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数学线段的比和成比例线段教案

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数学线段的比和成比例线段教案

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数学线段的比和成比例线段教案
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数学线段的比和成比例线段教案

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吧 斗 Assistant teacher 为 梦 想 奋

4.1 成比例线段

第1课时 线段的比和成比例线段

1.知道线段的比的概念,会计算两条线段的比;(重点)

2.理解成比例线段的概念;(重点)

3.掌握成比例线段的判定方法.(难点)

一、情景导入

请观察下列几幅图片,你能发现些什么?你能对观察到的图片特点进行归纳吗?

这些例子都是形状相同、大小不同的图形.它们之所以大小不同,是因为它们图上对应的线段的长度不同.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线段的比

【类型一】 求线段的比

已知线段AB =2.5m ,线段CD =400cm ,求线段AB 与CD 的比.

解析:要求AB 和CD 的比,只需要根据线段的比的定义计算即可,但注意要将AB 和CD 的单位统一.

解:∵AB =2.5m =250cm ,

∴AB CD =250400=58

. 方法总结:求线段的比时,首先要检查单位是否一致,不一致的应先统一单位,再求比.

【类型二】 比例尺

在比例尺为1:50 000的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的距离是3cm ,则甲、乙两地的实际距离是 m.

解析:根据“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可求解. 设甲、乙两地的实际距离为x cm ,则有1:50 000=3:x ,解得x =150 000. 150 000cm =1500m.故答案为1500.

方法总结: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注意实际尺寸的单位要进行恰当的转化.

探究点二:成比例线段

【类型一】 判断线段成比例

下列四组线段中,是成比例线段的是( )

A.3cm ,4cm ,5cm ,6cm

B.4cm ,8cm ,3cm ,5cm

C.5cm ,15cm ,2cm ,6cm

D.8cm ,4cm ,1cm ,3cm

解析:将每组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前两条线段的比和后两条线段的比相等

的四条线段成比例.四个选项中,只有C 项排列后有25=615

.故选C. 方法总结:判断四条线段是否成比例的方法:

(1)把四条线段按从小到大顺序排好,计算前两条线段的比和后两条线段的比,看是否相等做出判断;

(2)把四条线段按从小到大顺序排好,计算前后两个数的积与中间两个数的积,看是否相等作出判断.

【类型二】 由线段成比例求线段的长

已知:四条线段a 、b 、c 、d ,其中a =3cm ,b =8cm ,c =6cm.

(1)若a 、b 、c 、d 是成比例线段,求线段d 的长度;

(2)若b 、a 、c 、d 是成比例线段,求线段d 的长度.

解析:紧扣成比例线段的概念,利用比例式构造方程并求解.

解:(1)由a 、b 、c 、d 是成比例线段,得

a b =c d ,即38=6d

,解得d =16. 故线段d 的长度为16cm ;

(2)由b 、a 、c 、d 是成比例线段,得

b a =

c

d ,即83=6d ,解得d =94

. 故线段d 的长度为94

cm. 方法总结:利用比例线段关系求线段长度的方法:根据线段的关系写出比例式,并把它作为相等关系构造关于要求线段的方程,解方程即可求出线段的长.

已知三条线段长分别为1cm ,2cm ,2cm ,请你再给出一条线段,使得它的长与前面三条线段的长能够组成一个比例式.

解析:因为本题中没有明确告知是求1,2,2的第四比例项,因此所添加的线段长可能是前三个数的第四比例项,也可能不是前三个数的第四比例项,因此应进行分类讨论.

解:若x :1=2:2,则x =22

;若1:x =2:2,则x =2;若1:2=x :2,则x =2;若1:2=2:x ,则x =2 2.

所以所添加的线段的长有三种可能,可以是22

cm ,2cm ,或22cm. 方法总结:若使四个数成比例,则应满足其中两个数的比等于另外两个数的比,也可转化为其中两个数的乘积恰好等于另外两个数的乘积.

三、板书设计

成比例线段???????线段的比:如果选用同一长度单位量得两条线

段AB ,CD 的长度分别是m ,n ,那么

这两条线段的比就是它们长度的比,

即AB :CD =m :n ,或写成AB CD =m n 成比例线段:四条线段a ,b ,c ,d ,如果a 与b 的比 等于c 与d 的比,即a b =c d ,那么这 四条线段a ,b ,c ,d 叫做成比例线段, 简称比例线段

从丰富的实例入手,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发现和概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过程中,适时引入新知识,并通过引导学生建立新的数学模型,开拓思维,提升学生认知能力. 第四章 图形的相似

4.1 成比例线段

第1课时 线段的比和成比例线段

教学目的:

1、知道线段的比的概念。理解成比例线段的概念

2、会计算两条线段的比。

3、掌握成比例线段的判定方法。

重点:线段的比与成比例线段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自主预习

(一)阅读课本 ,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一般地,如果选用 量得两条线段AB ,CD 的长度分别为m,n ,那么

这两条线段的比就是他们长度的比,即AB ∶CD= m:n,或写成

,n

m CD AB =其中,线段AB ,CD 分别叫做这个线段比的前项和后项.如果把n m 表示成比值k,那么CD k AB k CD

AB ?==或,。 (1)在比b a 或a ∶b 中,a 是 ,b 是 。 ⑵两条线段的 要统一 。

⑶在同一单位下线段长度的比与选用的 无关。

⑷线段的比是一个没有 的数。

(二)比例尺

1、在地图上或工程图纸上,图上长度与实际长度的比通常称为比例尺。

2、比例尺为1:50000,意思为: 。

(三)成比例线段的概念

1、一般地,在四条线段中,如果 等于 的比,那么这四条线段叫做成比例线段。(举例说明)

如:

2、四条线段a,b ,c,d 成比例,有顺序关系。即a,b,c,d 成比例线段,则比例式为:a:b=c:d ;a,b, d,c 成比例线段,则比例式为:a:b=d:c

3思考:a=12,b=8,c=6,d=4成比例吗?a=12,b=8,c=15,d=10呢?

三、例题解析:

例1、A 、B 两地的实际距离AB= 250m ,画在一张地图上的距离A'B'=5cm,求该地图的比例尺。

例2:已知,在Rt △ABC 中,∠C =90°,∠A =30°,斜边AB =2。

求⑴BC AB ,⑵AB

AC

四、巩固练习

1、已知某一时刻物体高度与其影长的比值为2:7,某天同一时刻测得一栋楼的影长为30米,则这栋楼的高度为多少?

2、某地图上的比例尺为1:1000,甲,乙两地的实际距离为300米,则在地图上甲、乙两地的距离为多少?

3、已知线段a,d,b,c是成比例线段,其中a=4,b=5,c=10,求线段d的长。

五、小结:这节课我学到了

六年级数学下册-正比例教案-北师大版

正比例 教学目标: 1、结合教材中的具体情境和生活实例认识正比例。 2、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3、利用正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上,感受正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用具: 教学过程: 活动一:在情境中感受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 (一)情境一: 1、观察图,分别把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变化情况填入表格中。请根据你的观察,把数据填在表中。 2、填完表以后思考: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变化是否有关系?它们的变化分别有怎样的规律?规律相同吗? 说说从数据中发现了什么? 3、小结: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都随边长的增加而增加,在变化过程中,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比值一定都是4。正方形的面积一边长的比是边长,是一个不确定的值。 说说你发现的规律。

(二)情境二: 1、一种汽车行驶的速度为90千米/小时。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 2、请把下表填写完整。 3、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说说你发现的规律:路程与时间的比值(速度)相同。 (三)情境三: 1、一些人买一种苹果,购买苹果的质量和应付的钱数如下。 2、把表填写完整。 3、从表中发现了什么规律? 应付的钱数与质量的比值(也就是单价)相同。 4、说说以上两个例子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小结:路程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路程与时间的比值相同;应付的钱数随购买苹果的质量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应付的钱数与质量的比值相同。 5、正比例关系: (1)时间增加,所走的路程也相应增加,而且路程与时间的比值(速度)相同。那么我们说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2)购买苹果应付的钱数与质量有什么关系? 6、观察思考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 一个量随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这两个量的比值相同。 (四)想一想: 1、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吗?面积与边长呢?为什么? 师小结: (1)正方形的周长随边长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周长与边长的比值都是4,所以正方形的周长

最新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成比例线段》教案(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

《成比例线段》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两条线段的比和比例线段的概念; 2.能根据条件写出比例线段; 3.回运用比例线段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比例线段的概念. 教学难点:例题中要求根据具体问题发现等量关系,找出比例式,有一定的隐蔽性,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知识要点 1.两条线段的长度的比叫做两条线段的比. 2.四条线段a 、b 、c 、d 中,如果a 与b 的比等于c 与d 的比,即a b =c d ,那么这四条线段a 、b 、c 、d 叫做成比例线段,简称比例线段. 重要提示 1.用方程思想寻找几何图形中四条线段成比例是常用方法. 2.四条线段成比例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地图上的某两地之间的距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列举四个数成比例,并写出比例式,指出比例内项、外项、第四比例项. 2.说出比例的基本性质.由ad=bc可推出哪些比例式? 3.练习:(1)若3x=4y,求x y、 x x-y、 x-2y x+y的值. (2)若a+b a= 5 3,求 a-2b b的值. (3)x:y:z=2:3:4,求 x-y+z 2x+3y-z的值. (4)已知a:b:c=3:4:5,且2a+3b-4c=-1,求2a-3b +4c的值. (5)已知线段AB=15cm,CD=20cm.求AB:CD的值. 二、设置问题,探究新课 如何定义两线段的比呢?什么是比例线段? 在同一长度单位下,a,b,两线段长度的比叫做这两线 段的比.记为a:b或a b 注意:(1)两线段是几何图形,可用它的长度比来确定; (2)度量线段的长,单位多种,但求比值必需在同一长度单位下比值一定是正数,比值与采用的长度单位无关. (3)表示方式与数字的比表示类同,但它也可以表示为A B:CD. 比例线段:一般地,四条线段a、b、c、d中,如果a与b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正比例教学设计

正比例。(教材第41~43页) 1.结合丰富的实例认识正比例。能根据正比例的含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发现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征,并尝试概括出正比例的含义。提高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同时渗透初步的函数思想。 3.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并乐于与人交流。 重点:能初步运用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 难点:通过实例认识成正比例的量,掌握成正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课件、弹簧秤、钩码。 教师做实验,向弹簧秤上加钩码。 (1)这其中有哪两种变化的量? (2)弹簧的长度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师:弹簧的长度是随着钩码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像这样的两种量叫作相关联的量。 追问:现在知道什么叫作相关联的量了吗?你能举例说明吗?两种相关联的量还有什么特殊的关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 1.学习成正比例的量。 根据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之间的变化情况,把表格填完整,并根据问题

观察表中填好的数据,思考应该怎样解答? 学生填表,相互交流、讨论。 师:表中有哪两种量? 生1:周长和边长。 生2:面积和边长。 师:你发现它们是怎样变化的? 生1:正方形的周长随着边长的增加而增加。 生2:正方形的面积也是随着边长的增加而增加。 生1:周长总是边长的4倍,而面积与边长的商在发生变化。 生2:=4,=4,周长与边长的比值不变。 生3:=1,=2,面积与边长的比值不相等。 生4:可用=4表示,也就是说在变化过程中,周长与边长的比值是一个定值4,是不 变的。 师:周长和边长、面积和边长之间的变化规律相同吗?什么不变? 生:在变化过程中,正方形的周长总是边长的4倍,也就是说比值一定;而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的比值不同,与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变化规律不同。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比较、讨论使学生进一步感知两种变化的量的关系,为认识正比例的意义奠定基础】 2.课件出示教材第41页第二个问题及表格。 师:你能把表格填写完整吗? 学生独立完成。 师:说一说你是根据什么来填的?(小组交流) 生:路程÷时间=90。 师:观察路程与时间这两种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小组讨论、交流) 生1: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生2:路程÷时间=90(一定),即路程与时间的比值(也就是速度)一定。 师:从上面两个例题中,你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 生:它们都是两个相关联的量,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 师:好!像路程和时间这两个量,时间变化,所行驶的路程也随着变化,且路程与时间的比值(速度)一定,我们就可以说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板书:正比例) 师:第一个问题中,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吗?

《比例线段》教案

《比例线段》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相似图形、相似多边形、相似比及比例线段等概念. 2、了解比例线段的相关概念及性质. 3、理解黄金分割的相关概念. 教学重难点 比例线段的性质及其应用. 教学过程 知识点点拨 相似多边形: 从几何直观上来说,两个图形如果形状一致,而大小不同,则称这两个图形相似,具体到多边形,称之为相似多边形.从严谨定义上来说,如果两个多边形各边成比例,各角相等,则称这两个多边形为相似多边形.相似多边形对应边长度的比叫做相似比或相似系数. 比例线段: 1、线段的比:如果用同一长度单位量得两条线段a 、b 的长度分别为m ,n ,则m ∶n 就是线段a ,b 的比,记作a ∶b =m ∶n 或a m b n =. 2、比例线段:四条线段,如果其中两条线段的比与另外两条线段的比相同,则称这四条线段成比例线段,简称比例线段.例如线段a 、b 、c 、d ,如果 a c b d =,则称线段a 、b 、 c 、 d 成比例线段,这里要注意,a 、b 、c 、d 必须按顺序写出,不能写成 b c a d =或a d b c =. 3、比例外项、比例内项、比例中项: 若 a c b d =,则称a 、d 为比例外项,b 、 c 为比例内项,如果b =c ,则称b 为a 、c 的比例中项. 比例性质: 1、基本性质:如果 a c b d =,则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两边同时乘以bd 得ad b c =. 2、合比性质:如果a c b d =,则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两边同时加上1或-1得a b c d b d ±±=.

3、等比性质:如果a c m b d n ===…(0b d n +++≠…),则a c m a c m b d n b d n +++====+++………,运用这个性质时,一定要注意0b d n +++≠…的条件. 知识点4 黄金分割: 把线段AB 分成两条线段AP 、PB (AP >PB ),如果AP 是线段PB 和AB 的比例中项,则线段AP 把线段AB 黄金分割,点P 叫做线段AB 的黄金分割点. 平行线截线: 基本事实:两条直线被一组平行线所截,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推论: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典型例题点拨 例1、已知34=b a ,且b 是a 、c 的比例中项,则=c b _______,若a 是b 、 c 的比例中项,则=c b _________. 点拨:解此题要注意两点,1、比例条件的常规使用方法.2、比例中项的意义. 解答:∵3 4=b a ,可令4a x =,则3b x =,又∵b 是a 、c 的比例中项,∴224312b ac x x x ==?=,∴21223b x x =±=±,∴ 232333b x c x ==;若a 是b 、c 的比例中项,则2a bc =,即22(4)3a x b c x ===163x ,∴1616339 x b c x ==. 例2、已知35a c e b d f ===,求:3232a c e b d f -+-+的值. 点拨:注意到 3232a c e b d f -+-+分子分母中的各项系数是一致的,可联想到比例的等比性质. 解答:∵35a c e b d f ===,∴323325a c e b d f -===-,由等比性质可得323325 a c e b d f -+=-+. 例3、已知118 x y x +=,求x y . 点拨:本题考查比例的基本性质,易错点是由38x y =化成比例式时错成 38 x y =,解题关键是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本题还可以运用合比性质求解.

最新》北师大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教案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数学好玩教案 第四单元正比例与反比例 单元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赖的变量,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知道列表或画图都是表示变量之间关系常用的方法。 2.结合丰富的实例,经历正比例、反比例意义的建构过程,能从变化中看到“不变”,认识正比例和反比例;能根据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和反比例;能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反比例量的实例。 3.初步了解正比例的图象是一条直线,能利用给出的具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相应的图象。 单元重点: 1.在具体情境中,能辨别变化的量,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2.能根据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和反比例。 3.初步了解正比例的图象是一条直线,能利用给出的具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相应的图象,能根据图进行简单的分析。 单元难点:

1.在具体情境中,能辨别变化的量,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2.能根据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和反比例。 3.初步了解正比例的图象是一条直线,能利用给出的具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相应的图象,能根据图进行简单的分析。 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比和比例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主要学习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相关知识。我们生活在一个变化的世界中,从数学的角度研究变量和变量之间的关系,将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现实世界、预测未来。同时,研究现实世界中的变化规律,也使学生从常量的世界进入了变量的世界,开始接触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我们知道,函数是研究现实世界变量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模型,函数思想就是运用运动和变化的观点、集合和对应的思想去分析问题的数量关系,虽然在小学数学中没有正式引入函数概念与函数关系式,也不需要学生掌握“函数”和“函数思想”的名称,但进行函数思想的渗透的教学是必要的。本单元的正比例、反比例就是两个重要的函数关系。其实,在本单元学习之前,学生学习的探索数、形的变化规律,字母表示数等,已经为学生积累了研究变量之间关系的经验。学习正比例和反比例后,学生可以运用运动和变化的观点、集合和对应的思想分析问题的数量关系,也可以使学生懂得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变化且相互联系的,从而了解事物的变化趋势及其运动的规律,也可以为学生以后进一步学习数学、物理等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 单元课时:7课时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教案

l1 l2 l3m n F E D C B A 23.1.2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 (新授课 1课时) 一、教学内容: ① 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 ②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③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推论.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掌握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基本定理及推论,并能用其解题; 2、 过程与方法:掌握基本定理的推导过程并能以之解题;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认识事物从一般到特殊的认知过程,培养欣赏数学表达式 的对称美。 三、教学重、难点: 1、 重点: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推论及应用; 2、 难点:定理的推导证明。 四、教具:普通教室/多媒体计算机/三角板 五、教法:讲练结合法 六、教学过程: 活动一:复习旧课 成比例线段: a) 概念,强调顺序性:(比例式:a:b=c:d,等积式:ad=bc) b) 比例的性质: 基本性质:a c ad bc b d =?= 合比性质:a b c d b d ++= 分比性质:a b c d b d --= 合分比性质:a b c d a b c d ++=-- 等比性质: 123123123123 123(0)k k k k k a a a a a a a a b b b b b b b b b b b b ++++==== =++++≠+++ + 活动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问题1:一组等距离的平行线截得直线m 所得的线段相等,那么在直线n 上所截得的线段有什么关系呢 即:已知l 1∥l 2∥l 3 AB=BC 求DE 与EF 的关系 (DE=EF ) 推导见右图 (平移m 证全等) (引导得)结论:一组等距离的平行线在直线m 上所截得的线段相等,那么在直线n 所截得的线段也相等(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 那如果所截得的线段不等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活动三:分析探索,新知学习 问题2:已知l 1∥l 2∥l 3∥l 4 AB=BC=CD,可知EF=FG=GH ,那么擦出其中1条如l 3后有何结论 l1l2l3m n m'C'(B') A'F E D C B A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第四单元正比例与反比例教学设计(教案)

第四单元:正比例与反比例 1、变化的量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目标,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存的变量。 2、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学习重点:结合具体目标,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存的变量。 学习难点: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温故互查: 1、观察表中所反映的内容,搞清楚表中所涉及的量是哪两个量? 2、上表中哪些量在发生变化? 3、说一说妙想6周岁前的体重是如何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的? 4、体重一直会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吗?这说明了什么? 教育学生要合理饮食,适当控制自己的体重。 二、合作交流: 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它的体温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较大的变化。

观察书上统计图: 1、图中所反映的两个变化的量是哪两个? 2、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 同桌两人观察并思考,得出结论后,记录在书上,然后再在全班汇报说明。 3、一天中,骆驼的体温最高是多少?最低是多少? 4、一天中,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上升?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下降? 5、第二天8时骆驼的体温与前一天8时的体温有什么关系? 6、骆驼的体温有什么变化的规律吗? 三、汇报点评: 1、学生讨论汇报。 2、教师归纳总结: 今天我们研究的两个量都是相关联的。它们之间在变化的时候都具有一定的关系。下一节课我们将深入研究具有相关联的两个量,在变化时有相同的变化特征,这样的知识在数学上的应用。 四、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40页第1--3题 五、拓展延伸: 你还发现生活中有哪两个量之间具有变化的关系?它们之间是怎样变化的? 板书设计: 变化的量 ()随着()变化而变化。 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用表格、图像、关系式呈现变量之间的系,使学生体会生活中存在大量互相关联的变量;教学效果好。 2、正比例 正比例(一) 学习目标: 1、利用正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正比例关系在生活 中的广泛应用。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3、结合丰富的事例,认识正比例。 学习重点:结合丰富的事例,认识正比例。 学习难点: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成比例线段》教案

《成比例线段》教案教学目标 1.了解两条线段的比和比例线段的概念; 2.能根据条件写出比例线段; 3.回运用比例线段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比例线段的概念. 教学难点:例题中要求根据具体问题发现等量关系,找出比例式,有一定的隐蔽性,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知识要点 1.两条线段的长度的比叫做两条线段的比. 2.四条线段a、b、c、d中,如果a与b的比等于c与d的比,即a b= c d,那么这四条 线段a、b、c、d叫做成比例线段,简称比例线段. 重要提示 1.用方程思想寻找几何图形中四条线段成比例是常用方法.

2.四条线段成比例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地图上的某两地之间的距离.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列举四个数成比例,并写出比例式,指出比例内项、外项、第四比例项. 2.说出比例的基本性质.由ad=bc可推出哪些比例式 3.练习:(1)若3x=4y,求x y、 x x-y、 x-2y x+y的值. (2)若a+b a= 5 3,求 a-2b b的值. (3)x:y:z=2:3:4,求 x-y+z 2x+3y-z的值. (4)已知a:b:c=3:4:5,且2a+3b-4c=-1,求2a-3b+4c的值. (5)已知线段AB=15cm,CD=20cm.求AB:CD的值. 二、设置问题,探究新课 如何定义两线段的比呢什么是比例线段 在同一长度单位下,a,b,两线段长度的比叫做这两线段的比.记为a:b或a b

注意:(1)两线段是几何图形,可用它的长度比来确定; (2)度量线段的长,单位多种,但求比值必需在同一长度单位下比值一定是正数,比值与采用的长度单位无关. (3)表示方式与数字的比表示类同,但它也可以表示为AB :CD . 比例线段:一般地,四条线段a 、b 、c 、d 中,如果a 与b 的比等于c 与d 比,即a b =c d ,那么这四条线段a 、b 、c 、d 叫做成比例线段,简称比例线段.(老教材定义:如果四条线段的长度成比例,那么这四条线段叫做成比例线段,简称比例线段) 三、模仿与应用 例题:已知线段a =10mm ,b =6cm ,c =2cm ,d =3cm.问:这四条线段是否成比例为什么 答:这四条线段成比例 ∵a =10mm=1cm ∴a c =12 ,d b =36 =12 ∴a c =d b ,即线段a 、c 、d 、b 是成比例线段. 想一想:是否还可以写出其他几组成比例的线段.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正比例》教学反思

《正比例》教学反思 宁夏灵武市东塔学校孙军 【背景】: 本案例取材的课题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19-21页的内容,正比例关系是数学中比较重要的一种数量关系,同时,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往往比较困难。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归纳、分析等活动,能自主发现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征,并尝试概括正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并乐于与人交流。 【主题】: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教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让生活走进小学数学课堂。 数学“生活化”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时空,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内容,同时用获得的活动经验来解决生活中

的实际问题。数学必须走出王宫,走向大众,走下金字塔,走进生活实际。数学“生活化”可以使抽象、枯燥的数学具体化、生活化,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案例描述】: 《正比例》这一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比的意义、比的化简与比的应用,体会了生活中存在的变量之间的关系,这些都为学生学习正比例奠定了基础。为此,我在教学中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设计了系列情境,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存在大量相关联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有着共同之处,从而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并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认识成正比例的量以及正比例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这一系列情境也为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提供了丰富的直观背景和具体案例。教学时从不同的角度(实际生活、图形)提供了有利于学生探索并理解正比例意义的情境,因此,我特别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生活情境中抽象概括出正比例的过程。 我抽取了本节课的三个教学片段进行分析。 教学片段一 在学生熟悉购买苹果引入。(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较好地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到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同时也为了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表格,发现内在的规律。) (教学效果与反思:从实际效果看,这样的学习材料来源于生活,学

华东师大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 第23章 图形的相似 23.1 成比例线段(第一课时)教案

成比例线段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相似图形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现象,在小学时学生就接触过比例的知识,在七年级下册时学生已学习了全等图形(其实全等图形就是相似图形的一个特例)。所以学生已经具备一些知识基础、活动经验基础等,学生在学习线段的比时不会感到很困难。 二、教学任务分析 (一)教学知识点 1、了解相似形、线段的比概念; 2、会求两条线段的比, 应用线段的比解决实际问题。 (二)能力训练要求 通过现实情境,进一步发展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社会的密切联系。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有关比例的计算,让学生懂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从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通过解答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增长社会见识; 在与他人的共同探索、讨论问题的过程中,增强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线段比的概念及其求解。 教学难点:求线段的比,注意线段长度单位要统一。 教学方法:探索、发现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设置情境,引入新课;第二环节:新课讲解;第三环节:随堂练习;第四环节:想一想;第五环节:回顾与思考;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 设置情境,引入新课 活动内容:通过用幻灯片展示生活的的图片,引入本章的学习内容—相似图形。 活动目的:引发学生思考相似图形的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际效果:学生们都很兴奋,对学习充满了好奇心。 第二环节:新课讲解 活动内容: 请在下面图形中找出形状相同的图形?你发现这些形状相同的图形有什么不同? 2. 引入线段的比:如果选用同一个长度单位量得两条线段AB,CD 的长度分别是m ,n ,那么就说这两条线段的比(rat io )AB:CD =m:n ,或写成n m CD AB =其中,AB,CD 分别叫做这个线段比的前项和后项.如果把 n m 表示成比值k,那么k CD AB =,或AB=k·CD .两条线段的比实际上就是两个数的比。 五边形 ABCDE 与五边形A ’B ’C ’D ’E ’形状相同,AB=5cm ,A ’B ’=3cm 。AB: A ’B ’=5 : 3,就是线段AB 与线段A ‘B ’的比。 这个比值刻画了这两个五边形的大小关系。

正比例教案

《正比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第19-21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经历正比例意义的建构过程,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成正比例的量,初步感受生活中存在很多成正比例的量,并能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发现正比例量的特征,并尝试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提高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判断推理能力,同时渗透初步的函数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并乐于与人交流。 教学重点: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教学难点:找对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的条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游戏 (1)游戏:石头、剪刀、布 游戏规则:同桌两名同学为一组,一边进行游戏,一边用笔记录自己赢的次数,赢一次加5分 (2)游戏停止,汇报玩的结果 学生汇报,算一算你可以得多少分? 谁来说说你赢了几次。有赢2次的吗?3次的呢?有赢5次的吗?(电脑随机打入数据) 2、师生交流,初步感受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张表,看看表中有哪两种量?这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吗? 观察这两种量的变化,你从中发现什么规律了吗?(或问,观察表格,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赢的次数越多,总得分越多;赢的次数越少,总得分越少。(而且,总得分和赢的次数的比值(也就是每赢一次的得分)相同) 二、构建新知

1、师:看来,像这样相关联的量在变化的时候有一定的规律,有兴趣继续研究吗?在我们的生活中,像这样相关联的量还有许多,老师为同学们的研究找了几组材料: (1)出示书第20页的例2 要求:a:把表填完整 b:思考:从表中你发现什么规律? (师引导学生发现:路程与时间的比值(也就是速度)相同) (2)出示书第26 页的例3 要求:a:把表填完整 b:思考:从表中你发现什么规律? (师引导学生发现:应付的钱数与质量的比值(也就是单价)相同) 2、反馈交流 3、小结:这两张表格的变化情况有什么相同点? 一种量增加或(减少),另一种量也相应增加或(减少), 它们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 4、在比较中继续感受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 (1)出示课本第19页例1的图,看图把表格完成。 (2)思考

九年级数学 【教案】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

九年级数学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2.能力目标: 掌握推理证明的方法,发展演绎推理能力 二、教学过程分析 1.复习提问 (1)什么叫比例线段? 答:四条线段 a 、b 、c 、d 中,如果 a :b =c :d ,那么这四条线段a 、b 、c 、d 叫做成比例的线段,简称比例线段. (2)比例的基本性质? 答:如果 a :b =c :d ,那么ad =bc. 如果 ad =bc ,那么 a :b =c :d . 如果 a :b =c :d ,那么(a-b):b =(c-d):d; (a+b):b =(c+d):d. 2.引入新课 做一做 在图4-6中,小方格的边长均为1,直线l 1 ∥ l 2∥ l 3,分别交直线m ,n 与格点A 1 ,A 2,A 3,B 1,B 2,B 3. 图4-6 (1)计算 的值,你有什么发现? (2)将2l 向下平移到如图4-7的位置,直线m,n 与2l 的交点分别为21,B A 你在问题(1)中发现结论还成立吗?如果将2l 平移到其它位置呢? (3)在平面上任意作三条平行线,用它们截两条直线,截得的线段成比例吗? 12122323B B B B A A A A 与

3.分组讨论,得出结论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两条直线被一组平行线所截,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4.想一想 (一)如果把图1中l1 , l2两条直线相交,交点A刚落到l3上,如图2所得的对应线段的比会相等吗?依据是什么? (二)如果把图1中l1 , l2两条直线相交,交点A刚落到l4上,如图2(2)所得的对应线段的比会相等吗?依据是什么?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正比例》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正比例》教学设计 永宁县建成小学 杭继红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正比例(教材41-42页内容) 教学目标:1.结合丰富的事例,认识正比例。2.利用正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正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3.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重点:1、结合丰富的事例,认识正比例。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难点: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2、李英一共要写100个字,请先填一填下面的表格,并说明哪两个量在发生变二、展示交流 活动一:在情境中感受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 (一)情境一: 1、下面是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之间的变化情况,把表填写完整。 2、 这两个变化的量是怎样变化的? 3、思考: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变化规律相同吗? ①周长总是边长的4倍,而面积与边长的倍数关系不断变化。 ②表一中4:1=4 8:2=4 12:3=4,周长与边长的比值不变。 ③表二中1:1=1 4:2=2 9:3=3,面积与边长的比值不相等。 4、小结: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都随边长的增加而增加,在变化过程中,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比值一定都是4。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的比值是边长,是一个不确定的值。 (二)情境二: 1、一辆汽车以90千米/时的速度行驶,行驶的路程和时间如下,把下表填写完(路程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 你从表中发现了什么? 90:1=90 180:2=90 270:3=90 360:4=90

北师大版《正比例》(六下)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正比例》(六下)教学设计 怀宁县高河镇全丰小学洪淑珍 教学目标: 1、结合丰富的实例,通过三种不同的表示方法,认识正比例。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3、利用正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正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用三种不同的方法表示正比例关系,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判断正比例。 教学方法:演示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变化的量,研究了两种量的变化规律及其不同的表示方法,那么两种变化的量的变化规律是什么?表示方法有哪些呢?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两种变化的量的变化规律。 二、探究交流,解决问题 (一)学习(1)、(2)题 1、课件出示(1)题:下面是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变化情况: (1)表示变化情况 ①写出关系式观察,表中有哪两种量?根据以前的学习,正方形的周长和边长有什么关系?②根据关系式,口答填表③画图像,课件演示 师:先按表中的数据来描点。这四个点的位置关系怎样?如果放上一条直线来看,你能发现什么? 师:如果再增加几个这样的点会怎样呢?这8个点的位置关系怎样呢? 师:边长和相对应的周长还有吗?(有)有多少个?(无数个)想象一下,如果把图像所对应的这些点都描上,所有点的位置关系怎样?(课件演示连接直线)也就是说,正方形周长与边长关系的图像是什么?(是直线) 师:现在我们取的边长最小值是0.5厘米,边长可以取比0.5还小的值吗?(可以)边长有没有最小值?(没有)边长能是0吗?(不能)对,边长是0的正方形是不存在的。但边长最小值趋近于0,所以这一点描空心圈(闪动) 师:由于数据所限,我们只取了这几个点,边长还能取更大的值吗?(能)边长有最大值吗(没有)所以这条线可以无限伸长。 (2)探索变化规律 ①观察关系式、表格、图像,你发现这两种量之间有什么变化规律?(可以小组内研究研究) 生:边长增大,周长也随着增大。 师:具体说说你是怎样观察出来的? ②还能发现什么规律? 生:比值都相同 师:比值都是几?比值相同还可以说比值一定

比例线段教案

教师姓名 学生姓名 年 级 上课日期 2014/6/12 学 科 数学 课题名称 比例线段(一) 计划时长 2h 教学目标 1、掌握比例的性质,了解黄金分割的意义。 2、理解两条线段的比和比例线段的概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比例线段的有关性质 难点:用比例线段的有关性质进行证明或计算 一 知识点梳理 知识点1 两条线段的比 如果d c b a ::=(或 d c b a =),那么就说a ,b ,c , d 叫做成比例. 两条线段的长度的比叫做两条线段的比. 【注意】(1)两条线段的比,就是在同一个单位下它们的长度比.因此,比与所选线段的长度单位无关,但必须选定同一长度单位. (2)由于b a ,的长度都是正数,所以两条线段的比是一个正数. (3)两条线段的比是有顺序的,不可颠倒,除了b a =时外,a b b a :≠ :,但b a 与a b 互为倒数. 【例1】如图所示,已知M 为线段AB 上一点,5:3:=MB AM ,且AB=16cm ,求线段AM 、BM 的长度. 【例2】“若m b cm a 6,6==,则两线段b a ,的比为1.”请你判断这种说法是否正确. 知识点2 成比例线段 线段a ,b ,c ,d 中,如果a 与b 的比等于c 与d 的比,即 d c b a =,那么这四条线段a ,b , c , d 叫做成比例线段,简称比例线段. 【例3】判断下列各组长度的线段是否成比例? (1)2cm ,3cm ,4cm ,1cm (2)1.5cm ,2.5cm ,4.5cm ,6.5cm (3)1.1cm ,2.2cm ,3.3cm ,4.4cm (4)1cm ,2cm ,2cm ,4cm

六年级下册正比例教案设计北师大版

六年级下册《正比例》教案设计北师大版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教材六年级下册第41—43页 教学目标: 结合丰富的实例,通过三种不同的表示方法,认识正比例。 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利用正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正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用三种不同的方法表示正比例关系,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判断正比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变化的量,研究了两种量的变化规律及其不同的表示方法,那么两种变化的量的变化规律是什么?表示方法有哪些呢?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两种变化 的量的变化规律。 二、探究交流,解决问题 探究规律 出示题下面是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变化情况

边长/c 周长/c 表示变化情况 ①写出关系式观察表中有哪两种量?根据以前的学习,正方形的周长和边长有什么系? ②根据关系式,口答填表 ③画图像,演示 师:先按表中的数据来描点。这四个点的位置关系怎样?如果放上一条直线来看,你能发现什么? 师:如果再增加几个这样的点会怎样呢?这8个点的位置关系怎样呢? 师:边长和相对应的周长还有吗?有多少个?想象一下,如果把图像所对应的这些点都描上,所有点的位置关系怎样?也就是说,正方形周长与边长关系的图像是什么? 师:现在我们取的边长最小值是0.5厘米,边长可以取比0.5还小的值吗?边长有没有最小值?边长能是0吗?对,边长是0的正方形是不存在的。但边长最小值趋近于0,所以 这一点描空心圈 师:由于数据所限,我们只取了这几个点,边长还能取更大的值吗?边长有最大值吗所以这条线可以无限伸长。 探索变化规律 ①观察关系式、表格、图像,你发现这两种量之间有什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成比例线段》

《成比例线段》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 这节课是“成比例线段” 的第二课时,学生已经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观察了大量的图片,列举了许多现实生活中的情境, 认识了线段的比的知识,知道了选用同一单位长度量线段的长度,从而求出两条线段的比。也学会了运用比例线段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并通过图片创设的问题情境,重现了现实生活中的比例模型,初步掌握了解决有关比的问题的方法。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来学习成比例线段的有关性质,学生不会感到陌生,反而容易接受本节课的继续学习。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 上一节课,学生已经收集了一些相似图形的图片,如大小不同的两张中国地图、国旗,同底相片等。已经感受了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各小组展示并讨论过线段比的事例,具有了一定的合作交流的基础和能力。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线比例线段的基本性质;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及其简单应用;发展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运用线段的比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观察、计算、讨论、想象等活动中获取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线段比的概念及其求解。 【教学难点】 求线段的比,注意线段长度单位要统一。 课件。 一、情境导入 1、看一看,想一想。这棵大树有多高? 小敏思考后,她只用一根卷尺, 测出了大树影子BC,自己的身高A1 B1及影子B1 C1三个数据,然后通过计算,立刻得出了树高AB.你能行吗?这里需要什么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在上新课之前就对新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样更利于新课的进行。 2、想一想,算一算: 这幅图片中的实际自然景观有多大? (已知中国自然景观卫星影像图1:18 700 000)

《成比例线段》优秀教案

《成比例线段》教案 教案目标 1.了解两条线段的比和比例线段的概念; 2.能根据条件写出比例线段; 3.回运用比例线段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案重点、难点 教案重点:比例线段的概念. 教案难点:例题中要求根据具体问题发现等量关系,找出比例式,有一定的隐蔽性,是本节教案的难点. 知识要点 1.两条线段的长度的比叫做两条线段的比. 2.四条线段a 、b 、c 、d 中,如果a 与b 的比等于c 与d 的比,即a b =c d ,那么这四条线段a 、b 、c 、d 叫做成比例线段,简称比例线段. 重要提示 1.用方程思想寻找几何图形中四条线段成比例是常用方法. 2.四条线段成比例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地图上的某两地之间的距离. 教案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列举四个数成比例,并写出比例式,指出比例内项、外项、第四比例项. 2.说出比例的基本性质.由ad =bc 可推出哪些比例式? 3.练习:(1)若3x =4y ,求x y 、x x -y 、x -2y x +y 的值. (2)若a +b a =53 ,求a -2b b 的值. (3)x :y :z =2:3:4,求x -y +z 2x +3y -z 的值. (4)已知a :b :c =3:4:5,且2a +3b -4c =-1,求2a -3b +4c 的值. (5)已知线段AB =15cm ,CD =20cm .求AB :CD 的值. 二、设置问题,探究新课 如何定义两线段的比呢?什么是比例线段? 在同一长度单位下,a ,b ,两线段长度的比叫做这两线段的比.记为a :b 或a b

注意:(1)两线段是几何图形,可用它的长度比来确定; (2)度量线段的长,单位多种,但求比值必需在同一长度单位下比值一定是正数,比值与采用的长度单位无关. (3)表示方式与数字的比表示类同,但它也可以表示为AB :CD . 比例线段:一般地,四条线段a 、b 、c 、d 中,如果a 与b 的比等于c 与d 比,即a b =c d ,那么这四条线段a 、b 、c 、d 叫做成比例线段,简称比例线段.(老教材定义:如果四条线段的长度成比例,那么这四条线段叫做成比例线段,简称比例线段) 三、模仿与应用 例题:已知线段a =10mm ,b =6cm ,c =2cm ,d =3cm .问:这四条线段是否成比例?为什么? 答:这四条线段成比例 ∵a =10mm =1cm ∴a c =12 ,d b =36 =12 ∴a c =d b ,即线段a 、c 、d 、b 是成比例线段. 想一想:是否还可以写出其他几组成比例的线段. 反思:判断四条线段是否成比例的方法有两种: (1)把四条线段按大小排列好,判断前两条线段的比和后两条线段的比是否相等. (2)查看是否有两条线段的积等于其余两条线段的积. 例如图,在Rt △ABC 中,CD 是斜边AB 上的高.请找出一组比例线段,并说明理由. 分析:(1)根据比例基本性质,要判断四条线段是否成比例, 只要采取什么方法(看其中两条线段的乘积是否等于另两条线段的乘积) (2)已知条件中有三角形的高,我们通常可以把高与什么知识联系起来? (3)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你能得到一个怎样的等式?根据所得 的等式可以写出怎样的比例式. 例如图,是我国台湾省的几个城市的位置图,问基隆市在高雄市的哪一个方向?到高雄市的实际距离是多少km ? 注意:要设实际距离为s ;求角度时要注意方位. 解:从图上量出高雄市到基隆市的距离约35mm ,设实际距离为s ,则 A B C D

数学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正比例》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六年级数学下册《正比例》教学设计 执教者:xx 教学目标: 1、结合“路程、时间与速度,总价、单价与数量”等情境,让学生经历正比例意义的构建过程,能从变化中看到“不变”,认识正比例。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能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的实例,感受正比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让学生经历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提高分析比较、归纳概括能力,初步体会函数思想。 教学重点: 1、结合丰富的事例,认识正比例。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难点: 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创设猜谜语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风吹草动、水涨船高) 2、老师给出“速度、时间、路程”三个量,请学生说出两道除法的等量关系式。(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经历正比例意义的构建过程。

情境一: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 (1)表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和时间这两种相关联的量)(2)路程是怎样随着时间变化的?(路程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加)(3)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分别是多少?比值是多少?情境二:购买苹果的质量和应付的钱数如下。 让学生自己解决以下问题: (1)表中有哪两种量? (2)应付的钱数是怎样随着质量变化的? (3)相对应的钱数与购买苹果质量的比各是多少?比值是多少?2、引导学生比较以上两个例子,发现它们共同的特点。 3、xx进行交流 4、归纳正比例的意义(板书): (1)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扩大,另一种量也随着扩大;一种量缩小,另一种量也随着缩小; (2)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 我们就说这两种量成正比例。 5、小结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试一试 (1)课件出示题目:根据下表中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高相对应的数据,判断当底是6cm时它们是不是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2)学生独立完成。 (3)进行交流,并归纳小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