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内科学(自汗盗汗)模拟试卷3

中医内科学(自汗盗汗)模拟试卷3

中医内科学(自汗盗汗)模拟试卷3
中医内科学(自汗盗汗)模拟试卷3

中医内科学(自汗盗汗)模拟试卷3

(总分:98.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A1型题(总题数:13,分数:26.00)

1.自汗的病因除外下列哪项

(分数:2.00)

A.病后体虚

B.情志不舒

C.嗜食辛辣

D.表虚受风

E.心血不足√

解析:

2.“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载于下列何书

(分数:2.00)

A.《内经》

B.《景岳全书》√

C.《临证指南医案》

D.《医林改错》

E.《笔花医镜》

解析:

3.“盗汗为阴虚,自汗为阳虚,然亦有禀质如此,终岁习以为常,此不必治也。”载于下列何书(分数:2.00)

A.《内经》

B.《景岳全书》

C.《临证指南医案》

D.《医林改错》

E.《笔花医镜》√

解析:

4.“阳虚自汗,治宜补气以卫外;阴虚盗汗,治当补阴以营内”的论述载于下列何书

(分数:2.00)

A.《内经》

B.《景岳全书》

C.《临证指南医案》√

D.《医林改错》

E.《笔花医镜》

解析:

5.玉屏风散的组成药物中含

(分数:2.00)

A.黄芪、白芍、防风

B.生地、白术、防风

C.百合、白芍、防风

D.黄芪、白术、防风√

E.荆芥、百合、防风

解析:

6.汗证,心血不足证的最佳选方是

(分数:2.00)

A.补中益气汤

B.归脾汤√

C.黄连温胆汤

D.当归补血汤

E.十全大补汤

解析:

7.汗证属营卫不和者,如半身或局部出汗,可用桂枝汤配合下列何方治疗(分数:2.00)

A.玉屏风散

B.四君子汤

C.甘麦大枣汤√

D.当归六黄汤

E.补中益气汤

解析:

8.一般来说,汗证属

(分数:2.00)

A.实

B.虚√

C.寒

D.热

E.虚实夹杂

解析:

9.肺卫不固型汗证的代表方为玉屏风散,下列哪味药不属于此方组成(分数:2.00)

A.桂枝

B.白芍

C.黄芪

D.防风

E.白术√

解析:

10.盗汗的病理属性为

(分数:2.00)

A.血虚,湿

B.阳虚,痰

C.血虚,阴虚√

D.阴虚,湿

E.阳虚,血虚

解析:

11.治疗盗汗阴虚火旺证,应首选

(分数:2.00)

A.六味地黄丸

B.当归六黄汤√

C.知柏地黄丸

D.无比山药丸

E.金匮肾气丸

解析:

12.治疗盗汗阴虚火旺证,应首选

(分数:2.00)

A.玉屏风散

B.六味地黄丸

C.一贯煎

D.当归六黄汤√

E.生脉散

解析:

13.自汗和盗汗的总病机是

(分数:2.00)

A.卫外失固,腠理疏松

B.虚火内盛,津液外泄

C.邪热交争,湿热熏蒸

D.肺气不足,营卫不和

E.阴阳失调,腠理不固√

解析:

二、 A2型题(总题数:7,分数:14.00)

14.夜寐盗汗,五心烦热,或兼午后潮热,两颧色红,口渴,舌红苔少,脉细数。治疗宜选

(分数:2.00)

A.当归六黄汤√

B.知柏地黄丸

C.麦味地黄丸

D.玉屏风散

E.左归丸

解析:

15.证见自汗或盗汗,汗液黏或衣服黄染,小便色黄,舌苔薄黄,脉象沉滑,属湿热内蕴而热势不盛者,宜用

(分数:2.00)

A.龙胆泻肝汤

B.黄芪滑石汤

C.三仁汤

D.四妙丸√

E.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解析:

16.久病,自汗、盗汗,病及肺肾,以阴亏为主而火热不甚者,应用

(分数:2.00)

A.黄连阿胶汤

B.当归六黄汤

C.知柏地黄丸

D.麦味地黄丸√

E.清燥救肺汤

解析:

17.

(分数:2.00)

A.补中益气汤

B.参苏饮

C.麻黄附子细辛汤

D.保真汤

E.玉屏风散√

解析:

18.患者朱某,男,50岁。素有咳喘少痰,腰膝酸软,头晕,舌红,脉细数,重按无力。久治不愈,近来又入寐则汗出,沾衣湿被,辨证为肾阴亏之盗汗证,应选用

(分数:2.00)

B.当归六黄汤

C.知柏地黄丸

D.八仙长寿丸√

E.清燥救肺汤

解析:

19.症见夜寐盗汗,时有自汗,五心烦热,两颧发红,口渴欲饮,舌红少苔,脉细数。其治疗宜用何方(分数:2.00)

A.大补阴丸

B.知柏地黄丸

C.清骨散

D.滋水清肝饮

E.当归六黄汤√

解析:

20.患者表现为大汗淋漓,汗出如珠,常同时出现声低息微,精神疲惫,四肢厥冷,脉微欲绝者则为

(分数:2.00)

A.自汗

B.盗汗

C.战汗

D.绝汗√

E.黄汗

解析:

三、 A3/A4型题(总题数:4,分数:32.00)

患者,男,52岁。近日自感体倦乏力,自汗多,心悸少寐,舌淡,脉细。(分数:6.00)

(1).其辨证为(分数:2.00)

A.营卫不和

B.阳虚自汗

C.心血不足√

D.湿热内蕴

E.脾胃两虚

解析:

(2).其治法为(分数:2.00)

A.益气固表

B.滋阴降火

C.调和营卫

D.养血补心√

E.益气温阳

解析:

(3).其最佳方剂为(分数:2.00)

A.玉屏风散

B.甘麦大枣汤

C.当归六黄汤

D.归脾汤√

E.参附汤

解析:

患者,男,46岁。因l周来自汗多而就诊,现蒸蒸汗出,面赤烘热,口苦,烦躁易怒,小便黄,大便干,舌红苔黄,脉弦数。(分数:6.00)

(1).其辨证属(分数:2.00)

A.肝火郁蒸√

C.营卫不和

D.肺卫不固

E.脾虚湿盛

解析:

(2).其治法为(分数:2.00)

A.滋阴降火

B.健脾化湿

C.清肝泄热√

D.调和营卫

E.益气固表

解析:

(3).其方药首选(分数:2.00)

A.玉屏风散

B.桂枝汤

C.当归六黄汤

D.五苓散

E.龙胆泻肝汤√

解析:

患者,女,18岁。汗出恶风,动则汗出尤甚,易感冒,体倦乏力,周身酸楚,面白少华,苔薄白,脉细弱。(分数:12.00)

(1).其病机是(分数:2.00)

A.虚火炽盛,逼津外泄

B.湿热内蕴,逼津外泄

C.肺气不足,表虚失固,营卫不和,汗液外泄√

D.肺脾失调,汗液外泄

E.脾胃虚弱,气虚不摄,津液外泄

解析:

(2).治法是(分数:2.00)

A.补中益气,健脾和胃

B.发表散寒

C.滋阴降火

D.益气固表√

E.清肝泄热,化湿和营

解析:

(3).宜选用(分数:2.00)

A.小青龙汤

B.归脾汤

C.当归六黄汤

D.龙胆泻肝汤

E.玉屏风散√

解析:

(4).若气虚明显,可加用(分数:2.00)

A.党参、当归

B.人参、五味子

C.党参、白术√

D.茯苓、白术

E.人参、当归

解析:

(5).兼有阴虚的,可加用(分数:2.00)

A.麦冬、玄参

B.五味子、乌梅

C.麦冬、五味子√

D.银柴胡、胡黄连

E.生地、熟地

解析:

(6).若汗多者,可加用(分数:2.00)

A.附子

B.山药、白术

C.浮小麦、龙骨、牡蛎√

D.肉桂

E.人参

解析:

患者李某,女,45岁。近日时时汗出,睡时尤甚,伴五心烦热,两颧色红,口渴,舌红少苔,脉细数。(分数:8.00)

(1).其诊断是(分数:2.00)

A.自汗肺卫不固

B.盗汗心血不足

C.盗汗阴虚火旺√

D.自汗邪热郁蒸

E.自汗阳虚不固

解析:

(2).治法是(分数:2.00)

A.益气固表

B.养血补心

C.滋阴降火√

D.清肝泄热,化湿和营

E.温阳固脱

解析:

(3).宜选用(分数:2.00)

A.玉屏风散

B.归脾汤

C.当归六黄汤√

D.龙胆泻肝汤

E.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解析:

(4).汗出多者,加(分数:2.00)

A.牡蛎、浮小麦√

B.麦味地黄丸

C.秦艽、银柴胡、白薇

D.乌梅、五味子

E.栀子、石膏

解析:

四、 B1型题(总题数:4,分数:16.00)

A.正常现象B.自汗C.盗汗D.驱邪的一个途径E.黄汗(分数:4.00)

(1).不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者,称为(分数:2.00)

A.

B. √

D.

E.

解析:

(2).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为(分数:2.00)

A.

B.

C. √

D.

E.

解析:

A.战汗B.脱汗C.盗汗D.黄汗E.自汗(分数:4.00)

(1).表现为大汗淋漓,汗出如珠,同时有声低息微,四肢厥冷,脉微欲绝者,称为(分数:2.00)

A.

B. √

C.

D.

E.

解析:

(2).表现为突然恶寒战栗,全身汗出,发热,烦躁不安,汗出之后,热退脉静者,称为(分数:2.00)

A. √

B.

C.

D.

E.

解析:

A.当归六黄汤B.归脾汤C.玉屏风散D.龙胆泻肝汤E.补中益气汤(分数:4.00)

(1).汗出恶风,稍劳汗出尤甚,易于感冒,体倦乏力,面色白,证属肺卫不固者,选方(分数:2.00)

A.

B.

C. √

D.

E.

解析:

(2).夜寐盗汗或有自汗,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证属阴虚火旺者,选方(分数:2.00)

A. √

B.

C.

D.

E.

解析:

A.白昼时时汗出,动则益甚B.寐中汗出,醒来自止C.冷汗如珠,气息微弱D.咳而汗出,痰黄质稠E.汗出色黄,染衣着色(分数:4.00)

(1).自汗的特点是(分数:2.00)

A. √

B.

C.

D.

E.

(2).盗汗的特点是(分数:2.00)

A.

B. √

C.

D.

E.

解析:

五、案例分析题(总题数:1,分数:10.00)

某男,38岁。近一个月来夜寐不安,入睡后汗出,醒后汗止。白天心中悸动不安,神疲气短,面色不华,舌质淡,脉细。(分数:10.00)

(1).患者诊断为(分数:2.00)

A.不寐

B.汗证√

C.盗汗√

D.心悸

E.虚劳

解析:

(2).汗证的主要治法是(分数:2.00)

A.调和营卫√

B.清化湿热√

C.益气固表√

D.滋阴降火√

E.清热泄火

解析:

(3).自汗、盗汗的病因有(分数:2.00)

A.病后体虚√

B.禀赋不足√

C.情志不调√

D.劳欲过度√

E.嗜食辛辣√

解析:

(4).汗证的病机包括下列哪几项内容(分数:2.00)

A.阴阳失调√

B.腠理不固√

C.肌腠固密

D.营卫失和√

E.汗液外泄失常√

解析:

(5).脱汗的临床特点是(分数:2.00)

A.大汗淋漓√

B.汗出如珠√

C.脉微欲绝√

D.声低息微√

E.四肢厥冷√

解析:

中医内科学考试笔记个人整理版

中医内科学笔记 肺系病证 一感冒 内经认识到感冒主要是外感风邪所致,明确指出病位属肺分列辛温辛凉两大治法-丹溪心法,感冒之名始于仁斋直指方,感冒与伤风互称始于明清 感冒不呈流行性;时行感冒症状呈流行性,全身症状重,起病急,易化热入里,变生他病,不常见痰热郁肺感冒若失治可转变-肺痈、肺胀 风寒证-荆防败毒散 风热证-银翘散、葱豉桔梗汤 暑湿证-新加香薷饮(藿香正气散和鸡苏散)夏令感冒-身热汗少,头昏,肢体酸重,心烦口粘,苔黄腻,脉濡数 气虚感冒-参苏饮,患者久虚,面色晄白,汗出畏寒,动则益甚,平时易感冒,苔薄白,脉细弱-玉屏风散 阴虚感冒-加减葳蕤汤身热,微恶风寒,少汗,头晕,心烦口干,干咳痰少,舌红少苔,脉细数 二咳嗽 将咳嗽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景岳全书 肺体属金,譬如钟然,钟非叩不鸣,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若外击之则鸣,劳欲情志,饮食炙缚之火自内之则亦鸣-医学心悟 内伤咳嗽与-肺、肾、肝、脾有关 咳嗽的辨证要点-外感与内伤 久咳兼便溏用六君子汤-虚者补其母 咳嗽初起,用收涩药最易关门留寇 肺系病证同肝肺同治立论-泻白散合黛蛤散;五磨饮子;椒目瓜蒌汤;香附旋覆花汤 外感 风寒袭肺-三拗汤、止嗽散 风热犯肺-桑菊饮 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温燥咳嗽桑杏汤清宣凉润 凉燥咳嗽咳嗽少痰,口干鼻燥,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舌苔薄-杏苏散温润止咳外感咳嗽,用解表药邪未尽去,仍咳嗽咽痒,微有恶寒发热,舌苔薄白-止嗽散 内伤 痰湿蕴肺-二陈汤、三子养亲汤 痰热郁肺-清金化痰汤 肝火犯肺-久咳气逆,阵阵发作,痰少质粘,引胸胁疼痛,口燥咽干,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清肺平肝,顺气降火-加减泻白散和黛蛤散 肺阴亏耗-沙参麦冬汤 内伤咳嗽久延可演变为-肺胀,喘证 三肺痿 首见于金匮要略 用清燥救肺汤作主方-肺痿 肺痿的病因-肺燥津伤;肺气虚冷 治疗肺痿首先应辨别虚寒虚热;阴阳 治肺燥津伤肺痿-清燥救肺汤,麦门冬汤; 虚热麦门冬汤清燥救肺汤;虚寒甘草干姜汤生姜甘草汤 四肺痈 首载肺痈之名-金匮要略;创苇茎汤清热排脓-备急千金要方;认为乘初起时极力攻之-张氏医通;主张清热涤痰-杂病源流犀烛;以清肺热,救肺气-医门法津;提出初起在表宜散风清肺,己有里热宜降火抑阴,成脓宜平肺排脓,脓成

自汗、盗汗中医认为是阴阳失调

自汗、盗汗、手足出汗治疗口诀 自汗、盗汗中医认为是阴阳失调,腠理不顾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原因。此病不受外界环境、体力活动和心理情绪的任何影响,超乎寻常的出汗,也称为“汗出异常”。

“自汗”表现为不动就出汗,动则更出汗。“盗汗”表现为睡觉时出汗醒则汗止,二者在生活中会常见到。 “自汗”多属于气虚不固,患者极易出现“感冒、体倦乏力、面色少华、舌苔薄白等症状”。自汗用药:生脉饮口服液,补中益气丸。“盗汗”属于阴虚内热,会出现“夜寐盗汗、手足心热、心烦口干、舌红少苔”等症状。盗汗用药: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 中医认为,“汗为心液”,若盗汗长期不止,心阴耗伤十分严重,应积极治疗。在治疗的同时,还要特别注意自我养护。古人说“药补不如食补”。自汗者宜吃鸡、鸭、鱼、蛋、山药、扁豆、羊肉、桂圆、狗肉等;盗汗者宜吃鱼、甲鱼、乌龟、蛤士蟆、猪肝、白木耳、菠菜、白菜等。宜吃生冷的瓜菜,少吃凉拌的菜肴;盗汗者不宜吃辛辣的食品,尽量少饮或不饮酒。 自汗与盗汗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它可是由多种疾病引起,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结核病、风湿病和慢性消耗性疾病等等,所以在治疗汗证的同时,更要注意它的原发病灶。 具体口诀如下: 盗汗自汗寻肾经,太溪复溜常按灵, 手心脚心爱出汗;温溜刮痧病渐轻,(大肠经) 心经痛点要常按;手足出汗此经行, 阴郄后溪相配合;治愈汗症能祛病。 健康、医药、美食、养生、食疗与生活百科......博文整合文集 图说社会乱象、学生心志疏导、家庭教育、生活感悟哲思...博文整合 生活、百科、教育、学习网址大全 一、盗汗自汗寻肾经,太溪复溜常按灵 肾是先天之本,属水。“自汗”主要见于气虚证,偏见于阴虚症,如气虚感冒症、气虚发热症、“心气”虚症、“脾气”虚症、“肺气”虚症、“肾气”虚症等症候。 “肾主骨”,肾气足就能滋养骨髓,骨髓强健了筋骨就好,筋骨好了又能养肝(水生木);肝养好了心脏供血便会充足了(木生火),脾胃自然也就得到了调理(火生土)。“脾为后天之本”,脾气顺则肺气顺(土生金);肺气顺反过来又能使肾

治疗自汗、盗汗偏方

治疗自汗、盗汗偏方 小儿不论白天、黑夜,无故出汗称为自汗;不论白天、黑夜,睡着时出汗,醒后自行停止者称为盗汗。临证一般认为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 【自汗】肺气虚弱,卫阳不固,经常汗出不止,动则尤甚,体倦乏力,气短畏寒,肢体欠温,容易感冒。治以益气养肺,固表敛汗。 (一)处方:鸡肉100克,黄麻根12克。 用法:将黄麻根放锅内,加水300毫升,用文火熬至100毫升左右,滤去药渣,加入切成小块的鸡肉煮烂,入油、盐、料酒、姜、葱调味。每日或隔日1剂,饮汁吃肉,1次服完,连服5~7剂。 (二)处方:浮小麦60克,大枣10枚,黄芪15克。 用法:将大枣用刀切开,与浮小麦、黄芪共放锅内,加水适量,熬浓,去渣留汁,凉后可用。每日1剂,1次服完,连服7~10剂。 (三)处方:鱼腥草20克,枣仁12克,乌梅12克,小麦30克。 用法:将药物研细末,调拌蜂蜜冲服,每日3次。 (四)处方:桑叶12克,山毛桃10克,山萸肉12克,大枣10克。 用法:将药物加水煎服,每日3次。 (五)处方:马齿苋20克,梧桐子6克,山药12克,谷芽10克。 用法:将药物加水煎服,每日3次。 (六)处方:小麦仁60克,糯米30克,大枣15枚,白糖少许。 用法:将小麦仁、糯米、大枣加水共煮成粥,吃时加糖调味。每日2次,可分次吃完。 本方适用于小儿病后脾虚、盗汗、自汗症。 (七)处方:小麦25克,红枣5枚,龙眼肉10克。 用法:将小麦、红枣、龙眼肉加适量水煮煎后食饮,每日分2次服用。 本方适用于小儿盗汗、自汗。 (八)处方:浮小麦30克,黑大豆15克,乌梅3克。 用法:水煎服。 【盗汗】阴虚内热,盗汗频作,五心烦热,午后潮热,两颧发红,口干,便结。治当滋阴敛汗。 (一)处方:金樱子根12克,五倍子12克,桑螵蛸6克,鱼腥草20克。 用法:将药物研细末,调拌蜂蜜冲服,每日2次,连服7日。 (二)处方:何首乌12克,糯稻根须10克,桑椹子10克,(五)味子3克。 用法:将药物加水煎服,每日3次。 (三)处方:麻黄根9克,桑树根6克,白及4克,车前草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3次。 (四)处方:浮小麦15克,红枣若干。 用法:将浮小麦、红枣加适量水熬成汤喝,适用于症状较轻者。 (五)处方:牡蛎30克,蛤粉18克,红枣5枚。 用法:将牡蛎、蛤粉、红枣加适量水一同熬成汤,常常服用有效,适用于盗汗已久者。 (六)处方:豆豉500克,米酒适量。 用法:将豆豉放入锅内,用慢火炒香,然后取出放入米酒内泡浸3~5天,再取出豆豉晒干,瓶装备用。剂量不限,随意服食,疗程不限。 (七)处方:乌梅15枚,小麦30克,大枣10枚。

中医(专长)-中医内科学-汗证练习题

第三十一单元汗证 一、A1 1、汗证,蒸蒸汗出,汗黏,汗液易使衣服黄染,面赤烘热,苔薄黄,脉弦数。辨证应属 A、肺卫不固证 B、心血不足证 C、阴虚火旺证 D、邪热郁蒸证 E、中焦湿热证 2、汗证,邪热郁蒸证的最佳选方是 A、茵陈蒿汤 B、四妙丸 C、黄连温胆汤 D、龙胆泻肝汤 E、黄连解毒汤 3、汗证,阴虚火旺证的最佳选方是 A、百合固金汤 B、知柏地黄丸 C、天王补心丹 D、当归六黄汤 E、滋水清肝饮 4、自汗盗汗属虚证者的治疗原则是 A、化湿和营 B、调和营卫 C、温肾固摄 D、清化湿热 E、清肝泄热 5、自汗、盗汗可加用固涩敛汗的药物是 A、黄芪、白术、防风 B、麦冬、五味子 C、秦艽、银柴胡、白薇 D、五味子、瘪桃干、牡蛎 E、甘麦、大枣 6、下列关于自汗盗汗的病机描述中,错误的是 A、实证者多由外感风热及肝火所致 B、基本病机为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营卫失和 C、自汗多为气虚 D、盗汗多为阴虚 E、病理性质虚多实少

二、A2 1、患者男性,55岁。有慢性咳喘病史十余年,平素易汗出,劳动后尤甚,易外感,体倦乏力,恶风,舌苔薄白,脉细弱。该患者治疗首选 A、麻杏石甘汤 B、桂枝汤 C、玉屏风散 D、当归六黄汤 E、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2、患者,女性,30岁,蒸蒸汗出,汗液易使衣服黄染,面赤烘热,苔薄,脉弦数,辨证应属 A、心血不足证 B、肺卫不固证 C、阴虚火旺证 D、中焦湿热证 E、邪热郁蒸证 3、患者夜寐盗汗,五心烦热,两颧色红,口渴,舌红少苔,脉细数。治疗应首选 A、黄连阿胶汤 B、黄连温胆汤 C、当归六黄汤 D、养阴清肺汤 E、甘麦大枣汤 三、B 1、A.肺卫不固证 B.心血不足证 C.阴虚火旺证 D.邪热郁蒸证 E.脾胃虚弱证 <1> 、汗证,汗出恶风,稍劳汗出尤甚,易于感冒,体倦乏力,面色少华,苔薄白,脉细弱。辨证应属 A B C D E <2> 、汗证,自汗或盗汗,神疲气短,面色不华,舌质淡,脉细。辨证应属 A B C D E <3> 、汗证,夜寐盗汗,或有自汗,五心烦热,或兼午后潮热,两颧色红,口渴,舌红少苔,脉细数。辨证应属 A B C D E 答案部分 一、A1 1、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汗证,邪热郁蒸证 证候主症:蒸蒸汗出,汗黏,汗液易使衣服黄染,面赤烘热,烦躁,口苦,小便色黄,舌苔薄黄,脉象弦数。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眩晕_中医世家.docx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眩晕_中医世家 第三节眩晕眩晕是由于情志、饮食内伤、体虚久病、失血 劳倦及外伤、手术等病因,引起风、火、痰、瘀上扰清空或精亏 血少,清窍失养为基本病机,以头晕、眼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 类病证。眩即眼花,晕是头晕,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其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 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眩晕为临床常见病证,多见于中老年人,亦可发于青年人。本病可反复发作,妨碍 正常工作及生活,严重者可发展为中风、厥证或脱证而危及生命。临床上用中医中药防治眩晕,对控制眩晕的发生、发展具有较好 疗效。眩晕病证,历代医籍记载颇多。《内经》对其涉及脏腑、病性归属方面均有记述,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诸风 掉眩,皆属于肝”,指出眩晕与肝关系密切。《灵枢,卫气》 认为“上虚则眩”《,灵枢·口问》说:“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 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灵枢·海论》认为“脑为髓海”,而“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认为眩晕一病以虚为主。汉代张仲景认为痰饮是眩晕发病的原因之一,为后世“无痰不作眩”的论 述提供了理论基础,并且用泽泻汤及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眩晕。 宋代以后,进一步丰富了对眩晕的认识。严用和《重订严氏济 生方·眩晕门》中指出:“所谓眩晕者,眼花屋转,起

眩倒是也,由此之,六淫外感,七情内,皆能致”,第一次提 出外感六淫和七情内致眩,前人之未,但外感、寒、暑、湿致眩,外感病的一个症状,而非 主要候。元代朱丹溪倡痰火致眩学,《丹溪心法· 眩》:“ 眩,痰挟气虚并火,治痰主,挟气及降火。 无痰不作眩,痰因火,又有湿痰者,有火痰者。”明代景岳在《内》“上虚眩”的理基上,下虚致眩作了尽述,他在《景岳全·眩》中:“ 眩属上虚,然不能无涉于下。盖上虚者,阳中之 阳虚也;下虚者,阴中之阳虚也。阳中之阳虚者,宜治其气,如 四君子、??脾、中益气,??。阴中之阳虚者,宜其精,如?? 左、右、四物之是也。然伐下者必枯其上,滋苗者必灌其根。所以凡治上虚者,犹当以兼气血最,如大元煎、十全大阴 阳等,俱当酌宜用之。” 氏从阴阳互根及人体是一有机整体的点,与治眩,是能可,并眩的病因病机“虚者居其八九, 而兼火兼痰者,不十中一二耳”。述了倦度、失宜、呕吐上、泄泻下、大汗亡阳、晌目惊心、焦思不、被殴被辱气等皆阳中之阳,吐血、衄血、便血、 欲、崩淋等皆阴中之阳而致眩。秦景明在《症因脉治,眩》中 阳气虚是本病病的主要病理。徐春 甫《古今医·眩宜三虚》:“肥人眩运,气虚有痰;

自汗、多汗、盗汗有什么区别

自汗、多汗、盗汗有什么区别 自汗 自汗是指人体不是因为外因引起的自然出汗,自汗多发生在白天,不因劳动,穿衣厚或炎热而汗自出,或稍微运动则大汗淋漓。自汗的原因主要是身体虚弱或患大病之后,医学上将在醒觉状态下出汗,称为"自汗"。 自汗的预防方法:不要吃的太咸,平时可多吃些高蛋白的食物,不要吃凉的或刺激性食物,多喝点小米粥,慢慢调养,不良习惯要注意。体虚引起的症状,需要注意饮食及生活习惯慢慢调养的,平时主要补充蛋白质,注意均衡饮食补充各种维生素的,在条件允许时,适当调节一下居住环境的温度与湿度。体虚自汗,这在中医看来属于气虚的原因,可吃黄芪调理。 多汗

多汗指大量出汗,有时每小时出汗>1L,该体征是自主神经对躯体及心理压力、发热及环境高温的反应,由压力引起的出汗可出现于全身或局限于手掌、足底、前额,由发热及环境高温引起的多为全身性的。多汗症主要是指小汗腺多个部 位产生过多的汗液,常累及腋窝、掌跖和腹股沟,原因可分为神经性和非神经性,神经性是指神经反射的控制;除了局部热刺激外,非神经性是指周围性非 神经性因素的作用——腺体水平的兴奋反应。 多汗症病因: 一、多汗症一般可分为器质性疾病和功能性失调两种。前者主要见于内分泌失 调和系统性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高血压、垂体功能亢进、充血 性心衰;神经系统疾患,如脑震荡、偏瘫、脊柱外伤;肿瘤,如转移性肿瘤、 类癌;以及感染性疾病,如疟疾、结核、波浪热等。功能性多汗症一般以精神 性出汗较多,如高度情绪刺激如精神紧张、激动、恐怖、焦虑、痛苦、愤怒所 引起。由于精神损伤或由于情绪冲动使神经冲动增加,乙酰胆碱分泌量增多而 产生多汗,还可由于汗腺神经紧张性增加,交感神经失调而致多汗,月经期可 出现多汗症,多汗症还可发生在一些遗传综合征。 二、低钙容易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好比打开了汗腺的“水龙头”,这种情 况在佝偻病患儿中尤其多见。这种多汗由于维生素D的缺乏引起钙磷代谢紊乱。 三、手脚多汗是因脾胃肾功能失调引起,的医学上称做"局限性多汗症,一般采用维生素B1、谷维素等。但建议检查确诊后对症治,治疗局限性多汗症时应 注意保持良好情绪,少吃辛辣厚味食物。 盗汗

主治医师 (中医内科学)-补虚药(精选试题)

主治医师 (中医内科学)-补虚药 1、杜仲具有的功效是 A.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B.祛风湿,强筋骨,利水消肿 C.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D.补肝肾,行血脉,续筋骨,安胎止漏 E.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 2、续断具有的功效是 A.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B.祛风湿,强筋骨,利水消肿 C.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D.补肝肾,行血脉,续筋骨,安胎止漏 E.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 3、巴戟天具有的功效是 A.补肝肾,暖腰膝 B.壮肾阳,温脾阳 C.补肾阳,祛风湿 D.补肝肾,强筋骨 E.补肝肾,行血脉

4、补骨脂具有的功效是 A.大补元气 B.接续筋骨 C.补益肺肾 D.补脾益肾 E.补脾养心 5、莲子具有的功效是 A.大补元气 B.接续筋骨 C.补益肺肾 D.补脾益肾 E.补脾养心 6、白术的主治病证是 A.气虚自汗 B.阴虚盗汗 C.气分实热大汗 D.湿温汗出 E.黄汗证

7、龟板的主治病证是 A.气虚自汗 B.阴虚盗汗 C.气分实热大汗 D.湿温汗出 E.黄汗证 8、具有养肺胃之阴,除烦安神功效的药物是 A.石斛 B.沙参 C.玉竹 D.百合 E.麦冬 9、具有养胃肾之阴,生津除热功效的药物是 A.石斛 B.沙参 C.玉竹 D.百合 E.麦冬 10、与生姜配伍,能调和营卫的药物是

A.大枣 B.赤芍 C.干姜 D.白芍 E.甘草 11、与桂枝配伍,能调和营卫的药物是 A.大枣 B.赤芍 C.干姜 D.白芍 E.甘草 12、沙参具有的功效是 A.既能滋补肝肾,又能益胃生津 B.既能补脾益气,又能益胃生津 C.既能滋阴除烦,又能益胃生津 D.既能清肺养阴,又能益胃生津 E.既能清火生津,又能滋阴润燥 13、天冬具有的功效是 A.既能滋补肝肾,又能益胃生津

民间治疗自汗

民间治疗自汗,常用黄芪红枣汤:黄芪15-30g、红枣15枚,煎汤,每日服2次。也可以使用中成药黄芪口服液。《医学衷中参西录》记载张锡纯治疗沧州一女,年二十余,胸胁满闷,心悸,动则自汗,其家适有预购黄芪一包,遂煎服,服后果愈。产后多汗,有报道用黄芪30g、益母草30g,煎汤,日服2次。本人经验,对于自汗而恶风者,可用桂枝汤加黄芪:黄芪20g、桂枝10g、白芍10g、甘草3g、生姜10g、红枣10粒,水煎服。 、每天用黄芪30克左右,水煎后服用。或水煎好后代茶饮用。用黄芪30克,加枸杞子15克,水煎后服用,对气血虚弱的人效果更佳。 2、取黄芪50克左右,煎汤以后,用煎过的汤液烧饭或烧粥,就变成黄芪饭、黄芪粥,也很有益。 3、还有些人喜欢在烧肉、烧鸡、烧鸭时,放一些黄芪,增加滋补作用,效果也不错。 人们都知道茯苓是好东西,但是日常生活中却不知道怎么服用它。茯苓的药味很淡,微甜,所以可以和大米一同熬粥喝,味道甜美;也可以做成茯苓羊肉包子,另有一番风味,但是由于羊肉易上火,所以有内热的人不宜吃。而对于上班族来说,用茯苓泡茶喝也颇有保健功效。 茯苓不同部位功效也各不同。王主任说,茯苓嚼之粘牙,以粘牙力强者为佳。茯苓可谓全身是宝,黑色外皮部为“茯苓皮”,皮层下的赤色部分是“赤茯苓”,菌核内部的白色部分为“白茯苓”,带有松根的白色部分,就是“茯神”。茯神的作用偏于宁心安神,但是其宁神作用,主要在于健脾补中。习惯上宁神多用茯神,实际上茯苓同样具有宁神作用。而茯苓皮的主要作用是利水消肿,治疗水肿有良好的效果。 当归炖羊肉 主治:小儿贫血伴食欲不振,怕冷。 原料:当归30克,生姜50克,羊肉150克。 制作:将羊肉、生姜分别洗净,切片,与当归同入锅,加水2碗,煎煮30分钟。加盐、佐料少许调味。 茯苓药食兼备,是延年、益智、抗衰老之佳品。如今,利用茯苓制作的各类保健食品越来越多。以下介绍几种茯苓食疗方。 茯苓薏米粥茯苓15克,薏米60克。共 枸杞茯苓茶取枸杞子50克,茯苓100克,红茶100克。将枸杞子与茯苓共研为粗末,每次取5~10克,加红茶6克,用开水冲泡10分钟即可。每日2次,代茶饮用。能健脾益肾、利尿通淋。适用于慢性肾炎、少尿、尿痛、尿道炎等。

自汗、盗汗

自汗、盗汗 【概说】 汗,为五液(汗、涕、泪、涎、唾)之一。是人体津液的代谢产物,为阳气蒸化津液,排出于体表而成。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阳加于阴谓之汗”。《灵枢·决气篇》说:“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指出了人体正常汗出的原因以及汗与津液的关系。 因汗为津液所化,而津液是血液的组成部分(津血同源),血由心所主,故又称汗为心液。 一,概念 自汗、盗汗是由于人体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症。又作“汗证”。 特征:表现全身或局部非正常的出汗。其汗出不受任何外来因素的影响(如气候炎热、衣被过暖、劳作急行、惊恐、情绪激动等)。 自汗一般是指不在睡着时的出汗,如昼日出汗不止,活动更甚者。如《三因方》曰:“无问昏醒,浸浸自出者,名曰自汗。” (自汗——汗出于清醒状态,动则益甚) 盗汗指寐中汗出,醒后即止;又称为“寝汗”。二者同是一个出汗的症状,故又统称为“汗证”,既可单独出现,也可因某些疾病引起。 (盗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 生理性汗出: 健康人身体平时隐约微似汗出,肌肤润泽,是脏腑经络交相贯通,营卫调和,腐秽自去,废液自除的正常现象。或因劳作急行,气候炎热,衣被过暖的汗出,如《灵枢·五癃津液别篇》说:“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此汗出为散热于外,起到调节体温的作用。或因饮食辛辣之物,以及大惊、大恐的一时汗出,或平素手足心轻微汗出,而无其它疾苦,亦属正常的汗出,不是病态。 二、沿革 (一)对汗液的认识始见于《内经》 1.汗液为血液所化生,为心所主,有“汗为心液”之说。 《素问×宣明五气论》:“五脏化液,心为汗。” 《灵枢·决气》篇说:“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 《灵枢·营卫生会》篇说:“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明确指出汗液为人体津液的一种,与血有着密切关系,汗血同源,为心所主,故血液耗伤过度之人,不可再发其汗,而汗出过多之人,也不可再伤其血。 2.生理性的汗出与外界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灵枢·五癃津液别》曰:“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 《素问·举痛论》曰:“炅则腠理开,荣卫通 ,汗大泄,……劳则喘息出,外内皆越”此为病理状态下之汗。 天热汗多,天冷汗出少,而小便相对增多。 3.谈到多种异常汗出的病证:多汗、寝汗、灌汗、绝汗等。 (二)《金匮要略·水气病》篇首先记载盗汗的名称,并认为由虚劳所致者较多 “食已汗出,又常暮盗汗出者,此劳气也” 《伤寒论·辩太阳病脉证并治上》则有“自汗出”的记载。 (三)《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对自汗、盗汗的病因病机作了探讨。 如谓自汗主要由阳虚所致,“夫诸阳在表,阳气虚则自汗。心主于汗,心藏偏虚,故其液妄出也。” 又谓“盗汗者,因眠睡而身体流汗也,此由阳虚所致”,指出盗汗的临床特点是眠睡汗出,但指出其病机为“阳虚所致”,与后世认为多由阴虚引起的观点不同。究之实际,盗汗实以阴虚所致者

《中医内科学》常用方剂的归纳

龙胆泻肝汤:(共7处) 1.十、自汗、盗汗―⑷邪热郁蒸:清肝泄热,化湿和营——龙胆泻肝汤 2.十一、血证(1)鼻衄③肝火上炎:清肝泻火,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 3.十一、血证⑷吐血②肝火犯胃:泻肝清胃,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 4.十四、不寐⑴实证①肝郁化火:疏肝泻热,佐以安神——龙胆泻肝汤 5.十八、痫证⑵痰火内盛:清肝泻火,化痰开窍—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 6.二十九、胁痛⑶肝胆湿热:清热利湿—――――—龙胆泻肝汤 7.四十五、耳鸣、耳聋-⑴肝胆火盛:清肝泄火——龙胆泻肝汤 温胆汤:(共2处)1.十四、不寐⑴实证②痰热内扰:化痰清热,和中安神—-—温胆汤2..四十五、耳鸣、耳聋⑵痰火郁结:化痰清火,和胃降浊——温胆汤 柴胡疏肝散(共5处) 1.十六、郁证⑴实证①肝气郁结:疏肝理气解郁—――—柴胡疏肝散 2.十九、胃痛⑶肝气犯胃: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柴胡疏肝散 3.二十六、腹痛⑸气滞血瘀:以气滞为主,宜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 4.二十九、胁痛⑴肝气郁结: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 5.三十二、鼓胀⑴气滞湿阻:疏理肝气,行湿散满——柴胡疏肝散或胃苓汤 归脾汤(共9处)1.十一:血证⑴鼻衄④气血亏虚:补气摄血—―――――—归脾汤 2.十一:血证⑷吐血③气虚血溢:健脾益气,摄血—――—归脾汤 3.十一:血证⑹尿血③脾不统血:补脾摄血—―――――—归脾汤 4.十一:血证⑺紫斑③气不摄血:补气摄血—―――――—归脾汤 5.十二、心悸⑵心血不足: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 6.十四、不寐⑵虚证②心脾两虚:补养心脾,以生气血—-归脾汤 7.十六、郁证⑵虚证②心脾两虚:健脾养心,益气补血——归脾汤 8.三十一、眩晕⑵气血亏虚:补养气血,健运脾胃——――归脾汤 9.四十八、内伤发热⑷血虚发热:益气养血—―――――—归脾汤 金匮肾气丸(共4处)1.五、哮证⑵缓解期③肾虚证:补肾摄钠—―――――—金匮肾气丸、七味都气丸 2.六、喘证⑵虚喘②肾虚:补肾纳气肾阳虚—―――—金匮肾气丸、参蛤散 3.九、痰饮⑷支饮②脾肾阳虚:温补脾肾,以化水饮——金匮肾气丸,苓桂术甘汤 4.四十三、消渴⑶下消②阴阳两虚:温阳滋肾固摄—-—金匮肾气丸 《济生》肾气丸(共3处) 1.三十二、鼓胀⑸脾肾阳虚:温补脾肾,化气行水——附子理中丸合五苓散,《济生》肾气丸 2.三十九、水肿⑵阴水②肾气衰微:温肾助阳,行气化水——《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 3.四十一、癃闭⑹肾阳衰惫:温阳益气,补肾利尿——――《济生》肾气丸 失笑散(共2处)1.十九、胃痛⑸瘀血停滞:活血化瘀——实证失笑散合丹参饮; 2.三十一、积聚⑵积证①气滞血阻:理气活血,通络消积——金铃子散合失笑散 藿香正气散(共3处)1.二十一、呕吐⑴实证①外邪犯胃:疏邪解表,芳香化浊—――――—藿香正气散 2.二十三、泄泻⑴感受外邪①寒湿(风寒):解表散寒,芳香化湿——藿香正气散 3.二十五、霍乱⑴寒霍乱①轻证:散寒燥湿,芳香化浊——藿香正气散合纯阳正气丸 葛根芩连汤(共1处)1.二十三、泄泻⑴感受外邪②湿热(暑湿):清热利湿——葛根芩连汤

自汗、盗汗验方秘方和穴位治疗法

自汗、盗汗验方秘方和穴位治疗法 临床上我是这样看“汗证”的:1,首辨虚实,虚者,正虚(气、血、阴、阳等),实者,邪实(郁、积、湿、火等);2,再辨阴阳、寒热等。治疗时:“虚者”当补之、敛之;“实者”当给邪之去路;“寒者”当热之,“热者”当寒之。总的来讲,要随证治之,调理阴阳气血,使之平和(亦即平衡)。 古云盗汗多阴虚,自汗阳羸卫外疏, 肺卫不固玉屏风,营卫不和桂枝主,阴阳失调液外泄,互根当究五车书。阴虚火旺归六黄,邪热郁蒸龙胆处。 心主血、汗乃心之液。汗为心液,肾主五液,故汗出皆由心肾虚致之。所以在心内为血,在外就是汗。出汗的症状是反映人体阴阳失调邪正相争的象征。汗液属阴,如人体的正气不足,阳气不固,则阴液失去约束而汗液外泄。汗与心有关;又肺主皮毛,这个皮毛就是医书所讲的营卫,所以汗又与肺有关;汗走肌表,脾主肌肉,所以汗与脾有关;而心为火,肾为水,人体正常,必要心肾相交,交通上下,所以汗也与肾有关。肝肾同源头,那么汗也与肝有关。这些,只是说明一个道理:人体脏器都是互相联系,互相依赖,互相制约,各司其职的。 汗是心液,流汗过多,会造成心之气阴受伤,虚火内扰,导致心悸惊惕、短气烦倦等证。耗气伤津,致使体内元气不足,阴津亏虚。也会使电解质紊乱,血粘度增高,头晕乏力等。 气属阳,血属阴。血气嫩弱,若大病久病之后,气血亏损;

或先天不足,后天失养体弱,气阴虚亏。气虚不能敛阴,阴亏虚火内炽,迫津外泄而为汗。汗证有虚实之分,虚证有肺卫不固、营卫失调、气阴亏损,实证则为湿热迫蒸。 早在《内经》即对汗的生成,即病因病理方面就有了很深的认识,指出汗液为血液所化生,为心所主,所以有“汗为心之液”之说。《景岳全书》对汗证也作了系统的整理论述,曰:“汗发于阴而出于阳”,认为自汗属阳虚气虚,盗汗属阴虚血虚,《素问·阴阳别论》云“阳加于阴谓之汗”充分阐明了阳气宣发,阴液于体表而充身泽主着谓之汗,汗液是津液变化而成的,津液又是血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汗有属腑脏者,经云∶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如胃热,食则汗出如洗。饮酒漏风,汗出如浴。肺虚,腠易疏泄,玉屏风散。心虚,神不安谧。肾虚,元府不闭。肝脾虚,精血久耗。士材亦云∶肺虚者固其皮毛。心虚者益其血脉。肾虚者助其封藏。脾虚者壮其中气。肝虚者禁其疏泄。此从乎腑脏为治也。 其盗汗乃睡中自泄,水火不交,阴阳偏胜,虚损心阳,至如病后气血俱虚自汗,产后血脱,孤阳无根据,大汗不止。 1、《素问·经脉别论》曰:摇体劳苦,汗出于脾。饮食饱甚,汗出于胃。 2、《素问·别经论》曰:“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此乃思

自汗盗汗的治疗

汗证 按汗证一条,有阳虚者,有阴虚者,有太阳风伤卫者,有阳明热盛者。 因阳虚者,由人素秉阳虚,或用心过度而损心阳,心阳衰,不能统摄心中之液而汗出。或脾胃阳衰,不能收摄脾胃中之血液而汗出。或肝肾阳衰,不能收束肝肾中血液而汗出。上中下三部阳衰,皆能出汗,统以阳名之。其人定多嗜卧,少气懒言为准。法宜扶阳,阳旺始能镇纳群阴,阴气始得下降,阳气始得潜藏,乃不外亡。法宜回阳、收纳、温固为要,如封髓丹,潜阳丹,黄芪建中汤,回阳饮之类。 因阴虚者,则为盗汗。由其人血液久亏,不能收藏元气,元气无依而外越,血液亦与俱出,多在夜分。夜分乃元气下藏之时,而无阴以恋之,故汗出也。非汗自出,实气浮之征也。法宜养血,如当归六黄汤、封髓丹倍黄柏加地骨皮之类。 更有一等阴盛隔阳于外之证,夜间亦汗出,此为阳欲下交而不得下交,阳浮于外,故汗出。法宜扶阳,阳旺而阴不敢与争,阳气始得下交,如白通汤、补坎益离丹之类。 务要知得阴虚、阴盛之旨,阴虚则火旺,其人定然有神,烦渴饮冷为据。阴盛则阳衰,其人定然无神,少气懒言,不渴不食,即渴喜滚为据。 因风伤太阳卫分者,由太阳之气不足,不能充周于腠理,

毛窍空疏,风入于内,风为阳邪,善行而动,卫外血液不得潜藏,随发热之气机而外出,故自汗淋漓。法宜扶太阳之气,太阳气旺,始能胜邪,仲景之桂枝汤是也。 因阳明火旺而致者,由胃中有火,热蒸于外,大汗如雨。非若久病大汗亡阳之证。此则其人大渴饮冷,二便闭塞,烦躁身轻,气粗口臭。法宜专清胃热,如人参白虎汤、大小承气汤之类是也。 更有一等汗证,如战汗、狂汗、黄汗、热汗、冷[1]汗、上身汗、下身汗、头汗、饮酒食肉汗出之例,亦不可不知。夫曰战汗者,由正气鼓动,与外入之邪气相攻,客邪外越,骤然战慄不已,汗大出,汗止而战慄lì自然不作,病即立瘳chōu。瘟疫证中有此一证。又曰狂汗者,由外邪入内,随热而化,热乘于心,神识不明,当正邪相攻,客邪突出,心神不定,其人如狂,大汗如注,邪尽汗止,而病可立瘳。又曰黄汗者,汗出沾衣,而衣皆黄也。由脾液发泄不藏,法宜收纳脾胃之元气,如姜、砂、草、理中汤之类。又曰热汗者,阳分之征。冷汗者,阴分之验。上身独汗者,阳竭于上也。下身独汗者,阴脱于下也。上下二证,是为久病虚极者言也,总以收纳为要。若病未大虚,而上身汗者,责在气分有热,下身汗者,责在血分有火,不可拘执,务在这阴阳互根处理会。至于头汗出至颈而还,有风淫于上,有湿热蒸于上,有蓄xù血生热而蒸于上,须当变通。若是饮酒食肉而即汗出者,多由其人素

老中医:主治体虚自汗、盗汗的“牡蛎散”

牡蛎散的方歌方义 方歌:牡蛎散内用黄,浮麦麻黄根最易,自汗盗汗心液损,固表敛汗见效奇。 方义:本方证多由气虚卫外不固,阴伤心阳不潜,日久心气亦耗所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卫气不固,则表虚而阴液外泄,故常自汗出;夜属阴,睡时卫阳入里,肌表不固,加之汗出过多,心阴不足而阳不潜藏,故汗出夜卧更甚;汗出过多,不但心阴受损,亦使心气耗伤,故心悸惊惕、短气烦倦。治宜敛阴止汗,益气固表。 方中煅牡蛎咸涩微寒,敛阴潜阳,固涩止汗,为君药。生黄芪味甘微温,益气实卫,固表止汗,为臣药。君臣相配,是为益气固表、敛阴潜阳的常用组合。麻黄根甘平,功专收敛止汗,为佐药。小麦甘凉,专入心经,养气阴,退虚热,为佐使药。 牡蛎散的用法用量 组成:黄芪(去苗土)、麻黄根(洗)、牡蛎(米泔浸,刷去土,火烧通赤)各30g。 用法:上三味为粗散。每服9g,水一盏半,小麦百余粒(30g),同煎至八分,去渣热服,日二服,不拘时候。现代用法:为粗散,每服9g,加小麦30g,水煎温服;亦作汤剂,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加小麦30g,水煎温服。

加减:若气虚明显者,可加人参、白术以益气;偏于阴虚者,可加生地、白芍以养阴。自汗应重用黄芪以固表,盗汗可再加豆衣、糯稻根以止汗,疗效更佳。 牡蛎散的功用主治 功用:上三味为粗散。每服9g,水一盏半,小麦百余粒(30g),同煎至八分,去渣热服,日二服,不拘时候。现代用法:为粗散,每服9g,加小麦30g,水煎温服;亦作汤剂,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加小麦30g,水煎温服。 主治:体虚自汗、盗汗证。常自汗出,夜卧更甚,心悸惊惕,短气烦倦,舌淡红,脉细弱。 运用:本方为治体虚卫外不固,又复心阳不潜所致自汗、盗汗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汗出,心悸,短气,舌淡,脉细弱为辨证要点。 牡蛎散的禁忌 若为阴虚火旺所致之盗汗,或大汗淋漓不止属于阳虚欲脱者,不宜使用本方。

中医内科学资料—自汗、盗汗

中医内科学——自汗、盗汗 细目一:概述 一、白汗、盗汗的概念及源流 1.自汗、盗汗的概念 自汗、盗汗是指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其中,不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者,称为自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为盗汗,亦称为寝汗。 2.自汗、盗汗的源流 《内经》在出汗异常的病症方面,谈到了多汗、寝汗、灌汗、绝汗等。《金匮要略》首先记载盗汗名称,认为由虚劳所致者较多。《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对自汗、盗汗作了鉴别。朱丹溪对自汗、盗汗的病理属性作了概括,认为自汗属气虚、血虚、湿、阳虚、痰;盗汗属血虚、阴虚。《景岳全书》认为:“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临证指南医案》谓:“阳虚自汗,治宜补气以卫外;阴虚盗汗,治当补阴以营内。”王清任《医林改错》补充了针对血瘀所致自汗、盗汗的治疗方药。 二、自汗、盗汗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西医学中的甲状腺功能亢进、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风湿热、结核病等所致的自汗、盗汗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细目二:病因病机 一、自汗、盗汗的常见病因 内因:病后体虚,表虚受风,思虑烦劳过度,情志不舒,嗜食辛辣。外因:风邪外袭。 二、自汗、盗汗的主要病机及转化 自汗、盗汗的病位主要在肺卫,与肝有关。 基本病机,一是肺气不足或营卫不和,卫外失司;二是阴虚火旺或邪热郁蒸,逼津外泄。 病理性质多属虚证,一般自汗多为气虚,盗汗多为阴虚。自汗日久,阴液亏虚,易并发盗汗。属实证者,多由肝火或湿热郁蒸所致。 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 一、自汗、盗汗的诊断要点 1.不因外界环境影响,在头面、颈胸,或四肢、全身出汗者,昼日汗出溱溱,动则益甚为自汗;睡眠中汗出津津,醒后汗止为盗汗。 2.除外其他疾病引起的自汗、盗汗。作为其他疾病过程中出现的自汗、盗汗,因疾病的不同,各具有该疾病的症状及体征,且出汗大多不居于突出地位。 3.有病后体虚,表虚受风,思虑烦劳过度,情志不舒,嗜食辛辣等易于引起自汗、盗汗的病因存在。

自汗盗汗辨析

自汗、盗汗辨析 教授谈“自汗、盗汗辨析” 自汗、盗汗均属汗出异常。经常日间汗出不止,活动之后更甚者,称为自汗。入睡之后汗出,醒后则汗止,称为盗汗。临床所见自汗并非皆属气虚、阳虚,亦可由风热、风湿、湿热、痰阻、营卫不和、暑热痰湿、瘀热等原因导致。盗汗并非皆属阴虚,还可由气虚阳虚、风劳、血虚、湿热、瘀热、阳热内盛等因素引起。临床辨证时须结合汗出的特点和兼症来辨别,这对临床判断病情、准确辨证、预测转归、指导用药很有意义。 自汗辨析 1.1虚证自汗 (1)气虚自汗 临床表现为汗出,或恶风,动则加重,或劳累后加重,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面色少华,舌淡苔薄白,脉弱。肺卫气虚或脾胃气虚为主要病机。临床常用玉屏风散、异功散、补中益气汤、黄芪建中汤等以补虚,兼表邪者用桂枝汤加味来治疗。 (2)阳虚自汗表现为自汗,汗出清冷,畏寒,或形寒恶风,乏力,易于感冒,多见于久病患者、吐泻后的患者。临床常用李东垣的补中益气汤、升阳散火汤等。

(3)亡阳自汗大汗出,气息微弱为气衰自汗,为气虚甚所致,进一步发展可见冷汗淋漓、面色苍白,四肢厥逆、脉微欲绝,应该采用回阳救逆固表法,方用四逆汤、参附汤、独参汤等。 (4)气阴大伤的脱汗汗出如油,气喘不休,体温骤降,四肢厥冷,但欲寐,两目无神,脉微细欲绝等症状,多见于外感温热病的后期,可用吴鞠通的三个复脉汤加减治疗。 (5)血虚自汗妇女产后,或大出血的患者,若见汗出,动则加重;恶风,气短,懒言,倦怠乏力,脉弱等临床表现。 (6)气阴两虚由久咳不愈,肺气耗散,肺阴亏损而见咳甚则气喘自汗,脉虚数等,可用敛肺止咳益气养阴的九仙散。 (7)气虚湿郁自汗无外邪入侵,素体气虚,湿邪不化,阻于中焦而见汗出,腹胀,胸闷,食后腹胀加重,当用益气化湿法。 1.2实证自汗 (1)营卫不和自汗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或半身出汗,或局部出汗,周身酸楚等症状,多用桂枝汤加减治疗。 (2)风热自汗身热,微恶风寒,无汗或额有小汗,咽红而干,感咳无痰等症状,多是温邪袭表,卫气郁阻,腠理开合失常,故无汗或少汗不畅;常用银翘散辛凉宣透,清热解毒。 (3)风湿自汗汗出身重,恶风发热,身肿酸楚,小便不利,苔薄腻,脉浮缓等症状为风湿自汗。是湿邪阻遏,阻于三焦,脾胃受湿所致。 (4)湿温自汗阵阵热汗外出,出汗以头面为多,身热不扬,身体困重,口腻作渴,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等,多由湿蒸热郁不解导致。湿热蕴郁,

中医内科(整理)

中医内科学 目录 1.下列常见内科病证的概念、沿革、病因病理、辨证要点、治疗原则、分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调摄及研究进展。 肺:感冒、咳嗽、哮证、喘证、肺痈、肺胀、(肺痿、肺痨、) 心:心悸、不寐、胸痹心痛、癫狂、痫证、痴呆、厥证。 脾胃胃痛、痞满、呕吐、腹痛、泄泻、痢疾、便秘、(噎膈、呃逆) 肝胆:胁痛、黄疸、积聚、鼓胀、头痛、眩晕、中风,瘿病、疟疾 肾:水肿、淋证、癃闭、(关格、阳痿,遗精、耳鸣、耳聋) 气血津液:郁证、消渴、内伤发热、虚劳、痰饮、血证,自汗盗汗 肢体经络:腰痛、痹证、痿证、(痉证、颤证)。 2.下列病证的辨证论治规律 肺痿、肺痨、自汗盗汗、噎膈、呃逆、痉证、瘿病、疟疾、遗精、耳鸣、耳聋、关格、颤证。 3.下列病证的比较鉴别 中医内科病证的概念、病理、临床表现、治法、方药等方面互相之间存在相似而又相异之处,正确地加以比较、鉴别对于提高中医理论、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 (1)感冒与温病早期。(2)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3)风寒感冒与风寒咳嗽。 (4)风热感冒与风热咳嗽。(5)风热咳嗽与肺痈。(6)肺痈与肺痨。(7)哮证与喘证。 (8)实喘与虚喘。(9)肺胀与咳嗽、喘证、痰饮。(10)肺胀与心悸、水肿。(11)肺痨与虚劳。 (12)苓桂术甘汤与甘遂半夏汤治疗饮停于胃。(13)自汗与脱汗、战汗、黄汗。 (14)相同病理,导致不同血证。(15)相同处方,治疗不同血证。(16)胸痹与真心痛。(17)胸痹与胃痛、胁痛、悬饮。(18)惊悸与怔忡。(19)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 (20)癫、狂、痫证。(21)中风、厥证、痫证、痉证。(22)中风之中脏腑与中经络。 (23)刚痉与柔痉。(24)暑厥、气厥、蛔厥。(25)头痛与眩晕。 (26)诸痛的部位、性质、特点与辨证论治。(27)引起昏迷的常见病证。 (28)以下列方药为主方治疗的病证:龙胆泻肝汤、温胆汤、柴胡疏肝散、归脾汤、金匮肾气丸、失笑散、藿香正气散、葛根芩连汤等。(29)噎膈、反胃、梅核气、呕吐。 (30)呃逆与干呕、嗳气。(31)泄泻与痢疾。 (32)干霍乱与腹痛。(33)腹痛与疝气、肠痈。(34)胃痛与真心痛。 (35)急黄、胆黄、瘟黄。(36)虚证黄疸与萎黄病。(37)积证与聚证。(38)鼓胀与水肿。 4.下列病证的转化联系 中医内科病证发生后,由于失治误治,往往转化成另外病证,只有清楚地认识到病证之间的转化过程、相互之间的联系,才能正确地诊断和治疗。 (1)感冒与咳嗽。(2)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3)肺痈、肺痨、咳嗽、喘证、哮证与肺痿。(4)哮证与喘证。(5)咳嗽与喘证。(6)咳嗽、喘证、痰饮与肺胀。(7)肺胀与心悸、水肿。(8)胸痹与心悸。(9)心悸与不寐。(10)泄泻与痢疾。(11)活人败毒散与葛根芩连汤治疗痢疾。 (12)痢疾的预后与转归。(13)呕吐与反胃。 (14)胁痛、黄疸、积聚、鼓胀在病理上的联系与转化关系。(15)鼓胀常见合并症的诊治。(16)淋证与癃闭。(17)淋证、癃闭与水肿。(18)消渴与中风、胸痹。 (19)消渴常见合并症的诊治。(20)头痛与眩晕。(21)头痛、眩晕与中风。 (22)下列病证的调护特点:胸痹、郁证、水肿、中风、癃闭、消渴、虚劳、痹证、胃痛、泄泻、痢疾及呕吐等。 (23)湿、水、饮、痰相互转化在中医内科病证发生发展的意义。(24)外感发热与内伤发热。 (25)肺痨与虚劳。(26)痿证与痹证。

全国名老中医秘方、偏方 之 汗证(盗汗、自汗)

全国名老中医秘方、偏方之汗证(盗汗、自汗) 汗证,是指在安静的状态下,如静坐静卧、睡眠等时,全身或身体某些部位出汗过多,或大汗淋漓不止为主的一种证候,常用的临床偏方、验方、主要如下:1 .碧桃干红枣汤治盗汗 [方剂]碧桃干15枚(以未熟果风干,色绿者佳),红枣10枚。 [制用法]煎汤。每晚1剂,连服3剂。 [功效]止汗。 [验证]据《中华内科杂志》介绍,碧桃干对肺脓肿、败血症等不同疾病所致的盗汗,都有一定效果,经临床应用无任何副作用。 2 .加味牡蛎散治盗汗 [方剂]锻牡蛎100克、生黄芪100克、麻黄根50克、五味子50克。 [加减] 久病气虚加人参须6克;阴虚燥热加生地10克、白芍10克;心悸眠差加酸枣仁10克、麦冬10克。 [制用法]上药研粗末。瓶贮备用。每次10-20 克,用浮小麦巧克同煎,滤去渣热服,1日2次。 [功效]治体常自汗,动则益甚,时易感冒者;夜寐盗汗,醒则汗止,气短神疲者;气虚表弱,卫阳不固之证。 [验证]方xx ,男,50岁。就诊日期:1950年10月16日。患者神疲乏力,时易盗汗,动则尤甚,易感冒,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弱 , 此气虚卫外之阳不固也,予本方每天20克,加人参须6克、浮小麦15克同煎去渣,日2次分服。连服2周,体力好转,自汗亦解。 [备注] 煅牡蛎潜阳敛汗;生黄芪益气固表;麻黄根走表固卫;五味子敛阴止汗;浮小麦滋养心阴,共奏益气固表、潜阳敛阴,养心止汗之功,故自汗盗汗均可随证加减用之。本方对病后体虚之自汗盗汗极为适宜,但对亡阳的大汗淋漓则不能胜任。 3 .五倍子散治盗汗 [方剂] 五倍子适量。

[制用法]研极细末,贮瓶备用。每次2-3克,用温开水调成糊状,临睡时敷肚脐窝,上盖纱布,以胶布固定,次晨除去。 [功效]本药味酸涩功专收敛,用于自汗、盗汗有收敛止汗之效。 [验证]王xx ,女,35岁。就诊日期:1975年10月5日。患者夜间睡中盗汗,醒后即止,时有燥热感,余无不适。予本方治疗4次,汗止而愈。 [备注]脐部有湿疹或皮肤破损者勿用。用5-6次无效者停用。 4 .麦枣汤补气血敛汗 [方剂]浮小麦50克,大枣50克。 [制用法]水煎。日服1剂。 [功效]养心神,敛虚汗。用治盗汗。 [验证]此方在农村被广泛应用。 5 .黄芪羊肉汤滋养敛汗 [方剂]黄芪15克,羊肉90克,桂圆肉10克,怀山药15克。 [制用法]将羊肉用沸水先煮片刻,捞出后用冷水浸泡以除膻味。用砂锅将水煮开,放入羊肉和三味中药同煮汤,食时调好味。饮汤吃肉。如小儿无咀嚼能力,可煮成浓汤饮用。 [功效] 健脾补虚,滋养敛汗。主病后体虚盗汗。 [验证]孙xx ,女,15岁,经服3剂盗汗即愈。 [备注]阴虚太重的小儿忌用。 6 .猪心黄芪汤治自汗盗汗 [方剂]猪心1个,黄芪12克,党参12克,五味子4克。 [制用法]将黄芪等三味纳人猪心内,加水炖熟。吃肉饮汤。 [功效]补气血,安心神。用治体虚所致的自汗、盗汗。 7 .酿羊肝主治体弱盗汗 [方剂]羊肝1个,糯米60克,红枣5枚。 [制用法]将羊肚洗净去污,糯米淘洗干净,同红枣放人羊肚内,用粗线缝口,放锅内隔水炖熟。饭时切开羊肚,调好味,佐餐。 [功效]强壮脾胃,补中益气,复元敛汁。主治体虚盗汗、自汗。 [验证]据《新中医》介绍,以上2方在治疗的体虚所致盗汗、自汗均有良效。

自汗 盗汗经验方

自汗盗汗经验方【全国名老中医秘方】 汗证,是指在安静的状态下,如安静的坐静卧、睡眠等时,全身或身体某些部位出汗过多,或大汗淋漓不止为主的一种证候,常用的临床偏方、验方、主要如下: 1 .碧桃干红枣汤治盗汗 [方剂] 碧桃干15枚(以未熟果风干,色绿者佳),红枣10枚。 [制用法] 煎汤。每晚1剂,连服3剂。 [功效] 止汗。 [验证] 据《中华内科杂志》介绍,碧桃干对肺脓肿、败血症等不同疾病所致的盗汗,都有一定效果,经临床应用无任何副作用。 2 .加味牡蛎散治盗汗 [方剂] 锻牡蛎100克、生黄芪100克、麻黄根50克、五味子50克。 [加减] 久病气虚加人参须6克;阴虚燥热加生地10克、白芍10克;心悸眠差加酸枣仁10克、麦冬10克。 [制用法] 上药研粗末。瓶贮备用。每次10-20 克,用浮小麦巧克同煎,滤去渣热服,1日2次。 [功效] 治体常自汗,动则益甚,时易感冒者;夜寐盗汗,醒则汗止,气短神疲者;气虚表弱,卫阳不固之证。 [验证] 方xx ,男,50岁。就诊日期:1950年10月16日。患者神疲乏力,时易盗汗,动则尤甚,易感冒,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弱, 此气虚卫外之阳不固也,予本方每天20克,加人参须6克、浮小麦15克同煎去渣,日2次分服。连服2周,体力好转,自汗亦解。 [备注] 煅牡蛎潜阳敛汗;生黄芪益气固表;麻黄根走表固卫;五味子敛阴止汗;浮小麦滋养心阴,共奏益气固表、潜阳敛阴,养心止汗之功,故自汗盗汗均可随证加减用之。本方对病后体虚之自汗盗汗极为适宜,但对亡阳的大汗淋漓则不能胜任。

3 .五倍子散治盗汗 [方剂] 五倍子适量。 [制用法] 研极细末,贮瓶备用。每次2-3克,用温开水调成糊状,临睡时敷肚脐窝,上盖纱布,以胶布固定,次晨除去。 [功效] 本药味酸涩功专收敛,用于自汗、盗汗有收敛止汗之效。 [验证] 王xx ,女,35岁。就诊日期:1975年10月5日。患者夜间睡中盗汗,醒后即止,时有燥热感,余无不适。予本方治疗4次,汗止而愈。 [备注] 脐部有湿疹或皮肤破损者勿用。用5-6次无效者停用。 4 .麦枣汤补气血敛汗 [方剂] 浮小麦50克,大枣50克。 [制用法] 水煎。日服1剂。 [功效] 养心神,敛虚汗。用治盗汗。 [验证] 此方在农村被广泛应用。 5 .黄芪羊肉汤滋养敛汗 [方剂] 黄芪15克,羊肉90克,桂圆肉10克,怀山药15克。 [制用法] 将羊肉用沸水先煮片刻,捞出后用冷水浸泡以除膻味。用砂锅将水煮开,放入羊肉和三味中药同煮汤,食时调好味。饮汤吃肉。如小儿无咀嚼能力,可煮成浓汤饮用。 [功效] 健脾补虚,滋养敛汗。主病后体虚盗汗。 [验证] 孙xx ,女,15岁,经服3剂盗汗即愈。 [备注] 阴虚太重的小儿忌用。 6 .猪心黄芪汤治自汗盗汗 [方剂] 猪心1个,黄芪12克,党参12克,五味子4克。 [制用法] 将黄芪等三味纳人猪心内,加水炖熟。吃肉饮汤。 [功效] 补气血,安心神。用治体虚所致的自汗、盗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