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练习测验题库

二、判断正误(41道)

三、名词解释(41道)

四、简答题(63道)

五、设计分析题(6道)

(共210道)-59=151-41=110

二、判断题

1.教育技术研究的对象是教育过程与研究方法。 x

2.广义的选题不仅指选择具体的研究课题,还包括选择研究方法。 x

3.选题的四项原则是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需要性原则指明了根本方向,创

造性原则反映了研究的本质特征,科学性原则体现了研究的内在根据,可行性原则说明了研究的现实条件,只有全面、综合地运用这些原则,才能正确的选择好研究课题。 v

4.一般而言,百科全书属于二次文献x

5.用同一思维研究工具在前后相隔较短的时间内测量了某一年龄的儿童两次,

结果发现两次测量的结果不一致。第一次表明被试儿童未达到逻辑思维水平,第二次却发现达到了。这一例子说明该思维研究工具的信度比较低。v

6.信度是效度的基础,效度是信度的目的。由于研究的高效度必然以研究的高

信度为前提,因此,可以说信度是评价研究设计与结果的最根本的标准。x 7.某份关于“中小学教师现代教育媒体应用现状”的问卷中有这样一个问题:

“您在教学中经常使用现代教学媒体吗?”这个问题属于事实性问题v

8.取样设计的目的在于期望从样本推断总体,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要保证

前者具有代表性,而保证样本具有较好的代表性的基本方法科学方法。x 9.作为科学观察的观察法,具有科学观察的三个基本特点,包括目的性、客观

性和能动性。v

10.按调查对象的选择范围来分,可将调查法分为典型调查、普遍调查、个案调

查、专家调查和抽样调查等。v

11.问卷法中设计问题排列方式时,按照问题的具体程度所应采取的排列顺序是

漏斗顺序。v

12.对一个好的教育测验,不仅要求其测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要高,还要求有常

模以便比较。v

13.真实验设计的本质特征在于对影响内容效度的无关变量采取了严格地控制,

并有效地操纵无关变量。x

14.在前实验设计、真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和多因素实验设计中,对无关变量

的控制最不严格的是准实验设计。x

15.某一项课题的名称是“学习策略对学习者学业成就影响的研究”,这项研究中

的自变量是学习策略.v

16.理论研究的特点包抽象概括性与间接性、层次性、超前性与继承性和多样性。

v

17.对研究数据资料质量进行审核的方法有计量审核和多人审核。x

18.测验在研究中主要应用于收集资料、建立和检验假设以及实验分组。v

19.定量分析的方法主要有统计分析方法和熵运算方法。x

20.教育技术研究数据的特点是变异性和统计规律性。v

21.文献检索要求查全、查准,所谓“全”是指研究所需要的资料都要查到,所

谓“准”是指检索到的文献都确实是研究所需要的。v

22.每一个教育技术研究课题都必须要有研究假设,否则研究便不能进行。x

23.研究的四种效度是相互联系的,提高某一种效度的措施也必然会使其它的效

度得到提高。x

24.观察法、访谈法和问卷法都比较耗费人力、物力,因此都只适用于小样本的

研究。x

25.从标准化程度来讲,测验法的标准化程度最高,问卷调查次之,结构访谈再

次之。v

26.在测验的过程中,主试应随时且耐心细致地解释被试提出的对问卷不明白的

问题,当然前提是不能涉及问题的答案。x

27.一般来讲,前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和多因素实验设计的外部效度较高,而

真实验设计的内部效度较高。x

28.访谈人员在与调查对象进行正式访谈时,注意只能提与研究有关的问题,决

不能提与非研究问题x

29.新颖独特是衡量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唯一标准。x

30.由于不可靠的数据资料会影响到研究结果的可靠性,所以对数据资料进行质

量审核时,只要认为是不可靠的资料就要将其删除掉。x

31.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中的文献不包括非文字资料(如视听资料)。x

32.数据的质量差、违反统计检验的假设,都会影响到研究的统计结论效度。v

33.研究情景与实际情景相差较大会影响到研究的外部效度。v

34.调查表法往往以个人或一群人为调查对象,而问卷法的调查对象多是某一教

育群体或某一地区教育现状。x

35.问卷法比访谈法更可能获得较深入的研究资料。x

36.应用测验法容易揭示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且使用的灵活性较好。x

37.干扰变量的作用会影响研究的结果,因此在实验研究中必须严格控制干扰变

量,并彻底去除干扰变量的影响。x

38.准实验设计对无关变量的控制不如真实验设计控制得那么充分和广泛,所以

一般在教育研究的现场实验中基本上都采取真实验设计。x

39.心理与教育研究一般都应在课题选定之后提出研究假设,并在随后的研究过

程中不断完善研究假设。当然,有的研究也可以没有具体的研究假设。v

40.实地研究的观察者必定是完全参与者或参与观察者,或观察的参与者。v

41.归纳法又分为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v

三、名词解释

1.课题

2.文献检索

3.研究的信度

4.取样

5.自变量

6.科学研究方法

7.研究的效度

9.因变量

10.实验研究法

11.文献研究法

12.数学方法

13.思维方法

14.量的研究

15.研究设计

16.决断性目标

17.对比性目标

18.观察法

19.结构化观察

20.访谈

21.测量

22.信度

23.效度

24.类别量表

25.等距量表

26.实验研究

27.单组实验

28.等组实验

29.实验效度

30.准实验研究

31.内容分析法

32.行动研究

33.归纳法

34.类比法

35.分析法

36.综合法

38.文献

39.一级文献

40.二级文献

41.三级文献

四、简单题

1.简述教育技术研究的一般过程。

2.问卷法有哪些优点?

3.简述理论研究的主要功能。

4.在心理与教育研究中,进行数据资料的分析之前,应对研究的数据资料进行

整理,其目的是什么?

5.实验研究有何特点?

6.研究假设在心理与教育研究中有何作用?

7.观察法作为最基本、最普遍的研究方法对教育研究有何重要作用?

8.做好实验设计应遵循哪些原则?

9.定性分析有何特点?

10.教育技术学研究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11.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有哪些作用?

12.在教育技术研究中应用现代技术手段有何意义?

13.说明量的研究方法在教育技术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14.说明量的研究的基本程序。

15.质的研究的基本特征

16.研究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17.课题选择的重要意义是什么?课题选择的原则是什么?

18.说出检索的步骤。

19.科学观察的特征有哪些?

20.观察法在教育技术研究中有何作用?

21.科学观察的有哪些主要步骤?

22.观察法有哪些优点和局限性?

23.结构化观察有何特点?

24.实地研究有哪些基本步骤?

25.实地研究的特点是什么?

26.简述教育技术研究调查的内容范围。

27.简述调查研究法的优点和缺点。

28.调查表有哪些基本特点?

29.访谈研究法有哪些优点与缺点?

30.问卷调查有哪些特点?

31.测验的使用应注意什么?

32.测验在研究中应用于哪些方面?

33.实验研究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34.实验手段有何功能?

35.教育技术实验研究的基本类型有哪些?他们各具备什么功能?

36.比较内容分析与文献分析。

37.教育技术学理论研究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38.建构理论研究模式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39.教育技术学理论研究的基本方法是哪些?

40.行动研究的特点有哪些?

41.行动研究与实验研究的区别。

42.行动研究在教育技术研究中的作用。

43.试提出几个适合运用行动研究的教育技术研究课题。

44.研究数据、资料整理的目的是什么?

45.研究数据、资料质量审核的内容有哪些?

46.研究数据、资料质量审核的方法有哪些?

47.数据资料的剔除应注意什么?

48.统计分析有何作用?

49.利用SPSS进行统计处理的基本步骤有哪些?

50.归纳法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51.完全归纳法有何特点?

52.用简单枚举归纳法进行合理推导时必须满足什么条件?

53.归纳法有何局限性?

54.简述演绎法的含义与基本形式。

55.演绎法和归纳法的区别是什么?

56.说明归纳和演绎的辩证关系。

57.综合可分为哪几类?

58.分析与综合是何关系?

59.在教育技术研究中比较常用的比较方法有哪些?

60.教育技术研究成果的具体表现形式有哪些?

61.教育技术研究成果表述的目的是什么?

62.撰写教育技术研究报告和论文有哪些步骤?

63.研究论文的结构分哪几部分?

五、设计分析题

1.一个研究课题的陈述是:“个别练习和集体练习对五年级拼写成就影响的对比

研究。”请为该课题设计一个研究假设,指出自变量和因变量并给它们下操作定义,指出可能的控制变量,然后应用“不相等控制组前后测设计”的模式对这一课题进行实验设计并画出图式,对实验结果如何进行分析予以说明。

2.量表编制建构的基本步骤是什么?

3.试设计一个关于利用网上资源进行教学实验的方案,方案内容包括①实验目

的。②实验对象(如何分组)。③实验手段,即网上资源的选择或设计。④实验模式的选择。⑤实验变量(自变量)控制的方式。⑥反应变量(因变量)的测量方式。⑦干扰变量的排除。

4.试设计一个关于网络教学的内容分析类目表格,选择《电化教育研究》和《中

国电化教育》两份期刊,对它们在近两年来发表的论文进行内容分析,研究我国有关网络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势。

5.现有50名学生的成绩,原始数据如表所示,实际利用SPSS进行数据资料的

统计

6.研究主题,撰写一篇研究论文,要求格式标准,论点鲜明,论据合理,论证

充分。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练习测验题答案

二、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9.√

40.√

41.√

三、名词解释

1.课题即要研究的问题,是研究所要说明和解决的问题。

2.文献检索是从文献中迅速准确地查找出所需情报的一种方法和程序。

3.研究的信度是指研究所得事实、数据得一致性和稳定性程度。

4.是遵循一定的规则,从一个总体中抽取有代表性的一定数量的个体进行研究

的过程

5.是由研究者主动操纵而变化的变量,是能独立地变化并引起因变量变化的条

件、因素或条件的组合。

6.科学研究方法是人们在科学研究中所遵循的途径和所应用的各种方式和手段

的总称,又称为科学方法。

7.研究的效度:研究的效度是指研究真实、准确地揭示了所研究的问题的本质

及其规律的程度,即研究结果符合客观规律的程度。

8.是从总体中抽取的、对总体有一定代表性的一部分个体。

9.是由自变量的变化引起被试行为或者有关因素、特征的相应反应的变量,它

是研究中需要观测的指标。

10.实验研究法:心理与教育科学中的实验研究是指在观察和调查的基础上,对

研究的某些变量进行操纵或控制,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探求心理与教育现象的原因、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其基本目的在于揭示变量间的因果关系。11.文献研究法,就是有关专业文摘、索引、工具书、光盘以及Internet教育信

息资源等文献的检索方法以及鉴别文献真伪、发挥文献价值与创造性地利用文献的方法。

12.数学方法,就是撇开研究对象的其他一切特性的情况下,用数学工具对研究

对象进行一系列量得处理,从而作出正确的说明和判断,得到以数字形式表述的成果。

13.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进行思维和准确表达思想的重要工具,在科学研究中

最常用的科学思维方法包括归纳演绎、类比推理、抽象概括、思辨想象、分析综合等,它对于一切科学研究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14.教育技术学研究中量的研究方法是一种运用数学工具收集、处理研究资料的

方法。

15.研究设计是一项科学研究规划的制定以及付诸实施的策略,它指引着研究着

顺利地、高校地完成其科学研究的任务。

16.决断性目标是指通过研究去判断某一种现象、某一种因素是否存在;某种联

系是否成立;某项措施、方法是否可行。这类研究往往在推翻了一个结论之后,会引起产生一种新的观念、假设或形成一个新的理论课题。

17.对比性目标是通过研究去对两个不同的群体(学生或教师)、不同的时间、不

同的环境条件、不同的媒体运用、不同的方法等进行差异性的比较,从而寻找出一些事实和规律。

18.观察法是人们为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通过感觉器官或借助于一定的仪器,

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自然发生条件下出现的现象进行考察的一种方法。

19.结构化观察是研究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下学习过程行为表现的重要方法,结构

化观察属于观察法中系统观察的一种类型。结构化观察是指人们为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通过感觉器官或借助一定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特定对象进行系统化观察,并要做严格详细的可量化记录的一种观察方法。它是为进行量化研究提供数据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20.访谈,就是研究性交谈,是以口头形式,根据被询问者的答复搜集客观的、

不带偏见的事实材料,以准确地说明样本所要代表的总体的一种方式。尤其是在研究比较复杂的问题时需要向不同类型的人了解不同类型的材料。

21.测量是按规定给对象或事件赋值,一般包括测量对象、标记、符号和规则四

个要素。

22.信度就是测量可靠性的度量,它能鉴定测量结果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23.效度就是测量的有效性的度量,它是评价测量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24.类别量表只给出不分次序的类别、所测的一切只是分成两个或更多的类别,

而这些类别只表明某一或某几种特征的不同,如个体的性别。

25.等距量表不仅给出了顺序,还确定了等距的单位。量表上某一部分测得的分

类所反映的差异,与其他任一部分测得的分数都是相等的,如温度。

26.实验,就是根据研究目的,运用一定的手段,主动干预或控制研究对象,在

典型的环境中或特定的条件下进行的一种探索活动。实验,是搜集科学事实、获取感性材料的基本方法之一,也是形成、发展和检验理论的实践基础。27.单组实验,是指同一实验因素X,只对同一组(或一个)实验对象施加作用,

然后测定对象所产生的变化,以确定实验因素的效果如何。

28.以两个或两个以上条件相同的实验组(等组)为实验对象,使之分别接收不

同的实验因素的作用,然后,将各个实验因素所产生的效果加以测量和比较。

29.实验效度是影响着实验设计、实施、解析、推广、评价等工作的重要因素,

它是衡量实验成败、优劣的关键性的质量指标。实验效度是由内在效度和外在效度两部分构成。内在效度决定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影响到对实验结果的解释;外在效度则直接影响实验结果的可推广性。

30.概括地说,教育实验研究是为了解决某一教育问题,根据一定的教育理论和

建立的假设,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实践,经过一定时间对效果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得出结论的研究方法。

31.内容分析法,就是对于明显的传播内容,做客观而有系统的量化并加以描述

的一种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法的特征表现在明显、客观、系统、量化等四个方面。

32.行动研究的基本内涵是:由与问题有关的所有人员共同参与研究和实践,对

问题情景进行全程干预,并在此实践活动中找到有关理论依据及解决问题的研究方法。

33.归纳法就是从调查、观察、实验、测量所获得的事实和数据出发,加以概括,

从大量的个别事例中,找出它们的共同点,从而获得一般原理和规律的一种推理方法。

34.类比推理是既不同于演绎推理又不同于归纳推理的推理形式。虽然从内容上

说,它远不及演绎、归纳丰富,但从思维的过程来看,它从个别性知识的前提推出个别性知识的结论,有它自己的特点,与前二者是一种并列的关系。

35.所谓分析,就是在思维中把认识对象分解成各个方面、各个部分来分别进行

考察的方法。

36.所谓综合,就是在分析的基础上,把认识对象的各个方面、各个部分在思维

中再组合成为一个整体加以考察的方法。

37.分类是根据对象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将对象区分为不同的种类,并形成的一

定从属关系的不同等级的系统逻辑方法,它是一种对材料初步加工的方法。

38.文献是指记录知识或信息的物质载体,主要是用文字、图形、代码、符号、

音频视频等方式和技术手段记载在一定载体上,具有一定价值的文字资料、图书资料、音像资料与电子资料等等。

39.一级文献即原始文献,它是以作者本人的教育实践与科学研究成果为基本素

材而撰写的文献,无论创作时作者是否参考或引用了他人的著作,也无论其以何种载体形式出现,均为一级文献。

40.二级文献通常是对一级文献进行收集、加工和整理,将分散的、无组织的、

形式各异的第一手资料进行分类、摘编,使第一手资料系统化,从而具有工具性的特点,便于读者对第一手资料进行检索和查找。

41.三级文献是在合理利用二级文献的基础上,选用一级文献的内容,以分析、

综合而编写出来的文献,如专题评述、问题综述、数据手册等,它是通过分析、比较、鉴别的再造资料,具有综合文献信息、汇集重要情报、提供参考等作用。三级文献包括综述、述评、辞典、年鉴、手册、百科全书等。

四、简单题

1.①提出问题和假设②设计研究方案③实施研究并搜集资料④处理

分析资料⑤检验假设并作出讨论⑥在已有结论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开始新的研究。

2.①问卷内容客观统一②节省人力、时间和经费③匿名性强,回答

真实④样本大⑤研究间接化,相互作用效应小。

3.①构建理论体系②对各种理论观点的评价分析、整合和转换③发

展和完善原有理论体系④对研究成果的逻辑证明。

4.①通过数据资料的整理使研究者把握研究的主导方向,收集、删

除或补充有关结果②通过数据资料的整理保证材料的可靠性,为进一步分析及取得正确的结论奠定基础③通过数据资料的整理形成典型的材料,发现某些规律。

5.①实验研究要操纵自变量,控制无关变量,人为地创设一定的情

境②实验研究的基本目的在于揭示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即回答“为什么”的问题③实验研究有严格的研究设计。

6.①研究假设使研究目的更加具体、范围更加限定。②具体研究假

设的提出,使研究者能够根据假设内容的性质,设计具体的数据收集程序,去检验该假设对所研究问题中各变量的关系的推测是否正确。

7.①通过科学观察可以获得认识事物的比较充实、比较客观的事实

材料。②观察研究是检验理论假设是否正确的重要途径。③观察有助于研究课题的选择和形成。

8.①选择适当的设计,使处理效果成分显示出来。②控制自变量③

要考虑实验结果的可推论性。

9.①定性分析注重整体的、发展的分析。②定性分析的对象是质的

描述性资料。③定性分析的研究程序有一定的弹性。④定性分析倾向于对资料进行归纳的逻辑分析。⑤定性分析的主观因素影响及对背景的敏感性。

10.揭示和发现科学事实。探求科学规律。建立和发展科学理论。

11.第一,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为教育技术学科的形成和发展定向开

路。第二,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使教育技术学科研究程序规范化。

第三,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是推广运用教育技术成果的桥梁。第四,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的运用丰富了教育技术学科的内容。12.第一,有效地提高观察能力。第二,使观察、实验结果更客观真

实。第三,使观察、实验更为准确,定量化。第四,使教育研究资料能有效地被记录、存储与重现。第五,使教育技术研究数据处理手段发生根本变革。

13.在实际教育技术研究过程中,选择合理的量的研究方法对研究成

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合理的、先进的量的研究方法可以全面、客观、准确地描述教育技术现象与规律;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数据、资料的效能;可以深入挖掘隐藏在复杂教育技术现象后面的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按一般规律,学科发展越完善、越深入,定量研究(数量化)的成分就越多,由定性研究向定量研究的发展是学科成熟的表现,是其科学化的表现。

14.量的研究历程通常包括四个步骤:①选择与定义问题。②执行研

究的程序。③数据分析。④结果探究与结论。

15.质的研究的基本特征有:(一)研究是在自然情境中进行;(二)

研究者的角色既是研究的工具,又是研究的主体;(三)研究过程注重描述性资料的收集;(四)研究的结论和理论的形成方式是归纳法的运用;(五)研究结果是描述性的;(六)整体性与全局性。

16.(1)拟定计划,叙述研究的问题及与研究有关的资料来源与形态。

(2)制定策略,指明以何种途径去搜集、处理和分析资料。 (3)做

出预算,列出经济成本的预算。(4)明确进度,说明本研究计划所需要的时间进度。

17.课题选择的重要意义:①课题选择是研究战略的起点;②课题选

择是创造性想象力的表现。

18.①分析研究课题,明确检索要求。②选择检索工具与检索手段。

③确定检索方法与检索主题词。对检索结果进行分析,做好记录。

⑤获取原始文献。

19.科学观察的特征有:(1)科学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感

知活动; (2)科学观察是在“自然发生”的条件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感知活动,就是说人们对发生的情景不加控制,不加干扰。

(3)科学观察包含有理解或从理性上领会的意思。

20.首先,科学的观察是获得并积累感性材料的重要渠道。其次,观

察是及时获取反馈信息、验证假说的必要手段。

21.一次完整的观察,一般应包括以下主要步骤:(1)确定观察的目的

和选定观察的对象;(2)做好观察前的准备工作,如准备观察工具,设计、印制观察记录表等;(3)进入观察场所,获得观察对象的信赖;(4)进行观察并做记录;(5)整理观察结果;(6)分析资料并撰写观察报告。

22.观察法是教育技术研究的基本认识方法,但不是惟一的认识方法。

观察法既有其十分明显的优点,又有其难以克服的局限性。在教育技术研究中,我们应将观察法与其他方法配合使用,扬长补短,相辅相成,充分发挥观察法的作用。观察法的优点是:(1)直接性。

由于观察者与被观察的客观事物直接接触,中间不需要其他中间环节,观察到的结果,所获得的信息资料,具有真实可靠性,是第一手资料。 (2)情境性。观察一般是在自然状态下实施的,对被观察者不产生作用与影响,即无外来人为因素的干扰,不会产生反应性副作用,能获得生动朴素的资料,具有一定的客观性。

(3)及时性。观察及时,能捕捉到正在发生的现象,因此所获信息资料及时、新鲜。 (4)纵贯性。对被观察对象可以做较长时间的反复观察与跟踪观察,对被观察对象的行为动态演变可以进行分析。 (5)普适性。观察适用范围较为普遍,不但自然科学研究与社会科学研究普遍适用,而且在教育技术研究中,不少方法如调查法、实验法等也与观察法有密切关系。观察法的局限性是:(1)受观察对象的限制。观察法适宜于对外部现象及事物外部联系的研究,而不适宜于对内部核心问题及事物内部联系的研究。另外,对有些较为隐蔽的事物也不大好用观察法,如研究青少年的网上不良活动问题就不好用观察法。 (2)受观察者本人的限制。人的感觉器官本身有不精确性。人的感官都有一定的生理限度,超出这个限度,很难直接观察,所以观察往往难以精确化。人的观察受主观意识的影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识背景与理论框架,因此,对同一事物的观察,往往带有各自的主观性,难以做到客观化。③受观察范围的限制。观察涉及对象的有限性,特别是在同一时期内观察对象是不多的,这种小样本,不适用于大面积研究。 (4)受无关变量的干扰,缺乏控制。自然状态下的观察由

于缺乏控制,因变量在无关变量之中,没有纯化和凸现,从而使观察结果缺乏科学性。

23.结构化观察的特点是:第一,有特定的观察内容包括: (1)学

习行为信息 (2)学习成就信息 (3)心理生理信息。第二,采用专门的观察方法。包括有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两大类:(1)直接观察 (2)间接观察。第三,有限制的观察范围第四,可量化的观察记录方式

24.首先不带假设,进入现场,开始做初始的观察,从中发现出暂时

的一般性结论,从这些结论中,研究者发现哪些应当做进一步的观察,而通过进一步的观察又导致结论的修正。在对反复观察所得结果进行归纳与推理后,形成结论,产生理论,修正结论。25.实地研究与问卷调查、结构化观察、实验研究相比较有很大的差

异,表现在: (1)研究范畴。问卷调查、结构化观察和实验研究都属于量的研究的范畴,而实地研究却属于质的研究的范畴。

(2)资料采集。在问卷调查、结构化观察和实验研究中采集的观察

资料基本上是数据,而在实地研究中采集的观察资料则基本上是文字与图片。 (3)研究重点。问卷调查、结构化观察与实验研究的研究重点是用变量来观察和解释世界,力图寻找世界中存在的模式与规律;而实地研究则用丰富的细节描述来探索事物发生的社会环境和事物所传递的社会意义。

26.教学资源的种类和内容。教学资源的使用情况。教学资源使用的

过程与方法。学校支持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的设备条件。教师开

展信息技术教育教研活动的情况。

27.优点:①适用性广②效率高、范围广③形式灵活,手段多样④自

然真实、简便易行。调查研究除有上述特点和优点之外,还存在以下不足:①调查研究旨在考察现状,是在自然进程中收集材料,而不是通过实验,主动操纵和改变现象与变量,因此它不能确定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例如,我们可以通过调查发现A、B两现象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但究竟哪一个是原因,哪一个是结果,通常难以断定。②调查结果的可靠性往往依赖于被调查者的合作态度与实事求是精神,常常可能出现主观偏差,而研究者往往难以控制这一点,由于调查是向别人间接了解情况,被调查者所反映的现象事实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决定了调查所收集到的资料的可靠性。在某些情况下,被调查者可能有意或无意地加入自己的主观臆想或偏见,而调查者却难以了解这种主观加入的程度,从而影响调查结果的可靠性。

28.调查表的基本特点:①调查范围较广,调查对象多是某一教育群

体或某一地区教育现状。②偏重于事实资料的搜集,包括某教育群体的概况、发展现状等基本数据资料。③由被调查群体有关承办人依据实际情况填写,具有可靠性。④调查表简明,便于统计。

29.访谈研究法的优点:非常容易和方便可行,引导深入交谈可获得

可靠有效的资料;团体访谈,不仅节省时间,而且与会者可放松心情,作较周密的思考后回答问题,相互启发影响,有利于促进

问题的深入。缺点:样本小,需要较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应用上受到一定限制。另外,无法控制被试受主试的种种影响(如角色特点,表情态度,交往方式等)。所以访谈法一般在调查对象较少的情况下采用,且常与问卷法、测验等结合使用。

30.问卷调查与其他调查方法相比,具有如下特点。(1)调查对象是经

过思考之后才对问卷做出反应的。这有助于获得真实、准确的资料。但是,往往由于被试发现了某些属于敏感性的问题而加以回避,从而导致拒答或回答不真实,这就会造成问卷回收率下降,或者资料可靠性下降而研究者又无法做进一步的追踪,单从回收的答卷上又无法判断答案的真伪,使回收的问卷失去了价值。(2)问卷调查适应于大样本或小样本的情况。问卷调查与访问调查情况不同,访问调查必须面对面地提出问题,收集口述材料。由于人力、财力的原因,调查的样本数不可能太多,调查的地域不可能太广。而问卷调查是依赖调查对象自我填答,问卷可以通过邮寄分发,也可以面对面分发,因此样本数可多可少,据情况不同,某些课题可仅选数十人做问卷调查,某些课题样本可多达数千以至过万人。(3)有利于获得定量资料。问卷调查不仅能取得数量标志的数量资料,还可以获得有关属性、品质、态度为标志的计数资料。这些资料都能通过统计处理的方法进行量化分析,使结果更为客观、真实、系统、科学,从而提高研究结果的水平。

31.在使用测验的过程中,主试应注意以几点;第一,做好测验前的

准备工作,包括熟悉测验手册,特别是指导语和准备测验所需材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复习题

第1章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概述 1、教育技术研究中,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去建立科学理论的任务是什么? 答(要点):(1).形成一些科学的概念、定义和命题。 (2).做出基本关系的判断,形成原理、定理、定律、原则。 (3).形成一个有层次的结构理论体系。(4).进行科学的预测和控制。 2、科学理论及其特征 科学理论是以科学的方法所获得的一套有组织的系统知识,其目的是为了对客观事物现象进行解析、控制和预测 1)、客观真理性:科学理论的内容必须是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及其规律性的知识2)、全面性:全面性就是指科学理论应能全面地反映客观事物 3)、逻辑系统性:科学理论是一个概念体系,是系统化了的知识,是将科学研究中所获得的事实材料,经加工整理、分析,采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准确地表达出来的知识体系 第2章教育技术的研究设计 1、科学研究课题中的所有成分都是未知的 2、系统抽样方法是一种等间隔法的基本抽样;系统抽样方法是一种基本抽样方法 3、实验的外在效度:实验的外在效度指实验结果的可推论性,即代表性问题,表示实验结果是否适合于推广应用,能否做到对同类事物现象做解析、预测和控制。 4、什么是因变量?具有哪些特征? 答(要点):又称应变量或依变量,它是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是研究者打算观测的变化因素。它具有如下的特征 (1)它必须是跟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因素,或对自变量做出响应的; (2)它是根据需要,有待观测的因素;(3)它是能够以某种反应参数来表征的可测量因素 5、什么是假设?科学的假设应具备哪些特点? 答(要点):假设是对选题提出的问题做假想性的回答,根据这种回答建立有关变量关系的陈述。 特点:(1).假设具有推测的性质;(2).假设具有事实和科学知识的基础; (3).假设是人们认识、接近客观真理的方式 6、什么是研究方案?研究方案的制定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答(要点):研究方案就是针对要进行研究的范围提出问题,并拟定解决办法,以及为解决问题而需要的人员、预算和日程的一种研究计划书。(4分) 麦克山提出的研究方案制定的内容包括: A.研究问题 (1)问题的简述;(2)本研究的重要性; (3)列出所要进行检验的假说或要解答的特殊问题。 B.研究目的:列出本研究要达到的目的和具体的目标。 C.其他有关研究的概述 (1)引述前人有关的研究(最好列举5人以上的研究); (2)讨论本研究与他人的研究之间的关系;(3)本研究与他人的研究不同的地方。 D.研究步骤 (1)总体来源,样本数目,抽样设计。若采用实验法,要说明实验组、控制组的构成; (2)资料搜集途径,资料的类型,搜集的方法,若用问卷调查,要说明调查的地点 (3)实验设计、模式和采用这种方法的理由; (4)资料分析,资料分析的数学方法的选择及其他分析方法的使用; (5)预期结果。 E.研究的日程进度 F研究人员 把从事研究的主持人及有关成员的姓名、学历简列出来。

何克抗《教育技术学》课后习题及详解(教育技术的发展历史)【圣才出品】

第2章教育技术的发展历史 1.什么是从技术的两个发展方向和三个发展阶段来研究教育技术发展历史的概况和特点? 答:(1)从技术的两个发展方向和三个发展阶段分析,教育技术历史的发展概况是: ①从技术的两个发展方向来把握教育技术的内涵 教育技术是技术的子范畴,从技术角度来看,教育技术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物化形态的教育技术与观念形态的教育技术,它们构成了教育技术发展的两个主要方向。实际上,这与教育技术发展史上的“媒体论”和“过程论”的观点相对应,而且涵盖了教育技术发展中出现的两个核心概念,视听媒体和系统方法,它们分别代表了物化形态的教育技术和观念形态的教育技术。这两个并行的发展方向此起彼伏,互相影响,互相促进,融合起来构成了教育技术学。 ②从技术的三个发展阶段来把握教育技术发展概况 在人类文明史上,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即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技术体系;不论技术发展处于哪个阶段,它都包含物化技术和观念技术两方面内容。由于教育技术的发展起源于技术在教育中的运用,所以可根据技术发展的三个阶段将教育技术的发展也划分为三个阶段: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教育技术体系;以机电技术为基础的教育技术体系和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育技术体系,并根据各个阶段的特点分别简称为传统教育技术、视听媒

体教育技术和信息化教育技术。 (2)从技术的两个发展方向和三个发展阶段来看,教育技术发展历史的特点如下: ①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教育技术体系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这个时期的教育技术主要是指教育者的言语技巧和教学技能以及黑板、粉笔、图片、模型、实物等的运用。 ②视听媒体教育技术是以各种视听教学媒体的使用为标志,初期只重视硬件的使用,后来逐渐重视软件的开发和应用。在视听媒体物化技术飞速发展的同时,观念形态的技术也取得辉煌的成绩,教育技术中的“过程论”的观点逐渐形成。这阶段的教育技术的领域既包括媒体又包括系统方法。 ③信息化教育技术主要是指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为基础,以信息处理为核心,并更加注重对人的作用。与第二个阶段相比,这个阶段教育技术有以下重要特点:a.信息化教育技术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为主要标志。 b.教育技术直接用于促进学习,而不仅仅是辅助教学;除了传统的教学设计外,还要考虑基于信息技术和建构主义理论的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c.教育技术在企业培训方面有愈来愈强烈地应用需求。 2.美国教育技术的发展对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有哪些启示? 答:美国教育技术产生最早,发展脉络清晰完整,在世界上影响也最大,其他国家均以美国的教育技术理论模式为借鉴。我国教育技术起步比较晚,且源于欧美的视听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积极吸取有益的理论成果。 美国教育技术的发展对我国教育技术发展的启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1、现代远程教育概念图。 图1

图2 2、立项理由。 资源不够 开展远程教育除构建现代化的远程教育教学信息传输及反馈网络外,适合学生远程学习的多种媒体学习材料也是一个十分关键的因素。从试点的情况看,在这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比较大的问题,表现在专业很少、课件很少、质量很差、重复开发。可以说,教学资源匮乏是目前制约远程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实践证明,开发制作高质量、内容丰富、适于网络远程学习及可供全国共享的教学资源,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甚至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搞好资源建设要比建立信息传输基础设施困难得多。 为了更好地协作和交流,资源建设必须要有统一规划,2000年5月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委员会发布了《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试行)》,为统一协调全国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建设提供了共同的标准。初期为资源建设投资1亿元,包括:实施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2001年年底前,用2000万元建设200门网络课程,这些课程要具有较好的交互性、自主性、协作性、开放性、共享性;三库建设,即用2000万元建10个左右库(如案例库、素材库、习题与试题库),为学校和教师制作网络课程提供素材;组织开发重重大教育软件,支持高校远程教育发展。当然仅仅靠这些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对照“构筑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终生学习体系”的目标来说更是相距较远。 这就需要所有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的学校在教育部的统筹指导下,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库的建设中注重做好以下工作:宏观规划分工,由各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统筹规划,根据各个学校的特色和优势,承担相应的教育资源建设;区域联合优势互补,实现硬件设备和技术资源的共享;重视现有资源的二度开发;不同载体资源相结合开发,多种载体的远程教育资源建设齐头并进;加强共享合作,发挥远程教育资源库的最大效益。

教育技术学理论考试重点复习版

第一讲教育技术学概述 教育技术:教育技术是人类在教育活动中所运用的一切手段/工具和方式/方法的总和。教育技术本质是科学知识或其它系统知识在教育活动中的应用, 教育技术目的是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学习理解(优化教与学的过程)。 教育技术学:教学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 教育技术的类型1.物化形态的技术(有形技术)2.智能形态的技术(观念技术)。 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是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 第二讲多媒体技术与多媒体素材 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是指对文字、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体的信息通过计算机进行交互综合处理的技术。 媒体的分类(1)感觉媒体。(2)表示媒体。(3)表现媒体。(4)存储媒体。(5)传输媒体。 多媒体素材的类型1)文本素材。常见格式为doc、txt、rtf等2)图像素材。3)音频素材。4)视频材料。对于人眼来说,若每秒钟播放24帧到30帧就能够产生平滑连续的画面效果。5)动画素材。动画通过连续播放一系列画面(通常8帧/秒以上),造成连续变化的图画感觉,是对事物运动、变化过程的模拟。 第三讲教育技术的发展历史 国际教育技术的发展简史:(1)直观教学(17世纪-19世纪末)夸美纽斯《世界图解》,直观形象;(2)视觉教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霍本,利用视觉材料作辅助,以使学习经验较为具体化 (3)视听教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主要技术史有声电影、广播、电视、录像等技术。(4)教育传播系统(20世纪20年代-20世纪40年代末到60年代初)芬恩;(5)教育技术(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今)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等。 第四讲没有 第五讲教育技术学理论基础——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揭示人类学习活动的本质和规律,解释和说明学习过程的心理机制,指导人类学习,特别是指导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行为的心理学原理或学说。 学习理论课分为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代表人物有华生、桑代克、斯金纳等人。 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代表人物有苛勒、布鲁纳、奥苏伯尔和加涅等人。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代表人物皮亚杰、维果斯基等人。4)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学习的三大原理。(1)准备律。(2)练习律。(3)效果律。(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四)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第六讲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 教学理论是以一定的学习理论为基础的关于“如何教”的处方性和规范性的理论。 基于行为训练的教学1.示范-模仿教学法。该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基本程序:(1)定向。(2)参与性练习。(3)自主练习。(4)迁移。2.程序教学法。程序教学的五条基本原则: a小步子原则: b积极反应原则: c及时强化(反馈)原则: d自定步调原则: e低错误率原则: 基于知识传递的教学 1.加涅“九大教学事件”(1)引起学习注意。(2)明确学习目标. (3)回忆相关旧知。(4)呈现教学内容。(5)提供学习指导。(6)引发行为表现。(7)提供信息反馈。(8)评估行为表现。(9)强化保持与迁移。2.赫尔巴特“五段教学法”:(1)预备;(2)呈现;(3)联系;(4)统合; (5)应用。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1.杜威的“五步教学法”(1)困难(2)问题(3)假设(4)验证(5)结论2.发现教学法。 传播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信息交流的社会现象,是由传播者运用适当的媒体,采用一定的形式向接受者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的一种社会活动。

教育技术学十位国内外著名专家

国内外教育技术专家 1、南国农(西北师范大学) 教授,博导,现任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网络学院名誉院长,国家级学术刊物《电化教育研究》杂志主编,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顾问,西北五省电教协会理事长,甘肃教育学会会长,甘肃省政协常委等职务。 主要研究方向:电化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原理 详细资料: 1943年毕业于前国立中山大学教育专业,1947年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研究院攻读比较教育与视听教育专业,获硕士学位。1953年任教国立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系,1978年以来,致力于我国电化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著作甚丰, 主编我国第一本《电化教育学》《电化教育学》和《电化教育研究》杂志,是当代知名的电化教育专家,在全国电化教育界享有崇高威望。科研方向是:电化教育理论,教育传播学和电化教育试验研究等。南先生曾于1992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8年获得甘肃省教学名师奖,2010年获“中国教育技术事业杰出贡献奖”,2010年获“情系陇原、献身教育”特别荣誉奖,2011年获得全国教育科学研究终身成就奖等。 成就: 1978年以来,电化教育重新起步,南先生、萧先生一起从理论和实践上竖起电化教育这面大旗,使电化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 1978年,将电化教育赋予了教育的身份进入教育学。 1979年——1982年,在西北师范大学举办了电化教育研讨班,被誉为中国电化教育的“黄埔军校”。 1980年,创办《电化教育研究》杂志,该杂志成为电化教育的理论阵地。 1983年,在华南师范大学创办新中国第一个电化教育本科专业。 1984年——1990年,担任全国电化教育课程教材编审组组长,该组现为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先后担任该协会的负责人有南国农、顾明远、何克抗、徐福荫。1990年以后,担任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顾问等职。 代表作品: 《电化教育基础》 《电化教育学》 《教育传播学》 《信息化教育概论》 《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史》 2、何克抗(北京师范大学) 教授,博导,现任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我国一位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教授、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现为东北师范大学荣誉教授(终身教授)。长期从事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研究(特别是基于Internet的网络教育应用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中文信息处理、教育技术基本理论、信息化教育、教学系统设计。 详细资料:

12春《教育技术学》作业与答案

12春《教育技术学》作业1 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 单选题 一、单选题(共20 道试题,共100 分。) 1. 教育技术具有教育和技术双重特性。一方面教育技术的核心内容是教育,服务的实践领域是教育;同时另一方面它又是教育范畴中的一个特定领域,是(A)。 A. 在教育中引入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在教育活动中所采取的一切技术手段和方法的总和 B. 在教育中使用计算机人工智能,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 C. 采用视听教育的方法进行教学活动 D. 对教学设计的评价 满分:5 分 2. 静态视觉图像中,(B)结构给人以庄严、宏伟、尊严和刚强的感觉 A. 横线结构 B. 垂直结构 C. 斜线结构 D. 曲线结构 满分:5 分 3.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教育传播环境的是(D) A. 校园环境 B. 教室环境 C. 人际关系 D. 教师 满分:5 分 4. 教育技术包括物化形态的和(B)的技术。 A. 精神形态 B. 智能形态 C. 神化形态 D. 物质形态 满分:5 分 5. 下列教学方法在实践的发展中与教育技术的形成无关的是(D) A. 视听教学的发展 B. 程序教学发展 C. 系统化设计教学的发展 D. 学科教学的发展 满分:5 分 6. 下面哪项不属于程序教学的原则?(D) A. 小步子原则 B. 自定步调原则 C. 及时强化原则 D. 引起注意原则 满分:5 分 7. 下面哪项不属于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教学?(D) A. 随机通达教学 B. 抛锚式教学 C. 支架式教学 D. 程序式教学 满分:5 分 8. 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包括教学人员、(B)和技术人员三个部分。 A. 服务人员 B. 管理人员 C. 执行人员 D. 监督人员 满分:5 分 9.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是(C) A. 合作学习 B. 意义学习 C. 数字化学习 D. 自主学习 满分:5 分 10. 教育技术的研究内容包括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C)五个方面 A. 监督 B. 总结 C. 评价 D. 判断 满分:5 分 11. 支架式学习是指(B)

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思维导图)

经验之塔不仅是视听教育理论的基础,也是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理论之一 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 学习理论 现代教学理论 视听教学理论 传播理论 系统科学理论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 联通主义学习理论 新构建主义学习理论 斯金纳-程序教学理论 布鲁纳-认知发现教学理论 布卢姆-掌握学习教学理论 奥苏贝尔-讲解式教学理论 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教学理论赞可夫-教学与发展的教改实验 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范例教学模式 知识构建理论 视感知规律 人眼的视觉特性 人眼的视觉心理 视觉的光谱灵敏度视觉范围彩色视觉听感知规律 经验之塔理论 传播的概念与类型 传播的过程与模式 教育传播 系统论 控制论信息论 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皮亚杰关于构建主义的主要观点 个体的认知结构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构建起来的,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学习是学习者主动构建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过程同时包含两方面的构建 新信息和本身的信息 学习者以自己方式构建对事物的理解 情境、协作、会话、意义构建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对教育技术的影响 构建主义重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社会性相互作用、合作学习、交互式学习教学在构建主义教学中广为采用,这位基于网络的写作学习提供了理论基础 联通主义的基本观点 学习就是联通-知识网络的形成与优化 连接管道比管道里的内容更重要,因为内容是不断变化的 新构建主义的核心思想与理论体系 联通主义学习理论对教育技术的影响 联通主义解释了在信息化环境中学习发生的机制,学习者应该如何有效地学习如何获得最新的知识 核心思想:实现知识创新 理论体系:选择原则和零存整取与经典构建主义的异同 相同点 强调真实情境对学习的重要性强调写作与会话的关键作用 认为学习是意义构建的过程 认为知识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不同点 考虑了网络时代学习的新特征:信息超载、知识碎片化、学习零散不系统强调网络时代会搜索就会学习 注重“积件式写作、个性化改写” 强调学习创新观 积极反应原则-以问题形式教学 小步子原则及时强化原则自定步调原则低错误率原则 问题情境假设与检验整合与应用 只要用于学习的有效时间足够长,所有的学生都能达到课程目标所规定的的掌握标准 掌握学习的程序 诊断性评价实施集体教学 形成性测验二次教学下一单元学习 呈现先行组织者呈现学习内容 知识的整合协调应用 根据儿童最近发展区给儿童提出更高的发展要求,利于儿童发展要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来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前面的时候,才是最好的教学 5条教学原则 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 使全班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 任务-内容-形式-方法 运用范例阐明“个”的阶段阐明“类”的阶段 掌握规律的阶段 掌握一般性的时间经验或生活经验 教学原则 真实的观点、现实的问题 多样化的观点 持续改进的观点 观点的概括和深化 学习是积极的认知者 社区知识与协同认知责任 民主化的知识 对等的知识发展 无处不在的知识构建 知识构建对话 权威资料的构建性使用 嵌入活动的形成性评价 分辨率视觉暂留心理趋合画面均衡视觉重心视觉心理与构图 线条色彩 明暗视觉节奏人耳的听觉特性响度音调音色 人耳的非线性效应 人耳的隐蔽效应鸡尾酒会效应 颤音效应哈斯效应人耳的声音定位机理 双耳效应 耳廓效应 经验之塔的主要内容 底层(做的经验) 中层(观察的经验) 顶层(抽象的经验) 有目的的直接经验 设计的经验演戏的经验观摩演示学习旅行 参观展览电影和电视 广播录音和静态图像 视觉符号 言语符号 经验之塔理论的基本观点 经验之塔最底层的经验最具体,越往上升,则越趋于抽象 教学活动应该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过渡到抽象,有效的学习之路必须充满具体经验教学不能止于具体经验,而必须向抽象化发展,使具体经验普遍化,最后形成概念 在学校教学中使用各种媒体,可以使教学活动更为具体直观,也能为抽象活动创造条件从而获得更好的抽象 位于经验之塔中层的视听教学媒体和视听经验,较上层的言语、视觉符号更能为学生提供较容易理解的具体、形象的经验,它又能突破时空的限制,弥补下层的直接经验方式的不足 传播的概念 传播的类型 转播指信息的交换与交流 人际传播 沟通 调节 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教育传播 明确的目的性内容的严格规定性 受者的特定性 媒体和传播通道的多样性 网络传播 传播的数字化传播的互动性传播的快捷定传播的大容量检索的便利性媒体的综合性信息的再生性传播的开放性传播的选择性 拉斯威尔传播模式 香农-韦弗传播模式 控制分析(who)内容分析(say what) 媒体分析(in which channel) 受众分析(to whom) 效果分析(with what effect) 信源-编码-信道(干扰)-译码-信宿-反馈-信源 一个优秀的传播者,将经常注意受传者的反应,修正传播内容,使之更加适合受传者的需要、兴趣和经验等,以加强传播效果 贝罗传播模式 信源和编码者 传播技能 态度 知识水平社会系统文化背景 受传者与译码者 信息 符号内容 处理 通道 海曼-弗朗克传播模式 影响课堂教学的6大因素 教学系统怎样施教(B) 用什么教材施教(L) 用什么教学媒体施教(M) 对谁施教(P) 在什么情况(环境)下施教(S) 为什么(目的)施教(Z) 教育传播要素 教育者教育信息受教育者通道和媒体传播环境 教育传播的基本方式 自学传播个别传播 课堂传播远程传播教育传播过程 确定教育传播信息选择教育传播媒体 通道传送 接受与解释评价反馈调整再传送 教育传播的基本原理 共同经验原理抽象层次原理 重复作用原理信息来源原理 系统论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几乎都是有机整体,且又都自称系统,互为系统,每个系统都是在于环境发生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中变化发展,并能保持动态稳定的开放系统;系统内部及系统之间保持一种有序的状态 系统论促使我们以整体的观点、综合的观点来考察教育教学过程与现象,运用系统方法来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 一个有效的教育教学系统,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反馈控制系统 如何对教育信息进行分析与处理,如何分析教育教学系统中的信息传播特点与规律,这就是教育技术关注的问题。信息论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思路与方法。 反馈原理 有序原理 根据有序原理,在研究与处理教育教学问题时,应注意教学系统 与环境的关系,重视对构成教学系统的要素加以注意和选择,更要特别重视教学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组织,以充分发挥教学系统的功能 整体原理 整体原理要求我们在研究教育教学问题时,要具有整体意识,不仅要注意发挥系统中各部分的功能,更重要的是注意发挥各部分相互联系所形成结构的功能,达到教育教学系统的优化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基础(期末复习版)

教育技术许研究方法基础 第一章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概述 本章重点: 1.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的概念 2.科学研究方法的特征 3.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的作用 4.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内容 (一)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 人们为了深刻认识应用教育技术进行教育传播的过程和现象而采用的的途径、手段和工具等。 特点:是一门方法论科学。 研究对象:应用教育技术进行教育传播活动的基本理论、规律、方法和工具。 (二)科学研究方法的特征 1、程序化 做出判断得出结论 2、客观性 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建立在客观事实基础之上的,重视科学事实的搜集。 3、数量化 科学的研究方法注重收集具有数量特征的资料数据,并用数学的方法进行分析和处理。 4、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 科学的研究方法能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成就进行资料的记录、呈现、分析和处理。(三)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体系(理论方法、经验方法和系统科学方法) 1.经验方法之文献研究法 有关专业文摘、索引、工具书、光盘及Internet教育信息资源等文献的检索以及鉴别文献真伪、发挥文献价值与创造性地利用文献的方法。 2.经验方法之社会调查法 人们有目的、有意识地对社会现象进行考察,从中获得来自社会系统各要素和结构的直接资料的一种方法。 3.经验方法之实地观察法 研究者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或借助科学观察仪器,直接了解当前正在发生的、处于自然状态下的社会现象的方法。 4.经验方法之实验研究法

实验者有目的、有意识地通过改变某些社会环境的实践活动来认识实验对象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方法。 A.理论方法之数学方法 忽略研究对象的其他特征,用数学工具对研究对象进行一系列量化的处理,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或说明,得到以数字形式表述的结果。 B.理论方法之思维方法 是人们正确进行思维和准确表达思想的重要工具。 最常用的科学思维方法包括:归纳演绎、类比推理、抽象概括、思辨想象、分析综合等。 (I).系统科学方法 系统科学理论“老三论”(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和“新三论”(耗散结构论、突变论、协同论)为教育技术学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四)教育技术学的研究任务 教育技术学的研究任务就是以应用教育技术进行教育传播研究活动的过程和资源为对象,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揭示科学事实、探索规律,建立系统理论,以期能对教育技术应用的资源和过程做出科学的解释、控制和预测。 1、揭示和发现科学事实 2、探求科学规律 3、建立和发展科学理论 (五)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的作用 1、促进教育技术学科的形成和发展 2、规范教育技术学科研究 3、丰富教育技术学科内容 4、推广运用教育技术成果 (六)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内容 设计、开发、运用、管理、评价 第二章教育技术的研究设计 本章重点: 1.研究假设的建立 2. 研究变量的确定 3.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案的撰写 (一)研究课题的选择 科学研究是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任何一项科学研究,都必须选择并确定研究的中心问题。 研究课题的选择是科学研究的起点,是整个科研工作中具有战略意义的一步。

(完整版)何克抗《教育技术学》考研知识点

一、名词解释 1、教育技术:是人类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所运用的一切物质工具、方法技能和知识经验的综合体。 2、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可以用刺激—反应—强化来概括,认为学习的起因在于外部刺激的反应,而不关心刺激引起的内部心理过程,认为学习与内部心理过程无关,根据这种观点,人类的学习过程归结为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教师的任务是向学习者传授知识,而学习者的任务则是接受和消化。 3、Blending Learning:Blending Learning,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 (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目前国际教育界的共识是,只有将这二者结合起来,使二者优势互补,才能获取最佳的学习效果。 4、教学媒体:当某一媒体被用于传递教学信息时,就被称为教学媒体或学习媒体,而媒体泛指能够承载并传递信息的任何载体或工具。也可以被看作是实现信息从信源传递到受信者的一切手段。 5、电子书包:电子书包是对学生用轻型学习终端的形象化描述,采用了传统书包的隐喻;功能上则远远超越了书包,如配以电子课本作为学习载体,辅以信息处理能力和无线通讯功能,可成为支持各种有效学习方式的个人交互式学习工具。 6、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7、教学系统设计:教学系统设计就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

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摘要: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教育一方面为 科学技术的发展培养着大批的后备军,另一方面提高了科学技术群体的素质;同时,教育具有的经济功能、精神文明建设功能、科学功能、培养人才的功能及社会智囊功能,正是科学技术发达的根基所在。 加强综合国力依靠的是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的发展取决于掌握科学技术的人才,人才的培养依靠教育,特别是处在主导地位的担负着培养高素质、高水平人才任务的高等教育。 关键字:教育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发展影响 一、研究的重要意义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政治、经济、文化乃至人们的日常生活都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各国都力争保持科学技术上的优先性,以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主动,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在科学研究方面的优势也日益得到认可。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其它各方面的进步起推动作用。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立足国情,以人为本,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我国科技事业的蓬勃发展,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在这样的背景下对高等教育在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中的作用进行深入地、全面地研究,理清教育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既有理论意义,也有现实意义。 二、高等教育为科技发展培养了后备军。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整体科学能力密切相关。社会整体科学能力包括科学家队伍的总体研究能力、综合性实验技术装备的数量和质量,信息网络系统的效率、科学劳动结构的优化程度以及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等。其中科学家队伍的总体研究能力是最重要的因素,是反应一个国家科学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要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就必须培养造就一支优秀的科技队伍。要想在世界科学技术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造就和培养一支年龄和结构、规模庞大的高质量的科学家队伍,就必须以教育为基础,只有通过发展教育才能造就一大批优秀的科技后备力量。 教育在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任何科技人才的智力、知识、技能、科学方法以及思想品德都不是天生的,都是通过教育、学习、实践逐步形成的。教育的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科学技术人才后备军的培养,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凡是教育发达的地区或国家,出现的人才也就多,科学技术也就越发达。 三、高等教育对科学发展的贡献 高校科技工作者有其独特的优势和特点,这些特点为大学发挥推动科技发展作用提供了可能:一是学科综合齐全。大多是高校纹理工农医学科兼而有之,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结合,互相交叉渗透,容易产生新的研究方向,孕育新的学科生长点和创新成果。二是学术氛围宽松。高校学术氛围浓厚,文化氛围自由,科研的任务性交较弱,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整理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整理 1.什么是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指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针对理论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采用适当的研究方法, 收集与分析数据,对所提出的假设进行验证(证明或证伪),进而得出结论的一种创造 性的认识活动。 ●总结:追求知识或解决问题的一项系列活动。 2.掌握科学研究方法的意义 ●有助于我们揭示和发现教育技术中客观存在的、真实的、精确的现象与关系; ●有助于我们对教育技术中的事实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加工、整理,从而找出正确地 或近似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之间本质联系的规律; ●有助于我们把概念、规律经过思维加工,构成严密的知识系统,从而能对客观事物现象进行解释、 控制和预测。 3. 科学研究的标志性特征: ●理论指导(研究的理论基础); ●实际问题(研究的对象,通常以现象的形式存在); ●假设(对问题所做的假想性的回答); ●方法(途径); ●数据(材料); ●分析(寻找原因和规律); ●结论(研究结果)。 4. 科学研究的功能: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5. 研究的分类 ●按照研究的目的分类: 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 ●按研究的容分类:基础研究(包含:宏观、中观和微观三种层次)和应用研究(包含:宏观、中观 和微观三种层次) ●按科学研究的性质分类: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 ?定性研究是基于描述性的研究,它在本质上是一个归纳的过程,即从特殊情景中归纳出一 般的结论。定性研究侧重于和依赖于与对事物的含义、特征、隐喻、象征的描述和理解。 ?定量研究则与演绎过程更为接近,即它从一般的原理推广到特殊的情景中去。定量研究侧 重于、且更多地依赖于对事物的测量和计算。

教育技术学的学习理论基础

教育技术学的学习理论基础 教育技术学是一门综合地应用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以及信息科学的知识和技术,是研究实现教育目标的最优化手段、方法的一门学科。而学习理论是教育科学中最核心的理论,它是指导人类怎样学习的理论,对教育技术的产生、发展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纵观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发展,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教育技术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在二十世纪的前半个世纪,占主导地位的学习理论是行为主义,学习被看作是明显的行为改变的结果,是能够由选择性强化形成的。在行为主义者看来,环境和条件(如刺激和影响行为的强化)是学习的两个重要因素,学习等同于行为的结果。 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斯金纳(B.F. Skinner)。在斯金纳看来,行为是人类生活的一个基本方面。因而他一直以行为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他认为,通过对行为的研究,可以获得对各种环境刺激的功能进行分析的方法,从而影响和预测有机体(包括人和动物)的行为。斯金纳创立了操作性条件作用学说和强化理论,并把它们应用于人类学习的研究,提出了程序教学的概念,总结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如小步子教学原则、强化学习原则、及时反馈原则等,形成了程序教学理论。图2-2-1显示程序教学的基本过程。 图2-2-1 程序教学的基本过程 行为主义的教学原则主要包括: 第一,小步子原则。行为主义强调将学习内容按其内在逻辑关系分割成许多细小的单元,并按一定的逻辑关系排列起来,形成程序化教材。学生的学习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这种学习方式称为小步子教学原则。小步子原则要求对学习内容分割适当,对单元划分的大小要由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来确定(不是步子分割越小越好,否则容易使学生厌倦,也不利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事物)。 第二,及时强化原则。当学生做出反应后,必须使他们知道其反应是否正确。要求对学生的反应给予“及时强化”或“及时确认”,特别要注意对学生所作出的正确反应给予及时强化,以提高其操作能力。 第三,自定步调原则。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自由发展,必须由他们根据自己的特点自定学习进度。学生在以适宜速度进行学习的同时,通过不停地强化得到了进一步学习的内驱力。很多时候,教师也要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为学生来设计适当的步调。 解释 提问 回答 确认 (刺激) (反应) (强化) 正答 错答 下一步

教育技术学理论基础(一)传播理论

教育技术学理论基础(一):传播理论 hsyjjy 2004-11-20 下午 07:27:52 教育技术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应用科学,他综合了多门相关学科的相关理论,特别是许多随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新观念、新理论,他们交叉渗透,形成了本学科的基础理论体系,推动着本学科的持续发展。 一、教育技术学的信息论基础:教育传播学 我们知道,大众传媒播最鲜明的特点就是“迅速、广泛”。而我们的教学实际上就是知识的传播过程,因此用传播学理论来研究媒体与教学过程,探索媒体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机理,是很有价值的,这也是教育技术学的一个传统研究途径,并由此诞生了教育传播学。 传播一词译自英语communication,也有人把他译成交流、沟通、传通、传意等,他来源于拉丁文communicure,意思是共用或共享。现在一般将传播看做是特定的个体或群体即传播者运用一定的媒体和形式向受传者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的一种社会活动。 (一)教育传播过程 一般把教育传播过程分为四个环节来描述: 1.传播的准备:目的、对象等的确定、提出系列传播任务、进行教育传播决策。教育传播的对象群是确定的,但是存在着多样性和动态性,因此应有预测性分析研究。 2.教育传播的实施:信息的开发、收集、加工、发送等。 3.教育传播作用于学生心理:教育信息引起学生的注意,信息作用于学生的感官,在感觉通道中消化和筛选,作用于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引起学生精神状态的变化或行为出现反应。

4.教育传播的调整:根据传播效果的分析,及时调整传播进程或进行补救。 (二)教育传播系统的组成 当媒体应用于传递以教学为目的的信息时,称之为教育传播媒体,他成为连接传者与受者之间的中介物。人们把他当成传递和取得信息的工具。在一般的教学理论研究中,将教育者、学习者、学习材料三者作为教学系统的构成要素,他们在教学环境中,带有一定的目标性,经过适当的相互作用过程而产生一定的教学效果,为讨论方便起见,我们称之为教学系统的三元模型。在现代教育传播活动中,媒体起着相当大的作用,因此必须将媒体作为教学传播系统的要素之一,于是我们得到如图1所示的教育传播系统四元模型。实际上,四元模型是由三元模型的衍化,因为我们把学习材料看做为媒体化的教学信息,把学习材料这一要素分成了“教学信息”(即内容)与作为内容载体的“媒体”两部分。这四个组元在适当的教学环境中相互作用而产生一定的教学效果。 图1 教育传播系统 (三)教育传播模式 20世纪40年代,数学家香农提出了一个关于通信过程的数学模型。此模型最初是单向直线式的,不久,他与韦弗合作改进了模型,添加了反馈系统(图2),此模型后来被称为香农-韦弗模式,在技术中应用获得了巨大成功。

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历程

教育技术学发展史 一、 教育技术学的定义 虽然从技术的定义出发,人们未必就能正确的推导出教育技术的定义, 但是仍有必要讨 论它的定义。因为教育技术的上位概念的技术, 而不是教育。所以下面有两个关于教育 技术的94定义和05定义。 AECT 在1994年给教育技术下的定义是:“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 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 ”原文是:In structio nal Techn ology is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design 、 development 、 utilization 、 management and evaluation of processes and resources for lear ning. AECT05定义:“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和管理适当的技术的过程和资源,以促进 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和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 ”原文是:Educatio nal Tech no logy is the study and ethical practice of facilitating learning and improving performanee by creating 、 using 、 and man agi ng appropriate tech no logical processes and resources. 二、 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历史 剪断脐带,教育技术学的本体(教 育的技术原理)完全显现 (一) 从整体上看 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历史据有关资料显示, 从整体上来讲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一种是以塞 特勒为主的,他认为在文明之时,教育技术就出现了;另一种是我国国内常见的说法, 即教 育技术开始于美国的视觉教育。 (二) 从国内外来看 1、国外教育技术学发展简史 国外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初始阶段(17世纪-19世纪末)一一 直观技术与哲学认识论(感觉论)在理论上直观技术是以哲学认识论(感觉论)为基础的。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一一哲学手稿》中说:“人同世界的任何一种属人的关系一一视 研究,关注教育教学系统设 计方法的研究 教学手段 多元化 试图超越媒体,在系统论 教育技术在形成中,媒体技 思想指引下, 关注教学系 术似乎成了教育技术的脐带 教育技术 统各要素的协调 的历史起 点 7 应用引发了对教育媒体的狂热 教育技术在孕育中,尚未形成 新兴媒体技 术的飞速发 学习心理学 的相对成熟 媒体技术在教育实践领域中的

现代教育技术试题及答案

现代教育技术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 现代教育技术在研究、设计学习过程时,着重利用了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 A ) A.系统方法 B.直观方法 C.科学抽象方法 D.理想化方法2. 下列各物体中,不属于教育传播媒体的是( C ) A.习题集 B.录像带 C.教室环境 D.教科书 3. 在WINDOWS操作系统中,有两个对系统资源进行管理的程序组,它们是“资源管理器”和(C )A“回收站”B“剪贴板”C“我的电脑”D“我的文档” 4.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B A CPU能直接读取硬盘上的数据 B CUP能直接存取内存储器中的数据 C CPU有存储器和控制器组成 D CPU主要用来存储程序和数据 5. 在Prowerpoint中的哪种视图方式下,可以将所有制作的演示幻灯片以页的形式显示(D )A)普通视图B)大纲视图C)web视图D)幻灯片浏览视图 6. 下列哪个不是INTERNET上的安全标准 C A. S-HTTP B. SSL C. HTML D. SEL 7. 计算机病毒最其本的特征是:A A. 自我复制 B. 破坏磁盘中的文件 C. 引起用户注意 D. 减缓CPU运行速度8. 在E-Mail系统中常常遇到的“邮件炸弹”的是:B A、一种炸弹 B、一种病素 C、一种软件名 D、一个邮件9. INTERNET上的声音、图象、动画等多媒体信息,在计算机中的存储方式是:( A )A. 模拟信号编码B. 二进制编码C. 音频信号编码D. 视频信号编号10. 通常所说的现代教学媒体是指( D ) A.黑板,教科书,图片等 B.教室,校园,周围社区等 C.班风,校规,校纪等 D.投影,录像,录音,电子计算机等 11. 银幕上投影的图像画面出现\上窄下宽\的几何失真,这是由于( B )造成的。 A.张挂的银幕没有向前倾斜 B.张挂的银幕没有向后倾斜 C.张挂的银幕没有向左倾斜 D.张挂的银幕没有向右倾斜 12. 录像机放像时不能正常放像,指示窗口出现\指示,则表示录像机( C ) A.有机械或电路故障B.录像带坏C.处于自动保护磁头状态 D.太热13. CAI的课件是属于( A ) A.CBE软件 B.系统软件 C.游戏软件 D.课本14.\发现学习法\就是要求学生在学科的学习中( D ) A.自己发现规律 B.有所创造发明 C.独立学习,独立解决问题,并作出发现 D.培养学习和探究的态度,推测和解决问题的态度15.不属于教学设计的前期分析内容的选项是(A) A终结性测验分析B 学习需要分析C学习者分析D 学习内容分析16.不属于学习者分析的内容是(D ) A学习者分析B 学习风格C年龄特征D信息加工分析 17.下面提供的关于教学设计构成的四个基本因素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A学生、目标、策略、评价 B 教学媒体、学习需要分析、形成性分析、学习目标 C 测验、调查、教学形式、教学媒体 D 评价、决策、规划、教学内容 18.学生的特征分析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B)。A 学生的年龄、学历、初始能力B 学习的一般特征、初始能力、学习风格 C 学习风格、初始能力、学习兴趣D 学生的社会环境、初始能力、一般特征19.下述

任友群_对中国教育技术学的方法、实践与理论的再思考

对中国教育技术学的 方法、实践与理论的再思考
任友群 2010年10月16日 yqren@https://www.doczj.com/doc/8b141689.html,
1

一、以科学的、实证的方法指导研究; 二、以技术设计的思想指导教学实践和装 备发展; 三、逐步规范地构建理论体系。
2

教育技术学的研究方法本质上应该和教育学一样以 “教育的科学研究”作为自己在方法上的终极追求。
因为我国的教育技术学是教育学下的二级学科,至少在现阶段, 教育技术学所解决的问题基本上都可以囊括至教育学领域之中。
3

教育学的研究方法的特点之一: 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应该是开放而多维的。
由于教育学归根结底研究的是人的学习与发展活动,而人的活动 是整体的、多层次的 。 特别是随着社会发展和知识更新的速度急剧加快,几乎所有重大 的教育问题都只能通过不同学科的联合研究才能得到最佳的解决方 案。 我们似乎不应该对教育技术学在研究方法上的开放性过于紧张, 而应该继续一如既往地关注其他学科的或者新兴的研究方法,并使之 能够为我所用。
4

教育学的研究方法的特点之二: 对实证研究方法的强调。
在追求“教育的科学研究”的众多努力中,实证研究是能够运用比 较严格的、系统的、客观的程序来获得可靠的、有效的信息与知识的 方法。
在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2002年出版的《教育的科学研究》一书中的六条原则: 提出有意义并能通过实证来研究的问题; 将研究与相关的理论相结合; 使用能对研究问题进行直接研究的方法; 进行有条理的、明确的逻辑推理; 实施重复验证和研究推广; 发表研究结果,鼓励专业人士的审查与评论。
5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