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针灸学概论

中医针灸学概论

中医针灸学概论
中医针灸学概论

中医针灸学概论

针灸治疗学是阐述针灸治疗疾病一般规律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基本理论和经络、腧穴、刺炎等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其内容颇为广泛,总体可分为概论、各论及专论三个部分。概论主要阐述针灸治疗作用、针灸治疗原则、针灸辨证论治纲要和针灸配穴处方(包括特走穴的临床应用),各论详细介绍临床各科常见病证的辨证论治的具体方法,专论则介绍子午流注针法、灵龟八法、针刺麻醉和针灸治疗作用的现代研究。

第一节针灸治疗作用

在正常的生理情况下,机体处于经络疏通、气血畅达、脏腑协调、阴阳平衡的状态。而在病理s情况下,则经络里滞、气血不畅、脏腑失调、阴阳失衡。针灸治病就是通过针刺或艾灸脑穴,以疏通经络气血,调节脏腑阴阳,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一疏通经络

疏通经络是针灸治病最主要、最直接的作用。中医理论中“不通则痛”,即指经络闭阻不通而引发的多种病证。经络闭阻不通,气血运行不畅,甚至气滞血瘀,从而引发肢体或脏腑的肿胀、疼痛。气血不能正常运行到相应肢体、脏腑,又会引起肢体的麻木、按软、拘挛或者脏腑功能活动失去平衡。凡此,均应“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以针灸之法疏通经络,《内经》称之为“解结”。如《灵枢·刺节真邪》篇说:“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实虚……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令之不通,视而泻之,此所谓解结也。”解结就是疏通经脉,使脉道通畅,气血畅行。

由于引起经脉不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故《内经》中又针对不同原因,提出了不同的疏通经络的方法,即“针所不为,灸之所直”。《干金方》中说:“凡病皆由血气室滞不得宣通,针以开导之,灸议温暖之。”可见,同样是经络闭阻不通,实热引起者直用针刺,虚寒引起者直行灸疗。对于感受风寒湿邪引起的受患经脉部位酸楚冷痛、痉挛抽痛或跌仆损伤而致的肢体红肿疼痛,针刺可起到祛风除湿、活血化瘀、通经活络而止痛的作用。对于气血不行、经脉失养引起的肢体麻木不仁、酸软无力、瘫痪失用,灸疗可以起到益气养血、温经通络而补虚的作用。

二、扶正祛邪

扶正祛邪是针灸治病的根本法则和手段。《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转归过程,就是正气和邪气相互斗争的过程。疾病的发生,是正气处于相对劣势,邪气处于相对优势。既病之后,机体仍会不断产生相应抗病能力,继续与病邪抗争。若正能胜邪,则邪退病愈;若正不敌邪,则病趋恶化。

针灸治病,不外乎扶正与祛邪两个方面。扶正就是扶助正气,增强抗病能力,正气得复又有利于抗邪。祛邪就是祛除病邪,减轻疾病症状,消除致病因素,病邪得除又减轻对正气的损伤。

针灸治病的过程,就是不断发挥扶正祛邪的作用。凡邪盛正气未衰老(新病),治宜祛邪一为主,邪去五户芬。正虚邪不盛者(久病),治宜扶正为主,正复邪自除。若正已虚而邪未衰,单纯扶正则难免助邪,一味祛邪,又更伤正气,故治宜攻补兼施。若以正虚为主者,扶正为上,”兼以祛邪,或先补后攻。若以邪实为主者,法邪为上,兼以扶正,或先攻后补。

针灸扶正祛邪作用的实现,除了与补泻手法有关外,还与部分腧穴偏补偏泻的性能有关。偏补的航穴如关元、气海、命门、肾俞、膏育,多在扶正时用之。偏泻的脑穴如曲泽、委中、水沟、十宣、十二井穴,

多在祛邪时用之。绝大部分胸穴则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如中脘、内关、三阴交、合谷、太冲、足三里,临床既可用于扶正,又可用于祛邪。

三、调和阴阳

调和阴阳是针灸治病的最终目的。疾病的发生,从根本上说是阴阳的相对平衡遭到了破坏,即阴阳的偏盛偏衰代替了正常的阴阳消长。

《灵枢·根结》篇说:“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怕累问·至真要大论篇他说:“调气之方,必别阴阳。”“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在阴阳一方偏盛,另一方尚未虚损的情况下,应泻其有余,清泻阳热或温散阴寒,以防阳热太盛而耗伤阴液,阴寒太盛而耗损阳气。

而当一方偏盛,另一方也见虚损的情况下,在泻一方有余的同时,当兼顾一方之不足。配合扶正或益其不足。在阴阳偏衰的情况下,应补其不足。阴虚不能制阳,常出现阴虚阳亢的虚热证,治宜滋阴潜阳,即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阳虚不能制阴,常呈现阳虚阴盛的阴寒证,治宜补阳消阴,即所谓“益火之源,以消阴围”。阴阳俱虚则滋阴补阳同施。

阴阳互根,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故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阳得明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阴中求阳即滋阴时兼以补阳,阳中求阴即补阳时兼以滋阴。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说;“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指出针灸调和阴阳的具体方法既可以阴证治阴,阳证治阳,而从阴阳互根的角度考虑,又可以采取阴证治阳,阳证治阴之法。例如,肝阳上亢之头目昏痛,取太溪、照海以滋养肾阴;亡阳出现的肢体逆冷等,灸任脉之气海、关元以阴中求阳。

针灸调和阴阳的作用,与针刺补泻手法密切相关。《灵枢·终始》篇说:“阴盛而阳虚,先补其阳,后泻其阴而和之;阴虚而阳盛,先补其阴,后泻其阳而和之。”例如,阴盛阳虚则可见癫疾、嗜睡,阳盛阴虚则可见狂躁、失眠,针灸临床均可取阴跷脉气所发穴照海和阳跷脉气所发穴申脉治疗。而属阴盛阳虚的癫证、嗜睡宜补申脉,泻照海(补阳泻阴);属阳盛阴虚的狂证、失眠应补照海,泻申脉(补阴泻阳)。

综上所述,针灸的治疗作用,实质上就是对机体的一种良性调节作用,调节经络气血,调节脏腑阴阳。其治疗作用的发挥,与多种主观、客观因素密切相关。除了腧穴的特性、针灸补泻手法以外,还与机体状态(包括禀赋、年龄、性别、心理素质、病变表现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治疗时间、辅助治疗措施等密切相关,其中尤以机体状态最为重要。机体在不同的病理状态下,针灸可以产生不同的治疗作用。如当机体处于虚寒、脱证状态时,针灸可以起到补虚散寒、回阳固脱的作用;当机体处于实热、闭证状态时,针刺可起到清热泻实、开窍启闭的作用。高血压者,针灸可使其降低;低血压者,针灸可使其升高。心动过速者,针灸能使之减慢;心动过缓者,针灸能使之加快。胃肠痉挛而疼痛者,针灸可以消除痉挛,使疼痛缓解;胃肠蠕动弛或下垂者针灸又可使胃肠蠕动增强、胃底生高。凡此种种,均足以说明机体状态这个内在因素在针治疗过程所起的重要作用。

第二节针灸治疗原则

针灸治疗原则是根据八纲的理论,结合疾病的病位、病性,确定的治疗大法。即用针法,还是用灸法,或是针灸并用;用补法,还是用泻法,或是补泻兼施。

针刺和艾灸虽然同属于外治法,但毕竟是两种不同形式的施治方法。不同的施治方法,对机体产生的作用和效果也就不尽相同。例如,天枢穴用针刺的方法可以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适用于治疗胃肠瘀血、痛经、闭经;用艾灸的方法则能够发挥益气止血的作用,适用于治疗胃肠出血、月经过多、

中医针灸学概论

中医针灸学概论 针灸治疗学是阐述针灸治疗疾病一般规律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基本理论和经络、腧穴、刺炎等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其内容颇为广泛,总体可分为概论、各论及专论三个部分。概论主要阐述针灸治疗作用、针灸治疗原则、针灸辨证论治纲要和针灸配穴处方(包括特走穴的临床应用),各论详细介绍临床各科常见病证的辨证论治的具体方法,专论则介绍子午流注针法、灵龟八法、针刺麻醉和针灸治疗作用的现代研究。 第一节针灸治疗作用 在正常的生理情况下,机体处于经络疏通、气血畅达、脏腑协调、阴阳平衡的状态。而在病理s情况下,则经络里滞、气血不畅、脏腑失调、阴阳失衡。针灸治病就是通过针刺或艾灸脑穴,以疏通经络气血,调节脏腑阴阳,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一疏通经络 疏通经络是针灸治病最主要、最直接的作用。中医理论中“不通则痛”,即指经络闭阻不通而引发的多种病证。经络闭阻不通,气血运行不畅,甚至气滞血瘀,从而引发肢体或脏腑的肿胀、疼痛。气血不能正常运行到相应肢体、脏腑,又会引起肢体的麻木、按软、拘挛或者脏腑功能活动失去平衡。凡此,均应“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以针灸之法疏通经络,《内经》称之为“解结”。如《灵枢·刺节真邪》篇说:“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实虚……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令之不通,视而泻之,此所谓解结也。”解结就是疏通经脉,使脉道通畅,气血畅行。 由于引起经脉不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故《内经》中又针对不同原因,提出了不同的疏通经络的方法,即“针所不为,灸之所直”。《干金方》中说:“凡病皆由血气室滞不得宣通,针以开导之,灸议温暖之。”可见,同样是经络闭阻不通,实热引起者直用针刺,虚寒引起者直行灸疗。对于感受风寒湿邪引起的受患经脉部位酸楚冷痛、痉挛抽痛或跌仆损伤而致的肢体红肿疼痛,针刺可起到祛风除湿、活血化瘀、通经活络而止痛的作用。对于气血不行、经脉失养引起的肢体麻木不仁、酸软无力、瘫痪失用,灸疗可以起到益气养血、温经通络而补虚的作用。 二、扶正祛邪 扶正祛邪是针灸治病的根本法则和手段。《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转归过程,就是正气和邪气相互斗争的过程。疾病的发生,是正气处于相对劣势,邪气处于相对优势。既病之后,机体仍会不断产生相应抗病能力,继续与病邪抗争。若正能胜邪,则邪退病愈;若正不敌邪,则病趋恶化。 针灸治病,不外乎扶正与祛邪两个方面。扶正就是扶助正气,增强抗病能力,正气得复又有利于抗邪。祛邪就是祛除病邪,减轻疾病症状,消除致病因素,病邪得除又减轻对正气的损伤。 针灸治病的过程,就是不断发挥扶正祛邪的作用。凡邪盛正气未衰老(新病),治宜祛邪一为主,邪去五户芬。正虚邪不盛者(久病),治宜扶正为主,正复邪自除。若正已虚而邪未衰,单纯扶正则难免助邪,一味祛邪,又更伤正气,故治宜攻补兼施。若以正虚为主者,扶正为上,”兼以祛邪,或先补后攻。若以邪实为主者,法邪为上,兼以扶正,或先攻后补。

针灸学治疗各论笔记整理

第三部分 .3 针灸临床治疗 一、头面躯体痛证 1、头痛 ②阳明经痛:头维印堂阳白阿是穴合谷内庭 ③太阳经痛:天柱后项阿是穴后溪申脉 ④少阳经痛:风池太阳率谷阿是穴外关足临泣 ⑤厥阴经痛:百会四神聪阿是穴太冲内关 记忆要点:局部取穴(根据头痛位置的不同)+阿是穴+远端同名经选穴(例如阳明头痛:手阳明合谷+足阳明内庭) 有明显的规律不需要背诵,理解即可。 2、面痛: 治法:疏通经络,祛风止痛。以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四白、下关、地仓、合谷、内庭,太冲 记忆要点:局部取穴(四白下关地仓)+合谷太冲(开四关,二穴分属于手阳明,足厥阴)+内庭(足阳明荥穴,疏通阳明经气血,这个穴位后面大量的用到,主要就是泄阳明热) 口诀:四下地,冲谷庭(四这个人下地干活,喜欢冲一杯“谷庭”茶) 3、落枕: 主穴:天柱阿是穴外劳宫 记忆要点:天柱阿是穴(局部取穴,疏通颈部气血)+外劳宫(经验穴,又名落枕穴) 口诀:阿!天外飞仙(武侠片里会有的台词) 4、漏肩风: 选经:阿是穴,手三阳经 主穴:肩前肩髃肩髎肩贞阿是穴曲池阳陵泉 记忆要点:肩髃肩髎肩贞(分属于手阳明,少阳,太阳)+肩前(奇穴)局部取穴+曲池,阳陵泉(行气活血止痛,曲池主要有泻热的作用,筋会阳陵泉所以筋脉气血不通经常用到这个穴位) 口诀:四肩是阳曲(四个肩膀上都是阳曲,我们本地的一种酒的名字,阳曲,曲也有酒的意思) 5、腰痛 主穴:阿是穴委中大肠俞肾俞 记忆要点:肾俞(腰为肾之府,肾腧可以益肾壮腰)+大肠腧阿是穴(局部取穴)+委中(腰背委中求) 口诀:委是肾肠(我是肾大肠) 6、痹证:行血膈、痛关肾、着三陵、热大曲 选经:局部穴为主 主穴:阿是穴局部经穴 配穴:行痹:膈俞血海(风邪偏胜,治血先治风,血行风直灭) 痛痹:肾俞腰阳关 着痹:阴陵泉足三里(阴陵泉去湿邪的要穴位后面都有用到) 热痹:大椎曲池(这二个穴位都是泻热的) 7,坐骨神经痛 主穴:足太阳:腰夹脊阿是穴佚边殷门委中承山昆仑 足少阳:腰夹脊阿是穴环跳阳陵泉悬钟丘墟 记忆要点:腰夹脊(治疗腰腿疼痛的要穴)+足太阳足少阳循经取穴(足少阳选穴中筋会阳陵泉,髓会悬钟,原穴丘墟) 8.面瘫 主穴:阳白颧髎颊车地仓翳风合谷 记忆要点:阳白颧髎颊车地仓翳风(局部选穴,面部穴位)+合谷(面口合谷收) 口诀:地风谷,髎阳车(地风谷里面有一辆拉鸟羊的车)

针灸学治疗各论笔记

督脉:阳脉之海 任脉:阴脉之海 冲脉:十二经之海;血海 带脉:约束纵行躯干的诸条经脉 阴维脉:调节六阴经经气 阳维脉:调节六阳经经气 阴阳涩脉:调节肢体运动;司眼睑开合 5、十五络脉:十二经脉、任督二脉、脾之大络。加强表里两经的外部联系,补充十二经脉循行之不足。 任脉的别络名鸠尾,从鸠尾分出后散布于腹部。沟通腹部经气。 督脉的别络名长强,从长强分出,经背部向上散布于头部,左右别走足太阳经。沟通背部经气。 脾之大络名大包,从大包分出后散布于胸胁部。沟通全身经气。 6、十二经别:十二经别从肘膝关节附近的正经别出(离);经过躯干深入体腔,与相关的脏腑联系(入);再浅出于体表上行头项部(出);在头项部,阳经经别合于本经的经脉,阴经经别合于其体表的阳经经脉(合)。 7、十二经筋:起始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骨骼部,走向躯干头面。行于体表,不入内脏。 主要作用:约束骨骼、屈伸关节、维持人体正常运动功能。 足三阳经筋走于足趾,循股外上行结于贲(面);足三阴经筋起于足趾,循股内上行结于阴器(腹);手三阳经筋起于手指,循臑外上行结于角(头);手三阴经筋起于手指,循臑内上行结于贲(胸)。

三、经络的作用 ⑴联系脏腑、沟通内外 ⑵运行气血、营养全身 ⑶抗御病邪、保卫机体 四、腧穴分类: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 手太阴肺经11穴、 手厥阴心包经9穴、 手少阴心经9穴、 手阳明大肠经20穴、 手少阳三焦经23穴、 手太阳小肠经19穴、 足太阴脾经21穴、 足厥阴肝经14穴、 足少阴肾经27穴、 足阳明胃经45穴、 足少阳胆经44穴、 足太阳膀胱67穴。 头部:手足阳明循行于面额、手足少阳循行于头侧、手足太阳循行于面颊、头顶及头后。 躯干:手三阳循行于肩胛部、手三阴从腋下走出、足三阴循行于腹面部、足三阳行于中、阳明行走于前胸腹、太阳行走于后背、少阳行走于侧面。

针灸学基础题库精选文档

针灸学基础题库精选文 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

《针灸学基础》题库 第一章:针灸学基础概论 一、判断题 1、2、3、4、5、6、7、8、9、10、 二、单项选择 1、C2、B3、D4、E5、C6、A7、C 三、双选题 1、AE2、BC 四、多选题 1、ABCE2、ABCDE3、ACD4、ABE5、ABCE6、ABDE 一、判断题(对者打“”,错者打“”) 1、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的石针石针刺的原始工具。() 2、从“针灸”两字的先后顺序可推知,针法的出现早于灸法。() 3、我国针灸传入朝鲜、日本等国的时间是在公元8世纪。()

4、针灸开始传入欧洲的时间是公元16世纪末17世纪初。() 5、《灵枢》较完整地论述了经络腧穴理论、刺灸方法和临床治疗等,对针灸医学作了比较系统的总结。() 6、“足臂十一脉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论述了经络、腧穴等,反映了针灸学的早期面貌。() 7、八会穴是由《内经》首先提出的。() 8、《针灸甲乙经》石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着。() 9、对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是经络学说形成的依据之一。() 10、经络学说的产生是建立在古代医家对人体解剖和生理研究的基础上。 () 二、单项选择1、C2、B3、D4、E5、C6、A7、C 1、 2、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着是() A.《灵枢》 B.《难经》 C.《针灸甲乙经》 D.《针灸大成》 E.《足臂十一脉灸经》 2、最早绘制彩色针灸图的医家是() A.皇甫谧 B.孙思邈 C.王惟一 D.王焘 E.杨继洲

《针灸学》教学大纲

《针灸学》课程教学大纲 (供中医学专业使用) 一、前言 《针灸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学、中医(中医骨伤方向)等本科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其主要内容为经络、腧穴、刺灸法与治疗四个方面。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装在学习巩固本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掌握有关针灸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达到能够运用针灸防治常见疾病的目的。 本课程的教学范围以教材为主,加强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并根据章节内容,分别以实物、模型、图表、实验操作,以及录象、幻灯等教具和设备辅助进行,以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增强教学效果。由于本门课不仅是一门理论课,也是一门涉及临床多学科的实践课,在学习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必须十分注重实践操作和临床见习、实习,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熟练掌握针灸基本技能。 本课程共72学时,主要采取课堂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形式。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绪言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针灸学的定义,明确针灸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学科之一及掌握此学科的重要意义。 2、熟悉针灸发展简史,特别是当代国内外学习、应用的研究针灸的

进展情况。 3、了解本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目的、要求和学习方法。 (二)、教学内容 1、针灸学的定义。 2、针灸学的主要内容,学习目的要求和方法。 3、针灸的起源、发展及历代重要针灸史实。 4、当代国内外针灸发展概况。 (三)、教学形式与方法 课堂讲授。 上篇经络腧穴 经络总论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经络与经络学说的定义。 2、|熟悉经络系统的组成,掌握十二经脉的循环、分面衔接规律和十二经脉流注概况。 3、熟悉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掌握经络学说在临床上的应用。 4、熟悉奇经八脉的分布、作用及特点,了解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的分布特点、作用及意义。 5、了解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6、了解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和四海的部位及意义。 7、了解经络实质的研究进展。

中医考研《针灸学》最完整考点总结七版教材同步完美打印

研究生入学考试《针灸学》考点精要 2014年研究生入学考试《针灸学》考点精要 经络输穴学总结 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到,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 1、经络系统,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和十二别部。 2、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3、十二经脉的命名是由三部分组成:手足、阴阳、脏腑。一阴一阳演化为三阴三阳,以区分阴阳气的盛衰与多少:阴气中太阴最盛,其次为少阴,再次为厥阴;阳气中最盛为阳明,其次为太阳,再次为少阳。 4、十二经脉着,食指;心经与小肠经小指;心包经与三焦经无名指; 胃经与脾经足大趾足小趾; 8、奇经八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阳蹻脉、阴阳维脉。 作用为统率联络经络、调节气血盛衰。 9、任脉督脉冲脉同起于胞中,同出会阴而异行,成为“一源三歧”。 10、十二经别,又称为“别行之正经”。一般从四肢肘膝关节上下的正经分出,分布于胸腹腔和头部其间有“离、合、出、入”的特点——离,即从十二经脉分出;入,即进入胸腹腔;合,即与表里经同行;出,即在头项部出来。手足三阴三阳经别,按阴阳表里关系组成六对,称为“六合”。 11、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各分出一络,再加去躯干前的任脉络、躯干后的督脉络及躯干侧的脾之大络,共十五条,称“十五络脉”。又有孙络、浮络和血络之分。孙络为络脉中最细小的分支,浮络是浮行于浅表部位的络脉,血络则是细小的血管。 12、十二经筋,是与十二经脉相应的筋肉部分,起分布范围大体与十二经脉一致。 13、十二皮部六经皮部名称太阳——关枢;阳明——害蜚;少阳——枢持;太阴——关蛰;少阴——枢懦;厥阴——害肩。 14、《灵枢·经脉》指出:经络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15、经络的作用:沟通华佗夹脊穴、八邪、八风、十宣,四花是胆俞、膈腧四穴。 21、阿是穴,又称不定穴,天应穴。 22、《灵枢·邪客》: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肝有邪,其气留于两腋;脾有邪,其气留于两髀;肾有邪,其气留于两腘。 23、张介宾《类经》:凡病邪久留不移者,必于四肢八膝之间有所结聚,故当于节之会处索而刺之。 24、腧穴的治疗作用有三个特点:临近作用远道作用整体作用。 25、远道作用举例:合谷穴不仅能够治疗上肢病症,而且能治颈部和头面部病症;足三里不仅能治下肢病症,而且能治疗肠胃以及更高部位的疾病。“经络所通,主治所及”。 研究生入学考试《针灸学》考点精要

【精品】考研中医综合针灸学(治疗各论)-试卷1

考研中医综合针灸学(治疗各论)-试卷1 (总分:116.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A】1型题(总题数:29,分数:58.00) 1.“分主一身左右之阴阳”的经脉是 【A】.督脉 【B】.任脉 【C】.阴、阳跷脉(此项为本题参考答案)【D】.阴、阳维脉 本题思路:阴阳跷脉有濡养眼目、司眼睑之开合和下肢运动的功能。古人还有阴阳跷脉“分主一身左右之阴阳”之说。 2.循行特点为“离、合、出、入”的是 【A】.十二经脉

【B】.奇经八脉 【C】.十二经别(此项为本题参考答案) 【D】.十五别络 本题思路:十二经别的循行,都是从十二经脉的四肢部分多为肘、膝以上别出称为“离”,走人体腔脏腑深部称为“人”,然后浅出体表称为“出”而上头面;阴经的经别合人阳经的经别而分别注入六阳经脉称为“合”。 3.下列哪项不是十二经别的生理功能 【A】.加强了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在体内的联系 【B】.加强了体表与体内、四肢与躯干的向心性联系【C】.加强了十二经脉对四肢的联系(此项为本题参考答案) 【D】.加强了足三阴、足三阳经脉与心脏的联系 本题思路:十二经别生理功能:(1)加强了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在体内的联系。(2)加强了体表与

体内、四肢与躯干的向心性联系。(3)加强了十二经脉对头面的联系。(4)扩大了十二经脉的主治范围。(5)加强了足三阴、足三阳经脉与心脏的联系。 4.与脏腑无直接络属、相互无表里关系的是 【A】.十二经脉 【B】.奇经八脉(此项为本题参考答案) 【C】.十二经别 【D】.十五别络 本题思路:奇经八脉的分布不像十二经脉那样规则,同脏腑没有直接的相互络属,相互之间也没有表里关系,与十二正经不同,故称“奇经”。 5.起于四肢肘膝以上部位的是 【A】.十二经脉 【B】.奇经八脉 【C】.十二经别(此项为本题参考答案)

《针灸学》练习题

针灸学习题集 第一章:针灸学基础概论 一、判断题(对者打“ ”,错者打“ ”) 1、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的石针石针刺的原始工具。() 2、从“针灸”两字的先后顺序可推知,针法的出现早于灸法。() 3、我国针灸传入朝鲜、日本等国的时间是在公元8世纪。() 4、针灸开始传入欧洲的时间是公元16世纪末17世纪初。() 5、《灵枢》较完整地论述了经络腧穴理论、刺灸方法和临床治疗等,对针灸医学作了比较系统的总结。() 6、“足臂十一脉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论述了经络、腧穴等,反映了针灸学的早期面貌。() 7、八会穴是由《内经》首先提出的。() 8、《针灸甲乙经》石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 9、对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是经络学说形成的依据之一。() 10、经络学说的产生是建立在古代医家对人体解剖和生理研究的基础上。() 二、单项选择 1、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是() A.《灵枢》 B.《难经》 C.《针灸甲乙经》 D.《针灸大成》 E.《足臂十一脉灸经》 2、最早绘制彩色针灸图的医家是() A.皇甫谧 B.孙思邈 C.王惟一 D.王焘 E.杨继洲 3、针灸铜人的设计者是() A.孙思邈 B.杨继洲 C.王执中 D.王惟一 E.滑伯仁 4、《针灸甲乙经》发展确定了多少个腧穴() A.345 B.453 C. 354 D. 361 E.349 5、在家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的基础上,汇集历代诸家学说和实践经验总结而成的针灸专著是() A.《医宗金鉴·刺灸心法》 B.《针灸甲乙经》 C.《针灸大成》 D.《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E.《针灸逢源》 6、最早提出总结十四经脉的著作是() A.《十四经发挥》 B.《黄帝内经》 C.《针灸甲乙经》 D.《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E.《针灸逢源》 7、反映经络学说早期面貌的著作是() A.《黄帝内经》 B.《难经》 C.《帛书》 D.《灵枢》 E.《甲乙经》 三、双项选择 1、反映针灸学核心理论经络学说的早期面貌的著作是() A.《足臂十一脉灸经》 B.《灵枢》 C.《素问》 D.《难经》 E.《阴阳十一脉灸经》 2、北宋著名针灸学家王惟一对针灸学的主要贡献是() A.首次绘制彩色针灸挂图 B.设计制作两具针灸铜人 C.编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D.著《十四经发挥》

针灸学考试题库word精品

针灸学基础》题库 第一章:针灸学基础概论 一、判断题(对者打“ ”,错者打“ ”) 1、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的石针石针刺的原始工具。() 2、从“针灸”两字的先后顺序可推知,针法的出现早于灸法。() 3、我国针灸传入朝鲜、日本等国的时间是在公元8 世纪。() 4、针灸开始传入欧洲的时间是公元16 世纪末17 世纪初。() 5、《灵枢》较完整地论述了经络腧穴理论、刺灸方法和临床治疗等,对针灸医学作了比较系统的总结。() 6、“足臂十一脉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 论述了经络、腧穴等,反映了针灸学的早期面貌。() 7、八会穴是由《内经》首先提出的。() 8、《针灸甲乙经》石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 9、对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是经络学说形成的依据之一。() 10、经络学说的产生是建立在古代医家对人体解剖和生理研究的基础上。() 二、单项选择 1、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是() A. 《灵枢》 B.《难经》 C.《针灸甲乙经》 D.《针灸大成》 E.《足臂^一脉灸经》 2、最早绘制彩色针灸图的医家是() A. 皇甫谧 B.孙思邈 C.王惟一 D.王焘 E.杨继洲 3、针灸铜人的设计者是() A. 孙思邈 B.杨继洲 C.王执中 D.王惟一 E.滑伯仁 4、《针灸甲乙经》发展确定了多少个腧穴() A. 345 B.453 C. 354 D. 361 E.349 5、在家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的基础上,汇集历代诸家学说和实践经验总结而成的针灸 卄茁B / \ 专著是() A.《医宗金鉴?刺灸心法》 B.《针灸甲乙经》 C.《针灸大成》 D.《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E.《针灸逢源》 6、最早提出总结十四经脉的著作是() A.《十四经发挥》 B.《黄帝内经》 C.《针灸甲乙经》 D.《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E.《针灸逢源》 7、反映经络学说早期面貌的著作是() A.《黄帝内经》 B.《难经》 C.《帛书》 D.《灵枢》 E.《甲乙经》 三、双项选择 1、反映针灸学核心理论经络学说的早期面貌的著作是() A.《足臂^一脉灸经》 B.《灵枢》 C.《素问》 D.《难经》 E.《阴阳^一脉灸经》 2、北宋著名针灸学家王惟一对针灸学的主要贡献是() A. 首次绘制彩色针灸挂图 B. 设计制作两具针灸铜人 C. 编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D. 著《十四经发挥》 E. 创用阿是穴和指寸法 四、多项选择 1、针灸疗法的优点主要是() A.疗效明显B?操作方便C.经济安全D.易于接受E?适应证广

针灸治疗学 各论(完整资料).doc

此文档下载后即可编辑 第二篇各论 第一部分内科疾病 一、神经内科疾病 (一)痹症:病因病机、治则、处方【病因病机】 1.病因:内因—正气不足外因—风寒湿热 2.病机:气血痹阻不通,筋脉关节失于濡养 【分类】 1.行痹(风痹):疼痛游走,痛无定处 2.痛痹(寒痹):疼痛剧烈,痛有定处,遇寒痛增,得热则减 3.热痹: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触,关节活动不利。 3.着痹(湿痹):肢体关节酸痛,重着不移,或有肿胀,肌肤麻木不仁。 【临床表现】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风湿性关节炎:急性期常有发热、游走 性、不对称性关节红、 肿、疼痛,特别是膝、 肘、腕、踝关节 类风湿性关节炎:常累及手足小关节, 以关节肿痛、活动受限、 “晨僵”为特点。 骨性关节炎:关节软骨退行性变及关节 韧带附着处骨质增生 为特点。 【治则】通经活络止痛,行痹+活血祛风; 痛痹+温经散寒; 着痹+除湿化 浊;热痹+清热消肿【处方】局部取穴,并根据部位循经选 穴(二)股外侧皮神经炎 【临床表现】在大腿前外侧皮肤感觉异 常及疼痛,局部痛觉和 触 减退,无肌肉萎缩,无膝反射改变。 【治则】疏经通络、行气活血,针刺为 主(寒湿引起者加灸), 泻 法或平补平泻 【处方】以股外侧局部和足少阳胆经腧 穴为主 【组成】风市、环跳、伏兔、血海、阿 是穴 【方义】风市、环跳——疏通少阳经气 伏兔、血海——通行气血 阿是穴——疏通局部经络,活 血化瘀 (三)腰痛:相关经脉、病机、主方及方义【相关经脉】足太阳膀胱经、督脉、带 脉、肾经 【病机】腰脊部经脉、经筋、络脉的不 通和失荣 【分类】寒湿腰痛、瘀血腰痛、肾虚腰 痛 【临床表现】腰部疼痛 【治则】寒湿腰痛——温经散寒,针灸 并用,补法 瘀血腰痛——活血化瘀,针灸 并用,补法 肾虚腰痛——益肾壮腰,针灸 并用,泻法 【处方】以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腧穴为 主

针灸学七章全含针灸治疗各论(参考文档)

针灸学 绪论 1.针灸学: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针刺技术和治疗方法,探讨针灸防治疾 病规律,阐明针灸作用机理的一门学科。 2.最早的针刺工具:砭石 3.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反映出了经络学说的雏形。 4.《黄帝内经》是对战国以前针灸学术的一次大总结,创立了针灸理论体系。 5.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除《灵枢》外首推《针灸甲乙经》,是继《内经》后对针灸学术的又一次大的总结。 6.杨继洲编撰的《针灸大成》是继《内经》、《针灸甲乙经》之后对针灸学术的第三次大总结。 7.《备急千金要方》中绘制了五色“明堂三人图”,成为历史上最早的彩色经络腧穴图,发现并 取用阿是穴,还创用指寸法取穴定位。 8.北宋时期针灸学家王惟一撰成《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第一章经络总论 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通路,包括经脉和络脉。 经络系统:是由经脉与络脉相互联系、彼此衔接而构成的体系。 第一节经络系统的组成 十二经脉 经脉十二经别 十二经筋 1.经络系统十二皮部 十五络脉 络脉孙络 浮络 十二经脉:系指十二脏腑所属的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为“正经”。 三要素:十二经脉由手足、阴阳、脏腑。 2.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1)十二经脉左右对称的分布在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 (2)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上肢内侧为手三阴经,下肢内侧为足三阴经。 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上肢外侧为手三阳经,下肢外侧为足三阳经。

(3)手足阳明经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手足阴经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4)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上8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上8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任脉肾经胃经脾经肾经膀胱经 腹部背部 3.经脉的属络表里关系:阴经主里,属脏络腑,阳经主外,属腑络脏。 4.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 经脉名称属络的脏腑联络的器官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属肺,络大肠,胃上口喉咙 手阳明大肠经属大肠,络肺下齿,口,鼻 足阳明胃经属胃,络脾鼻,上齿,口唇,喉咙足太阴脾经属脾,络胃,注心中挟咽,连舌本,散舌下手少阴心经属心,络小肠,上肺挟咽,系目系 手太阳小肠经属小肠,络心,抵胃咽,目内、外眦,耳,鼻足太阳膀胱经属膀胱,络肾络脑,目内眦,耳上角足少阴肾经属肾,络膀胱,上贯肝,入肺中,络心循喉咙,挟舌本 手厥阴心包经属心包,络三焦 手少阳三焦经属三焦,络心包耳后、上、中,目锐眦足少阳胆经属胆,络肝目锐眦,耳后、中、前足厥阴肝经属肝,络胆,胃,肺阴器,目系,环唇内5.经脉的循行走向 食指端鼻旁足大趾内端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 心中↓交接 足小趾端目内眦↓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阴心经 胸中↓交换 ↓无名指端目外眦足大趾外端

针灸学基础题库汇总

《针灸学基础》题库 第一章:针灸学基础概论 一、判断题(对者打“ ”,错者打“ ”) 1、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的石针石针刺的原始工具。() 2、从“针灸”两字的先后顺序可推知,针法的出现早于灸法。() 3、我国针灸传入朝鲜、日本等国的时间是在公元8世纪。() 4、针灸开始传入欧洲的时间是公元16世纪末17世纪初。() 5、《灵枢》较完整地论述了经络腧穴理论、刺灸方法和临床治疗等,对针灸医学作了比较系统的总结。() 6、“足臂十一脉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论述了经络、腧穴等,反映了针灸学的早期面貌。() 7、八会穴是由《内经》首先提出的。() 8、《针灸甲乙经》石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 9、对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是经络学说形成的依据之一。() 10、经络学说的产生是建立在古代医家对人体解剖和生理研究的基础上。() 二、单项选择 1、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是() A.《灵枢》 B.《难经》 C.《针灸甲乙经》 D.《针灸大成》 E.《足臂十一脉灸经》 2、最早绘制彩色针灸图的医家是() A.皇甫谧 B.孙思邈 C.王惟一 D.王焘 E.杨继洲 3、针灸铜人的设计者是() A.孙思邈 B.杨继洲 C.王执中 D.王惟一 E.滑伯仁 4、《针灸甲乙经》发展确定了多少个腧穴() A.345 B.453 C. 354 D. 361 E.349 5、在家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的基础上,汇集历代诸家学说和实践经验总结而成的针灸专著是() A.《医宗金鉴·刺灸心法》 B.《针灸甲乙经》 C.《针灸大成》 D.《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E.《针灸逢源》 6、最早提出总结十四经脉的著作是() A.《十四经发挥》 B.《黄帝内经》 C.《针灸甲乙经》 D.《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E.《针灸逢源》 7、反映经络学说早期面貌的著作是() A.《黄帝内经》 B.《难经》 C.《帛书》 D.《灵枢》 E.《甲乙经》 三、双项选择 1、反映针灸学核心理论经络学说的早期面貌的著作是() A.《足臂十一脉灸经》 B.《灵枢》 C.《素问》 D.《难经》 E.《阴阳十一脉灸经》 2、北宋著名针灸学家王惟一对针灸学的主要贡献是() A.首次绘制彩色针灸挂图 B.设计制作两具针灸铜人 C.编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D.著《十四经发挥》 E.创用阿是穴和指寸法 四、多项选择 1、针灸疗法的优点主要是() A.疗效明显 B.操作方便 C.经济安全 D.易于接受 E.适应证广 2、在针具发展变化过程中曾使用过() A.骨针 B.石针 C.铁针 D.金银针 E.青铜针 3、孙思邈对针灸学的贡献主要有() A.绘制“明堂三人图” B.设计制作针灸铜人 C.提出阿是穴 D.创用指寸法 E.提出十四经概念 4、皇甫谧著《甲乙经》主要参考了下列哪些书籍() A.《素问》 B.《灵枢》 C.《难经》 D.《伤寒论》 E.《明堂孔穴针灸治要》 5、明代主要针灸著作有() A.《针灸大全》 B.《针灸问对》 C.《针灸聚英》 D.《针灸逢源》 E.《神应经》 6、唐太医署负责掌管医药教育,内设针灸医学专业,其中有:() A.针博士一人 B. 针助教一人 C.针讲师十人 D.针工二十人 E.针生二十人 五、简述 1、针灸治病的特点是什么? 2、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专书是什么? 3、我国现存最早的经脉专著是什么? 4、简述我国针灸医学史上的三次大总结。 六、论述 1、试述针灸的起源。 2、我国历代具有代表性的针灸著作有哪些? 第二章经络腧穴学总论 第1~2节经络系统概论 一、名词解释

考研中医综合针灸学(治疗各论)模拟试卷4

考研中医综合针灸学(治疗各论)模拟试卷4 (总分:52.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A1型题(总题数:11,分数:22.00) 1.治疗上颌部面痛的主穴是 A.攒竹、阳白、鱼腰、丝竹空、外关 B.四白、颧髎、迎香、下关、合谷√ C.夹承浆、翳风、颊车、大迎、内庭 D.四白、颧髎、丝竹、空外关 治疗上颌部面痛的主穴是四白、颧髎、迎香、下关、合谷。 2.治疗漏肩风兼有气滞血瘀者。可配穴为 A.合谷、条口 B.合谷、风池 C.足三里、气海 D.内关、合谷√ 漏肩风兼有气滞血瘀者,加内关、合谷。 3.治疗坐骨神经痛应选取的主穴为 A.大肠俞、腰夹脊、环跳、委中、阳陵泉、悬钟、丘墟√ B.阿是穴、大肠俞、委中 C.髀关、伏兔、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腰部夹脊穴 D.大肠俞、腰夹脊、环跳、阳陵泉、三阴交、腰部夹 治疗坐骨神经痛应选取的主穴为:大肠俞、腰夹脊、环跳、委中、阳陵泉、悬钟、丘墟。 4.内伤咳嗽可选择的主穴为 A.列缺、合谷、肺俞、天突、中府 B.中府、太渊、三阴交、肺俞√ C.列缺、合谷、三阴交、肺俞 D.天突、太渊、肺俞、中府 内伤咳嗽的主穴为:天突、太渊、三阴交、肺俞。 5.中风中脏腑的选穴一般以哪条经脉的穴位为主 A.厥阴、督脉及足太阴经穴为主 B.手足阳明经穴和夹脊穴为主 C.手厥阴经及督脉穴为主√ D.手足阳明经和手足太阳经穴为主 中风中脏腑的选穴以手厥阴经及督脉穴为主。 6.治疗呕吐的选穴一般以哪条经脉的穴位为主 A.手厥阴、足阳明经穴及相应募穴为主√ B.足阳明、足厥阴经及任脉穴为主 C.足阳明、手少阳经穴为主 D.足阳明、足厥阴及相应募穴为主 治疗呕吐的选穴一般以手厥阴、足阳明经穴及相应募穴为主。 7.痛经实证的主穴为 A.三阴交、中极、次髂√ B.三阴交、足三里、气海 C.关元、三阴交、血海、气海 D.气海、三阴交、归来、血海 痛经实证的主穴为三阴交、中极、次髎;虚证的主穴为三阴交、足三里、气海。需要熟记,无论虚实主穴三阴交必用,次髂为经验穴。 8.治疗阴挺的主穴为

兽医针灸学总论

兽医针灸学书cie nee of Veteri nary Acupun cture and Moxibustion 是研究运用针灸技术防治动物病证的一门临床学科, 是中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针灸:在中兽医理论指导下,按照辨证论治和补虚泻实的原则,通过针具物理刺激 穴位促使经络通畅、气血调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病证的目的。 针术:运用各种不同类型的针具刺入动物机体一定的穴位,通过机械刺激来防治疾病的技术; 灸术 :是应用点燃的艾绒或其他温热物体对畜体的一定穴位或患部进行薰灼或熨烙来防治疾病的技术,包括艾灸、温熨 和烧烙。 针灸疗法特点:|①治疗范围广泛。②针具简单、携带方便。③操作简便、疗效迅速。④应用安全、易学易用。⑤ 费用低廉、经济合算。 针术分类:①按针刺时出血 /不出血,分血针术/白针术;②按针刺前针具是否加热,分火 针术/冷针术;③按针刺后导入的物质,分气针术 / 水针术/埋植术等;④按针具名称,分毫针术 /宽针术/三棱针术/夹气针术/穿黄针术等。 仪器针灸:电针机、特定 电磁波谱治疗仪(TDP )、磁疗机、激光针灸仪、微波针灸仪等。其中电针术、磁针术、微波针术用于针术; TDP 用 于灸术;激光针术、激光灸术两者兼而用之。 针具: 白针用具:①毫针:不锈钢或合金制成,针尖圆锐,针体细长。②圆利针:不锈钢制,针尖呈三棱状,较 锋利,针体较粗。 血针用具:①宽针:针头部如矛状,针刃锋利。②三棱针:针头部呈三棱锥状,针体部为圆柱状。 针:眉刀针形似眉毛。 火针用具:针尖圆锐,针体光滑、比圆利针粗。针柄有盘龙式、螺旋式、双翅式、拐子式多种,也有另加木柄、电 木柄的,以盘龙式、针柄夹垫石棉类隔热物质为多。 巧治针具:①穿黄针:与大宽针相似,但针尾部有一小孔。②夹气针:用竹或合金制成,长而扁平。③三弯针: 又名开天针,针尖锐利,距尖端 5伽处呈直角双折弯。④玉堂钩:尖部弯成直径约 1 cm 的半圆形。⑤姜牙钩:针 尖部半圆形,钩尖圆锐。⑥抽筋钩:针尖部弯度小于姜牙钩,钩尖圆而钝,比姜牙钩粗。⑦骨眼钩:钩弯小,钩尖 细而锐。⑧宿水管:形似毛笔帽,尖端密封,扁圆而钝,粗端管口有一唇形缘,管壁有 8?10个小圆孔。 持针器:①针锤:木制,长约35 cm,锤头呈椭圆形,中心钻有一横向洞道, 用以插针。②针杖:木制,长约24 cm, 棒一端约7 cm 处锯去一半,沿纵轴中心挖一针沟。③射针器:结构与手枪相似,将针具固定在枪头上,对准穴位, 扣动扳机,针即被刺入穴位。 灸具: 艾灸用具:①艾炷:呈圆锥形,一般为大枣大、枣核大、黄豆大等。②艾卷:用陈久的艾绒摊在棉皮纸上 卷成。 温熨用具:有软烧棒,麻袋,毛刷等。 烧烙用具:烙铁:头部形状有刀形、方块形、圆柱形、锥形、球形等多种。刀形又有尖头、方头之分,长约 cm 。柄长约40 cm,有木质把手。 其他用具:①火罐:竹、陶瓷、玻璃等制成,呈圆筒形或半球形,也可以用大 口罐头瓶代替。②刮痧器:铁板制成,形如刮毛刀但钝得多。也可用旧锄头代替。 ① 电针治疗机:半导体低频调制脉冲式电针机应用较多,具有波型多样、输出量及频率 可调、 刺激作用较强、对组织无损伤等特点。 ②激光针灸仪:常用氦氖激光器和二氧化碳激光器。 ③微波针灸仪:扁鹊-A 型微波针灸仪,是利用半导体电子管产生微波,通过导线与毫针相连。 ④磁疗机: 有特定电磁波谱治疗机(TDP )、旋磁疗机、电动磁按摩器、磁电复合式机等。 TDP 有落地式、移动式、台式和手摆 式。 ① 按针法分:1.白针穴位:针刺后不出血、且多具有针感反3.眉刀针和痧刀 10 现代针灸仪器: 兽医针灸穴位:针灸穴位,是针灸治疗动物疾病的刺激点。穴位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和聚集于体表的特定部位。 研究证实穴位多分布在动物体表的肌肉、血管、淋巴管和神经末梢等处。 穴位有其特定的解剖位置,呈现出特 定的生物物理现象。通过经络的联系,可以反映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并可接受外界的各种刺激并将其 传至体内,以调整内部功能。 ①按体表形象:1.按天象:天门、太阳、 穴位命名: 3.水流形象:后海、三江、分水、汗沟、曲池、涌泉。 姜 牙、莲花。6.建筑形象:肾堂、三台、仰瓦。 ②按解剖位置:骨眼、眼脉、鼻俞、鬐甲、膊尖、弓子、 ③按脏腑名称:肝俞、心俞、脾俞、肺俞、肾俞等。 黄、苏气、断血、安肾、挺耳、展翅、立地。 七星、风门、云门。 2.山谷形象:巴山、山根、 4.动物形象:龙会、虎门、雁翅、伏兔、鹿节。 膝眼、大胯、小胯、蹄头、尾根、尾尖、嗉囊。 ④治疗作用:睛明、通关、开关、顺气、锁口、 ⑤会意:掠草、承浆、抢风、百会、命门、阳关。 阳陵、昆仑。 5.植物形象: 锁喉、穿

针灸学速记歌诀

考研针灸学速记歌诀 第一部分经络总论 详见中医基础部分的论述(十二经脉气血流注顺序,肺大胃脾心小肠,胱肾包焦胆肝藏)即,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 第二部分腧穴总论 腧穴的概念,分类,治疗作用,主治规律,定位方法(骨度分寸法) 第三部分治疗总论 一.针灸治疗原则的含义及应用举例 1.补虚泻实(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实则泻之菀陈则除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2.清热温寒(热则疾之。寒则留之。) 3.治病求本(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同治。) 4.三因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 二、针灸的治疗作用(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 三、处方选穴规律 1、近部选穴 2、远部选穴 3、辨证对症选穴 四、常用配穴方法 1、按经配穴法(本经配穴法,表里经配穴法,同名经配穴法) 2、按部位配穴法(上下配穴法,前后配穴法,左右配穴法) 徐氏《针灸大全》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 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五、特定穴 (一)五输穴 1、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5个特定腧穴(井荥输经合)简称“五输”。 2、阴井木,阳井金(阴井荥输经合木火土金水,阳井荥输经合金水木火土) 3、《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井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荥输治外经,合治内府. 井穴急救,荥穴热病,输穴肢节酸痛五脏病,井穴气喘咳嗽,合穴六腑病。 五输穴歌 井荥输经合五穴,系由肢端向肘膝, 按其脉气小到大,第一所出为井穴, 二溜为荥三注输,所行为经入为合。 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手太阴肺经】

针灸治疗学 各论

第二篇各论 第一部分内科疾病 一、神经内科疾病 (一)痹症:病因病机、治则、处方 【病因病机】 1.病因:内因—正气不足外因—风寒湿热 2.病机:气血痹阻不通,筋脉关节失于濡养 【分类】 1.行痹(风痹):疼痛游走,痛无定处 2.痛痹(寒痹):疼痛剧烈,痛有定处,遇寒痛增,得热则减 3.热痹: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触,关节活动不利。3.着痹(湿痹):肢体关节酸痛,重着不移,或有肿胀,肌肤麻木不仁。 【临床表现】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 风湿性关节炎:急性期常有发热、游走性、不对称性关节红、肿、疼痛,特别是膝、肘、腕、踝关节 类风湿性关节炎:常累及手足小关节,以关节肿痛、活动受限、“晨 僵”为特点。 骨性关节炎:关节软骨退行性变及关节韧带附着处骨质增生为特 点。 【治则】通经活络止痛,行痹+活血祛风;痛痹+温经散寒; 着痹+除湿化浊;热痹+清热消肿 【处方】局部取穴,并根据部位循经选穴 (二)股外侧皮神经炎 【临床表现】在大腿前外侧皮肤感觉异常及疼痛,局部痛觉和触减退,无肌肉萎缩,无膝反射改变。 【治则】疏经通络、行气活血,针刺为主(寒湿引起者加灸),泻法或平补平泻 【处方】以股外侧局部和足少阳胆经腧穴为主 【组成】风市、环跳、伏兔、血海、阿是穴 【方义】风市、环跳——疏通少阳经气 伏兔、血海——通行气血 阿是穴——疏通局部经络,活血化瘀 (三)腰痛:相关经脉、病机、主方及方义 【相关经脉】足太阳膀胱经、督脉、带脉、肾经 【病机】腰脊部经脉、经筋、络脉的不通和失荣 【分类】寒湿腰痛、瘀血腰痛、肾虚腰痛 【临床表现】腰部疼痛 【治则】寒湿腰痛——温经散寒,针灸并用,补法 瘀血腰痛——活血化瘀,针灸并用,补法 肾虚腰痛——益肾壮腰,针灸并用,泻法 【处方】以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腧穴为主 【组成】委中、肾俞、大肠俞、脊中、腰阳关、阿是穴【方义】委中—疏调腰背部经脉之气 肾俞—壮腰益肾 大肠俞、脊中、腰阳关、阿是穴—疏通局部经脉、络脉及 经筋之气血,通经止痛 (四)坐骨神经痛:临床分类、治则、取穴特点 【分类】根性坐骨神经痛、干性坐骨神经痛 【临床表现】腰部、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及足外侧出现放射性、电击性、烧灼性疼痛为主症。 【治则】通经活络、疏筋止痛,针灸并用,泻法 【处方】以足太阳、足少阳经腧穴为主 【组成】 1.足太阳经型:环跳、阳陵泉、秩边、承扶、殷门、委中、承山、昆仑 2.足少阳经型:环跳、阳陵泉风市、膝阳关、阳辅、悬钟、足临泣【方义】环跳—两经交会穴,一穴通两经 阳陵泉—筋会,可疏筋通络止痛 (五)痿证:辩证、治则、处方 【临床表现】肢体软弱无力、筋脉弛缓,甚则瘫痪或肌肉萎缩【辩证】 1. 肺热伤津:发热多汗,热退后突然出现肢体软弱无力,心烦口渴,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脉细数 2.湿热浸淫:肢体逐渐痿软无力,下肢为重,微肿而麻木不仁,或足胫热感,小便赤涩,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3.脾胃虚弱:肢体痿软无力日久,食少纳呆腹胀便溏,面浮而不华,神疲乏力,舌淡或有齿印、苔腻,脉细无力 4.肝肾亏虚:起病缓慢,下肢痿软无力腰脊酸软,不能久立,或伴眩晕耳鸣,甚至步履全废,腿胫肌肉萎缩严重,舌红、少苔,脉沉细。 【治则】 肺热伤津、湿热侵淫——清热祛邪、通行气血,只针不灸,泻法脾胃虚弱、肝肾亏虚——补益气血、濡养筋脉,针灸并用,补法【处方】以手阳明、足阳明经穴和夹脊穴为主 【组成】 上肢: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外关、颈及胸夹脊 下肢:髀关、伏兔、足三里、丰隆、风市、阳陵泉、三阴交、腰夹脊 【方义】阳明经多气多血,主润宗筋——疏通经络,调理气血, “治痿独取阳明” 外关、风市——属于手、足少阳,辅助阳明通行气血 阳陵泉——筋会,通调筋脉 三阴交——健脾、补肝、益肾,以达强筋、壮骨、起痿 (六)末梢神经炎 【临床表现】感觉障碍、运动障碍、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针灸学教学大纲

《针灸学》教学大纲 前言 本大纲供五、七、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使用。 课程性质:针灸学属于中医学范畴,是中西医结合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课程任务:为贯彻执行党和政府的中医政策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的“中西医并重”的指示精神,加强对针灸学的学习,为人民培养中西医两套本领兼备的医生,以适应新世纪人类健康需求。 教学目的:使学生通过《针灸学》的学习,进一步了解经络和腧穴理论,掌握一定的针灸操作技能,并能初步运用针灸方法防止常见病,为中西医结合工作打下基础。 关于教课内容和进度,讲课教师可根据大纲精神,对针灸基础理论、方法、治则和重点病症,深入浅出,讲深讲透,从而引发学生的兴趣。重点掌握经络循行路线、取穴方法、针灸方法、常用穴位和常见病的治疗。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模型、挂图、多媒体、投影仪等教具,使抽象理论形象化,以加深学生的理解,提高教学质量。 护理系或其它专业的《针灸学》教学,可根据学时数参照使用本大纲。 第一节经络 目的要求: 了解经络的命名和脏腑属络关系,经别、别络、经筋、皮部分布,经络的阐释病理、指导诊断、治疗预防作用;熟悉经络的含义;掌握十二经脉的流注顺序、奇经八脉的概念、经络的生理功能;重点掌握经络学说的主要内容、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规律、走向和交接规律; 教学内容:经络学说概论、经络的分布及作用。 学时分配:1学时 第二节腧穴 目的要求: 了解特定穴的意义、常用骨度分寸;熟悉腧穴的主治规律、解剖标志取穴法、骨度分寸定位法;掌握手指同身寸取穴法;重点掌握腧穴的基本概念、分类; 教学内容: 腧穴的概念、分类、主治、定位。 腧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考研中医综合针灸学(治疗各论)-试卷2

考研中医综合针灸学(治疗各论)-试卷2 (总分:130.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A1型题(总题数:31,分数:62.00) 1.手太阴肺经和阳明大肠经交于 (分数:2.00) A.食指√ B.足小趾 C.小指 D.足大趾 2.手厥阴心包经与少阳三焦经交于 (分数:2.00) A.食指 B.无名指√ C.小指 D.足大趾 解析: 3.手少阴心经与太阳小肠经交于 (分数:2.00) A.食指 B.无名指 C.小指√ D.足大趾 解析: 4.足阳明胃经循行于 (分数:2.00) A.上肢后缘 B.下肢后缘 C.下肢中线 D.下肢前缘√ 解析: 5.少阳胆经循行于 (分数:2.00) A.上肢后缘 B.下肢后缘 C.下肢中线√ D.下肢前缘 解析: 6.太阳膀胱经循行于 (分数:2.00) A.上肢后缘 B.下肢后缘√ C.下肢中线 D.下肢前缘 解析:

7.奇经八脉中,调节阳经之气血,反映脑、髓、肾的机能的是 (分数:2.00) A.冲脉 B.任脉 C.督脉√ D.带脉 8.奇经八脉中,被称为“血海”的是 (分数:2.00) A.冲脉√ B.任脉 C.督脉 D.带脉 解析: 9.奇经八脉中,交于目内眦、主左右之阴阳、司眼睑开合、司下肢运动的是(分数:2.00) A.冲脉 B.任脉 C.阴、阳跷脉√ D.阴、阳维脉 解析: 10.经八脉中,联络全身的阴阳经络的是 (分数:2.00) A.冲脉 B.任脉 C.阴、阳跷脉 D.阴、阳维脉√ 解析: 11.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在头面部相交于 (分数:2.00) A.鼻翼旁√ B.目内眦 C.目外眦 D.人中穴 12.手太阳小肠经和足太阳膀胱经在头面部相交于 (分数:2.00) A.鼻翼旁 B.目内眦√ C.目外眦 D.人中穴 解析: 13.“入上齿中”的经络是 (分数:2.00) A.手阳明大肠经 B.足阳明胃经√ C.手太阳小肠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