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师承医案模板

师承医案模板

师承医案模板
师承医案模板

模板

一、清热利湿、化瘀散结治疗肝癌、门静脉高压症

【标题】:清热利湿、化瘀散结治疗肝癌、门静脉高压症。

【提要】:肝癌属肝胆湿热、气血瘀滞证,治以茵陈蒿汤和

甘露消毒丹加减,清热利湿、化瘀散结。

【病例摘要】:XXX,男,46岁,201411253。

初诊:2014年08月05日。

主诉:右上腹胀痛不适10天

患者主因“右上腹胀痛不适10天”入院。入院症见:神志清,精神欠佳,面色晦暗,右上腹疼痛,腹胀,口干苦,纳差乏力,大便未解,小便黄赤。舌质淡,苔黄腻,脉弦涩。相关实验室检查:肝功能示:ALT:67.1U/L,AST:39.6U/L,TBIL:12.8umol/L , DBIL: 4.4umol /L;肝纤维化指标检测示:透明质酸:14.34ng/ml,层粘连蛋白:99.97 ng/ml,三型前胶原N端肽:22.201ng/ml,Ⅳ型胶原:31.90ng/ml,HBV-DNA:7.689E+06IU/ml;腹部彩超示:1.肝实质内回声密集增强增粗,门静脉、脾静脉增宽,肝硬变。2.脾大(中度)。腹部CT增强扫描:1.肝右叶后下段占位性病变,多考虑肝癌。西医诊断:1. 肝癌;2.肝硬化(代偿期)门静脉高压症;3.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为

胁痛,症属肝胆湿热、气血瘀滞证。治宜清热利湿、化瘀散结。拟方茵陈蒿汤和甘露消毒丹加减。

处方:茵陈30g,栀子(焦)10g,大黄15g,豆蔻10g,

广藿香10g,滑石粉10g(包煎),木通8g,黄芩10g,

浙贝母10g,射干10g,丹参15g,赤芍15g,

川芎10g,当归10g,桃仁10g,红花10g,

莪术8g,甘草6g。

4剂,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两次温服。

二诊(2014年08月09日):服上药后上腹部胀痛稍有减轻,仍觉纳差乏力,上方加黄芪15g,莱菔子15g,6剂,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两次温服。

三诊(2014年08月15日):服上药后右上腹胀痛明显缓解,腹胀消失,食纳增加,精神状况好转,偶感乏力,上方去黄芩、贝母,7剂,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两次温服。

四诊(2014年08月22日):服上药后右上腹隐痛,食纳及精神状况尚可,继服上药8剂,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两次温服。

五诊(2014年08月30日):服上药后右上腹偶感隐痛,纳食及精神状况可,上方加陈皮10g,枳壳12g,8剂,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两次温服。

六诊(2014年09月07日):服上药后右上腹无明显不适,食纳正常,面色润泽,精神状况良好,上方去射干。10剂,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两次温服。服药后诸症皆消失,后随访8月未见复发,经复查肝功能正常,乙肝DNA提示乙肝病毒不再复制,彩超提示:门静脉不宽,肝脏未发现肿块。

【按语】:该患者以右胁肋胀痛不适为主要症状。此病变特征符合中医胁痛范畴。胁痛的基本病机为肝络失和,其病理变化可归结为“不通则痛”与“不荣则痛”两类。其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其病理因素,不外乎气滞、血瘀、湿热三者。因肝郁气滞、瘀血停着、湿热蕴结所导致的胁痛多属实证,是为“不通则痛”。而因阴血不足、肝络失养所致的胁痛为虚症,属“不荣则痛”。本证的肝癌所谓肝胆湿热、气血瘀滞,所以肝胆湿热、气血瘀滞是本病的病理基础。治当清热利湿、化瘀散结,方选茵陈蒿汤和甘露消毒丹加减。

一般说来,胁痛初病在气,由肝郁气滞、气机不畅而致胁痛。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故气滞日久,血行不畅,其病变由气滞转为血瘀,或气滞血瘀并见。气滞日久,易于化火伤阴;因饮食所伤,肝胆湿热,所致之胁痛,日久亦可耗伤阴津,皆可致肝阴耗伤,脉络失养,而转为虚证或虚实夹杂证。

胁痛的病变脏腑主要在于肝胆、又与脾胃及肾有关。因肝居肋下,经脉布于两胁,胆附于肝,其脉亦循于胁,故胁痛之病,当主要责之肝胆。脾胃居于中焦,主受纳水谷,运化水湿,若因饮食所伤,脾失健运,湿热内生,郁遏肝胆,疏泄不畅,亦可发为胁痛。肝肾同源,精血互生,若因肝肾阴虚,精亏血少,肝脉失于濡养,则胁肋隐隐作痛。胁痛病证有实有虚,而以实证多见。实证中以气滞、血瘀、湿热为主,三者又以气滞为先。虚证多属阴血亏损,肝示所养。虚实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故临床常见虚实夹杂之证。

【署名】整理人:

审阅人:

二、清化湿热、疏肝和胃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标题】:清化湿热、疏肝和胃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提要】: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属肝胃郁热证,治以化肝煎加减,清化湿热、疏肝和胃。

【病例摘要】:,男,66岁,201503745。

初诊:2015年03月06

主诉:上腹部胀痛不适1月余,伴黑便10天

患者主因胃脘部胀痛不适1月余,伴黑便10天收住。入院症见:胃脘部疼痛,脘闷灼热,口干口苦,口渴而不欲饮,纳差乏力,小便色黄,大便呈柏油样,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血常规检查示:WBC:8.1×109/L,RBC:1.7×1012/L,HGB57g/L ,PLT:158×109/L,L: 24.1%,N:73.48%;胃镜:1.十二指肠球部对吻性溃疡;2.慢性浅表萎缩性胃炎伴糜烂;3.贲门炎。西医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中医诊断:胃痛,证属肝胃郁热。治宜清化湿热、疏肝和胃。以化肝煎加减。

处方:

陈皮10g,青皮20g,白芍(炒)15g,牡丹皮10g,

栀子(焦)10g,泽泻(炒)10g,浙贝母10g,白芨10g,

瓦楞子(锻)20g,香附(炒)10g,枳实10g,柴胡10g,

丹参15g,砂仁10g,檀香10g,甘草(生)6g。

4剂,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两次温服。

二诊(2015年03月10日):服上药后胃脘部胀痛不适症状略有减轻,口干口苦稍有缓解,仍觉乏力纳差,小便色微黄,大便仍呈柏油样,上方加厚朴10g,枳实10g,6剂,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两次温服。

三诊(2015年03月16日):服上药后胃脘部胀痛不适症状明显缓解,口干口苦有所改善,食纳增加,精神状况好转,小便色微黄,大便基本正常。上方去青皮、浙贝母,7剂,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两次温服。

四诊(2015年03月23日):服上药后胃脘部隐痛,口干口苦明显缓解,食纳及精神状况尚可,大小便基本正常。继服上方8剂,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两次温服。

五诊(2015年03月31日):服上药后胃脘部偶感隐痛,无明显口干口苦,食纳及精神状况可,大小便基本正常。上方加神曲10g,麦芽10g,8剂,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两次温服。

六诊(2015年04月08日):服上药后胃脘部无不适,无明显口干口苦,食纳及精神状况正常,二便调畅。上方加神曲10g,麦芽10g,10剂,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两次温服。服药后诸症皆消失。复查胃镜:十二指肠球部未见异常。

【按语】:该患者以胃脘部胀痛不适为主要症状,此病变符合中医胃脘痛范畴。胃为阳土,喜润恶燥,为五脏六腑之大腑,主受纳,腐熟水谷,其气以和降为顺,不宜郁滞。胃痛的病变部位在胃,但与肝脾的关系极为密切。肝属木,为刚脏,性喜条达而主疏泄;胃属土,喜濡润而主受纳。肝胃之间,木土相克。肝气郁结,易于横逆犯胃,以致中焦气机不畅通,发为胃痛。肝与胃是木土乘克的关系。若忧思恼

怒,气郁伤肝,肝气横逆,势必客脾犯胃,致气机阻滞,胃失和降而为痛。肝气久郁,即可出现化火伤阴,又能导致瘀血内结,病情至此,则胃痛加重,每每缠绵难愈。脾与胃同居中焦,以膜相连,一脏一腑,互为表里,共主升降,故脾病多涉及胃,胃病亦可及脾。若禀赋不足,后天失养,或饥饱失常,劳倦过度,以及久病正虚不复等,均能引起脾气虚弱,运化失司,气机阻滞而为胃痛。脾阳不足,则寒自内生,胃失温养,致虚寒胃痛。如脾润不及,或胃燥太过,胃失濡养,或阴虚不荣,脉失濡养,致阴虚胃痛。阳虚无力,血行不畅,涩而成瘀,可致血瘀胃痛。本证的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所谓肝胃郁热,所以肝胃郁热是本证的病理基础。治当清化湿热、疏肝和胃,方选化肝煎加减。胃痛早期由外邪、饮食、情志所伤者,多为实证;后期常为脾胃虚弱,但往往虚实夹杂,如脾胃虚弱夹湿、夹瘀等。胃痛的病理因素主要有气滞、寒凝、热郁、湿阻、血瘀。其基本病机是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胃痛的病理变化比较复杂,胃痛日久不愈,脾胃受损,可由实证转为虚证。若因寒而痛者,寒邪伤阳,脾阳不足,可成脾胃虚寒证;若因热而痛者,邪热伤阴,胃阴不足,则致阴虚胃痛。虚证胃痛又易受邪,如脾胃虚寒者,易受寒邪;脾胃气虚又可饮食停滞,出现虚实夹杂。

此外,胃痛还可以衍生变证,如胃热炽盛、迫血妄行,或瘀血阻滞,血不循经,或脾气虚弱,不能统血,而致便血、呕血。大量出血,可致气随血脱,危及生命。若脾胃运化失职,湿浊内生,郁而化热,火

热内结,腑气不通,腹痛剧烈拒按,导致大汗淋漓,四肢厥逆的厥脱危症。或日久成瘀,气机壅塞,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致呕吐反胃。若胃痛日久,痰瘀互结,壅塞胃脘,可形成噎嗝。

【署名】整理人:

审阅人:;

张之弘中医师承教育答辩医案材料

中医师承教育考核医案答辩材料 糖尿病(中医即“消渴”)是临床常见病,中老年多见。是因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引起糖、蛋白质、脂肪和继发水、电解质代谢紊乱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以烦渴、多饮、多尿、多食、疲乏、消瘦为主要临床症状表现,部分患者可无上述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在2018年5月-2019年5月跟师学习期间,跟随刘世福副主任医师采用中医“清热滋阴益气法”,运用当归六黄汤加味治疗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疗效满意。糖尿病临床上以消渴气阴两虚为多见,兼有气滞、血瘀、痰凝等。当归六黄汤加减用于治疗内热旺盛,气阴两虚为主的2型糖尿病。火为阳热之邪,以耗气伤阴,导致气虚不能固表,阴虚迫津外行而出现消渴病的症状。 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消渴之名,首见于《素问·奇病论》。消渴病的病机主要在于阴津亏损,燥热偏盛,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阴愈虚则燥热愈盛,燥热愈盛则阴愈虚。消渴病变的脏腑主要在肺、胃、肾,尤以肾为关键。三脏之中,虽可有所偏重,但往往又互相影响。糖尿病多汗症多以虚证为主,因病程日久,多损伤脏腑,阴阳失调,若伤于皮毛肌腠,则出现汗出异常,初期多是肺脾气虚,卫阳不固于外,皮毛肌腠开合失司,汗出无时;随病情发展,伤及肾阴,阴津亏损,虚热内生,迫津外泄;阴虚燥热日久,耗气伤阴,气虚则无力摄汗,阴虚则生内热而汗多。总之,本病是由阴阳、气血、津液以及脏腑功能失调,腠理开合失司导致津液外泄失常的病证。在治疗上,西医对糖尿病泌汗异常尚无特效治疗,目前主要通过控制血糖,营养神经达到减少汗出的目的,但有相当部分患者血糖控制稳定后,汗出症状仍无法改善。此时,中医辩证治疗的优势就凸显出来。 当归六黄汤是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创制的一首名方,载于其所著的《兰室秘藏》一书中。称它为“治盗汗之圣药”,主治阴虚火旺所致的

老中医医案记录整理

老中医医案记录整理 医案记录 姓名:胡某性别:女年龄:79岁 民族: - 文化程度: - 籍贯: - 职业: - 婚姻状况:已婚 初诊时间:2015.4.5 主诉:间断性恶寒汗出多年,再发半月余。 现病史:每稍感风寒即觉畏寒,夜间汗出,常服一般治感冒药物如清热解毒口服液、感冒通等无效,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半月前因受凉再次出现上述症状,经输青霉素、清开灵注射液等无效。现症:恶寒,低热,夜间汗出,乏力。舌边尖红,舌苔厚腻微黄,脉弦紧。 既往史(药敏史):40年前曾患疟疾 辅助检查:体温37.5℃。血常规:WBC 5.2×109/L,N0.65,L0.35。辨证分析:风寒袭表证 中医诊断:感冒(太阳少阳合病) 西医诊断:病毒性感冒 治法:和解少阳,解表温里。 方药: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味。 柴胡15g,黄芩12g,桂枝10g,白芍15g,干姜10g,煅牡蛎30g,花粉15g,常山15g,茵陈20g,金银花20g,连翘20g,甘草10g。3剂,水煎服。

复诊:目前精神尚可,服药平和,畏寒减轻,汗出减少,仍感乏力。舌尖红,苔厚 腻微黄,脉弦细。以上方加黄芪30g,白术10g。3剂,水煎服。 心得体会:脾肺气虚,稍感风寒即觉畏寒,夜间汗出,低热,常服一般治感冒药物,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伴乏力明显。既往治疗大多为辛凉解表、清热解毒之品,致使太阳之邪内陷,少阳枢机不利,又有内陷太阴之势。《伤寒论》原文提出:“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历代医家均认为该方是治疗少阳兼水饮的方剂。《伤寒论》中认为少阳为半表半里,是表里传变的枢机,不仅是表证传里的枢机,也是三阳病传入三阴的枢机。 签名: 年月日 指导老师点评: 签名: 年月日 医案记录 姓名:郭某性别:女年龄:51岁 民族: - 文化程度: - 籍贯: - 职业: - 婚姻状况:已婚 初诊时间:2015.5.15 主诉:咳嗽10余年,伴大便稀。

基层中医师承毕业论文中医外科百度版

基层中医师承毕业论文 光阴荏苒,不知不觉自己从医已经十余个年头了,有幸师从于某某老师,令我受益良多,受用终生! 某某,某某县人,某某县中医医院副主任医师,现任某某县中医医院副院长,分管外科工作。毕业于某某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专业,酷爱中医,从医20余载,德才兼备,精于医术,默默奉献,为人恭谦,医德高尚,经验丰富,爱惜人才,重视人才培养,是我县颇具众望的中医专家。握中西医系统知识,学术水平较高,临床疗效显着。在临床诊治中,思路开阔,中西医互参,病证结合,方小药精,证治贴切,疗效卓着。擅长采用传统中医方法结合手术及微创技术治疗外科疾病,尤其对普外科、肿瘤科、妇产科病有较深的研究和独特的治疗方法,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提高临床疗效,取得患者的一致好评。在繁忙的医疗工作之余,自习不息,精攻医典,博览群书,集古今中外医家之精华,兼收并蓄,结合临床实践,深入探索,学术精华,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精研医理,勇于创新在国内主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主持开展科研课题多项。先后承担了市级课题项,率先在某某县开展普外科腔镜技术,填补我县无现代化微创医疗技术的空白。通过的学习,将陈老师的学术思想总结如下: 一、坚信中医理论的科学性,中医学术的发展千万不能离开中医理论 陈老师是一位博学的老师,他善于把自己行医多年的临床诊疗经验上升为理论,用于指导学生的工作,使我开拓了思路,活跃了思维,开阔了视野,更新了观念,逐步提高了诊疗技术,坚定了对中医药的信心。从陈老师的身上感受到的是,他对古老的中医及其发展前景充满了信心。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现代医学在现代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蓬勃发展,而中医至今已经几千年了,是古代医学。有人认为,中医是几千年前的产物,与今天的现代化格格不入,学习中医是过时的,甚至是历史的倒退。虽然,中医经典理论是陈旧的,但典籍中不少看来是旧的内容,却能够发掘出新的功效。陈老师经常强调要从思想上树立中医科学性的认识问题,解决思想问题是关乎中医发展的大方向问题,不可等闲视之。 继承名老中医的经验首先要继承老中医的学术思想,没有学术思想就没有灵魂。一位中医药学者评价到:“当今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和技术专长是他们的学术研究、临床实践与中医药理论、前人经验相结合的智慧结晶,代表着当前中医学术与临床发展的最高水平,它更鲜活生动,更具有现实的指导性。”高度概括了名老中医的学术价值,因而继承名老中医经验决不是治疗某个疾病的几个方、几个法的问题。陈老师教导我们要做担当起弘扬中医事业的大任,要做苍生大医。

五级师承医案记录2016

山东省五级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 医案记录(跟师□独立□) 患者姓名:魏改兰性别:女出生日期:1979、1 就诊日期:2016-01-09 初诊发病节气:小寒 主诉:双膝关节以下不适感1年。 现病史:患者自诉近1年经常出现双膝关节以下不适感,似痛非痛,似胀非胀,似麻非麻,难以名状,每于夜间难以忍受,常被迫起床揉、锤、捏、拍小腿,或下地走动方能缓解。此症状于月经过后或受凉加重。无头晕、头痛、恶心、心慌,纳眠可,二便调。 既往史:既往体健,无重大疾病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否认肝炎、结核传染病;否认药物及食物过敏史。 过敏史:否认药物及食物过敏史。 体格检查:T36.7°P84次 /分, R18次 /分BP130/80mmHg 患者中年女性,神志清,精神可,查体合作。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头颅无畸形,双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耳鼻无异常,口唇无紫绀,伸舌居中,甲状腺无肿大,气管居中。胸廓对称,双肺呼吸音清,无闻及痰鸣音。心率P84次 /分,律规整,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明显病理性杂音。腹软,肝脾下未触及,肝肾区无叩击痛。会阴区未查。脊柱四肢无畸形,双下肢皮肤无凹陷。辅助检查:曾多次查血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等,未有异常;查下肢动静脉彩超未见异常。脉弦细,舌质淡红,苔薄白。中医诊断:皮痹

证候诊断:血虚 西医诊断:不宁腿综合征 治法:益气补血,舒筋通络 处方:芪归桂芍汤 药物:黄芪30克,桂枝15克,白芍20克,当归15克,川芎15克,熟地15克,茯苓15克,炒白术15克,牛膝15克,木瓜15克。水煎2次合兑,分2次服,药渣再加水1500毫升,煎煮15分钟,足浴半小时,连用10剂。复诊述愈。此后每遇复发,即自取上方应用,均有良效。 心得体会:辨证为由于长期蹬踏缝纫伤及下肢筋脉,故见上症。月经过后失血致血不养筋,受凉后寒凝筋脉,故上症加重。不宁腿综合征又称不安腿综合征,为临床常见病。主要症状为腿部强烈的不适感,以小腿为甚,有酸、胀、麻、灼、紧、痛感,或发凉,或有蚁行感,症状难以形容。也有累及大腿和足部。辨证为气血虚痹证。由于分诊护士和患者对此病认识不足,患者经常在骨科、风湿科,心理科等多个科室辗转就诊,易被误诊为心理病、腰椎病、下肢循环障碍、风湿病、缺钙等,导致误诊误治。该病例应用芪归桂芍汤治疗,取得良效。 签名:xxx 2016年 1月 19 日 指导老师评语:辨证、辨病准确,治法明确,用药精当。 签名:xxx 2016年 1 月20日

中医师承跟师心得18

跟师心得 ---乳腺增生乳腺增生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恶变的比率也在增大,是目前危害女性身心健康的主要疾患之一。现将本病的诊治思路简述如下。1、病因病机 乳腺增生病,究其病因,不外乎饮食不节、情志不遂、冲任失调这三方面,由此引起肝郁气滞、痰凝血瘀、冲任失调而致病。正如《疡科大全》曰:“乳癖多由思虑伤脾,恼怒伤肝,郁结而成”;《疡科心得集》载:“乳癖由肝气不舒郁结而成”,“乳属阳明,乳中结核何以不责阳明而责肝?以阳明胃士最畏肝木,肝气有所不舒,胃见木之郁,唯恐来克,伏而不扬,肝气不舒,而肿硬之形成,不必治胃,但治肝而消肿”;《外科医案汇编》提出:“乳中结核,虽云肝瘸其病在肾”;《圣济总录》云:“妇人以冲任为本,若失于调理,冲任不和,或风邪所克,则气壅不散,结聚乳间,或硬或肿,疼痛如核。”我们吸取众多医家之经验,结合自己多年临床体会,认为本病为本虚标实证。肾气亏损,气血不足,冲任失调,为发病之本;肝气郁结,气滞血瘀痰凝,为发病之标。 2、诊断应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1)肝郁气滞型 多见于青年女性,病程较短,乳腺疼痛的轻重及乳腺肿块大小的变化与月经周期及情绪变化有关,即月经来潮或情绪不良时,乳腺发生疼痛或疼痛加重,乳腺肿块增大,有压痛,月经来潮后或情绪舒畅

时,乳腺疼痛减轻或消失,常伴有胸胁胀痛,心烦易怒,失眠多梦,舌质红或淡红,舌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或弦细。 (2)冲任失调型 多见于青中年女性,病程较长,症见乳腺肿块经常胀痛或隐痛,疼痛的轻重及肿块的大小变化与月经周期有关,即月经来潮前乳腺疼痛加重,肿块增大,月经来潮后疼痛减轻或消失,肿块缩小,伴有月经不调,面色少华。心烦失眠,腰酸腿软,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沉细。 (3)肝肾阴虚型 多见于中年女性及围绝经期妇女,病程较长,症见乳腺疼痛及肿块,多见隐痛或刺痛。疼痛的轻重、肿块的大小变化常与劳累有关,兼见形体消瘦、头晕耳鸣、午后潮热、虚烦不眠、腰腿酸软,月经不调,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或弦数。 3、综合治疗 除了运用辨证论治,选方用药外,还可辅以心理疏导。对待病人态度和蔼,耐心询问,仔细检查,认真解释乳腺增生病的病因、可治愈性及与乳癌的关系,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消除顾虑,使其保持平静的心态,增强治病的信心;与患者家属取得联系,说明患者的病情,让家属尽可能创造温馨的家庭环境,嘱其家人多与患者进行思想交流,多鼓励多安慰;生活要有规律,注意饮食结构,荤素合理,忌辛辣生冷、燥热、油腻的食品。每天保持充分的睡眠,对有睡眠障碍的患者配合一定的药物治疗;如有情绪波动随时和医生联系和沟通。

医案师承

镇江市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 医案记录 姓名:胡某性别:女年龄: 79岁 民族: - 文化程度: - 籍贯: - 职业: - 婚姻状况:已婚 初诊时间:2015.4.5 主诉:间断性恶寒汗出多年,再发半月余。 现病史:每稍感风寒即觉畏寒,夜间汗出,常服一般治感冒药物如清热解毒口服液、感冒通等无效,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半月前因受凉再次出现上述症状,经输青霉素、清开灵注射液等无效。现症:恶寒,低热,夜间汗出,乏力。舌边尖红,舌苔厚腻微黄,脉弦紧。 既往史(药敏史):40年前曾患疟疾 辅助检查:体温37.5℃。血常规:WBC 5.2×109/L,N0.65,L0.35。 辨证分析:风寒袭表证 中医诊断:感冒(太阳少阳合病) 西医诊断:病毒性感冒 治法:和解少阳,解表温里。 方药: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味。

柴胡15g,黄芩12g,桂枝10g,白芍15g,干姜10g,煅牡蛎30g,花粉15g,常山15g,茵陈20g,金银花20g,连翘20g,甘草10g。3剂,水煎服。 复诊:目前精神尚可,服药平和,畏寒减轻,汗出减少,仍感乏力。舌尖红,苔厚腻微黄,脉弦细。以上方加黄芪30g,白术10g。3剂,水煎服。 心得体会:脾肺气虚,稍感风寒即觉畏寒,夜间汗出,低热,常服一般治感冒药物,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伴乏力明显。既往治疗大多为辛凉解表、清热解毒之品,致使太阳之邪内陷,少阳枢机不利,又有内陷太阴之势。《伤寒论》原文提出:“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历代医家均认为该方是治疗少阳兼水饮的方剂。《伤寒论》中认为少阳为半表半里,是表里传变的枢机,不仅是表证传里的枢机,也是三阳病传入三阴的枢机。 签名: 年月日 指导老师点评: 签名: 年月日 镇江市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 医案记录

中医药师承教育继承人教学计划精选范文

衡东县中医医院中医药师承教育教学计划 为做好中医药师承教育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根据省中医药管理局精神,精心选拔名中医药人才作为培养对象,并制定本教学计划。 一、培养目标 通过继承工作,使继承人在整理、继承中医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中医药学术,培养造就一批热爱祖国、热爱中医药事业、中医理论深厚、中医药技术精湛、品德优良、医德高尚的高层次中医药继承创新型人才。 二、教学要求 继承学习时间,为期三年。具体起止时间为2014年7月1日至2017年6月30日。通过继承工作使学术继承人达到: 1、中医药理论功底更加扎实,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进一步加强。掌握指导老师指定的古典医籍,领悟古籍精华。 2、基本掌握指导老师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基本达到指导老师的临床疗效或技能技艺水平,中医临床诊疗水平在原有基础上有较大提高,临床疗效突出。 3、按照中医药学术发展的规律,结合指导老师的学术经验,对本学科领域的某一方面能提出新的见解和新的观点。 三、教学内容

继承教学采取跟师学习、独立临床实践与理论学习相结合的形式,以跟指导老师临床(实践)和独立临床(实践)为主。 1、跟师学习可随师门诊、查房或会诊等。继承人自进岗学习之日起,每周跟指导老师临床或实际操作的时间不少于个工作日,三年不少于180个工作日。跟师期间,继承人要认真作好跟师学习笔记、学习心得、临床体会或指导老师的临床(实践)经验整理,交指导老师批阅,指导老师的批语须在100字以上;要独立完成能反映指导老师临床经验和专长的体现疾病诊疗全过程的临床医案不少于50个;总结指导老师学术思想和技术专长的论文。 2、独立临床实践是要积极参加医院门诊或病房工作,参加会诊及疑难病例讨论。每位继承人每周独立从事临床实践的时间不少于2个工作日,三年不少于250个工作日。 3、理论学习以学习经典为主,采取集中授课与自学研修相结合的方式。每位继承人要以精读《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及温病学等中医经典为主,学习1部与所从事专业密切相关的专科经典。中药专业继承人应学习《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雷公炮炙论》、《炮炙大法》及《中药大辞典》等经典的有关内容,并重点掌握1-2项中药技术。 四、考核指标 继承工作的考核分为平时考核、年度考核和结业考核。 1、平时考核由指导老师和带教单位负责进行。主要考核继承人的平时学习情况、跟师临床(实践)和独立临床(实践)时间。

中医师承医案临证医案

目录 感冒 (1) 咳嗽 (3) 哮病 (8) 鼻渊 (9) 胃脘痛 (12) 痞满 (16) 呕吐 (18) 泄泻 (20) 积聚 (23) 头痛 (24) 眩晕 (26) 胁痛 (29) 不寐 (32) 心悸 (34) 胸痹 (37) 水肿 (41) 淋证 (43) 郁证 (44) 虚劳 (45) 血证 (47) 消渴 (50) 汗证 (51) 瘿瘤 (52) 月经不调 (53) 崩漏 (54) 癥瘕 (56) 痹证 (60) 腰痛 (63) 颤震 (65) 痤疮 (67) 黄褐斑 (68) 风团 (69) 脂溢性脱发 (71) 阴疽 (72) 奔豚 (73) 口疮 (74) 舌沟炎 (76) 梅核气 (77)

感冒 感冒是外感风寒或风热之邪或时行病毒,客于肺卫,以鼻塞、流涕、打喷嚏、咳嗽、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常见多发疾病。高老师治疗感冒遵从《伤寒论》之意,从六经立论。他认为临床上凡是用中药汤剂治疗感冒者,大多是西药效果不好,或用辛凉及清热解毒之中成药也难奏效的病人。按六经辨证乃太阳病深陷入里,出现合病并病之证候。之所以难治是因为单纯辛凉或单纯辛温解决不了问题,其治法应立足“清三阳之热,补太阴之虚,温少阴之寒”,其中少阳经是三阳与三阴之门户枢纽,常兼里兼外,可寒可热,故以麻黄汤、桂枝汤、小柴胡汤、理中丸、麻黄附子细辛汤等方加减治疗,常获显效。 一、和解少阳、调和阴阳法治疗感冒 病例1:胡某,女,79岁。1998年11月1日初诊。 主诉:间断性恶寒汗出多年,再发半月余。 初诊:病人40年前曾患疟疾,持续多天方愈。自此之后,每稍感风寒即觉畏寒,夜间汗出,常服一般治感冒药物如清热解毒口服液、感冒通等无效,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半月前因受凉再次出现上述症状,经输青霉素、清开灵注射液等无效。现症:恶寒,低热,夜间汗出,乏力。舌边尖红,舌苔厚腻微黄,脉弦紧。体温37.5℃。血常规:WBC 5.2×109/L,N0.65,L0.35。 中医辨证:感冒(太阳少阳合病) 西医诊断:病毒性感冒 治法:和解少阳,解表温里。 处方: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味。 柴胡15g,黄芩12g,桂枝10g,白芍15g,干姜10g,煅牡蛎30g,花粉15g,常山15g,茵陈20g,金银花20g,连翘20g,甘草10g。3剂,水煎服。 医嘱:忌生冷辛辣食物,避风寒,勿过劳。 二诊:1998年11月13日。目前精神尚可,服药平和,畏寒减轻,汗出减少,仍感乏力。舌尖红,苔厚腻微黄,脉弦细。以上方加黄芪30g,白术10g。3剂,水煎服。 三诊:1998年11月17日。病人畏寒症状已消失,体温正常,无不正常汗出,稍感乏力,纳食正常。舌质淡红,苔腻,脉弦细。体温36.5℃。为巩固治疗,中药照上方加防风10g。3剂,水煎服。 【按语】患者数十年来防御外感之力极差,脾肺气虚,稍感风寒即觉畏寒,夜间汗出,低热,常服一般治感冒药物,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伴乏力明显。既往治疗大多为辛凉解表、清热解毒之品,致使太阳之邪内陷,少阳枢机不利,又有内陷太阴之势。《伤寒论》原文提出:“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历代医家均认为该方是治疗少阳兼水饮的方剂。《伤寒论》中认为少阳为半表半里,是表里传变的枢机,不仅是表证传里的枢机,也是三阳病传入三阴的枢机。所以少阳病多有兼证,“少阳病有阴证机转”,临床运用该方,当理解方义,灵活调整药物的用量。柴胡桂枝干姜汤系小柴胡汤化裁而成。外解少阳表邪,里温太阴寒湿。方中柴胡、黄芩合用,和解少阳,疏利肝胆;桂枝、干姜、甘草合使,能温化太阴水饮以益中;瓜蒌根、牡蛎合配,可生津润燥以止渴,逐饮消满以开结。共组成外解少阳、内温太阴、解表温里双治之法。从《伤寒论》六经辨证用药看,柴胡、黄芩为少阳和解之主药;干姜则是温化太阴里寒之佳品,今柴、芩与干姜配伍,则成少、太双医之法。通过服用本剂,可早杜邪传太阴而化寒,为治少阳入太阴去路之良方。因为病情迁延,体虚不固,故合用玉屏风散益气固表,使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二、发汗利湿、兼清里热法治疗感冒

中医师承总结

中医师承年度总结 从医十八年以来,我一直从事内科住院部工作,虽然有时也在临床中运用中医辨证施治的理念,处方用药,但总不能得心应手。故大多数情况下以西医治疗手段为主,对中医的疗效没有信心。今年有幸能师承于四川省十大名中医之一陈老师,通过老师口传心授,精心指导,耳濡目染,我逐渐领悟了祖国医学的经久的魅力,看到了中医学的博大精深和现代医学不可及的地方,故而对中医事业充满了信心,决心专心致志学好中医,用好中医,传承好中医。通过半年多的学习,我受益匪浅,现将学习心得总结如下: 一、“以大医精诚为念,矢志利益苍生” “古今欲行医于天下者,先治其身;欲治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 其心者,先诚其意,精其术”,此可谓医者仁心。作为一名医者,除了要有高超的医术,更重要的是必须具备高尚的医德。陈老在“仁心、仁德、仁术”方面都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他总是认真对待每一位患者,以解除他们的病痛为己任;在临床诊治过程中态度谦和,耐心为病人讲解、分析病情;总是为患者着想,从来不开价格昂贵的检查和药物;有时不收取挂号费为患者免费诊治....老师的言传身教深深的感染着我们每一位学员,我将继承老师对患者的这份责任心和爱心,定将孙思邈“大医精诚”做为自己一生圭臬,真正做到“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

二、加强中医理论学习,理论联系临床。 理论来源实践,实践基于理论,这是中医药学发展的基础。因此,在实践中不断地加强中医理论学习,对提高临床疗效大有裨益。中医临床的依托,乃由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四诊八纲,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等基本理论,而如何掌握和运用好,无疑需弄清各有关概念的内涵、外延及彼此间错综复杂关系,并通过临床实践不断地加以充实和提高,从而指导临床,开拓创新。当然,熟读、熟背经典的主要条文,并读懂全书的宗义也非常有必要。如对《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外感温热篇》等读到不加思索,张口即来,才能对中医理论有深刻的理解,到临症时就会有活水源头,不至枯涩乏术。陈老还教导我们,作为一名中医师,还应该熟知中药学的知识,掌握好药物的性、味、归经;并且能够熟悉药物的炮制;识别药物的品质和伪劣,才能保证用药的疗效与安全。因此,我利用一切空闲时间加强理论学习;到中药房辨识药材;把理论和临床有机的联系起来,不断思考可总结,使得自己的中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升。 三、与时俱进,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陈老认为:随着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传统的辨病与辨证已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认识和治疗疾病的需求,其局限性已渐渐在临床上显露。为弥补传统的辨病与辨证方法不足,将现代医学诊断疾病的指标作为中医辨证的一部分,不仅可以提高辨证的客观性和准确性,而且还给传统的辨证思维方式以新的思想。陈老主张1.病证结合。在临床中,首先是诊断病人患了什么病,再根据中医理论辨证

中医师承教育继承人教学计划及具体措施

赤峰宝山中医院 中医药师承教育继承人教学计划及具体措施 为做好中医药师承教育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更好的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充分吸收名老中医临床经验、特色疗法和学术精华。经院委会研究决定,精心选拔2名中医药人才作为培养对象,并制定本教学计划。 一、继承培养目标 通过继承工作,使继承人在接受、整理、继承名师中医临床经验、学士精华和技术专长的基础上,掌握名师的中医药理论精髓,发展和创新中医药学术,培养和造就一批热爱中医药事业、中医理论基础深厚、中医药技术精湛、医德医风高尚的高层次中医药创新型人才。 二、继承教学要求 继承学习时间,为期五年。具体起止时间为2010年5月1日至2014年5月1日。通过继承工作使学术继承人达到: 1、使中医药理论基础更加扎实,中医药传统文化知识进一步加强。掌握名师指定的古典医籍,认真领悟古籍的中医理论精华。 2、要求掌握名师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达到或基本达到名师的临床疗效或技能技艺水平,中医临床诊疗水平在原有基础上有较大提高,临床疗效更加突出。

3、要求能按照中医药学术发展的规律,结合名师的学术经验,对本学科领域的某一方面能提出新的见解和新的观点。 三、教学内容 继承教学采取跟师学习、独立临床实践与理论学习相结合的形式,以跟指导老师临床(实践)和独立临床(实践)为主。 1、跟师学习可随师门诊、查房或会诊等。继承人自进岗学习之日起,每周跟指导老师临床或实际操作的时间不少于1.5个工作日,五年不少于300个工作日。跟师期间,继承人要认真作好跟师学习笔记、学习心得、临床体会或指导老师的临床(实践)经验整理,交指导老师批阅,指导老师的批语须在100字以上;要独立完成能反映指导老师临床经验和专长的体现疾病诊疗全过程的临床医案不少于50个;总结指导老师学术思想和技术专长的论文。 2、独立临床实践是要积极参加医院门诊或病房工作,参加会诊及疑难病例讨论。每位继承人每周独立从事临床实践的时间不少于2个工作日,五年不少于300个工作日。 3、理论学习以学习经典为主,采取集中授课与自学研修相结合的方式。每位继承人要以精读《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及温病学等中医经典为主,学习1部与所从事专业密切相关的专科经典。 四、考核指标 继承工作的考核分为平时考核、年度考核和结业考核。

中医药师承教育继承人教学计划

衡东县中医医院 中医药师承教育教学计划 为做好中医药师承教育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根据省中医药管理局精神,精心选拔名中医药人才作为培养对象,并制定本教学计划。 一、培养目标 通过继承工作,使继承人在整理、继承中医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中医药学术,培养造就一批热爱祖国、热爱中医药事业、中医理论深厚、中医药技术精湛、品德优良、医德高尚的高层次中医药继承创新型人才。 二、教学要求 继承学习时间,为期三年。具体起止时间为2014年7月1日至2017年6月30 日。通过继承工作使学术继承人达到: 1、中医药理论功底更加扎实,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进一步加强。掌握指导老师指定的古典医籍,领悟古籍精华。 2、基本掌握指导老师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基本达到指导老师的临床疗效或技能技艺水平,中医临床诊疗水平在原有基础上有较大提高,临床疗效突出。 3、按照中医药学术发展的规律,结合指导老师的学术经验,对本学科领域的某 一方面能提出新的见解和新的观点

三、教学内容 继承教学采取跟师学习、独立临床实践与理论学习相结合的形式,以跟指导老师临床(实践)和独立临床(实践)为主。 1、跟师学习可随师门诊、查房或会诊等。继承人自进岗学习之日起,每周跟指导老师临床或实际操作的时间不少于1.5 个工作日,三年不少于180 个工作日。跟师期间,继承人要认真作好跟师学习笔记、学习心得、临床体会或指导老师的临床(实践)经验整理,交指导老师批阅,指导老师的批语须在100 字以上;要独立完成能反映指导老师临床经验和专长的体现疾病诊疗全过程的临床医案不少于50 个;总结指导老师学术思想和技术专长的论文。 2、独立临床实践是要积极参加医院门诊或病房工作,参加会诊及疑难病例讨论。每位继承人每周独立从事临床实践的时间不少于2 个工作日,三年不少于250个工作日。 3、理论学习以学习经典为主,采取集中授课与自学研修相结合的方式。每位继承人要以精读《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及温病学等中医经典为主,学习1 部与所从事专业密切相关的专科经典。中药专业继承人应学习《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雷公炮炙论》、《炮炙大法》及《中药大辞典》等经典的有关内容,并重点掌握1-2 项中药技术。 四、考核指标继承工作的考核分为平时考核、年度考核和结业考核。

医案整理(师承)

姓名:胡某性别:女年龄:—79岁 民族:______________ 文化程度:-籍贯:- 职业:- 婚姻状况:已婚 初诊时间:201545 主诉:间断性恶寒汗出多年,再发半月余。 现病史:每稍感风寒即觉畏寒,夜间汗出,常服一般治感冒药物如清热解毒口服液、感冒通等无效,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半月前因受凉再次出现上述症状,经输青霉素、清开灵注射液等无效。现症:恶寒,低热,夜间汗出,乏力。舌边尖红,舌苔厚腻微黄,脉弦紧。 既往史(药敏史):40年前曾患疟疾 辅助检查:体温375C。血常规:WBC 5.2X 109/L , N0.65, L0.35。 辨证分析:风寒袭表证 中医诊断:感冒(太阳少阳合病) 西医诊断:病毒性感冒 治法:和解少阳,解表温里方药: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味。 柴胡15g,黄苓12g,桂枝10g,白芍15g,干姜10g,煅牡蛎30g, 花粉15g,常山

15g,茵陈20g,金银花20g,连翘20g,甘草10g。3 剂,水煎服。 复诊:目前精神尚可,服药平和,畏寒减轻,汗出减少,仍感乏力。舌尖红,苔厚腻微黄,脉弦细。以上方加黄芪30g,白术 10g。3 剂,水煎服。 心得体会:脾肺气虚,稍感风寒即觉畏寒,夜间汗出,低热,常服一般治感冒药物,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伴乏力明显。既往治疗大多为辛凉解表、清热解毒之品,致使太阳之邪内陷,少阳枢机不利,又有内陷太阴之势。《伤寒论》原文提出:“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历代医家均认为该方是治疗少阳兼水饮的方剂。《伤寒论》中认为少阳为半表半里,是表里传变的枢机,不仅是表证传里的枢机,也是三阳病传入三阴的枢机。 签名: 年月日指导老师点评: 签名: 年月日姓名:郭某性别:女年龄:—51岁 民族:______________ 文化程度:-籍贯:____________________ - 职业:- 婚姻状况:已婚 初诊时间:2015.5.15 主诉:咳嗽10余年,伴大便稀。

师承医案模板

模板一、清热利湿、化瘀散结治疗肝癌、门静脉高压症 【标题】:清热利湿、化瘀散结治疗肝癌、门静脉高压症。 【提要】:肝癌属肝胆湿热、气血瘀滞证,治以茵陈蒿汤和 甘露消毒丹加减,清热利湿、化瘀散结。 【病例摘要】:XXX,男,46岁, 初诊:2014年08月05日。 主诉:右上腹胀痛不适10天 患者主因“右上腹胀痛不适10天”入院。入院症见:神志清,精神欠佳,面色晦暗,右上腹疼痛,腹胀,口干苦,纳差乏力,大便未解,小便黄赤。舌质淡,苔黄腻,脉弦涩。相关实验室检查:肝功能示:ALT:67.1U/L,AST:39.6U/L,TBIL:12.8umol/L,DBIL:4.4umol/L;肝纤维化指标检测示:透明质酸:14.34ng/ml,层粘连蛋白:99.97ng/ml,三型前胶原N端肽:22.201ng/ml,Ⅳ型胶原:31.90ng/ml,HBV-DNA:7.689E+06IU/ml;腹部彩超示:1.肝实质内回声密集增强增粗,门静脉、脾静脉增宽,肝硬变。2.脾大(中度)。腹部CT增强扫描:1.肝右叶后下段占位性病变,多考虑肝癌。西医诊断:1.肝癌;2.肝硬化(代偿期)门静脉高压症;3.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为胁

痛,症属肝胆湿热、气血瘀滞证。治宜清热利湿、化瘀散结。拟方茵陈蒿汤和甘露消毒丹加减。 处方:茵陈30g,栀子(焦)10g,大黄15g,豆蔻10g, 广藿香10g,滑石粉10g(包煎),木通8g,黄芩10g, 浙贝母10g,射干10g,丹参15g,赤芍15g, 川芎10g,当归10g,桃仁10g,红花10g, 莪术8g,甘草6g。 4剂,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两次温服。 二诊(2014年08月09日):服上药后上腹部胀痛稍有减轻,仍觉纳差乏力,上方加黄芪15g,莱菔子15g,6剂,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两次温服。 三诊(2014年08月15日):服上药后右上腹胀痛明显缓解,腹胀消失,食纳增加,精神状况好转,偶感乏力,上方去黄芩、贝母,7剂,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两次温服。 四诊(2014年08月22日):服上药后右上腹隐痛,食纳及精神状况尚可,继服上药8剂,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两次温服。

中医师承跟师总结

中医师承跟师总结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

跟师心得? ---乳腺增生乳腺增生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恶变的比率也在增大,是目前危害女性身心健康的主要疾患之一。现将本病的诊治思路简述如下。 1、病因病机 乳腺增生病,究其病因,不外乎饮食不节、情志不遂、冲任失调这三方面,由此引起肝郁气滞、痰凝血瘀、冲任失调而致病。正如《疡科大全》曰:“乳癖多由思虑伤脾,恼怒伤肝,郁结而成”;《疡科心得集》载:“乳癖由肝气不舒郁结而成”,“乳属阳明,乳中结核何以不责阳明而责肝以阳明胃士最畏肝木,肝气有所不舒,胃见木之郁,唯恐来克,伏而不扬,肝气不舒,而肿硬之形成,不必治胃,但治肝而消肿”;《外科医案汇编》提出:“乳中结核,虽云肝瘸其病在肾”;《圣济总录》云:“妇人以冲任为本,若失于调理,冲任不和,或风邪所克,则气壅不散,结聚乳间,或硬或肿,疼痛如核。”我们吸取众多医家之经验,结合自己多年临床体会,认为本病为本虚标实证。肾气亏损,气血不足,冲任失调,为发病之本;肝气郁结,气滞血瘀痰凝,为发病之标。 2、诊断应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1)肝郁气滞型 多见于青年女性,病程较短,乳腺疼痛的轻重及乳腺肿块大小的变化与月经周期及情绪变化有关,即月经来潮或情绪不良时,乳腺发生疼痛或疼痛加重,乳腺肿块增大,有压痛,月经来潮后或情绪舒畅时,乳腺疼痛减轻或消失,常伴有胸胁胀痛,心烦易怒,失眠多梦,舌质红或淡红,舌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或弦细。 (2)冲任失调型

多见于青中年女性,病程较长,症见乳腺肿块经常胀痛或隐痛,疼痛的轻重及肿块的大小变化与月经周期有关,即月经来潮前乳腺疼痛加重,肿块增大,月经来潮后疼痛减轻或消失,肿块缩小,伴有月经不调,面色少华。心烦失眠,腰酸腿软,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沉细。 (3)肝肾阴虚型 多见于中年女性及围绝经期妇女,病程较长,症见乳腺疼痛及肿块,多见隐痛或刺痛。疼痛的轻重、肿块的大小变化常与劳累有关,兼见形体消瘦、头晕耳鸣、午后潮热、虚烦不眠、腰腿酸软,月经不调,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或弦数。 3、综合治疗 除了运用辨证论治,选方用药外,还可辅以心理疏导。对待病人态度和蔼,耐心询问,仔细检查,认真解释乳腺增生病的病因、可治愈性及与乳癌的关系,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消除顾虑,使其保持平静的心态,增强治病的信心;与患者家属取得联系,说明患者的病情,让家属尽可能创造温馨的家庭环境,嘱其家人多与患者进行思想交流,多鼓励多安慰;生活要有规律,注意饮食结构,荤素合理,忌辛辣生冷、燥热、油腻的食品。每天保持充分的睡眠,对有睡眠障碍的患者配合一定的药物治疗;如有情绪波动随时和医生联系和沟通。临床观察表明,心理疏导配合药物能提高疗效,缩短疗程,同时有助于构建更加和谐的医患关系。另外,还可以运用针刺疗法,常取合谷、天宗、肩井、肝俞等穴位。肝火旺加刺太冲,气血虚加脾俞、足三里,月经不调、阴交等。采用提插捻转法,施以补虚泻实,留针与运针相结合,亦能取得较好疗效。

师承医案

模板 一、清热利湿、化瘀散结治疗肝癌、门静脉高压症 【标题】:清热利湿、化瘀散结治疗肝癌、门静脉高压症。 【提要】:肝癌属肝胆湿热、气血瘀滞证,治以茵陈蒿汤和 甘露消毒丹加减,清热利湿、化瘀散结。 【病例摘要】:XXX,男,46岁, 初诊:2014年08月05日。 主诉:右上腹胀痛不适10天 患者主因“右上腹胀痛不适10天”入院。入院症见:神志清,精神欠佳,面色晦暗,右上腹疼痛,腹胀,口干苦,纳差乏力,大便未解,小便黄赤。舌质淡,苔黄腻,脉弦涩。相关实验室检查:肝功能示:ALT:67.1U/L,AST:39.6U/L,TBIL:12.8umol/L,DBIL:4.4umol/L;肝纤维化指标检测示:透明质酸:14.34ng/ml,层粘连蛋白:99.97ng/ml,三型前胶原N端肽:22.201ng/ml,Ⅳ型胶原:31.90ng/ml,HBV-DNA:7.689E+06IU/ml;腹部彩超示:1.肝实质内回声密集增强增粗,门静脉、脾静脉增宽,肝硬变。2.脾大(中度)。腹部CT增强扫描:1.肝右叶后下段占位性病变,多考虑肝癌。西医诊断:1.肝癌;2.肝硬化(代偿期)门静脉高压症;3.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为胁

痛,症属肝胆湿热、气血瘀滞证。治宜清热利湿、化瘀散结。拟方茵陈蒿汤和甘露消毒丹加减。 处方:茵陈30g,栀子(焦)10g,大黄15g,豆蔻10g, 广藿香10g,滑石粉10g(包煎),木通8g,黄芩10g, 浙贝母10g,射干10g,丹参15g,赤芍15g, 川芎10g,当归10g,桃仁10g,红花10g, 莪术8g,甘草6g。 4剂,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两次温服。 二诊(2014年08月09日):服上药后上腹部胀痛稍有减轻,仍觉纳差乏力,上方加黄芪15g,莱菔子15g,6剂,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两次温服。 三诊(2014年08月15日):服上药后右上腹胀痛明显缓解,腹胀消失,食纳增加,精神状况好转,偶感乏力,上方去黄芩、贝母,7剂,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两次温服。 四诊(2014年08月22日):服上药后右上腹隐痛,食纳及精神状况尚可,继服上药8剂,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两次温服。

中医师承心得体会病机篇

中医师承心得体会病机 篇 Document serial number【LGGKGB-LGG98YT-LGGT8CB-LGUT-

心得体会 《黄帝内经》提出病机理论,病机学说,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机理并揭示其规律的基础理论。疾病过程极其复杂,牵涉局部和全身的各个层次,尽管疾病的种类繁多,临床表现错综复杂,各种疾病、各个症状都有其各自的病机,但从总体来说,都离不开邪正盛衰、阴阳失调、精气血津液失常,这是第一层次的病机理论研究的内容,也是基本病机,下面根据老师讲到的内容,总结一下自己体会到的内容。 病机错综复杂,疾病种类繁多,所谓“擒贼先擒王”,要想打败疾病,必须追溯其源头,找出导致疾病的病因病机,这样就必须牢记“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用中医的思维方法和中医四诊及八纲辨证,审证求因,探寻疾病发生的原因、发展变化的表现以及预后的观察,这样,才会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而真正能做到这样的,更需要基础理论的铺垫以及临床实践的观察。 讲解病机的同时,老师利用临床中,常见到的病症,如外感,青年人患此证时,大多发热,及时不治疗,几天之后,也会自愈,而老年人却不然,患了外感,有的不一定会发热,也会入里,形成肺内感染,重者甚至可以致命,这就是正气盛与衰的区别,在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

中,由于邪正双方的斗争,其力量对比在不断地发生消长盛衰的变化,这种变化对疾病的转归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由此可知,正邪双方就好像两国军队打仗,正战胜了邪,疾病就会好转和痊愈,邪战胜了正,疾病就会加重,甚至恶化,但如果正邪相互僵持,力量均等,这样疾病就会忽好忽坏,迁延不愈。 《左传·昭公元年》记载秦名医医和在为晋侯诊病时说:“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无色,徵为五声,淫生六疾。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阴淫寒疾、阳淫热疾。由于阴阳双方存在着对立制约的关系,因此当阴或阳一方虚衰时,必然无力制约另一方而导致对方的相对偏盛,从而形成“阳虚则阴盛”“阳虚则寒”“阴虚则阳亢”“阴虚则热”的病理变化。老师结合临床实践,举例说明阴阳偏衰的病机,并用柱状图讲解了阴虚、阳虚、真寒假热等证候的不同表现及治疗方案。 老师举例管光炜医案,患寒热1月有余,症见面赤壮热,口渴饮冷,便血色黑,狂躁无羞,欲裸体伏于水中,诊其脉左脉见伏,右脉虽浮大但按之无力,老师结合医案阐述,患者虽热势猖獗,但辩证可知阴寒盛于内,虚阳格于外。故辩证为真寒假热症,故给予四逆汤加减,疗效显着。

跟师医案记录

跟师医案记录

前后二阴及排泄物:二阴未查及。大便正常,小便清亮。 体格检查:T 36.7 ℃ P 100次/分 R 22次/分 Bp110/70mmHg G 40 Kg 患儿青少年男性,神志清,精神可,发育正常,营养良好,痛苦面容,自动体位,查体合作。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头颅未见畸形,眼睑无水肿,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存在。耳鼻外观无畸形,鼻腔及外耳道未见异常分泌物,乳突未触及压痛,粗测听力正常。各副鼻窦区未触及压痛,鼻中隔无偏移,鼻翼无煽动。口未闻及特殊气味,口唇无紫绀,伸舌居中,咽不红,扁桃腺未见肿大。颈软无抵抗,未见颈静脉搏动及颈静脉怒张,气管居中,甲状腺未见肿大。胸廓对称无畸形,胸壁未见静脉怒张,未触及压痛,双肺呼吸动度一致,触觉语颤对称,叩呈清音,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前区无隆起,心尖搏动无弥散,心浊音界不大。心率:100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末闻及病理性杂音。外周血管未见异常。腹平软,呈腹式呼吸,全腹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腹部叩呈鼓音,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存在,4次/分,双肾区无叩击痛,外阴及肛门未查,神经系统检查: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双上肢、左下肢、脊柱及骨盆查体未见异常,右下肢查体详见专科情况。舌质淡,苔薄白,脉弦。 辅助检查:X线片:双髋关节正位片未见明显骨质及结构改变。 中医诊断:痹病 证候诊断:气滞血瘀证 西医诊断:右髋关节暂时性滑膜炎 治法:1.入院积极完善相关检查; 2.患肢皮肤牵引制动,局部外敷药、理疗; 3.治法:活血化瘀舒筋活络消肿止痛; 4.抗炎止痛、对症等治疗; 5.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 处方:活血通络汤加减 当归5.0 赤芍7.0 桃仁4.0 苏木5.0 川牛膝5.0 川芎

我的中医师承

我的中医师承 @从道者医托丹娜分享了她的中医学习之路,对于在中医求学路上的人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特转发之,学习与共勉~ 这几天有历史学、文学、哲学博士来拜访赵老师,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都颇有研究,且非常相信中医,他们都问赵老师,以他们的文化底蕴是不是很容易学会中医,因为“秀才学医,如笼中捉鸡”呀~赵老师说不可能,因为中医不是学结果,而是学过程。少了跟师的过程,哪怕是中医学院的博士也永远与中医无缘。 这种机缘得有多大的福报才能获得,于我而言,便是自己多年的病痛和女儿弱不禁风的身体。所以说疾病是功德无量的。 一、进入习医状态是一种水到渠成的自然过程 《我的“医托”故事》写于2006年11月,那是我接触中医也就是认识赵老师两年半后写下的与中医有关的文字,那时我才诚惶诚恐、忐忑不安地跟赵老师学四诊不到半年。并且患者不多,都是我的亲朋好友及同事。 现在回想起来,我有习医的冲动得益于2004,2006年间每天晚上在公园太极完后听赵老师聊中医,得益于亲朋好友们对中医的认可和接受赵老师的调理。我自己及亲朋好友们服药期间身体上的反应为我提供了大量的医案素材,让我有机会聆听赵老师的高见。这种最本真的中医文化薰陶,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医的种子就这样慢慢地种在我心里,生根发芽。 中医这粒种子撒在我心田时,我已届不惑之年,习医、自医或医人这些念想连影子都没有。然而,女儿决定长大后要学医要跟她心目中的神医赵伯伯学的愿景犹如一股神力不断地将我往前推。女儿小学时成绩不冒尖,我常常自责是由于自己太放纵她轻慢作业的态度,还经常在她的作业本上写上“同意不做完作业”的家长意

见,更不可能像其他家长一样自己先把孩子的课本学一遍作业做一遍,然后再辅导他们。这种自责让我总想找机会补偿。 中国人喜欢说“走着瞧”,“走着瞧”的意思应该是比时间的长度,谁能走到最后谁才是胜者。女儿已经输在起跑线上了,但是没关系,会加减乘除和拼音识字查字典已经够了,其他的都是多余的,重要的是她要训练好“走着瞧”的身体素质和拥有“走着瞧”的动力。她相信中医喜欢中医选择中医本身就是一种智慧的表现。我想,如果能先替她学学中医那倒是一举多得的乐事呀~ 女儿想学中医的想法让赵老师很是欣慰。中医百年来的生存环境一直遭受限制和打压,并且现在的中医已离传统中医越来越远。民间中医哪怕是再有本事也时刻处于被取缔或被铲除的境遇中。每每谈到中医当下的景况,赵老师都是无奈地叹气。有次,赵老师悲观地说:“国人不认可中医,那我以后就传给日本人或韩国人。反正他们不嫌弃他们会当宝贝一样学习发扬。”我在旁边听后如被电击一样。习医的念想开始在我心中萌动。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好东西为什么要流落他乡, 有了念想,便有了行动。我那原本轻视中医崇拜西医的大脑像移动硬盘似的迅速清空,然后是不加筛选地复制赵老师有关中医的所有经典话语。经常地,打完太极或带亲朋好友给赵老师四诊完回到家,我都会以最快的速度把老师对中医的见地记录下来。每当此时,家里任何人要与我说话都会被我拒绝,我生怕我40岁的记忆力不够用呀。 差不多有两年的时间,我几乎天天都以这种方式在接受中医文化的洗礼。这种方式非常自然轻松,没有任何压力,当这种知识积攒到相当程度时,便有了望闻问切的冲动。习医便成了自然而然的一种行为。 二、传大道往往就在喝茶聊天中 2010年女儿报考中医学院时,许多朋友都说学中医好辛苦,要背大量的药性歌诀、汤头歌诀。更痛苦的是,背了一堆,临证时还往往不会或不敢用。然而,赵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