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黎族传统工艺

黎族传统工艺

黎族传统工艺
黎族传统工艺

黎族发展史

海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黎族木雕工艺

摘要:本文通过对黎族工艺美术中黎族雕刻工艺的介绍,让我们知道在雕刻工艺中影响较大的是木雕,主要是独木器的制作及其在各种木器上进行的雕刻装饰。木雕主要应用于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也应用于宗教迷信的道具上。

关键字:黎族木雕文化宗教

一、黎族文化

黎族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华民族文化之林中独树一帜。黎族的传统文化,是在海南岛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独特文化,千百年来,为华夏文明的历史长卷增添了绚丽多彩的光辉篇章。黎族就是在海南岛这方热土上,经历了长久的历史积淀,逐步形成自己璀璨而又独特的文化。

在20世纪80年代【1】,涌现出符朝京、王雄、陈桂花、林开耀、卢丹、董伟、李卫良、黄培祯等美术工作者,创作出许多优秀作品,并获得许多重要奖项。林开耀的《黎族风情图》获国家文化部艺术精品二等奖,《人龙图案》选入北京世纪坛少数民族浮雕,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一级工艺美术师”的称号。

二、黎族雕刻

黎族的雕刻有悠久的历史,主要分木雕、骨雕、石雕三大类。以平面雕、线雕为主,圆雕、浮雕、透雕其次。以人物纹、动物纹、植物纹、几何纹等为主。一件件雕刻作品,不仅仅是艺术佳作,而且是黎族生产、生活、风俗、宗教的记录和写照。在雕刻工艺中影响较大的是木雕,主要是独木器的制作及其在各种木器上进行的雕刻装饰。海南岛生产多种木材 ,黎族广泛使用木制器具 ,其中独木器制作在黎族民间工艺中颇有特色。用一完整木 ,不钉不铆 ,制作成器具 ,这在黎族家庭生活中、生产领域内无所不见。而独木器的种类又有很多,造型独特,雕刻图案精巧,内涵丰富,构成了黎族文化的重要内容。

本文从独木生活用具、独木生产工具和独木文化宗教用具三个方面来了解黎族的木雕工艺。

(1)独木生活用具。独木生活用具是指用原木经过刳制、雕凿制成的日常生活用具。独木雕凿的生活用具在黎族应该最多也最普遍,形制各异。常见的有舂米臼、木桶、木盆、木谷仓、独木锅盖、独木棺、独木凳等。在独木器的外表有雕凿刻画花纹图案作为装饰,如束腰、开窗、动植物图案、几何图案、劳动生活图景等。在很多文献中都有提到,想康熙《琼州府志》卷8《黎情》载:“凿圆木为棺》。”说的就是黎族的独木棺。据说制作独木棺与黎族的来源有一定关系,黎族先民是乘独木舟到海南岛的,而独木舟与独木棺非常近似。既然先民是乘独木舟来的,那么死后,就由独木棺载着回到祖先那里。还有独木凳、蒸酒器,这些独木用具都是黎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的比较常用的有特色的用具。

(2)独木生产工具。这是指用独木制作的生产工具,主要有独木舟、独木水槽、平耙、独木铲、牛铃等。说道独木生产工具就重点说说牛铃和独木舟。牛铃就是在凹槽底部打两个眼,穿绳子系两条小木棒吊在里头,挂在牛脖子上。牛走动时会发出响声,便于放牧者寻牛。当代人戏称为牛身上的“B P”机。也把带在身上的传呼机戏称为“牛铃”。人民为了便于识别各家的牛,往往还在牛铃上雕一些自家标志及图案花纹。独木舟,“刳木为舟,剡木为辑”。黎族水上交通工具有独木舟、筏、桥、葫芦等。黎族传说他们的祖先是乘独木舟来到海南岛,传统民居“船形屋”就是根据倒扣的独木舟外形盖的。独木舟多用木棉树干整段刳成,又大又直的木棉树易得,而且木棉树的柴质松软,容易刳制,它干了之后很轻,搬动方便。独木舟两头削尖,舟壁削成》弧度,厚2~3厘米,舟底和仓底削平。舟长2~6米,宽40~70厘米。根据大小、长短可坐1~4人,用小木桨划水。船舷外侧及头尾有时还雕些图案花纹,甚至把头尾雕成龙头和龙尾,造型独特,花纹精采,内涵丰富。独木生产工具影响着黎族人民的生活,是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

(3)独木文化宗教用具。主要有独木皮鼓、刀筒、神像、木唢呐、叮咚等【2】。从雕刻工艺上看,独木皮鼓、刀筒、神像最具特色。独木皮鼓是黎族传统为招众、祭祀作为乐器的工具。在制作鼓的过程中,还要举行一系列的宗教仪式,赋予其很多的神秘色彩。在鼓面和鼓身上都有人民描绘和雕刻的图案花纹。目前在仅在皮鼓鼓面上发现黎族相对成熟的绘画作品,是研究黎族绘画最宝贵的资料。独木皮鼓出现最早于宋代,《太平寰宇记》卷169称:“(琼州)打鼓吹笙以为乐。”《岭外代答》卷2亦记生黎有:“其亲故聚会,椎鼓歌舞”等。据考证独木皮鼓起源较早,曾昭璇《谈侾(今作哈)黎“独木皮鼓”兼论铜鼓的起源》一文中:“独木皮鼓起源早于铜鼓,即在原始社会已存在,而铜鼓则在百越族群进入奴隶社会时期

才会铸造,而且从体制、图画、纹饰都有一系列渊源关系可寻”。独木鼓的文化内涵是相当丰富的,是研究黎族文化的“活化石”之一。刀筒。原木挖制,刀筒正面雕刻有多种精巧的几何纹、花草、人纹等图案,是道公举行宗教活动时的专用法器之一。举行宗教活动时,用来存放赶鬼的木刀及其他法器。刀筒的造型、雕刻与军事、狩猎用的箭筒和狩猎用的尖刀筒等很接近,仅是尺寸大小及外表雕刻的图案花纹不同而已。黎族造型艺术雕刻精致,图案精彩,文化内涵丰富,体现了黎族人民的智慧。

黎族的独木器具功能实用,造型古朴多样,雕凿精美,装饰自然,可以说独木器是集黎族木雕的立体雕刻和平面雕刻于一身,它贵在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实用与装饰的统一。

黎族雕刻种类多,品种多,虽然有些艺术品还显得有些粗糙,但其文化内涵丰富,包容了许多细腻的体验和真切的感受,是组成丰富多彩的黎族文化的重要因素。

结语:

黎族的民间手工艺术【3】,有着悠久的历史,其种类繁多,丰富多彩。这些民间工艺,还处在手工制作状态,处于原始的发展阶段,尚未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这种手工艺,主要是为了满足家庭生活的需要,每个家庭,在农业生产之余,都从事这些手工艺制作。这些手工业,在民间流传悠久,制作工序复杂,工艺精美,色彩鲜艳华美,图案花纹绚丽古朴,有着鲜明的民族特

色和相当高的工艺水平。它的表现手法,形象化和抽象化相结合,既取材于现实生活,又高于生活。它们都是黎族人民生活的必需品,都是家用器物,由黎族人民一家一户的积累 ,汇成为黎族千家万户丰硕的劳动果实。它们是黎族成千上万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生动体现出黎族是一个具有高度聪明才智,有着丰厚的

传统文化,热爱生活,巧于装点美化自身的文明古老的民族。

参考文献:

【1】高丰;《海南民族民间工艺美术概述》[J].中外文化交流;1990年03期

【2】岳岩;《黎族的“叮咚”》[J].民族团结 2000年01期

【3】尹素卿,苏儒光;《黎族妇女服饰及工艺》[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05期

竹竿舞的特点与价值

竹竿舞的特点与价值 1.1健身性和娱乐性。 竹竿舞由踩踏、跳跃、转体等动作组合而成,不仅仅局限于脚下活动,而是一种全身性活动,全身的肌肉关节、韧带都能得到良好的锻炼,是改善臀部、腿部、膝、踝关节软弱无力的有效手段,能健身健脑。[1]跳竹竿时,以下肢弹跳和后蹬为主,手臂随音乐节奏摆动,腰、臀部也配合上下肢活动而扭动,使心跳加快,血液循环加速,肺活量增大,代谢功能、心肺功能、协调性、灵敏性都得到改善,娱乐身心。 1.2趣味性与易学性。 竹竿舞产生于生产生活,动作相对简单,在锣鼓的伴奏下,糅合美妙的舞蹈,在呐喊声中,忽而双足点,忽而单腿跳跃,忽而侧身,忽而转体,忽而腾越,各种洒脱、健美的姿势,气氛热烈而诙谐,构成了一幅别有情趣的优美民族风情画,因此具有广泛的群众性,人人都能接受和参与[2]。将其引入中小学体育课中,学生可以在轻松的气氛中学习技能。其具备趣味性、娱乐性等特点,寓教于乐,能使学生在欢乐愉快的气氛中学到健身锻炼的知识技能。 1.3多样性。 竹竿舞是黎族的一个传统体育项目,最早是大家围坐在一起跳竹竿,模仿人类活动和各种动物的动作,动作随意古朴,随着活动强度的增加,参与者的速度、灵敏、耐力等都得到良好的锻炼。竹竿舞基本技术分为打竹竿和跳竹竿两部分:(1)打竹竿。打竿姿势:坐打、

蹲打、站打。打竿的方法:平碰法,提敲法。打竿的节拍:二拍:开合;三拍:开开合、合合开;四拍:开开合合、合合开开、开开开合;七拍:1、3、5、6拍为开,2、4、7拍为合。打竿的节奏:二拍节奏,三拍节奏,四拍节奏和七拍节奏。[3](2)跳竹竿。单脚跳、单脚转体跳法、单脚连跳、单双脚交换跳法、交叉跳、合作跳、集体的跳法(纵向排列式、并排式、双人变换式);跳竹竿跑动的路线:直线型、交叉型、圆圈型。

传统手工艺传承人采访实录

9月26下午,我们走访了家住山东省菏泽市牡丹桥李村的中国传统手工艺面塑传人李双虎老师。李双虎,山东省面塑艺术学会面塑工艺师,菏泽市民间艺术家协会理事,菏泽市牡丹区面塑协会理事。1966年出生于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马岭镇桥李村的面塑世家,外祖父李俊兴是建国前后国内外著名的面塑老艺人,李俊兴擅捏“文官风雅”,李俊福则擅塑“武将雄姿”,被誉为“文武二李”。他们曾多次随团出国访问献艺,受到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舅父李芳清乃中国面塑艺术家协会主席、面塑大师,多次荣获国家级民间工艺大奖,1995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其“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李双虎自幼跟随舅父学习面塑,深得大师真传,从艺20多年来,认真刻苦,不断创新,技艺不断提高,其风格独树一枝。 李老师为人很热情,我们去他家的时候亲自出门迎接,到家里坐下后热情的招待我们。李老师家里比较简陋,传统的农家小院,院子里还种着一些冬瓜,爬在院子的上空,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宽敞的房子,排列有序家具。走进家门,矮矮的房子,屋里甚至有点阴暗,几个座椅,一张方形桌子,算是用来招待客人的吧,同时又是他的工作台,上面还放着他制作作品的材料和未完成的作品,花花绿绿的,他笑着对我们说“有点乱,这是为文博会准备的”墙上挂着李老师去参加一些活动是的一些照片和参加博览会的一些参展证。 李老师把他的作品拿出来给我们看,其中“有岳母刺字”、“八仙过海”、“关公”还有巾帼女英雄“穆桂英”。各个人物都栩栩如生,颜色鲜明,十分逼真,创造的环境山水、树木齐全每个作品甚至可以

看到每个人物的每个头发、脸上的皱纹,足见李老师技艺的精湛。李老师在给我介绍他的作品的时候神采飞扬,总是时不时的露出那种自豪的微笑,看得出来他对自己的作品还是很骄傲的,并且把它们都当做自己的宝贝。

黎族三月三习俗

三月三 黎族三月三习俗 农历三月三是黎族人民追念祖先、喜庆新生、赞美生活、追求爱情的传统吉祥节日。1984年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同意原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和原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的报告,正式将三月初三定为海南黎族传统节日。 这天人们都要早早起床,妇女忙着舂山栏糯米,准备过节食品,姑娘们上山采撷染饭的树叶,男人们则合伙上山放狗打猎,下水抓鱼。家家户户杀鸡买肉备好酒,姑娘们穿上盛装,披金戴银,且歌且舞,欢庆一年一度的三月三节。 相传三月三民间集会的活动地点曾有几次迁移。第一次是在猕猴岭下的高滩坡,此处有一个宽敞的岩洞,洞中石头千姿百态,流水清澈,每年三月三青年男女成群结队聚会于此,欢歌曼舞,喜气洋洋。有一次,正当青年们兴高采烈的时候,突然云聚电闪,滚雷震天地,石洞崩塌,洞口被堵。尔后,三月三活动地点就迁到昌化江与南谣河汇聚处的长沙滩。第三个地点是昌化江畔的燕窝岭下,迁来此处的说法有二:一说是因雷电劈断了长沙滩的一棵木棉树,一说是为了纪念黎族祖先。日本侵略者入侵海南岛时,三月三的活动就搬迁到离东方乡4公里的波单坡。 三亚、保亭、陵水等地的黎族人民每逢三月三节,人们以猪头、米酒和饭团为祭品,前往三亚落笔洞、甘什岭山洞等地祈求祖先赐平安。通什地区黎族于农历三月的牛日,在亩头家杀猪摆酒席,聚众敲锣打鼓,欢跳祭祖舞蹈,庆贺春天带来的福气,同时为未怀孕的妇女招福魂,祝愿来日生男育女。 20世纪80年代之后,其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多彩,除了继承传统活动内容的三月三对歌,黎族传统体育竞赛如弓箭射击、顶杠、打陀螺、爬杆、拉乌龟等,各种文艺汇演以及骑牛赛跑、荡秋千、摔跤和跳打柴舞等娱乐活动外,还增加了现代歌舞、游园、书画等文艺娱乐性内容和棋类、球类、田径等体育节目,使三月三节庆活动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海南旅游观光文化活动。活动的规模越来越大,人数有几千人甚至上万人。 2020-03-28

传统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传统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小学生爱玩属于天性,体育教师应利用这一点,在课堂上开展互动活动,让课堂氛围更为活跃。许多体育教师使用合作法、讨论法并非无用功,但由于在理解上的缺陷以及掌握程度的不足,教学方法的实施表现出一些弊端。表面上体育课堂的热闹其实并非完全在讨论与教学有关的内容,从而造成了“假互动”效应,不仅浪费了教学时间,还阻碍了有效教学的发展。 二、提升体育教学策略研究 2.1、充实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师应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年龄特点、学习兴趣、可行性等方面进行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通过教学内容吸引学生。小学生活动能力较强,在教学内容选择上可以有羽毛球、篮球、足球等,通过这些锻炼达强身健体功效。教学内容的编排可按照书本要求内容进行,对于有趣、互动性强的内容可按照其原有模式展开教学;而一些相对枯燥的内容则可利用小游戏、多媒体方式教学。 2.2、提升课堂趣味性 对于小学生而言,体育课程无异于自由活动课程,因此学习效率较低,需要掌握的要点也难以当堂消化。因此教师需提升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在完成教学大纲要求的前提下根据学生年龄层制定趣味教学内容。体育教学目的在于优化学生身体体质,帮助其掌握坚韧不拔的品质。在高效体育教学下,教师应让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心态,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在兴趣驱使下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参与到体育课堂中。在此方面,教师可以利用教学环境优势,例如在下雪天气时安排学生打雪仗,在玩中让学生锻炼身体,避免出现由于天冷不愿出教室活动现象出现。 2.3、合作与竞争 合作与竞争是体育精神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新时期,合作精神与竞争精神需要从小培养,改变传统教学中所有学生独立完成教学任务的模式,通过分组竞争形势让学生产生团队合作意识,形成利益共同体。而小组间竞争则需要依靠组员之间的相互配合,在群策群力下通过协作达到胜利目标。例如可在室外开展“抢帽子”游戏,达到配合与竞争效果。小学生同样具有自尊心与荣誉感,对胜利的追求会让其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内容中,尽最大努力让自己所在小组取得胜利。在合作与竞争教学模式下,学生团结协作意识得以增强,这一点对于目前大多数学生都为独生子女现象作用力较强,能够将团队协作的体育精神深入人心。 2.4、增强课堂互动性 体育课堂不能够只是学生自己活动,教师也应设法融入到学生群体中,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体育教师的教学内容设定要建立在充分了解学生需求、意愿的基础之上,在有限课

竹竿舞说课稿

竹竿舞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 我来自土门子镇中学的段少楠,我的说课的题目是《竹竿舞》,根据我微薄的教学经验来陈述我的这堂体育课。 指导思想:坚持健康第一,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课选自冀教版八年级教程,以跳竹竿为主教材,以“竹子的畅想”为主题,以体验黎族跳竹竿文化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并在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我把本节课设置为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三大环节。 准备部分:体委整队快静齐,检查人数安排见习生,宣布本节课内容:搭火车游戏和学习竹竿舞;重点是学会竹竿的打法和跳法,难点是跳杆技巧和创新跳杆;800m的热身跑夯实体能基础,徒手操从头到脚顺序达到拉伸关节,防止运动损伤。情境导入:游戏——搭火车。 这个游戏导入课题,主要是让学生能够通过这个游戏初步了解动作的节奏感和团队重要性,同时也让学生知道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了解竹竿舞,学会打杆和基本跳法。 通过跳竹竿的练习增强学生的肌肉力量,发展学生的下肢弹跳力,提高动作的协调性、灵敏性。 基本部分:首先利用教学资源来简单介绍竹竿舞。跳竹竿又叫竹竿舞发源于我国少数名族------黎族,是一种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被外国游客称作“世界罕见的健美操”。它是一种以下肢运动为主,结合上肢协调配合的一种娱乐活动,因其具有多人配合的特点,能够培养团队精神,深受广大运动者的喜爱。跳竹竿可以通过用控制竹竿动作的繁简和快慢而达到调节运动量的目的,而且能够促进下肢肌肉关节、韧带的发展,对于发展弹跳力、灵敏性、协调性都有显著作用。 通过图片展示并找学生配合,讲解并示范竹竿的打法和跳法,这样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在学生的好奇心膨胀之时进行初步学习,原地徒手敲竹竿节奏练习,学习开开合合打法,接下来学习跳法,跳静止竹竿练习,让学生原地画线代替不动杆,在学习打法和跳法时教师采用分解教学,学生边模仿边观察,在直观动作影响下再练习,使学生逐渐体会动作要领。找好中差三个层次的学生分别进行展示。大部分同学基本掌握动作之后,小组形式进行跳动态竹竿练习。练习3—5分钟时学生对打法和节奏感有了更深的了解,此时我采用完整法教学进行巩固提高:升华内容,加深难度学习开合开合开开合的打跳法。经过初步学习和巩固提高两个阶段学生们对《竹竿舞》达到了一定的认知水平,在意识里有了新的花样,就进行到了小组创编练习。通过创编练习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最后小组评价:分组展示。“135”模式下的小组合作使得体育课上的评价也得心应手,6人一组的加分制度,小组长能够发挥出带头作用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结束部分:放松是关键,伴随轻音乐闭目打太极起势动作,身心恢复一举两得。这一动作既能达到放松效果又能够使得学生放松心情投入文化课堂中去。本课小结,师问学生学到哪些东西当堂反馈,教师反思,体委组织回收器材,师生再见。课堂效果: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85%以上的学生基本掌握动作,30%的练习密度使学生既出汗又心情愉悦,也达到了教师的预期效果,丰富的教学知识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完成。

手工艺传承的机遇与挑战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8b9982867.html, 手工艺传承的机遇与挑战 作者:来国强 来源:《牡丹》2018年第27期 手工艺是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方式之一,在当代生活中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法国著名作家卢梭曾在《爱弥儿》中写道:“在人类所有一切可以谋生的职业中,最能使人接近自然状态的职业是手工劳动。”由此可见,手工劳动是伴随着人类发展一路走来的,而手工艺是手工劳动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本文基于对手工艺传承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的分析,认为手工艺应以传统文化为精髓,以现代化营销为手段,通过政府扶持、教育跟进、科技结合与品牌化打造,必能得到真正的传承与发扬。 人类学中的相关理论认为,社会的艺术形式不但包含其自身与文化,而且与艺术的组成部分共同作用,促进社会统一。针对手工艺艺术,在判断它的社会功能是否衰退时,不能仅仅以其是否符合生产力发展为依据;相反,当代社会,手工艺仍旧有着不可替换的深刻意义。现阶段,手工艺正在经历着历史上的首次重大转型,这一转型具体是指从轻工业转向具有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双重特征的过程。因此,人们在重视手工艺文化传承与弘扬的同时,还需要积极应对目前面临的困难与机遇。 一、手工艺传承的机遇 随着手工艺社会属性的变化,手工艺人的社会角色今天也发生了变化,他们由最初的底层产业工人慢慢变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弘扬者。今天,具备一定声望的手工艺人可以依靠自身的技艺获得各种荣誉,另外,随着各种科学技术的发展,这部分手工艺人在大众视野中的曝光率也很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深,很多国家都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目前,我国已经将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上升到文化战略层次。在当下社会文化与舆论导向的牵引下,中国手工艺迎来了千年难遇的发展机遇。 经济全球化时代,全球市场与资源配置不断优化,为手工艺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好处。传统手工业对本土的原材料和市场有很大的依赖性,这也造成了其未来发展的局限性。但是这一局面今天已经被打破,中国手工艺人只需要思考如何提升自身的生产力水平,如何能够在广阔的世界市场生存下来。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手工艺实际上就是一种文化表现形式,可以为解决这个矛盾做出一定贡献。 随着各类信息技术的发展,职能机器人在很多方面已经开始取代人类劳动,这样就会导致失业等社会问题。手工艺具有灵活性高、自发性强、零散加工和分散经营等特点,它有助于解决失业等社会问题。因此,从社会高度来看待手工艺发展,其未来必然会具有更为广阔的空间。

椰树—黎族的传奇

椰树—黎族的传奇 在海南省,到处都生长着一片片婷婷玉立的椰子树。它那笔挺的树干,无枝无丫,直耸碧空;宽长的羽叶,在树干的顶端四向舒展,迎风拖曳,婆娑起舞,宛如翠绿天盖;大圆的果实,拥簇在羽叶间,色彩斑斓,生意盎然。椰树,是海南热带风光的标志;在海南省黎族中有着神奇美丽的传说,是黎族人民光辉形象的象征。攀爬椰树采摘椰果,使人有“椰实人蹬落碧天”之感。攀爬椰树能作娱乐健身,锻炼劳动技能,是黎族民间体育活动和体育竞技项目之一。 攀爬项目在中南省份开展比较普遍,因为攀爬项目不但能锻炼人的四肢力量和协调性,还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而“攀爬椰子树”是流行在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五指山及三亚市和万宁市部分黎族地区的一种为少年儿童所喜爱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在云南、贵州、湖南等省市和地区都开展了一些攀爬项目,如湖南省采槟榔的歌:“高高的树上结槟榔、谁先爬上谁先尝、谁先爬上我替谁先装、少年郎采槟榔、小妹妹提篮抬头望”;云南和贵州的:“上山刀、下火海等项目”。在海南爬椰子树摘椰子比赛,还有一句俗语是:“老太太上树比猴快。” 据悉在海南岛西部,对椰树有着这样一种神奇的传说:在远古年代,有一位英勇的黎族首领——骆王。他有一次征战归来,疏于戒备,被妄想篡夺王位的奸臣,受敌贿赂,设下晚宴,趁骆王酒醉之机,将骆王谋杀,并把王头砍下悬挂在竹竿上。当奸臣带着敌人前来察看王头时,竹竿忽然变成椰树躯干,拔节高出数丈,骆王的头发变成椰叶,头颅变成椰果,椰壳上两个油乌的圆眼,则是骆王愤怒的眼睛,奸臣和敌人见状,立即惊慌逃窜。从此,椰树不怕严寒酷暑和狂风暴雨,顶天立地,傲视云天,被称为黎王的光荣化身。为了纪念英雄的骆王,人们摘下椰果掩埋,播下了希望的种子,繁衍成茂密的椰林,成了美丽南国特有的一道风景线。

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与现代体育教学方法有哪些的差异

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与现代体育教学方法有哪些的差异 体育教学方法是师生共同为实现体育教学任务或目标所采用的方式、途径、手段的总称,是体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是提高教学效益的关键所在。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重在创法。 传统的体育教学以学生掌握运动技术为主要目标,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是以保证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传授为主,而现代体育教学方法则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出发点去全面发展学生,挖掘学生的潜力。 传统的体育教学以学生掌握运动技术为主要目标,这就造成了传统的体育教学过分追求运动竞技的成分,追求运动技能学习的精确度、速度、高度、远度,教学过程总是从讲解动作要领和示范动作开始,然后再进行辅助练习、分解练习,最后进行完整练习和反复练习直至掌握动作要领。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解示范法、分解教学法、重复练习法、循环练习法、保护与帮助法等。这种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忽视了对知识的理解,忽视了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忽视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等,学生在学习中难以体验到运动的乐趣。传统体育教学只注重传授技术而没有考虑学生是否能接受,是否是他们兴趣的需要,是一种“灌输式”的指导者的角色。 新课程赋予运动技能教学新的内涵,体育教学是一门以适量身体运动增进身体健康、增强体质、养成学生锻炼习惯、基本掌握简单运动技术、为终生体育奠定基础的必修课,不是以培养运动员、运动健

将为目的的。强调运动技能的内容要有所选择,不求面面俱到、“蜻蜓点水”,运动技能的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要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实效性和科学性,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要重视育人功能。新课程下的运动技能教学是对传统的运动技能教学进行补充和修善,强化了探究意识,增进了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注重学生个性化学习,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能够在学习中体验到运动的乐趣。常用的方法有探究性学习法、合作学习法、发现学习法、自主学习法等。 传统的体育教学过于死板。传统的体育课一直沿用“四段式”教学,即一节课分为开始、准备、基本、结束四个部分;传统的体育课每课必坚持列队练习。 现代体育教学方法的特征 1.强调学生的创新性 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是以保证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传授为主,而现代体育教学方法则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出发点,这是现代体育教学方法最重要的特征。未来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现代教育必须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浓厚的创新意识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欲望,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从各个方面去发展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不断获得成功的过程中,养成研究问题的习惯,奠定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如果淡漠创新能力,就压抑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学生只会刻板地复制教师的知识,无法培养创新型人才。

黎族竹竿舞教案

《请到天涯海角来》教案 授课教师:北大附中为明广州实验学校李日娣课型:舞蹈综合课 年级:初一课时:一课时 【教学理念】 本课以舞蹈节奏为核心,培养音乐节奏感,弘扬民族文化,重视舞蹈实践,增强团队合作意识。通过黎族竹竿舞音乐节奏,引导学生体验、参与、表现民族的特点文化,更好的理解民族舞蹈在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目标】 1、情感价值观: 通过学习黎族竹竿舞,引导学生感受民族文化,感受少数民族的纯朴善良热情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体验获得成功的快乐,增强民族自豪感。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黎族竹竿舞,对舞蹈进行鉴赏、身授、体验、合作,感受不同的风格特点。 3、知识与能力: 掌握黎族蹈舞中的舞步、特点,并能配合音乐节奏完成。 【教学重点】 1、打竹竿节奏 2、掌握竹竿舞的舞步。 【教学难点】 1、感受体验竹竿舞的基本节奏。 2、能跟着节拍跳竹竿舞。 【教具准备】 竹竿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1)欣赏视频——越南竹乐团《新活力》 师:今天我们来欣赏一段表演,请你们边看边思考几个问题。 1、视频画面里的演奏形式有哪些? 2、音乐的特点有哪些?

师:你们回答的非常好,那我们来说说竹子与我们的生活有着怎样的关联。(2)介绍竹子与人们生活的意义。 师:苏轼有句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从这句诗句可以看出,竹子与我们的生活有着息息相关。 (3)出示视频“三月三新闻” 师:黎族人们用舞蹈来表达对竹子的热爱与崇敬。(图片展示) 二、展开教学 (1)节奏模仿 听鼓声模仿节奏 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鼓的节奏特点。 1、教师示范第一段鼓的节奏打法 2/4拍 F P F P ●○●○ 2、学生集体尝试进行模仿(可拍腿,可跺脚,多次练习,即时纠正) 3、教师示范第二段鼓的节奏打法 2/4拍●●○○| ●●○○| ●●○○| ●●○○|| 4、学生集体尝试进行模仿(可拍腿,可跺脚,多次练习,即时纠正) 5、配合鼓乐,练习脚下舞步(打竹竿) 2/4拍开开合合| 开开合合| 开开合合| 开开合合|| 进进出出| 进进出出| 进进出出| 进进出出|| 三:教学拓展 1、教师师范《打柴歌》节奏,引出节奏打法(播放打柴歌) 2/4拍●●●○○○| ●●●○○○| ●●●○○○| ●●●○○○|| (2)介绍《打柴歌》创作手法(图片展示) (3)配合竹舞音乐,练习脚下舞步 (4)发挥想象力,编创竹舞动作 四.课堂小节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对竹子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我们来分享,你今天收获最大的是什么?

浅谈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传承

浅谈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传承 摘要:传统手工艺在人类代代相传中形成了源远流长的手工文化,人类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工业文明、科技进步带来了传统手工艺的日趋式微,但是作为一种活态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基所在,对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传承是有必要的,也是必须的。 关键词:传统手工艺保护传承 传统手工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在人类历史进程中有着特殊的意义。手工艺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是心手相连的艺术,体现了人类在生活中对自然发现与利用的聪明才智。每一种手工艺的产生与发展,乃至消亡都与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紧密相关。在工业、电子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众多民间手工技艺的生存状态亟待保护与传承。 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传承,首先是对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在此过程中人的作用至关重要。其次是对传统手工技艺中包含的文化的传承,传统文化是历经了无数劳动者的磨炼之后的本民族文化的精髓,守住传统文化,才能守住民族之根,才能无愧于祖先和子孙。 1、传统手工艺与传承人 传统民间手工技艺掌握在手工制造者手中,他们是手工文化的创作者,然而辉煌的手工艺术历史并不曾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农耕社会的手工技艺五花八门,手艺人层出不穷,这是当时社会对手工艺品和手艺人的需求。从事手艺的人员因为技艺的娴熟和辛劳也能获得乡野四邻的重视,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并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这些对农民而言是值得羡慕的事情。千般技能在辛劳勤奋与智慧中代代相传,但靠手艺谋生活始终是手艺人从艺的最基本的想法。所以在对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中,要关注手工艺人的生活状况,当手中技艺能够为艺人和家人带来生活的保障时,才可能有人从事手工技艺劳动。 传统手工技艺与社会的发展阶段相关联,在现代工业文明快速发展的今天,传统手工技艺艰难固守自己的阵地。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传统手工文化情感的逐渐淡漠,手工制作的物品和它的制作者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不能充分体现手工艺者的价值。传统手工技艺与传统手工艺品与飞速变化的社会之间的距离愈来愈远。然而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一度被遗弃的宝贵资源又被再次关注,这是人民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觉,是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不断提高的表现。在现实生活中,传统手工艺给现代人类更多的启示,对于陶冶民众的思想情操、丰富民众的艺术文化修养都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面对日趋式微的众多民间艺术及其制作工艺,需要我们采取必要的措施对其进行保护。 2、传统手工艺传承人保护 2.1 传承人保护 传统民间手工技艺的传承依靠口传心授师徒相承,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最关键因素,传承人所掌握的技能中蕴含着传统文化的精粹,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需要传承人的积极参与。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由谁来“传”?又由谁来“承”?传人逐渐在老去,而现代日新月异的工业文明和日益膨胀的物质生活将“承”推向了一个尴尬、艰难的困境之中。假如说手工制作让手工制作者生活富裕,并且有着受人尊敬的社会地位,那“承”艺将是一件相对容易实现的事情。可是令人遗憾的是,今天真正的手工艺人依然没有生活富裕,也没有获

探寻本地民族文化--海南黎族织锦

探寻本地民族文化--海南黎族织锦

社会实践活动结题报告 撰写日期:2007年11月29日 指导老师:王先驱、黎明 班级:高二(1)班 课题组长:古斯莹 小组成员:李怡欣、 王小静、 韩明秦、 杨依依

海南黎族织锦 ●历史起源 ●文化内涵 ●现状及发展前景

黎族织锦,一般包括挑花、刺绣、扎染(古称绞缬染)和蜡染等民族工艺。在海南黎族地区,无论走到哪一个村寨,都可以见到一件件出自黎族妇女之手的筒裙、上衣、头帽、花帽、花带、胸挂、围腰、挂包、龙被和壁挂等精美的织绣艺术品,丰富多彩的图案,美不胜收。这些工艺精巧的作品,集中反映了南国乡土的独特风韵,因而驰名古今中外。黎锦不仅是一种不可多得的精美绝伦的艺术品,其 中更蕴涵着浓厚的古老 原始的中华文化。我们 这次的课题就是研究黎 锦的文化内涵、历史起 源及其发展前景。 图一:黎族少女穿着黎锦服饰

一、黎锦的历史 黎锦堪称中国纺织史上的“活化石”,历史已经超过3000年,是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品。黎族织锦工艺存续了二千多年。最早有文字记载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尚书·禹贡》里的:“岛夷卉服,厥篚织贝”,说明黎族妇女很早就懂得从植物中提取纤维作为纺织的原料。其纺织技艺领先于中原1000多年。海南岛因黎锦而成为中国棉纺织业的发祥地。 秦汉时期,黎族的纺织业已经有了很大发展,在《后汉书》里提到的珠崖太守孙幸强调“广幅布”,激起黎族人民的反抗。棉纺织品“广幅布”指的就是棉布,当时人们穿的贯头衣即由“广幅布”做成。可见,“广幅布”以它的优良品质不仅成为进奉朝廷的贡品,而且在百姓中也十分普及。 唐宋时代,黎族棉纺织业十分发达,其棉纺技术和棉纺工艺品,已达到很高的水平,且品种繁多。“黎幕,出海南黎峒,黎人得中国锦彩,拆取色丝,间木棉挑织而成,每以四幅联成一幕。……黎单,亦黎人所织,青红间道,木棉布也。”(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黎族妇女所织的黎饰、黎单、黎幕、鞍搭等,“五色鲜明”,“异纹炳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探究-2019年精选文档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探究 在少数民族的学校中,其体育课的内容与形式与汉民族相比均存在例外的差异,也正是这种差异才能够使少数民族的体育事业具有更加独到之处。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当前影响着传统体育教学事业的主要因素包括教学观念、师资力量、教学手段以及体育器材等主客观因素,我们应该从这几方面入手,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讨,从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体育事业发展得越来越好,培养出更多优异的体育人才。 1、学校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作用 1.1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 我国教育事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主要以应试教育为目的开展教学,从而造成学生对课堂内容不感兴趣,违背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长此以往,学生也就没有了在课堂上的积极性,教师也失去了热情的态度,形成恶性循环,最终造成体育课堂变成了可有可无的一堂课。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们应该将单一的课堂教学就变得更加多元化,从学生的个性入手,根据他们的心理状况发展体育活动,例如开展球类的竞技活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还可以让他们形成良性的竞争意识。除此之外,对运动类型的选择也十分严重,例外年龄段的学生从事的体育活动也不尽相同,低幼龄的孩童主要开展的体育活动以趣味性为主,高年级的学生则更加注重强身健体,因此选择的体育活动主要以球类运动为主。这样,无论在哪一阶段的孩子都养成优良的运动意识,让他们感受到运动的魅力。 1.2促进青少年综合素质的提高 素质对于一个学生来讲具有严重的意义。一方面,它是教育水平凹凸的首要标准。人们在观察一个人是否具有高素质时,通常时从其言行举止进行观察,另一方面,素质的凹凸也体现在身体状况方面,一个学生拥有康健的体魄也是高素质的体现。除此之外,素质的表现形式还体现在方方面面。我国在发展教育的过程中已经认识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严重性,因此,要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其中的严重一点就是体育运动。我国少数民族除了具有丰盛的民族文化外,体育活动也不容小觑。例如蒙古族人民喜爱的游戏“打布鲁”、能

海南黎族的风俗及受教育情况

海南黎族的风俗及受教育情况 黎族是中国岭南民族之一。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其人口数目达到1247814.以农业为主,妇女精于纺织,“黎锦”、“黎单”闻名于世。民族语言为黎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支,不同地区方言不同。在接近汉族的地区和各民族杂居的地区,黎族群众一般都能讲汉语(指海南方言),苗语等,同时黎语也吸收了不少汉语的词汇,尤其是解放后吸收的有关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词汇。海南黎族分为哈方言、杞方言、闰方言、赛方言和美孚方言,五大方言区,各地方言区的黎族服饰各有特色,黎族服饰工艺细致精巧,严谨大方,花纹和色彩的运用与调配非常讲究,主要与黑、白、宗,为基本色调,加入红、蓝、黄、青、绿等调配。勤劳智慧的黎族人民,通过美丽的服饰来寄托美好的愿望,渲染喜庆气氛,表达对平安吉祥幸福美满的热切追求,现代的黎族服饰设计者正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和丰富的想象力及创造力,把黎族服饰之特点与个名族服饰之精华,巧妙而完美的融合起来,在原有的服饰基础上不断创新,创造出更加绚丽多彩的服饰文化,它标志着文明的升华,也标志着名族的发展和进步。 黎族文化考究:黎族的是海南最早的居民,其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至今已有数千年。漫长的历史发展,逐步形成了本民族独有的文化。海南黎族的历史考究主要认为是古骆越人渡海入岛,与岛上古人类相互融合,造就了今天的黎族。1992年,我国考古专家在三亚市落笔洞发掘出约一万年前的古人类牙齿化石,以及近年在五指山、陵水、乐东等地考古发掘出了约四、五千年前的人类活动遗迹(主要是石器),说明在四、五千年前或至一万年前,海南岛就已人类居住。这些人是不是当今之黎族,尚待考证。所以,目前我国学术界当前对黎族来源的研究观点认为,海南岛黎族来源于古骆越人(因为当时骆越人的分布地域包括当今之海南岛),于殷周之际(约三、四千年前)渡海入岛。殷周之际渡海入岛的这批骆越人是当今黎族的组成部分,他们与生活在海南岛上的古老人类相互融合,不断演变,造就了今天的黎族。黎族的形成,渡过悠悠岁月,趟过漫漫长河,其称谓源自何时呢?黎族在与汉族等其他民族交往时自称“赛”。西汉曾以“骆越”、东汉以“里”、“蛮”,隋唐以“俚”、“僚”等名称泛称中国南方一些少数民族(包括黎族在内)。“黎”这一专有族称,是汉族对其称谓,始于唐末,到宋代才固定下来,沿用至今。 黎族先祖依靠的原始生产工具,打鱼狩猎,刀耕火种,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最早开拓了海南岛。秦汉时期,封建王朝开始统治海南岛。汉武帝于公元前110年打开琼岛,设置珠崖、儋耳两郡。南北朝时,俚人领袖冼夫人统领了包括海南岛在内的岭南地区,岛上1000余峒俚人均归附冼夫人。冼夫人率其先请命于梁朝,后又归属于隋朝。唐朝以后,海南岛成了与南海诸国繁荣贸易往来的交通要冲。随着中央政权对海南岛统治不断巩固,部分大陆汉人、苗族和回族也陆续先后不断迁徙入岛,与黎族土著居民杂居。大量移民的迁入,带来了先进的铁器生产工具和农耕生产技术,使黎族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 明、清两代,封建地主经济在黎族社会中已占统治地位,大部分黎族地区的生产力水平与当地汉族相近,出现了定期的市场和墟场。但在五指山腹地则仍保留原

我眼中的非遗――传统手工艺5.1

“我眼中的非遗”——传统手工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 传统手工艺技能,是指人民群众为了满足物质精神需要和审美要求,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采用物质材料和技术手段进行人工造物所用技能的总称,包括器具制作、民居建筑、陶瓷、织染、金属工艺、造纸、印刷、酿造等传统手工技艺。 我国传统手工艺品繁多种类,按使用功能,可分为实用类手工艺、欣赏类手工艺、宗教祭祀类手工艺。按产品分类,可分为陶瓷手工艺、金属加工手工艺、纺织印染手工艺、挑花刺绣服饰缝制手工艺、金银首饰加工手工艺、皮革和毛皮加工手工艺、竹藤棕草编织手工艺、木器制作、雕刻及建筑装饰手工艺、制浆造纸手工艺、民族民间乐器制作手工艺、儿童玩具手工艺、烟花爆竹手工艺、工艺画制作手工艺及书画装裱手工艺等。这是我国非物质文化的丰藏宝库。 传统手工艺品在内容和形式上保护着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统一,又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主要有以下鲜明特点: 一是以实用为主,注重功能,同时力求美观,把功能和审美要求完善地结合起来。如陶器、木器、竹藤编织,都是群众的生活用品,同时又都作了艺术加工,达到实用与审美的统一。二是大多数手工艺品就地取材,因材施艺,如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铜锡资源、竹木藤草资源、棉麻毛资源、大理石资源进行艺术加工,使天然资源为人们的生活服务。 三是以手工劳动为主,家庭副业为主,其技艺的传承以家庭世代相传为主,这就使各种手工艺及其产品具有鲜明的个性,因人因艺而异的独特风格。 四是每个民族都有代表本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也就是说,在一个民族的手工艺品中,不仅透析着这个民族的艺术天赋和审美力,还可以从中断定,在

黎族五种方言研析

黎族织锦五种方言图案分析 黎族五种方言区妇女传统服饰 哈方言 哈方言系黎族五种方言中人口最多的一支,约占黎族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大部分聚居在海南岛乐东黎族自治县,哈方言妇女服装服饰系黎族五大方言区中最为丰富多彩的一支,根据服装服饰、花纹图案、款式格调、主体花纹和色彩搭配的不同,该方言区又可分为哈应、抱由、罗活、志贡等方言区。 哈应妇女服饰特点主要是以黑色为基调,显得坚实、庄重。上衣款而大,无领对襟长袖,衣领用红布镶边或绣花边作为一种装饰,衣无纽扣,主要以短红色小绳线或短红布条索系。上衣腰下左右两边各开叉口,上衣对襟的左右两边及衣下端边缘部分,织绣有菱形纹、几何形花纹图案。筒裙宽而长,一般长度及膝盖,筒裙腰下主要部位花纹为彩条经纬线,织绣有色彩艳丽的花纹图案。哈应方言妇女的服饰丰富多彩,具有本民族的个性和风格,老年妇女的头巾多为黑色,几乎没有花纹图案,中、青年妇女头巾两端织绣有各种精美的花纹图案。哈应方言妇女一般都喜欢佩戴大型银耳环,盛装打扮时,手、脚都带银镯,颈戴银项圈,早期有纹脸、纹肢的习俗。 抱由方言服饰的特点是以黑色为底,上衣前摆较长,后摆较短,无领对襟长袖。衣无纽扣,用短红色小绳线或短红布条索系。上衣织绣的主体花纹图案,是用几何纹和人纹为装饰。筒裙花纹图案色彩较为艳丽,整体花纹图案以粗狂的线条来体现,增加花纹的立体感。筒裙的织锦花纹图案以人纹作为主体的装饰纹样。 哈发言男子服饰特点是款式淳朴简单,主要是素面抹布或棉布缝合而成。分两种款式,一种为常见的短款,短衣长度一般长至腰下,通常在生活、生产劳动时穿戴;而另一种长袍长度及小腿处,多为节庆、重大法事时穿戴,长袍的袖口及衣边绣有花纹作为一种装饰,显得庄重大方。 杞方言 杞方言分布较广,主要聚居在五指山,人口仅次于哈方言。杞方言妇女的服饰因居住环境不同,其款式格调、色彩、图案都略有差异。五指山水满乡杞方言妇女上衣以黑色为底,无领对襟长袖,无纽扣,用短红布条缝上作索系,衣襟左右对排用金属银纽缝上作为一种装饰,每排有五个大圆形银纽、五个小长方形银纽组合而成,穿戴时对襟并

民族体育竞技项目

民族体育竞技项目

————————————————————————————————作者:————————————————————————————————日期:

民族传统运动会项目说明 序号民族运动项目及活动规则 所 需 器材承担 班级 活动 地点 1 汉族 舞龙: 龙前由一人持竿领前,竿顶竖一巨球,作为引导。舞时,巨球前后左右 四周可模仿画8字摇摆,龙首作抢球状,引起龙身游走飞动。 体验舞龙动作舞龙道 具、可 附加音 乐 四.5 足球 场中 圈 2 蒙古族射箭: 每名同学每次可以体验二支箭弓箭、 瞄准 杆、箭 若干只 一.2 小操 场 3 回族 赶木球 操作方式:杆母球进洞体验、3-5人一组以最短的时间将球推入洞内木球套 装、 铁丝弯 制作做 的洞 一.12 民主 广场 4 藏族 朵加: 体验方式:在规定的10-15米距离内负重走轮胎一.4 靠宿 舍的 弯道 区 5 维吾尔族 独轮车体验:10米距离往返体验独轮车六.8 百米 跑道 6 苗族 吹枪 将塑料弹放入细管内、用嘴吹向把盘、没人一次体验机会。细直塑 料管、 塑料弹 五.2 体育 馆

序号民族运动项目及活动规则所需 器材承担 班级 活动 地点 7 彝族蹲斗:彝语叫“互布吉则”,意思是雄鸡斗架。两手合掌并于胸前,呈 半蹲状态,相互用左肩撞右肩,或右肩撞左肩,不准用手推;以碰撞使 对方的手、臀部先着地为赢。 同年段组的两人一组对抗体验、手或臀部先触地者出局,获胜者可以留 下继续挑战。六.4 足球 场 8 壮族 板鞋竞技: 两人一组,共同穿上一副长板鞋跑10米左右的距离竞速体验板鞋四.3 足球 场 9 布依族 抵杠: 主要讲究巧劲,并借助臂力、腕力和腰劲。体验者双方各蹲在小圆圈内。 谁能在规定的时间内,把对方挑、摆、推、压出大小圈为胜。 两个同年级的学生可以同时一起体验粗木棍三.2 未名 园 10 朝鲜族 顶罐走: 头顶草罐按照规定的距离向前走,要求:草罐不能落地 20米左右往返竞速体验草竹罐五.6 百米 跑道 11 满族 滚铁环: 比谁推得远、铁环倒地为输。20米左右距离体验铁环、 手推感 二.4 宿舍 区篮 球场 12 侗族 踩高脚(踩高跷) 比速度,分组同时出发,看谁先到达。10米左右距离体验高跷二.3 足球 场

海南民族风俗和民俗介绍

海南民族风俗和民俗节庆活动 1)海南民族风俗 海南省的居民,分属于汉、黎、苗、回、藏、彝、壮、满、侗、瑶、白、泰、佤、畲、水、京、土、蒙古、布依、朝鲜、土家、哈尼、僳僳、高山、锡伯、门巴、纳西、仫佬、哈萨克、鄂伦春等30多个民族。世居的有黎、苗、回、汉等族。千百年来,古朴独特的民族风情使本岛社会风貌显得更加丰富多彩。其中最具有特色的便是黎族与苗族的生活习俗。据历史记载,黎族是海南的土著民族。早在远古时代,黎族同胞就在这块土地上刀耕火种,民族风情质朴、敦厚,长久以来就以独特的民族文化和绚丽的织锦工艺著称于世。黎族同胞主要聚居在五指山区地势较平的山麓或临河的盆地,村寨大小不等,错落有致。低矮的茅草房掩映在严严实实的椰子树与槟椰树间,树的空隙间用竹篱笆围成小块菜地,各色蔬菜娇嫩欲滴。清澈的小溪淙淙流过房前,让人有“走进山间别墅”的感觉。槟椰是黎胞走亲访友的贵重礼物,以数目多少表示情意厚薄。 2)特色活动 海南民俗节庆活动: 海南省的居民包括汉、黎、苗、回、彝、侗、瑶等30多个民族。世居的有黎、苗、回、汉等族。千百年来,古朴独特的民族风情使本岛社会风貌显得丰富多彩。其中最具有特色的便是黎族的生活习俗。 黎族是海南的土著民族,他们世代聚居在海南岛中部五指山区及西南

部,现有人口130余万。黎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的黎语支,文化特征与国南方的壮族和布依族有着密切的渊源。黎族又分杞、孝、润、赛和美孚五个支族。 黎族村落多位于山谷坡地或山间盆地之中,村寨周围长有茂密的树木或刺竹。黎族传统住宅以茅舍为屋,称为“船形茅草屋”,传说黎族的祖先是乘船渡海而来的,所以住船形屋被作为传统保留了下来。黎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每逢喜庆佳节,黎族男女要相互对歌或载歌载舞通宵达旦。每年农历“三月三”是黎族的传统节日,黎族人民都要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 黎族人很早就掌握了纺织技术。元代女纺织家黄道婆就是从黎族人那里学到了先进的棉纺技术。黎族人织的黎锦一般以黑、棕为基本色调,青、红、白、蓝、黄等色相间,花纹图案有人物、动物、植物、山水和吉祥物等等。黎族的传统服饰为男子缠红色或黑色头巾,上衣开襟,布巾缚腰;妇女的服饰各支系不同,但筒裙是她们共同的服饰。 海南岛有丰富的民间文化,衍生了许多独特的民间节庆活动。 每逢农历正月十五的晚上,在海南琼山市将举行一年一度风情独具的换花节。每年农历二月初九至十九,琼山市新坡镇和全省不少地方,举行一次为期四天的“军坡节”。这是纪念冼夫人而举行的民间奉祀活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是黎族青年男女追求爱情和幸福的传统佳节。海南黎族、苗族都有欢度“三月三”的习俗。每年3月下旬或4月上旬(农历“三月三”期间)均举行海南国际椰子节,它是融旅游、文化、民俗、体育、经贸于一体的大型旅游文化节庆活动。每年中秋为儋州民间歌节。歌节的主

竹竿舞校本教材

河桥中学校本课程 竹竿舞(2010——2011年度)

竹竿舞的由来 在黎族竹竿舞又叫“打柴舞”、“跳柴舞”。 “跳柴”原是黎族一种古老的祭祀方式。跳柴是黎族一种已有数百年历史的古老的祭祀方式。黎家经过辛勤耕作,换得新谷归仓时,村里男女老少就喜气洋洋,身穿节日盛装,家家户户炊制新米饭、酿造糯米酒,宰杀家养禽畜,祭祀祖宗和神灵。酒酣饭饱后,众人结伙来到山坡上,点燃篝火,跳起竹竿舞。竹声叮咚,庆祝稻谷丰登,祝愿来年有更好的收成。“跳柴”每年从开春之日起,直至元宵,几乎夜夜篝火通明,欢跳不息,热烈气氛充溢着山坡村寨。 课外链接: 早在宋代,大文学家苏武在结束流放生活离开海南时,得到黎族父老乡亲的“黎歌变舞祝公归”的欢送,写下了“蛮舞与黎歌,余音犹沓沓”的诗句。可见,黎族的歌舞不但历史长,而且有其独特的魅力。

竹竿舞的道具和服装 一般竹竿舞在晒谷场或山坡的平地上,平行摆开腿一样粗的两条方木作垫架,垫架上横放若干条手腕粗的长竹竿,持竿者相向地双手各执一条竹竿尾端,把竹竿与垫架、竹竿与竹竿碰击出有节奏的声音。 持竿者姿势有坐、蹲、站三种,变化多样。在有节奏、有规律的碰击声里,跳舞者要在竹竿分合的瞬间,不但要敏捷地进退跳跃,而且要潇洒自然地做各种优美的动作。当一对对舞者灵巧地跳出竹竿时,持竿者会高声地呼喝出“嘿!呵嘿!”场合极是豪迈洒脱,气氛热烈。 现在跳竹竿舞,多是娱乐,对杆的要求并不统一。敲杆与垫架的长短粗细完全可以根据条件自己选择。人数也没有固定的,少则几个,多则上万。 复杂的竿

课外链接 印度东北部某部落曾创造了一 项集体竹竿舞世界纪录,10780 名村民随着精心设计的舞蹈动 作起舞,欢庆夏季的到来。 农历三月三,万人竹竿舞。 如果跳舞者不熟练 或胆怯,就会被竹竿夹住 脚或打到头,持竿者便用 竹竿抬起被夹到的人往外 倒,并群起而嘻笑之。相 反,善跳的小伙子在这时, 往往因机灵敏捷,应变自 如而博得姑娘。

关于民间传统手工艺传承和发展的提案

关于民间传统手工艺传承和发展的提案 理由: 传统手工艺是我国民族文化和智慧的沉淀,是综合生产、生活、艺术审美的活态文化。同时,手工艺产品蕴含丰厚的文化价值、循环经济价值、环保价值、艺术价值和情感价值,具有浓郁的民族民间地方特色。目前,韩城正在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加强我市民间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既是推进韩城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的主要内容,也是发展韩城旅游业的重要举措,需要进一步重视。 办法和措施: 1.做好农村民间传统工艺的挖掘与保护工作 农村是民间传统工艺的富矿,政府应就农村民间传统工艺传承和发展工作进行专题的调查研究,建议地方党委和政府加大对农村民间传统工艺的发掘与保护力度,将更多有一定文化价值的传统工艺纳入政府扶持项目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培养民间传统工艺传承人 一方面,鼓励韩城市的工艺大师面向社会广泛挑选优秀苗子,并做好民间传统工艺的宣传推介工作,使更多的年轻人能够得到名师的传道授业。另一方面,韩城的职业技术学校, 应结合我市民间传统工艺的特色, 开办与之相适应的技艺人才培养专业;社会各专业学术团体, 特殊专业技艺名人, 积极开展特殊专业技艺人才的培训, 传授民间传统工艺的制作技能。 3.加大政府采购、财政补贴等扶持力度 应加大政府采购与政府财政补贴的力度,并制定相关规范性文件。其中包括:一是建立政府购买民间传统工艺品和规范购买项目招标的制度,为民间传统工艺产

品开拓一个重要的消费市场,并有利于韩城传统民间工艺的品牌塑造。二是设立扶持韩城民间传统工艺的专项资金。三是建设“民间传统工艺企业孵化基地”,打造政府扶持、发展、服务民间传统工艺行业的平台。 4.让传统手工艺走进社区和课堂 建议在基层社区广泛开办韩城市传统手工艺教学班,积极组建民间工艺兴趣团队,使民间传统工艺为更多人所了解、所学习、所喜爱、所接受。另外,可通过聘请课外辅导员、开设第二兴趣课堂等举措,使更多的民间工艺大师走进校园传授工艺、展示风采,使中小学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走近韩城民间传统工艺,学习和传承民间传统工艺。 5.增强民间传统工艺的创意 积极推动创意和民间传统工艺深度融合,使民间传统工艺显示更多的创意、展示更多的特色。可以通过举行民间传统工艺从业人员的技艺培训、举办民间传统工艺创意大赛、开展各类民间传统工艺交流、组织民间传统工艺者赴外地采风考察等举措,以达到创新发展, 开发具有时代特色产品的目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