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西南岩溶山区独特的自然环境探究

我国西南岩溶山区独特的自然环境探究

我国西南岩溶山区独特的自然环境探究

文章探讨我国西南部地区岩溶山区劣势和落后的区位现状:岩溶分布面积约为54万km2;岩溶石漠化土地主要集中在西南岩溶山区8省(市、区);水土流失在我国西南岩溶地区尤其是贵州、云南和广西较为突出;该区域植被历年相对稀少,易受破坏;西南岩溶贫困山区的雨水多为“灾害性”雨水。了解该地区独特地理概貌,对于进一步有效推进西南地区的深化发展具有一定程度的参考价值。

标签:西南岩溶;贫困山区;自然环境

纵观历史,导致我国西南岩溶贫困山区落后原因的客观因素或先天因素主要是先天的地理劣势,或者说,就是西南岩溶山区劣势和落后的区位现状等,因此,深入地探究我国西南岩溶山区独特的岩溶等实情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岩溶及其西南岩溶山区概况

1、岩溶及世界岩溶概况

岩溶,也叫喀斯特,在世界地理发展史上呈现了石钟乳、溶洞、石林、地下河等形态多样的地理现象。目前,世界岩溶面积约为2200万km?,约为世界陆地总面积的12%,集中分布在地中海沿岸阿尔卑斯山脉到法国中部地区、我国西南岩溶山区、美国、古巴、牙买加及澳大利亚。[1]

2、我国岩溶及其西南岩溶山区概况[2]

我国的岩溶面积约为344.4万km?,占总国土面积的1/3。其中,西南岩溶山区作为全球3大块岩溶集中分布区之一,其岩溶分布面积约为54万km?,位于北纬22°00?-30°04?和东经100°34?-114°10?,包括了8省(市、区):贵州、广西、湖北、湖南、云南、四川和重庆的大部分以及广东北部地区;可以说,西南岩溶山区是我国碳酸盐岩层分布最集中的地区,是世界三大岩溶集中连片中面积最大、岩溶作用发育最强烈的典型地区。[3]该区域景观奇特丰富,人口与土地的矛盾较为突出,历来生态非常脆弱,因此,“在全球喀斯特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4][5]在西南岩溶山区,碳酸盐岩在8省(市、区)的分布面积共为194.69万km?,为我国总面积的20.28%。其中,碳酸盐岩出露面积53.26万km?,为我国总面积的27.36%。[6]

二、我国西南岩溶山区石漠化概况

石漠化就是在湿润半湿润等气候、岩溶地貌和特殊水系水文等自然地理的条件下,以人为活动为主要破坏因素,逐步地产生植被受损、土地退化、土壤流失、土壤层减薄甚至岩石大面积裸露,极大地影响人们生产、生活以及社会发展的自然现象。因此,地学家认为,石漠化问题是岩溶问题重要体现之一,是岩溶地区

最大的岩溶问题,且“喀斯特石漠化”是“中国西南最严重的生态地质环境问题”[7]。

根据《中国岩溶地区石漠化状况公报》公布的数据可知[8],通过2004年至2005年对西南岩溶山区贵州、云南、广西、湖南、湖北、重庆、四川和广东8省(市、区)460个县(市、区、旗)石漠化的科学监测,其监测结果是:

第一、石漠化土地面积及其分布概况:全国在岩溶方面的石漠化土地主要集中在西南岩溶山区8省(市、区);到2005年12月,我国石漠化总面积是12.96万km?。从我国石漠化分布概况来看,贵州的石漠化面积为331.6万公顷,占全国石漠化比重为25.6%,在省(市、区)分布中最多;长江流域的石漠化面积为732.1万公顷,占全国石漠化的比重是56.5%,在流域分布中最大。[9]

第二、我国潜在石漠化[10]。根据国家林业局2006年在《中国岩溶地区石漠化状况公报》公布的数据可知,在我国潜在石漠化土地的分布中,从省(市、区)分布来看,贵州潜在石漠化土地面积是298.4万公顷,占全国潜在石漠化的比重是24.1%,居全国最大;从流域分布来看,长江流域潜在石漠化面积732.1万公顷,占全国潜在石漠化的比重56.5%,居全国流域分布面积最大。并且,石漠化问题是我国岩溶地区问题中的最大的问题,贵州石漠化在地学领域及我国西南岩溶贫困山区中具有完整性、典型性等特征。[11]

三、我国西南岩溶山区水土流失及其危害

水土流失就是在水、风、重力等自然或人为的长期作用下土壤及其结构发生了疏松、变质或破损等现象,在水流作用下发生的水土大量流失的自然现象。尤其是在我国西南岩溶山区特殊地质构造和地层岩性的地理条件下,水土流失现象更容易发生,并且最为严重,危害性相对较大。

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9833002)与国家“九五“攻关项目(96-920-04-02-02)联合资助的重点课题《喀斯特石漠化——中国西南最严重的生态地质环境问题》所载,水土流失在我国西南岩溶地区尤其是贵州、云南和广西较为突出、严重。[12]在流域方面,长江流域水土流失及其后果相对严重:长江流域每年水土流失的蚀模数均大于3000吨/km?,植被受破坏,土地资源生产力下降,水源涵养性越来越差,工程性用水和人畜饮水困难加剧,石漠化、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频发生,下游泥沙淤积,水利工程效益锐减,上中下游的群众生产生活以及企业的正常运行都相关方面均受极大的负面影响,长期地导致了国家、人民在生命、财产等方面的严重损失。[13]

四、我国西南岩溶贫困山区气象、植被的概况

在气象概况方面,我国西南岩溶山区处在我国青藏高原的东部斜坡区域,长期处于太平洋季风以及印度洋季风相互交汇的边缘化的季风气候带,同时基于该区域的低纬度和高海拔以及冷暖空气频发出现交汇等条件,西南岩溶山区出现了冬寒夏热、四季分明、降雨丰富、湿润等气候特征,多数区域地处亚热带、热带

两个气候带之间。[14]由于该区域地域辽阔、地质构成复杂等原因,区域内各省(市、区)的气候存在明显差异。正如地学家所说的那样:“西南岩溶区的降雨、气温分布与地势的关系十分密切” [15],如贵州毕节试验区。

在植被概况方面,由于西南岩溶贫困山区具有岩溶等方面的、独特的地理特征和人为破坏的历史原因,该区域植被历年相对稀少,易受破坏,给当地区域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不利影响。地学家认为:“中国西南岩溶区的脆弱性主要体现在:……岩溶植被:岩溶地区的植被具有石生性、旱生性和喜钙性,而植被生产力偏低,植被一旦被破坏就难以恢复,石漠化面积不断增加。” [16]五、我国西南岩溶山区水系水文等概况

西南岩溶贫困山区水资源极为丰富,年降雨量相对较高,其自产水资源总量高于同等条件的非岩溶山区;可是,该区域的可采用水资源相对缺乏,这是因为该区的岩溶地貌特征所致,因为岩溶地表多为洞穴、阴沟、漏斗、暗河等地貌,这种特殊的地质地貌必然留不住从天而降的雨,难以蓄积于岩溶地表,绝大多数雨水以地下水的形式沿着岩石、顺着阴沟流出岩溶贫困山区,从而导致了该区域天干缺水的现象,但是伴随社会的不断发展,现在的天气变化多端、怪异多变,尤其是在春夏季的雨季又容易导致季节性洪涝灾害、泥石流、岩溶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因此,西南岩溶贫困山区的雨水多为“灾害性”雨水[17],地学家认为:“中国西南岩溶区的脆弱性主要体现在:……长期的岩溶作用构成地表、地下双层空间结构,地表是崎岖复杂的地形,地下是规模巨大的地下系统,地表径流常常流失于地下,造成水土流失,泥沙充填地下管道常常形成阻塞。因此,西南岩溶区土壤易旱、易涝。” [18]

六、西南岩溶山区贫困县概况

“根据1:50万西南地质图的统计,以碳酸盐岩出露面积大于30%为标准,厘定西南岩溶石山区有岩溶县292个,集中分布于滇东、桂西、黔、湘西、鄂西、重庆南部和东北部,呈北东向条带状;根据‘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中确定的国定贫困县,全国592个,其中分布于西南七省一市的贫困县有224个,大于2/5,而西南地区的国土面积占全国的20.3%;分布在碳酸盐岩区的贫困县127,占西南贫困县总数的56.7%。” [18]

2005年地学家认为,在西南岩溶地区,岩溶县(市、区、旗)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非岩溶县(市、区、旗);西南岩溶地区的人口密度达到163人/km?,高出当年全国平均人口密度111人/km?的46.8%。[18]

西南岩溶贫困山区多为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贫困而边远的地区,所以该区域自然景观美丽、独特,多为原生态景观,社会情况复杂,等等。总之,我国西南岩溶贫困山区具有先天性的岩溶地理条件和独特的人文自然景观,从而演绎了目前特色的发展状况。

【注释】

[1] 刘丛强等.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与地表物质循环—西南喀斯特土壤-植被系统生源要素循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

[2] 曹建华,袁道先.受地质条件制约的中国西南岩溶生态系统[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5.3.2.

[3] 王宇.短陷盆地岩溶水赋存规律[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3.140.

[4] 陈文富.西南喀斯特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D].四川:四川大学,2005.2.

[5] 吴应科,郭纯清,毕于远.中国西南岩溶区的自然与经济、地位与作用及其开发治理的若干重要问题讨论(摘要).云南省岩溶地区治理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材料[C].1996.8.

[6][15][16][17][18] 曹建华,袁道先.受地质条件制约的中国西南岩溶生态系统.北京:地质出版社,2005.113.117.36.34.33.

[7][12][14] 王世杰.喀斯特石漠化—中国西南最严重的生态地质环境问题[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03(2)120.

[8][9][10][11] 国家林业局.中国岩溶地区石漠化状况公报[N].中国绿色时报.2006.06.21(2).

[13] 王杰等.长江大辞典.武汉:武汉出版社[M].1997.320.

杨泽龙(1978-)男,贵州织金人,博士,副教授,供职于贵州理工学院马列部、贵州工业发展研究中心,从事区域社会发展模式研究.

浅谈西南山区的生态环境及经济建设

浅谈西南山区的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摘要:西南山区的生态环境很脆弱,随着经济的发展,开发的进一步深入,是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面临更大的威胁,为保持其原生态的状况,从现在开始国家政府人民要引起高度重视,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短期发展,要时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关键字:生态环境、石漠化、生态旅游,贫困问题、经济发展、教育、交通西南地区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大后方,其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森林资源、旅游资源等自然资源。在有着诸多种种资源优势的前提下,但是各种资源得不到合理的开发以及充分的应用,使其经济发展现状却不容乐观。 暑假有机会到西南地区游玩了一下,主要是云南,一路走来对其地区的生态环境及经济发展的现状略有感触。所以就其简单谈谈个人的一些见解及建议。 首先就其生态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谈谈:西南地区由于自然环境与西北、内蒙、西藏等地截然不同,因此,在实施大开发的战略过程中,针对生态环境的重建所采取的措施也不同。西南地区生态环境重建中面临的问题主要是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灰岩地区的石漠化及频繁的山地灾害等。针对这些问题,应以生态经济学理论为指导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采取生物措施为主、工程措施为辅的方法来进行生态环境的治理与重建。西南山区虽然森林资源丰富,有很多的原始森林,但随着西部大开发发展战略的实施对山区资源的一步步开发,使得其原有的神态体系遭到严重的破坏,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的挑战。植被破坏使得水土流失严重,就我一路所见,几条大河的发源地翻腾流淌着得河水似滚滚黄河,其含沙量于混浊度与黄河有并驾齐驱之势。这种现状不得不令人担忧 森林植被是保持良好生态环境的根本,森林植被破坏是加剧水土流失和洪涝灾害、沙尘暴频发等自然灾害的根本原因。伴随着经济发展滥砍滥伐的现象十分严重,西南山区的森林覆盖面积已经大大减少,森林面积的减少植被的破坏使得森林功能大大减弱,近年来频繁发生的洪水、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与其有着密切的关联。植被的破坏对气候也构成很大的威胁,植被破坏使得整个生态系统链断开,气候干旱,降水减少,使得水资源缺乏,特别是在贵州地区。降水减少,使得河流径流减少,河流趋于断流,湖泊萎缩,湖泊对调节气候有重要的作用,这一反复循环使得气候更加的干旱,气候干旱对气候变暖有推波助澜的作用,气候变暖,冰川融化,这一后果将不得而知;河流径流量减少,对农业灌溉存在很大的威胁,农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民以食为天,农业发展受到威胁将引发社会危机,影响政局稳定。在当今农业,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水资源缺乏将是制约其向前发展的一个致命的因素。 西部地区生态破坏严重,生存条件不断恶化,先天脆弱的自然条件固然起着很大的作用,但人类不合理的土地开发活动是加速生态恶化的主要原因和症结所在。(1)区域经济发展滞后,社会发展水平低,贫困和生态脆弱互为因果、(2)“过分强调粮食自给”的发展模式,农耕地面积过大、(3)经济建设不遵循生态环境规律,生态建设科技支撑能力薄弱(4)管理体制不顺,条块分割,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各项措施综而不合。 西南地区的生态环境还存在着另一个隐患----石漠化。石漠化是生态环境恶化的顶级形态。我国西南地区石漠化总面积已达12.96万平方公里,潜在石漠化面积123.34万平方公里。石漠化的产生既有自然原因,如强烈的岩溶化过程;地质条件;地形、地貌因素;植被生长环境,又有人为原因,过度樵采;不和理的耕作方式;过度开垦;乱砍滥伐;乱放牧等。我国西南岩溶区的石漠化问题已经非常严重,与西北地区的荒漠化,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一起,被称为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三大环境灾害。可见其当前的形势严峻程度,。导致石漠化的成因有很多,主要是自然原因与人为原因。自然因素是石漠化形成的基础条件。因自然因素形成的石漠化土地占石漠化土地总面积的26%。强烈的岩溶化过程、

希力格特镇填图地质实习报告

希力格特镇填图地质实习报告 (1)石漠化 石漠化即喀斯特荒漠化或石化,与我国西北一带沙漠化现状相似,是土地劣化演变的极端形式之一。广西和贵州等地原本就有大面积的碳酸岩分布,又由于不断地开荒种地,破坏了原有植被,需千万年才能形成的瘠薄土层经风吹雨打迅速流失,最后地表只剩下不能种任何植物的石块。我国西部石漠化速度相当快,其中广西碳酸岩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37.8%,石漠化以每年3%—6%的速度递增。石山地区不但形成“山光人穷,穷山恶水”的恶性循环,且由于土壤稀薄、缺水易旱,也是造林绿化中最难啃的“硬骨头”。花江大峡谷地区也与此类似,治理石漠化当务之急! (2)成因机理 一、花江大峡谷区域碳酸盐岩系的抗风蚀能力强,成土过程缓慢。据资料显示,每形成1 cm厚的风化土层需要4000余年,慢者需要8500年,较非岩溶区慢10~80倍,这是西南岩溶山区土层浅薄、易出现石漠化的客观背景条件和基本原因。 二、山多坡陡的地表结构不利于水土资源的保存。西南岩溶山区地表崎岖破碎,山多坡陡。山多坡陡的地表结构加剧了斜坡体上水、土、肥的流失,某些人类活动扰动的激发下,使大片岩溶山地变成石漠化。 三、岩溶山区特殊的土体剖面结构加剧了斜坡上的水土流失和石漠化。岩溶山区土壤剖面中通常缺乏C层(过渡层),在基质碳酸盐

母岩和上层土壤之间,存在着软硬明显不同的界面,使岩土之间的粘着力与亲和力大为降低,一遇降雨激发便极易产生水土流失和石漠化。 四、降水的影响。西南岩溶山区年均降雨量多在900~1 300 mm,暴雨集中在春季(约占40)和夏季(占55%以上)。春季和初夏季的暴雨正是大面积坡耕地的中耕播种季节,农作物(玉米、油菜、绿肥等)正处于幼苗阶段,疏松的坡土得不到很好的覆盖,故春季和初夏季暴雨加剧了石漠化的发展。 五、人口增长过快,农业人口多,土地负荷压力大。西南岩溶山区是少数民族聚集区,农业人口比重大,增长速度快。人口增长快、密度大,加上素质低,使西南岩溶山区陷人人口增加一过度开垦一土壤侵蚀性退化一石漠化扩展一经济贫困的恶性循环中。 六、对土地掠夺式经营,耕种方式落后。乱砍滥伐、滥垦滥耕、铲草皮、挖树根、烧秸秆等在山区经常发生,对土地掠夺式经营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和土地石漠化。此外,耕种方式水分环比泥沙环比山地石率环比西南岩溶山区三分之一的旱耕地仍采用落后的顺坡耕 种方式,加剧了水土流失和石漠化。 (3)合理的治理方案 一是采取砌坎培土的方式,增加土层厚度;二是采取林农混种的方式,实行以耕代抚;三是采取兴修蓄水池方式,保证林竹生长供水需要;四是采取封山禁牧的方式,禁止人畜践踏,增加林草植被;五是有条件的地方,实行土壤改良、施肥,促进林竹生长。四、多部门联动。石漠化综合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关系到贫困山区生态环境的

杭州西南山区自然地理环境野外实习报告

杭州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杭州市西南山区顺、逆地貌及其证据的分析 实习人员: 实习单位:09地理科学(1)班 实习时间:2011年6月24日——2011年7月3日 实习指导老师: 二0 一一年十月二十六日 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绪言 杭州市位于中国东南部沿海地区,浙江省中部偏北,介于北纬29°12′~30°35′,东经118°20′~120°43′之间。杭州市内地貌可分为山地、丘陵、平原三部分,自西向东地貌结构的层次和区域过渡性十分明显,各个地貌层次都有第四系分布。地形复杂多样,位于丘陵和平原之交接地带,东部和北部与宽坦的杭嘉湖平原相接,其中丘陵、山地占总面积的66%,大多分布在西南部,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下;平原占总面积的26%,分布在东部地区,海拔一般在3-10米;江、河、湖、占总面积的8%,因此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说。 杭州地区处于中北亚热带过渡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这里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丰沛,年均温16.1°C,年均降水为1500mm。一年中随着冬、夏季风逆向转换,天气系统、控制气团和天气状况均会发生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形成春多雨、夏湿热、秋气爽、冬干冷的气候特征。杭州市由于地貌类型复杂,地势高低悬殊,光、热、水的地域分配不均,局部地区小气候资源丰富。但因季风在进退时间上和持续强度上的不稳定性,常出现冷热干湿异常,导致灾害性天气。 杭州旅游示意图

杭州地区大地构造处于扬子准地台钱塘台褶带,中元古代以后,地层发育齐全,岩浆作用频繁,地质构造复杂,成矿条件较好。由于现代构造运动趋向缓和,地震活动显得微弱,地壳相当稳定。区内地层出露和岩石种类组成较齐全,地质构造复杂而地貌类型多样,有火山熔岩地貌、构造地貌、岩溶地貌、假岩溶地貌、流水地貌和重力地貌等等,地表起伏变化大,山、丘、岗、沟和平原组合,更添人类文化,特别是杭州城市文化因素影响之叠加。上述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因素的作用,使杭州市域土壤、植被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和区域性的特点。 据地质资料显示,杭州市西湖周边群山最外层的老和山,北高峰,美人峰,天竺山,天马山,棋盘山,五云山,虎跑山一线,海拔300米至400米,属于千里岗系山岭,山形尖削陡峻,形成于距今3、5亿年的泥盘纪晚期,它们像一道屏障环抱着西湖,是西湖周边群山最古老的地层,这是西湖的骨架。中间是飞来峰石灰岩山岭,自灵峰、玉泉、灵隐、飞来峰至龙井山、南高峰、翁家山、玉皇山、九濯山、将台山、万松岭、云居山、吴山一线,这里山势平缓,山高都在海拔300米以下,约形成于距今3亿至2、3亿年的石炭纪—二叠纪时期。石灰岩因溶于水,使这一地区形成峭壁、幽洞、流泉、奇石汇聚之地,是最重要的景观构成岩层,也是后世摩崖石刻赖以雕琢成功的物质基础。西湖内层诸峰相对矮小,高度在海拔100米以下,其中的丁家山、夕照山为黑色硅质及砂质页岩,时代属于中二叠纪。内层的北翼,从外东山经葛岭到孤山、宝石山一线,在1、5亿年前的侏罗纪到7千万年前,这里出现了惊天动地的火山喷发。结果形成了景观奇绝的流纹岩山岭,这里峡谷纵横,怪石悬坠,色丹如霞。 在2、3亿年前,即所谓的“海西运动”时期,原来沉积在湖盆似的浅海里的沉积岩层遭受挤压,发生褶皱、断裂,形成波状起伏的褶皱构造,构成了西湖复向坳陷。 此次我们以杭州作为我们的专业实习基地,进行了为期9天的杭州地理环境野外实习: 实习地点:杭州市西南山区 实习的路线和内容: 1、六和塔—白塔山—泔水巷—虎跑泉 观察叶家塘组、珠藏坞组、西湖组、唐家坞组和之江组岩性以及虎跑泉,钱塘 江侧蚀与河流阶地。 2、吴山—凤凰山—将台山—慈云宫—紫来洞—玉皇山 观察茅口组、栖霞组、船山组、黄龙组、慈云宫断层,紫来洞溶洞,玉皇山向

地质学知识:岩溶山区的地貌特点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质学知识:岩溶山区的地貌特点及其对人 类活动的影响 岩溶山区是指由溶蚀作用形成的石灰岩地貌,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在这种地区,地下水流动通过石灰岩层,形成了许多溶洞、峡谷、喀斯特地貌和地下河等特殊的地貌景观。 岩溶山区的地貌特点 1.溶洞和峡谷 溶洞和峡谷是岩溶山区最为著名的地貌景观之一。石灰岩层的裂隙和孔隙通常被地下水侵蚀而成为洞穴。在这些溶洞中,许多都有美丽的石钟乳和石笋,以及一些石灰岩形态,如石幔和石柱等等。 相对于溶洞,峡谷是在地表形成的溶洞的痕迹。在峡谷内,水流会在石灰岩层的地下流通。由于岩石的不均匀溶解以及多年的侵蚀作用,峡谷往往具有多种不同的景致,如峡谷水帘和瀑布,以及其他令人惊叹的天然景观。 2.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是岩溶山区特有的一种地貌类型,由于大气碳酸与地 表水的作用,使石灰石扩大,形成了特殊的地形地貌。这些地貌通常 由于石灰岩的溶解和风化而形成各种形式,包括山脉和岩石壁。此外,还存在着地下河流、断崖以及坑洞等等。 3.地下河流 地下河流是岩溶山区的另一种特殊地貌。这些河流平均在地下20 至30米深处,虽然非常深,但是由于石灰岩最终会从地表下移走和溶解,因此这些河流是久而久之形成的。地下河流在一些地方仍在不断 增长,因为它们随着时间和离岸而成长。 岩溶山区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旅游业 岩溶山区的美丽景观吸引了众多的游客,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 在深入了解岩溶山区的同时,游客还可以探秘溶洞,欣赏峡谷,扬帆 探索地下河流,体验冒险业,享受各种户外活动和旅游体验,从而进 一步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2.市政设施建设

岩溶山区对于城市和政府来说可能带来一定的挑战,如建造大坝、道路和其他基础设施会干扰原有的岩溶地貌。因此,政府和市政府必 须采取适当的行动,以确保当地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3.矿业和水资源 矿业和水资源是岩溶山区的重要资源。石灰岩是一种广泛用于建 筑工业和道路建设的材料,同时还可用于制作水泥。矿物含量高的地 下水可能会用来制作饮用水和灌溉水,但对于矿物含量较高的水资源,需要注意相关的水质安全问题。 总之,岩溶山区的地貌特点和规模有其独特之处,它以美丽的景 观和丰富的资源而闻名。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任何对于环境的扰动 都会给页岩层地区的保护带来挑战,因此,必须谨慎评估岩溶山区资 源开发的全部成本,并采取必要的措施,以维护这些独特的地形地貌 和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我国西南岩溶山区独特的自然环境探究

我国西南岩溶山区独特的自然环境探究 文章探讨我国西南部地区岩溶山区劣势和落后的区位现状:岩溶分布面积约为54万km2;岩溶石漠化土地主要集中在西南岩溶山区8省(市、区);水土流失在我国西南岩溶地区尤其是贵州、云南和广西较为突出;该区域植被历年相对稀少,易受破坏;西南岩溶贫困山区的雨水多为“灾害性”雨水。了解该地区独特地理概貌,对于进一步有效推进西南地区的深化发展具有一定程度的参考价值。 标签:西南岩溶;贫困山区;自然环境 纵观历史,导致我国西南岩溶贫困山区落后原因的客观因素或先天因素主要是先天的地理劣势,或者说,就是西南岩溶山区劣势和落后的区位现状等,因此,深入地探究我国西南岩溶山区独特的岩溶等实情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岩溶及其西南岩溶山区概况 1、岩溶及世界岩溶概况 岩溶,也叫喀斯特,在世界地理发展史上呈现了石钟乳、溶洞、石林、地下河等形态多样的地理现象。目前,世界岩溶面积约为2200万km?,约为世界陆地总面积的12%,集中分布在地中海沿岸阿尔卑斯山脉到法国中部地区、我国西南岩溶山区、美国、古巴、牙买加及澳大利亚。[1] 2、我国岩溶及其西南岩溶山区概况[2] 我国的岩溶面积约为344.4万km?,占总国土面积的1/3。其中,西南岩溶山区作为全球3大块岩溶集中分布区之一,其岩溶分布面积约为54万km?,位于北纬22°00?-30°04?和东经100°34?-114°10?,包括了8省(市、区):贵州、广西、湖北、湖南、云南、四川和重庆的大部分以及广东北部地区;可以说,西南岩溶山区是我国碳酸盐岩层分布最集中的地区,是世界三大岩溶集中连片中面积最大、岩溶作用发育最强烈的典型地区。[3]该区域景观奇特丰富,人口与土地的矛盾较为突出,历来生态非常脆弱,因此,“在全球喀斯特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4][5]在西南岩溶山区,碳酸盐岩在8省(市、区)的分布面积共为194.69万km?,为我国总面积的20.28%。其中,碳酸盐岩出露面积53.26万km?,为我国总面积的27.36%。[6] 二、我国西南岩溶山区石漠化概况 石漠化就是在湿润半湿润等气候、岩溶地貌和特殊水系水文等自然地理的条件下,以人为活动为主要破坏因素,逐步地产生植被受损、土地退化、土壤流失、土壤层减薄甚至岩石大面积裸露,极大地影响人们生产、生活以及社会发展的自然现象。因此,地学家认为,石漠化问题是岩溶问题重要体现之一,是岩溶地区

2023年高考全一轮微专题08-喀斯特地貌(解析版)

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全一轮复习微专题突破 08喀斯特地貌 【重点梳理】 1.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条件 2.喀斯特地貌类型 喀斯特地貌可分为地表喀斯特地貌和地下喀斯特地貌。其代表性形态及其成因如下表所示: 【典题精炼】 (2022·海南·文昌中学高三阶段练习)热融地貌是指在多年冻土和冰川区,由于气温和地温升高,部分冰块融化,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类似石灰岩地区的岩溶现象,又叫热喀斯特

地貌。热喀斯特现象广泛分布在冰缘地区。热喀斯特可分为两种,即热融沉陷和热融滑塌。在坡度较小的地区,地下冰融化,地表塌陷成凹坑,水分汇集,会形成热融湖塘。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区域中,可能有热融地貌发育的区域是() A.云贵高原B.西西伯利亚平原C.东非高原D.长江中下游平原 2.我国祁连山东部发生热喀斯特的形式和时间一般是() A.热融沉陷一夏季B.热融滑塌一夏季C.热融沉陷一冬季D.热融滑塌一冬季 【答案】1.B 2.B 【解析】1.材料中已明确了热融地貌发生在多年冻土和冰川区,因此常见于有冻土且冻土中的冰能够发生融化的区域。云贵高原、东非高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位于纬度较低的地区,气温较高,没有多年冻土存在,ACD错误;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处高纬度地区,冬季寒冷漫长,冻土广布,B正确;所以选B。 2.根据材料信息“在坡度较小的地区,地下冰融化,地表塌陷成凹坑,水分汇集,会形成热融湖塘”可知,热融沉陷发生在地势平坦地区,热融滑塌发生在地势起伏较大地区,祁连山东部地势起伏大,不易发生热融沉陷,AC错误;祁连山东部地势起伏大,夏季气温高,冻土中的冰易融化,故会出现热融滑塌,B正确;冬季气温低,冻土不会融化,不会出现热融滑塌,D错误;所以选B。 (2022·河北·三模)川东平行岭谷位于四川盆地东部川渝交接处,岭谷相间,平行分布,构成独特的地貌景观(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川东平行岭谷的走向大致为() A.西北—东南B.东西C.东北—西南D.南北 4.川东平行岭谷主要是() A.张裂作用下形成的平行断裂地貌B.长江水系作用下形成的侵蚀地貌C.挤压作用下形成的背斜山和向斜谷D.流水溶蚀作用下形成的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生态退化成因及重构对策

喀斯特生态退化成因及重构对策 我国是世界喀斯特分布最广的国家,总面积约344.3万km2,其中裸露型面积为90.7万km2。岩溶区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贵州、广西、云南、西南等8个省区,连片岩溶面积达54万km2。重庆市云阳县也是三峡库区岩溶面积比较多的县之一,第二次土壤普查表明,全县岩溶面积710.74km2,占土地面积的18.3%。为了改变喀斯特山区贫困落后的面貌,发展经济,通过调查,对云阳县喀斯特地区的生境特点、生态退化原因进行探讨,并提出生态重建和发展经济的对策。 1云阳县地理自然概况云阳县地处四川盆地东部,介于东经108度24′32″~109度14′51″,北纬30度35′06″~31度26′30″。长江自西向东横贯县境,境内流长68km,将其分为南北两部,南部属川东平行岭谷区东端,北部属大巴山南坡。长江两岸为丘陵,海拔200~1000m,再往南或往北为低山,海拔1000~1500m,最高海拔1809m。丘陵区主要由侏罗系砂岩与黏土岩构成,出露地层是蓬来镇组(J3P)、遂宁组(J2Sn)、沙溪庙组(J2S)、自流井组(J1——2Y),三迭系须家河组(T3XY)和二迭系巴东组(T2P)、嘉陵江组(T2J)、大冶组(Jd)。土壤以紫色土为主,占全县土地面积的78%,其次是山地黄壤和准黄壤。全县有5个土类,9个亚类,22个土属,108个土种。县境内山峦重叠,岭谷相间,山峰林立,河流深切,坡陡土薄,有"七山一水

二分田"之称。全县属亚热带山地立体气候,年均温18.7℃,无霜期304d,≥10℃积温5994℃,年降水1145mm,多集中在盛夏,伏旱特别严重,旱涝灾害常造成农业欠收。 2云阳县喀斯特地貌类型及分布全县喀斯特地貌主要有4种类型:峰丛洼地类型、背斜低山类型、岩溶中山类型、岩溶丘陵类型,其中岩溶中山类型分布在800~1000m以上地段,主要在县境北端的大巴山南麓,即农坝、沙市、鱼泉、上坝等乡镇,以及县境南部岐耀山北麓的耀灵、云峰、蔈草、清水等12个乡镇。 3喀斯特山区的生态环境特点森林植被破坏后,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生物多样性减少,自然资源匮乏,其生境特点表现在以下方面。 3.1水文环境独特,形成水土分离格局岩溶生态环境的基本特点是大气圈、水圈、生物圈都具有地表地下双层结构,由于植被减少,在碳酸盐裸露地区形成溶隙、溶洞,通道发育,使降水快速溶入地下深处难以利用,因而造成地表严重缺水[1]。 3.2地表调节水能力差,旱涝灾害频繁以峰丛洼地为主的岩溶区,降水迅速渗入地下,降雨停后,又出现干旱,常造成人畜饮水困难。若遇大暴雨,往往排泄不畅,又造成洼地积水成灾,给农业生产带来极大困难。 3.3耕地面积分散,土层瘠薄,水土流失严重在云阳县岩溶山区,水土流失严重,土层薄是形成裸露石山的根本原因,因为在岩溶山区全是石灰岩和白云岩,岩溶残积物很少。因此,在峰丛洼地和峰丛谷地顶上部少土、分散,地块少,一般土层只有20~30cm。洼地和溶融沟槽中土层多为40~50cm,少数在80cm。这些地区以坡耕地为主,约占70%,土壤以碱性或中性石灰土及粗石骨子土为主,熟

2023年地质实习的心得体会(15篇)

2023年地质实习的心得体会(15篇) 地质实习的心得体会1 (1)石漠化 石漠化即喀斯特荒漠化或石化,与我国西北一带沙漠化现状相似,是土地劣化演变的极端形式之一。广西和贵州等地原本就有大面积的碳酸岩分布,又由于不断地开荒种地,破坏了原有植被,需千万年才能形成的瘠薄土层经风吹雨打迅速流失,最后地表只剩下不能种任何植物的石块。我国西部石漠化速度相当快,其中广西碳酸岩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37。8%,石漠化以每年3%—6%的速度递增。石山地区不但形成“山光人穷,穷山恶水”的恶性循环,且由于土壤稀薄、缺水易旱,也是造林绿化中最难啃的“硬骨头”。花江大峡谷地区也与此类似,治理石漠化当务之急! (2)成因机理 一、花江大峡谷区域碳酸盐岩系的抗风蚀能力强,成土过程缓慢。据资料显示,每形成1 cm厚的风化土层需要4000余年,慢者需要8500年,较非岩溶区慢1O~80倍,这是西南岩溶山区土层浅薄、易出现石漠化的客观背景条件和基本原因。 二、山多坡陡的地表结构不利于水土资源的保存。西南岩溶山区地表崎岖破碎,山多坡陡。山多坡陡的地表结构加剧了斜坡体上水、

土、肥的流失,某些人类活动扰动的激发下,使大片岩溶山地变成石漠化。 三、岩溶山区特殊的土体剖面结构加剧了斜坡上的水土流失和石漠化。岩溶山区土壤剖面中通常缺乏C层(过渡层),在基质碳酸盐母岩和上层土壤之间,存在着软硬明显不同的`界面,使岩土之间的粘着力与亲和力大为降低,一遇降雨激发便极易产生水土流失和石漠化。 四、降水的影响。西南岩溶山区年均降雨量多在900~1 300 mm,暴雨集中在春季(约占4O )和夏季(占55%以上)。春季和初夏季的暴雨正是大面积坡耕地的中耕播种季节,农作物(玉米、油菜、绿肥等)正处于幼苗阶段,疏松的坡土得不到很好的覆盖,故春季和初夏季暴雨加剧了石漠化的发展。 五、人口增长过快,农业人口多,土地负荷压力大。西南岩溶山区是少数民族聚集区,农业人口比重大,增长速度快。人口增长快、密度大,加上素质低,使西南岩溶山区陷人人口增加一过度开垦一土壤侵蚀性退化一石漠化扩展一经济贫困的恶性循环中。 六、对土地掠夺式经营,耕种方式落后。乱砍滥伐、滥垦滥耕、铲草皮、挖树根、烧秸秆等在山区经常发生,对土地掠夺式经营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和土地石漠化。此外,耕种方式水分环比泥沙环比山地石率环比西南岩溶山区三分之一的旱耕地仍采用落后的顺坡耕 种方式,加剧了水土流失和石漠化。

补充研究意义

补充研究意义 一、实现国家建设“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目标的需要 石漠化导致了西南岩溶山区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部分重度石漠化区甚至失去了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严重地制约了石漠化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迄今为止,我国南方岩溶山区尚有岩溶扶贫开发重点县131个,其中贵州省占42个。石漠化已经严重地危害到了石漠化区人类的生存环境及国家建立“和谐社会”的目标,并危及国家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因此,开展石漠化治理途径研究,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二、探索从根本上防止石漠化发生和发展途径的需要 石漠化是碳酸盐岩地区特有的重大环境问题,其形成和发展与脆弱的地质环境密切相关。裸露的碳酸盐岩地质环境是石漠化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而自然和不合理的人为活动是引发石漠化形成和发展的动力因素,并以不合理的人为工程活动引发为主。以贵州省为例,不合理的人为工程活动引发的石漠化占到了85%以上。岩溶地质环境和自然气象因素是西南岩溶山区客观存在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属性,而不合理的人为工程活动则是导致石漠化发生发展最活跃的、也是可通过人的作用控制的因素。因此,研究岩溶地质环境脆弱的基本特征,揭示导致引起不合理的人为工程活动发生的根本原因,从地学的角度探索通过对地质环境综合整治、开发岩溶地质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并控制不合理的人为工程活动,改善山区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截断引发石漠化发生发展的动力条件,实现从源头上控制新石漠化发生发展的途径,对石漠化的综合治理有着重大的意义。 三、充实和完善石漠化防治理论的需要 基于石漠化的成因,许多学者和部门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石漠化防治的措施建议,不同部门也从不同行业的角度对石漠化的治理提出了治理模式,初步形成

西南岩溶区矿山与水污染问题探讨及建议

西南岩溶区矿山与水污染问题探讨及建议 覃政教;林玉石;袁道先;潘勇邦;王明章 【期刊名称】《地球学报》 【年(卷),期】2012(33)3 【摘要】The continuous distribution of karst in southwest China comes to an area of 1000,000 km2, in which 62×104 km2 is bare karst. Annual precipitation in this area is more than 1000 ram; nevertheless, the rainwater would change into underground water quickly due to intensive development of karst, and would discharge into rivers through numerous karst underground rivers. The topography of this region is high in the west within Yunnan-Guizhou Plateau and low in the east with some low massifs. Yunnan-Guizhou Plateau is located in the ecological barrier, and it is the watershed of the Yangtze River and the Pearl River. This region is rich in mineral resources, such as coal, rare metals and phosphorus in Guizhou Province and non-ferrous metals, manganese and bauxite in Guangxi. The surface water and underground water are liable to be contaminated by the tailings and waste water generated from mining and mineral processing if they are not disposed properly. The Yangtze River and the Pearl River would be polluted consequently. Experts from the project of the Major Environmental Geological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Karst Mountain Areas in Southwestern China investigated some water pollution cases during 2008 to 2010, an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water

岩溶山区石漠化生态治理的生态效应

岩溶山区石漠化生态治理的生态效应 作者:崔娥 来源:《现代园艺·下半月园林版》 2016年第4期 崔娥 (文山州丘北县林业局农村能源技术推广站,云南丘北663200) 摘要:以丘北县为例,探讨了岩溶山区石漠化生态治理的生态效应。 关键词:岩溶山区;石漠化;生态治理;生态效应 西南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岩溶分布地区,贵州、广西、云南、四川等省有大面积分布,其中贵州省内的分布区域占38.7%的面积。西南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的生态建设是我国西部发展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它已成为中国岩溶山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云贵高原属于强岩溶性的地质,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敏感且脆弱。 丘北县地处滇东南岩溶山原区,境内主要发育沉积岩类,以三叠系地层分布为主,占全县 3/4以上面积,还分布有泥盆系、石灰系、二叠系、寒武系等地层。境内占主导地位的构造为东西向构造,其次为弧形构造和北东向构造。云贵高原东南斜坡地带整个地势从西南向东北呈阶梯状倾斜,地形起伏变化大,地貌类型复杂。地处云南高原东南低纬度季风区,水气来源充足,形成冬无严寒、夏无酷署、雨量充沛、干湿季分明、立体气候明显的气候特征。同时全县共有大小河流166条,河流众多且密集。森林土壤主要有褐红壤、黄红壤、红壤、黄棕壤、棕壤和非地带性土壤红色石灰土、黑色石灰土等。 1 石漠化生态治理的生态效应 防治荒漠化生态土壤物理性质的生态效应。各样地同级石漠化的土壤物理性质变异系数值降低,意味着研究区土壤经治理后,各物理性质指标的空间变异程度减小。土壤样品的总孔隙度呈小幅下降趋势,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土壤腐蚀,耐冲击,有利于土壤养分的保持。土壤非毛管孔隙度显著增加,毛管孔隙度大幅下降,土地结构的变化更符合常规,水持土壤能力好,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和透水性能力。土壤的保水能力和质量较高,除显著增加田间持水量外,还增加了土壤最高含水量的比重,更有利于作物生长。毛管容量显著下降,毛管孔隙率变化减少,毛管持水量虽然有一定程度的减少,但地面上平均容量的大约30%仍然能够为作物增长提供足够的水分条件[1]。 目前,丘北县石漠化的治理现状是,岩溶地区土地石漠化的严峻形势,已引起县委、县政府和全县民众的高度关注,现已被列为2011 年石漠化治理县,实施封山育林1961 hm2,人工造林720hm2,项目于2012年底完成。 2 土壤营养元素提高的生态效应 任何有机物小的变化,潜在的、轻度的石漠化土壤总体呈有机质含量下降、岩石有机质含量增多的趋势。土壤全磷含量在治理后呈显著上升趋势,总氮含量的平均值增幅达到18%,全磷含量增幅约20%,其中钾的总含量有降低趋势,平均下降约43.5%。全氮和全磷这些营养元素含量的增加,有效改善了土壤结构和性质。 3 植被石漠化生态治理的生态效应

江苏省泰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含答案)

江苏省泰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下图为某地地平式日晷(晷面水平,晷针与地轴平行),其中L为晷针,α为晷针与晷面夹角,L′为某日某时刻晷针影子,且L′位于L正下方。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地平式日晷( ) A.晷面时间刻度均匀 B.α与当地纬度互余 C.晷影呈顺时针运动 D.该日晷影长度不变 2、若图示时刻为北京时间14:00,则该地最可能位于( ) A.拉萨 B.成都 C.武汉 D.上海 3、年内晷针影子L´较短时,则( ) ①尼罗河处于汛期 ②阿尔卑斯山雪线年内较低 ③长江处于枯水期 ④天山牧民转场到高山牧场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当地时间2022年3月11日凌晨2时30分,西南印度洋热带气旋“贡贝”登陆莫桑比克, 登陆时甲乙两地风暴潮强度差异较大。下图示意“贡贝”的移动路径。据此完成下面 小题。

4、“贡贝”登陆时( ) A.受偏东风影响,甲地风暴潮强度小 B.受偏北风影响,甲地风暴潮强度大 C.受偏南风影响,乙地风暴潮强度大 D.受偏西风影响,乙地风暴潮强度小 5、从M运动到N处,台风势力( ) A.先增强再减弱 B.先减弱再增强 C.持续增强 D.持续减弱 季风指数是季风现象明显程度的量值,反映一个地区季风环流的强弱程度。下图为1951~2020年东亚副热带季风强度指数逐年变化统计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下列年份中,我国江淮地区梅雨期最短的是( ) A.1956年 B.2001年 C.2018年 D.2020年 7、图示时段东亚地区( ) A.季风强度存在规律性的周期变化 B.陆表与海表温度之差存在年际变化 C.海洋与陆地比热容年际变化显著 D.海陆热力差异具有规律性周期变化 下图为读北半球1月份和7月份气温(℃)随纬度和高度的变化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我国西南喀斯特山区生态重建与经济发展若干问题探讨

我国西南喀斯特山区生态重建与经济发展若干问题探讨 我国西南喀斯特山区生态重建与经济发展若干问题探讨 一、西南喀斯特山区的范围与重点区域 1.范围与地位 我国喀斯特山区,又称岩溶地区,裸露和浅覆盖型共137万km2,约占全国面积的1/7,加上埋藏型的估计达200万km2,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5。其中,西南地区包括黔、滇、桂、川、渝、湘西、鄂西等地42.62万km2,占全国岩溶面积的31.15%,是全国面积最大,分布最集中的一片,而且又是纯碳酸盐岩分布最集中之区,占全国的69.83%,即近70%的纯碳酸盐岩分布于西南地区。夹层(以纯碳酸盐岩为主,夹有少数非碳酸盐岩层)占全国的33.4%,互层(碳酸盐岩与非碳酸盐岩交替出露)占8.56%,间层(以非碳酸盐为主,间有少许碳酸盐岩)占27.17%.西南地区岩溶中,纯岩溶与夹层面积为73.81%,是岩溶区治理难度最 大与最集中的区域。 2.黔、滇、桂三省是西南岩溶面积最集中的地区。 岩溶区域面积贵州为12.96万km2,云南11.09万km2,广西8.01万km2,四川、重庆1.56万km2,分别占各省面积的73.71%,28.14%,34.08%和2.73%。把石灰岩山地面积在30%以上的县划为岩溶县,贵州70个县,云南62个县,广西44个县,四川35个县市。此外湘西有11个县,鄂西8个县,粤北2个县,浙西8个县共计240个县市,其中最集中分布区域为黔、滇、桂三省区域180个县32.06万km2,占全国岩溶面的23.4%。我国对岩溶地区的研究与治理,将首先注重黔、滇、桂三省区的岩溶问题。 3.贵州是治理难度最大的岩溶省。 表10-1 黔、滇、桂岩溶难度分级县数 省区岩溶面积占县、(市、区)土地面积比例% 30-70%的

西南地质环境条件与环境地质问题

第二章地质环境条件与环境地质问题 2.1地质环境条件基础性 2.1.1地形地貌 西南地区多位于我国第三级地貌单元,部分居于第三级地貌单元和第二级地貌单元的过渡部位,以高原、山地和丘陵为主。地貌类型多样,地形高差悬殊,有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m,海拔大于7000m的山峰有66座。区内以高原山区为主海拔最低处为云南河口谣族自治县元江河谷,海拔76.4m。 1、云南省 地形以高原为主,山间盆地零星分布。西北部地处青藏高原边缘,雪山连绵。东南河谷地区地势略低。怒山、高黎贡山、玉龙雪山、云岭山、乌蒙山等为主要山脉。河流为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红河、南盘江和伊洛瓦底江六大水系。全省山高流急,水利资源丰富。 2、四川省 全省地形西高东低,可分为西部高原和四川盆地两大部份。川西高原是青藏高原东缘部分,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四川盆地以浅丘和平原为主。沙鲁里山、大雪山、夹金山、峨眉山、邛崃山等山脉高耸绵延,多呈南北分布。主要河流为长江及其支流岷江、沱江、嘉陵江、大渡河、雅砻江。 3、贵州省 全省地势较高,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主要山脉有乌蒙山、大娄山、苗岭、梵净山等。山间散布着许多小型盆地。岩溶地貌发育,乌江、赤水河、南盘江、北盘江等为主要河流。草海是省内最大天然湖泊。山区水能资源充沛。 4、重庆市 全市地势起伏不平,山脉绵延,丘陵广布,仅河谷地区有少量平坝。华蓥山、大巴山等山脉纵横于西、北两面,东南部为武陵山区。长江自西南向东北流贯全境,嘉陵江、乌江、綦江、涪江等为重要支流。河流湍急,水能资源丰富。 5、西藏自治区 本区处于青藏高原区,地域广阔,地形复杂。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之称。主要山脉有昆仑山、唐古拉山、念青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喜马拉雅山等。雅鲁藏布江、金沙江、怒江、澜沧江为区内主要河流。湖泊众多,达1500余个,以海拔4800米的纳木错湖泊面积最大。 西南地区河流众多,地壳强烈抬升,河流下切强烈,多呈高山峡谷地貌。城市主要沿江河两岸或沟谷分布,受高山峡谷地貌制约,山区城市用地往往是“寸土寸金”,城市用地紧张,很多城市本身就建在古滑坡体“坝子”上,如四川省雅江县城等。 2.1.2气象水文 1、气象 西南地区地貌上分属三个台阶,从西部高山至东部平原,高程相差8600以上,导致该

1:5万西南岩溶地区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

西南岩溶地区水文地质调查 技术要求 (1:50 000) (修改稿) 中国地质调查局 2003年9月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本技术要求规定了西南岩溶地区1∶50000区域水文地质调查的目的任务,设计编写,岩溶地质条件与岩溶发育规律调查的技术要求,岩溶水系统和水资源调查的技术要求,岩溶水开发利用条件调查的技术要求,水文地质测量精度要求,综合勘查技术要求,岩溶水资源评价、图件编制、报告编写、成果验收和提交等要求。 1.2本技术要求适用于西南岩溶区国家专项、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重点地区的1∶50000水文地质调查工作。其他比例尺水文地质调查和修测也可参照使用。 2 引用标准 GB/T 14158—93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 规范(1:50 000) 岩溶地区区域水文地质普查规程 GB50027-2001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ZB/T D10004城市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技术要求(1∶50 000) DZ 44城镇及工矿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DZ 55城市环境水文地质工作规范 3 总则 3.1 西南岩溶地区1∶50000水文地质调查是西南岩溶地区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区域性、综合性的基础工作,应在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完成的1∶200000区域水文地质普查和本世纪初部分地区开展的

1:25万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成果的基础上进行,要充分搜集、利用已有资料。与80年代初的水文地质普查成果相比,本次调查工作除了精度提高外,还要针对20多年来的变化和出现的新问题开展调查。 3.2西南岩溶地区1∶50000水文地质调查的目标是:以岩溶流域为单元,查明岩溶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河、岩溶泉和蓄水构造的水资源状况及开发利用的条件,提出岩溶地下水开发利用规划。为西南岩溶地区岩溶水开发的地质工程和地质环境的治理提供科学依据;为提高西南岩溶石山区水资源的利用率,从根本上解决西南岩溶区干旱缺水问题提供地质基础信息;为岩溶水文地质科学发展提供资料。 3.3西南岩溶地区1∶50000水文地质调查的基本任务是: 3.3.1查明区域岩溶地质条件:调查地层、地质构造的分布、类型、特点及对岩溶含水介质的控制和影响,重点查明碳酸盐岩的分布和特点、岩溶含水层类型及其水平和垂直分布特征,控制地下河发育的地形地质条件,岩溶泉的出露条件。 3.3.2查明区域岩溶发育规律:调查岩溶地貌形态的特点及空间分布,蓄水构造、表层岩溶带、地下岩溶管道、裂隙和洞穴的类型、结构、形态特征及分布规律,地下河系发育特征。 3.3.3 查明岩溶地下水系统及其地下水资源特征:调查岩溶流域的边界、结构,进行岩溶地下水系统划分;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水力联系,地下河的水位、流量、水质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地下水水资源量;表层岩溶水的分布规律和水资源特征;蓄水构造的富水地段,岩溶水资源量及覆盖层情况。注意调查分析土地利用状况的变化对三类岩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