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宋·苏轼·卜算子

宋·苏轼·卜算子

宋·苏轼·卜算子
宋·苏轼·卜算子

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元丰三年正月初一离京,二月初一到达黄州,初寓居定慧院;五月,迁临皋亭。

【漏断】:漏,指漏壶,古时计时器。许慎《说文》:“漏,以铜受水,刻节,昼夜百刻。”漏断,指夜深。

【幽人】:《易·履卦》:“履道坦坦,幽人贞吉。”孔颖达《疏》:“既无险难,故在幽隐之人,守正得吉。”案:有二义,一指隐逸之士,一指幽囚之人。此用后义,作者自指,言被贬逐不得与闻世事。作者《过江夜行武昌山闻黄州鼓角》:“幽人夜度吴王岘”《吾谪海南……》:“幽人拊枕坐叹息”,与此同义。

【飘渺】:高远隐约貌。李白《天门山》诗:“参差远天际,缥缈晴霜外。”

【拣尽寒枝】二句:隋·李元操《鸣雁行》:“夕宿寒枝上,朝飞空井傍。”此则言不肯栖高寒之木而甘居寂寞沙洲,其品格高尚如是。

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一六:

○东坡《卜算子》词:东坡先生谪居黄州,作《卜算子》云:“缺月挂疏桐,梦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其属意为王氏女子也,读者不能解。张右史文潜继贬黄州,访潘邠老,尝得其详。题诗以志之:“空江月明鱼龙眠,月中孤鸿影翩翩。有人清吟立江边,葛巾黎杖眼窥天。夜冷月堕幽虫泣,鸿影翘沙衣露湿。仙人采诗作步虚,玉皇饮之碧琳腴。”

宋·袁文·《甕牗闲评》卷五:

苏东坡谪黄州,邻家一女子甚贤,每夕只在创下听东坡读书。后其家每欲议亲,女子云:“须得读书如东坡者乃可。”竟无所谐而死。故东坡作《卜算子》以寄之。

宋·李如篪·《东园丛话》卷下:

王子家言及苏公少年时,常夜读书。邻家豪右之女,尝窃听之。一夕来奔,苏公不纳,而约以登第后聘以为室。暨公及第,已别娶仕宦。岁久,访问其所适何人,以守前言不嫁而死。其词有“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之句,正谓斯人也。“拣尽寒枝不肯栖,枫落吴江冷”之句,谓此人不嫁而亡也。

宋·王楙·《野客丛书》卷二四:

山谷曰:东坡在黄州作《卜算子》云云,已经高妙,非吃烟火食人语。吴曾亦曰:东坡谪居黄州作《卜算子》云云,其属意王氏女也,读者不能解。张文潜继贬黄州,访潘汾老,得其详,尝题诗以志其事。仆谓二说如此,无可疑者。然尝见临江人王说梦得,谓此词东坡在惠州白鹤观所作,非黄州也。惠有温都监女,颇有色,年十六不肯嫁人,闻东坡至,喜谓人曰:“此吾婿也。”每夜闻坡讽咏,则徘徊窗外,坡觉而推窗,则其女逾墙而去。坡从而物色之,温具言其然。坡曰:“吾当呼王郎与子为姻。”未几,坡过海,此议不谐,其女遂卒,葬于沙滩之侧。坡回惠日,女已死矣,怅然为赋此词。盖坡借鸿为喻,非真言鸿也。“拣尽寒枝不肯栖”者,谓少择偶不嫁;“寂寞沙洲冷”者,指其所葬也。说之言如此。其说得之广人浦仲通,未知是否,姑志于此,以伺询访。

明·卓人月·《古今词统》卷四:

按《女红余志》:“惠州温都监有女名超超,年十六,不肯字人,闻坡至,喜曰:此吾婿也。夜闻子瞻讽咏,则徘徊窗外。子瞻觉,则亟去。坡谓温曰:吾当呼王郎与子为姻。未几,子瞻过海,其女遂卒,葬于沙际。子瞻念之,为作此词。拣尽寒枝,言择偶也。寂寞沙洲,言葬所也。”李卓吾曰:“余独悲其能具只眼,知坡公之为神仙,知坡公之为异人,知坡公之外举世再无与两,是以不得亲近,宁死不愿居人间世也。然则即呼王郎为姻,彼亦必死

不嫁也。何者?彼知有坡公,不知有王郎也。”《历代诗余》卷一一五亦引《女红余志》所载超超事,但结尾云:“按词为咏雁,当别有寄托,何得以俗情传会也。”

宋·黄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二:鮦阳居士云:“缺月,刺明微也。漏断,暗时也。幽人,不得志也。独往来,无助也。惊鸿,贤人不安也。回头,爱君不忘也。无人省,君不察也。拣尽寒枝不肯栖,不偷安于高位也。寂寞沙洲冷,非所安也。此词与《考槃》诗极相似。”(又见武陵逸史编《类编草堂诗余》卷一引《复雅歌词》、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卷一、张惠言《词选》卷一。《考槃》,《诗经·卫风》篇名,《毛诗序》谓其系刺卫庄公不能继先公之业,使贤者退而穷处。)

清·王士祯·《花草蒙拾》:

坡孤鸿词,山谷以为不吃烟火食人语,良然。鮦阳居士云云,村夫子强作解,令人欲呕。韦苏州《滁州西涧》诗,叠山亦以为小人在朝,贤人在野之象,令韦郎有知,岂不叫屈。仆尝戏谓坡公命宫磨蝎,湖州诗案,生前为王珪、舒亶辈所苦,身后又硬受此差排耶。

清·王又华·《古今词论》引《毛稚黄词论》:

前半泛写,后半专叙,盖宋词人多此法。如子瞻《贺新凉》,后段只说榴花;《卜算子》后段只说鸿雁。周清真寒食词,后段只说邂逅,乃更觉意长。

清·丁绍仪·《听秋声馆词话》卷一一:

《卜算子》词,或谓有女窥窗而作,殆因温都监女而附会之,亦不足信。一本“静”作“定”,“汀”作“洲”,似不如“人初静”与“沙汀”之善。有谓雁不树宿,“寒枝”二字欠妥者,不知不肯枝栖,故有“寂寞沙汀”之慨,若作“寒庐”,似失意旨。

清·郭廷桢·《双砚斋随笔》卷六:

《卜算子》词云(词略)。则明漪绝底,芗泽不闻,宜涪翁称之不食人间烟火。而造语者谓此词为惠州温都监女作,又或谓为黄州王氏女作。夫东坡何如人,而作墙东宋玉哉?

清·黄蓼园·《蓼园词选》:

按此词乃东坡自写在黄州之寂寞耳。初从人说起,言如孤鸿之冷落。第二阕,专就鸿说,语语双关。格奇而语隽,斯为超诣神品。

清·江顺诒·《词学集成》卷七

黄鲁直评东坡“缺月挂疏桐”词云(黄评见前,略)。诒案:此非抬高此人身份,实古人狮子搏兔,亦用全力,非同后人浮光掠影也。

清·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卷二:

咏物词虽不作可也,别有寄托如东坡之《咏雁》,独写哀怨如白石之《咏蟋蟀》,斯最善矣。

清·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续编》卷一:

时东坡在黄州,固不无沦落天涯之感。而鮦阳居士释之云:“缺月,刺明微也。漏断,暗时也。幽人,不得志也。独往来,无助也。惊鸿,贤人不安也。回头,爱君不忘也。无人省,君不察也。拣尽寒枝不肯栖,不偷安于高位也。寂寞沙洲冷,非所安也。此词与《考槃》诗极相似。”字笺句解,果谁语而谁知之?虽作者未必无此意,而作者亦未必定有此意,可神会而不可言传。断章取义,则是刻舟求剑,则大非矣。即如宋末玉田、洲诸家,阅历沧桑,固宜胸有垒块。今一遇稍有感慨之词,便以为指斥时事,愁禽怨柳,塞满乾坤,是直以长短句为谤书矣。夫岂其然。

清·李良年·《词家辨证》:

东坡在黄州作《卜算子》,有“缺月挂疏桐”等句,山谷以为不吃烟火食人语,《词学筌蹄》强为之解,皆未得其故,余载入《藻品》中。昨读《野客丛书》,又云“乃东坡在惠州白鹤观所作。……”梨庄曰:此言亦非。似亦忌公者以此谤之,如“阶下簸钱”之类耳,小说纰缪,不足凭也。

清·谭献评·《词辨》卷下:文举《词选》,以《考槃》为比,其言非河汉也。此亦鄙人所谓“作者未必然,读者何必不然。”

清·沈祥龙·《论词随笔》:词不能堆垛书卷,以夸典博,然须有书卷之气味。胸无书卷,襟怀必不高妙,意趣必不古雅,其词非俗即腐,非粗即纤。故山谷称东坡《卜算子》词,“非胸中有万卷书,孰能至此。”

清·张德瀛·《词徵》卷五:

赠丰谓苏子瞻长短句,犹有与道德合者,缺月疏桐一章,触兴于惊鸿,发乎情性也,收思于冷洲,归乎礼义也。本朝张茗柯论词,每宗此义,遂为鮦阳之续。

近·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

飞卿《菩萨蛮》、永叔《蝶恋花》、子瞻《卜算子》,皆兴到之作,有何命意?皆被皋文深文罗织。阮亭《花亭蒙拾》谓:“坡公命宫磨蝎,生前为王珪、舒亶所苦,身后又硬受此差排。”由今观之,受差排者,独一坡公已耶?

近·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

此亦有所感触,不必附会温都监女故事,自成馨逸。

近·吴梅·《词学通论》:

咏物词须别有寄托,不可直赋。自诉飘零,如东坡之《咏雁》;独写哀怨,如白石之《咏蟋蟀》,斯最善矣。

近·陈匪石·《宋词选》卷下:

《草堂》题曰《孤鸿》,汲古录《女红余志》原文,谓在惠州为温都监女作。然朱氏据南宋人王宗稷《东坡年谱》,为壬戌在黄州作;元本亦题《黄州定惠院寓居》,则《女红余志》之言不足信也。以《孤鸿》为题,疑亦后加。此词未必专为咏鸿,犹《贺新郎》未必即咏榴花也。鮦阳居士曰:“缺月,刺明微也。漏断,暗时也。幽人,不得志也。独往来,无助也。惊鸿,贤人不安也。回头,爱君不忘也。无人省,君不察也。拣尽寒枝不肯栖,不偷安于高位也。寂寞沙洲冷,非所安也。此词与《考槃》诗极相似。”张惠言颇取其说。谭献曰:“作者未必然,读者亦何必不然。”此常州词派“比兴说”,亦从东坡《西江月》“把盏凄然北望”及《水调歌头》“玉宇”“琼楼”之句联想而及者。若就词论词,则黄山谷谓“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者,最为得之。首句写景,已一片幽静气象。次句写时,更觉万籁无声,纤尘不到。“幽人”,身份境地,烘托已尽。然后说出“独往来”之“幽人”。“见”上着一“谁”字,更为上两句及下“孤”字出力。至“孤鸿”之“影”,则为见“幽人”者,或即“幽人”自身,均不可定。然而此中“有恨”焉,不知谁实“惊”之,为谁“回头”?而却系如此,乃知实有恨事,“无人”为“省”。“拣尽寒枝”两句,“孤鸿”心事,即“幽人”心事。因含此“恨”,寂寞自甘,但见徘徊“沙洲”,自寄其“不肯栖”之意。而其所以“恨”者,依然“无人”知之,固亦有吞吐含蓄之妙也。而通首空中传恨,一气呵成,亦具有“缥缈孤鸿”之象。于小令为别调,而一片神行,则温韦晏欧所未有。

关于“拣尽寒枝不肯栖”句是否有语病的争论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九:

“拣尽寒枝不肯栖”之句,或云:“鸿雁未尝栖宿树枝,惟在田野苇丛间,此亦语病也。”此词,本咏夜景,至换头但只说鸿,正如《贺新郎》词“乳燕飞华屋”,本咏夏景,至换头但只说榴花。盖其文章之妙,语意到处即为之,不可限以绳墨也。

宋·陈鹄·《耆旧续闻》卷二:

鲁直跋东坡道人黄州所作《卜算子》词云:“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此真知东坡者也。盖“拣尽寒枝不肯栖”,取兴鸟择木之意,所以谓之高妙。而《苕溪渔隐丛话》乃云“鸿雁未尝栖宿树枝,惟在田野苇丛间,此亦语病”,当为东坡称屈也。

赵右史家有顾禧景番《补注东坡长短句》真迹云:“……余顷于郑公实处,见东坡亲蹟书《卜算子》断句云:寂寞沙洲冷。今本作枫落吴江冷,词意全不相属也。”

宋·王楙·《野客丛书》卷二四:

渔隐谓鸿未尝栖宿树枝,惟在田苇间,“拣尽寒枝不肯栖”,此语亦病。仆谓人读书不多,不可妄议前辈诗句,观隋·李元操《鸣雁行》曰:“夕宿寒枝上,朝飞空井旁。”坡语岂无自耶?

金·王若虚·《滹南遗老集》卷三九:

○诗话中:东坡雁词云:“拣尽寒枝不肯栖”,以其不栖木故云尔,盖激诡之致,词人正贵如此,而或者以为语病,是尚可与言哉。近日张吉甫复以“鸿渐于木”为辨,而怪昔人之寡闻,此益可笑。易象之言,不当援引为证也。其实雁何尝栖木哉?

明·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卷一:

或以鸿雁未尝栖宿树枝,欲改作“寒芦”。夫“拣尽”则不栖枝矣,子瞻不误也。

宋儒解传时事已成恶套。“枫落”句,又崔信明诗,与篇中不相应,作“吴江冷”,非。

明·张綎·《草堂诗余后集别录》

“拣尽寒枝不肯栖”,苕溪谓鸿雁未尝栖树枝,欲改“寒枝”为“寒芦”。大方家寓意之作,正不必如此论,且芦独不可言枝耶?李太白《鸣雁行》:“一一衔芦枝”是也。苕溪无益之辨类如此。

对于本词的笺评

宋·黄庭坚·《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二六:

〇跋东坡乐府:“缺月挂疏桐……”东坡道人在黄州时作,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

宋·曾丰·《知稼翁词集序》:

文忠苏公,文章妙天下,长短句特绪余耳,犹有与道德合者。“缺月疏桐”一章,触兴于惊鸿,发乎情性也;收思于冷洲,归乎礼义也。黄太史相多大以为非口食烟火人语,余恐不食烟火之人,口所出仅尘外语,于礼义遑计欤?

宋·俞火豹·《吹剑录》:

杜工部流离兵革中,更营患苦,诗益凄怆。《忆舍弟》诗:“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孤雁》诗:“惟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其思深,其情苦,读之使人忧思感伤。东坡《卜算子》词亦然。文豹尝妄为之释:“缺月挂疏桐”,明小不见察也。“漏断人初静”,群谤稍息也。“有恨无人省”,谁其我知也。“拣尽寒枝不肯栖”,不苟依附也。“寂寞沙洲冷”,宁甘冷淡也。

宋·周必大·《二老堂诗话》:

自唐文士诗词多用“缥眇”二字,本朝苏文忠公亦数用之。其后蜀中大字本改作“缥缈”,盖韵书未见“眇”字尔。或改作“渺”,未知孰是。余校正《文苑英华》,姑仍其旧,而注此说于下。

元·吴师道·《吴礼部诗话》: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云云,“缥缈孤鸿影”以下皆说鸿,别一格也。

明·李攀龙·《新刻题评名贤词话草堂诗余》卷五:

山谷评之当矣,又何赘焉。

清·刘熙载·《艺概》卷四

〇词曲概:黄鲁直跋东坡《卜算子》“缺月挂疏桐”一阕云(黄跋见前,略)。余案:词之大要,不外厚而清。厚,包诸所有;清,空诸所有也。

清·陈廷焯《雪韶集》卷二:

寓意深远,笔力高绝。此种地步,不惟秦柳不能道,即求诸唐宋名家亦不能到。

清·陈廷焯·《词则·大雅集》卷二:

〇或以此词为温都监女作,陋甚。从《词综》与《词选》,庶见坡公面目。

〇寓意高远,运笔空灵,措语忠厚,是坡仙独到处,美成、白石亦不能到也。

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

放翁词,惟《鹊桥仙·夜闻杜鹃》一章,借物寓言,较他作为合乎古。然以东坡《卜算子·雁》较之,相去殆不可道里计矣。

赏析

词中借月夜孤鸿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词人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上阕前两句营造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缺月喻示生命中的残缺感;漏,指古代计时用的漏壶;漏断,即深夜。二句出笔不凡,渲染出一种孤高出尘的境界。随后二句,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幽人而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让人联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不正像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吗?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禽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

下阕专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拣尽寒枝不肯栖,只好落宿于寂寞慌冷的沙洲。起两句顿起波澜。“惊起”是生命之震撼,是心灵之悸动。“有恨无人省”是无奈之寂寞。“拣尽寒枝不肯栖”是洁身之孤高,“寂寞沙洲冷”是高贵的孤独,是自觉的选择。这里,词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作者与孤鸿惺惺相惜,以拟人笔法表现孤鸿的心理活动,把自己的主观情感加以形象化,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孤鸿是东坡喜爱的生命意象,他曾多次用来喻比人生。

这首词高旷洒脱、绝去尘俗的境界,得益于高妙的艺术技巧。东坡“以性灵咏物语”,取神题外,意中设境,托物寓人;在对孤鸿和月夜环境背景的描写中,选景叙事均简约凝练,空灵飞动,含蓄蕴藉,生动传神,具有高度的典型性。

《寂寞沙洲冷》

词:陈信荣;曲:周传雄。

自你走后心憔悴,白色油桐风中纷飞。落花似人有情。这个季节,河畔的风放肆拼命的吹,无端拨弄离人的眼泪,那样浓烈的爱再也无法给,伤感一夜一夜。当记忆的线缠绕过往支离破碎,是慌乱占据了心扉。有花儿伴着蝴蝶,孤雁可以双飞。夜深人静独徘徊。当幸福恋人寄来红色分享喜悦,闭上双眼难过头也不敢回。仍然拣尽寒枝不肯安歇,微带着后悔,寂寞沙洲冷。

金·元好问·《摸鱼儿》: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度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苏轼《卜算子·感旧》译文及鉴赏

苏轼《卜算子·感旧》译文及鉴赏 本文是关于苏轼《卜算子·感旧》译文及鉴赏,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卜算子·感旧》这首词的上片写对杭州的怀念,下片想象归后同游共饮的情景。全词表现了作者对时光飞逝,今是昨非的一种感叹。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卜算子·感旧》,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卜算子·感旧》 宋代:苏轼 蜀客到江南,长忆吴山好。吴蜀风流自古同,归去应须早。 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莫惜尊前仔细看,应是容颜老。 《卜算子·感旧》译文 蜀地的人去过江南后,就会常常想起江南的美好。自古以来蜀地和江南风光景致都同样被人称赞,要游览就要及早去。 还是与去年的友人一起又来到了西湖边上,一同坐在西湖边的草地上。尽情饮酒行乐,仔细端详,发现只有我们变老了。 《卜算子·感旧》注释 蜀客:词人自称,蜀,四川的简称。苏轼是四川眉山人,客居江南。 吴山:在杭州。吴,在此泛指今江浙一带。 风流:此指风光景致美妙。同:此指同样被人称道。 藉(jiè):坐卧其上。 莫惜尊前:指尽情饮酒行乐。尊前:在酒樽之前。指酒筵上。 《卜算子·感旧》赏析 这首词的上片写对杭州的怀念,下片想象归后同游共饮的情景。全词表现了作者对时光飞逝,今是昨非的一种感叹。 词的上片写对杭州的怀念。 开端从自身宦游的行踪说起,并倾注了对杭州的怀念之情:“蜀客到江南,长忆吴山好。”“蜀客”,表明了客籍的身份。“江南”、“吴山”,借指杭州,

前者从地理位置说,后者则从山水美景说。“长忆”,是就行役在外而言,一个“好”字则概括了对杭州的总体印象。 事实上,词人从熙宁四年(1071年)十一月到杭州通判任开始,就与杭州结下了不解之缘。他赞美“余杭自是山水窟”(《将之湖州戏赠莘老》),甚至说“故乡无此好湖山”(《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之五),他拿起多彩多姿的诗笔,尽情地歌颂和描绘美丽的西湖风光,留下了《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之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之一、《有美堂暴雨》等精美的诗篇。因此,词人说他“长忆吴山好”,完全是出于真诚,虽然年近不惑,而不失其赤子之心。他又把吴、蜀作了比较,表达了早归的愿望:“吴蜀风流自古同,归去应须早。”所说的“归去”是指归杭州或是归故乡(蜀地),叙“自京口还钱塘道中”一语说得很清楚,当然是指眼前要去的目的地。既然“吴蜀风流自古同”,那么归吴(杭州)也就形同归蜀,与上文怀念杭州之意相承。 下片想象归后同游共饮的情景。 过片承上“归去”句,展开了与陈襄同游西湖的想象:“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两人坐在西湖边碧绿的草地上,共赏大自然美景,这是富有诗意的赏心乐事。妙在词人不作平平叙写,而是将温馨的回忆与对未来的想象“迭印”在一起,这就平添了诗的意蕴。两句既表达了友情,又扣住杭州美景来写,与上文“吴山好”、“吴蜀风流”相照应。篇末两句进而想象共饮的情景,要友人在宴会上仔细看一下,怕是自己容颜变得衰老了。这两句扣合着自身行役在外、数月未归的经历,流露出岁月流逝、羁旅劳苦的感慨。出语坦率而略带诙谐,这是真挚的友情一种自然的表露。 《卜算子·感旧》创作背景 公元1074年(宋神宗熙宁七年)三月,苏轼在从京口(今江苏镇江)返回钱塘的途中,创作了此词,寄给在杭州的同僚和诗友陈襄。 《卜算子·感旧》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

陆游《卜算子·咏梅》原文+赏析

陆游《卜算子·咏梅》原文+赏析 驿外断 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 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注释】 ①卜算子·咏梅:选自吴氏双照楼影宋本《渭南词》卷一。《词律》以为调名取义于“卖卜算命之人”。《词谱》以苏轼词为正体。又名《百尺楼》、《眉峰碧》、《缺月挂疏桐》等。双调,四十四字,仄韵。 ②驿外:指荒僻之地驿:驿站,古代传递政府文书的人中途换马匹休息、住宿的地方。 ③断桥:残破的桥。 ④无主:无人过问 ⑤著(zhuo):同“着”,这里是遭受的意思。 ⑥苦:尽

力,竭力 ⑦一任:任凭 ⑧零落:凋谢 ⑨碾:轧碎。 选自《剑南诗稿》(上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译文】 驿亭之 外的断桥边,梅花自开自落,无人理睬。暮色降临,梅花无依无靠,已经够愁苦了,却又遭到了风雨的摧残。梅花并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芳斗艳,对百花的妒忌与排斥毫不在乎。即使凋零了,被碾作泥土,又化作尘土了,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样散发出缕缕清香。 【背景 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这是陆 游一首咏梅的词,其实也是陆游自己的咏怀之作。上片写梅花的遭遇:它植根的地方,是荒凉的驿亭外面,断桥旁边。驿亭是古代传递公文

的人和行旅中途歇息的处所。加上黄昏时候的风风雨雨,这环境被渲染得多么冷落凄凉!写梅花的遭遇,也是作者自写被排挤的政治遭遇。 下片写 梅花的品格:一任百花嫉妒,我却无意与它们争春斗艳。即使凋零飘落,成泥成尘,我依旧保持着清香。末两句即是《离骚》“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的精神。比王安石咏杏:“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之句用意更深沉。 陆游一 生的政治生涯:早年参加考试被荐送第一,为秦桧所嫉;孝宗时又为龙大渊、曾觌一群小人所排挤;在四川王炎幕府时要经略中原,又见扼于统治集团,不得遂其志;晚年赞成韩侂胄北伐,韩侂胄失败后被诬陷。我们读他这首词,联系他的政治遭遇,可以看出它是他的身世的缩影。词中所写的梅花是他高洁的品格的化身。 唐宋文 人尊重梅花的品格,与六朝文人不同。但是象林和靖所写的“暗香、疏影”等名句,都只是高人、隐士的情怀;虽然也有一些作家借梅花自写品格的,但也只能说:“原没春风情性,如何共,海棠说。”(南宋肃泰来《霜天晓角·咏梅》)这只是陆游词“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的一面。陆游的友人陈亮有四句梅花诗说:“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写出他自己对政治有先见,不怕打击,坚持正义的精神,是陈亮自己整个人格的体现。陆游这首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鉴赏试题答案及赏析教学文稿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鉴赏试题答案及赏析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鉴赏试 题答案及赏析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鉴赏试题答案及赏 析 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素质测试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问题。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这首词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2)“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是词 人托意所在,试从塑造形象、传达心境的角度简要分析。 答案 (1)特点是寒落疏冷。作用是烘托了词人冷落孤 独的心境。

(2)此句塑造了一只寂寞孤独、心怀幽恨、傲岸不群的孤鸿形象。词人以惊恐不安,心怀幽恨,拣尽寒枝而不肯栖息,只得归宿于荒冷的沙洲的孤鸿自比,表达词人幽居清冷的心境和不甘随俗的高洁品格。 赏析 这是苏轼的一首名词《卜算子》。现在通行的各个版本的词选中都有一个小序:“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公元1083年(神宗元丰六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岗县东南,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由上可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苏轼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但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上阕写的正是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漏断”即指深夜。在漏壶水尽,更深人静的时候,苏轼步出庭院,抬头望月,又是一个多么孤寂的夜晚呀!月儿似乎也知趣,从稀疏的桐树间透出清晖,像是挂在枝桠间。这两句出笔不凡,渲染出一种

苏轼《浣溪沙·荷花》诗词赏析

苏轼《浣溪沙·荷花》诗词赏析 浣溪沙·荷花 宋代:苏轼 四面垂杨十里荷,问云何处ZUI花多。画楼南畔夕阳和。 天气乍凉人寂寞,光阴须得酒消磨。且来花里听笙歌。 译文 四面垂柳围绕着十里香荷。请问哪里莲花ZUI多?画楼南畔,夕 阳西落。 天气乍一变凉,给人们带来了秋的寂寞。萧索的光阴,需用美酒 打发、消磨。暂且来此花丛,细听吹笙唱歌。 注释 浣溪沙: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名。 问云句:袭用韩愈《奉酬卢给事云夫四兄〈曲江荷花行〉》诗 “问言何处荚蓉多”句。下句“画楼南畔”是“何处”的回答。 光阴句:承上句“人寂寞”,因寂寞无聊,所以要用酒消遣日子。唐人郑谷《样潼岁暮》诗:“美酒消磨日”、欧阳修《退居述怀寄北 京韩侍中》诗“万事消磨酒百分”。消磨:消遣,排遣。 笙(shēng)歌:合笙之歌。 赏析 上片首写西湖荷花盛多:“四面垂杨十里荷,问云何处ZUI花多。”颍州西湖是安徽的风景名胜,其十里荷花更是秾丽迷人。人谓“东坡处处有西湖”,如杭州有西湖,颍州也有西湖,“性本爱丘山”

的词人,他吟咏湖山,并热爱湖山。在十里荷香的颍州西湖,必会引 发他描摹湖景的无限乐趣,故下文云:“画楼南畔夕阳和”。在四面 依依垂杨和十里荷香的幽雅境界里,词人又看到南畔的画楼顶端正挂 着一轮温和的夕阳,五彩的晚霞笼罩天空,映照着水波荡漾的湖面, 给人以舒展惬意的美感享受。 下片突然转折,从快意煞时转向孤寂哀伤:“天气乍凉人寂寞, 光阴须得酒消磨。”天气乍凉引发了词人的寂寞感,真实而自然,但 实际上,并非天凉必然引起寂寞,而是因为词人内心早存寂寥空漠的 人生感受的缘故,天凉仅仅气候的诱因而已。此时的词人,可谓壮志 难酬而心存忧虑,他在朝中屡遭小人攻讦和当轴者的忌恨,*“补外” 作地方官。词人此时正是在三次被排挤而“补外”的坎坷境遇中,所 谓“一肚皮不合时宜”,使他厌倦仕途、崇尚归田。结语“且来花里 听笙歌”,说自己且忧中取乐,躲进荷花丛中来听赏悠扬哀伤的笙歌。 此词作细致描绘了词人面对颍州西湖的盛开荷花所引起的仕宦寂 寞感受。全词大起大落,心物交融,强烈反差,寄慨遥深。本欲在淡 泊利禄中使自己的心理获得平衡,不过实际上却是“剪持续、理还乱”,使自己陷入愈加难以解脱的矛盾苦闷之中。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闰八月至九月间词人初到颍州太守任上。词人当时在观赏颍州西湖的荷花,忽然感觉当官寂寞孤寥,于是作下了这首诗。

《卜算子.咏梅》赏析习题及答案

《卜算子.咏梅》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下】 班级:姓名: 《卜算子.咏梅》陆游 【原诗】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译文】驿站之外的断桥边,梅花孤单寂寞地绽开了花,无人过问。暮色降临,梅花无依无靠,已经够愁苦了,却又遭到了风雨的摧残。 梅花并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艳斗宠,对百花的妒忌与排斥毫不在乎。即使凋零了,被碾作泥土,又化作尘土了,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样散发出缕缕清香。 【习题】 1、对《卜算子.咏梅》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卜算子.咏梅》一词是托物言志之佳作,作者以梅花自喻,在梅花那种虽凋犹香的神韵中寄托了作者生则高洁,死亦留芳的人生追求;而梅花那种寂寞凄凉,屡受摧残的遭遇,也正是作者政治上备受排挤的写照。 B、上阕集中写了梅花的困难处境。从艺术手法说,写愁时作者没有用诗人、词人们那套惯用的比喻手法,把愁写得象这象那,而是用环境、时光和自然现象来烘托。 C、下阕,托梅寄志。梅花,它开得最早,是它迎来了春天。但它却无意苦争春。春天,百花怒放,争丽斗妍,而梅花却不去苦争春。从侧面讽刺了群芳。表现出陆游性格孤高,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傲骨。 D、这首词,作者的目的是为了写梅花的悲惨遭遇,引起人们的同情。 分析:D作者的目的决不是单为写梅花的悲惨遭遇,引起人们的同情。 2、下面的词句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驿外断桥边:驿,古代官办的交通站。这句是说,梅花开在驿站外面的断桥旁边。寂寞开无主:无主,没有主人,即无人过问。这句是说,冷冷清清,无人过问。 B. 无意苦争春:苦,竭力。无意,没有心思,不愿。这句是说,梅花不愿意竭力争夺春光。一任群芳妒:一任,完全听任。这句是说,百花要嫉妒,那就由它们去嫉妒吧。 C. 零落成泥碾作尘:零落,凋零落地。这句是说,梅花飘零凋落,被碾成泥尘。只有香如故:只有梅花的香气和故乡的梅花香气一样。

浣溪沙 苏轼(浣溪沙解析)

浣溪沙苏轼 内容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注释 1.此句谓枣花纷纷落在衣巾上,句法倒装;簌簌,花朵飘落的样子。 2.缲(sāo)车:纺车。缲,同“缫”,即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出蚕丝。 3.牛衣:蓑衣之类。《汉书·王章传》"章疾病,无被,卧牛衣中"。宋程大昌《演繁露》卷二《牛衣》条:"案《食货志》,董仲舒曰:'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然则牛衣者,编草使暖,以被牛体,盖蓑衣之类也。"此处指卖瓜者衣着粗劣。或谓本作"半依",如曾季貍《艇斋诗话》:"予尝见东坡墨迹作'半依',乃知'牛'字误也。" 4.欲:想要。 5.漫:随便。因为十分渴,想随便喝点茶,所以不管哪个人家,都想去敲门试问。苏轼《偶至野人汪氏之居》:"酒渴思茶漫扣门",与此两句意同。皮日休《闲夜酒醒》:"酒渴漫思茶",盖即此语所本。 译文 衣巾在风中簌簌作响,枣花随风飘落。村子的南北头响起缲车的吱呀声。身着蓑衣的农民在老柳树下叫卖着黄瓜。路途遥远,酒意上心头,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艳阳高照,无奈口渴难忍。于是敲开一家村民的屋门,问可不可以给碗茶喝? 赏析 词至苏轼,题材、意境、笔法等皆有拓展,此前词中绝少出现的农村田园风光也出现在苏轼词中。元丰元年(1078),徐州春旱后得雨,苏轼到石潭谢神,作了一组《浣溪沙》,题为"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五首",皆写初夏农村景色,此为其中第四首。一片截取农村生活中常见的场景。枣花的香气,缫车的响声,卖瓜人的悠然,组成了一幅清新自然的田园图画。三句话,三个画面,似乎东鳞西爪,毫无联系。可是用谢雨的路上这条线串起来,就让人感到这幅连环画具有很强的立体感。这一组画面,不仅色彩美,而且有音乐美。无论是簌簌的落花声,嗡嗡的缫车声,还是瓜农的叫卖声,都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生动地展现出农村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簌簌衣巾落枣花”一句从枣花落到衣巾上的声音开端,反映了一位关心人民生活的太守对雨后农村的新景象的喜悦之情,枣花落在衣巾上的声音是轻微的,但在作者的耳里却是那么真切。“村南村北响缫车”一句说明作者听得多么认真、细心、兴奋。“牛衣古柳卖黄瓜”一句则换了一个角度写作者对蔬菜丰收的喜悦心情。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鉴赏试题答案及赏析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鉴赏 试题答案及赏析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鉴赏试题答案及赏析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素质测试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问题。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这首词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和作用(2)“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是词人托意所在,试从塑造形象、传达心境的角度简要分析。 答案 (1)特点是寒落疏冷。作用是烘托了词人冷落孤独的心境。 (2)此句塑造了一只寂寞孤独、心怀幽恨、傲岸不群的孤鸿形象。词人以惊恐不安,心怀幽恨,拣尽寒枝而不肯栖息,只得归宿于荒冷的沙洲的孤鸿自比,表达词人幽居清冷的心境和不甘随俗的高洁品格。

赏析 这是苏轼的一首名词《卜算子》。现在通行的各个版本的词选中都有一个小序:“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公元1083年(神宗元丰六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岗县东南,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由上可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苏轼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但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上阕写的正是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漏断”即指深夜。在漏壶水尽,更深人静的时候,苏轼步出庭院,抬头望月,又是一个多么孤寂的夜晚呀!月儿似乎也知趣,从稀疏的桐树间透出清晖,像是挂在枝桠间。这两句出笔不凡,渲染出一种孤高出生的境界。接下来的两句,“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周围是那么宁静幽寂,在万物入梦的此刻,又有谁像自己这样在月光下孤寂地徘徊,就像是一只孤单飞过天穹的凄清的大雁呢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

陆游《卜算子 咏梅》赏析

陆游《卜算子·咏梅》赏析 彬县新民中学胡元平 一、原文: 卜算子咏梅 (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二、注释: ①卜(bǔ)算子·咏梅:选自吴氏双照楼影宋本《渭南词》卷二。“卜算子”是词牌名。又名《百尺楼》《眉峰碧》《楚天遥》《缺月挂疏桐》等。万树《词律》卷三《卜算子》:“毛氏云:‘骆义鸟(骆宾王)诗用数名,人谓为“卜算子”,故牌名取之。’按山谷词,‘似扶著卖卜算’,盖取义以今卖卜算命之人也。” ②驿(yì)外:指荒僻、冷清之地。驿:驿站,供驿马或官吏中途休息的专用建筑。 ③断桥:残破的桥。一说“断”通“簖”,簖桥乃是古时在为拦河捕鱼蟹而设簖之处所建之桥。 ④寂寞:孤单冷清。 ⑤无主:自生自灭,无人照管和玩赏。 ⑥更:副词,又,再。著(zhuó):同“着”,遭受,承受。更著:又遭到。 ⑦无意:不想,没有心思。自己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芳斗艳。 ⑧苦:尽力,竭力。 ⑨争春:与百花争奇斗艳。此指争权。 ⑩一任:全任,完全听凭;一:副词,全,完全,没有例外。任:动词,任凭。?群芳:群花、百花。百花,这里借指诗人政敌──苟且偷安的主和派。 ?妒(dù):嫉妒。 ?零落:凋谢,陨落。 ?碾(niǎn):轧烂,压碎。 ?作尘:化作灰土。 ?香如故:香气依旧存在。 三、译文: 驿站之外的断桥边,梅花孤单寂寞地绽开了花,无人过问。暮色降临,梅花无依无靠,已经够愁苦了,却又遭到了风雨的摧残。 梅花并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艳斗宠,对百花的妒忌与排斥毫不在乎。即使凋零了,被碾作泥土,又化作尘土了,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样散发出缕缕清香。 四、赏析: 这是陆游一首咏梅的词,其实也是陆游自己的咏怀之作。陆游一生酷爱梅花,写有大量歌咏梅花的诗,歌颂梅花傲霜雪,凌寒风,不畏强暴,不羡富贵的高贵品格。诗所塑造的梅花形象中,有诗人自身的影子,正如他的《梅花绝句》里写的:“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这首《卜算子》,也是明写梅花,暗写抱负。其特点是着重写梅花的精神,而不从外表形态上去描写。 上片首二句说梅花开在驿外野地,不在金屋玉堂,不属达官贵人所有。后二句说梅花的遭遇:在凄风苦雨摧残中开放。它植根的地方,是荒凉的驿亭外面,断桥旁边。驿亭是古代传递公文的人和行旅中途歇息的处所。加上黄昏时候的风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鉴赏试题答案及赏析

轼《卜算子|定慧院寓居作》鉴赏试题答 案及赏析 轼《卜算子|定慧院寓居作》鉴赏试题答案及赏析省“江南十校”高三素质测试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问题。 卜算子 定慧院寓居作 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这首词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2)“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是词人托意所在,试从塑造形象、传达心境的角度简要分析。 答案 (1)特点是寒落疏冷。作用是烘托了词人冷落孤独的心境。 (2)此句塑造了一只寂寞孤独、心怀幽恨、傲岸不群的孤鸿形象。词人以惊恐不安,心怀幽恨,拣尽寒枝

而不肯栖息,只得归宿于荒冷的沙洲的孤鸿自比,表达词人幽居清冷的心境和不甘随俗的高洁品格。 赏析 这是轼的一首名词《卜算子》。现在通行的各个版本的词选中都有一个小序:“定慧院寓居作。”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公元1083年(神宗元丰六年)初作于,定慧院在今天的黄岗县东南,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由上可知这首词是轼初贬寓居定慧院时所作。被贬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轼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但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上阕写的正是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漏断”即指深夜。在漏壶水尽,更深人静的时候,轼步出庭院,抬头望月,又是一个多么孤寂的夜晚呀!月儿似乎也知趣,从稀疏的桐树间透出清晖,像是挂在枝桠间。这两句出笔不凡,渲染出一种孤高出生的境界。接下来的两句,“时见幽人独往来,缥

陆游《卜算子·咏梅》阅读答案及赏析

陆游《卜算子·咏梅》阅读答案及赏析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试题】 1、《卜算子咏梅》一词分上下两阕,从内容上看,上阕写梅花的处境,下阕写梅花的品质。 2、这首词虽在咏梅,可作者意在言外,如同周敦颐的《爱莲说》一样,那么,作者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呢?请回答。 【参考答案】 1、艰难、恶劣的处境高洁坚贞的品质 2、以梅花高洁品质来喻示自己孤傲、坚贞自守的品格。 阅读练习二: 1、《卜算子.咏梅》中卜算子是词牌名,咏梅是题目。 2、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描绘了梅花的哪些遭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独自开放无人欣赏,黄昏来临又被风吹雨打。 3.词人托物言志,借助梅花含蓄的表达了自己怎样的品质? 性格孤高,绝不与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馋毁,坚贞自守的傲骨。 4、这首《卜算子》以咏梅为题,这正和周敦颐在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所表明的一样,作者也是以梅花自喻。 5、这首词分为上下两阙,从内容上看,上阕写梅花艰难恶劣的处境,下阕写梅花高洁坚贞的品质。 6、这首词虽在咏梅,可作者意在言外,那么作者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呢?请回答。 以梅花高洁品质来喻示自己孤傲、坚贞自守的品格。。 7、分析一下这首诗的形象特点。 自身特点:不与群芳争春,不与群芳争春,虽然粉身碎骨而此志不渝。作者处境:仕途坎坷,屡受挫折。) 8、这首诗托物言志所言的志是什么? 阅读练习三 ⑴词的上阕通过描写梅花所处的环境,创设了一种怎样的氛围? ⑵这首词虽在咏梅,可作者意在言外,作者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参考答案】 寂寞、苦闷、凄清 表达自己孤傲、隐忍的品格与高洁的报国志向。 【解析】 第小题考查对诗词所描写的意境的领悟。梅花紧临着破败不堪的断桥,自然是人迹罕至、寂寥荒寒、倍受冷落、令人怜惜了。它只能寂寞开无主了,渲染了一种寂寞的氛围。已是黄昏独自愁描写的是苦闷而凄清的氛围。 第小题考查对词作言外之意的领悟。纵观全词,诗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巧借饱受摧残、花粉犹香的梅花,比喻自己虽终生坎坷,绝不媚俗的忠贞。写出孤傲、隐忍的品格和高洁的志向即可。

苏轼浣溪沙的诗意

苏轼浣溪沙的诗意 本文是关于诗词名句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苏轼浣溪沙的诗意 《浣溪沙》 作者:苏轼 原文: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 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人家。 注释: 1、徐门:即徐州。 2、谢雨:雨后谢神。 3、簌簌:花落貌,一作“蔌蔌”,音义皆同。 4、缫车:纺车。缫,一作“缲”,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出蚕丝。 5、牛衣:蓑衣之类。这里泛指用粗麻织成的衣服。《汉书。食货志》有“贫民常衣牛马之衣”的话。 6、漫思茶:想随便去哪儿找点茶喝。漫,随意,一作“谩”。 诗意:

枣花纷纷落在衣襟上。 村南村北响起车缫丝的声音, 古老的柳树底下有一个穿牛衣的农民在叫卖黄瓜。 路途遥远,酒意上心头,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 艳阳高照,无奈口渴难忍, 想随便去哪找点水喝。 于是敲开一家村民的屋门,问:可否给碗茶? 赏析: 这首《浣溪沙》词是苏轼43岁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公元1078年(元丰元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苏轼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组词《浣溪沙》,共五首,这是第四首。作品描述他乡间的见闻和感受。艺术上颇具匠心,词中从农村习见的典型事物入手,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清新朴实,明白如话,生动真切,栩栩传神,是此词的显着特色。此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需要指出的是,这首词中所写的景,并不是一般情况下通过视觉形象构成的统一的画面,而是通过传入耳鼓的各种不同的音响在诗人意识的屏幕上折射出的一组联续不断的影象。 这首词是苏轼在徐州(在今江苏省)作官的时候写的。按照当时的迷信风俗,一个关心农事的地方官,天大旱,要向“龙王爷”求雨;下了雨,又要向“龙王爷”谢雨。这首词就是苏轼有一次途经农村去谢雨,记下的见闻之一。

《卜算子-咏梅》(陆游)下阕【赏析】_古诗大全_格言网

《卜算子?咏梅》(陆游)下阕【赏析】_古诗大全_格 言网 托梅寄志。从侧面讽刺了群芳。暗含着作者的不幸遭遇揭露了苟且偷安的那些人的无耻行径。说“争春”,是暗喻人事;“妒”,则非草木所能有。这两句表现出陆游性格孤高,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傲骨。 另附整首诗词赏析: 这首《卜算子》以“咏梅”为题,作者是以梅花自喻。 “寂寞开无主”这一句,词人将自己的感情倾注在客观景物之中,首句是景语,这句已是情语了。日落黄昏,暮色朦胧,这孑然一身、无人过问的梅花,何以承受这凄凉呢?它只有“愁”?? 而且是“独自愁”,这与上句的“寂寞”相呼应。驿外断桥、暮色、黄昏,本已寂寞愁苦不堪,但更添凄风冷雨,孤苦之情更深一层。“更著”这两个字力重千钧,前三句似将梅花困苦处境描写已至其但二句“更著风和雨”似一记重锤将前面的“极限”打得崩溃。这种愁苦仿佛无人能承受,至此感情渲染已达高潮,然而尽管环境是如此冷峻,它还是“开”了!上阕四句,只言梅花处境恶劣、于梅花只作一“开”字,但是其倔强、顽强已不言自明。 上阕集中写了梅花的困难处境,它也的确还有“愁”。从艺术手法说,用环境、时光和自然现象来烘托。上阕四句可说是“情景双绘”。让读者化一系列景物中感受到作者的特定环境下的心绪?? 愁!也让读者逐渐踏入作者的心境。 下阕,托梅寄志。从侧面讽刺了群芳。暗含着作者的不幸遭遇揭露了苟且偷安的那些人的无耻行径。说“争春”,是暗喻人事;“妒”,则非草木所能有。这两句表现出陆游性格孤高,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傲骨。 最后几句,把梅花的“独标高格”,再推进一层:前句承上阕的寂寞无主、黄昏日落、风雨交侵等凄惨境遇。这句七个字四次顿挫:“零落”,不堪雨骤风狂的摧残,梅花纷纷凋落了,这是第一层。落花委地,与泥水混杂,不辩何者是花,何者是泥了,这是第二层。从“碾”字,显示出摧残者的无情,被摧残者的

(完整版)苏轼《浣溪沙》教学设计

《浣溪沙》教学设计 彬县新民中学胡元平 教学目标: 1、了解苏轼和有关的文学常识。 2、反复朗诵,品味用词的凝炼,理解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养成以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变故和挫折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即景抒怀的写作手法。 2、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 诵读法。反复吟诵,让优美的词句引导学生进入词的意境,细细品味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问答法。在梳理词作时,教师相机提出问题让学生解答,在问答中品析词作内容。 讨论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对词蕴含的思想感情,让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那么,苏轼又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来面对生活中的变故呢?让我们随着苏轼的笔触一起走进《浣溪沙》去寻找答案。 二、走近作者,感受其创作冲动。 1、作者简解: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 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2、感受创作冲动:元丰五年(1082)三月,词人谪居黄州期间作的一首游记词。“乌 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在城东一个叫东坡的地方垦荒耕种,自号东坡居士, 物质生活也比较艰苦。但他能抱着“但令人饱我愁无”的态度,不计较个人的得失,这首《浣溪沙》就表现出了他对人生抱着乐观的态度,没有因为仕途受挫而消极沉 沦。 3、解题:“浣溪沙”,词牌名,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沙”或作“纱”。相传是由 西施浣纱的故事而得名,此调有平仄两体,分上下两阕。 三、难解词句: 参见课本注释。 补充: 浸溪:浸在溪水中。子规:布谷鸟,又称“杜鹃”。 四、鉴赏: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词前小序,点明写作词的缘由。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上阕:“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这两句既点出游清泉寺的时令,也点明了兰溪之名的由来。“萧萧暮雨子规啼”既照应了前面对溪水、沙路的描写,又烘托了一种凄冷的环境。 提问:上阕写景,描绘了哪三幅画面?这些画面渲染出一派怎样的春景? 明确:描绘了溪边兰草、松间沙路、雨中杜鹃三幅画面。兰花发出了短短的嫩芽,浸在涨满了水的小溪里,松林间一尘不染的沙路,黄昏时潇潇细雨声中杜鹃在啼叫,

苏轼卜算子课件

苏轼的四个儿子 王弗为苏轼生了长子苏迈王闰之为苏轼生了次子苏迨与三子苏过这三个儿子都由王闰之一手抚养成人公元1083年秋朝云生下了第四子苏遁可惜不久就夭折了文学寓意梧桐在古诗词中常有多种意像及寓意1高洁品格的意象及寓意梧桐在古诗中有象征高洁美好品格之意如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诗经·大雅·卷阿》诗人在这里用凤凰和鸣歌声飘飞山岗梧桐疯长身披灿烂朝阳来象征品格的高洁美好再如垂柳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以高大挺拔绿叶疏朗的梧桐为蝉的栖身之处写出了蝉的高洁暗喻自己品格的美好庄子在《秋水》中也说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鹓鶵是古书上说的凤凰一类的鸟它生在南海而要飞到北海只有梧桐才是它的栖身之处这里的梧桐也是高洁的象征因此古代有栽桐引凤之说 2 忠贞爱情的意象及寓意古代传说梧是雄树桐是雌树梧桐同长同老同生同死且梧桐枝干挺拔根深叶茂在诗人的笔下它又成了忠贞爱情的象征如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唐孟郊《烈女操》又如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诗中用松柏梧桐的枝叶覆盖相交象征了刘兰芝和焦仲卿对爱情的忠贞不渝这对对纯真爱情的追求对封建礼教的抗争的夫妻生前被迫分离死后合葬九泉难道不震撼人心吗 3 孤独忧愁的意象及寓意风吹落叶雨滴梧桐凄清景象梧桐又成了文人笔下孤独忧愁的意象如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极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位亡国之君幽居在一座寂寞深院里的落魄相重门深锁顾影徘徊只有清冷的月光从梧桐枝叶的缝隙中洒下来好不凄凉过去是居万民之上的君主而今已成阶下囚万千愁绪满腔幽愤尽在其中亡国之恨何时了又如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徐再思《水仙子·夜雨》深秋孤夜夜雨滴打着梧桐和芭蕉每一声都引起相思之人的阵阵秋思和缕缕愁绪这既是一首雨夜相思曲又是一幅凄风苦雨的秋夜图面对此景相思之苦便从词人心底涌起作者对雨打梧桐和芭蕉的描绘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凄婉惶惑意境深远 4 离情别绪的意象及寓意在唐宋诗词中梧桐作离情别恨的意象和寓意是最多的如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诗人以昔日的盛况和眼前的凄凉作对比描写了唐明皇因安史之乱失去了杨贵妃后的凄凉境况唐明皇回宫

陆游《卜算子·咏梅》原文为及鉴赏

陆游《卜算子·咏梅》原文为及鉴赏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词作鉴赏 这首《卜算子》以“咏梅”为题,这正和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 不妖“的濂溪先生(周敦颐)以莲花自喻一样,作者亦是以梅花自喻。 陆游曾经称赞梅花“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落梅》)。梅 花如此清幽绝俗,出于众花之上,可是如今竟开在郊野的驿站外面,破败不堪的 “断桥”,自然是人迹罕至、寂寥荒寒、梅花也就倍受冷落了。从这一句可知它 既不是官府中的梅,也不是名园中的梅,而是一株生长在荒僻郊外的“野梅”。 它既得不到应有的护理,更谈不上会有人来欣赏。随着四季的代谢,它默默地开 了,又默默地凋落了。它孑然一身,四顾茫然——有谁肯一顾呢,它可是无主的 梅呵。“寂寞开无主”这一句,词人将自己的感情倾注在客观景物之中,首句是 景语,这句已是情语了。 日落黄昏,暮色朦胧,这孑然一身、无人过问的梅花,何以承受这凄凉呢? 它只有“愁”——而且是“独自愁”,这与上句的“寂寞”相呼应。驿外断桥、 暮色、 黄昏, 本已寂寞愁苦不堪, 但更添凄风冷雨, 孤苦之情更深一层。 “更著” 这两个字力重千钧, 前三句似将梅花困苦处境描写已至其但二句“更著风和雨” 似一记重锤将前面的“极限”打得崩溃。 这种愁苦仿佛无人能承受, 至此感情渲 染已达高潮,然而尽管环境是如此冷峻,它还是“开”了!它,“万树寒无色, 南枝独有花” (道源) ; 它, “万花敢向雪中出, 一树独先天下春” (杨维桢) 。 上阕四句,只言梅花处境恶劣、于梅花只作一“开”字,但是其倔强、顽强已不 言自明。 上阕集中写了梅花的困难处境,它也的确还有“愁”。从艺术手法说,写愁

(完整word版)浣溪沙苏轼

《浣溪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苏轼有关的文学常识。 2、反复朗诵,品味用词的凝炼,理解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养成以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变故和挫折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即景抒怀的写作手法。 2、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那么,苏轼又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来面对生活中的变故呢?让我们随着苏轼的笔触一起走进《浣溪沙》去寻找答案。 二、走进作者,感受其创作冲动 1、作者 2、感受创作冲动 元丰五年(1082)三月,词人谪居黄州期间作的一首游记词。“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在城东一个叫东坡的地方垦荒耕种,自号东坡居士,物质生活也比较艰苦。但他能抱着“但令人饱我愁无”的态度,不计较个人的得失,这首《浣溪沙》就表现出了他对人生抱着乐观的态度,没有因为仕途受挫而消极沉沦。 3、解题 “浣溪沙”,词牌名,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沙”或作“纱”。相传是由西施浣纱的故事而得名,此调有平仄两体,分上下两阕。 三、难解词句 参见课本注释 浸溪:浸在溪水中。子规:布谷鸟,又称“杜鹃”。白发——代指老年;黄鸡——代指时光流逝。 山脚下兰草嫩芽浸入小溪,松林间沙路干净得没有泥,傍晚细雨中传来布谷鸟阵阵啼叫声。谁说人老就不可再回到少年时代?门前流水还能执着奔向西边!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流逝,自伤衰老,听唱“白日黄鸡”。 四、鉴赏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词前小序,点明写作词的缘由。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上阕:写景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这两句既点出游清泉寺的时令,也点明了兰溪之名的由来。“萧萧暮雨子规啼”既照应了前面对溪水、沙路的描写,又烘托了一种凄冷的环境。

《卜算子咏梅》陆游赏析

《卜算子.咏梅》陆游赏析 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 【原诗】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译文】 驿站之外的断桥边,梅花孤单寂寞地绽开了花,无人过问。暮色降临,梅花无依无靠,已经够愁苦了,却又遭到了风雨的摧残。 梅花并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艳斗宠,对百花的妒忌与排斥毫不在乎。即使凋零了,被碾作泥土,又化作尘土了,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样散发出缕缕清香。 【作者】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 【背景】 陆游一生酷爱梅花,将其作为一种精神的载体来倾情歌颂,梅花在他的笔下成为了一种坚贞不屈的形象的象征。不难理解,其《卜算子·咏梅》正是以梅寄志的代表,那“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梅花,正是诗人一生对恶势力不懈的抗争精神和对理想坚贞不渝的品格的形象写照。 【主题思想】 以梅花自况,咏梅的凄苦以泄胸中抑郁,感叹人生的失意坎坷;赞梅的精神又表达了青春无悔的信念以及对自己爱国情操及高洁人格的自许。 【赏析】 这是陆游一首咏梅的词,其实也是陆游自己的咏怀之作。陆游一生酷爱梅花,

写有大量歌咏梅花的诗,歌颂梅花傲霜雪,凌寒风,不畏强暴,不羡富贵的高贵品格。诗所塑造的梅花形象中,有诗人自身的影子,正如他的《梅花绝句》里写的:“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这首《卜算子》,也是明写梅花,暗写抱负。其特点是着重写梅花的精神,而不从外表形态上去描写。 上片首二句说梅花开在驿外野地,不在金屋玉堂,不属达官贵人所有。后二句说梅花的遭遇:在凄风苦雨摧残中开放。它植根的地方,是荒凉的驿亭外面,断桥旁边。驿亭是古代传递公文的人和行旅中途歇息的处所。加上黄昏时候的风风雨雨,这环境被渲染得多么冷落凄凉!写梅花的遭遇,也是作者自写被排挤的政治遭遇。 下片写梅花的品格:说他不与群芳争春,任群芳猜忌一任百花嫉妒,我却无意与它们争春斗艳。即使凋零飘落,成泥成尘,我依旧保持着清香。如果结合诗人一生累遭投降派的打击而报国之志不衰的情形来体会,真是“一树梅花一放翁”了。

苏轼浣溪沙的诗意

苏轼浣溪沙的诗意 苏轼浣溪沙的诗意 《浣溪沙》 作者:苏轼 原文: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注释: 1、徐门:即徐州。 2、谢雨:雨后谢神。 3、簌簌:花落貌,一作“蔌蔌”,音义皆同。 4、缫车:纺车。缫,一作“缲”,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出蚕丝。 5、牛衣:蓑衣之类。这里泛指用粗麻织成的衣服。《汉书。食货志》有“贫民常衣牛马之衣”的话。 6、漫思茶:想随便去哪儿找点茶喝。漫,随意,一作“谩”。 诗意: 枣花纷纷落在衣襟上。村南村北响起车缫丝的声音,古老的柳树底下有一个穿牛衣的农民在叫卖黄瓜。 路途遥远,酒意上心头,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艳阳高照,无奈口渴难忍,想随便去哪找点水喝。于是敲开一家村民的屋门,问:可否给碗茶? 赏析:

这首《浣溪沙》词是苏轼43岁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公元1078年(元丰元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苏轼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组词《浣溪沙》,共五首,这是第四首。作品描述他乡间的见闻和感受。艺术上颇具匠心,词中从农村习见的典型事物入手,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清新朴实,明白如话,生动真切,栩栩传神,是此词的显着特色。此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需要指出的是,这首词中所写的景,并不是一般情况下通过视觉形象构成的统一的画面,而是通过传入耳鼓的各种不同的音响在诗人意识的屏幕上折射出的一组联续不断的影象。 这首词是苏轼在徐州(在今江苏省)作官的时候写的。按照当时的迷信风俗,一个关心农事的地方官,天大旱,要向“龙王爷”求雨;下了雨,又要向“龙王爷”谢雨。这首词就是苏轼有一次途经农村去谢雨,记下的见闻之一。 “簌簌衣巾落枣花”,按照文意本来应该是“枣花簌簌落衣巾”。古人写诗词,常常根据格律和修辞的需要,把句子成分的次序加以调动,这里就是如此。“簌簌[sù]”,是形容枣花纷纷落下的样子。“衣巾”,是衣服和头巾。古代服装,男人往往戴头巾。枣树在初夏开出黄绿色的小花。作者不是从旁边看到落枣花,而是行经枣树下,或是伫[zhù]立枣树下,这样枣花才能落到衣巾上。接下去,“村南村北响缫车”。“缫[sāo]车”,一种抽取蚕丝的手摇工具。村子里从南头到北头缫丝的声音响成一片,原来蚕农们正在紧张地劳动。

卜算子咏梅赏析

推陈出新意境崇高 一一毛泽东《卜算子.咏梅》赏读 湖北松滋新镇二张世英434200 “经纶外,诗词余事,泰山北斗。”(郭沫若《满江红. 读毛主席诗词》)堪称诗词中泰山北斗的毛泽东诗词,以博大胸襟,崇高风范,反映着中国革命光辉历程,体现革命导师的伟大思想。它是诗中的诗,诗中的太阳。闪耀着辉耀古今的奇光异彩。是借鉴感人,推陈出新的典范。毛泽东:“陆游咏梅诗,反其意而用之”而作的《卜算子.咏梅》,就是古典和谐与现代崇高这根和谐弦上发出的黄钏大吕之声。为我们树立了伟大国际主义战士的英雄形象,创造出了先驱者的崇高意境。文词俏丽,意旨蕴藉,在下之见地健,拢崇高于一身。 梅花,它冰鲜玉润,如从天而降的莹莹白雪。它高节丽姿,是“清帝宫中第一妃”,“空谷佳人洛清浦仙”;它暗香疏影,傲霜凌雪,“花中气节最坚劲”。历代文人墨客,他们从梅花的形、色、香中寻觅到了优闲自在的生活情趣。品味到了凿雅高洁的人生妙谛。他们或抒幽愤,或鸣清高,哐寄牢骚。林逋的咏梅绝唱《山园小梅》,其“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可谓道尽了梅花之神韵了。但他所寄寓的却是一个传统文士在远离现实社会的闲逸情怀;陆游的《卜算子.咏梅》算是咏梅诗词中的超逸之品,但流露的只是感伤,

表现的是脆弱,是孤芳自赏,顾影自怜。“一树梅花一放翁”。只有毛泽东写的咏叹调梅词,才一下子把这个极熟的题目引到了崭新的境界当中。“才华信美娇,千古词人共折腰”(柳亚子)。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春象征光明,象征生机,象征革命带来的希望。春到人间,是飞雪迎来的。这是北国的新春,虽然“大地微微暖气吹”,仍有“高天滚滚寒流急。”“梅花欢喜漫天雪”,不是在寂寞的断桥边,不是在风雨黄昏里。瞧吧,“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这梅花仍挺俏于悬崖百丈冰前,这不是“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境界吗?百丈冰是寒威,花枝俏则对寒威蔑视,反抗、示威、挑战。更有胜境:不是“无意苦争春”,而是“俏也不争春”;不是“一任群劳妒”,而是“只把春来报”。报被那“悬崖百丈冰”所遮断的春消息。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劳妒”,孤独郁闷,显现的是一个不合时宜的“我”的自慰解嘲。“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呈现的是一个革命家高瞻远瞩的高大形象。特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为民先锋,与民同乐,等到大地春回,百花齐放,梅子便掩映在花丛中和众芳共笑。多么伟大崇高的革命家和时代先驱者的艺术形象啊! 陆游在梅中所见到的寻些“寂寞”、“愁”、“苦”、“零落”,正是一个封建士子,抗金爱国的壮志未酬,功名荣禄的雄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