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1年江苏省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议论文阅读专题

2011年江苏省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议论文阅读专题

2011年江苏省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议论文阅读专题
2011年江苏省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议论文阅读专题

江苏省2011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议论文阅读专题

宿迁卷

比诺贝尔奖更重要的

白剑峰

①每年诺贝尔奖揭晓的时候,中国人总有几分落寞。很多人不由自主地追问:为什么获奖的都是西方科学家?中国人离诺贝尔奖有多远?中国人为什么拿不了诺贝尔奖?在

中国人的心底,似乎隐藏着一种挥之不去的“诺贝尔情结”。

②客观地说,诺贝尔奖并不能完全反映一个国家的科学研究水平,但是,诺贝尔奖又是一个独特的标志,代表了一个国家科学家的素质。当我们回望历届诺贝尔奖获得者时,就会惊奇地发现:在他们的身上,除了有一种执着求真的科学精神外,更有一种关注人类命运的博大情怀。而这恰恰是比诺贝尔奖本身更重要的东西,也是容易被世人忽略的。

③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评选的唯一标准是成就的大小,也就是对整个人类文明进步的贡献。例如,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三位科学家,他们分别发现了导致艾滋病和宫颈癌的病毒。这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发现,无疑为人类战胜重大疾病带来了曙光。2007年,美国科学家马里奥等三位科学家在基因治疗研究领域成果卓著,造福了无数肿瘤患者,因而也当之无愧地获此殊荣。

④历史似乎总是充满戏剧性,面对荣誉的桂冠,求者不得,得者不求。在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大多数人根本无意于得奖。这些人长期淡泊名利,甘于寂寞。在科学的禁区,他们迈出的每一步都是前人没有走过的,这种探索也可能意味着一生的徒劳和失败。而支撑着他们永不放弃的,就是造福人类的伟大梦想。这正如爱因斯坦在悼念居里夫人时曾说的:“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

⑤由此可见,诺贝尔奖与其说是一个光环,不如说是一种精神。对于中国科学界来说,最缺少的不是光环,而是“诺贝尔精神”。眼下,中国不乏才智过人的学者,但鲜有兼具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的巨匠。一些人过分关注科研的“果实”,忽略了生长的过程;过分关注个人的小得失,忽略了社会的大利益。因而,他们常常是在利欲的驱使下从事科研活动,作风浮躁,急功近利。此种短期行为,注定只会催生“学术泡沫”,而无益于人类的长远进步。事实上,获得诺贝尔奖,绝非一朝一夕的“突围”,而是经年累月的苦守。真正的科学家,必须怀着造福人类的“大功利心”,只问是非,不计利害,耐得寂寞,不慕纷华。惟其如此,才能孕育出非凡的科学之果,最终被历史铭记。

⑥也许,科学家的重要性并不在于是否获奖,而在于是否为造福人类而献身。懂得了这一点,中国人就离诺贝尔奖近了一步。

14.根据第①节内容,指出中国人的“诺贝尔情结”的具体含义。(2分)

▲▲

15.结合原文,说说你对“历史似乎总是充满戏剧性”这句话的理解。(2分)

▲▲

16.指出第③④节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4分)

▲▲

17.根据你对全文的理解,概括一下“诺贝尔精神”。(4分)

▲▲

14.(2分)中国人对诺贝尔奖的渴望和总得不到诺贝尔奖的困惑。(“渴望”“困惑”各占1分)

15.(2分)面对诺贝尔奖的桂冠,求者不得(1分),得者不求(1分)。

16.(4分)论证方法:举例论证(1分)引用论证(1分);

作用:为证明获奖科学家的成就在于对整个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巨大贡献这一观点(1分),与下文写中国科学界缺少诺贝尔精神形成对比(1分)。

17.(4分)执着求真的科学精神(经年累月的苦守)(2分);

造福人类的“大功利心”(关注人类命运的博大情怀)(2分)。

泰州卷

(四)阅读冯新的《抱怨不如改变》一文,完成15 一17 题。(10 分)

①英国史学家卡莱尔花了多年的心血,完成了《法国大革命史》的全部文稿,随后将它交给最信任的朋友米尔去完善。然而就在第二天,手稿被米尔家的女佣当作废纸丢进了火炉!

②可以想象卡莱尔当时的心情,抱怨吧,可抱怨又能解决什么问题呢?于是他很快平静下来,反而安慰悲伤的米尔:“没关系,就当我将作文交给老师批阅,老师说‘这篇不行,重写一次吧,你可以写得更好!’。”

③卡莱尔再起炉灶,重写这部巨著。他的第二稿,无论文字还是内涵,都达到了卡莱尔写作生涯的巅峰。

④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当事情到了无可挽回的境地时,与其抱怨还不如改变。

⑤现实生活中,不知意的事十之八九,心情不好就抱怨天气,交通堵塞就抱怨社会,上课迟到就抱怨闹钟,工作太累就抱怨老板……于是抱怨变成了最方便的出气方式。但抱怨只是一种情绪发泄,无度地抱怨,不但不能缓解烦恼,反而放大了原来的痛苦,陷入满腹牢骚、抱怨不休的恶性循环之中,于事无补。

⑥如果你想抱怨,生活中的一切都会成为你艳怨的对象;如果你不抱怨,生活中的一切都不会让你抱怨。所以,不管现实怎样,我们都不应该抱怨,而要靠自己的力量来改变现状并获得幸福。

⑦当你决定抛开你的抱怨时,你将会发现人生变得比较顺利、有趣。把抱怨扫除,你就可以拥有创造力,获得聪明才智爆发的空间。(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5.本文表达的主要观点是:(2 分)16.文章①一③段讲述卡莱尔的故事有什么作用?(4 分)

17.某班晓文同学家庭困难,常常抱怨自己没有一个好爸爸,情绪总是很低落。请你结合本文内容,以同学的身份对他进行劝解。(4 分,注意简明、连贯、得体)

15.抱怨不如改变(或“当事情到了无可挽回的境地时,与其抱怨还不如改变”)。(2分)16.吸引读者,引出论点;用作文章的事实论据;与第⑤段内容形成对比。(答到两点即可得4分)

17.示例:晓文同学,你不应该如此抱怨。家庭困难是暂时的,你应该从现在开始,依靠自己的力量改变现状。我相信,你一定能获得幸福,你说对吗?(称呼1分,劝解内容2分,语言简明、连贯、得体1分)

无锡卷

一个哲学命题

①我小时住的小镇上只有两位理发师,自然,他们各自的发型当然只能由另外一名理发师理出来。所以,头发干净整洁的那名理发师的技术显然比不上那名头发乱糟糟的理发师,因为他的发型就是由头发乱糟糟的理发师理的。

②这样一种生活现象却隐藏着一个哲学问题。“头发干净整洁”和“头发乱糟糟”都是我们看到的现象,理发师各自拥有的理发技术才是问题的本质。很遗憾,儿时的我尚未练成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慧眼,常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以为头发干净整洁的理发师的技术是最好的。

③俗话说得好: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一个河边钓鱼的老头,竟能辅佐姬昌、姬发父子兴周灭商;一个容貌丑陋、放荡不羁的酒鬼,竟是“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一个终生潦倒,混迹于烟花柳巷的公子哥,竟然是开创一代词风的大词人柳永。如果不是有史记载,有据可查,我们很难想到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反之亦然。一个衣冠楚楚、相貌俊俏的帅哥,也可能有着阴险和狡诈的内心,比如秦桧,比如阮大铖。

④于是,常有人语重心长地提醒我们,待人处事切不可以貌取人。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喜欢以长相、言谈、举止以及衣着打扮来判断一个人。这个毛病,是老祖宗千百年流传下来的习惯,也是我们骨子里根深蒂固的人性弱点。

⒕本文揭示了一个怎样的哲学道理?(2分)

答:▲

⒖第③自然段运用的最主要的论证方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2分)

答:▲

⒕(2分)待人处事切不可以貌取人。

⒖(2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用事例来证明观点更让人信服。

连云港卷

文化需要相互凝视

①当中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赢得万千瞩目的时候,一个文化中国的形象似乎仍不清晰,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文化的误读、偏见和不平等现象时有发生。一位美国汉学家翻译

了王安忆的长篇小说《长恨歌》,找到美国一家出版社。出版社认为小说写得确实不错,但恐怕不卖钱,建议将书名改为《上海小姐》,可以考虑出版。这显然是一种不平等!要是换一个同样优秀的英语作家,出版社就不会轻易要求把他作把品的名字改掉。

②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如何做到相互平等地凝视与对话,并且保持自己的尊严,是我们经常需要面对的问题。

③一味的迎合偏见,只能扩大偏见,我们应当鲜明地说出我们的观点。在一次中美文学论坛上,一位知名的美国教授在演讲中说到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语气不无轻慢。在现场提问环节,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坦诚陈述了她的批评和看法,那位教授也由此意识到自己的轻率和偏颇。这种争论之后的和解,让双方都有收获。那天论坛结束时大家都舍不得离开,最后是一位美国汉学家主动走到大厅弹奏钢琴,让琴声作为这次交流的结束。

④中国文化目前在国际文化竞争中处于弱势,原因很多。首先我们对西方文化的了解,远比对方对我们的了解要多得多。还有历史原因,一边是中国屈辱的近代史,一边是西方文艺复兴以来欧洲文明迅速勃兴形成的优越感。也有技术原因,汉语太美太难掌握,世界上精通现代汉语的学者相对还太少,这造成了交流的障碍。另外由于文化的差异,有些西方学者也容易从某种印象出发作出主观的判断。这样的现实,并非一日形成。

⑤文化相互凝视可以使双方找到并感受人类共通的良知、道德和美。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的文化取向之间常会有一些误解,但绝大多数不是恶意。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充满惊异和好奇,但普通外国民众对中国、特别是对当代中国社会真正的活力知之甚少。中国应该向世界打开自己,特别是最能触动人心灵的文学、文化的交往,这种沟通不是为了让人们变得相同,儿时为了理性平等地认识、欣赏并尊重彼此的不同。

⑥在文化的相互凝视中,中国人应有自己健康的文化自信。处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变革时代,中国作家应该潜心地而不是花哨地,诚实地而不是用讨某一个“他者”喜欢的心态去创作。老话说“酒好不怕巷子深”,好酒不是兑出来而是酿出来的,能否酿出好酒最终要看我们能不能更踏实地潜入到这个时代的深部。只有酿出好酒,才能“走出去”。2006年中国作协启动了“中国当代文学百部精品对外译介工程”、“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文学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

⑦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不是即兴的展示,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能奢望一两次论坛和书展就能够万事大吉。它需要我们更自觉,更有耐心和耐力。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文化需要相互凝视,相互对话。在促进国际文化平等交流方面,我们要做的事情还很多。

(选自《语文报》,2010.7-8,有删改)

13.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论述“文化需要相互凝视”这一观点的?(3分)

14.第③段中的事实论据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作简要分析。(4分)

15.为什么中国文化目前在国际文化竞争中会处于弱势?请分条概括。(4分)

16.结合文艺,分别说出“好酒不是兑出来而是酿出来的”一句中“兑”、“酿”的含义。(4分)

17.在促进国际文化平等交流方面,文学承担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请结合文本,说说我们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3分)

13.(3分)

①一味的迎合偏见,只能扩大偏见,我们应当鲜明地说出我们的观点。

②文化相互凝视可以使双方找到并感受人类共通的良知、道德和美。

③在文化的相互凝视中,中国人应有自己健康的文化自信。(每点1分)

14.(4分)

第③段中的事实论据是为了论证“一味的迎合偏见,只能扩大偏见,我们应当鲜明地说出我们的观点”这一观点。(2分)面对西方学者的偏见,铁凝没有一味迎合,儿时鲜明地陈述了自己的观点,坦诚交流,这样不但增进了了解,加深了友谊,而且消除了偏见,赢得了对方的尊重。这一论据使论证有力,增强了说服力(2分)。(作用2分,分析2分)15.(4分)①西方对我们的文化了解的少(我们对西方文化的了解,远比对方对我们的了解要多得多)

②历史原因,近代中国文化落后,西方文化蓬勃发展(近代中国屈辱的历史,西方文艺复兴以来欧洲文明迅速勃兴形成的优越感)

③技术原因,汉语难以掌握,世界上精通汉语的学者太少,造成了交流的障碍。

④文化的差异。(每点1分)

16.(4分)“兑”在文中指部分中国作家创作态度花哨,用迎合某些人喜欢的心态去创作,不能潜入到时代的深部,作品质量不高。(2分)“酿”在文中指中国作家潜心创作,踏实地潜入到时代的深部,创作出真实反映现实生活的优秀作品。(2分)

17.(3分)举办中外文学论坛;启动译介、出版工程;举办书展。(每点1分)

盐城卷

眼界与读书

赵畅

⑴眼界之于读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⑵眼界决定了读书的目的归宿、方式方法以及兴趣效果。周总理读书时,提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总理的眼界为其发愤读书作了注脚。既立志于“中华崛起”,就必须好读书,读好书,时时检点自己,提醒自己,因为“中华之崛起”所呼唤的读书人,不仅要有报国之志,更要有报国之才。冯有兰先生曾在一篇文章里提到,作为一个学问家,做学术研究是要做全民族的智囊。这一点,对读书人很有启发。虽然读书人并非一定是学问家,但读书的眼界却力求要高,这样至少就不至于把读书当作可有可无的休闲娱乐或者陷入无聊的泥潭。

⑶眼界也决定了读书人读书的方式方法和兴趣效果。自古至今,读什么书、怎么读,以及怎么防止“死”读书,都需要从实践出发,形成适合每个人自己的读书方式。可以肯定,有着高眼界的读书人,一定会结合实践去读那些更富价值的书籍。一个拥有高远眼界的读书人,能够牢记使命,超越功利樊篱。他们将读书视为一件高雅而神圣之事,并从广泛的阅读之中、从对历史的理解之中,获得一种对自己时代使命的高度自信并笃行之。

⑷读书的眼界,自然还取决于读书的宽度,这既关乎读书兴趣,亦关乎读书效果。在有些人看来,终日埋头进行科学研究的科学家是一些不近人情、枯燥乏味的“怪人”。事实上,对生活和事业的热爱,使不少科学家逐步成为自然美的追求者与发现者。达尔文“常常几小时地阅读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和“拜伦、华尔特·司各特的诗篇”;诺贝尔读过许

多名人大家的文学作品;我国数学家华罗庚、苏步青都非常喜爱古典文学。也许对自然科学家来说,了解文、史、哲方面的知识,会有助他们的逻辑思维变得更开阔,流转自如。同理,文学艺术方面的专家如能多读一点自然科学知识,在创作作品与表达自我的时候,往往也能够更加深刻。

⑸读书不打开眼界,不联系思想实际、工作实际、社会实际,不从书籍中思考点什么、采取点什么、解决点什么,那么我们读书做什么?

⑹我以为,读书人欲从书本中汲取力量,高远的眼界是至关重要的。

(选自2011年3月29日《人民日报》,有删改)14.阅读全文,说说作对知文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3分)

15.第⑵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16.第⑷段提出了什么见解?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一段?(4分)

17.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4分)

14.高远的眼界对于读书至关重要。或:眼界之于读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15.举例论证(事实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具体论证了“眼界决定了读书的目的和归宿”这一观点。

16.见解:“读书的眼界,自然还取决于读书的宽度,这既关乎读书兴趣,亦关乎读书效果。”该段从另一个角度补充论证读书的宽度对于读书的眼界的影响,强调怎样获得高远的眼界,使论证更加辩证严密。

17.要点:我们不要一味地为功利而读书,要明确自己为什么读书,树立远大的读书理想,担当起自己那份应尽的责任。(联系实际略)

2019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2019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130套)专题二十一?全 1.(2018·重庆市,23,55分)以下两题选.做.一.题.。全品中 考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 限;③不少于500字;凡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一 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④不得抄袭。 (1)其它形式文题,略 (2)一个孩子,因为有了期盼,就变成一朵金色花,让妈 妈生活得更加温馨;一只丑小鸭,因为有了期盼,就蜕变成 一只白天鹅,绽放出生命的美丽;一场春雨,因为有了期盼, 就化作春的使者,满怀深情的祝福儿童?? 请以“因为有了期盼”为题写一篇文章。 2.(2018·安徽省芜湖市,21,55分)以“心中有话对你说” 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注意:①请选取合适的文体,写出你的真情实感;全品中 考 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③抄袭是一种不良行为,相信你不会照搬别人的文 章; ④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文章不要少于500字。 3.(2018·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26,50分)人生总有许多值得回味的人和事,也许从中你能咀嚼酸甜 苦辣,喜怒哀乐,感悟生活真谛。请以“回味”为题,写一 篇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全品中考 4.(2018·湖南省长沙市,26,50分)从下面两个题目中 任选一个,写一篇文章。

题目(一)送他人一朵花 题目(二)其它形式文题,略 【要求】 (1)文体限于记叙文或议论文,不少于600字. (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3)卷面整洁,字迹清楚。全品中考 5.(2018·南京市,23,50分) 请以“我作主”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 (2)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6.(2018·江苏省盐城市,24,60分) 书香使我充实,书香让我陶醉,书香伴我成长??请以“书香作伴”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2)字数不少于600字。 (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7.(2018·山东省烟台市,23,60分) 题目:总想为你唱支歌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和学校名。③不少于600字。全品中考 8.(2018·山东省济宁市,19,40分) 以“我的初中生活”为题,文体不限,写一篇不少于600 字的文章。要写出真情实感,在内容和表达上有创意者,可 获得1—5分的加分。 9.(2018·四川省眉山市,19,45分) 请在以下两个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1)在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你的心田,风雨也

2019年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

2019中考语文热点话题 议论文 考点一:寻找或提炼论点。 常考题型: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题技巧: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它应该是完整的句子。论点不能是疑问句,不能只有一个短语,不能使用比喻。 找准论点的方法:一看题目,二看开头,三看结尾,四看中间,五自己归纳。但它的位置通常在标题和开头,答题时应首先考虑。 考点二:论点的提出方法及作用 常考题型:本文开头引用名言或某个故事或某种生活现象有什么作用? 答题技巧:议论文常见开头的形式及作用 总体上说,议论文开头提出论点的方式分为两大类: 直接式,即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间接式,从故事、名言、工作生活中的某一现象等引出论点。考试时基本上是考查间接提出中心论点的作用。基本作用分析如下: ①针对现实中某种现象(或事例或观点)进行分析,然后提出论点(或提出论题),作用:引出中心论点;论点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常考) ②引用名言提出论点或论题,作用:引出中心论点;名言又是证明论点的道理论据。(常考) ③由某个故事或事例引出论点或论题,作用:引出中心论点;故事和事例又是证明论点的事实论据;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常考) ④用生动的比喻引出论点,作用:引出论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能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便于读者接受。(了解) ⑤用设问提出问题,作用:引出论点(或论题);引起读者思考。(了解) 考点三:归纳概括论据及作用 常考题型:某段举了那些事例?有什么作用? 答题技巧:议论文的论据有两种类型: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它们的的作用都是证明中心论点或分论点。 概括论据的基本模式是:谁+干什么+结果怎样 考点四:补充论据。 常考题型:结合平时的积累,请你再举一个例子或名言来证明作者的某个观点。

人教版中考 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

人教版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 一、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 1.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一起做“读书种子” ①“读书种子”一词的“发明权”,当属宋代的黄庭坚。他在《山谷别集》中说:“四民①皆当世业②,士大夫家子弟能知忠信孝友,斯可矣,然不可令读书种子断绝,有才气者出,便名世矣。” ②做一粒“读书种子”,让阅读成为一种力量,推动文化传统薪火相传,可以说正是读书人的自我期许。从“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陶渊明,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杜甫,再到“不是老夫朝不食,半山绝句当朝餐”的杨万里,无不是“读书种子”的精彩写照。读书滋养美好心灵,可以遇见更好的自己,看到更美的世界。所谓“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重视学习、重视诗书,千百年来融入中国人的血脉里,成为中国特有的文化禀赋。 ③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不少人是“读书种子”。彭德怀带兵打仗“横刀立马”,平时非常注重抓学习,而且还经常督促身边工作人员养成读书习惯。他常用吕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故事激励大家,乐于把自己收藏的书拿出来共享。为了检查大家是否认真读过了,他用饭粒把书中的页码粘起来,如果发现有人读书做样子,没有把粘饭粒的书页打开,他就会提出严厉的批评。在彭德怀关心督促下,在他身边工作的同志都养成了读书习惯,以至终身受益。 ④“童心便有爱书癖,手指今馀把笔痕”。植物种子是有形的,延续繁衍,生生不息;读书种子则是一种无形的东西,不知不觉中变化气质、增长才干,承接弘扬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正因为这样,文明薪火不断发扬光大。黄庭坚所处的北宋,上推文治、下重文教,造就了一片孕育“读书种子”的沃土,于是就有了国学大师陈寅恪所说的,“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做一粒“读书种子”,静下心来读一点书、做一点学问,因为其中有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袭,对高雅生活的追求,对时代潮流的引领。 ⑤“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研究植物种子的钟扬不拘泥于书本知识,在科学上敢于“奇思妙想”,在被认为无法种植红树林的上海滩涂中栽种成功。钟扬的故事向我们所展示的,不只是知识的力量,更有实践的力量、创新的力量,赋予“读书种子”以新内涵。世人常常说,“知识就是力量”,但知识必须与实践结合,使之变成能力或本领之后,才能产生力量。“读书种子”与实践“沃土”的紧密结合,必能孕育壮苗、结出硕果。 ⑥阅读是一种超越世俗的力量。今天我们提倡多读书、读好书,并不是为了满足“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功利心,缓解“书到用时方恨少”的紧张感。读书足以怡情,足以长才。少一点对物欲的追求,多一点对知识的渴求;少一点无谓的应酬,多挤一点时间读书;少一点人云亦云的跟风,多一点独立思考的精神,人生境界就能达到崭新高度,活出不一样的精彩自我。 (作者:向贤彪。有删改)【注】①四民:士、农、工、商。②世业:世代相传的事业。 (1)从全文看,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2)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第③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上海市各区2018年中考语文分类汇编 诗词赏析专题

诗词赏析专题 长宁区 (二)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6-7题(4分) 卖炭翁(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6、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1分) A.何所营:做什么用 B.翩翩两骑:轻快洒脱的两位骑兵 C.驱将:赶着走 D.充炭直:抵充一车炭的价格 7、作品描述了卖炭翁__________的经过,揭露了(两个字)的弊端,表达了诗人对__________的深切同情。(3分) 答案 6、B 7、辛勤劳动所得终被掠夺一空宫市劳动人民 徐汇区 (二)阅读下面这首曲,完成第6—7题(4分)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6.这首元曲的作者是。(2分) 7.对这首元曲的理解不正确 ...一项是()(2分) A. “枯藤老树昏鸦”呈现出萧索枯败的冬日景象。 B. “小桥流水人家”的画面勾起旅人的向往之情。 C. “古道西风瘦马”写出游子漂泊无依的状态。 D. “断肠人在天涯”以游子思乡之苦收束全篇。

答案 6. (2分)马致远 7.(2分) A 松江区 (二)阅读下列诗歌,完成第6—7题(4分) 观沧海 三国·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6.诗人通过描绘沧海的景象,抒发了的雄心壮志。(2分) 7.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A.“东临”两句既点明“观”的位置,又有“君临天下”的气势。 B.“水何”两句既有大海的动静相称,又勾勒了大海的辽阔壮观。 C.“树木”四句虚写山岛与海水的景象,表现其不息的生命活力。 D.“日月”四句想象大海吞吐星辰的景象,表现诗人旷达的胸襟。 答案 6.统一中原建功立业 7. C 崇明县 (二)古诗理解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 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

2020年最新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2020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130套)专题二十一?全 1.(2018·重庆市,23,55分)以下两题选做一题。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500字;凡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④不得抄袭。(1)其它形式文题,略 (2)一个孩子,因为有了期盼,就变成一朵金色花,让妈妈生活得更加温馨;一只丑小鸭,因为有了期盼,就蜕变成一只白天鹅,绽放出生命的美丽;一场春雨,因为有了期盼,就化作春的使者,满怀深情的祝福儿童…… 请以“因为有了期盼”为题写一篇文章。 2.(2018·安徽省芜湖市,21,55分)以“心中有话对你说”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注意:①请选取合适的文体,写出你的真情实感; 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③抄袭是一种不良行为,相信你不会照搬别人的文章; ④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文章不要少于500字。 3.(2018·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26,50分)人生总有许多值得回味的人和事,也许从中你能咀嚼酸甜苦辣,喜怒哀乐,感悟生活真谛。请以“回味”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

4.(2018·湖南省长沙市,26,50分)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文章。 题目(一)送他人一朵花 题目(二)其它形式文题,略 【要求】 (1)文体限于记叙文或议论文,不少于600字. (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3)卷面整洁,字迹清楚。 5.(2018·南京市,23,50分) 请以“我作主”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 (2)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6.(2018·江苏省盐城市,24,60分) 书香使我充实,书香让我陶醉,书香伴我成长…… 请以“书香作伴”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2)字数不少于600字。 (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7.(2018·山东省烟台市,23,60分) 题目:总想为你唱支歌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和学校名。③不少于600字。 8.(2018·山东省济宁市,19,40分) 以“我的初中生活”为题,文体不限,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要写出真情实感,在内容和表达上有创意者,可获得1—5分的加分。

中考语文议论文专题——如何找中心论点

如何归纳中心论点 一、中心论点的概念: 论点是作者在文章中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或主张。它要求要正确、鲜明、有针对性。 注意:要与论题区分开来。论题是指议论的话题,往往是一个短语结构,它是构成论点的基本要素。而论点是对论题的一个明确的判断,必须是一个观点正确、鲜明的完整的句子,能够统摄全文。 练习:判断下列文章题目是论点还是论题,为什么? 《谈骨气》《怀疑与学问》 《俭以养德》《交友之道》 《坚持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 二、出现位置: 一般出现在文章题目(论点式题目),或文章第一段,或文章结尾一段。少部分在文章中间,或需要归纳概括。 三、中心论点的形式要求: 1. 完整的句子; 2. 有明确的判断; 3. 不能用疑问句(反问句要改成陈述句); 4. 不能用比喻、拟人; 5. 不能用否定句; 6. 往往有明确的主语。 注意:正确运用标题确立中心论点! 1. 中心论点是在论题的基础上形成的; 2. 如是疑问句,问题答案往往是中心论点; 3. 如是比喻句,本体句往往是中心论点; 4. 如果是并列关系的论题,揭示两者关系的语句往往是中心论点。 练习:判断下列标题,哪些可以作为中心论点,哪些不能?说明理由。 《论读书》《幸福究竟是什么》 《我们不能再这样下去了》《我们要拒绝句号》 《学贵质疑》《独立与合作》 《学会谅解》 ◆课堂演练◆ 1. 依据下列材料,提炼观点。 在一次医学会议上,德国医学教授费尔,为了驳斥科赫为代表的“单单是病原微生物就足以引起疾病”的错误观点,在激烈的辩论中,当众把含有大量霍乱菌的水喝下去,果然没有得病。 本段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事实胜于雄辩。 2. 下面三个论据,可以用来证明同一个论点,请用简明的语言写出这一论点。 论据一:若有恒,何须三更起、半夜眠;更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注:曝:晒。原意是说,虽然是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一天,冻十天,也不可能生长。比喻学习或工作一时勤奋,一时又懒散,没有恒心。 论据二:爱迪生说过:“如果你希望成功,当以恒心为良友。” 论据三:巴尔扎克每天坚持用十六七个小时写作,不肯有丝毫懈怠,一生留下了94部小说。 提炼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做事要有恒心。 3. 阅读下列材料,从材料中提炼一个观点。 一名高考落榜的高中毕业生,来到武汉的一个知识分子家中当保姆。她除了干家务外,还利用空余时间向两位老人学习日语。两年后,她考取了留日公费生,东渡日本深造。

全国各地语文中考题分类汇编(语音篇)

全国各地语文中考题分类汇编 语音篇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有误的是()(北京?怀柔) A.勉强(qi ?g)比拟(n i)水涨船高(zh Eg) B.膝盖(x i)追溯(s u)谆谆教诲(hu i) C.炫耀(xu n赈灾(zha n)装模作样(m?) D.称职(chan)狭隘(n)鲜为人知(xi 峦)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北京?燕山) A.惩罚(ch?ng)堤岸(d i)称心如意 (chang) B.涨红(zh n g)脑髓(su 1)扣人心弦(xu印) C.胆怯(qia)教诲(hu i)随声附和(ha) D.允许(r tn)憎恶(a)一碧万顷(q ing) 3. 下面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福建?福州) A.花团锦簇(c U瓦砾(l i)污秽(su 1) B.怨天尤(y ?u)人广袤(m GD)酝酿(ni eng) C.随声附和(h a)阔绰(chu ?)贮(ch t蓄 D.惟妙惟肖.(xi n)伎(zh i)俩蜿(w m)蜒 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甘肃?兰州) A.栖身(x i)偌大(ru ?)坦荡如砥(d i) B.筵席(y m)归省(x 1g) 觥筹交错(go ng) C.祠堂(c^)刹那(ch a)明眸善睐(m?u) D.箴言(zh m)肃瑟(sa)残坦断壁(hu n 5?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贵州?黔东南州) A.踝骨(hu ci ) 剽悍(pi ao)狡黠 (xi ?) B.押解(ji a)瞥见(pi e)笃信(d u) C.讪笑(sh n)庇护(p i)绮丽(q i) D.猝然(c u)孪生(lu印)吮吸(ytn) 6. 汉字积累一一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贵州?遵 义)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习题及答案

让节约成为一种精神 ①用水告急、用电告急!去年入夏以后,这样的信息不断充斥耳际,节约用电,节约用水,再次成为各级紧急呼吁的重点和国人必须的选择。 ②曾几何时,“节约”两个字被打上了“过去时”的烙印,似乎成了不入时的代名词。不少人觉得,节约是以前吃不饱、穿不暖、生产力水平低下时代的产物,在物质产品日益丰富、全民奔小康的今天,倡导节约已不合时宜。还有人认为,现在搞市场经济,高消费、超前消费是促进生产发展的动力源,如果没有消费作刺激、作牵引,就会造成市场流通不畅,生产停滞不前…… ③其实,提倡节约与我们发展经济奔小康、提高生活水平并不矛盾。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对于“节约”二字,我们也应该从更高层次、更深内涵上来理解、把握和追求,让节约成为我们统一的认识和自觉的行动。 ④让节约成为一种追求。在追求生活质量、追求生活品位的今天,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节约资源就是保护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就是保护干净的水源、清洁的空气、放心的食物……如今,缺水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地球上维系生命的淡水资源十分紧缺。有人打了个比方,如果地球上的总水量是一杯水,那么其中淡水仅有1茶匙,而可直接利用的淡水只有1滴。我国又是世界上12个贫水国之一,其可利用淡水资源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可见节约用水,乃至于节约一切资源,与我们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都密切相关。 ⑤让节约成为一种习惯。当你离开家或办公室时,你应该记得把电器开关关上:当水龙头滴漏时,你应该想到先用一个容器把水接下来,再请人抓紧修理:当你扔掉一张纸时,你应该意识到它的另一面还可以用,而这样做可以减少一半的用纸量。节约是一种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事,需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从每一个细节做起。通过节约,我们可以保护一条河流,少建一座电站,拯救一片森林,保留一处资源…… ⑥让节约成为一种精神。节约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意志和品德。古人有言:“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节俭败由奢”。这里的节俭便是节约,便是告诫人们要力戒奢侈和铺张浪费。 ⑦在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里;大力提倡“节约每一个铜板,为着中国的革命事业”。今天,战争的烟云虽已远逝,勤俭节约的真理却并未失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使命神圣而任重道远,非常需要我们继续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让节约成为一种传统、一种追求、一种习惯,更成为一种精神吧! 1.通读全文,说说本文作者表达了一种什么观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明作者的观点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④段采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⑤段中谈到“让节约成为一种习惯”,你有哪些节约的好习惯?请用与本段相同的句式表达出来,与大家分享。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此我们应大力提倡。请你为宣传节约拟一句标语和一副对联(或对偶句)。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容忍别人等于善待自己 “既生瑜,何生亮”,这句话是三国时期东吴大将周瑜临死时说的。周瑜至死仍未明白,自己和诸葛亮在才智上并没有多大的差距,而是缺少了诸葛的大度,因为这,他被诸葛亮三气而死,留给后人的是无限的感慨

全国中考语文分类汇编

全国中考语文分类汇编:古诗词填写(二) 全国中考语文分类汇编:古诗词填写(二) 【辽宁营口】6.古诗文填空。(13分)(1)__________________,君子好逑。(《诗经·关睢》)(2)树木丛生,__________________。(曹操《观沧海》)(3)__________________,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4)马作的卢飞快,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5)__________________,寒光照铁衣。(《木兰诗》)(6)浊酒一杯家万里,__________________。(范仲淹《渔家傲·秋思》)(7)__________________,万钟于我何加焉!(孟子《鱼我所欲也》)(8)自三峡七百里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郦道元《三峡》)(9)《<论语>十二章》中,揭示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10)《岳阳楼记》中“__________________”写月光照耀下的水波,“__________________”写水中的月影。6.(13分)(1)窈窕淑女(2)百草丰茂(3)不畏浮云遮望眼(4)弓如霹雳强惊(5)朔气传金柝(6)燕然未勒归无计(7)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10)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每空1分,有错字、漏字、别字,该空不得分)【内蒙古包头】7.(10分)默写(请用正楷书写)。(1)草树知春不久归,_______________。(韩愈《晚春》)(2)_______________,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3)_______________,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风波》)(4)吾视其辙乱,_______________,故逐之。(《曹刿论战》)(5)自云先世避秦时乱,_______________,不复出焉。(陶渊明《桃花源记》)(6)《送东阳马生序》中“_______________”一句与“同舍生皆被绮绣”形成对比,突出了作者内心的充实和强大。(7)王绩《野望》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抒发了诗人向先贤寻求慰藉的苦闷和怅惘之情。(8)《答谢中书书》中“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傍晚时的景象,画面灵动,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7.(10分)(1)百般红紫斗芳菲(2)乱花渐欲迷人眼(3)竹杖芒鞋轻胜马(4)望其旗靡(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6)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7)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8)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山东滨州】6.默写。(10 分)(1)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 (茅盾《白杨礼赞》)(2)潮平两岸阔,。(王湾《次北固山下》)(3)晴空一鹤排云上,。(刘禹锡《秋词》(4)岱宗夫如何? 。(杜甫《望岳》)(5) ?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 湘》)(6) ,何妨吟啸且徐行。(苏轼《定风波》)(7) ,在河之洲。(《诗经》)(8)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 灌,, 久而乃和。(宋濂《送东阳马生序》)(9)李白年轻时乘舟东下,出蜀人楚,过荆门后,他用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含解析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含解析 一、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做人,里子也要讲究一点 ①过去在部队时,有一位前辈作家,请吃饭时钱不够了,就把手表押上,也要让大家吃得尽兴。当时手表是责重物件,找对象的“三转一响”之一。这是有面子的事。 ②有一次跟团旅游被关在一个景区,导游伙同景区商场的经理,非让我们买东西不可,可是东西又不好又贵,大家都不肯买。现场气氛僵持不下,表面的和气快维持不住了。商场经理背后的大门紧闭,没有人能飞出去。终于团里一个有钱的游客,说她要买这买那,她其实什么都不缺,但显然是为了给大伙解围,化解了一场危机。这也是有面子的事。 ③我们中国人,大多注意面子,血气方刚有之,一掷千金有之。面子固然重要,然而里子方面,有时却注意不够。我认为:做人,里子也要讲究一点。 ④康紅雷导演跟我说过一件事:拍《青衣》剧组解散之后,演员各奔东西,潘虹老师的房间里,她穿过的戏服全部自费干洗后,整洁地挂在房间里。她是个讲究里子的人。 ⑤我还认识一个摄影助理,他说有一次拍周润发的广告,那时周润发的名气如日中天,男人们都想在现实生活中学他燃烧美元点烟的镜头。所以现场他被团团图住,纷纷让他签名。摄影助理实在小得放在哪里都是透明的,没有半个人注意到他。他只是站在一边默默看着,默默工作,直到所有的拍摄工作全部结束。周润发却主动向他走了过来,与他拍了合影。这也是个讲究里子的人。 ⑥年轻的时候,有一次在北京郊区开青年作家的会议,结束时许多代表陆续走了。宾馆服务员问我,你们真的是作家吗?我说是。她说为什么客房里的公物一点都不爱惜,摔坏了玻璃杯也不赔,还用床单擦鞋。而且打了长途电话不付费,查到房间说人早走了。我听了无言以对。再如有些美女在外面绝对光鲜靚丽,但是住的地方有可能脏乱到下不去脚。或者,私下里张口就是瞎话,颇为不堪。这些不是里子差,是压根儿就没里子。 ⑦名人也罢,普通人也罢,面对他人和面对自己时都要展现我们的面子和里子。过分追求鲜衣怒马、锦上添花、煊赫恭敬,不但容易丧失意志、流于平庸浅薄,弄不好还会丢人破财、触犯法律。扎扎实实提升自己的学识、修养,认真充实美化自己的内在,才能得到恒久不衰的尊重和认可,支撑起真正的面子。 ⑧最近买过两件衣服,我都是一眼看中了里子才喜欢的。而以往买衣服首先当然看样式,然后是质地,最后是手工和细节,但这两件衣服的里子都十分惊艳。看不到的地方尚且如此精致,看得到的地方大体可以放心了吧! ⑨做人也一样,里子也要讲究一点。 (李传鹏选自《新民晚报》2017年12月20日)(1)说一说文章开头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2)谈谈你对“做人,里子也要讲究一点”这句话的理解。 (3)④—⑥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说说本文论证思路。 (5)根据本文的观点,说一说以下三则材料,哪一则不能论证这一观点?为什么? 【材料一】西南政法大学大四女生谢仁慈,在车祸中失去了左腿,但她没有因为残疾失去

语文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语言运用及答案

语文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语言运用及答案 一、初中语文语言运用 1.2018年春节期间,央视综合频道全新推出的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节目播出收获如潮好评,九年级(5)班也开展了“教材经典咏流传”活动。 (1)【语言之妙我来赏】请从语言运用的角度,思考并写出节目组所取名称中“咏”字的内涵。 (2)【教材经典我推荐】老师让同学们推荐适合传唱的教材经典(诗、词、文皆可)向节目组推送,请从课本的经典作品中选出自己喜欢的一篇在微信朋友圈分享,并仿照示例写出推荐理由(至少用一种修辞,30字左右)。 示例:《大道之行也》如一盏明灯,照亮了中华民族追求和谐大同社会的道路。 【答案】(1)“咏”字一语双关,既点明了节目“和诗以歌”的形式(即将传统诗词经典与现代流行音乐相融合),又传达出节目组希望传统经典诗词永远流传的意思。 (2)推荐经典《江城子·密州出猎》,推荐理由:豪情满怀奇男子,心系国家伟丈夫!(对偶) 【解析】【分析】(1)“咏”,本义是唱,声调有抑扬地念。这个字点明了节目“和诗以歌”的形式(即将传统诗词经典与现代流行音乐相融合),另外,“咏”和“永”谐音,永远的意思,传达出节目组希望传统经典诗词永远流传的意思。 (2)能从教材中推荐一篇适合传唱的经典文章,诗、词、曲、短小的散文等皆可,推荐理由可从思想感情方面考虑,注意要运用一种修辞手法。如:推荐经典《江城子·密州出猎》,推荐理由:豪情满怀奇男子,心系国家伟丈夫!(对偶) 故答案为:⑴“咏”字一语双关,既点明了节目“和诗以歌”的形式(即将传统诗词经典与现代流行音乐相融合),又传达出节目组希望传统经典诗词永远流传的意思。 ⑵推荐经典《江城子·密州出猎》,推荐理由:豪情满怀奇男子,心系国家伟丈夫!(对偶) 【点评】⑴本题考查赏析节目名称内涵的能力。答题时要结合实际分析节目名称的表面意思和深层意思。⑵本题既考查对经典文章的理解能力,也考查语言表达能力,属于综合考查题,学生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对课本中的每篇课文都要认真学习,积累字词、文学及文化常识,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等。然后根据题目要求把经典篇目的内容或思想感情表达出来。 2.学校举行“悦读文化周”系列活动,请你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红楼梦》第四十回中,刘姥姥二进贾府,受到款待,家席上,“凤姐手里本着西洋布手巾,裹着一把乌木二镶银箸,按席摆下”,“单拿了一双老年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给刘姥姥”。同学们发现“筷子”的称呼有变化,于是做了一番探究,以下是同学们的两个发现:一是称呼的变迁。“筷子”最早称为“箸”,因“笔”与“住”、“蛀”同音,江浙皖一带的船民担心船被停住、被蛀,于是反其意称“箸”为“快儿”。又因为大多数“快儿”是用竹子所做,于是在“快”字上加了竹字头,成为“筷子”。 二是筷子的形状、构成、长度很有文化内涵。筷子一头圆,象征天,一头方,象征地,

2019年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基础与运用

2019年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基础知识与运用1.【北京中考】 1.下面是一位同学找来的一段介绍“丝绸之路”的文字。阅读这段文字,完成(1)(2)题。(共3分) 公元前119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率300多人的使团,带着牛羊、丝绸等物品出使西域。此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开始相互往来。商人们载着汉朝的丝绸、漆器等货物,从长安(今西安)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的物产和奇珍异宝运到中原。这条①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就是载入史册的“丝绸之路”。后来,汉朝又开辟多条海上航线,逐渐形成了“海上丝绸之路”。二者交相辉映,共同谱写了人类交融互鉴、共同发展的历史篇章。近年来,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就是为②续丝绸之路的辉煌历史、开创灿烂未来而贡献的卓越智慧。 (1)依次给这段文字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1分)(C ) A.载(zǎi)载(zài) B.载(zài)载(zài) C.载(zài)载(zǎi) D.载(zǎi)载(zǎi) (2)在这段文字横线处填入汉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D ) A.①勾②沿 B.①勾②延 C.①沟②沿 D.①沟②延 【解析】⑴本题考查字音,难度为易。

“载”是易考多音字,有两个读音。“zǎi”①代表“年”,如三年五载:②代表“记载;刊登”,如刊载。“zài”指装载;运输工具所装的东西,如:卸载。由此可知,第一空读音为载zài。第二空读音为zǎi。故选“C”。 【解析】⑵本题考查字形,难度为易。 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词语辨析。勾通:暗中串通;沟通:指使彼此通连,相通。 延续:照原来样子继续下去,符合语境。故选“D”。 2.同学们参观“文化记忆——中国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看到一件蜀锦展品,它来自四川成都。成都又名“锦官城”,我国朝诗人杜甫就有“花重锦官城”的诗句。(1分) 3.一位同学准备去做“文化记忆——中国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的志愿讲解员,他拟写了下面的一段讲解词。在【甲】【乙】两处分别填入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本次展览展示了丝绸之路沿线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甲】展品的年代跨越久远,有西汉时期的铜鼓,也有明清时期的瓷器;展品的种类十分丰富,包括乐器、瓷器、织锦、刺绣等;展品涉及21个民族,表现了这些民族丰富的非遗文化【乙】展览中的所有展品,既体现了精湛的技艺,也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A.【甲】句号【乙】句号 B.【甲】句号【乙】分号 C.【甲】冒号【乙】句号 D.【甲】冒号【乙】分号 4.国家博物馆举办“丝绸之路国家博物馆文物精品展”。 展览展出的是丝绸之路沿路国家珍藏的文物精品。右 图是展览的宣传海报上面有“殊方共享”四个字。一位 同学查字典得知“殊方”的意思是“他乡,异域”。结合展览的内容,你认为“殊方共享”在这里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易错剖析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易错剖析 一、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 1.阅读下文,回答下列小题。 什么是“新工匠” 吴晓波 ①家用菜刀有两大品牌,张小泉和双立人。 ②张小泉创建于1663年,当年用龙泉之钢铸造,六十六道工序,曾被列为贡品,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得过银奖,还是唯一被评为国家驰名商标的刀剪类商品,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百年品牌;双立人创建于1731年,它所在的索林根小城地处德国西部,是欧洲不锈钢技术的发源地,也是1915年,双立人在旧金山世界博览会上独揽四项大奖,是如假包换的德国百年品牌。 ③如今的张小泉亦步亦趋地走在先人开拓的路上,材料不变,工序不变,款式不变,视之为“百年传承的工匠精神”;而双立人则百般求变,不锈钢技术不断选代,生产工艺全面创新,款式、门类更是层出不穷。 ④在今天的商店里,张小泉菜刀的价格是双立人菜刀的二十分之一,至于销量和销售区域,差距更大。 ⑤我们要找的“新工匠”,应该是双立人,而不是张小泉。中国不乏匠人,但却缺乏“新工匠”。全国老字号品牌超过1.2万个,摊开来,家家都有一个与传承和工匠精神有关的“神话”,可是有的苟延残喘,有的容光焕发,究之根源,正是有新旧之别。譬如张小泉和双立人,它们在百年前能各自崛起,都因为它们的工匠对当时的锻铸技术实现了突破,他们所生产的菜刀锋利轻快、造型时尚,他们的风格被固化为传统而得以流传。 ⑥但是,时间会消磨一切的价值,随着时代的演进,技术被再次突破,审美被超越,甚至、用的场景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如果后世的匠人抱守古人而不思进取,则传统成为物锁,古人成为沉重的十字架。 ⑦真正的工匠精神不是回到传统,一味地向前辈致敬,而是从传统出发,让上帝先“死掉”再复活,在当代的审美和生活中重新寻找存在的理由。 ⑧美国社会学家理查德·桑内特出过一本名为《匠人》的专著,他对匠人的解读是“通过制造的物品去了解自身,体现时代的生活品质和审美特征”,在他看来,“制造就是思考”。 ⑨也就是说,“新工匠”能够脱颖而出,其决定性的能力来自于他的思考力,即他对本专业的专注、对技术的敏感以及对当代审美趣味的掌握和扬弃。 (有删改)(1)在作者看来,中国的“匠人”与“新工匠”的最主要的区别是什么? (2)文章主要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的论证方法,第⑧段画线句则运用了________论证方法。 (3)细读第⑥段,说说“一切的价值”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4)“新工匠”的思考力包括哪三个因素? 【答案】(1)“匠人”受传统束缚,亦步亦趋,不思创新。而“新工匠”求新求变,勇于创新,为传统注入新的活力。 (2)举例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

2018年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 全集汇编

基础知识专题 桂林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每小题2分,共12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撰.文(zhuàn)应和.(hé)星宿.(xiu)咄.咄逼人(duō) B.揶.揄(yé)迤逦.(lǐ)谄.媚(chǎn)言简意赅.(gāi) C.哽咽.(yè)狞.笑(níng)倔.强(jué)苦心孤诣.(yì) D.无垠.(yín)贿赂.(lù)绰.号(chuò)彬.彬有礼(bīn)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2分 A.铿锵战战兢兢相提并论 B.虔诚韬光养晦大相径庭C.麒麟司空见惯首屈一指 D.狼籍今非夕比人情世故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2分) A.14日,在俄罗斯世界杯的揭幕战上,沙特队出师不利 ....,负于对手。 B.酷热的天气里,人们大多躲在房间吹空调,大街上行人寥寥无几 ....。 C.桂林各县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以来,工作人员循.规蹈矩 ...,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问题。 D.安朗看到电视上的特技表演,很是羡幕,却只能望洋兴叹 ....。 4.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6月初,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区相继发生两起森林火灾,近千人赶赴扑救。 B.6月6日,北京大学生音乐节开幕,全市55所高校约4000余人参与了本次盛会。C.2018年高考期间,全国天气复杂:南方台风来袭,北方高温炙烤…… D.中国载人潜水器“深海勇士”号三下南海探测,在深海探测上取得了重大突破。5.下面语句的排列顺序恰当的一项是()(2分) ①显然过于狭隘和短视,不宜提倡。 ②这样的立志,既有利于社会进步,又可充分发挥个人的积极性与特长,值得大力倡导。 ③何谓立志,如何立志?答案见仁见智,人言人殊。 ④在这个大前提下寻找个人的兴趣点,然后确定志向。 ⑤一些人立志只注重个人利益,或者纯凭个人志趣。 ⑥一些人在立志时则首先考虑国家和人民的需要。 A.③⑤①⑥④② B.③⑥④②⑤① C.⑤④①⑥②③ D.⑤①④⑥②③ 6.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它把多种艺术综合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样式。B.《资治通鉴》是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C.谦称是表示自谦的称呼,如:卑职、愚、不才、鄙人等。 D.《诗》《书》《礼》《易》《春秋》合称为“五经”。 1. 基础知识及运用(每小题2分,共12分) 1.A 2.D 3.C 4.B 5.A 6.B 柳州

部编版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议论文阅读(含练习题及答案)

部编版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议论文阅读 一、议论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1、论点 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和统帅。在文中即用来解决“需要证明什么”的问题。(1)对论点的要求: ①正确②鲜明(2)论点的形式: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句子。 2、论据 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叫论据。在文中即用来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论据有两种形式: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事实论据包括人们公认的事例、史料、统计数据等;道理论据包括人们公认的原理、公式、定义、法则、规律、名言警句等。 两者要区分一下:在引用中可能有些不是名言,而是具体的事实,那就是事实论据。 3、论证 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联系纽带。在文中即用来解决“怎样证明”的问题。 ⑴议论文中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举例论证(事例论证):用令人信服的典型事例来证明论点正确的方法。 ②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引用经过实践证明,其正确性已为人们所公认的道理。包括人们公认的原理、公式、定义、法则、规律、名言警句等,使论证具有说服力。

③比喻论证(比喻说理):用比喻形象生动地阐述了某一论点,使说理更通俗易懂。 ④对比论证(正反对比论证):通过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进行对比,确立正确的论点。在文中突出强调某一论点,使说理更鲜明。 ⑵论证的方式:立论和驳论 ①立论:就一定的事件和问题正面阐明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②驳论:批驳错误和反动的观点,从反面确立自己的正确论点。驳论的三种方法: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 (二)议论文的结构: 议论文最基本的结构形式是: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议论文的论证结构有以下几种形式:总分关系(包括总分式、总分总式、分总式)、并列式、层进式、对照式等。 (三)议论文的语言特点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来表达作者的见解和主张。议论文的语言要求严密、准确、鲜明、概括。 二、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1、论证方法的识别: ①事例(含概括事例) -------举例论证 ②引名言,讲道理-------道理论证 ③运用比喻证明观点-------比喻论证 ④把正反事实或道理进行对比-------对比论证 2、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

2018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记叙文

2018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记叙文及答案汇编 分)题。(共167—102018(河南中考)阅读下文,完成父亲的长笛小时候,每天晚饭后,父亲总喜欢拿出心爱的长笛吹奏一曲。那时,她特别爱听,笛声一响,她就用跑调的声音跟着哼唱。母亲也停下手边的活,侧耳倾听,发丝垂在脸上,格外柔美。夏天的傍晚,父亲有时会拿着长笛去巷口儿。邻居们说:“来来,吹一段儿!”“吹一段?”父亲似问似答,将笛长横放嘴边。清脆悠扬的笛声从父亲的嘴边漫延开来,如哗啦啦的小河流水。大人们摇头晃脑陶醉着,孩子们停止嬉闹,围在父亲身边,眼里充满了好奇与崇拜。她开始讨厌父亲吹长笛,是小学五年级的时候。那天晚上,她写完作业后,父亲又拿出长笛来吹。笛声刚响,她就大吼一声:“唉呀!别吹了好不好!烦死人了!”笛声戛然而止。她看也没看父亲一眼,转身跑回自己屋。她三年 级时,父亲的工厂倒闭,两年后,左腿残疾又没技术的父亲被安排当了环卫工,负责她学校周边街区的卫生。那天,一个捣蛋鬼在班里嚷嚷:“门口那扫地的老大爷是小敏她爸!”顿时,嘘声、哄笑声连成一片。她感到无地自容,趴在桌子哭了。那一刻,她只恨父亲没出息!她毕竟还是个懂事的孩子,没有把这件事告诉父母。只是不再喜欢父亲吹长笛了,每次父亲一吹就被她狠狠地制止。渐渐的,家里就听不到笛声了。上了初中,离家远,她从不跟别人提家里的事。可事情就是这么巧,父亲工作间隙坐在环卫车旁的马路牙子上吹长笛,竟被电视台记者录进了镜头。节目播出后,恰巧被她老师看到,把这事当作励志故事讲给同学们听,班里爽直的同学对她说:“小敏,你爸好酷啊,扫大街还忘不了吹笛子!”她万万没想到自己极力隐藏的父亲,就这样 被曝光在全班同学面前。她忍无可忍,到家就跟父亲吵:“你说你扫个垃圾,还吹什么长笛,丢人都丢到电视上去了,我都快没脸活着了!”“啪”地一声,母亲的巴掌落在她脸上:“你个没良心的,你怎么这样说你爸!要不是你,你爸……”“别跟孩子瞎说八道!”父亲喝住了母亲。“你可是听着你爸的笛声长大的呀!你小时候那么爱听,你爸干一天活儿回来,多累都吹给你听…….父亲的沉默和母亲的训斥并没有打动她,她还是悄悄地拿走长笛,扔进了城外的小河里。虽然那一刻她心里也有丝丝的不舍。她等着父亲爆发,然而,没有。自此,父亲再没提过长笛的事儿。多年以后,她有了孩子,懂得了做父母的艰辛。她对父母很好,常常给他们买吃的穿的。儿子初一那年,学校要开“感恩”主题晚会,儿子在家练唱《父亲》这首歌:“想想您的背影,我感受了坚韧;抚摸您的双手,我摸到了艰辛……我的老父亲,我最疼爱的人,人间的甘甜有十分,您只尝了三分。”儿子唱了一遍又一遍,唱得她心里一阵阵酸,一阵阵疼……第二天,她买 了一支上好的长笛,给父亲送去。父亲先是一愣,随即欣喜地摩挲起来。她吞吞吐吐,说:“爸,对不起,当初是我扔了您那长笛。”父亲一笑:“傻丫头,我早知道是你干的。”母亲走过来:“还是闺女疼你呀!你这条腿没白断,委屈没白受啊!”“腿?没白断?”她吃惊地问。“还不是因为你三年级那年非吵着要电子琴,你爸为了挣钱给你买琴,大雪天骑车给人家送货,摔断了腿……”“哎!跟孩子提这些干啥!都是过去的事儿了!”父亲笑着打断母亲,转脸看她。她赶紧抹一把泪,挤出笑来,说:“来来,吹一段!”“吹一段?”父亲似问似答,将长笛横放嘴边。久违 的笛声,从父亲嘴边漫延开来,飞扬在屋子的各个角落,她跟着哼唱,母亲则满脸温柔,鬓角的白发泛着银光,格外柔美。(作者:赵文静。有删改)分)47.请以长笛为线索,从父亲的角度概括父女之间发生的四件事。( 分)48.下面的语句是如何描写笛声的?请简要赏析。(清脆悠扬的笛声从父亲的嘴边漫延开来,如哗啦啦的小河流水。大人们摇头晃脑陶醉着,孩子们停止嬉闹,围在父亲身边,眼里充满了好奇与崇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