网再到用网,领导干部理应成为信息时代的“弄潮儿”而不是在网络技术和民意监督一骑绝尘发展的当下,仍然墨守陈规,甘当网络“菜鸟”。

在这个很容易“out”的网络时代,网络“菜鸟”干部显然没能做到密切联系群众,自从有了互联网并且随着网络技术的推陈出新,民意表达有目共睹,作为领导干部,更应掌握新技术,承担起推进网络问政的责任,勇于面对不断出现的网络新问题、新情况,使其不仅成为提高官员自身综合素质与时俱进的新机会,更要成为提高政府执政能力的良好契机。

新的一年悄然走来,新闻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中国4亿多网民执着的双眼,他们在无数键盘的敲击与起伏间,见证和改变着这个时代,而我们更期待领导干部能用好手中的键盘鼠标,能发挥网络舆论监督这个发现不足、查找问题、改进工作的重要力量,真正听民声、纳民意、聚民智。广大网友们也会一如既“网”地紧握手中“麦克风”来见证我们的2011。

人民时评:破解“春运难”别开错药方

集中在短短40天之内,有28.5亿人次将在神州大地上远距离移动,的确堪称“人类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仅仅是完成这样的客运任务,都将是世界上其他任何一个国家无法承受的运力极限。

由此,不少人认为,春运已成死结,一味地增加铁路等运力,不但破解不了春运难题,还将使中国的交通发展变得畸形,唯有让春运不再出现,才是根治之道。因此,调整产业布局,使人们在家乡附近工作,就从制度上消除了春节远距离移动之苦。转变思想观念,春节不一定都在故乡过,就从观念上消除了春节远距离出行需求。

诚然,均衡发展战略是中国发展的一个战略选择,却未必能缓解春运难,因为市场化的就业,早已不遵循“就近就业”法则。而随着发展的纵深推进,中国的人口流动将更为频繁。那么,转变观念或成为破解春运难的现实选择。但是,这样的观念转变,对中国人的心、对中国的春节文化,都将是一种冰冷残酷的伤害。

团圆,在中国人的价值观念里处在核心位置。无论是精神文化产品,还是社会运行规则,“团圆、团聚、团结”都是国人的精神高地与行为取向。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遗存,千百年来生生不息赓续至今,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是团圆这一核心理念的重要载体和实现形式。没有亲人的团聚,春节不是不能过,但一定缺少了一种味道。

2020精选人民时评1(2020年整理).doc

精选精评人民时评 1.家国情怀、圆梦时代【点评:动宾结构的标题,观点鲜明】 “要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树立高远的理想追求和深沉的家国情怀,努力做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有贡献的艺术家和学问家。”今年全国两会上,对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殷切期望,勉励大家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点评:以的寄语开篇,论据有分量,贴近时代脉搏】 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无论从艺还是治学,一个人要想抵达高远的境界,就必然离不开家与国的滋养。从历史到现实,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家国大义,“小家”同“大国”同声相应、紧密相连。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里,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家国,可说是华夏儿女的精神原乡。【点评:从从艺到治学,从历史到现实,总写家国情怀的重要意义】 今年,我们将迎来新中国成立70周年。站在这样的历史节点,回望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平凡的发展历程,每个人都会感受到爱国的情愫在升腾。从硝烟弥漫、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到一穷二白、筚路蓝缕的建设岁月,再到波澜壮阔、惊涛拍岸的改革时代,无数先锋模范在国家前行的大势中寻找人生价值、标注成长坐标。亿万人民振奋精神、接续奋斗,将个体价值的实现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结在一起,投身于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洪流,为家国情怀写下最生动的注脚。【点评:结合当前历史背景,再阐述家国情怀的重要意义】 家是温馨的港湾,情感的归宿;千千万万个小家都好,国家和民族才能好。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也是家国情怀的根基所在。在步履匆匆的返乡途中,在“爸妈装的行李箱”中,在难改的口味与乡音中……人们感受家的温暖,体悟家的意义,真诚感叹“有家真好”。但不要忘记,国家好、民族好,家庭才能好。无论是《大学》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成德次序,还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爱意延伸,由私而公的家国情怀,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价值理念。每个人孝亲敬长、安居乐业,每个家庭都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作出贡献,才能集腋成裘、聚沙成塔,汇聚成同心筑梦的强大力量。【点评:本段继续论证家与国互为促进的紧密相关性】 爱家不能小家子气,更不应局限于小情怀、小浪漫之中。不久前,公益短片《家国与边关》在全国上万家影院播出,感动了无数观众。在海拔5380米的神仙湾、最低气温达零下60摄氏度的伊木河,边防战士与恶劣环境、枯燥孤寂搏斗,哪怕过年不能回家、难与爱人相聚,也无怨无悔,只因脚下站立的地方是祖国。他们用青春证明:最浪漫的不是花前月下,而是忠诚信念;最感人的不是卿卿我我,而是以身许国。现实中,边防战士、执勤交警、电力工人、外卖小哥……一颗颗普通的“螺丝钉”、一块块寻常的“铺路石”,坚守平凡岗位,守护万家灯火。而这,何尝不是对家国情怀的有力诠释。【点评:将视角放置于每个个体,阐述爱家要有大格局,不能仅仅局限在“小情怀”上】 “没有国家繁荣发展,就没有家庭幸福美满。同样,没有千千万万家庭幸福美满,就没有国家繁荣发展。”读懂家与国的辩证法,涵养深沉的家国情怀,我们就能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汇聚亿万人民的智慧与热忱,用奋斗托举美好未来。【点评:文末提出希望和吁求:涵养家国情怀,就要意识到国与家是密不可分、融为一体的,要把爱国与爱家统一起来】 2. 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点评:标题一分为二,表达精确】 作者:盛玉雷来源:人民日报 回家的路,纵然千山万水亦是坦途。抚平坎坷的,是亲情团圆的情浓意切,更有敬业者的奉献奋斗、好心人的一臂之力。电视系列剧《家道颖颖》,从“回家”故事中刻画出小镇百姓“肩头担道义”的家国大义,让观众感受到平凡人身上蕴藏的向善力量。【点评:从最近热播的电视系列剧说起,贴近社会和生活,引出“家国大义”的话题。】

抬头做人(人民论坛)

抬头做人(人民论坛) 作者:张保振 《人民日报》 ( 2006-08-04 第04版 )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句民间俗语,不仅妇孺皆知,且演化为激励人的格言,鼓舞、鞭策着人们为实现自己的理想,生命不息,奋进不止。 人往高处走,就要有目标、有追求。对共产党人来说,这个目标与追求,不是高职位、高薪酬,而应该是高品位、高情操。人民日报《人生境界》栏目中报道的各行各业的先进人物,虽身为平凡人,却干出不凡事,透出非凡心。这也叫往高处走——受人敬仰,被人传颂。正因为如此,人往高处走,就必须学会抬头做人。 抬头做人,不是盛气凌人,傲视一切,而是温温恭人,学人之长;不是趾高气扬,颐指气使,而是堂堂正正,光明处事;不是以己之长,比人之短,而是找寻差距,见贤思齐;不是因己之拙,忌人之能,而是解剖自我,自省赶超。一句话,抬头做人,就是要以正大为先,以善意为怀,以谦谦为基,以光明行事。 抬头做人,要义在“抬”。抬者,仰也,即向上之意。要向上,不抬头是不行的。山外青山楼外楼,不抬起头来,如何看得见;强中更有强中手,不抬起头来,如何看得出。抬头是看,也是比较。只有在比较当中,才更能见短长,知优劣,从而激发潜能,天天向上。

抬头做人,应在会“抬”。遥想当年的岳飞,他“抬望眼”,却只会也只得“仰天长啸”,可叹自己“壮怀激烈”。此时非彼时。如今的抬头做人,最重要的是自自然然、平平常常地抬头见大、望远、仰高。 一曰抬头见大。人不能总低头看自己鼻尖下那么一丁点儿事:今天嘴里能吃到什么好饭喝到什么好酒?明天手里能拿到多少钞票进入自己的账号腰包?后天脚儿能迈进多大 平方米的私宅庭院?等等。抬起头来,就会自觉不自觉地环顾左右,使眼界骤增宽广:世界真大,且是大家的世界,不是一个人的世界;自己很小,仅是世界的一微尘,大家庭的一分子。人在世上,不能只见自己,不见别人,须得人与人携起手来,才能更好更愉快地在世间生活。 二曰抬头望远。人抬起头来,就是要让眼界望远。望远,才能憧憬未来,放飞思想,追求幸福不止,追赶快乐不疲;望远,才能紧盯理想之光,坚定信念不移,不至于被眼前一时的困难所吓倒、一时的不快所阻碍;望远,才能充满乐观,笑对人生,把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简化为一个字:乐,用乐以破苦,把事业上的酸、甜、苦、辣净化为一个字:苦,品苦中之乐,从而使操与霜雪明,量与江海宽,向有理想、有道德、有益于人民的方向迈进。 三曰抬头仰高。南宋诗人陆游曾有诗云:“名山如高人,岂可久不见。”生活中的“高人”,不仅需要经常见,而且需要抬头仰视才行。“高人”自有其崇高处,如善良、宽厚、仁慈、节俭、诚信等。譬若丛飞,为社会公益演出300多场、

人民时评:给人才最好的时代舞台(申论写作推荐阅读)

人民时评:给人才最好的时代舞台(申论写作推荐阅读) 给人才最好的时代舞台 营造尊重知识、尊重知识分子的良好社会氛围,以伟大的事业来凝聚人心,对于人才成长和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要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广开进贤之路,把各方面知识分子凝聚起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政协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再度重申凝聚人才对于党和国家事业的重大意义,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尚贤者,政之本也”“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选贤任能、群贤毕至,是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基础;得人者兴、失人者崩,是一条宝贵的历史经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将选人用人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不仅是一种良好的执政理念与政治智慧,更是推动事业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 人才从来都是国家发展最重要的资源之一。新中国成立近70年来,无论是在一穷二白的建设年代,还是大国崛起的关键时期,我们党都十分注重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1955年,被誉为“一个人顶五个师”的火箭专家钱学森回到祖国,为当时中国开展导弹研制打开了希望之门。今天,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走向复兴的中国已经站在了新的创新风口,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尤其是那些拥有世界眼光、游刃于时代前沿的创新型、领军型人才。 如果说爱才、惜才体现为一种价值观,那么如何聚才、用才更考验治理能力。列宁有句名言:“要研究人,要寻找能干的干部。现在关键就在这里:没有这一点,一切命令和决议只不过是些肮脏的废纸而已。”粟裕一步步由士兵成长至将军,既没上过军校也未曾出国留学,但在战争实践中积累出非凡的军事才能;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对粟裕大胆任用、充分信任,堪称使用人才的典范。这启示我们,不仅应尽可能敞开进贤之门,让有真才实学者脱颖而出,还要放手使用,给他们创造一展所长的舞台。 激发人才优势、释放人才红利,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现实中,少数人对人才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个别地方在选人用人方面还存在着不少“潜规则”;还有一种潜在的浪费,是只重视引进人才,却不注重人尽其才,甚至把费大气力引进的人才当成摆设。因此,我们还需要进一步重视探索人才规律、不断创新用人机制,构建一整套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制度体系。 曾几何时,我们有过“搞导弹不如卖茶叶蛋”的喟叹。今天,这样的困惑已一去不复返。在发展由创新标注、创新由人才驱动的时代背景下,全社会对知识、创造和人才的渴求越来越强。新世纪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顺应这一历史趋势,逐步完善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无论是万众瞩目的“万人计划”,还是一浪高过一浪的“海归潮”,创造

人民时评 经典时评结构范文

人民时评:行政强拆忘了为什么而出发 陈家兴 2010年12月17日00:13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新拆迁条例”第二次公开征求意见,行政强制拆迁拟取消,是否强拆只能由法院裁决。这是一个令人感叹唏嘘的重要进步。 这些年来的强拆,尽管一些地方打着公共利益等的旗号,但其背后的种种利益纠葛已昭然若揭。在公众看来,这是用百姓根本利益的名义掠夺百姓的切身利益,用民众长远利益的名义掠夺民众的眼前利益,用公共利益的名义掠夺民众的合法利益。如此强拆,也拆掉了政府的公信力。 每一起强拆事件,不论理由多么正当,强拆的暴力却是最有穿透力的语言。它直观而震撼地告诉每一位公众,在强拆面前,普通民众是多么的弱势。在每一位公众的心里,都会觉得什么时候自己就是那个可怜的被强拆的对象。 诗人说,我们常常走得太远,以至于忘了为什么而出发。在一定意义上说,行政强拆,正是忘了为什么而出发后的“实践理性”。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在工作实际、发展实践中,习惯于从自身的角度考虑问题,觉得事情必须这样,只能如此,否则工作没法做,发展会停滞。不知不觉中就把自己摆在群众的对立面,在群众对自己坚定说不时,强制手段越来越成为常用的武器。 为什么而出发?当此之际,一些地方政府官员尤其需要重温。当年多少前辈先烈,以热血和生命追求什么?为了什么?在他们执着的理想信念之中,那是百姓的福祉,是为了百姓过上好日子,为了百姓不受人欺凌宰割。为此而牺牲奉献一切都是值得的。正是这样的崇高使命,让无数后继者懂得,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奋斗的最终目的,要把人民举过头顶,把百姓放在手心。 不必醉心于什么具体个人不是人民之类的诡辩。文明的理念、法律的尊严告诉我们这样一些常识:维护好每一个人的利益,是维护一切人利益的重要前提和条件。我们绝不能用侵犯少数人利益的方法,去实现大多数人的利益。每一位公民的合法利益我们都必须尊重。民众也正是从你尊重每一位公民的利益中,才相信你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 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我们永远也别忘了当初为什么而出发,必须有一些基本原则和底线不能违反。违反了它,就可能会失去人心,动摇执政根基。不能把群众当作管治惩罚的对象,当作掠夺利益的源泉。不能漠视百姓的生命,甚至用强制手段逼出人命来仍无动于衷。 若干年后,当我们回首这些年发生的一系列强拆事件及相关命案,我们必定不会认为这是发展必须付出的代价,而会痛心于一些地方政府官员的发展观念出了问题。我们必定欣慰于今天废止行政强拆的果断,使我们免于在错误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人民时评精选

人民时评精选: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为奔跑的人喝彩(写作思路点评) 许丹旸徐汉雄湘语文9月5日 新闻背景 最近,一位60多岁的保洁大叔祝朝仕师傅火了。他20年里笔耕不辍,写了一部3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并且已在网上发表,还有多篇中、短篇小说也已成型。同事称他为“扫地出身的小说家”。 虽然家境贫寒,但是祝朝仕自幼喜爱读书,喜欢写作。“我从小就喜欢写东西,13岁那年写了一篇作文题目叫《运粮》,把老师都惊动了,起初说我是抄来的……”祝师傅告诉记者,作文后来受到老师的夸奖,更是激发了他写作的热情。 “我最爱看的书是《红楼梦》,来来回回读过6遍,有些章节都能背下来。生活中一些人、一些事让我无法忘记,我就想也像曹雪芹一样要用笔记录下来。”说到为什么喜欢写作,祝师傅解释。 对此,你怎么看?如果要求你以此为背景写一篇文章,你会怎么写? 最近,一位60多岁的保洁大叔祝师傅火了。他20年里笔耕不辍,写了一部3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并且已在网上发表,还有多篇中、短篇小说也已成型。(言简意明,概括事由)保洁大叔写起小说来,而且坚持一二十年,这事新鲜。有人拿他与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的那位“扫地僧”做比,说他是“隐藏在民间的高手”。很多网友点评说,“这个大叔有点厉害”“了不起”,纷纷对他表示佩服。(围绕话题,稍作详述,引用网友点评,也为下文议论做铺垫)是啊,文学价值且不论,这颗“诗和远方”的心难得。一般来说,青少年相对是容易痴迷文艺的年龄段。很多人试着写诗、写小说甚至写歌,都发生在这个阶段,因为少年正是浪漫的年纪,喜欢畅想云端的世界。年岁渐长,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柴米油盐酱醋茶,往往会替代琴棋书画诗酒花,甚至还有一部分人进入油腻状态,整天想着利害,是非都不愿辨别,何况审美这种“无用”之事?而从祝师傅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超越功利的心灵。(展开理性论述,有语言分寸感,运用对比论证,揭示其精神内涵:超越功利)除了超越功利,20年间笔耕不辍的坚持背后,有一股子振作的精神更让人动容。不沉溺于功利中的活法有很多。可是,祝师傅选择的是一条不大舒服的、需要费点劲的路。他写作过程中,怕用字措辞不准确,边查字典,边抄边改,反复好几遍才最终定稿。这种自己跟自己过不去的劲头,就是振作。(继续剖析其精神内涵:坚持不辍,振作精神)何为振作?振衣而起、有所作为之谓也,这是一种爬坡过坎、持续攀登的状态。翻过辛苦、孤独、不舒服的山岭后,才能看到曙光,见到迷人风景。这种提着一口气、走出舒适区的人生态度,挺值得我们学习的。振作的精神有利于超越功利的束缚,超越功利的信念有利于激发振作的精神。二者相辅相成,更让人从中体会到一份生命的律动和精彩。(将两个精神内涵“超越功利”“坚持振作”结合起来,分析二元关系)生命的精彩在于有梦想,愿意仰望星空。同时,朝着梦想而努力,“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这个朝着梦想、披荆斩棘的过程,比结果还要动人。想活出精彩,活出意义,不妨一试。(收束全文做总结,且提出呼吁——“不妨一试”。)

“修于内”方能“形于外”(人民论坛)

“修于内”方能“形于外”(人民论坛) 魏寅《人民日报》(2017年10月10日04 版) “现在过节,不再逢人必喝、逢喝必醉,像是卸去了身体和心灵的一道枷锁”“不再为送月饼、拒月饼费尽思量,反而觉得一身轻松”……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双节,大家普遍感到清风习习。一些党员干部感慨,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的这5年,不只言行举止被“箍紧”了,思想觉悟也被“震醒”了。 作风的转变与觉悟的提升,其实互为表里、同频共振。“内无妄思,外无妄动”,思想觉悟看似无形,却决定着一个人的状态和行为。面对顽固性、反复性极强的“四风”问题,如果觉悟在“风”中飘,行为难免在“风”中摇。回顾那些走入歧途的官员,不论是在“你知我知,天知地知”的自欺欺人中沉沦,还是在“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功利主义中堕落,抑或在“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封建意识中迷向,一个关键原因就是自我省察不足、思想觉悟滑坡。 北宋隐士林逋在《省心录》中写道:“坐密室如通衢,驭寸心如六马,可以免过。”正所谓“心正则众邪不生”,当前,制度之网越织越密、执纪刚性愈发增强,但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只有把外在的“制约”化为内在的“守约”,由“不敢伸手”变为“不会动心”,才能真正做到明是非、知进退、有取舍。反之,如果仅畏惧于外在的制度,而不内化为心中的律令,不推不动、不拖不走,就难免痼疾难除、旧病易发,最终受到严处。 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正因其“难”,非下一番苦功夫不可。以世俗的眼光看,一首诗中所云“岂不爱权位”“岂不爱粉黛”,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但对于共产党人来说,提升觉悟,就是要搬掉“岂”字头上那座“山”,就是要努力做到“己不爱”。拿出“更挽藤梢上上头”的决心毅力,一念之非即遏之、一动之妄即改之,才能在面对“名利风”“攀比风”“浮躁风”“奢靡风”之时,心境坦然、不为所动。 砥砺思想觉悟、传承优良作风,党史是最好的营养剂。革命战争年代,方志敏的妻子缪敏不幸被捕入狱,方志敏手握为革命筹集的公款,却坚决不徇情济亲、拿钱营救;罗荣桓去世时,拉着妻子的手再三嘱咐,“我死以后,分给我的房子不要再住了,搬到一般的房子去,不要特殊”;杨善洲退休后,没有颐养天年享清福,而是选择回到家乡种树20多年,最后把价值3亿多元的大亮山林场无偿交给了国家……“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对一代代优秀共产党人而言,觉悟是洪亮的钟声,警醒他们有所畏、知所止;觉悟是心中的灯塔,引领他们择高处立、向宽处行。

人民时评

每日金句】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适用范围:民生领域、基层工作 ■解读 治国理政,什么是根本?习近平同志的回答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今天中国走的发展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无论是跃升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还是形成覆盖13亿人的世界最大社保网,实践已经给出了其优越性最好的证明。恰如习近平同志在不同场合数次强调的,今天的中国,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治国理政,坚定我们的“三个自信”,这就是根本。根本不动摇,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方面的改革就能不断推进,发展就能不断前行。 ■释义 《贞观政要》是“贞观之治”的翔实记录,记载了唐太宗李世民与身边大臣的论政对话,对后世颇具启示意义。 在上面这段对话中,唐太宗分析了隋朝灭亡的原因。他对侍臣说,当年隋朝刚平定京师时,宫中尽是美女、珍玩。但隋炀帝还是不满足,

横征暴敛搜求不止,再加上东征西讨,穷兵黩武,使得百姓不堪忍受,于是导致了隋朝的灭亡。唐太宗表示要引以为戒,并阐述了自己的治国之道:“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他认为治理国家就像种树一样,只要树根稳固不动摇,就能枝繁叶茂。并提出:“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由此可知,唐太宗的治国方略受到了老子“清净无为”“修身治国”思想的影响。正是由于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借鉴了老子的治国之道,采取了一系列缓解社会矛盾的措施,才开创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的“贞观之治”。 大国军威托举民族豪情 人民网时评

2020精选人民时评2

精选精评人民时评 4. 勇做新时代的“劲草真金” 作者:余谓之来源:人民日报 指出,“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遭遇艰险不可避免,碰到难事不可避免。惟其艰难方知勇毅,惟其磨砺始得玉成,正可谓越是难干越是难得。 越是难干越显担当。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能否敢于负责、勇于担当,最能看出一个干部的党性和作风。”当前,外部环境愈加复杂、风险挑战更趋严峻,是知难而进,还是畏葸不前,最能体现境界,最能看出担当。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交到我们手里,义无反顾地做起而行之的行动者、攻坚克难的奋斗者,方能不负初心使命,成就伟大事业的万千气象。 越是难干越能砺志。好事尽从难处得,少年无向易中轻。越是艰苦环境、吃劲岗位,越是困难大、矛盾多的地方,越能磨砺意志。现在“80后”“90后”日益成为干部队伍的骨干,他们大多数成长在生活宽裕的时代,复杂斗争的经验和艰苦环境的考验较为缺乏。其实,难干的事最能磨炼一个人心性、最能锤炼一个人意志。碰到复杂矛盾,敢抓敢管敢于碰硬,再碰就会少一分慌乱;遇见重大难题,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再遇就会多一分从容。只有经过踏平坎坷成大道的淬火锻压,方有斗罢艰险又出发的坚忍不拔,做到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复杂局面稳得住脚、危急关头豁得出去。 越是难干越长才干。犯其至难方能图其至远。干部成长无捷径可走,经风雨、见世面才能壮筋骨、长才干。现在有些干部,应对一般的事、容易的事还行,但一遇急事难事,常是脑中一锅粥、手中一团麻。“略裕于学,胆经于阵”。党员干部不经历几次“风吹浪打”,不接几块“烫手山芋”,不做几回“热锅上的蚂蚁”,就很难练就攻坚克难的本领。当前,我们面临的“四大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面临的“四种危险”是尖锐的、严峻的。对此,我们要有把攻坚当“磨刀”的意识、把克难当“练兵”的豪情,以舍我其谁的气概涉险滩、破坚冰、攻堡垒、拔城池,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斗争中学会斗争,学得一身文武艺,方能担得起民族复兴的大任。 越是难干越出成绩。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经验证明,困难和成绩总是相伴相随,困难越大,战胜困难后取得的成绩也越大。“过去几年来改革已经大有作为,新征程上改革仍大有可为。”当前,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艰巨,特别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尤其繁重,而且越往“后半程”越是难中之难、坚中之坚。挑战虽艰,希望更大,成绩愈显。今天的我们有着先贤先辈先烈们难以企及的资源和条件,只要我们增强信心、勠力同心,就一定能解决好“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成长中的烦恼”,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丰功伟绩。 “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生逢伟大时代,勇做新时代的“劲草真金”,同人民一起克难,与祖国一起攻坚,越是难险越向前,全身心融入中华民族圆梦今朝的时代洪流,是无比幸运的事,也是无比幸福的事。 5. 新时代大国青年的家国情怀 作者:黄进来源:人民日报 我国是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我国古人很早就形成了天下观,家国情怀是几千年来扎根在中国人内心深处的精神元素。《礼记·大学》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范仲淹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张载讲“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顾炎武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都是家国情怀在不同时代的经典表达。现在我们讲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与这种情怀一脉相承。

耐心成就人生之美人民论坛

耐心成就人生之美(人民论坛) 徐文秀 《人民日报》(2018年10月09日04 版)现在不少人感觉到,焦虑、着急和不耐烦仿佛成了一些人的常见病,干什么事都显得急不可耐,总是等不得、坐不住、慢不了和静不下。 比如,有的人看到他人成名成功了,一下子会乱了自己的方寸、节奏和步伐,变得焦躁不安、心慌意乱;有的人看到他人提拔重用了,顿时沉不住气,“两年没提拔,心里有想法;三年没挪动,四处去活动”,千方百计走捷径;有的人则经不起一点怠慢和挫折,绕不得一点弯路和曲折,不愿也不舍得花更多时间做那些默默无闻、精雕细琢的事,恨不得一蹴而就,早日“梦想成真”;还有的人甚至变得有话不好好说,遇事不好好商量,碰到点问题动辄“一急二躁三冒火”,等等。一言以蔽之,没耐心。 耐心就是不急躁、不厌烦,它既是一种性格,也是一种品格,是“高尚的秉性”,能够成就事业,更成就人生。 耐心成就成功之美。在相当意义上说,耐心是成功的“通行证”。在人生的征途上,哪有一帆风顺?总会遭遇挫折,有时还布满荆棘,如果没有耐心,不能坚持到底的话,则很难看到成功的模样。有位年轻人应聘给一位雕塑大师当助理,与其想象大相径庭的是,这位雕塑大师竟是一个整天孤独地埋头于工作室的老人。年轻人问他:如何能够寻找到一个要素,足以表达自己的一切?这位雕塑大师沉默片刻,然后极其严肃地说:应当工作,只要工作,还要有耐心。在相当意义上说,正是耐心成就了雕塑大师。“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很多时候,成大事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能坚持多久,更在于你能否坚持到底。 耐心成就过程之美。耐心是一种积极的等待和良好的心态。《道德经》上说,静为躁君。《大学》里讲:“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丰子恺先生曾在《山中避雨》提到,同友人游山遇雨而仓皇奔走,友人不耐烦,但丰先生竟被“一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牵引了感兴,“反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遂借了把胡琴,信手而弹,一时把这苦雨荒山衬出了暖色。正是这份对世事的耐心,才能在细粒微毫间,得到人生真趣味。“心收静里寻真乐,眼放长空得大观。”心清才能看到万物的生长,心静才能听到万物的声音,而这份静美唯有耐心才可获得。在人生的旅途上,多一份耐心,就会多一些发现,多一重体验。 耐心成就意志之美。哲人说:“无论何人,若是失去了耐心,就失去了灵魂。”耐心考验人的毅力和定力。古往今来,滴水穿石也好、铁杵磨成针也罢,愚公移山也好、精卫填海也罢,难在耐心、贵在耐心、成也在耐心。俗话说,慢工出细活。我们做很多事情,往往要靠绣花功夫、工匠精神,而离开了耐心,这些都无从谈起。好的人生需要文火慢炖、细水长流,这也正是对人的意志品质的锤炼和塑造。 耐心是一种修养,需要修炼养成。耐心不够,或因心里想法太多、欲望太强,或因沉不住气、性子太急。少一点功利,多一份淡泊;少一点焦虑,多一份淡定;少一点杂念,多一份纯净;少一点喧嚣,多一份宁静。如此,方可保持一颗耐心,成就人生之美。 最怕就是“差不多”

人民时评精选精评10篇:家国情怀、圆梦时代

人民时评精选精评10篇:家国情怀、圆梦时代素材积累提示 "家国情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礼记·大学》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范仲淹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张载讲“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顾炎武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都是家国情怀在不同时代的经典表达。“在家尽孝、为国尽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没有国家繁荣发展,就没有家庭幸福美满……”往大了说,今天我们讲的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与这种情怀一脉相承。往小了说,我们现在努力学习、为上岸不懈奋斗,也是家国情怀的一种体现。 语文好今天推送精选10篇时评,这些时评不仅架构规范,思路清晰,而且文采斐然,表达生动。2020届高三学子可印发其中若干篇,好好读记,并融会贯通,从“家国情怀”迁移到“立志”“奋斗”“修身”“家风”“时代”“胸怀”等主题。 关键词: 家国情怀、圆梦时代、修身立志、立德树人 观点集锦: 1、青少年成长的方向:要正“三观”、守初心、有责任、知担当。应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志存高远,心怀天下。 2、新时代的需求:呼唤有远大理想抱负的青年,呼唤有深厚家国情怀的青年,呼唤迎难而上、挺身而出的青年,呼唤饮水思源、感恩回馈的青年。 3、脚踏实地,仰望星空。既听从内心的召唤,也聆听时代的号角,突破现实的羁绊,走出拘囿的天地,追求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目标。 4、在“发光的瞬间”“闪亮的日子”“无悔的青春”找到人生真谛、生命价值、事业方向。 5、青年“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的”(鲁迅语)。

如何阅读人民时评

人民时评,也就是中观理论和微观素材的积累模板,那么,怎么去阅读人民时评,相信很多考友都没有用正确的方法去阅读,大家可以扪心自问一下,你阅读人民时评收获了什么?收获的内容对你的申论写作有没有帮助?要知道,人民时评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一种小的申论范文,所以,要求我们每位考友每天须拿出半小时时间去阅读,这样,才能有一种感觉,才能有所收获! 人民时评:围绕舆论关注的焦点、百姓关心的热点发表的网络时事评论 特点: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即人民性,监督性,及时性,全局性和权威性。 上面大体介绍了人民时评,但是关键的是我们如何去阅读人民时评,根据我自己的经验总结,与大家分享下:阅读人民时评注意事项: 一:看标题,现主题,知内容 二:文章每段的关键词及概括内容 三:发散思维,问题与对策的对应 四: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 五:作者观点,经典语句 六:文章脉络 好,根据一篇人民时评,我们来阅读: 人民时评:用好扶贫“新国标”这把尺子 不能只看扶贫标准“长高”,更要看扶贫开发的基础夯实 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宣布,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按2010年不变价)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对于扶贫“新国标”,会场内掌声热烈,会场外好评如潮,贫困地区的人们更是充满着兴奋与期待。 2300元是个什么概念?这个新标准比2009年提高了92%,它意味着,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将从2688万人增加到1.28亿人,占农村户籍人口13.4%,贫困人群扩大了1个亿。

当前,世界经济复苏迷雾重重,国内控通胀、保增长面临挑战,国际国内形势错综复杂。在此情况下,大幅提高扶贫标准,充分体现了中央推进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更高、更快、更强奔向全面小康的坚强决心。 扶贫新国标,要求生活水准的提高。中国扶贫世界瞩目,改革开放之初,我国有2.5亿农村人口生活在温饱线以下,到2010年,全国贫困人口已减至2688万人。但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依然严峻,城乡差距、东西部差距拉大,贫困地区与外部世界的鸿沟豁然可见。然而,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仅物价指数上涨,消费需求也普遍提高,“水涨船高”,提高扶贫标准,打一场新的扶贫战役,也是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题中之义。新标准必将激发贫困地区发展的内在活力,点燃贫困农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巨大热情。 扶贫新国标,要求发展内涵的提升。贫困地区人均收入2300元的标准,只能解决“不愁吃、不愁穿”。可是,贫困乡村的孩子也渴望热菜热饭,老人也需要温暖关怀,他们也渴盼电话、宽带和公交车,他们也需要早日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因此,贫困农村还要实现老有所养、学有所教、病有所医、住有所居,与其它地区农村同步发展,不能只看扶贫标准“长高”,更要看扶贫开发的基础夯实。因此,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产业规划布局中,要加大对贫困农村政策倾斜力度,为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铺路架桥、加油攒劲儿。 扶贫新国标,要求使命责任的加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转型期,大幅提高扶贫标准,加大开发力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命题。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我国扶贫开发的紧迫性、长期性和艰巨性,贫困地区的党员干部更需振奋精神、不负重托。扶贫任务重了,要工作更踏实;扶贫资金多了,要花得更到位;扶贫项目多了,要安排更科学;扶贫范围大了,要感情更投入。坚决杜绝贫困县出现豪华办公楼、豪华接待、豪华用车现象。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扶贫新国标,是一把尺子,它将丈量出立党为公的品格、执政为民的担当、深化改革的勇气。我们要用好这把尺子。(张毅) 分析: 新标题,一目了然,很明显,就是关于一个扶贫标准问题,那么文章的大体内容,可以用你平时的学习积累就可以进行大体的估算,也就是,看到标题,我们应该要知道文章的主题。

两篇人民时评分析申论写作

人民时评:信访改革重在“治未病”(分析性文章) 白龙 2014年02月27日08:27 来源:人民日报 领导干部和上访群众都讲规则、守规矩,才能让信访工作在法治化的轨道上运行(先点出核心观点,吸引老师眼球,也提醒自己有主要观点,不至于后跑题)密切与群众的联系、保护公民合法权益,信访制度是一个重要渠道。(说明我们需要论证的内容或者观点是很重要的,因此也有写作的必要性)近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创新群众工作方法解决信访突出问题的意见》,规范化、法治化的要求,正是为了让这一渠道更加畅通(从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出发,引出一个自己的观点,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 近年来,信访制度在化解矛盾、提供救济、密切党群关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各类社会矛盾处于易发、高发期,有必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这一制度,让它和其他纠纷解决、权利救济机制一道,共同筑起权益受损群众的保护网。(我们的制度出发点是好的,这些年也做了许多该做的事情,但还存在一些不足)毋庸讳言,在以往的信访工作中,种种复杂无序的现象,既令各级政府颇感头疼,也让上访群众备觉艰难。曾经有北京周边的基层干部抱怨,由于毗邻首都,群众遇到难解决的问题就进京上访,以致当地被称为“国务院直属村”。对群众而言又另有一番苦衷:少数基层干部对群众疾苦缺乏了解,又不想让上级政府或部门监督自己,于是,矛盾无可解决,越级访乃至进京访,就成了权益受损群众的最后手段。(具体分析以往出现问题的原因) 纾解这一病灶,重在“治未病”,及时将矛盾化解在基层、疏通在源头。征地拆迁、劳动保障、教育医疗……这些民生问题利益关系复杂,是信访的多发地带。《意见》强调,“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的基础性工作”,可谓抓住了问题的要害。而健全冤假错案责任追究制度、实行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则是遏制司法不公、化解矛盾冲突的治本之策。在此基础上,“不支持越级上访”,对信访人行为提出要求,可谓合情合理。只有领导干部和上访群众都按规则、程序行事,信访工作才会真正在法治化轨道上运行。(分析我们的观点为什么是对的,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的) 无须讳言的是,在多年实践中,信访制度的运转常常被扭曲。“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误读在信访者中广泛存在,“一票否决”带来的压力传导机制也让地方干部不堪其重(分析以往制度的缺陷)。 改变这一局面,不是要弱化信访制度,而是要加强信访改革。不断完善信访功能,拓展信访渠道,不但可以“堂前击鼓”,还能“网上鸣冤”,让群众不必付出奔波之苦便能反映情况,不必四处求告就能解决问题。这些都是信访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对信访工作方式方法的改革创新,让各级领导干部真正落实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要求,扭转压力传导方向,变“上访”为“下访”、变“信访”为“接访”(具体措施,说明我们的新的制度或者观点如何能够有效执行)。《意见》提出“一站式接待、一条龙办理、一揽子解决”,并把接访下访作为直接联系群众的重要制度,明确规定各级领导干部的最低接访时间,正是对问题的回应,也是对以往有效经验的总结(从理论高度出发或者从领导人讲话说明我们的观点是正确的)。 说到倾听群众声音,信访制度的推动者毛泽东同志堪称楷模。1950年5月上旬,他回了将近80封群众来信,仅5月7日一天就回了18封。第二年6月颁

世事变迁,勿忘初心(人民论坛)

世事变迁,勿忘初心(人民论坛) 盛玉雷 《人民日报》( 2016年02月23日 04 版) 不知何时起,“致于学”的人们突然发现,身边的问题变得复杂了;“而立之年”的人们不经意间觉得,身上的担子有些沉重了;“知天命”的人们,也不得不习惯了回首。透过这些感受,我们不难发现,正是动态的、未知的变化造成认知上的冲击,人们才无所适从,或畏难不前,或局促不安。 的确,变化是永恒的。“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世间万物,都在浩淼的历史长河中经受时光的洗礼、岁月的冲刷。如今的断壁残垣,昔日也曾是万民朝拜的华都;前几日尚在寒风中战栗地迎春,这几天竟也抽了新芽。小到周遭的日月更替、草木生长,大到国家文明的兴衰、时代风云的起伏,都在变化中见证彼此留下的印记。 古人也早早意识到,变化,是无法抗拒的规律。《易经》有云,“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无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惟变所适。”然追溯历史,却不尽然。不明变化之理,才有甚于咸阳之郊坑儒的八股沿袭,才有“以通事二百年之国,竟莫知其方位,莫悉其离合”的近代之耻。“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也正是变化之道的朴素解读。 然而,透析历史片段,我们也会发现,在或剧烈、或渺小的变化之外,尚有不变的“影子”,如同宇宙中的“原力”般,存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多年未见的朋友聚会,变的是人世沧桑、世事起伏,不变的是人与人之间亲近的情感;互联网技术再如何更新、商业模式再如何巧妙,不变的是网民对健康生态的追求、对基本价

值观的坚守;社会现象无论如何复杂、信息无论如何爆炸,不变的是凝聚全民共识的“最大公约数”;从改革伊始到全面深化,不管面对怎样的难题,不变的是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追求、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期待。这些“不变”,都是经过实践检验、得到众人认可的理念,反映社会基本操守,奠定社会基调,是整个社会的“初心”。 所以,“勿忘初心”,从来都不是一个虚幻的概念,而是切实可行的原则。只是有人不一定能够坚持。落马官员中也曾有人许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豪言壮志,却在权力的起伏中迷失了自己;电影《老炮儿》里六爷看似对“规矩”的复古,却在一定程度上只强调了形式、忽略了内容。“初心”往往并不畏惧艰难险阻,却尤其怕诱惑和蒙蔽。功名利禄的浮华、尸位素餐的敷衍,是造成社会价值失衡的根源之一。 在变化的繁华世事中,如何保持一颗不变的“初心”非常重要。对个人来说,摆脱面对生活变化时的陌生感和无力感,“初心”是最有力的武器。青年的迷茫或许在追求无限可能的奋斗中突然化解,中年的压力可能在对“小确幸”的感受中得到释放,老年的怅惘也许在知足常乐的心态中不经意消散。而对社会来说,“初心”同样是面对技术革新、社会动态中出现问题的最好回应。毕竟,社会的“初心”是对每个人的考验,只有所有成员“勿忘初心”,社会心态才能保持客观和理性。 世界瞬息万变,注定了我们无法一成不变。但是,一颗不曾泯灭、永远充满正能量的“初心”,将在陌生的变化中,带给我们一条恪守的底线和一丝久违的暖意。

2017申论核心热点、人民时评文章讲解(可借鉴此学习方法)

2017申论核心热点、人民时评文章讲解(可借鉴此学习方法) “公考没有进面,绝大部分人是因为申论拖了后腿”!而申论成绩差,有且仅有一个原因:太懒! 一不看书、二不做题、三不写作、四不关心时政,不是你考不上公务员,是你根本就没有准备考公务员。 “勤能补拙”“专注才会简单”,要想在申论中突出重围,只需要做好两件事: 1,做真题、练真题。只有做题才能理解考试特点和要求,才能不断提升材料阅读和信息提取能力(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课程、直播中会着重讲解、做题的原因)。 2,读人民时评。人民时评总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传递、介绍国家政策方针,起到向全社会释放发展信号的作用,是为“风向标”;另一类是关注社会热点并发表看法。学习人民时评,不仅可以掌握国家的政策方针,提升公务员考试必须具备的行政思维能力,还可以学习其分析问题、看待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增强我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深度和广度,避免在立论时流于形式、喊口号、说废话。 为帮助大家更有效率的学习人民时评,除了课程中的《用“人民时评”写出好申论》,花木君还会挑选一些适合大家学习的时评文章,做相应的分析和引导,便于大家更好的提升申论成绩。 第一篇【生态文明类】 共同努力为了我们畅快的呼吸 (“为了畅快的呼吸”既交代了关注的环境问题,也体现了“共同努力”的目的,体现了宣传教育作用) 由于气象条件的变化,持续笼罩华北等地9天多的雾霾,从1月8日早上起开始自北向南陆续消散(结合社会背景直接引出议题)。新的一年,蓝天和雾霾的较量不会停止,群众对于治霾的关注也不会降低(突出问题的持续性和民众的期盼,承上启下)。1月6日,环保

部部长陈吉宁向媒体介绍雾霾治理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7日,北京市代市长蔡奇就雾霾治理与媒体、企业和市民代表交流;国家卫生计生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雾霾健康防护知识;中央气象台就近期雾霾天气气象成因召开媒体通气会(结合时政工作来交代环保的相关情况)。来自各方面的信息量几天来集中释放,传达了党和政府治理雾霾的决心,也摆出了治霾难点和今后思路、举措,回应了公众的关切(总结前文,引出了文章的核心方向--摆出了治霾难点和今后思路、举措)。 应对以雾霾为代表的环境生态问题,中央早已在战略上作出部署(国家总体部署,体现了思想上重视和思路)。“向环境污染宣战”“消除人民群众‘心肺之患’”是本届政府对百姓作出的郑重承诺。2013年9月,国家启动《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十个方面的35项措施,执行3年多之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的大气环境质量总体上有明显改善。在全国层面,与2013年相比,74个重点城市PM2.5浓度降低了30%左右。虽然改善速度还赶不上群众的期待,但坚定的决心与果断的行动毋庸置疑(介绍国家的政策、方针)。 现在的主要问题,是大气环境质量在冬季改善的幅度非常小,甚至没有改善,给人们生产生活造成一定影响(客观的正视问题)。究其原因,是一些治霾措施在冬季之前管用,进入冬季特别是供暖期,这些措施就不够了;极端天气引起的冬季气象条件变化,使治霾比预想的要复杂和困难(分析问题、矛盾产生的原因)。当此之际,提振信心非常重要。天不帮忙时,人更要努力。不能因为冬季治霾效果不理想,就怀疑国家治理大气污染的方向和技术路线,而应该检视在执行《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中,哪些措施还没有落到实处,哪些措施还存在跑冒滴漏,尽快补上短板。环保部提出下一步强化冬季污染治理的六方面措施,就是对症下药之举,只要各地照方抓药,扎扎实实行动起来,必然能够缓解冬季的雾霾局面(提出要求,提振信心并扎实行动)。

最新人民时评选段

最新人民时评选段 1、一句“咱不讹人”融化多少市井冷漠“咱不讹人”并不需要太高的精神境界,他本就是人性最基本的善良,只是由于经济社会某些不良风气的熏染,人们都把这种最基本的善良本质包裹起来,转而以戒备之心提防周围,导致原本正常的彼此信任反成了奢望。 “咱不讹人”是老人被救出后说的一句话,就是这么一句朴实的谦让,不仅让一场小小的意外成就了一个温暖的故事,更让人看到人性善良的本质。平心而论,走在街头,除了极个别“为老不尊”者为个人私利乘机讹诈善良之外,相信更多的老人都是像这位陈姓老伯一样,“都不是那种喜欢讹人的人”。而且从整个事故过程中就能看到,被压脚的老人越是说“不讹人”越是谦让,肇事车主越是感觉心中有愧,不但把老人背起来安坐在路牙子上让其休息观察,还一遍遍请求老人到医院治疗。周围群众在看到这一幕之后,也纷纷在感动之余向其伸出援手,演绎了一场温馨的街头剧。其实,在国人的传统意识中,向来是“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越是谦让越能赢得人们的尊重和理解,反过来,越是得理不让人、越是“斤斤计较”,对方也会“以其人之道反治其人之身”。不难想象,如果陈姓老伯是那种“喜欢讹人的人”,他完全可以此为由倒地不起,甚至向车主狮子大开口要求赔偿,这样的做的结果不但会遭来周围人的嗤之以鼻,车主小伙也不可能会诚心实意嘘长问短,溜之唯恐不及更不会主动给老人留下电话号码。老人的宽厚善良不但赢得了车主的真诚敬重和周围人的感动赞誉,更在一瞬间融化了市井冷漠。试想想,如果每一位老人对待年轻人都能像相互理解彼此的“不容易”,社会何以不四季春暖。“咱不讹人”并不需要太高的精神境界,他本就是人性最基本的善良,只是由于经济社会某些不良风气的熏染,人们都把这种最基本的善良本质包裹起来,转而以戒备之心提防周围,导致原本正常的彼此信任反成了奢望。陈老伯一句“咱不讹人”不但瞬间“激活”了人性原本的朴实善良,更给我们很多人的一个温馨提醒:当你主动谦恭真诚,社会无处不是“六尺巷”。2、"我走过最长的路,是你的套路":套路时代,真诚何在?面对“人生就是一个套路接着一个套路”的说法,你要相信,尽管总会有人因为你的外在附加值而心甘情愿地“被套路”,但那些信任最多、陪伴最久的,一定是用真诚才能换来。 3、熬过那些貌似无趣的时光生活里那些貌似无趣的时光,才能成就安稳从容的生活。熬过那段时光,你会发现,曾经梦想的一切,命运正一件一件送给你。 想要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就必须要熬过那些无趣的日子。在追逐自己梦想的路上,从来没有一帆风顺,没有一蹴而就,甚至还很枯燥。但没有拼搏过的人生终究苍白,没有繁华过的平淡终究浅薄。很多人,都是在熬过很多年之后,才有资格获得自己喜欢的生活。而正是那些貌似无趣的时光,才能成就安稳从容的生活。熬过那段时光,你会发现,曾经梦想的一切,命运正一件一件送给你。4、逼人让座,逼人做任何事,再振振有词也是无理逼人让座,逼人做任何事,再振振有词,也是理亏的。 一些特殊乘客并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美德,动不动就是盛气凌人地逼人让座,以为自己站在道德高地,就可以居高临下颐指气使,还振振有词,替你妈教育你。实际上,在粗暴对待他人的那一刻,道德的高下即已逆转,自己的横蛮已让文明蒙羞,近于无理取闹,首先是自己需要受教育。让座是美德,不让座未必就是缺德。凡事有个先来后到,人家购票上车,有享受座位的权利,面对后面上车的老弱病孕,他可以主动让座,也可以提醒劝导他被动让座,但没有强制他人让座的权利。正如有老人给年轻人让座时所言,他上了一天的班,也累。美德是一种相互体谅与悲天悯人的情怀,文明是一种软力量的约束,不分青红皂白逼人让座,近于赤裸裸的硬暴力,与文明背道而驰,又何来美感可言。即便他人不让座,有失道德的谦谦之风,但以暴力逼人让座,不仅不道德,且已触犯法律的尊严,可被追究法律责任。生活中不乏这种自以为是的霸道,上司以为占有地位上的优势,让下属做什么都是应该的;朋友以为占有道义上的优势,让人两肋插刀是应该的;一方自认占理,便大发个人淫威,其实也是恃强凌弱,以某种优势对他人进行威逼胁迫,本身就已很不道德,也侵犯了他人权利。逼人让座,逼人做任何事,再振振有词,也是理亏的。5、洛杉矶机场掌掴事件是国人的一面镜子这些年,游客走出国门在外国出丑的事不少,无论是因为太冲动,还是出于对自己金钱地位的优越感,那种“撒泼动粗”的现象都反射出一个人平时的素质和行为习惯。遇到纠纷和不满就掌掴他人,这于外在表现上可能是“把人丢到国外去了”;但它其实更是一面镜子,从中折射出一些人在公民素质上的短板,在尊重规则、敬重权利上的法治意识的缺失。试问,一个在国内信守规则、尊重法治的人,跑到国外会如此冲动、失去理性吗?说到底,发生在国外的不文明乃至违法的现象,只不过是我们平时生活的映射而已。因为潜意识里有对规则的漠视,对他人权利的漠视,对法治的漠视,才有冲动之下的种种不良举动。而现代法治社会,支撑我们纵横天下的基本东西不是金钱、权势与地位,而是一个人信守法治的素养。因此,在捕捉、讨论这些发生在国外的丑陋现象时,更要以此为镜正衣冠,从中检视我们平时的行为陋习,检讨在公民素质、法治素养上的缺陷。只有在国内“丢人”的现象少了、违法行为少了、暴戾之气少了,我们才能文明地走出国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