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气配线一般规范

电气配线一般规范

电气配线一般规范
电气配线一般规范

电气配线一般规范

————————————————————————————————作者:————————————————————————————————日期:

电气配线配电一般规范

1 适用范围

设备的局部与整体配电规范

适用于机电设备的接线标识、导线与电缆线径选用、导线与电缆颜色的选用、按钮与指示灯颜色的选用、配线与设备配电的规范。

2 本规范引用标准

GB/T4884—1985 绝缘导线的标记

GB/T4026—1992 电器设备接线端子和特定导线线端的标识及应用字母数字系统的通则

GB/T2681—1981 电工成套装置中的导线颜色

GB/T2682—1981 电工成套装置中的指示灯和按钮的颜色

GB/T13534—1992 电气颜色标志代号

GB/T5226.1-1996 工业机械电气设备安全

1、导线和电缆及配线规范

导线和电缆的选用原则

导线导线一般应为铜质的。任何其他材质的导线都应具有承载相同电流的标称截面积,导线最高温度不应超过表1规定的值。

表1 正常和短路条件下导线允许的最高温度(单位:℃)

绝缘种类正常条件下导线最高温度短路条件下导线短时极限温度○1聚氯乙烯(PVC) 70 160

橡胶60 200

交联聚乙烯(XLPE) 90 250

硅橡胶(SiR) 180 350

○1短路时间下超过5s的假定绝热性能。

正常工作时的载流容量导线和电缆的载流容量由下列因素确定

正常条件下,通过最大可能的稳态电流时导线的最高允许温度;

短路条件下,允许的短时极限温度。

导线截面积应使得在最大稳态电流或其等效值情况下,导线温度不超过表1中的规定值。

外部配线的连续负载电流容量规定见表2。

如果电缆用铝代替铜导线,则表7-112中的数值应乘以0.78减额系数。

表2 稳定环境温度40℃时,采用不同敷设方法的PVC绝缘铜导线或电缆的载流容量I Z

敷设方法(图1-5) B1 B2 C E

截面积/mm2 载流容量I Z/A

电子设备线对0.2 - - 4.0 4.0 0.3 - - 5.0 5.0 0.5 - - 7.1 7.1 0.75 - - 9.1 -9.1

三相系统中的单芯非屏蔽电缆0.75 7.6 - - -

1.0 10.4 9.6 11.7 11.5

1.5 13.5 1

2.2 15.2 16.1

2.5 18.3 16.5 21 22 4 25 23 28 30 6 32 29 36 37 10 44 40 50 52 16 60 53 66 70 25 77 67 84 88 35 97 83 104 104 50 - - 123 123 70 - - 155 155 95 - - 192 192 120 - - 221 221

电压降电压降不应超过额定电压的5%,为此,有必要采用截面积大于表2规定值的导线。

最小截面积为确保适当的机械强度,导线截面积应不小于表3示出值。如果用其他措施得到足够的机械强度且不削弱正常功能,可以使用比表3示出值小的导线。电柜内部具有最大电流为2A的电路的配线不必遵守表3的要求。

表3 铜导线的最小截面积

位置用途

电缆种类

单芯绞线单芯硬线

双芯屏蔽

线

双芯无屏

蔽线

三芯或三芯以

上屏蔽线或无

屏蔽线

铜导线的最小截面积

外壳外部

正常配线 1 1.5 0.75 0.75 0.75 频繁运动机械部件

的连接

1 - 1 1 1 小电流(<2A)电路

中的连线

1 1.5 0.3 0.5 0.3

数据配线- - - - 0.08

外壳内部

正常配线0.75 0.75 0.75 0.75 0.75 小电流(<2A)电路

中的连接

0.2 0.2 0.2 0.2 0.2 数据通信配线- - - - 0.08

表4 导线的分类

类别说明用法/用途

1 铜或铝圆截面硬线,一般至16mm2

只用于无振动的固定安装

2 铜或铝最少股的绞芯线,一般大于25mm2

5 多股细铜绞合线用于振动机械的安装、连接移动部件

6 多股极细铜软线用于频繁移动

注:来源于IEC 60228:1978《绝缘电缆导线》和IEC60228A:1982,第一次增补《圆导线的尺寸范围指南》

安装方法电柜到设备各单元间导线和电缆的安装方法见图 5.安装方法所用的字母代码按IEC 60364-5-523

B1

导线装在导线管和电缆管道装置中

B2

C D

电缆悬挂壁侧和装在开式电缆托架上

图5 导线和电缆的安装方法

方法B1:用导线管(用于布线的管状部件,绝缘导线和电缆穿入其中,且可更换)和电缆管道装置(由底座和可拆卸罩组成的封闭外壳装置,是包容绝缘电线、电缆、软线和其他电气设备的管道)放置和保护导线(单芯电缆)。

方法B2:同B1,但用于多芯电缆

方法C:没有导线管和管道,电缆悬装壁侧。

方法E:电缆水平或电缆托架上(一种底部为连续条状略向上折边无罩的电缆支架)。

2、配线的一般规范

连接和布线

一般要求所有连接,尤其是保护接地电路的连接应牢固,没有意外松脱的危险。连接方法应与被连接导线的截面积及导线的性质相适应。对铝或铝合金导线,要特别考虑电蚀问题。

只有专门设计的端子,才允许一个端子连接两根或多根导线。但一个端子只应连接一根保护接地电路导线。只有提供的端子适用于焊接工艺要求才允许焊接连接。

接线座的端子应清楚做出与电路图上相一致的标记。

软导线管和电缆的敷设应使液体能排离该装置。

当器件或端子不具备端接多股芯线的条件时,应提供拢合绞芯束的办法。不允许用焊锡来达到此目的。

屏蔽导线的端接应防止绞合线磨损并应容易拆卸。

识别标牌应清晰、耐久、适合于实际环境。

接线座的安装和接线应使内部和外部配线不跨越端子(见GB 14048.7)

导线和电缆敷设导线和电缆的敷设应使两端子之间无接头或拼接点。

为便于连接和拆卸电缆和电缆束的需要,应提供足够的附加长度。

如果导线端部分受到不适当的张力,则多芯电缆端部应夹牢。

应尽量将保护导线靠近有关的负载导线安装,以便减少回路阻抗。

不同电路的导线不同电路的导线可以并排放置,可以穿在同一通道(如导线管或电缆管道装置)中,也可以处于同一多芯电缆中,只要这种安排不削弱各自电路的原有功能。如果这些电路的工作电压不同,应把它们适当的隔板彼此隔开,或者把同一管道内的导线都用最高电压导线的绝缘。

不经过电源切断开关断开的电路,应与其他配线分开,或者用颜色来区分(或两种办法同时采用),以便在电源切断开关处在”通”或”断”位置时均能够辨认出它们是带电的。

电柜内配线

配电盘的配线应固定,以保持它们处于应有的位置。只有在用阻燃绝缘材料制造时才允许使用非金属和线槽或通道(见GB12666.2)

建议安装在电柜内的电气设备,要设计和制作成允许从电柜正面修改配线。如果有困难,或控

制器件是背后接线,则应提供检修门或能旋出的配电盘。

安装在门上或其他活动部件上的器件,应采用适合可控部件频繁运动用的软导线连接。这些导线应固定在固定部件上和与电气连接无关的活动部件上。

不敷入通道的导线和电缆应牢固固定住。

引出电柜外部的控制配线,应采用接线座或连接插销插座组合。

动力电缆和测量电路的电缆可以直接接到想要连接的器件的端子上。

电柜外配线

一般要求引领电缆进入电柜的导入装置或通道,连同专用的管接头,密封垫等一起,应确保不降低防护等级(控制装置外壳防护等级一般不低于IP54)。

外部通道连接电气设备电柜外部的导线应封闭在适当通道(如导线管或电缆管道装置)中,只有具有适当保护套的电缆,无论是否用开式电缆托架或电缆支承设施,都可使用不封闭的通道安装。

和通道或多芯电缆一起使用的接头附件应适合于实际环境。

如果至悬挂按钮站在连接必须使用柔性连接,则应采用软导线管或软多芯电缆。悬挂站的重量不应借助软导线管或多芯电缆来支承,除非是为此目的专门设计的导线管或电缆。软导线管或软多芯电缆应使且于少量或不经常运动的连接。也用于静止电动机,位置开关和其他外部安装器件的连接。

机械的移动部件的连接频繁移动的部件应采用适合于弯曲使用的导线连接。软电缆和软导管的安装应避免过度弯曲和绷紧,尤其是在接头附件部位。

移动电缆的支承应使得在连接点上没有机械应力,也没有急弯。弯曲回环应有足够的长度,以便使电缆的弯曲半径至少为电缆外等径10倍。如果移动电缆靠近运动部件,则应采取措施使它们之间至少应保持25mm距离。否则应在两者之间安设隔板。

电缆护套应能而受由于移动而产生的正常磨损,并能经受大气污染物质(如油、水、冷却液、粉尘)的影响。

如果软导线管靠近运动部件,则在所有运行情况下,其结构和支承装置均应能防止对软导线管或电缆的损伤。软金属导线管不应用于快速和频繁的移动,除非是为此目的专门设计的。

备有标志电缆的预接引出线的器件(位置开关、接近开关)可不提供导线管的端接装置。

连接交流电路和直流电路的导线应允许安装在同一通道中而不考虑其电压情况,只要通道中的导线全部按其中的最高电压来选用绝缘。

机械上器件的互连如果装在机械上的几个开关器件(.如位置传感器、按钮)是串行或并联的,建议器件间的导线返回到构成中间测试点的接线座。这些接线应便于安装,充分保护,并在有关图上示出。

插头插座连接如果设备是可移式的,插头应连接在电路的负载边。PELV电路除外。

插头插座组合的设计应使得在所有带电极接通之前接通保护接地电路,并且只有插头中的所有带电极全部断开后才能切断接地极。符合采用保安特低电压的规定或仅用作简化拆装(多极接插件)的情况除外。

额定值大于16A或正常工作中需保持接通的插头插座组合,应为保持式的以防止断开。额定值为63A或63A以上的插头插座组合,应为带组合开关的联锁式的。

插头插座组合的型式应使得无论何时,包括在连接器插人或拔出期间,均要防止与带电体意外接插头插座组合应有适当的尺寸,并应有足够的接触压力和擦拭作用,以确保正常的通电连续性。触头间的间距应适用于所使用的电压,在连接器插入和拔出期间均应保持住。

如果同一电气设备上使用几个插头插座组合,则应做出清楚标记,建议采用机械编码以防相互插错。民用的以及GB 11918给出型式的插座不应用于控制电路。

为了装运的拆卸为了装箱运输需要在分段处拆断布线时,分段处应在易接近护壳中提供接线

座或提供插头插座组合附件。这些接线座或连接器本身应具备防护实际环境影响的能力或被适当封装。

备用导线应考虑提供维护和修理用的备用导线;当提供备用导线时,应连接在备用端子上,或用和防护接触带电体同样的方法予以隔离。

通道、接线盒与分线盒

一般要求可能与导线绝缘接触的锐棱、焊碴、毛刺、粗糙表面或螺纹,应从通道和接头附件上清除。必要时应提供由阻燃、耐油绝缘材料构成的附加防护,以保护导线绝缘。通道应提供IP33的最低防护等级。

易存积油或水分的分线盒、引线箱、电缆管道装置中应允许留有直径6mm的排泄孔。

为了防止电气导线管与油、气和水管混淆,建议电气导线管用实体隔离安设,或者做出明显标记。

通道和电缆托架应刚性支承,其位置应离运动部件有足够的距离,并使损伤磨损的可能性减至最小。在人行通道区域内,导线槽和电缆托架的安装应为该通道提供至少2m高的净空。

仅为机动保护装置提供通道和接线盒。

导线槽满率关于导线槽满率的考虑应基于通道的直线性和长度以及导线的柔性。建议通道的尺寸和布置要使导线和电缆容易装入。

硬金属导线管及管接头硬金属导线管及管接头应为镀锌钢或适合使用条件的耐腐蚀材料制成。应避免使用不同金属,因为它们在接触中会产生电位差腐蚀作用。

导线管应牢固固定在其位置上并将其两端支承住。管接头应与导线管相适应并适用。应使用带螺纹的管接头,除非由于结构上的困难妨碍着装配。如果使用无螺纹管接头,则导线管应牢固固定在设备上。导线管的折弯不应损坏导线管,也不应减小导线管的有效内径。

金属软导线管及管接头金属软导线管应由金属软管或编织线网铠装组成,它应适用于预期的实际环境。管接头应与软导线管相适应并适用。

非金属软导线管及管接头非金属软导线管应耐弯折,它应具有与多芯电缆护套类似的物理性能。这种软导线管应适用于预期的实际环境和使用在预期的环境温度内。管接头应与软导线管相适应并适用。

电缆管道装置电柜外部的电缆管道装置应刚性支承,并应与机械的运动部位或污染部分隔开。

盖板的形状应正覆盖满周边;应允许加密封垫。盖板应采用绞链或挂链连接到电缆管道装置上,并应使用系留螺钉或其他适合的紧固件使盖板紧密固紧。对于水平安装的电缆管道装置,其盖板不应装在底部。

如果电缆管道装置是分段供应的,则各段之间的连接应紧密配合,但不要求加密封衬垫。

除接线或排水需用孔外,不应有其他开口。电缆管道装置不应有敞开的不用的出砂孔。

机械的隔间和电缆管道装置应允许用机械立柱或基座内的隔间或电缆管道去封装导线,只要该隔间或电缆管道装置是与冷却液槽及油箱隔离并完全封闭的。敷设在封闭的隔羊或电缆管道装置中的导线应被固紧,其布置应使得它们不易受到物理破坏。

端子座、接线盒与分线盒端子座应安置在易于接近的盒内。安装在机械上的接线盒和转接盒(包括所有的孔口)应提供至少IP44的防护等级。这些盒子的结合面或密封垫应经得住预期的实际环境包括污染的影响。接线盒与分线盒不应有敞开的不用的出砂孔,也不应有其他开口,其结构应能隔绝粉尘、油和冷却液之类的物质。

电动机的接线盒电动机的接线盒应密封,仅与电动机及安装在电动机上的器件(如制动器、温度传感器、反接制动开关或测速发电机)进行连接。

3、导线和电缆的标记

主标记:只标记导线或线束的特征,而不考虑其电气功能的标记系统。

补充标记:一般用作主标记的补充,并且以每一导线或线束的电气功能为依据的标记系统。

识别标记原则

识别标记必须标在导线两端,必要时,标在导线全长的可见部位。 在某些情况下,补充标记已足够识别时,可不要主标记。 主标记系统的应用

独立标记与从属远端标记同属于主标记系统,这种标记不考虑导线的电气功能,其中,独立标记是与导线所连接的端子标记无关的一种标记,而从属远端标记是与远端所连的端子标记相同的一种标记。

补充标记的应用

补充标记和主标记一样,可以是字母或数字,也可采用颜色标记或合适的符号。在某些情况下,为避免混淆,最好用符号(如斜杠/)将补充标记和主标记分开。

补充标记的应用表6 标记类型

极性标记

相位标记

保护导线和接地线的标记 说明

正极用+,负极用-

直流系统的中间线用字母M 如果负极标记与相连字符有可能发生混淆,则负极标记应使用放在括号内的连字符”(-)”来表示

用大写字母或数字或两者兼用表示相序,交流系统中的中性线必须用字母N 标明,如果可能产生混淆,用以标明相位的数字或字母应放在两斜杠之间(例如/8/)

保护导线用PE

不接地的保护导线用PU 接地线用E

保护导线和中性线共用一线用PEN

标记的排列

如果标记包括不同的组成部分,应用下列办法将各部分区别开来。 用一个间隔,或一个适当的符号,例如连字符;用不同的印刷字体; 组成标记的各不同部分应按下述两种方法之一表示

沿导线的轴向 (纵向标记);横切导线的轴向 (模向标记)。

在任何情况下,字的排列应便于阅读。它们可以排成列或排成行,并且应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导线或线束(电缆)上标记排列(见表7)

表7 导线或线束(电缆)上标记排列 标记形式

排成一行的纵向标记

排成一列的纵向标记

排成一行的模向标记

排成一列的模向标记

标记图示

标记使用的字体及导线(或线束)上标记在接线图上的标注 标记使用的字体

标记应尽可能使用大写黑体字母和阿拉伯数字,或用标准的图形符号;对从属标记,应尽可能用与端子标记相同的字体。

导线(或线束)上的标记在接线的标注要求

在图上标出导线的标记时,该标记应放在靠近导线图形符号处;当采用从属两端标记时,其导线两端的标记顺序,在接线图上的和导线上的必须一致;补充标记按其功能,可以只标注在接线图上、只标

A 1-B

4

A1-B4

A 1B

4

A1 B4

注在某些导线上或所有导线上、标注在接线图和导线上。

标记基本原则

字母数字系统由大写黑体拉丁字母和阿拉伯数字构成。

标志直流元件的字母从字母表的前半部分即A至M 中选用,标志交流元件的字母从字母表的后半部分即N至Z中选用。字母“I”和“O”不能使用,符号“+”和“-”可以使用。

表8 设备特定接线端子的标记和特定导线线端的识别

导体名称

字母数字符号

设备端子标记导线线端的识别

交流系统电源导体第一相

第二相

第三相

中性线

U

V

W

N

L1

L2

L3

N

直流系统电源导体

正极

负极

中间线

保护导体

不接地的保护导体

保护中性导体

接地导体

低噪声接地导体

接机壳、接机架

等电位连接

C

D

M

PE

PU

-

E

TE

MM○1

CC○1

L+

L-

M

PE

PU

PEN

E

TE

MM○1

CC○1

○1只有当这些接线端子或导体的电位与保护导体或接地导全的电位不等时,才采用这些识别标记。

4、导线和电缆的颜色(摘自GB/T2681-1981)

依导线颜色标志电路的规定(见表9)

依电路选择导线颜色的规定(见表10)

表9 依导线颜色示志电路的规定

序号导线颜色所标志电路

1 黑色装置和设备的内部布线

2 棕色直流电路的正极

3 红色

交流三相电路的3相

半导体三极管的集电极

半导体三极管的集电极

半导体二极管、整流二极管或晶闸管的阴极

4 黄色

交流三相电路的1相

半导体三极管的基极

晶闸管和双向晶闸管的门极

5 绿色交流三相电路的2相

6 蓝色直流电路的负极

半导体三极管的发射极

半导体二极管、整流二极管或晶闸管的阳极7 淡蓝色交流三相电路的零线或中性线

直流电路的接地中间线

8 白色双向晶剖管的主电极

无指定用色的半导体电路

9 黄和绿双色安全用的接地线

10 红、黑色并行用双芯导线或双根绞线连接的交流电路

表10 依电路选择导线颜色的规定

序号电路导线颜色

1 交流三相电路的1相

2相

3相

零线或中性线

安全用的接地线

黄色

绿色

红色

淡蓝色黄和绿双色

2 用双芯导线或双根绞线连接的交流电路红黑色并行

3 直流电路的正极

负极

接地中间线

棕色蓝色淡蓝色

4 半导体三极管的集电极

基极

发射极红色黄色蓝色

5 半导体二极管和整流二极管的阳极

阴极蓝色红色

6 晶闸管的阳极

门极

阴极蓝色黄色红色

7 双向晶闸管的门极

主电极黄色白色

8 整个装置及设备的内部布线一般推荐

半导体电路

有混淆时

黑色

白色

容许选指定用色外的其他颜色(如:橙、紫、灰、

绿、蓝、玫瑰红等)

5、指示灯和按钮用色的统一规定

指示灯颜色:红、黄、绿、蓝、和白色

按钮颜色:红、黄、绿、蓝、黑、白和灰色

指示灯的作用及颜色

指示:借以引起操作者的注意,或指示操作者应作的某种操作。

执行:借以反映某个指令、某种状态、某些条件或某类演变,正在执行或已被执行。

表11 指示灯的颜色及其含义

颜色含义说明应用举例

红危险或告急有危险或须立即采取行动

润滑系统失压

温度已超过(安全)极限

因保护器件动作而停机

有触及带电或运动的部件的危险

黄注意情况有变化,或即将发生变化

温度(或压力)异常

当仅能承受允许的短时过载

绿安全正常或允许进行

冷却通风正常

自动控制系统运行正常机器准备准备起动

蓝按需要指定用

除红、黄绿三色之外的任何指定用

摇控指示

选择开关在“设定”位置

白无特定用意任何用意。例如:不能确切地用红、黄、绿是,以及用作“执行”时

按钮的颜色

红色钮用于“停止”、“断电”。

绿色钮优先用于“起动”或“通电”,但也允许选项用黑、白或灰色钮。

一钮双用的“起动”与“停止”或“通电”与“断电”,交替按压后改变功能的,即不能用红色钮,也不能用绿色钮,而应用黑、白或灰色钮。

按压时运动,抬起时停止运动(如点动、微动),应用黑、白、灰或绿色钮,最好是黑色钮,而不能用红色钮;

复位:单一功能的,用蓝、黑、白或灰色钮;同时有“停止”与“断电”功能的,用红色钮。

6、通用颜色字母代码

颜色标志的字母代码一般由该颜色的英文单词缩写形式表示。

常用颜色标志的字母代码见表12

如果有必要采用表5-9所示之外的其他颜色,可按本标准中字母代码的组成形式作出规定,并在相应设备的技术文件(如产品规范)中说明。

表11 常用颜色标志的字母代码

颜色名称字母代号

黑色BK

棕色BN

红色RD

橙色OG

黄色YE

绿色GN

蓝色(包括淡蓝)BU

紫色(紫红)VT

灰色(蓝灰)GY

白色WH

粉红色PK

金黄色GD

青绿色TQ

银白色SR

绿/黄双色GNYE

电气接配线规范及标准

电气接(配)线规范及标准 一、电气布管配线六步走 第一步:电气识图 “线路从什么地方来,到什么地方去” 识图顺序:看标题栏和图纸目录→看总说明→看系统图→看平面布置图→看安装接线头图→看安装大样图→看设备材料表 第二步:布管 作为穿线管有两类,一是钢管,二是PVC管。在布管中要求横平竖直,转弯处有一定的转弯半径。如果线路很长,中间要设计过度接线盒。在布管中每隔1.5—2.5米要有一个固定装置。 管中穿线余留空间不得少于60% 电气布管工艺流程:弹线定位→加工管弯→稳住盒箱→暗管敷设 第四步:对线 对线的方法有很多,常用的有“两人对线法,高效的是单人对线法” 第五步:导线连接 (1)导线接头要紧密,牢固不能增加导线的电阻值。 (2)导线接头受力时的机械强度不能低于原导线的机械强度。 (3)导线接头包缠绝缘强度不能低于原导线绝缘强度,连接要牢固、紧密、包扎要良好。 二、电气配线原则 低压电器配线原则 手工布线时,应符合平直,整齐,紧贴敷设面,走线合理及接点不得松动便于检修等要求。

1、走线通道应尽可能少,同一通道中的沉底导线,按主.控电路分类集中,单层平行密排或成束,应紧贴敷设面。 2、同一平面的导线应高低一致或前后一致,不能交叉。当必须交叉时,可水平架空跨越,但必须走线合理。 3、布线应横平竖直,变换走向应垂直90度。 4、上下触电若不在同一垂直线下,不应采用斜线连接。 5、导线与接线端子连接时,应不压绝缘层。不反圈及露铜不大于1mm。并做到同一元件.同一回来的不同接点的导线间距离保持一致。 6、一个接线端子上的连接导线不得超过两根。 7、布线时,严禁损伤线芯和导线绝缘。 8、导线截面不同时,应将截面大的放在下层,截面小的放在下层。 9、如果线路简单可不套编码套管。

电气接线规范

导线连接的基本要求 1、连接点处接触紧密,接触电阻小,稳定性好,与同长度同截面导线的电阻比应不大于1-1.2倍; 2、接头的机械强度应不小于导线机械强度的80-90%; 3、耐腐蚀,对于铝与铝连接,如采用熔焊法,主要防止残余熔剂或熔渣的化学腐蚀,对于铝与铜联系,主要防止电腐蚀; 4、不同线号的导线及不同金属的导线不得在受张力的地方连接; 5、接头的绝缘强度应与导线的绝缘强度一样; 6、铜铝线连接时必须采用铜铝接头或压接,不准用自缠自的方法; 7、导线的连接应采用压接或焊接(管压接法、电阻焊法、气焊法、封端连接); 8、单股小截面铜、铝导线联接时,可将铜线涮锡后再相互联接,6平方毫米以下铜导线可采用缠绕法连接; 9、铝绞线在档距中间连接时必须采用压接、钳接、绞接管,在引流处可采用跳线夹或瓶勾线夹。 1. 电气设备应有足够的电气间隙及爬电距离以保证设备安全可靠的工作(见表E)。 电气间隙是指在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测得的最短空间距离。即在保证电气性能稳定和安全的情况下,通过空气能实现绝缘的最短距离。 爬电距离是指沿绝缘表面测得的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的最短路径。即在不同的使用情况下,由于导体周围的绝缘材料被电极化,导致绝缘材料呈现带电现象。此带电区(导体为圆形时,带电区为环形)的半径,即为爬电距离。 2. 电气元件及其组装板的安装结构应尽量考虑进行正面拆装。 3. 如有可能,元件的安装紧固件应做成能在正面紧固及松托。 4. 各电器元件应能单独拆装更换,而不影响其他元件及导线束的固定。 5. 发热元件宜安装在散热良好的地方,两个发热元件之间的连线应采用耐热导线或裸铜线套瓷管。 6. 二极管、三极管及可控硅、矽堆等电力半导体,应将其散热面或散热片的风道呈垂直方向安装,以利散热。 7. 电阻器等电热元件安装一般应安装在箱子的上方,安装方向及位置应考虑到利于散热并尽量减少对其它元件的热影响。

电气配线一般规范要点

电气配线配电一般规范 1 适用范围 设备的局部与整体配电规范 适用于机电设备的接线标识、导线与电缆线径选用、导线与电缆颜色的选用、按钮与指示灯颜色的选用、配线与设备配电的规范。 2 本规范引用标准 GB/T4884—1985 绝缘导线的标记 GB/T4026—1992 电器设备接线端子和特定导线线端的标识及应用字母数字系统的通则 GB/T2681—1981 电工成套装置中的导线颜色 GB/T2682—1981 电工成套装置中的指示灯和按钮的颜色 GB/T13534—1992 电气颜色标志代号 GB/T5226.1-1996 工业机械电气设备安全

2 1、导线和电缆及配线规范 导线和电缆的选用原则 导线导线一般应为铜质的。任何其他材质的导线都应具有承载相同电流的标称截面积,导线最高温度不应超过表1规定的值。 表1 正常和短路条件下导线允许的最高温度(单位:℃)

。1○短路时间下超过5s的假定绝热性能正常工作时的载流容量导线和电缆的载流容量由下列因素确定 正常条件下,通过最大可能的稳态电流时导线的最高允许温度; 短路条件下,允许的短时极限温度。 导线截面积应使得在最大稳态电流或其等效值情况下,导线温度不超过表1中的规定值。 外部配线的连续负载电流容量规定见表2。 如果电缆用铝代替铜导线,则表7-112中的数值应乘以0.78减额系数。 表2 稳定环境温度40℃时,采用不同敷设方法的PVC绝缘铜导线或电缆的载流容量I Z 电压降电压降不应超过额定电压的5%,为此,有必要采用截面积大于表2规定值的导线。 最小截面积为确保适当的机械强度,导线截面积应不小于表3示出值。如果用其他措施得到足够的机械强度且不削弱正常功能,可以使用比表3示出值小的导线。电柜内部具有最大电流为2A 的电路的配线不必遵守表3的要求。 3 表3 铜导线的最小截面积

电气配线标准.docx

电气控制柜元件安装、接线、配线的规范 一、元器件安装 1.1前提 所有元器件应按制造厂规定的安装条件进行安装。 ●适用条件 ●需要的灭弧距离 ●拆卸灭弧栅需要的空间等,对于手动开关的安装,必须保证开关的电弧对 操作者不产生危险 1.2组装前首先看明图纸及技术要求 1.3检查产品型号、元器件型号、规格、数量等与图纸是否相符 1.4检查元器件有无损坏 1.5必须按图安装 (如果有图) 1.6元器件组装顺序应从板前视,由左至右,由上至下下 1.7同一型号产品应保证组装一致性 1.8面板、门板上的元件中心线的高度应符合规定。元件名称安装高度(m): ●指示仪表、指示灯 0.6-2.0 ●电能计量仪表0.6-1.8 ●控制开关、按钮 0.6-2.0 ●紧急操作件00.8-1.6 组装产品应符合以下条件:

●操作方便。元器件在操作时,不应受到空间的防碍,不应有触及带电体的可 能。 ●维修容易。能够较方便地更换元器件及维修连线。 ●各种电气元件和装置的电气间隙、爬电距离应符合 4.4 条的规定。 ●保证一、二次线的安装距离。 1.9组装所用紧固件及金属零部件均应有防护层,对螺钉过孔、边缘及表面的毛刺、尖锋应打磨平整后再涂敷导电膏。 1.10对于螺栓的紧固应选择适当的工具,不得破坏紧固件的防护层,并注意相应的扭矩。 1.11主回路上面的元器件,一般电抗器,变压器需要接地,断路器不需要接地,下图中为电抗器接地。 1.12对于发热元件 (例如管形电阻、散热片等) 的安装应考虑其散热情况,安装距离应符合元件规定。额定功率率为 75W 及以上的管形电阻器应横装,不得垂直地面竖向安装。下图为错误接法:

煤矿电气设备接线工艺标准

接线工艺标准 1.紧固件 1.1紧固用的螺栓、螺母、垫圈等齐全、紧固、无锈蚀。 1.2同一部位的螺母、? 螺栓规格一致。平垫、弹簧垫圈的规格应与螺栓直径相符 合。紧固用的螺栓、螺母应有防松装置。 1.3用螺栓紧固不透眼螺孔的部件,? 紧固后螺孔须留有大于2倍防松垫圈的厚度 的螺纹余量。 ? 螺栓拧入螺孔长度应不小于螺栓直径,但铸铁、铜、铝件不应小于螺栓直径,但铸铁、铜、铝件不应小于螺栓直径的1.5倍。 1.4螺母紧固后,? 螺栓螺纹应露出螺母1 ̄3个螺距,不得在螺母下面加多余垫 圈减少螺栓的伸出长度。 1.5紧固在护圈内的螺栓或螺母,? 其上端平面不得超出护圈高度,并需用专用工 具才能松、 ? 紧。 2隔爆性能 2.1隔爆结合面(Ⅰ类)? 的间隙、直径差或最小有效长度(宽度)? 必须符合表4-1的规定。 表中L-静止隔爆结合面的最小有效长度; L1-螺栓通孔边缘至隔爆结合面边缘的最小有效长度; W-静止隔爆结合面及操纵杆与杆孔隔爆结合面最大间隙或直径差;? 转轴与轴孔隔爆结合面最大直径差。? 但快动式门或盖的隔爆结合面的最小有效长度须不小于25mm。 表4-1Ⅰ类隔爆结合面结构参数mm ━━━━━━┯━━━━┯━━━━┯━━━━━━━━━━━━━ 结合面│││W ││├───────────── │L│L1│外壳容积V(l) 型式││├─────┬─────── │││V≤0.1│V〉0.1 ──────┼────┼────┼─────┼─────── 平面、止口或圆筒结构│6.0│6.0 │12.5│8.0 │25.0│9.0 │40.0│15.0│ │0.30 │0.40 │0.50 - │ - │0.40 │0.50 │0.60 ──────┼────┼────┼─────┼─────── 带有滚动轴│6.0│-│0.40│0.40 │12.5│-│0.50│0.50 │25.0│-│0.60│0.60 │40.0│-│-│0.80 ━━━━━━┷━━━━┷━━━━┷━━━━━┷━━━━━━━ 2.2操纵杆直径(d)? 与隔爆结合面长度(L)应符合表4-2的规定。 表4-2操纵杆直径或圆筒直径与隔爆结合面的结构参数mm ━━━━━━┯━━━━━━━ 操纵杆直径│隔爆结合面长度 ──────┼─────── d≤6│L≥6 6〈d≤25│L≥d d〉25│L≥25 ━━━━━━┷━━━━━━━ 2.3隔爆电动机轴与轴孔的隔爆结合面在正常工作状态下不应产生摩擦。? 用圆筒隔爆结合面时,轴与轴孔配合的最小单边间隙须不少于0.075mm;? 用滚动轴承结构

1KV及以下电气配管配线工程统一技术标准

1KV及以下电气配管配线工程统一技术标准 1、适用范围 本技术标准适用于万科地产深圳区域所有1KV及以下电气配管配线现场施工指导。 2、依据 2.1除另有注明外,本工程须符合设计、图纸和相关国家、地方及行业标准,主要包 括但不限于: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03-2002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条文说明》GB50303-2002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缆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168-92)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1KV及以下配线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58-96)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166-92) ?《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GB 50217-94) ?《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 50054-95) ?《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GB/T 50312一2000) 2.2若承包商对以下要求有任何疑义,应立即向万科地产提出,由万科地产做最终决 定,否则视为接受。 3、配管 3.1一般要求: 3.1.1敷设在多尘或潮湿场所的电线保护管,管口及起连接处均应密封。 3.1.2室外埋地敷设的电缆导管,埋深不应小于0.7m。壁厚小于等于2mm的钢电线导 管不应埋设在室外土壤中。 3.1.3室外电缆保护管应有不小于0.1%的排水坡度。 3.1.4当线路暗配时,电线保护管宜沿最近的线路敷设,并应减少弯曲。埋入建筑物、 构筑物内的电线保护管,与建筑物、构筑物表面的距离不应小于15mm。 3.1.5进入落地式配电箱的电线保护管,排列应整齐,管口宜高出配电箱基础面 50-80mm。 3.1.6电线保护管不宜穿过设备或建筑物、构筑物的基础;当必须穿过时,应采取保护 措施。 3.1.7电线管与热水管、蒸气管同侧敷设时,应敷设在热水管、蒸气管的下方。当有困 难时,可敷设在其上面。其相互间的净距离不宜小于下列数值:

电气接配线规范及标准

电气接配线规范及标准 电气接(配)线规范及标准 一、电气布管配线六步走

第一步:电气识图 “线路从什么地方来,到什么地方去” 识图顺序:看标题栏和图纸U录f看总说明一看系统图f看平面布置图一看安装接线头图一看安装大样图一看设备材料表 第二步:布管 作为穿线管有两类,一是钢管,二是PVC管。在布管中要求横平竖直,转弯处有一定的转弯半径。如果线路很长,中间要设计过度接线盒。在布管中每隔一米要有一个固定装置。 管中穿线余留空间不得少于60% 电气布管工艺流程:弹线定位一加匸管弯一稳住盒箱一暗管敷设 第四步:对线 对线的方法有很多,常用的有“两人对线法,高效的是单人对线法” 第五步:导线连接 (1)导线接头要紧密,牢固不能增加导线的电阻值。 (2)导线接头受力时的机械强度不能低于原导线的机械强度。 (3)导线接头包缠绝缘强度不能低于原导线绝缘强度,连接要牢固、紧密、包扎要良好。 二. 电气配线原则 低压电器配线原则 手工布线时,应符合平直,整齐,紧贴敷设面,走线合理及接点不得松动便于检修等要求。 1、走线通道应尽可能少,同一通道中的沉底导线,按主.控电路分类集中,单层平行密排或成束,应紧贴敷设面。 2、同一平面的导线应高低一致或前后一致,不能交义。当必须交义时,可水平架空跨越,但必须走线合理。 3、布线应横平竖直,变换走向应垂直90度。 4、上下触电若不在同一垂直线下,不应釆用斜线连接。 5、导线与接线端子连接时,应不压绝缘层。不反圈及露铜不大于1mm。并做到同一元件. 同一回来的不同接点的导线间距离保持一致。 6、一个接线端子上的连接导线不得超过两根。 7、布线时,严禁损伤线芯和导线绝缘。 8、导线截面不同时,应将截面大的放在下层,截面小的放在下层。 9、如果线路简单可不套编码套管。 元器件的安装 1、组装前首先看明图纸及技术要求 2、检查产品型号、元器件型号、规格、数量等与图纸是否相符 3、检查元器件有无损坏 4、必须按图安装(如果有图) 5、元器件组装顺序应从板前视,山左至右,由上至下 6、同一型号产品应保证组装一致性 7、面板、门板上的元件中心线的高度应符合规定 组装产品应符合以下条件:

电气接线规范标准[详]

1 元器件安装 1.1 前提:所有元器件应按制造厂规定的安装条件进行安装。 适用条件 需要的灭弧距离 拆卸灭弧栅需要的空间等,对于手动开关的安装,必须保证开关的电弧对操作者不产生危险 1.2 组装前首先看明图纸及技术要求 1.3 检查产品型号、元器件型号、规格、数量等与图纸是否相符 1.4 检查元器件有无损坏 1.5 必须按图安装 (如果有图) 1.6 元器件组装顺序应从板前视,由左至右,由上至下 1.7 同一型号产品应保证组装一致性 1.8 面板、门板上的元件中心线的高度应符合规定 元件名称安装高度(m) 指示仪表、指示灯 0.6-2.0 电能计量仪表 0.6-1.8 控制开关、按钮 0.6-2.0 紧急操作件 0.8-1.6 组装产品应符合以下条件: 操作方便。元器件在操作时,不应受到空间的防碍,不应有触及带电体的可能。 维修容易。能够较方便地更换元器件及维修连线。 各种电气元件和装置的电气间隙、爬电距离应符合4.4 条的规定。 保证一、二次线的安装距离。 1.9 组装所用紧固件及金属零部件均应有防护层,对螺钉过孔、边缘及表面的毛刺、尖锋应打磨平整后再涂敷导电膏。 1.10 对于螺栓的紧固应选择适当的工具,不得破坏紧固件的防护层,并注意相应的扭距。 1.11 主回路上面的元器件,一般电抗器,变压器需要接地,断路器不需要接地,下图中为电抗器接地。

1.12 对于发热元件 (例如管形电阻、散热片等) 的安装应考虑其散热情况,安装距离应符合元件规定。额定功率为75W 及以上的管形电阻器应横装,不得垂直地面竖向安装。 下图为错误接法

1.13 所有电器元件及附件,均应固定安装在支架或底板上,不得悬吊在电器及连线上。 1.14 接线面每个元件的附近有标牌,标注应与图纸相符。除元件本身附有供填写的标志牌外,标志牌不得固定在元件本体上。 a) 端子的标识

低压电气设备配线规范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低压电气设备配线规范 篇一:电气配线标准 电气控制柜元件安装、接线、配线的规范 一、元器件安装 1.1前提 所有元器件应按制造厂规定的安装条件进行安装。 适用条件 需要的灭弧距离 拆卸灭弧栅需要的空间等,对于手动开关的安装,必须保证开关的电弧对 操作者不产生危险 1.2组装前首先看明图纸及技术要求 1.3检查产品型号、元器件型号、规格、数量等与图纸是否相符 1.4检查元器件有无损坏 1.5必须按图安装(如果有图) 1.6元器件组装顺序应从板前视,由左至右,由上至下

下 1.7同一型号产品应保证组装一致性 1.8面板、门板上的元件中心线的高度应符合规定。元件名称安装高度(m):指示仪表、指示灯0.6- 2.0 电能计量仪表0.6-1.8 控制开关、按钮0.6-2.0 紧急操作件00.8-1.6 组装产品应符合以下条件: 操作方便。元器件在操作时,不应受到空间的防碍,不应有触及带电体的可 能。 维修容易。能够较方便地更换元器件及维修连线。 各种电气元件和装置的电气间隙、爬电距离应符合4.4条的规定。保证一、二次线的安装距离。 1.9组装所用紧固件及金属零部件均应有防护层,对螺钉过孔、边缘及表面的毛刺、尖锋应打磨平整后再涂敷导电膏。 1.10对于螺栓的紧固应选择适当的工具,不得破坏紧固件的防护层,并注意相应的扭矩。 1.11主回路上面的元器件,一般电抗器,变压器需要接地,断路器不需要接地,下图中为电抗器接地。 1.12对于发热元件(例如管形电阻、散热片等)的安装应

考虑其散热情况,安装距离应符合元件规定。额定功率率为75w及以上的管形电阻器应横装,不得垂直地面竖向安装。 下图为错误接法: 1.13所有电器元件及附件,均应固定安装在支架或底板上,不得悬吊在电器及连线上。 1.14接线面每个元件的附近有标牌,标注应与图纸相符。除元件本身附有供填写的标志牌外,标志牌不得固定在元件本体上。 (1)端子的标识 1.15标号应完整、清晰、牢固。标号粘贴位置应明确、醒目。 (2)双重的标识 1.16安装于面板、门板上的元件、、其标号应粘贴于面 板及门板背面元件下方,如下方无位置时可贴于左方,但粘贴位置尽可能一致, (3)门上的器件 1.17保护接地地连续性 保护接地连续性利用有效接线来保证。 柜内任意两个金属部件通过螺钉连接时如有绝缘层均 应采用相应规格的接 地垫圈并注意将垫圈齿面接触零部件表面(红圈处), 或者破坏绝缘层。

电气配线一般要求规范

电气配线配电一般规范

1 适用范围 设备的局部与整体配电规范 适用于机电设备的接线标识、导线与电缆线径选用、导线与电缆颜色的选用、按钮与指示灯颜色的选用、配线与设备配电的规范。 2 本规范引用标准 GB/T4884—1985 绝缘导线的标记 GB/T4026—1992 电器设备接线端子和特定导线线端的标识及应用字母数字系统的通则GB/T2681—1981 电工成套装置中的导线颜色 GB/T2682—1981 电工成套装置中的指示灯和按钮的颜色 GB/T13534—1992 电气颜色标志代号 GB/T5226.1-1996 工业机械电气设备安全

1、导线和电缆及配线规范 导线和电缆的选用原则 导线导线一般应为铜质的。任何其他材质的导线都应具有承载相同电流的标称截面积,导线最高温度不应超过表1规定的值。 表1 正常和短路条件下导线允许的最高温度(单位:℃) ○1短路时间下超过5s的假定绝热性能。 正常工作时的载流容量导线和电缆的载流容量由下列因素确定 正常条件下,通过最大可能的稳态电流时导线的最高允许温度; 短路条件下,允许的短时极限温度。 导线截面积应使得在最大稳态电流或其等效值情况下,导线温度不超过表1中的规定值。 外部配线的连续负载电流容量规定见表2。 如果电缆用铝代替铜导线,则表7-112中的数值应乘以0.78减额系数。 表2 稳定环境温度40℃时,采用不同敷设方法的PVC绝缘铜导线或电缆的载流容量I Z 电压降电压降不应超过额定电压的5%,为此,有必要采用截面积大于表2规定值的导线。 最小截面积为确保适当的机械强度,导线截面积应不小于表3示出值。如果用其他措施得到足够的机械强度且不削弱正常功能,可以使用比表3示出值小的导线。电柜内部具有最大电流为2A的电路的配线不必遵守表3的要求。

电气安装要求规范.....

前言 本文根据我公司目前的实际情况,制订出的符合我公司电气安装方面的文件。包括:一般规定、布线规、元件安装规及标识规。 本文的编写是为保证我公司产品电器的安装质量,促进施工安装技术的进步。确保设备安装后的安全运行。电气安装员应按此标准执行。也可作为检验电气安装的通用标准。 1、总则 1.1为保证的安装质量,促进施工安装技术的进步,确保设备安装后 的安全运行,制定本规。 1.2本规适用于交流50HZ额定电压1200V及以下、直流额定电压为 1500V及以下且在正常条件下安装和调试试验的通用电器、电工仪器仪表、变送器、电子计算机系统及成套盘、柜、箱上电器的安装和验收。 1.3电器的安装,应按已批准的设计进行施工。 1.4电器的运输、保管,应符合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当产品有特殊 要求时,应符合产品技术文件的要求。 1.5设备到达现场后,应及时做下列验收检查: 1.5.1包装和密封应良好。 1.5.2技术文件应齐全,并有装箱清单。 1.5.3按装箱清单检查清点,规格、型号、应符合设计要求;附件、 备件应齐全。

1.5.4按本规要求做外观检查。 1.6施工中的安全技术措施,应符合现行有关安全技术标准及产品 技术文件的规定。 1.7设备安装完毕投入运行前,应做好防护工作。 1.8电器的施工及验收按本规的规定执行外,尚应符合现行有关标 准、规的规定。 2.一般规定 2.1 电器安装前的检查,应符合下列要求: 2.1.1设备铭牌、型号、规格,应与被控制线路或设计相符。 2.1.2外壳、漆层、手柄应无损伤或变形。 2.1.3部仪表、灭弧罩、瓷件、胶木电器应无裂纹或伤痕。 2.1.4螺丝应拧紧。 2.1.5具有主触头的低压电器,触头接触应紧密,接触两侧的压力应均匀。 2.1.6附件应齐全、完好。 2.2 电器的固定,应符合下列要求: 2.2.1电器根据其不同的结构,可采用支架、金属板、绝缘板固定。金属板、绝缘板应平整;当采用卡轨支撑安装时,卡轨应与低压电器匹配,并用固定夹或固定螺栓与壁板紧密固定,严禁使用变形 或不合格卡规。 2.2.2当采用螺栓固定时,应按产品技术要求选择螺栓规格;其钻孔直径应与螺栓规格相符。 2.2.3紧固件应采用镀锌制品,螺栓规格应选配适当,电器的固定

电气配线的要求

电气配线的要求 电气配线 I、施工前的材料准备 导线规格、型号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具有出厂合格证书。采用与导线根数和总截面相应规格的接线端子。 工艺流程 2、电气配线 a.管子穿线前应将管中积水、杂物清除干净,管口毛刺打磨平滑。 b.管内导线的总截面积(包括外护层)不超过管子截面积的40%,ZRBV-1.5mm2和ZRBV2.5mm2导线穿管,管内: 1-3根导线穿DG20(G15) 4-6根导线穿DG25(G20) 7根以上导线穿DG32(G25) c.导线穿入钢管后应在管日处装护套保护导线,导线从电线管口引到电机设备接线精部分需穿软管加以保护。 d、导线在管内、线槽内不应有接头或扭结。 e、导线在垂直管路内敷设,距离超过20m时,为减少导线的下垂力,应在接线盒内加以固定。 f.不同系统、不同电压等级、不同电流类别的线路,不应穿在同一管内或线槽内的同一槽孔内。 g.导线在线槽内敷设时应按规定距离给予固定,并标注编号标记。

h.铜芯导线的中间连接和分支连接应使用熔焊、线夹或正接法连接。 i.超过2.5mm2多股铜芯线终端应焊接或压接接线端子后再与电器设备的接线端子连接。 j.接地线应采用黄、绿二色的双色绝缘多股铜芯线做为接地线。 k.实行导线分色法施工,L1相为黄色,L2相为绿色,L3相为红色,N 线为淡兰色,PE保护线为黄绿双色。严格按指定的色别用线,使整个工程的相线、零线、火线的色别始终保持一致。 3、线路检查及绝缘摇测 a.线路检查: 接、焊、包全部完成后,应进行自检和互检,检查导线接、焊。 包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及有关施工验收规范及质量、验评标准的规定,不符合时应立即纠正,检查无误后再进行摇测。 b.绝缘摇测: 照明线路的绝缘摇测一般选用500V量程为0-500MΩ的兆欧表,照明线路的绝缘电阻值不小于0.5MΩ,动力线路的绝缘电阻值不小于1MΩ。 4、工程施工中应注意的质量问题 a.在施工中存在护日遗漏、脱落、破损及与管径不符等现象,因操作不慎而使护口遗漏或脱落者应及时补齐,护日破损与管径不符者应及时更换。 b.铜导线连接时,导线的缠绕圈数不足5圈,未按工艺要求连接的接头均应拆除重新连接,密绕压紧,保证接触可靠。

电气控制箱接线配线规范

电气控制箱接线配线规范 1、控制柜元器件的安装 1、安装前准备: 组装前首先看明图纸及技术要求 A、检查产品型号、元器件型号、规格、数量等与图纸是否相 符 B、组装前首先看明图纸及技术要求 C、检查元器件有无损坏 2、元器件布局: A、操作方便:元器件在操作时,不应受到空间的妨碍,不应 有触及带电体的可 B、维修方便:能够较方便地更换元器件及维修连线 C、各种电气元件和装置的电气间隙、爬电距离应符合4.4条规 定 D、保证一、二次线的安装距离 3、安装要求: A、必须按图安装 B、元器件组装应从底板前视,由左到右,由上至下 C、同一型号产品应保证组装一致性 D、所有电器元件及附件,均应固定安装在支架或底板上,不 得悬吊在电器及连线上 E、接线面每个元器件的附近有标牌,标牌应与图纸相符。除 元器件本身附带填写的标志牌外,标志牌不得固定在元器 件本体上 F、标号字迹应完整、清晰、牢固、且不易脱色。标号粘贴位 置应明确、醒目 G、 H、安装于面板、门板上的元器件,其标号应粘贴于面板及门 板背面元器件下方。如下方无位置时可贴于左方,但粘贴 位置尽可能一致 4、端子排的安装要求:

A、端子排应无损坏,固定牢固,结缘良好 B、端子应有序号,端子排应便于更换且接线方便,离地高度 宜大于350mm C、强、弱电端子宜分开布置,当有困难时,应有明显标志并 设空端子隔开或加强绝缘的隔板 D、正、负电源之间以及经常带电的正电源与合闸回路之间, 宜以一个空端子隔开 E、接线端子应与导线截面匹配,不应使用小端子配大截面导 线 2、控制柜二次接线 1、基本要求: A、按图施工、连线正确 B、二次线的连接(包括螺栓连接、插接、焊接等)均应牢固 可靠,线束应横平竖直,配置合理,层次分明,整齐美 观。同一柜内的相同元器件走线方式一致 C、所有连接导线中间不应有接头,导线绝缘良好、芯线应无 损伤 D、每个元件的接点最多允许接2根线 2、二次线截面积要求: A、单股导线不小于1.5mm2 B、多股导线不小于1.0mm2 C、弱电回路不小于0.5mm2 D、电流回路不小于2.5mm2 E、保护接地线不小于2.5mm2 3、其他要求: A、每个端子的接线点一般不宜接2根导线,特殊情况时如果 必须接2根导线,则连接必须可靠,对于插式端子,不同 截面的2根导线不得接在同一端子上,对于螺栓连接端 子,当接2根导线时,中间应加平垫片 B、电流表与分流器(或CT)的连线之间不得经过端子,其线 长不得超过3米

电气硬件安装接线标准

电气盘柜及安装接线标准

目录 1.概要........................... 2.电气硬件标准-盘柜及接线标准..... 3.电气硬件标准-现场安装接线标准... 4.电气硬件标准-设备标识标准....... 5.电气硬件标准-检验要求........... 6.电气硬件标准-工序移交单.........

1.概要 目的 本电气硬件盘柜、安装、接线企业标准是对电气项目经验的总结; 提供一个规范以辅助电气硬件盘柜、安装、接线工作; 对新员工进行培训的一个依据。 范围 本电气硬件盘柜、安装、接线标准适用于大部分现场电气施工的要求; 本电气硬件盘柜、安装、接线标准主要适用于电气硬件设计人员、现场调试人员, 适用于项目的所有阶段。 参考文献 本电气硬件盘柜、安装、接线标准符合中国国家标准 主要参考文献如下: GB/T 《电工术语.低压电气》 GB/T 4026-1992《电气设备接线端子和特定导线端的识别及应用字母数字系统》GB 《低压成套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 ISO 14121《机械安全-风险评估原理》 IEC 60204-1《机械安全-机器的电气部分:第一部分:总体要求》 GB 50054-1995《低压配电设计规范》 GBJ 232-82《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 50171-1996《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盘、柜及二次回路接线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58-1996《电气装置安装工程 1KV 及以下配线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 50150-91《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气设备交接试验标准》 GB 50168-2006《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缆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

电气配线施工规范

电气配线施工规范 电气配线施工规范 (1)施工前的材料准备 绝缘导线规格、型号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具有出厂合格证书。 选用管护口,一般塑料件阻燃性。 选用与导线根数和总截面相应规格的接线端子。 (2)工艺流程 选择导线扫管穿带线放线及断线 导线与带线的绑扎带护口导线连接导 线焊接导线包扎线路检查绝缘摇测。 (3)电气配线 a.管子穿线前应将管中积水、杂物清除干净,管口毛刺打磨平滑。 b.管内导线的总截面积(包括外护层)不超过管子截面积的40%,ZRBV-1.5mm2 和ZRBV2.5mm2 导线穿管,管内: 1-3 根导线穿DG20(G15) 4- 6 根导线穿DG25(G20) 7 根以上导线穿DG32(G25) c.导线穿入钢管后应在管口处装护套保护导线,导线从电线管口引到电机设备接线箱部分需穿软管加以保护。 d.导线在管内、线槽内不应有接头或扭结。 e.导线在垂直管路内敷设,距离超过20m 时,为减少导线的下垂力,应在接线盒内加以固定。 f.不同系统、不同电压等级、不同电流类别的线路,不应穿在同一管内或线槽内的同一槽孔内。 g.导线在线槽内敷设时应按规定距离给予固定,并标注编号标记。 h.铜芯导线的中间连接和分支连接应使用熔焊、线夹或压接法连接。 i.超过 2.5mm2 多股铜芯线终端应焊接或压接接线端子后再与电器设备的接线端子连接。 j.接地线应采用黄、绿二色的双色绝缘多股铜芯线做为接地线。 k.实行导线分色法施工,L1 相为黄色,L2 相为绿色,L3 相为红色, N 线为淡兰色,PE 保护线为黄绿双色。严格按指定的色别用线,使整个工程的相线、零线、地线的色别始终保持一致。 (4)线路检查及绝缘摇测 a.线路检查:接、焊、包全部完成后,应进行自检和互检,检查导线接、焊、包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及有关施工验收规范及质量、验评标准的规定,不符合时应立即纠正,检查无误后再进行摇测。 b.绝缘摇测:照明线路的绝缘摇测一般选用500V 量程为0-500MΩ的兆欧表,照明线路的绝缘电阻值不小于0.5MΩ,动力线路的绝缘电阻值不小于1MΩ。 (5)工程施工中应注意的质量问题 a.在施工中存在护口遗漏、脱落、破损及与管径不符等现象,因操作不慎而使护口遗漏或脱落者应及时补齐,护口破损与管径不符者应及时更换。 b.铜导线连接时,导线的缠绕圈数不足5 圈,未按工艺要求连接的接头均应拆除重新连接,密绕压紧,保证接触可靠。

室内电气配管配线安装工程施工工艺质量标准

室内电气配管配线安装工程质量管理细则 一、施工准备: (1)、作业班组施工前要了解施工意图,熟悉施工现场。 (2)、材料准备:: 1)绝缘导线:导线的型号,规格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并有产品出厂合格证。 镀锌丝:应顺直无背扣,扭接等现象,并具有相应的机械拉力。 2)护口:应根据管径的大小选择相应规格的护口。 螺旋接线钮,应根据导线截面和导线的根数选择相应型号的加强型绝缘钢壳螺旋接线钮。 3)LC型压线帽:具有阻燃性能氧指数为难27%以上,适用于铝导线2.5mm 4m tf两种结头压接,分为黄白红、绿蓝五种颜色,可根据导线截面和根数选择使用铝导线用绿蓝;铜铝用黄、白、红)。 4)套管:有铜套管,铜铝过度套管三种,选用时应采用与导线材质,规格相应的套管。 5)接线端子(接线鼻),应根据导线的根数和总截面选择相应规格的接线端子。 6)辅助材料:橡胶(或粘塑料)绝缘带,黑胶布、滑石粉、布条等。 7 )小型工具由各劳务队自备,机具(手尖嘴钳、剥线钳、压接钳、放线架、放线车,电炉、锡锅等),仪表(万用表、兆欧表)应准备齐全,要求能满足施工要求。 (4)、作业条件: 1)、配管工程或线槽安装工程配合土建结构施工完毕。 2)、土建抹灰完成完成。 二、工艺流程: 1)选择导线: a、应根据设计图规定选择导线。进出户的导线宜使用橡胶绝缘导线。 b、相线,中性线及保护地线的颜色应加以区分,用淡蓝颜色的导线为中性线,用黄绿相间的导线为保护地线。 2)清扫管路: ①清扫管路的目的是清扫管路中的灰尘,泥水等到杂物。 清扫管路的方法:将布条两面三刀端牢固的绑扎在带线上两人来回拉动带线,将管内杂物清净。 3)穿带线: ①穿带线目的是检查管路是畅通,管路的走向及盒箱的位置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②穿带线的方法:一般均采用①1.2~2.0mm的铁丝。穿带线受阻时,应用两面三刀根铁丝同时搅动,使两根铁丝的端头互相钩绞在一起,然后将带线拉出。 4)放线及断线: a、放线前应根据施工图导线的规格,型号进行核对;放线时导线应置于放线架或放线车上。 b、断线,剪断导线时,导线的预留长度应按以下四种情况考虑。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1KV及以下配线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1KV及以下配线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1KV及以下配线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1KV及以下配线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258—96 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工业部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施行日期:1997年2月1日 关于发布国家标准《电气装置安装工程1KV及以下配线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气照明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的通知 建标[1996]475号 根据国家计委计综[1986]2630号和建设部(90)建标技字第4号文的要求,由电力工业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修订的《电气装置安装工程1KV及以下配线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和《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气照明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已经有关部门会审。现批准《电气装置安装工程1KV及以下配线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58—96和《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气照明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59—96为强制性国家标准,自一九九七年二月一日起施行。原国家标准《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232—82中第十三篇“配线工程篇”和第十四篇“电气照明装置篇”同时废止。 本规范由电力工业部负责管理,具体解释等工作由电力工业部电力建设研究所负责,出版发行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负责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一九九六年八月十六日 1总则 1.0.1为保证电气装置配线工程的施工质量,促进技术进步,确保安全运行,制订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建筑物、构筑物中1KV及以下配线工程的施工及验收。 1.0.3配线工程的施工应按已批准的设计进行。当修改设计时,应经原设计单位同意,方可进行。 1.0.4采用的器材及其运输和保管,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有关规定;当产品有特殊要求时,合产品技术文件的规定。 1.0.5器材到达施工现场后,应按下列要求进行检查: 1.0.5.1技术文件应齐全。 1.0.5.2型号、规格及外观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和本规范的规定。 1.0.6配线工程施工中的安全技术措施,应符合本规范和国家现行标准及产品技术文件的规定。 1.0.7配线工程施工前,建筑工程应符合下列要求: 1.0.7.1对配线工程施工有影响的模板、脚手架等应拆除,杂物应清除。 1.0.7.2对配线工程会造成污损的建筑装修工作应全部结束。 1.0.7.3在埋有电线保护管的大型设备基础模板上,应标有测量电线保护管引出口座标和高程用的基准点或基准线。 1.0.7.4埋入建筑物、构筑物内的电线保护管、支架、螺栓等预埋件,应在建筑工程施工时预埋。 1.0.7.5预留孔、预埋件的位置和尺寸应符合设计要求,预埋件应埋设牢固。 1.0.8配线工程施工结束后,应将施工中造成的建筑物、构筑物的孔、洞、沟、槽等修补完整。 1.0.9电气线路经过建筑物、构筑物的沉降缝或伸缩缝处,应装设两端固定的补偿装置,导线应留有余量。 1.0.10电气线路沿发热体表面上敷设时,与发热体表面的距离应符合设计规定。 1.0.11电气线路与管道间的最小距离,应符合本规范附录A的规定。 1.0.12配线工程采用的管卡、支架、吊钩、拉环和盒(箱)等黑色金属附件,均应镀锌或涂防腐漆。 1.0.13配线工程中非带电金属部分的接地和接零应可靠。 1.0.14配线工程的施工及验收,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 配管

电气安装工程1KV及以下配线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电气安装工程1KV及以下配线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1KV及以下配线工程施 工及验收规范 1总则 1.0.1为保证电气装置配线工程的施工质量,促进技术进步,确保安全运行,制订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建筑物、构筑物中1KV 及以下配线工程的施工及验收。 1.0.3配线工程的施工应按已批准的设计进行。当修改设计时,应经原设计单位同意,方可进行。 1.0.4采用的器材及其运输和保管,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有关规定;当产品有特殊要求时,尚应符合产品技术文件的规定。 1.0.5器材到达施工现场后,应按下列要求进

行检查: 1.0.5.1技术文件应齐全。 1.0.5.2型号、规格及外观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和本规范的规定。 1.0.6配线工程施工中的安全技术措施,应符合本规范和国家现行标准及产品技术文件的规定。 1.0.7配线工程施工前,建筑工程应符合下列要求: 1.0.7.1对配线工程施工有影响的模板、脚手架等应拆除,杂物应清除。 1.0.7.2对配线工程会造成污损的建筑装修工作应全部结束。 1.0.7.3在埋有电线保护管的大型设备基础模板上,应标有测量电线保护管引出口座标和高程用的基准点或基准线。 1.0.7.4埋入建筑物、构筑物内的电线保护管、支架、螺栓等预埋件,应在建筑工程施工时预埋。 1.0.7.5预留孔、预埋件的位置和尺寸应符合设计要求,预埋件应埋设牢固。 1.0.8配线工程施工结束后,应将施工中造成的建筑物、构筑物的孔、洞、沟、槽等修补完整。

1.0.9电气线路经过建筑物、构筑物的沉降缝或伸缩缝处,应装设两端固定的补偿装置,导线应留有余量。 1.0.10电气线路沿发热体表面上敷设时,与发热体表面的距离应符合设计规定。 1.0.11电气线路与管道间的最小距离,应符合本规范附录A的规定。 1.0.12配线工程采用的管卡、支架、吊钩、拉环和盒(箱)等黑色金属附件,均应镀锌或涂防腐漆。 1.0.13配线工程中非带电金属部分的接地和接零应可靠。 1.0.14配线工程的施工及验收,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配管 2.1一般规定 2.1.1敷设在多尘或潮湿场所的电线保护管,管口及其各连接处均应密封。 2.1.2当线路暗配时,电线保护管宜沿最近的路线敷设,并应减少弯曲。埋入建筑物、构筑

电气配管配线安装项目工程工艺标准及质量规范标准

1.0适用范围 本工艺标准适用于民用建筑物配管及穿线安装工程。 2.0编制依据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03-2002 《套接紧定式钢导管电线管路施工及验收规程》CECS120:2007 3.0 施工准备 3.1材料要求 3.1.1硬质PVC塑料管采用重型管(管壁厚度见下表)并经检测合格,壁厚偏差不超过 -5% , 管里外应光滑,无凸棱、凹陷、针孔、气泡,PVC管的各种配件必须是同一厂家配套产品。 3.1.2钢管(JDG管)必须是国标管(管壁厚度见下表,允许偏差为±0.15mm),并经检测合格, 无挂刺,无凹扁砂眼现象,有合格证,有产品质量证明书。 3.1.3钢管(SC管)必须是国标(GB/T3091-2008)焊接钢管,并经检测合格。厚度满足下表 要求,无挂刺,无凹扁砂眼现象,有合格证,有产品质量证明书。壁厚允许偏差为+12%,-15%。

3.2主要施工机具 PVC管剪刀、PVC管弹簧、铁丝、电钻、手锤。煨管器,电动弯管机,锉刀,手电钻,钢锯,切割机,电焊机。 3.3作业条件 3.3.1底层钢筋绑完后,上层钢筋未绑扎前,根据模板刚支起时弹线敷设。墙体钢筋绑扎时就 配合配管。 3.3.2墙体砌筑完成,土建在墙面打灰饼确定装修完成面后。 3.3.3穿线工程条件 土建建筑结构和土建施工作业已完成 3.4工艺流程 PVC 钢管(JDG管、SC管) 3.5基本要求 3.5.1管子的弯曲半径大于10D,弯扁度小于0.1D。 3.5.2管路太长必须加转线盒,否则穿线会较困难。加转线盒原则如下: ◆超过30米无弯曲时 ◆超过20米有1个弯时 ◆超过15米有2个弯时 ◆超过8米有3个弯时 转线盒用白面板封盖,其安装位置需排列美观、整齐一致。 3.5.3线盒、灯头盒在预埋之前要用废纸、泡沫等填充严密,并用包装胶带严密封实,防止水 泥沙浆渗漏进去,堵塞管子。 3.5.4管路的排列不能紧靠在一起,至少间隙不小于2cm以上,而且做到规范、整齐、美观。 管道交叉不能重叠三层或以上,不利于成品保护,楼板薄时,影响楼板面标高。见下图:

电气安装和接线规范标准[详]

电器元件安装和接线规 1 元器件安装 1.1 所有元器件应按制造厂规定的安装条件进行安装。对于手动开关的安装,必须保证开关的电弧对操作者不产生危险 1.2 组装前首先看明图纸及技术要求 1.3 检查产品型号、元器件型号、规格、数量等与图纸是否相符 1.4 检查元器件有无损坏 1.5 必须按图安装 (如果有图) 1.6 元器件组装顺序应从板前视,由左至右,由上至下 1.7 同一型号产品应保证组装一致性 1.8 面板、门板上的元件中心线的高度应符合规定 元件名称安装高度(m) 指示仪表、指示灯 0.6-2.0 电能计量仪表 0.6-1.8 控制开关、按钮 0.6-2.0 紧急操作件 0.8-1.6 组装产品应符合以下条件: 操作方便。元器件在操作时,不应受到空间的防碍。 维修容易。能够较方便地更换元器件及维修连线。 各种电气元件和装置的电气间隙。 保证一、二次线的安装距离。 1.9 主回路上面的元器件,一般电抗器,变压器需要接地,断路器不需要接地,下图中为电抗器接地。

1.10 所有电器元件及附件,均应固定安装在支架或底板上,不得悬吊在电器及连线上。 1.11 接线面每个元件的附近有标牌,标注应与图纸相符。除元件本身附有供填写的标志牌外,标志牌不得固定在元件本体上。

a) 端子的标识 1.12 标号应完整、清晰、牢固。标号粘贴位置应明确、醒目 b) 双重的标识

1.13 安装于面板、门板上的元件、其标号应粘贴于面板及门板背面元件下方,如下方无位置时可贴于左方,但粘贴位置尽可能一致, c) 门上的器件 1.14 保护接地连续性 保护接地连续性利用有效接线来保证。 柜任意两个金属部件通过螺钉连接时如有绝缘层均应采用相应规格的接地垫圈并注意将垫圈齿面接触零部件表面(红圈处),或者破坏绝缘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