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南文化特征

海南文化特征

海南文化特征
海南文化特征

海南大学

课程论文(设计)

题目:海南文化特征

学号: 20080603B053

姓名:陆军

年级:2008级

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系别:土地资源管理

专业:土地资源管理

指导教师:谷秀兰

完成日期:2011年5月25日

海南文化特征

摘要

民俗作为一种特殊文化资源,其价值在现代旅游中正日益展现出来,可以说,民俗旅游已成为最具吸引力的项目之一。民俗旅游能将自然与社会、文化与生活、观览与体验、传统与现代结合起来,因葆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多彩的生活情趣而显示着特殊的魅力。在当今世界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开发能反映民族性格、代表民族特征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已成为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民俗;黎苗;海南;文化;海岛;旅游

目录

一、海南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 (1)

(一)黎苗的建筑文化别具风格 (1)

(二)黎苗的歌舞艺术多姿多彩 (1)

(三)黎苗的饮食文化别具一格 (2)

(四)民间工艺琳琅满目 (2)

(五)婚恋习俗奇特风趣 (2)

(六)黎苗民族节庆活动丰富多彩 (3)

二、海南民俗文化旅游业发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3)

(一)突出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 (3)

(二)加强对旅游线路的研究 (4)

(三)要强化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各类旅游服务设施 (4)

(四)举办各种类型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培训班、讲习班 (4)

(五)安排和布置销售网点 (4)

(六)组织好“三月三”传统节日的活动 (4)

三、海南文化的海岛性 (5)

正文:

民俗作为一种特殊文化资源,其价值在现代旅游中正日益展现出来,可以说,民俗旅游已成为最具吸引力的项目之一。民俗旅游能将自然与社会、文化与生活、观览与体验、传统与现代结合起来,因葆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多彩的生活情趣而显示着特殊的魅力。在当今世界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开发能反映民族性格、代表民族特征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已成为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海南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多彩,尤其黎苗两民族的民俗文化更为瑰丽多姿,开发前景十分广阔。本文拟就对海南民俗旅游资源的特点进行综述,并提出一些开发的肤浅看法。

一、海南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

(一)黎苗的建筑文化别具风格

海南的干栏式、船形茅屋、“隆闺”、竹墙屋、泥墙屋等建筑极具有热带山地文化特色,且以工艺精美、建筑奇特、内涵丰富而扬名中外。例如苗族的吊脚楼,鳞次栉比,十分壮观。这种木楼,大多根据山坡特点,建成吊脚楼,即在斜坡处开二级台阶作屋基,前台撑住吊脚。上层住人,下层、顶层堆放粮食和用具,很有山地建筑特色。黎族房屋也有多种多样,有船形茅屋,有金字塔式的泥墙茅屋,有葵叶盖的竹墙房屋和砖瓦房屋,其中以船形茅屋最具民族特色。它以竹木枝条构架,用藤条捆扎,屋顶成拱形,上盖茅草下垂及地,状如船蓬,呈半圆形。船形屋还有铺地型和高架型之分。高架型的地板用木桩支撑,离地约2米高,是一种带有本民族原有居住习惯(海南的黎族先民最先生活在沿海地区,大部分以船为居室)的干栏式建筑。

(二)黎苗的歌舞艺术多姿多彩

黎族苗族的歌舞均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较高的艺术成就。黎族男女老少能歌善唱,代代相传,黎族地区素有“歌乡”之称。黎族民族歌谣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比喻恰当,生动活泼,腔调优美,方便众口相传,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仅在唱腔旋律方面,就有《罗呢调》、《咪亲调》、《叽呃调》、《千家调》、《呼嘿调》等几十种。他们在结婚、建房屋、欢度佳节、农闲娱乐和举行宗教仪式的时候,都要摆酒席、敲锣打鼓、欢跳民间舞蹈。黎族民间舞蹈,有祖先舞(宗教仪式舞)、生活舞(娱乐性的舞)和生产舞(劳动时间助乐性的舞)等

三种类型。苗家山寨则别有一番风味。在苗家山寨,青年隔山对歌,或主人送走客人,相隔远了,使用飞歌对答,高亢悠扬。苗族的芦笙舞,融音乐、舞蹈、杂技于一炉。青年芦笙手双脚夹杆,头下脚上,倒悬吹笙,爬上杆顶,在杆顶上两脚伸直,口吹曲子,手持芦笙。然后,直贯而下,离地尺许跳下。观众无不目瞪口呆,为之叫绝。

(三)黎苗的饮食文化别具一格

黎族苗族的竹筒饭、特色菜南杀、苗族的三色饭、五色饭以及山珍野味,是海外客人尝所未尝,百尝不厌的。竹筒饭的制作方法是把一两山兰米加上切碎的腊肉或鱼块装进竹筒,再灌上水,用火烧盛水的部位,水开饭熟,其味清香。南杀是黎族待客的上等菜,植物草茎与动物皮骨混合淹制而成,味道香酸,既可下饭,又可杀菌防病。三色饭是苗家的美味佳肴,分别用三角枫叶、黄水、红蓝草把米染成黑、黄、红三色,然后混在一起蒸煮,不仅色泽好,还有祛风湿、消暑等效用,再佐以野猪肉、鹿肉、地瓜叶、酸豆汤,可以延年益寿。黎族最好的酒是山兰酒,用山兰糯米酿制而成。饮用时,几个人以酒坛为中心围圈而坐,用一根通孔的细竹管插入酒坛,轮流吸酒。也有用碗盛酒喝的。日常生活离不开这种酒,酒是处理各种关系的润滑剂.

(四)民间工艺琳琅满目

黎族民间工艺,包括纺织、刺绣、编织、印染、雕刻、制陶等方面。工艺精美,图案华丽,色彩鲜艳,对于考古和艺术观赏都具有珍贵的价值。特别是华丽的织绣工艺品,更是千姿百态,引人注目。花纹绚丽,色泽鲜艳的花巾、花带、胸挂、龙被等民间纺织品,充分反映出黎族妇女高超的纺织艺术才华。黎族民间编织工艺品,包括草席、草笠、草箩、竹箕、竹筛、藤篓、藤椅、藤篮、刀篓套带等。黎族民间雕刻工艺也非常精美,花纹有几何纹、水波纹、星月点纹、龙凤纹和神奇怪物纹等。苗族妇女则擅长刺绣,图案多为花鸟虫鱼之类,例如七层花边呢套衣,其袖口嵌有大边和小边,大边绣有“双龙抢宝”或“双凤朝阳”等,小边则绣有“荷花”、“牡丹”、“芍药”、“桃子”、“石榴”等。苗族的载着民族的历史,比如苗族衣裙脚三横条表示祖先迁徙过的黄河、长江、平原,其它图案表示过去居住地的城廓、田园、山水等。因此,被人们称之为“无字的史书”.

(五)婚恋习俗奇特风趣

黎族苗族婚姻自主,男女平等,感情专一。黎家“女子及笄,父母筑室与处”,称之为寮房。即女儿到了十七八岁,父母就给她盖一间小巧玲珑的“隆闺”,作为谈情说爱的场所,是婚姻自主的一种体现。黎族青年有“捏耳”订亲的习俗,苗族青年则有“咬手”订情的习俗。每逢节假日,特别是三月初三,槟榔树下,芒果林中,男女青年在一起对歌求爱。姑娘听了小伙子的求爱后,便羞答答地拉起小伙子的手咬一口。如果咬得很轻,很有礼貌,小伙子便明白姑娘没有相中自己。如果姑娘咬得很重,甚至咬出血印,则表示姑娘已同意,咬手订情后,他们互赠信物,以表示终生相伴。

(六)黎苗民族节庆活动丰富多彩

黎族苗族节日很多,三月三日便是最具民族特色的盛节,是男女青年追求爱情和幸福、纪念祖先、喜庆丰收的节日。这天,老人们携着腌好的山菜和酿好的米酒,来到寨子里最有威望的老人家中,席地围坐,欢聚饮酒。未婚男子背枪荷箭,到深山密林去打猎,回来向姑娘们讲述自己如何勇敢、机智,以博得她们的欢心。节日夜晚,未婚男女穿上鲜艳的民族服装,成群结队于山林旷野聚会,在对歌、吹萧、敲鼓、跳舞过程中,男女青年各自寻找意中人,若情投意合,便赠礼物、私订终身。

丰富多彩的黎苗民族文化能够充分满足以求新、求异、求知为外出目的的海内外游客的需要,运用于国内和国际旅游业具有一种现实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就经济价值而论,黎苗的歌舞、饮食、服装、手工业品、民族节庆活动均可以进入国际旅游市场,成为招徕国际游客的重要吸引物,通过参观访问,吸引外国朋友投资开发民族地区、扩大民族地区的知名度,以国际旅游业带动整个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就社会价值而言,黎苗民族文化本身就是一种使本民族每一个人都感到亲切和熟悉的财富,表达了本民族共同的历史起源、社会个性和集体良知及审美标准,是本民族的具体象征,通过自我参与,主动开发来适应国际旅游业的过程就是民族文化继承和发扬的过程,是黎苗人民在袭旧与创新基础上使自己连续不断的前进过程。

二、海南民俗文化旅游业发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突出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对海南黎苗族聚居地民俗旅游业要有整体发展的统一规划,注意挖掘各县市的独特民俗资源,防止旅游景点或旅游项目雷

同,防止浪费。万宁县小宫村的苗家风俗,保亭县甘什黎寨黎族风情,番茅村黎寨的手工艺术品,琼中县的民族歌舞,临高县的人偶同台戏,儋州的番加风情,东方县的“三月三”节日发源地,这些旅游景点一定要下力气办好。

(二)加强对旅游线路的研究,注意将“热线”、“温线”、“冷线”结合起来。在旅游点的建设中,要注意将民族文化风情与当地自然景观进行有机结合,将“活”的文化融入“静”的自然风光之中,创立出完美的艺术效果,充分调动游客游玩的热情和兴趣。

(三)要强化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各类旅游服务设施,争取开放条件较好的黎苗村落接待游人旅居,向游客提供传统的民族风味美食,在山区投入民族特色的交通工具为游客服务。要求和鼓励五指山区的旅馆、宾馆、饭店、游乐场所的服务人员穿戴黎亩民族服装,在室内布置中尽可能展现民族文化艺术特色,使游客处处感受到“异国他乡”的风情与美感。这种同吃、同住、同劳作、同歌舞的游赏方式必将为越来越多的游客所青睐。

(四)要举办各种类型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培训班、讲习班,让服务人员更好地掌握黎苗的各种文化习俗和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专长,培养少数民族导游。有目的地开办黎苗民间音乐、舞蹈培训班。购制一整套的民间乐器以供游客学习和观赏。在旅游点开展黎苗民间体育活动项目,如“爬竿过树”、“跳竹竿”、“打狗归坡”等等,使旅游者体验到民族文体活动的乐趣。

(五)对现有的旅游点与即将开发的旅游点,要安排和布置少数民族旅游工艺品、纪念品、土特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网点,迅速完善文字解说和设立“概括介绍”等实体宣传项目。必须建立一整套的传说、神话、民族文化风情介绍的文字档案、音像制品,使游客既可以及时了解到所观赏的景物、景观的价值,又可以认识到各风景的历史,理解少数民族生活的渊源,使文化旅游、科普旅游、探险旅游等各类人的不同需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强有力的宣传,可以大大提高旅游产品在国内外的知名度。

(六)要有计划、有层次、有发展地组织好“三月三”传统节日的活动。三月三前后,也是海南旅游高峰,应在现有的基础上加强计划和组织,使节日活动更丰富、更富有民族特色,节日的娱乐活动尽可能做到本地群众与海外游客相结合,增强参与力,同时高、中、低层次的文化活动相配合,使之具有更广泛的吸引力。

海南回族人数虽然不多,但相对集中,主要聚居于三亚市羊栏区的回辉、回新两个村。回族作为国际穆斯林的一个分支,历来就有与海外进行文化交流的传统。在东盟、马来西亚、印尼、文莱均为伊斯兰国家,穆斯林总人口1.6亿,主要为马来人。马来人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新加坡均居重要地位,经济地位正日益加强,文化水准也日渐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带着观光并与所去国的穆斯林交流的目的出国旅游。海南毗邻这些国家,在地理位置上比中亚和西亚各国占有很大优势,开发穆斯林专项旅游,邀请东盟四国的穆斯林来海南与当地的回族进行文化交流,势必加强各国穆斯林之间的友谊,促进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发扬光大回族的传统文化。

三、海南文化的海岛性

海南四周环水,风浪、海流险恶复杂的琼州海峡极大地限制了与大陆的交往,而浩瀚的南海,更成为本岛与东南亚诸国联系的巨大障碍,所以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海南文化只能在一个封闭的海岛环境里孕育和发展,形成自己的文化风格。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多次谈到19世纪欧洲好些国家某部分地区由于山脉阻隔和交通不便而处落后状态。海南岛状况也是如此。“汉刺史,唐采访(使)皆惮于涉险”。宋代海口有两伏波庙,“过海必祷”。苏东坡贬琼,“舣舟将济,股栗魂丧”。直到交通颇为发达的明代,渡海上岛的人,“稍有识者,当少知避”。海洋仍被视为畏途。至岛内部,山高林密,瘴疠袭人,为少数民族所居,汉人难以进入,多数地区来往稀少,处于分割、阻绝状态。加上后代治理海南,采取压榨掠夺或放任自流政策,使少数民族在政治上“无统属,自为雄长”。这种内外险阻、分割、闭塞背景下形成的海南文化特质,首先是封闭、保守的。如刀耕火种这种原始游耕文化在五指山腹地保留至新中国成立以后,至今仍有残余。“秦以水德王,其数用六。今琼人行使铜钱,犹用六数,以六文为一钱,六十文为一两,六百文为一贯。又田禾以六把为半担,十二把为一担,亦用六数,皆秦旧俗也”。黎族至今传统计算方法仍然如此。鸡卜、钻木取火、文身、不落夫家、放寮以及古越族一些自然、神灵崇拜等习俗,在大陆上已经消失或残存,但在海南却长期传承,显示海南文化少受外来文化因素冲击,一旦形成或从岛外传入,只要没有强大因素影响,即能长期保存下来。另外,海岛环境,包括文化在内的一些特征,也是大陆所不具备,因而成为其文化海岛性根源之一。英国进化论支持者华莱士曾指

出,因为(海岛)长期孤悬海外,海峡和海洋成为一些动物或植物迁移不可逾越的障碍,有些岛屿在漫长的地质时期孕育了特殊的、大陆所没有物种。或者说,大陆不可能保留的物种在海岛却得到保留;另一些物种,在海岛不能保留,却在大陆找到逃逋薮。但是,海岛与大陆生态学上的不同,严格来说是没有第一性意义的,因为这种不同是派生的,是以被大海包围作为原因而产生的。这对海南文化有特殊意义。由于海南与大陆分离较早,以及生物进化原因,海南不产老虎。汉人初履岛上即见“亡马与虎”。这深刻地影响当地农业文化景观,无虎患,牛羊可以野牧,毋需设置牛栏,与虎有关神话、传说等精神文化在岛上绝迹,这与对岸雷州半岛以虎多闻名形成鲜明对照。

当然,海南文化海岛性是由其地理区位决定的,它作为一个历史范畴,在古代制约了海南文化发展。但随着海运的兴起,海南作为南海交通中枢,不断增加自己的开放性,削弱自己的封闭性,并最终使海洋成为文化发展一种优势。例如,宋元以来大量闽潮移民到来,并成为海南居民主体,海南文化最终仍属大陆福佬文化的一部分,其文化海岛性即日趋淡薄,这已随着近现代交通发展而越来越明显。

海南省三亚市保平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

海南省三亚市保平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 第一章总则 规划范围 本保护规划的规划研究范围为保平村的村域范围,共计约10平方公里;其中重点规划区老村,面积37.91公顷。在规划范围内进行保护、整治及其它各种建设活动,均应执行本规划。 规划期限 本保护规划期限与崖城镇总体规划一致,为2009~2020年。规划近期为2009~2015年。 指导思想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传承发展。 规划原则 (1)历史真实性原则; (2)完整性原则; (3)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保护原则; (4)区域系统保护原则; (5)合理利用、永续利用原则; (6)居民参与原则。 规划目标 通过保护规划和村庄建设相关规划,要使保平村同时满足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成为: “历史风貌完整、生态环境优美、革命传统悠久、以遗产保护为核心、兼顾旅游发展的热带传统明清古村落”。 规划总体策略 (1)重点保护、修复保平村内具有历史价值和历史风貌的历史建筑、遗存,保持保平的历史真实性。 (2)保护保平内各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其成为海南古村传统文化及红色文化的集中展示区。 (3)保护保平的历史风貌、传统肌理以及整体山水格局,使其成为中国海南传统古村落的活化石。 (4)整治保平居住环境,完善配套基础设施,使其成为居住环境优美、生活条件舒适的村庄聚落。 (5)合理利用保平历史文化遗产和生态环境资源,发展特色明显的文化旅游产业,形成三亚传统文化旅游的新亮点。

第二章价值特色评价 村落特色 保平古村历史悠久、遗存众多、风貌完整、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其特色可概括为:(1)明清海南传统民居群的活标本 (2)中国最南古城的州治海门 (3)山水倚望、防灾避害的选址典范 (4)尊礼重教的文明古村 (5)三亚红色革命的策源地 历史价值 保平古村山水格局典型,村内建筑遗产、历史文化遗迹分布集中、颇具规模、风貌较好,周边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古村是古代保平港的要塞村镇、南海崖州大疍港的重要门户;儒学礼教、宗族文化底蕴深厚,流传至今;更是海南地区近代红色文化的摇篮。保平村保留了古村落选址、聚落结构、建筑形制以及古代海防等方面大量的历史信息,对研究古代琼南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艺术价值 古村落选址于河岸北部,形成临水望山景观格局,极具特色;村内院落布局因地制宜、统一而富有变化,院子布局正房与照壁为核心;建筑外形独具特色,是崖州古建筑最有代表性、又最集中的古代民居建筑群;建筑风格是民族融合和中西合璧的体现,屋顶为“一剪三坡三檐”的接檐风格,其结构多为插梁式构架;民居建筑又不乏装饰,木雕、彩画、灰塑等工艺纯熟、内涵深刻,体现出极高的艺术水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科学价值 古毕兰村受洪水灾害侵袭,北迁至宁远河北岸高地,是古代堪舆学中聚落选址“龟背”理论的极佳诠释,这对研究古代村落选址原则中趋利避害的原则与方法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同时,从毕兰村到保平村的发展过程是一部移民建村史,为研究海南地区宗族文化的变迁、民族融合和中西文化交融提供了历史佐证,对文化人类学与历史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文化内涵 保平村自古以来文教昌盛,保平书院是古崖州重要的书院,历史上曾有保平多贡生的美誉,村中传承着较为浓郁的儒学文化与宗族文化,是琼州文化的重要传承地;保平村是一个具有八十多年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革命老区村,是革命烈士的故乡、重要的革命与战争纪念地,是三亚红色革命的策源地,具有极为深刻的红色文化内涵。同时,保平村还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崖州民歌最重要的传承地。

探寻本地民族文化--海南黎族织锦

探寻本地民族文化--海南黎族织锦

社会实践活动结题报告 撰写日期:2007年11月29日 指导老师:王先驱、黎明 班级:高二(1)班 课题组长:古斯莹 小组成员:李怡欣、 王小静、 韩明秦、 杨依依

海南黎族织锦 ●历史起源 ●文化内涵 ●现状及发展前景

黎族织锦,一般包括挑花、刺绣、扎染(古称绞缬染)和蜡染等民族工艺。在海南黎族地区,无论走到哪一个村寨,都可以见到一件件出自黎族妇女之手的筒裙、上衣、头帽、花帽、花带、胸挂、围腰、挂包、龙被和壁挂等精美的织绣艺术品,丰富多彩的图案,美不胜收。这些工艺精巧的作品,集中反映了南国乡土的独特风韵,因而驰名古今中外。黎锦不仅是一种不可多得的精美绝伦的艺术品,其 中更蕴涵着浓厚的古老 原始的中华文化。我们 这次的课题就是研究黎 锦的文化内涵、历史起 源及其发展前景。 图一:黎族少女穿着黎锦服饰

一、黎锦的历史 黎锦堪称中国纺织史上的“活化石”,历史已经超过3000年,是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品。黎族织锦工艺存续了二千多年。最早有文字记载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尚书·禹贡》里的:“岛夷卉服,厥篚织贝”,说明黎族妇女很早就懂得从植物中提取纤维作为纺织的原料。其纺织技艺领先于中原1000多年。海南岛因黎锦而成为中国棉纺织业的发祥地。 秦汉时期,黎族的纺织业已经有了很大发展,在《后汉书》里提到的珠崖太守孙幸强调“广幅布”,激起黎族人民的反抗。棉纺织品“广幅布”指的就是棉布,当时人们穿的贯头衣即由“广幅布”做成。可见,“广幅布”以它的优良品质不仅成为进奉朝廷的贡品,而且在百姓中也十分普及。 唐宋时代,黎族棉纺织业十分发达,其棉纺技术和棉纺工艺品,已达到很高的水平,且品种繁多。“黎幕,出海南黎峒,黎人得中国锦彩,拆取色丝,间木棉挑织而成,每以四幅联成一幕。……黎单,亦黎人所织,青红间道,木棉布也。”(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黎族妇女所织的黎饰、黎单、黎幕、鞍搭等,“五色鲜明”,“异纹炳

高三作文(写景)海南特色文化

海南特色文化 海南文化具有丰富的历史,海南的乡土文化更是具有特色。海南省是我国热带资源面积最大的省份,这儿一年四季树木常青,山峦叠翠,河流纵横,湖泊遍布,山光水色交相辉映,海南四周有许多风景优美的海湾,那儿海水清澈见底,沙滩洁净,阳光明媚,岸边翠绿的椰林中鸟儿争鸣,旖旎的滨海风光令人心驰神往。海南省的历史传统文化悠久灿烂,古朴独特的民族风情丰富多采,其中最具特色的是黎族同胞的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 海南的文化事业也在不断发展,从实际出发,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陵水县光坡镇文化站积极开展电影放映、歌舞联欢、体育比赛、科普讲座等活动,丰富和活跃了当地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五指山市番茅黎族风情村和三亚鹿回头文化村开展的文化艺术活动,以其浓郁的民族风情和鲜明的地方特色,使中外游客在娱乐中得到美的享受。建设一条线,带动一大片。文昌市以建设文化长廊为依托,结合当地开展“生态文明村”“十星级文化乡镇”活动,突出抓好农村文化站、室建设,使文化长廊建设由点及面迅速发展,出现了一批新的文化长廊点;琼海市在建设国道线上的文化长廊点的同时,构筑了万泉河沿岸文化长廊线,大长廊套小长廊模式,有效地推动了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此外,白沙黎族自治县制定并实施的无门至邦溪的“百里文化长

廊”,万宁市制定并实施的龙滚至南桥的“万州南北线文化长廊”等,都生动地展示了海南千里环岛文化长廊建设所取得的成就。 海南的文化产业犹如朝阳般喷薄而出,9项民间文化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省级图书馆全面竣工;省博物馆破土动工;乡土文化大放异彩,民族歌舞艳惊世人;普通市民也能享受高雅音乐大餐;农民足不出村即可看电影……曾几何时,说到海南,总有人套上“文化沙漠”这个名词。但过去几年来,生活在海南的人,都能慢慢感受到身边越来越浓厚的文化气息。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进行,海南的文化建设,已经并将继续一点一点地进入人们的生活。此外,海南的民族歌舞也是夺目光彩,除了琼剧文化,海南的民族歌舞也在几年中一次又一次地挑动着人们兴奋的神经。以黎族舞蹈《三月三》、《草笠舞》、《喜送粮》、《摸螺》、《种山兰的女人》,海南人偶剧《鹿回头》、黎族歌舞诗《达达瑟》、大型黎族舞剧《五朵红云》、《甘工鸟》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剧(节)目,带来海南民族艺术创作上的重大收获。 海南的文化活动在热热闹闹的展开,海南的节日文化旅游,海南佛教文化旅游,海南红色旅游等文化旅游也正悄然兴起,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海南的旅游业。目前,海南的许多传统节日都开发了相应的文化旅游活动。如海南黎族的“三月三”、儋州的“调声节”、苗家的“花山节”、府城的“换花节”、“冼夫人文化

海南热带建筑特色与地域文化的融合创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87322739.html, 海南热带建筑特色与地域文化的融合创新 作者:陈利伟 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20年第05期 摘要:海南省历史文化以黎族文化为特色,以汉族移民文化为主调,是具有多元化的文化体系,尤其以黎族文化体现着海南独特的内蕴。文章以海南黎族民族文化和具有地域特色的船形屋建筑形态为对象,以民族特质、文化底蕴为出发点,以海南自贸区(港)建设为契机,从文化、建筑、艺术和社會四位一体的角度,创造性地表达出海南黎族文化和以船形屋为代表的海南热带建筑的内涵与特色。 关键词:热带建筑;黎族船形屋;黎族文化;海南 课题项目:2019年海南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计划(自然科学领域)高层次人才项目“海南自贸区(港)建设中热带建筑与地域文化的创新性融合研究”(2019RC197)研究成果。 海南是中国最南端的省份,四面环海,资源丰富,风景优美,是气候宜人的沿海岛屿,是中国唯一的省级经济特区,也是国内唯一的热带岛屿省份,以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著称。黎族文化体现着海南独特的内蕴,同时多民族文化聚集在一起形成了海南独有的文化。千百年来,朴素古韵、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风情使海南社会风貌显得格外丰富多彩。 2020年4月,海南自由贸易区(港)建设项目正式落地,涵盖了自由贸易港建设、产业 发展、“五网”基础设施提质升级、民生公共服务等领域。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促使海南地域文化与海南独具特色的热带建筑相融合,对加快推进海南经济文化建设尤为重要。 一、海南热带建筑特色——以黎族船形屋为例 黎族是海南最早的居民,据考证,黎族人在3000年前的殷周时期就定居海南,过着原始母系氏族公社的生活。黎族的传统民居建筑大多是简陋的茅草屋,因其建筑形态像船篷和倒扣的渔船,故名“船形屋”。后由于历史的变迁,海南早期的居民从闽南地区迁徙过来,建筑逐步呈现闽南风格。随着历史的推移,海南逐渐出现由岭南、云贵、东南亚等地区迁徙而来的移民,同时受到各地区文化的影响,海南地区尤其是海南琼北地区建筑风格呈现岭南建筑特色。西汉以后,随着封建王朝对中原官吏的流放和大批分派的驻军进入海南,中原文化逐步涌入海南,中原建筑元素也逐渐融入到琼北地区的建筑中。到了近代,大批海南人为了谋生前往南洋各国,他们归国后,所修建的建筑受到南洋文化的影响出现了具有南洋文化的建筑风格。今海口市解放路一带的骑楼老街就是历史的见证,荣获“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的称号,影响了海南地区的传统建筑样式。自此,海南在多元建筑文化的冲击下形成了今天的海南热带建筑特色。最为典型的海南热带建筑当属海南黎族船形屋原始生态建筑。

每个地方都有许多个传统文化

每个地方都有许多个传统文化。在潮州,工夫茶相信是家喻户晓了吧。潮州人喜欢喝茶。喝茶,对身体是有好处的。喝茶有利于我们的消化系统,饭后半小时喝上两杯茶,胃里的食物加速消化,就不会引起消化不良等症状了。除了喝工夫茶,潮州锣鼓队,大家也很熟悉吧,每次华侨归来,乡里总会响起一阵悦耳的锣鼓声。那是乡里的人庆祝华侨回归。锣鼓队,现在大多是青少年组成的,这样让许多学生了解家乡文化,不至于连锣鼓怎样拿、怎样敲都不知道。每当乡里有节日的时候,锣鼓也会响起来,既活跃气氛,又团结大家,大家为了办好家乡文化而团结一心啊。 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在这个节日中中国各地都要举行庆祝活动,在广东潮州,也与全国一样,举行活动,庆祝这一节日。九月初九是重阳节,在食经中九是一个阳数。月是九,日也是九,这两个阳数合在一起,所以古人称之为“重阳”。在中原,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陪带茱萸的风俗。潮州民俗研究者王次阳先生介绍说:“潮州人也有重阳登高这一习俗,不过在过去主要是一些文人雅士的活动,文人雅士在重阳这一天登高,赋诗言志,在历代的地方志中都有记载。至于在民间形成风俗的项目,主要是放风筝和结缘这两项。” 先说说放风筝。农历九月是农村中一年中最好的天气,潮州地处南方,湿气比较重,古时被称为瘴气比较重。但是,到了九月空气比较干燥,天气晴朗,天高云淡,阳光和熙,秋风送爽,这样的天气非常松快,所以是放风筝的极好季节,是大家到户外活动的好季节。潮州人为什么把风筝叫做“风禽”。在开始,风筝是做成象鸟类、飞禽一样的形状。在空中放飞,象飞禽一样,所以,叫做“风禽”。这个比喻,我们认为更加贴切一些。潮州人还把“风禽”,叫做“纸约”,“纸约”是古代对风筝的叫法。潮州叫的是古字古义。“约”是一种大鸟,样子想老鹰,飞起来就象老鹰一样,“纸约”其实就是用纸糊起来的大鸟,所以潮州人把风筝叫做“纸约”,有一定的道理。 放风筝是潮州民间的一种群众性活动,特别是青年人和小孩,兴趣大,热情高。九月一到,秋风一吹,大家争相到高处放风筝。在潮州,风筝一般都是自己糊的,材料用竹子、纸糊的;也有专门糊风筝买的,款式比较多,除了鸟类之外,还有蝴蝶、鱼、人头、太阳、蜈蚣等等。还有一些风筝上捆着风铃空中飞翔时发出响声,非常有趣。到了重阳这一天,放风筝就成为最热闹的了。 王次阳先生说:“重阳结缘是潮州一个风俗,结缘原来是佛教的说法,说的是与佛、菩萨结缘,将来能够得到”超度“的因缘。结缘也有与人结交的机缘。,除了佛家间有结缘之外,人们之间平时也有结缘的机会。我们平时所说的某人与某人之间那么好,非常有缘分,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以前,潮州人之间结缘的方式是相互之间赠送“芝麻丸”来实现的。“芝麻丸”是有糯米、糖、花生等作成的一种甜品。这里面有非常深厚的寓意:丸的音与缘是同音字,代表缘分;芝麻

海南节日习俗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海南节日习俗 篇一:海南的传统节日 海南的传统节日 海南旅游肯定要了解一下海南的文化,因为海南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那么海南当地有什么需要了解的传统节日呢?其实海南的节日是比较有特点的,容易让人难以忘怀.下面为大家说说海南比较有代表性的传统节日. 1、军坡节:每年农历二月初九至十九,琼山市新坡镇和全省不少地方,举行一次为期四天的。这是纪念冼夫人而举行的民间奉祀活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是黎族青年男女追求爱情和幸福的传统佳节。 2、三月三:海南黎族、苗族都有欢度的习俗。每年3月下旬或4月上旬(农历“三月三”期间)均举行海南国际椰子节,它是融旅游、文化、民俗、体育、经贸于一体的大型旅游文化节庆活动。 3、儋州民间歌节:每年中秋为儋洲民间歌节。歌节的主要活动内容是儋州山歌、调声对歌比赛和“赏月”等项目。

4、海南欢乐节:每年十一月下旬举办的“海南欢乐节”,活动内容包括精选海南岛代表性的特色节目和国内外风情 表演,12辆欢乐花车、数十个表演方阵和游客团队构成陆上巡游,欢乐彩船、旅游快艇、漂流皮筏、观光竹排构成水上巡游,热气球、滑翔伞等构成空中巡游。 5、公期,也称“村节”或“军坡”,是海南部分汉族地区农村最受重视的民间节日。海南的公期有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重仪式,一种是重吃喝。现在除了少数地区重仪式外,绝大多数地方都是重吃喝型,人们叫“吃公期”。重仪式型 地区每逢公期都要摆案集众拜祭“公祖”,要进行“过火山”、“上刀梯”、“贯铁杖”等祭神仪式,还有“军坡戏”。 6、龙水节:海南各地人民自古就有端午节洗“龙水” 的传统习俗,一方面洗去身上病魔和晦气,强身健体,一方面纪念与端午有渊源的历史人物和传说中的神仙。在澄迈的盈滨半岛,由于地理位置独特,沙滩洁净、海水湛蓝,传说也更加引人入胜。当地群众相传,古时候南海龙王的三公主帮助海南岛上的人民抵御外来海妖,激战之后,把化身留在海边,而盈滨半岛就是三公主的龙头所在。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龙头都会向海里吐出龙涎,于是人们纷纷前来洗龙涎水,沐浴龙恩,祈求三公主赐福人间。 7、3月下旬或4月上旬在海口举办的海南国际椰子节,是融旅游、文化、民俗、体育、经贸于一体的大型旅游文化

2016年最新海南地域文化

一、单项选择题(共 6 道试题,共18 分。)得分:18 1. 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很多地名是以方言命名的,“那”是()意思 A. 田 B. 水 C. 河 D. 村 满分:3 分 2. 鱼茶是海南()民族的食品。 A. 苗族 B. 黎族 C. 回族 D. 汉族 满分:3 分 3. ()省位于中国的最南端 A. 广东 B. 广西 C. 云南 D. 海南 满分:3 分 4. 中国最大的海洋省,最小的陆地省是() A. 海南 B. 福建

C. 浙江 D. 广东 满分:3 分 5. 打柴舞是海南()民族的舞蹈 A. 汉族 B. 回族 C. 黎族 D. 苗族 满分:3 分 6. 来自全岛各地的回族后裔,因为信仰、文化特征及其生活习俗上的一致和特殊需要,逐渐融为一体,以至形成为至今举世瞩目的我国“天涯海角”一隅的三亚市 ()回族聚居区。 A. 育才 B. 崖州 C. 羊栏 D. 海棠 满分:3 分 二、多项选择题(共 5 道试题,共20 分。)得分:20 1. 海南汉族人的饮食有 A. 打边炉 B. 老爸茶 C. 海南粉 D. 清补凉 满分:4 分

2. 苏东坡向儋州的居民传授的食品有 A. 东坡肉 B. 东坡酥 C. 万家春酒 D. 咖喱牛肉 满分:4 分 3. 汉武帝在海南设置两个郡 A. 儋耳 B. 南海 C. 桂林 D. 珠崖 满分:4 分 4. 黎族的信仰有 A. 自然崇拜 B. 图腾崇拜 C. 祖先崇拜 D. 冼夫人崇拜 满分:4 分 5. 海南的三大河流是 A. 南渡江 B. 昌化江 C. 万泉河

D. 太阳河 满分:4 分 三、论述题(共 2 道试题,共62 分。)得分:0 1. 2 你如何看待海南闲适从容的慢生活氛围? 2. 浅谈海南文化保护的重要性. 地域文化试题 02 一、单项选择题(共 6 道试题,共18 分。)得分:18 1. 距今7000~3000年前的新石器中晚期,来自中国南方的“骆越人”陆续迁入海南岛,成为海南岛最早的世居民族———()。 A. 苗族 B. 黎族 C. 回族 D. 汉族 满分:3 分 2. ()省位于中国的最南端 A. 广东 B. 广西 C. 云南 D. 海南 满分:3 分 3. 五色饭是海南()民族的食品。 A. 黎族 B. 汉族

海南史

明代海南文化 明代是海南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主要表现有十:一是各类学校多;二是科举考试中式人数多;三是"鼎臣继出,名满神州";四是两位海南人分别掌管明代全国两所最高学府;五是九位海南人入选《明史》;六是各种著作多;七是俗尚礼文和读书风气浓;八是许多家庭妇女都有文化,并出现冯银等五位女诗人;九是各种楼亭、坊表和名胜古迹及名人墓葬多;十是海南岛被称为"海滨邹鲁"或"海外邹鲁"。明代海南文化之所以获得高度发展,主要原因有九,其中最重要的,当是明王朝对本岛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洪武元年戊申(1368)三月,明军挥师南征,至六月,元朝海南海北道和海南分府元帅归降。同年十月,海南岛改乾宁安抚司为琼州府,并改吉阳军为崖州,南宁军为儋州,万安军为万州,3州隶于琼州府,仍属广西。不久又将南建州改为定安县。洪武二年六月,海南州府改隶于广东省。从此,海南岛归广东省管辖。洪武九年,海南岛属广东布政使司海南道。当时领县情况是:琼州府领琼山、澄迈、临高、定安、文昌、乐会、会同7县;儋州领宜伦、昌化2县;万州领万宁、陵水2县;崖州领宁远、感恩2县。海南岛1府3州13县。统四年(1439)六月,儋州附郭(州治所在地)宜伦县并入儋州,崖州附郭宁远县并入崖州,万州附郭万宁县并入万州,也就是说,州治所在地的县,归并入州,其地由州直接治理,以免机构重叠。琼州府领3州10县,并成了明代的定制。 明代南海诸岛改归崖州管辖。 明代还把“归附”的黎族编入图、都、乡等基层组织,于州县,和汉人一样纳粮当差。贬官制,是我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一种行政惩罚制度,一般是对所谓的“罪臣”制度加以贬谛,在帝王朝中使用普遍。贬官,顾名思义,就是官职贬低,或挂一虚衔,或一贬到底,被充配到某地度晚年。在古代封建社会,孤悬海外的海南岛由于交通不便利, 相对偏僻路遥,生活条件艰难,且远离中央皇权的统治中心,无疑成为历代帝王发配贬 官的理想场所。加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的大一统思想,封建统治者把贬官发配到边陲海南岛,也是“皇恩”所至,象征王权的统治。 贬官文化可以说是无可奈何地成为海南文化的一个特殊的景观。它由一些不幸的政客、文人构成。有当朝宰相,有“千古风流”的大文豪。也有可谓“金戈铁马”的大将,

海南传统文化

在文化不是十分发达的地方或时期,民俗与迷信的界线不大好区分。作为一个旁观者也不宜以自己的道德、价值观来对人家传承了千百年的风俗作好恶的判断。“文革”就是个例子,在除“四旧”的旗织下,当年热衷于这类活动的人,从本人到家庭都遭受了浩劫,也就是二、三十年的时间,一切又死灰复燃。只能说民俗有超出我们想象的生命力。我之所以拍这些照片,发这样的贴,不是为了猎奇,而是想告诉包括我在内的有兴趣的人们,有一些人在过着与我们不同的生活。下面是我转来的关于“军坡”的一些介绍,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 谈谈海南的“公期”习俗Z T 谈谈海南的“公期”习俗 [什么是“公期”?] “公期”是海南的一种地方文化习俗,是一种年度的区域内祭神活动。这种活动不但海南有,在云南、两广的一些地区同样有这种习俗,而海南的“公期”是最有特色的。 实际上,“公期”主要是文昌一带的叫法,在海南的绝大多数地区一般叫“军坡”,实质是同一回事,只是叫法不同而已。有些文昌人反而不知道什么是“军坡”,而海南其它地区及云广地区的人一般明白什么是“公期”。因为文昌是海南的一个特殊的地方,它是大部分大陆移民移民海南的第一站,同时它也是海南主要的文化策源地之一,“公期”是一种雅文叫法的“军坡”。 [“公期”所拜的神都是哪些神?] 所拜的神都是冼太夫人手下的将领及归顺了的黎部族首领,有些是后来的一些汉人杰出将领,绝大多数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这些人死后受海南人民所供拜,有“公祖”和“婆祖”,这些神中相当一部分是“婆祖”,这是因为冼太夫人手下多为女将的缘故。 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这些神绝对不是海南人民的血缘祖先,这些神海南人民称其境主,如:三家境主。一个境主一般管辖一个乡大小的地域,该区域里的境民供奉其为神,每年的“公期”都要祭拜他。“公期”和“军坡”都是根据地域而定的,住在这个境里就要祭拜这个境的境主,如果你搬到了另一个地区则又要祭拜这另一个地区的境主,这些也说明了“境主”不是血缘的祖先而是一个地域神。 [“境主”的由来] 这是因为海南的汉人都是大陆的移民,当年海南的大陆汉人移民来到海南后凭借汉人军事上的强大逐渐霸占和蚕食当地黎人的土地,就象美国的白人蚕食印地安的土地一样,这个过程当中免不了要跟当地黎人做斗争,而这些“境主”就是当年维护汉人利益的杰出代表,他们死后汉人依然借助他们的灵魂来吓唬当地黎人。于是就有这些神。 这些情况也说明的“公期”是汉人文化,而且是移民文化。

海南民族风俗和民俗介绍

海南民族风俗和民俗节庆活动 1)海南民族风俗 海南省的居民,分属于汉、黎、苗、回、藏、彝、壮、满、侗、瑶、白、泰、佤、畲、水、京、土、蒙古、布依、朝鲜、土家、哈尼、僳僳、高山、锡伯、门巴、纳西、仫佬、哈萨克、鄂伦春等30多个民族。世居的有黎、苗、回、汉等族。千百年来,古朴独特的民族风情使本岛社会风貌显得更加丰富多彩。其中最具有特色的便是黎族与苗族的生活习俗。据历史记载,黎族是海南的土著民族。早在远古时代,黎族同胞就在这块土地上刀耕火种,民族风情质朴、敦厚,长久以来就以独特的民族文化和绚丽的织锦工艺著称于世。黎族同胞主要聚居在五指山区地势较平的山麓或临河的盆地,村寨大小不等,错落有致。低矮的茅草房掩映在严严实实的椰子树与槟椰树间,树的空隙间用竹篱笆围成小块菜地,各色蔬菜娇嫩欲滴。清澈的小溪淙淙流过房前,让人有“走进山间别墅”的感觉。槟椰是黎胞走亲访友的贵重礼物,以数目多少表示情意厚薄。 2)特色活动 海南民俗节庆活动: 海南省的居民包括汉、黎、苗、回、彝、侗、瑶等30多个民族。世居的有黎、苗、回、汉等族。千百年来,古朴独特的民族风情使本岛社会风貌显得丰富多彩。其中最具有特色的便是黎族的生活习俗。 黎族是海南的土著民族,他们世代聚居在海南岛中部五指山区及西南

部,现有人口130余万。黎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的黎语支,文化特征与国南方的壮族和布依族有着密切的渊源。黎族又分杞、孝、润、赛和美孚五个支族。 黎族村落多位于山谷坡地或山间盆地之中,村寨周围长有茂密的树木或刺竹。黎族传统住宅以茅舍为屋,称为“船形茅草屋”,传说黎族的祖先是乘船渡海而来的,所以住船形屋被作为传统保留了下来。黎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每逢喜庆佳节,黎族男女要相互对歌或载歌载舞通宵达旦。每年农历“三月三”是黎族的传统节日,黎族人民都要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 黎族人很早就掌握了纺织技术。元代女纺织家黄道婆就是从黎族人那里学到了先进的棉纺技术。黎族人织的黎锦一般以黑、棕为基本色调,青、红、白、蓝、黄等色相间,花纹图案有人物、动物、植物、山水和吉祥物等等。黎族的传统服饰为男子缠红色或黑色头巾,上衣开襟,布巾缚腰;妇女的服饰各支系不同,但筒裙是她们共同的服饰。 海南岛有丰富的民间文化,衍生了许多独特的民间节庆活动。 每逢农历正月十五的晚上,在海南琼山市将举行一年一度风情独具的换花节。每年农历二月初九至十九,琼山市新坡镇和全省不少地方,举行一次为期四天的“军坡节”。这是纪念冼夫人而举行的民间奉祀活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是黎族青年男女追求爱情和幸福的传统佳节。海南黎族、苗族都有欢度“三月三”的习俗。每年3月下旬或4月上旬(农历“三月三”期间)均举行海南国际椰子节,它是融旅游、文化、民俗、体育、经贸于一体的大型旅游文化节庆活动。每年中秋为儋州民间歌节。歌节的主

黎族文化

黎族文化 【范围】 黎族是唯海南独有的民族,人口约114万人,是3000多年前就开始由大陆来到海南岛的原始居民,历代受后期登岛的汉族居民逼迫,从沿海平原退居到岛中南部山区。 【住宅】 内为竹架或木架、外铺茅草的架空高脚船形屋(可能是源自于黎族祖先乘船从大陆而来)。 【节日】 “三月三”节,与海南苗族节日相同。传说,上古洪水时期,兄妹两人躲在南瓜中幸存下来。为了成家立业他们决定分头寻找其他人,并约好来年农历三月三会合。结果几年过去了,两人都是无功而返。妹妹见找不到别人,就忍痛用竹签将自己的脸刺上花纹,又用植物染上了颜色,不让哥哥认出自己,以结夫妻,从而使种族得以延续。这也是黎族“三月三”节的传说。至今在东方市东方镇中方乡,每年农历三月三,各地的黎族青年男女汇集一起,参加“三月三”盛会,载歌载舞、谈情说爱。 【黎族歌舞】 取材于劳动和生活,有竹竿舞、舂米舞、钱铃双刀舞、踩波舞、草笠舞等;另有别具一格的鼻萧、树叶吹奏、竹木打击乐等。 【黎锦】 黎锦是黎族的一种特色花布,远在春秋时期就盛行,是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品。黎族人民采用木棉花蒴果内的棉毛、苎麻纤维,及分别来自于美洲和印度的海岛棉、巴西木棉、大陆棉和树棉等灌木类棉花,以织绣、织染、织花为主,刺绣较少,用天然植物色素作颜料,纺织成一种特色花棉布(以麻、棉分别做经线和纬线)。因木棉又名吉贝,故黎锦也叫吉贝。黎锦精细、轻软、洁白、耐用,古语称黎锦光辉若云。宋朝以前黎族人的棉纺织技术领先于中原汉族,后来灌木类棉花逐渐由海南岛传入中国南方,元朝时黄道婆又将黎族的纺纱、织布等技术加以改进传播到内地,迅速推动了长江下游棉纺业的发展,掀起了被海内外学者称誉的持续数百年的棉花革命,使棉织品取代麻织品成为生活必需品,黄道婆也成为中国纺织业的始祖。

湛江传统文化

湛江传统文化 广东省湛江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传统文化资源十分丰富。 近年来,湛江市结合本地实际,大力推进文化大市建设,特别是省党代会明确提出加快建设以湛江为中心的粤西城镇群之后,湛江市加大了文化建设力度,挖掘、整合、保护和利用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着力打造具有湛江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大力构建粤西文化中心。 湛江市现有民间艺术120多种,盛行30多种表演艺术,民间艺术资源十分丰富。几年来,通过深入挖掘和不断创新,培育和再现了遂溪醒狮、吴川飘色、东海岛人龙舞等一批民间艺术精品。其中,醒狮这一传统表演艺术,已逐步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中国醒狮之乡”遂溪县饮誉海内外,几年来获得了无数荣誉。2003年,该县文车醒狮团应国家文化部的邀请,参加了当年“中法文化年”活动,并以高桩醒狮跨越3.6米的成绩创下基尼斯世界纪录,2006年又获得中国民间艺术最高奖“山花奖”和广东省第七届鲁迅文学艺术奖。2010年,该县许屋醒狮团应邀参加了当年的上海国际文化节。 湛江市文化遗产丰富, 湛江醒狮:醒狮表演始于明清时期。200多年来,凡逢年过节、喜红庆典,都用醒狮助兴,祈求平安吉祥,醒狮表演成为当地乃至湛江市群众喜闻乐见的一项活动。近年来,遂溪县因势利导,加强组织、积极扶持,全县民间醒狮表演活动空前活跃。去年,该县先后3次举行规模大、档次高的歌舞醒狮表演活动,并多次组织醒狮团参加市、省以至国际性的民间醒狮表演赛。中央电视台摄制组曾先后两次到该县拍摄民间醒狮活动并作专题播出。 东海岛人龙舞:据地方志记载,东海岛人龙舞起源于东海岛东山镇,始于明末清初,是流传300多年的民间大型广场表演艺术,其结构分为龙头、龙身和龙尾,由大人和孩童结合而成,规模可大可小,节数多少不等。龙的构造分为三大部分:龙头、龙身、龙尾,龙头是龙的精髓所在,体现龙的精神。它由一个彪形大汉身负三个小孩组成,分别表示龙角、龙眼、龙舌、龙身是龙的主体部分,用人相继倒卧分节连接而成,演员经过化妆打扮,穿上黄色或青色服装,龙就变成黄龙或青龙。舞龙时,演员按照锣鼓的节奏舞动,龙头双眼闪闪发光,龙身左右翻滚,龙尾上下摇摆,煞是壮观,随着龙头昂首前进,远远望去,真是龙腾飞舞,人显神威,从中可以看出舞者不可战胜的群体力量和聪明才智。 这些被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吴川飘色:素有民间艺术之乡美誉的吴川民间艺术以其历史悠久、丰富多彩、技艺精湛

3海南风土人情

三、海南风土人情 正月十五换花节 是琼山府城一年一度的独具风味的大盛会,换花节原是琼山物有的民间节日,历史悠久,但是以前换的是香,而不是花,意在香火不绝,如今传统的换香变成了换花,其活动的形式、规模、范围、区域也逐年扩大,形成了凝聚着友谊、美好、幸福、欢快为一体的新的娱乐。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海南一些地方的仍保留着换花节这类民俗节日,其中尤以府城的庆典热烈而令人难忘。换花节的高潮出现在当日夜晚,最壮观的场面出现于海口市海府路至琼山市府城镇地段。如今的换花节来自以前海南的元宵换香习俗。当年,府城作为琼州府驻地,每年农历元宵总举行灯会,花灯竟放之夜,成千上万的年轻男女、老少便出门赏灯。当时没有路灯,人们为了夜行方便,手里都拿一把点燃的香烛用以照明,路遇没有香的的人便送他几枝,有时偶遇朋友,也用香烛互相交换,互相说几句祝福的话语,由此演变成了海南岛上人们表达情感的一种特殊的方式。到了后来,随着电灯的出现人们渐渐发现花更能代表心意,又轻巧灵便而且还能免掉在人挤人中被香烛的火苗烫伤,于是就大力提倡用鲜花代替香烛和青树枝叶。从此,每到农历正月十五,不分民族、年龄的大批人潮便会涌到府城镇来参加换花节。卖鲜花的摊点一个接一个,姑娘们和小伙子们手上拿着鲜花,如果在进行的路上,若是遇到称心的异性或朋友,或者看中了另外一个人手中的鲜花,就会主动迎上去,

与他(她)交换手中的鲜花,相互祝福。这个人就可以提出与对方交换各自手中的鲜花。在一般情况下,一方是不能推辞另一方的换花要求的。互换鲜花之时,双方都彼此互道祝愿之词,祝词的内容也是因人而异。现在的换花节跟以前比起来似乎少了种气氛。一是拿花的人已不多了,虽然现在的换花节比以前更热闹了,但人群也变的复杂了。走在路上,总会有小伙子恶意的来抢你手中的花;二是大伙似乎都是去凑热闹的。走在路上只看到你来我往的人群,以往互道祝愿的景象已基本看不到了。 海南国际椰子节 每年3月底或4月初,在海南省海口、三亚、通什、文昌等地都要过椰子节。节日期间活动丰富多彩:海口有"椰子街"并开办椰子灯会;在椰子之乡文昌县品尝鲜美椰子;在通什市,黎族和苗族将过他们盛大的狂欢节"三月三",可观看到黎族、苗族人民的婚俗和祭祖典礼;三亚有"国际龙舟赛"和"民间武术比赛"。节庆旅游日程下午三亚国际饭店集中,住国际饭店。参加开幕式,游览椰子街,观看椰子市灯笼展示。住国际饭店。到椰子县文昌尝椰子,参加三月三黎、苗族通什市联欢和婚礼仪式,以及向祖先献祭。住国际饭店。 文昌元宵的送灯 文昌元宵送灯是一项传统项目,到了农历正月十五夜晚,人们掌着一盏盏花灯(花灯整个可见72个大小红"喜"字和36个"寿"字。在灯的正面还印有"招财进宝","连生贵子"等吉利的词或思古幽情的人物风景画),由一个"灯主"领队,排成长龙,敲锣

浅谈海南骑楼建筑的发展及对其保护的思考

浅谈海南骑楼建筑的发展及对其保护的思考 摘要:海南海口骑楼街区可算海口年岁最高的历史街区,自骑楼建筑风格流入海南以来,近代骑楼建筑构成了海南建筑的特色种类之一。由于历史和人为破坏等原因,现在的骑楼老街遭到许多不同程度的破坏,对骑楼建筑文化的维修需要更多的关注与重视。 关键字:骑楼,南洋风格,年久失修,历史文化 一.延续了一百六十多年的骑楼故事 i[所谓骑楼,最早见于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近代才流行于南欧及地中海一带,并传至东南亚。我国传统意义上一般多指我国南方地区,无论城镇乡村,人民大众为满足使用、安全、舒适等要求,于面街出入口部分楼层或屋顶要素“骑”在人行道上,左右绵延成公共敞廊的建筑或建筑群。]海口最早的骑楼建于1849年,地点在四牌楼街又叫城内街,就是现在的博爱北街。海口骑楼老街建筑保留规模大、保存完好,2009年6月,被国家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海口的骑楼一般是2至5层建筑,下段为骑楼列柱,中段为楼层,上段为檐口或山花;延街立面经常在各层窗台以下的墙面或檐口窗楣等处加以丰富的装饰纹样或浅浮雕,所有的装饰与纹样自下而上逐渐丰富,与周边建筑融为一体。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海口被设为对外贸易出口,《天津条约》签订后,海口成为中国沿海十大通商口岸之一。海南当时正是南洋的商贸中心,底层设敞廊的骑楼建筑在此流传。海口的骑楼建筑与海南的自然条件有机结合,同时与形成了地道的“南洋”风格商业街。海口骑楼建筑风格呈多元化的特点,既有中国传统建筑成分,又有对西方建筑店铺的立面模仿,还有南洋文化的细部装饰,并且还有明显地受到印度和阿拉伯建筑文化影响的拱券和图案。海口骑楼的华丽壮观,在我国及东南亚都是绝无仅有的。如今海口的骑楼建筑连绵,二、三层楼则“骑”在人行道上,骑楼街的柱廊让行人避免阳光辐射和突然而来的暴雨。海口骑楼老街为不仅承载了海南的历史文化,也为海南人民带来了切实的利益。ii按人类学分析,影响海口骑楼建筑的人口来源主要有以下三种: (1)英法等国殖民人士。西方殖民者在南洋留下大量殖民文化后,又纷纷到海口扩张西方势力。他们兴建零事故、学校、医院等,有效的影响当地建筑的设计趋向。与广大民众相比,殖民者人数虽少,但他们掌握了物质文化交流的主动权,具有强势文化的地位及相对先进的生产力,推广自己的建筑文化是很容易的

海南琼剧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调查研究

班级:高一362 组长:林师喻 组员:符圣坤、李雪凌、李根长、李顺、李小厚、刘业荣、黎梦娜指导老师:王海凤

目录 封面---------------------------------------------------< 1 > 目录---------------------------------------------------< 2> 前言---------------------------------------------------< 3 > 开题报告---------------------------------------------< 4 > 课题研究---------------------------------------------< 6 >附件一(调查问卷)------------------------------< 10 >附件二(采访记录)------------------------------< 12 >附件三(心得体会)------------------------------< 16 > 结题报告---------------------------------------------< 20 >附件(参考文献)------------------------------ -< 24 >

前言 在四面环海﹑美丽富饶的海南岛上,有一枝众多戏曲艺术百花园中最令引人注目的艺术之花。它深深地扎根在 海南的热土里,茁壮成才,闻名遐迩。 它的存在,像一个枢纽,连接着海南一 代又一代人民对它的喜爱,以其独特的 魅力,不断散发着耀眼的光芒!这朵艺 术之花就是——琼剧。 依昔记得小时候,总是嚷着奶奶一 起去看琼剧,哪怕是走几十分钟的路程, 也不愿错过一场精彩绝伦的琼剧表演, 回想起当时的场景,是多么的温馨!而 如今随着海南日益的改变和发展,人民 生活的提高,海南本土文化并没有得到 发展,甚至可以说是走向濒临灭绝的边 缘。就琼剧而言,昔日绽放的花朵如今逐渐走向调落,前景令人担忧。 介于此,我们研究性小组决定对海南琼剧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起初这个课题我们也是商议了很久才确立下来的,尽管这个课题可能会遇到很多麻烦和不理解,但我们相信“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我们不懈努力,团结合作,就一定能将这个课题圆满完成的。

海南各地民俗或文化庆典

一.海南特色的著名传统节日 1.军坡节(屯昌、万宁、海口) 军坡节,也称“公期”(农历正月上旬至三月中旬),即闹军坡是海南人特有的风情习俗。较大的军坡庙会有梁沙婆祖军坡、屯昌屯城镇圣德娘娘军坡和屯昌的枫木军坡,万宁龙滚芋头军坡。军坡节时,村中都要选一个较大的场地来“装军”演戏,贩售土特产,同时招待亲朋好友一同度过节日。军坡节祭祀神为南北朝时期南方女英雄冼太夫人。节日多在农历二月初九至十二日举行,各村庄以传说洗夫太夫人出征到本村的日子为军坡节日,俗称"发军坡",以海口最为隆重。节日一般为4天,每逢节日,海口和屯昌等地成千上万群众到海口新坡镇洗太夫人庙朝拜。朝拜者在洗太夫人神像前烧香祈祷,后领取一面"百通小令旗"带回。全省现有51座洗太夫人庙,有庙的地方都有祭祀活动。军坡节是海南黎族的传统节日,据说世代相传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但是在各地各支系的黎族却在不同的时间举行这个盛大的节日,而对于军坡节的来源也有着不同的解释。实际上,"公期"主要是文昌一带的叫法,在海南的绝大多数地区一般叫"军坡",实质是同一回事,只是叫法不同而已。有些文昌人反而不知道什么是"军坡",而海南其它地区及云、广地区的人一般明白什么是"公期"。因为文昌是海南的一个特殊的地方,它是大部分大陆人移民海南的第一站,同时它也是海南主要的文化发源地之一,"公期"是"军坡"的一种文雅叫法。 2.换花节(海口) “换花节”起源于“换香节”,唐末已存在元宵张灯结彩、换香活动。“换香”蕴含着当地老百姓互换香火,有换吉纳祥,发财旺丁的寓意。后来出于节庆安全考虑,1984年,府城民间“换香”习俗改为“换花”,“换花”逐渐成为人们元宵闹春的主要活动,并演变成年轻人追求爱情的新习俗。换花节原是海口府城特有民间节日,历史悠久,据说源自唐代。但是,从前换的是香,而不是花,意在香火不绝。海南建省办特区后,传统的换香变成了新潮的换花,活动的规模、范围、区域逐年扩大,形成了凝聚友谊、美好、幸福、欢快为一体的新的娱乐形式。 3.三月三(五指山) 三月三节是海南黎族千百年流传下来的文化资源,是黎族文化最具体最典型的表现,也是黎族青年男女追求爱情和幸福的传统佳节。其民俗主要特色与价值是黎族生产、生活、娱乐等整体民俗风貌的集中体现,是世人了解黎族文化和历史的窗口。节日这天,黎族村寨的男女老少带着粽子和糕点,从四面八方来到五指山一带。白天,小伙子们打鱼,姑娘们煮饭烤鱼,然后将祭品放到有天妃和南音化石的岩洞口,祭拜祖先。同时,青年男子背枪荷箭到深山密林去找猎物,把猎物献给心爱的姑娘。现在每年三月三,海南黎族各聚居区都要举行规模盛大、内容丰富的庆祝活动,有赛歌会、簧火晚会、彩车比赛、花灯展览、民族传统体

清补凉及海南历史风俗

海南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 实践教学论文 (二○一二至二○一三学年度第二学期)论文题目:清补凉与海南历史风俗 学生姓名:樊学志 学生学号:310046 所在学院:农学院 年级专业:2012级生物科学专业 任课教师:丁艳平 完成日期:2013年 06 月 16 日 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制 清补凉与海南历史风俗 (樊学志,2012级生物科学专业) (段祥义,2012级生物科学专业) (陈秋宇,2012级生物科学专业) (王高鑫,2012级生物科学专业) 【内容摘要】在海南历史发展进程中,著名小吃清补凉诞生。清补凉与其他美食或者风俗文化一样,丰富了海南的风俗文化,极大地丰富了海南人民的生活。在海南岛发展成国际旅游岛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来到海南岛旅游,清补凉作为一种特产,即给广大游客带来一味风味卓绝的美食,也让更多的人通过一种食物了解海南更多的历史文化风俗。 【关键词】清补凉,海南,历史风俗 海南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勤劳朴实的海南人民。而海南清补凉也是由来已久,在海南的历史风俗文化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清补凉,是由海南人代代传承下来的,既有可口的风味,也蕴含着许多可以代表或者展现海南历史风俗的因素。 一、海南历史风俗概况 (一)海南历史发展 海南的历史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早期。最早的人类活动遗址为三亚市落笔洞古人类文化遗址、石贡遗址、东方市的付龙园遗址和文昌市凤鸣村遗址等。 海南岛的原始居民在距今3000年前(相当于历史上的商周时期),因自然条件的变化,陆续迁移到平原、台地、河岸和海湾地带生活,从事原始农业、手工

业、狩猎、捕鱼和采集活动,开创了海南岛的文明。秦末汉初原始社会开始瓦解,先从岛的北部开始,逐渐向东部、南部沿海及内地山区推移,延续时间很长。五指山少数民族地区在清末民初还保留着原始社会的残余。 1988年,海南岛成为经济特区,实行更加灵活开放的经济政策。1988年4月26日,中国共产党海南省委员会、海南省人民政府正式挂牌,定海口为省会。海南建省后经济得以快速发展。 (二)海南省的主要风俗 海南简称琼,由于盛产椰树,故又有椰岛之称。这个海岸线长达一千五百多公里的中国第二大岛,与东南亚多国接邻,素以海南鸡饭闻名于海内外。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海南人结合本地风俗,又融合不同民族的习俗,逐渐演变出了很多风俗习惯。而在美食方面,海南岛的风味菜式非常丰富,不止一味,其中以四大名菜最为著名。 1.军坡节 每年一度的军坡节便是海南人民历代纪念冼太夫人最为隆重的民间节日,各乡各村军坡节的时间都不一致,各地根据冼夫人当年出征实际到达时间而定纪念日。各自供奉神主也不同,一般以一乡或一村为单位,每到军坡节,人们都要纺制当年冼夫人的百通小令旗,祈求一“令”传下,百事百顺,还要大摆酒席宴请亲朋好友。各村还要组织秧歌队,舞狮队,“装军”,“行公”,摹仿冼夫人当年壮观的出军程序和仪式,组织队伍举着刀枪举行阅兵仪式,一连数天。这时期,过火山、上刀梯、婆祖巡游、道士跳神舞、装神穿腮等举行一些独具海南的地方特色、富有神秘色彩的民俗活动,让人大开眼界。 军坡节的一个重要习俗是大摆酒席,宴请亲朋好友,大吃大喝是免不了的。晚上,各乡各村都要请戏班剧团来演琼剧、临高木偶戏、放电影等,连续几晚,大过戏瘾,处处都显示出一派兴盛祥和的气氛,像征着海南人民结束了动乱不安、长期受盗匪欺凌、受强权压迫的悲惨历史,过上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节日壮观、恢宏的场面和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及文化活动令人叹为观止。 军坡节经过一千多年的历史传承,时代演变,民间弘扬,如今已经发展为海南民间最负盛名、规模最大、最为隆重、独具海南民俗特色、且文化内涵非常丰富的民俗节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