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半翅目昆虫前翅翅脉比较形态学研究

半翅目昆虫前翅翅脉比较形态学研究

半翅目昆虫前翅翅脉比较形态学研究
半翅目昆虫前翅翅脉比较形态学研究

河南科技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半翅目昆虫前翅翅脉比较形态学研究

姓名

院(系)林学院

专业植物保护

指导教师

2013年 5 月30日

半翅目昆虫前翅翅脉比较形态学研究

摘要

本次实验,我们通过比较形态学的方法来研究观察半翅目不同种属间昆虫前翅的特点。通过实验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半翅目昆虫不同科属间昆虫前翅翅脉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并且同一科属间不同种属的昆虫前翅翅脉也存在显著差异。猎蝽科的前翅翅脉简单。前翅只有革片和膜片,没有爪片。革片上有两条主脉,纵脉R脉和M脉。膜片基部有2个封闭的翅室,室端各伸出2条纵脉。姬蝽科的前翅翅脉复杂。前翅分为革片、爪片和膜片。革片和爪片上没有明显的翅脉;膜片上近臀前区的两条纵脉间有多条横脉,形成多个闭合的翅室,从膜片基部有许多纵脉,每条纵脉有4-5条分脉。长蝽科的前翅翅脉简单。前翅分为革片、爪片和膜片。革片和爪片上没有明显的翅脉,膜片上有4—5条纵脉。红蝽科的前翅翅脉复杂。前翅分为革片和膜片,没有爪片。革片上有2条明显的纵脉,R脉和M脉,都不具分支。R 脉和M脉中段有一片加深区域,连接了R脉和M脉。膜片有2—3个翅室,每翅室有3—4条纵脉伸出,纵脉又有4-5条分脉。

关键词:半翅目;翅脉;形态学;比较

COMPARATIVE MORPHOLOGY OF HEMIPTERA

FOREWING VEINS

ABSTRACT

In this experiment, we adopted the method of the comparative morphology to researc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emiptera insect wing between different species .Through experimental study, we can learn there are obvious differences in forewing veins of the Hemiptera indifferent families , and different species of insects in the same famil y and genus forewing veins there are als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The forewing veins of Reduviidae are simple.Forewing only has leather piece and the diaphragm, no claw piece. There are two main veins in leather piece, R veins and M veins.There are two closed cells in diaphragm base,and two longitudinal veins extend from chamber end.The forewing veins of Nabidae are very complex. Forewing is divided into leather pieces, claw pieces and the diaphragm.Leather pieces and claws pieces have no obvious veins.There are multiple crossveins between two longitudinal veins of diaphragm near the hip area forming a plurality of closed cells.From the base of the diaphragm has many longitudinal veins, each with 4-5 accessory veins.The forewing veins of Lygaeidae are simple.Forewing is divided into leather pieces, claw pieces and the diaphragm.Leather pieces and claws pieces have no obvious veins.Diaphragm has 4-5 longitudinal veins.The forewing veins of Pyrrhocoridae are very complex.Forewing only has leather piece and the diaph ragm, no claw piece.There are two main veins in leather piece, R veins and M veins.Diaphragm has 2-3 cells, each cell has 3-4 longitudinal veins,and each longitudinal vein extend another 4-5 accessory veins.

KEY WORDS:Hemiptera;veins;Morphology;compariso n

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

1.1 半翅目昆虫国内分布情况 (1)

1.2 半翅目昆虫的研究现状 (1)

1.2.1 半翅目昆虫的经济意义 (1)

1.2.2 半翅目昆虫的形态特征 (2)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3)

1.4 实验的意义 (4)

2 材料与方法 (4)

2.1 材料 (4)

2.1.1 供研究的昆虫 (4)

2.1.2 实验仪器及实验用品 (5)

2.2 方法 (5)

2.2.1 挑选昆虫标本 (5)

2.2.2 对各虫体进行处理 (5)

2.2.3 测量并记载数据 (6)

2.2.4 对比观察 (6)

3 结果与分析 (6)

3.1 不同种属间昆虫前翅翅脉的不同 (7)

3.1.1 蝽科昆虫前翅翅脉的不同 (7)

3.1.2 缘蝽科昆虫前翅翅脉的不同 (10)

3.1.3 长蝽科昆虫前翅翅脉的特点 (11)

3.1.4 姬蝽科昆虫前翅翅脉的特点 (12)

3.1.5 红蝽科昆虫前翅翅脉的特点 (12)

3.1.6 荔蝽科昆虫前翅翅脉的特点 (13)

3.1.7 黾蝽科昆虫前翅翅脉的特点 (13)

3.1.8 猎蝽科昆虫前翅翅脉的特点 (14)

3.2 不同科属间昆虫前翅翅脉的不同特点 (14)

4 结论与讨论 (17)

参考文献 (20)

致谢 (22)

河南科技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1 前言

1.1 半翅目昆虫国内分布情况

属昆虫纲、有翅亚纲、渐变态类。不同种属的昆虫在国内的分布也不同。例如:划蝽科Corixidae生活在各式静水和缓慢流动的水体中,从小水塘到大湖泊都有分布,一些种类在高盐湖泊中也能生存。菜蝽Eurydema dominulus(Socopoli)分布在全国各地。点蜂缘蝽Riptortus pedestris分布在浙江、江西、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省。麻皮蝽Erthesina full (Thunberg)分布于中国的内蒙古、辽宁,陕西、四川、云南,广东、海南,沿海各地及台湾,黄河以南密度较大[1]。稻绿蝽Nezara viridula Linnaeus国内甜橘产区均有发生。赤条蝽Graphosoma rubrolineata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华东、华南及西南诸山区。黄足猎蝽Sirthenea flavipes(Stal)分布在湖北、湖南、四川、广东、台湾、福建、浙江、江苏、上海、江西、安徽、山东、河南、陕西等地区。黾蝽科Gerridea 国内水稻产区均有分布。广二星蝽Stollia ventralis(Westwood)分布于北京、河北、山西、浙江、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陕西等。二星蝽Eysacoris guttiger (Thunb.)分布北起黑龙江,南至台湾、海南、广东、广西、云南,东临滨海,西至内蒙古、宁夏、甘肃,折入四川、西藏等。西北麦蝽Aelia sibirica Reuter分布北起黑龙江、内蒙古、新疆,南至山西、陕西、甘肃、青海。珀蝽Plautia fimbriata(Fabricius)主要分布在北京、河北、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等[2]。

1.2 半翅目昆虫的研究现状

1.2.1 半翅目昆虫的经济意义

半翅目昆虫多数种类是植食性,以口器刺入植物组织内吸食汁液,使受害部位营养不良、褪色、变黄、器官萎蔫或畸形,落花落果,甚至整株枯萎或死亡[3]。除直接为害外,还传播植物病毒病,传播病害造成的损失比直接为害造成的损失更大。其中,有些昆虫分泌蜜露引发霉菌滋生,影响光合作用,也间接为害。所以,半翅目有许多重

1

半翅目昆虫前翅翅脉比较形态学研究

要的农林害虫。另外,一些种类寄生于鸟或哺乳动物的体外,直接为害人畜并传播疾病,是重要的医学或动物害虫。例如,吸血锥猎蝽Triatoma sanguisuga (LeConte)等锥猎蝽亚科Triatoma昆虫通过吸血传播美洲锥虫病,估计每年有1600万人受其困扰,有50 000人因此送命[4]。

但是,半翅目中有些种类是对人类非常有益的资源昆虫。有些是肉食性种类,捕食害虫和害螨,可作为益虫加以保护利用。例如,利用微小花蝽Orius minutus (L.)和南方小花蝽Orius similis Zheng防治棉花和蔬菜害虫[5]。有些种类能鸣叫,有的种类体色鲜艳,有的种类形状怪异,是重要的观赏娱乐昆虫。

1.2.2 半翅目昆虫的形态特征

成虫体壁坚硬,扁平。体多为中形及中小形,在热带地区的个别种类为大形。多为六角形或椭圆形,背面平坦,上下扁平。

头部多呈三角形或五角形,其前端中央称中片,其两侧部分称侧片。口器为刺吸式,从头的前端伸出,休息时沿身体腹面向后伸,一般分为4节;触角较长,一般分为4~5节,多为丝状。复眼发达,突出于头部两侧;单眼2个,位于复眼稍后方[7]。少数种类无单眼。

前胸背板发达,通常呈六角形;有的呈长颈状,两侧突出成角状;中胸小盾片发达,通常呈三角形,或有半圆形与舌形者,有的种类特别发达,可将整个腹部盖住[8]。

中、后胸各具气门l对。腹部通常10节。背板与腹板会合处形成突出的腹缘,称侧接缘,无尾须。第l~8节的腹侧面各具气门1对,水生种类或具呼吸管[9]。雌性生殖孔开口于第8腹节,产卵器由两对产卵瓣组成,缺第3产卵瓣。

通常有翅两对,前翅为半鞘翅、覆翅或膜翅,后翅膜翅[10]。前翅基部加厚成革质,端部为膜质,故称为半鞘翅。革质部又常分为革片、爪片、缘片和楔片;膜质部分称为膜片,膜片的翅脉数目和排列方式因种类不同而异。后翅膜质,翅脉变化很大。

多数种类具有发达的臭腺,开口于胸部腹面两侧和腹部背面等处[11]。其分泌物(含苯类等成分)在空气中挥发,产生异常气味,可

2

河南科技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用以防卫。

胸足类型因栖境和食性不同而常有变化,除基本类型为步行足外,还有捕捉足、游泳足和开掘足等。跗节3节,偶有2节或l节者,具2爪。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蝽类(异翅亚目)的最早的化石记录与鞘喙蝉Coleorrhyncha有一些特征接近,CuA脉较长,CuP较退化、爪片上的“Y”形脉穿过爪片缝进入革片和CuA3+4脉愈合,膜翅蝽科Peloridiidae是现存的鞘喙蝉类昆虫[12]。

Woonon&Betts认为原臭虫科Progonocimicidae是最早的蝽类化石昆虫,但尚未最后定论。Kukalova-Peck认为蝽类的祖先都有2各个基本特征CuA脉较长、CuP较退化。

晚侏罗纪的Archegocimicidae科属于细蝽型化石昆虫[13]。侏罗纪发现的蝎蝽型昆虫有蝎蝽科,负蝽科,划蝽科,潜蝽科,仰泳蝽科;同期晚后阶段的臭虫型昆虫有盲蝽科;白垩纪发现的有蝽型化石昆虫,包括扁蝽科;蛛缘蝽科在侏罗纪晚期也有发现[14]。

蝽类昆虫最典型的特征是前翅基半部革质端半部膜质,但部分蝽类昆虫前翅的形态有所变化,大体可以分为8类:无翅型(aptery)、小翅型(micmptery)、隐翅甲型(staphylinoidy)、短翅型(brachyptery)、鞘翅型(coleoptery)、亚长翅型(submacroptery)、长翅型(macroptery)、脱落型(caducous)。崔建新和彩万志对鞘翅型的蝽类昆虫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有全面的总结[15]。

迄今为止。对半翅目昆虫翅的形态学的较早研究是Betts对英国产7科8种半翅目昆虫的系列研究,涉及翅和翅基骨片的比较形态学。但是该研究涉及的类群只包括盲蝽科,蝽科,长蝽科,缘蝽科,蛛缘蝽科,猪蝽科,仰泳蝽科[16]。

Wootton &Betts讨论了半鞘翅,楔片缝,翅面上纵向褶线的功能,指出半翅目的半鞘翅在功能上是运动功能和保护功能的折衷。Betts对半翅耳昆虫在飞行时翅和翅基骨片的功能实现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3

半翅目昆虫前翅翅脉比较形态学研究

前人对半翅目昆虫前翅形态功能的认识散见于各种文献,全面性的综述文献极少,比较重要的是Wootton & Betts的工作,主要涉及蝽类昆虫的翅的同源性和功能性分析[17]。

半翅目昆虫前翅的主要作用是在静息时的固定作用。半翅目昆虫前翅上的主要结构是革片,爪片,膜片。革片的端方式膜质结构,称为膜片,其作用是在飞行中发生变形,产生升力和动力。革片的主体结构在静息状态时平覆于体背,起支持和保护作用,Wootton &Betts认为这种结构不同于鞘翅且昆虫的前翅(完全鞘质化,几乎对飞行不起作用),也不同于大多数昆虫的膜质前翅(完全膜质,在静息时几乎完全没有保护作用)[18]。膜片上的翅脉和一般的翅脉不同,不呈管状,而呈水渠状,无管腔结构,主要起支持作用。

1.4 实验的意义

大部分种类成虫前翅的基半部革质,端半部膜质,为半鞘翅。这种情况在细蝽次目,臭虫次目,蝽次目很常见。在奇蝽次目,鞭蝽次目中,前翅质地均匀或端部逐渐变薄,不为半鞘质[19]。半鞘质的昆虫前翅质地坚韧,有翅脉,无飞翔作用,平时覆盖在体背和后翅上,有保护作用。多数有臭腺,能发出使人恶心的气味。若虫的体形及习性与成虫相似,吸食植物汁液或捕食小动物。一些种类捕食农林害虫,为益虫;少数吸食血液,传播疾病[20]。

半翅目昆虫不同种的昆虫的前翅翅脉有所不同,根据前翅翅脉的研究,可以鉴别半翅目昆虫的不同种属。同时,对比研究其翅脉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种昆虫的生活特点,同时也给人们提供了认识昆虫种类的依据。有些有害昆虫的前翅具有保护毒害的作用,为了防止害虫扩大蔓延,人们必须把害虫消灭在长翅膀以前。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供研究的昆虫

4

河南科技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河南科技大学林学院植物保护昆虫标本实验室,半翅目昆虫标本。

猎蝽科(Reduviidae):黄足猎蝽Sirthenea flavipes (Stal)。

红蝽科(Pyrrhocoridae):棉红蝽Dvsdercus cinqulatus (Fabricius)。

缘蝽科(Coreidae):点蜂缘蝽Riptortus pedestris(Fabricius),条蜂缘蝽Riptortus linearis (Fabricius),黄胫侎缘蝽Mictis serina Dallas。

蝽科(Pentatomidae):广二星蝽Stollia ventralis (Westwood),二星蝽Eysacoris guttiger(Thunb.),西北麦蝽Aelia sibirica(Reuter),稻绿蝽Nezara viridula Linnaeus,珀蝽Plautia fimbriata (Fabricius),河北菜蝽Eurydema dominulus (Socopoli),松全蝽Homalogonia pinicola (Lin et Zhang)。

姬蝽科(Nabidae):柽姬蝽Aspilaspis viridulus(Spinola)。

荔蝽科(Pentatomidae):荔枝蝽Tessaratoma papillosa(Dmry)。

黾蝽科(Gerridae):水黾Aquarlus elongatus。

长蝽科(Lygaeidae):红脊长蝽Tropidothorax elegans Distant。

2.1.2 实验仪器及实验用品

解剖针一支、镊子一支、解剖镜一个、75%酒精、培养皿若干、载玻片若干、盖玻片若干、相机一个、试管若干、胶头滴管一个、标签纸若干、试管塞若干、固体胶一管、记录本签字笔等。

2.2 方法

2.2.1 挑选昆虫标本

在昆虫标本实验室,挑选标本保存完整的供试昆虫标本。每种昆虫选取2-3只,确保标本的代表性和实验的准确性。

2.2.2 对各虫体进行处理

软化虫体采用乙醇浸渍法。用蒸馏水将无水乙醇稀释成75%乙醇溶液即成[26]。将乙醇溶液用胶头滴管移入试管中,液体超过试管容量2/3。然后用镊子将同一种类的昆虫标本投入试管中,让溶液浸住虫体,尤其是昆虫的翅。然后在标签纸上注明该种昆虫的种类,贴于

5

半翅目昆虫前翅翅脉比较形态学研究

试管壁外侧。然后用试管塞塞住试管口,以防乙醇蒸发。

浸泡2-3天,使虫体彻底软化。

取出彻底软化的昆虫,放入培养皿中,置于解剖镜下。一手持解剖针,一手持镊子,将昆虫前翅从虫体撕取下来,要保证翅膀的完整性。

解剖后,将得到的昆虫前翅放入试管,贴标签,标签上注明所解剖昆虫的名称及种属。将解剖得到的前翅按种属放好,为以后的拍照、绘图做好准备。

2.2.3 拍照

用镊子将前翅取出,放在载玻片上,滴加酒精,使翅平展,在Olympus解剖镜下进行必要的清洁整姿,然后利用Motic成像系统进行拍照,保存图像,记录物镜倍数,在相同倍数下对标尺进行拍照。

2.2.4 对比观察

观察昆虫前翅的不同,主要是观察前翅的脉序。脉序是研究昆虫分类的重要特征[27]。脉序又名脉相,是指翅脉在翅面上的排布形式。不同类群昆虫的脉序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而同类昆虫脉序又相对稳定和相似。

翅脉是昆虫翅面上纵横分布的管状加厚的构造,对翅面起支架作用。翅脉主要分为纵脉和横脉。纵脉是指从翅基部伸向翅边缘的长脉,横脉是指2条纵脉之间的短脉。翅面被翅脉划分成的小区,称翅室。翅室四周都被翅脉包围或仅基侧与翅基相通时称闭室,翅室有一边没有翅脉封闭而向翅缘开放的称开室。

昆虫的翅一般近三角形,有3条缘和3个角。翅展开时,靠近头部的边缘称前缘,靠近腹部的边缘称后缘或内援,在前缘与后缘之间的边缘称外缘。前缘与后缘之间的夹角称肩角,前缘与外缘之间的夹角称顶角,外缘与后缘之间的夹角称臀角。

3 结果与分析

6

河南科技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7

半翅目不同科属间昆虫的前翅翅脉存在着明显差异;同一科属间不同种属昆虫的前翅翅脉也存在着突出的差异。

3.1 不同种属间昆虫前翅翅脉的不同

3.1.1 蝽科昆虫前翅翅脉的不同

河北菜蝽:前翅翅脉简单。如图1 :前翅分为革片、爪片和膜片。革片具橙黄或橙红色曲纹,有1条明显的纵脉R 脉,近端角处有1小白斑。膜片上无翅室,有4-5条纵脉,没有分支。

图 1 河北菜蝽前翅

广二星蝽:前翅翅脉简单。如图2:前翅分为革片、爪片和膜片。革片上有不明显的R 脉。膜片上无翅室,有3-4条纵脉,无分支

图 2 广二星蝽前翅

二星蝽:前翅翅脉简单。如图3:前翅分为革片和膜片,没有爪片。革片上没有明显的纵脉。膜片上无翅室,有3-4条纵脉,有较少的分支。

半翅目昆虫前翅翅脉比较形态学研究

8

图3二星蝽前翅

珀蝽:前翅翅脉较复杂。如图4:前翅分为革片和膜片,无爪片。革质部褐红色,外革片鲜绿,革片上有明显的R 脉。膜片色淡,透明,无翅室,从1条基横脉上伸出8条以上的纵脉,少分支,基脉及其后缘基斑深褐色。

图 4 珀蝽前翅

西北麦蝽:前翅翅脉简单。如图5:前翅分为革片和膜片,没有爪片。革片上有黑刻点,没有明显的翅脉。膜片白色,有1条明显的黑色细纵脉,有3-4条不明显的纵脉,无分支

图 5 西北麦蝽前翅

河南科技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9

稻绿蝽:前翅翅脉简单。如图6:前翅分为革片和膜片,没有爪片。革片上没有纵脉。膜片上无翅室,有4-5条纵脉,少分支。

图 6 稻绿蝽前翅

赤条蝽:前翅翅脉较简单。如图7:前翅分为革片、爪片和膜片。革片上有明显的纵脉R 脉。膜片污褐,无翅室,有5-6条纵脉,少分支

图7 赤条蝽前翅

稻黄蝽:前翅翅脉较简单。如图8:前翅分为革片、爪片和膜片。革片上有明显的纵脉R 脉,没有伸达到翅的边缘。膜片上无翅室,有5-6条明显的纵脉,无分支。

半翅目昆虫前翅翅脉比较形态学研究

10

图8 稻黄蝽前翅

松全蝽:前翅翅脉简单。如图9:前翅分为革片和膜片,无爪片。革片上有明显的纵脉M 脉,近端处有2个不甚明显暗色斑。膜片淡黄褐,散布淡褐色小斑,无翅室,从1条基横脉伸出5条纵脉,少分支

图9 松全蝽前翅

3.1.2 缘蝽科昆虫前翅翅脉的不同

条蜂缘蝽:前翅翅脉繁杂。如图10:前翅分为革片、爪片和膜片。革片有明显的纵脉R 脉和M 脉,R 脉有2条分支R 1脉和R S 脉。膜片有没有闭合的翅室,从1条基横脉上伸出8条以上的纵脉,少分支。翅脉繁多有序。

图10 条蜂缘蝽前翅

河南科技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11

点蜂缘蝽:前翅翅脉繁杂。如图11:前翅分为革片、爪片和膜片。革片有明显的纵脉R 脉和M 脉,R 脉有2条分支R 1脉和R S 脉。膜片有没有闭合的翅室,从1条基横脉上伸出多条纵脉,有较多分支。

图11 点蜂缘蝽前翅

黄胫侎缘蝽:前翅翅脉繁杂。如图12:前翅分为革片、爪片和膜片。革片有明显的纵脉R 脉,伸达翅的边缘。膜片有没有闭合的翅室,从1条基横脉上伸出多条纵脉,有较多分支。

图12 黄胫侎缘蝽前翅

3.1.3 长蝽科昆虫前翅翅脉的特点

红脊长蝽:前翅翅脉简单。如图13:前翅分为革片、爪片和膜片。革片和爪片上没有明显的翅脉。膜片上两个闭合的翅室,有多条纵脉,无分支,基部近小盾片末端处有1枚白斑。

半翅目昆虫前翅翅脉比较形态学研究

12

图13 红脊长蝽前翅

3.1.4 姬蝽科昆虫前翅翅脉的特点

柽姬蝽:前翅翅脉复杂。如图14:前翅分为革片、爪片和膜片。革片和爪片上没有明显的翅脉;膜片上近臀前区的两条纵脉间有多条横脉,形成多个闭合的翅室,从膜片基部有许多纵脉,每条纵脉有4-5条分脉,膜片上翅脉繁杂。

图14 柽姬蝽前翅

3.1.5 红蝽科昆虫前翅翅脉的特点

小斑红蝽:前翅翅脉复杂。如图15:前翅分为革片和膜片,没有爪片。革片上有2条明显的纵脉,R 脉和M 脉,都不具分支。R 脉和M 脉中段有一片加深区域,连接了R 脉和M 脉。膜片有2-3个翅室,每翅室有3—4条纵脉伸出,纵脉又有4-5条分脉。

河南科技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13

图15 小斑红蝽前翅

3.1.6 荔蝽科昆虫前翅翅脉的特点

荔枝蝽:前翅翅脉复杂。如图16:前翅分为革片、爪片和膜片。革片伸达翅的臀缘,有2条明显的纵脉R 脉和M 脉。膜片上无翅室,有多条纵脉,少分支。

图16 荔枝蝽前翅

3.1.7 黾蝽科昆虫前翅翅脉的特点

水黾:前翅翅脉简单。如图17:前翅分为革片、爪片和膜片。革片上有明显的纵脉R 脉,R 脉有2条分支R 1脉和R S 脉。膜片上有一个闭合的翅室,从室端伸出1条纵脉。

半翅目昆虫前翅翅脉比较形态学研究

14

图17 水黾前翅

3.1.8 猎蝽科昆虫前翅翅脉的特点

黄足猎蝽:前翅翅脉简单。如图18:前翅只有革片和膜片,没有爪片。革片上有两条主脉,纵脉R 脉和M 脉;R 脉的主干是凸脉,分为2支,前一分支即径脉R 1伸达翅缘,是凸脉,后一分支即径分脉R S 为凹脉,伸至革片边缘。膜片基部有2个封闭的翅室,室端各伸出2条纵脉

图18 黄足猎蝽前翅

3.2 不同科属间昆虫前翅翅脉的不同特点

盲蝽科:前翅翅脉简单。如图19:前翅分为革片、爪片和膜片。革区还有楔片。革片上有不太明显的纵脉C 脉、R 脉和M 脉,并且都没有伸达翅的边缘。爪片上也有一条不太明显的纵脉。膜片上有2个闭合的翅室,没有纵脉。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1、现代远程教育概念图。 图1

图2 2、立项理由。 资源不够 开展远程教育除构建现代化的远程教育教学信息传输及反馈网络外,适合学生远程学习的多种媒体学习材料也是一个十分关键的因素。从试点的情况看,在这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比较大的问题,表现在专业很少、课件很少、质量很差、重复开发。可以说,教学资源匮乏是目前制约远程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实践证明,开发制作高质量、内容丰富、适于网络远程学习及可供全国共享的教学资源,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甚至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搞好资源建设要比建立信息传输基础设施困难得多。 为了更好地协作和交流,资源建设必须要有统一规划,2000年5月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委员会发布了《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试行)》,为统一协调全国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建设提供了共同的标准。初期为资源建设投资1亿元,包括:实施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2001年年底前,用2000万元建设200门网络课程,这些课程要具有较好的交互性、自主性、协作性、开放性、共享性;三库建设,即用2000万元建10个左右库(如案例库、素材库、习题与试题库),为学校和教师制作网络课程提供素材;组织开发重重大教育软件,支持高校远程教育发展。当然仅仅靠这些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对照“构筑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终生学习体系”的目标来说更是相距较远。 这就需要所有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的学校在教育部的统筹指导下,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库的建设中注重做好以下工作:宏观规划分工,由各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统筹规划,根据各个学校的特色和优势,承担相应的教育资源建设;区域联合优势互补,实现硬件设备和技术资源的共享;重视现有资源的二度开发;不同载体资源相结合开发,多种载体的远程教育资源建设齐头并进;加强共享合作,发挥远程教育资源库的最大效益。

昆虫行为的研究和展望

吴昊 水产动物医学关键词:昆虫;行为;习性

摘要 昆虫行为一词有双层含意。一层含意是指昆虫的爬行、飞翔、寻找寄主、追逐异性、以及筑巢育幼等各项简单的动作和整套的行动。另一层含意是指涉及上述现象的自然科学。这门科学掌握的任务是阐明昆虫对于来自体内的或体外的各种刺激,在行动上的反应。它虽然兴起得比较早,间题又是最生动醒目的自然现象,但它的发展历史与发展深度是不相称的。许多近代的仪器设备,在这个领域内目前尚无用武之地。因为内容过于广泛,这篇文章只能介绍一下,对于昆虫的行为,大体上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探索。本文论述了昆虫行为学不同分支学科的发展概况和研究现状,主要包括昆虫取食行为、昆虫生殖行为、昆虫通讯行为、昆虫防御行为。并对昆虫行为学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昆虫;行为;习性

引言 动物行为学是研究动物在自然条件下各种行为,即动物对外界环境和内在环境变化的所有反应过程的科学。20世纪60年代以来,动物行为学的研究就受到各国科学家的关注,欧洲的一些动物行为学家对动物行为研究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70年代以来,随着人们对动物行为研究重要性的认识,有关的科研项目日益增多,动物行为学已成为生物学中极为活跃和重要的一个分支学科。论述了昆虫行为学不同分支学科的发展概况和研究现状,主要包括昆虫取食行为、昆虫生殖行为、昆虫通讯行为、昆虫防御行为。并对昆虫行为学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1昆虫取食行为 昆虫的取食行为是指昆虫在食物上所进行的摄取食物以及与此相关的一系列活动,一般同种昆虫个体的取食行为表现出相似的和种所特有的固定模式。 1.1昆虫取食行为的特征纪录和描述 对昆虫取食行为的特征的纪录和描述最终有可能揭示昆虫食性的秘密,从而为人为地干扰害虫对寄主植物种类或取食部位的选择,设计害虫综合防治的新方法提供线索。刘芳雨闭对荔枝蜻在越冬前和产卵期的取食行为进行了观察研究,在荔枝蜷产卵期,分析了寄主植物不同枝叶的含水量、主要营养成分和组织结构,揭示了荔枝蜻的食性秘密,为更有效地防治这种害虫提供了理论依据。吴佳教圈对美洲斑潜蝇幼虫取食行为开展研究,探讨取食道长度与幼虫分龄的关系,为美洲斑潜蝇的测报调查和防治适期研究提供了依据。周荣困研究了椰心叶甲幼虫、成虫的取食行为、危害状以及对几种主要寄主的危害量,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取食面积与椰心叶甲幼虫龄期间关系的模型。 1.2影响昆虫取食行为的因素 昆虫在对寄主定向及回避不适宜植物过程中,植物释放的挥发性次生物质起了主导作用,植食性昆虫对寄主植物的选择依赖于灵敏的感觉作用,对不同种类植物所含的次生代谢产物能准确识别,并借助这种信号刺激来完成其对寄主的选择,一种昆虫如对某种植物所形成的次生物质不能适应,便不能以这种植物为食,更不会产卵于这种植物上,因此,利用非寄主植物的挥发性物质来干扰、迷惑害虫对其寄主植物及产卵场所的选择,可成为害虫控制的一种新手段.赵辉川应用四臂嗅觉仪测定了黄曲条跳甲成虫对5种非寄主植物挥发油的嗅觉反应,并进一步

抗菌肽研究及进展

一、抗菌肽概念 抗菌肽是生物体内存在的一种具有抗菌活性的小分子蛋白,氨基酸数目小于100,常带正电荷,并具广谱抗菌性的一类小肽,是生物体免疫防御系统产生的一类对抗外源性病原体致病作用的防御性多肽活性物质,是生物体先天免疫的重要组成成分,与干扰素、补体等组成了宿主的免疫防御系统,这类生物活性小分子是非专一性的免疫应答产物,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它对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真菌均有抑杀作用,还可以抗原虫、病毒,杀伤动物体内的肿瘤细胞,却不破坏动物体内的正常细胞。抗菌肽抗菌时一般没有特殊受体,直接通过物理作用造成细胞膜的穿孔而达到广谱抗菌的效果,因而不会诱导抗药株的产生,它属于小分子多肽,在动物体内容易降解,并且无毒副作用及药物残留问题,因而是绿色环保型药物。抗菌肽具有广谱的抗菌性,包括抗革兰氏阴性菌(G -)和阳性菌(G +)、抗真菌、抗病毒、抗肿瘤等尤其对耐药性细菌有杀灭作用。 二、抗菌肽分类 抗菌肽在自然界分布广泛,来源不一,种类繁多,分类也多种多样。抗菌肽除了具有广谱抗菌、抗真菌、抗病毒功能外,还具有抑制一些肿 瘤细胞生长的作用。(一)根据抗菌肽的结构分类 根据抗菌肽的结构可将其分为五 类:(1)单链无半胱氨酸残基的α-螺旋,或由无规卷曲连接的两段α-螺旋组成的肽。(2)富含某些氨基酸残基但不含半胱氨酸残基的抗菌肽。(3)含1个二硫键的抗菌多肽。(4)有2个或2个以上二硫键、具有β-折叠结构的抗菌肽。(5)由其它已知功能的较大的多肽衍生而来的具有抗菌活性的肽。 (二)根据抗菌肽的来源分 类 根据来源分类可分为4类: (1)昆虫抗菌肽包括天蚕素类和昆虫防御素。天蚕素是从美洲天蚕的蛹中分离到的抗菌多肽。此后,人们相继从家蚕、柞蚕、果蝇、麻蝇中分离到了此类多肽抗生素。第1种昆虫防御素(M-asturyama)于1988年在一种双翅目昆虫肉蝇中发现,至今昆虫纲中已有15大类30多种防御素被报道。杀菌肽类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都具有很强的杀伤力,而对真菌和真核细胞没有毒性。(2)植物源抗菌肽是植物自身合成的能够防御环境中微生物侵害的一类小分子多肽。包括硫素、 植物防御素、脂转移蛋白、橡胶蛋白类、打结素类、凤仙花素、蜕皮素等。(3)鱼类抗菌肽是鱼体天然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类小分子蛋白质,其结构与组成复杂多样。鱼类抗菌肤的分布范围相对比较广,在鱼类体表黏液、皮肤、鳃、血液、血清、小肠和肝脏组织等均有过分离得到抗菌肽的报道。成熟肽具有很强的抑菌活性,其最小抑制浓度多在毫摩尔水平。(4)哺乳动物中,抗菌肽在吞噬细胞和黏膜上皮细胞表达。主要有3类,分别是防御素、cathelicidins 和histatins。 三、抗菌肽作用机制 抗菌肽的结构影响其生物学活性,因为抗菌肽存在着多种结构所以其生物学活性也多种多样。 (一)抗菌肽的抗菌作用 抗 菌肽对革兰氏阴性及阳性细菌均有高效广谱的杀伤作用。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常见细菌都有很强的杀灭作用。 国内外已报道至少有113种以上的不同细菌能被抗菌肽所杀灭。目前对于其作用机制并不是很清晰,国内外学者对此研究很多,但在认 抗菌肽研究及进展 王 涛,常维山 (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预防兽医系,山东泰安 271018) 胺一类药物时, 以间隔8 h 为佳。 2.中毒时注意停药和补充饮水。出现中毒时,应立即停药,并给予充足的饮水,在饮水中加0.50%~1.00%的碳酸氢钠或5%的葡萄糖液。中毒严重的鸡可肌注V B121~2μg 或叶酸50~100μg。 3.产蛋鸡禁用。蛋鸡如果用了此类药物,此药物就会与碳酸酐酶 结合,使其降低活性,从而使碳酸盐的形成和分泌物减少,使鸡产软蛋和薄壳蛋。从而影响产蛋量。 4.配伍禁忌。磺胺类药物忌与酸性药物(如维生素C、氯化钙等) 配伍,用药期间,禁用普鲁卡因等含对氨苯甲酸的制剂。不能与拉沙菌素、莫能菌素、盐霉素配伍 5.肾受损伤及3周龄以内的雏 鸡应慎用。磺胺类药物体内代谢主要在肝脏中进行, 而出壳不久的雏鸡肝脏中的代谢酶系统不健全, 解毒功能低,容易发生中毒。 6.勿在免疫接种时使用。畜禽在接种活菌疫苗时,不能同时使用磺胺类药物,否则会导致免疫效果差甚至失效。■

现代技术在昆虫学中的应用

现代技术在昆虫学中的应用 摘要:现代生物技术在昆虫分类和昆虫生态学的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综述了近年来生物技术(如同工酶电泳、PCR、RFLP、RAPD、核酸序列分析、探针杂交等)在昆虫分类学领域的应用情况,及其在鉴定害虫抗药性、滞育机制以及昆虫与植物之间关系等中的应用。 关键词:生物技术;昆虫学;应用 Abstract: Modern biotechnology has wide application in the study of insect taxonomy and ecology of insect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application of recent year biological technologies such as EST isozymes, PCR, RFLP, RAPD, DNAfp nucleic acid sequence analysis and probe hybridization, etc. Modern biological techniques applied in diapause mechanism, relationships between insects and plants, and kin recognition etc. Key words: biotechnology; insect; application 20世纪70年代以来,先后出现了同工酶测定、DNA探针及指纹图谱、RAPD、RFLP、mRNA差异显示和基因测序等多种现代生物技术。目前,这些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昆虫分类学、昆虫生态学,极大地促进了昆虫分类学、昆虫生态学的发展,使得昆虫分子系统学、昆虫分子生态学的研究成为可能。 1.生物技术在昆虫分类中的应用 1.1同工酶电泳技术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同工酶的研究已成为鉴定物种和种间亲缘关系等方面的重要方法。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不同分类单元之间的昆虫进行酯酶同工酶的研究,可以利用其生化特征的差异来推测不同分类单元间物种在基因水平上的不同,以此来推断它们的血缘关系和进化地位。邹平等[1]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技术对云南松纵切坑梢小蠹四个地理种群同工酶进行比较,并讨论了它们的亲缘关系。韩雅莉等[2]对9种蝗虫的酯酶同工酶进行研究,发现9种蝗虫都有各自特有的酶带。目前,酯酶同工酶(EST)电泳技术是昆虫分子系统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很多研究表明,酯酶同工酶在低级分类阶元中具有分类鉴别特征,同一属分类阶元中各个种间的酯酶同工酶谱带相似程度明显高于不同属分类阶元之间的相似程度;较高分类阶元之间酯酶同工酶谱带相似程度低于较低分类阶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作业2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课程作业2 一、课题一般分为哪些类型?如何确定一个研究课题? (一)课题的类型 按不同的角度分类,一般性的研究课题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按研究的目的分类 (1)描述性课题 描述性课题是以描述、研究社会现象的具体情况、发现新特点、新规律为目的。它是最基本的研究课题,难度比较小,层次也比较低。 (2)因果性课题 因果课题是以解释两种或两种以上社会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为目的,主要回答“为什么”、“怎么办”。难度较大,层次也较高。 (3)预测性课题 是指在清楚社会现象关系的基础上,对事物的发展趋势和状况进行预测。其对实际工作可起指导作用。难度最大,层次最高。 2.按题目的成果分类 (1)理论性课题 理论性课题的研究成果主要是对某些教育观念、教育思想等进行分析,探索教育规律、教学方法,解释教学现象的本质。其研究成果一般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 (2)应用性课题 应用性课题是为了解决教育教学或社会实践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其最终成果是对这一问题和困难的具体解决方案或对策。 (3)综合性课题 当一个课题既涉及了理论性又涉及了应用性等多方面,便称之为综合性课题。 3.按题目的性质分类 (1)探索性课题 探索性课题主要是指前人没有解决的问题或尚未涉及的领域或问题,研究成果能填补理论或技术上的空白。 (2)发展性课题 发展性课题是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延伸和拓展、修正或完善已有理论。 (3)争鸣性课题 争鸣性课题是指针对当前一些众说纷纭,暂无定论的问题的研究,最好能提出自己与众不同的观点或看法。 (二)如何确定一个研究课题 要确定一个研究课题,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策略和方法步骤。 选题的思维策略: ●研究者感兴趣的问题 ●教育工作实践中的问题 ●理论学习及查阅研究文献 ●各级政府的教育研究规划 ●借用、移植临近学科的研究成果 ●与同行切磋讨论 选题的原则: 1.需要性原则

小学科学教案《昆虫》两篇

小学科学教案《昆虫》两篇 1.指导学生理解昆虫的特点,初步理解昆虫的概念; 2.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水平和演绎推理水平; 3.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的科学态度,唤起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实物投影仪、蝴蝶等昆虫。 学具准备: 1.每人捉一些当地常见易捉的各种小虫子; 2.每人一个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1.课前,老师让大家捉虫子,都带来了吗? (提出这个问题的目的有两个:一是调查学生是否完成了捉虫子 的任务;二是看看学生带来了哪些虫子,带来了多少虫子。让学生带 来一部分虫子,既增加学生的感性理解,提升学生的研究兴趣,又丰 富了课堂教学内容。) 2.再看看桌子上摆的是什么?猜猜看,这堂课我们要研究什么?(学生回答后板书:虫子) 3.这堂课你们想知道些什么?(让学生提出学习目标,发挥学 生的主体作用) [此设计的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的动机,使学生产生一种渴望学 习的冲动。]

二、探讨创设情景 (一)提出问题 1.你桌面上有哪些虫子? (让学生说出各自带的虫子的名称,增加对虫子的熟悉水准,在 学生头脑中再现一次捉虫子的情景以及回想这些虫子的生活习性的情形,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水平、想像力,并为下一步的研究打好基础。) 2.按照学生的回答,教师利用实物投影仪依次出示各种小虫。 (通过放大的虫子逼真有趣,既能够让学生全面理解,又充分利 用了学生的好奇心,活跃了课堂气氛。) (二)引导探究 1.提出问题: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桌面上的虫子,他们具有什 么特点?比一比,看谁观察得最仔细,发现的特点最多。 (这是课文的重点部分,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大量虫子的观察, 找出每一只虫子的特点,这样一来,既给学生一个发散思维的机会, 让学生动脑筋想办法,又让学生用自己想出的办法找出虫子的特点, 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实行观察探究。 (这个过程在于为学生提供民主、宽松的探究氛围,时间放长一 些给学生以观察的“自由”,讨论的“自由”,相互交流的“自由”。在观察完自己组的虫子之后,能够到其他组去观察虫子,实行交流活动。为学生提供多方位、多角度的观察机会,让学生更具体地感知虫 子的外部特征。) 3.汇报观察结果。用投影仪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 三、归纳形成科学认知

昆虫的复眼

昆虫的复眼 昆虫的成虫和不完全变态类的若虫其头部都有一对复眼。原尾目等低等昆虫、穴居及寄生种类的复眼退化或消失。复眼由多数小眼集合组成的视觉器官,位于头部两侧。 1.复眼的功能 复眼是昆虫的主要视觉器官,能看清物体,对于昆虫的取食、觅偶、群集、归巢、避敌等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复眼不但能识别物体,对光的强度、波长和颜色也有一定的分辨能力。 2.复眼的构造 复眼由许多小眼组成,每个小眼的表面称为小眼面。小眼的数目因昆虫种类的不同而不同,每个小眼的构造,在表面的是透明的角膜镜。角膜镜的下面连着圆锥形的晶体,角膜和晶体具有透光和聚光的能力,晶体下面连着有感光作用的视觉柱以及视觉细胞。此外,在每个小眼的周围,都包围着暗色的色素细胞。小眼都各自接受一个点像,各小眼的像能凑成整个物体的形象,这样造成的影像称为镶嵌影像或点像。 3.复眼的成像 (1)并列像:有些昆虫在白天活动,有些则在夜间活动,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是复眼的构造所决定的。白天活动的昆虫,它的复眼的视觉柱紧接在晶体的下面,每个小眼的周围又包着不透光的色素细胞。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垂直射入小眼的光线才能达到视觉柱,起到感光作用。但从侧面小眼折射来的光线,却被色

素细胞挡住,不能到达视觉柱。这种只能由直射光照射所成的物像,叫并列像。由于这种复眼接受的光量子有限,所以只能在白天光线充足时才能活动。相反在夜间光线不足时就看不见物体,不能活动。 (2)重叠像:夜间活动的昆虫,复眼的视觉柱不和晶体相接触,视觉柱和晶体之间有一段距离。同时,复眼色素细胞中色素体,能够上下移动,具有调节光线的作用。因此,从物体射来的光点,除垂直光线能够达到视觉柱外,就是斜射到周围小眼的光线,也能因为折光作用达到这同一个视觉柱上。这样,就等于物体的一个光点,在同一个视觉柱上重复了数次,所以造成的物像就特别清楚。由于这种关系,即使在微弱的光线下,也能造成清晰的物像。相反,在强烈光线下,反而看不清物体,这是某些昆虫在夜间活动的原因。这种一个光点在视觉柱上重复几次所造成的物像,叫做重叠像。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基础(期末复习版)

教育技术许研究方法基础 第一章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概述 本章重点: 1.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的概念 2.科学研究方法的特征 3.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的作用 4.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内容 (一)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 人们为了深刻认识应用教育技术进行教育传播的过程和现象而采用的的途径、手段和工具等。 特点:是一门方法论科学。 研究对象:应用教育技术进行教育传播活动的基本理论、规律、方法和工具。 (二)科学研究方法的特征 1、程序化 做出判断得出结论 2、客观性 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建立在客观事实基础之上的,重视科学事实的搜集。 3、数量化 科学的研究方法注重收集具有数量特征的资料数据,并用数学的方法进行分析和处理。 4、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 科学的研究方法能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成就进行资料的记录、呈现、分析和处理。(三)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体系(理论方法、经验方法和系统科学方法) 1.经验方法之文献研究法 有关专业文摘、索引、工具书、光盘及Internet教育信息资源等文献的检索以及鉴别文献真伪、发挥文献价值与创造性地利用文献的方法。 2.经验方法之社会调查法 人们有目的、有意识地对社会现象进行考察,从中获得来自社会系统各要素和结构的直接资料的一种方法。 3.经验方法之实地观察法 研究者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或借助科学观察仪器,直接了解当前正在发生的、处于自然状态下的社会现象的方法。 4.经验方法之实验研究法

实验者有目的、有意识地通过改变某些社会环境的实践活动来认识实验对象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方法。 A.理论方法之数学方法 忽略研究对象的其他特征,用数学工具对研究对象进行一系列量化的处理,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或说明,得到以数字形式表述的结果。 B.理论方法之思维方法 是人们正确进行思维和准确表达思想的重要工具。 最常用的科学思维方法包括:归纳演绎、类比推理、抽象概括、思辨想象、分析综合等。 (I).系统科学方法 系统科学理论“老三论”(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和“新三论”(耗散结构论、突变论、协同论)为教育技术学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四)教育技术学的研究任务 教育技术学的研究任务就是以应用教育技术进行教育传播研究活动的过程和资源为对象,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揭示科学事实、探索规律,建立系统理论,以期能对教育技术应用的资源和过程做出科学的解释、控制和预测。 1、揭示和发现科学事实 2、探求科学规律 3、建立和发展科学理论 (五)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的作用 1、促进教育技术学科的形成和发展 2、规范教育技术学科研究 3、丰富教育技术学科内容 4、推广运用教育技术成果 (六)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内容 设计、开发、运用、管理、评价 第二章教育技术的研究设计 本章重点: 1.研究假设的建立 2. 研究变量的确定 3.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案的撰写 (一)研究课题的选择 科学研究是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任何一项科学研究,都必须选择并确定研究的中心问题。 研究课题的选择是科学研究的起点,是整个科研工作中具有战略意义的一步。

昆虫视觉世界

课程论文 题目: 昆虫的视觉世界及其对人类的启示姓名: 学院: 专业: 班级: 学号: 指导教师: 2012年6 月25 日 昆虫的视觉世界及其对人类的启示

摘要:大部分的昆虫的视觉系统与人类相比,显得复杂一些。昆虫的视觉系统大致可以分为单眼、复眼和视叶等。其中以复眼为主要的感光器官,单眼是视觉的辅助器官。昆虫的复眼和单眼往往都不止一个,复眼往往是由成千上万个小眼组成的。而视叶的功能主要是用来连接前脑的神经纤维。由于昆虫的视觉系统的复杂多样性,加上近年来随着科学尤其是分子科学和仿生学的不断进步,在细胞和分子水平对视觉系统的研究取得了不错的进展。本文主要介绍昆虫的普遍视觉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并针对近年来利用昆虫视觉系统取得的科学进展做出进一步总结与说明。 关键字:昆虫;视觉系统;仿生学 人类的视觉系统总体说来可以用规律、高度进化、简明等词语来描述。人类感知外界明暗色彩主要依靠感光细胞。受光的刺激,人眼视网膜中感光细胞经过一系列的物理、生化变化,把光的刺激转换为神经冲动,传递到大脑后产生视觉。而在人类的视觉系统中,感光细胞主要分为两种:感受强光的视锥细胞和支撑弱光的视杆细胞。这两类细胞都采用一种名为发色团的特殊化学基因:11-顺式黄醛。当光子收到刺激时,发色团会转化为低能态结构并向大脑发出信号。此发色团在吸收另一个光子前便“复位”,此循环称为一个视觉循环。 1. 昆虫视觉系统结构及功能 而昆虫的视觉系统的生理结构和机能与人类不同。昆虫视觉系统的中心配件便是单眼和复眼。其中,单眼是用以提高昆虫复眼所感知的视觉刺激的兴奋水平部位,复眼是最主要的视觉器官。此外,视叶是视觉神经系统的中心。下面来单独介绍。 1.1 昆虫的单眼 复眼是昆虫主要的视觉器官,长期以来,人们对复眼的研究也比较多, 但大多数昆虫都具有的另一类视觉器官,即单眼,却往往被忽视。昆虫的单眼可以分为两类,即背单眼和侧单眼。背单眼是视觉的辅助器官,对它的研究工作前人已进行过许多。19 世纪中期,开始了对侧单眼的内部解剖方面的描述,Graber 用实验证明了毛虫侧单眼在所有的光谱区包括紫外光区都有绝对的趋光反应,因此可以认为它有视觉功能。 背单眼为成虫和不完全变态类昆虫的若虫或稚虫所具有的单眼一般位于头部2个复眼之间,类型多种多样:有的昆虫具有1 个背单眼,位于额的前中部,如一种皮蠹; 有的具有2个,位于额的两侧,如一种隐翅甲;有的具有3 个,在额的上部呈倒三角形的排列,相互之间大致呈60°,双翅目、膜翅目大多是这种类型;而另一些昆虫则没有背单眼,如蜚蠊目、半翅目的红蝽、大部分盲蝽等。背单眼的基本结构包括1 个角膜晶体、1层角膜生成细胞(覆盖在角膜晶体上)、视网膜(由大约1 000个感光细胞构成,视类群而不同)等。

昆虫的多样性研究及其利用现状

昆虫的多样性研究及其利用现状 作者:姜永泽专业:森林培育班级:2015级学号:S2*******指导教师:郝建锋 摘要:昆虫多样性的保护和昆虫是自然界中种类最多的动物,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昆虫在生 物多样性保护中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综述了保护昆虫多样性的重要性,昆虫多样性的研究现状,昆虫 多样性的保护和利用对策。 关键词:昆虫多样性;保护和利用 The Research and utilization of insect diversity Jiang yong-zeSilviculture of FoestryColledge 2015 S2******* Tutor:Haojian-feng Abstract:Insects have more species than any other class of animal an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ecosystems but are oftenoverlooked in biodiversityconservation.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importance of conservation of insect diversity,thePresentsituation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inset diversity,andthestrategiesfor conservation of inset diversity. Key words:insect diversity; conservation and utilization. 昆虫是自然界中种类最多的动物,在全世界约140万种已定名的生物中,昆虫约为75万,占54%,而据估计昆虫总的种数,100万到300万。昆虫虽然个体很小,但是种类繁多。它们不仅可以作为农作物的传粉者和有害生物的天敌,而且可以作为人类的重要资源加以利用,它们在维持生态平衡、生物防治、农业生产、医药保健和作为轻工原料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1]。然而人口的迅猛增长和人类活动的加剧,导致自然环境日益恶化,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从而使得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的威胁。目前,昆虫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其产业化已成为相关学科研究的热点之一。 1 昆虫的多样性的研究背景 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人类已面临各种资源危机。其中蛋白质资源短缺已是当今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问题。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蛋白质资源短缺状况尤其严重。目前我国人均膳食中动物性蛋白质的摄取量与世界水平相去甚远,仅相当于经济发达国家的1/5~1/8。 2 昆虫的利用方式 人类从丰富的昆虫资源中直接或间接的获得资源,从而转换为益于人类的价值。其虫体本身开发产物可广泛应用于机械、电子、军工、日用化工、食品、饲料、医药、造纸、农业等行业[2-5]。从原始社会至今,人们利用昆虫资源的方式也趋于多元化,同时也趋于复杂化。主要涉及食品、药品、工业、生物防治、仿生科技等领域。 2.1 昆虫与传粉

昆虫抗菌肽研究现状

《生物工程进展》1999,V ol.19,No.5 综 述 昆虫抗菌肽研究现状 陈留存 王金星 (山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系 济南 250100) 摘要 近年来鉴定了的化学结构的昆虫抗菌肽的数目有迅速上升的趋势,一些新型昆虫抗菌肽相继被分离纯化。不同结构的抗菌肽其抗菌特性及其抗菌谱存在着巨大差异,抗菌机制也不同。昆虫免疫与动物免疫机制既存在着区别也存在着某些相似性。 关键词 昆虫免疫 抗菌肽 天蚕素 防御素 1 引言 昆虫抗菌肽是昆虫血淋巴中产生的一类小分子肽,当昆虫受到外界微生物的刺激时,可大量迅速地合成。它具有热稳定性强,强碱性,抗菌谱广的特点,可以抗革兰氏阳性菌,也可以抗革兰氏阴性菌,有些甚至对病毒和肿瘤细胞均具有抗性[1]。因此,自从1980年Baman发现第一种抗菌肽——天蚕素(cecropin)以来,许多昆虫抗菌肽相继被分离、纯化,氨基酸一级结构被确定,有些抗菌肽的基因结构也已确定。但80年代人们主要集中研究鳞翅目、鞘翅目等大型经济昆虫,进入90年代以来,除继续研究大型昆虫外,一些小型种类日益引起有关学者的重视,如双翅目、膜翅目、同翅目等,而且除昆虫外,在其他许多无脊椎和某些脊椎动物中也发现了抗菌肽。因此抗菌肽逐渐成为昆虫免疫学及分子生物学的研究热点之一。一些昆虫抗菌肽已有专文论述[2,3],但关于抗菌肽的分类及抗菌机制却很少涉及,本文结合近年来新发现的昆虫抗菌肽,就其结构、性质及抗菌机制分类作一介绍。 2 昆虫抗菌肽的类型 迄今为止,仅在昆虫中发现的抗菌肽已达100多种[4],根据结构及功能的不同可以分为4类,即天蚕素类(cecropins),昆虫防御素(insect defensins),富含脯氨酸(Pro)的抗菌肽(proline-rich peptides),富含甘氨酸(Gly)的抗菌肽(gly sine-rich piptides)。 2.1 天蚕素类(Cecropins) 天蚕素是最早发现的抗菌肽。1980年, Bom an等成功地把天蚕素与天蚕的溶菌酶在生化性质及功能上区分开,同年分离到纯的天蚕素A和B。1981年,Boman与Bennic合作测定了天蚕素A和B的一级结构,随后在柞蚕、肉蝇、烟草天蛾中都发现了天蚕素或类似天蚕素的抗菌肽。由表1可以看出,这类抗菌肽分子结构相似,都有31-39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分子量4kD左右,半胱氨酸(Cys)含量少,不能形成分子内二硫键,有强碱性的N端和缩水性强的C端,在肽的许多特定位置有较保守的残基,如2位的色氨酸(T ry),5、8、9位具1个或1对赖氨酸(Lys),11位具天冬氨酸(Asn),12位具精氨酸(A rg),有些位置尽管残基不同,但仍是保守替换。 1988年,Halak等人利用二维核磁共振技术测定天蚕素A的三级结构,其分子结构含有两段 -螺旋,N端1-4位4个氨基酸是非螺旋化的,5-21位为第一个 -螺旋,该螺旋中极性与非极性氨基酸含量相当,因此该螺旋对水和脂都具有亲和性,称为双亲的 -螺旋,22-24 55

昆虫名词解释(加名词解释)

《普通昆虫学》常见英文术语 一、形态学 1、entomology 昆虫学:以昆虫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2、insect morphology 昆虫形态学:涉及昆虫的结构、功能、起源和演化。 3、head 头:昆虫体躯的第一段,由数个体节愈合而成。 4、thorax 胸:昆虫体躯的第二段,由前胸、中胸和后胸三个体节组成。 5、abdomen 腹:昆虫体躯的第三段,也是最后一段,其内部包藏着主要内脏器官和生殖器官。 6、somite 体节 7、tergut 背板:背面的骨化区(骨化:大多数成虫羽化后体壁很快硬化)。 8、ternum 腹板:腹面的骨化区。 9、pleuron 侧板:侧面的骨化区。 10、endoskeleton 内骨骼:沟下陷入部分呈脊状或板状称为内脊;呈或刺状或叉状者叫内突。 内脊和内突构成昆虫的内骨骼。 11、ecdysial line 蜕裂线:位于头部背面的一条常呈倒“Y”形的线。 12、frontoclypeal sulcus 额唇基沟:位于口器上方,为额与唇基的分界线,常为一条较深 的横沟,有时呈“?”形或中断甚至消失。 13、frons(front) 额:蜕裂线侧臂之下、额唇基沟之上、额颊沟之间的区域。 14、clypeus 唇基:额与上唇之间的区域。 15、occiput 后头:后颊以上的部分。 16、tentorium 幕骨:昆虫头部的内骨骼。 17、antenna 触角:着生于额区的一对分节附肢,其基部包被与膜制的触角窝内。由柄节、梗 节、鞭节三节构成。 18、scape 柄节:最基部的一节,常粗短。 19、pedicel 梗节:触角的第二节,较小。 20、flagellum 鞭节:触角的端节,常分若干亚节,此节在不同的昆虫中变化很大。

人工巢穴技术在昆虫学研究中的应用_黄敦元

人工巢穴技术在昆虫学研究中的应用 黄敦元1,朱朝东2*,肖忠优1,黄名广1,胡冬南 3 (1.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江西赣州341000;2.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北京100080;3.江西农业大学,江西南昌330046) 摘要人工巢穴(trap -nesting )技术是野生独栖性蜜蜂、胡蜂类群的野外研究重要方法之一。人工利用钻有巢孔的木头,纸或塑料管,成捆的芦苇或竹茎的节间制成的巢穴均能很好的诱集到大量洞穴野生蜜蜂类群。该文介绍了人工巢穴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在昆虫学研究中的应用。 关键词人工巢穴;昆虫学中图分类号S763.43;Q9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7-6611(2012)10-05974-02Application of Trap-nesting Technique in the Research of Entomology HUANG Dun-yuan et al (Jiangxi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Vocational College ,Ganzhou ,Jiangxi 341000) Abstract The trap-nesting technique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methods for the field survey of wild single-dwelling bees and wasps.The cavity-nesting wasps and bees could be trapped with drilled wooden blocks ,paper or plastic tubes ,bundles of reed internodes and bamboo stems.The paper introduced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trap-nesting technique and its application in entomology research. Key words Trap-nesting ;Entomology 基金项目 江西省教育厅青年科学基金项目(GJJ10228);江西省教育 厅科学技术项目(GJJ10663);江西省重大科技专项项目 《油茶园艺化栽培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 。作者简介黄敦元(1974-),男,安徽桐城人,博士研究生,从事经济林 栽培等方面的研究, E-mail :huangdunyuan@126.com 。*通讯作者,研究员,博士,从事传粉生物学研究。 收稿日期2011-12-28在约26000种已经准确鉴定的膜翅目蜂类中,约有90%属于独栖蜂类 [1] 。鉴于这些独栖蜂类一般喜欢在中空 的植物茎、枯死树干和枝条上的空洞等自然空穴的基础上修缮而构成自己的巢穴[2-3] ,自19世纪60年代开始,国内外诸 多学者就开始利用巢管(trap-nesting )收集野生独栖蜂类 [2,4-6] 。该技术自问世以来,经不断发展,现在已经成为昆 虫学野外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广泛用于膜翅目蜂类的生物多样性调查、膜翅目新物种生物学特性的研究、野外收集可利用的野生蜜蜂类群(包括wild bees 和wasps ), 收集并放养对农作物虫害有一定捕食作用的野生胡蜂类群,以及收集并放养对经济作物传粉有益的野生蜜蜂类群。另外,还可以利用巢管来研究野生蜂类对应寄生蜂(蝇)的种类、寄生率等相关生物学特性。1 人工巢穴技术的基本原理 人工巢穴(trap-nesting )技术是人为利用芦苇、纸筒、竹子等材料制成一端开口一端封闭的巢管, 整理成捆并装入塑料容器、木箱等制成巢箱;或是通过直接在木头上钻注不同直径、不同深度的巢孔来诱集野生蜂类资源及其寄生蜂资源的一种方法 [7-10] 。研究发现,人工巢穴需要放置在开阔向 阳的地方且巢口的方向一般是东南或西南方向, 巢管放置的高度要根据研究样地的林相来确定,一般距离地面1 2m 不等 [7] 。常用的巢管长度为12 20cm ,直径为2 10 mm [11]。巢管放置在野外后每隔2周或1个月检查一次,每次检查时,取出筑巢的巢管。一般可以根据巢管口是否有堵塞物来区别是否筑巢, 常见的巢管堵塞物有泥土、枯草、枯叶和植物油脂等。在巢箱中应立即添补相同数目和规格的巢 管。有蜂类筑巢的巢管带回实验室加以解剖,观察其中的蜂类和寄生蜂种类。如果是卵和幼虫, 则需要用透明玻璃(纸)覆盖并用绝缘胶带径向缠绕以覆盖裂缝。巢口套网(1mm ),以便诱捕尽量多的成虫,并防止其在晚秋的温暖时期、冬天或早春羽化成虫的逃逸。期间,要透过玻璃观察、拍照并记录下卵(幼虫)的发育过程,及时收集套袋中的成虫并制作成标本以备鉴定。2 人工巢穴技术在昆虫研究中的应用 1967年,Karl 首次观察发现野生膜翅目的蜂类喜欢利用在中空的植物茎、枯死树干及枝条上的空洞等自然空穴来筑巢, 并尝试利用巢管收集野生膜翅目蜂类[7] 。随后,该技术 经过40多年的发展和完善而日臻成熟。该技术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巢管选择的材料日渐多样化且有产业化的趋势,巢管野外放置技术的逐渐成熟,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等。随着该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其在昆虫学研究中的应用日益广泛。2.1 野外标本的采集 野外采集昆虫标本的常用方法有扫 网采集。扫网是昆虫采集最常用的方法,简单易行,采集标本数目大,范围广,适用野外大范围采集调查。然而,扫网采集时不可避免地将标本和杂草混在一起,容易损坏标本。此外, 在室内挑选标本比较费时,扫网采集容易损坏昆虫的翅膀。扫网采集也无法确定寄生蜂与寄主的关系,这是扫网采集最大的缺陷 [12] 。黄盘诱集器是根据许多昆虫具有趋向黄 色的习性而设计的一种诱集工具, 可以长期在野外诱集,对那些活动季节短、数目稀少的类群更佳。其不足之处在于无法了解寄生蜂与寄主的关系,对于活动范围离地面较高的类群也不是很理想。同时,由于黄盘中常采用水等液态物质,容易损坏标本结构。马氏诱集器是Malaise 于1937年发明的一种昆虫采集装置。多年来,经过许多昆虫学家使用和改进, 该装置现已经被公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昆虫诱集工具,被运用于广泛采集昆虫标本,也可以用于农林害虫及其天敌的数量监测。人工巢穴(trap-nesting )技术,是Karl 于1967年 责任编辑张明明责任校对卢瑶 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of Anhui Agri.Sci.2012,40(10):5974-5975,5977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整理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整理 1.什么是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指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针对理论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采用适当的研究方法, 收集与分析数据,对所提出的假设进行验证(证明或证伪),进而得出结论的一种创造 性的认识活动。 ●总结:追求知识或解决问题的一项系列活动。 2.掌握科学研究方法的意义 ●有助于我们揭示和发现教育技术中客观存在的、真实的、精确的现象与关系; ●有助于我们对教育技术中的事实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加工、整理,从而找出正确地 或近似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之间本质联系的规律; ●有助于我们把概念、规律经过思维加工,构成严密的知识系统,从而能对客观事物现象进行解释、 控制和预测。 3. 科学研究的标志性特征: ●理论指导(研究的理论基础); ●实际问题(研究的对象,通常以现象的形式存在); ●假设(对问题所做的假想性的回答); ●方法(途径); ●数据(材料); ●分析(寻找原因和规律); ●结论(研究结果)。 4. 科学研究的功能: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5. 研究的分类 ●按照研究的目的分类: 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 ●按研究的容分类:基础研究(包含:宏观、中观和微观三种层次)和应用研究(包含:宏观、中观 和微观三种层次) ●按科学研究的性质分类: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 ?定性研究是基于描述性的研究,它在本质上是一个归纳的过程,即从特殊情景中归纳出一 般的结论。定性研究侧重于和依赖于与对事物的含义、特征、隐喻、象征的描述和理解。 ?定量研究则与演绎过程更为接近,即它从一般的原理推广到特殊的情景中去。定量研究侧 重于、且更多地依赖于对事物的测量和计算。

抗菌肽的研究进展

抗菌肽的研究进展 摘要:由于细菌对抗生素耐药性不断出现, 研发新型抗菌物质已迫在眉睫。而抗菌肽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生物中的具有广谱抗菌、抗病毒、抑制杀伤肿瘤细胞等作用的多肽。本文介绍了抗菌肽的结构,抗菌肽的生物学活性,抗菌肽的作用机理和作用机制,以及抗菌肽的应用和前景。 关键词:耐药性,抗菌肽;作用机理;前景 抗菌肽,简称ABP,是由宿主产生的一类能够抵抗外界病原体感染的小分子多肽。广泛存在于各种生物体内。1980 年,瑞典科学家Boman 等从天蚕蛹的血淋巴中分离得到天蚕素( cecropin ) 抗菌肽,使人们对抗菌肽的作用机理和应用有了一个崭新的认识。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抗菌肽共有1 700余种。由于热稳定性强,且对较高离子强度环境有较强的适应性,不仅有广谱抗细菌能力, 而且有的对真菌、病毒及癌细胞也有一定的抑杀作用,最重要的是可以杀伤动物体内的肿瘤细胞,却又极少破坏动物体内的正常细胞,因此,抗菌肽的开发和应用研究已成为国内外昆虫学、生理学、药理学研究热点,在动植物转基因工程及药物开发领域及农业、食品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1 .抗菌肽的结构 1 .1 一级结构 据报道,已分离并测定其氨基酸序列一级结构的抗菌肽达几十种,且一级结构都比较相似,具有以下典型的特征:由20~70多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肽链,其N 端富含赖氨酸和精氨酸等阳离子型氨基酸,C 端富含丙氨酸、缬氨酸、甘氨酸等非极性氨基酸,中间部分则富含脯氨酸,且在许多特定位置都有一些较保守的氨基酸残基,这些高度保守的氨基酸残基是一些抗菌肽分子具有抗菌活性所不可缺少的, 1. 2 二级结构 通过圆二色性分析、二维核磁共振谱法及脂质体模拟实验研究抗菌肽的二级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抗菌肽在一定条件下形成a-螺旋和β-折叠结构。a-螺旋是一个近乎完美的水脂两亲结构,即圆柱形分子的纵轴一边为带正电-的亲水区,而对称面为疏水区。这种两亲性结构是抗菌肽杀菌的关键,改变a-螺 旋的螺旋度会影响抗菌肽的活性。抗菌肽有许多保守序列,在N端易形成a-螺旋,中间部分易形成β-折叠或铰链。a-螺旋肽主要包括天蚕素、爪蟾抗菌肽ma g a i n i n 、c a t h e l i n d i a 等,β-折叠肽主要包括哺乳动物防御素、植物防御素、昆虫防御素和富含脯氨酸的抗菌肽等。 2 抗菌肽的来源 2.1微生物抗菌肽

昆虫生产学

第一节昆虫生产学原理基本概念 昆虫生产学原理(The principles of Insect production)主要论述经济资源昆虫生产技术的基本理论体系,它的任务是研究具有某种预定经济性状特点的昆虫始祖种源群体(实验种群)及生产群体(或称目标昆虫培养物、昆虫培养物)建立和再生产的理论、技术和实践问题。 昆虫始祖种源群体的建立是昆虫生产的物质基础,是自然野生昆虫种质资源(原始物质基础)向昆虫生产过渡的必经阶段;目标昆虫培养物是指为了某种经济目的而在人工管理条件下大量生产培养的昆虫及其各种副产物,既可包括人工生产培养的益虫,也包括人工生产培养的某些害虫,同时涉及不断发现和发掘其经济价值的新种类以及具有潜在市场前景的土著资源昆虫。比如,人工大量生产培养的家蚕、紫胶虫、蜜蜂、白蜡虫、五倍子蚜虫、赤眼峰等益虫可视为传统经济昆虫;蝗虫本是著名农业害虫,但为用于食用或生物防治目的而进行生产养殖时,则成为一个具有很大市场发展空间的特色经济项目;蚱蝉、豆天蛾、蜻蜓、木蠹蛾、鱼蛉、松毛虫、甘蔗龟等在一些地区具有历史的应用;黄粉虫、蝇蛆、蛴螬等虫粉已经成为新型的常规饲料蛋白源,如此等等。一旦某种昆虫被列入生产培养计划,即可称之为产业昆虫(Industrial Insect)。 昆虫生产学是促进虫业发展的关键理论与技术领域。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利用昆虫生产饲料、食品、保健品,利用授粉昆虫作为农业增产的措施,发展很快。目前除家蚕、柞蚕、蜜蜂等可作食用外,新开发的昆虫有家蝇、黄粉虫、豆天蛾、蝗虫、蚱蝉等,其中家蝇、黄粉虫、土元、东亚飞蝗等工厂化生产养殖技术已获成功。在生产昆虫源蛋白饲料的基础上,进一步生产高蛋白食品和保健食品以及运用高科技手段开发高利润附加值产品,是昆虫资源产业化开发的主导方向。目前以饲用、食用、鉴赏昆虫等为代表的十二个虫业领域逐步形成了明晰的轮廓。 “虫业”发展可以分为三个历史阶段,传统虫业、近代虫业与现代虫业发展阶段。传统虫业最为著名的有“养蚕业”(图1-1,图1-2)和“养蜂业”(图1-3),近代虫业的代表种是白蜡虫、紫胶虫、五倍子蚜等工业原料昆虫,现代虫业的发展以天敌的繁殖利用为主体(图1-4),逐步扩大至各个领域;以黄粉虫为代表的饲用昆虫发展最为迅速(图1-5,图1-6)。 第二节昆虫生产学的发展历史时期 昆虫生产学的发展是建立在人们对经济昆虫资源以及昆虫的全面认识发展基础上的。在长期的传统农业生产状态下,大多数的昆虫由于取食植物的各个组织而造成全球每年20%~30%农产品的损失,此外,在热带,每年有成千上万人死于由昆虫传播的疟疾、睡眠病及其它疾病。因此,人们过多地重视了昆虫有害的一面,导致昆虫学长期进行害虫防治学的研究与生产实践应用,对于昆虫的资源功能和生态转化功能的认识失之偏颇,利用极少。 虽然中国古代就有益虫利用,如养蚕、养蜂、生物防治(天敌昆虫黄猄蚁、瓢虫的利用)等,但在昆虫学的研究和应用中,仍是害虫防治占主导地位,即以“害虫防治学或植保昆虫学”的局部内容代替了昆虫学的整体。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不断深化,经济昆虫资源学的研究异军突起,引起国内外昆虫学界、农业界和科技界的广泛关注。经济昆虫资源学的研究又促进了昆虫学科更全面的发展,一改长期以来占主导地位的“害虫防治学或植保昆虫学”发展方向,自2000年以来,对昆虫资源的发掘和产业化推进已经成为各国昆虫学者关注的热点之一。目前,昆虫学已经明显地表现出“理论昆虫学与昆虫技术学”、“害虫防治学”和“经济昆虫资源学与昆虫生产学”三个发展方向。昆虫生产学是实现昆虫资源产业化利用的技术基础。 昆虫生产学既是一门生机勃勃的新兴学科领域,也具有悠久的历史基础。我国是世界蚕业的发源地,桑蚕生产利用已有近8000年的悠久历史,公元前一世纪就以“丝国”而闻名世界。公元四世纪永嘉地区(即今浙江温州一带)农民发明了人工低温催青制取生种,一年能养八批蚕。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蚕业生产知识,许多古农书都曾对这些丰富多彩的实践经验作过总结。列有专章论述蚕业生产的重要农书有:后魏的《齐民要术》,北宋的《秦观农书》,南宋的《陈敷农书》,元代的《农桑辑要》、《士农必用》、《务本新书》、《王祯农书》,明代的《农政全书》,清代的《湖蚕述》、《蚕桑辑要》、《蚕桑萃编》、《广蚕桑说》等。我国的养蜂史至少在3000年以上,早在两千年前就有养蜂酿蜜和蜂蜜用于医药治病的记载。记载养蜂的古农书有:春秋时代的《致富全书》,战国时代及西汉初年的《山海经》,晋代的《博物志》,宋代的《蜂说》、《尔雅翼》,元代的《琅环记》、《农桑辑要》、《农书》、《农桑衣食撮要》,明代的《郁离子》、《明兴记》、《本草纲目》、《农政全书》,明末清初的《物理小识》,清代的《蜂衙小记》等。 我国是生物防治历史最久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推进生物防治产业化的国家。早在公元304年,晋代嵇含所著的《南方草木状》一书中就有利用黄猄蚁(Oecophylla smaragdina)的记载:“交趾人以席囊贮蚁鬻(yu) 街市者,其巢如薄絮,囊皆连枝叶,蚁在其中,并巢同卖。蚁赤黄色,大于常蚁。南方柑桔若无此蚁,则其实皆为群蠹所伤,无复一完者矣”。 养蚕、养蜂和生物防治中的天敌昆虫利用对昆虫生产学做出巨大贡献并提供经验和技术支撑。 18世纪从动物学范围内分出一门独立学科——昆虫学,19-20世纪末从昆虫学中分出应用昆虫学,首先是农业昆虫学、森林昆虫学,后来又形成卫生昆虫学和兽医昆虫学等。 昆虫生产学经历了起源、成长和成熟的发展阶段。 昆虫生产学理论与技术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主要是在近60-80年期间,为了生物防治(包括遗传防治)目的培养昆虫和昆虫人工饲料(培养基)的研究取得了成就,促进了这一学科的发展。培养节肢动物,其中包括昆虫,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在国内外生物防治范围内的会议上不止一次地讨论过。后来在20世纪60年代它被分为一个独立范围,但主要服从生物防治。1963年世界卫生组织在美国盖总斯维尔召开了培养节肢动物的第一次会议。20世纪80年代昆虫生产学的问题和任务迅速扩大。1982年国际有害动植物防治组(IOBC)在美国召开了第一届大量培养昆虫优质管理会议。1985年在瑞士召开了第二届会议,此届会议主要讨论大量饲养天敌昆虫与无脊椎动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