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学的复习资料

社会学的复习资料

社会学的复习资料
社会学的复习资料

社会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1、社会学:是研究社会行为与人类群体的科学,它主要是研究社会关系对人们态度和行为的影响以及社会是如何建构与变迁。

2、社会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知识背景是什么?

3、.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科学、社会关系

4、什么是“社会学的观点”?

(1)是人的社会性观点;

(2)是社会结构的观点;

(3)是社会价值的观点;

(4)是社会变迁的观点

5、社会特点:由人群组成、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为纽带。

6、社会的功能:整合功能、交流功能、导向功能、继承功能、发展功能。

第二章

1、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度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成为分析社会成员的过程。

2、个性调适:个性与社会价值标准吻合,能够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称之为个性调适或人格调适。如果两者脱节,不能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称之为人格解组。

3、自我:也称自我意识、自我观念,是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觉察和认识。包含的内容:生理状况、心理状况、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4、人的社会化的一般途径:家庭、邻里、学校、伙伴群体、工作单位、大众传播媒介

5、社会学的基本问题:人与社会的问题

6、社会化的内容:角色扮演、生活技能、科学知识、价值观念

7、社会化的条件: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学习能力、较长的生活依赖期

8、人的社会化的过程:幼儿期、儿童期、青年期、成年早期、成年期、中年早期、中年期、老年期(库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

9、同一时代的每个人的个性中都会有内在的包含民族性、阶段性、时代性等共

性。这是社会文化传递的结果,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民性,这是共性因素,是社会教化的结果。

10、人的社会化内容:

(1)促进个性形成和发展,培养完善自我观念

(2)内化价值观念,传递社会文化

(3)掌握社会技能,培养社会角色

11、社会化的机制:

(1)社会教化

(2)个体内化:观察学习-认知加工-角色扮演-主观认同-自我强化

(3)社会----个体

12、值得研究的若干社会化问题:

(1)当代中国家庭的变迁(主要是结构和功能)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2)网络依赖对人的社会化影响

(3)社会化角度剖析当代中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4)社会化角度看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第三章

1、社会群体:

(1)广义:泛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体。

(2)狭义:指由持续的直接的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

(两个基本要素:人群、持续的社会互动)

2、概念区分:

(1)聚集体(集群):可能有共同的规范、但相互可能不认识

(2)社会类属:不构成社会结构、成员之间不必相互认识、不必交往、不必有共同的规范利益

3、我们为什么形成群体?

(1)工具性需要:群体帮助其成员去做那些不容易单独完成的工作

(2)表意需要:群体帮助其成员实现情感欲望,通常是提供情感支持和自我表达的机会

4、社会群体的特征?

社会群体特征:有联系的纽带、有持续的相互交往、有群体规范(明确的成员关系、持续的互动关系、一致的群体意识和规范、一定的分工协作、一致的行动能力)

5、社会群体的类型

(1)初级群体

A、特征:规模小、有长期的、经常的面对面互动、成员具有多重角色、表现全部人格特征、成员之间有情感的交流、成员难以替代

B、功能:承担着社会化的任务、满足人们的感情需要、维持社会的稳定

C、主要类型:家庭

D、邻里:生产上的互相合作、生活上的守望相助、青少年的社会化、社会控制的功能、邻里还是人们交流思想、联络感情、满足精神需要的场所

E、伙伴群体:儿童游戏群、青少年朋友群

(2)次级群体:为了某种特定的目标集合一起(规章制度、间接互动、成员较多)

(3)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4)内群体和外群体

A、内群体:具有“我们”的利益和“我们”的感觉

B、外群体:内群体成员之外的其他任何“别人”

(5)成员群体与参照群体

A、成员群体:个体为其正式成员的群体

B、参照群体:作为比较的标准的群体、希望加入的群体、个人以其价值和观念为行为准则的群体

6、什么情况下,群体或个人以外群为参照群体?

团结程度、所得的满足、生存能力和适应能力、社会流动性,对比对象多了7、群体的凝聚力(发展的三个层次)

(1)人际吸引(2)成员对群体规范的遵从(3)目标内化

8、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

(1)成员的共同性(2)群体规模的大小

(3)群体与外部的关系(4)成员对群体的依赖性

(5)群体的地位(6)信息的沟通

(7)领导的能力(8)群体成熟度

第四章

1、家庭:是建立在姻缘关系基础上的人类共同生活的社会群体,是人类的生育体制,是姻缘关系和血缘关系长期演变的产物。

2、家庭结构的分类

(1)核心家庭的群体组织:两个成年人与他们亲生或领养的孩子一起住在一个家户里。传统意义上:以女性和男性婚姻关系为基础

(2)扩展家庭(主干家庭):

(3)联合家庭

(4)其他家庭

3、亲属制度纽带:是指个体之间的关系,这种联系或是通过婚姻而形成,或是

通过连接血亲的血统关系而确立

4、家庭的功能:社会化、情感需要、性的规则、社会安置、经济合作

5、世界范围内正在发生的最重要的变迁:

(1)家庭和其他亲属群体的影响力正在衰落

(2)自由择偶渐呈普遍趋势

(3)包办婚姻越来越少见

(4)妇女的权利广泛被承认

(5)同性伴侣关系逐渐被人接受

(6)儿童权利扩展

(7)家庭内部的不平等问题

(8)工作家庭何以两全

(9)家务(10)亲人暴力问题(11)儿童性虐待(12)家庭暴力

6、未来家庭趋势

(1)高离婚率、低结婚率(2)单亲家庭和继父母家庭的增长

(3)生育率下降(4)未婚同居者增加

(5)单身户增加(6)妇女在家庭中地位的变化

第五章

1、社会组织的概念:人们为了追求某种特定的目标实现某种特定的功能而有意识的起来的具有比较严密结构的制度化的次级群体,政党、政府、军队、企业、学校等。

2、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

(1)一定数量的成员

(2)特定的活动目标

(3)明确的规章制度

(4)权威的领导体系

(5)一定的物质设施

3、社会组织的外部关系

(1)组织的环境:社会组织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2)社会一般环境:影响某一特定社会中一切组织的环境

(3)工作具体环境:直接影响个别组织的环境

4、组织与环境的关系

(1)横向组织体系:性质地位相同或性质地位不同功能互补

(2)纵向组织体系:性质相同、地位或层次不同

(3)综合组织体系

5、组织的冲突与协调

(1)通过组织协调、预防和解决组织冲突。

(2)冲突的存在既有破坏性的一面,又有建设性的一面

6、社会组织的运行:组织中的激励、组织中的政治、权利和权威是基本要素

7、社会组织管理理论

(1)传统组织管理理论

(2)行为组织管理理论(霍桑实验)

(3)现代组织管理理论(组织系统理论、组织权变理论、组织环境理)

8、社会组织管理方式

(1)家长制的管理方式特点:

A、组织内部的权利集中于最高领导人手里

B、最高领导人或管理者基本上凭个人经验进行管理

C、管理行为有较大的随意性

D、分工不明,责任不清

E、组织中缺乏严格的办事规则,没有明确的组织规范,或者正式规定的组织规则形同虚设

F、任人唯亲,因人设职

(2)科层制的管理方式特征:

A、具有明确的规章制度

B、实行专业分工

C、组织中的职务分等,权利分层

D、任职资格要通过考核和任命

E、按正式规则发生公务关系

四个基本属性:1.正规性2.非个人性3.专业技术性4.权利垄断性

第六章

1、社区: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

2、社区的构成要素

(1)一定数量的人群

(2)一定范围的区域

(3)一定的生产和生活服务设施以及其他共同资源和共同利益

(4)一定的共同活动和互动以及相应的公共管理权威和社会规范

3、社区的服务功能(社会的本质功能)

(1)社会化功能(2)社会控制功能(3)社会参与功能(4)社会互助功能4、社区服务:是社区社会服务或社区中的社会服务的简称,其内涵是福利性、公益性的社会服务,对象是社区居民。

5、社区服务特征

(1)福利性(2)公益性(3)群众性(4)互助性(5)地缘性

6、社区服务的起源与发展(中国)

(1)单位制的变化(2)社会流动加剧(3)农民进城

(4)老龄化趋势(5)下岗失业问题(6)家务劳动社会化

7、社区服务内容

(1)社会的福利服务(2)便民服务(3)社区与单位的相互服务

8、社区管理:指一定的社区内部各种机构、团体或组织,为了维持社区的正常秩序,促进社区的发展和繁荣,满足社区居民物质和文化活动等特定需要而进行的一系列的自我管理或行政管理活动。

9、社区管理的内容

(1)对社区居民和社区内各种组织的公共行为的管理

(2)对社区内各种公共事务的管理(绿化、治安、环境)

(3)承担和配合政府事务

10、社区管理体制:核心是政府和社区组织的关系。构筑强政府与大社会相结合的社区管理体制衡量社区“大社会”的标准。

11、社区管理机制和手段

(1)政府行政管理和居民自治管理(2)依法管理

(3)民主管理和居民参与(4)管理与服务

(5)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

12、社区参与:

(1)主体:社区居民(2)客体:社区的各种事务

(3)动机:公共参与精神(4)目标取向:社区发展和人的发展13、社区参与的意义

(1)通过社区参与社会管理,实现公民权利

(2)民主管理社区,实现社区发展

(3)聚集民智民力,促进城市和谐

(4)培养市民精神,开发社区居民创造力

(5)丰富社区生活,促进社区文化建设

14、社区组织和社区参与

(1)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2)业主委员会

(3)志愿者协会(4)文化娱乐性社团

(5)村民委员会

15、当前我国城市社区参与问题

(1)影响居民社区参与的因素(2)社会格局变化速度太快(3)社区与居民的利益相关性不显著(4)政府与社区职能划分不清楚(5)社区居民们的异质性(6)传统的依赖政府意识

16、农村社区的结构要素

(1)血缘关系(2)自然资源和环境(3)权威与规范(4)市场

17、农村社区的结构单位

(1)家庭(2)宗族(3)各种社会团体(4)社区公共权威组织(5)作为一个共同体的村落社区

18、城市社区结构要素

(1)分工(2)区位(3)文化(4)权力(5)技术

(6)法律和制度(7)社区行动

19、城市化的意义

(1)吸收剩余劳动力,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

(2)有利于改善地区的产业结构

(3)城市化与工业化是相互影响的

(4)城市是区域科技和文化的中心,提高了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

(5)城市文化影响乡村的生产和生活

第七章

1、文化:是人类所制造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成果,它包括人类创造的器物和其他物质产品,技术和知识规范和习惯、信仰和价值等。

2、文化的特征

(1)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不能通过生理遗传的、形成文化的力量不在于个人)(2)多样性

(3)象征性

(4)传递性(纵向:一代传一代横向:不同领域、民族)

(5)变迁性(动态性):

3、自然条件的变化、发明与发现、文化传播:文化融合、文化冲突(宗教)

4、文化的区分: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精神文化)

5、主文化与亚文化

(1)主文化:占主导地位,被社会大多数人所接受

(2)亚文化:民族亚文化(走婚)、职业亚文化(教师节)、越轨亚文化(恐怖分子,法轮功)

6、主文化与反文化、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

7、文化结构

(1)文化物质(文化元素):文化物质是指组成文化的基本要素或最小单位(2)文化丛(文化特质丛)

(3)文化模式

8、文化的功能

(1)整合功能:价值整合、规范整合、结构整合

(2)导进功能

(3)传递功能

9、文化的相关问题

(1)文化中心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

(2)文化堕距(文化滞后):由互依赖的各部分所组成的文化在发生变迁时,各部分变迁的速度是不一致的,有的部分变化快,有的部分变化慢,结果就会造成各部分之间的不平衡、差距、错位,由此造成社会问题(案例分析题)

第九章

1、社会问题:指社会中发生的被多数人以为是不合需要或不能容忍的事件或情况,而需要运用社会群体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

2、社会问题构成要素

(1)必须有一种或多种社会现象产生失调情况

(2)影响了许多人和社会生活

(3)调引起社会多数成员的注意

(4)调必须运用社会力量才能解决

3、社会问题特征

(1)普遍性和变异性(2)复合性和周期性(3)破坏性和集群性

4、社会问题类型

(1)普遍性社会问题和特殊性社会问题

(2)结构失调性社会问题(老龄化)与功能失调性社会问题(人口基数大)5、社会问题的理论研究

(1)社会整合理论(迪不克姆):机械团结

(2)文化失调理论(奥格本):文化滞后、文化堕距

6、环境问题:生态环境问题和社会环境问题

7、当今世界的环境问题

(1)全球气候变暖(2)生物多样性锐减,臭氧层破坏

(3)建构主义模式(4)臭氧层破坏和损耗

(5)酸雨污染(6)土地荒漠化

(7)水资源危机(8)森林植被破坏

(9)海洋资源破坏和污染

8、贫困问题

(1)贫困:是由于收入不足而导致的生活匮乏的状态

(2)刘易斯:贫困文化是一种亚文化

(3)贫困处境论:更为关注穷人之所以成为穷人的特殊处境,不像贫困文化论将贫困的责任推向穷人自身

9、社会问题与社会热点的区别:

(1)受关注的时间长度不同

(2)性质不同:社会问题-危害性;社会热点-积极、消极作用

(3)表现形式不同:社会问题-显性、隐性;社会热点-显性

(4)涉及范围不同:社会问题关注公共麻烦;社会热点关注个人或社会的发展问题或新的价值观念

(5)推动者不同:社会问题是社会学者;社会热点是传播媒介

10、六大社会问题困扰中国的发展

(1)农民失地引起的社会矛盾加剧

(2)就业局面依然面临长期困难

(3)反腐败要注重政治体制改革

(4)减少贫困仍然是新世纪重任

(5)可持续增长受到资源能源和环境的严重制约

(6)注意经济快速增长时期的社会心态变化

第十章

1、社会分层:依据一定的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与现象。

2、社会分层的方法

(1)主观法:自我评价法

(2)声望法:一句社会声望来分层

(3)客观法:收入财富的多少

3、历史上的分层制度:奴隶制度、种姓制度、庄园制度

4、社会流动:个人或社会群体从一种社会地位到另一种社会地位的转变

(1)垂直流动:是指人们从一种地位向另一种较高或较低的地位的变化,是人们在社会分层结构中不同层次之间的纵向流动。

(2)水平流动:是指人们从一种地位向另一种大致相同的地位的流动,是人们在同一社会层次上的横向流动。

(3)代际流动:也叫异代流动,是指同一家庭中上一代成员和下一代成员之间的地位变化,包括垂直的变化和水平的变化。

(4)代内流动:通常也以职业地位为标准,以个人最初的职业为参照基点,以最后的职业为终点,考察处于两点之间的地位变化。

(5)向上流动的决定因素:

A、个人因素:先赋条件和自致条件

B、社会因素:就业制度、就业机会、社会资源分配状况、政策形式

(6)向下流动:意味着社会成员社会地位的下降(失业、退休、免职)社会原因、正常的职业地位、惩罚、得不到教育、早婚、孩子等

5、社会流动的社会功能

从社会层面来看:

(1)调整社会阶层之间的关系,加强社会整合

(2)促进社会分层体系的最量变,形成合理的社会结构

从个人和群体的层面:

(1)改变社会成员的社会地位,激发社会成员的社会成员的社会活动的积极性(2)形成开放的社会结构,建立社会成员之间的平等关系

6、影响社会流动的因素

(1)经济结构:社会经济结构状况、社会的职业结构

(2)社会结构:社会分层体系、社会继替规则、社区分化、组织分化等

(3)社会其他因素:教育结构、价值观念

社会学复习资料

1、举例说明并解释社会学想象力? 社会学想象力:是一种特有的心智素质,它思考人们实际上需要的是什么以及人们感到自己所需要的是什么,它能帮助人们运用所了解的情况发展理性,以清醒地总结世界上正在进行和将要发生的事情。社会学的想象力是一种心智品质,这种品质可帮助他们利用信息增进理性,从而使他们看清世事,以及或许就发生在他们之间的事情的清晰全貌。社会学的想象力主张通过个人置身于所处时代及社会中,才能理解自己的经历并把握自己的命运。 举例:喝咖啡表象了什么?首先,喝咖啡并不只是一种提神的东西,它作为我们日常的社会活动的一部分还具有象征价值。第二,喝咖啡远远不止“喝”那么简单,咖啡是一种含有咖啡因的饮品,对大脑有刺激的作用。许多人和咖啡是为了提神。第三,某人喝了咖啡就等于卷入了遍及世界的一种复杂的社会和经济关系。第四,饮用一杯咖啡的行为足以推定过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它的存在牵涉到了西方曾经对于南美和非洲的殖民。最后,咖啡还是当代许多关于全球化、国际贸易、人权和环境破坏的争论的焦点。 2、举例说明并解释社会群体? 社会群体泛指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的集体。社会群体的本质在于其内部具有一定的结构,即由规范、地位和角色所构成的社会关系体系。应当注意的是,并非所有人群集合体都是社会学意义上的群体。如,剧场里的观众,公园里的游客,商场里的顾客等,他们虽然是在同一时间出现在同一地点的一群人,但不是社会群体。同样一类人,他们之间如果不发生社会互动,不进行密切的社会交往,就不能称作社会群体。相反,如果同龄人之间、同职业的人之间发生了稳定的、相当密切的交往活动,产生了有别于其它类型人的社会共同体,这种统计学上的群体也就成了社会学意义上的群体。 举例:以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集体是氏族、家庭一类群体;以地缘关系结合起来的集体是邻里一类群体;以业缘关系结合起来的则是各种职业群体。 3、说明并评价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的代表性的观点。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归纳起来,不外乎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研究人类社会或研究社会整体的。持有此种观点的就是社会学创始人法国社会学家奥古斯特?孔德。作为社会学的开创人,孔德设想应该有一种能够具有自然科学实验那种精确程度的方法,用以研究(主要是证明)有关人性和社会秩序方面的问题。也就是说,孔德认为人自己可以认识、研究、掌握和改造社会。这样,社会学总的说来是以实证的方法去研究人和社会,而由于人兼有研究者和被研究者双重身份,相对说来,“社会”就成了社会学研究的规范对象。 第二种类型:社会学是研究社会某个领域的。现实社会中的各个侧面或领域,如社会组织,社会制度,社会秩序,社会关系都可以作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这种观点的代表人是德国的社会学家齐美尔,他认为社会学时研究是社会交往形势的科学,认为社会学家应该从日常生活的交往关系中提取一般的交往方式,并加以适当归类,然后再对这些抽象形式进一步考察。虽然齐美尔没有把社会关系作

[笔记]《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

[笔记]《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汇总 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 1(社会学定义: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体系: 社会指标,是衡量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的标准。 社会指标体系,是指为综合反映和说明社会或某一方面社会状况而设计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社会指标。 3(当前中国社会要实现良性运行,应注意创造哪些条件,研究哪些问题, 1)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一般的说,数量适度、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的人口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 2)生态环境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另一个基础条件。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样是社会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保护生态环境与控制人口一样,是我国基本国策。 3)经济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性条件。要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必须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4)社会运行的政治条件。就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来说,政治状况如何,对社会运行有直接的影响。 5)社会运行的文化与心理条件。如果我们把人口、环境、经济等条件视为社会运行的物质条件,那么文化心理条件则可视为一种精神条件。 6)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 7)迟发展社会与迟发展效果。

4(社会运行机制: 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 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 5(科塞:“社会安全阀”机制: 社会安全阀机制:让冲突在一个社会中制度化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化解或减弱冲突的力量,使之不至于发展到对社会造成严重震荡的程度,从而保证必要的社会整合。 6(社会整合之:“认同性整合”、“互补性整合”: 认同性整合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当人们将某一种利益与自己的个人利益紧密相连、产生一致性认同时,就会努力去维护这种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在共同利益的引导之下,社会成员将会凝聚为一个联系十分紧密的社会整体,这就是认同性整合。 互补性整合是建立在特殊利益基础之上的,是由于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的异质性和相互需要而产生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促使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凝聚为社会整体。 7(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 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是指社会有机系统为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按设定的标准和程序将社会资源分配给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以实现其认同的社会目标的作用原理和作用过程。简言之,激励机制就是社会引导其成员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8(社会运行的控制机制(社会控制): 社会控制是指社会通过各种因素,运用各种方式,调动各种社会力量,促使社会个体和社会群体能有效的遵从社会规范,从而达到维持社会秩序,实现社会运行目标的目的。 9(社会保障:

(完整word版)教育社会学的复习资料

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 1、什么是教育社会学?学科地位?概念:教育社会学是主要运用社会学原理与方法对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层面进行“事实”研究的一门学科,是社会学与教育学的中介学科。 性质与地位: ⑴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 ⑵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学的特殊理论学科;⑶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与社会学的中介学科: ①中介学科并不等于“事实与规范兼有学科”; ②中介学科也不等于“边缘学科”。 2、教育社会学的独特观点从社会学的角度来把握教育现象的意义教育社会学是将教育的理解焦距对准在社会的因素上。团体力量对教育的影响甚巨(教育就是一种社会关系)教育必須呼应社会发展与社会的需求(适合社会目的、需要、促进社会进步)着重于公共议题的解决:教育问题不能个人化,而是属于公共的议题。 3、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事实判断、解释功能) 1)质的研究:指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的情景下采用多种收集资料的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的一种活动。 2)量的研究: 指通过实验、调查、测验、结构观察以及已有的数量化资料,对教育现象进行客观研究,并将所得结果作相应的统计推断,使研究结果具有普遍适应性的一种活动。 (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分别代表着教育研究方法中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质的研究代表着研究者以整体、深入为原则的研究方式和思维模式,其理论基础是建立在解释学、现象学和建构主义理论等人文主义的方法论基础上。量的研究代表着以客观、精确为原则的研究方式和思维模式,其理论基础是建立在实证主义的方法论基础上。) 4、孔德的相关理论⑴社会学之父:孔德 ⑵孔德的重要理念: 实证主义和社会有机体论 ①实证主义:实证主义是孔德确立的关于实证科学的哲学体系,被认为与神学、形而上学互不包容。将哲学的任务归结为现象研究,以现象论观点为出发点,拒绝通过理性把握感觉材料,认为通过对现象的归纳就可以得到科学定律。它把处理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作为其理论的中心问题,并力图将哲学溶解于科学之中。孔德认为人类非生而知万事万物,必须历经学习过程,从不同的情境中获得知识。透过直接或间接的感觉、推知或经验,并且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推论还没有经验过的知识。超越经验或不是经验可以观察到的知识,不是真的知识。②社会有机体论:孔德的社会有机体理论由三部分组成:社会秩序论、社会进步论和社会有机体理论下的方法论、伦理道德观、政治观和宗教观等。 5、韦伯科层体制 科层制组织,是人们为了达到组织的共同目标,将成员的职位按等级制原则依次排列,并明文规定每个人的岗位权限与职责;将权力依职能和职位进行分工和分等;运用技术知识,以法令、条例、民主参与等规则为管理主体的组织体系。这样的现代科层制组织就像地球绕着 太阳运转那样,既要围绕外部环境运转(外适应),又要自身不停地自转(内适应,或内协调)。宇宙,社会,同样都是一个系统科学。现代科层制组织就是这个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小动

社会学概论总复习重点(精心整理)

社会学概论总复习重点 一、社会学的含义: 郑杭生定义: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王思斌定义: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社会过程及其原因和规律的社会科学。 戴维波普诺定义:社会学是对于人类社会和社会互动进行系统、客观研究的一门学科。 老师PPT定义:社会学是一门对社会秩序和社会进步进行实证研究的学科。 二、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的联系: 1.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由最初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转变成为既密切又相互独立的并列关系。 2.社会学为社会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知识基础。 3.社会工作拓展了社会学理论知识的应用平台、并在实践中检验与丰富社会学理论知识与方法。 三、社会的定义: 1.社会唯实论(斯宾塞、迪尔凯姆、齐美尔) 社会是由各种制度和规范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外在于个人,并对个人具有强制性。“结构—功能角度) 2.社会唯名论(韦伯、吉丁斯)

社会只是单纯的名称,是人们的主观想象或抽象,而不是一个实体,只有个人才是真实存在的。(“社会行为”角度) 3.外在形态:社会是指享有共同地球和共同文化的相互交往的人口有机结合而成的人类共同体。 4.内在本质:社会是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一个社会关系体系或系统。 四、文化的含义: 1.广义: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2.狭义: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和观念方面的创造。 五、文化的特点:(老师PPT观点) 1.集体创造性(纯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只有人类制造的加工出来的东西才是文化。) 2.普遍性(具有广泛性,不是个人行为。) 3.象征性(具体的事物或者现象具有特定的文化含义。) 4.多样性(民族文化) 5动态性(具有传递性和变迁性) 六、“文化滞后” 1.英国社会学家威廉奥格本提出。 2.文化是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依赖的,当文化发生变革时,各部分变革速度不同就会不平衡,从而造成社会问题。 3.一般物质文化先于非物质文化发生变革。

社会学复习资料

导论 一、最早提出社会学的是---孔德 二、社会学的定义 定义:社会学是从综合性、整体性视角,系统研究社会结构和社会过程,深入揭示社会运行和发展规律的社会科学。 代表人物(严复) 1.社会学是用科学方法研究社会的治和乱、盛和衰的原因,揭示社会由此达到“治”的方法和规律的学问。 三、社会学的学科特点 1、整体性特点 2、综合性特点 3、科学性特点 4、应用性 四、社会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1、社会的转型与巨变。 2、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与帝国主义的出现。 3、资本主义建立后的社会问题、矛盾。 4、民众对正常社会秩序的渴望。 社会学产生的历史传统 1、英国功利主义传统 (1)一种个人主义的理论。 (2)经济人观点。 (3)社会学功能理论、理性选择理沦和交换理论的理论基础。2、法国大革命后的实证主义传统

(1)法国的实证主义传统。 (2)实证主义的意涵。 (3)反对迷信,提倡科学。目的是发现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自然法则。 (4)西方社会学理论发展最重要的传统之一。 3、德国的历史主义传统 (1)强调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差异。 (2)人类世界是被有意识选择的世界,不受自然法则的支配。(3)研究行为者的主观意图。 (4)研究社会内部的文化特征,社会成员所普遍认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5)各个社会文化传统的独特性。 4、美国的实用主义传统 (1)美国人的最大特点是讲求实用。 (2)美国人的第二个特征是鼓吹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的价值。五、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特点 1.坚持实践原则 2.坚持科学分析视角 3.坚持辩证思维方式 4.坚持研究方式的批判性 5.坚持理论视野的开放性

六、韦伯 韦伯和新教伦理(1)反对马克思经济是社会变迁动力学说,提出宗教是社会变迁动力。(2)提出社会学研究中的价值问题 七、芝加哥学派(城市研究) 城市社会学与定性研究方法的拓展 1、芝加哥社会学派的城市研究 2、芝加哥社会学派与中国社会人类学的渊源 八、社会学冲突 (1)理论主要来源于马克思的思想。 (2)人类社会的主要冲突源自人类所需资源的稀缺 (3)社会通常是在利益冲突之中整合在一起 九、符号互动论、 1)理论主要来源于马克思的思想。 (2)人类社会的主要冲突源自人类所需资源的稀缺 (3)社会通常是在利益冲突之中整合在一起 十、冲突论代表 (1)代表人物乔治·米德、库利、托马斯。 重视人的主观因素、强调人的双重性。 重视对社会微观层次的研究,强调个人的特殊性。 重视经验世界的考察,主张从生活经验中归纳出理论。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重点概念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重点概念汇总 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 1.社会学定义: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体系: 社会指标,是衡量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的标准。 社会指标体系,是指为综合反映和说明社会或某一方面社会状况而设计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社会指标。 3.当前中国社会要实现良性运行,应注意创造哪些条件,研究哪些问题? 1)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一般的说,数量适度、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的人口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 2)生态环境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另一个基础条件。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样是社会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保护生态环境与控制人口一样,是我国基本国策。 3)经济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性条件。要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必须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4)社会运行的政治条件。就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来说,政治状况如何,对社会运行有直接的影响。 5)社会运行的文化与心理条件。如果我们把人口、环境、经济等条件视为社会运行的物质条件,那么文化心理条件则可视为一种精神条件。 6)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 7)迟发展社会与迟发展效果。 4.社会运行机制: 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 5.科塞:“社会安全阀”机制: 社会安全阀机制:让冲突在一个社会中制度化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化解或减弱冲突的力量,使之不至于发展到对社会造成严重震荡的程度,从而保证必要的社会整合。 6.社会整合之:“认同性整合”、“互补性整合”: 认同性整合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当人们将某一种利益与自己的个人利益紧密相连、产生一致性认同时,就会努力去维护这种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在共同利益的引导之下,社会成员将会凝聚为一个联系十分紧密的社会整体,这就是认同性整合。 互补性整合是建立在特殊利益基础之上的,是由于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的异质性和相互需要而产生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促使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凝聚为社会整体。 7.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 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是指社会有机系统为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按设定的标准和程序将社会资源分配给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以实现其认同的社会目标的作用原理和作用过程。简言之,激励机制就是社会引导其成员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社会学复习资料

社会学复习资料 社会学: 社会学就是对人类的社会生活、群体和社会的科学研究。 个体是依据自己生活中熟悉的特征来看待世界;社会学则需要更广阔的视角。 1.社会学的视角 社会学想象力: “想象自己脱离了”生活中那些熟悉的惯例,从全新的角度看待他们。社会学家能够自如地跳出。 学习社会学: 以社会学视角看待离婚、失业问题。 ●个人困扰 ●社会大趋势 社会背景 ●社会结构:我们生活的社会背景不只是事件或行为的随机分类,而是以各具特色的方式 被赋予结构或模式。 ●社会结构每时每刻都在被个体重新构造 2.社会学思维的发展 1.理论与理论思路 ●事实性研究揭示了事物是如何发生的 ●理论建构抽象的揭示,说明广泛的经验 ●理论思路就是通过事实性研究来验证理论 2.早期理论家——奥古斯特·孔德 ●法国(1798—1857) ●创造了“社会学”这一术语 ●寻求建立一门关于社会的科学,说明社会世界的法则,所有学科都共享一种揭示普遍法 则的逻辑。 3.实证主义 社会学应该采用类似于物理学或化学的严格科学方法来研究社会 4.三阶段法则 ●神学阶段:宗教观念 ●形而上学阶段:文艺复兴时期,自然角度看待社会 ●实证阶段:哥白尼、伽利略和牛顿时期的科学技术作用 5.早期理论家——埃米尔·涂尔干 ●法国(1858—1917) ●社会学可以通过经验的方式检验传统哲学的问题,从而阐明这些问题 ●社会学第一原则:把社会事实当做物来研究 6.社会事实 ●社会学家采用社会方法不是用来研究个体,而是用来考察社会事实,即社会中塑造个体 的行动的诸多方面。 ●社会事实是外在个体的行事方式、思考方式和感觉方式,有其自身的实在,外在于个体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知识点。

1.社会结构:我们生活的社会背景不只是事件或行动的随机分类,而是以各具特色的方式被赋予结构或模式。 社会结构每时每刻都在被个体重新构造。 2.早期理论家----奥古斯特-孔德 创造了“社会学”这一术语 3.早期理论家----埃米尔-涂尔干 (1)社会事实:社会学第一原则:把社会事实当作物来研究,用社会方法来研究社会的对象。 社会学家采用社会学方法不是用来研究个体而是用来考察社会事实即社会中塑造个体的行动的诸多方面。 社会事实是外在于个体行事方式、思考方式和感觉方式,有其自身的实在,外在于个体的人的生活和感知。 社会事实对个体施加强制性力量。社会事实难以研究,不能被直接观察。 (2)社会团结和道德团结: 机械团结:分工程度低的传统文化以机械团结为特征。机械团结是基于共识,基于信念的相似性。 有机团结:发达社会中工作的专门化合社会分化的加剧,导致以有机团结的特征的新型秩序。有机团结以人们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以及认识到他人的贡献重要性为基础。4.早期理论家----马克思-韦伯 不相信结构外在于或独立于个体而存在,认为社会中的结构式由行动之间的复杂的相互影响塑造的。 理念型:是用来理解世界的概念模型或分析模型。理念型并不存在于真实世界中,但真实世界中的任何情形都能通过与理念型的对比来完成。理念型并不是值得向往的完美目标,是指一种特定现象的纯粹形式。 理性化:科学、现代技术和科层制的发展被描述为理性化。 理性化是指依据效率原则,以技术性知识为基础来组织社会和经济生活。 韦伯认为支配资本主义的不是阶级冲突,而是科学和大规模组织即科层制的兴起。 现代理论思路功能主义:功能主义认为社会是一个复杂系统,各个组成部分协同工作,产生了稳定和团结。 有机体类比:把社会的运行比作一个有机体的运转,社会组成部分像人体的各个部分一样,是为了社会的整体利益而系统工作。 道德共识对于维持社会稳定和秩序的重要性。 5.显功能:指特定社会活动类型中参与者知道的并意欲的功能。 潜功能:指参与者未曾意识到的那些活动后果。 功能与反功能:反功能是指对事物既存秩序构成挑战的特征。 6.现代理论思路冲突视角 冲突视角强调社会内部结构的重要性,但拒绝功能主义对于共识的强调,突出社会中分化的重要性。把社会看作是追求各自利益的不同群体组成的。 7.现代理论思路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源自对语言和意义的关注。符号,用来代表另一种东西的某种东西。

社会学复习资料

社会学复习资料 基础知识 1.什么是初级社会群体? 又叫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指的是其成员相互熟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 2.典型的初级社会群体有哪些? 家庭、邻里、朋友、亲属,复杂组织中的一些非正式群体,如:军队中的战友群,工厂中的工友小集团,学校里的“哥儿们”群体。 3.制定社会组织的目标一般应遵循哪三项原则? ①互惠,目标对所有参与人员都有利 ②评估,运用能够测量的技术以评估目标的实现程度 ③选择,组织在确定目标时要遵循最优目标的科学程序 4.孔德的国籍?——法国 5.非物质文化的特质有哪些?——儒家的四书五经教条、作揖、下跪、磕头等各种礼仪。 6.建国前以孙本文为代表的人认为——社会学以作为社会行为作为研究对象 7.社区核心内容是——社区中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及其互动关系 8.社会保障的基本模式有哪些? ①就业保障制②普遍保障制③以经济状况调查为基础的补偿制 ④储存基金制⑤雇主责任制 9.从社会变迁的方式的角度,社会变迁可分为哪些类型? ——渐进的和激进(革命)的社会变迁。 10.根据流动的方向,可将社会流动划分为哪些类型?——水平和垂直流动 11.65岁以上的老年人在总人口中占7%以上——属于老年型人口 12.亚文化可以分为——民族亚文化,职业亚文化和越轨亚文化 13.表现性角色在一个社会中所起的主要作用——表现社会公平、社会正义 14.相对于哲学等古老学科——社会学是一门比较年轻的学科,它诞生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15.文化丛与文化特质是什么? 文化丛:指因功能上相互联系而组合成的一组文化特质。它往往与人们的某种特定活动有关,而且往往是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特殊结合。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

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 1.社会学定义: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体系: 社会指标,是衡量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的标准。 社会指标体系,是指为综合反映和说明社会或某一方面社会状况而设计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社会指标。 3.当前中国社会要实现良性运行,应注意创造哪些条件,研究哪些问题? 1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一般的说,数量适度、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的人口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 2生态环境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另一个基础条件。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样是社会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保护生态环境与控制人口一样,是我国基本国策。 3经济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性条件。要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必须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4社会运行的政治条件。就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来说,政治状况如何,对社会运行有直接的影响。 5社会运行的文化与心理条件。如果我们把人口、环境、经济等条件视为社会运行的物质条件,那么文化心理条件则可视为一种精神条件。 6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 7迟发展社会与迟发展效果。

4.社会运行机制: 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 5.科塞:“社会安全阀”机制: 社会安全阀机制:让冲突在一个社会中制度化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化解或减弱冲突的力量,使之不至于发展到对社会造成严重震荡的程度,从而保证必要的社会整合。 6.社会整合之:“认同性整合”、“互补性整合”: 认同性整合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当人们将某一种利益与自己的个人利益紧密相连、产生一致性认同时,就会努力去维护这种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在共同利益的引导之下,社会成员将会凝聚为一个联系十分紧密的社会整体,这就是认同性整合。 互补性整合是建立在特殊利益基础之上的,是由于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的异质性和相互需要而产生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促使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凝聚为社会整体。 7.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 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是指社会有机系统为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按设定的标准和程序将社会资源分配给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以实现其认同的社会目标的作用原理和作用过程。简言之,激励机制就是社会引导其成员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8.社会运行的控制机制(社会控制:

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和问答题)

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 (老师划的重点在练习册上,如果有漏掉的各位补充一下!) 第一章P6 名词解释: 劳动:是指人类围绕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 问卷调查法:是调查者运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向被调查者了解情况或征询意见的方法。 简答: 简要指出职业和行业之间的异同:职业作为人的一种标志,是劳动专门代和劳动分工的结果。行业是社会劳动者在从事社会劳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社会分工的集团概念。职业与行业都是劳动者在社会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满足社会需要的功能要件;不同点是,职业是从个人活动出发产生的概念。行业是从社会经济活动出发产生的概念。 第二章P18 名词解释: 劳动社会化:劳动社会化是一个与生产力发展相联系的概念,主要是指孤立、狭小的劳动转变为由紧密的、大规模的分工和协作联系起来的共同劳动的过程。 劳动保护:是指国家和社会(包括企业)为保护劳动者在生理、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权益而采取的各项保障和维护措施的统称。 人际吸引:人际吸引是指个体在客观上体验到的对他人的依存关系,是个体间在感情方面相互喜欢与亲和的表现。 群体结构:群体结构是对群体组成秩序的研究,指群体内部各构成部分之间所确立的关系形式。 简答:1. 简述劳动社会化的内容和发展过程? 答:劳动社会化的内容主要包括三方面:(1)生产资料使用的社会化。生产资料单个人分散使用变为许多人共同使用,从而导致生产资料使用方面的节约。(2)劳动操作过程的社会化:劳动操作过程日益分解,每个人只完成总操作过程的极小部分。从而使最终产品成为许多人共同完成的、名副其实的社会产品。(3)劳动成果的社会化。劳动的目的已不直接满足劳动者个人的需要,而是满足他人的、市场的、社会的需要。 劳动社会化的发展进程可分为四个阶段: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简单协作阶段,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工场手工工业阶段,机器和大工业阶段和以微电子为主角的新的技术革命阶段。 2. 为什么说劳动力的性别结构反映劳动社会的现状?试简要回答。答:性别是劳动者的自然持征,但劳动者的性别结构从多重侧面反映了劳动社会的现状。劳动者的性别结构是男、女劳动者占总劳动者的比例。首先,女性职工在全体职工中所占的比重反映了社会的文明程度。其次,女职工在全体职工中所占的比重反映了生产装备的先进程度,只有当机械化和自动化在相当程度上消灭了重体力劳动,妇女才能大规模地参与工业生产劳动。再次,男女劳动者在各行各业中的比例,反映着性别分工及其合理程度。另外,妇女素质的高低,就业意识的强弱,家务劳动负担的多少,也可能影响女职工在全体职工中的比重。 3. 简述年龄结构老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答:(1)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的下降而导致劳动力的不足。劳动力是构成劳动生产力的最基本的要素,劳动力数量及其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2)人口老龄化会不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将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一些不利影响。(3)人口老龄化还会导致养老经费的不断增加,从而导致消费基金的增加,使积累基金相对减少,这对扩大投资无疑是不利的,从而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汇总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汇总 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 1.社会学定义: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体系: 社会指标,是衡量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的标准。 社会指标体系,是指为综合反映和说明社会或某一方面社会状况而设计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社会指标。 3.当前中国社会要实现良性运行,应注意创造哪些条件,研究哪些问题? 1)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一般的说,数量适度、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的人口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 2)生态环境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另一个基础条件。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样是社会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保护生态环境与控制人口一样,是我国基本国策。 3)经济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性条件。要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必须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4)社会运行的政治条件。就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来说,政治状况如何,对社会运行有直接的影响。 5)社会运行的文化与心理条件。如果我们把人口、环境、经济等条件视为社会运行的物质条件,那么文化心理条件则可视为一种精神条件。 6)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 7)迟发展社会与迟发展效果。 4.社会运行机制: 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 5.科塞:“社会安全阀”机制: 社会安全阀机制:让冲突在一个社会中制度化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化解或减弱冲突的力量,使之不至于发展到对社会造成严重震荡的程度,从而保证必要的社会整合。 6.社会整合之:“认同性整合”、“互补性整合”: 认同性整合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当人们将某一种利益与自己的个人利益紧密相连、产生一致性认同时,就会努力去维护这种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在共同利益的引导之下,社会成员将会凝聚为一个联系十分紧密的社会整体,这就是认同性整合。 互补性整合是建立在特殊利益基础之上的,是由于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的异质性和相互需要而产生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促使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凝聚为社会整体。 7.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 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是指社会有机系统为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按设定的标准和程序将社会资源分配给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以实现其认同的社会目标的作用原理和作用过程。简言之,激励机制就是社会引导其成员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2010.01)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2010.01) 一、单项选择题(以下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选出并填涂在答题卡上。每题1分,共20分) 1、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了矛盾、对立或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这是:() A. 角色冲突 B. 角色不清 C. 角色中断 D. 角色失败 2、第一次使用“社会学”一词是在哪一本书中?() A.《实证哲学教程》 B.《社会学原理》 C.《社会学方法论》 D.《经济与社会》 3、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A. 迪尔凯姆和韦伯 B. 帕森斯和默顿 C. 科赛和达伦多夫 D. 库利和米德 4、社会组织最重要的特征是:() A. 一定数量的成员 B. 特定的活动目标 C. 明确的规章制度 D. 正式的组织结构 5、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社会的本质是:() A. 个人的集合,只是个空名 B. 客观存在的实体 C. 社会关系的总和 D. 聚集到一起 6、当一个人具备了充当某种角色的条件,并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时就是:() A. 社会角色的确定 B. 社会角色的表现 C. 社会角色的扮演 D. 社会角色的失调 7、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开始于:() A. 1840年 B. 19世纪60年代 C. 19世纪末二十世纪初 D. 1949年 8、由一对夫妇及其未婚子女生活在一起而组成的家庭称之为:() A. 核心家庭 B. 主干家庭 C. 联合家庭 D. 丁克家庭 9、价值冲突论的现实基础是:() A. 美国社会中的种族冲突 B. 冲突理论 C. 亚文化理论 D. 战争 10、最早提出社会控制概念的是:() A. 滕尼斯 B. 罗斯 C. 孔德 D. 韦伯 11、霍桑实验提出了:()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难点集中营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难点集中营 一、名词解释 1. 主文化:主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 2. 亚文化:亚文化指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 3. 反文化:反文化是对现存秩序的背离和否定,是对现存主文化的抵制和对抗。 4. 社会化:它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 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5. 社会群体:(广义上)泛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 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体。 (狭义上)指由持续的直接的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 6. 初级群体:所谓初级群体,又叫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指的是其成员相互熟 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 7. 次级群体:又叫间接群体、或次属群体,指的是其成员为了某种特定的目标集合在一 起,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结成正规关系的社会群体。 8. 角色集:在社会中,角色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角色联系在一起的。这样一组 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角色就是所谓角色集。 9. 角色冲突:所谓角色冲突,指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在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了矛 盾、对立和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 10. 社会分层:社会分层指的是依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 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与现象。 11. 社会流动:所谓社会流动指的是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的移 动。 12. 社会越轨:亦称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或偏离行为,是揩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 群体和社会组织)偏离或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 13. 社会控制:(广义上)是指社会组织体系运用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手段和方式,对社 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及社会组织)的社会行为及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和约束,对各类社会关系进行调节和制约的过程。 (狭义上)是指对社会越轨者施以社会惩罚和重新教育的过程。 14. 社会问题:(广义上)泛指一切与社会生活相关的问题(狭义上)特指社会的病态或失调现象。在社会运行过程中,由于存在某些使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失调的障碍因素,影响社会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对社会正常秩序甚至社会运行安全构成一定威胁,需要动员社会力量进行干预的社会现象。 15. 集合行为:集合行为又称集体行为、大众行为。它是指一种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 为。 二、简答题 1. 集合行为的主要类型?恐慌:指人们在面临某种直接威胁时,所出现的紧张心态及违反常 规的行为。谣言:是从不知名的来源、通过非正式的途径而传播的信息。 流行:是指一个时期内在社会上流传很广、盛行一时的外表和行为的风格,是一段 时间内为人们广为崇尚的生活模式。 2. 角色失调的主要表现? 角色冲突 角色不清 角色中断 角色失败

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材料

《社会学概论》(本科)复习范围 (一)考试方式: 期末考试采用闭卷、笔试考试的方式。试卷分值为100分,比例占总成绩的70%,考试时间为90分钟。 (二)试题类型: 1.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2.多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8分) 3.名词解释题(每题5分,共20分) 4.简答题(每题8分,共32分) 5.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三)期末重点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民主在美国》的作者是()。 A.孟德斯鸠B.孔德C.托克维尔D.马克思 2.一人身兼数职、顾此失彼、疲惫不堪的处境是()的表现。 A.角色失败 B.角色冲突 C.角色不清 D.角色中断 3.从()角度出发可以将社会关系划分为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 A.关系的密切程度 B.关系的规范化程度

C.关系建立的基础 D.关系的协调程度 4.把社会群体分为内群体与外群体,是根据()的标准。 A.结构特征 B.互动关系 C.归属感 D.从属关系 5.如果某种社会制度无法满足特定的社会需求、带来社会冲突的制度后果,我们称其为社会制度的()。 A.显功能B.潜功能C.正功能D.反功能 6.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被称为()。 A.城乡融合B.城市贫民化C.逆城市化D.城乡二元结构 7.经过社会革命或其他剧烈的社会变动,社会分层结构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1949年之后中国的分层结构发生的变化就是这样的。这种变动称为()。 A.开放性社会结构 B.结构性流动 C.非结构性流动 D.社会变迁 8.()认为,社会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社会不同群体之间价值和利益冲突。 A.社会解组论 B.偏差行为理论 C.社会建构论 D.冲突论 9.云南傣族泼水节时,载歌载舞的人群是()。 A.偶合人群B.常规人群C.表意人群D.行动人群 10.在现代化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与现代性因素极为相像,但在实质上却与现代化的要求背道而驰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 A.错位 B.脱节 C.畸变 D.失衡 11.科塞是()的代表人物。

人口社会学复习资料课稿

人口社会学:人口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人口社会学是对社会上的人口事件进行社会学分析的一门学科,它通过对纷繁的人口现象和人口问题的社会学分析来认识和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 人口:是指生活在特定社会制度、特点地域,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的总称,是一个社会各种文化、经济和政治活动的基础。 社会学想象力:就是掌握我们个人生活和更大的、作用于我们日常生活的社会力量之间关系的能力 人口过程:是指人口的生育过程、死亡过程和迁移过程。 人口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人口中,各种自然的和社会的人口特征的分布状况,包括人口的自然结构、空间结构和社会结构。 人口变迁:是人口过程和人口结构在时间向度上的变化,它既是社会变迁的一部分,形塑着社会变迁,又深深地受到社会变迁的影响。 生育有两种含义:一种是生物意义的生育力,是关于人类再生产的能力。另一种是社会学上的生育率,是指人类现实的生育水平。(1)生育力:是指妇女生育能力和潜能。(2)生育率:是指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妇女或育龄妇女的实际生育水平或生育子女的数量。 生育模式:是指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文化经济条件下存在的、具有明显差异的生育类型。生育制度:是与人类生育过程相关的生育观念、行为规范和物质文化设备等一整套规则和文化。 生育规范的重要性表现为生育规范规定了两性怎样的结和才能生育子女和养育子女,即规定了生育的合法性问题。 生育的物质设备:生育的物质文化设备是指社会为生育行为提供的物质条件,包括生育时的医疗卫生条件和各种避孕药具的普及安全有效的程度。 生育意愿(观念):是人们关于生育行为的态度和看法。它包括三个方面: ①人们的生育目的.即为什么要生育子女;②对生育数量的看法,即生育几个子女理想子女数;③对子女性别的看法,即希望生育什么性别的子女。 死亡制度是个人与其社会形成的死亡率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个人的、社会心理的和符号的网络。具体可用死因结构和死亡率结构来进行表示。 预期寿命,是人口统计学上使用的一个概念,指一个特定人口平均能够存活的年龄。预期寿命的指标是个社会指标,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经济状况。 死亡模式:是指不同社会经济文化条件下具有明显差异的死亡类型。 人口迁移:指人口居住地(空间位置)永久性(半年或一年以上)的改变,包括国内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 国际人口迁移:指人口跨越国界的居住地的永久性变动。分为:生存型人口迁移、发展型人口迁移 人口再生产关注人口是怎样通过世代更替使人口数量和质量得以再生产,使人类得以延续的,表现为人口的自然增长率。 人口再生产模式:是指一定时期,由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所构成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的稳定状况。分为原始型、过渡性、现代型 人口转变是指人口再生产模式由高水平的人口均衡向低水平的人口均衡的转变。 人口年龄结构:是一定时点、一定地区各年龄组人口在全体人口中的比重,常用百分比表示。人口年龄结构是最基本的人口结构,社会构成的一部分,直接关系到社会财富的创造。 女性的生存优势:即在生物意义上,同龄女性具有较强的生存能力,同时女性比男性的存活时间有延长的趋势。

2015年自考社会学概论复习要点

2015年自考社会学概论复习要点 社会学创立的历史条件 四个条件:社会变革的需要;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社会经验的积累;社会研究先驱奠定的社会思想基础。 [例题·多选题]社会学创立的历史条件有() A.社会变革的需要; B.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 C.社会经验研究的积累; D.阶级斗争的需要 E.解决社会问题的需要 [答案]ABC [解析]社会学创立的历史条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社会变革的需要、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社会经验研究的积累以及社会研究先驱奠定的社会思想基础。 [例题·单选题]社会学产生的直接根源和关键因素是() A.社会经验研究的积累; B.社会变革的需要 C.自然科学的发展; D.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 [答案]B

[解析]本题考察社会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在社会学产生的历史条件中,资本主义制度内寻求社会变革的现实需要是社会学产生的直接根源和关键因素。 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主要代表 1、奥古斯特·孔德。“社会学之父”,秩序和进步是孔德社会学的两个核心概念。 2、卡尔·马克思。马克思对社会学的主要贡献。 3、赫伯特·斯宾塞。社会有机体和社会进化。 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主要代表 1、埃米尔·涂尔干。社会事实,失范理论,社会研究方法准则,功能分析与历史分析方法。 2、马克斯·韦伯。社会行动及其类型,合理性是韦伯社会学理论的核心概念,科层制 [例题·单选题]1838年在《实证哲学教程》中首次提出社会学概念的思想家是() A.斯宾塞; B.涂尔干; C.马克思; D.孔德。 [答案]D

[解析]本题考察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代表人物。孔德被称为“社会学之父”,首次提出社会学概念并创立社会学。 [例题·单选题]斯宾塞认为,社会同生物一样也是一个有机体,但社会不是简单的有机体而是() A.大有机体; B.超有机体; C.进化有机体; D.聚合有机体。 [答案]B [解析]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论认为社会是一个超有机体。 社会学主要理论流派 (一)芝加哥学派 1、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 2、芝加哥学派的学术成就(四个方面) (二)结构功能论 1、帕森斯:著作、AGIL功能分析图式 2、默顿:著作、显功能与潜功能 (三)冲突理论 1、科塞的功能冲突论

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

简述题 1.中国传统文化具备哪些主要的特点 答:中国传统文化带有如下特点:1、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2、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3、以家庭为本位的宗族集体主义文化4、尊君重民相辅相成的政治文化5、摆脱神学独断的生活信念6、重人伦轻自然的学术倾向。2.举例说明如何表现社会角色 答:社会角色的表现:人们在确定了所要担当的角色,直接面临一个问题就是怎样把这个角色表现出来。(1)布景与道具(2)衣着、仪表与言谈举止(3)台前、台后的表现于社会角色表现上的配合。 3.举例说明社会角色的扮演过程 答:社会角色的扮演过程:角色扮演不仅表现在上述静态上的几个方面,还表现为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社会角色的扮演通常要经过角色期待、角色领悟和角色实践三个阶段。 4.家庭有哪些功能 答:农村家庭作为最基本的社会群体,其功能是多方面的:(1)经济功能,包括组织生产和消费两方面的功能(2)人口再生产功能(3)婚姻生活功能(4)感情交流功能(5)抚养与赡养的功能。 5.如何理解“非政府组织” 答:“非政府组织”,又常直接被称之为NGO或“第三部门”,有时候也用NPO,在管理上我国称之为民间组织、社会团体。在我国比较典型的有希望工程、残疾人基金会、各类帮困基金中心、残疾人联合会等。所具有的相同特征是:非政府的、非营利的、自治性的、非党派性质的,并且具有一定志愿性质的、致力于解决各种社会性问题的社会组织。 6.家长制管理方式有哪些特点 答:家长制管理方式的主要特征是:第一,组织内部的权力集中于最高领导人手里。第二,分工不明,责任不清。第三,任人唯亲,因人设位。第四,办事无章可循,无法可依。第五,终身制。 7.什么是城市社区它有哪些特点 答:所谓城市社区是指大量异质居民民住、规模大且人口密度高、以非农职业为主的具有综合功能的社会共同体。城市社区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居民从事职业以非农业为主,经济、政治、科技和文化比较发展,各种设施齐全;第二、人口素质较高,具有高流动性和异质性;第三、社会关系以业缘关系为主,出现匿名性、非个性化、宽容等特点;第四、社会组织机构齐全,类型结构复杂化,组织功能专业化,组织体制科层化。第五、城市社区文化具有多元性倾向。 8.我国人口问题的表现有哪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