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政经第八章资本主义再生产和经济危机

政经第八章资本主义再生产和经济危机

政经第八章资本主义再生产和经济危机
政经第八章资本主义再生产和经济危机

第八章资本主义再生产和经济危机

第八章资本主义再生产和经济危机 (1)

1.第一节资本主义再生产和资本积累 (3)

1.1.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3)

1.1.1.资本主义再生产 (3)

1.1.2.再生产的分类 (3)

1.1.3.简单再生产的特点 (3)

1.1.4.扩大再生产 (4)

1.1.5.可变资本—源泉—剩余价值—源泉—资本积累—源泉—扩大再生产 (4)

1.2.资本主义积累及其社会经济后果 (4)

1.2.1.资本的有机构成 (4)

1.2.2.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化规律 (5)

1.2.3.资本的积聚和集中 (5)

1.2.4.资本积累的一般趋势和两极分化 (8)

1.3.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科技革命及其双重效应 (9)

1.3.1.

第一,假定生产的部门和产品不变,在这种条件下,科技革命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9)

1.3.

2.

一方面会增加资本家的相对剩余价值,另一方面则会导致全社会的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造成社会的相对人口过剩,降低社会的平均利润率。 (9)

1.3.3.

第二,有产品创新,会产生新的部门和产品,既促进又阻碍平均利润率的下降。 (9)

2.第二节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 (9)

2.1.社会总产品 (9)

2.1.1.

社会总产品,就是指社会各个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指一年)所生产的全部物质产品的总和。 (9)

2.1.2.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9)

2.1.

3.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实现资本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 (9)

2.1.4.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的理论前提 (10)

2.2.第一部类(I)—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 (10)

2.2.1.

从价值形式来看,社会总产品在价值形态上分为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以及剩余价值(m) (10)

2.2.2.

其中,不变资本是旧价值的转移,用于补偿生产中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是工人创造的新价值,用于补偿生产中已消耗掉的预付可变资本、资本家的个人消费以及扩大再生产的资本积累 (10)

2.2.

3.

把社会生产分成两大部类,揭示了社会总产品的基本用途和实现条件;把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分成为三个组成部分,则揭示了社会总价值中各个部分的性质和实现的途径 (10)

2.3.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条件 (10)

2.3.1.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过程和实现条件 (10)

2.3.2.交换过程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 (11)

2.3.3.社会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 (11)

2.3.4.社会扩大再生产 (13)

3.第三节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5)

3.1.经济危机的实质、根源 (15)

3.1.1.经济危机的实质、根源 (15)

3.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 (16)

3.2.1.经济周期的四个典型阶段 (16)

3.2.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后果 (17)

3.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后果 (17)

3.3.1.经济危机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暂时性 (17)

3.3.2.

各国政府反危机措施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经济发展的周期性。 (17)

3.3.3.

调节措施不仅不能解决资本主义制度内的深层次矛盾,而且还会为下一次危机的爆发准备条件 (17)

1.第一节资本主义再生产和资本积累

1.1.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1.1.1.资本主义再生产

资本主义再生产指连续不断进行的生产活动。投入资本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生产出商品销售出去后会获得剩余价值,但是生产并不会就此终止,资本家会继续投资生产商品以追求再次获取剩余价值

1.1.

2.再生产的分类

根据再生产的规模,可以把再生产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简单再生产是指生产规模保持不变的再生产,剩余产品全部用于消费而没有积累,投入规模与产出规模都不变。

扩大再生产是指生产规模比原来扩大的再生产,剩余产品的一部分用于积累,从而使生产过程比原有规模更大的再生产,投入规模和产出规模都比原来大

1.1.3.简单再生产的特点

在简单再生产的情况下,工人所创造的全部剩余价值都被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再生产只是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

三大特点:

首先,资本家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即支付给劳动者的购买生活资料的价值,是劳动者自己创造的。

其次,资本家手中的全部资本不管它最初是从何而来,经过一定时间后,都会变成剩余价值的积累物,变成由剩余价值积累起来的资本。

最后,雇佣工人的个人消费也是完全属于资本家追逐剩余价值需要的。

因此,在再生产过程中,工人不仅生产出商品,生产出剩余价值,而且还要再生产出资本家的全部资本和劳动者自身,即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存在的条件也重新生产出来了。这就充分证明,资本主义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1.1.4.扩大再生产

如果资本家不把全部剩余价值用于个人消费,而是将其中的一部分合并到原来资本中去,用以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进行,这就是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

而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叫做资本积累。扩大再生产是从物质形态上看的,资本积累是从价值形态上看的,它们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

1.1.5.可变资本—源泉—剩余价值—源泉—资本积累—源泉—扩大再生产

1.2.资本主义积累及其社会经济后果

1.2.1.资本的有机构成

从两方面来看:

(1)资本的技术构成

从物质形态看,资本是由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构成的,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比例。一般来说,这种比例是由生产的技术水平决定的,即技术水平越高,每个劳动力运用的生产资料就越多。

因此,这种反映生产技术水平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比例,叫做资本技术构成。

(2)资本的价值构成

从价值形态看,资本是由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构成的,他们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

一般来说,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资本的价值构成,并且前者的变化引起后者的变化。这种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有机构成

资本有机构成可用C :V来表示

1.2.2.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化规律

资本有机构成会不断趋于提高,原因在于:随着个别资本的增大,企业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会努力采用先进技术,进行扩大再生产,这样购买生产资料(特别是机器)的不变资本在总资本中的比例会不断提高,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在总资本中的比例会不断下降

1.2.3.资本的积聚和集中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个别资本的增大是通过资本的积聚和集中两种形式予以实现的。

资本积聚指个别资本依靠本身的积累,即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来增大自己的资本总额。

资本集中是指几个资本结合成为一个较大的资本而引起的个别资本规模的增大,也即许多分散的小资本通过相互合并或者联合形成少数大的资本

资本集中的途径有

(1)并购(兼并和收购),即在竞争中居优势地位的资本并购居劣势地位的资本,包括部分并购或整体并购;

(2)联合,即原有的分散的单个资本联合成新的更大的资本;

(3)通过向社会发行股票等方式,把社会闲散资金集中起来使之转化为资本

促进资本集中的两个强有力的杠杆

竞争和信用是促进资本集中的两个强有力的杠杆

在竞争的过程中,那些分散的小资本不断地被大资本排挤和打击,并最终因失败而被大资本吞并。

一方面,资本主义信用能够通过贷款等金融工具加强大资本的竞争能力,帮助其在竞争中取得相对于小资本的生产和市场优势;另一方面,资本主义信用也能够促使一些原来分散的小资本主动联合起来形成规模较大的股份公司。因此,资本主义信用体系的发展必然会大大加速资本集中的过程。

资本积聚与资本集中的比较

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既相互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

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都能使单个资本的规模增大,并且二者相互促进的作用:资本积聚使单个资本增大,增强了资本的竞争力,有利于它在竞争中加快资本集中;资本集中又使单个资本具有更大的增值能力,促进资本积聚。

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区别:

第一,资本积聚是以资本积累为基础的,社会资本总额会增大;而资本集中只是原有资本的重新分配和组合,所以它不会增大社会资本总额。

第二,资本积聚要受限制,因此资本增大的速度比较缓慢;而资本集中不受这些条件的限制,所以它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集中大量的资本

资本积累的社会经济后果

资本积累会导致相对过剩人口、失业以及平均利润率下降

相对过剩人口:

随着资本积累和个别资本的增大,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企业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会努力采用先进技术,进行扩大再生产,这样购买生产资料(特别是机器)的不变资本在总资本中的比例会不断提高,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在总资本中的比例会不断下降。

一方面,随着资本积累,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可变资本在总资本中的比例越来越小,则对劳动力的需求就会相对减少。

另一方面,随着资本积累,在竞争中很多破产的中小企业主也会成为新的雇佣工人,劳动力的供给反而增加。

劳动力的供给会大于需求,因而出现失业,马克思把这个失业人口称为相对过剩人口

这个失业人口并不是绝对过剩的,而是相对过剩的,相对于资本追逐利润而言是过剩的

平均利润率下降

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全部目的,而剩余价值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又表现为利润,剩余价值率表现为利润率。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同一个剩余价值必然表现为不断下降的利润率。

由于在资本积累的过程中,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化不仅发生在个别生产部门,而且是在一切生产部门或有决定意义的生产部门发生,因而,在剩余价值率不变的情况下,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必然导致平均利润率的下降。

1.2.4.资本积累的一般趋势和两极分化

资本积累的结果是,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另一极是贫困的积累,这就是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

即资本积累会导致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随着资本积累出现了相对过剩人口,相对过剩人口表示劳动的供给大于需求,则工资会降到劳动力价值以下,分配中对资本所有者更有利,国民收入中,工资总收入与利润总量之比会越来越小,工资总收入会分摊给更多的工人,而利润只分摊给较少的资本所有者,所以收入分配会出现两极分化

1.3.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科技革命及其双重效应

1.3.1.

第一,假定生产的部门和产品不变,在这种条件下,科技革命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1.3.

2.

一方面会增加资本家的相对剩余价值,另一方面则会导致全社会的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造成社会的相对人口过剩,降低社会的平均利润率。

1.3.3.

第二,有产品创新,会产生新的部门和产品,既促进又阻碍平均利润率的下降。

2.第二节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

2.1.社会总产品

2.1.1.社会总产品,就是指社会各个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指一年

)所生产的全部物质产品的总和。

2.1.2.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2.1.

3.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实现资本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

2.1.4.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的理论前提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是核心问题

价值补偿是社会资本运动正常进行的基础;

实物补偿是保证社会资本运动正常进行的关键

从实物形式来看,按其最终用途,社会总产品可以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类

其中,生产资料用于补偿生产中已经消耗掉的生产资料以及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追加生产资料,消费资料则用于满足资本家和工人的个人生活需要

2.2.第一部类(I)—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

2.2.1.从价值形式来看,社会总产品在价值形态上分为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以及剩余价值(m).

2.2.2.

其中,不变资本是旧价值的转移,用于补偿生产中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是工人创造的新价值,用于补偿生产中已消耗掉的预付可变资本、资本家的个人消费以及扩大再生产的资本积累

2.2.

3.把社会生产分成两大部类,揭示了社会总产品的基本用途和实现条件;把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分成为三个组成部分,则揭示了社会总价值中各个部分的性质和实现的途径

2.3.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条件

2.3.1.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过程和实现条件

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逻辑基础或出发点:

(1)从再生产历史来看,简单再生产长期是再生产的主要形式,扩大再生产是历史延续。

(2)从再生产的内在逻辑看,再生产的扩大是以维持简单再生产为前提的,是其扩充和提高的结果。

(3)从再生产运行的内在矛盾看,总量与结构平衡所反映的社会总产品实现过程的矛盾及其解决方式包含在简单再生产中了

2.3.2.交换过程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

第一部类内部的交换

(1)第一部类产出中用Ⅰc表示的部分,可以通过第一部类内部的相互交换而实现。Ic为第一部类生产资料转移价值,再生产中生产资料的购买在本部类内部交换可以解决

第二部类内部的交换

(2)第二部类产出中用Ⅱ(v+m)表示的部分,可以通过第二部类内部的相互交换而实现。

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

(3)第一部类产出中用Ⅰ(v+m)表示的部分,可以通过与第二部类产出中用Ⅱc表示的部分相交换而实现

Ⅰ(v+m)的实物形式为生产资料,但其需求为消费资料;Ⅱc的实物形态为消费资料,但其需求为生产资料。因此二者必须与其他部类相交换才能够实现价值补偿和剩余价值的替换

2.3.3.社会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

基本条件:Ⅰ(v+m)=Ⅱc

派生条件1:Ⅰ(c+v+m)=Ⅰc+Ⅱc

派生条件2:Ⅱ(c+v+m)=Ⅰ(v+m)+Ⅱ(v+m)

第一部类的实现条件

Ⅰ( c+ v+ m)= Ⅰc+ Ⅱ c (生产资料生产与需求)

Ⅰ( c+v+ m)= Ⅰc+ Ⅱc

的经济含义

这个条件反映了全社会的生产资料的供求均衡关系。

如果Ⅰ( c+ v+ m)>Ⅰc+

Ⅱc,生产资料的供给就超过了需求,有一些生产资料不能卖掉,第一部类的产出不能全部实现,它的再生产就会出现萎缩;

如果Ⅰ( c+ v+ m)<Ⅰc+

Ⅱc,生产资料的供给就小于需求,不能全部满足社会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不能全部补偿已经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社会再生产也会出现萎缩

第二部类的实现条件

Ⅱ( c+ v+ m)= Ⅰ(v+m)+ Ⅱ(v+m)

Ⅱ( c+ v+ m)= Ⅰ(v+m)+ Ⅱ(v+m)

的经济含义

这个条件反映了全社会的消费资料的供求均衡关系。

如果Ⅱ( c+ v+ m)>Ⅰ(v+m)+ Ⅱ

(v+m),消费资料的供给就超过了需求,有一些消费资料不能卖掉,第二部类的产出不能全部实现,它的再生产就会出现萎缩;

如果Ⅱ( c+ v+ m)<Ⅰ(v+m)+ Ⅱ(v+m),

消费资料的供给就小于需求,不能全部满足社会对消费资料的需求,社会再生产也会出现萎缩

总结: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1.两大部类之间的供求均衡条件(基本实现条件):Ⅰ(v+m)=Ⅱ c

2.第一部类(生产资料)的供求均衡条件(派生条件1):

Ⅰ(c+v+m)=Ⅰc+Ⅱ c

3.第二部类(消费资料)的供求均衡条件(派生条件2):

Ⅱ(c+v+m)=Ⅰ (v+m)+Ⅱ (v+m)

这三个公式,体现了简单再生产过程中两大部类之间以及两大部类内部都应遵循的基本比例关系。这些基本的比例关系从不同侧面反映了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规律性,即社会生产与社会消费之间、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生产资料生产与其需求之间、消费资料生产与其需求之间,在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方面都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只有这样,社会生产和生活才能得以正常进行。这正是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所揭示的基本内容

2.3.4.社会扩大再生产

社会扩大再生产是指社会生产在社会总资本循环运动中不断扩大规模,它可以通过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或生产要素产出效率的提高或二者同时发生而得到实现。

如同个别资本的扩大再生产一样,社会资本的扩大再生产同样以资本积累为前提。资本积累所形成的追加资本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作为追加不变资本,用于购买追加的生产资料;另一部分作为追加可变资本,用于购买追加的劳动力

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第一个前提条件:第一部类的产品除了满足两大部类简单再生产对生产资料的需求外,必须有一个余额,用来满足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对追加生产资料和生产服务的需要

即Ⅰ(v+m)>Ⅱc

第二个前提条件:第二部类向第一部类提供的消费资料,除了满足第一部类简单再生产时工人和资本家的个人消费需要外,也要有一个余额,用以满足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对追加劳动力所引起的追加生活资料和生活服务的需要。

如果用m/x表示剩余价值中供资本家个人消费的部分,那么,m-

m/x就表示剩余价值中供积累的部分。上述要求用公式:

Ⅱ[c+(m-m/x)]>Ⅰ(v+m/x)

扩大再生产的这两个前提和公式,反映了扩大再生产两大部类之间互为条件,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辨证关系。

因此,要扩大再生产,就必须既有追加的生产资料,又要有追加的消费资料

总结: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1.扩大再生产需要追加的生产资料:Ⅰ(v+m)>Ⅱc

2.扩大再生产需要追加的消费资料:Ⅱ[c+(m-m/x)]>Ⅰ(v+m/x)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用公式表示为:Ⅰ( v+△v+m/x )=Ⅱ( c+△c)

这个条件表明,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两大部类之间互相提出要求,互相供给产品,从而存在着互相依赖,互相制约的内在联系。

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还可以用下列两个公式表示:

(1) Ⅰ( c+v+m )=Ⅰ( c+△c )+Ⅱ( c+△c )

这个公式体现了在扩大再生产的条件下,第一部类的生产同整个社会对

生产资料的需求之间的内在联系

(2) Ⅱ(c+v+m)=Ⅰ(v+△v+m/x)+Ⅱ(v+△v+m/x)

这一条件体现了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第二部类生产同整个社会对消费

资料需求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上述条件得到满足后,社会扩大再生产得以顺利进行

3.第三节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3.1.经济危机的实质、根源

3.1.1.经济危机的实质、根源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

经济危机通常是指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社会再生产各部门结构比例失衡而引起的周期性发生的经济秩序的动荡与混乱。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与生产能力的严重过剩、大量产品积压联系在一起的

爆发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经济危机的可能性是与商品货币现象分不开的。

只有到了资本主义阶段,危机的可能性才会发展为现实性

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经济危机不具备现实性:

(1)小商品生产的规模极小;

(2)前资本主义社会,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商品生产比重小;

(3)前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总体上是落后的,不可能在全社会范围内出现严重的过剩问题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资本主义作为新生的社会制度,战胜了封建主义的统治,极大地解放和促进了生产力发展。

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制度并没有改变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性质。

经济危机的根源:生产社会化程度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

(1)

资本主义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

矛盾。

(2)

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同广大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

小之间的矛盾。

3.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

3.2.1.经济周期的四个典型阶段

典型的经济周期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

3.2.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后果

经济危机加深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

在经济危机期间,加速了资本的集中。

经济危机使个别资本规模不断扩大,又给劳动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摆脱和转嫁经济危机加深了资本主义国家和殖民地、附属国的矛盾。

加深了资本主义各国间的矛盾

经济危机使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

每次经济危机的爆发,都必然造成大批企业倒闭破产,使社会生产力水平严重下降

经济危机对劳动人民的危害

失业不仅使劳动者收入不同程度地下降,而且由于工厂破产或裁员,在岗工人也时刻面临着失业的威胁,不得不接受较为苛刻的工资待遇和较差的工作条件。

资本主义国家采取多种方式转嫁经济危机而使劳动者的处境进一步恶化。

3.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后果

3.3.1.经济危机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暂时性

3.3.2.各国政府反危机措施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经济发展的周期性。

3.3.3.调节措施不仅不能解决资本主义制度内的深层次矛盾,而且还会为下一次危机的爆发准备条件

高中历史知识点第17课1929_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原因特点和影响测试题新人教版高一必修

第17课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1.1933年6月,资本主义各国在伦敦举行的世界经济会议无果而终。这突出的说明经济大危机() A.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经济关系空前紧张 B.瓦解了国际金融体系 C.引发了各国严重的政治危机 D.中断了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 解析:A。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1933年,正是大危机时代。各国为摆脱危机,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加紧在国际市场上的争夺,导致彼此之间的矛盾和摩擦日趋尖锐,各国关系渐趋紧张。 2.1929年10月24日,美国爆发了资本主义历史上极其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一周之内,美国人在证券交易所内失去的财富达100亿美元,农场主为了销毁“过剩”的产品,把牛奶倒进密西西比河。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美国() A.经济危机来势猛烈 B.经济危机范围广,破坏性强 C.经济危机给人们带来深重灾难 D.经济危机持续时间长 解析:B。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历史上极其严重”“100亿美元”“农场主”等信息,可以看出经济危机巨大的破坏性和广泛性,选B。 3.右图是1935年一个描述工会罢工者与试图穿越 工厂警戒线的无赖打斗在一起的镜头。一个罢工 者打着“法西斯主义”的标语,几名昏迷的男子 躺在地上。这反映经济危机() A.导致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B.关税壁垒严重 C.加剧了世界局势的动荡 D.加深了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之间的矛盾 解析:A。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从材料中“1935年”“工会罢工者与试图穿越工厂警戒线的无赖打斗在一起”“一个罢工者打着‘法西斯主义’的标语”等信息可知,受大危机的影响,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4.1929年,中国的入超额由以前的每年3亿美元增加到8.16亿美元,1932年入超增加至8.67亿美元,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 B.九一八事变的影响 C.四大家族垄断的影响 D.美国加紧侵华的影响 解析:A。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大危机发生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一步加紧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 质 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

浅谈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 姓名:张瑶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课程名称:当代资本主义研究 学期:2011年春 内容提要: 资产阶级建立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商品生产高度发达的产物。在人类社 会发展史上,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虽然有其不足之处,但也创造了很强的社会 生产力,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 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并且由私人垄断阶段进入到了国家垄断阶 段,其产业结构和国际经济的联系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国目前正处于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应当而且必须借鉴 资本主义发展生产力的成功经验。但是也应该明确一点就是:资本主义经 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是永远不能得到纠正的。 关键词: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严重缺点 罗斯福曾经说过:“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的纠正 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对于他所说的永远 纠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中的缺点,我认为是不可能的。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本质在资本 主义制度下,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不是完全占有,也不是人身依附,而是基于劳动者 的完全的人身自由。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 人从事劳动,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这就是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 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为:资本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后一个人剥削人的社会形态,它是 以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以资本剥削雇佣劳动为特征的社会经济制度。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巨大作用,它继承了以往社会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在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方面, 具有显着功绩。 第一,资本主义是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它是在社会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上产生的。在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中,有了剩余产品, 商品交换才成为可能。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了出来。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即商品生产。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社会上出现了只从事商品交换的社会 阶层——商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经济发展到最高程度。一切劳动产品都成了商品,甚至连人的劳动力也成了商品。当劳动力商品供过于求时,就业工人身上的压力增大,迫 使他们不得不从事过度劳动和听从资本家的摆布。这时资本家的剥削就开始了。

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及其带来的启示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及其带来的启示 一、金融危机的爆发 2007年2月13日,作为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公司的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发出2006年第四季度盈利预警,美国次级抵押贷款风险开始浮出水面。随后,次贷危机的影响逐渐蔓延,5月到6月,一些西方对冲基金破产;7月次贷问题导致私人股本运转失灵;8月次贷危机扩散至股市,全球主要股市每个交易日股价下跌2%以上的事件经常发生;8月至9月,出现全球性信贷紧缩,多国中央银行多次向金融市场注入巨额资金,也无法阻止次贷危机的爆发。2008年9月,美国次贷危机再度激化,金融风暴很快从美国的抵押贷款机构、投资银行蔓延到保险公司、储蓄机构和商业银行。9月7日,美国政府宣布接管美国房利美公司和房地美公司;9月14日,美国银行收购美国第三大投资银行美林公司;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不得不申请破产保护;9月16日,美国联邦储备系统宣布向美国国际集团(AIG)提供850亿美元紧急贷款;9月25日,美国联邦监管机构接管华盛顿互惠银行,并将其部分业务出售给摩根大通公司……越来越多的大型金融机构倒闭或被政府接管,次贷危机演变成为金融危机,而且越来越失控。更为严重的是,这场危机很快扩展到全球,使得世界经济增长明显放缓,部分主要发达国家或地区经济陷入衰退,主要金融市场急剧恶化,全球股市遭受重创,多国政府财政赤字增加,全球通货膨胀压力增大,世界贸易环境恶化,多国就业形势严峻,失业人数不断攀升。时至今日,虽然说全球经济整体呈现复苏态势,但一些国家仍然深受其累。这场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使国际金融体系遭受到严重的冲击与考验,同时也逆转了世界经济增长的强劲势头。 二、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 (一)直接原因 第一,过度的金融创新。这场全球性金融危机起因于美国次级信用住房抵押贷款债务的证券化,而次贷证券化和次贷证券买卖正是为满足金融家们对尽可能多的高额利润的追求。“两房”通过资产证券化,将购买到的商业银行及房贷公司流动性差的贷款转换成债券在市场上发售,吸引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来购买。投资银行再利用所谓的金融工程技术,把这样的债券进行分割、打包、组合并出售。经过这一系列的工序之后,金融交易的链条加长了,没有人再去关心这些金融产品真正的基础价值,大家关心的是它们更高的投资收益率。于是,美国本土和海外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对担保债务权证(CDO)等金融衍生产品疯狂追求,大量金融机构参与其中。美国房地产泡沫的风险随着这些金融衍生产品扩散至全球,最终使美国次贷危机波及全球,形成全球金融危机。 第二,宽松的货币政策。在次贷危机爆发前,美国的货币政策长期以来倾向于宽松状态,低利率在刺激美国民众的消费欲望的同时又导致了储蓄下降和股价上涨,股市财富效应的显现又会再度刺激消费,导致楼市不断上涨。持续走高的房价使得贷款公司放贷的欲望以及各类投资者分享房产增值收益的野心随之增加。于是,以股价和房价互相推动的泡沫逐渐扩大,并且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以房产和股票为资产的中产阶层。大批中产阶层的消费模式影响着许多美国民众,这样就直接导致了整个美国以透支的方式进行消费。我们看到的事实是美国民众从金融机构借钱,金融机构再从金融市场借钱,整个美国从全世界借钱。最终,美国进入了一个债务链,上述链条中任何一环的脱节都将导致泡沫破灭、危机爆发。 第三,金融监管的缺失。在上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美国也曾对金融体系实行较严格的管理制度,颁布《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对金融业实行分业监管和分业经营。而1999年《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颁布以后,美国实行金融自由化,形成一种介于分业监管和统一监管之间的“双重多头”的金融监管模式,学界称之为“伞形监管模式”。随着金融活动的全球化发展和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业高度混业经营的快速推进,这种监管制度无法有效监管金融市场,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监管漏洞。虽然一直有加强监管的呼声,但美国依然奉行自由市场经济制度,认为市场有其自我纠错机制,在危机爆发前对金融市场秉持着顺其自然的放纵态度。 第四,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的失衡。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进行大规模的产业结构调整,将大量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转移到拉美和东南亚地区,仅保留其中的高端高价环节,同时大力在美国本土发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过程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过程 根据社会资本再生产的两个基本理论前提,对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分析,马克思根据以下公式: Ⅰ生产资料 +m + c v 6000 1000 1000 4000= Ⅱ消费资料 +m v + c 500 3000 500 2000= 为了第二年的社会生产能够继续进行,这两大部类的产品都必须实现。社会总产品是通过以下三个方面的交换而实现的。 首先,第一部类内部的交换。第一部类中的4000c,在实物上是由各种生产资料构成的,在价值上它代表本部类已经消耗的不变资本价值。为了维持简单再生产,生产中消耗了的4000c必须用新的生产资料来补偿,而第一部类本身是生产生产资料的部类,因此,这部分产品可以通过第一部类内部各部门各企业之间的交换而得到实现。 其次,第二部类内部的交换。第二部类中的产品500v+500m,在实物上是由各种消费资料构成的,在价值上代表本部类工人和资本家个人消费的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500v是工人的工资,需要购买消费资料;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500m全部用于个人消费,也需要购买消费资料,而第二部类本身是生产消费资料的部类,因此,这部分产品同样可以通过第二部类的相互交换而得到实现。 再次,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通过上述两个方面的交换,第一部类还剩下1000v+1000m的产品,这部分产品在价值上代表本部类的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它是用于第一部类的工人和资本家个人生活消费的消费基金,但这部分产品在实物上都是生产资料,无法在第一部类内部实现,而必须与第二部类的消费资料相交换。同时,第二部类剩下的2000c的产品,它们在价值上代表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需要用生产资料来补偿,但这部分产品的实物却是消费资料,无法在第二部类内部实现,必须与第一部类的生产资料相交换。通过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使第一部类的工人和资本家得到了个人消费所需的价值2000的消费资料,而第二部类的资本家得到了生产需要的价值2000的生产资料,并使:Ⅰ(1000v十1000m)和Ⅱ2000c两部分产品都得到实现。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过程;可用下图表示: Ⅰ 4000c + 1000v +1000m =6000 生产资料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恩格斯曾经指出: 1马克思一生有两个伟大发现:一是唯物史观,二是剩余价值理论:2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与发展的规律。正是这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 3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一、劳动力转化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1、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2、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封建社会后期,资本主义社会开始形成,在资本的原始积累中,生产资料被资本家掌握,而工人一无所有,只有向资本家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维持基本生活,实质上就形成了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力的关系,劳动力也由此成为商品)P155 (二)劳动力转化为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1.劳动力的价值:1、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2、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养家、糊口、学习) 2.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在消费它的过程中能够产生新的更大更多的价值(资本家就是利用这个特点,用货币购

买到劳动力之后,在消费它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收回自己原来付出的价值,而且还可以得到一部分额外的价值,这部分额外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而资本家一旦得到了剩余价值,那么他之前付出的货币也就转化成了资本) 案例:现在很多农民在外面打工,因为一名农民工在工厂里打工一年创造的价值远远大于他在家里正常务农的价值,付出的是同样的劳动力,创造的价值却一个在天一个在地,如果把在家正常务农一年创造的价值作为劳动力的真正价值,那么在位打工一年创造的价值比它多出的那部分价值就是剩余价值。 二、资本主义所有制p156 (一)所有制和所有权:1、所有制:又称经济上的所有制,就是指事实上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归谁支配,并凭借该生产资料实现生产和获得剩余价值。2、所有权:就是法律上的所有制,是由占有生产资料的相关的法律原则决定的。 3、二者关系:所有制是所有权的基础,它决定着所有权;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为所有制提供了法律保障。 (二)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本质:p157 三种剥削制度下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 奴隶社会:以奴隶主完全占有奴隶人身为基础。(中国秦朝以前是奴隶社会,奴隶像牲畜一样是奴隶主的私有财产,毫无人生自由。直到秦商鞅变法,废除了隶农制。)

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新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周建平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世界经济和政治发展的新的不平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确实产 生了一些新特点。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暂时的繁荣和不断深化的危机表明:并不是如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和工人运动中的机会主义分子所谓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济危机理论“过时了”,而 是资产阶级的“反危机”理论和政策、措施破产了。 一、战后经济危机的新特点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新现象、新特点是很多的,主要有以下儿方面: 第一,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生危机的次数参差不等,世界性危机的周期性也不象战 前那样明显,但从七十年代起周期性有加强的趋势。 自从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以来,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除了个别例外情况, 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生危机的次数是一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条件相差很大,发展很不平衡,于是出现了各国危机次数参差不等的新情况。根据一般看法,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已发生五次世界性经济危机:第一次是1948一1952年,第二次是1957一1958年,第三次是1964一1969年,第四次是1973一1975年,第五次就是1979年开 始的、现在还在继续的危机。此外,美国、日本和英国还发生过两次个别危机。美国另两次是1953一1954年危机和1960一1961年危机,日本另两次是1954年和1962年的危机,英国 的另两次危机是1961一1962年的危机和1971一1972年的危机,就是说它们在战后已发生过 七次经济危机。西德和意大利战后各发生过六次经济危机,其中有五次分别发生于世界性经济危机期间。法国战后发生的经济危机次数与世界性经济危机基本一致。即便是世界性经济危机其周期性表现得也不象战前那样明显。例如,战后第一次发生在1948一1952年的经济 危机,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各国的影响不同,战时美国不仅没有遭到破坏,反而在战争中成了暴发户,经济实力大大膨胀起来;日本、西欧各国则受到战争的严重破坏。因此,当美国在1948一1949年发生战后第一次经济危机时,日本和西欧各国还没有从第二次世界大战 的破坏中恢复过来,不具备发生周期性危机的条件,这些国家的危机推迟到1951一1952年 才发生。又如发生于1964一1969年的经济危机,各国爆发的时间相差达五年。法国早在1964年5月开始,日本在1965年1月,英国和西德同在1966年4月,美国迟至1969年10 月才爆发 。但是,发生于1973一1975年的第四次世界性经济危机,各国发生危机时间又比较接近,再度呈现了比较明显的周期性。西德在1973年8月爆发,法国在1974年2月爆发,日、英在1974年3月爆发,美国在1974年9月爆发。 第二,战后危机深度和广度都不如战前严重,但七十年代后皇现出深化的趋势。 从生产下降幅度来看,战后较战前为小。以美国为例,战前的 .1920年危机,工业生产 下降22.了%,1929年危机下降46.1%,1937年危机下降21.了%。战后的危机工业生产下降

08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影响

08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影响 马克思曾经指出:“一切现实的危机的最后原因,总是人屋是生活必需品,是每个人都需要的,但是遗憾的是普通劳民大众的贫困和他们的受限制的消费,但与此相反,资本主动者工资太低,很多人买不起。据美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义生产的冲动,却是不顾一切的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明,68%以上的美国百姓必须借助抵押贷款才能购买房屋, 的绝对的消费才是生产力的限制。”这句话是对此次国际金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由于房屋是生活必需品,它的价格有 融危机根源的最经典最透彻的揭示。不断上涨的内在趋势,能够给生产者带来高额利润,所以受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再生产理论揭示了社会再生产的核贪婪、高额利润和剩余价值规律支配下的资本家不断地生产 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的房子,想卖给老百姓,但是老百姓买不起。这就是生产相对 问题,这个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通俗来说就是要卖东西的人过剩和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卖得出去,要买东西的人买得回来。只有这样,整个社会经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从根源上看是生产相对过剩和有效 需求不足导致的,但却表现为生产相对过剩和虚拟需求过旺。在人们买不起房子而资本家又想把房子卖给人们赚取高额利润的时候,资本家发明了贷款买房、提前消费、“寅吃卯粮”。在贪婪的驱使下,进而又向信用状况不好、还款没有足够保障的人们提供次级住房抵押贷款,使得人们对房屋的虚假需求大大提高,但这种需求是虚拟的。这种行为只会将现在的矛盾转嫁到将来,终有一日会爆发。正如列宁所说:“过程的复杂性和事物本质的被掩盖可以推迟死亡但不能逃避死亡。”在现代社会,实体经济中的生产相对过剩和有效需求不足矛盾的尖锐化,通常首先表现在金融市场上,形成金融危机。正如马克思所说:“危机最初不是在和消费者有关的零售商业中暴露和爆发的,而是在批发商业和向它提供货币资本的银行中暴露和爆发的。”这次经济危机首先就表现为金融机构的金融危机。虽然矛盾无时无处不在,甚至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生产相对过剩和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也是一种常态,但当这一矛盾相当突出的时候就自然而然地爆发金融危机,当金融危机影响到实体经济层面的时候就演变成经济危机。所以我们说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根源是生产相对过剩和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 二、主要原因 ———单一的国际货币体系和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1.单一的国际货币体系是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原 因追溯历史,大约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经济实力超过了所有国家,成为经济发展最快、科技进步水平最高、由巨大垄断资本集团支撑和操纵的强国。两次世界大战除了珍珠港事件以外,其本土未遭受损失,反而大发横财。二战后,其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50%,等于其他一切国家的总和,1944年7月的布雷顿森林会议,确立了美元在世界上的霸主地位。从此,世界各国几乎都以美元为结算标准进行贸易,美元几乎在全世界所有国家中流通,并作为外汇被各国储备。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0年7月的报告显示:2010年第一季度,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份额占到61.54%,而2001年第三季度曾达到过73%。1971年尼克松政府停止美元兑换黄金之后,美国开始任意印发作为国际货币结算与储备手段的美元纸币,以此作为弥补贸易赤字和财政赤字的手段。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其发行几乎不受约束。因此,持续的经常账户逆差往往导致美元的超量发行。从1913年到2008年长达95年间,美国基础货币发行量为7000亿美元。而2008年10月以来仅几个月时间,增发的基础货币竟然超过此数量。美联储创造了历史上最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特征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特征 (1)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总起来讲是资本剥削雇佣劳动。具体说来,这里有三个要点。 第一,资本家阶级垄断了对生产资料的占有。 第二,广大劳动者对生产资料“一无所有”而成为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雇佣劳动者。 第三,资本家无偿地占有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成为社会生产的决定性动机和根本目的。 (2)这是一种采取商品经济形式、以劳动力成为商品为前提、通过拥有资本而占有他人劳动获取剩余价值的剥削方式。 (3)资本主义剥削制度与以往的剥削制度的区别在于,历史上一切剥削制度共同特征是:剥削者无偿占有被剥削者的剩余劳动,而资本主义剥削则表现为资本家无偿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经济制度,其实质是资本剥削雇佣劳动。从理论体系上讲,本节阐述剩余价值理论,从四个方面加以分析。 (1)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条件。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形成的前提。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资本运行的前提条件。劳动者拥有劳动力所有权但丧失了生产资料、生活资料,是劳动力成为商品的重要条件。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都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其最大的特殊性在于使用价值,劳动力的使用过程能够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即剩余价值。 (2)劳资关系的形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 在一般意义上,所有制是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们相互间的社会经济关系,并表现为经济利益的实现形式。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这就是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 (3)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从社会再生产的三个主要环节入手阐释该观点。 第一,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从直接生产过程来看,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不仅是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同时也是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即剩余价值生产过程。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但这并不等于说,资本的所有部分都能发生增殖。资本的不同部分在生产剩余价值中的作用是不同的:不变资本是生产剩余价值的重要的物质条件,只有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才带来剩余价值。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剩余价值,

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经济危机的关系

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经济危机的关系 内容摘要: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决定的。资本家在追逐高额利润动机的驱使下,拼命扩大生产,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市场上的商品找不到销路,造成生产的相对过剩,社会生产结构严重失衡引发了经济危机。因此,只要存在资本主义制度,经济危机就是不可避免的。 关键词:基本矛盾经济危机私人占有资本主义 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其表现为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和个别企业的高度组织性、计划性的矛盾以及生产无限发展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这种矛盾决定着资本主义社会的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以及其他社会矛盾,支配着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生产不断社会化。但是,在资本家私人占有生产资料资料和剥削雇佣劳动的生产关系中,社会化的生产力却变成资本的生产力,变成资本高效能地榨取剩余劳动、生产剩余价值、实现价值增值的能力。这样,已经社会化的、由劳动者共同使用的生产资料,本应该由劳动者共同所有,却被少数资本家私人占有;已经在社会范围内实行严密分工、协作而社会化了的生产过程,本应由社会按照社会需要进行管理、调控和控制,却分别由各自追求的最大限度利润的私人利益的少数资本家进行管理;共同劳动生产的社会化产品,本应由劳动者共同占有,用于满足社会需要,却被少数资本家私人占有、私人支配,成为他们的私有财产。这就形成了资本主义所特有的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这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具体体现。资本主义越发展,科学技术以至社会生产力越发展,社会生产化的程度越高,不断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就越是成为资本的生产力,资本、生产资料、劳动产品就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的手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就越是不可避免。 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已生产过剩为基础的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最早两次资本主义经济经济危机分别是1825年英国的第一次经济危机,这次危机是从货币危机开始的。当时,股票行情猛烈下跌,到1826年初,股票跌价造成的损失约达一千四百万英镑。信用关系破坏,银行纷纷倒闭。1825~1826年间,英国有七十多家银行破产。1825年底,著名的英格兰银行的黄金储备从1824年底的1 070万镑降至120万镑。1826年工业危机达到高潮,大量商品卖不出去,物价暴跌,大量工商企业破产,人员失业。1847年蔓延欧洲的工商业危机,当经济危机发生时,与1825年的情况一样,也是大量产品积压,大批生产企业减产或停工,许多金融机构倒闭,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一片混乱。这样可以

(完整word版)2008年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

2008年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 2008年美国爆发了金融危机,这场危机迅速从美国扩展到全球,美国、日本、欧盟等主要发达经济体都陷入了衰退,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减缓,世界经济正面临着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峻的挑战。 此次美国金融危机是由2007年8月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引起的。美国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从直接原因、深层原因和根源三个层面进行分析: (一)直接原因。美国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是新自由主义政策下金融产品过度创新以及金融市场的过度投机引起的:1、放松管制的新自由主义政策。美国解除对金融机构的管制,使得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被吸引从事投机性业务,缺乏监管的金融市场为金融泡沫的产生埋下了祸根;2、货币政策的操作不当。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货币政策长期坚持低利息率的取向,而长期的低利息率推动美国股票市场周期性地出现繁荣和泡沫;3、金融创新的过度滥用。美国的金融政策为金融产品创新提供了外部条件,在利益最大化的驱动下,金融衍生品的种类和规模急剧膨胀;4、养老保障体制的市场化刺激了金融产品的需求。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普遍推行削减福利开支的养老金市场化改革。家庭对增加避险和流动性金融衍生工具的需求,不仅推动了金融市场的过度繁荣,也进一步削弱了面向实体经济的投资。 (二)深层原因。美国金融危机产生的深层原因是美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长期失衡造成的结果。美国的实体经济是指制造业、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等,虚拟经济是指金融、保险服务业和房地产及租赁服务业。战后至今,美国GDP的内部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实体经济不断衰落,经济“虚拟化”程度不断加深,金融业的脆弱性带给了整个美国经济。 (三)根源。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普遍推行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以及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构成了这场危机的赖以发生的制度环境。从根源上来看,美国金融危机既不仅仅是金融市场问题,也不单纯是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失衡问题,更不是资本家人性贪婪的问题,而是美国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发展的必然结果。 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仍然是当代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由这一矛盾引发的生产相对过剩是经济危机的实质所在。金融资本的高度垄断与高度投机的结合,把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新自由主义理论加剧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无政府状态,而虚拟经济的过度化发展,不仅造成经济结构失衡,更制造了巨大的市场风险。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产生原因 此次金融危机始发于美国的次贷危机,由美国次贷危机的发展而演化成了一场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此次金融危机,一般认为浮现于2007年下半年,自美国次级房屋信贷危机爆发后,投资者开始对按揭证券的价值失去信心,引发流动性危机,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到2008年,这场金融危机开始失控,并导致多家相当大型的金融机构倒闭或被政府接管。随着金融危机的进一步发展,又演化成全球性的实体经济危机。 何谓美国的次贷危机?它的影响为什么那么大?美国次贷危机的全称应当是美国房地产市场上的次级按揭贷款的危机。什么是次级按揭贷款?所谓次级按揭贷款,就是给资信条件较“次”的人的按揭贷款。次级按揭贷款是相对于给资信条件较好的人的按揭贷款而言的。相对来说,按揭贷款人没有(或缺乏足够的)收入或还款能力证明,或者其它负债较重,他们的资信条件较“次”,因此,这类房地产的按揭贷款,就被称之为次级按揭贷款。相对于给资信条件较好的按揭贷款人所能获得的比较优惠的利率和还款方式,次级按揭贷款人在利率和还款方式方面,通常要支付更高的利率,遵守更严格的还款方式,以控制金融机构在次级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恩格斯曾经指出: 1马克思一生有两个伟大发现:一是唯物史观,二是剩余价值理论: 2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与发展的规律。正是这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 3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一、劳动力转化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1、劳动者是自由人, 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2、劳动者没 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封建社会后期,资本主义社会开始形成,在资本的原始积累中,生产资料被资本家掌握,而工人一无所有,只有向资本家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维持基本生活,实质上就形成了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力的关系,劳动力也由此成为商品)P155(二)劳动力转化为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1.劳动力的价值:1、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2、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养家、糊口、学习) 2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在消费它的过程中能够产生新的更大更多的价值(资本家就是利用这个特点,用货币购买到劳动力之后,在消费它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收回自己原来付出的价值,而且还可以得到一部分额外的价值,这部分额外的价值就是剩余价

值,而资本家一旦得到了剩余价值,那么他之前付出的货币也就转化成了资本) 案例:现在很多农民在外面打工,因为一名农民工在工厂 里打工一年创造的价值远远大于他在家里正常务农的价值,付出的是同样的劳动力,创造的价值却一个在天一个在地,如果把在家正常务农一年创造的价值作为劳动力的真正价值,那么在位打工一年创造的价值比它多出的那部分价值就是剩余价值。 二、资本主义所有制p156 (一)所有制和所有权:1、所有制:又称经济上的所有制,就是指事实上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归谁支配,并凭借该 生产资料实现生产和获得剩余价值。2、所有权:就是法律 上的所有制,是由占有生产资料的相关的法律原则决定的。 3、二者关系:所有制是所有权的基础,它决定着所有权;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为所有制提供了法律保障。 (二)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本质:p157 三种剥削制度下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 奴隶社会:以奴隶主完全占有奴隶人身为基础。(中国秦朝以前是奴隶社会,奴隶像牲畜一样是奴隶主的私有财产,毫无人生自由。直到秦商鞅变法,废除了隶农制。) 封建社会:以农民对地主的依附为基础。(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土地全 部被地主阶级掌握,农民没有赖以生存的土地,只能租用地

经济危机的根源是什么

经济危机的根源是什么?如何认识当今全球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这个词是源自西方,这个词诞生也不过几百年的时间,之前中国以及世界几千年的历史上,这个词一直没有出现,而在西方在文艺复兴,宗教革命,特别是工业革命,机器生产开始逐渐代替人手工劳动的时候,经济危机出现了,大批的人失业,物价飞涨,生产停滞,企业破产,债务纠纷等等。看经济危机的原因,需要分析经济危机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这个时期与以前的时期有什么差别,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技术水平,组织形式,政权类型等等有什么不同。 经济危机的根源就在于工业社会(实体经济的多性)的发展之后,导致经济运行对虚拟经济越来越依赖的情况下,经济运行的权利主体还在西方的权力分散的基础之上情况下,就会出现经济危机,用马克思的话就是说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导致经济危机的产生。所以西方在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之后,出现了垄断资本主义,加上虚拟经济层面的金融资本的出现,就出现了垄断金融资本。这些资本主导了美国经济的运行,其他发达国家也出现了类似的垄断金融资本来完成本国经济的整合与调整,协调经济的有序运行,这样在资本主义金融帝国主义阶段之后,经济危机发生的频率大大的减少了,这要感谢技术的进步导致的资本整合经济能力增强的结果。 经济活动是围绕着人的生产力水平以及人的生活需要,以及分配和交换的公平性原则而展开的,只有经济活动符合公平原则,满足了提高人的生产力水平以及满足人的生活需要的情况下,经济运行才能持续,经济活动创造的是实物或者是服务西方社会在政府没有能力组织经济活动满足人民经济需要的情况下,贵族,商人等等大量通货的持有者组织一些经济活动,可是商人不具备国家政权的一个很重要的行政职能,因为国家的行政职能能够具备完成经济组织产品生产的功能,商人往往与政权结合,通过某些行政手段帮助其完成生产的组织活动。这样西方社会权力分散的结果,导致了在经济领域,私人资本的出现,私人资本不具备行政手段组织生产的职能,所以他们需要积累大量的通货来交换获得别人手中的资源,这样他才能通过获得的资源来组织生产,并把产品卖出去,获得更多的通货。这里就需要一个资源原始积累的问题,他们获得别的的资源往往也不是堂堂正正,正大光明的,这就是马克思说的他们的毛孔里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经济危机的根源一是:虚拟层面在人与人之间配制的不均衡。因为社会分工的精细化,大多数人都不是直接从事产品生产的,而只是生产的某个环节,而且生产的产品也不是直接进入某些人的腰包,而是进入一个统一的交换平台—市场,每一个凭借自己在虚拟经济层面获得的通货来到市场上交换获得自己需要的商品,通货通过产品交换又进入了资本家的腰包,经济得以运行的前提就是这个循环的资金流能够持续下去而不断裂,但是因为资本原始积累的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在财富的分配中占有很大的主动权,当过多的财富进入资本家腰包,而劳动者却获得很少的财富时,这样资金流在消费者购买产品完成资金回流这个环节就会发生断裂,经济危机就发生了。这种情况下,环节经济危机相对容易,因为资金是因为人与人之间分配不均造成的,所以只要减少贫富差距,提高工人工资,扩大内需就可以缓解经济危机,不过这需要资本家吐血。而且这种经济危机不容易对经济活动造成大的破坏,表现也可能仅仅就是劳动者劳动积极性不高,社会产品生产减少,工人罢工,如果工人因为吃不上饭而罢工,这样的罢工是肯定会成功的,因为这种情况下罢工的激烈程度是很高的,资本家承受不了.另一种情况的经济危机的破坏性相对较大,就是虚拟经济层面的资金在经济的各个环节的投入不均衡造成的经济链的断裂,这样的情况下,经济危机对经济的打击是剧烈。例如众多的资本家为了赢得市场,在生产环节投入大量资金,购置了大量的厂房,设备,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教案资料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经济制度,其实质是资本剥削雇佣劳动。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形成的前提。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资本运行的前提条件,劳动者拥有劳动力所有权但丧失了生产资料、生活资料,是劳动力成为商品的重要前提条件。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都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其最大的特殊性在于使用价值,劳动力的使用过程能够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即剩余价值。劳资关系的形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在一般意义上,所有制是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们相互间的社会经济关系,并表现为经济利益的体现形式。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凭借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 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可以从社会在生产的三个主要环节说明。 第一,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从直接生产过程来看,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不仅是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同时也是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即剩余价值生产过程。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但这不等于说,资本的所有部分都能发生增值。资本的不同部分在生产剩余价值重的作用是不同的:不变资本是生产剩余价值的重要物质条件,只有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才带来剩余价值。从再生产来看,为了追逐更多的剩余价值和应对竞争的压力,单个资本的规模通过积累和集中两种形式而不断的膨胀,资本有机构成随之提高,其结果是社会财富占有两极分化,资本主义社会失业现象的产生,终将导致资本主义制度的灭亡。 第二,剩余价值的实现。资本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增值。产业资本要连续不断的回圈,就不能处在某一种职能资本形式上,必须按一定比例分割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保持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性,必须保持每一种职能形式的一次转化。 第三,剩余价值的分配规则及其结果。从两个方面看,其一,劳资之间对新价值的分配决定了剩余价值总量。其二,资本家各利益集团间对剩余价值的瓜分。资本主义不可避免的必须经历一次又一次的经济危机轮回。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由于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就使得经济危机有可能发生,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在剩余价值和竞争规律作用下,再生产的比例并不能被自觉遵守,周期性的经济位居在所难免,根源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私人占有的生产关系与社会化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的相对过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具有新的特点。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总起来讲是资本剥削雇佣劳动。具体说来有三个要点。第一,资本家阶级垄断了对生产资料的占有。第二,广大劳动者对生产资料“一无所有”而成为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雇佣劳动者。第三,资本家无偿地占有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成为社会生产的决定性动机和根本目的。这是一种采取商品经济形式、以劳动力成为商品为前提、通过拥有资本而占有他人劳动获取剩余价值的剥削方式。资本主义剥削制度与以往的剥削制度的区别在于,历史上一切剥削制度共同特征是:剥削者无偿占有被剥削者的剩余劳动,而资本主义剥削则表现为资本家无偿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为:资本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后一个人剥削人的社会形态, 它是以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 以资本剥削雇佣劳动为特征的社会经济制度。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巨大作用, 它继承了以往社会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 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在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方面, 具有显著功绩。 第一, 资本主义是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

第十七课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教案

第十七课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同学们了解这次经济危机的原因、表现、特点及影响,并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是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 3、通过经济危机影响的分析,使同学们认识到及时调整经济发展的政策的严重性; 4、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学会从根本上分析问题所在。 二、重点难点 重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和特征 难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影响 三、教学构思 第六单元主要介绍《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是本课《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对策之一和影响结果。该课是理解这一单元的基础。 课文分三个部分,首先讲述1929~1933年美国经济大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即贫富差距过大、股票投机过度、信贷消费过度膨胀,从而推导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存在;接着概括叙述这次危机的特点:即波及范围广泛、持续时间长、对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破坏巨大。危机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使世界局势变得动荡不安;然后叙述美国胡佛政府对待危机的自由放任政策,使得局势进一步恶化。由其“失败”导出“罗斯福新政”的实施,使两课紧密结合。 四、过程设计 A、【导入新课】: 故事导入法:1929年的冬天,在美国,一个穿着单衣的小女孩蜷缩在屋子的角落里。屋外,寒冷的北风呼啸着。“妈妈,天气这么冷,你为什么不生起火炉呢?”小女孩在瑟瑟发抖。她妈妈叹了口气,说:“因为我们家里没有煤,而且你爸爸失业了,我们没有钱买煤。”“妈妈,爸爸为什么会失业呢?”“因为煤太多。”这是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一个煤矿工人家的场景。同学们根据这个故事并结合我展示的两张图片(图片:1929年农场主销毁“过剩”的牛奶以及图片等待领取救济食品的人群),思考一下,当时的美国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B、【讲授新课】: (一)、经济危机的爆发:虚假“繁荣”的幻灭 1、美国20世纪20年代的繁荣的表现:一战后,美国由战前的债务国变成了债权国,纽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之一。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汽车工业、电器业和建筑业等工业部门显示出蓬勃生机。商品丰富、物资充足,一派“繁荣”景象。 2、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经济危机为什么会爆发呢?爆发危机前的美国到底怎样呢? (1)危机前的美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出现持续繁荣(P98) 师:那么,美国经济持续繁荣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发横财,扩张了经济实力,为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技术革命是繁荣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因;三、广阔的国内外市场刺激了经济的发展。 师:20年代美国经济虽出现繁荣景象,但经济繁荣的背后又潜伏着严重的危机,最终引发了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29年10月24日被称为“黑色星期四”,这一天纽约证券市场在经历了几次小小的预震后出现了坍塌,几十种主要股票价格狂跌,绝望的人们疯狂地抛售,当天就有1 289万股易手。崩溃的高潮终于在10月29日来到了:大批的股票涌到市场上来,不计价格地抛售,这一天疯狂交易以1 641万股的最高纪录收盘。从美国纽约

分析论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根本原因以及周期性特点

分析论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根本原因以及周期性特点。 了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根本原因以及周期性特点首先要先了解什么是经济危机。 一,经济危机的定义: 经济危机通常指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社会经济的大混乱。 经济危机的表现是: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大量生产资料被闲置,大批生产企业、商店、银行破产,大批工人失业,生产迅速下降,信用关系破坏,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混乱。 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本质特征: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即生产的商品相对于劳动人民的有效需求来说是过剩的。 三,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生产社会化,是指生产过程本身的社会化,即由分散的小生产者转化为大规模社会生产的过程。 生产社会化包括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第一,生产资料使用的社会化,即生产资料从单个人分散使用变为大批人共同使用。第二,生产过程的社会化,即生产过程从一系列的个人行动变为一系列的社会行动。第三,产品的社会化,即生产出的产品通过交换供应整个社会。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单个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2)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当这些矛盾尖锐激化时,必然造成普遍的买卖脱节,即生产的供给和需求之间脱节,致使大量商品卖不出去,社会再生产的实现条件遭到严重破坏,导致生产相对过剩和经济危机的爆发。 四,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使资本主义再生产具有周期性。从一次危机开始到下一次危机爆发,就是一个再生产周期。典型的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一般要经过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四个阶段。其中危机是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的决定性阶段。它是上一个生产周期的结束,又是下一个生产周期的开始。在萧条阶段,生产处于停滞状态,同时为复苏阶段做准备。在复苏阶段,生产和消费的矛盾进一步缓和,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并进一步发展,使经济出现繁荣景象,形成高涨。高涨又使资本主义经济各种矛盾加以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又爆发新一轮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性的物质基础,是固定资本更新。大规模的固定资本更新,会扩张生产能力,引起生产高涨,为下一次生产过剩危机奠定物质基础。整个资本主义经济就是在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危机的巨大动荡和起伏中艰难地颠簸行进。 生产资料归社会的少数人(资本家)私人占有,资本家雇佣社会的大多数人(工人)进行生产(社会化大生产)。生产资料私有制下,自由竞争,盲目生产,资本家以最大程度赚取利润为目标,一方面要生产更多的产品投放市场,一方面又要以最低的工资给工人,便会使生产与销售出现矛盾,大量产品卖不出去,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由此产生。所以说资本主义制度下不可避免经济危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