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婴幼儿感知

婴幼儿感知

婴幼儿感知
婴幼儿感知

第五章婴幼儿感知能力的发展

一、识记

幼儿颜色视觉的发展;

颜色视觉是用视觉区分颜色细微差别的能力,也叫做辨色能力。

人眼在视网膜上有3种分别只含有红、绿、蓝不同感光色素的视锥 细胞,它们分别对产生红、绿、蓝色的光波敏感。红、绿、蓝三色被称为 三原色。其他颜色感觉均由红、绿、蓝3种感光色素混合,并将信息传 到脑中枢整合而成。

颜色视觉与颜色的3种特性有关,即颜色的明度、色调和饱和度。

奥斯特(Oster,1975)和沙勒(Schaller,1975)等人采用“偏爱法’’研究证

实:颜色的色调(而不是明度)是婴儿辨别颜色的主要因素。波恩斯坦 等人(1975)发现在同一颜色的波段内,婴儿像成人一样更偏爱波段中 心的颜色(即纯正的颜色),而不是波段两边临界的颜色。

视觉敏度;

婴幼儿的视觉敏度

(1)生后6个月以内是视觉发展的敏感期。

(2)生后4个星期的婴儿,其视力为20/60,即在20英尺处才能看

见有正常视力的成人在60英尺处看见的东西。

(3)生后8个星期的婴儿,视力已达20/100。

(4)生后5—6个月,视力可达20/20,相当于常用视力表的1·0,

即成人的正常视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婴幼儿的视觉敏度在不断发展。

影响婴幼儿视力的因素;

影响婴幼儿视力的因素

儿童的视力受遗传和环境的因素影响。

研究证明遗传因素与近视有密切关系。从双生子研究看,同卵双 生子近视的一致率比异卵双生子高,而且同卵双生子近视的屈光度很 接近,差别很小。近视的发病率还有家庭的影响。因此,父母近视的孩 子.应重点预防近视的发生。

环境对视力的影响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视觉的发展需要经 验的参与,丰富的视觉经验可以促进婴幼儿视力的发展,因此,创设一 个丰富的视觉环境对婴幼儿的视力发展是大有益处的。幼儿视力减退 往往也受到下列条件的影响:

(1)光线照明不足。室内采光系数不够,桌子摆放位置不对或幼

儿长时间在光线不好的地方看书、学习,都会影响幼儿视力的发展。

(2)幼儿坐姿不良,桌椅高度不适宜,读写姿势及习惯不好,眼睛

和书、纸的距离过近。

(3)缺乏适当的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近距离视力活动时间过长,

不注意及时休息。

婴幼儿触觉的发展;

婴幼儿触觉的发展 -

触觉是肤觉和运动觉的联合,是皮肤受到机械刺激时产生的感觉。

肤觉感受器位于皮肤下毛囊神经末梢和两种触觉小体。对皮肤的触摸 因力的强度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触觉和压觉。触觉还包括温度觉和痛

觉。触觉在婴幼儿认识世界中占有的地位比成人重要,特别是对于两 岁前的儿童,因为婴儿往往是依靠触觉认识世界和了解事物的性质,也 依靠触觉实现与母亲身体的接触,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婴儿

还是幼儿,看到东两都不免要抓在手里,婴儿还要放人口中进行“尝 试”,幼儿则放在手里进行摆弄。那么这些都要靠触觉来完成,或者靠 触觉和视觉、听觉等的协调活动来达到对事物探究的目的。同时触觉 也是父母与婴儿之间相互影响的一种基本途径。

空间知觉的发展;

空间知觉的发展

空间知觉是由视、听、触和动觉联合活动整合而成的复杂知觉,是物体的形状、大小、远近、方位等空间特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一)形状知觉

1.婴儿图形知觉的发展

形状知觉是对物体形状或几何图形的反映,是个体对物体各部分的排列组合的反映。

婴儿还喜欢看清晰的图像。让30个5—12周大的婴儿看一部描

写爱斯基摩人家庭生活的无声彩色影片,其中有许多面部表情的特写 镜头。婴儿很快被吸引住了,他们能用特制的橡皮奶头自动调节画面 的清晰度。当图像模糊时,他们就移开目光。

婴儿是带着观察复杂的模式超过简单的模式的偏爱而出生的

在其他情况相同的条件下,新生儿更喜欢

注视曲线,不喜欢注视直线或角。

13周的婴儿喜欢看由弧线构成的形状,而不是由直线构成的形状,喜欢看同心圆的时间比看非同心圃的长。

不同年龄的儿童可能有一个与其发育阶段相适应的输入刺激目l々L 理信息的最适宜水平。

一般认为,婴儿形状知觉具有如下特点:婴儿在3个月时已经具箭 了分辨简单形状的能力;在8—9个月以前,婴儿就获得了形状知觉一Iii 长性,而且事实上有可能比这还要早得多。

幼儿观察的发展;感知觉经验和规律在婴幼儿园中的运用。

(一)观察的I!I的性,从无意向有意性发展

(二)观察的持续性,持续时间从短向长发展

(三)观察的细致性,从笼统模糊的知觉向比较精确的知觉

(四)观察的概括性,从知觉事物的表面特征向知觉事物的本

质特征发展

发展

婴儿感知觉的发展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出生到4个月),此时婴儿主要通过视、听、嘴咬、吸 吮探索接受外界事物刺激。各种感觉的神经组织和脑中枢,在出生时

已基本形成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完善,在各种刺激的作用下进一步

成熟。

第二阶段(5—7个月),此时的婴儿能形成视觉和听觉联合,视觉 和动觉的联合与视觉一听觉~动觉的联合。抓握和把弄物体的双手协

调操作能力也进一步发展,复合性感知能力出现,探索和认识物体性质 的技能开始形成。

第三阶段(8—9个月及以后),通过爬行、行走等身体位置移动能 力的增长,扩大了婴儿活动所及范围,发展了空间方位、距离等知觉;通 过手指和手掌的精细动作,发展了探究物体形状、大小等知觉。婴儿的 粗大运动和精细运动能力的发展,为婴儿形象思维的发展作了准备。

婴儿从单一感觉发展到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为婴儿早期智慧的

发展奠定了基础。早期儿童获得的知觉经验对其正常的心理生长和发

展是非常关键的。

早期从先天结构中获得的原始能力在后天环境中缺乏练习的环境条件时,已有的能力会逐渐消失。

知觉规律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

(一)适应

分析器在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所产生的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叫做适应。这种持续的作用会使感受性降低或提高从而使人的感觉发

生变化。

(二)对比

同一分析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

对比。

感觉的对比有两种。一是先后(相继)对比,这是同一分析器所产

生的前一感觉和后一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吃过甜食后再吃苹

果,会感到苹果发酸,尝过苦味之后再喝蒸馏水,会感到蒸馏水带有甜

二是同时对比,这是同一分析器同时产生的各种感觉之间的相互

作用。例如,灰色方形纸块放在A色背景上显得比放在黑色背景上暗 ,这叫明度对比或无彩色对比;灰色方形纸块放在红色背景上呈青

绿色,放在蓝色背景上呈黄色,这叫彩色对比。

二、掌握

视觉敏度的测定;

新生儿的视觉敏度

新生儿已经有了明显的视觉活动。在自然条件下,当新生儿在安

静觉醒的时候,妈妈把他抱成半卧的姿势,让他的脸朝正前方,这时爸 爸拿着一个颜色鲜艳的红球,在孩子眼前正中间的位置,慢慢地颤动. 来逗引孩子。孩子的目光能够慢慢地跟着红球移动。如果红球从中线 的位置向孩子脸部的上前方移动,他有时也会轻微地抬起头来,眼睛向 上移动,视线追随着红球。新生儿视觉的最佳视距在20厘米左右,相 当于母亲抱着孩子喂奶时,两人脸对脸之间的距离。

有的研究对新生儿进行“视觉眼球震颤”测验,让新生儿躺卧着, 当一个有条纹的图案在他上方转动时,测量他对条纹模式的反应。以 条纹间隔的宽度作为测量指标。该实验发现,出生后1天的新生儿具 有大约相当于成人20/150的视力,即新生儿在20英尺处才能看见视 力正常成人在150英尺处看见的东西。

婴幼儿听觉的发展;

(三)婴幼儿听觉的发展

婴儿出生后3个月内,听觉的发展主要是皮层下脑干各级听觉中 枢的反射性听觉反应。3个月后,由于外周和中枢各级听觉系统迅速 发育,有意义的听觉活动逐渐发展。6个月的婴儿能够敏感地识别母 亲的声音。7个月以后,婴儿听觉的发展主要与语言的发展联系起来。

随着婴幼儿年龄的增长,特别是在学习语言、接触音乐环境和接受听觉 训练的过程中,婴幼儿的听觉迅速发展起来。

婴幼儿味觉的发展;

研究证实,

13一15周的胎儿味觉已初步发育成熟,能发挥作用。现代研究也表 明,味觉感受器是在胚胎3个月时开始发育的,到6个月时形成,出生 时已发育得相当完好。

整体知觉和部分知觉的发展;

美国埃尔金德(D.E1kind)和凯格勒(R.R.Koegler.1964)研究了儿

童部分知觉与整体知觉的问题。他们给195名5—9岁的儿童看一些

图片,对儿童说:“我要给你看一些画,每次只看一张。你要

告诉我,你看到了什么,它们看起来像是什么。”如果儿童在观察图片

时,漏看了部分或漏看了整体,就再问他:“你看还有别的什么?”实验

结果表明,7l%的4岁儿童只看到了图片的个别部分。如“两只长颈

鹿”或“一个土豆”、“两根胡萝卜”。但9岁的儿童中仅有21%的人作

这种回答。反过来,4岁儿童中只有11%既看到了一张图片中的部分,

又看到了整体。如把上网看作“一个鸡心”、“一架飞机”,9岁儿童中

已有79%能作这类回答。这个实验揭示了儿童对物体的部分知觉与

整体知觉发展的过程。儿童先是认识客体的个别部分(4、5岁),然后

开始看见整体部分,但不够确定(6岁)。接着既能看到部分,又能看到

整体(7、8岁),但此时儿童往往还未把部分与整体联结起来。例如,他

们看到一幅图时说:“有一些水果。呵,一个小丑!”一些心理学家把这

种现象称为逻辑上的“慢动作”,表明这个年龄的儿童还不认识同一幅

画可以赋予不同意义。在最后一个阶段,儿童一眼就能看出部分与整

体的关系,实现了部分与整体的统一(8、9岁左右)。如一个8岁儿童

说:“我看见了一个用水果做的人。”

距离知觉的发展;

四)距离知觉

距离知觉是一种以视觉为主的复合知觉,包括前庭等其他感觉。

婴儿出生两天后对趋向自己的物体已有防御反应,当物体靠向婴

儿时,婴儿会睁大眼睛,同时仪器显示,婴儿头向后退。物体再靠近时, 婴儿会用手去挡,使物体不靠近自己的脸。但是,如果是用空气代替实 物吹向婴儿,即没有视觉信息时,婴儿则没有防御反应。如果用一个影 子代替实物时,即视觉刺激较弱时,防御反射也减弱。由此说明,婴儿 已具有以视觉为主的距离知觉。

有研究表明,婴儿对在自己面前经过但明显地不会碰到自己的

物体,不但不发出防御反应,而显示出对它的兴趣,而对趋近并可能 碰到自己的物体,则产生防御反射,说明婴Jill够区分物体与自己的 距离。

时间知觉的发展;

四、时间知觉的发展

时间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它是对客观事物运动的延续性和顺 序性的反映。对于婴幼儿来说,时间是比较抽象的,没有直观的形象, 看不见,也摸不着,很难感知它。

时间知觉没有专门的时间分析器,需要借助于直接反映时间流程 的媒介物才能完成,比如自然现象、生活规律、生理节奏等,而对于专门 测定时间的仪表,婴幼儿掌握的比较晚。

婴幼儿感知觉的培养。

四、感知觉对婴幼儿发展的影响

感觉和知觉在婴幼儿的心理发展中占据重要的位置,是婴幼儿其 他心理过程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一)感觉和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

感觉和知觉都属于认知活动的低级形式。现代儿童心理学研究证 明,新生儿已经具备人类的基本感觉和知觉。例如视觉、听觉、触觉、味 觉等,并且新生儿已经有了对身体位置和机体状态变化的感觉等等。

感觉和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以后才相继出现记忆过程及 与记忆相联系的表象,再进一步发展为最简单的思维以及最初的想象。

三、了解

视觉的基本特性;

一、视觉的基本特性

视觉刺激是形成人类认识最重要的信息来源,是人类在进化中得

到的、超越接触感觉的距离感觉。视觉的适宜刺激是光,光主要来自直 射以及照射在物体上反射回来的日光,它作用于双眼。可以理解为视 觉是个体辨别外界物体的明暗、颜色和形状等特性的感觉。外界光源 辐射或物体反射的光线作用于眼睛的视网膜,引起感觉细胞的兴奋,然 后经视交叉、外侧膝状体投射至大脑皮层的视区(主要在枕叶)而引起 视觉。人眼视网膜上所谓“感受细胞”分为锥状细胞和杆状细胞两种。

前者是昼视和颜色知觉(色觉)的感受器,后者是暗视、夜视感受器。

昼视觉和色觉能分辨可见光谱上380一’760毫微米不同波长的颜色和 物体的细节,暗视觉对光极度敏感,但不能分辨颜色和物体细节。

视力缺陷的观测方法;

用以下的简单观测方法,以便及时发现儿童的视力缺陷。

(1)突然地将手或其他物品放在孩子眼前,如不引起眨眼反射,是

不正常表现。

(2)孩子对眼前出现的小玩具,没有追随或去抓拿的表现,是不正

常表现。

(3)一只眼被遮挡时,孩子没有用手去拨开遮挡物,也不哭闹,表

明该眼视力极差。

(4)看东西时歪头,医学上称为“代偿头位”。表明两眼视力不平

衡。如果将孩子的一只眼睛盖起来,“代偿头位”减轻或消失,证明歪 头是因视力缺陷引起;如果遮住一只眼睛后,头位不改善,则是“斜颈”

而非视力问题。

(5)看东西时,眼靠得过近,画画或写字时,鼻子贴近纸面,看电视

时.要求尽量靠近电视机,看远处时,皱着眉头或眯缝眼睛,多为视力不 正常。

(6)孩子有畏光现象,在阳光下常常把视力差的一只眼睛闭上,多

是弱眼。

(7)斜视(斜眼),多是视力功能不好。

(8)活动范围常常自我限制,动作缓慢,往往是由于视功能不好,

在估计周围景物的距离、高低、深浅上有困难。

(9)生下即出现“黑眼珠”(角膜)过大,超过一般孩子,且常有“夜

哭”,烦躁不安,可能是危害较大的致盲症——先天性青光眼。

婴儿颜色视觉的发展;

婴儿颜色视觉的发展

婴儿对颜色的感觉发生得很早。研究表明,婴儿出生后第三个月 开始区分红绿两种光刺激,但不稳定,到第四个月比较稳定。

色盲

;色盲

色盲是颜色视觉的异常现象。

盲、红绿色弱4种。

全色盲,对颜色完全不能辨别

人体可分为全色盲、全色弱、红绿色

只能分辨物体的形状和明暗,感觉

红色黑暗,蓝色明亮。全色盲还有3种特征:(1)视力低下,只及正常 人的l/15左右;(2)只有在暗处的机能,没有在明处的机能,白天眼球 睁不大;(3)眼球颤动。

全色弱,也称红绿蓝黄色弱。颜色深而鲜明时,对任何颜色都能全 部辨清,若颜色浅而不饱和,则分不清,视力不减退。

听觉的基本特征;

幼儿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和表现能力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幼儿

能对不同的音乐做出相应的反应,能够有较好的音乐的节奏感、音乐的 理解能力和表现能力,而且研究发现,婴幼儿早期的音乐训练可以提高 儿最对音乐的敏感性,对成人后的音乐能力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作用。

胎儿及新生儿的听觉;

(三)婴幼儿听觉的发展

婴儿出生后3个月内,听觉的发展主要是皮层下脑干各级听觉中 枢的反射性听觉反应。3个月后,由于外周和中枢各级听觉系统迅速 发育,有意义的听觉活动逐渐发展。6个月的婴儿能够敏感地识别母 亲的声音。7个月以后,婴儿听觉的发展主要与语言的发展联系起来。

随着婴幼儿年龄的增长,特别是在学习语言、接触音乐环境和接受听觉

训练的过程中,婴幼儿的听觉迅速发展起来。

婴幼儿嗅觉的发展。

嗅觉的发展

嗅觉即辨别物体气味的感觉,物体的气味作用于鼻腔上鼻道嗅粘

膜上的嗅觉感受器——嗅细胞,刺激作用不经过丘脑直接传人脑内的 嗅球。嗅球是脑结构在进化中较低级的部分,与大脑内皮层边缘系统 相连,故嗅觉与人的情绪密切相连。良好的或恶臭的气味容易引起人 相应的满意或厌恶情绪。人对气味的辨别一般是通过4种嗅觉来实现 的,即香(芬芳)、酸、焦气味(焦糖味)和腐臭。嗅觉是一种比较原始的 感觉,许多动物借助于嗅觉来维持生命的传宗接代。人的嗅觉也是种 系发展中很古老的功能之一,在进化早期也曾具有重要的保护生存、防 御危险的价值,但随着文明的发展,其作用日渐减弱,只和日常生活中 感知事物的过程相关。

婴幼儿能力发展(13-24个月)

婴幼儿能力发展(第13—14个月) 1岁—1.5岁是宝宝口头语言发育的第一期称回音期 上下楼梯或台阶——锻炼身体的协调性,发展运动统合能力。当宝宝学会走路后,可牵着孩子的手上下台阶,开始时宝宝会比较费力,身体的平衡把握不好,需要帮宝宝迈上台阶,以后会逐渐减少帮助,让宝宝主动牵着妈妈的手上下楼梯,宝宝慢慢就会自己上下楼梯了。 拖拉玩具——锻炼身体的平衡感觉和控制力。当宝宝能平稳走路后,让宝宝体验不同的行走路线,比如直线走、拖拉着玩具行走或者侧着身体行走等,通过不同的运动来发展宝宝的运动统合能力。 搭积木——锻炼宝宝的手眼脑协调性,发展空间知觉能力。搭积木是宝宝很爱玩的积木,不同的月龄的宝宝搭的积木数量不同,育婴师要指导家长,在游戏的过程中,变换不同的形式,除了搭高外,还能横着摆,不同的摆放会让孩子产生更加丰富的想象力。 翻书——锻炼宝宝手的协调性,培养宝宝读书的兴趣。培养宝宝读书的习惯对宝宝的一生都很重要,这种习惯要从小养成,给宝宝一本比较容易翻得书,并在每天固定的时间家长引导宝宝一页一页的翻书,并简单介绍书的内容,除了锻炼宝宝手指的灵活性,还要培养宝宝读书的好习惯。 语言的表达——锻炼宝宝的语言表达能力。听觉是语言发展的基础之一,孩子要储存足够的听觉信息,才能更好的促进语言的发育,当宝宝还不会开口说话时,先不要判断宝宝语言发育迟缓,虽然宝宝还不会说话,但他将听到的信息都储存到大脑里,为今后的语音发育做好准备。 情景游戏——培养宝宝的观察力,启发想象力。主动全过程教育强调的是宝宝的发展渗透在生活的各个环节,语言的发展更是如此,在日常生活中的一定环境中,引导宝宝尽量把自己的需要用语言出来,当宝宝能正确表达自己的需求时,不但要满足他的需求,还要给他语言上的鼓励,以激发宝宝语言表达的兴趣。 认识颜色——锻炼宝宝的视觉记忆力和注意力,发展空间知觉。对能够认识颜色的宝宝准备3-5种颜色的卡片或同类颜色的玩具,引导宝宝把同类颜色的玩具放到一起,对颜色的认识较少的宝宝应从一种或两种开始,并反复锻炼,增加宝宝对颜色的认知,同时锻炼宝宝的视觉记忆力和注意力。 了解数字——锻炼宝宝对数的基本理解,发展认知能力。这个月龄的宝宝已经对数字有了了解,而且对数字的意义也有了一定的认知,在生活中经常让孩子数数家里有几个人,

岁婴幼儿保育与教育作业答案精选版

岁婴幼儿保育与教育作 业答案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

《0-3 岁婴幼儿的保育与教育》作业与讲评(一) 一、填空题 1. 思维是2-3 岁幼儿开始产生的思维形式。感知动作思维 p63 2.婴幼儿在生长过程中存在着相当大程度的。个体差异 p9 3.影响婴幼儿生长最重要的因素 是。营养 p12 4.按照目前的婴儿期健康体检标准,婴儿在出生后一年内进行次的定期健康检查。 4 p6 5.母乳具有很多优点,营养丰富,但、的含量稍低。维生素D 维生素K P23 6.治疗儿童单纯肥胖需要采用以为基础、以为关键技术、将贯彻始终的综合方案。运动处方行为矫正健康教育 p49 7. 的获得是婴儿智力发展阶段的重要成就,是一切认知活动发展的基础。客体永久性概念 p63 8.在给 6-12 月龄婴儿制作、添加辅食时,应尽可能少放、不放、不加,但可添加少量。糖盐调味品食用油 p31 9.人在成长过程中通常有两个体格生长速度的突增阶段,一个生长高峰是青春期,另一个生长高峰则是。婴儿期 p8 10.正常儿童语言的发展经历发音、理解和表述三个过程。1 岁以前,儿童主要处于咿呀学语和初步理解的。前言语阶段 p65 11.对于不满6 个月的婴儿,应该按需喂奶,每天可以喂奶以上。 6-8 次 P25 12.两岁幼儿的认知不再出于原始的混沌状态,开始出现,能够将自己的愿望和现实区分开来。自我意识 p63 13.为了保护婴儿的健康,家长应按照国家规定的计划免疫程序,在 1 岁以内完成预防接种的。基础免疫 p6 14.婴儿在第一年的动作发展中就出现和发展了人类特有的动作-- 和。手的动作直立行走 p53 15.不能用母乳喂养婴儿时,建议首先选用进行喂养,不宜直接用普通液态奶、成人奶粉、蛋白粉等喂养婴儿。适合0-6 月龄婴儿的配方奶粉喂养 p27 16.幼儿的最好饮料是。白开水 p38 17.

婴幼儿各阶段的行为语言发育特点表1

婴幼儿各阶段的行为语言发育特点表 年轻的爸爸妈妈都非常关心自己的孩子的体格发育是否正常,判断标准很简单,可以通过孩子不同年龄的体重、身长,以及运动功能的发育,语言行为的发育等等来进行判断,只要每位家长把正常的标准范围掌握了,随时都可以监测自己孩子的发育是否属正常范围,如低于正常标准范围,应继续观察,分析原因。加强训练,以促进其发育。以下是农十师疾控中心妇幼保健科为年轻的爸爸妈妈提供的婴幼儿各阶段的行为语言发育特点表,供参考。 12月龄独走,弯腰拾东西;会将圆圈套在 木棍上 能叫出物品的名字,如 灯碗,指出自己的手眼 对人和事物有喜憎之分,穿衣能合作, 用杯喝水 15月龄走的好,能蹲着玩,能叠一块方木能说出几个词和自己 的名字 能表示同意或者不同意 18月龄能爬台阶;有目标地扔皮球能认识和指出身体各 部分 会表示大小便,懂命令,会自己进食 2岁能双脚跳,手的动作更准确,会用 勺子吃饭 会说2-3个字构成的句 子 能完成简单的动作,如拾起地上的物品, 能表达喜、怒、怕、疼 3岁能跑,会骑三轮车,会洗手,洗脸, 穿脱简单衣服 能说短歌谣,数几个数 能认识画上的东西;认识男女,自称“我” 表现自尊心,同情心,害羞 农十师卫生局 年龄行为动作语言对周围人和物的反应能力与行为 新生儿无规律,不协调动作,紧握拳能哭叫铃声使全身活动减少 2月龄直立位及俯卧位时能抬头发出和谐的喉音能微笑,有面部表情,眼随物转动 3月龄仰卧位变为侧卧位,能用手摸东西咿呀发音头可随看到的物品或听到的声音转动180度,关注自己的手 4月龄扶着髋部时能坐,可以在俯卧位时 用两手支持抬起全身,手能握持玩 具 笑出声 抓面前物件,自己弄手玩,见食物表示 喜悦,较有意识的哭和笑 5月龄扶腋下能站得直,两手可各握一玩 具 能喃喃地发出单调音 节 伸手取物,能辨视人声,望镜中人笑 6月龄能独坐一会,用手摇玩具——能认识熟人和陌生人,自拉衣物,自握足玩 7月龄会翻身,自己独坐很久,将玩具从 一只手换入另一只手 能发出“爸爸”、“妈 妈”等复音,但无意识 能听懂自己的名字,自握饼干吃 8月龄会爬,会自己坐起来,躺卜去,会 扶着栏杆站起来,会拍手 重复大人所发简单音 节 注意观察大人的行动,开始认识物体, 两手会传递玩具 9月龄试独站,会从抽屉中取出玩具能懂几个较复杂的词 句,如再见等 看见熟人会伸手要抱,或与人合作游戏 10-11月龄能独立站片刻;扶推车或椅子能走 几步 开始用单词,一个单词 表示很多意思 能模仿*的动作,招手、‘再见’;抱奶 瓶自食 12月龄独走,弯腰拾东西;会将圆圈套在 木棍上 能叫出物品的名字,如 灯碗,指出自己的手眼 对人和事物有喜憎之分,穿衣能合作, 用杯喝水

婴幼儿能力发展个

婴幼儿能力发展(第7个月) 手腹爬行——锻炼宝宝身体平衡协调性,发展运动综合能力。这个月龄仍是宝宝爬行的关键期,尽管宝宝的爬行姿势不是很标准,但是宝宝还是很积极的练习爬行,家长可以帮助宝宝把胸部离开床面,并给宝宝向前的力量,同时用玩具吸引宝宝爬行、够取,逐渐宝宝的爬行能力。 扶站——锻炼宝宝下肢力量,为站立和走路做准备。育婴师指导家长扶住宝宝的腋下,让宝宝练习站立,并学着迈步,但每次时间不宜过长,每次3-5分钟,每日2-3次,7个月的宝宝重 捏取——锻炼宝宝手指的灵活性。给宝宝准备一些小物体,如花生米、小糖豆等,让他练习用拇指和其他手指捏取,每日数次,以增加捏取的准确性。家长要给宝宝多提供手指锻炼的机会,更好促进手眼脑协调能力。提示:在本环节中,家长要谨防孩子吧小物品放入口中。 对击玩具——锻炼双手主动合作能力及手指的控制力。让宝宝学会倒手、拿起、放下,有利于宝宝对自己手的控制,但要经过反复的锻炼,也可以让宝宝双手各拿一个玩具对击,以锻炼宝宝双手的主动合作能力以及对手的控制力,一般宝宝要到9-10个月以后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双 发音——锻炼宝宝的发音,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宝宝多与人说话,让他多发音,如叫爸爸、妈妈、奶奶等,以扩大他的发音范围,0-1岁是宝宝形体语言的关键期,因此让宝宝学会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增加宝宝对语言的理解。 行为语言——锻炼宝宝的行为语言、表达能力。让宝宝用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要,比如让宝宝用行为语言表示谢谢、再见、亲亲等,家长对宝宝的表达要积极的反应,以增加宝宝的表 视觉寻找有效——锻炼宝宝的观察记忆力,激发探索兴趣。让宝宝在爬行的基础上,玩寻找东西的游戏,先将有趣的玩具,让他玩一会,然后当着宝宝的面,把东西藏在身后或用布盖起来,然后让宝宝找,找到后一定要给予鼓励,或让宝宝找爸爸妈妈在哪里等,在玩的过程中,训练宝 语言动作能力——锻炼宝宝行为语言能力,发展社会性。宝宝对自己熟悉的人能表现出明显的交往愿望,在家长提示下,可以配合语言完成一些简单动作,如再见、欢迎等。 交往——锻炼宝宝的交往能力,发展社会性。育婴师建议家长要为宝宝多提供与人交往的机 用杯子喝水——锻炼宝宝口腔协调能力,培养自理能力。建议家长让宝宝学会用杯子喝水,以锻炼宝宝口腔肌肉的协调能力,同时注意宝宝辅助食品的准备,这对宝宝语言表达能力非常重要。

婴幼儿早期教育调查报告

摘要自从宝宝子出生的那一天起,所有的父母就希望能够为其创造优越的成长条件,但是,慢慢的父母们却会发现许多的问题:有的宝宝在家里调皮捣蛋,越说不要就越是要做;有的宝宝性格固执得难以想象,就像是生性冷淡毫无同情心似的;有的宝宝在外面就像个乖孩子,但是一回到家中就成了家里的皇帝一样……父母有没有好好的去想过:为什么宝宝总是会那么的任性?为什么有时候宝宝比同龄宝宝接受新鲜事物信息要缓慢得多?父母却从来都没想起过需要从自己的身上找原因。无论是多么听话、懂事的好孩子,都是依靠在早期婴幼儿教育的学习以及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培养出来的。早期教育与家庭教育是不可或分的,甚至早期教育要远远比家庭教育更加关键。因为宝宝在0-3岁的阶段是成长的关系时期。早期教育注重的是更多关注、感统训练和团队认知配合的细节,父母应该通过对其细心的观察,给予有针对性、简洁而明了的指导,宝宝才能更好的成长起来。许多时候,父母会觉得这些小细节微不足道,但要知道,父母是宝宝成长中的模仿对象,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将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他们的宝宝! 关键词:早期教育宝宝家庭教育理念 婴幼儿早期教育调查报告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家长们不愿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此孩子的教育须从零岁开始的理念将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教育的角度来看,越来越重视从学前开始的基础教育,使之成为一个互相关联的系统化工程,婴幼儿早期教育就从0—6岁开始,让孩子提前步入社会环境。对0—6岁婴幼儿及家长开办素质教育课堂,从婴幼儿潜能开发、早期心理干预、生活培养等方面进行综合教育培养,丰富宝宝的情感,发展宝宝的独立性、意志力、与自主性,同时普及婴幼儿抚养和家庭教育的科学知识,采用家长与宝宝互动、宝宝之间互动、师生之间互动等多种形式全面提升婴幼儿素质水平。 本人于2010年12月22日到25日在双井桥北京富力广场某早期教育机构的情况进行了细致的了解,并且对于前来参加早期教育的婴幼儿家长进行了抽样问卷的调查与研究,调查主要方式如下: 1、调查时间:2010年12月22日至25日13时至20时 2、调查地点:双井桥北京富力广场某早期教育机构 3、调查对象:该教育机构市场部主管助理,早期教育的婴幼儿家长 4、调查形式:问卷调查

0~3岁婴幼儿发展特点

0-3岁婴儿心理发展特点 一、婴儿心理发展过程 婴儿心理发展既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又是一个可以划分出年龄阶段的过程 1、发展的连续性及年龄阶段性 发展的连续性是指婴儿心理发展是一个不可中断的过程,而且这一过程有其自身的逻辑发展顺序。年龄阶段性是指在婴儿心理发展的全过程中,表现出一些在质量上不同的年龄阶段特点,每一年龄阶段都有其最一般、最典型的特征,以区别于其他阶段。 2、婴儿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稳定性和可塑性 婴儿心理发展的每一年龄阶段特点,都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由于所处的时代不同,社会和教育条件不同,身心成熟状态不同,心理发展的变化也表现出一定的可塑性。从前一阶段向后一阶段过渡的时间可能略有早晚,但阶段不能跳跃,顺序是一致的;在每一阶段,各种心理发展变化的过程或速度也会有个体的差异,但差异是在量的水平上,而不是在质的水平上。 3、婴儿心理发展是整个儿童心理发展的早期阶段 婴儿心理发展是整个儿童心理发展的早期阶段,其发展的好坏对以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婴儿心理发展和生长发育是最快的时期。如,婴儿出生时还不会说话,到3岁左右,已经可以说和理解1000多个词汇;新生儿脑重只有350-400克,3岁时已达到1000克左右,是出生时脑重的2.5倍左右;新生儿主要靠感官(眼、耳、口、手、鼻、体肤)认识周围世界,3岁时不仅有了相当的观察、记忆、思维能力,而且情绪和情感也大大丰富了。 他们的发展为儿童成熟期的心理发展奠定了基础,人的基本语言能力,人的典型动作和行为方式与能力,人的各种心理能力,人的基本情绪和情感获得等,都是在一阶段初步形成。 0-3岁婴儿心理发展特点(早期教育) 0~3岁婴儿心理发展包含许多方面,其中感知觉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交往能力、注意特性、情绪和情感特点、意志特征、气质特点、自我意识水平等都是发展的重要方面。与上述诸多方面密切相关的语言发展状况、动作和行为发展状况对儿童心理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1.感知觉能力的发展 感觉能力和知觉能力是两种不同的能力,但又密切相关。感觉是反映当前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过程,如,物体的声、色、冷、热、软、硬等。 知觉是反映当前客观事物整体特性的认识过程,它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任何一个客观事物,都包含多方面的属性,单纯靠某一种感觉是不能把握 的。 2.感觉能力的发展 新生儿凭借完好的感觉器官最先发展起各种感觉。最早出现的是皮肤感觉(触觉、痛觉、温度感觉),其后逐步表现出敏锐的嗅觉、味觉、视觉和听觉。

0-12月婴儿生长发育过程

0-12月婴儿生长发育过程(妈妈必读)(zhuan) 1周婴儿生长发育 当医生为你的宝宝剪断脐带,处理妥当,抱他(她)趴伏在你赤裸、温暖的胸前,和你肌肤相亲时,你是不是已经暂时淡忘了刚刚经历的那漫长而痛苦的分娩过程。那种奇妙的感觉是否让你终生难忘:欢喜、惊异、疼爱、恍如梦中等种种感情交织,还有几分陌生、几分不知所措。那种做了妈妈的体验变得真实而立体,因为与你血脉相连的宝宝就在你的眼前、你的怀中,触手可及。 刚刚出生的宝宝皮肤红红的、凉凉的,头发湿润地贴在头皮上,四肢好像害怕一样蜷曲着,小手握得紧紧的,哭声响亮。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到宝宝满月,这个小生命已不再叫做胎儿,而叫做新生儿了。正常新生儿的体重一般在2500克至4000克之间,身长在46至52厘米,头围 34厘米,胸围比头围略小1至2厘米。 新生儿头部相对较大,由于受产道挤压可能会有些变形。头顶囟门呈菱形,大小约2?2厘米,可以看到皮下软组织明显的跳动,是头骨尚未完全封闭形成的,要防止被碰撞,可以用手摸。宝宝的小脸看上去有些肿,眼皮厚厚的,鼻梁扁扁的,每个宝宝都有些相像。这时的宝宝哭声不算大,呼吸每分钟40至50次,出生后8小时内体温约为36.8-37.2度。 一半以上的宝宝出生后2-3天会出黄疸,大多在第7天消退,病理性黄疸则需医生诊治。脐带 一般在4-7天脱落,要特别注意脐带护理,以免感染。如果出生48小时还未排出胎便,也要 请医生检查。新生儿的视力范围很有限,只能看到15厘米左右的物体,所以要想让宝宝看到你,就必须把脸凑近宝宝。 新生儿第一次吃奶叫“开奶”,医生会在你产后半小时到1小时左右就让你给宝宝喂奶,最晚一般也不要超过6小时,这样对刺激乳房尽早分泌乳汁,加速子宫收缩复原,帮助宝宝尽快排胎便以避免出现黄疸等,都是非常有好处的。 现在你和你的丈夫需要适应自己的新角色、新责任,新生儿所面临的第一个任务就是适应外界这个全新的生活环境,与宫内环境相比,外面的世界陌生、寒冷,光线明亮,声音噪杂,而且四周一下子变得那么开阔。这时的宝宝更喜欢自己被用被子或毯子包裹起来,这样会让他(她)感到更温暖、更安全,像在妈妈子宫中一样。

婴幼儿行为习惯培养

婴幼儿行为习惯培养(1-2)岁 婴幼儿行为习惯培养是重要的。同时及时纠正宝宝的不良行为(1一2岁)很重要的。大家要对及时纠正宝宝的不良行为(1一2岁)有所了解。中国有句俗语: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说明幼儿期所显露的个性特征对一个人的一生起着决定性的影响。0-3岁的婴幼儿正处在对外部世界的初步了解阶段,可塑性极强,灌输宝宝道德意识从一点一滴做起(0-1岁),爸爸妈妈的道德观念无时无刻不在影晌着宝宝的成长。从生活中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等方面去用心培养,并及时发现宝宝的不良行为,予以矫正,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宝宝。下面将介绍婴幼儿行为习惯培养中的及时纠正宝宝的不良行为(1一2岁)。仅供大家学习和参考及时纠正宝宝的不良行为(1一2岁)。 及时纠正宝宝的不良行为(1一2岁)1.称赞比责骂的效果好 在养育宝宝的过程中,称赞或责骂是一种重要的技巧。“避免责骂,而该多多赞美”,这是养育1岁多宝宝最基本的认识。宝宝需要别人的肯定,所以凡是宝宝努力完成的事,即使非常的小,只要他做得好就不要忘记赞美他。爸爸妈妈的肯定,加上宝宝的自信,是促进宝宝学习进步的最大动力。 称赞1岁多的宝宝,真正产生效果作用的,并不是那些赞美的话,而是爸爸妈妈高兴的态度、贴贴宝宝的脸颊、摸摸他的头等肢体语言才能发挥最高的效果。称赞或责骂宝宝的原则,不只是限于爸爸妈妈应该注意,对于祖父母也是一样的。一般来说,妈妈是宝宝撒娇的对象,而爸爸则是好奇探索的目标。这种双亲带给宝宝不同的感受,渐渐分化后就变成:妈妈是责骂他的人,而爸爸则是称赞他的人。宝宝对爸爸充满着好奇心,如果稍微受到爸爸的责骂,也能很快地忘掉。但爸爸的严厉责骂通常会对宝宝产生吓阻的作用。1岁多的宝宝好奇心强,探索的行动又很积极,在不知不觉中接近危险的事物是不可避免的。爸爸妈妈基于保护宝宝的心理,禁止宝宝随便活动,以免发生危险也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宝宝的探索行动,是他学习过程中所不可或缺的,所以爸爸妈妈不应该干涉他。一旦宝宝发生玩火、跑到车子下面、或用石头和沙子丢他的朋友等行为时,爸爸才可以责骂他,如此才能产生吓阻的作用。爸爸最好用比较夸张的表情,同时要大声喊“不行,危险哦!”让宝宝产生恐惧感。只要责骂过一次,下次他就不敢再这么做了。凡是不希望宝宝做的事,就不要赞美鼓励他。如果他仍然不肯停止,就只好进一步制止并且责骂他。责骂过宝宝后,爸爸妈妈要记得让他做些令人愉快的事,免得造成他的挫折感。 爱心提示 1岁多的宝宝对周围的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为了让宝宝更有自信,并且培养日后对事情的自发性,爸爸妈妈适度地赞美是对宝宝莫大的鼓励。 及时纠正宝宝的不良行为(1一2岁)2.引导宝宝表达情感 由于宝宝人小,感情外露,高兴了就笑,不高兴或着急了就哭、就喊,毫不掩饰,而且情感极不稳定,常有破啼为笑时脸上还挂着泪珠的现象。他还不懂得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好像除了哭、笑、发脾气、“人来疯”,再没有别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了。爸爸妈妈如何教会宝宝及时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呢?爸爸妈妈表达感情的方式就是对宝宝的最好示范。例如,妈妈笑吟吟地回家,话也多,边做家务还边哼着歌。这时,爸爸就可在一旁有意识地引导宝宝注意到妈妈高兴的样子,然后让宝宝问妈妈为什么这样高兴。并告诉宝宝,妈妈高兴的时候喜欢说话和唱歌。如果爸爸回家闷闷不乐紧锁双眉,妈妈一面关心地询问,一面让宝宝注意爸爸的样子,并教育宝宝有事不高兴,就不要去打扰爸爸,这样,日久天长,宝宝就会受到影响,知道高兴不高兴怎样表达了。 爸爸妈妈还要教会宝宝如何正确表达自己的愿望和情感。例如,当宝宝需要爸爸妈妈帮助他做某件事情时,而爸爸

婴幼儿能力发展(0-6个月)

育婴师国家职业资格四级 本片着重介绍了0—3婴幼儿各阶段综合能力发展的锻炼方法,强调看护人要密切关注并利用好宝宝的关键期,片中还介绍了家庭常见意外伤害的应急处理方法。对于婴幼儿综合能力发展锻炼,育婴师在指导过程中要灵活掌握。婴幼儿生长赋予有其阶段性和连续性,因此有些活动经常的重复,重复的活动可以让宝宝积累经验,并有助于其能力的提高,同时激发宝宝的探索欲望。育婴师在指导的过程中,要注意宝宝的个体差异,并注意活动的时间和次数,切勿只为达到标准而锻炼孩子,这样会适得其反。育婴师要指导家长关注婴幼儿发展的关键期,在关键期培育孩子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育婴师(国家职业资格四级)实际操作视频教材》 主动全过程教育: 家长的主动教育——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教育者的主动教育——把主动教育的理念带给家长和家长的引导 孩子的主动教育——与生俱来的主动性,依赖于教育者 婴幼儿能力发展(第1个月) 新生儿出生后要注意各种因素新生儿的影响。 环境改变对孩子的影响——首先注意由于环境的突变给新生儿带来心理及情绪不安而带来的影响,因此新生儿在出生后不能离开母亲,应由母亲抱在怀里,让他在皮肤上有接触感,听觉上有母亲的声音感,如母亲的说话声、心跳声,嗅觉上有母亲的呼吸气味及乳汁味,孩子清醒时可放胎教音乐及乐曲,以减少新生儿的恐惧感。 维护新生儿发育初期的各种必要刺激——人的生长发育是由遗传、环境和学习等决定的,作为孩子在幼年时,接受刺激越多,取得的经验就越多,对以后的发育影响越大,因此发育初期孩子需要各种刺激,应该给予和维护。 给予社会的刺激——出生后应多接触人,包括家里人、外来朋友和其他孩子。但对刚出生的新生儿应限制来访人的数量,以免给孩子造成心理恐慌。 给予感官刺激——刺激传到感觉器官,使感觉细胞产生兴奋,兴奋变成神经冲动,传到大脑,大脑是由无数神经细胞组成的,到达这里的冲动,通过大脑皮层细胞之间各种通路,在系统化成为意识,产生知识沉淀,作为知识或记忆储存起来,为以后的学习积累经验。养护刺激——新生儿出生后应及时给予哺乳、更换尿布,让孩子始终在比较舒适的环境中。母亲的这种关怀和爱抚,会使孩子情感发育得到保护,并促进孩子心理情感的健康发展,这样孩子长大后,同样会关心自己的父母。 俯卧抬头——锻炼宝宝颈部肌肉的力量,建立宝宝视觉空间。家长要有意识的让宝宝多练习俯卧抬头,当俯卧时,宝宝会自己做抬头动作,这种活动对宝宝前庭有很好的刺激,建

“0-6岁婴幼儿一体化亲子教育的实践研究”讲解

“0-6岁婴幼儿一体化亲子教育的实践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 南京市鼓楼幼儿园何凯黎 一、课题提出 近年来,由于婴幼儿早期教育已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早期教育在人的一生发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已经得到广泛的共识。随着婴儿脑开发研究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综观当代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趋势,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到: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学前教育普及和职能的扩大,起始年龄的向前延伸,无一不表明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在整个人生发展中的作用。 多项研究表明婴幼儿的保育和教育开始的越早越好,而婴儿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是有能力的学习者。那么该如何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对0-6岁婴幼儿进行早期教育?以怎样的方式来进行早期教育?等等,这些都是早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向我们提出的新课题。目前,我国的幼儿园正逐步朝着托幼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其中,如何根据0-3岁婴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规律科学地进行保育和教育,对幼儿园来说是一个面临的新问题;同时0—3岁是宝宝成长和发育的关键期,许多国外的研究证明亲子教育能使宝宝在游戏中学习成长,在和谐的亲子关系中健全人格发展,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园的创办人、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十分强调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他于1925年在其著作《家庭教育》自序里说:“幼稚期(自出生至七岁)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时期,什么习惯、言语、技能、思想、态度、情绪都要在此时期打了一个基础,若基础打得不稳固,那健全的人格就不容易建造了。”因此,他提出“幼稚教育从三岁半开始已经太晚了,不重视幼稚教育,是国家最大的损失。” 家庭教育理论是陈鹤琴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说:“小孩子生来是无知无识的,不知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他的一举一动可说一方面受遗传的影响,一方面受环境的约束,受教育的支配。小的时候,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父母,教养中最重要的因素,恐怕也是父母。” 同时,陈鹤琴先生认为做父母的应该有一种专门的技能,专门的知识。因而提出:“要重视幼儿家庭教育的科学实验,对幼儿的家庭教育应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和推广,普及儿童心理学和学前教育学的知识,使广大家长都能对自己的子女有个正确的培养目标和教育方法。” 综上所述,为了进一步推动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全面实现0-6岁婴幼儿的教育普及化,我们决定开展“0-6岁婴幼儿一体化亲子教育的实践研究”。我们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开办亲子园、成立社区早教指导中心等,结合陈鹤琴教育思想与理论以及园本课程,能使0-6岁婴幼儿亲子教育形成较为系统、科学的亲子课程,并与幼儿教育相衔接,使早期教育更为系统全面,更具专业性。

婴幼儿生长发育特点、规律

婴幼儿生长发育特点、规律 ●0~3岁是一个人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智力发展的奠基时期。 ●婴儿生长发育的过程: ●1.“发展”的定义:发展是指个体从有生命开始,受遗传、环境、学习等因素影响,进 行有顺序的、连续的、阶段性的、渐进的、有方向性的、由分化到完整的生理、心理变化的过程。 ●2.婴儿发展变化的特征:⑴大小的变化:生理方面:身高、体重、器官的增长。 ◆心理方面:语言词汇、记忆力、认知、推理和社会交往的能力不 断提高。 ●⑵比例的变化:婴儿的身心发展有其独立的特征,并不是一个缩小的成人,所以在比 例也有明显的变化。例如:胎儿头占身长的1/2,婴儿头占身长1/4,成人头占身长1/8。 在个涔发睫过程中,会因为成熟出现旧特征消失的现象:如幼儿期乳牙的税落二。 ●⑶等待莅酌获得: 在学习过程中,婴儿会逐渐拥有一些新的能力如,好奇、好问及生理 上 ●出现恒齿等。 ●3.发展的任务: 婴儿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在社会环境中有不同的表现行为,在不同 的发 ●展阶段寻找合适的角色,为实现这个过程,就要完成如下“发展”任务。 ●——学习走路。 ●——学习食用固体长物。 ●——学习说话。 ●——学习控制排泄机能。 ●——学习认识自身器官和有关性别的行为。 ●——学习与人交往和控制情绪。 ●——学习判断是非。 ●——完成生理机能的稳定。 ●——形成社会与个体的简单概念。 ●4.婴儿发展的主要特点: ?年龄越小,生长速度越快。婴儿期的发襄速度是最快的.但生长速度不是直线上升, 而是有阶段性的。如,新生儿时以天为单位计算;l~3个月时以周为单位计算;4~ 6个月时以3个月为单位计算:6 -12个月时以半年为单位计算;1~3岁时以年为 单位计算。 ?婴儿生长发育有一定的顺序和方向,不能越级发展。如,婴儿阶段身体和运动机能 的发展遵循从头到足的规律。 ?婴儿时期要完成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从一个毫无生活自理能力昀自然人,初 步转变为能适应社会生活的社会人。 ●儿童的每个年龄阶段都有相对稳定的、独立的特点。“如,新生儿期主要是量主外界生 活的时期,每天都会有变化;乳儿期是需要成人生活照料较多的时期:婴儿期是学会走路、说话,开始独立活动的时期。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的特点各不相同,但又互相联系; 既有明显的差别,又不能截然分开。由一个年龄阶段过渡到下一个年龄阶段,各方面的发展既有一定顺序,又不是等同的。 ●婴儿解剖及生理发育特点: ◆呼吸系统——气体交换站:

婴幼儿潜能开发

婴幼儿潜能开发 所谓潜能开发是指提供给婴幼儿大脑丰富而充足的刺激,诱发脑部激活各项功能,使其随着大脑发展的进程更为完整。一般来说,人类的大脑可区分成前庭平衡、语言、视觉、听觉、触觉运动等智能区块,每个智能区块都有不同的任务,所具有的功能及特性也不相同,而潜能开发就是利用这些智能区块互动的过程,去激活孩子的各种智能并促进其发展。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通过近千名婴幼儿20年的跟踪研究发现,智力潜能的发挥实际上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递减。若以17岁时的智力为100,其中50%是在4岁前获得的,30%在4~8岁获得的,其余20%在8~17岁获得。可见,最初4年的智力发展是以后13年的总和。生命头三年,其中又以第一年的发展为最重要。1岁内婴儿脑细胞每分钟就增加20万个。丧失早期教育的机会将使大脑发育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因为,孩子的生命发展是一次性的,是不可逆转的。从人的智力发展方面来说,至于人格、情绪、行为等非智力因素方面,后天环境的作用远比先天遗传更为重要。良好的行为习惯、独立与自信、探索与好奇,专注与兴趣等主要靠后天的培养。 了解孩子具备的天赋后,在现实生活中应如何针对其天赋开发他们的潜在能力呢?热爱游戏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发掘孩子潜能最主要的方式。通过游戏过程中简单的肢体运用、互动,可与孩子之间建立信任感、安全感,也可增加孩子对各种潜能的探索及认知。同时通过简单的游戏互动,不仅能增加亲子间的情感,还可让孩子有愉快的体验及感官认知,游戏是最好的潜能发掘模式。 道蒙教育是一家拥有全球唯一发明专利权的遗传皮纹检测技术机构。量身定制儿童和青少年个性化课程,开发潜能,打造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 每一个人与生具有的天赋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最擅长的领域发挥在于个人最大潜量空间上,如果能够掌握先天潜质的优势,自然能充分发挥个人特质。 为人父母者可以借此帮助子女开发优势领域,加强弱势智慧,运用较合适的方式来教导让子女在生活中快乐学习。 从事教育工作者可以更了解每一位学子的先天特性,借此设计出符合学生需求的课程,让好的想法落实在教学中,因材施教。 企业经营者透过智能评量,可以更有效的做好人力资源管理,让每一位员工适才适所,提升竞争能力,创造更高的企业价值。

婴幼儿发展量表

对2,3岁前各个年龄段儿童的生理、心理发育情况进行评定的工具。它包括动作、感知觉、语言、适应行为和社交行为等等。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儿童智力测验运动推动和促进了婴幼儿发展量表的编制工作。1905年的比纳——西蒙量表中曾有过一些1岁婴儿的项目,1 908年和1911年的量表中这些项目被删除了。1916年的比纳一斯坦福智力量表也没有涉及到婴幼儿的项目。随着人们对在幼儿发展情况的日益重视,20~30年代,关于婴幼儿发展量表的研究逐步走向高潮,40年代开始逐渐走向稳定、巩固阶段。60年代以来婴幼儿发展量表不管是内管还是内容,还是形式又有了较大的变化。据专家估计,目前西方有近100多个婴幼儿发展量表。下面分别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婴幼儿发展量表。 一、格巴尔发展量表 婴幼儿发展量表的创始人A·格塞尔及其同事根据数十年对婴幼儿行为的系统观察,编制了格塞尔发展量表,最初发表于1925年,后经多次修订。先后发表于1937、1940、1947和1974年。这个量表适用的年龄是3岁以下的幼儿,测试时间的为30分钟。该量表包括四个方面的项目:运动(坐、走、跑,等姿势和平衡等动作)。适应(手的摆弄、探究、警觉程度等);语言(面都表情、发音、懂话、说话等);个人一杜会交往(生活自理、游戏、大小便、与成人来往等);格塞尔认为由于各个领域的发展可能不平衡,不应该使用智力的总商数,应该分开计算各种能力。格塞尔又提出发展商数的概念,适用于小年龄的儿童。格塞尔发展量表共分八个分量表,分别为4周的、16周的、28周的、40周的、52周的、18个月的、24个月的和26个月的。格塞尔认为上述八个年龄是关键年龄,在测量其他年龄的儿童时可以参考这八个量表,找出与其年龄最接近的那个量表来检测。 格塞尔量表具有临床诊断的价值,它不仅适用于测量幼儿的发展水平,而且比其他量表更适用于伤残儿,被认为是婴幼儿智能测试的经典方法。20世纪60年代,中国已开始在临床上试用该量表。

岁婴幼儿发展特点

0-3岁婴儿心理发展特点一、婴儿心理发展过程 婴儿心理发展既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又是一个可以划分出年龄阶段的过程 1、发展的连续性及年龄阶段性 发展的连续性是指婴儿心理发展是一个不可中断的过程,而且这一过程有其自身的逻辑发展顺序。年龄阶段性是指在婴儿心理发展的全过程中,表现出一些在质量上不同的年龄阶段特点,每一年龄阶段都有其最一般、最典型的特征,以区别于其他阶段。 2、婴儿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稳定性和可塑性 婴儿心理发展的每一年龄阶段特点,都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由于所处的时代不同,社会和教育条件不同,身心成熟状态不同,心理发展的变化也表现出一定的可塑性。从前一阶段向后一阶段过渡的时间可能略有早晚,但阶段不能跳跃,顺序是一致的;在每一阶段,各种心理发展变化的过程或速度也会有个体的差异,但差异是在量的水平上,而不是在质的水平上。 3、婴儿心理发展是整个儿童心理发展的早期阶段 婴儿心理发展是整个儿童心理发展的早期阶段,其发展的好坏对以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婴儿心理发展和生长发育是最快的时期。如,婴儿出生时还不会说话,到3岁左右,已经可以说和理解1000多个词汇;新生儿脑重只有350-400克,3岁时已达到1000克左右,是出生时脑重的2.5倍左右;新生儿主要靠感官(眼、耳、口、手、鼻、体肤)认识周围世界,3岁时不仅有了相当的观察、记忆、思

维能力,而且情绪和情感也大大丰富了。 他们的发展为儿童成熟期的心理发展奠定了基础,人的基本语言能力,人的典型动作和行为方式与能力,人的各种心理能力,人的基本情绪和情感获得等,都是在一阶段初步形成。 0-3岁婴儿心理发展特点(早期教育) 0~3岁婴儿心理发展包含许多方面,其中感知觉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交往能力、注意特性、情绪和情感特点、意志特征、气质特点、自我意识水平等都是发展的重要方面。与上述诸多方面密切相关的语言发展状况、动作和行为发展状况对儿童心理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1.感知觉能力的发展 感觉能力和知觉能力是两种不同的能力,但又密切相关。感觉是反映当前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过程,如,物体的声、色、冷、热、软、硬等。 知觉是反映当前客观事物整体特性的认识过程,它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任何一个客观事物,都包含多方面的属性,单纯靠某一种感觉是不能把握的。2.感觉能力的发展 新生儿凭借完好的感觉器官最先发展起各种感觉。最早出现的是皮肤感觉(触觉、痛觉、温度感觉),其后逐步表现出敏锐的嗅觉、味觉、视觉和听觉。3.知觉能力的发展 婴儿半岁左右能够坐起来的时候,可以较好地完成眼手协调的活动。在视觉的调节下,手在视野范围内完成操纵、摆弄物品的活动,这是利用知觉能力综合认识物品的特性。一直到3周岁左右,都是各种知觉能力飞快发展的时期。 婴儿生长发育的过程

幼儿潜能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幼儿潜能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 过分强调规范,忽视个体创造 固然,一个人很多良好的生活习惯都要依赖启蒙教育的规范性内容铺垫,但是,一旦过于强调规范一致性,就会导致很多弊端。例如,部分学前教育机构,硬性要求幼儿上课的坐姿、回答问题的手势,等等。从教育规范性而言,这些要求与制度自然益处颇多,但多动与专注性较差是幼儿的天性,过度要求学习的规范性,会造成幼儿学习的畏惧与抵触心理,自然不利于其后续的学习,特别容易造成学习兴趣的降低。再如,一些学前教师,教学活动中过分强调行为、结果、答案的一致性,这也会造成幼儿学习力的低下。众所周知,幼儿期是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其重要的依据是:包括想象力在内的众多重要认知能力的迅速发展都是在这个阶段完成铺垫的。所以,有人认为,游戏是幼儿学习的最佳途径,想象力与兴趣感是幼儿学习中最应养护的内容,过早过度地介入规范程式化的教育教学内容与方式非常不利于幼儿的成长。从上述视角审视学前教育,过度强调规范,有时候与教育者的出发点背道而驰,短期内,看似有一定的教育教学效益,长远来看,则抹杀了幼儿的创造力与学习力。这显然不是一种理想的教育样态,值得教育者深入反思与积极改善。 2. 传授越级知识,忽视接受能力 目前,囿于家长、社会等方面的积极期待,很多学前教育机构热衷引进一些“高大上”的幼儿学习内容。这种教育初衷自然有一定的合理性,然而很多时候,这些教育教学内容却不适合幼儿的年龄段。前文已经提及,幼儿的学习应以游戏为主,然而,随着书法、国学、英语、奥数等较为“高大上”的知识介入,幼儿教育中,便充斥着挥之不去的功利气息。越级知识的传授,姑且不说其效果如何,单就这种功利化的教育教学心理就会让人心生梦魇。幼儿学前教育不断充斥着“高大上”的知识,不仅加重了幼儿的学习负担,还增加了不必要的教育教学投入,无论是从短期,还是从长远来看,都是一种不得法的教育思想与行为。 综上可见,当下幼儿学前教育中,潜能过分开发的思想与行为已经较为普遍,同时还有泛滥的趋势。实际上,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潜能过度开发的背后是成年人,特别是教师与家长的急切心理。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尽快地让自己的学生和孩子成长起来。著名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到,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其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角色不清,不懂得换位思考,揠苗助长,只知晓急功近利,这就是上面幼儿学前教育中潜能过度开发的深层原因,由此造成的后果不堪设想。一则造成了幼儿的畸形发展,缺乏想象力与创造力,在今后的社会发展中会遭遇到很多困厄。二则造成了学前教育自身信度的下降,随着长远教育教学效果渐趋低下,社会对学前教育机构会产生质疑。三则造成教育教学资源的浪费,过度开发势必会产生教育教学资源的过度投入,显然这种投入不符合教育教学规律,也不符合幼儿成长规律,自然会产生很多潜在的浪费。

儿童行为心理学分析 (1)

儿童行为心理学分析 (来源:幼儿教案网https://www.doczj.com/doc/8b1569872.html,) 人是一个处在与周围环境经常相互作用中的积极的活体,不仅是行动的客体,也是行动的主体。 孩子有很多表情:哭;撒娇;害羞等,每个表情后面都有和大人不太一样的原因,让我们解开所有的密码。 表情一打人、咬人 孩子总喜欢打人、咬人是有一定的原因的! 原因1:可能孩子对小朋友的安全感建立得不好。所以一有小朋友到身边去,他就会觉得受到威胁,然后主动进攻。 办法:妈妈应多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多帮孩子交些好朋友。那段时间我一直在反思,然后就开始行动了。如做了冰淇淋、煮了毛豆、花生,有了水果等都分成几份,带着孩子送到小朋友家,有好吃的也叫到家里一起吃,或拿到别人家吃。礼尚往来,别人也会有好吃的想着我们。 这样关系越走越近,孩子的感觉也越来越好。 变化:不打人了,每次出去,都要去敲人家的门,想见见小朋友。有好吃的分享,还说:他是我的好朋友。 原因2:打是排除的意思。 有时他想按自己的想法做事,可小朋友们总是做些他不喜欢的事情,他想把这个事实排除掉。如:他拿个小碗,用土来做饭。小朋友过来就往他的碗里放土,但他不想这样,因为破坏了他原有的计划和目标。他对小朋友嚷,但人家不听,他嚷了几次,发现不管用,就会动手打人了。他的想法本没有错误,只是不想被打扰。但他的举动是不好的。有时想吃冰棒或做其它一些事情,家长不让做,他也会用打的方式来解决,只是想把家长不让他做事的这个事实排除掉。所以我觉得更多时候,孩子打人是排除的意思。包括大人也一样,乐爸总不听我的,我也会打他。说不过就打吧。反思一下,其实大人和孩子都差不多。 办法:加强用语言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教他用语言来和别人表达思想。如人家往他碗里放土打人这件事,妈妈可以告诉他:“如果你不喜欢人家这么做,你可以直接教他对别人说…不喜欢你往碗里放土,我正在做饭!?”然后告诉他,打人无法解决问题,打人是不好的行为。他就明白了。当然要达到完全用语言表达还需要一个过程,妈妈要耐心等待他心智成长到这个程度。 原因3:家人可能有打人(或以轻打屁股来逗着孩子玩)的行为。孩子会把所以的待遇反加到别人身上。

0—3岁婴幼儿右脑潜能开发的实践研究

0—3岁婴幼儿右脑潜能开发的实践研究 婴幼儿的右脑潜能会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丧失,而0-3岁正是开发宝宝右脑的黄金时期。如果我们及时地采用正确的教育方法及灵活多样的游戏活动来促进宝宝右脑的发育,婴幼儿可能就会具有超强的记忆力、创造力和想象力。最大限度地开发儿童右脑潜能,培养具备高智商、高情商的优秀儿童。全面提升孩子右脑的九大能力:记忆能力、专注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新能力、行为能力、感悟预知能力,是本文主要研究的问题,希望本文的实践研究结果,能够对幼儿教师或者婴幼儿家长在0-3婴幼儿右脑潜能开发方面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 标签:0-3岁;右脑潜能开发 根据美国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的理论,人的智力发展并不仅仅只包含一个方面。它包括至少八种智能,即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认知智能等。在这种理论的影响下,现在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传统的人才定义已经被推翻,现在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往往是具有综合素质及多种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而这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关键期就是0-3岁。中国有句老话“三岁看八十”,就是这一理论在生活中的应用。 右脑的潜能开发就是使用各种适合右脑工作的方法来激活右脑,使右脑的巨大潜能得到发挥。开发右脑中隐藏的丰富想象力、无穷的创造力、高速的右脑记忆能力、快速的理解力、正确的直觉能力。因为,右脑的记忆潜能是左脑的一百万倍,大脑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命初期的右脑开发。右脑一直被誉为“创造之脑”,因为创造活动所需要的想象、直觉和灵感主要是右脑功能的作用。 因此,右脑的潜能开发具有可能性,本论文正是在此理论基础上进行了理论及实践的研究。 一、右脑潜能开发的可行 (一)生理原因 从大脑重量的增长角度来说,3岁以前增长得比较快,3岁以后相对缓慢一些。 0-3岁是人类大脑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右脑潜能开发的关键期。研究人员通过调查发现,婴儿刚出生时大脑占成人大脑(成人1560克)的25%,即390克;10个月婴儿的脑重是成人的50%,即780克;2.5岁幼儿的脑重是成人的75%,即1170克;1岁幼儿的脑重是成人的60%,即936克;7岁孩子的脑重是成人的90%,即1404克。与此同时,脑神经纤维的形成速度在0-3岁时也是快速发展的。此时,是树突生长的关键期,大脑中树突网络结构密集,轴突髓鞘化的速度

各年龄段幼儿的游戏行为

各年龄段幼儿的游戏行为 ●装扮行为 游戏主题游戏情节角色扮演 托班形象玩具的诱导下出 现的短暂的装扮动作 没有角色意识,分不清真和假,模 仿典型动作。 小班形象玩具的诱导下出 现的一系列连贯而有 序的装扮动作,逐渐形 成游戏主题,主题是他 们熟悉的 情节单一。形象玩具 的影响下表现该主 题最典型的游戏情 节。娃娃家烧饭、吃 饭。抱娃娃、喂娃娃。 出现角色意识但并不清晰,真假混 淆,出现对应性角色(妈妈和宝宝、 医生和病人、营业员和顾客) 中大班 脱离形象玩具的诱导, 主动寻找材料来展开 游戏,主题范围逐步扩 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根据生活经验构思 出丰富和复杂的情 节,一个主题有五个 以上的情节展开。 有清晰的角色意识。较好地理解扮 演的角色,逼真地表演角色行为, 在大量的对应性角色的基础上出现 同一性角色(多个医生)和关联性 角色(一人扮演多个角色) ●操作行为(搭建作品) 目的性构建技能作品特点 托小班没有目的,或搭建行为 后根据作品命名; 作品以垒高、延长、堆 积为主要特征 小、中班变搭边想、不断改变搭 建意图; 作品特征为铺平、架 空、围合;结构简单, 单个作品所用材料不多 中、大班先想后搭,但会改变 (技能和材料的限 制); 开始合理地选择材料 的形状、大小、色彩, 注意形状的对称; 单个作品材料数量增多,出现作 品主题,即一个主题中有若干作 品。 大班后期作品搭建意识清晰,会 有目的选择和寻找材 料实现自己的作品构 思。 运用形状和颜色的对 称、间隔等规则追求作 品的形式美。 单个作品的结构特征复杂性明显 增强,不仅出现主题,单个作品 的结构特征的数量逐渐增多(房 子有门、窗、顶、楼梯、烟囱) ●行为的社会性 装扮活动结构游戏 托班平行游戏、互相模仿(教师多提供相同的游戏材料) 小班从平行游戏到合作游戏过渡;对应性的角色表 现简单合作行为(适当减少相同玩具,促使幼 儿合作) 平行游戏 中大班合作,有主题、情节、替代物、角色间的协商 (多给幼儿交往机会) 合作搭建,但有主从关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