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流行病学的概念

流行病学的概念

流行病学的概念
流行病学的概念

、流行病学的概念、原理、特征、方法和应用及流行病发展的几时期?①流行病学定义:研究特定人群中与健康有关的状态或事件的分布及决定分布的因素,并应用于解决健康问题的一门科学

②流行病学特征:1、群体的特征

2、对比的特征

3、概率论和理统计学的特征

4、社会医学的特征

5、预防为主的特征

6、发展的特征

③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

(一)、观察性研究或非实验研究

(二)、实验性研究

(三)、理论性研究

横断面研究

比例死亡比研究

生态学研究描述性研究

观察性研究病倒对照研究

队列研究(随访研究)

流行病学临床试验

研究方法实验性研究现场试验分析性研究社区干预试验和整群随机试验

理论流行病学

理论性研究流行病学方法学研究

④流行病学应用:

1、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

2、疾病的监测

3、疾病病因和危险因素研究

4、疾病的自然史

5、疾病防制的效果评价

⑤学科发展期:

指:廿世纪四、五十年代至今。可称为现代流行病学时期。

第一阶段(20世纪40-50年代),创造了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研究方法。

主要进展:流行病学方法_危险度估计方法及病因学研究发展。

第二阶段(20世纪60-80年代),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发展期。

主要进展:区分混杂和偏倚,交互作用及病例对照研究设计的实用性发展。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新理念和模式,流行病学大应用期。

主要进展:学科交叉融合,不断推出新的分支学科。

二、掌握流行病的观点和意义?

1.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观点:

(一)、群体观点

(二)、社会医学和生态学的观点

(三)、比较的观点

(四)、病因论的观点

(五)、概率论的观点

2.医学生学习流行病学的意义:

(一)、新医学观

(二)、促进实现医学模式的转变

(三)、实现由关心个体病人到从群体角度关心病人的转变

(四)、提高观察、理解和解决健康问题的层次

三、掌握流行病学的病因观,认识充分病因和必要病因,

掌握病因推断方法及判断标准。现代流行病学的病因论

1.在相应疾病的患者中总能检出该病原体(必要病因);

2.能从相应疾病患者中分离到该病原体;

3.传过几代的培养物能引起实验动物患相同疾病(充分病因);

4.能从患该病的动物中分离到相同病原体。

②充分病因和必要病因:•

充分病因:必然会导致疾病发生的最低限度的条件和事件。

必要病因:是指有相应疾病发生,以必定有该病因的存在。

③病因推断的方法:因果关系研究的真实性必然涉及到因果推断的问题,包括逻辑方法、统计关联和判定标准。因果推断的逻辑方法主要是归纳推理方法,它包括假设演绎法和Mill 准则(消除归纳法),以及概率性推广的归纳统计推理。

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个别,从普遍到特殊,它的结论是把前提里的道理缩小范围再讲一次,因而前提真则结论必真。归纳推理是从个别到一般,从特殊到普遍,它的结论是把前提里的道理扩大范围再讲一次,因而前提真则结论只是可能真。一个病因研究本身必须要达到或部分达到第1,2(或3,4)条标准,如果符合第7条标准则更好;第5,6条标准是对该研究的外部评价,如果不吻合则因果关联的可信度降低。

四、熟练掌握疾病分布的频率指标及描述疾病分布的概念,熟练掌握疾病流行强度的相关概念,了解疾病三间分布的差异疾病频率的测量指标:

1、发病指标:发病率、罹患率、患病率、感染率、续发率

率(rate):指在某一确定人群中某事件发生的频率。

比(ratio):两个变量的数值之商,ratio=m/n。

比例(proportion):表示同一事物局部与总体之间数量上的比值,P=a/(a+a)。

2.死亡指标:死亡率、病死率、生存率、累积死亡率。

描述疾病的分布:比较不同人群的某病发病率探讨发病因素、提出病因假说、评价防制措施效果。

疾病流行的强度:是描述某疾病某地区一定时间内人群中发病规模大小,它常以历年同期本病的发生水平来作基准来衡量。常用散发、爆发及流行等概念表示。

①散发:某种疾病的发病率呈历年的一般水平,各病例间在发病时间和地点方面无明显联系的散在发生,称散发。确定散发时多与当地此前三年该病的发病率进行比较,在末明显超过既往的一般水平时即可称为散发。散发适用于范围较大的地区。

②爆发:是指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有很多相同的病人出现,些人多有相同的传染源或传播途径。大多数病人常同时出现在该病的最长潜伏期内。如食物中毒、

托幼机构的麻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的爆发。

③流行:•某病在某地区显著超过该病历年的(散发)发病率水平时,称流行。(1)地区分布: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地形及地貌、气象条件等自然环境因素和当地人群的风俗习惯及社会文化背景等社会环境因素共同影响疾病的地区分布。(2)时间分布:疾病在人群中的现象不是恒定的,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变化。疾病的时间分布的变化反映了病因和流行因素的变化,分析疾病的时间变化,可以了解疾病的流行动态,有助于验证可能的致病因素与疾病的关系,为制定疾病防制措施提供依据,疾病的时间分布变化形式可分为:短期波动、季节性、周期性、长期趋势。

五掌握疾病年龄分布的目的,疾病发生周期性的原因,概念研究疾病年龄分布的目的:

•(1)确定高危人群及重点保护对象

•(2)探索流行因素,提供病因线索

•(3)分析年龄分布状态

•(4)制定预防措施及评价其效果

周期性:是指疾病发生频率经过一个相当规律的时间间隔,呈现规律性变动的状况。通常每隔1、2年或几年后发生一次流行。流感每隔10-15年出现一次世界性的大流行。掌握生态学研究的各种类型、及生态学研究的应用范围生态学研究的种类:

(一)探索性研究

(二)多群组比较研究

(三)时间趋势研究

(四)混合研究

生态学研究的应用:

1、提供病因线索

2、对已存在的疾病病因假设提供佐证

3、评价干预实验或现场实验的效果

4、人群中变异较小和难测定的暴露研究

5、疾病监测

?

七、掌握现况调查的特点、目的及研究设计、实施步骤。重点掌握爆发的概念及调查方法?现况研究的特点:

1.常用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

2.适用于暴露因素不易发生变化的研究

3.适用于暴露因素后期累积作用的观察

目的:

1.描述疾病或健康分布

2.发现病因线索

3.适用于疾病的二级预防

4.评价疾病的防治效果

5.进行疾病监测

6.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健康水平

步骤:

1.研究目的

2.研究对象:应根据研究目的和实际情况来选择研究对象。

3.研究方法

4.确定研究变量和制定调查表

5.资料收集

6.资料分析及结果解释爆发调查是指对某特定人群短时间内突然发生多例临床症状和体征相同的同种疾病所进行的调查。传染病的爆发和非传染病的爆发。

调查方法:

1、现场准备工作

2、确定爆发存在

3、核实诊断,发现新病例

4、描述性研究

5、提出假设

6、检验假设

7、提出预防与控制策略

8、总结

八、掌握筛检的概念、原则、条件及评价指标

筛检:是指通过快速的检验、检查或其他措施,从表面上无病的人群中去发现那些未被识别的病人或有缺陷的人。

筛检的原则和条件:

1、疾病必须是当地当前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2、疾病自然史应当已经明确

3、当地有一定卫生资源

4、患者有可识别的症状

5、有有效的治疗方法

6、筛检方法简单,灵敏度、特异度高

筛检试验的评价标准:

1.一般评价

2.真实性、可靠性及应用价值评价

3.收获评价

4.卫生经济学评价

(1) 成本效果分析

(2) 成本效益分析

(3) 成本效用分析

九、掌握队列研究的概念,原理、研究方法、分析方法,特点,优缺点及偏倚的控制,研究中对照组的选取方法。

队列研究的定义:

是将一个范围明确的人群按是否暴露于某可疑因素及其暴露程度分为不同的亚组,追踪其各自的结局,比较不同亚组之间结局的差异,从而判定暴露因子与结局之间有无因果关联及关联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②基本原理:在一个特定人群中选择所需的研究对象,根据目前或过去某个时期是否暴露于某个待研究的危险因素,或其不同的暴露水平而将研究对象分成不同的组,如暴露组和非暴露组,高剂量暴露组和低剂量暴露组等,随访观察一段时间,检查并登记各组人群待研究的预期结局的发生情况(如疾病、死亡、或其他健康状况),比较各组结局的发生率,从而评价和检验危险因素与结局的关系。

队列研究的基本特点:

1. 属于观察法:暴露不是人为给予的,是在研究之前已客观存在的,这是与实验研究的重要区别点。

2. 设立对照组:对照组可与暴露组来自同一人群,也可以来自来自不同的人群。

3. 由“因”及“果”:一开始(疾病发生之前)就确立了研究对象的暴露状况,而后探求暴露因素与疾病的关系,即先确知其因,再纵向前瞻观察而究其果,这一点与实验研究方法一致。

4. 能确证暴露与结局的因果联系。

队列研究的优点:(1) 一般不存在回忆偏倚。

(2)直接计算出RR等反映疾病危险关联的指标。

(3)检验病因假说的能力强,可证实病因联系。

(4)有助于了解人群疾病的自然史。

(5)样本量大,结果比较稳定。

队列研究的缺点:(1)不适于发病率很低的疾病的病因研究。

(2)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失访偏倚。

(3)研究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较多,其组织与后勤工作亦相当艰巨。

(4)由于消耗太大,故对研究设计的要求更严密,资料的收集和分析也增加了一定的难度,特别是暴露人年的计算较繁重。

(5)在随访过程中,未知变量引入人群,或人群中已知变量的变化等,都可使结局受到影响,使分析复杂化。

常见偏倚的控制:

1.预防选择偏倚首先要用正确抽样方法,即严格遵守随机化的原则;严格按规定的标准选择对象;不轻易放弃随访;新加入或退出者的基本情况与正常选择参加的人群进行应一致。

2.防止失访偏倚主要靠尽可能提高研究对象的依从性,失访率达应低于20%。在研究开始时就要考虑此问题,并做好宣传解释工作。尽量了解失访者最后的结局,对其和已随访者的特征做比较分析。

3.选择精确稳定的测量方法、调准仪器、严格实验操作规程、同等地对待每个研究对象、提高临床诊断技术、明确各项标准、严格按规定执行是防止信息偏倚的重要措施。此外,调查员培训、调查技巧、统一标准、责任心等措施也有效。

4.设计时对研究对象作某种限制,以获得同质的研究样本;对照选择时以匹配的办法保证两组在一些重要变量上的可比性;抽样时严格遵守随机化的原则等措施,来防止混杂偏倚的产生。

研究中对照组的选取方法:

1.选择偏倚与失访偏倚通过审查研究对象的选择方法、调查研究对象的依从率、比较失访及退出研究者与继续研究者的基本特征等,可估计选择偏倚与失访偏倚产生的可能性。精确估计是困难的,目前亦缺乏有效的处理办法。

2.信息偏倚信息偏倚一旦产生,既难发现,也难估计与处理。通过对一个随机样本进行重复的调查与检测,将两次检测的结果进行比较可以估计此类偏倚的可能性与大小。

3.根据混杂的判断标准来判断混杂存在的可能性,比较分层调整前后的两个效应测量值的大小以估计混杂作用的大小。有关混杂偏倚的处理一般可采用分层分析、标准化或多因素分析的方法。

十、掌握队列研究的分析指标,人时率、相对危险度、归因危险度、PAR、归因危险度百分比、PAR百分比、标化死亡比、标化死亡比例比的计算

队列研究的定义:是将一个范围明确的人群按是否暴露于某可疑因素及其暴露程度分为不同

的亚组,追踪其各自的结局,比较不同亚组之间结局的差异,从而判定暴露因子与结局之间有无因果关联及关联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

人时的计算;计算率时,分母中加入时间因素,计算各组的观察人时数。常用的人时单位:人年。

常用的人年计算方法:3种。A. 精确法;B.用近似法计算暴露人年;C.用寿命表法计算人年

标化比例死亡比(standardized proportional mortality ratio)SMR

计算方法:以全人口中某病因死亡占全部死亡之比,乘以某单位实际全部死亡数,得出某病因的预期死亡数,然后计算实际死亡数与预期死亡数之比。

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说明暴露者与非暴露者比较,增加相应疾病危险的倍数;具有病因学的意义⑤归因危险度(PAR);是暴露组发病率与对照组发病率相差的绝对值,它表示危险特异地归因于暴露因素的程度。

归因危险度百分比(PAR%):是指PAR占总人群全部发病(或死亡)的百分比。

十一、掌握病例对照研究的概念、原理、方法及研究步骤。掌握病例及对照的选取原则及方法,分析中偏倚的类型与控制方法

①病例对照研究的概念:病倒对照研究选择一组有研究疾病的病人与一组无此病的对照,调查他们发病前对某个(些)因素的暴露情况,比较两组中暴露率和暴露水平的差异,以研究该疾病与这个(些)因素的关系。

②病例对照研究的基本原理:以现在确诊的患有某特定疾病的病人作为病例,以不患有该病但具有可比性的个体作为对照,通过询问,实验室检查或复查病史,搜集既往各种可能的危险因素的暴露史,测量并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中各因素的暴露比例,经统计学检验,若两组差别有意义,则可认为因素与疾病之间存在着统计学上的关联。在评估了各种偏倚对研究结果的影响之后,再借助病因推断技术,推断出某个或某些暴露因素是疾病的危险因素,而达到探索和检验疾病病因假说的目的。

③队列研究的基本设计方法:

队列研究开始时,在队列中按一定比例随机抽样选出一个有代表性的样本作为对照组;观察结束时,队列中出现的所研究疾病的全部病例作为病例组,与上述随机对照组进行比较。病例对照研究的步骤:(一) 提出假设:根据以往疾病分布的研究或现况调查得到的结果,结合广泛的文献复习,提出该疾病的病因假设。(二) 制定研究计划:(1) 明确研究目的,选择适宜的对照形式,选择病例与对照比较的类型;(2) 病例与对照的来源和选择方法,确定病例的诊断标准和诊断方法;(3) 样本大小的估计;(4) 根据病因假设与研究所具备的条件,确定调查因素或暴露变量;(5) 设计调查表,特别要注意混杂变量;(6) 设计中要考虑整个研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偏倚,并预先设计好如何控制各种偏倚;(7) 考虑获取研究因素信息的方法;(8) 考虑资料整理与分析的方法;(9) 所需费用的概算;(10) 人员分工及与协作单位的协调;

(三) 收集资料:

1.培训调查员与预调查:制定培训手册和工作手册,对调查员进行培训考核,规范调查方法。小样本的预调查后应对整个研究计划(包括调查表)提出修改和完善的意见和建议;2.开展正式的调查严格按照已修改过的调查表与统一的调查方式进行,不得随意更改。

(四) 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

(五) 总结并提出研究报告

病例及对照的选取原则与方法:

病例与对照选择的基本原则有两个:一是代表性,选择的病例要足以代表总体的病例;若研究者为了某个特殊的目的,选择某些特殊的病例群体,如老年病例,女性病例、重症病例等,

那么选择的研究对象也应足以代表这个特殊病例群体,对照足以代表产生病例的总体人群或源人群;二是可比性,病例组与对照组在年龄、性别等主要特征方面无明显差异。

方法:1、如果研究目的是广泛地探索疾病的危险因子,可以采用不匹配或频数匹配的方法。

2、如果所研究的是罕见病,或所能得到的符合规定的病例数很少时,如10~20例,则选择个体匹配方法。匹配比不匹配的统计学检验效率高。

3、力求以较小的样本获得较高的检验效率。1:R的匹配方法,随着R值的增加效率也在增加,但增加的越来越少,而工作量却增大了,因此,R 值不宜超过4,否则将得不偿失。匹配可保证对照与病例在某些重要方面的可比性。对于小样本研究以及因为病例的某种构成(年龄、性别构成)特殊,随机抽取的对照组很难与病例组均衡可比,此时,个体匹配特别有用。

⑥病例对照研究中的偏倚及其控制:

常见的偏倚:选择偏倚、信息偏倚和混杂偏倚。

选择偏倚(selection bias):是指由于选入的研究对象与未选入的研究对象在某些特征上存在差异而引起的误差。常发生于研究的设计阶段。入院率偏倚、现患病例-新发病例偏倚(奈曼偏倚)、检出征候偏倚(detection signal bias)、暴露偏倚(unmasking)、时间效应偏倚(time effect bias)。控制:设计阶段宜尽量用随机选择研究对象,在多个医院选择对象等方法以减少偏倚程度;调查时明确规定纳入标准为新发病例,或有可能做队列研究,同时将暴露程度、暴露时间和暴露结局联系起来做结论,可减少偏倚程度;在调查中,尽量采用敏感的疾病早期检查技术,或开展观察期充分长的纵向调查,则可以尽可能地控制时间效应偏倚。信息偏倚(information bias):观察偏倚(observation bias),测量偏倚(measurement bias)

是在收集整理信息过程中由于测量暴露与结局的方法有缺陷造成的系统误差。回忆偏倚(recall bias)、调查偏倚(investigation bias)。控制:选择不易为人们所忘记的重要指标做调查,并重视问卷的提问方式和调查技术,将有助于减少回忆偏倚;尽量采用客观指征,选择合适的人选参加调查,认真做好调查技术培训,采取复查等方法做好质量控制,检查条件尽量一致,尽量在同一时间内由同一调查员调查病例和对照,使用的检查仪器应精良,使用前应校准,严格掌握试剂的要求等均可望减少此类偏倚。混杂偏倚(confounding bias):当我们研究某个因素与某种疾病的关联时,由于某个既与疾病有制约关系,又与所研究的暴露因素有联系的外来因素(extraneous factor)的影响,掩盖或夸大了所研究的暴露因素与疾病的联系。这种现象或影响叫混杂(confounding)或混杂偏倚。该外来因素叫混杂因素(confounding factor)。在设计时,利用限制的方法和配比的方法;资料分析阶段,采用分层分析或多因素分析模型处理,可适当控制混杂偏倚。控制:在设计时,利用限制的方法和配比的方法;资料分析阶段,采用分层分析或多因素分析模型处理,可适当控制混杂偏倚。十二、掌握病例对照研究中的分析方法及统计指标,重点掌握配对资料的分析方法及统计指标

①描述性统计:(1) 描述研究对象的一般特征:人数及各种特征的构成,如性别、年龄、职业、出生地、居住地、疾病类型的分布等。频数匹配时,应描述匹配因素的频数比例。(2) 均衡性检验:比较病例组和对照组某些基本特征是否相似或齐同,目的是检验病例组与对照组的可比性。对确有统计学显著差异的因素,在分析时应考虑到它对其他因素可能的影响。

②统计性推断:病例对照研究中,表示疾病与暴露之间联系强度的指标为比值比(odds ratio,又译作比数比、优势比、交叉乘积比,简写OR)。比值(odds):指某事物发生的可能性与不发生的可能性之比。在病例对照研究中,病例组的暴露比值为:对照组的暴露比值为:

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的本质为率比(rate ratio)或危险比(risk ratio),即暴露组与非暴

露组发病率之比,或发病的概率之比。但是,病例对照研究不能计算发病率,所以,病例对照研究中只能计算OR。OR的含义与相对危险度相同,指暴露组的疾病危险性为非暴露组的多少倍。OR>1,说明疾病的危险度因暴露而增加,暴露与疾病之间为“正”关联;OR

十三、掌握流行病学实验的概念、类型、设计原则和存在的偏倚。

①实验流行病学定义:指将来自同一总体的研究人群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研究者对实验组人群施加某种干预措施后,随访并比较两组人群的发病(死亡)情况或健康状况有无差别及差别大小,从而判断干预措施效果的一种前瞻性、实验性研究方法。

实验流行病学研究的分类:

(一) 按研究场所划分:

1、现场试验(field trial)

2、临床试验(clinical trial)

3、社区干预试验(community trial)

(二) 按所具备设计的方法划分:1、随机化对照试验

2、类实验(quasi-experiment)

④实验流行病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一) 对照的原则:除了给予的干预措施不同外,其它的基本特征如性别、年龄、居住环境、健康状况等在两组中应尽可能一致。

(二) 随机的原则:实验对象须随机地分配到实验组或对照组。

(三) 盲法的原则:在设计时可采用盲法,使研究者或研究对象不明确干预措施的分配,研究结果更加真实、可靠。

④流行病学实验的偏倚:

1、向均数回归

2、情景效应

3、失访偏倚

十四、掌握临床试验的分期、分类及对照组选取的原则,重点掌握随机化试验的设计原理

①临床试验分期:

1、Ⅰ期临床试验

2、Ⅱ期临床试验

3、Ⅲ期临床试验

4、Ⅳ期临床试验临床试验的分类:

1、平行设计

2、交叉设计

3、析因设计

4、序贯设计

③临床试验研究对象的选择:

1、应有入选和排除标准

2、符合纳入标准的受试者应按顺序尽量纳入

3、受试者应能获得健康效益

4、知情同意书

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基本原则: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基本原则与实验流行病学研究的基本原则相同,均为设立对照、随机化分组、盲法试验。选定患有某种疾病的病人,住院病人或非住院病人,将他们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和对照组,对试验组病人施加某种预防或治疗的干预措施后,随访并观察一段时间,比较两组病人的发病结局,从而判断干预措施的预防或治疗效果。

十五、掌握现场与社区试验、临床试验的设计类型与对试验对象的要求

①现场或社区试验的设计类型:

1、平行随机化对照试验

2、类试验

③现场或社区试验研究对象的选择:

1、选择预期发病率高和基础条件较好的人群

2、选择能从干预措施中获利最大的人群

3、应排除对干预措施有较大风险的人群

十六、掌握流行病学研究中的选择、信息、混杂偏倚的概念及控制方法,掌握混杂因素的概念及控制方法

①偏倚概念:是指在流行病学研究中样本人群所测得的某变量值系统地偏离了目标人群中该变量的真实值,使研究结果或推论的结果与真实情况之间出现偏差,这是由系统误差造成的。分为:选择偏倚、信息偏倚、混杂偏倚。

选择偏倚:产生于设计阶段,是由于选择研究对象的方法不当而导致研究结果偏离真实情况。常见种类:入院率偏倚、现患-新发病例偏倚、无应答偏倚、检出征候偏倚、易感性偏倚。信息偏倚(information bias):在收集和整理有关暴露或疾病资料时所出现的系统误差,主要发生在观察、收集资料及测量等实施阶段。常见种类:回忆偏倚、诊断怀疑偏倚、暴露怀疑偏倚、报告偏倚、检出偏倚、诱导偏倚。

混杂偏倚:暴露因素与疾病发生的相关(关联)程度受到其他因素的歪曲或干扰。

②偏倚的控制方法:

1、严格掌握研究对象的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

2、设立对照

3、随机化

4、提高应答率

5、客观、统一的标准收集资料

6、采用调查技巧

7、采用盲法收集资料

8、限制

9、匹配

10、分层分析

11、多变素分析

混杂因素的控制方法:是研究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与所研究的暴露因素存在统计学联系不是暴露因素与疾病因果链中的一个环节或中间变量。

十七、掌握传染病的流行过程、重点掌握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对传染病流行的控制意义,各传播途径的流行特征。掌握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的一些基本概念。

①传染过程: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并与机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感染谱:是指当机体感染了不同病原体后,经过传染过程,其感染者轻度会表现出很大差异。分三类:以隐性感染为主的传染过程;以显性感染为主的传染过程;大部分感染者以死亡为结局的传染过程。

流行过程:流行过程与传染过程完不同,它是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蔓延的过程。它的发生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

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包括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

传播途径:病原体从传染源体内排出后,再侵入新的易感者机体前,在外界环境中停留和转移所经历的全过程。

传播因素:病原体由传染源排出,进入易感者体内之前,在外环境中必须依附于一定的媒介物(如空气、食物、水、蝇、日常生活用品等)这些参与病原体传播的媒介物称为传播因素。易感人群:人群作为一个整体至传染病的易感程度称为人群易感性。

②传染源的分类:病人(如:霍乱);病原携带者(如:乙肝);感染的动物(如:鼠疫)。体内存在大量病原体;具有利于病原体排出的临床症状。一般为为:潜伏期

临床症状期、恢复期、传染期。

(1)潜伏期:自病原体侵入机体到最早临床症状出现这一段时间。意义:判断患者受感染时间, 追踪传染源,查明传播途径;确定接触者的留验、检疫和医学观察期限;确定免疫接种时间;评价预防措施效果;潜伏期长短还可影响流行特征;推测暴露时间;从中位数的病例的发病日期向前推一个平均潜伏期,即为同源暴露的近似日期;从第1例发病日期向前推一最短潜伏期,再从最后一个病例发病日期向前推一个最长潜伏期,这两个时点之间即暴露时间。

(2)临床症状期:出现疾病特异性症状和体征的时期

(3)恢复期:此时疾病的传染性逐步消失,有些病人已不再作为传染源

(4)传染期:病人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意义:决定病人隔离期限;传染期的长短影响疾病的流行。

2、病原携带者:没有任何临床症状而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分类:潜伏期病原携带者、恢复期病原携带者、

健康病原携带者。

3、受感染的动物:

(1)自然疫源性疾病:病原体在自然界中的动物间传播,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传给人所致的疾病。具有严格的地方性特点。如:鹦鹉热、鼠疫、莱姆病、登革热、流行性出血热、西尼罗热。

(2)人畜共患疾病:在脊椎动物和人之间自然传播的疾病和感染,即人和脊椎动物由共同的病原体引起的并在流行病学上有关联的疾病。如炭疽病、鼻疽病、猪丹毒、布氏杆菌病、结核病、口蹄疫、狂犬病、疯牛病、钩端螺旋体病。

③传播途径的分类:

1、空气传播

方式:飞沫传播、飞沫核传播、尘埃传播。

飞沫传播:含有大量病原体的飞沫在病人呼气、喷嚏、咳嗽时经口鼻排入环境。(流感病毒)飞沫核传播:飞沫在空气悬浮过程中由于失去水分而剩下的蛋白质和病原体组成的核称为飞沫核。(结核杆菌)尘埃传播:含有病原体的飞沫或分泌物落在地面,干燥后形成尘埃。易感者吸入后即可感染。(炭疽杆菌芽孢)

特征:

(1)传播途径易实现,易爆发流行

(2)冬春季高发

(3)少年儿童多见

(4)未免疫预防人群周期性升高

(5)受居住条件和人口密度的影响

2、经水传播

方式:饮用水污染传播、疫水接触传播。

特征:(1)饮用水污染病例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除哺乳婴儿外,其余人群均可发病;如经常被污染,可表现为慢性流行经过;如一次性严重污染,可出现爆发流行;水源停用或净化后,爆发或流行可平息。(2)疫水接触:疫水接触史;地区、季节与职业上的差别;多见于与疫水接触的人群;大量易感人群与疫水接触可爆发;对疫水采取措施可控制发生。

3、经食物传播

特征:吃污染食物者发病,大量病原体发病;一次性大量污染,可形成爆发;停止供应该食物后,爆发即可平息;潜伏期较短。

4、经接触传播

方式:直接接触:没有外界因素参与下,传染源直接与易感者接触。

间接接触:易感者接触了被传染源的排出物或分泌物污染的用品所造成的传播。

5、经节肢动物传播

方式:机械性传播:通过接触、反吐或随粪便排出病原体污染。

生物性传播:病原体进入节肢动物体内后,在其肠腔或体腔内经过发育、繁殖后,才能感染易感者。

特征:地区性(西尼罗热);职业性(森林脑炎);季节性(疟疾);青壮年多发(地方性斑疹伤寒)

6、经土壤传播

土壤污染:传染源的排泄物或分泌物污染;埋葬因传染病死亡的人、畜尸体。

条件:病原体存活力;土壤污染程度;人的接触机会。

7、医源性传播:医疗、预防工作中,由于未严格地执行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而造成的传播。器械、针头、采血器等被污染或消毒不严引起;输血、生物制品或药物受污染引起。8、垂直传播:在围产期病原体通过母体传给子代,也称母婴传播。

方式:经胎盘传播、上行性感染、分娩时传播。④人群易感性的特征:易感性的高低取决于该人群中易感个体所占的比例。

升高的因素:新生儿增加、易感人口迁入、免疫人口免疫力自然消退、免疫人口死亡。

降低的因素:计划免疫、传染病流行、隐性感染。

十八、从疫源地的角度认识传染病的流行过程,疫源地的确立及消灭的条件,探讨传染病流行的相关因素,阐明二十一世纪传染病流行的特点及可能的原因

①疫源地:在一定条件下,传染源向其周围传播病原体所能波及的范围。

疫点:范围小的或单个传染源所构成的疫源地

疫区:较大范围的疫源地或若干疫源地连成

形成条件:传染源存在时间;传染源活动范围;传播途径的特点;人群的免疫状态病原体能够继续传播。

消灭条件:传染源被移走或消除了携带状态;进行了终末消毒;经过最长潜伏期,易感者中没有新的感染发生。

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地理因素、媒介昆虫和宿主动物的特异性栖息习性

(2)社会因素:抗生素和杀虫剂的滥用;城市化和人口爆炸;战争、动乱、难民潮和饥荒;全球旅游业的急剧发展;环境污染和破坏造成生态恶化。

二十一世纪传染病的特点:(1)世界性的新生疾病肆虐流行

(2)已控制的疾病的卷土重来

(3)人口老龄化

(4)自然灾害频繁

(5)环境污染

(6)流动人口剧增

(7)其它问题的挑战,如战争。

二十一世纪传染病的可能原因:1)病原体与传播媒介耐药性的日益增强,加大了防治难度。(2)全球气候变暧扩大了传染病的分布范围。

(3)日益发展的都市化倾向、人口爆炸和生态环境的恶化促使人类传染病有增无减。(4)天灾人祸、饥荒、难民潮及社会动乱为近年传染病的传授蔓延创造了条件。

(5)全球旅游事业的急剧发展,旅游人数的迅猛增加,航运速度的不断增快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传染病的传播与扩散。

十九、阐述疾病的三级预防及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掌握传染病的控制原理,了解疾病监测的概念、内容和方法

①三级预防:慢性病的预防工作可根据疾病自然史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相应措施,来阻止疾病的发生、发展或恶化,即疾病的三级预防措施。

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主要是疾病尚未发生时针对致病因素(或危险因素)采取措施,也是预防疾病和消灭疾病的根本措施。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健康促进、健康保护。

健康促进:通过创造促进健康的环境使人们避免或减少对致病因子的暴露,改变机体的易感性,保护健康人免于发病。形式:健康教育、自我保健、环境保护和监测。

健康保护:对有明确病因(危险因素)或具备特异预防手段的疾病所采取的措施,在预防和消除病因上起主要作用。

二级预防:又称“三早”预防,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防止或减缓疾病发展采取的措施。

方法:普查、筛检、定期健康检查、设立专门的防治机构

三级预防:又称临床预防。三级预防可以防止伤残和促进功能恢复,提高生存质量,延长寿命,降低病死率。主要是对症治疗和康复治疗措施。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1)经常性预防:生宣传教育、改善卫生条件、加强国境卫生检疫、鼠疫、霍乱、黄热病预防接种:人工自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被动自动免疫

人工自动免疫:通过人工免疫方法,使宿主自身的免疫系统产生对于相关传染病的保护作用。人工被动免疫:将含有抗体的血清或其制剂注入机体,使机体立即获得抗体而受到保护。分为:免疫血清、免疫球蛋白。

被动自动免疫:在注射破伤风或白喉抗毒素实施被动免疫的同时,接种破伤风或白喉类毒素疫苗,使机体在迅速获得特异性抗体的同时,产生持久的免疫力。

传染病的控制原理:指发生传染病和疫情后所采取的措施。目的是控制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强度与范围,使发病率降低到最低水平,防止疫情蔓延。检疫对象:与传染源接触并有受感染可能者;

检疫期:最后接触日至该病的最长潜伏期

应急接种:

留验(隔离观察):在指定场所进行观察,限制活动范围,实施诊察、检验和治疗

医学观察:乙类和丙类传染病接触者可正常工作、学习,但需接受体检、测量体温、病原学检查和必要的卫生处理药物预防。

彻底消灭;捕杀、焚烧或深埋;隔离治疗;预防接种和检疫

对疫源地的措施:消毒:用化学、物理、生物的方法杀灭或消除环境中致病性微生物的一种措施

分类:预防性消毒:预防性消毒对可能受到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场所和物品施行消毒;

疫源地消毒:对现有或曾经有传染源存在的场所进行消毒。其目的是消灭传染源排出的致病性微生物。可分为随时消毒、终末消素。

随时消毒:当传染源还存在于疫源地时所进行的消毒。

终末消毒:当传染源痊愈、死亡或离开后所作的一次性彻底消毒,从而完全清除传染源所播散、留下的病原微生物。

疾病监测的定义:长期、连续、系统地收集疾病的动态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资料,经过分析将信息上报和反馈,传达给所有应当知道的人,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并评价其效果。

疾病监测的几个概念:

被动监测:下级单位常规上报监测数据和资料,而上级单位被动接收。

(2)主动监测:根据特殊需要,上级单位亲自调查收集或者要求下级单位严格按照规定收集资料。

(3)常规报告:指国家和地方的常规报告系统,如我国的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其漏报率高和监测质量低是不可避免的。

(4)哨点监测:根据某些疾病的流行特点,由设在全国各地的哨兵医生对高危人群进行定点、定时、定量的监测

(5)监测病例:在大规模的疾病监测中,要确定一个统一的、可操作性强的临床诊断标准来观察疾病的动态分布,这样确定的病例。

(6)直接指标:监测得到的发病数、死亡数、发病率、死亡率等

(7)间接指标:个别情况下,监测的直接指标不易获得,如对每一个流感病例都给以确诊常很困难,而且流感死亡与肺炎死亡有时难以分清,美国长期以来用“流感和肺炎的死亡”作为监测流感疫情的间接指标

(8)静态人群:在研究过程中无人口迁出和迁入的人群

(9)动态人群:在疾病监测工作中,如果有人口频繁迁出、迁入

⑤疾病监测的内容和方法:

1.信息资料的收集

(1)发病报告、死亡登记资料

(2)疾病流行及个案调查资料

(3)病原和血清学监测资料

(4)疾病在人、时、地的动态变化资料

(5)社会学资料

(6)人口学资料

(7)气象学和生物学资料

2.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确定疾病自然史

(2)发现疾病变化的趋势和影响因素

(3)确定疾病流行的薄弱环节

(4)揭示不同地区人口构成、出生和死亡频率、婴幼儿及孕产妇的健康指标

(5)描述不同疾病的发病水平和人群图像以及城乡居民的死亡谱

反映重点人群计划免疫状况和血清抗体水平并对主要预防措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评价

3.监测信息的交流及其反馈

交流情报开发信息

(2)评价对策,考核防制效果:对策是否正确、经济效益评价

二十、掌握医院感染的类型与传播途径及预防控制

①医院感染又称院内感染或医院获得性感染:是指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医院感染的对象从广义上讲包括住院病人、医院职工、就诊病人、探视者和陪护家属等。

医院感染的种类:交叉感染、医源性感染、带入感染。

②医院感染的传播途径:

(1)经接触传播:直接接触传播、间接接触传播

(2)经空气传播

(3)经水和食物传播:经水传播、经食物传播

(4)医源性传播:医疗器械和设备、血液和血液制品、输液制品、药品及药液

③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的常规工作:(1)加强医院感染的管理力度

(2)提高医务人员的诊治水平

(3)加强医院消毒灭菌的监督、监测

(4)加强对医源性传播因素的监测与管理

(5)加强临床使用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的购入及使用管理

发生医院感染时的管理:

(1)隔离患者

(2)医学观查接触者

(3)检查病原携带者

二十一、掌握临床流行病的概念、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了解临床依从性和临床不一致性;熟练掌握诊断试验的评价指标,从真实性、可靠性及效益等方面评价诊断试验,了解疾病预后的评价及研究方法

①临床流行病学:是流行病学原理和方法在临床医学实践中的应用。它的目的和任务是解决各种临床问题,包括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的评定,疾病病因、危险因素和预后因素的研究以及疾病分布规律的研究等。因此,有人将临床流行病学称为“床旁流行渍学”。

②临床流行病学的研究对象:是以体病例为基础扩大到相应的患病群体,由医院内的个体病人诊治扩大到社会人群的防治。

③临床流行病学的研究内容:是在临床医学研究中,应用科学的方法学,在正确选择科研课题的基础上,强化科研设计,排除各种偏倚、干扰因素的影响,选择适当的量度指标,确保研究结果的真实性和研究结论的可靠性,从而使临床医学从经验医学向科学化方向发展。

④临床流行病学研究的方法:

(一)设计:临床研究和观察的设计

(二)测量:用测量的方法衡量和比较临床现象

(三)评价:评价各种临床数据、实验室数据、临床研究结论。

临床依从性:是指患者执行医疗措施的程度。

产生不依从性的原因:病人方面;医疗方面药物、疗法等;其他原因。

临床依从性的监测:直接法:生物样品中检测药物、代谢物、标记物的水平

间接法:问病人、药量、效果多方面努力提高依从性。

临床不一致性:

(1)发生临床不一致性的环节

(2)产生临床不一致性的原因

(3)防止临床意见不一致的方法

(4)判断临床意见一致性的符合率--- Kappa值

Kappa分析:考虑了机遇因素对一致性的影响。

Kappa值=实际一致性/非机遇一致性诊断试验评价指标:诊断指标:主观指标、半客观(或半主观)指标、客观指标

主观指标:指由被诊断者的主诉而确定的指标。如不舒服、头晕、头痛、食欲不振、失眠等。半客观(或半主观)指标:指根据诊断的感觉而加以判断的指标。如肿物的硬度,肺部啰音的多少等。

客观指标:能用客观仪器加以测量的指标。这类指标很少依赖诊断者及被诊断者的主观意识判断。⑦诊断试验评价的指标:

真实性(validity):测量值与实际值相符合的程度,亦称效度,又称准确性(accuracy)。包括:灵敏度与假阴性率;特异度与假阳性率;正确指数;似然比;符合率。可靠性(reliability):又称信度,指某一筛检方法在相同条件下重复测量同一受试者时,所获结果的一致性。

影响因素:受试对象生物学变异;观察者;实验室条件。

收益:预测值、成本效益分析

诊断试验评价的指标:(一)诊断试验与金标准比较;(二)病人的代表性;(三)界限值的确定;(四)试验的总效率;(五)试验的效用性。⑧疾病预后研究与评价:(一)研究对象的起点;(二)研究对象的来源;(三)随访率;(四)观察对象的终点;(五)盲法的应用;(六)控制混杂因素;(七)预后估计的精确度;(八)结果的实用性和重要性。

预后因素的研究方法: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

二十二、药物流行病学的概念,不良反应的类型及监测

①药物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药物利用、药物效应分布及其决定因素,以此促进合理用药的学科。药物流行病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群,研究内容是人群的药物利用情况与药物效应分布,目标是给社会大众、药政部门、医学单位及预防保健机构选择最佳用药方案提供科学依据,对人群的合理用药提出有助于医疗、预防保健、药事管理与卫生行政决策的意见和建议。药物流行病学是临床药理学、临床流行病学与药事管理学结合而产生的新学科分支。

②药物不良反应:是药物在常用剂量下用于预防、诊断或治疗人体疾病,或调节人体生理功能时所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药物反应,排除有意的或意外的过量用药以及用药不当所引起的反应。

药物不良反应的分型:A型不良反应、B型不良反应。

A型不良反应:由药物的药理作用增强所致,与剂量有关,其特点是可以预测,发生率高,但死亡率低。如过度作用、首剂反应、副作用、毒性反应、撤药反应、继发反应、后遗效应、依赖性等。

B型不良反应:是与正常药理作用完全无关的异常反应,一般难以预测,以常规毒理学筛选难以发现,发生率低,但死亡率高。一般分为药物异常性和病人异常性。

③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

(1)药物上市后监测的必要性

(2)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的方法:国家监测机构;自发报告系统;义务报告系统;医院为中

流行病学名词解释、问答题及答案

流行病学名词解释、问答题及答案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二、问答题:1、试述流行病学的学科特点。 答:流行病学作为医学科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具有如下的特点:首先,流行病学着眼于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人群的健康状况,它所关心的常常是人群中的大多数,而不仅仅关注个体的发病情况,也即是流行病学研究对象具有群体性。第二,流行病学是以疾病的分布为起点来认识疾病的,即通过收集、整理并考察有关疾病在时间、空间和人群中的分布特征,以揭示疾病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线索。表现为以分布为起点的特点。第三,在流行病学研究中自始至终贯穿着对比的思想,对比是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核心。只有通过对比调查、对比分析,才能从中发现疾病发生的原因或线索。即流行病学具有对比的特点。第四,在流行病学的调查、分析和评价过程中利用了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分布、抽样、推断、参数、指标、模型等原理和方法,目的在于科学、高效地揭示疾病和健康的本质,评价各项研究的效果。即流行病学具有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特点。第五,人群健康同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疾病的发生不仅仅同人体的环境有关,还必然受到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在研究疾病的病因和流行因素时,我们应该全面考察研究对象的生物、心理和社会生活状况。流行病学表现为社会医学的特点。第六,作为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的一门主干学科,流行病学始终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并以此作为学科的研究容之一。与临床医学不同的是,它面向整个人群,着眼于疾病的预防,特别是一级预防,保护人群健康。流行病学体现以预防为主的特点。 2、简述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答: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可分为观察性研究、实验性研究、理论性研究三大类。 观察性研究主要有横断面研究、比例死亡比研究、生态学研究、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 实验性研究主要有临床试验、现场试验、社区干预试验和整群随机试验; 理论性研究主要有理论流行病学和流行病学方法学研究。 病因与病因推断 一、名词解释: 1、病因 流行病学中的病因一般称为危险因素,含义是使疾病发生概率即危险升高的因素。 2、充分病因 是指必然会导致疾病发生的最低限度的条件和事件;最低限度是指任一条件或事件都是必不可少的。 3、病因网模型 根据生态学模型或疾病因素模型提供的框架可以寻找多方面的病因,这些病因相互存在联系,按时间先后联接起来就构成一条病因链,多个似有节点“鱼线”的病因链存在相互联系,交错联接起来就形成一似“鱼网”的病因网。 4、求同法 设研究的事件特征为A,B,C,D,E等,研究的因素(暴露)为a,b,c,d,e;研究事件具有共同的特征A(特定疾病),而这些相同疾病A的病例均有的研究因素(暴露)a,因些因素a是疾病A的影响因素。 5、求异法 设研究的事件特征为A,B,C,D,E等,研究的因素(暴露)为a,b,c,d,e;研究事件均无特征A(特定疾病),而这些对象也没有研究因素(暴露)a, 因此因素a是疾病A的影响因素。 6、同异并用法 是指求同法和求异法并用,相当于同一研究中设有比较组,可以控制干扰因素。 7、共变法 当有关(暴露)因素不是定性的,而是等级或定量的,并与事件(疾病)效应成量变关系时,设A1,A2,A3等是事件(疾病)效应不同数量的状态,a1 ,a2, a3 是研究因素(暴露)不同数量的状态,两者之间有共同变动的关系,因此因素a是疾病A的影响因素。 8、剩余法

病因推断练习题

问题1:如果目前还没有有关吸烟与肺癌关系的研究证据,你将从哪些方面着手,采用什么研究方法获取证据?请说明理由。 答:临床医师的怀疑为病因研究提供了初步线索,作为流行病学家应先进行描述性研究:收集已有资料或进行现场调查了解肺癌的三间分布,提出因果假设(肺癌患者吸烟率高,吸烟者肺癌发病率/ 死亡率高);再进行分析性研究:包括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等,进一步验证因果假设:由于医学伦理等原因,不能进行人群实验,但可收集自然实验的资料,作为判断因果关系的强有力的证据。在以上研究结果基础上,运用病因判定标准作出综合评价。问题2:请在上述材料中找到能获取初步证据的结果,说明这类结果的研究方法及该类证据的应用价值。 答:资料 2 提供了初步的研究线索。资料 2 首先提出了肺癌死亡率的三间分布信息,可以代表肺癌发生率的三间分布特征;其次还运用了生态学趋势研究的方法,综合分析了疾病的时间趋势和烟草消费量的共变趋势,说明烟草消费增加可能是本世纪肺癌发生率增加的危险因素。提示应进行下一步确证研究,即分析性流行病学研究。生态学研究的局限性是存在生态学谬误,即以群体为研究单位时,不能控制混杂偏倚,不能将暴露与疾病关系的结论推论到个体水平上,暴露与疾病的时间关系难以确定。因此生态学研究的结论知识知识性的,而不能作为病因推断的确证证据。 问题 3:答:研究者希望获得的证据包括: 1、男性和女性人群的病例组吸烟暴露率高于对照组。 2、男性和女性暴露与疾病存在剂量效应关系,即病例每日吸烟支数多的构成比高于对照组,平均每日吸烟量越大,病例的期望死亡率越高。 3、现有的资料尚不能对吸烟与肺癌的关系作出结论。资料 1 的研究方法是病例对照研究, 该方法是分析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可以部分论证病因假设,但是由于该方法设计上是回顾性研究,暴露因素的测量通常采用回忆的方法,可能存在回忆偏倚,暴露与疾病的时间顺序难以判断,并且暴露与疾病的关联真实性可能受到选择、信息和混杂偏倚的影响,因此论证病因的能力不如队列研究强。但该方法适用于罕见病的研究,在节约研究资源的角度上看,适用于病因关系的初步验证。 问题 4:请评价资料 3 在本次病因研究中的作用?能否就本课题进行人群试验研究?为什么 ? 答:资料 3 是动物学试验研究,其目的是为吸烟与肺癌的关系提供可解释的生物学合理性。 从试验结果看,烟草中的确存在可致肿瘤发生的化学物质3, 4-苯并芘(a),并在小鼠中用 烟草的烟雾浓缩物成功诱发癌。在病因推断上起到说明吸烟与肺癌的关联具有生物学和理性,但这样的试验证据在推论到人群中时应考虑以下问题: 1、动物试验是严格的控制试验,人为给予暴露的情况和人群的暴露情况是完全不同的。 2、动物和人的种系不同,对物质的敏感性也不相同。因此,这类结果在病因推断中的作用 有限, 不能作为主要的证据。在人群中开展试验研究需考虑到伦理学的问题, 干预措施应遵循对研究对象有益无害的原则。因此不能开展吸烟为干预措施的人群试验研究, 但可以开展控烟为干预措施的试验。通过比较吸烟组和控烟组的肺癌发生率来反证吸烟与肺癌的关系。问题 5:答:资料 1为病例对照研究的证据,资料 2为生态学研究的结论,资料 4是队列研究的证据。病因推断中最重要的两条标准为“关联的强度”和“关联的时间顺序”。(1)关 联的强度可以理解为关联得到准确性, 生态学研究由于属于描述性研究, 由于存在生态学谬误,关联的准确性不强;病例对照研究由于设立了对照, 能控制出了暴露因素,其他因素的影响, 因此比生态学研究的证据准确性强, 但由于存在回忆偏倚, 因此关联的准确性仍不足够;队列研究是设立了对照的研究方法, 且能在研究过程中观察暴露因素的变化情况, 因此得到的关联度准确性较强。 (2)关联的时间顺序强调暴露因素存在与疾病发生的时间应有合理的时间间隔。生态学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都无法确定暴露与疾病的时间顺序,而队列研究能够说明这一时间关系。 因此,综合来看,生态学研究能提示病因线索,病例对照研究能提供初步研究证据,而队列研究能提

流行病学基本概念及调查研究方法

流行病学的基本概念及研究方法 东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王蓓 第一部分流行病学基本概念 一、流行病学的定义及其诠释 流行病学就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与措施的科学。 研究对象:人群 研究内容:疾病、伤害、健康 研究任务及工作深度:揭示现象、找出原因、提供措施 研究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数理法 二、流行病学研究的特征 1、群体特征; 2、以分布为起点的特征; 3、对比的特征; 4、概率统计的特征; 5、社会医学的特征; 6、预防为主的特征 三、常用疾病频率测量指标 1、发病指标:发病率、罹患率、续发率 2、死亡指标:死亡率、病死率、生存率 3、疾病负担指标:患病率、感染率、潜在减寿年数、伤残调整寿命年 四、疾病流行强度术语 1、散发; 2、爆发; 3、流行与大流行 五、流行病学中联系强度的概念及意义 1、相对危险度(RR值); 2、归因危险度(AR); 3、人群归因危险度(PAR); 4、比值比(OR值); 5、归因危险度百分比(AR%); 6、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PAR%); 7、标准化死亡比(SMR) 第二部分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一、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特点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就是一种独特的宏观方法,就是揉与了社会学与统计学的一种医学调查分析方法。它以医学知识为依据,利用观察与询问等手段来调查人群的疾病与健康状况,做出频率及分布的归纳、综合与分析,对结果给以恰当的解释,最后得出结论。就是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特点表现为:(1)从人群的各种分布现象入手,将分布作为研究一切健康问题的起点;(2)具有相当的社会学调查与分析的成分;(3)贯穿着卫生统计学的思路、观点与手段(包括大数量的观点、概率的观点、对比分析、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判断);(4)依靠严密的逻辑思维、医学生物学上的合理性与统计学上的可能解释性对流行病学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二、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分类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类型见表1与表2。表1中就是按设计类型划分的、常用的各种流行病学方法,它们就是流行病学方法的主要部分与核心。表2就是按实际工作性质与任务划分流行病学方法的类别,并非方法学的分类,只就是表明在实际工作中的几种调研任务,这样划分便于了解与认识流行病学方法的全貌。这两方面的调研方法之间有密切联系与相互交织之处。例如,一次质量好的爆发调查中除横断面研究外,往往还可包含小规模的病例对照研究等。 表1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按设计类型分类) (4)探索性病例对照研究 (5)验证性病例对照研究 分析性研究(6)同时性队列研究 历史性队列研究 实验性研究(8)干预实验 理论性研究(9)流行病学模型研究表2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按工作性质分类) 病例(病家)调查 传染病 爆发调查 非传染病 现况调查 专题流行病学调查 动态观察 三、常用传统研究方法的特征与应用 (一)描述性研究 描述性研究就是利用已有的资料或特殊调查的资料,包括实验室检查结果,按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及不同人群特征分组,把疾病或健康状态或暴露因素的分布情况以及发生、发展的规律真实地定量地展现出来。 描述性研究具有以下特点:(1)描述性研究收集的往往就是比较原始的或比较初级的资料,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分析后所得出的结论往往只能提供病因线索与可贵的研究方向;(2)描述性研究往往不需要设立对照组,仅对人群疾病或健康状态进行客观的反映,一般不涉及暴露

流行病学》习题库

第一章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 目前,流行病学的定义可以概括为: A. 研究非传染病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学科 B. 研究疾病和健康状况在人群中的分布以及防制对策的学科 C. 研究慢性病在人群中的分布和影响分布的因素以及防制对策的学科 D. 研究非传染病在人群中的分布和影响分布的因素以及防制对策的学科 E. 研究疾病与健康在人群中的分布和影响分布的因素以及防制对策的学科 2. 关于流行病学,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A. 流行病学从基因水平认识疾病 B. 流行病学从细胞水平认识疾病 C. 流行病学从群体水平认识疾病 D. 流行病学从个体水平认识疾病 E. 流行病学从分子水平认识疾病 二、多项选择题 1. 流行病学和临床医学的区别在于: A. 流行病学以人群为研究对象,而临床医学一个体为研究对象 B. 流行病学研究以描述疾病和健康的分布为起点并分析决定分布的因素,而临床医学从 个体的症状、体征和各种理化检查入手以作出临床诊断 C. 流行病学以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为目的,而流床医学以治疗疾病为目的 D. 从学科特征上讲,流行病学具有宏观性,而临床医学属于微观范畴 E. 流行病学主要研究传染病的特征,而临床医学的重心在非传染病 三、名词解释 1. 流行病学(epidemiology) 四、简答题 1. 试述流行病学的学科特点 第二章疾病的分布 一、单项选择题 1. 进行感染性腹泻监测时应选择的疾病频率测量指标是 A. 发病率 B. 发病专率

C. 罹患率 D. 时点患病率 E. 期间患病率 2. 对于一种危害严重的疾病,采取针对病因的措施后,在评价其预防效果时应采用那些指 标最合适? A. 死亡率 B. 发病率 C. 患病率 D. 病死率 E. 罹患率 二、多项选择题 1. 下列那些疾病常用病死率 A. 关节炎 B. 消化道溃疡 C. 流行性出血热 D. 结核病 E. 心肌梗死 三、名词解释 1. PYLL 2. 爆发 四、简答题 1. 疾病分布呈现周期性的原因是什么?周期间隔时间长短取决于那些因素? 第三章描述性研究 一、单项选择题 1. 临床医生进行社区诊断时最常使用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是: A. 个案调查 B. 典型调查 C. 现况研究 D. 生态学研究 E. 爆发调查 2. 对某大城市20-25岁妇女进行的一项现患研究发现:在服用口服避孕药者中,宫颈癌年 发病率为5/10万,而未服用者为2/10万。据此研究者认为:服用口服避孕药是引起宫颈

流行病学基本概念及调查研究方法资料整理

流行病学的基本概念及研究方法 第一部分流行病学基本概念 一、流行病学的定义及其诠释 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研究对象:人群 研究内容:疾病、伤害、健康 研究任务及工作深度:揭示现象、找出原因、提供措施 研究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数理法 二、流行病学研究的特征 1、群体特征; 2、以分布为起点的特征; 3、对比的特征; 4、概率统计的特征; 5、社会医学的特征; 6、预防为主的特征 三、常用疾病频率测量指标 1、发病指标:发病率、罹患率、续发率 2、死亡指标:死亡率、病死率、生存率 3、疾病负担指标:患病率、感染率、潜在减寿年数、伤残调整寿命年 四、疾病流行强度术语 1、散发; 2、爆发; 3、流行与大流行 五、流行病学中联系强度的概念及意义 1、相对危险度(RR值); 2、归因危险度(AR); 3、人群归因危险度(PAR); 4、比值比(OR值); 5、归因危险度百分比(AR%); 6、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PAR%); 7、标准化死亡比(SMR)

第二部分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一、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特点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是一种独特的宏观方法,是揉和了社会学和统计学的一种医学调查分析方法。它以医学知识为依据,利用观察和询问等手段来调查人群的疾病和健康状况,做出频率及分布的归纳、综合和分析,对结果给以恰当的解释,最后得出结论。是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特点表现为:(1)从人群的各种分布现象入手,将分布作为研究一切健康问题的起点; (2)具有相当的社会学调查和分析的成分; (3)贯穿着卫生统计学的思路、观点和手段(包括大数量的观点、概率的观点、对比分析、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判断); (4)依靠严密的逻辑思维、医学生物学上的合理性与统计学上的可能解释性对流行病学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二、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分类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类型见表1和表2。表1中是按设计类型划分的、常用的各种流行病学方法,它们是流行病学方法的主要部分和核心。表2是按实际工作性质和任务划分流行病学方法的类别,并非方法学的分类,只是表明在实际工作中的几种调研任务,这样划分便于了解和认识流行病学方法的全貌。这两方面的调研方法之间有密切联系和相互交织之处。例如,一次质量好的爆发调查中除横断面研究外,往往还可包含小规模的病例对照研究等。 表1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按设计类型 (3)生态学研究(相关研究) (4)探索性病例对照研究 (5)验证性病例对照研究 分析性研究(6)同时性队列研究 (7)历史性队列研究实验性研究(8)干预实验 理论性研究(9)流行病学模型研究表2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按工作性质分类) 病例(病家)调查 传染病 爆发调查 非传染病 现况调查 专题流行病学调查 动态观察

流行病学复习必备 习题集 分章节版

S1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哪一点不是流行病学定义中的内涵( C ) A 研究对象是人群 B 不仅研究疾病,而且研究健康状态 C 重点研究疾病的症状及体征 D 重点研究疾病及健康状态的分布及影响因素,并提出控制消灭疾病促进健康的策略 及措施 2.现代流行病学的形成与发展不包括下面哪个部分( D ) A 对传染病及慢性病流行因素的研究 B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发展 C 对疾病防治措施的研究 D 对疾病临床治疗的研究 3.关于流行病学,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C ) A 流行病学从分子水平认识疾病 B 流行病学从细胞水平认识疾病 C 流行病学从群体水平认识疾病 D 流行病学从个体水平认识疾病 4.流行病学的研究范围是( B ) A 传染病 B 疾病和健康状况 C 传染病和地方病 D 传染病和非传染病 5.关于流行病学,下列哪种说法正确 ( D ) A 从个体的角度研究疾病和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B 只研究传染病的流行特征和防治措施 C 只研究慢性病的危险因素 D 研究人群中疾病和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6.流行病学工作的三个阶段是( B ) A 描述分布、提出假设、验证假设 B 揭示现象、找出原因、提供措施 C 整理资料、分析资料、得出结论 D 观察性研究、实验性研究、理论性研究 7.关于流行病学下列哪条是不正确的( B ) A 它是医学的基础学科 B 它以个体为研究对象 B 它能为卫生决策提供依据 D 它可以研究疾病的自然史 二、填空题: 1.流行病学研究对象的三个层次__疾病_、__伤害___、_健康___。 2.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包括__观察法__、_实验法___、_数理法__。 S2 病因推断 一、单项选择题: 1.下面哪种因果联接方式,在探讨病因时,能够全面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 D ) A 单因单果 B 单因多果 C 多因单果 D 多因多果 2.判断因果关系的标准中( B )是必须的 A 联系的合理性 B 联系的时间顺序 C 联系的恒定性 D 联系的可逆转性 3.随着吸烟量的增加,肺癌的发生危险(RR)也增加,由此支持吸烟导致肺癌的因果联系,这一推理运用的是( C ) A 求同法 B 差异法 C 共变法 D 同异并用法 4.如发现非乙肝病毒感染者不发生肝癌,则支持乙肝病毒是发生肝癌的影响因素,这一推理运用的是( D ) A 求同法 B 差异法 C 共变法 D 同异并用法 5.发达国家人均脂肪摄入量与大肠癌发生率,均高于发展中国家,由此支持脂肪摄入量与大肠癌之间的因果关联, 这一推理运用了因果判定标准中的( B )

流行病学的概念及研究的内容.

简答题 流行病学的概念及研究的内容(4分) 爆发的概念及特点(4分) 如何判断疾病与某可疑因子的联系及是否为因果联系(8分) 计算题 New York白人急性白血病(1948~1952) 年度去年遗留本年新发本年新发病旧病例死亡数病例数生病例数死亡病例数 1948769495 194915917511 19501783658 195124998318 195221686417人口数2,525,000 根据表中资料计算(15分) (1)计算1950年及1952年的年初时点患病率 (2)计算1948年及1951年的发病率 (3)计算5年平均的期间患病率 (4)计算1949年及1951年的死亡率 (5)计算1948年及1950年的病死率 2 联合试验筛选糖尿病(6分) 尿糖血糖糖尿病人非糖尿病人 +1410 -+3311 ++11721 --357599 (1)血糖试验的灵敏度

(2)尿糖试验的特异度 3)并联试验的灵敏度 4)串联试验的特异度 3 Sartwell 为研究美国口服避孕药与妇女血栓栓塞的关系,共调查 175 对病例及对照。血栓栓塞病人中有过服药史的67 对,无服药史的108 对;对照组中有服药史的23 对,栓塞病人和对照均有服药史的为10对,均无服药史的95对,请画出四格表,计算x 2值,OR及95%OR。 (8 分) 4 某研究得下列资料: (1 )吸烟者肺癌年死亡率为0.96/1000 (2)非吸烟者肺癌年死亡率为0.07/1000 (3)人群中肺癌年死亡率为0.56/1000 (4)人群中吸烟者比例为55% 计算RR, AR, PAR, PAR%, 请说明各指标的意义。7 分)

流行病学考点总结

流行病学考点总结 一、名解 1.流行病学:研究疾病(包括伤害)和健康状况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借以制订和评价预防、防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与措施的科学。 2.队列研究:是将某一特定人群按是否暴露于某可疑因素或按不同暴露水平分为亚组,追踪观察一定时间,比较两组或各组的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差异,以验证暴露因素与某疾病有无因果关联及关联强度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法。 3.病例对照研究: 是按照疾病状态将研究对象分为病例和对照,分别追溯其既往(发病前)所研究因素的暴露情况,并进行比较,以推测疾病与暴露之间有无关联及关联强度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 4.随机对照实验:将研究人群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将研究者所控制的措施给予试验人群后,随访并比较两组人群的结果,以判断措施的效果。 5.散发:某病在某地区人群中呈历年的一般发病率水平,病例在人群中散在发生或零星出现,病例之间无明显联系。 6.流行:某地区某病在某时间的发病率显著超过历年一般发病率水平的时候称为流行。 7.暴发: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的人群中,短时间突然出现多临床症状相似病例的现象。 8.统计地性:由于社会因素而导致一些疾病的发病率显著地高于其他地区,这种情况与地区自然条件无关。 9.自然地性:由于自然环境的影响,而使一些疾病只在这些地区存在。 10.自然疫源性:是指某些传染病可在某一地区长期存在,这些疾病的病原体不依靠人而能独立地在自然界的野生动物中传播,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传染给人。 11.长期趋势(长期变异):是指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临床表现、病原体种类及宿主等面发生了很大变化的现象。

流行病学名词解释

流行病学 名词解释、问答题及答案 绪论 1.流行病学(epidemiology)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2.试述流行病学的学科特点。 答:流行病学作为医学科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具有如下的特点:首先,流行病学着眼于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人群的健康状况,它所关心的常常是人群中的大多数,而不仅仅关注个体的发病情况,也即是流行病学研究对象具有群体性。第二,流行病学是以疾病的分布为起点来认识疾病的,即通过收集、整理并考察有关疾病在时间、空间和人群中的分布特征,以揭示疾病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线索。表现为以分布为起点的特点。第三,在流行病学研究中自始至终贯穿着对比的思想,对比是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核心。只有通过对比调查、对比分析,才能从中发现疾病发生的原因或线索。即流行病学具有对比的特点。第四,在流行病学的调查、分析和评价过程中利用了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分布、抽样、推断、参数、指标、模型等原理和方法,目的在于科学、高效地揭示疾病和健康的本质,评价各项研究的效果。即流行病学具有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特点。第五,人群健康同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疾病的发生不仅仅同人体的内环境有关,还必然受到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在研究疾病的病因和流行因素时,我们应该全面考察研究对象的生物、心理和社会生活状况。流行病学表现为社会医学的特点。第六,作为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的一门主干学科,流行病学始终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并以此作为学科的研究内容之一。与临床医学不同的是,它面向整个人群,着眼于疾病的预防,特别是一级预防,保护人群健康。流行病学体现以预防为主的特点。 3.简述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答: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可分为观察性研究、实验性研究、理论性研究三大类。 观察性研究主要有横断面研究、比例死亡比研究、生态学研究、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 实验性研究主要有临床试验、现场试验、社区干预试验和整群随机试验; 理论性研究主要有理论流行病学和流行病学方法学研究。 病因与病因推断 1、病因(cause of disease)流行病学中的病因一般称为危险因素,含义是使人群疾病发生概率即危险升高的因素。 2.危险因素(risk factor)是疾病发生概率升高的因素,这里的危险(风险)是指不利时间发生的概率。 3.充分病因(sufficient cause)是指必然会导致疾病发生的最低限度的条件和事件;最低限度是指任一条件或事件都是必不可少的。 4.必要病因(necessary cause)有相应疾病发生,以前必定(概率为100%)由该病因存在。 5.病因网模型(web of causation)根据生态学模型或疾病因素模型提供的框架可以寻找多方面的病因,这些病因相互存在联系,按时间先后联接起来就构成一条病因链,多个似有节点“鱼线”的病因链存在相互联系,交错联接起来就形成一张似“鱼网”的病因网。 6.求同法(method of agreement)根据不同情况不同病人都具有一个共同的因素,这个因素可能是病因的思想,设研究的事件特征为A,B,C,D,E等,研究的因素(暴露)为a,b,c,d,e;研究事件具有共同的特征A(特定疾病),而这些相同疾病A的病例均有的研究因素(暴露)a,因些因素a是疾病A的影响因素。 7.求异法(method of difference)根据两组人群中发病率有明显差别,在某种因素上也有区别,该因素可能是病因的思想,设研究的事件特征为A,B,C,D,E等,研究的因素(暴露)为a,b,c,d,e;研究事件均无特征A(特定疾病),而这些对象也没有研究因素(暴露)a, 因此因素a是疾病A的影响因素。 8.同异并用法(joint method of agreement and difference)是指求同法和求异法并用,相当于同一研究中设有比较组,可以控制干扰因素。 9.共变法(method concomitant variation)当有关(暴露)因素不是定性的,而是等级或定量的,并与事件(疾病)效应成量变关系时,设A1,A2,A3等是事件(疾病)效应不同数量的状态,a1 ,a2, a3 是研究因素(暴露)不同数量的状态,两者之间有共同变动的关系,因此因素a是疾病A的影响因素。 10.剩余法(method of residues)在一组复杂的现象中,把已知有联系的现象去掉,探寻其它剩余现象的联系。具体方法是对某复合结局事件(A,B,C),已知它的有关(暴露)因素在特定的范围内(a,b,c),通过先前的归纳又知道b说明B,c说明C,那么剩余的a必定说明A。 11.比较传统因果观与现代因果观的差异。 答:传统因果观主要指决定论因果观,认为一定的原因必定导致一定的结果,所以有充分原因的观念。现代因果观主要指概率论因果观,认为一定的原因只是可能导致一定的结果,原因就是使结果发生概率升高的事件或特征,从而抛弃了充分原因的观念。现代流行病学的病因定义是符合概率论因果观的。 12.试述充分病因和必要病因的局限性。 答:充分病因几乎是不存在的,牵强的例子导致病因和疾病成了一回事,失去了因果关系的意义。多个病因的组合也不能成为充分病因。概率论因果观抛弃的正是充分病因。所谓的必要病因一定同相应疾病的分类依据有关,即按某病因进行分类的疾病,该病因就是它的必要病因,而正因为有该病因存在才被分类为该疾病。因此,

流行病学名词解释全

流行病学 1.流行病学:epidemiology:是研究疾病及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如何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与措施的科学。既是一门方法学又是一门应用学科。 2.发病率incidence rate:是一定时期内,特定人群中某病新发病例的频率。 3.罹患率attack rate: 是指在某一局限范围内,短时间内的发病率,观察时间可以日、周、旬或月为单位,适用于局部地区疾病的爆发,或事物中毒、传染病及职业性中毒等爆发情况。是发病率的特例。 4.患病率prevalence rate:指某特定时间内,可能发生某病的一定人群中某病现患病例(新旧病例)的频率。分为时点患病率与期间患病率 5.死亡率mortality rate:指某人群在一定期间内总死亡人数与该人群同期平均人口数之比。6.病死率Fatality rate:指一定时间内,患某病的病人中因该病而死亡者的比例 7.生存率survival rate:指接受某种治疗的病人或患有某病的人中,经若干年随访后,尚存活病人所占的比例。 8.散发Sporadic:指某病发病人数不多,病例间无明显的相互传播关系,或在一定地区的发病率呈历年一般水平。 9.爆发outbreak: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出现很多相同的病人 10.流行epidemic: 指某地区发病率显著超过历年的散发发病率水平 11.大流行Pandemic:指某病的发病蔓延迅速,涉及地域广,人口比例大,在短时间内可以跨过省界国界甚至洲界,形成世界性流行 12.季节性seasonality/seasonal variation:疾病的发生率随季节而变化的现象称为季节性 13.周期性periodicity:疾病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后有规律地发生流行,称为周期性。多见于呼吸道传染病。 14.长期变异secular change:是对疾病动态的、连续数年乃至数十年的观察,其临床变现、发病率、死亡率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15.疾病的地方性Endemicity: 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而使一些疾病无需从外地输入传染源,而仅在某一地区发病或发病率经常较高的状况。 16.地方性疾病也叫地方病endemic disease:是局限于某些特定地区内相对稳定并经常发生的疾病。 17.移民流行病学(migrant epidemiology) 是利用移民人群研究疾病分布,观察某病在移民人群、移居国当地人群及原居住地人群的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差别,以探讨该病的发生与遗传和环境的关系,从而找出病因的方法。 ---------------------------------------------------------------------------------------------------------------------------流行病学观察性研究:描述性研究(现况研究、普查、抽样调查;病例报告,纵向研究生态学研究)和分析性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 18.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 study:是根据日常记录资料或通过特殊调查所得到的资料(包括实验室检查结果),按照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及不同人群特征分组,把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特点真实地揭示出来,提出关于致病因素的稼穑和进一步研究方向的观察性研究方法。(是流行病学研究基础) 19.横断面调查或现况调查cross-sectional study:是在某一时点或短时期内,按照研究设计的要求,对一定范围内的人群,应用普查或者抽样调查的方法,收集有关疾病或健康状况的资料,以描述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及观察某些因素与疾病或健康状况之间的关联。 20.普查census: 对特定时间、对特定范围的人群中的每一位成员进行的全面调查。

流行病学知识点【完整版】

病因与病因推断 Causation and Causal Inference 病因的概念 Concepts of Disease Causes ?一、病因的定义Definition of Disease Causes 任何一种疾病发生都有其相应的致病因素,即病因(cause of disease)。疾病的种类不同,病因的种类亦不同,如传染性疾病,其病因相对简单;而有些疾病,如慢性非传染病,其病因复杂而且绝大多数疾病的病因尚不完全明确。因此研究病因尤其是研究慢性非传染病的病因,已成为当今医学界的重要内容。也是流行病学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因为只有了解疾病发生的原因,才有可能对其做出正确的诊断,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才有可能采取特异性的干预措施,从而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疾病。 第一节病因的概念 Section One Concepts of Disease Causes ?Koch病因假说在传染研究中起了很大作用,但随着科学的发展,发现这一学说不能解释许多其他疾病,例如肺结核病,除了肺结核感染外,其他像营养不良,过度疲劳,遗传因素等都可影响肺结核的发生,此外,一些慢性病如恶性肺癌,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更不能用Koch学说来解释,因此,目前人们对病因的认识已发展成“多病因学说”。 ?目前关于流行病学病因的定义为那些能使人们发病概率增加的因素,就可以认为是疾病的病因, 当它们之中的一个或多个不存在时,疾病频率就下降。也系指,能引起人们发病的概率增加的内外环境的因素,一般在非传染病的病因,称为危险因素(risk factors)。 ?其中有直接病因(direct cause),有些是间接病因(indirect cause);有的是主要病因(primary cause ),有的是辅助病因(auxiliary cause),还有人将病因分为必要病因(necessary cause)和充分病因(sufficient cause)。 ?必要病因指缺乏某种因素即不能引起某疾病,该因素称为该病的必要病因(necessary cause),一般适应于解释传染性疾病,职业病和地方病,都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必要病因,而大多数的慢性非传染病尚未发现他们的必要病因。 ?充分病因指有某种因素的存在,必然会发生某疾病,该因素称病的充分病因(sufficient cause),如结核杆菌传染只是结核发生的一个必要病因,是必不可缺少的原因而不是结核病的充分病因,因为结核杆菌感染后不一定会发生结核病,如果结核杆菌的存在,再加上营养不良,过度疲劳,年龄等因素存时,才可能发生结核病,这些因素是构成结核病的充分病因。 ?大多数非传染疾病其充分病因不止一个,有的可能多个充分病因,因此这些疾病可能没有必要病因。吸烟既不是肺癌的必要病因,也不是肺癌的充分病因(因为有的肺癌者终身未吸过烟,有许多长年吸烟者并没有发生肺癌)。 ?二、病因模型 A General Model of Causation 在疾病的病因学研究中,用流行病学研究提出了一些疾病发生的模型。 (一)疾病发生的三角模型Epidemiologic triangle ?疾病发生的三角模型,亦称流行病学三角(epidemiologic triangle),该模型由致病因素(agent),宿主(host)和环境(environment)三个要素共同组成,三个要素相当于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三者间保持动态平衡,就不会发生变化,另两者不能产生适应性变化,这种平衡就可能被打破。就会发生疾病。 (二)轮状模型Wheel model 该模型由致病因素,宿主和环境所组成,宿主处于环境的周围之中,好像一个车轮,故称

01 流行病学统计基本概念

流行病学统计基本概念 ?数据(Data) ?变量(variable): o连续性变量(continuous variable): ?总体(population)与样本(sample) ?变量的分布及其描述 o分类型变量分布描述 o连续性变量分布描述 集中趋势与离散趋势 描述集中趋势的指标:均数,几何均数,中位数 描述离散趋势的指标:方差(Variance)、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极 差(Range),四分位数间距(Quartile range),百分位数 ?总体均数的可信区间 ?效应估计 ?线性回归与Logistic回归 数据(Data): 对一组观察对象进行观测,记录若干个观测指标值,将每个观测个体每个观测指标的观测值整理成行乘列表的形式。每行表示每个观测个体,每列表示每个观测指标(又称变量或字段)。 数据文件格式: 文本文件格式:行间有行分隔符,列(字段)间分隔符常用:制表符、或逗号、或 空格。 Excel文件: 特定的数据文件格式:如R数据文件、SAS数据文件。 EmpowerStats 《易尔统计》可直接读取文本文件格式、Excel文件格式的数据文件。

变量(variable): 变量,是指没有固定的值。从一个总体人群中随机抽取一个个体进行观测(如测量身高),这个观测值是随机的、可变的(再抽取一个个体观测的结果很可能不同)。 分类变量(categorical variable): 其变量值是定性的,表现为互不相容的类别或属性,如性别。 分类变量可分为无序变量和有序变量两类。 无序分类变量(unordered categorical variable) 是指所分类别或属性之间无程度和顺序的差别。,它又可分为①二项分类,如 性别(男、女),药物反应(阴性和阳性)等;②多项分类,如血型(O、A、 B、AB等。 有序分类变量(ordinal categorical variable) 各类别之间有程度的差别。如尿糖化验结果按-、±、+、++、+++分类;疗效 按治愈、显效、好转、无效分类。 连续性变量(continuous variable): 在一定区间内可以任意取值的变量叫连续变量,其数值是连续不断的,相邻两个数值可作 无限分割,即可取无限个数值。如身高、体重。 总体(population)与样本(sample) 统计的过程是从样本(sample)推断总体(population)的过程。 总体是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同质观察单位的全体,或者说,是同质的所有观察单位某种观 察值(变量值)的集合。 样本是按照随机化原则,从总体中抽取的有代表性的部分观察单位的变量值的集合。 变量的分布及其描述 统计分析的一个基本步聚是对一个样本中的某观测变量的频数分布进行描述,推断总体的 该变量的分布情况。

流行病学定义

流行病学相关学习定义 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如何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流行病学的的研究方法分类: 按设计型可分为: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性流行病学、实验性流行病学、理论性流行病学四类,每种又包括多种研究设计。 流行病学研究的主要问题:疾病分布及影响分布的因素、疾病的病因、疾病的防制措施、流行病研究方法等。 流行病学是以疾病的分布为起点来认识疾病的,即通过收集、整理并考察有关疾病在时间、空间和人群中分布特征,去揭示疾病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为疾病研究提供线索。在此基础上利用流行病学特有的分析性、实验性研究方法去探索和验证病因。在对疾病的病因有一定认识的前提下,制定相应的策略和措施,达到预防和控制疾病的目的。与此同时,流行病学不断总结各种经验,提炼疾病防制成果,借鉴其他学科的先进技术,创造并发展了流行病学自身特有的方法。 流行病学特征:①群体性特征、②以分布为起点的特征、③对比的特征、④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特征、⑤社会学的特征、⑥预防为主的特征。 流行病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群,从整体水平认识疾病和健康! 流行病学是预防医学的基础学科,以人群为研究对象,可以评价药物或保健措施的有效性、安全性问题,可以研究疾病的自然史,能为卫生决策提供依据。 患病率是指某特定时间内总人口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比例。患病率=发病率×病程,因此,在发病率一定的情况下,病程延长,旧病例不断增加,结果该病患病率增加。 疾病分布指:时间、地区、人群分布 感染率概念: 罹患率的概念:通常多指在某一局限范围,短时间内的发病率。适用于局部地区疾病的爆发,食物中毒、传染病及职业病中毒等爆发流行情况。

(完整word版)常用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常用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一)概述 1.流行病学方法分类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总体分为观察法:包括描述流行病学和分析流行病学;实验法,也称实验流行病学;数理法,也称理论流行病学。 2.流行病学研究设计的基本内容 (1)查阅有关文献提出研究目的。 (2)根据研究Et的确定研究内容。 (3)结合具体条件选择研究方法。 (4)按照研究方法确定研究对象(要区别目标人群、源人群、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 (5)根据研究内容设计调查表格。 (6)控制研究过程,保证研究质量。 (7)理顺分析思路得出正确结论。 (二)描述流行病学 1.描述流行病学概念 描述流行病学(descriptive epidemiology)又称描述性研究。它是将专门调查或常规记录所获得的资料,按照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和不同人群特征分组,以展示该人群中疾病或健康状况分布特点的一种观察性研究。专门调查有:现况研究、生态学研究、个案调查以及暴发调查;常规记录有:死亡报告、出生登记、出生缺陷监测、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和疾病监测等。描述流行病学可以;①为病因研究提供线索;②掌握疾病和病因的分布状况,为疾病防制工作提供依据;③用来评价防制策略和措施的效果。 2.现况研究 又称横断面研究或患病率研究,是描述性研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方法。它是在某一人群中。应用普查或抽样调查的方法收集特定时间内、特定人群中疾病、健康状况及有关因素的资料,并对资料的分布状况、疾病与因素的关系加以描述。所获得的描述性资料室在某一时点或一个短暂时间内收集到的,客观地反映了某时点人群健康、疾病的分布及其相关因素,因此现况调查的数据是一个人群的现状,是时间断面的数据。现况调查的因素与结果是同时存在的,因此不能进行因果关系的推论。对于慢性病,尤其是病程长的疾病最适合做现况调查。根据研究目的,现况研究可以采用普查也可以采用抽样调查。 (1)普查(census):在特定时间对特定范围内人群中的每一成员进行的调查。普查分为以了解人群中某病的患病率、健康状况等为目的的普查和以早期发现患者为目的的筛检。 (2)抽样调查(sampling survey) 1)抽样调查概念:按一定的比例从总体中随机抽取有代表性的一部分人(样本)进行调查,以样本统计量估计总体参数,称为抽样调查。样本代表性是抽样调查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而随机抽样和样本含量适当是保证样本代表性的两个基本原则。 2)抽样方法:有单纯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多级抽样等。 3)样本含量的估计:抽样研究中,样本所包含的研究对象的数量称为样本含量。样本含量适当是抽样调查的基本原则。样本含量适当是指将样本的随机误差控制在允许范围之内时所需的最小样本含量。样本含量计算方法包括分类变量资料样本含量的估计方法和数值变量资料样本含量的估计方法(具体请参阅有关教材)。 (三)分析流行病学 1.分析流行病学概念与分类分析流行病学(analytical epidemiology)也称分析性研

流 行 病 学

流行病学 Epidemiology 第二章病因与病因推断 Chapter Tow Causation and Causal Inference 预防医学教研室 卢智泉 2006.03.18

Section One Concepts of Disease Causes ?一、病因的定义 ?Definition of Disease Causes ?任何一种疾病发生都有其相应的致病因素,即病因(cause of disease)。疾病的种类不同,病因的种类亦不同,如传染性疾病,其病因相对简单;而有些疾病,如慢性非传染病,其病因复杂而且绝大多数疾病的病因尚不完全明确。因此研究病因尤其是研究慢性非传染病的病因,已成为当今医学界的重要内容。也是流行病学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因为只有了解疾病发生的原因,才有可能对其做出正确的诊断,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才有可能采取特异性的干预措施,从而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疾病。

Section One Concepts of Disease Causes ?随着科学的进步,人们对病因的研究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深入。19世纪末,由于Leeuwenhoek A发明了显微镜,人们才认识到了病原,并开始观察病原,证明了人类的许多疾病是由微生物引起的,也证明了不同的微生物可引起不同的疾病。因此,提出了疾病发病的特异病因学说。如结核杆菌引起结核、肺炎双球菌引起肺炎等。?一百多年来Koch原则(Koch’s postulates)曾被认为是确定病因的经典学说,其特点是: ?1.该种微生物只有发现于该种疾病的病人体内,而不能发现于其他疾病的病人或健康人体内。 ?2.该病原体能从患者体内获得纯培养。 ?3.纯培养的微生物接种易感染动物能引起该种疾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