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我国监护制度的完善

论我国监护制度的完善

论我国监护制度的完善
论我国监护制度的完善

论我国监护制度的完善

摘要:监护制度是现代民法一项非常重要的制度,它是对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以及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进行监督和保护的法律制度。监护的目的在于保护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以及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合法权益,以维护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我国的监护制度起步的较晚,并且由于受到立法认识水平的限制,有关监护制度的立法较为粗糙、笼统,导致其在司法实践中缺乏可操作性。一些应该予以规定的监护内容没有进行规定,一些应该予以变更的内容没有变更,因此在新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面临着诸多新问题。尤其在中国入世之后,更是面临着与国际监护法律制度接轨的问题,而现行的监护制度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关键词:监护制度;法定监护;指定监护;亲权

1. 监护制度的概述

1.1.监护制度的概念

监护,在拉丁语中指称“tuetla”,正如塞尔维(Servius) 下的定义:“是指由市民法赋予的、对那些因年龄原因不能自我保护的自由人给予保护的一种权利或权力。”监护人(tutoers)是指有着上述权利之人。“监护人”的含义来源于他们对被监护人的保护。他们犹如看守寺庙的人被称为寺庙保护人一样。”[1]而罗马法根据塞尔维的定义,把监护曾定义为:“市民法所赋予和允许的那些因年龄而不能自我保护的人给予保护所行使的权威和权力。”[2]这个定义深刻的体现了早期监护制度的一项重要的特征,即强调监护人的权威性。但是,随着监护制度在近代的发展,监护制度更倾向于一种保护制度。

监护制度在不同的国家,不同层面,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有不同的含义和表述,我国学者将其定义为:监护,是指对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进行监督和保护的法律制度。依法对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进行监督和保护的人是监护人,被监督保护的人是被监护人。

1.2. 监护制度的性质

监护究竟是作为一种权利还是义务,或者具有其它性质,直接关系到一国立法中监护的具体内容,影响到监护人和被监护人之间的利益的平衡。因此,确定监护的性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对于监护的性质,我国学术界历来有不同的观点,存在很大争议,主要焦点集中在是否应当确认监护是一种权利。

1、监护权利说,将监护称为监护权,认为只有从性质上把监护视为权利,才能使监护人主动、正确地行使权利,并实现监护的目的。[3]有学者认为我国《民法通则》第18条第2款规定:“监护人依法履行监护的权利,受法律的保护。”这就明文确认监护为一种权利。[4]另外,权利的目的是实现一定的利益,但这一利益并不必然是权利人自身的利益。权利作为实现利益的一种方式,其本质体现的是行为人的意思自由,在这一点上,监护为实现被监护人的利益,有依法独立实施民事行为的意思自由,不受他人甚至被监护人的干预。

2、监护义务说认为,监护并未赋予监护人任何利益,而只课以沉重的负担。因此,就事实而言,监护是法律课加给监护人的片面义务。[5]有的学者认为,监护人的职责就是监护人的各种义务与责任,这些义务与责任归结起来就是监护人负有基于保障社会安定的需要而承担的义务,对于基于保护被监护人合法权益的需要承担义务,因此,监护的性质归根结底只能落到义务上。[6]还有人认为,为了更好地保护被监护人的利益,法律对于监护义务的规定必然多于权利的规定,在相当程度上,甚至只有义务的规定而无实质性权利的规定,所以,监护应当是一种义务而不是一种权利。

3、监护职责说认为:“监护本质是一种职责,而非民事权利。”我国民法设立监护制度纯粹是为保护被监护人的利益,决不允许监护人借监护以谋取自身利益,监护是一种社会公益性质的公职。有的学者认为,监护是一种职责,是权利与义务的有机统一,监护人既享有职权(权利),又负有责任(义务);任何人不能根据自己的意志和利益而推卸或不适当地履行这种责任。还有人认为,我国《民法通则》中关于监护的规定,并未赋予监护人任何利益,而且其中第18条的规定,也显见监护只是一种职责。

上述几种学术观点,权利说不能否认监护是以义务为中心:义务说也不能否认监护的法律规定中应包含对监护人权利的保护,片面强调监护职责说,而忽视了监护的权利性质,违背了权利与义务相一致的法律原则,在实践中会造成许多弊端,不能保证监护制度的完善。事实上,监护作为一项法律制度区别于其它社会调整方式之处就在于它同时包含权利、义务两方面的内容,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监护的性质也同样体现了权利义务的对立统一,从罗马法规定监护开始至今,监护始终强调对被监护人利益的保护,监护一直带有明显的职责性质,任何监护的法律规定

都一直强调了监护的义务性质,我国《民法通则》对监护的法律规定也概莫能外。

笔者认为应采纳职责说。理由如下:监护人要有一定的权利,并不意味着监护在性质上就是权利。首先,任何权利都以一定的实有利益为基础,权利都要体现权利人的利益,而监护制度的着眼点在于保护被监护人合法权益,而不是为监护人自身的利益。其次,按照法律规定,监护关系的设定不应附带任何条件。监护人不能基于自身利益考虑而决定是否履行其监护之责,只要监护人不履行其监护之责,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既然监护不是一种权利,也不能说监护是权利义务统一体。因此,监护在本质上是一种职责。监护人既享有职权(权利) ,又负有责任(义务) 。从整体上看,我国监护制度注重监护人所负有的职责以及职责的正确履行。《民法通则》第18 条规定“监护人应当履行监护职责”,正是认为监护在性质上是一种职责观点。

2. 监护制度在我国的现状

2.1.监护制度的立法规定

依据我国现行的《民法通则》的规定,以监护关系产生的途径和方法作为标准,将监护分为法定监护和指定监护两种:

2.1.1.法定监护

法定监护,是指由法律在一定范围的人员或者单位中直接规定监护人。

对不满18 周岁的未成年人,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十六条的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法定监护人。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经死亡或者没有监护能力的,由下列人员中有监护能力的人担任监护人:(一)祖父母、外祖父母;(二)兄、姐;(三)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愿意承担监护责任,经未成年人的父、母所在单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同意的。没有第一款、第二款规定的监护人的,由未成年人的父、母所在单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民政部门担任监护人。”

对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根据《民法通则》第l7条规定:由下列人员担任监护人:(一)配偶;(二)父母;(三)成年子女;(四)其他近亲属;(五)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愿意承担监护责任,经精神病人的所在单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同意的。对担任监护人有争议的,由精神病人的所在单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在近亲属中指定。对指定不服提起诉讼的,由人民法院裁决。没有第一款规定的监护人的,由精神病人的所在单位或者住所

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担任监护人。

2.1.2.指定监护

“指定监护,是指没有法定监护人或者对担任监护人有争议的,由有关单位或人民法院在一定范围人员中依法指定监护人。”[7]

对未成年的指定监护,我国现行的《民法通则》第16条第3 款规定:“对担任监护人有争议的,由未成年人的父母所在的单位或者未成年人的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在近亲属中指定。对指定不服提起诉讼的,由人民法院裁决。”

对精神病人的监护,我国《民法通则》规定,当担任精神病人的监护人有争议时,由精神病人的所在单位或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从近亲属中指定监护人。对指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由人民法院指定监护人。指定监护应遵从监护人顺序,只有前一顺序的监护人无监护能力,或者由其担任监护人对被监护人明显不利时,才能从后一顺序有监护能力的人中选择确定。

2.1.

3.监护的法律责任

监护的法律责任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的法律责任:一是监护人侵害被监护人合法权益而产生的民事责任;二是第三人侵害监护人的监护权产生的法律责任。现代各国有关监护的立法,基本上都确立了监护人侵害被监护人的合法权益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原则,其内容包括人身以及财产两个方面的责任。如《德国民法典》、《法国民法典》和《瑞士民法典》等都有类似的规定。我国现行的《民法通则》第18 条第3 款规定:“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或者侵害被监护人的合法权益的,应当承担责任;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修理、重作、更换;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给被监护人造成财产损失的,应当赔偿损失。”有关第三人侵害监护权问题,在立法上的根据是现行《民法通则》第18 条第2 款的规定:“监护人依法履行监护的权利,受法律保护。

2.2.监护制度的缺陷

虽然我国现行的监护制度已经有了比较规范的内容,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在家庭结构、家庭观念和生活节奏等诸多方面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出现了离婚率不断上升、婚外情导致家庭不稳定等社会新情况,这为我国的监护立法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具体来说,我国还没有建立系统完整的监护制度,一些有关监护的立法在很多方面还难以适应我国社会关系和家庭关系的发展。这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2.1.监护内容的规定过于概括笼统

监护的内容一般可以分为监护事务和监护责任等部分。但又可以分为人身监护和财产监护。例如根据《德国民法典》的有关规定,监护事务的内容包括对被监护人的人身监护、财产监护以及民事行为的代理。而1970 年《法国民法典》也规定:“照管被监护人的身体;代理根据法律或习惯准许被监护人自己行动之外的其他一切民事行为;谨慎地稳妥地管理被监护人的财产,并对其管理不当可能产生的损害负赔偿责任。”“监护人在一些事项上,如处分行为,须经亲属会议同意。”而有关未成年人财产的监护,各国立法的规定也更为详尽,主要包括监护人就职时须制定未成年人财产目录的规定,对被监护人财产的管理方式和范围及其限制的规定,监护人定期进行财产状况报告的规定等等。例如《澳门民法典》规定,监护人应当负责管理被监护人的财产,但如果监护人以无偿的方式处置未成年人的财产、承租未成年人的不动产、取得未成年人的财产权和为未成年人订立义务性合同等,必须经过法院的许可才能进行。

反观我国现行的《民法通则》,仅仅在第18 条中规定:“监护人应当履行监护职责,保护被监护人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除为被监护人的利益外,不得处理被监护人的财产。”而我国现行的《婚姻法》仅有四个条文间接涉及。我国这种概括性的规定,不仅仅违背了法律的规范性、明确性和具体性的内在旨意,也使实践中难以操作,而且不利于明确监护人的权利和义务,使被监护人的人身和财产权利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监护责任,就是指监护人的责任。就其责任的范围来说,监护人的责任有狭义上的责任和广义上的责任两种。狭义上的监护责任仅仅是指监护人的过错责任。例如《台湾民法》规定,监护人在执行财产上的监护事务的时候,由于过失致使被监护人的财产遭受损失的,应当负赔偿责任。而广义上的监护责任则包括监护人的过错责任和监护监督机关的过错责任两种。例如《德国民法典》规定,监护法院的法官由于过错造成被监护人人身或财产的损害时,应当依职务侵害的规定承担责任。关于监护人的责任,有的国家立法采取的是概括规定的方式,有的国家采取的是分别规定的方式。我国现行的《民法通则》则采取的是概括式的、狭义式的规定,这和我国《民法通则》没有明确规定监护监督制有关。这种方式的规定虽较为简明扼要,但是比较笼统,造成实践难以操作的问题。例如,是否包括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在内的所有的监护人有过失都应当承担赔偿责任?怎么认定监护人是否存在过失?如果被监护人的权益受到侵害,应该由谁代理来行使赔偿请求权?赔偿请求权是否应当有时效的

限制?监护人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委托他人代为行使监护职责?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家庭关系和财产关系也日趋复杂化,监护的重要性也逐渐突显出来。如果上述一系列问题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将非常不利于被监护人人身权和财产权的保护,从而也不利于财产关系和家庭关系的稳定。

2.2.2.未设立亲权制度

由于受社会主义民法无私权的理论影响,我国现行法上并无亲权的概念,也无亲权制度的完整规定。但有关亲权内容的实质性法律条文却散见于不同层次、不同效力的立法文献中,这些规定共同构成了我国目前亲权制度的全貌。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已初步建立了实质意义的亲权制度。不可否认,上述规定对保护未成年子女利益、促进亲子关系的发展的确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这些规定所体现的两性平等、保护未成年子女利益等价值与理念在亲权法的立法完善中仍应得到坚持。[8]但是,由于这些规定都过于简单抽象,权利义务要求极不明确,没有形成完整的法律制度,造成了适用法律上的困难,使得亲权制度中积极的、有意义的内容难以渗透到人们的法律意识中去,使得保障未成年子女合法权益的宗旨难以实现。我国现行法律中,除了带有亲权性质的关于父母对未成年子女权利义务的相关规定有抽象性缺陷以外,有关亲权制度的立法中还存在的一个重大缺陷是:现行有关调整父母子女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规范是将具有亲权性质的父母对子女的人身、财产照护与其他监护人的监护职责合并在一起规定的,即立法上采取的基本上是监护制度吸收亲权制度的体例,没有区分亲权制度与监护制度,甚至将两种制度混淆起来。由于亲权制度与监护制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法律制度,二者各有其适用空间,并在各自的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目前我国所采用的这种大监护概念既使得亲权制度不能发挥出其应有作用,同时又妨碍了监护制度的完善和实行。

2.2.

3.有关监护人资格的规定不够完善

对于监护人资格各国立法大多作了具体的规定。例如,根据1900 年《德国民法典》第1775 条的规定,监护人的人数以一人为原则,如果有数个兄弟姐妹同时需要监护人时,也是以一个监护人为原则,除非在被监护人的财产难以管理等特殊情况下,才可以选数个监护人同时执行监护事务,但监护法院可以将一对夫妻视为一名监护人共同任命为监护人。这些人在被选任为监护人后,只要具备监护人的资格,必须接受监护职务,否则将会受到强制金的处罚或者负损害赔偿责任。相比较而言,我国现行《民法通则》的规定则较为笼统并缺乏可操作性,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监护能力的认定

我国现行《民法通则》仅仅笼统地规定监护人需要有监护能力,但却没有具体说明什么是“有监护能力”。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也只是主要从身体健康状况、经济条件、与监护人在生活上的联系状况等因素进行考虑。而没有从监护人的品行、文化素养、监护人和被监护人之间除经济联系以外的其他关系等因素加以考虑,所以很难有效地保证监护人能够真正的尽职或有效地防止监护人的侵权行为,这不仅不利于提高监护水平,更不利于被监护人的成长。

社会组织和单位做监护人

有关社会组织或单位作为监护人,在实践中缺乏可行性与合理性。因为要求企业作为监护人是不合理的,作为监护人的监护事务是繁琐而具体的,企业除非派出专人,否则是难以胜任的。如果在一个企业中有多个职员或者职员的亲属需要监护,那么企业就得派出相当多的数量的专门人员,如此重负,企业还如何面对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只能使企业破产倒闭或者难以继续经营。从而使企业无法执行监护事务。由此可知企业作为监护人是不具有可行性的。而国家机关作为社会管理机构,担负着繁重的社会事务,同时国家机关也没有自己独立的财产,因而其本身也并不适宜承担监护职责。其他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所以也不适合担任监护人。

居委会做监护人

规定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作为监护人也是不合适的。居委会和村委会都属于群众性自治组织,其本身既没有资金也没有专职人员,也无法承担监护事务。当然,它们可以作为监护监督机关对本组织内的监护人的监护事务进行监督。

2.2.4.对于监护人种类的规定不尽合理

从英国、美国、德国等世界各国的立法例来看,根据监护人产生的方法不同,监护人一般分为指定监护人、法定监护人和选定监护人:(1)指定监护人,是指未成年人父母遗嘱指定的监护人,在父母都丧失了监护能力或者父母死亡而无遗嘱指定的情形下,才由法定监护人承担监护职责;(2)法定监护,是指由法律直接规定的当然的监护人为法定监护人。根据世界各国的立法例,法定监护人通常情况下由被监护人的直系尊亲属担任。例如《法国民法典》第407 条规定:“如后死亡父母未选定监护人时,对婚生子女的监护权,即被授予亲级最近的直系尊血亲。”(3)选任监护,是指由监护当局,即由监护官署和监护法院决定的监护人。例如《法国民法典》第404 条规定:“如无遗嘱指定的监护人,亦无直系尊血亲监护人,或被指定担任监护者停止

其职权时,亲属会议应为未成年人指定一名监护人。”而我国现行《民法通则》中将监护人分为法定监护人和指定监护人两种。指定监护人,是指当对担任监护人有争议时,由被监护人所在单位或者其父母所在单位或者被监护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从近亲属中指定监护人。而对于指定不服提起诉讼而由法院裁定为监护人的通常也被视为指定监护人。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现行《民法通则》的规定有两个不尽合理的地方:第一,没有规定遗嘱指定监护人的方式似有悖于当事人意思自治的原则。除此原因外,父母基于亲权而在遗嘱中指定的监护人通常是自己比较信任的人,由这些人作为监护人,对于被监护人是较为有利的,法律没有否定的必要。第二,我国现行《民法通则》中的指定监护人,实际上就是选定监护,但是将单位和居委会、村委会作为选定机关显然是不合理的。从世界各国的相应规定来看,选任机关主要为亲属会议或者法院,这是因为亲属会议是由被监护人的亲属和朋友组成,比较熟悉被监护人的情况,而法院作为公权机关,具有权威性。而从我国的规定来看,除了村委会以外,单位或者居委会不一定真正了解被监护人的家庭情况,因而将其作为选定机关,实际上并不能保证选定的监护人是最为合适的。这也不利于被监护人的成长和保护被监护人的合法权益。

2.2.5.没有规定监护监督机关

设定监护监督制度的目的在于更好地保障被监护人的利益,所以世界上许多国家都规定了监护监督机构和监护监督人。例如德国的监护法院,法国的亲属会议,瑞士的监护官厅等。《德国民法典》、《法国民法典》等也都具体规定了监护监督人,并对其产生、职责和资格等进行了具体的规定。这些法律规定,是为了保护被监护人的利益,并对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或者违反法定义务而侵害被监护人的利益的行为进行监督和制约。反观我国现行《民法通则》,由于没有规定监护监督制度,所以很难监督监护人的所作所为。近些年来,儿童辍学经商、被迫沿街乞讨或者耍杂艺,甚至被黑社会控制起来从事一些非法活动的现象屡屡发生,这与我国监护制度缺乏对监护人的监督和制裁有极大的关系。近些年来也有一些学校起诉在义务教育阶段中途辍学的学生的家长,这反映了学校对义务教育法认识的提高,但是作为学校面对着众多的学生,难以对所有的学生家长一一加以监督,由此由学校作为监护监督机构,不仅仅缺乏法律根据,在实践中也是不可行的。

2.2.6.被监护人的范围规定过窄

《民法通则》将监护对象规定为两类:一类是未成年人,另一类是精神病人。未

成年人智力并未成熟,不能权衡利弊,从事社会经济活动,在法律上自有保护之必要。而精神病人神志不清,不能自制自己的行为,亦应受法律的特殊保护。但是将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只限定为精神病人是不够全面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成立有两个条件:①当事人对自己行为的后果没有预见性;

②当事人由于生理条件的限制无法实施某种行为。自然人具备以上两个条件之一的,都有可能成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如植物人、重危病人或生理功能不全的残障人。植物人、重危病人的精神能力己经丧失或部分丧失,己无行为能力或行为能力受到限制,也无法或不能完全理解其行为,更无法预见其行为的后果。残障人在生理某方面有缺陷,其智力和精神状态可以理解自己的行为,也能够预见其行为的后果,只是由于生理条件限制其在某方面无法行为,不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从事民事行为。因此,植物人、危重病人和部分生理功能不全的残障人亦属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都可成为监护的对象。在其利害关系人向法院提出申请后,法院可以宣告植物人、危重病人和生理功能不全的残障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对于社会上这些弱势群体,可以通过限制其行为能力和设置监护对其进行必要的保护,如前文所述,这类人在国外的立法中早己列为被监护对象

3. 完善我国监护制度的立法构想

3.1.设立独立的亲权制度

亲属法律制度,完成《婚姻法》、《收养法》等亲属法律向民法典的回归。“婚姻家庭编”应该至少设有:通则、结婚、夫妻、离婚、父母子女、收养、抚养等部分。其中,将亲权制度规定在“父母子女”这部分内容里。直接使用“亲权”这一法律术语,以便于表述的准确及与其他国家亲权制度的交流和借鉴。

具体来说,“亲权”的内容至少应该包括:(l)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姓名决定权,居所决定权,教育权,财产管理权,法定代理权,对十六周岁以上的未成年子女的职业许可权;(2)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管教、保护的权利和义务;(3)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替代责任。此外,还要对亲权的丧失的条件作出明确规定。

现实生活中,许多父母还秉持落后的封建家长式的观念,甚至因此造成了未成年人身心的伤害。所以,在亲权制度中,尤其应该强调亲权即使权利又是义务的特殊性质,以防止父母抛弃或滥用亲权。

要注意与与监护制度的衔接。要指明父母死亡或丧失亲权的后果,以实现亲权制

度和监护制度的顺利衔接,即监护是亲权的补充和延伸—“父母一方死亡或丧失亲权的,以另一方为未成年子女的亲权人;父母双方都死亡或丧失亲权的,应当依法为未成年子女另行设置监护人”。[9]

3.2.应当具体而明确的规定监护人资格

对于监护人资格,大陆法系国家和英美法系国家大多作了具体的规定。而我国现行《民法通则》对于监护人资格的规定则显得过于笼统,对此笔者认为应当具体界定监护能力的范围。监护人具有监护能力,这是取得监护资格最基本的前提条件,也是法律对监护人担任监护职责提出的一项具体要求。我国现行的《民法通则》仅仅笼统地规定了监护人必须具有监护能力,却没有具体地说明什么是所谓的“监护能力”。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1 条对监护人能力的司法解释也是主要从监护人的身体健康状况、经济条件以及与被监护人的生活上的联系情况等因素加以考虑,并没有注意考虑监护人的品行、文化程度和监护人与被监护人之间除经济联系以外的其他关系等因素,从而难以保证监护人能够真正担当起监护职责或者阻却监护人的侵权行为,也不利于监护水平的提高和被监护人的成长。因此,在监护制度的立法中除了原则性的规定监护能力外,还应当列举规定哪些情况不具有监护能力或者规定具有监护能力要具有哪些要件。笔者认为,以下情况下可以认定为监护人不具有监护能力:(1)监护人因疾病伤残或经济极度困难等原因不能实际履行监护职责;(2)监护人因犯罪被处以剥夺自由的刑罚

3.3.具体合理的规定监护人以及监护人的种类

从世界各国的立法例来看,根据监护人产生的方法不同,监护人一般分为指定监护人、法定监护人和选定监护人。我国《民法通则》中规定的监护人分为法定监护人与指定监护人两类。而其中指定监护人是指当对担任监护人有争议时,由被监护人所在单位或其父母所在单位或被监护人住所地的居委会、村委会在近亲属中指定监护人。而对指定不服提起诉讼而由法院裁定的监护人通常被视为指定监护人。当然这里我们所要说明的是,我国现行立法和司法实践中所说的指定监护,实际上等同于国外立法例中的选定监护。也就是说在未成年人的法定监护人中选定监护人,其实质上也是我国法定监护的一种具体的落实措施,而不是在法定监护人之外的指定监护。由此可以说,我国现行的《民法通则》实际上规定了法定监护人和选定监护人。为了能够更好的保护被监护人的合法权益,同时也为了体现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我国现行《民法通则》应当在规定了法定监护人和选定监护人的基础上,补充规定遗嘱指定监护人

与委托监护人。尽管我国也有遗嘱指定监护设立监护人的情况,但却不能叫做一种形式。因为遗嘱指定设立的监护人是没有优先效力的,只要存在争议便可以被推翻。因此,为了能使被监护人的利益得到及时有效的保护,鉴于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的监护监督机构的实际情况,在监护制度中确认遗嘱指定监护,是必要而可行的。而所谓的遗嘱指定监护,是指父母在生前设立遗嘱对未成年人子女由谁来监护而所为的指定。

[10]但需要指出的是,用遗嘱的方式来设立监护人应当符合一定的条件,监护关系才能成立。这些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只有未成年人的父母才有资格通过遗嘱来为未成年子女指定监护人,而父母之外的其他法定监护人是无权来指定的;第二,被遗嘱指定为监护人的公民同意为监护人;第三,父母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不能用遗嘱取消另一方的监护资格,除非另一方丧失了监护能力;第四,在父母指定不一致时,以后死的一方指定的监护人为准。对于不同监护种类之间的相互效力问题,遗嘱指定监护的效力要优于法定监护,而遗嘱指定监护人也要较法定监护人优先。另外,遗嘱指定监护人、法定监护人和选定监护人如果有正当理由确实不能亲自履行监护职责时,依法可以在一定期间内,将其特定的监护事项委托给他人代为履行监护职责。而受托人虽接受委托而成为被委托监护人,但他并不是委托人的代理人,也不是全权的监护人,而只是就委托的特定事项负责,并对该特定事项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人而已。在受托人接受委托监护期间,被监护人致他人损害时,应当由被委托监护人负法定监护人的赔偿责任,委托人对此不负连带责任。

3.4.应当完善我国的监护监督制度

纵观大陆法系各国的监护立法制度,大多都规定了监护监督体制,但这些体制也大都规定了监护监督人和监护监督机构的双重监督体制,并普遍以国家公权力介入监护事务。例如《德国民法典》第1799 条规定,监护的监督人应当将监护人违背义务的情形以及一切应当提请监护法院干预的情形,不延迟的通知法院,特别是通知监护人的死亡,或者是发生其他使监护人的职务终止或者使监护人的免职成为必要的情况。考虑到中国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中国在立法上应当采取监护监督人和监护监督机构的双重监督体制。监护监督人可以由法定监护人通过遗嘱的方式指定;如果没有遗嘱指定时,可以从有监护能力而没有担任监护人的人员中选定;如果上述两种情况都没有时,人民法院应当依当事人的请求指定,但是不宜依职权主动指定,以便充分尊重私法自治在家庭领域上的作用。也就是说,在司法实践中,监护监督人是可以没有的。在确定监护监督机构方面,应当确定人民法院是唯一有权决定监护以及监护

监督事务的机构,并废除现行立法中由单位、村委会和居委会也可以作为监护权力机关的规定。立法上可以在基层法院和人民法院设立监护法官,专职负责有关监护事务,同时由人民法院在居委会或者村委会中指定专人负责本辖区内的监护监督事务,并定期或者随时向监护法官汇报,并且在监护监督人缺位时代为行使监护监督人的职责,但是其仍然属于监护监督机关的组成部分。由于我国人民法院组织体系日趋完备,并且在大中小城市的主要街道以及农村中较大的乡镇已设立了人民法庭,在加上居委会或者村委会对管辖区内事务最为了解,指派专人负责可以消除机构监督时的相互推诿的状况,也可以保证监护事务的顺利实施。在明确了监护监督人和监护监督机构的职权划分以后,我们还要将两者各自的权利义务加以规定。有关监护监督人的职权,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1)听取有关监护人的述职;(2)监护监督人是否能履行或者认真的履行监护职责;(3)监护监督人对于被监护人的人生控制是否已经超过了必要的限度;(4)监护监督人是否侵犯了被监护人的财产权利;(5)监护监督人是否有虐待被监护人的行为;(6)在未成年人成长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精神病人恢复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时,向人民法院申请撤销监护人并进行终止登记;(7)对监护人对被监护人的侵权行为负责代理被监护人向人民法院起诉等。在监护监督人缺位时,该职权由人民法院指定的居委会或村委会行使。监护监督人在履行职责的同时应尽到善良管理和谨慎的义务,在其出现了缺位的事由时,应当予以撤换,并且对于监护监督人应当适当的补偿,该补偿办法可以视具体的情况由被监护人或者国家承担。

3.5.扩大成年监护的保护范围

在成年人监护制度的预设中,被监护人的范围理应及于各类障碍者,并冠以“身心障碍者”之称谓,除保留原有的精神病人外,还应增设智力障碍者(智商低下者、弱智者、多重障碍者、自闭症者);高龄者(老龄痴呆者);身体残疾者(植物人、危重病人、生理功能残缺者);……。

由于受监护保护的主体范围取决于成年人行为能力欠缺制度的主体范围。为了最大化的保护到所有的需要保护的身心障碍者,就需要对成年人行为能力欠缺及宣告制度作出根本性的调整。

其一,废除成年人行为能力欠缺宣告制度。

行为能力欠缺的司法宣告,实质上是剥夺个人的行为自由,以换取交易安全。自由(自己决定)和交易秩序都是法律的基本价值。民法奉行意思自治,核心是“自己决

定”这一价值观。作为民法中的人法,自由(自己决定)的价值比交易安全更为优先。”

[11]当代,尽管法的价值取向多元化,但最根本、最主要的还是自由。正因如此,各国纷纷废除禁治产宣告。我国的现行的宣告制度,先剥夺再保护,已经明显落伍于当代民法所追求的价值观。

罗马法没有行为能力欠缺宣告制度,一个人是否是精神病人,罗马法认为这是事实问题,不需经法院宣告。行为能力的有无,完全是以行为时行为人的神智是否清楚而定,通过个案审查来推定行为能力的“有”或“无”。[12]废除行为能力欠缺宣告的制度,改为行为能力的个案事实审查制度。即对民事行为效力的认定,依据个人在作出具体行为时的精神状态,经由司法鉴定程序,确定具体行为能力的“有”或“无”。宣告制度的取消更与现代监护人(行为能力欠缺者的法定代理人)的设立理念相吻合。现代监护制度的理念是在不剥夺行为能力的前提下,对各类行为能力欠缺者进行照顾保护,通过监护人的援助来实现受监护人生活的平常化。而无行为能力的明显缺陷在于漠视本人剩余的意思能力,导致大量无效和效力待定法律行为,阻塞了交易。对具体行为的个案事实审查,则意味着法律原则上承认其有行为能力,仅在具体的某一行为上无行为能力,如此,对行为能力不足者给予了最大程度的尊重,尤其满足老年人的需要。[13]

其二,原有的成年人民事行为能力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及“无民事行为能力”。建议取消原有的“限制民事行为能力”这一层次。对成年人民事行为能力采用两分法:“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无民事行为能力”。这种分类也与法医学中的司法鉴定标准有机整合,结束了医学与法学分而治之的长期脱节状态。[14]依上文主张废除司法宣告后,行为人不再被宣告无行为能力和限制行为能力后,行为人均依行为时的精神状态接受司法鉴定的判断,而法医学通常对民事行为能力的司法鉴定标准采用“有”和“无”的两段式结论,并未完全采用现行民事行为能力的三分法位标准。[15]

结束语

监护制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法律制度,它直接关系着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合法权益的保护,同时也关系着社会的稳定。但我国目前的监护立法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和漏洞,这些都不利于有效解决监护纠纷,也不利于社会生活的稳定,所以我们应当借鉴国外先进的监护法律制度,对我国的监护立法进行修改和完善,填补其立法空白,以适应新形势下不断发展和变化的监护法律关系。

注释

[1][意] 桑德罗·斯奇巴尼.婚姻·家庭和遗产继承.费安玲译[M].北京:中国政法大

学出版,2001.151.

[2]龙卫球.民法总论[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276

[3]杨立新:《人身权法》,中国检察出版社1996年版,第870页。

[4]胡平:《婚姻家庭继承法论》,重庆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06页

[5]彭万林主编:《民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88页

[6]梁慧星:《民法总论》,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96页

[7]江平.民法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111.

[8]刘士国.民法总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36 页.

[9]夏吟兰,高蕾.建立我国的亲权制度[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5,(4).

[10]王利明:《中国民法典学者建议稿及立法理山·人格权编、婚姻家庭编、继承编》,

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 322页

[11]史尚宽.亲属法[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2.

[12]【日】大村敦智:《民法总论》,北京人学出版钊2004年版,第30页。

[13]李霞:“成年后见制度的日本法观察—兼及我国的制度反思”,载《法学论坛》2003

年第8期。

[14]李霞:“成年后见制度的日本法观察—兼及我国的制度反思”,载《法学论坛》2003

年第8期。

[15]马长锁:试论民事案件中的司法精神病学鉴定,载《法学杂志》2000年第4期,

第67页。

2020版职业安全健康监护管理制度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2020版职业安全健康监护管理 制度 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duction management. Safety and production are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2020版职业安全健康监护管理制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和卫生部《职业性健康检查管理规定》,结合本矿实际,制定本制度。本制度主要包括职业安全健康检查、职业安全健康监护档案管理等内容。 1、建立健全职业安全健康监护制度,保证职业安全健康监护工作的落实。 2、组织从事接触职业危害作业的职工进行职业健康检查。职工接受职业安全健康检查应当视同正常出勤。 3、按照有关保护妇女的劳动法规,安排工作要充分考虑妇女的生理特点,依法保护妇女的合法权益。 4、不得安排有职业禁忌的职工在其所禁忌的环境从事作业。 5、不得安排未成年人接触职业危害的作业场所;不得安排孕期、哺乳期的女职工从事对本人和胎儿、婴儿有危害的作业。 6、依法组织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的员工定期进行职业安全健康检

查。发现职业禁忌或者有与所从事职业相关的健康损害的职工,应及时调离原工作岗位,并妥善安置。具体包括: (1)上岗前职业性健康检查:对准备从事有害作业和对健康有特殊要求作业的劳动者及已就业调换到新的有害作业岗位的工人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现职业禁忌症,受检率确保100%。 (2)定期职业卫生健康检查:对从事粉尘作业的井上、下接尘职工及原从事采掘满四年的职工每两年检查一次,受检率达100%。 (3)对接触噪声、振动等和接触化学性有害因素(放炮工、采掘工、电气焊等)的劳动者每两年检查一次,对职业病患者及观察对象每年检查一次,受检率达100%。 (4)对脱离粉尘作业及其它有毒有害作业的工人要进行离岗前健康检查,受检率确保100%。 7、劳动者职业安全健康检查的费用,由矿承担。 8、本矿定期进行职业安全健康检查的周期一般为两年,特殊工种、职业禁忌人员为一年。 9、及时公示职业安全健康检查结果,将健康检查结果如实告知

论我国监护制度的完善

论我国监护制度的完善 一、引言 监护制度是一项重要的民事法律制度,是指对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行为能力人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民事权益进行监督和保护的法律制度。 我国监护制度主要规定在《民法通则》第二章第二节中,《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高院意见》)公民(二)中作了补充规定,内容包括监护人的资格、监护的设立、监护人的职责等。上述规定奠定了我国监护制度的框架,为民事审判和司法实践奠定了基础。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关系日益复杂化,现行监护制度的不足日益显现。 二、我国监护制度的现状 (一)未区分监护与亲权,使亲权人和监护人的权限相混淆。 现代意义上的监护制度起源于罗马法的监护和保佐制度。二战前后,各国先后制定监护法典和亲权法,将监护与亲权较严格的区分开来。亲权是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人身和财产的管教、保护的权利,是基于父母子女这一特定的身份产生的专属于父母的权利。监护是指对未成

年人和精神病人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进行监督和保护。其中,履行监督和保护责任的人,称为监护人;被监督保护的人,称为被监护人。监护和亲权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 (1)立法原则不同。亲权立法采取的是放任主义。亲权因父母子女之间的血缘关系而自然产生,法律对父母持信任态度,对亲权的限制较少。监护立法采取的是限制主义,监护的承担必须经过法定程序才能够取得,受法律限制较多。 (2)属性不同。亲权确定的是父母子女之间的身份权,属于亲属法上的身份权,是亲属法的具体内容。监护确定的是监护人与被监护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既包括亲属法上的内容,也包括民法上的内容,但是他不是亲属法上的身份权,而是亲属法外的身份权。 (3)权利主体范围不同。亲权的主体仅限于父母,非常单一。监护权的主体范围较为宽泛,可以是公民个人,也可以是法律确定的相关单位组织。 (4)具体内容不同。亲权的内容包括对未成年子女的养育和保护的权利,内容不可约定;监护的内容范围大于亲权,侧重于对被监护人的人身、财产的保护,不具有养育的内容,可以法定,也可以约定。

操作监护管理制度通用版

管理制度编号:YTO-FS-PD435 操作监护管理制度通用版 In Order T o Standardize The Management Of Daily Behavior, The Activities And T asks Are Controlled By The Determined Terms, So As T o Achieve The Effect Of Safe Production And Reduce Hidden Dangers. 标准/ 权威/ 规范/ 实用 Authoritative And Practical Standards

操作监护管理制度通用版 使用提示:本管理制度文件可用于工作中为规范日常行为与作业运行过程的管理,通过对确定的条款对活动和任务实施控制,使活动和任务在受控状态,从而达到安全生产和减少隐患的效果。文件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 1、操作监护人必须经考核合格并经有关部门授权; 2、操作监护人在实际操作中不能一人担当; 3、操作时必须严格执行操作票制度; 4、监护人一般不参加操作,特殊情况下,只有在核对无误后监护人才能协助操作; 5、监护人在监护时间内不得兼作其它工作; 6、监护人在监护中不得离开监护地点,如必须离开现场需请示更换监护人并在离开前将操作进行状况交待清楚; 7、监护人需认真监护操作的正确性并及时纠正违反安全的动作;如在监护工作中发现异常情况,必要时可暂停工作,立即向上级汇报,不得擅自更改操作票; 8、操作人进行操作时,必须根据值班调度员或值班负责人命令,复诵后执行; 9、停电、拉闸操作必须按照断路器(开关)——负荷侧隔离开关(刀闸)——母线侧隔离开关(刀闸)的顺序操作,送电合闸操作应按与此反顺序进行,严防带负荷拉

监视居住必须遵守的规定是什么

监视居住必须遵守的规定是什么 1、在没有经过执行机关批准的情况下不能擅自离开执行场所、不能随意会见他人或者进行通信。 2、在司法机关依法传讯的时候需要及时到案。 3、不能通过任何手段、形式,对证人作证进行干扰。 4、不能对证据有毁灭、伪造,也不允许有串供行为。 5、需要将相关的出入境证件、身份证件、驾驶证件等交由执行机关保存。 一、监视居住必须遵守的规定是什么 《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七条规定,被监视居住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当遵守以下规定: (一)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离开执行监视居住的处所; (二)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会见他人或者通信; (三)在传讯的时候及时到案; (四)不得以任何形式干扰证人作证;

(五)不得毁灭、伪造证据或者串供; (六)将护照等出入境证件、身份证件、驾驶证件交执行机关保存。 被监视居住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违反前款规定,情节严重的,可以予以逮捕;需要予以逮捕的,可以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先行拘留。 二、监视居住由谁执行 人民检察院核实犯罪嫌疑人住处或者为其指定居所后,应当制作监视居住执行通知书,将有关法律文书和有关案由、犯罪嫌疑人基本情况的材料,送交犯罪嫌疑人住处或者居所地的同级公安机关执行。人民检察院可以协助公安机关执行。公安机关收到有关法律文书和材料后,应当立即交由犯罪嫌疑人住处或者居所地的县级公安机关执行。负责执行的县级公安机关应当在二十四小时以内,核实被监视居住人的身份和住处或者居所,报告县级公安机关负责人后,通知被监视居住人住处或者居所地的派出所执行。负责执行监视居住的派出所应当指定专人对被监视居住人进行监督考察,并及时将监视居住的执行情况报告所属县级公安机关通知决定监视居住的人民检察院。 人民检察院决定对犯罪嫌疑人监视居住的案件,在执行期间,犯罪嫌疑人有正当理由需要离开住处或者指定居所的,负责

人大监督基层执法机构实施办法

人大监督基层执法机构实施办法 人大监督基层执法机构实施办法 xx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监督基层执法机构实施办法 (讨论稿) (20xx年月日xx县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次会议通过) 第一条为充分发挥乡镇人民代表大会监督职能,进一步加强对全县基层法庭、公安派出所、责任区刑警中队、交警中队、司法所的执法监督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促进司法公正、严格执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和《陕西省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工作条例》,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乡镇人民代表大会要按照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要求,支持和监督基层法庭、公安派出所、责任区刑警中队、交警中队、司法所依法全面履行职责。 第三条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应对以下内容开展对基层执法机构的监督: 1、基层执法机构贯彻执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的情况; 2、基层执法机构贯彻落实人大各项决议、决定、办法、制度的情况; 3、基层执法机构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批评的情况; 4、基层执法机构办理有关案件的情况; 5、基层执法机构办理人大交办信访的情况; 6、基层执法机构开展的有关重大工作部署、重大执法活动的情况; 7、基层执法机构的主要人事变动的情况。 第四条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应针对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监督方式: 1、对基层执法机构贯彻执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的情况,可以采取执法检查的方式进行,并作出审议意见; 2、对基层执法机构贯彻落实人大决议、决定、办法、制度的情况,可以采取检查调研的方式进行,并作出评议意见; 3、对基层执法机构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批评情况,可以采取跟踪考察的方式进行,并对办理结果作出评价; 4、对基层执法机构办理有关案件情况,按照事后监督原则,可以采取听取专项工作汇报的办法,按照执法的政治效果、法律效果、社会效果进行审议,作出审议意见; 5、对基层执法机构办理有关信访情况,应采取督办落实的办法,并对办理情况进行跟踪考察; 6、对基层执法机构开展的有关重大工作部署,重大执法活动,可以采取适时介入,做到监督与支持并重,促进执法工作、执法活动依法进行。 7、对基层执法机构的有关主要人事变动情况,可以开展考评考察,提出建议和意见;对符合启动罢免程序的,应依法进行。 第五条乡镇人民代表大会要认真履行依法监督职能,根据需要听取本区域内基层法庭、公安派出所、责任区刑警中队、交警中队、司法所的工作汇报;适时组织人大代表对基层法庭、公安派出所、责任区刑警中队、交警中队、司法所执法工作开展视察、检查和评议;督促有关基层法庭、公安派出所、责任区刑警中

论我国刑事强制措施制度的改革与完善(一)

论我国刑事强制措施制度的改革与完善(一) “内容摘要”刑事强制措施制度是刑事诉讼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刑事诉讼的保障体系,是实现刑事诉讼目的的重要手段。刑事强制措施制度的本质体现了实现刑罚与保障人权的对立统一关系,在实现国家刑罚的同时要最大限度的实现人权保障。为了适应社会转型时期的客观需要,解决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我国应当对包括逮捕、监视居住等在内的强制措施制度进行改革,对超期羁押进行制度性的防治,协调行政措施与强制措施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刑事强制措施制度;逮捕;监视居住;超期羁押 刑事诉讼中的强制措施不仅有助于促进诉讼顺利而有效地运行、及时地追究和惩罚犯罪,而且直接关系到公民人身自由权的维护,鲜明地体现出一个国家的民主和法治程度。我国1996年刑事诉讼法的修订使得刑事强制措施制度向着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的方向迈进了一步,但由于观念和技术的原因,我国现有的强制措施制度还存在较为明显的缺陷和不足,在司法实践中,其执行的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因而有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的必要。 一、我国刑事强制措施制度的现状与缺陷 我国刑事诉讼法对强制措施制度的种类、权利主体、适用对象、使用原则和程序做了较为详尽的规定,刑事强制措施在建国以后几十年的司法实践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打击、揭露、控制犯罪,稳定社会秩序方面更是功不可没。然而,近年来,随着司法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以及国际人权保障呼声的不断高涨,我国在强制措施制度的发展与完善方面出现了一些滞后现象,因此,对我国刑事强制措施制度进行改革与完善是十分必要的。(一)改革与完善我国刑事强制措施制度是适应社会转型的必然要求 诉讼制度的发展不能脱离其所产生并发挥作用的特定社会条件,因为,“如果将法律理解为社会生活的形式,那么作为形式的法律的程序法,则是这种形式的形式,它如同桅杆顶尖,对船身最轻微的运动也会做出强烈的摆动”。1]刑事强制措施制度也不例外。 近年来,我国的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较大变化,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迅速发展,公民的个人权利意识日渐觉醒,迫切希望得到法律的认可和维护;另一方面,依法治国方略已被写入宪法修正案,规范和限制国家机关的权力的行使,使之法制化、程序化。党的十六大又进一步指出要“完善诉讼程序,保障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由此可见,进一步强化诉讼中的人权保障,体现法治的精神和内涵,这是新的社会转型时期对我国的诉讼法治建设提出的明确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国的刑事强制措施制度理应进行必要的改革和完善。(二)改革与完善我国刑事强制措施制度是解决司法实践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的客观需要 当前,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刑事强制措施制度总体上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各种问题,一些问题还相当突出,严重损害了法治尊严和司法权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部分强制措施的权利主体未受到合理有效的制约,主体行为的主观随意性大,从而未能在实质上保证强制措施使用的公正性 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拘留权统一于公安机关。将拘留权统一于公安机关,主要是从公安机关的性质及其案件范围来考虑的。因为,公安机关站在同刑事犯罪做斗争的第一线,每天接触到大量的突发性的刑事案件,如无拘留权则不利于同犯罪做斗争。但拘留直接关系到公民的人身自由,所以,刑事诉讼法又拘留的条件、时间上做出了必要的限制,使公安机关在保障社会利益与保护人权上做到平衡。然而,公安机关在全面掌握拘留的决定权与执行权的同时,却牺牲了权力制约的司法理念,在工作上的特殊职责和侦查活动中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其难以客观地、理性地监督拘留的适用。因此,对于未受到合理制约的权力,是不科学的,不公正的。2] 2、刑事强制措施体系不完善 刑事强制措施应当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对人的强制措施;二是对物的强制措施;三是对隐私权的强制措施。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强制措施实际上是第一种意义上的狭义的强制措施。

职业卫生档案和健康监护档案管理制度

职业卫生档案和健康监护档 案管理制度 Through the process agreement to achieve a unified action policy for different people, so as to coordinate action, reduce blindness, and make the work orderly. 编制: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职业卫生档案和健康监护档案管理制度 温馨提示:该文件为本公司员工进行生产和各项管理工作共同的技术依据,通过对具体的工作环节进行规范、约束,以确保生产、管理活动的正常、有序、优质进行。 本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职业卫生档案和健康监护档案管理制度 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规定, 结合本矿的实际, 对矿各科室区队建立职业卫生档案, 员工个人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简称“两档”,并由专人保管。 二、职业卫生档案包括: 1、企、事业单位职业卫生记录卡; 2、各生产单位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人员一览表; 3、各生产单位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人员作业人员登记卡;

4、职业病危害、职业中毒记录卡; 5、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汇总资料; 6、职业病危害因素程度分级管理表; 7、职业中毒事故报告与处理记录表等; 8、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规范、标准、文件、监督文书清单及有关文本; 9、职业卫生管理方针、计划、目标、方案、程序、指导书、管理制度; 10、职业卫生专(兼)职管理组织、职能及人员分工; 11、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管理档案;

试论我国监护制度的完善(一)

试论我国监护制度的完善(一) 内容摘要]监护制度是一项重要的民事法律制度,它的主要目的在于保护被监护人的合法权益,约束被监护人的行为,管理教育被监护人,防止被监护人对社会或他人造成损害。然而,由于诸多原因,我国监护制度仍然存在着不少缺陷:亲权与监护权划分不清;监护种类的混乱;监护事务内容的不明确;对监护人权益的忽视,等等。这都不利于我国民事法律制度的完善,也不利于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同时也是与法律的适应性和超前性相违背的。因此,为了更好的实现监护制度的目的,笔者针对这些弊端,谨就我国监护制度的完善略作探讨。关键词]监护、亲权、监督机构监护制度,是指对无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人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民事权益,进行监督和保护的法律制度。履行监护职责的监督保护人为监护人,受到监督和保护的人是被监护人。监护制度具有以下法律特征:一是监护人必须具有监护能力,即监护人既具有民事行为能力,又应有管制和保护被监护人的能力; ①]二是被监护人是未成年人或精神病人,即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三是监护人与被监护人之间存在着人身关系或组织关系,即亲属、朋友或是行政上的隶属关系;四是监护的内容是监督和保护被监护人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监护制度是一项重要的民事法律制度,现今各国所设立的监护制度,“无不以未成年人或无能力人之身体及财产的保护,监督为其目的”。②]我国目前有关监护的立法主要见于《民法通则》第二章第一、二节及第六章第三节中,内容涉及监护人的资格、监护的设立、监护人的职责等规定,但囿于通则体例自身及通则规定时社会生活条件与认识水平的局限,通则对于监护的规定既过于原则、笼统,又带有计划经济的浓厚色彩,因此在诸多方面难以适应我国社会关系与家庭关系的发展,在实际中可操作性也比较差。为了更好的实现监护制度的目的,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就我国监护制度的完善作一探讨。一、应正确区分亲权与监护权在大陆法系国家的民事立法与民法理论中,亲权是指父母持有的对未成年人子女保护和教养的权利义务。③]亲权是基于父母与子女之间既存的亲子关系而产生的,为权利义务的统一体,由父母共同行使或承担。如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财产的照管与处分即体现了权利与义务的存在。而监护是指对无父母或父母不能行使亲权的未成年人及部分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根据法律的规定,设置监护人予以监督、保护的制度。亲权制度与监护制度之间虽存在某些联系甚至类似之处,如对无父母或父母不能行使亲权的未成年人而言,监护乃为亲权的延续与补充,但二者仍有诸多不同:⒈立法不同。亲权立法采取的是放任主义,法律对父母持放任态度,因此,立法对亲权的限制较少;而监护立法采取的是限制主义,监护人与被监护人尽管存在某种亲属关系,或其他社会关系,但毕竟较为疏远,而被监护人具备保护自己的能力,因此,立法对监护人的活动进行严格的限制。④]⒉性质不同。亲权的基础是建立于血缘纽带之上的亲子关系,以深厚的情感因素为特色,因而亲权不仅包含了父母抚养、保护子女的义务,也包含着父母教养子女与管理处分财产的权利,如父母对还未达到法定婚龄的子女的婚姻的否定权,即是一种权利的体现。而监护并不强制要求须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监护人与被监护人之间的关系理性多于情感。因此,为了更好的保护被监护人的利益,法律对于监护人义务的规定也就必然多于权利的规定,在相当程度上甚至只有义务的规定而无实质性的权利规定。有基于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监护实际上应当是一种义务而非权利。⑤]⒊权利和义务的内容不同。⑴亲权人有权使用子女的财产,并基于使用而获得利益,同时还有权为了子女的利益而处分子女的财产,而亲权以外的监护人除非是为了被监护人的利益,否则不得随意使用被监护人的财产,使用这类财产获得的利益应归之于被监护人。非经法定程序,更不得处分被监护人的财产,尤其是不动产。如果监护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使用了被监护人的财产或款项,应支付租金或利息。⑵亲权人对子女负有抚养的义务,而监护人对被监护人不负有抚养义务,监护人可就其监护活动请求报酬。由此可见,亲权与监护差别甚大,亲权是父母与未成年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而监护主要是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人(主要是

操作及操作监护制度

操作及操作监护制度 一、总则 1、为了确保操作准确可靠,防止误操作,保障人身安全和防止误操作而造成的设备损坏和停电、停汽事故,特制订本制度; 2、运行人员应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严格执行《电业安全工作规程》和本制度,安全准确地执行各项操作任务。 二、要求 1、所有操作必须在得到值长的书面和口头命令后,方可进行操作,其他人员无权直接下操作命令;严禁无票操作; 2、在处理事故和解救人身脱离危险时,可不填写操作票或操作命令票,但应按有关规定执行,并尽可能在监护下操作。事后应立即向值长报告,并做好详细记录; 3、除紧急情况和事故外,所有操作应尽量避免在交接班时进行。一般情况下,交班前30分钟内、接班后15分钟内不进行操作; 4、操作发令人应对所发命令的正确性和完整性负责,操作人和监护人应对完成操作的正确性负责。值班人员有权拒绝接受违反规程的错误命令,可申述理由,并向上一级负责人报告。 5、填写操作票应使用钢笔或签字笔,字迹应端正。操作票中下列三项不得涂改:⑴、设备名称、编号和状态;⑵、有关参数;⑶、操作“动词”。其它如有个别错漏字允许进行修改,但应做到被改的字和改后的字,均要保持清楚,不得将要改的字全部涂掉或擦去。

6、操作票由操作人填写,填写的操作程序应符合《电业安全工作规程》和本公司颁布的《电气运行规程》有关条款的规定。每张操作票(或命令票)只能填写一个任务,每一条操作项目,只能写一个操作步骤。填写停电操作票时,应认真查对系统图、有关停电申请单、工作票和检修交待记事,必要时,应到现场核对设备,彻底弄清任务意图。填写送电操作票时应核对停电操作票、有关停电申请单、设备异动报告、检修交待、工作票、工作票登记本、接地线登记本、及值班记事等,并去就地检查设备状态。 7、操作票要由监护人、集控班长或值长逐级分别进行审核并亲自签名。在审核中如发现错误,应盖“作废”章,并重新填票; 8、对重要复杂的操作,值长、集控班长可按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考问或事故预想; 9、写好的操作票因故不能执行的,应盖“不执行”章; 10、凡需移交下一值操作的操作票,填票人、审票人应在操作票上分别签名。并应重新履行审核、批准手续。 三、操作票需要填写的内容:应拉合的开关和闸刀、检查开关及闸刀的位置、送电前,对送电范围内是否遗留有接地线、负荷分配、验电及装、拆接地线的明确地点及接地线编号、投入或取下控制回路或电压互感器回路的保险器、切换保护回路、阀门的开关位置、检查项目、转动机械的启停操作、热力系统的投入和退出。 四、执行操作任务必须使用操作票,但遇以下情况可以不填写操作票,但必须将操作项目记入运行值班记录本内: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相关知识点

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1954年9月15日至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怀仁堂举行。1226名代表首次行使国家最高权力。这是一次人民的盛会。 (一)代表是怎么来的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共有1226名,参加第一次会议的实到代表1211名。15日,报到后,因事因病请假70人,出席1141人。 1.代表的由来。是普选来的。1953年2月1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成立了以刘少奇为首的中央选举委员会。1953年4月,中央选举委员会发出关于基层选举工作的指示,正式开始各级人大代表的选举工作。这是中国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普选,各地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采取无记名投票、举手、豆选等方式进行选举,极大地增进了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热情和民主意识。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于1953年12月8日晚在北京市西单区中南海投票站参加了投票。广东省台山县大湾乡归国华侨陈聪在参加选举大会后兴奋地说:“我活了90多岁,到过许多国家,从来没有见过这样民主的选举。”这次普选,选出了包括各民族、各阶层、各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的代表人物。 2.代表的构成。从1954年9月1日开始,参加大会的代表陆续报到。工业战线的劳动模范王崇伦来了;农业战线的劳动模范李顺达来了;年龄最大的代表,93岁的齐白石老人来了;年龄最小的代表,刚到选举年龄的青年女工郝建秀来了;身穿各色民族服装的少数民族代表来了;从世界各地归国的华侨代表来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顺利开幕了。 (二)会议是怎么开的 1.地点:北京怀仁堂举行。 2.时间:1954年9月15日至28日。 3.会议的主要任务。三项:制定法律;听取审议政府工作报告; 选举新的国家领导人。 (1)法律。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组织法。 (2)报告。周恩来作了《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总结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外交等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指出了各项工作中还存在的缺点和问题,提出了今后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的任务。会议经过讨论,一致通过了《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 (3)选举。大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副主席,选举刘少奇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大会根据毛泽东主席的提名,任命周恩来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 4.会议的重大意义。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在开幕词中指出:“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 一致通过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就宣布了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以《共同纲领》代替《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过渡状态的结束。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制度

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制度 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及《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相关规定,结合公司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建立、健全职业健康监护工作责任制,职业危害防治领导小组监督实施。 第三条职业健康监护主要包括职业健康检查和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管理等内容。职业健康检查包括就业前、在岗期间、离岗及离岗后和应急健康检查。公司安全管理部对各单位负有监督检查的权利。 第四条用人单位须定期组织从事接触职业危害作业的劳动者进行职业健康检查,接害员工覆盖率必须达到100%。工会有监督、协助健康检查的权利和义务。 第五条职业健康检查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从事职业健康检查的医疗卫生机构承担。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应客观、真实,体检机构对健康检查结果承担责任。 第六条公司必须对新招接害及转岗后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的劳动者进行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否则不得录用或转岗。新招工人实行健康检查登记制度。如体检中发现疑似职业病患者的,必须经上级有关部门组织诊断并作出处理意见。 第七条各单位不得安排未成年工从事接触职业危害的作业;不得安排孕期、哺乳期的女职工从事对本人和胎儿、婴儿有危害的作业岗位。 第八条在职业健康检查中发现职业禁忌或有与所从事职业相关的健康损害的员工,应将其调离原工作岗位,并按相关法律法规给予妥善安置。对需要复查和医学观察的劳动

者,应当按照体检机构要求的时间,安排其复查和医学观察,所需费用由用人单位承担。 第九条用人单位应组织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的劳动者进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用人单位在劳动者未进行离岗时职业健康检查的,不得解除或终止与其订立的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发生分立、合并、解散、破产等情形的,该单位所有从事接害作业的劳动者,都必须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妥善安置职业病患者。 第十条用人单位对遭受急性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应及时组织救治;对可能遭受急性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按规定组织进行健康检查和医学观察,所需费用由用人单位承担。 第十一条健康检查机构发现疑似职业病的,通知用人单位并由用人单位书面告知从业人员,用人单位应按照健康检查机构的要求安排其进行职业病诊断或医学观察。 第十二条职业健康监护体检项目及周期,按照《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需复查时可根据复查要求相应增加检查项目。 第十三条职业健康检查应填写《职业健康检查表》。 第十四条体检机构应将体检结果自体检工作结束之日起30日内书面告知用人单位,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应当说明理由,并告知用人单位。用人单位应及时将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如实书面告知从业人员,并留有记录。发现健康损害或疑似职业病需要复查的,健康检查机构除及时通知用人单位安排确诊复查外,还应向上级职业危害防治监管部门汇报。 第十五条健康检查机构应及时汇总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并将汇总材料和患有职业病及职业禁忌症的劳动者名单,报

变电所倒闸操作第二监护制度标准范本

管理制度编号:LX-FS-A61050 变电所倒闸操作第二监护制度标准 范本 In The Daily Work Environment, The Operation Standards Are Restricted, And Relevant Personnel Are Required To Abide By The Corresponding Procedures And Codes Of Conduct, So That The Overall Behavior Can Reach The Specified Standards 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A4打印/ 新修订/ 完整/ 内容可编辑

变电所倒闸操作第二监护制度标准 范本 使用说明:本管理制度资料适用于日常工作环境中对既定操作标准、规范进行约束,并要求相关人员共同遵守对应的办事规程与行动准则,使整体行为或活动达到或超越规定的标准。资料内容可按真实状况进行条款调整,套用时请仔细阅读。 一、目的:加强变电所倒闸操作管理,保证安全运行。 二、职责:当班值长是倒闸操作的第一责任者,对下达正确的倒闸操作命令负责;值班员负责正确倒闸操作;在现场的所长或段长、工程技术人员、运行主任对倒闸操作的正确过程负责监督。 三、管理要求: 1. 在现场的变电所长或段长、工程技术人员、运行主任是变电所倒闸操作的第二监护人。 2. 第二监护人到所后必须审核操作任务和操作

票填写的正确性。 3. 第二监护人在场时必须参加模拟演习,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改正。 4. 值班长在复诵操作命令时,第二监护人必须在场监护。 5. 执行正式操作时,第二监护人要全程监护把关,如发现下达命令或操作错误要及时制止。 6. 在变电所施工现场做安全措施时,第二监护人要认真检查现场安全措施是否正确、完善可靠,然后再履行工作许可手续。 7. 第二监护人要参加工作验收、终结、恢复原方式的全过程监护。 考核办法 1、第二监护人不履行职责扣20元。 2、对不按标准化操作的人员扣责任人20元。

暂缓逮捕制度:监视居住制度改革新思路.doc

暂缓逮捕制度:监视居住制度改革新思路- 目前刑事诉讼法学界普遍认为,在现行刑事诉讼法所规定的五种强制措施中,监视居住的实用性最差,很多执法部门没有或者很少使用监视居住措施;同时,监视居住现存的弊端也很多,如无法落到实处,容易演变为变相羁押等等。基于此,学者们普遍主张,监视居住没有继续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应当予以取消。 [1]笔者赞同改革监视居住制度的观点,但是反对完全取消,而是主张用暂缓逮捕制度予以替代。赞同改革,是因为现行的监视居住在制度设计上确实存在着定位不清、功能模糊的问题;反对取消,则是考虑到一项法律制度的设置必定是一定社会需求的产物,96年刑事诉讼法设立监视居住并非立法者随意甚至恣意立法的结果,而是符合刑事诉讼规律的,因为,在取保候审和逮捕这两项强制措施之间客观上确实需要一种缓冲机制,而监视居住正好充任了这一角色,承担起了逮捕配套机制的功能,因此,监视居住是不能完全予以取消的,而只能用暂缓逮捕制度予以置换,以实现功能替代。 一、监视居住在制度设计上的主要问题:定位不清、功能模糊 监视居住是一项具有我国特色的刑事强制措施。但是,关于监视居住一直存在着定位不清、功能模糊以及由此造成的制度设计上的可操作性不足等问题。 第一,监视居住的目的究竟是什么,立法上定位不清。现行刑事诉讼法关于监视居住的一个最主要问题是,始终没有廓清设立监视居住的目的究竟是作为逮捕的替代机制还是作为取保候审的补充措施。从刑事诉讼法将监视居住与取保候审放在同一

个条文中加以规定、并且适用的条件也相同(根据法条规定,监视居住的适用对象、范围与取保候审完全相同)这一点来看,立法的初衷似乎是将监视居住作为取保候审的补充措施。对符合法定条件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公、检、法机关既可以取保候审,也可以监视居住,具体由公、检、法机关根据案件情况决定。实践中,多在犯罪嫌疑人找不到保证人或者不能交纳保证金,无法对其取保候审时才对其适用监视居住。但问题在于,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监视居住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人身自由的强制程度明显较取保候审严厉,对比《刑事诉讼法》第56条关于被取保候审人的义务的规定与第57条关于被监视居住人的义务的规定,可以发现,法律要求被监视居住人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离开住处,无固定住处的,未经批准不得离开指定的居所;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会见他人。这些义务都是被取保候审人所没有的,其严厉程度明显强于取保候审。而且,对于违反法定义务的情形,两者在处理上也有轻重的不同:被取保候审人,如果违反法定义务,已交纳保证金的,没收保证金,并且区别情形,责令犯罪嫌疑人具结悔过,重新交纳保证金或者监视居住、予以逮捕;而被监视居住人如果违反法定义务,情节严重的,予以逮捕。显然,监视居住与取保候审这两种强制措施在强制程度上的区别是明显的,立法上将这两种强制程度不同的强制措施硬性规定在一起,且适用相同的条件,显然是不合理的;而将强制程度较高的监视居住作为取保候审的补充措施,更是难谓科学。 第二,由于立法上对监视居住的定位不清,直接导致该制度设计在可操作性上的不足。监视居住的特点是对犯罪嫌疑人的行动自由进行一定限制,但是对被监视居住者的人身自由究竟应该限制到什么程度?被监视居住者到底有多大的活动范围?范

论我国人大预算监督制度的完善

目录 目录 第1章引言 (1) 第2章我国人大预算监督制度的发展和现状 (2) 2.1 我国人大预算监督制度的发展 (2) 2.2 我国人大预算监督的法律依据 (3) 2.3 我国人大预算监督的运行机制 (5) 2.3.1 预算编制阶段的监督 (5) 2.3.2 预算审批阶段的监督 (5) 2.3.3 预算执行阶段的监督 (6) 2.3.4 决算审批阶段的监督 (6) 第3章外国议会对政府预算监督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7) 3.1 美国的预算监督制度 (7) 3.2 英国的预算监督制度 (8) 3.3 法国的预算监督制度 (9) 3.4 新加坡的预算监督制度 (9) 3.5 澳大利亚的预算监督制度 (10) 3.6 国外预算监督制度的借鉴 (11) 3.6.1 完善有关预算监督的法律法规 (11) 3.6.2 完善预算监督的程序 (12) 3.6.3 构建专业的预算监督组织机构 (12) 第4章我国人大预算监督制度存在问题 (14) 4.1 人大预算法律体系不健全 (14) 4.1.1 《宪法》 (14) 4.1.2 《预算法》 (14) 4.1.3 其他法律 (15) 4.2 人大预算监督组织建设存在局限性 (15) 4.2.1 预算监督机构设置不够合理 (15) IV

目录 4.2.2 人大代表的素养相对不高 (16) 4.2.3 审计机关作用发挥不足 (16) 4.3 人大对预算监督程序参与性不足 (16) 4.3.1 人大进行预算监督的时间安排不合理 (16) 4.3.2 缺乏绩效预算监督理念 (17) 4.3.3 预算信息公开制度存在缺陷 (18) 4.3.4 人大的预算审议程序仍需完善 (18) 4.3.5 人大对预算执行到决算阶段缺乏监督 (20) 第5章完善我国人大预算监督制度的建议 (21) 5.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21) 5.1.1 《宪法》 (21) 5.1.2 《预算法》 (21) 5.1.3 其他法律 (22) 5.2 加强人大组织机构建设 (23) 5.2.1 成立专门的预算委员会 (23) 5.2.2 提高人大代表的素养 (23) 5.2.3 建立人大审计制度 (24) 5.3 完善人大对预算程序的参与性监督 (24) 5.3.1 合理安排人大进行预算监督的时间 (24) 5.3.2 健全预算信息公开制度 (25) 5.3.3 完善人大的预算审议程序 (27) 5.3.4 加强人大对预算执行到决算阶段的监督 (27) 5.4 强化绩效预算的作用 (28) 5.4.1 立法确立绩效预算理念 (28) 5.4.2 建立绩效预算评价体系 (29) 5.4.3 建立人大绩效预算监督运行制度 (29) 5.4.4 构建绩效激励和反馈制度 (29) 第6章结语 (31) 致谢 (32) V

煤矿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制度(正式)

编订: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煤矿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制 度(正式) Standardize The Management Mechanism To Make The Personnel In The Organization Operate According To The Established Standards And Reach The Expected Level. Word格式 / 完整 / 可编辑

文件编号:KG-AO-9571-64 煤矿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制度(正式) 使用备注:本文档可用在日常工作场景,通过对管理机制、管理原则、管理方法以及管理机构进行设置固定的规范,从而使得组织内人员按照既定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使日常工作或活动达到预期的水平。下载后就可自由编辑。 1、目的 为规范我厂职业健康监护工作,加强职业健康监护管理,保护职工身体健康,预防职业病发生,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特制定此制度。 2、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焦化三厂所有在岗职工。 3、内容及职责 3.1安全科为职业健康监护的管理机构,遵照国家职业卫生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职业健康年度计划。 3.2安全科配合厂办公室组织职业病危害作业人员进行上岗、在岗期间、离岗前和应急体检,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4、职业健康体检制度 4.1上岗前和离岗时体检: 4.1.1办公室将即将从事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以及脱离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他的人员(含退休、内退和转换岗)名单通知安全科,由安全科向公司安全处提出上岗前、离岗和转岗健康体检申请。 4.1.2对体检查出的相关职业病危害因素禁忌,以及未进行上岗前体检和体检不合格者不得安排相关危害作业;对没有进行离岗体检,并未取得疾控中心证明的,不得办理相关调动、离岗、退休等手续。 4.1.3对检查出的相关职业病危害因素禁忌,以及未进行上岗前体检和体检不合格者不得安排相关危害作业;对没有进行离岗体检,并未取得证明的,不得办理相关调动、退休等手续。 4.1.4 各单位不得安排孕期、哺乳期女工从事对胎儿、婴儿有害的作业。 4.1.5对单位发生分立、合并、解散等情形的,应组织安排从事结束职业病危害作业的职工进行健康体

关于监护制度的完善

关于监护制度的完善 陈明侠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 关键词: 监护/未成年人/无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成年人 内容提要: 监护制度是一项重要的民事法律制度,是婚姻家庭法的一项重要制度。民法典专家建议稿婚姻家庭法部分中专章对监护制度作了规定。设未成年人的监护及无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的监护二节。与《民法通则》中关于"监护"规定的比较,建议稿从监护的设置、监护人、监护人的欠格、监护监督人、监护人的职责和费用、监护权的中止与丧失、监护监督人的职责、监护的终止,以及对被监护的成年人的监护特点等各方面作了补充修改,初步形成了我国亲属监护制度的框架。 监护制度是一项重要的民事法律制度,是婚姻家庭法的一项重要制度。在我国,由于1950年、1980年婚姻法均未对监护制度作出规定,所以在1986年4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二章公民(自然人)的第二节作了规定。现在正值民法典起草,监护一章回归婚姻家庭编是理所当然的。现在的问题在于是原封不动地将民法通则第二章第二节的规定移到婚姻家庭编中呢?还是作较大的改动呢?监护的范围如何确定,是广义的监护,还是狭义的监护??经专家小组讨论,关于监护制度,婚姻家庭编作了本章规定,分设未成年人的监护;无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的监护二节。实行父母为未成年子女法定监护人的监护制度,并对监护人、被监护人、监护监督人、监护的中止与丧失、在监护关系的终止等问题做了规定。 一、未成年人的监护 专家建议稿对未成年人的监护做了17条规定: (一)监护的设置 关于对未成年人设置监护的必要性,我想与加强父母的亲权责任是一致的,故不在此重述。至于监护的设置,各个国家的规定不尽一致,有的国家只对不在亲权下的未成年子女设置监护,即传统的狭义的监护制度,但也有不少国家包括设有亲权制度的国家,对一切未成年人均设置监护。 至于我国,在现在的专家建议稿中没有设立亲权制度,而且民法通则中一直实行的是对一切未成年人均设置监护,所以专家建议稿监护一章关于监护的设置是这样规定的:未成年人的父母,是其未成年子女的法定监护人。对孤儿、弃婴、查找不到父母的儿童、父母中止或丧失监护权的未成年人设置监护。监护关系中,依法监督、保护未成年人的公民或特定组织是监护人,受监护人监督、保护的人是被监护人。 (二)监护人 在专家建议稿中规定了监护人的种类以及监护人欠格的情况。 1、监护人的种类 ●未成年人的父母,是其未成年人的法定监护人。 ●遗嘱监护人,后死亡的父或母可以在遗嘱中为未成年子女指定监护人; ●法定监护人,不在父母监护下的未成年人由下列人员中有监护能力的人担任监护人:(1)未成年人的祖父母、外祖父母;(2)未成年人的已成年的兄、姐; ●选任监护人,与未成年子女的父母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愿意承担监护责任,经被监护人住所地居民(村民)委员会,或基层民政部门同意的;对担任监护人有争议的,由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村民)委员会,或者基层政府民政部门在近亲属中选任。对选任不服的,由人民法院裁决; ●"特定组织"为监护人,专家建议稿设专条规定没有前述规定的监护人的,由未成年人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