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灾害学原理知识点-基本原理

灾害学原理知识点-基本原理

灾害学原理知识点-基本原理
灾害学原理知识点-基本原理

自然灾害概述

第一节自然灾害基本概念

灾害:就是能够给人类与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破坏性影响的事物或现象的总称。一般分为自然灾害与人为灾害。

自然灾害:(与自然现象的区别)就是指对自然生态环境、人居环境与人类及其生命财产造成破坏与危害的自然现象或一系列自然事件。(对人类与人居环境没有造成破坏的自然现象不能称为自然灾害)

1、1 自然灾害的内涵与本质

“自然灾害”就是人类生存依赖的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异常现象。地球上的自然变异,包括人类活动诱发的自然变异,无时无地不在发生,当这种变异给人类社会带来危害时,即构成自然灾害。

两个属性:

一就是其自然属性,就其本身而言仍然就是自然界部分物质以特殊方式进行的自然运动,这种特殊方式的自然物质运动可称为事件;

二就是其社会属性,上述事件会对它所及范围内生存与活动的人员、生物与已存在的资产产生一定的损害,这种损害被称为“灾害”。自然灾害发生基础

自然灾害事件的发生也即部分自然界物质进入急剧位移运动的发生(或变异),必须有一个能量积累的过程与发生能量转换的条件,能量积累的过程与所达到的程度则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我们把自然灾害的发生所必须具备的能量积累的条件与发生能量转换的条件合称为自然基础。

发生滑坡事件的自然基础就是比较陡的地形坡与坡地组成物质的结构构造特征,也即特定的地质地貌条件。

灾害系统就是由孕灾环境、承灾体、致灾因子与灾情共同组成具有复杂特性的地球表面系统,灾情就是由孕灾环境、承灾体、致灾因子相互作用的产物。

孕灾环境就是由地球几个圈层组成的综合地球表层作用环境,它对灾害系统的复杂程度、强度、灾情程度以及灾害系统的群聚与群发特征起着决定性作用。

致灾因子

致灾因子就是指可能造成财产损失、人员伤亡、资源与环境破坏、社会系统混乱等孕灾环境中的变异因子,指造成灾害的罕见或极端的事件。

致灾因子包括自然致灾因子、技术致灾因子与人为致灾因子。

自然致灾因子:自然界对人类的各种威胁现象,地震、暴雨、泥石流等;

技术致灾因子:起因于技术或工业环境的致灾因子,如生产上的安全事故;

人为致灾因子:造成灾害的人为原因,包括动乱、暴乱与战争等。灾害与致灾因子的区别:灾害就是致灾因子造成的社会后果,就是致灾因子所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与资源环境的破坏情况,就是致灾因子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灾害影响的大小不仅取决于致灾因子的性质、概率与强度,而且取决于社会的抗灾能力。

灾害链现象

灾害链:许多自然灾害,特别就是等级高、强度大的自然灾害发生以后,常常诱发出一连串的其她灾害接连发生,这种现象叫灾害链。

灾害学原理知识点-基本原理

自然灾害概述 第一节自然灾害基本概念 灾害:是能够给人类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破坏性影响的事物或现象的总称。一般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 自然灾害:(与自然现象的区别)是指对自然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和人类及其生命财产造成破坏和危害的自然现象或一系列自然事件。(对人类和人居环境没有造成破坏的自然现象不能称为自然灾害) 1.1 自然灾害的内涵与本质 “自然灾害”是人类生存依赖的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异常现象。地球上的自然变异,包括人类活动诱发的自然变异,无时无地不在发生,当这种变异给人类社会带来危害时,即构成自然灾害。 两个属性: 一是其自然属性,就其本身而言仍然是自然界部分物质以特殊方式进行的自然运动,这种特殊方式的自然物质运动可称为事件; 二是其社会属性,上述事件会对它所及范围内生存和活动的人员、生物和已存在的资产产生一定的损害,这种损害被称为“灾害”。自然灾害发生基础 自然灾害事件的发生也即部分自然界物质进入急剧位移运动的发生(或变异),必须有一个能量积累的过程和发生能量转换的条件,能量积累的过程和所达到的程度则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我们把自然灾害的发生所必须具备的能量积累的条件和发生能量转换的条件合

称为自然基础。 发生滑坡事件的自然基础是比较陡的地形坡和坡地组成物质的结构构造特征,也即特定的地质地貌条件。 灾害系统是由孕灾环境、承灾体、致灾因子与灾情共同组成具有复杂特性的地球表面系统,灾情是由孕灾环境、承灾体、致灾因子相互作用的产物。 孕灾环境是由地球几个圈层组成的综合地球表层作用环境,它对灾害系统的复杂程度、强度、灾情程度以及灾害系统的群聚与群发特征起着决定性作用。 致灾因子 致灾因子是指可能造成财产损失、人员伤亡、资源与环境破坏、社会系统混乱等孕灾环境中的变异因子,指造成灾害的罕见或极端的事件。

自然灾害学

地震次生灾害与防治 摘要:“牵一发而动全身”。事物之间具有联系性,当某一项事物发生时必将会影响到它所联系到的事物。破坏性地震发生时大都伴随次生灾害的发生。常引发的地震次生灾害有滑坡、坍塌、泥石流、海啸、火灾、水灾、毒气泄漏以及扩散放射性污染等[1]。本文主要论述各种地震次生灾害以及关于它们的防治。 关键词:地震次生灾害破坏主要类型危害预防与治理 1 引言 20世纪60年代,地理学界将海底扩张、大陆漂移、地震和火山活动等地质现象纳入统一的理论体系之中[2],用统一的动力学模式解释全球构造运动及其相互关系,这个体系就是板块构造学说。从板块构造学说,我们可以知道,岩石圈并非一个完整的圈层,而是被例如海沟、大陆裂谷、大洋中脊等活动带分成大大小小的板块。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圈之上,板块相互碰撞时就会发生一系列的地质灾害,其中最为显著地就是地震。 但是,根据资料显示,我们可以发现,地震的发生虽然会造成巨大的灾害,但损害最大的却不是地震直接造成的。在震源或受地震影响最为严重的地区,地震发生后,发生的例如滑坡、坍塌、泥石流、水灾、火灾以及社会灾害等二次灾害带来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更是大于地震直接造成的。 上面所述二次灾害即为地震次生灾害。地震次生灾害就是指地震次生灾害是指强烈地震发生后,自然以及社会原有的状态被破坏[3],造成的山体滑坡,泥石流,水灾,瘟疫,火灾,爆炸,毒气泄漏,放射性物质扩散对生命产生威胁等一系列的因地震引起的灾害。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以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化进程加快,造成了越来越多的人力和财力向城市聚集,这也就使得危险指数和损失指数增加。也就是说,当一个地区发生灾害时,单位面积上所造成的危害和损失会大幅度提高。一旦城市发生直下型破坏性地震,发生次生灾害的危险性就会大大增加[4]。因此,加强对于地震次生灾害的研究和防治是刻不容缓的。 2 主要类型与危害 2.1 滑坡、坍塌和泥石流危害 我国是一个地形丰富的国家,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共占全国总面积的三分之二。这些地区,特别是地形转换处,如第一、二、三阶梯交界处,地震发生时一般都伴随着不同程度的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因此,这是一类严重的地震次生灾害。 发生滑坡和崩坍的地点,多在地质比较薄弱的地方,如地层断裂、节理发育、岩层破碎等等,由于水的浸润而分解,常表为洪水、地震的次生灾害[5]。山区发生强烈地震后,岩层破裂,地表破碎,暴雨频繁发生,水土流失严重,为崩塌、滑坡、泥石流提供了物质、动力和触发条件。地震对滑坡的影响很大,地震的强烈作用使斜坡土石的内部结构遭到破坏并发生变化,原来的结构面张裂松弛[6]。在地震力的反复震动冲击下,斜土石体容易发生变形,最后发展成严重的滑坡。地裂缝、地面坍塌、道路滑塌在震后也大量出现。地震使地质构造发生变化,岩层破裂,在暴雨的诱发下,容易引发塌陷。地震引发路面裂缝与软化、路基塌陷、公路边坡崩塌与滑坡,进而形成道路滑塌。泥石流发生时,洪流中有大量泥沙石块,混合成一股粘稠的泥浆,沿陡坡奔腾而下,来势凶猛,历时短暂,破坏力极大。 本世纪最大的滑坡事件就是1920年的中国海原地震引发的,这次地震死亡人数有23.4万,且大部分人死于滑坡这地震次生灾害。滑坡、崩坍又常常与泥石流迸发,在洪水期造成群发性灾害,1981年四川盆地洪水就引发了6万多处滑坡和泥石流,灾民达30多万人[7]。

灾害学原理知识点-火山灾害

第五章火山灾害 第一节火山概述 1、火山的定义(掌握) 由火山喷发时喷出的熔岩、火山灰和碎石落下后堆积而成的山体,大多呈孤立的圆锥型。 2、什么是火山喷发?(掌握) 地球内部的岩浆最终会穿过地壳的一些薄弱的地方,喷出地面,这就是火山喷发 3、火山由哪几部分结构组成?(熟悉) 火山口、岩浆囊、岩浆通道和火山锥。 4、火山和火山群的形状有哪几种?(了解) (1)孤立的圆锥型(2)链状火山群。 5、火山的分类(掌握) (1)火山按按岩浆的通道类型可分为:裂隙式喷发和中心式喷发, (2)中心式喷发又主要分为宁静式喷发、爆发式喷发、中间式喷发。 6、火山喷发强烈程度取决于什么?(了解) (1)火山喷发的猛烈程度取决于岩浆的粘滞性。 (2)岩浆粘滞性较小时,气体很容易从岩浆中跑出,岩浆一边上升,气体一边释放,到达地面时,气体几乎跑完了,岩浆就比较安静地流出地表,此类岩浆的喷发多为宁静式喷发。(2)岩浆粘滞性很大时,气体不容易跑出,直到岩浆到达地面,压力突然减少,导致气体、岩浆和石屑一起瞬间猛烈喷出,此类岩浆的喷发多为爆炸式喷发。 7、岩浆的流动性(粘滞性)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了解) (1)温度越高,岩浆的粘滞性越小,容易流动。 (2)SiO2含量低,岩浆容易流动。 (3)岩浆是流动的液体和由该液体结晶出来的固体矿物的混合物,固态矿物含量较少,岩浆越容易流动。 8、岩体熔化可以通过哪些条件实现?(了解) (1)减少压力;(2)水和其他挥发性物质进入岩石,降低了岩石的熔点;(3)增加温度。 9、地面下熔化的岩石叫做岩浆,当岩浆喷出地面后叫做熔岩。(了解) 10、在软流圈一些非常热的岩石接近熔化状态,这些岩石就构成了岩浆的源泉。(了解) 11、在一个喷发过的火山附近,能否找到泡沫岩,可以作为火山猛烈程度喷发的判断依据。(了解) 12、火山喷出的物质(掌握)

自然灾害学复习资料

1海啸:海啸是由海底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滑坡等海底地形突然变化所引发的具有超长波长和周期的大洋行波。海啸可分为4种类型。即由气象变化引起的风暴潮、火山爆发引起的火山海啸、海底滑坡引起的滑坡海啸和海底地震引起的地震海啸。 2火山:地球内部有许多炙热的岩浆,而地球表面则是一层冷的固体的地壳。地球内部的岩浆穿过地壳的一些薄弱的地方喷出地面,这就是火山喷发,而喷出的岩浆在地面上冷凝后,就形成了火山。 3太阳风:是从太阳日冕层向行星际空间抛射出的高温高速低密度的粒子流,主要成分是电离氢和电离氦。 4沙尘暴:是指强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很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km的天气现象。沙尘暴天气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这是由于冬春季干旱区降水甚少, 地表异常干燥松散, 抗风蚀能力很弱, 在有大风刮过时, 就会将大量沙尘卷入空中, 形成沙尘暴天气。热岛:城市热岛效应或称热岛现象,是指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 5空间灾害:在太阳活动高峰期,经常发生太阳黑子大爆发,其间向宇宙空间抛射的电磁辐射、带电粒子流及超音速的太阳风,会引起地球高层大气结构、密度、温度、运动状态、电磁分布等发生急剧变化,进而“骚扰”人类活动。 1、地震三要素 2、震级与烈度之间的关系: 震级和烈度都是表示地震大小的量,但是二者有很大的不同。震级是表示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的大小,反映的是地震本身的大小,因此,一个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烈度表示的是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地震破坏的程度,反映的是地震的后果,对同一个地震,不同的地区,烈度大小是不一样的。距离震源近,破坏就大,烈度就高;距离震源远,破坏就小,烈度就低。举个例子来说,地震震级好象不同瓦数的日光灯,瓦数越高能量越大,震级越高。烈度好象屋子里受光亮的程度,对同一盏日光灯来说,距离日光灯的远近不同,各处受光的照射也不同,所以各地的烈度也不一样。 3、地震背景构造:海底扩张是什么? 海底扩张说认为,高热流的地幔物质沿大洋中脊的裂谷上升,不断形成新洋壳;同时,以大洋脊为界,背道而驰的地幔流带动洋壳逐渐向两侧扩张;地幔流在大洋边缘海沟下沉,带动洋壳潜入地幔,被消化吸收;大西洋与太平洋的扩张形式不同:大西洋在洋中脊处扩张,大洋两侧与相邻的陆地一起向外漂移,大西洋不断展宽;太平洋底在东部的洋中脊处扩张,在西部的海沟处潜没,潜没的速度比扩张的快,所以大洋在逐步缩小,但洋底却不断更新,古老的太平洋与大西洋的洋底一样年轻。 4、海啸的特点、形成条件 1)海啸的特点:海啸波的波长非常长、能量大、传播速度快 2)海啸的产生需要满足三个条件:(1)深海。深海海底上面具有巨大的水体,地震释放的能量可以转变为巨大水体的波动能量(2)大地震。只有6.5级以上的大地震才能产生海啸灾害,小地震产生的海啸形不成灾害(3)开阔并逐渐变浅的海岸条件。 海啸的产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具备了上述三个条件但只有一部分地震(约占海底地震总数的1/5~1/4)能产生海啸,多数人认为只有伴随有海底强烈垂直运动的地震才能产生海啸。 5、我国有哪些灾害?(对我国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其中对我国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有六大类1、气象灾害:(1)暴雨(2)雨涝(3)干旱沙尘暴(4)干热风(5)高温、热浪、热岛(6)热带气旋(7)冷害(8)冻害(9)冻雨(10)结冰(11)雪害(12)雹害(13)风害(14)龙卷风(15)雷电(16)连阴雨(17)浓雾(18)低空风切变(19)酸雨2、海洋灾害:(1)风暴潮(2)海啸(3)海浪(4)赤潮(5)海岸带灾害3、洪水灾害:(1)暴雨灾害(2)山洪(3)融雪洪水(4)冰凌洪水(5)溃坝洪水(6)泥石流与水泥流洪水。4、地震灾害:(1)构造地震(2)隔落地震(3)矿山地震(4)水库地震等;5、农作物生物灾害:(1)农作物病害(2)农作物虫害(3)农作物草害(4)鼠害。6、森林生物灾害:(1)森林病害(2)森林虫害(3)森林鼠害 6、洪水(数井盖有关) 工程措施 1.整治河道:采取挖、扩、分等综合措施整治河道; 2.改造地下管网:如适当扩大管径,解决雨、污分流问题; 3.增加排涝设施:如建排涝挡潮闸、排涝泵站; 4.增加调蓄能力:如修建蓄水池、调蓄湖等; 5.增加渗透能力:如铺设透水路面,下凹式绿地等;非工程措施 1.城市暴雨内涝风险评估:如利用RS和GIS和土地利用、DEM等来建立模型来评估风险; 2.适当增大设计参数:应增大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的取值; 3.城市防洪减灾政策与法规建设:约束和制裁不利于防洪减灾的经济社会活动,以实现防洪减灾的目标; 4.建立城市排涝工程管理机制:合理调整城市水利基金支出和使用结构,建立渠道畅通、管理严格的资金投入机制; 5.借鉴国外防治内涝经验:如日本,德国都是治理内涝和雨水利用技术十分先进的国家,可以借鉴他们的经验及技术。 7、广东遭遇过哪些大的自然灾害? 广东的旱灾:干旱也是广东的严重灾害之一,80%以上的年份都有旱灾发生。这类灾害主要发生在春、秋季节,影响范围最大,发生次数也较多。 广东的水灾:南岭山脉横贯广东北部,是寒潮南侵之屏障,但山脉重迭,其间北江河谷纵贯广东南北,又是冷空气南下之通道。南岭山地以南,地势渐低,但分布有多条呈东北一西南向的山脉,有利于来自海洋的暖湿空气抬升而致雨,使之在粤东、粤中和粤西形成三大暴雨中心。沿海地势平坦,属台地平原区,其中河网交错的珠江三角洲平原和潮汕平原是洪水常泛之地。 广东的风灾:南海是热带海洋,是热带天气系统特别活跃的海区,夏季台风活动频繁,冬季受冷空气影响,而且在冬、夏季风盛行时期常形成季风潮,所以海上多大风、大浪和风暴潮,是海洋灾害多发区。这类灾害每年都有发生,不仅发生频率高,而且影响时间长、范围广、灾情重,造成的经济损失最大。 广东的冻灾:由于广东是冷暖气团强烈交绥之地,所以北方来的寒潮大风、冷害等灾害性天气异常活跃。冷害是影响广东冬季农业生产的主要灾害。它对喜温、喜热作物,越冬与冬种作物,尤其是热带作物与果树常造成严重危害。

灾害类期刊排名

序号期刊名称主办单位复合影响因 子 综合影 响因子 被引次数 1 灾害学优先出版陕西省地震局 1.880 1.34 2 20225 2 暴雨灾害优先出版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 1.516 1.000 3878 3 自然灾害学报独家 授权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中国地震局工程 力学研究所 1.268 0.735 34364 4 气象与减灾研究优 先出版 江西省气象学会0.802 0.525 3720 5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独家授权 江苏省地震局;中国灾害防御协会0.790 0.524 7899 6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 学报独家授权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0.667 0.437 18934 7 火灾科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0.681 0.406 7281 8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 医学杂志 中国医学救援协会0.284 0.273 1662 9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 环境保护国家专业实验室 0.459 0.265 10258 10 生物灾害科学江西农业大学;江西省昆虫学会;江西 省植保学会;江西省植病学会 0.350 0.203 2693 11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 优先出版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防灾科技学院0.426 0.200 2527 12 震灾防御技术中国地震台网中心0.345 0.195 1426 13 中国减灾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0.254 0.099 4636 14 防灾减灾学报辽宁省地震局0.127 0.064 2042 15 城市与减灾北京地震局2060 16 地震地质译丛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1 17 防灾博览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643 18 湖南安全与防灾湖南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301

自然灾害学教学大纲

六盘水师范学院学院《自然灾害学》课程教学大纲2012版一、课 程编码及课程名称0705012203 课程编码:Catastrophology)课程名称:自然灾害学(Natural 二、学时及学分2 学分:6。总学时数:36,其中,讲授学时:30 ,实验(实践)学时:三、适用专业及开设学期开设学期:第五学期适用专业:地理科学 四、课程性质、目标和任务课程性质:专业限选课课程目标和任务:、了解灾害学的研究对象及学科体系,灾害学研究内容与特征;1 、了解灾害的概念、分类与性质,灾害系统的概念; 2 、掌握地震灾害、洪水灾害、干旱灾害、冰冻灾害等主要灾害及灾害链; 3 4、掌握中国及世界灾害区域分异; 5、掌握灾害风险分析与风险管理; 6、熟悉灾害应急管理、高新技术方法灾灾害管理中的应用。五、课程基本要求使学生了解目前关于自然灾害的科学认识、研究途径和可选择的减轻自然灾害与自然灾害防治的基本原理和具体措施,拓宽学生在防灾减灾方面的知识 面,为将来毕业后从事有关的工作打好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六学时)绪论(共4第一章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灾害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灾害学的学科体系,掌握灾害学研究内容与特征。(二)教学内容 1.1 灾害学的产生背景 1.1.1灾害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 1.2 灾害学的研究内容与特征 1.2.1 灾害学的研究内容 1.2.2 灾害学的特征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 1、灾害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1 — 2、环境学学科体系 难点:1、灾害学的研究内容 2、灾害学的特征 第二章灾害概述(共6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灾害的概念与内涵,掌握灾害的分类与性质,熟悉灾害系统、灾害影响与损失分析。 (二)教学内容 2.1 灾害的概念与内涵 2.1.1 灾害的概念 2.1.2 环境概念的内涵 2.2 灾害的分类与性质 2.2.1 灾害分类

灾害学考试复习资料

灾害的定义:所谓灾害是指某一地区,有内部演化或外部作用所造成的,对人类生存环境,人生安全与社会财富构成严重危害,以至超过该地区抗灾能力,进而丧失其全部或部分功能的自然— 社会现象。 灾害的三因素:致灾因子,孕灾环境,承灾体 灾害的分类(按成因):自然灾害,人为自然灾害,人类及社会灾害。 B按成灾过程——突发性灾型、缓发型灾型 2、灾害分类的意义 (1)有利于灾害监测,有利于灾害预警预报 (2)有利于制定防灾减灾规划 (3)有利于对不同灾害损失的灾害评估 (4)有利于历史灾害资料的定量化分析 灾害学内容:包括灾害运动学、灾害成因动力学、灾害预测学、灾害防治对策学 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的定义:自然地变异和人为的作用都可能导致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发生变化,当这种变化达到一 定程度,其产生的后果就会给人类和社会造成危害,称为地质灾害。 内涵:致灾机制和灾害后果,人为作用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地质作用 地质灾害从根本上讲是受地壳运动的控制 1999年世界地球日(4月22)主题:防治地质灾害 地震:当地下某处岩层突然破裂或因局部岩层塌陷、火山喷发等发出震动,并以波的形式传到地表引起地面的颠簸和摇晃,这种地面运动称为地震。 震源:是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 震中:震源在地表的投影,或地面上与震源正相对的地方。 震中距:地面上任何一个地方到震中的距离称为震中距。 震中区:震中附近的地区。 震源深度:震源至地面的垂直距离(震源到震中的距离)。 对于同样大小的地震,震源较浅时,波及范围较小,破坏程度较大;震源深度较深时,波及范 围较大,而破坏程度较小。 地震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强度大小的等级。M,其数值是根据地震仪记录的地震波图来确定的地震烈度是地震对地面及各种建筑物造成影响和破坏程度,它与震级大小、所在地与震中的距离以及岩土性质有关。 震级与烈度的区别: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然而距离震中距离的不同,却有不同的烈度。 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强度大小的等级,而烈度是地震对地面及各种建筑物造成的影响和

灾害学概论(题库)

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20分。) 1、火山喷发可按其猛烈程度分为爆发性和非爆发性两种。154 2、火山喷出的物质主要有三种:熔岩流、火山泥石流、火山灰。157 3、在一个喷发过的火山附近,能否找到泡沫岩,可以作为火山喷发的猛烈程度判断依据。155 4、气象观测分为三类系统。地基是地面上的观测系统;空基指的是测量近地面层以上大气的物理、化学特性的方法和技术;天基是指气象卫星。251 5、全球四大沙尘暴发生地有北美、中亚、中北非、澳大利亚。210 6、台风形成的条件主要有两个,一是比较高的海洋温度;二是充沛的水汽。197 7、火山喷出的物质主要有三种:熔岩流、火山泥石流、火山灰。 8、在一个喷发过的火山附近,能否找到泡沫岩,可以作为火山喷发的猛烈程度判断依据。 9、气象观测分为三类系统。地基是地面上的观测系统;空基指的是测量近地面层以上大气的物理、化学特性的方法和技术;天基是指气象卫星。 10、气象学将沙尘天气分为如下四个等级:浮尘、扬沙、沙尘暴、强沙尘暴。210 11、绝大多数地质活动都集中发生在两个板块之间的边界上。两个板块沿着边界发生相对运动。按照运动的方式,可以把板块边界分成三类:发散边界、汇聚边界和转换边界。164 12、地球最外层是一层坚硬的岩石外壳,叫做岩石圈,岩石圈破碎成为7个大的部分,它们叫做岩石圈板块。14 13、地震是由地下岩石的突然断裂而造成的,地球内部的不断运动造成地壳大规模变形是地震的根源,沿地震断裂面的突然滑移是地震波能量辐射的直接原因。50 14、按照震源的不同深度,通常把地震分成三类: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70公里;中源地震,震源深度在70-300公里之间;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大于300公里。51 15、地震作为地球内部的一种震动,发生的时候会产生一系列波动即地震波,而它是目前我们所知道的唯一一种能够穿透地球内部的波。56 16、地震震级表示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的大小;地震烈度表示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到地震破坏的程度。67 17、全球的地震基本上分布在三个地震带上,分别为: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和大洋洋中脊地震带。68 18、2001年国家颁布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的重要思想,就是保证“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95 19、海啸是由海底地震、火山喷发或海底泥石流、滑坡等海底地形突然变化所产生的具有超大波长和周期的大洋行波。105 20、海啸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近海海啸,海啸波达到沿岸的时间很短,只有几分钟或几十分钟,很难防御,灾害极大;另一类是远洋海啸,是从远洋甚至横越大洋传播过来的海啸波。113 21、火山大多是孤立的圆锥型的,它是由火山喷发时喷出的熔岩、火山灰和碎石落下后堆积而成的。151 22、火山喷发方式有两种,分别为中心式喷发和裂隙式喷发;火山喷发按其猛烈程度分为爆发性和非爆发性两种。154 23、气象灾害是发源于地球大气圈的自然灾害,全球大气在不停的运动之中,它常表现为各种波状和涡旋运动,使得大气中的动能、热能不断积累和释放,从而构成了各种气象事件,其中有些气象事件所产生的天气现象会对人类生存、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威胁和损害。188 24、我国国家气象局规定,由于冷空气侵袭,使气温在24小时内下降10o C 以上,最低气温降至5o C 以下时,作为发布寒潮警报的标准。 25、台风和飓风是指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到12 级或以上(即风速32.6米/秒以上)的热带气旋,只是因产生的海域不同而称谓有别。 194 26、沙尘暴是指由于强风将地面大量沙尘吹起,使空气很浑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km 的天气现象,是一种分布广泛,影响范围大,频次较高的自然灾害。208 27、海洋是水圈的主体,大约97%的水在海洋中,在剩下的3%的水中,77%储存在冰川里,22%为地下水,而河流、湖泊中的水则占不到1%。尽管河流水所占的比例非常小,但其在自然地理环境中仍然是重要的组成部分。7 28、河流的上游,坡度大,水的流速快,切割作用明显,河床陡峭,两岸多为峡谷;而在下游,河床坡度小,水的流速慢,河水中携带的泥沙沉积作用明显,河床开阔,两岸多为平原。263 29、河流搬运的碎屑物质因流速减缓而逐渐形成的平原就叫做冲积平原。广阔的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与冲积—洪积平原均可统称为冲积平原。268 30、洪水的分类方法很多,一般按洪水的形成原因,将洪水分为暴雨洪水,融雪洪水,冰凌洪水等。272 31、在水文学中,常将洪峰流量(或洪峰水位)、洪水总量、洪水历时(或洪水过程线)称之为洪水三要素。269 32、中国是一个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十分频繁和灾害损失极为严重的国家,尤其是西部地区。310 33、滑坡是大量的山体物质,在重力作用下,沿着其内部的一个滑动面,突然向下滑动的现象。312 34、崩塌是指较陡的斜坡上的岩土体由于某种原因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的地质现象。 35、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地形、松散固体物质和水源三个条件,三者缺一不可。327 36、长期以来,房屋、建筑物破坏等造成的工程损失一直是地震灾害损失中最主要的部分。但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商业中断、社会功能瘫痪、信息丢失等非工程损失在总损失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406

自然灾害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

自然灾害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 减灾与应急管理学院自然灾害学专业(代码:070522) 一级学科:地理学(代码:0705) 本专业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学位授予权 一、研究方向 目前自然灾害学专业的主要有两个研究方向:自然灾害和风险管理,其对应的主要研究内容见下表: 二.培养目标和学习年限 培养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能够贯彻执行科学发展观,具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理想,面向国际自然灾害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和国家现代化建设对减灾需求的,具有健康心身体魄的自然灾害高层次创新型科研人才 (1)硕士生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专业人才。注重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要求具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灾害管理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有较强分析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能熟练运用一门外语和借助计算机进行科学研究,具备较强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具备扎实的灾害调查、风险评估与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等专业基础理论和基础技能;了解与

研究方向有关的国内外最新发展动态;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求实创新的科研精神,善于与人合作。工作(或继续深造)去向主要在保险公司、民政部门、国土资源、测绘、城市规划等专业管理部门及高等学校、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产业(公司)等。 (2)博士生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灾害风险管理的高级专业人才。注重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要求具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熟练掌握灾害管理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能熟练运用一门外语,具有国际论文写作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具有较强的创造性学习能力,能胜任灾害风险管理及相关专业领域的高层次业务工作、科研工作和教学工作。工作(或继续深造)去向主要在保险公司、民政部门、国土资源、测绘、城市规划等专业管理部门及高等学校、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产业(公司)等。 (3)培养年限 本专业学术型硕士生,学习年限为2.5-3年,按规定修满学分、成绩合格,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的硕士生可以在2.5年内完成学业。本专业普通博士生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其中北京地区的定向、委托培养在职博士生的学习年限可以为4年。硕博连读生、本科直博生学习年限一般为5年。博士生学位论文科研工作因有重大发现和成果而在以上规定年限内无法完成毕业论文的,经院教学与学位委员会提议,学科学术委员会同意后,向研究生院申请延长学习年限1年。 三.课程设置和学分要求 (1)硕士生 硕士生在读期间的总学分不低于36学分。课程和必修环节等具体要求与“两室一院”相同,本专业不作特殊要求。 (2)博士生 博士生在读期间的总学分不低于13学分。课程等具体要求与“两室一院”相同,本专业不作特殊要求。博士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应该积极投身科学研究实践,在科学研究中不断的巩固、深化和拓展自然灾害学的基础理论;在实际的科学研究实践过程中训练自己科研能力;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交流能力和高层次科技论文(含SCI论文)写作能力。 (3)本科直博生 本科直博生在读期间的总学分不低于45学分。课程等具体要求与“两室一院”相同,本专业不作特殊要求。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应该积极投身科学研究实践,在实际科学研究中不断的巩固、深化和拓展自然灾害学的基础理论;在实际的科学研究实践过程中训练自己的科研能力;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交流能力和高层次科技论文(含SCI论文)写作能力。 (4)港澳台和外国留学研究生 港澳台研究生总学分要求与普通研究生相同,免修公共政治课。外国留学研究生免修公共政治和外语课,必修“中国概况”(2学分),硕士生总学分不低于32学分,博士生不低于11学分。

灾害学概论

一:主要的自然灾害 (1)地质灾害:地震,火山爆发,山崩,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陷等。 (2)气象灾害:暴雨,洪涝,热带气旋,冰雹,雷电,龙卷风,干旱, 酷热,低温,雪灾,霜冻等。 (3)生物灾害:病虫害,森林火灾,沙尘暴,急性传染病等。 (4)天文灾害:天体碰撞,太阳活动异常等。 (5)其他如雪崩,冰崩,海啸,鼠害等也属于自然灾害。 二:主要的人为灾害 (1)生态环境灾害:烟雾与大气污染,温室效应,水体污染,水土流失, 气候异常,人口膨胀等。 (2)工程事故灾害:岩土工程塌方,爆炸,人为火灾,核泄露,有害物 失控(毒气,毒物,有害病菌等),水库溃坝,房屋倒塌,交通事故等。 (3)政治社会灾害:球迷骚乱,战争,集团械斗,人为放毒,社会暴力 与动乱,金融风暴等。 三:从灾害的发展过程特性看,灾害又可以分为以下四种 (1)突变型。比如地震、泥石流、燃气爆炸等。它们的发生往往缺少 先兆,发作是突然的,发生的过程历时短,但破坏性很大,而且可能在 一定时间内重复发作。 (2)发展型。暴雨、台风、洪水等。它们有一定的先兆,往往是某种 正常自然过程累积的结果。它们发展较迅速,比突变型灾害要缓慢一些 ,因而其过程具有一定的可估计性。 (3)持续型。旱灾、涝灾、传染病、生物病虫害等。 (4)环境演变型。沙漠化、水土流失、冻土,海水入侵、地面下沉、 海面上升以及区域气候干旱化等。这类自然灾害是一种长期的自然过程 ,是自然环境演化或加上人类不当行为造成的必然伴生结果。 四:灾害的分级 以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经济)损失来分级。根据我国国情,可分为以下五个等级:巨灾:死亡10000人以上,经济损失超过1亿元人民币。 大灾:死亡1000~10000人,经济损失1000万~1亿元人民币。 中灾:死亡100~1000人,经济损失100~1000万人民币。 小灾:死亡10~100人,经济损失10~100万人民币。 微灾:死亡小于10人,经济损失小于10万元人民币。 五:灾害危害人类的后果 (1)造成人员的伤亡。自然灾害直接危害人类生命和健康。工程事故及恐怖袭击造成的人员伤亡也日益严重。 (2)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3)破坏环境资源,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 六:亚洲的主要危害 1.地震亚洲位于两大地震带相会的地方,地震灾害最突出,特别是日本、中国更为频繁。 2.火山特别在日本,共计有火山270座,活火山约80座,约占世界活火山的10% 3.沙漠化沙漠化在中国、印度最为突出。 4.水土流失中国、印度的最为突出。

灾害学原理知识点斜坡地质灾害

第六章地质灾害 6.1 地质灾害概述 1. 什么是地质灾害?(掌握) 在自然或人为诱发因素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 地质作用(现象)。 2、广义的地质灾害包括:(了解) 地震、火山爆发、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坑道涌水、瓦斯爆炸、 煤层自燃、黄土湿陷、地面开裂、岩土膨胀、沙土液化、土地冻融、水土流失、土地沙化 以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地热害等。 3、狭义的地质灾害包括:(熟悉) 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地裂缝、地面塌陷等 6.2 崩塌、滑坡、泥石流 1、什么是崩塌?(掌握) 是指较陡的斜坡上的岩土体由于某种原因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 在坡脚的地质现象。也称“山崩”、“坠石。”其中大规模的岩体崩塌也称山崩,小规模的崩塌称 坠石。 2、崩塌的诱发因素有哪些?(掌握) (1)地震。地震引起坡体晃动,破坏坡体平衡,从而诱发崩塌。一般烈度大于7 度以上的

地震都会诱发大量崩塌。 (2)融雪、降雨特别是大雨、暴雨和长时间的连续降雨,使地表水渗入坡体,软化岩、土 及其中软弱面,产生孔隙水压力等,从而诱发崩塌。 (3)地表水的冲刷、浸泡。河流等地表水体不断地冲刷坡脚或浸泡坡脚、削弱坡体支撑或软化岩、土,降低坡体强度,也能诱发崩塌。 (4)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 a 采掘矿产。露天采矿场边坡崩塌,采空区地表崩塌。 b 道路工程开挖边坡。 c 水库蓄水与渠道渗漏。主要是水的浸润和软化作用。d 堆(弃)渣填土。崩塌体增加了荷载,破坏了坡体稳定。e 强烈的机械震动。机车行进中的震动、工厂机械震动。 3、崩塌的前兆:(掌握) (1)崩塌体后部出现裂缝; (2)崩塌体前缘掉块、土体滚落、小崩小塌不断发生; (3)坡面出现新的破裂变形、甚至小面积土石剥落; (4)岩质崩塌体偶尔发生撕裂摩擦错碎声。 4、什么是滑坡? (掌握) 是指斜坡上的岩土体由于某种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向下 滑动的现象。俗称“走山”、"垮山"、"地滑"、"土溜"等。 5、滑坡形成的动力条件(熟悉)

矿山灾害学的研究模式、特征与方法(2021新版)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矿山灾害学的研究模式、特征与 方法(2021新版) 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duction management. Safety and production are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矿山灾害学的研究模式、特征与方法(2021 新版) 1引言 当前矿山灾害及其防治理论的研究现状决定了矿山灾害学的形成。据国家安全科学技术研究中心统计:全国工矿企业2002年1—9月份共发生各类伤亡事故9781起,死亡1525人,其中煤矿企业2745起,死亡4661人,一次死亡10人以上特大事故50起,死亡1050人;非煤矿山企业1173起,死亡1495人,一次死亡10人以上特大事故2起,死亡49人。另据文献[4]显示:我国井下开采的煤矿,百万吨死亡率是先进国家的几倍到十几倍;我国煤矿平均每小时死亡1.05人,平均每天发生一起死亡3人以上的事故;每年死亡人数是世界各国煤矿死亡人数的4倍,每年因工伤事故和矿山尘肺病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达85亿元,远远超出了自然灾害所造成的

经济损失。因此,积极致力于矿山灾害学的研究,意义十分重大。 2矿山灾害学的研究模式 矿山灾害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矿山灾害。矿山按矿产种类可分为:煤矿,冶金矿(含铁矿、锰矿、萤石矿),黄金矿,有色金属矿(铜矿、铅锌矿、锡矿、钨矿、钼矿和铝镁矿),化工原料矿(硫矿、磷矿),核工业矿(铀、钍核能源矿)以及建材矿(采石场、石棉矿)和轻工矿(岩盐矿、高岭士矿、粘士等陶瓷原料矿)等。 根据灾害学原理并参照国家标准GB/丁13745—1992《学科分类与代码》,矿山灾害学的研究应是多层次和综合性的,它包括:矿山灾害成因动力学、矿山灾害运动学、矿山灾害预测学及矿山灾害防治对策学等4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矿山灾害成因动力学主要研究矿山灾害形成过程、动力来源、作用机理、破坏方式等。矿山灾害运动学则侧重研究矿山灾害发生后的各种表现形式,它的研究有助于提高对各种矿山灾害的破坏与扩散程度的认识,并为矿山灾害现象的具体研究提供依据。如对矿井瓦斯爆炸事故,就必须要研究煤与瓦斯突出、爆炸的机理以及事故后的污染方式、途径以及传播

自然灾害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1、相比其他星球,地球具有哪些特点使它适合人类居住? (1)首先,地球距日距离适中,不太近,也不太远。这样就有利于接受适中的光照,给植物提供太阳能,让其自如利用进行光合作用。而且太阳能够直接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地球上生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此外,太阳辐射还能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物运动的主要动力。所以,地球距离太阳适中的距离,使地球得到稳定的太阳光照,是适合人类居住的重要条件。而其他的星球,距日距离不是太远,就是太近。 (2)其次,宇宙上的行星运动都有相同的特点:共面性、同向性、近圆性,并且各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这也就形成了地球安全的空间运动轨道,有利人类生存。 这是地球适合人类居住的外部条件。而地球自身也拥有优越的、其他星球不具备的生命存在条件。 地球上有适宜的温度。生命的活动需要的能量是通过新陈代谢供给的,而过冷或过热的环境都不利于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也就不利于生命的正常活动。所以,适宜的温度是生命活动必需的。 对地球上的生命而言,大气层保护绝对不是可有可无的。而地球上有合适的大气和重要的大气层保护。它可以挡住来自宇宙空间强烈的紫外线,让地球上的生命免遭伤害;它可以挡住大部分撞向地球的陨石,保护人类生存的家园;它可以使照射到地球表面的太阳光均匀散发,避免了地球温度的剧烈变化 (3)生命都离不开水,地球上有充足的水分,也为生命提供了适合生存的条件。 (4)地球是太阳中唯一具有板块构造的行星。正是板块构造把构成生命基础的营养物质和其他物质送进行星内部,然后再回到地表。 (5)地球是唯一拥有一个氧气占五分之一的大气圈的行星。这种氧气是由单细胞生物在漫长的历程中产生的,他反过来刺激了多细胞生物的演化。 2、什么力量驱使地球内部产生高温,地球通过什么方式和外部进行热量交换? 原因:地球内部最高的温度在地核中,温度产生的原因是万有引力的作用,使地球内部物质挤压,压缩后产生的高温。 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蜕变产生的热能,以及地球转动和其他化学反应产生的热能。方式:热传导、热对流、热释放,热辐射,如地震、火山喷发、地热温泉等。 3、请举出一些证据来证实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 大陆漂移的证据:1.各相邻大陆的边缘大致吻合有人做过简单的试验,把世界地图的大陆,沿海陆交接处剪开,在拼凑时惊奇地发现,南美洲的东海岸和非洲的西海岸相吻合。2.各相邻大陆,尤其是大西洋两岸的古生物化石、地层构造惊人地相似。人们在南极洲发现有露出地表达上千米的巨大煤层,在非洲和印度,甚至靠近赤道地区发现古冰川的痕迹。3.古地磁迁移是大陆漂移最令人信服的证据之一。地球是一个大磁场,岩石在由热变冷的凝固过程中,由于受到磁场的磁化而有了磁性,并与当时所处的位置的地磁一致。如果这块大陆在地质时期移动过,则大陆古岩石层的地磁性状和现在所处位置的地磁极就不一致。4.大规模的水平断裂和位移确实存在。根据测量,亚、非之间的红海在不断扩张,而地中海却在缩小。因此,有人断言,将来红海将成为一个新的大洋,地中海将缓慢地消失。 海底扩张:海底火山、(

自然灾害学概论复习题

自然灾害学概论复习题 1、地球约99.99997%大气圈的质量集中在离海平面km的大气圈之中,有人这个位置看作地球和外界空间的边界,把它叫做线。 2、地震发生原因最基本的假说是假说。 3、在一个喷发过的火山附近,能否找到,可以作为火山喷发的猛烈程度判断依据。 4、对于所有的自然灾害而言,灾害越大,发生的频度越。 5、狭义的地质灾害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6、海啸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海啸,也叫做本地海啸,另一类是海啸。 7、我国是崩塌和滑坡比较的的国家,其造成的危害有、、、等。 8、气象学中把沙尘暴分成四个等级,分别为、、、和。 9、提供了火山和地震的能量,来自的能量导致了台风(飓风)灾害的产生,而是产生泥石流和滑坡灾害的主要原因。 10、根据板块学说,绝大多数地质活动都集中在板块边界上,按照两个板块沿边界发生的相对运动可以把板块边界分成发散边界、、三类。 11、火山喷出的物质主要有三种:、、。 12、灾害是指那些由于、或的原因,对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造成损害的各种现象。 13、全球四大沙尘暴发生地有中北非、、、。 14、海啸有海啸波的、、等特点。 15、泥石流的形成条件一般有地形条件、和水文气象条件;完整的泥石流的流域包括形成区、和。 16、震源深度是指,当其他条件相同时一般情况下,震源越,造成的破坏越大。 17、地震波主要包括和两大类。 18、标度地震大小最基本物理量主要有和两种。 19、崩塌、滑坡、泥石流的防治原则是,而对于我国的滑坡和泥石流集中分布在两个带上,一是,另一是中国东部山区、低山丘陵和平原过渡带上。 20、以下哪个不都是减灾的非工程性措施? A、灾害救济与社会捐助 B、灾害保险与基金修建大坝 C、灾害立法灾害教育 D、灾害规划灾害风险管理对策 21、()一次洪水过程中通过某个测站断面的最大流量,称为__________。 A、洪峰流量 B、洪水总量 C、洪水历时 D、洪水过程线 22、()台风属于下列哪一种天气系统?

自然灾害学教学大纲

六盘水师范学院学院《自然灾害学》课程教学大纲 2012版 一、课程编码及课程名称 课程编码:0705012203 课程名称:自然灾害学(Natural Catastrophology) 二、学时及学分 总学时数:36,其中,讲授学时:30 ,实验(实践)学时:6。学分:2 三、适用专业及开设学期 适用专业:地理科学开设学期:第五学期 四、课程性质、目标和任务 课程性质:专业限选课 课程目标和任务: 1、了解灾害学的研究对象及学科体系,灾害学研究内容与特征; 2、了解灾害的概念、分类与性质,灾害系统的概念; 3、掌握地震灾害、洪水灾害、干旱灾害、冰冻灾害等主要灾害及灾害链; 4、掌握中国及世界灾害区域分异; 5、掌握灾害风险分析与风险管理; 6、熟悉灾害应急管理、高新技术方法灾灾害管理中的应用。 五、课程基本要求 使学生了解目前关于自然灾害的科学认识、研究途径和可选择的减轻自然灾害与自然灾害防治的基本原理和具体措施,拓宽学生在防灾减灾方面的知识面,为将来毕业后从事有关的工作打好基础。 六、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共4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灾害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灾害学的学科体系,掌握灾害学研究内容与特征。 (二)教学内容 1.1 灾害学的产生背景 1.1.1灾害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 1.2 灾害学的研究内容与特征 1.2.1 灾害学的研究内容 1.2.2 灾害学的特征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 1、灾害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1 / 1

2、环境学学科体系 难点:1、灾害学的研究内容 2、灾害学的特征 第二章灾害概述(共6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灾害的概念与内涵,掌握灾害的分类与性质,熟悉灾害系统、灾害影响与损失分析。 (二)教学内容 2.1 灾害的概念与内涵 2.1.1 灾害的概念 2.1.2 环境概念的内涵 2.2 灾害的分类与性质 2.2.1 灾害分类 2.2.2 灾害的性质 2.3 灾害系统 2.3.1 灾害系统的概念 2.3.2 灾害系统的形成机制 2.4 灾害影响与损失分析 2.4.1 灾害影响 2.4.2 损失分析内容与步骤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1、环境概念的内涵。 2、灾害的分类与性质 难点:1、灾害系统的形成机制 2、灾害影响。 第三章主要灾害及灾害链(共8学时)(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环境灾害链的概念及类型,掌握地震、洪水、干旱、冰冻、台风等灾害及灾害链,熟悉突发公共事件及其灾害链。 (二)教学内容 3.1 灾害链的类型 3.1.1 灾害链的概念 3.1.2 灾害链的类型 3.2 主要灾害及灾害链 3.2.1 地震灾害及其灾害链

北京师范大学2010年自然灾害学专业

北京师范大学2010年自然灾害学专业 综合灾害风险管理方向硕士研究生单独考试招生简章 为提高民政系统灾害管理人员的素质,培养既懂管理又有专业知识,适应新形势下自然灾害管理的高素质人才,满足我国灾害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北京师范大学受民政部委托,在自然灾害学专业,以单独考试形式,面向全国民政系统和保险系统从事自然灾害管理工作的人员招收和培养硕士学位研究生。 一、招生专业和研究方向 自然灾害学专业,综合灾害风险管理方向。 二、招生对象 全国各级民政系统从事自然灾害管理工作的人员。 三、招生人数 20人。 四、报考条件 符合下列条件的考生可以报考: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2.从事灾害管理工作三年以上,学习结束后愿意继续从事灾害管理工作; 3.取得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学历四年以上(截止到2010年9月1日),一般应获得学士学位证书; 4.得到所在单位同意,能够保证学习时间,且有两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推荐。 五、报名 1.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须在2009年10月10日-30日(每天9:00-22:00)登陆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公网网址https://www.doczj.com/doc/8c3270063.html,;教育网网址https://www.doczj.com/doc/8c3270063.html,)提交个人报名信息。提交信息时请注意: ①报考学校选择:北京师范大学(代码:10027)。 报考点选择:北京师范大学(代码:1127)。 ②报考院系所选择:资源学院/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代码:024)。 ③报考专业选择:自然灾害学(代码:★070522)。 ④报考研究方向选择:风险管理(代码02)。 ⑤由于网报系统中没有单考科目,网报时考试科目请选择:101思想政治理论、201英语一、303数学三、853灾害学原理。实际考试科目为思想政治理论、英语、地理学、灾害学原理,均实行单独命题,考生应按实际考试科目复习备考。 ⑥考试方式选择:单独考试。报考类别选择:委托培养。 ⑦考生必须在备注信息第一栏中填写“单独考试”字样。 若“报考学校”、“报考点”、以及“考试方式”填报错误,则该条信息作废,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