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乙醛的化学性质

乙醛的化学性质

乙醛的化学性质
乙醛的化学性质

乙醛的化学性质实验教案

实验目的

1、加深对乙醛重要性质的认识。

2、了解检验醛基的实验方法。

3、熟悉滴管的使用和加热操作。

4、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实验原理

银镜反应:

AgNO3 + NH3·H2O = AgOH↓+ NH4NO3

AgOH + 2NH3·H2O = Ag(NH3)2OH + 2H2O

CH3CHO+2Ag(NH3)2OH CH3COONH4+2Ag↓+3NH3+H2O

乙醛被新制的Cu(OH)2氧化:

CuSO4+2NaOH= Cu(OH)2↓+Na2SO4

CH3CHO+2Cu(OH)2CH3COOH+Cu2O↓+2H2O

实验用品

试管、试管夹、烧杯、滴管(胶头滴管的使用)、药匙、酒精灯、火柴。

10%NaOH溶液、2%AgNO3溶液、2%氨水、2%CuSO4溶液、乙醛稀溶液、热水、蒸馏水。实验步骤

1、在试管里先注入少量NaOH溶液,振荡,然后加热煮沸。把NaOH溶液倒去后,再用蒸

馏水洗净试管备用。

2、银镜反应

在上面洗净的试管里注入1ml2%AgNO3溶液,然后逐滴滴入氨水,边滴边振荡,直到最初生成的沉淀刚好溶解为止。然后,沿试管壁滴入3滴乙醛溶液,把试管放在盛有热水

的烧杯里(水浴)。静置几分钟,观察试管内壁有什么现象产生。解释这种现象,并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实验表格

3、乙醛被新制的Cu(OH)2氧化

在试管里注入2mlNaOH溶液,再滴入CuSO4溶液4~5滴,振荡。然后加入0.5ml乙醛稀溶液,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至沸腾,观察有什么现象产生。解释这个现象,并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实验表格

问题和讨论

1、做银镜反应实验用的试管,为什么要用热的NaOH溶液洗涤?

2、根据实验结果,说明制取银氨溶液时,应注意什么?为什么一般用稀氨水而不用浓氨

水?

3、配制新制的Cu(OH)2时为什么只加少量的CuSO4溶液,以保证NaOH过量,使溶液呈碱

性?

实验评价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第6节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知识点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物理变化:物质从一种状体变成另一种状态,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分子、原子没有发生变化)如:水结冰(液态水变成固态水)铁块拉成铁丝(形状发生改变)矿石粉碎,典升华等。 2,化学变化:物质从一种状体变成另一种状态,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分子、原子发生了变化)如: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原来的木炭变成二氧化碳生成了新物质),钢铁生锈,食物腐烂等, 3,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变化时是否有新的物质生成。 4,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联系: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 5,注意事项:化学变化常伴随着发光、发热等现象,但发光、发热等现象产生的变化却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灯泡发光发热就是物理变化。 知识点2: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溶解性、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挥发性、磁性等 2,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变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如可燃性、酸碱性、稳定性等。 3.,物理(化学)变化和物理(化学)性质的区别:物质的变化是一个过程,而物质的性质是指物质固有的属性。 4,例题:下列叙述中,哪些属于物理性质的描述(),哪些属于化学性质描述(),哪些是物理变化的描述(),哪些是属于化学变化的描述()。 ①木炭燃烧②木炭能燃烧③木炭是黑色的④块状木炭碾成碳粉 5,注意事项:酸味是物理性质,不是化学性质。 知识点3: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 1,酸性物质:醋酸、盐酸、硫酸、硝酸等都是酸。 食醋是一种酸溶液,具有酸性。平时吃的果汁含有某些酸,具有酸性。某些地方的雨中含有某些酸,也具有酸性。不同的酸性物质的酸性强度是不同的。 2,碱性物质:烧碱(氢氧化钠)、熟石灰(氢氧化钙)、氢氧化钾、氢氧化钡、氨水等都是碱。另外小苏打、纯碱、洗涤剂等的水溶液都具有碱性。碱性物质的碱性也有强弱。某些碱性物质(洗涤剂)有一定的去污能力。 3,例题: 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碱与酸大部分具有很强的腐蚀性,使用时不要直接接触。 B 洗涤剂有较强的去污能力,它属于强碱。 C 紫色石蕊试液能使酸溶液变红

醛类的性质与应用

醛类的性质与应用 一、选择题(单项选择题) 1.居室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是人们使用的装饰材料、胶合板、内墙涂料会释放 出一种刺激性气味气体。该气体是 A .甲烷B.氨气C.甲醛D.二氧化硫 2.乙醛与氢气反应转化为乙醇,是乙醛具有或发生的 A.氧化性加成反应B.还原性加成反应 C.氧化性消去反应D.还原性消去反应 3.某饱和一元醛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是氧元素质量分数的3倍,此醛可能的结构式有A.2种B.3种C.4种D.5种 4.下列配制银氨溶液的操作中,正确的是 A.在洁净的试管中加入1~2mL硝酸银溶液,再加入过量浓氨水,振荡,混合均匀B.在洁净的试管中加入1~2mL浓氨水,再加入硝酸银溶液至过量 C.在洁净的试管中加入1~2mL稀氨水,再逐滴加入2%硝酸银溶液至过量 D.在洁净的试管中加入2%溶液1~2mL硝酸银,逐滴加入2%稀氨水至沉淀恰好溶解 为止 5.一定量的某饱和一元醛发生银镜反应,析出银21.6g。等量的此醛完全燃烧时,生成二氧 化碳8.96L(标准状况下)则该醛是 A.乙醛B.丙醛C.丁醛D.2—甲丁基醛 6.做过银镜反应实验的试管内壁上附着一层银,洗涤时可选用 A.浓氨水B.盐酸C.稀硝酸D.烧碱 7.在溴水中加入乙醛溶液,对于反应现象及反应原理叙述正确的是 A.溴水不褪色,无反应发生 B.溴水褪色,发生加成反应 C.溶液分层,上层橙红色,下层无色,发生萃取作用 9.一定量的某饱和一元醛发生银镜反应,析出银21.6g。等量的此醛完全燃烧时,生成的水为5.4g。则该醛可能是 A.乙醛B.丙醛C.丁醛D.甲醛 10.丙烯醛的结构简式为CH2=CH-CHO ,下列关于它的性质的叙述,正确的有 A.每1mol该化合物只能跟1mol氢气加成 B.能跟溴水或高锰酸钾溶液发生加成反应 C.在一定条件下,跟氢气加成得到1—丙醇 D.在一定条件下,能与溴加成生成1,2-二溴丙醛 11.某学生做实验后,采用下列方法清洗所有仪器:①用稀HNO3清洗做过银镜反应的试管 ②用酒精清洗做过碘升华的烧杯③用盐酸清洗长期盛放FeCl3溶液的试剂瓶④用盐酸溶液清 洗盛过苯酚的试管。你认为他的操作 A.②不对B.③不对C.④不对D.全部正确 12.某有机物X含C、H、O三元素,现已知下列条件:①含碳的质量分数②含氧的质量分数 ③蒸气的摩尔体积(折合成标准状况下的体积)④X对氧气的相对密度⑤X的质量⑥X的沸

乙醛

乙醛 【知识要点】 1.乙醛的分子组成与结构 乙醛的分子式是O H C 42,结构式是,简写为CHO CH 3。 注意 对乙醛的结构简式,醛基要写为—CHO 而不能写成—COH 。 2.乙醛的物理性质 乙醛是无色、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密度小于水,沸点为C 8.20。乙醛易挥发,易燃烧,能与水、乙醇、氯仿等互溶。 注意 因为乙醛易挥发,易燃烧,故在使用纯净的乙醛或高浓度的乙醛溶液时要注意防火。 3.乙醛的化学性质 从结构上乙醛可以看成是甲基与醛基()相连而构成的化合物。由于醛基比较活 泼,乙醛的化学性质主要由醛基决定。例如,乙醛的加成反应(碳氧双键)和氧化反应(醛 基氢),都发生在醛基上。 (1)乙醛的加成反应 乙醛分子中的碳氧双键能够发生加成反应。例如,使乙醛蒸气和氢气的混合气体通过热的镍催化剂,乙醛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 说明:①在有机化学反应中,常把有机物分子中加入氢原子或失去氧原子的反应叫做还原反应。乙醛与氢气的加成反应就属于还原反应。 ②从乙醛与氢气的加成反应也属于还原反应的实例可知,还原反应的概念的外延应当扩大了。 (2)乙醛的氧化反应 在有机化学反应中,通常把有机物分子中加入氧原子或失去氢原子的反应叫氧化反应。乙醛易被氧化,如在一定温度和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乙醛能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成乙酸: 注意 ①工业上就是利用这个反应制取乙酸。 ②在点燃的条件下,乙醛能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乙醛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O H CO O CHO CH 22234452+??→?+点燃

乙醛不仅能被2O 氧化,还能被弱氧化剂(如银氨溶液和新制备氢氧化铜悬浊液)氧化。 银氨溶液的制备: 在洁净的试管里加入1 mL 2%的3AgNO 溶液,然后一边摇动试管,一边逐滴滴入2%的稀氨水,至最初产生的沉淀恰好溶解为止(此时得到的溶液叫做银氨溶液)。再滴入3滴乙醛,振荡后把试管放在热水中温热。 实验现象 不久可以看到,试管内壁上附着一层光亮如镜的金属银。 实验结论 化合态的银被还原,乙醛被氧化。 说明: ①上述实验所涉及的主要化学反应为: ++ +↓=+4 23·NH AgOH O H NH Ag []O H OH NH Ag O H NH AgOH 223232)(·2++=+- + []O H NH Ag NH COO CH OH NH Ag CHO CH 23 4 3233322)(2+↑+↓++→+++- - + 由于生成的银附着在试管壁上,形成银镜,所以这个反应又叫做银镜反应。 在这个反应里,1mol 的醛基氢原子对应着2mol 的银。 ②银镜反应常用来检验醛基的存在,工业上可利用这一反应原理,把银均匀地镀在玻璃上制镜或保温瓶胆。 ③配制银氨溶液是向3AgNO 稀深液中逐滴加入稀氨水,直到最初生成沉演恰好溶解为止。滴加溶液的顺序不能颠倒,否则最后得到的溶液不是银氨溶液。银镜反应的实验条件是水浴加热,不能直接加热煮沸。制备银镜时,玻璃要光滑洁净。玻璃的洗涤一般要先用热的NaOH 溶液洗,再用水洗净。 注意 ①这里所说的有机物的氧化反应、是指反应整体中某一方物质的反应。从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统一性上看,整个反应还是氧化还原反应,并且反应的实质也是电子的转移。 ②结合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和乙醛的还原反应可知,乙醇与乙醛之间能在不同条件下相互转化: ③做本实验要注意:配制银氨溶液时,应防止加入过量的氨水,而且随配随用,不可久置。 此外,另一种弱氧化剂即新制的2)(OH Cu 也能使乙醛氧化。 在试管里加入10%的NaOH 的溶液2mL ,滴入2%的4 CuSO 溶液4~6滴,振荡后加入乙醛 溶液0.5mL 加热到沸腾,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 试管内有砖红色沉淀产生。 实验结论 在加热的条件下,乙醛与新制氢氧化铜发生化学反应。 说明: ①乙醛与新制氢氧化铜的反应实验中,涉及的主要化学反就是 ↓=+- + 22)(2OH Cu OH Cu O H O Cu COOH CH OH Cu CHO CH 223232)(2+↓+?→?+? 实验中看到的沉淀是氧化亚铜,由乙醛与氢氧化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乙醛被氢氧化铜氧化。在这个反应里,1mol 的醛基氢原子可以还原出1mol 的Cu 2O 。

有机化学实验十二醛和酮的鉴定

实验十二醛和酮的鉴定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进一步加深对醛、酮的化学性质的认识; 2.通过醛、酮的特征反应,掌握鉴别醛、酮的化学方法; 二.实验重点和难点: 1.醛、酮的化学性质的认识; 2.鉴别醛、酮的化学方法; 实验类型:基础性实验学时:4学时 三.实验装置和药品: 主要实验仪器: 试管滴管酒精灯试管夹烧杯锥形瓶布氏漏斗 抽滤瓶pH试纸水浴装置 主要化学试剂: 2,4—二硝基苯肼试剂乙醛水溶液丙酮苯乙酮稀硫酸浓硫酸95%乙醇5%硝酸银浓氨水甲醛苯甲醛铬酸试剂NaHSO3溶液10%氢氧化钠溶液碘—碘化钾溶液正丁醛Schiff试剂托伦试剂费林试剂(I 和II)淀粉溶液脱脂棉浓H2SO3 四.实验原理: (1)醛和酮都含有羰基,可与苯肼、2,4—二硝基苯肼、亚硫酸氢钠、羟胺、氨基脲等羰基试剂发生亲核加成反应。所得产物经适当处理可得到原来的醛酮,这些反应可用来分离提纯和鉴别醛,酮。 醛和酮在酸性条件下能与2,4—二硝基苯肼作用,生成黄色、橙色和橙红色的2,4—二硝基苯腙沉 2,4—二硝基苯腙是有固定熔点的结晶,易从溶液中析出,即可作为检验醛,酮的定性试验,又可作为制备醛,酮衍生物的一种方法。 (2)鉴于醛比酮易被氧化的性质,选用适当的氧化试剂可以区别,区别醛,酮的一种灵敏的试剂是Tollens试剂,它是银氨络离子的碱性水溶液,反应时醛被氧化成酸,银离子被还原成银附着在试管壁上,故Tollens试验又称银镜反应。 RCHO+2Ag(NH3)2+OH- ——→2Ag↓+RCO2NH4+ H2O + 3NH3 铬酸试验也可用来区别醛,酮,由于铬酸在室温下很容易将醛氧化为相应的羧酸,溶液由橘黄色变成绿色,酮在类似条件下不发生反应。 3RCHO+H2Cr2O7+3H2SO4——→3RCO2H+Cr2(SO4)3+4H2O 橘黄绿色 由于伯醇和仲醇也咳被铬酸氧化,因此铬酸试验不是鉴别醛的特征反应,只有通过用2,4-二硝基苯肼鉴别出羧基后,才能用此法进一步区别醛和酮。 (3)一个鉴别甲基酮的简便方法是次碘酸钠试验,凡是有CH3CO—基团或其它易被次碘酸钠氧化成这种基团的化合物,如CH3—CH—均能被次碘酸钠作用生成黄色的碘仿沉淀。 RCOCH3+3NaIO——→RCOCI3+3NaOH RCOCI3+NaOH——→RCOONa+CHI3(黄) (4)Fehling试剂是由等体积的CuSO4溶液(Fehling I)和酒石酸钾纳的NaOH溶液(Fehling II)组成的。醛跟氢氧化铜反应(也裴林反应):Cu(OH)2的碱溶液,能把脂肪醛氧化为羧酸,同时Cu(OH)2被还原为红色的Cu2O沉淀。也是检验醛基的一种方法。 CuSO4+2NaOH→Cu(OH)2↓+Na2SO4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和应用集锦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和应用集锦 物理性质: 1. 概念: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直接表现出来的性质。 2. 实例:在通常状态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3. 物质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等。化学性质: 1. 概念: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铁在潮湿的空气中生成铁锈,铜能在潮湿的空气中生成铜绿。化学性质只能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 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的关系: 若在使用物质的过程中,物质本身没有变化,则是利用了物质的物理变化,物质本身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其他物质,则是利用了物质的化学性质。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物质的性质是决定物质用途的主要因素,物质的用途体现物质的性质。

判断是“性质”还是“变化”: 判断某种叙述是指物质的“性质”还是“变化”时,首先要准确把握它们的区别和联系,若叙述中有“能”,“难”,“易”,“会”,“就”等词语,往往指性质,若叙述中有“已经”,“了”,“在”等词语,往往指物质的变化。 有关描述物质的词语: 1. 物理性质: (1)熔点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物体开始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2)沸点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 (3)压强 物体在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4)密度 物质在单位体积上的质量叫密度,符号为p。 (5)溶解性

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称为这种物质的溶解性。溶解性跟溶质、溶剂的性质及温度等因素有关。 (6)潮解 物质在空气中吸收水分,表面潮湿并逐渐溶解的现象。如固体、NaOH,精盐在空气中易潮解。 (7)挥发性 物质由固态或液态变为气体或蒸气的过程二如浓盐酸具有挥发性,可挥发出氯化氢气体 (8)导电性 物体传导电流的能力叫导电性:固体导电靠的是白由移动的电子,溶液导电依靠的是自由移动的离子 (9)导热性 物体传导热量的能力叫导热性。一般导电性好的材料,其导热性也好。 (10)延展性 物体在外力作用下能延伸成细丝的性质叫延性;在外力作用下能碾成薄片的性质叫展性。二者合称为延展性,延展性一般是金属的物理性质之一。 2. 化学性质: (1)助燃性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能进行燃烧的性质。如硫具有可燃性。 (2)助燃性物质能够支持燃烧的性质。如氧气具有助燃性

第三节醛和酮糖类第1课时常见的醛酮醛酮的化学性质教案鲁科版选修5

第二章第3节醛和酮糖类 第一课时常见的醛、酮醛酮的化学性质(1) 教材分析: 醛和酮是含有羰基的两类重要化合物,在官能团的转化和有机合成中占有核心地位,是有机合成的“中转站”。学生已对有机物结构与性质的关系有所了解,故要应用结构推测性质的思想方法研究醛和酮的化学性质。本节教材选取的反应依据两个方面:一与生产、生活相关;二与有机化合物的相互转化有关。糖类与生命现象、人类生活相关,而结构与醛、酮相关,故放在本节中介绍,这样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糖,也加深对羰基的认识。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了烃、醇的命名方法,认识到有机化合物结构与性质的密切联系,并初步建立了分类观。第二章第1节引导学生多角度的认识有机化学反应,学生通过自我构建的有机化学理论预测醇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类型。常见醛、酮的重要性质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是本节课学习的基本要点,根据醛、酮的结构准确预测其性质是学生的提高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醛、酮在自然界的存在,能列举几种简单的醛、酮,并能写出其结构简式,了解其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2.能够用系统命名法对简单的醛、酮命名。 3.了解醛、酮的结构特点,比较官能团的相似和不同,能预测醛、酮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交流研讨,培养比较、分析、演绎等思维能力及参与交流研讨活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醛、酮对环境和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增强环境意识,关注有机物的安全使用。 重点难点: 重点:醛、酮在生产、生活的应用; 难点:醛、酮的物理性质及其结构特点。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讲练结合,训练建构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设计思路: 【教学过程】

高中化学乙醛的化学性质

高中化学《乙醛的化学性质》[教材分析] 乙醛主要用于支制取乙酸,丁醇,乙酸乙酯等,是有机合成的重要原料。 [教学目的] 掌握乙醛的结构,主要性质和用途。 [教学方法] 利用实验,培养学生的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的提升。 [教学过程] [板书] 一.乙醛 [引言] 我们知道了乙醛在有机化学的广泛应用,那么,我们首先来学习乙醛的结构特点。 [板书] 1. 乙醛的结构 [展示] 那乙醛的分子模型想学生展示,引导学生总结乙醛的结构特点。 [总结] 乙醛的分子式为C2H4O,结构式为 C H H H H C O ,其中,醛基H C O 是其官能团。 [引言] 我们知道结构决定性质,乙醛的醛基会赋予它一些特殊的性质。 [板书] 2.乙醛的物理性质 [总结] 物理性质:无色、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密度比水小,易挥发,能与水、乙醇、氯仿等互溶。[板书]3. 乙醛的化学性质 ※加成反应 [实验] 使乙醛蒸汽与与氢气的混合物通过热的镍催化剂。 [总结] 乙醛与氢气发生了反应,方程式为 H C O H3C+H2CH3CH2OH 催化剂 △ 该反应还属于还原反应,醛基与H2的加成反应,是分子中引入羟基的一种方法。 ※氧化反应——通常是指有机反应中加氧或失氢的反应。 A.在一定温度和催化剂的存在条件下乙醛容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成乙酸。反应式为: [总结] 在工业上利用此法制取乙酸;另外,乙醛还能被弱氧化剂氧化。例如银氨溶液和新制的Cu(OH)2 B[实验] 乙醛与银氨溶液发生的的银镜反应。 [现象]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在试管内壁有一层光亮如镜的金属银。 [总结]①反应原理: CH3CHO + 2Ag(NH3)2OH → CH3COONH4+ 2Ag↓ + 3NH3 + H2O。在该反应中,醛被氧化成酸,Ag+2被还原成Ag。Ag+2充当的是弱氧化剂。②应用:可以检验醛基;用于工业制镜和保温瓶胆。 C[实验] 乙醛与新制的Cu(OH)2的反应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习题

【活用实例】物质的下列性质不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 A.铁能在潮湿空气中生锈 B.硫磺是淡黄色固体 C.石墨耐高温,熔点高 D.水在4℃密度最大为1 g/mL 【活用实例】下列属于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 A.在天然物质中,金刚石的硬度最大. B.40C时,水的密度最大,为1 g/cm3 . C.酒精能够燃烧. D.氧气是一种无色、无气味的气体. 5.下列变化与氧气化学性质有关的是() A.碳酸钠晶体在干燥的空气里变成粉末 B.铁在潮湿的空气里生锈 C.露置在空气中的石灰水变质 D.常压下,氧气在约-183℃时变为淡蓝色液体 6.下列叙述中,属于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 A.纯水为无色无味的液体 B.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氧化镁 C.铜绿受热时会发生分解 D.氧气不易溶于水且密度比空气大 7.1999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开创“飞秒(10-15s)化学”新领域的科学家,使运用激光光谱技术观测化学反应时分子、原子运动成为可能。你认为该技术不能观察到的是( ) A.原子中原子核的内部结构 B.化学反应中原子的运动 C.化学反应中生成物分子的形成 D.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分子的分解 9.阅读下面短文,回答有关问题 ①1773年和1774年舍勒和普利斯特里先后发现一种新的气体,②后经拉瓦锡确认,它是空气的组成部分,③这就是我们现已熟知的氧气。④氧气是无颜色无气味的气体,⑤它能供给呼吸,支持燃烧,⑥但氧气能腐蚀钢铁等金属,使它们生锈,⑦少量氧气能微溶于水。 叙述氧气物理性质的是、两句; 述氧气化学性质的是、两句。 10.1860年英国化学家戴维用通电分解法首先从苏打中制得一种金属,并将其命名为“钠”。他对钠作了如下实验:用小刀切下一小块金属钠,切面呈银白色,将其投入水中,它浮于水面,与水发生剧烈反应,并在水面急速游动,发出嘶嘶声,立刻熔化成一个银白色的小球,逐渐缩小,最后完全消失。根据以上内容,请归纳出金属钠的有关物理性质。 (1) (2) (3) 【例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 A.有无颜色变化B.有无新物质生成C.有无气体生成D.有无 发光、放热现象

高中化学选修5知识点:醛的性质

高中化学选修5知识点:醛的性质 一、醛的结构与常见的醛 1.概念 醛是由烃基与醛基相连构成的化合物。 2.结构特点 醛类官能团的结构简式是—CHO,饱和一元醛的结构通式 为C n H2n O(n≥1)或C n H2n+1CHO。 3.常见的醛 (1)甲醛:又名蚁醛,是结构最简单的醛,结构简式为HCHO。通常状况下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易溶于水。它的水溶液又称福尔马林,具有杀菌、防腐性能等。 (2)乙醛:分子式为C2H4O,乙醛的结构简式为CH3CHO,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密度比水小,沸点是20.8 ℃,易挥发,易燃烧,能跟水、乙醇等互溶。 二、醛的化学性质——以乙醛为例 1.氧化反应 (1)可燃性 乙醛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2)催化氧化 乙醛在一定温度和催化剂作用下,能被氧气氧化为乙酸的化学方程式:

(3)与银氨溶液反应 (4)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 (5)乙醛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溴水等强氧化剂氧化。 2.加成反应(还原反应) 乙醛中的碳氧双键和烯烃中的碳碳双键性质类似,也能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3.醛的化学通性 (1)醛可被氧化为羧酸,也可被氢气还原为醇,因此醛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其氧化、还原的关系为 (2)有机物的氧化、还原反应 ①氧化反应:有机物分子中失去氢原子或加入氧原子的反应,即加氧去氢。 ②还原反应:有机物分子中加入氢原子或失去氧原子的反应,即加氢去氧。 醛与弱氧化剂发生化学反应的注意事项 (1)银镜反应 ①试管内壁必须洁净; ②银氨溶液随用随配,不可久置; ③水浴加热,不可用酒精灯直接加热; ④醛用量不宜太多; ⑤不可搅拌、振荡。

醛和酮的性质

实验五醛和酮的性质 一.实验目的 1.加深对醛酮性质的认识 2.掌握醛酮的鉴别方法 二.实验原理 二.实验仪器与药品 试管,胶头滴管,烧杯(洗胶头滴管用),洗耳球 三.实验步骤 1.2,4-二硝基苯肼试验 (1)取2 mL2,4-二硝基苯肼试剂于试管中,分别加2-3滴样品(乙醛,丙酮,苯甲醛,苯乙酮); (2)振荡、观察现象; (3)若无现象,静置几分钟后再观察。 2.亚硫酸氢钠的加成 (1)在2支试管中各加2 mL饱和亚硫酸氢钠溶液; (2)再分别加入1 mL纯丙酮和5%的丙酮溶液,振荡,把试管放在冰水中冷却,观察现象。 3.碘仿反应 (1)将5滴样品(乙醛,丙酮,95%的乙醇,异丙醇,苯乙酮)加入试管中,加1 mL I 2-KI溶液,再滴加5%的氢氧化钠溶液至红色消失为止,观察现象; (2)如出现白色乳浊液,把试管放到水浴中温热至50-60 ℃,再观察。 3.斐林试剂试验 (1)把1 mL斐林试剂Ⅰ和平共处1 mL斐林试剂Ⅱ在试管里混合均匀,分装到3支试管中,分别加入3-5滴样品(乙醛,丙酮,苯甲醛); (2)振荡后,把试管放在沸水中加热,观察现象。 4.银镜反应 (1)在洁净的试管中放入2 mL 2%的硝酸银溶液,加1小滴5%的氢氧化钠溶液,一边振荡试管一边滴加2%的氨水,直到产生的沉淀恰好溶解为止; (2)滴加2滴样品(乙醛,丙酮,苯甲醛),静置几分钟后观察现象;

(3)若无变化。在水浴中温热至50-60℃,再观察。 四.实验结果及分析

表1 实验结果及分析表 点的黄色晶体。立即生成橘红色沉淀,且可倒置试管不流出, 振荡一会儿后变成浊液,静置后分层,上层为 溶液立即出现乳白色沉淀,静置后分层,上层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和应用

物理性质: 1. 概念: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直接表现出来的性质。 2. 实例:在通常状态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3. 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等。 化学性质: 1. 概念: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2. 实例:铁在潮湿的空气中生成铁锈,铜能在潮湿的空气中生成铜绿。 3. 化学性质:只能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 二、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的关系: 若在使用物质的过程中,物质本身没有变化,则是利用了物质的物理变化,物质本身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其他物质,则是利用了物质的化学性质。 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物质的性质是决定物质用途的主要因素,物质的用途体现物质的性质。 三、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变化的区别和联系 1、物质的性质和物质的变化 区别物质的性质是指物质的特有属性,不同的物质其属性不同,是变化的内因物质的变化是一个过程,是有序的,动态的,性质的具体体现 2、联系物质的性质决定了它能发生的变化,而变化又是性质的

3、判断是“性质”还是“变化” 判断某种叙述是指物质的“性质”还是“变化”时,首先要准确把握它们的区别和联系,若叙述中有“能”,“难”,“易”,“会”,“就”等词语,往往指性质,若叙述中有“已经”,“了”,“在”等词语,往往指物质的变化。 四、有关描述物质的词语 1. 物理性质: (1)熔点: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物体开始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 (2)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 (3)压强:物体在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4)密度:物质在单位体积上的质量叫密度,符号为p。 (5)溶解性: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称为这种物质的溶解性。溶解性跟溶质、溶剂的性质及温度等因素有关。 (6)潮解:物质在空气中吸收水分,表面潮湿并逐渐溶解的现象。如固体、NaOH,精盐在空气中易潮解。 (7)挥发性:物质由固态或液态变为气体或蒸气的过程二如浓盐酸具有挥发性,可挥发出氯化氢气体。 (8)导电性:物体传导电流的能力叫导电性:固体导电靠的是白由移动的电子,溶液导电依靠的是自由移动的离子。 (9)导热性:物体传导热量的能力叫导热性。一般导电性好的材料,其

高中化学 乙醛的化学性质

高中化学 《乙醛的化学性质》 [教材分析] 乙醛主要用于支制取乙酸,丁醇,乙酸乙酯等,是有机合成的重要原料。 [教学目的] 掌握乙醛的结构,主要性质和用途。 [教学方法] 利用实验,培养学生的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的提升。 [教学过程] [板书] 一.乙醛 [引言] 我们知道了乙醛在有机化学的广泛应用,那么,我们首先来学习乙醛的结构特点。 [板书] 1. 乙醛的结构 [展示] 那乙醛的分子模型想学生展示,引导学生总结乙醛的结构特点。 [总结] 乙醛的分子式为C 2H 4O ,结构式为C H H H H C O ,其中,醛基 H C O 是其官能团。 [引言] 我们知道结构决定性质,乙醛的醛基会赋予它一些特殊的性质。 [板书] 2.乙醛的物理性质 [总结] 物理性质:无色、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密度比水小,易挥发,能与水、乙醇、氯仿等互溶。 [板书] 3. 乙醛的化学性质 ※ 加成反应 [实验] 使乙醛蒸汽与与氢气的混合物通过热的镍催化剂。 [总结] 乙醛与氢气发生了反应,方程式为 H C O H 3C +H 2CH 3CH 2OH 催化剂△ ? 该反应还属于还原反应?,醛基与H 2的加成反应,是分子中引入羟基的一种方法。 ※ 氧化反应——通常是指有机反应中加氧或失氢的反应。 A. 在一定温度和催化剂的存在条件下乙醛容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成乙酸。反应式为: [总结] 在工业上利用此法制取乙酸;另外,乙醛还能被弱氧化剂氧化。例如银氨溶液和新制的Cu(OH)2 B [实验] 乙醛与银氨溶液发生的的银镜反应。 [现象]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在试管内壁有一层光亮如镜的金属银。 [总结]① 反应原理: CH 3CHO + 2Ag(NH 3)2OH → CH 3COONH 4 + 2Ag↓ + 3NH 3 + H 2O 。在该反应中,醛被氧化成 酸?,Ag +2被还原成Ag 。Ag +2充当的是弱氧化剂。② 应用:可以检验醛基;用于工业制镜和保温瓶胆。 C [实验] 乙醛与新制的Cu(OH)2的反应 [现象]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溶液中有红色沉淀生成。 [总结] ① 反应原理: Cu +2 + 2OH - === Cu(OH)2 ↓;CH 3CHO + Cu(OH)2 → CH 3COOH + Cu 2O + H 2O 。在该反 应中,醛被氧化成酸,Cu +2被还原成Cu 2O ,Cu(OH)2充当的是弱氧化剂。 ② 应用:可以检验醛基。

高中有机化学反应类型、醇醛酸性质练习题(附答案)

高中有机化学反应类型、醇醛酸性质练习题 一、单选题 1.下列有关银镜反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配制银氨溶液时氨水必须过量 B.1mol甲醛发生银镜反应最多生成2mol Ag C.银镜反应通常采用水浴加热 D.银镜反应的试管一般采用浓硝酸洗涤 2.下列物质,一定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的( ) ①CH3CHO ②HCHO ③ ④⑤ ⑥⑦C4H8⑧C2H2 A.②③④⑥ B.①②④⑤⑥⑧ C.③④⑦⑧ D.③⑥⑦⑧ 3.下列除去杂质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 ①除去乙醇中少量的乙醛:加入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加热至沸腾,过滤取溶液 ②除去福尔马林中少量的蚁酸(HCOOH):加入足量饱和碳酸钠溶液,充分振荡、蒸馏,收集馏出物 ③除去苯中少量的苯酚:加溴水,振荡,过滤除去沉淀 ④除去乙醇中少量的水:加足量新制生石灰,蒸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4.下列各化合物中,能发生酯化、还原、加成、消去四种反应的是( ) A. B. CH-CH=CH-CHO D. C. 3 5.能用来鉴别乙醇、甲苯、己烯、四氯化碳、乙醛五种无色溶液的一种试剂是( ) A.金属钠 B.溴水 C.氢溴酸 D.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6.由乙炔、乙醛组成的混合气体,经测定,其中碳的质量分数为72%,则混合气体中氧的质量分数为( ) A.32% B.22.65% C.19.56% D.21.4% 7.下列四个反应中,与其他三个反应类型不同的是( ) A.CH3CHO+H2CH3CH2OH B.CH3CHO+2Ag(NH3)2OH CH3COONH4+2Ag↓+3NH3+H2O C.CH3CHO+2Cu(OH)2+NaOH CH3COONa+Cu2O↓+3H2O D.2CH3CHO+O22CH3COOH 8.将3.6g某饱和一元脂肪醛与银氨溶液完全反应,生成10.8g金属银,则该醛为( ) A.甲醛 B.乙醛 C.丙醛 D.丁醛

乙醛的结构 性质和制备

乙醛的结构、性质和制备 1.基本性质 1.1乙醛的分子结构 乙醛的分子式为C2H4O ,结构简式为CH 3CHO ,有醛基(-CHO )官能团。醛可以看 作是羰基与一个氢原子和一个烃基相连接的化合物。通式为R C H O 简写为RCHO (甲醛例外),醛基位于碳链的一端。 1.2乙醛的物理性质 乙醛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密度比水小,易挥发,易燃烧,易溶于水及乙醇、乙醚、氯仿等有机溶剂。 2.性质应用 乙醛的化学性质: ①加成反应: CH 3CHO+H 2Ni ??→△ CH 3CH 2OH 醛基中的羰基(C O )可与H 2、HCN 等加成,但不能与Br 2加成: CH 3CHO HCN CH3C OH H CN 可用于增长化合物的碳链。 ②氧化反应 1)燃烧: 2CH 3CHO+5O 2??? →点燃 4CO 2+4H 2O 2)催化氧化: 2CH 3CHO+O 2???→催化剂△2CH 3COOH 3)被弱氧化剂氧化: 与银氨溶液及新制氢氧化铜浊液反应: CH 3CHO+2[Ag (NH 3)2]OH ????→水浴加热 CH 3COONH 4+3NH 3↑+2Ag ↓+H 2O (银镜反

应) CH 3CHO+2Cu(OH)2??→△CH 3COOH+2H 2O+Cu 2O ↓(生成红色沉淀) 3.综合应用 乙醛的工业制法: (1)乙炔水化法 CH ≡CH+H 2O 4g H SO ???→CH 3CHO (2)乙烯氧化法 2CH 2=CH 2+O 2????→催化剂加热、加压 2CH 3CHO (3)乙醇氧化法 2CH 3CH 2OH+O 2u g C A ???→或△ 2CH 3CHO+2H 2O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8月25日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中考频度:★★★★★难易程度:★☆☆☆☆ (2017·南京)物质的下列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颜色 B.状态 C.熔点 D.氧化性

1.(2017·北京)下列物质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颜色B.密度 C.可燃性D.沸点 2.下列物质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A.氧气有助燃性 B.氢气有可燃性 C.浓氨水有挥发性 D.一氧化碳有毒性 3.下列有关物质性质的描述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干冰易升华 B.酒精能燃烧 C.二氧化碳比空气密度大 D.二氧化硫有刺激性气味 4.谷氨酸钠是生活中常用的调味料味精的主要成分。下列属于谷氨酸钠化学性质的是 A.易溶于水 B.略有甜味或咸味 C.白色晶性 D.光照条件下不分解 1.【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物质的性质概念,化学性质指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来表现的性质。颜色、密度、沸点均不需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可燃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故选C。学&科网 2.【答案】C 【解析】必须经化学变化才能表现的性质叫化学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的性质叫物理性质。 浓氨水有挥发性,只发生了物质状态的改变,物质种类不变,所以氨水的挥发性是物理性质。助燃性、可燃性、毒性均需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是化学性质。故选C。 3.【答案】B 【解析】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A、干冰易升华,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故是物理性质;B、酒精能燃烧,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故是化学性质;C、二氧化碳比空气密度大,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物理性质;D、二氧化硫有刺激性气味,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故是物理性质。 故选B。 4.【答案】D 每日总结是为了更好的进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二化学下学期醛类物质化学性质综合练习题(附答案)

高二化学下学期醛类物质化学性质综合练习题学校:___________ 题号一二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注意事项: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1卷 评卷人得分 一、单选题 ,正确的是( ) A.它在常温、常压下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 B.现代装修房子的很多材料中都会散发出甲醛等有害气体 C.纯甲醛俗称福尔马林,可用来浸制生物标本 D.甲醛溶液可以浸泡海鲜产品,以防止产品变质 2.下列有关银镜反应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验前试管先用热的烧碱溶液洗涤,再用蒸馏水洗涤 B.向2%的硝酸银溶液中滴入2%的稀氨水,直至产生的沉淀恰好溶解,配得银氨溶液 C.采用水浴加热,不能直接加热 D.可用浓盐酸洗去银镜 3.下列物质不属于醛类的是( ) A. B. C.CH2=CH-CHO D.CH3-CH2-CHO 4.某有机物X,经过下列变化后可在一定条件下得到乙酸乙酯,则有机物X是( ) A.C2H5OH B.C2H4 C.CH3CHO D.CH3COOH 5.下列关于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醛是甲基跟醛基相连而构成的醛 B.醛的官能团是-COH

C.饱和一元脂肪醛的分子式符合C n H2n O D.甲醛、乙醛、丙醛均无同分异构体 6.对有机物的化学性质叙述错误的是( ) A.能使Br2的水溶液褪色,1mol该物质恰好与1mol Br2反应 B.能发生加聚反应 C.既能发生氧化反应又能发生还原反应 D.1mol该有机物与足量H2发生加成反应,可消耗2mol H2 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乙醛分子中的所有原子都在同一平面上 B.凡是能发生银镜反应的有机物都是醛 C.醛类既能被氧化为羧酸,又能被还原为醇 D.完全燃烧等物质的量的乙醛和乙醇,消耗氧气的质量相等 8.已知β-紫罗兰酮的结构简式为,下列关于该有机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其分子式为C13H18O B.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C.属于芳香族化合物 D.能发生加成反应、取代反应、水解反应 9.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醛、乙醛、丙醛通常情况下都是液体 B.醛类都能发生银镜反应 C.醛类催化加氢后都得到饱和一元醇 D.甲醛、乙醛、丙醛都没有同分异构体 10.下列实验能获得成功的是( ) A.将乙醛滴入银氨溶液中,加热煮沸制银镜 B.苯与浓溴水反应制取溴苯 C.向浓溴水中加几滴苯酚观察沉淀 D.2mol·L-1 CuSO4溶液4mL0.2mol·L-1 NaOH溶液混合后加入0.5mL40%的乙醛溶液,加热煮沸观察 沉淀的颜色 11.某饱和一元醛发生银镜反应时,生成21.6g银,再将等质量的醛完全燃烧生成CO2为13.14L,(标准状况),则该醛为( ) A.丙醛 B.丁醛 C.3-甲基丁醛 D.己醛 12.下列四个反应中,与其他三个反应类型不同的是( ) A.CH3CHO+H2CH3CH2OH B.CH3CHO+2Ag(NH3)2OH CH3COONH4+2Ag↓+3NH3+H2O C.CH3CHO+2Cu(OH)2+NaOH CH3COONa+Cu2O↓+3H2O D.2CH3CHO+O22CH3COOH 13.下列关于银镜实验的操作过程图示正确的是( )

醛酮化学性质教案

醛酮化学性质教案 【课堂引入】 装修引起的室内污染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中的一种重要的污染源就是——(学生回答:甲醛);这两幅图片是形像逼真的生物标本,同学们知道它们是浸泡在什么中吗,(学生回答:福尔马林溶液)福尔马林溶液就是——甲醛的水溶液。同学们想知道为什么甲醛具有这样的性质吗,(学生回答:)本节课我们就共同来探讨“醛酮的化学性质”,学习完“醛酮的化学性质”,你就会了解甲醛为什么具有这样的性质。 (板书:二、醛酮的化学性质) 【师】:首先,我们来完成导学案上的“复习回顾”,给同学们1—2分钟的时间,小组内交流你的答案,整理出正确答案。(实物展台:展示2个小组的4题的答案,让其他组的同学找错)。【复习回顾】中的四道题 1、研究有机物化学性质的一般程序是什么, 2、有哪些类别的物质能发生加成反应, 3、醛和酮的结构中含有什么官能团,官能团中的碳原子是否饱和, 4、试着注明以下物质的带“—”C原子的氧化数。 CHCHOH CHCHO CHCOOH 3233 【师】:评价:同学们的掌握情况不错。 【过渡】:下面我们就开始学习“醛酮的化学性质”。 【师】:小组讨论:

要求:每个小组讨论出方案,并作出记录,然后班内交流。 (我的想法:让学生能讨论出两点:?因为存在C=O,所以醛酮能发生加成反应。?因为羰基中C原子的氧化数分别为+1和+2,所以可以发生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师】:总结并展示课件 【师】我们首先来学习第一种反应类型:加成反应。加成反应的原理,我们在第一节已经学习了,下面请同学们用2-3分钟时间把导学案上关于“乙醛和丙酮与一些极性试剂发生加成反应的方程式”交流讨论,并整理出正确答案。 (实物展台:展示2个小组答案,让其他组的同学找错)。 【师】总结,并展示大屏幕:醛酮加成反应的规律动画。 【师】:思考:醛酮与氢气的加成反应还可以归为那种反应类型, (学生回答:还原反应,加氢的反应就是还原反应) 【师】甲醛为什么有毒,实际上就是和蛋白质发生了加成反应,并进一步转化,从而使蛋白质失去了活性,甲醛能防腐也是基于这个原因,有兴趣的同学请课后阅读课本P72页的“身边的化学”。【师】:下面我们接着看醛酮的氧化反应。醛和酮都能发生氧化反应。请同学们思考:醛和酮都能被哪些氧化剂给氧化呢?(学生回答:氧气、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等。引导学生:我们在第一节氧化反应部分学到常见的氧化剂有哪些,)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习题

【活用实例】物质的下列性质不属于物理性质的 是 ( ) A.铁能在潮湿空气中生锈 B.硫磺是淡黄色固体 C.石墨耐高温,熔点高 D.水在4℃密度最大为1 g/mL 【活用实例】下列属于物质化学性质的 是 ( ) A.在天然物质中,金刚石的硬度最大. B.40C时,水的密度最大,为1 g/cm3 . C.酒精能够燃烧. D.氧气是一种无色、无气味的气体. 5.下列变化与氧气化学性质有关的是() A.碳酸钠晶体在干燥的空气里变成粉末 B.铁在潮湿的空气里生锈 C.露置在空气中的石灰水变质 D.常压下,氧气在约-183℃时变为淡蓝色液体 6.下列叙述中,属于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 ) A.纯水为无色无味的液体

B.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氧化镁 C.铜绿受热时会发生分解 D.氧气不易溶于水且密度比空气大 7.1999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开创“飞秒(10-15s)化学”新领域的科学家,使运用激光光谱技术观测化学反应时分子、原子运动成为可能。你认为该技术不能观察到的是 ( ) A.原子中原子核的内部结构 B.化学反应中原子的运动 C.化学反应中生成物分子的形成 D.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分子的分解 9.阅读下面短文,回答有关问题 ①1773年和1774年舍勒和普利斯特里先后发现一种新的气体,②后经拉瓦锡确认,它是空气的组成部分,③这就是我们现已熟知的氧气。④氧气是无颜色无气味的气体,⑤它能供给呼吸,支持燃烧,⑥但氧气能腐蚀钢铁等金属,使它们生锈,⑦少量氧气能微溶于水。 叙述氧气物理性质的是、两句; 述氧气化学性质的是、两句。 10.1860年英国化学家戴维用通电分解法首先从苏打中制得一种金属,并将其命名为“钠”。他对钠作了如下实验:用小刀切下一小块金属钠,切面呈银白

实验五酚、醇、醛、酮的化学性质实验报告

时间: 年 月 日 地点:生科院B108实验室 温度: 实验名称:酚、醇、醛、酮的化学性质 实验性质:基础性 实验要求:必修 实验五 酚、醇、醛、酮的化学性质 一.实验目的 1.学习经典的化学分析方法,了解经典化学分析方法操作简单、成本低廉、易于观察、适用性强的特点; 2.通过实验进一步理解掌握醇、酚、醛、酮的相关化学性质。 二.实验原理 1.卢卡氏实验: 因含C 3—-C6的各种醇类均溶于卢卡氏试剂,反应能生成不溶于试剂的氯代烷,使反应液呈浑浊状,静置后溶液有分层现象出现,反应前后有显着变化,便于观察; 2.高碘酸实验: CH 2(OH)(CHOH)nCH 2OH + (n +1) HIO 4 H 2O + 2HCHO + (n +1) HIO 3 3.酚和三氯化铁的反应: 2 +2Fecl +2Fecl 3 +2HCl 4.与2,4-二硝基苯肼的反应:共轭醛酮与2,4-二硝基苯胺反应生成的沉淀为红色或桔红色; 5.碘仿反应: NaOH (R ) CH 3I + Nao (R) 三.实验器材 正丁醇、仲丁醇、叔丁醇、卢卡氏试剂、乙二醇、甘油水溶液、高碘酸溶液、饱和亚硫酸溶液、希夫试剂、苯酚、三氯化铁溶液、甲醛、乙醛、丙酮、2,4-二硝基苯肼试剂、碘溶液、氢氧化钠溶液 四.操作步骤 1.卢卡氏实验: 取三支试管分别加入1mL 正丁醇、仲丁醇、叔丁醇,然后各加2mL 卢卡氏试剂;用软木塞塞住管口,观察记录混合液变混浊及分层时间; 2.高碘酸实验: 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3滴10%乙二醇、10%甘油水溶液,然后各加3滴5%高碘酸溶液,混合静置5min,各加3~4滴饱和亚硫酸溶液,最后再加1滴希夫试剂,静置数分钟,分别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3.苯酚和三氯化铁的反应: 取一支试管加入5滴苯酚,3滴1%三氯化铁溶液; 4.醛,酮与2,4-二硝基苯肼的反应: 取三支试管分别加入3滴甲醛、乙醛、丙酮,然后加入2,4-二硝基苯肼试剂。边 OH OH CH 3 —C —OH O —C —H O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