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致橡树》说课稿

《致橡树》说课稿

《致橡树》说课稿
《致橡树》说课稿

《致橡树》说课稿

一、说教材

《致橡树》是我国当代女诗人舒婷的成名作,也是她爱情诗的代表作。作者以新的视角,否定传统的女性对男性的温顺依附关系,代之以平等、独立、相互尊重的新型爱情关系。以橡树象征男性的阳刚,以木棉象征女性阴柔。

二、说学情

大一新生,数控、汽修、物流等专业的学生。为学生的一辈子打上精神的底色。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①理解诗歌中鲜明而各具特色的意象的象征意义。

②培养、提高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2、过程与方法——以“小组讨论的展开”为平台,通过活动锻炼学生的自主

探究、

团结协作和个性发展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正确领会作者的爱情观;引导学生初步领悟“爱”的真

谛,

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四、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平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

爱情观。

2、教学难点:意象的表现手法。

五、说教法

1、多媒体教学法

2、情景创设法

3、交互式教学法

(因此将教学步骤设置为导入——诵读——讨论——欣赏四个环节。)

六、说学法

主要采用自主式学习法、讨论式学习法、表演试学习法。诗歌可以点燃生命的激情,升华人的的情感价值和理想境界。建立在互动、对话、共享基础之上的共同赏鉴,师生共同成为学习者,以朗读、探究、品味、抒发为主要方式。

七、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分四个阶段即新课导入、新课讲解、扩展阅读及结束阶段。在每一阶段教学中,我力求发挥学生主动作用,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以启发、引导为教师的责任。

(一)导入阶段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有人说:亲情是根,让生命延续;友情是叶,让生命舒展;爱情是花,让生命绚丽。他把人生最绚丽的部分归结于爱情的美好。古

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极尽才情歌颂它的美好或抒发失意的爱情给自己带来的痛苦与煎熬,表达自己的爱情观。“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就是其中精彩的几笔。那么当代诗人舒婷又是怎样看待爱情的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倾听这位不平凡的女性发出的爱情宣言《致橡树》吧。

(二)新课讲解阶段

1、诗人否定了什么样的爱情观?

通过六个意象分成三组,通过凌霄花否定了攀附式爱情,通过鸟儿否定了痴恋式爱情。不满足于泉源、险峰、日光、春雨的一味奉献,为下文提出崭新的爱情观做铺垫。

2、诗人提出了什么样的爱情观?

诗人通过橡树与木棉两个大的意象,正面提出了崭新的爱情观。她认为精神上的独立与平等是双方相爱的基础,双方应该心灵相依、互相扶持、互相尊重、心有灵犀,双方要以独立鲜明的个性出现,要能够命运与共。同时提出爱的最高境界应该是爱对方坚定的信念、执著的追求与灵魂深处动人的美丽。

(三)拓展阶段

1、指导学生阅读舒婷的另一首代表作《双桅船》

本诗同样运用了象征手法,以“双桅船”与“岸”象征相爱的双方,认为人在追求坚贞爱情的同时,崇高的理想更不能放弃。

2、指导学生阅读中国传统文学中关于爱情观的描写。

以白居易的《长恨歌》和李商隐的《无题》为例,加深对本诗和传统诗歌的了解。

(四)结束阶段

教师寄语:爱是无私、爱是奉献,但爱更有自尊、更有平等。对中职生而言,爱还有等待。“面对心仪的那一棵橡树或木棉,我们应该思考,这棵树是否已长成大树,是否已拥有铜枝铁干或红硕的花朵,是否能够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是否已深深扎根于足下的土地?”

(五)作业布置:

1、背诵全诗

2、以《致木棉》为题,写一首诗。

八、课时安排:一课时(四十五分钟)

附:板书设计:

攀附式爱情

否定痴恋式爱情

一味奉献式爱情

致精神独立、人格平等崭

橡心灵相依、互相扶持新

树肯定共同语言、心有灵犀的

各具特色、形象鲜明爱

同甘共苦、命运与共情

坚定信念、执著追求观

《致橡树》说课稿

《致橡树》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当代诗歌《致橡树》,说课内容由四部分组成,一说教材,二说教法学法,三说教学过程,四说教学反思。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首先我们的《语文》课本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全国中职学校通用教材。《致橡树》出自基础模块上册第五单元,是当代女诗人舒婷创作的一首爱情诗。作品通过象征手法表达了平等独立而又紧密结合、相互依存的爱情观。 中职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并逐步确立的阶段。因而学习本诗有利于健康情操的形成。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对诗歌的要求“品位语言,感受艺术魅力”,结合本课特点,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掌握意象、象征手法运用,理解诗人的爱情观。 ②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水平。 ③情感目标: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及人生观。 3、教学重点、难点 同时确立以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人的爱情观 教学难点:掌握象征手法的运用

二、说教法学法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①诵读法 ②情境教学法 ③讨论对比法 整体教学通过情感教学法展开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虽然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能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有效的学习方法更能锦上添花。 对于中职生而言,他们对当代诗歌有一定了解,爱情是人类共同的情感经历,易于体会,但是他们缺乏独立鉴赏诗歌的能力,无法准确把握诗歌意象,深刻领会诗人情感。鉴于学生现有情况,我确立一下学法: ①诵读法 ②联想鉴赏法 ③比较鉴赏法 整体学习过程则通过参与学习法展开。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四个步骤并附时间安排: 1、精巧导入创设美 2、激情诵读感受美 3、探究阅读领悟美 4、拓展阅读发现美

《致橡树》参赛说课稿

《致橡树》参赛说课稿 贵港市港南中学韦首建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致橡树》。下面,我从五个方面来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致橡树》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本单元学习中国现当代诗歌和外国诗歌,这些诗歌的题材和风格尽管各不相同,但都是有代表性的经典之作。《致橡树》是我国当代著名女诗人舒婷的成名作,也是我国朦胧诗派的代表作。诗人用象征手法热情而坦诚地歌唱了新型的爱情观。通过这一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关于朦胧诗的一些知识,加深对意象和象征手法的理解,同时帮助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人生观。 2、教学目标 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高一的学生对诗歌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又经过第一单元前六首诗歌的学习,对诗歌的意象有了较为具体的印象,初步具备了理解鉴赏诗歌的能力。因此,根据单元教学要求和学生情况,确定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 ①了解作家和朦胧诗的特点等文学常识; ②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诵全文。 (2)能力目标 ①继续培养学生理解诗歌意象的能力;

②初步培养学生深入品味诗歌意境与情感的能力。 (3)情感目标 ①领会作者新型的爱情观;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人生观; ②提高审美情趣。 3、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①本文主要通过多组意象来表达思想情感,因此对各种意象的理解是进一步理解全文的基础和关键。因此,我把对意象的理解作为教学重点的第一条。 ②理解、概括作者抒发的新型爱情观。 (2)教学难点: 本事是朦胧诗的代表作,意象多,并且有些意象较为含蓄,不是一下子就能看懂,因此我把对意象的理解作为本事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水平,我采用诵读感悟法、探究阅读法、讨论法以及多媒体进行教学。 本文意象较多,我在上课开始通过配乐朗诵、学生齐读、个人品读等方式,让学生对诗歌大意有初步了解;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充分思考、讨论,明确各种意象的意思和作者抒发的爱情观。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讨论,放手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理解和鉴赏,发挥学习主体的作

《致橡树》参赛说课稿

《致橡树》说课稿 户县职教中心刘会娥 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就是《致橡树》。我将从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6个方面进行阐述。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致橡树》选自北师大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拓展模块“选文突出经典性,为学生提供语文学习与精神成长的范本”(见拓展模块前言“编写指导思想”) 《致橡树》就是第二单元第三课,就是教材中唯一一首现代爱情诗,意象生动,语言优美,立意鲜明,像一把钥匙,为学生开启了鉴赏诗美的大门(工具性);如一座闪耀着理性光辉的灯塔,为在爱情中迷茫的人们指明了方向(人文性)。 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就是农村经济管理专业二年级的学生,通过前面的诗歌学习,她们有了一定的鉴赏能力,但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她们正处于青春期,对爱情充满向往,却又价值观模糊,需要正确的引导。这节课,我将针对学生的特点展开有效教学。 教学目标 (中职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要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提高审美情趣,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根据以上要求与学情特点,确定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继续培养学生解读意象,品味语言的能力 2、增强学生表达能力,为将来职业发展与继续学习奠定基础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体会诗歌之美 2、通过分析意象、品味语言、自主合作,探究诗人的爱情观与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树立积极健康的爱情观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分析意象,品味语言,明确诗人的爱情观与价值观 (依据:意象生动鲜明就是本课的特点,准确把握意象的内涵才能理解诗歌的主旨) 难点:理解诗人的爱情观,树立积极健康的爱情观与价值观 (依据:由于学生的年龄与认知水平限制,如何引导就成了难点)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致橡树》教案

《致橡树》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提升学生朗读的技巧,培养诵读能力。 2、培养学生分析诗歌意象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积累学习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以诵读为主,引导学生展开联想。 2、以合作交流为主,教师适时引导。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爱情观。 2、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陶冶性情。 教学重点 1、学生朗读指导 2、诗歌意象分析、主题情感把握。 教学难点 诗歌意象分析与情感把握。 教学方法 朗读法、点拨法、多媒体运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常规教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以中国女性几千年来的地位引发学生思考,引出对舒婷《致橡树》的介绍。 二、音读,明确目标、初步感知(学生自主、教师点拨) 1、教师范读,学生初步感知诗歌内容,体验朗读的魅力,初步感知朗读的基本技巧。 2、指出朗读是学习诗歌的方法,介绍朗读由浅入深的三个层次——音读、意读、情读。 音读(初级):音准、语速、节奏、重音、语调等。 意读(中级):以理解文意内容为目的,深入体会作者内在情感。 情读(高级):在意读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感受,进而声情并茂地再现作品。 三、意读,分析意象,感受内涵(合作交流、深入探讨) 1、深入理解诗歌内容,探讨以下问题: A、这首诗中两个最主要意象是什么?(明确:木棉——橡树) B、频繁出现了两个人称代词“我”“你”,“我”是什么?“你”又是什么? 明确:我是木棉——作者你是橡树——爱人 C、整首诗在构思上运用了什么手法?(明确:象征手法)

D、诗中还借助哪些意象来象征爱情中的一方?作者对她们持怎样的态度? 明确:凌霄花——痴情鸟——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E 、这首诗的结构上该怎样划分层次? 明确:从“不,这些都还不够!”划分。第一部分表达了传统爱情表现形式的看法,第二部分是对理想中爱情的憧憬。 2、(小组讨论)第一部分出现的意象中寄寓着怎样的爱情观?作者对此是什么态度?你在朗读时候会怎么处理? 学生讨论明确:对攀附、依恋式的爱情是坚决否定的,对于奉献式的爱情,作者承认铺垫和衬托能使对方的形象更加高大,为了对方,她愿意献出“日光”般的温暖,愿意倾泻出“春雨”般的情意,但又觉得这样仍旧没有表达出爱情的全部力量。——“不,这些都还不够!” 3、朗读指导: 问:第一部分哪些词读重音? 总结:A、表达作者情感态度的词语——“绝不像”“绝不学”; B、突出事物特点的修饰限制语——“攀援”“单调” C、强调某种动作的词语——“炫耀”“重复” 问:朗读停顿的依据是什么? 总结:A、依据标点符号; B、依据句子的语法结构; C、在某些需要突出、强调的内容前后; 4、鉴于知识面的的问题,此处教师借助图片引导学生形象感受木棉和橡树的特点,把握作者意象选择的独到之处,从而更进一步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 橡树是一种大型乔木,高度可达二三十米,材质坚硬,树冠宽大,有“森林之王”的美称。木棉是一种花树,花朵大而艳丽,树姿亦巍峨挺拔。既不像凌霄花攀附于橡树,也不像鸟儿依恋橡树,。 学生明确:诗人鲜明地表示她不当附属品,不能只成为对方的陪衬和点缀,提出独立和平等这种爱情观。 板书设计: 致橡树 舒婷 凌霄花——攀附 痴情鸟——依恋——不(失去自我) 泉源、险峰、日光、春雨——奉献 木棉————————————————————平等独立 四、情读,调动情感、品味升华(课堂训练、能力提升) 1、学生在组内有感情地朗读第二部分,思考作者所描述的理想中的爱情应该有怎样的表现,朗读时该怎样处理? 此环节主要以学生朗读为主,教师适当点拨,在反复比较中让学生的领悟能力和朗读能力得以提升。

全国“创新杯”说课大赛语文类优秀作品:《致橡树》说课课件教学设计

2013“创新杯”教学设计大赛 致橡树 教学设计

课题内容致橡树授课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授课类型诗歌鉴赏课专业班级2013园林4班课时2课时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诗中木棉、橡树等意象的象征意义。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现代诗歌的朗读能力、理解能力和创新能力。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树立独立平等、互相尊重、同甘共苦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分析作者的爱情观。 教学难点诗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关键对于诗中意象的理解。 教学方法诵读感悟法、任务驱动法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环节时长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视频导入创设情境】 5分钟 【布置任务明确路径】 3分钟播放视频:请同学们结合 日常生活实际,说说视频 中反映的爱情类型? 1、划分学习小组,任命 组长。 2、向学生布置任务:分 析作者的爱情观。 3、下发考核评价表。 观看视频,思考问题:视 频中反映的爱情类型? 明确视频中是举案齐眉 型爱情。 1、学生分组。 2、理解任务、提出问题。 【本环节设计意图】: 1、观看视频,调动学生的参 与热情。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增强学习暗示,引出 爱情的话题。 【本环节设计意图】: 1、科学合理分组,使各小组 同学都具有完成学习任务的 能力。 2、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和目 标,知道如何去学习。

【实施任务 合作探究】 70分钟 实践活动一:(12分钟) 收集信息 走进作者 观察学生学习,发现存在问题。 实践活动二:(18分钟) 潜心朗读 初步感知 1、教师主持朗读活动。 2、观察、聆听学生朗读。 上网搜索资料,查阅教材,探索、讨论舒婷的生活经历、创作背景、写作 特点、获奖作品等知识。 1、自由诵读。 2、小组展示。 3、欣赏视频。 4、模仿朗读。 完成学习任务单: 找出意象,分析象征意义,明确作者的爱情观。 凌霄花(依附) 【本环节设计意图】: 1、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锻炼学生独立学习、合作研究、信息甄别的能力,促进学生可持续学习能力的形成。 3、了解作者及《致橡树》的相关知识。 【本环节设计意图】: 1、纠正读音、语调、语速、节奏。 2、通过自由诵读、小组展示、模仿朗读,从易到难,让学生对《致橡树》从生疏到了解,提高学生朗读能力,加强对作品的理解。 【本环节设计意图】: 1、利用选词填空的形式,引导学生明确木棉、橡树等意象的象征意义。

《致橡树》说课稿知识讲解

《致橡树》说课稿 一、说教材 《致橡树》是人教版职高语文基础版第三册诗歌阅读与欣赏单元的第四首诗歌。 这个单元的诗歌由于作者、时代、题材、体裁不同,风格差异明显,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把握诗歌共性基础上,学会欣赏不同类型的诗歌作品。《致橡树》则是一首当代朦胧诗,与学生的时代比较贴近,更有助于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共性,感受诗歌的魅力。 《致橡树》是当代女诗人舒婷创作的一首爱情诗。通过象征手法展示富有时代气息的爱情追求,表达的是平等独立而又紧密结合、相互依存的爱情观。 二、说学生 这首诗的教学对象是十六七岁的高二学生,他们在初中对诗歌有了一定感性积累。职高学生大多对爱情有了朦胧的感知,对爱情题材关注较强但又有所回避。根据这一年龄阶段学生的认知和心理特点,我设计较为宽松的课堂环境,以讨论交流为主,让学生理解诗歌的象征手法,提高其诗歌鉴赏水平,另一方面提高他们对爱情、人生的认知水平,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素质和独立的个性。 三、说教学目标 教学本文的关键是阅读、欣赏、领悟,即把握作品形象,感受作者倾注于其中的感情。据此我确定如下目标: 1、“知识目标”是本节课中要求学生整体达标的,对部分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则要求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这是根据集体教学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结合教学重点与学生实际而确立。 知识点1:了解本文作家作品(了解) 知识点2:掌握本文所运用的写作手法(理解、分析) 知识点3:理解作者的爱情观(理解、拓展) 2、德育目标: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及人生观。德育目标的实施则贯穿在教

学的整个过程中。 3、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水平 四、说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的爱情观 本文的创作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但作者追求的爱情观对当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只有理解了作者的爱情观,才能进行深层次的探讨与拓展。 五、说教学难点:象征的表现手法 本诗之所以具有如此强烈的感染力,正是因为诗人不满足于对现实世界的简单的自我观照,而是通过感情化的具体意象,使感情的积淀和理智的渗透相结合,扩大了诗的表现领域。但象征手法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是一个难点。 六、说教法学法 1、教法采用“四步教学法: 精巧导入——创设美 激情诵读——感受美 讨论分析——领悟美 对比阅读——发现美 这几个环节的设计,是依据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完成知识的学习与审美训练,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旺盛的求知欲,让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能动地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 2、与教法相应,设计如下学法: (1)诵读法 (2)问题讨论法 (3)理解领悟法 七、教学时间:一课时 八、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用多媒体播放轻柔缠绵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作背景音

致橡树参赛说课稿

致橡树参赛说课稿 Revised at 2 pm on December 25, 2020.

《致橡树》说课稿 户县职教中心刘会娥 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致橡树》。我将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6个方面进行阐述。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致橡树》选自北师大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拓展模块“选文突出经典性,为学生提供语文学习和精神成长的范本”(见拓展模块前言“编写指导思想”)《致橡树》是第二单元第三课,是教材中唯一一首现代爱情诗,意象生动,语言优美,立意鲜明,像一把钥匙,为学生开启了鉴赏诗美的大门(工具性);如一座闪耀着理性光辉的灯塔,为在爱情中迷茫的人们指明了方向(人文性)。 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农村经济管理专业二年级的学生,通过前面的诗歌学习,他们有了一定的鉴赏能力,但还需要进一步提升。他们正处于青春期,对爱情充满向往,却又价值观模糊,需要正确的引导。这节课,我将针对学生的特点展开有效教学。 教学目标 (中职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要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提高审美情趣,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根据以上要求和学情特点,确定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继续培养学生解读意象,品味语言的能力 2、增强学生表达能力,为将来职业发展和继续学习奠定基础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体会诗歌之美 2、通过分析意象、品味语言、自主合作,探究诗人的爱情观和价值观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树立积极健康的爱情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分析意象,品味语言,明确诗人的爱情观和价值观

江苏版职高语文第一册说课稿致橡树

《致橡树》:一份洋溢着爱的独立宣言书 一、教材分析: 《致橡树》是江苏版职高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五单元的自读课文,是诗人舒婷的成名作,也是她的爱情诗代表作。在诗中,千百年来那种男欢女爱的程式描写不见了,女性对男性的温顺依附关系也被彻底否定,代之以平等、独立、相互尊重的新型爱情关系。诚如舒婷所说:“花与蝶的关系是相悦,木与水的关系是互需,只有一棵树才能感受到另一棵树的体验,感受鸟们、阳光、春雨的给予。”诗人别开生面,以比喻、象征为主要手段,把人的感情倾注在本来毫不相干的橡树和木棉两种高大壮美的乔木上,以橡树象征男性的阳刚之美,以木棉象征女性阴柔之美,用它们比邻而居、并肩站立的形象来象征男女之间的理想爱情。诗人通过“木棉树”的自白,表达了一种独立平等、互依互助、坚贞热烈,既尊重对方存在又珍视自身价值的崭新的爱情观。 透过诗作,我们看到的还不仅仅是爱情。“人该有自己的尊严、独立的人格”,其探寻的是人应该怎样与人相融而又不失去自己。这是上世纪70年代我国诗坛上少有的以“人”为主题的诗作,其对人性的关怀确定了其作为教材的价值。 二、学情分析: 十六七岁的中学生正处在诗意盎然的年龄,他们本身就是诗。他们渴望用诗的甘泉来浇灌荒芜的心田,渴望用诗的色彩来丰富苍白的情感,渴望用诗的旋律来鼓荡单调的思绪。然而由于一贯以来语文教学中“诗意的放逐”,学生阅读鉴赏诗歌和写作诗歌的基础极为薄弱。 十六七岁的中学生也处在一个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并逐步确立的阶段,怎样生动形象地启发、引导他们思考自己的人生,也是我们职教语文“合格”“够用”的一种诠释,这个“合格”,关乎做人的合格;这个“够用”,需要为学生的一辈子打上精神的底色。 三、目标定位: 参照普通高中新课标要求,从知识、能力、情意三大领域,三位一体地定位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现代诗歌的特点,尤其是意象运用、象征手法在诗歌中的作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现代诗歌的阅读、鉴赏能力和语文创新能力。 情意目标:领会作者对传统爱情观的否定,对平等独立的爱情的憧憬,以及对“人”的关切之情,并希冀由此赢得学生的思考和共鸣。

人教版高一语文第一册《致橡树》优秀说课稿

人教版高一语文第一册《致橡树》优秀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致橡树》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作为高中阶段语文学习的开始,本单元安排的是诗歌的阅读与欣赏,选编了一些中国现当代诗歌和外国诗歌。《致橡树》是我国当代女诗人舒婷的成名作,也是她爱情诗的代表作。诗人热情而坦诚地歌唱了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可以说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新型爱情观。 2、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熟悉关于朦胧诗派和舒婷的文学常识; (2)熟读,最好能背诵全文。 语文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积累的过程,语文的积累主要包括四个层面:文化常识的积累;语言材料的积累;人生阅历的积累;思想感情的积累。只有积累,才能厚积薄发,才能通过吸收内化而学以致用。 过程方法: (1)帮助学生掌握现代诗歌的特点,尤其是意象运用、象征手法在诗歌中的作用。 (2)培养学生现代诗歌的阅读、鉴赏能力和语文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领会作者对传统爱情观的否定,对平等独立的爱情的憧憬,以及对“人”的关切之情,并希冀由此赢得学生的思考和共鸣。 语文学习除了关注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还要关注学生的审美能力,关注学生的思想情感以及态度价值观,进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本诗的创作具有特定的时代背景,但诗人追求的爱情观对当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只有了解了诗人的爱情观,才能进行深层次的探讨与拓展。 教学难点:意象象征义的分析。 二、说学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对诗歌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他们年龄的优势在于,能够比较容易地进行形象思维,对于文艺作品尤其是诗歌的形象化表达方式和强烈的感情宣泄比年龄较大的学生更容易接受和领悟。因此,我打算调动一切可能的艺术手法,让学生在获得审美快感的同时学到相关知识,陶冶情操,涵养心灵。 三、说教法、学法 1、教法:借助多媒体课件,通过画面、音乐和示范朗诵,采用“激发兴趣--感知形象--品味鉴赏--朗诵比赛--创作审稿”的教学模式,课前让学生熟读,课后让学生创作。贯彻师生平等互动的原则,教师作引导,放手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理解和诠释。既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鉴赏,又不轻易否定学生的不同理解,尽可能让学生发挥学

《致橡树》说课稿

《致橡树》信息化教学设计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要说的教学设计课题是:舒婷的《致橡树》。下面我将从以下几方面阐述我的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学习者特征分析、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创设一个融多种信息化手段和教法学法于一体的情境性、社会性课堂环境,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象美、意境美、情感美,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形成正确的爱情观。 二、【学情分析】 我的教学对象是机电专业高二的学生,学生基础较差,课外阅读量少,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极为薄弱,形象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较差。十六七岁的中职生敏感、细腻、感受力强,因此引导学生正确思考爱情、思考人生,将为学生一辈子打上精神的底色。 三、【教材分析】 (一)本课的地位与作用: 《致橡树》编排在中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这个单元是诗歌单元,重在培养学生鉴赏现当代诗歌的语文能力。这首诗歌对引导中职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学生实际情况、教学大纲及教材分析,将教学目标设置如下: 知识与技能:通过诵读和品味,体会诗歌的深层内涵;掌握诗歌象征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手段:采用音乐、视频、校园学习平台等信息化手段,为学生营造诗画合一的氛围和意境,实现助学助教功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从感受爱情升华为思考爱情,形成正确的爱情观,培养健康向上 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通过诵读和品味,感受诗歌的意境美、情感美、音乐美,理解诗歌主旨。 2.学习象征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诗歌象征手法的运用。 四、【教法学法】 教法:根据中职生的认知和心理特点,运用网络资源设置情境,采用诵读感悟法、讨论法、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宽松的富有情趣的环境中感受诗 歌的意象美、情感美,音乐美。 学法:三分诗七分读,因此我采用了诵读法;品味鉴赏诗歌主要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法、讨论法,重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表达能力、理解力,团结协 作意识。 五、【教学过程】 我通过以下几个环节来阐述我的教学过程: (一)美美地听——创设美 我是用舒缓优美的视频音乐《梁祝-化蝶》导入新课的,深情的语言,优美的情境,使学生入境。 引导语:因为爱情,祝英台忍悲赴黄泉;因为爱情,孟姜女哭倒了万里长城;因为爱情,林黛玉含泪焚诗稿。这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引出了人世间多少悲欢离合,那么,爱情到底 是什么?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踏上今天的爱情之旅! (二)美美地读——感受美 安排四次阅读: 1、配乐视频朗诵 2、教师示范 3、学生自行配乐,自由朗诵。 4、小组代表朗诵,选出最佳朗读之星。 设计意图:听读、自由读,个人赛读,使学生充分与文本接触,接受语感熏陶,引起情感共鸣,初步感知诗歌的意象美、意境美、情感美、音乐美。 (三) 美美地品悟——领悟美 任务一:走进作家作品(通过网络分享学生课前自行搜集的作者、时代背景及朦胧诗 的相关知识,为赏析诗歌做铺垫。) 设计意图:诗是诗人主观之意和客观之象在文学中的交融和再现。因此,诗歌的写作背景、诗人相关经历,学生很有必要了解。 任务二:品味鉴赏 任务驱动: A、诗歌中都出现了哪些意象? B、这些意象分别代表了作者怎样的爱情观? C、作者的态度是怎样的?

沪教版语文九上致橡树说课稿

我们中国是一个伟大的诗歌的国度,文学艺术也起源于诗歌。诗歌所承载的真善美的内容和高妙的艺术精华,是当代中学生成长所必需的精神营养。因此,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和鉴赏能力是高中阶段的主要任务之一。 一、说教材 《致橡树》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作为高中阶段语文学习的开始,本单元安排的是诗歌的阅读与欣赏,选编了一些中国现当代诗歌和外国诗 歌。这些诗歌的作者、时代、题材各不相同,风格差异也比较明显,但是都是比较有代表性的经典之作。《致橡树》是我国当代女诗人舒婷的成名作,也是她爱 情诗的代表作。诗人热情而坦诚地歌唱了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可以说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新型爱情观。 全诗感情基调理智、冷静,意象明丽、隽美,思维缜密、流畅。据此,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现代诗歌的特点,尤其是意象运用、象征手法在诗歌中的作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和语文创新能力。 情意目标——领会作者对传统爱情观的否定,对平等独立的爱情的憧憬及对“人”的关切之情,并希冀由此赢得学生的思考和共鸣。 教学重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依据:本诗的创作具有特定的时代背景,但诗人追求的爱情观对当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只有了解了诗人的爱情观,才能进行深层次的探讨与拓展。 教学难点:意象象征义的分析 二、说教法 精巧导入--创造美,激情诵读--感受美,仔细品味--领悟美的方法。 本单元是诗歌单元,虽说学生在小学、初中就已经接触过诗歌,但大多都比较浅显,因此,怎样引导学生从诗歌语言文字描绘的形象出发,结合对作品创作 背景和创作意图的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想象和联想,体会诗中的情思和意味,培养良好的读诗趣味是本单元的主要教学任务。我认为教学本文的关 键是阅读、欣赏、讨论与比较,即在反复诵读的同时,以讨论探究比较的方式感悟、理解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平等又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因此,我

致橡树-教案

《致橡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理解诗人独立平等、互依互助、既尊重对方,又珍视自身价值的爱情观。 2、了解诗歌中“橡树”和“木棉”这两个中心意象的含义和象征手法。 3、初步体会朦胧诗的特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人独立平等、互依互助、既尊重对方,又珍视自身价值的爱情观。 教学难点:了解诗歌中“橡树”和“木棉”这两个中心意象的含义和象征手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你从课题的三个字中读到了什么? 2、课题中的“致”能否改成“给”?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师范读,生补全课题 致橡树 2、自由散读要求: (1)读准字音,初步体会情感 (2)思考:木棉对橡树倾诉了什么? 三、深入研读,理解诗歌 1、齐读诗歌,思考:木棉是如何向橡树表白自己的爱的? 2、仿写诗歌 ①甚至日光,。甚至春雨,。 ②甚至(补充一个意象),。 3、木棉和橡树之间的爱情是怎样的呢?找出诗中体现橡树、木棉关系的诗句,并分析体现了怎样的爱情观。 4、配乐朗读,读出情感 四、拓展延伸感受诗歌之美 1、比较阅读《简·爱》片段,思考:这段话与课文有何共同点?不同点? 2、小结朦胧诗特点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何收获? 六、布置作业: 1、为诗歌配上合适的音乐,配乐朗读诗歌 2、完成学案“内容理解”部分 3、选做:木棉向橡树表达了心声,那么,橡树听了这些,会有何感想呢?假如你是那棵橡树,你会向木棉说些什么?请以《致木棉》为题,写一首小诗或一篇短文(2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致橡树(舒婷) 否定肯定 凌霄花攀附型独立平等 鸟儿痴恋型爱情观心心相印木棉 泉源、险峰日光、春雨奉献型风雨同舟 相知相依 追求独力人格尊严 教案说明: 诗歌教学,还是要回归诗歌的本真,通过朗读来促进学生的理解。本次教学,我把教学目标确立为1.理解诗人独立平等、互依互助、既尊重对方,又珍视自身价值的爱情观。2. 了解诗歌中“橡树”和“木棉”这两个中心意象的含义和象征手法。所以我主要采用了朗读教学法,指导学生如何有感情地反复朗读,从而读出诗人在诗歌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态度。同时,也引导学生抓住字词来揣摩情感,了解诗歌中“橡树”和“木棉”这两个中心意象的含义和象征手法。最后通过与小说的比较阅读,感受表达同样内容的情况下,朦胧诗的特点。帮助学生通过一篇的学习把握一类文章的阅读方法。

致橡树教案

致橡树教案To oak

致橡树教案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说课稿是为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教师在吃透教材、简析教材内容、教学目的、教学重点、难点的基础上,遵循整体构思、融为一体、综合论述的原则,分块 写清,分步阐述教学内容,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本教案根据幼儿园说课稿标准的要求 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小学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 想和计划。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教案中对每个课题或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板书内容,教具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各个教学步骤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等等,都要经过周密考虑,精 心设计而确定下来,体现着很强的计划性。下面是小泰为大家收 集整理的关于致橡树教案,欢迎大家参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反复诵读诗歌,体味诗歌情感基调; 2、背诵诗歌。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把握诗歌内容,通过诵读领悟诗歌情感。 情意目标:培养学生独立、自尊的人格和高尚的审美情操, 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美读诗歌,抓住诗歌意象,把握诗歌内容,领会诗歌 情感; 难点:感悟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平等、相互依存、亲密无 间的爱情观。 教学方法:美读、美感、美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苏芮演唱的《牵手》) 大家一定被这首歌感动了,是啊,牵了你的手,今生就要一 起走。从这首歌中我们听到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那份坚 贞执着的爱情。爱情也是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极尽才情歌颂她的美好,表达自己的爱情观。从“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中我们感受到了相依相存 的爱情,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中我们读到了浪漫凄美的爱情,今天我们一起来聆听一位新时代女性当代朦胧派女诗人舒婷的爱 情宣言《致橡树》。 二、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诗歌,把握诗歌情感基调。 师:欣赏诗歌要在诗人设置的意境中品味把握意象,而品味 离不开朗读,有没有哪位同学愿意给我们展示一下你对这首诗歌 的个性诵读?(配乐)

致橡树(公开课)教案

十七、《致橡树》公开课教案 时间:二0一三年四月十五日地点:现代一二级技能高考班讲授人:刘焕泉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中运用的象征手法。 2、通过反复朗读,加深对诗歌内容的把握。 3、通过分析意象,强化对作者爱情观的理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二、教学难点: 1、理解朦胧诗含蓄朦胧的意象。 2、诗歌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表现手法。 3、从韵律美、语言形式之美、意境意象之美鉴赏诗歌。 4、理解作者的爱情观,从而对学生爱情观的树立有所引导 三、课型:公开课(配乐朗诵) 四、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步骤: 1、导入: 爱情,在古今中外的文学史上是一个亘古不衰的题材。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在演绎着爱情的故事,有多少人在享受着爱的甜蜜,又有多少人在承受着爱的痛苦。有一部电影则忍不住困惑地问道——《爱情啊,你姓什么?》,是的,爱情啊,你究竟姓什么呢?什么样的爱情才是真正的爱情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舒婷的《致橡树》,相信学过之后会有收获。 2、作者介绍: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生,福建省福州市人。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写有许多著名的朦胧诗,如《四月的黄昏》《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双桅船》《也许》等。其中《双桅船》获中国作协第一届全国新诗二等奖,《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1980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 3、朦胧诗: 产生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内容含蓄隽永,形式虚实相生,

它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创造一种朦胧的艺术形象或意境,从而诱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代表诗人还有顾城、北岛等。 4、分析课文: (1)这位朦胧派代表诗人的爱情宣言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屏神静听那来自心灵深处的真实表白。(先听录音,再订正读音,再请同学们齐读。) (2)作者否定了哪几种爱情观?为什么? 让我们先听听美丽的木棉树的回答吧!她说:爱情不应该是这样的。 ①老师范读。 ②分析(板书): A、首先,攀援的凌霄花。 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炫耀自己),为了追求高贵的地位,不顾一切地向上爬,完全置自身的人格尊严于不顾,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情?这是一种“极力攀附”的爱情。木棉对这种爱情态度鲜明,立场坚定,坚决予以否定。课文中有三个字:“绝不像”!其中哪一个字可以体会到作者决心之大?绝! B、其次,痴情的鸟儿。 为绿阴重复单调的歌曲的鸟儿,木棉树又抱有什么样的态度呢? 课文中也有三个字,“绝不学”!因为这种鸟儿是单方痴恋,只知为对方歌唱,却忘了用自己的歌喉为自己歌唱。她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不知道在爱对方的同时“我是我自己的”,只知依附在橡树的阴影之中,却不愿飞出橡树的庇护,不愿飞向属于自己的自由天空。所以,这是一种“只知痴恋”的爱情。 C、接下来,诗人又分别列举了“泉源、险峰、日光、春雨”。这些事物在其他文学作品中大多属于被赞美对象,那么在本诗中木棉对它们的态度呢? 同学们回答:“也不止;不,这些都还不够!” 虽然不象前两种全盘否定,但也表示了自己的遗憾。因为它们为了橡树的蓬勃生长,无怨无悔地奉献、给与,却忘了给自己一个独立的世界、创造自身价值的机会,这种自我牺牲固然可嘉,却也难免令人遗憾。所以,这是一种“一味奉献”的爱情。 扩展:作者在写到“日光”“春雨”这两个意象时,不像前面是完整的句子。如果让你补

高中语文《致橡树》说课稿范文

高中语文《致橡树》说课稿范文 一、说教材和学情 (一)教材分析 文革结束后,我国文坛进入了一个百花齐放的春天。“朦胧派”诗歌作品和诗人群体 的出现以及围绕“朦胧诗”展开的论战,是当年极具轰动效应的文坛大事。舒婷的这首脍 炙人口的《致橡树》,正是当年“朦胧诗”的代表作。 《致橡树》是一首爱情诗。作为“朦胧派”的诗作,它不象常见的爱情诗那样直抒胸臆,它跳出一般爱情诗的窠臼,摆脱情网中人的意乱情迷,以局外人的身份观照爱情,对 爱情的本质进行了一番理性的拷问与判断。 诗人以“不,这些都还不够”为转折点,把这首诗分为前后两大部分。前一部分表达 了诗人对传统认可的爱情模式的批判、摈斥,后一部分抒发了作者对心目中理想爱情的渴望、憧憬。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文章的情感,知道行道树的形象就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学习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与鉴赏的要求是:“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 陶冶性情,涵养心灵,养成高尚的审美理想和高雅的艺术趣味”;“学会鉴赏文学作品, 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 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时代精神,藉以了解人类丰富 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地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加深对个人与社会、自然、国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编者正是按照课标 的要求把诗歌的阅读与鉴赏安排在高中一年级的开始阶段,作为必修课。本节课应当紧紧 抓住审美这个中心展开加教学。不宜繁琐地条分缕析,而应当整体地将朦胧诗的美感方式 和美感作用通过审美的方式让学生得到情感上和心灵上的陶冶,养成高尚的审美理想和高 雅的艺术趣味。 (二)说学生情况 水平三快速跑的教学,是在水平二走和跑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水平二同类教材的 发展、变化和重新组合。教材内容是一些比较简单的动作,没有过细的技术要求。但是, 教材的内容和形式要突出多样性、娱乐性、合作性、竞争性、趣味性的特点,内容与生活 相联系,通过多种方式的游戏,使学生在活动中掌握基本的快速跑技术和技能,发展位移 速度,灵敏、反应、协调等身体素质,培养跑的正确姿势,发展快速跑的能力。以身体练 习为主,在活动中使学生身体、心理、社会适应三者都得到进步。

《致橡树》说课稿

《致橡树》说课稿 英国教育家罗素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是获得运用知识的艺术。”《致橡树》是当代诗歌名篇,有很强的抒情性,美文就应该美的艺术去教。 一、说对教材的理解 1.教材说明。本套教材安排了四个文学作品单元,目的是在初中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文学作品阅读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阅读欣赏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一册是诗歌欣赏,二册是散文欣赏,三册是小说欣赏,四册是剧本欣赏。 2.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致橡树》是人教版职高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五单元的讲读课文,这个单元是诗歌阅读与欣赏。本单元所选三篇课文和选学的一篇课文作者、时代、题材、体裁不同,风格差异比较明显,但都是比较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毛泽东的《词二首》让人领略一代伟人的豪情;〈炉中煤〉奉献了作者一颗火热的爱国心,让人激情四射;《致橡树》则是一首当代朦胧诗,与学生的时代比较贴近,更有助于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共性,感受诗歌的魅力,同时为下一篇自读欣赏〈再别康桥〉做好铺垫。 3.教学目标。教学本文的关键是阅读、欣赏、领悟,即把握作品形象,感受作者倾注于其中的情。这是一个阅读者(审美主体)对阅读对象(审美客体)接触、靠拢,逐渐融合的过程,符合《大纲》“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能力”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明确目标,引导学生去理解、掌握,最终能运用。据此我确定如下目标: 知识目标:知识点1:积累本文的生字、生词(识记);知识点2:了解本文作家作品(了解);知识点3:掌握本文所运用的写作手法(理解、分析)知识点4:理解作者的爱情观(理解、拓展)。 德育目标: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及人生观 美育目标:感受作品浓厚的抒情氛围 “知识目标”是本节课中要求学生整体达标的,对部分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则要求此基础上进行拓展。这是根据集体教学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结合教学重点与学生实际而确立。德育目标的实施则贯穿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作者通过浓郁的抒情氛围塑造了“橡树”和“木棉”两个生动、优美的艺术形象,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因而确定以上美育目标。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的爱情观 依据:本文的创作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但作者追求的爱情观对当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只有理解了作者的爱情观,才能进行深层次的探讨与拓展。 教学难点:象征的表现手法 依据:本诗之所以具有如此强烈的感染力,正是因为诗人不满足于对现实世界的简单的自我观照,而是通过感情化的具体意象,使感情的积淀和理智的渗透相结合,扩大了诗的表现领域。而对于学生来说,这就是一个难点了。 二、说教法学法 1.学情分析该班是文秘专业班,女生多,男生少,他们对形象的、感性的东西更感兴趣。总体上来说,课堂纪律较好,能积极思考问题,部分学生思维很活跃,敢于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女生的学习成绩及学习习惯男生好。针对本班实际情况,制定以下教法学法: 2.教法采用“四步教学法”:精巧导入——创设美,激情诵读——感受美,仔细品味——领悟美,联系实际——发现美。阅读教学,除增加学生的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和智力之外,还应该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情操,寓德育于美育中。在这方面,语文学科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课本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如何使审美主体(学生)感知审美客体(作

高一语文说课稿之《致橡树》

高一语文说课稿之《致橡树》 高一语文说课稿之《致橡树》 各科成绩的提高是同学们提高总体学习成绩的重要途径,大家一定要在平时的练习中不断积累,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一语文说课稿之《致橡树》,希望同学们牢牢掌握,不断取得进步! 一、教材分析 1、知识内容 本课包括的主要内容有《致橡树》内涵的把握,象征手法的运用。 2、地位和重要性 《致橡树》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第一册的必修内容,是高考考查的内容范围;通过对这一节的学习,既可以让学生了解关于舒婷关于朦胧诗的知识,又可以加深对意象概念、象征手法的理解,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人生观。 3、教学目标 根据《致橡树》一课的教学大纲及它在高中语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按照三个维度设计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初步了解作家作品,加深对当代诗特点和发展趋势的认识。 (2)能力目标: 继续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初步培养学生仔细品味意境与情感的能力及作品评价能力。 (3)情感目标: 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培养独立自尊的伟大人格及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4、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理解诗歌中鲜明而又各具特色的意象. 理解诗歌中蕴含的丰富而又深刻的哲理. 难点:

体会诗歌物中含情、情景交融、意味隽永、质朴晓畅等特色。 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与主题。 5、课时安排 1课时 二、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我采取诵读感悟法、探究式阅读法以及多媒体教学方法。 这一节属于意象比较强的一节课,因此首先我布置学生预习,对有疑问的地方划上着重号,在上课开始时通过放配乐朗诵、学生齐读、个别同学单独读等方式使学生对诗歌大意有初步的了解。 然后提出问题,与学生共同探讨。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师生共同讨论的学习方法;运用设问、反问、疑问的教学语言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的思维活动紧跟上老师的教学思路,学生才有可能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学习的主导。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思维充分调动起来,对问题产生深刻的思考、探索,在此时教师再稍作一点点启发、点拨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体现了素质教育中能力的培养。 多媒体投影可以加大一堂课的信息容量;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鲜明地得到展示。 三、学习方法 诗歌可以点燃生命的激情,升华人的的情感价值和理想境界。基于此,中学阶段必须帮助学生掌握科学鉴赏新诗的方法,培养学生通过意象解读新诗的能力。 重美读是新诗的重要学习方法。诗歌的美感是自己体会出来的。学生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学习过程中通过阅读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来不断加深、强化,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始找出意象、分析意象。 诗通过意象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所以解读诗歌的关键在于意象的准确把握与深刻理解。意象即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同一种事物在不同诗人眼里有着截然不同的含义。凌霄花在舒婷的诗中是攀附权贵的象征,是被完全否定的,但其有向上攀缘的特征,完全可以作为百折不挠、积极进取的象征。意象掌

《致橡树》说课稿

一份洋溢着爱的独立宣言 ——《致橡树》说课稿 《致橡树》是当代蒙胧诗派的代表诗人舒婷的代表作。我将分别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设计:一是关于教学目标与重难点的确定,二是关于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三是关于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关于教学目标与重难点的确定 1.本课的地位和作用:《致橡树》是中职语文人教社基础版第一册诗歌阅读与欣赏单元的第四首诗歌。这个单元的诗歌由于作者、时代、题材、体裁不同,风格差异明显,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把握诗歌共性基础上,学会欣赏不同类型的诗歌作品。《致橡树》则是一首当代朦胧诗,与学生的时代比较贴近,更有助于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共性,感受诗歌的魅力。 《致橡树》也是当代女诗人舒婷创作的一首爱情诗。通过象征手法展示富有时代气息的爱情追求,表达的是平等独立而又紧密结合、相互依存的爱情观。表明作为女性在爱情生活中应该采取的立场和态度。即使放眼今天,这首诗仍然熠熠生辉,具有鲜明的教育性和艺术美感。 2.学情分析:中职学生缺乏良好的朗读习惯,很不利于诗歌的鉴赏,因此通过创造情境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另外,中职学生大多对爱情有了一些的感知,对爱情题材关注较强但又有所回避。 3.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我认为教学本文的关键是阅读、欣赏、领悟,即把握作品形象,感受作者倾注于其中的感情。据此我确定如下目标: (1)知识目标: A.掌握本文所运用的写作手法 B.理解作者的爱情观 (2)德育目标: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及人生观 (3)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水平 4.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的爱情观 本文的创作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但作者追求的爱情观对当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只有理解了作者的爱情观,才能进行深层次的探讨与拓展。 5.教学难点:象征的表现手法 本诗之所以具有如此强烈的感染力,正是因为诗人不满足于对现实世界的简单的自我观照,而是通过感情化的具体意象,使感情的积淀和理智的渗透相结合,扩大了诗的表现领域。但象征手法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是一个难点。 二、关于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诵读,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加深对诗歌内涵的理解,还能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诗歌的语言是按一定的规律进行组合的,具有和谐上口、铿锵悦耳的音乐美,这一特点告诉我们,在教学时应充分发挥诵读的作用。 所以我把本课课型定位为朗读鉴赏课。 学习方式是“五步导读式”,即“精巧导入,创设美→激情诵读,感受美→探究阅读,领悟美→深情朗读,体验美→拓展阅读,发现美。” 在这五步中,我将采用“诵读鉴赏、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三、关于教学过程的设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