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五脏病证辨

五脏病证辨

五脏病证辨
五脏病证辨

五脏病证辨

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肝气虚则恐,实则怒。

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

肺气虚则鼻塞少气,实则胸满喘喝。

肾气虚则厥,实则胀。

肝有病,其外证面青、好洁、善怒,,眦青。好叫呼者,肝病。

心有病,其外证面赤、口干、善笑,舌短、颧赤。好狂者,心病。脾有病,其外证面黄、善噫、善思、善味,唇黄。好歌者,脾病。肺有病,其外证面白、善嚏、悲愁不乐,喘息鼻张。好哭者,肺病肾得病,其外证面黑、善恐欠,,颧与颜黑。好呻吟者,肾病。

肝热小便黄,身热惊且狂,肢烦胁满痛,不得安卧床。(原注:肝热右颊先赤。)

心热痛在心,善呕头痛频,烦闷意不乐,面赤无汗蒸。(原注:心热面颜先赤。)

脏腑病证与五脏病机

脏腑病证与五脏病机 一、心病辨证 ·心病的常见症状 ·心脏本身及其解剖部位的表现:心痛、胸闷等。 ·主血脉功能的失常:心悸怔忡,面、舌改变,脉结代或促等。 ·心藏神的功能异常:心烦、失眠、多梦、健忘、神昏、谵妄等。 ·心病的基本病机 ★虚证心气虚心阳虚心阳暴脱血脉失于充养血行推动无力 心血虚心阴虚神失所藏 ①多由思虑劳神太过---- ②先天不足,脏气虚弱--- ③久病伤心----- ★实证多由痰阻、火扰、寒凝、气郁、瘀血----心火亢盛、心脉痹阻、 血脉运行不畅、痰蒙心窍、痰火扰心、神明闭阻或逆乱。

3 .常见证型 ·心气虚、心阳虚与心阳暴脱 ·病因病机 心气虚证:素体久虚、久病失养、年老体衰----心气不足,鼓动无力 心阳虚证:心气虚证进一步发展,或者寒邪伤阳----心阳虚衰,虚寒内生 心阳虚脱:心阳虚证进一步发展,寒邪暴伤心阳,痰瘀阻塞心窍----心阳衰极,阳气暴脱 ·临床表现 ★心气虚证:心悸,气短,精神疲惫,活动后加重,面色淡白,或有自汗,舌质淡,脉虚。 ★心阳虚证:除有心气虚的症状外,必兼虚寒之症,如心胸憋闷疼痛,形寒肢冷,面色晄白或面唇青紫,舌淡胖或暗紫,苔白滑,脉沉迟或结代等。 ★心阳虚脱:在心阳虚表现的基础上,突然见冷汗淋漓,四肢厥逆,呼吸微弱,面色苍白,或心痛剧烈,口唇青紫,脉微欲绝,甚或神志模糊,昏迷不醒等亡阳虚脱之象。·辨证要点 ★心气虚证:心悸+ 气虚证。 ★心阳虚证:心悸怔忪,胸闷心痛+ 阳虚证。 ★心阳虚脱:心阳虚+ 亡阳虚脱之象。

·心血虚与心阴虚 ·病因病机 心血虚证:脾虚--------------- 生血少→ 失血过多------1 久病失养------1 1消耗多→→→心血不足,心失濡养 劳心耗血------1 心阴虚证:思虑劳神太过→ 热病后期阴伤→→→心阴亏虚,心失濡养,虚热内生 他脏阴虚及心→ ·临床表现 ★心血虚证: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眩晕,健忘,面色淡白无华或萎黄,唇、舌色淡,脉细弱。 ★心阴虚证:心烦心悸,失眠多梦,五心烦热,潮热,盗汗,两颧发红,舌红少津,脉细数。 ·辨证要点 ★心血虚证:心悸、失眠+ 血虚证。 ★心阴虚证:烦悸不宁,失眠多梦+ 虚热证。 3 )心火亢盛证:指心火内炽所表现的多种实热证的候综合病机概括。 ·病因病机

五脏病机

五脏病机 在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中,五脏生理功能失常的机理 心的病机-----心的阴阳气血不足,心火亢盛,心血瘀阻 肺的病机-----肺的宣发肃降失常,肺气虚,肺阴虚 脾的病机-----脾气虚,脾阳虚,脾为湿困 肝的病机-----肝气郁结,肝火上炎,肝阴虚,肝阳上亢,肝血虚 肾的病机-----肾精亏虚,肾气不足,肾阳虚,肾阴虚 一、心的病机 1、心气虚 心气不足,鼓动无力,血脉不充,血行无力。临床常见,面色白,舌质偏淡,动辄心悸,脉象虚弱等症。 心气不足,心神失养,心神功能减退,而见精神不振,思睡但睡眠不深。 2、心血虚 一血虚不足,血脉空虚,濡养之力减弱,故见全身血虚征象,如经常头昏,疲乏无力,面色淡而无华,舌色、唇色淡白,脉细或数而无力等。 二是心神失养,由于血虚,神失所养,则精神不振,思想难以集中,且思考不能持久,甚至神思恍惚。 3、心阴虚 阴不制阳,则心阳偏亢,全身出现虚热;由于心阴不足,宁静功能减退,加上虚热内扰而心神不安 虚热内生----潮热,口干咽燥等 心神不宁----心烦不得眠 4、心阳虚 是心的推动、兴奋与温煦等功能减退,导致中血行无力,甚至瘀滞,心神不振;同时全身出现寒象 心神不振-----精神萎靡,表情困倦 5、心火亢盛 火盛心中,扰动心神;使血行加快,脉道扩张;同时,火热可上炎于舌,下移于小肠,并出理明显的热象。 火扰心神------心烦、失眠、躁动,重者出现谵语、狂躁,甚至昏迷不醒。 心火上炎于舌-----舌红糜烂,舌尖碎痛; 心火沿经脉下移于小肠----- 尿道中灼热疼痛,尿黄赤,或见尿血等症。 6、心血瘀阻 心气虚或心阳虚,血液运行无力,加上阳虚则寒,寒性凝滞,更易使心脉中之血瘀滞; 痰浊凝聚,阻于心脉之中,亦导致心血瘀阻。 心脉瘀阻不通,血瘀气滞----心前区憋闷、疼痛。 7、痰迷心窍 痰浊阻碍心神与外界的沟通, 轻者------精神失常,答非所问; 较重者----神识模糊,呈朦胧状态; 严重者----完全昏迷,不省人事。

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一、概述 本篇重点讨论五脏病中的肝着、脾约、肾著三种疾病。 肝着:“着”即附着,肝着是指胸中气机郁滞而形成的病变。 脾约:“约”为约束。脾约是由胃强脾弱,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津液不布而出现的大便难,小便短数等症的病变。 肾著:“著”同肝之“着”意。肾著则由寒湿之邪痹着腰部而形成的病变。 二、五脏病证举例 (一)肝着证治 肝著,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覆花汤主之。(1) 病机:肝失疏泄,气血郁滞。 临床表现:胸胁苦满不舒,甚则疼痛,常欲蹈其胸上,但欲饮热。 治则:行气活血,通阳散结。 方药:旋覆花汤 旋覆花:行气通络; 葱白:通阳散结; 新绛:活血化瘀。 (二)脾约证治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15)病机:胃热气盛,脾阴不足(胃强脾弱) 趺阳脉浮—胃热气盛强则津液伤 趺阳脉涩—脾阴不足弱者津不布 临床表现:小便短数,大便则坚。 治则:清热缓脾,润肠通便。 方药:麻子仁丸 麻仁、杏仁——缓脾润燥 芍药——酸敛津液 枳、厚、黄——泄热导滞 临床应用:本方临床常用于治疗虚人及老人肠燥便秘、习惯性便秘、产后便秘、痔疮术后便秘等胃肠燥热者。 (三)肾着证治 肾著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16)病机:寒湿痹着,阳气不行。 临床表现: 腰部冷痛沉重:寒湿痹着。

不渴,饮食如故,小便自利:病未及肾本脏。 治法:补土制水,散寒祛湿。 方药:甘姜苓术汤 干姜、甘草:温中散寒 茯苓、白术:健脾燥湿 临床应用: 本方又名肾着汤,不在温肾,而在去在经之寒湿。 临床广泛用于呕吐、泄泻、子肿、遗尿、妇女腰冷带下、寒痹、痿证等病的治疗。

脏腑兼病辩证

脏腑兼病辩证 (一)心肺气虚证 指心肺两脏气虚,以咳喘、心悸、胸闷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 【临床表现】胸闷,咳嗽,气短而喘,心悸,动则尤甚,吐痰清稀,神疲乏力,声低懒言,自汗,面色淡白,舌淡苔白,或唇舌淡紫,脉弱或结或代。 【证候分析】 本证多因久病咳喘,耗伤肺气,累及于心;或因老年体虚,劳倦太过等,使心肺之气虚损所致。 心气虚弱,鼓动无力,则 见心悸怔忡 心 肺 气 虚肺气虚,不能输布津液,水液停聚为痰,则痰液清稀 肺气虚弱,呼吸功能减弱,失于宣降,则为咳嗽,气短而喘气虚脏腑机能活动减弱,则见头晕,神疲,声低懒言,面色淡白 宗气亏虚,气滞胸中,则 胸闷 舌淡,脉弱或结或代,为心肺气虚之征 肺气虚卫外不固,则自汗动则耗气,加重气虚程度,故活动后诸症加剧 【辨证要点】本证以咳喘、心悸、胸闷与气虚症状共见为辨证的主要依据。 (二)心脾两虚证 【概念】心脾两虚证是指由于心血不足、脾虚气弱而表现的心神失养,脾失健运、统血的虚弱证候。 【临床表现】 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健忘(心血虚)纳少,腹胀,便溏;或肌衄(脾气虚) 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女子月经量少色淡、淋漓不尽,(气血不足)舌淡嫩,脉弱 【证候分析】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又具统血功能。脾气虚弱,生血不足,或统摄无权,血溢脉外,均可导致心血亏虚。心主血,血充则气足,血虚则气弱。心血不足,无以化气,则脾气亦虚。故两者在病理上常可相互影响,为心脾两虚证。

心血不足,心失所养,则心悸怔忡 气血不足 气虚机能活动减退,故神倦乏力 心神不宁,故失眠多梦,头目失养,则眩晕健忘 舌质淡嫩,脉细弱 肌肤失荣,故面色萎黄无华 脾虚不能摄血,可见皮下出血 脾气不足,运化失健,故食欲不振,腹胀便溏 妇女经量减少,色淡质稀,淋漓不尽。 【辨证要点】本证以心悸失眠,面色萎黄,神疲食少,腹胀便溏和慢性出血为辩证要点。 (三)心肝血虚证 【概念】 心肝血虚证,是指心肝两脏血液亏虚所表现的证候。多由久病体虚,或 思虑过度暗耗阴血所致。 【临床表现】心悸健忘,失眠多梦,眩晕耳鸣,面白无华,两目干涩,视物模糊, 爪甲不荣,肢 体麻木,震颤拘挛,妇女月经量少,色淡,甚则经闭。舌淡苔白,脉细弱。 【证候分析】心方血,肝藏血,若心血不足,则肝无所藏,肝血不足,则心血不能充盈,因而形成心肝血虚证。心血虚,心失所养,则心悸健忘;心神不安,故失眠多梦;血不上荣,则眩晕耳鸣,面白无华;肝血不足,目失滋养,可致两目干涩,视物模糊;筋脉爪甲失血濡养,可见爪甲不荣,肢体麻木,震颤拘挛;妇女以血为本,肝血不足, 月经来源匮乏,则经量减少,色淡质稀,甚至经闭。 舌淡苔白,脉细弱为血虚之征。 【辨证要点】本证一般以心肝病变的常见症状和血主虚证共见为辩证要点。 附 心脾两虚证与心肝血虚证鉴别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