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国用)2018年高考政治二轮复习增分策略考前回扣练八、文化生活:文化传承与发展

(全国用)2018年高考政治二轮复习增分策略考前回扣练八、文化生活:文化传承与发展

八、文化生活:文化传承与发展

(一)一般意义上的文化发展

1.横向:文化传播

(1)正确对待文化的多样性

①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②原则: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③要推动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促进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④既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又要反对“封闭主义”。

(2)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手段

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3)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2.纵向:文化继承

(1)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要保持和发扬;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要“移风易俗”,改造或剔除;努力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2)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文化就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3)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

社会实践是影响文化发展的根本因素,是文化发展的源泉。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科学技术的进步、思想运动、教育等。

3.实质:文化创新

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立足于社会实践;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持正确方向,克服“封闭主义”“守旧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

(二)个别意义上的文化发展

1.中华文化的发展

要全面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坚持包容性。

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即先进文化建设。

1.为反击国外某些人对中国文化的歧视,一则名叫《说出我的名字》的视频走红网络,视频中中国留学生们对自己中文名字的来历侃侃而谈,不仅向世界展现了新一代中国年轻人的自信风貌,也让我国悠久的文化魅力得到展现。这表明( )

①文化创新要立足国际视野和世界人民的需求②不同民族的文化只有通过对话才能消除分歧走向统一③尊重文化多样性需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自信④不同民族文化的平等交流是推动世界文化繁荣的重要途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D

解析材料不涉及文化创新,排除①。要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不同民族的文化走向统一”说法错误,排除②。

2.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美国佛罗里达州海湖庄园同美国总统特朗普举行中美元首会晤,会晤期间两国元首夫妇共同欣赏了特朗普外孙女和外孙演唱中文歌曲《茉莉花》并背诵《三字经》和唐诗。据悉,目前美国有100多所孔子学院和300多个孔子课堂。中华文化走向美国乃至世界折射出( )

①文化具有多元性,需博采众长②文化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③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④世界各国文化在交流中走向趋同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C

3.技术的更新,加快推动媒体融合的发展进程。从“中央厨房”到“媒体融合云”,从大数据到机器人写稿,从VR(虚拟现实技术)到AR(增强现实技术)……技术的更迭,向传统媒体提出了紧跟技术、时时创新的要求。当前,搭乘“互联网+”的快车,媒体融合( )

①实现了文化传播途径的根本性变革②丰富了文化传播的途径③能够使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发生变化④促进文化的传播、继承和发展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④

答案 C

解析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手段,而不是传播途径,①②应排除。

4.“有一种孝顺,是带老人跟上这个信息时代。”在当今这个互联网社会,子女孝顺不仅仅是物质赡养,更要注重情感赡养和知识赡养。事实证明,从绘制图文并茂的“微信操作说明书”,到教父母熟练使用各种出行软件,来自后辈的“文化反哺”,既能避免老人因知识脱节而被边缘化,也能大大减缓其身处数字时代的寂寞空虚。这表明( )

①“孝”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②“孝顺”的具体内涵应该因时而变③对“孝顺”的判断和选择具有主体差异性④情感、知识赡养比物质赡养更重要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 A

5.2017年《中国诗词大会》最火的女孩——武亦姝,在“飞花令”环节以“月”字吟诗,被提醒所说诗句重复了,立即脱口而出复旦附中自编的《中华古诗文阅读》第一册翻开就是《诗经·七月》名句:“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反应之迅速、心理之稳定,瞬间圈粉无数。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蒙曼评价“诗歌的真善美是渗透到她心里去的。武亦姝的谦逊不是装出来的,而是有诗意在她心中,她站在那里气定神闲的样子,诗意就出来了,这就是所谓的‘腹有诗书气自华’”。这说明了( )

①教育具有选择、传承、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②文化对人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③我们要继承传统文化,加大诗词的宣传④优秀的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 C

解析学校自编的《中华古诗文阅读》说明了教育对文化的特定功能,①正确;材料体现了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而非深远持久的影响,②无关;传统文化有优秀与落后之分,我们要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③错误;“腹有诗书气自华”,体现了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④正确。

6.某作曲家每年都要参加三下乡、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最近在短短十几天内跑了陕西延安三个县和浙江东海县。不仅录下了多段民歌、道情的演唱,而且创作了许多与生活与群众“无缝连接”的优秀作品。他说:“对于创作者来说,采风就像刚断了奶的孩子再去吸吮母

亲的乳汁。对以后的创作,是一种灵感上的激发,是一种高营养蛋白。”材料说明( ) ①文艺作品能深刻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②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③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文艺创作的根本动力④人民群众的实践是文艺创作的源泉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C

解析①错误,文艺作品应该深刻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但不一定都能做到。③错误,社会实践是文艺创作的根本动力。答案为C。

7.2017年元旦前夕上演的央视海采《走基层·为谁辛苦为谁忙》,通过记者随机采访的方式来反映老百姓的生活点滴,从“小家”的变化来折射国家经济社会所发生的变化,使观众从中受到启发,激励每个人不断朝着自己的目标奋勇前进。该节目引发广大观众强烈反响,得益于( )

①节目的内容立足实践贴近生活②该节目能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③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④电视发挥文化传播主渠道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该节目反映老百姓的生活、使观众受到启发与激励,这是其引发观众强烈反响的原因,答案为B。②表述正确,但与题目指向不一致;大众传媒而非电视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④与题意不符。

8.近几年,由于种种原因,年轻人对春节期间的“文化大餐”——春晚的兴趣在下降。2017年,“@春晚”成为春晚官网内容设计一大亮点。观众可通过下载APP参与节目互动,并分时段推送“春晚明星大拜年”送祝福,从而吸引了许多年轻人的眼球。这启示我们( )

①传播手段与传播形式的创新是文化传承的前提②文化传承应重视发挥现代传媒超越时空的优势③与现代流行文化融合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④文化创新应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C

9.近年来,一些电视台、互联网直播平台为了获得高收视率、高点击率,节目内容泛娱乐化,宫斗戏、翻拍的武侠剧、抗日神剧、颇具魔幻色彩的剧等轮番上演,部分观众也趋之若鹜。据此,有人认为“电视剧作品有意思即可赢得市场,不需要有意义。”

2017年3月,反腐题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播出。该剧取材于现实,把党自我净化、自我革新的反腐败斗争如实呈现在公众面前。在中央反腐“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的宏大时代背景下,它回应着民众对反腐题材文艺作品的渴求。该剧大规模起用演技高超的老戏骨,让观众产生较理想的观剧体验。无论是人物设定、背景格局还是社会深度,较以往作品都有重大突破,让人们看到了人性的温暖、正义的力量,警示了官员、振奋了精神。

《人民的名义》播出后引起强烈反响,就连“90后”“00后”也从由小鲜肉主导的玄幻IP 剧、时装剧转移“战场”,加入了追剧大军。《人民的名义》能够实力圈粉,从热播发展到表情包大战,更是明确表明:观众心中有杆秤,创作不失准星,分量就不会轻。

结合材料和文化生活知识,谈谈《人民的名义》的热播对文艺创作的启示。

答案(1)文艺创作应立足于实践,与时代背景相结合,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2)文艺创作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要反映人民的诉求,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3)文化发展的实质是文化创新,文艺创作要不断在内容、形式等方面创新发展。

(4)文艺创作要弘扬主旋律,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10.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于2017年3月15日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并于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民法总则》贯彻全面依法治国要求,坚持从我国国情和实际出发,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总结继承我国民事法治经验,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全面系统地确定了我国民事活动的基本规定和一般性规则。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我国是怎样制定《民法总则》的。

答案(1)我国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实践,从我国国情和实际出发制定《民法总则》。

(2)我国制定《民法总则》是适应新形势的新要求,注重了与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相结合,弘扬了时代新风。

(3)我国制定《民法总则》,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继承了我国民事法治经验,做到了“取其精华,推陈出新”。

(4)我国制定《民法总则》,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