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汇总).doc

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汇总).doc

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汇总).doc
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汇总).doc

一、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

当第一次用适量抗原给动物免疫,需经一定潜伏期才能在血液中出现抗体,含量低,且维持时间短,很快下降,称这种现象为初次免疫应答。若在抗体下降期再次给以相同抗原免疫时,则发现抗体出现的潜伏期较初次应答明显缩短,抗体含量也随之上升,而且维持时间长,称这种现象为现次免疫应答或回忆应答。由于对抗体分子结构研究的进展,发现初次应答产生的抗体主要是IgM分子,对抗原结合力低,为低亲和性抗体。而再次应答则主要为IgG分子,且为高亲和性抗体。TD抗原可引起再次应答,而TI抗原只能引起初应答。对初次和再次应答现象机制的研究,对抗体特异性、多样性、免疫记忆以及对自身抗原而受性机制等问题的研究,都必须以抗体生成的细胞学为基础(图11-1,表11-2)。

图11-1初次及再次免疫应答

表11-2 初次与再次免疫应答特性

特性初次再次

抗原呈递非B细胞B细胞

抗原浓度高低

抗体产生

延迟相5~10天2~5天

Ig类别主要为IgM IgG、IgA等

亲和力低高

无关抗体多少

二、抗体产生的细胞学基础

抗体产生是由多细胞完成的,Miller等在60年代,首先证明了淋巴细胞是不均一的细胞群。他用早期摘除鸡的胸腺和法氏囊的方法证明了有二类不同的的淋巴细胞,即T和B细胞。前者与细胞免疫有关,后者与抗体形成有关(表11-3)。

表11-3 新生期摘除胸腺及法氏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鸡)

全身X-线照射周围血淋巴细胞数Ig浓度抗体产生移植物排斥反应

未身X-线照射148 000 ++ +++ ++

胸腺摘除9 000 ++ + -

法氏囊摘除13 200 --+

+阳性反应;-阴性反应

Claman 给经X-线照射小鼠移入同系骨髓细胞(B细胞来源)和胸腺细胞(T细胞来源),然后用羊红细胞免疫,结果证明只有同时移入两种细胞才能产生抗体。因此证明了抗体产生需要T和B细胞共同参予。

Unanue等在70年代又证明了巨噬细胞在抗体形成中的重要作用。他们应用纯化细胞的体外培养技术研究这一问题。根据小鼠细胞对玻璃面或塑料面的粘附性,可将脾细胞分为二种,其一为有粘附性细胞属巨噬细胞(Mφ),另一种为非粘附性细胞属淋巴细胞,包括T和B 细胞。当将这二种细胞分别与羊红细胞(抗原)在体外培养时,皆不能产生抗体,只有在二种细胞混合培养时才能产生抗体,自此证明了Mφ也参予抗体的产生(表11-4,5)。

表11-4 T和B细胞在抗体产生中的作用

X-线照射鼠入的细胞抗体产生

脾细胞(含有T和B)++

胸腺细胞(T细胞)±

骨髓细胞(B细胞)+

胸腺细胞+骨髓细胞+++

表11-5 Mφ在抗体产生中的作用

体外培养细胞抗体产生

粘附细胞+羊红细胞

非粘附细胞+羊红细胞粘附细胞

+ +羊红细胞

非粘附细胞--+++

表11-6 促进B细胞增殖和分化的细胞因子

名称 作用

IL-1 IL-4 IL-5 IL-6 IL-2

促进B 细胞活化与增殖 促进活化B 细胞增殖 促进B 细胞分化 与IL-1协同 在同一时期Gershon 等又证明了抑制性T 细胞(TS )的存在,对免疫应答起抑制作用。因此TH 和TS 可视为免疫调节细胞,而TC 和TD 可视为细胞免疫的效应细胞。通过上述研究,证明了抗体产生需要三种细胞参予,即单核吞噬细胞系、T 细胞系和B 细胞系。从而否定了过去认为抗体产生是由单一淋巴细胞克隆产生的观点。因此抗体产生不只是涉及抗原与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即对抗原的识别和抗原的激发作用,同时也涉及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即免疫细胞活化,增殖与分化过程。这二个过程是紧密交织在一起的,为此必须进一步探讨在免疫应答过程中,三种细胞各自发挥什么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又是怎样进行的。

三、免疫细胞在抗体生成中的作用

上述三类细胞都参予抗体生成过程,但各自发挥的作用不同。现已证明M φ抗原处理和呈递细胞,无特异识别抗原的功能。T 细胞系主要是TH 和TS ,它们对免疫应答有调节功能,所以是免疫调节细胞,有特异识别抗原的功能。B 细胞系既具有呈递抗原的作用又是产生抗体的细胞,也具有特异识别抗原的功能。

(一)M φ的作用

M φ在免疫应答的全过程都发挥重要作用,在抗原识别过程中,即在免疫应答的诱导期,它表现为具有摄取、处理加工、存贮和呈递抗原的作用。它活化后还能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其合成和分泌的IL-1有促进T 和B 细胞的活化作用。因此,不能认为M φ只是机械的将抗原决定簇呈递给淋巴细胞,它还具有调节淋巴细胞功能的作用。

抗原性物质进入体内后,必须先经M φ摄取、加工处理,然后才能呈递给淋巴细胞。M φ是有吞噬细胞功能的细胞,已证明在其细胞表面有多种受体分子,但无抗原识别受体。它主要是以吞噬、吞饮和被动吸附等方式捕捉抗原,可摄取任何抗原性特质,所以是非特异性的摄取抗原性物质。

摄入的抗原大分子,可在细胞内被降解为许多小肽片段。其中一些免疫原性决定簇可与细胞内的自己MHC Ⅱ类分子相结合,然后运送至细胞膜表面,形成所谓修饰的自身复合物分子(即异种抗原X+自己MHC Ⅱ类分子)此即M φ对抗原的处理和加工过程。

M φ将这种复合物分子,呈递给有抗原识别功能的淋巴细胞,才能激发免疫应答。不难看出,识别这种复合物的抗原识别受体,必须是既能识别异种抗原X ,又能同时识别自已MHC 分子。这就是免疫细胞间相互作用的MHC 限制性的由来。

(二)淋巴细胞的作用

淋巴细胞具有抗原识别受体,所以T和B细胞都是抗原识别细胞。每一细胞克隆可识别一种抗原决定簇,所以这种识别是有特异性的。B细胞表面抗原识别受体是膜Ig分子,它可识别天然蛋白质抗原分子表面的构像抗原决定簇(即B决定簇),在识别抗原时无MHc 限制性。而T细胞抗原识别受体为异二聚体分子,即TCRαβ,它能同时识别经加工处理的序列决定簇肽片段(即T决定簇)和自己MHC分子,所以有MHC限制性。

四、细胞因子在抗体产生中的作用

细胞因子(cytokines)在抗体产生应答过程中的作用有下述特点:

1.细胞因子的作用既无抗原特异性也无MHC限制性当TH细胞受刺激活化后,它所分泌的细胞因子就可作用于任何抗原特异性的B细胞和任何MHC单倍型(haplotype)的B细胞。

2.在B细胞产生免疫应答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细胞因子起作用即B细胞的增殖期与分化期,或Ig的分泌期可有不同的细胞因子在起作用(表11-6)。此外,不同的细胞因子间的组合有的起拮抗作用,有的起协同作用。

3.细胞因子还可作用于旁路(bystander)B细胞使之活化这些B细胞对抗体应答的抗原没有特异性(非抗原特异性B细胞)。它们存在于抗原刺激的特异B细胞周围,在抗原活化特异B细胞时,因产生细胞因子而被活化并产生非特异抗体。

4.在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的细胞因子中,有些是来源于巨噬细胞或其他非T细胞所产生(如粒细胞、肥大细胞等)。

医学免疫学简答题论述题大题

1 、简述补体系统的组成与主要生物学功能。 组成: ①补体系统的固有成分 ②补体调节蛋白 ③补体受体 功能:补体旁路途径在感染早期发挥作用,经典途径在感染中、晚期发挥作用。 ①、细胞毒作用:参与宿主抗感染、抗肿瘤; ②、调理作用: C3b/C4b 可作为非特异性调理素介导调理作用; ③、免疫复合物清除作用:将免疫复合物随血流运输到肝脏,被吞噬细胞清除; ④、炎症介质作用:C3a/C5a 的过敏毒素作用、 C5a 的趋化和激活作用、 C2a 的激肽样作用,引起炎症性充血和水肿; ⑤、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 2 、补体激活的三个途径: 经典途径: ①激活物为抗原或免疫复合物, C1q 识别 ② C3 转化酶和 C5 转化酶分别是 C4b2a 和 C4b2a3b ③其启动有赖于特异性抗体产生,故在感染后期或恢复期才能发挥作用,或参与抵御相同病原体再次感染机体 旁路途径: ①激活物为细菌、真菌或病毒感染细胞等,直接激活 C3 ② C3 转化酶和 C5 转化酶分别是 C3bBb 和 C3bBb3b ③其启动无需抗体产生,故在感染早期或初次感染就能发挥作用 ④存在正反馈放大环 MBL (凝激素)途径: ①激活物非常广泛,主要是多种病原微生物表面的 N 氨基半乳糖或甘露糖,由MBL 识别 ②除识别机制有别于经典途径外,后续过程基本相同

③其无需抗体即可激活补体,故在感染早期或对免疫个体发挥抗感染效应 ④对上两种途径具有交叉促进作用 3 、三条补体激活途径的过程及比较: 经典途径 / 旁路途径 /MBL 途径 激活物:抗原抗体复合物 / 内毒素、酵母多糖、凝聚 IgA/ 病原微生物、糖类配体 参与成分: C1-C9/ C3 、 C5-C9 、 B 、 D 、 P/ C2-C9 、 MBL 、 MASP C3 转化酶: C4b2a/ C3bBb/C4b 2a 、 C3bBb C5 转化酶: C4b 2a 3b/ C3bBb3b/ C4b 2a 3b 、 C3bBb3b 作用:特异性免疫 / 非特异性免疫 / 非特异性免疫 4 、试述补体经典激活途径的全过程。 经典激活途径指主要由 C1q 与激活物( IC )结合后,顺序活化 C1r 、 C1s 、 C4 、C2 、 C3 ,形成 C3 转化酶( C4b2b )与 C5 转化酶( C4b2b3b )的级联酶促反应过程。它是抗体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效应方式。 5 、补体系统可通过以下方式介导炎症反应 激肽样作用: C2a 能增加血管通透性,引起炎症性充血; 过敏毒素作用: C3a 、 C4a 、 C5a 可使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等介质,引起炎症性充血、水肿; 趋化作用: C3a ,C5a 能吸引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等向炎症部位聚集,引起炎性细胞侵润。 6 、简述补体参与宿主早期抗感染免疫的方式。 第一,溶解细胞、细菌和病毒。通过三条途径激活补体,形成攻膜复合体,从而导致靶细胞的溶解 第二,调理作用,补体激活过程中产生的 C3b 、 C4b 、 iC3b 能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 第三,引起炎症反应。补体激活过程中产生了具有炎症作用的活性片断,其中,C3a C5a 具有过敏毒素作用, C3a C5a C567 具有趋化作用。 7.简述I g生物学功能。 一、V区功能

动物微生物及免疫学复习题

《动物微生物及免疫学》复习题 一、多选题 1.中枢免疫器官有ABD A 胸腺 B 腔上囊 C 脾脏 D 骨髓 2.中枢免疫器官的特点有ACD A 胚胎早期出现 B 胚胎晚期出现 C 控制机体免疫反应 D 能诱导淋巴细胞分化 3.抗原具有BD A 特异性 B 免疫原性 C 专一性 D 反应原性 4.抗原按性质分为AC A 完全抗原 B 自身抗原 C 不完全抗原 D 异嗜抗原 5. 全菌抗原或整个病毒粒子抗原所制备的血清为C A 多联血清 B 单价血清 C多价血清D --- 6.免疫球蛋白的种类有ABCD A IgG B IgM C IgA D IgE 7.单克隆抗体的特点ABCD A纯度高 B专一性强 C 重复性好 D能在动物体内外持续产生同质性抗体 8.抗体具有亲细胞性质,能与下列细胞结合ABC A 肥大细胞 B T细胞 C B细胞 D 神经细胞 9. 血清学反应的类型有ABCD A 凝集反应 B 沉淀反应 C 中和反应 D 补体结合反应 10.沉淀反应的类型有ABC A 电泳 B 琼脂扩散试验 C 环状沉淀试验 D ELISA 11.试管凝集的特点有ACD A 方法简单 B 特异性不强 C 可定性 D 可定量 12.常用于检测炭疽病的实验方法是B A 琼脂扩散试验 B 环状沉淀反应 C 对流免疫电泳 D 血凝试验 13.间接凝集反应的类型有AD A 乳胶凝集 B 试管凝集 C 平板凝集 D 间接血凝 14.补体结合实验中,如果最终出现溶血现象,其结果应为C A 阳性 B 不确定 C 阴性 D A或B 15.血清学反应的一般特点 AC A 特异性强 B 特异性不强 C 抗原间血缘越近交叉程度越高 D 不会出现带现象 16.免疫原性: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 17.下列有关非特异性免疫应答说法正确的有AC A 先天的,遗传的 B 作用慢,范围窄 C 为第一线防御作用 D 有再次反应的能力,有记忆 18.干扰素的特性有AC A 可溶性蛋白 B 对热不稳定 C 对酶敏感 D 对病毒种类有特异性 19.非特异性免疫的防御屏障有BD A 血脑屏障 B 皮肤 C 胎盘屏障 D 黏膜 20.影响非特异性免疫的因素有ABCD A 遗传 B 年龄 C 环境(温度、湿度) D 动物种类 二、名词解释

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精编资料

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

一、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 当第一次用适量抗原给动物免疫,需经一定潜伏期才能在血液中出现抗体,含量低,且维持时间短,很快下降,称这种现象为初次免疫应答。若在抗体下降期再次给以相同抗原免疫时,则发现抗体出现的潜伏期较初次应答明显缩短,抗体含量也随之上升,而且维持时间长,称这种现象为现次免疫应答或回忆应答。由于对抗体分子结构研究的进展,发现初次应答产生的抗体主要是IgM分子,对抗原结合力低,为低亲和性抗体。而再次应答则主要为IgG分子,且为高亲和性抗体。TD抗原可引起再次应答,而TI抗原只能引起初应答。对初次和再次应答现象机制的研究,对抗体特异性、多样性、免疫记忆以及对自身抗原而受性机制等问题的研究,都必须以抗体生成的细胞学为基础(图11-1,表11-2)。 图11-1初次及再次免疫应答 表11-2初次与再次免疫应答特性

特性初次再次 抗原呈递非B细胞B细胞 抗原浓度高低 抗体产生 延迟相5~10天2~5天 Ig类别主要为IgM IgG、IgA等 亲和力低高 无关抗体多少 二、抗体产生的细胞学基础 抗体产生是由多细胞完成的,Miller等在60年代,首先证明了淋巴细胞是不均一的细胞群。他用早期摘除鸡的胸腺和法氏囊的方法证明了有二类不同的的淋巴细胞,即T和B细胞。前者与细胞免疫有关,后者与抗体形成有关(表11-3)。 表11-3 新生期摘除胸腺及法氏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鸡) 全身X-线照射周围血淋巴细胞数Ig浓度抗体产生移植物排斥反应 未身X-线照射148 000 ++ +++ ++ 胸腺摘除9 000 ++ + - 法氏囊摘除13 200 --+ +阳性反应;-阴性反应 Claman给经X-线照射小鼠移入同系骨髓细胞(B细胞来源)和胸腺细胞(T 细胞来源),然后用羊红细胞免疫,结果证明只有同时移入两种细胞才能产生抗体。因此证明了抗体产生需要T和B细胞共同参予。

免疫学检验复习题库.doc

一、名词解释 1、抗体(Ab):机体接受抗原刺激后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由浆细胞分泌的一种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2、补体:存在于人或动物血清屮的一组不耐热、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由于它是抗体溶菌作用的必要补充,故称补体。 3、超敏反应:源于变态反应,指机体受同一抗原物质再次刺激后产生的一种异常或病理性反应表现为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 4、半抗原:能与对应抗体结合出现抗原抗体反应、乂不能单独激发人或动物产生抗体的抗原,只有免疫反应性而没有免疫原性,又称作不完全抗体。 5、cutoff值:即临界值,是指被检测分析物的量值,用确定结果高于还是低于临床或分析的决断点。 6、细胞因子(CK):是由免疫细胞或非免疫细胞合成、分泌的一类小分子多肽或糖蛋白,是一类重要的生物应答调节剂。 7、钩状效应:由于抗原抗体比例严重失调而导致假阴性的现象,其屮抗体过量称为前带效应,抗原过量称为后带效应。 8、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A)的基因是一组呈高度多态性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称为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 o 二、选择题 仁不能激活补体替代途径的物质是 A、细菌内毒素 B、酵母多糖 C、衙聚糖 D、凝聚的IgA E、甘露聚糖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由病原微生物等细胞壁成分提供接触面直接激活补体C3,启动替代途径。其激活物主要是细胞壁成分,如肽糖昔脂、多糖及酵母多糖等。 2、免疫应答过程不包括 A、B细胞在骨髄内的分化成熟 B、效应细胞和效应分子的产生和作用

C、T、B细胞的活化、增殖、分化 D、巨噬细胞的抗原的处理和递呈 E、B细胞对抗原的特异性识别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为:①识别阶段:巨噬细胞等抗原递呈细胞对外來抗原或口身变性抗原进行识别、摄取、降解和递呈抗原信息给T辅助细胞及相关淋巴细胞的阶段,是诱导细胞活化的开始时期。②淋巴细胞活化阶段:接受抗原信号后的T、B淋巴细胞在一系列免疫分子参与下,发生活化、增殖和分化的阶段。③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特殊性抗体,执行体液免疫功能;T淋巴细胞中Th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等效应因子,T杀伤细胞执行细胞毒效应功能。 3、IgE主要的抗体效应是 A、阻断中和作用 B、调理作用 C、裂解细胞作用 D、A DCC E、参与超敏反应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IgE为单体结构,正常人血清屮IgE水平在五类lg屮最低,仅为(0.1?0.9) mg/Lo IgE为亲细胞抗体,介导I型超敏反应,在特界性过敏反应和寄生虫早期感染患者血清中可升高。 4、在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屮,初次应答产生最早,具有早期诊断价值的lg是 A、I gG B、I gM C> slgA D、I gE E、I gD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IgM为五聚体,主要存在于血液中,是lg中分子量最大的。分子结构呈环形,是个体发育最早合成的抗体,也是抗原刺激后体液免疫应答中最先产生的抗体,感染过程中血清lgM水平升高,说明近期感染;新生儿脐血中若IgM增高,提示有宫内感染。 5、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及组织液中的一组具有酶样活性的球蛋白是 A、补体 B、抗体 C、免疫球蛋白 D、细胞因子 E、白细胞介素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补体是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正常新鲜血清及组织液中的一组具有酶样活性的球蛋白。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期末考试试卷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 班级:姓名:学号: 一、名词解释: 1.抗原: 2.抗体: 3.ADCC作用: 4.超敏反应: 5.条件致病菌: 6.病毒的复制: 7.脓毒血症: 8.鞭毛: 9.细胞因子: 10.败血症: 二、单项选择题: 1.人类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是( ) A.骨髓 B.胸腺 C腔上囊 D.淋巴结 2.正常人体无菌的部位是( ) A.外耳道 B.小肠 C.胆囊 D.眼结膜 3.下列细菌中,繁殖速度最慢的细菌是( ) A.链球菌 B.大肠杆菌 C.破伤风杆菌 D.结核杆菌 4.识别与清除病原微生物是免疫系统的重要功能,这一免疫功能被称为( ) A.免疫监视 B.免疫稳定 C.免疫防御 D.免疫耐受 5.T细胞表面标志不包括( ) A.CD2 B.CD3 C.MHCⅡ类分子 D.有丝分裂原受体6.MHC限制性是指( ) A.抗原与抗体结合受自身MHC限制 B.补体激活受自身MHC控制 C.免疫细胞间相互作用受MHC限制 D.IgG调理巨噬细胞杀伤靶细胞受MHC限制 7.属Ⅰ型超敏反应( ) A.新生儿溶血症 B.血清过敏性休克 C. 血清病 D.系统性红斑狼疮 8.补体参与的超敏反应( ) A.Ⅰ型和Ⅱ型 B.Ⅱ型和Ⅲ型 C.Ⅲ型和Ⅳ型 D.Ⅰ型和Ⅲ型9.Ⅳ型超敏反应特征( ) A.IC沉积血管壁 B.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 C.血管扩张水肿 D.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 10. 细菌致病性强弱主要取决于细菌的( ) A.基本结构 B.特殊结构 C.分解代谢产物 D.侵袭力和毒素11.对机体非特异性免疫的描述错误的是( ) A.生来在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形成 B.对某种细菌感染针对性强 C对侵入的病原菌最先发挥作用D.生来就有

《组织学与胚胎学》复习题()

滨州医学院 组织胚胎学 目录 第1章绪论 第2章上皮组织 第3章结缔组织 第4章软骨和骨 第5章血液和血细胞发生 第6章肌组织 第7章神经组织 第9章循环系统 第10章免疫系统 第11章皮肤 第12章内分泌系统 第13章消化管 第14章消化腺 第15章呼吸系统 第16章泌尿系统 第18章男性生殖系统 第19章女性生殖系统 第20章胚胎学总论 第1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组织学:是研究机体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学科,是在组织、细胞、亚细胞和分子水平上对机体进行的研究。 2. HE染色:利用苏木精和伊红对组织或细胞进行染色的方法。 3.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利用标记物标记的抗体与组织或细胞的抗原特异性反应,结合形态学观察,对抗原做定性、定量、定位检测的技术。 4. 原位杂交技术:利用有放射性或非放射性的外源核酸(即探针)与组织、细胞或染色体上待测DNA或RNA互补配对,结合成专一的核酸杂交分子,经一定的检测手段将待测核酸在组织、细胞或染色体上的位置显示出来。 5. 嗜酸性:易被酸性染料着色的性质称为嗜酸性。部分细胞质及细胞外基质中的纤维等常呈嗜酸性。 6. 嗜碱性:易被碱性染料着色的性质称为嗜碱性。细胞核、核糖体等常呈嗜碱性。 第2章上皮组织 一、名词解释 1. 微绒毛:是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细小指状突起,电镜下可见绒毛轴心的胞质中有许多纵行的微丝,微丝连于胞质顶部的终末网,微绒毛可扩大细胞表面积,有利于细胞的吸收功能。 2. 纤毛: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较粗长突起,能节律性定向摆动,电镜下纤毛中央为两条单独的微管,周围为9组双联微管。纤毛主要分布于呼吸道等处。 3. 紧密连接:又称闭锁小带。这种连接呈点状、斑状或带状,位于相邻细胞间隙的顶端侧面。紧密连接除有机械连接作用外,还可阻挡细胞外的大分子物质经细胞间隙进入组织内,具有屏障作用。 4. 缝隙连接:又称通讯连接,呈斑状,细胞间隙仅2~3nm,内有等间隔连接点,胞膜中有规律分布由6个亚单位并合组成的连接小体,相邻两细胞膜中的连接小体对接,成为细胞间直接交通的管道,利于小分子物质和离子的交换及细胞间信息的传递。 5.桥粒:又称粘着斑。主要存在于上皮细胞间,呈斑状连接,细胞间隙宽,其中含低密度的丝状物,中央有致密的中间线,细胞膜的胞质面有附着板,上附角蛋白丝。桥粒是一种很牢固的细胞连接。

动物微生物及免疫学_复习题

动物微生物及免疫学本科复习题及答案 一、多选题 1.中枢免疫器官有ABD A 胸腺 B 腔上囊 C 脾脏 D 骨髓 2.中枢免疫器官的特点有ACD A 胚胎早期出现 B 胚胎晚期出现 C 控制机体免疫反应 D 能诱导淋巴细胞分化 3.抗原具有BD A 特异性 B 免疫原性 C 专一性 D 反应原性 4.抗原按性质分为AC A 完全抗原 B 自身抗原 C 不完全抗原 D 异嗜抗原 5. 全菌抗原或整个病毒粒子抗原所制备的血清为C A 多联血清 B 单价血清C多价血清D --- 6.免疫球蛋白的种类有ABCD A IgG B IgM C IgA D IgE 7.单克隆抗体的特点ABCD A纯度高B专一性强C 重复性好D能在动物体内外持续产生同质性抗体 8.抗体具有亲细胞性质,能与下列细胞结合ABC A 肥大细胞 B T细胞 C B细胞 D 神经细胞 9. 血清学反应的类型有ABCD A 凝集反应 B 沉淀反应 C 中和反应 D 补体结合反应 10.沉淀反应的类型有ABC A 电泳 B 琼脂扩散试验 C 环状沉淀试验 D ELISA 11.试管凝集的特点有ACD A 方法简单 B 特异性不强 C 可定性 D 可定量 12.常用于检测炭疽病的实验方法是B A 琼脂扩散试验 B 环状沉淀反应 C 对流免疫电泳 D 血凝试验 13.间接凝集反应的类型有AD A 乳胶凝集 B 试管凝集 C 平板凝集 D 间接血凝 14.补体结合实验中,如果最终出现溶血现象,其结果应为C A 阳性 B 不确定 C 阴性 D A或B 15.血清学反应的一般特点AC A 特异性强 B 特异性不强 C 抗原间血缘越近交叉程度越高 D 不会出现带现象 16.免疫原性: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 17.下列有关非特异性免疫应答说法正确的有AC A 先天的,遗传的 B 作用慢,范围窄 C 为第一线防御作用 D 有再次反应的能力,有记忆 18.干扰素的特性有AC A 可溶性蛋白 B 对热不稳定 C 对酶敏感 D 对病毒种类有特异性 19.非特异性免疫的防御屏障有BD A 血脑屏障 B 皮肤 C 胎盘屏障 D 黏膜 20.影响非特异性免疫的因素有ABCD A 遗传 B 年龄 C 环境(温度、湿度) D 动物种类 二、名词解释 1. 凝集反应:抗体与颗粒性抗原(细菌)反应(1.5分)所出现的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表现出来的凝集反应(1.5分) 2. 沉淀反应:抗体与可溶性抗原反应所出现的肉眼可见的沉淀带(2分),一般可在琼脂板上进行。(1分) 3. ELISA:标记抗体仍具有与抗原结合的能力(1分),当结合有酶的免疫复合物遇到相应的底物时即可催化底物显色(1分),根据底物显色的深浅进行测定(1分)。 4. 抗原:凡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1.5分),并能与之结合引起特异性反应的物质称为抗原(1.5分) 5. 抗原决定簇:在空间位置上的一些化学机团(1.5分),即同抗体结合的部位(1.5分)

单克隆抗体原理

单克隆抗体原理 抗体主要由B淋巴细胞合成。每个B淋巴细胞有合成一种抗体的遗传基因。动物脾脏有上百万种不同的B淋巴细胞系,含遗传基因不同的B淋巴细胞合成不同的抗体。当机体受抗原刺激时,抗原分子上的许多决定簇分别激活各个具有不同基因的B细胞。被激活的B细胞分裂增殖形成该细胞的子孙,即克隆由许多个被激活B细胞的分裂增殖形成多克隆,并合成多种抗体。如果能选出一个制造一种专一抗体的细胞进行培养,就可得到由单细胞经分裂增殖而形成细胞群,即单克隆。单克隆细胞将合成一种决定簇的抗体,称为单克隆抗体。B淋巴细胞能够产生抗体,但在体外不能进行无限分裂; 而瘤细胞虽然可以在体外进行无限传代,但不能产生抗体。将这两种细胞融合后得到的杂交瘤细胞具有两种亲本细胞的特性 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 杂交瘤细胞的制备 1).提取合成专一性抗体的单个B淋巴细胞,但这种B淋巴细胞不能在体外生长。 2).应用细胞杂交技术使骨髓瘤细胞与B淋巴细胞融合,得到杂交瘤细胞。这种细胞既具有B淋巴细胞合成专一抗体的特性,也有骨髓瘤细胞能在体外培养增殖永存的特性 3).对杂交瘤细胞进行细胞培养,选出所需要的细胞群,并进行克隆化培养,得到稳定的杂交瘤细胞,再进行大规模培养获得单克隆抗体。 单克隆抗体的提纯 工业发酵主要类别,乙醇发酵、食品发酵、微生物发酵 发酵工程的一般过程可分为三个步骤:第一,准备阶段;第二,发酵阶 段;第三,产品的分离提取阶段。 为什么说基因工程发酵工程和酶工程之间存在着交叉渗透现象? 1. 比如想获得某种可以治疗疾病的蛋白酶——这种酶的制备、纯化等过程就属于酶工程。 2. 这种蛋白酶是某生物的某基因的产物,把这个基因克隆构建到载体上——这就属于基因工程。 3. 把基因整合到细胞里面表达,得到这种酶——这就属于细胞工程。 4. 把细胞放到发酵罐中大规模生产——这就属于发酵工程。 利用固定化生物催化剂的优点有很多: ①酶成份可以重复利用; ②适合于连续操作; ③产品中不会掺杂入酶; ④可以更加精确地控制催化过程; ⑤酶的稳定性得到改善或提高; ⑥可发展成多酶反应系统; ⑦减少了下水排放的问题;

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

一、抗体产生得一般规律 当第一次用适量抗原给动物免疫,需经一定潜伏期才能在血液中出现抗体,含量低,且维持时间短,很快下降,称这种现象为初次免疫应答。若在抗体下降期再次给以相同抗原免疫时,则发现抗体出现得潜伏期较初次应答明显缩短,抗体含量也随之上升,而且维持时间长,称这种现象为现次免疫应答或回忆应答。由于对抗体分子结构研究得进展,发现初次应答产生得抗体主要就是IgM分子,对抗原结合力低,为低亲与性抗体。而再次应答则主要为IgG分子,且为高亲与性抗体。TD抗原可引起再次应答,而TI抗原只能引起初应答。对初次与再次应答现象机制得研究,对抗体特异性、多样性、免疫记忆以及对自身抗原而受性机制等问题得研究,都必须以抗体生成得细胞学为基础(图11-1,表11-2)。 图11-1初次及再次免疫应答 表11-2 初次与再次免疫应答特性 特性初次再次 抗原呈递非B细胞B细胞 抗原浓度高低 抗体产生 延迟相5~10天2~5天 Ig类别主要为IgM IgG、IgA等 亲与力低高 无关抗体多少 二、抗体产生得细胞学基础

抗体产生就是由多细胞完成得,Miller等在60年代,首先证明了淋巴细胞就是不均一得细胞群。她用早期摘除鸡得胸腺与法氏囊得方法证明了有二类不同得得淋巴细胞,即T与B细胞。前者与细胞免疫有关,后者与抗体形成有关(表11-3)。 表11-3 新生期摘除胸腺及法氏囊对免疫功能得影响(鸡) 全身X-线照射周围血淋巴细胞数Ig浓度抗体产生移植物排斥反应 未身X-线照射148 000 ++ +++ ++ 胸腺摘除9 000 ++ + - 法氏囊摘除13 200 --+ +阳性反应;-阴性反应 Claman 给经X-线照射小鼠移入同系骨髓细胞(B细胞来源)与胸腺细胞(T细胞来源),然后用羊红细胞免疫,结果证明只有同时移入两种细胞才能产生抗体。因此证明了抗体产生需要T与B细胞共同参予。 Unanue等在70年代又证明了巨噬细胞在抗体形成中得重要作用。她们应用纯化细胞得体外培养技术研究这一问题。根据小鼠细胞对玻璃面或塑料面得粘附性,可将脾细胞分为二种,其一为有粘附性细胞属巨噬细胞(Mφ),另一种为非粘附性细胞属淋巴细胞,包括T与B细胞。当将这二种细胞分别与羊红细胞(抗原)在体外培养时,皆不能产生抗体,只有在二种细胞混合培养时才能产生抗体,自此证明了Mφ也参予抗体得产生(表11-4,5)。 表11-4 T与B细胞在抗体产生中得作用 X-线照射鼠入得细胞抗体产生 脾细胞(含有T与B) ++ 胸腺细胞(T细胞) ± 骨髓细胞(B细胞) + 胸腺细胞+骨髓细胞+++ 表11-5 Mφ在抗体产生中得作用 体外培养细胞抗体产生 粘附细胞+羊红细胞 非粘附细胞+羊红细胞粘附细胞 + +羊红细胞 非粘附细胞--+++ 表11-6 促进B细胞增殖与分化得细胞因子

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

抗原进入体内后,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如何 (1)感应阶段:指抗原进入机体与B细胞相互作用的过程。 ①少数抗原的抗原决定簇与B细胞表面的受体分子结合,从而直接刺激B 细胞使之活化长大并迅速分裂。 ②多数抗原要先经过吞噬细胞无特异性的吞噬后,一些抗原分子穿过吞噬细胞的细胞膜而露到细胞表面,夹在吞噬细胞本身的组织相容性附合体分子的沟中。T细胞中有一类助T细胞,不同的助T细胞表面带有不同的受体,能识别不同的抗原。那些能识别吞噬细胞表面组织相容性抗原加上特异的抗原分子结合物的助T细胞,在遇到这些吞噬细胞后,就活化分裂而产生更多有同样特异性的助T细胞。B细胞表面也带有组织相容性附合体,可和特异的抗原分子结合。上述特异的助T细胞的作用是刺激已经和特异的抗原分子结合的B细胞,使之分裂分化。这一B细胞依靠助T细胞和吞噬细胞而活化的步骤,比第一个不需要助T细胞参与的步骤作用更强大。 (2)反应阶段:指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效应B细胞和记忆细胞的过程。所谓效应B细胞也称浆细胞,一般停留在各种淋巴结中,它们产生抗体的能力很强,每个效应B细胞每秒钟能产生2 000个抗体,可以说是制造特种蛋白质的机器。浆细胞的寿命很短,经过几天大量产生抗体以后就死去。抗体离开浆细胞后,随血液淋巴流到全身各部,发挥消灭抗原的作用。记忆细胞的特点是寿命长,对抗原十分敏感,能“记住”入侵的抗原。如果有同样的抗原第二次入侵时,记忆细胞比没有记忆的B细胞更快地做出反应,很快分裂产生新的效应B细胞和新的记忆细胞。 (3)效应阶段:指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而发挥免疫效应的过程。在该阶段抗体的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有些抗原,如病毒等,由于抗体的结合而失去对寄主细胞表面受体的结合能力,因而不能侵入细胞。 ②有些细菌产生的毒素,如白喉毒素、破伤风毒素,可因抗体的结合而不为细胞所接受,因而无效。 ③沉淀和凝集:如果抗原分子是可溶性蛋白质,抗体的结合就使抗原分子失去溶解性而沉淀;如果抗原分子是位于细胞上的,抗体的结合就使这些细胞凝集成团而失去活动能力,例如血液凝集。 ④补体反应:补体是存在于血清、体液中的蛋白质分子,在正常情况下没有活性,只有在发生了免疫后,才陆续被激活,其终产物是使细菌等抗原的外膜穿孔而死亡的破膜复合体。 ⑤K细胞(杀伤细胞)的激活:抗体可以促进血液中的另一种细胞,即杀伤细胞活跃起来,其表面受体能和抗原表面的抗体结合,将抗原杀死。除K细胞外,巨噬细胞以及中性和嗜酸性粒细胞也同样可被抗体激活,杀死抗原。

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汇总).doc

一、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 当第一次用适量抗原给动物免疫,需经一定潜伏期才能在血液中出现抗体,含量低,且维持时间短,很快下降,称这种现象为初次免疫应答。若在抗体下降期再次给以相同抗原免疫时,则发现抗体出现的潜伏期较初次应答明显缩短,抗体含量也随之上升,而且维持时间长,称这种现象为现次免疫应答或回忆应答。由于对抗体分子结构研究的进展,发现初次应答产生的抗体主要是IgM分子,对抗原结合力低,为低亲和性抗体。而再次应答则主要为IgG分子,且为高亲和性抗体。TD抗原可引起再次应答,而TI抗原只能引起初应答。对初次和再次应答现象机制的研究,对抗体特异性、多样性、免疫记忆以及对自身抗原而受性机制等问题的研究,都必须以抗体生成的细胞学为基础(图11-1,表11-2)。 图11-1初次及再次免疫应答 表11-2 初次与再次免疫应答特性 特性初次再次 抗原呈递非B细胞B细胞 抗原浓度高低 抗体产生 延迟相5~10天2~5天 Ig类别主要为IgM IgG、IgA等 亲和力低高 无关抗体多少 二、抗体产生的细胞学基础

抗体产生是由多细胞完成的,Miller等在60年代,首先证明了淋巴细胞是不均一的细胞群。他用早期摘除鸡的胸腺和法氏囊的方法证明了有二类不同的的淋巴细胞,即T和B细胞。前者与细胞免疫有关,后者与抗体形成有关(表11-3)。 表11-3 新生期摘除胸腺及法氏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鸡) 全身X-线照射周围血淋巴细胞数Ig浓度抗体产生移植物排斥反应 未身X-线照射148 000 ++ +++ ++ 胸腺摘除9 000 ++ + - 法氏囊摘除13 200 --+ +阳性反应;-阴性反应 Claman 给经X-线照射小鼠移入同系骨髓细胞(B细胞来源)和胸腺细胞(T细胞来源),然后用羊红细胞免疫,结果证明只有同时移入两种细胞才能产生抗体。因此证明了抗体产生需要T和B细胞共同参予。 Unanue等在70年代又证明了巨噬细胞在抗体形成中的重要作用。他们应用纯化细胞的体外培养技术研究这一问题。根据小鼠细胞对玻璃面或塑料面的粘附性,可将脾细胞分为二种,其一为有粘附性细胞属巨噬细胞(Mφ),另一种为非粘附性细胞属淋巴细胞,包括T和B 细胞。当将这二种细胞分别与羊红细胞(抗原)在体外培养时,皆不能产生抗体,只有在二种细胞混合培养时才能产生抗体,自此证明了Mφ也参予抗体的产生(表11-4,5)。 表11-4 T和B细胞在抗体产生中的作用 X-线照射鼠入的细胞抗体产生 脾细胞(含有T和B)++ 胸腺细胞(T细胞)± 骨髓细胞(B细胞)+ 胸腺细胞+骨髓细胞+++ 表11-5 Mφ在抗体产生中的作用 体外培养细胞抗体产生 粘附细胞+羊红细胞 非粘附细胞+羊红细胞粘附细胞 + +羊红细胞 非粘附细胞--+++ 表11-6 促进B细胞增殖和分化的细胞因子

简答题

一、试述抗体产生的初次应答和再次应答的规律及意义。 初次免疫应答再次免疫应答 潜伏期较长较短 抗体倍增速度较慢快 平台期抗体水平低抗体水平高 抗体持续时间 (下降期) 短较长 Ig类别及亲和力主要为低亲和力IgM 主要为高亲和力IgG 激活的细胞静息淋巴细胞记忆性淋巴细胞 临床意义早期诊断(检测特异性IgM) ①预防接种;②协助临床诊断 二、简述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和主要生物学功能。 Ig的基本结构: 组成:Ig是由两条相同的重链和两条相同的轻链借链间二硫键连接组成的四肽链结构 1)可变区:①近氨基端(N端)L链的1/2(VL)和H链的1/4或1/5(VH) ②超变区(HVR):在V区内氨基酸组成及序列变化最为剧烈的特定部位。 ③骨架区:Ig超变区之外的部位,其氨基酸序列、组成相对保守,称为骨架区。稳定CDR结构,以利IgCDR与抗原决定簇精细特异地结合。 2)恒定区:近羧基端(C端)L链的1/2(CL)和H链的3/4或4/5(CH) 3)铰链区:位于CH1与CH2之间,富含脯氨酸,不易形成螺旋,易伸展弯曲,对蛋白水解酶敏感 Ig的生物学功能: 1)抗体的中和作用:①抗毒素与相应外毒素结合可发挥中和作用。 ②病毒中和抗体能阻止病毒吸附和穿入易感细胞。 2)激活补体产生细胞溶解作用:①IgM、IgG1、IgG2、IgG3与病原体或靶细胞特异性结合→激活补体经典途径→病原体或靶细胞溶解破坏。 ②聚合的IgG4、IgA、IgE可经旁路途径激活补体。 3)与Fc受体结合: ①调理作用:IgG抗体与病原体等抗原性物质特异性结合→通过Fc段与吞噬细胞表面相应受体(FcγR)结合→对靶细胞产生定向非特异性杀伤作用。 ②ADCC:当IgG与靶细胞特异性结合后,其Fc段可与NK细胞、巨噬细胞、单核细胞的FcγR结合,促使细胞毒颗粒的释放,发挥ADCC作用,导致靶细胞的溶解。 ③介导Ⅰ、Ⅱ、Ⅲ型超敏反应,产生超敏反应。

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

一、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 当第一次用适量抗原给动物免疫, 需经一定潜伏期才能在血液中出现抗体, 含量低,且维持 时间短,很快下降,称这种现象为初次免疫应答。若在抗体下降期再次给以相同抗原免疫时, 则发现抗体出现的潜伏期较初次应答明显缩短, 抗体含量也随之上升, 而且维持时间长,称 这种现象为现次免疫应答或回忆应答。 由于对抗体分子结构研究的进展, 发现初次应答产生 的抗体主要是IgM 分子,对抗原结合力低,为低亲和性抗体。而再次应答则主要为IgG 分子, 且为高亲和性抗体。TD 抗原可引起再次应答,而 TI 抗原只能引起初应答。对初次和再次应 答现象机制的研究,对抗体特异性、多样性、免疫记忆以及对自身抗原而受性机制等问题的 研究,都必须以抗体生成的细胞学为基础(图 11-1,表11-2 )。 图11-1初次及再次免疫应答 抗原浓度 抗体产生 无关抗体 二、抗体产生的细胞学基础 表 11 — 2 初次与再次免疫应答特性 特性 初次 再次 抗原呈递 非B 细胞 B 细胞 延迟相 5?10天 Ig 类别 亲和力 主要为 IgM IgG 、IgA 等 高

抗体产生是由多细胞完成的,Miller 等在60年代,首先证明了淋巴细胞是不均一的细胞群。 他用早期摘除鸡的胸腺和法氏囊的方法证明了有二类不同的的淋巴细胞, 即T 和B 细胞。前 者与细胞免疫有关,后者与抗体形成有关(表 表11-3新生期摘除胸腺及法氏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鸡) Claman 给经X-线照射小鼠移入同系骨髓细胞( 然后用羊红细胞免疫,结果证明只有同时移入两种细胞才能产生抗体。 需要T 和B 细胞共同参予。 Unanue 等在70年代又证明了巨噬细胞在抗体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他们应用纯化细胞的体外 培养技术研究这一问题。根据小鼠细胞对玻璃面或塑料面的粘附性,可将脾细胞分为二种, 其一为有粘附性 细胞属巨噬细胞( M0),另一种为非粘附性细胞属淋巴细胞,包括 T 和B 细胞。当将这二种细胞分别与羊红细胞(抗原)在体外培养时,皆不能产生抗体,只有在二 种细胞混合培养 时才能产生抗体,自此证明了 M0也参予抗体的产生(表 11-4 , 5 )。 表11-4 T 和B 细胞在抗体产生中的作用 表11-5 M 0在抗体产生中的作用 11-3 )。 全身X-线照射 周围血淋巴细胞数Ig 浓度 抗体产生 移植物排斥反应 未身X-线照射 148 000 ++ +++ ++ 胸腺摘除 9 000 ++ 法氏囊摘除 13 200 +阳性反应; —阴性反应 B 细胞来源)和胸腺细胞(T 细胞来源), 因此 证明了抗体产生 X-线照射鼠入的细胞 抗体产生 脾细胞(含有T 和B ) ++ 胸腺细胞 (T 细胞) 骨髓细胞 (B 细胞) 胸腺细胞 +骨髓细胞 +++ 体外培养细胞 抗体产生 粘附细胞+ 羊红细胞 非粘附细胞+羊红细胞 粘附细胞 + +羊红细胞 非粘附细胞 +++ 表11-6促进B 细胞增殖和分化的细胞因子

医学免疫学练习题

医学免疫学练习题 一、选择题 A 型题 1、免疫稳定功能异常时表现为() A、超敏反应 B、免疫缺陷 C、自身免疫性疾病 D、肿瘤 E、严重感染 2、关于补体下列错误的是() A、补体通常处于非活性状态 B、补体性质不稳定 C、补体是具有酶原性质的免疫球蛋白 D、补体系统由多种成分组成 E、补体的激活是一种高度有序的级联反应 3、首先能与抗体分子结合的补体成分是() A、C1q B、C1r C、C1s D、C4 E、C2 4、补体激活形成的膜攻击复合物是() A、C1~C9 B、C5b6789 C、C4b2b D、C4b2b3b E、C4bBb 5、属于中枢免疫器官的是() A、脾 B、肝脏 C、胸腺 D、淋巴结 E、散在淋巴组织 6、受抗原刺激后可增殖分化的细胞是() A、APC B、嗜碱性粒细胞 C、NK 细胞 D、T 细胞与B 细胞 E、DC 7、Th 细胞表面具有鉴别意义的标志是() A、CD2 分子 B、CD3 分子 C、CD4 分子 D、CD5 分子 E、CD8 分子 8、表达低亲和性IgG Fc (CD16+)受体,具有ADCC 作用的细胞是() A、巨噬细胞 B、中性粒细胞 C、B 细胞 D、NK 细胞 E、CTL 细胞 9、半抗原()

A、既有免疫原性,又有抗原性 B、只有抗原性,而没有免疫原性 C、只有免疫原性,而没有抗原性 D、既没有免疫原性,也没有抗原性 E、与蛋白质载体结合后,可获得抗原性 10、决定抗原特异性的是() A、大分子物质 B、表位 C、自身物质 D、同种异体物质 E、异种物质 11、对人体而言,ABO 血型抗原是() A、异种抗原 B、自身抗原 C、异嗜性抗原 D、共同抗原 E、同种异型抗原 12、存在于不同种属的共同抗原称为() A、同种异型抗原 B、异种抗原 C、异嗜性抗原 D、自身抗原 E、独特型抗原 13、传递TCR 识别抗原信号的是() A、CD2 B、CD3 C、Igα/Igβ D、mIg E、MHC-Ⅰ/MHC-Ⅱ类分子 14、特异性细胞免疫的效应细胞是() A、Thl、Th2 B、Th1、Tc C、Th1、Ts D、Th2、Tc E、Th2、Ts 15、产生CD4+T 细胞活化的第2 信号分子是() A、CD8 与MHC-Ⅰ类分子 B、CD2 与IgG C、CD4 与MHC-Ⅱ类分子 D、CD28 与B7 E、TCR 与CD3 16、FasL 可表达于() A、活化中性粒细胞表面 B、活化巨噬细胞表面 C、活化T 细胞表面 D、活化B 细胞表面 E、LAK 细胞表面 17、可表达CD40L 的淋巴细胞是() A、静息T 细胞 B、静息B 细胞 C、活化B 细胞

生物科学抗体工程复习题和答案

抗体工程复习题 一.不定向选择题(本大题共15题,每题2分,共30分。) 1.抗原提呈细胞所不具备的作用是: A A.促进T细胞表达特异性抗原受体 B.降解抗原为小分子肽段 C.使MHC分子与抗原肽结合 D.为T细胞活化提供第二信号 E.将抗原肽-MHC复合物提呈给T细胞 2.膜型免疫分子包括 ABCDE A.特异型抗原受体 B.CD分子 C. 黏附分子 D. MHC分子 E. 各种细胞因子受体 3.关于IgM的生物学功能,下列哪些是正确的? ABD A.在机体早期免疫防御中起重要作用 B.初次免疫接种后最先产生的抗体 C.B淋巴细胞抗原受体的重要成分 D.能激活补体 E.大多数抗菌、抗病毒、抗毒素抗体都属于IgM 4. 同一种属不同个体所具有的抗原称为 B A.异种抗原 B.同种异型抗原 C.独特型抗原 D.Forssman抗原 E.合成抗原 5. 引起同胞兄弟之间移植排斥反应的抗原属于 B A. 异种抗原 B. 同种异型抗原 C. 自身抗原 D. 异嗜性抗原 E. 感染的微生物抗原 6. Ig的生物学功能包括: ABCD A.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 B.IgG1、IgG2、IgG3、IgM 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 C.IgG、IgA、IgE能与细胞上FcR结合 D.IgE介导I型超敏反应 E.抗原抗体复合物形成后,Ig可直接溶解靶细胞 7.接种牛痘疫苗后机体产生了对天花病毒的免疫力,反映了这二种抗原分子的 B A. 特异性 B. 交叉反应性 C. 分子大 D. 异种性 E.化学结构复杂 8.抗原抗体发生交叉反应的原因是 ABC A.颗粒性抗原间有相同的分子 B.可溶性抗原间有相同的决定基 C.可溶性抗原间有相似的决定基 D.抗原分子量大 E.抗原分子含有芳香族氨基酸 9.与抗原免疫原性有关的因素包括: ABCDE A.抗原的分子大小 B.抗原的化学组成 C.抗原的分子构象 D.抗原的异物性 E.抗原进入机体的途径

免疫学

免疫学 抗体(Antibody,Ab): 含义:B细胞识别抗原后活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的糖蛋白;能与相应抗原表位特异性结合。 特性:①糖蛋白②B细胞产生③与表位特异性结合 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 含义: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上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类型:分泌型:存在于血液等体液中(抗体) 膜型:BCR 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 “Y”字型的四肽链结构;2条重链(Heavy chain,H链)和2条轻链(Light chain,L链)借-S-S-键连接;为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或单体。 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 (一) 特异性识别,结合抗原:V区 1 在体内可中和毒素: 2在体内可阻断病原体入侵: 3 B细胞表面Ig构成BCR: (二)激活补体:IgM,IgG的CH2/CH3的补体结合位点暴露,可激活补体活化经典途径。 (三)与细胞表面Fc受体结合:IgE和IgG 1.调理作用:抗体,补体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抗体的调理作用:抗体的Fc与吞噬细胞表面的IgG Fc受体结合,从而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补体的调理作用:C3b等 单克隆抗体 1含义:单个B细胞克隆在一种表位刺激下所生的抗体 2来源:体外细胞融合技术建立杂交瘤细胞株 3优点:特异性高,均一性强等。 4不足:鼠源性抗体对人具有较强免疫原性 补体系统概念 含义: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的一组与免疫功能有关,活化后具有酶活性和自我调节作用的球蛋白,可辅助特异性抗体介导的溶菌、溶血作用。 补体的生物学功能: 1溶解细胞,溶菌、杀菌作用: 2调理吞噬作用: 3免疫粘附作用: 4引起炎症反应 胸腺,骨髓:为免疫细胞发生,分化,成熟的场所 淋巴细胞:T,B,NK 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NK):又称大颗粒淋巴细胞,无T细胞,B细胞特异性抗原识别受体的淋巴细胞,其胞质内有许多嗜苯胺颗粒. (1 )NK细胞表面标志:CD3-CD56+CD16+ (2 )NK细胞识别靶细胞受体:NK细胞可杀伤病毒感染细胞及肿瘤细胞,对正常组织细胞一般无胞毒作用 即具有识别正常自身组织细胞和体内异常组织细胞的能力。 ①杀伤细胞活化受体(Killer Activation Receptor,KAR):激发NK细胞杀伤作用,可识别细胞表面的糖类配 体,胞浆含ITAM;可产生并转导杀伤活化信号。 ②杀伤细胞抑制受体(Killer Inhibitory Receptor, KIR):抑制NK细胞杀伤作用, 能识别自身细胞表面MHC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