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宁波发展的国家战略视野》研究总报告要点

《宁波发展的国家战略视野》研究总报告要点

《宁波发展的国家战略视野》研究总报告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的国家战略随着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发展而出现了新的变化,这对地方城市实施国家战略提出了新的要求。宁波作为我国重要的城市之一,国家战略布局在宁波无疑是国家托付的一项重要使命。当前为适应国家战略的调整,宁波必须从国家战略演进轨迹和新的战略重点入手,重新审视自身的发展战略,进一步明确宁波在全国大格局中的战略地位和战略要求,充分发挥宁波的国家战略资源优势,着力推进国家战略的实施,完成国家的重托,从而实现既更好更快地发展自己,又为国家战略的实施提供新动力。

一、国家战略与城市发展战略的关系。

国家战略是综合运用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外交等手段,筹划未来,以振兴国家经济,保卫国家安全,实现国家目标的科学和艺术。国家战略是指导国家长远发展和长期生存的总体思想,决定着国家的兴衰存亡。

城市发展战略,是指在较长时期内,人们从城市的各种因素、条件和可能变化的趋势预测出发,做出符合国家战略部署和城市发展规律的基本对策,保证城市的长远发展和经济安全。城市制订发展战略必须以国家战略为前提,在国家战略的框架和要

求下结合区域发展实际,制定与国家战略相吻合的城市发展战略。

纵观国内外城市的发展经验,大体经历了三个层次的发展阶段。第一层次是自我循环发展阶段,城市注重内源型的良性有序发展,注重于把自身发展的基础打扎实。第二层次是城市相互比较阶段,城市间在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合作中发展,相关城市注重各项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的比较和排名,在竞争和合作中不断完善发展。第三层次是科学发展阶段,衡量一个城市的发展主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看它是否纳入国家战略视野,及对国家作出的贡献度和对全人类做出的贡献度。

当前城市的发展已步入第三层次发展阶段,城市地位的高低基本与其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和所能发挥的作用相匹配。如深圳,在我国的国家战略布局中,是大陆连接香港的桥头堡,也是直接接受香港经济辐射并与香港互动的特区城市,国家给予了特别的政策待遇,显示了深圳在国家战略部署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同时,深圳的发展不仅取决于它在国家战略中的突出地位,还在于它的发展战略与国家的战略部署相贴近,与国家的战略要求相符合,充分发挥了国家赋予深圳的功能定位,有效利用了国家给予的特殊政策待遇,也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的奇迹。又如温州,造就了全国闻名的“温州模式”,是经济活力较强的城市之一,但温州的城市地位并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根据温州的区位条件和城市功能无法在国家战略中占据重要的

位置,同时,温州在发展过程中,也没能探索出温州在国家战略中所能发挥特殊贡献的地方,可以说,温州的发展尚未在国家战略中确立重要地位。

二、我国国家战略的演进轨迹和当前的战略重点。

国家战略并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国家战略的实施重点都会产生新的变化。但这种变化必须始终符合经济社会自身的发展规律,并保持一定的延续性或先进性。近些年来,我国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实现现代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战略为导向,国家战略的实施重点出现了结构性的变化,其演进轨迹大致为:

一是从东部沿海优先发展演变为区域协调发展。当前的重点是以长三角地区、渤海湾地区、珠三角地区、东北老工业基地和西部地区五大区域为重点,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缩小相互间的贫富差距,实现全国协调发展。其中,在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把长三角地区和渤海湾地区的龙头带动作用体现得更为明显和突出。对宁波所处的长三角地区来说,主要要求整合区域内的城镇空间布局和产业布局,实现重大基础设施的跨区域共建共享。

二是从以城市发展为重点演变为以新农村建设为重点的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当前的重点是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切

实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全面发展农村经济,努力增加农民收入,逐步建立工农协调发展的机制,实现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

三是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演变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在保持和扩大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四位一体协调发展。当前的战略重点是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和微调,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关键要正确处理好投资和消费、内需与外需的关系,最根本的是要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在保持经济平稳发展的基础上,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司法体制、干部人事体制等方面的改革,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树立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产业,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四是从以生产力发展为核心演变为以促进生产力发展为目的,注重人才、科技、教育并重,坚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要求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完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加快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不断提高开放条件下的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五是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型演变为以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切入点,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当前的重点一方面要加强能源储备,从依赖国内资源的“自

我平衡”转变到国际化战略,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建立风险规避体系,保证能源安全;另一方面要求采取有力措施,充分挖掘潜力,努力实现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约束性目标。

六是在对外开放战略上,从以出口为导向演变为以进口为重点的进出口相对平衡协调发展。要求以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为重点,培育进口主体,搭建进口平台,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以引进先进技术、先进管理和海外智力为重点,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在巩固和扩大已有开放成果的基础上,加快调整和完善对外经济发展模式,提高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增强参与经济全球化和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能力,实现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

七是从成功解决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演变为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丰富了“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在推进两岸关系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上,在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的原则和前提下,推动全面、直接、双向“三通”,加强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促进建立稳定的两岸经贸合作机制。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两岸经济技术交流和合作。

三、宁波的国家战略资源优势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宁波的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升,各项社会事业迅猛发展,以港口为核心的工业体系加快

构建,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交通末端的制约有效突破,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加强,成为国家战略布局的重点城市,为实施国家战略奠定了扎实基础。从国家战略的调整方向来看,宁波下阶段实施国家战略的资源优势主要有:一是区位优势。区位优势是宁波纳入国家战略视野的基本保障。宁波地处我国大陆沿海中部,位于大陆海岸线与长江“T”型结构的交汇点上,向外直接面向东亚及整个环太平洋地区,向内不仅可连接沿海各港口,而且通过江海联运,可沟通长江、京杭大运河,直接覆盖整个华东地区及经济发达的长江流域。此外,杭州湾大通道的建设,进一步完善了我国沿海和苏浙沪区域交通网络,大大缩短了宁波及其周边地区与上海及其他长三角城市的距离,宁波将成为我国沿海大通道的重要交通枢纽和长三角区域的重要物流中心,交通战略地位将进一步提升。

二是港口优势。港口优势在国家战略中是天然形成的。北仑港的深水优势在国家的港口战略布局中造就了其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当前,宁波港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已跻身世界前列,今后,随着交通网络的完善尤其是杭州湾大桥的建成,以及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的实施,将有效提升港口在国内外的竞争力,发挥港口对国际资源配置的作用,进一步提升宁波港口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提升宁波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三是开放优势。以港口为依托,宁波在我国对外开放中的战

略地位不断提升,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口岸。1984年,宁波被列为全国进一步对外开放14个沿海城市之一,同年,国务院指出要把宁波市建设成为华东地区重要的工业城市和对外贸易口岸。1987年,国务院决定对宁波市实行计划单列,并再次肯定宁波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沿海港口城市。近年来,随着港口的发展和交通条件的改善,宁波的口岸腹地进一步延伸,口岸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对外网络进一步扩大,宁波口岸将成为长三角城市群乃至全国主要对外开放通道。

四是产业优势。以港口为核心,宁波已基本形成产业规模较大、产业链较长、市场占有率高、产业特色鲜明的工业体系,成为长三角南翼乃至国内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目前,宁波制造业已形成三大板块为主导的结构:即由石化、造纸、钢铁等六大产业群组成的临港型工业;纺织服装、机械机件、家用电器等传统比较优势行业;以新材料、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同时,宁波还是我国重要的原油加工、石油储存基地和火力发电基地,华东地区天然气加工和运输基地,长三角区域重要的铁矿、液体化工品中转储存基地,以及华东地区主要的煤炭、粮食等散杂货中转和储存基地。

五是创新优势。在当前的国家战略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被摆上了重要位置。在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方面,宁波一直以来在全国处于领先的地位,成为宁波实施国家战略的重要资源优势。近年来,宁波以企业自主创新为主体,以完

善创新体制机制环境为载体,不断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着力保护知识产权,利用科技提升产业结构,利用知识产权增强商品国际竞争力,实现了由国际产业链的低端向高端的转变,由宁波制造向宁波创造的转变,由要素驱动型的增长方式向创新驱动型的增长方式的转变。

六是人文优势。宁波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主要来源于悠久的浙东文化,具体表现为“实功实用”、“经世致用”、“工商皆本”的价值追求。以包玉刚、王宽诚、邵逸夫为代表的“宁波帮”就是其中突出的典型代表。宁波又有着浓郁的现代文明时尚,主要是在历史文化沉淀与近代文明相结合中逐步形成的宁波精神,具体表现为“开明”、“开放”、“开拓”的品质内核。宁波自唐宋以来作为我国重要的对外商埠,有“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的美誉。河姆渡文化展示了中华民族祖先的伟大创造精神。以黄宗羲、王阳明为代表的浙东学术流派,大胆求异创新,影响深远。宁波又是全省乃至全国对台工作重点地区之一,台北市宁波同乡会联系密切、会员较多。新世纪以来,宁波充分发挥深厚的人文优势,始终坚持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科教文化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

四、宁波服务国家战略提升城市地位的重点方向。

根据当前国家战略重点的转变,结合宁波现有和潜在的战略资源优势,宁波既要更好地实施当前的国家战略重点,为国家实现战略目标作贡献,又要为能在更大程度上纳入国家的战略视

野,为自身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下一阶段宁波应以发挥国家战略资源优势为基础,重点打好港桥牌、口岸牌、能源牌、对台牌、计划单列牌、文化创新牌和知识产权牌等几张牌的组合牌,根据“木桶理论”,取长补短,优势组合,发挥出最大的溢出效应和集聚效应,产生“蓄势而发”的力量,将进一步增强宁波综合竞争力和经济辐射力,进一步提升宁波在国家战略层面上的地位。

一是要构筑长三角南翼都市圈,成为国家重要的资源配置中心。以港口为核心,以大桥建设为契机,构建沿港、沿湾、沿路产业带,优化都市圈的空间形态。推进宁波—舟山一体化,加快构筑现代化大都市,大力发展市域经济。加快构建现代服务业发展体系,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网络建设,有效拓展宁波在长三角地区的服务功能区腹地,提升宁波在长三角地区都市经济圈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建设国家重要的资源配置中心,以重要能源原材料的专业化配置为基础,形成重要生产生活资料、商贸商务、人力、资金等多领域的综合性配置中心,加强辐射面和开放度。当前主要应抓住两个环节:大力发展重要资源配置的市场建设;大力扶持资源配置的综合性、专业性龙头企业。

二是要加快北仑新区开放开发和自由港区建设。实现北仑区域的整体统筹开发开放,目的是以港口功能为依托,形成更加综合强大的口岸功能,发挥辐射带动长三角南翼乃至更大区域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作用,使北仑成为继上海浦东、珠三角深圳、天津滨海、福建的西海岸后的中国东南岸的又一颗璀璨明珠,使宁

波成为国家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引擎”。今后要加快形成北仑区域整体统筹开放的政府管理体制。将北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等各个区块置于一个统一的政府机构的管理之下。加快设立保税港区,带动北仑区域进一步扩大开放,进而逐步发展成为“自由港区”,成为支撑港口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采购、国际转口贸易、国际结算、出口加工等功能的政策和空间依托。积极探索在北仑区域实现金融体制创新的突破。

三是要加快国家大口岸建设。完善口岸功能,实现从注重扩大出口到促进进出口相对平衡的转变。扩大口岸腹地,以交通和信息网络平台建设为基础,加大电子口岸建设,建立口岸合作机制,提高对周边区域的服务。加快空港建设,逐步确立宁波空港长三角南翼航空货运枢纽的位置和干线机场地位。积极构筑宁波国际贸易大平台。建成以网络为载体的国家级进口商品专业交易中心和金融结算中心,加快引进国外服务机构。

四是要加快国家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建设。宁波拥有建立国家能源原材料基地的优越条件和突出优势,也具有解决中国能源问题的特有能力。要建立国家级能源的战略储备,包括原油战略储备和煤炭战略储备;建设能源中转枢纽基地,包括煤炭中转枢纽、原油中转枢纽和LPG中转枢纽;建设能源加工供应基地,包括原油加工供应、天然气、LNG加工供应和电力供应;建设新能源开发基地,包括风力发电、垃圾发电和生物能发电及太阳

能、地热能和潮汐能研发。同时成立与国家能源局相对应的能源办,强化能源管理。建设宁波能源原材料产业园区,发挥能源原材料和石化产业的规模经济效应和高产业关联效应。

五是要成为国家对台工作的节点城市。宁波地处东南沿海,开展对台工作具有投资优势、经贸优势、交通优势、“遏独”优势和人缘优势,对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今后宁波要成为国家对台工作的节点城市,就要北接上海,东引台资,提升台商投资密集区,使北仑、余姚、奉化成为台商集聚区,使宁波成为台商最佳投资城市。推进两岸直航,建设经贸交往通道。充分发挥宁波帮商界的影响,加强与台北市宁波同乡会的沟通,打通文化相融的管道,扩大政治合作的渠道。健全对台工作机构,增强对台工作合力。

六是要成为区域发展创新的示范。计划单列是宁波实现国家战略的重要政策和机制保障。在今后的发展中,要统筹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包括创新区域规划管理体制,创新财政金融管理体制,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宁波文化优势,努力挖掘宁波历史文化精髓,把地方文化特色作为弘扬民族文化的切入点,走出一条具有全国示范意义和创新意义的文化经验模式。还要在实施知识产权、技术标准和自主品牌战略方面,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文明社区方面,都能走在全国前列,力争成为区域发展创新的示范城市。

在处理国家战略与地方发展的关系上,要始终把握一个原

则:树立国家战略理念,服从国家战略要求,服务国家战略大局,把握国家战略机遇,提升宁波战略地位。在今后的发展中,要以宁波现实条件为基础,根据时代要求,与时俱进,不断研究国家战略变化,寻求国家战略资源,主动适应国家战略的转变,不断调整发展战略,获取新的发展机遇和突破口,达到功能和价值最大化,又好又快发展。同时,在制定每一个发展战略时,都要审时度势,注重谋划和策略,体现战略选择的灵活性、权威性和统筹性,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战略体系,以及相应的政策支持体系。

(课题组成员:阎勤、吴勇、储嘉康、谢莉萍、杜铁奇、任月红、王卓亚)

报告一:打好“港桥”牌提升宁波城市战略地位

港、桥、海是宁波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最大优势,也是促进宁波实施国家战略、服务区域乃至全国发展的最大资源。今后若干年,打好“港桥”牌的关键是进一步发挥港口在城市发展中的“核点”作用,做好“点、块、线、面”全面“提升”的文章:积极提升港口发展战略,强化国际航运中心的优势功能;积极提升北仑区域的整体开发开放水平,努力争取成为国家对外开放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新区;积极提升港桥海联动战略,推进国家重

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形成海陆一体的区域新增长极;积极构筑以宁波为核心城市的长三角南翼都市经济圈,加快港口区位地理优势转化上升为区域功能优势,形成国家重要的资源配置中心。

一、“点”:积极提升港口发展战略,强化国际航运中心的优势功能。

(一)发展背景与国家港口发展战略:随着全球贸易持续增长和世界海运业主要船舶向大型化和超大型化发展,围绕海港枢纽化、码头深水化、运行网络化、港城一体化、贸易自由化五大趋势,全球正在兴起更加激烈的港口发展竞争。美国、新加坡、荷兰等传统海运强国,正在积极吸引更多的船公司和货主,加大全球竞争与合作力度;从南美的巴西,到南亚的印度、巴基斯坦,再到中东的阿联酋,到处都在扩建港口、兴建深水码头、购买港口资产;东北亚的日本、韩国加大了港口补贴、自由贸易等优惠政策,努力恢复和巩固国际重要航运中心的地位。

与此相应,全国沿海港口竞争激烈,2005年沿海港口完成投资1313亿元,新扩建泊位129个,新增港口吞吐能力1.9亿吨,有10个港口跻身世界亿吨大港行列。相关部门预测,到2010年,我国沿海港口吞吐量将达到45亿吨,其中外贸进口原油1.9亿吨、铁矿石3.5亿吨、煤炭一次下水量5.5亿吨。充分重视世界港口竞争对国家参与国际竞争与分工的重要作用,国家在“十一五”规划和2006年出台的《全国沿海港口布局规划》中规划了沿

海港口集群发展的战略,着重发展大型集约化和专业化码头,强化综合性、大型港口在港口群中的主体作用,成为今后一段时间国家港口发展战略主要取向。宁波被确定为东南沿海港口群主体港之一。

(二)目标:适应国内外海港竞争更加激烈、作用更加重要的发展趋势,宁波港口发展必须顺应港口发展的内在规律,实现从运输大港、工业港口向综合性贸易港口的战略升级,发挥港口对本区域乃至全国的辐射带动作用。一方面,要继续提升港口吞吐量,争取到2010年,宁波港区货物吞吐量达到3.6亿吨,占全国沿海港口吞吐量8%以上,跻身世界港口前三位,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000万标箱;另一方面,要突出围绕港口“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采购、国际转口贸易”等综合功能的培育,以巩固和拓展港口腹地,在确保港口吞吐流量提升的同时,不断提高港口的配置服务功能,提升宁波港对其他港口的喂给配置作用。从而使宁波港区全面实现国家赋予的东南沿海港口群主体港之一、华东地区重要贸易口岸的定位,进一步强化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重要组成部分的优势功能。

(三)对策:提升港口发展战略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迫切需要将港口发展战略提升的目标列入今后宁波城市发展的总体目标,把港口发展切实地作为谋划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来考虑,促进城市给予港口发展更加全面综合的支撑。从港口本身而言,主要是通过三大途径来提升港口发展战略:

一是全面创新宁波—舟山港管理体制。第一,加快制定宁波—舟山港口管理条例,为港口一体化提供法律依据和保障;借鉴和学习厦门湾和苏州港一步到位的一体化做法,进一步明确管理主体,成立两地共同组成的新的港口管理委员会,对港口、航道、水路运输行使行政管理职权;加快实现实质性的港口资源统一规划、统筹使用和行政执法的统一管理和服务;有效消除各地财政性边界的障碍,协商构建科学合理的港口投入分配机制。第二,借鉴国际经验,创新海关、边检、商检、海事等口岸管理服务模式,努力促进宁波港口特殊政策、优势功能向舟山港区覆盖,加快临港工业的产业对接。第三,按照宁波—舟山港进入世界港口吞吐量三强的目标要求,加快政企分离步伐,形成港口自主经营模式,积极吸引世界重要船公司和货主参与港口开发,促进港口基础设施的国际化多元化开发;努力构筑两地政府统一主导下的多主体相互协调的集疏运网络、口岸监管、船舶交管系统、海事监管救助、国际结算等港口支撑保障服务体系建设格局。

二是加快以集装箱业务为主的港口腹地拓展。宁波作为一个未来港口群中的主体港,首先必然是一个超大型的集装箱国际枢纽港,必须进一步加大以集装箱业务为主的港口腹地拓展,主要是实施政策性和网络性两大扩张战略。要把港口腹地拓展工作上升到区域发展战略的高度,给予更大更宽泛的政策优势,同时,积极争取国家赋予宁波口岸更大的政策优势。千方百计提高长江黄金水道的利用水平,大力发展江海联运,广泛开展城城合作、港

港合作;对中南、西南等重要的资源型城市实施定点扩张,加强城际合作,为加速建成重要的大宗物质水运中转基地和战略物资储备两大国家基地提供有力支撑。

三是抓好关联环节,促进功能融合。实现宁波港从运输大港、工业港口向综合性贸易港口的战略升级,必须更加重视通过临港工业与现代服务业之间的产业融合,达到港口各项功能之间的相互融合与彼此促进。在这一过程中,既要积极转变发展观念,加快将港口基础设施和产业优势转化为功能优势,避免宁波港沦为“他人”发展国际贸易的“通道”、“工具”,进而丧失自己的战略利益;又要汲取国内某些城市片面强调航运中心建设、服务贸易功能的培育,而在一段时间内出现“产业空心化”趋势的教训。抓好功能融合的主要关联环节,关键是要有针对性地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如,在临港重化工业、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储备基地的基础上,加快发展原油、铁矿石、煤炭等重要物资的即期、期货交易市场及相关先进服务业,既可以进一步提升基础设施和制造产业的发展空间,又可以提高区域对重要物资的配置能力,从而在若干重点领域形成产业体系完整、优势功能突出的发展格局。

二、“块”:积极提升北仑区域整体开发开放水平,努力争取成为国家对外开放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新区。

(一)国家对外开放战略的积极调整: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外开放战略出现了积极调整的趋势,中国正在从一

个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的被配置大国转变为资源大进大出的国家,特别是更加突出了对事关国家安全利益的重要资源和原材料的世界范围的配置。从上海洋山保税港的封关运作,到上海浦东被确定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区,再到加快天津滨海新区的开放开发,以及“郑东新区”、“沈北新区”的设立,国家对局部地区进行先导性、探索性的综合改革试点,探索新型的区域发展模式,发挥带动周边区域发展的“引擎”作用等政策取向十分明显;特别是在沿海局部区域实施更加综合的管理体制改革、更加自由的贸易政策、发挥带动周边区域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作用“引擎”等政策取向也十分明显。尤其是长三角作为我国未来综合经济最强的经济中心、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仅有上海浦东这样一个开放“引擎”还是不够的,宁波作为华东地区重要贸易口岸,有条件在长三角扩大对外开放中发挥更强的国际“跳板”作用,努力争取成为与浦东相配套的另一个“引擎”。

(二)目标:北仑区域有着与上海浦东和天津滨海新区相仿的综合条件,集中了宁波对外开放的主要特殊政策区块,但各区块之间体制不一、功能重复、协调性差,影响了综合实力的提升和带动作用的发挥,也影响了宁波进一步争取国家对外开放的新政策资源。从港口这个“点”的提升,到北仑这一“块”的提升,实现北仑区域的整体统筹开发开放,目的是以港口功能为依托,形成更加综合强大的口岸功能,发挥辐射带动长三角南翼乃

至更大区域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作用,使宁波成为国家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引擎”之一。这对提高宁波城市战略地位,提升区域国际竞争力,积极探索新时期区域发展的新模式,进入国家改革开放战略视野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必须作为加快宁波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举措。

(三)对策:一是要加快形成北仑区域整体统筹开放的政府管理体制。将北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等各个区块置于一个统一的政府机构的管理之下。统一各区块之间空间规划、土地利用、功能配置、产业布局、项目建设、社会管理。

二是要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的支持,加快设立北仑保税港区,带动北仑区域进一步扩大开放,并进而逐步发展成为“自由港区”,成为支撑港口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采购、国际转口贸易、国际结算、出口加工等功能的政策和空间依托。

三是要积极探索在北仑区域实现金融体制创新的突破。着重在外汇管制政策、离岸金融、民间资本进入挂牌交易等方面依托“保税港区”的设立进行积极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在金融企业、金融业务、金融市场和金融开放等方面实施重大改革,使宁波在国际资金、民间资本的配置运用方面实现根本性的突破。同时,比照上海浦东和天津滨海新区,积极争取国家给予北仑区域一定的特殊财政税收政策扶持。

四是要突出北仑特色,加快制订新的北仑新区整体规划。以努力

提高综合竞争力和区域服务能力为指导,以把北仑区域建设成为依托长三角、服务华东、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我国重要对外开放的门户、国际重要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为目标,规划建设一个经济繁荣、宜居宜业的和谐新城。

三、“线”:积极提升港桥海联动战略,打造国家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一)目标:推进港桥海联动是宁波面向未来的既定发展战略,是促进港口经济、大桥经济、海洋经济联动格局,构筑中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做强海陆一体的区域增长极的重要战略。以港口战略升级、海洋经济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特别是以杭州湾大桥和舟山连岛工程建设为背景,丰富和提升港桥海联动战略已经出现了新的契机。以港口和北仑的“点”“块”结合为龙头,加快实施更加广义的“北联”、“东扩”空间拓展战略,形成西至余慈、东到海岛的港桥海联动“线”,就是要努力突破各种体制和政策障碍,加快管理开发体制和合作机制创新,加快各种特殊优惠政策的相互覆盖,加快主导产业的延伸及与传统优势产业的对接,加快“线”内交通体系完善,形成以星罗棋布的重量级先进制造业和先进服务业园区为主体的、足以带动宁波区域未来20年发展的新增长极。这样一条“港桥海”联动的发展线,将成为长三角新一轮发展中宁波融入“沿湾”带、北接“沿线”“沿江”带、南襟“沿海”带的战略要津,将是宁波在连接内陆和海洋两个“扇面”中发挥更加强劲的枢纽城市作用的“生命线”,是宁波经济突破“三江时代”局

囿而走向“海湾时代”的宏伟构想。

(二)与国家产业发展战略的契合点:提升港桥海联动战略,必须与寻求进入国家战略视野紧密地联系起来。主要有两点:一是随着资源制约瓶颈的凸显,国家进一步加强了对重要能源、原材料的世界性配置,这使宁波的石化等临港重工业发展升级面临着崭新的机遇与要求;二是在资源约束与“中国制造”日益繁荣的情况下,装备制造业正日益成为决定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地位的决定性因素,成为国家产业发展战略的基础与核心,2005年国家发布的《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国际竞争力、实现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要选择一批对国家经济安全有重要影响,对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有显著效果,对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有积极带动作用、能够尽快扩大自主装备市场占有率的重大技术装备和产品作为重点,加大政策支持和引导力度,实现关键领域的重大突破。”全国许多城市都将装备制造业作为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如上海市专门规划建设装备制造业的临港产业区,预计到2010年装备制造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54%。上述两点必须充分结合到港桥海联动战略的实施中去。

(三)对策:综合上述分析,今后若干年,提升港桥海联动战略应当明确为打造宁波先进制造业基地的主战略,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加快建设:一是深化实施“北联”、“东扩”空间拓展战略。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