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加快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发展的建议

关于加快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发展的建议

关于加快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发展的建议
关于加快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发展的建议

关于加快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发展的建议

2006-12-31

2006年12月2日至12月5日,为借鉴、学习云台山风景区在旅游经营管理方面的成功做法,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代重率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市人大财经委和市财政局、市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管委会相关人员组成的考察组赴河南省焦作市云台山风景区进行了为期三天的考察,深感云台山风景区发展速度之快和当地政府对景区旅游事业重视程度之高,值得我市借鉴和学习。现将云台山风景区发展建设的主要经验以及对加快我市东湖风景区发展的启示报告如下:

一、关于云台山风景区的基本情况

云台山风景名胜区位于河南省修武县境内,总面积190平方公里,是一处以太行山岳丰富的水景为特色,以峡谷类地质地貌景观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为内涵的景区,1994年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三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2004年以全国第三、世界第五的名次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全球首批世界地质公园,并同时拥有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级猕猴自然保护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AAAA级旅游区、首批国家自然遗产等称号。

云台山管理局是目前云台山风景区的主要管理机构,为修武县正处级事业单位,修武县委副书记兼任云台山管理局局长,管理局实行事业单位管理、企业化经营的模式。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效益不断提升,门票收入从2000年的400万元攀升至2005年的1.2亿元,增长了30倍,2006年截至11月底共接待游客190万人次,门票收入达1.5亿元,创造了业内人士瞩目的“云台山速度”、“云台山效益”。

在旅游业发展拉动下,修武县域经济呈现蓬勃发展势态,景区所在的岸上乡过去是有名的贫困乡,通过发展旅游,该乡2005年户均收入突破5万元。2005年,全县旅游综合收入5.4亿元,拉动第三产业和GDP分别增长了11%和4.3%。焦作市也因此成功实现了城市的转型。

二、关于云台山风景区建设发展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一)领导重视,体制顺畅

云台山风景区自开发建设以来就一直是市、县主要领导亲自抓的“一把手工程”。大到景区的规划、建设,小到一处一地的环境卫生,市、县领导都是亲自抓,率先垂范。并采取全党动员、全民动员的办法解决了建设初期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采取交叉任职的办法,即水利、林业、国土局长,岸上乡党委书记同时兼任云台山管理局副局长,解决了风景区的多头管理和条块分割;为协调部门利益,焦作市成立了市委副书记牵头,市人大、政协、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参加的旅游领导小组,协调矛盾、解决问题、研究发展。

(二)高起点的规划建设,高标准的服务水平

着眼于将云台山建设成为全国一流的旅游目的地,云台山管理局分别于2002年和2003年聘请北京建工建筑设计院、中科景苑城乡规划设计院对景区根据“自然、和谐、环保”的原则进行了重新定位,并编制了控制性规划和详细规划。

为提升景区档次,2003年以来,管理局累计投入3亿元,完成了“电力、通讯、广电”三线治理地埋工程,建成了一个集主体山门、售验票大厅、多功能游客服务中心、购物中心以及5000个车位的大型生态停车场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区,完成了包括电子门禁、智能监控、多媒体展示、办公自动化、GPS车辆定位、LED信息发布、电子商务、智能全景导游图在内的景区立体数字化网络平台建设。

为实现高标准服务,管理局通过各种形式在职工中树立“不让一个游客受委屈”、“人人都是旅游环境”、“突出人性化”、“注重精细化”的旅游服务理念,强化了干部职工的服务意识,提高了旅游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三)大投入、大手笔的宣传营销

突出体现在“四个大”。一是坚持大投入。近年来,云台山的宣传促销经费占到当年门票收入的15—20%,2005年,市、县、管理局三级宣传经费达到3000万元。二是依托大媒体。2001年以来连续在央视、旅游卫视、香港大公报和各省级重点媒体刊登、发布云台山的形象宣传广告。三是举办大活动。连续三年每年投资500多万元独家承办央视五套现场直播的“云台山杯”U-17中国国际青少年乒乓球挑战赛,还不间断地举办“云台山红叶节”、“世界旅游小姐游云台”、“走进云台山”等节庆和旅游主题活动。四是创意大手笔。邀请知名作家、书画家、作词、作曲家到云台山采风,邀请众多重点高校将云台山作为产学研实习基地,通过这些特殊的平台宣传云台山。

(四)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两手抓

为正确处理好景区发展过程中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将二者有机结合,管理局在抓经济效益的同时,大力保护生态环境,实施净化蓝天、保护碧水、恢复青山、美化环境、和谐自然五大工程。累计投资上亿元,购置环保交通车,关闭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的饭店、煤矿,新建生态厕所,分级保护自然资源,使云台山青山、绿水与红石相映,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的良性发展。

三、关于对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建设发展的若干建议

(一)关于东湖风景区运行机制的建议

今年市委、市政府决定改革东湖风景区的管理体制,将景区范围内的村场交由新成立的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管委会托管,消除了困扰东湖多年的体制障碍,扩大了管理范围,设立了一级财政,从体制上实现了统一管理。市委、市政府设立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管委会统一管理东湖的决策是正确的。它有利于管委会选择合适的发展模式与经营机制,将有力推动我市风景旅游事业的发展。

1、东湖风景区建设发展的运行机制

东湖风景区建设发展的运行机制建议走公益性与市场化相结合的路子。目前,在西湖等城中型风景区和众多城市公园开放的趋势下,东湖继续走封闭、建园、卖门票的路子肯定是行不通的,而完全打开,变成纯公共产品,财政也买不起这个单。我们的想法是走公益性与市场化相结合的路子,即“大环境”的公益性与“小项目”的经营性相结合。形成既满足了市民需求(大环境开放),还湖于民;又可以在保护东湖生态环境的大前提下,通过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对部分项目实行封闭性(收费)经营。这样,既丰富了景区景点,又可用封闭项目补充经费的不足。

2、规划中要处理好几个问题

规划的制定要充分考虑与运行机制相适应,一是要为经营性项目的发展留足余地;二是要处理好风景区打开与封闭,收费与免费,引进经营项目与地方基础设施配套的关系。方便游客进入,实现经营项目效益最大化。

3、资金投入要与运行机制相对应

在公益性项目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初期,政府给予政策和资金倾斜。对于专项建设项目,由风景区按规定提出计划,纳入市本级基本建设支出、城市维护费和科技三项费用等专项资金进行统筹安排。经营项目的投入以市场的方式解决,即在《国家风景名胜区条例》许可的范围内,大胆采用租赁、合资、合作经营、特许经营的方式吸引社会资金参与风景

区的建设与发展。

(二)关于政策层面的建议

1、整合现有资源,打造“大东湖”旅游品牌

东湖作为全国最大的城中湖,又是中部地区特大中心城市的城中湖,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其生态的独特性,即城市与景区的交融,湖在城中,城在湖中。因此,借鉴云台山建成“好看”景区的做法,我们可以开发游乐、休闲、度假层次的新型旅游产品,将东湖打造成一个高水平旅游的景区,并整合利用东湖周边现有的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工业、农业、商务会展旅游资源,不断丰富旅游产品线,拉长产业链。用全国一流、乃至世界水准的旅游项目来吸引游客、留住游客。

依托武汉这个特大中心城市巨大的人流、信息流,提高经济效益,打造“大东湖”旅游品牌。

对于托管的村场,可以通过规划调整,集中建设旅游小镇,将散居的村民统一搬迁到旅游小镇,引导农民从事旅游,并制定搬迁地的土地利用规划,明确可开发和经营用地,盘活土地资源,同时也为经营性项目的建设留足余地。

2、完善筹资机制,多渠道筹集建设发展资金

要研究引资的政策措施,包括举债的机制,通过“外发”而“内生”,在发展中学习,在发展中积累经验。云台山目前举债3个多亿,财务状况良好,银行纷纷主动要求延期还款。实践证明,只要选好、选准了项目,举债发展是一条很好的路子。可以考虑将东湖现在和将来的优质资产整合到一起,搭建融资平台,为风景区建设发展服务。

建议:(1)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通过贷款,发行股票、债券,设立旅游发展基金的方式筹集资金,积极争取中央、省有关政策性专项资金的支持。(2)市发改委、财政、旅游、工商、税务、外经贸等部门制定相应政策,鼓励、吸引私人和民营资本参与风景区的开发建设。

3、引入激励机制,推动事业单位体制改革

直接从事旅游经营的事业单位如何迸发活力?建议在市委、市政府有关事业单位改革的政策没有出台前,可以先行导入激励机制,实行企业化管理,充分调动事业单位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再适时引入退出机制,精简人员,提高效率,最后根据需要,完成事业单位的转企改制。

4、加强业务培训,提高管理水平

好规划、好机制、好政策,关键在人,好的规划要因时因势,辨证施行才能与实际接轨,好的机制也要以高水平的管理来运行才能发挥效益,好的政策要能贯彻落实才能取得实效。因此,风景区各级干部职工要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做旅游管理的专家,做旅游服务的行家,不断提高决策水平和在困难情况下改变面貌的能力。

5、加大宣传力度,改变营销观念

经过近五年持续的宣传推介,东湖的知名度有了很大提高,但游客的认可度、美誉度不是太高,不少游客认为东湖虽美,但大而空,还有游客认为东湖几十年不变,还有更多的游客因旅行社的误导只匆匆游览了环湖风光。因此,有必要在重新定位和大规模建设后,加大对外宣传的力度,在各环节导入营销理念,提高旅游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三)关于成立市东湖旅游发展领导小组的建议

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下,东湖的总体规划修编业已启动,为进一步加强对风景区发展的统筹与协调,建议成立由市领导兼任组长,市发改委、财政、旅游、税务、建设、文化、规划、城管、水务、园林、外经贸等相关职能部门,洪山区、武昌区、青山区等区参加的市东湖旅游发展领导小组,解决东湖旅游发展中的有关衔接问题,形成全市支持东湖旅游事业发展的氛围。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外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人们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亲近大自然的需要,近几年来我国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我国地域 辽阔,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我们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经济的发展。就国内目前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对国内乡村旅游发展趋势做以预判,同时期望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推动国内乡村旅游积极稳步的发展。我国广大农村拥有较好的生态环境和特色农业,大力开发乡村旅游市场,意义重大。 关键词:乡村旅游现状分析发展对策 一、乡村旅游背景及意义 所谓乡村旅游,是以农村地区为特色,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旅游活动为内容,以促进农村发展为目的的社会活动。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的心理逐渐成熟趋向多元化,旅游过程更注重对相互文化的体验,农村和郊区相对于城市来说,天地光阔,自然风光秀美,空气清新,加之和城市相异的文化,对于生活在紧张、拥挤、繁杂、宣嚣、多污染的城市中的居民有巨大的吸引力。当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产生了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业中的一项新事物,然而它却以极快的速度在各国发展起来。我国地域广阔,自然景观差异很大,农业资源丰富,乡村民风民俗丰富多彩,有着发展乡村旅游的优越条件。乡村旅游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新的休闲产品,而且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资源,维护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是我国旅游事业不断发展及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主要有如下几点现实意义: 1、有利于加强城乡文化交流,改变农业生产落后的观念 通过城市居民的参与活动,把先进的科技知识带到乡村,有利于科技推广;

5A旅游景区发展现状分析

5A旅游景区发展现状分析 中投顾问在《2016-2020年中国旅游景区深度分析及发展规划咨询建议报告》中指出,2007年5月,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批准北京市故宫博物院等66家景区为全国首批5A景区。此后,5A级景区的数量逐年稳步增长。 2014年11月,国家旅游局公示新一批9家5A景区名单,包括:山西省晋中市乔家大院文化园区、江苏省镇江市句容茅山景区、安徽省黄山市古徽州文化旅游区、河南省南阳市西峡伏牛山老界岭?恐龙遗址园旅游区、湖北省武汉市黄陂木兰文化生态旅游区、广东省佛山市长鹿旅游休博园、广西区南宁市青秀山旅游区、陕西省宝鸡市法门寺佛文化景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勒蒙古自治州博斯腾湖景区等9家景区。2014年12月5日,批准江苏省淮安市周恩来故里景区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2016年8月,国家旅游局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近期对部分5A级景区复核情况,决定撤消湖南省长沙市橘子洲旅游区、重庆市南川区神龙峡景区2家5A级景区,严重警告安徽省安庆市天柱山风景区、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景区、福建省永定-南靖土楼旅游区3家5A级景区;新批准安徽省芜湖市方特旅游区、江苏省徐州市云龙湖景区、江苏省连云港市花果山景区、湖南省邵阳市崀山景区、云南省昆明市昆明世博园景区、云南省保山市腾冲火山热海旅游区等6家5A级景区。 图表2016年国内部分省市5A景区名录

资料来源: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中投顾问《2016-2020年中国旅游景区深度分析及发展规划咨询建议报告》中数据显示,截止到2016年8月,江苏省共有22家旅游景点被评为了国家5A级景区,位列省份(含直辖市)第一名。

我国生态旅游发展前景

我国生态旅游发展前景 ——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班级: 学号:20 姓名:黄松

我国生态旅游发展前景 摘要:生态旅游是以生态学原则为指导,以自然区域和一些特定的文化地域为旅游对象,旅游者在欣赏自然景观和了解生态现象的同时受到环境教育,以保护自然和人文旅游环境为宗旨,并能使当地居民受益的一种可持续的旅游。 生态旅游是世界旅游活动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旅游发展的角度看,生态旅游是近年世界旅游业中增长最快的部分,年增长率达到25%~30%,生态旅游俨然已成为世界性旅游的潮流,并将成为21世纪国际旅游的主流。以下针对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十大重点领域进行前景分析。 内容: 一、风景名胜观光旅游 风景名胜资源,系指富集着以独特自然景物和悠久历史文物古迹取胜,以景物环境为载体,人类实践创造的,有普遍社会价值的优秀财富。我国山河壮丽,景观奇特,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具有丰富的风景名胜资源。 依托丰富的风景名胜旅游资源,以下几种主要模式适合风景名胜旅游资源的开发:(1)科学考察为主导的风景名胜旅游。可以开展此类旅游的有黄龙寺九寨沟风景名胜区、五大连池等。(2)历史古迹类风景名胜旅游,如古长城、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名胜区等。(3)文化类风景名胜旅游,如我国的四大佛教圣地的普陀山、五台山、峨眉山、九华山等风景名胜区。属古石窟艺术文化的,如我国的麦积山、龙门、云冈、敦煌等风景名胜区。(4)自然类风景名胜旅游,如桂林漓江山水、庐山、秦皇岛北戴河、承德避暑山庄、海南三亚等。(5)民族风情观赏类风景名胜旅游,如内蒙古草原风光、海南黎族村寨等。(6)现代工程观赏类风景名胜旅游,如长江三峡大坝、南京长江大桥等。 二、红色旅游 “红色旅游”是指以革命纪念地、纪念物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为吸引物,组织接待旅游者进行参观游览,实现学习革命历史知识、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振奋精神、放松身心、增加阅历的旅游活动。“红色旅游资源”指的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新中国成立以前,包括红军长征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等重要的革命纪念地、纪念物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从地域范围上,主要是指革命老区和红军长征线,但以长征沿线为重点,这就形成了井冈山、瑞金、韶山、遵义、延安、西柏坡一条“红色”主线。国家大力培育的重点红色旅游区包括:以上海为中心的“沪浙红色旅游区”;以韶山、井冈山和瑞金为中心的“湘赣闽红色旅游区”;以百色地区为中心的“左右江红色旅游区”等。围绕着“红色旅游”线路开发与挖掘沿线的旅游资源,可以形成上下一线的旅游链条,形成当地旅游资源的整体联动,进而促进本地旅游经济上档次、上水平,促进本地经济快速健康地发展。 三、民俗旅游 民族旅游以观赏、理解以及参与地域性风土人情为目的,特别适合于较短时段、较短路途的乡村旅游。它主要是将旅游区纳入文化之中,进而展示区域文化特征。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及支系,都有自己传统的民族文化,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生活习性,各地区、各民族的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交通、宗教、节庆、婚丧、礼仪、集市等都具有特色,并富有极为强烈的可视性和独有的观光魅力。 根据资源的特点,民俗旅游开发方式应该采取多种模式:(1)集锦荟萃式,如深圳的中国民俗文化村、北京的中华民族园等;(2)复古再现式,杭州和香港的宋城、无锡的唐城、吴文化公园均属于此类;(3)原地浓缩式,如当地政府或投资商在当地觅取合适地段,建以当地民俗文化为主题的主题公园,集中呈现民俗精华,如海南中部的苗寨和黎寨风情园均属此类;(4)原生自然式。它是在一个民俗文化相对丰富的地域中选择一个最典型、交通也

武汉东湖风景名胜区调查报告

武汉东湖风景名胜区调查报告 一、武汉东湖风景名胜区概况 武汉东湖生态风景旅游区位于“九省通衢”的武汉市东部,总面积82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33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的城中湖。东湖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00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首批AAAA级旅游风景区,2002年通过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每年吸引大量中外游客。 秀美的湖光山色 东湖山水秀美,景观别致,风光迷人。东湖风景区共分为五大景区,目前已对外开放的有听涛、磨山、吹笛、落雁四大景区,景观景点100多处。33平方公里的水域浩瀚,12个大小湖泊,120多个岛渚星罗,112公里湖岸线曲折,环湖34座山峰绵延起伏,10000余亩山林林木葱郁,湖水镜映,山体如屏,山色如画。东湖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春季山青水绿、鸟语花香,夏季水上泛舟,清爽宜人;秋季红叶满山,丹桂飘香;冬季踏雪赏梅,候鸟竞翔。 厚重的人文底蕴 东湖是最大的楚文化游览中心,楚风浓郁,楚韵精妙,行吟阁名播遐迩,离骚碑誉为“三绝”,楚天台气势磅礴,楚才园名人荟萃,楚市、屈原塑像、屈原纪念馆,内涵丰富,美名远扬。 东湖周边聚集了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26所高等院校,中科院武汉植物园等56个国家、省、部属科研院所,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中国光谷,九峰城市森林保护区、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艺术馆,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 别致的园中之园 依山傍湖的东湖梅园,为江南四大梅园之首,1200亩园地上309种梅花争芳斗艳。目前,登录的世界梅花品种共262个,其中东湖梅园就占了152个,是中国梅花研究中心所在地。 东湖荷花资源圃拥有荷花品种505个,水生植物20多个,是中国荷花研究中心所在地。东湖樱花园,占地150亩,5000株樱花竞吐芬芳,是与日本泓前、美国华盛顿齐名的三大赏樱胜地之一。 东湖还有桂花园、杜鹃园、蔷薇园、水生花园、松柏园、盆景园等植物观赏园,这里是人间美丽生命的群芳谱。 丰富的节庆活动 东湖既是花的海洋,也是水的世界。“月月有节、季季有花”是东湖的魅力所在。东湖名花荟萃,万彩纷呈,花开四季、十里飘香,春兰、秋桂、夏荷、冬梅是风景区最具特色的花卉;东湖浩淼的水域云蒸霞蔚、雾绕烟横,万顷波光浮天摇地。东湖旅游主题活动不断,每年举办民俗文化艺术节、中国梅花节、樱花节、牡丹节、屈原暨端午文化节、夏日沙滩风情、金秋园林艺术节等活动,游客纷至沓来。 二、风景区具体景区调查分析: 东湖钓鱼台

旅游推广策划书

旅游推广策划书(一) 一、简介 武汉地处中部地区,位于长江中下游,为华中最大城市,是华中地区的金融中心、交通中心、文化中心。面积广阔,水资源丰富,景区众多,高校云集,各种文化汇聚融合,是武汉的鲜明特征,也正因为如此,武汉才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武汉在古时,也常常为历代文人提及,唐朝诗人李白在此写下“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因此武汉自古又称“江城”。 之所以要为武汉写旅游广告策划,不仅因为武汉历史悠久,而且它还是一个非常有潜力、正在崛起的城市,未来的旅游市场十分广阔。武汉在发展旅游,吸引旅游方面拥有的优势:地理环境优越,交通方便;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丰富;经济快速发展,消费市场广阔。 “十一五”期末,武汉市将建设成为具有滨江滨湖特色的旅游目的地、中部地区旅游集散地和文明出行的旅游客源地:接待海外游客80万人次,国内游客7400万次,旅游总收入达500亿元;到2015年,旅游总收入达1000亿元,把武汉市建设成为我国中部地区最大的商务会展型和都市休闲型旅游城市,成为中部地区的旅游中心城市。 二、市场调查 1.市场环境调查 人口地理环境:武汉地理环境优越,交通方便,河流众多,商业繁荣,在中国经济地理圈内,武汉处于优越的中心位置,被誉为中国经济地理的“心脏”。正因为如此,武汉还是个人口众多的城市,2011年末已达1000多万,加上流动人口,已经突破1600余万。 消费环境:武汉是一座正在崛起的城市,经济发展迅速,加上人口众多,消费市场十分广阔,但是与沿海地区相比,武汉的整体消费环境还是比较低的,主要是因为工资收入低,消费“有心无力”。近几年来,高收入人群和高校旅游以及外地游客成为了旅游的主力军,拉动了武汉旅游市场的整体发展。 资源环境:武汉旅游资源丰富,风景名胜众多,有东湖、黄鹤楼等着名的景点,而且高校云集,人文资源深厚。 2.景点经营管理状况调查: 武汉地区的旅游景点在管理上比较分散,对资源的整合和深度开发能力有限;经营上,大部分景点都是单独宣传,没有形成整体的竞争力。部分景区线路不合理,设施老旧不完善,处于“休眠”状态。而且对景区发展没有长期规划,缺少吸引游客的特色,相关保护措施不到位,急功近利。武汉是一座快速发展中的城市,或许是太看重GDP了,而忽视了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对于武汉来说,要进行旅游推广,就必须改变存在的不利因素,形成一条完善的旅游服务产业链,从而推动经济的更快发展。 3.旅游产品和服务调查: 丰富的旅游资源,却没有带来相应的收益,这是什么原因呢?首先是旅游服务质量较差,行业服务意识缺乏,其次是旅游产品单一,没有特色,最后是社会风气欠佳,没有形成良好的服务氛围。在一些景区,经常发生敲诈外地游客的事件,甚至有些执法者,也是态度专横,语言粗俗,这些都大大损害了武汉的城市形象,有碍武汉旅游业的发展。 4.游客需求调查 武汉地区的旅游需求有很大的市场,一方面是因为武汉人口众多,再加上大量的流动人口和学生群体,本地需求潜力巨大,另一方,武汉是中部最大的城市,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高校云集,因而知名度高,吸引了大量的外地游客。每当周末和节假日,景区、公园以及高校校园人潮涌动,参观游玩的人络绎不绝,如果有什么节日或者是“五一”和“十一”黄金周,人数更多。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水平的提高,武汉本地的需求量将会有更大的增

发展全域旅游的现实意义与必要性

发展全域旅游的现实意义与必要性 发展全域旅游的现实意义与必要性 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 展理念和模式。 发展全域旅游是旅游业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重要体现创新发展方面,全域旅游是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的创新,也是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方向。发展全域旅游,就是要提升旅游业发展能力,拓展区域旅游发展空间,培育区域旅游增长极,构建旅游产业新体系,培育旅游市场新主体和消费新热点。 协调发展方面,发展全域旅游有利于统筹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供需协调;有利于推动区域特色化发展,促进景点景区内外协调;有利于推进乡村旅游提质增效,促进城乡协调;有利于完善产业配套要素,促进软硬件协调;有利于提升整体服务水平,促进规模质量协调。

绿色发展方面,发展全域旅游能把生态和旅游结合起来,把资源和产品对接起来,把保护和发展统一起来,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旅游发展优势,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创造更多的绿色财富和生态福利。 开放发展方面,全域旅游更加注重拓展开放发展空间,打破地域分割、行政分割,打破各种制约,走全方位开放之路,形成开放发展的大格局。 共享发展方面,实施全域旅游、促进城乡旅游互动和城乡发展一体化,不仅能带动广大乡村的基础设施投资,提高农业人口的福祉;还能提升城市人口的生活质量,形成统一高效、平等有序的城乡旅游大市场。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标志。 发展全域旅游是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2015年,国内游达40亿人次,人均出游接近3次,旅游已成为居民日常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出游方式上,自助游超过85%,自驾游超过60%。一个区域的旅游质量,不单单取决于旅行社、酒店、景区的服务质量,而是由整个区域的综合环境决定的。这就要求我们从全域整体优化旅游环境、优化旅游全过程,配套旅游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和旅游服务要素。 当前,一些地方旅游市场秩序混乱与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目标不相适应,旅游产品和以厕所为代表的公共服务及交通等

基于新时代背景的城市湖泊型风景区战略转型——以《武汉东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1-2025)》为例

基于新时代背景的城市湖泊型风景区战略转型——以《武汉东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1-2025)》为例 陆地钱卓炜高崎 【摘要】城市、人与风景区的和谐发展是我们一直追求的目标,随着新时代背景下工业化的提速与城镇化的迅速推进,一些原来独立于城区之外的城郊型风景区被逐步纳入到城市总体发展框架而成为城中型风景区,这个阶段我们称为转型期。转型期间的风景区发展及其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连接如何处理,风景区自身的定位如何调整是我们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 城市湖泊型风景区作为风景区的一种类型,由于特殊的区位和资源条件尤其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特别是在“城郊型”湖泊风景区向“城中型”湖泊风景区的转型期间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和矛盾是进行规划研究的重点。本文以笔者参编的《武汉东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1-2025)》为例深入探讨风景区与城市、人之间的内在关系,并对东湖转型期间的影响、相关关系进行分析和解读,同时提出空间调整、道路交通发展、居民社会调控等一系列发展策略和实施保障措施。藉以此对国内同类风景区新时期的转型发展和战略调整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城镇化;东湖风景名胜区;湖泊型风景区;战略转型;和谐发展 1.引言 湖泊型风景区是指以湖泊、水库等水体为主体景观特色的风景区,城市湖泊型风景区是含有风景名胜性质的城市滨水景观区域,由于风景名胜的属性要求,此类风景区一般都是由自然景观资源或历史人文资源丰富的自然湖泊演化而成。因与城市比邻,其某些区域同时还肩负着城市公园的职能。简言之,城市湖泊型风景区是位于城市建成区或毗邻城市建成区,具有一定自然景观资源或历史人文资源,并作为城市公共和旅游生态资源的城市自然湖泊区域。若严格按其在城市中的区域位置和周边关系来划分,可归纳为“城郊型”和“城中型”两种模式,而很大一部分“城郊型”湖泊风景区往往会随着城市的快速拓展和工业化的推进被逐步纳入城市总体发展框架,从而逐步向“城中型”湖泊风景区转型。 “城中型”湖泊风景区由于其特殊的发展历史和区域条件,往往会兼具城市滨水区、风景名胜区、生态保护区与城市公园等不同区域的特性。正是因为“城中型”湖泊风景区具有多重属性的复合,使其在城市快速发展的今天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尤其是伴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城市扩张失控,景区周边房地产的无序开发,甚至导致风景区湖泊的山水地貌遭到严重破坏,空间格局被打破,景观质量不断下降,城市滨水特色逐渐消失。 从城市宏观发展角度看,“城中型”湖泊风景区的发展方向应与城市的发展方向相协调。城镇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进程,不可避免。风景区必然需要面对城市快速扩张带来的压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做出妥协,必须跳出既有风景区自身的束缚,从有利于整个城市发展的角度

乡村旅游发展项目背景、必要性、市场分析

项目背景: 乡村旅游起源于19世纪中期的欧洲,被普遍认为是一种阻止农业衰退和增加收入的有效手段而在全世界各地迅速推广。1863年,托马斯?库克组织了到瑞士乡村的第一个包价旅游团。1865年,意大利“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的成立标志着乡村旅游的诞生。20世纪60年代以来乡村旅游快速发展,在欧美国家己经成熟发展为规模巨大的产业。进入20世纪90年代,在世界旅游组织和其他国际组织的大力推动下,乡村旅游作为生态旅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开始向发展家推广。目前,乡村旅游己成为现代世界旅游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乡村旅游迎合了都市人“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且从另一面也圆了都市人的绿色梦,亦丰富了我国生态旅游的内容;符合我国旅游产品结构化调整的客观要求,是旅游开发形式转型的新探索。 就国际市场而言,旅游业市场已发展成熟,已形成了“观光(感知)、度假(享受)、专题(认知)”三合为一的旅游产品复合体。即乡村旅游具有田园观光、休闲度假、自然生态和民俗文化专项旅游的综合功能。对国内市场而言,因国内旅游市场起步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绝大多数乡村旅游者享受到的是较低价位的消费水准、较低档次的旅游服务和较低层次的精神感受,对旅游景区、农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和传统节庆活动具有极大依托性。但对自然环境的天然性、纯净性、优美性要求越来越高,对人文环境的古朴、新奇、“乡土味”、“民族味”的呼声越来越强,作为旅游目的地,这些都是吸引游客的必备条件。 具体来说国内,对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仍表现出明显的需求层次初级阶段的特征,尚停留在观光——休闲娱乐阶段,表现为乡村旅游产品类型单一,产品粗糙,经营粗放。当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旅游正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国内旅游多极化趋势和旅游消费个性化发展趋势正旺,国内乡村旅游也正向着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国内的需求层次也在不断提高。总体来看,当前乡村旅游需求呈现多元化、多样化、特色化的发展趋势,游客对环境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的多功能、复合型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日渐旺盛。 就旅游产品而言,乡村旅游是一个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旅游活动,是系列产品的集合,是一个产品集,它所提供给游客的旅游产品,可以是复合型的,可以是单功能型的,能够很好地满足不同群体的消费者。也就是说,不同区域、不同群体对乡村旅游产品都会有一定的需求,所以乡村旅游开发和建设面对的是整体的旅游消费市场,应根据个性化需求分层次进行开发和建设。 项目必要性: 1.项目建设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面临难得历史机遇,多年实践的积累为乡村旅游夯实了产业基础。近年来,我国很多地区将乡村旅游发展作为旅游工作的重点来抓。 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为乡村旅游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国务院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中提出“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开展各具特色的农业观光和体验性旅游活动”要求。很多地区提出要将旅游业建设成为支柱产业,同时将构建以农业观光、乡村休闲、农家享乐、年俗体验为主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纳入五大旅游产品体系。 旅游方式的转变为乡村旅游拓展市场空间。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深入推进,传统乡土文化的吸引力与日俱增,城镇居民到乡村观光、休闲、度假已成为重要选择。据统计,在城市居民小长假出游选择中,选择乡村旅游的占70%以上。同时,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低成本的短途旅行,旅游消费方向的转变将成为推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最为深厚、最为广阔的根基。 新农村建设为乡村旅游提供了发展动力,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中脱离、村容村貌实现较大改观、农民科技教育文化素质得到加强,对乡村旅游发展发挥了促进作用。

论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

论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近年来,生态旅游以其对坏境的关注,对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多重维护得到了广泛地认同,被看做是实现可持续旅游的最佳形式。本人通过旅游实践及相应的专业学习对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对策进行了浅析。 一、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中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具备许多开展生态旅游的优势, 但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生态旅游特殊专项化与经济效益之间的矛盾 就目前我国大众旅游的发展态势而言,其对生态坏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而生态旅游是实现可持续旅游的一种发展模式,比大众旅游更注重对当地自然和文化的保护、更注重对旅游者的教育,消费高于国内大众旅游的消费水平,是高层次的旅游活动。所以从目前我国的形势来看,生态旅游应该是特殊专项化的,但特殊专项化能带来保护资源所需要的大量资金吗?就目前来说我国生态旅游正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各个方面都不成熟,开展还受到诸多限制,其接待人数、经济收入是主要的考核指标,恐怕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难以担此重任。所以这就造成了生态旅游特殊专项化与经济效益之间的矛盾。在这方面的案例依据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张家界武陵源,为了经济利益进行无节制、超容量的开发。(二)生态旅游地差别迥异,认证标准难以统一 在生态旅游泛化现象日益严重的推动下,不少专家学者投身于生态旅游的认证和标准的建立,以期能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通行,通过此认证标准的就是生态旅游景区,打造生态旅游的示范基地,统一规范“混乱”的生态旅游市场。但随着生态旅游的发展,生态旅游标准的发展呈现多样化的特征,认证项目数量急剧增加,但只有少数的国际性标准正在形成和推广。还有很多认证体系是建立在国外经典的认证体系基础上的,但盲目采用舶来发达国家的标准,不利于我国对生态旅游的发展和引导规范。各个生态旅游地的资源特色不同,所认证的重点和核心要素不一,很难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标准。 (三)生态旅游的经营管理模式不成熟 生态旅游的经营管理的主要对象是政府、企业、社区、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者,构成生态旅游的利益相关者。由于我国的生态旅游正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各个方面的发展都受到很多的限制:我国政府关于生态旅游开发、建设、保障、检测等方面的政策法规尚未建立;企业无论是对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的理论与实践,还是对生态旅游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的培养都没有优化的模式;社区是被动的承受对象,教育培训和参与旅游的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自然保护区的设施设备、环境评价、容量控制等问题尚未解决;我国公民的生态意识还有待提高,对其行

湖北省武汉市东湖风景区规划文本

目录 规划文本: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风景名胜区围与性质 (3) 第三章风景资源评价结论 (3) 第四章规划目标与发展规模 (6) 第五章功能分区与规划布局 (7) 第六章保护培育规划 (12) 第七章风景游赏规划 (17) 第八章典型景观规划 (24) 第九章植物景观规划 (26) 第十章游览设施规划 (29) 第十一章道路交通规划 (32) 第十二章基础工程规划 (37) 第十三章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39) 第十四章居民社会调控规划 (43) 第十五章经济发展引导规划 (45) 第十六章土地利用协调规划 (47) 第十七章分期发展规划 (49) 第十八章环境影响评价 (52) 第十九章实施规划的保障措施 (56) 第二十章附则 (58)

规划图纸: 01:区域分析图-东湖在全国交通优势02:区域分析图-东湖在省的区位 03:区域分析图-东湖在的区位 04:城市与风景区关系图 05:卫星遥感现状图 06:土地利用现状图 07:综合现状图 08:道路交通现状图 09: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图 10:规划围界定图 11:风景资源评价图 12:景区划分规划图 13:规划总平面图 14:功能布局规划图 15:保护培育规划图——分类保护规划16:保护培育规划图——分级保护规划17:保护培育规划图——核心景区规划18:风景游赏规划图——游赏线路规划19:风景游赏规划图——游赏方式规划20:道路交通规划图 21:居民社会调控图 22:土地利用协调规划图 23:旅游服务设施规划图 24:竖向空间规划图 25:植被现状图 26:植被景观结构图 27:植被景观规划图 28:给水工程规划图 29:雨水工程规划图 30:电力通信邮政规划图 31:环境保护工程规划图 32:消防工程规划图 33:燃气工程规划图 34:近期规划图

武汉东湖导游词

东湖导游词 各位游客: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美丽的“江城”武汉!今天我们一起游览的是东湖风景区。 在杭州,有大名鼎鼎的西湖,而在我们武汉,则有美丽的东湖。在到达之前,我先介绍一下东湖的概况:东湖是国家首批命名的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它的面积大约有33平方公里,是杭州西湖的六倍,湖岸蜿蜒曲折,所以又有99湾之称。那么大家看到车窗外东湖广阔的湖面,优美的风景,大家一定想知道东湖是怎么形成的吧?东湖濒临长江,在青山港和长江相通,在这一片江湖之间,发育着一片冲积平原,在堤内形成相对低下的凹地。每当汛期的时候,长江水位上涨,水就流入这片凹地,等到汛期结束,枯水季节来临时,水又无法外泻。于是,久而久之,在洼地内的积水就形成了现在的东湖。事实上,在1949年以前东湖并没有现在这么漂亮,那个时候基本上还是个荒湖,从五十年代开始政府就对它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和改造,正如大家现在所看到的一样,现在的东湖,已经是人们休闲度假,回归大自然的好去处了! 进入了东湖的大门后,我们也就进入了听涛风景区。大家注意到了这边的这些树木了吗?这就是被称为“活化石”的古老植物水杉了,在三百万年以前它们曾广泛分布于北半球的各个地区,可是后来却一度消失了。所以它一度被世界各地的植物学家认为:水杉和恐龙一样,已经在地球上灭绝了。可是幸运的是,1945年我国的森林工作者却在湖北省利川市发现了水杉林区,并成为了轰动一时的世界新闻。为了纪念这一古老树种在湖北省首次被发现,武汉市决定将水杉定为市树,用它的刚毅坚强、刚直不阿来象征热情奔放的武汉人民。水杉的叶子在每年的深秋时节都会变红,在阳光下泛出金红的光泽,十分的耀眼。 继续往东,我们就到了听涛轩,听涛轩的周围种有苍翠的竹子和松树,大家看到前面石砌的护坡了吗?护坡上面的“松坡”二字是东坡居士所写。所以大家可以在石刻旁边拍照留念,这样就可以把东坡居士的真迹免费带回家了!在听涛轩的斜对面就是水云乡。 走过荷风桥,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三层绿瓦圆柱的楼阁,就是听涛游览区的中心----行吟阁。它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著名的爱国诗人屈原而建的,说到屈原,我想大家一定会非常熟悉,他是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大家所熟知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也是为了纪念他而来的。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刚开始楚怀王十分信任他,因此他也常向楚怀王提出一些治国方针。后来屈原受到了小人的排挤,而被放逐到了江北。在楚襄王继位后,他又被放逐到更远的江南。当秦国攻破楚国都城,在江南过了二十年流亡生活的屈原目睹了国家的灭亡,悲痛不已,就在汨罗江以身殉国了。现在的武汉人民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特意为他修建了这座行吟阁。行吟阁是钢筋混凝土的仿木结构,它的平面其实是一个正方形,非常的有特色。在行吟阁里有屈原的画像以及生平简介,还展示了他的一些著作,哪位朋友想要深入地研究屈原这位伟人的话,里面的这些珍贵的资料可千万不要错过了,我相信它对您的研究会有非常大的帮助的。大家想要拍照留念的话呢,眼前的这尊塑像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它是行吟阁的一个标志,通高达6.8米,塑像再现了屈原昂首视天、举步欲行,吟《天问》的神态,流露出诗人被放逐后悲愤郁结的心情,而“行吟阁”这个名字则是出自《楚辞·渔父》中的“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 由行吟阁过落羽桥是一块天然的三角洲,依地势建了一个山形的长廊。由于临近湖岸,所以取名为濒湖画廊。画廊后金桂夹道,可直达屈原纪念馆。 我们游览完以行吟阁为中心的行吟泽畔后,顺路往前,就是东湖的二十四景之一的“水天一色”。首先我们看到的就是碧潭观鱼,这是一组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而这里的小桥号称

(完整word版)旅游推广方案

旅游推广方案 篇一:旅游推广策划书 旅游推广策划书(一) 一、简介 武汉地处中部地区,位于长江中下游,为华中最大城市,是 华中地区的金融中心、交通中心、文化中心。面积广阔,水资源 丰富,景区众多,高校云集,各种文化汇聚融合,是武汉的鲜明 特征,也正因为如此,武汉才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武汉在古时,也常常为历代文人提及,唐朝诗人李白在此写下“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因此武汉自古又称“江城”。 之所以要为武汉写旅游广告策划,不仅因为武汉历史悠久, 而且它还是一个非常有潜力、正在崛起的城市,未来的旅游市场 十分广阔。武汉在发展旅游,吸引旅游方面拥有的优势:地理环 境优越,交通方便;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丰富;经济快 速发展,消费市场广阔。 “十一五”期末,武汉市将建设成为具有滨江滨湖特色的旅 游目的地、中部地区旅游集散地和文明出行的旅游客源地:接待 海外游客80万人次,国内游客7400万次,旅游总收入达500亿元;到2015年,旅游总收入达1000亿元,把武汉市建设成为我国中部地区最大的商务会展型和都市休闲型旅游城市,成为中部地区的 旅游中心城市。

二、市场调查 1.市场环境调查 人口地理环境:武汉地理环境优越,交通方便,河流众多, 商业繁荣,在中国经济地理圈内,武汉处于优越的中心位置,被 誉为中国经济地理的“心脏”。正因为如此,武汉还是个人口众 多的城市,2011年末已达1000多万,加上流动人口,已经突破1600余万。 消费环境:武汉是一座正在崛起的城市,经济发展迅速,加 上人口众多,消费市场十分广阔,但是与沿海地区相比,武汉的 整体消费环境还是比较低的,主要是因为工资收入低,消费“有 心无力”。近几年来,高收入人群和高校旅游以及外地游客成为 了旅游的主力军,拉动了武汉旅游市场的整体发展。 资源环境:武汉旅游资源丰富,风景名胜众多,有东湖、黄 鹤楼等着名的景点,而且高校云集,人文资源深厚。 2.景点经营管理状况调查: 武汉地区的旅游景点在管理上比较分散,对资源的整合和深 度开发能力有限;经营上,大部分景点都是单独宣传,没有形成 整体的竞争力。部分景区线路不合理,设施老旧不完善,处于 “休眠”状态。而且对景区发展没有长期规划,缺少吸引游客的 特色,相关保护措施不到位,急功近利。武汉是一座快速发展中 的城市,或许是太看重GDP了,而忽视了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对于武汉来说,要进行旅游推广,就必须改变存在的不利因素,

武汉东湖风景区简介

武汉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简介 Wuhan East Lake Ecotourism Scenic Area 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位于“九省通衢”的武汉市东部,总面积82平方公里,目前已对外开放的有听涛、磨山、吹笛、落雁四大景区,景观景点100多处。33平方公里的水域浩瀚,12个大小湖泊,120多个岛渚星罗,112公里湖岸线曲折,环湖34座山峰绵延起伏,10000余亩山林林木葱翠,湖水镜映,山体如屏,山色如画。 秀美的湖光山色、厚重的人文底蕴、别致的园中之园、丰富的节庆活动是东湖的主要特色。春兰、秋桂、夏荷、冬梅是风景区最具特色的花卉。1982年东湖风景区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00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首批AAAA级旅游风景区,2006年被中央文明办、建设部、国家旅游局评为“创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工作先进单位”。 东湖风景名胜区是旅游的胜地,前景广阔。我们将加大对外开放,面向国际,高起点、大手笔地进行项目招标,积极引进国内外资金,加强东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景点景观建设,大力推进东湖旅游产业的发展,把东湖建设成生态环境良好、基础设施配套、服务功能齐全、景点布局合理、园林绿化新颖、文化内涵丰富、滨湖特色明显的旅游风景区。

一座城市,有山,才会显得和谐,有水,才会显得灵动,江城武汉正是这样一座山水相依的城市。而东湖,就是这座城市的冰心、明眸,深深镶嵌于武汉三镇之中。 东湖的美,高洁而不媚俗,大气而不失优雅;恬静里隐逸着灵动,绚烂中透着朴实。33平方公里的湖面,浩瀚铺陈;110多公里的湖岸线,港汊交错;九十九湾弯弯见曲,鱼舟如织;120多个岛屿星罗棋布,水鸟翻飞;34座山峰逶迤耸翠,绵延起伏;10000多亩山林郁郁葱葱…… 他恬淡宁静,有内湖之秀美; 他宽广浩翰,具大海之气势; 他峰峦连绵,得山川之灵气; 他人文荟萃,积文化之底蕴。 宛若是灯火阑珊处的谦谦君子,龙章凤姿,峨冠博带,衣袂飘飘。望之一眼动容,望之两眼倾倒,望之三眼不知归路。 正是这近在咫尺的晶莹湖水,移步之间冲淡了都市的喧闹,让我们能够亲近自然,体验原生态,饱赏美轮美奂的景致。

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

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

论文题目: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状况 摘要: 随着生态旅游业的兴起和发展,以走向保护区、亲近大自然为主题的“生态旅 游”将在全球兴起,随着生态旅游业的兴起和发展,以走向保护区、亲近大自然为主 题的“生态旅游”将在全球兴起,那么我国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如何呢?本文从生态旅 游的提出和内涵着手,分析了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并浅析了香格里拉生态旅 游景区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生态旅游理论发展面临问题发展建议香格里拉生态旅游景区 正文: 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情况 生态旅游阐发是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依稀可以在我国古代先哲们那里找到思想的源泉,但是,作为明确的“生态旅游”这一提法,却是完完全全的舶来品。通过整理分析,本文从理论界的研究发展来概括生态旅游在我国的发展: 旅游与环境这个与生态旅游密切相关的问题早在70年代初就引起了旅游界的注意,但“生态旅游”这一概念是经由国外传入我国并逐渐被接受的。直到1993年9月份,在北京召开“第一届东亚地区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会议”通过了《东亚保护区行动计划概要》的文件,才标志着生态旅游概念在中国第一次以文件形式得到确认。1995年在西双版纳召开了“中国首届生态旅游研讨会”,此次大会是由中国旅游协会、生态旅游专业委员会与有关单位共同组织的,有118位学者出席研讨。会议就生态旅游的定义、内涵;生态旅游与自然旅游保护的关系;如何在生态旅游中开展环境教育;中国生态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和持续利用的总体战略;生态旅游线路的优选等问题进行了研讨,会上还发表了《发展我国生态旅游的倡议》,标志着我国对生态旅游的关注和生态旅游研究的起点。研讨会后有关生态旅游研究的文章在各个刊物上频频发表,使“生态旅游”这一概念迅速在国内被普遍地接受。此后,在近十年

乡村旅游发展项目背景、必要性、市场分析

乡村旅游发展项目背景、必要性、市场分析项目背景: 乡村旅游起源于19世纪中期的欧洲,被普遍认为是一种阻止农业衰退和增加收入的有效手段而在全世界各地迅速推广。1863年,托马斯?库克组织了到瑞士乡村的第一个包价旅游团。1865年,意大利“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的成立标志着乡村旅游的诞生。20世纪60年代以来乡村旅游快速发展,在欧美国家己经成熟发展为规模巨大的产业。进入20世纪90年代,在世界旅游组织和其他国际组织的大力推动下,乡村旅游作为生态旅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开始向发展家推广。目前,乡村旅游己成为现代世界旅游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乡村旅游迎合了都市人“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且从另一面也圆了都市人的绿色梦,亦丰富了我国生态旅游的内容;符合我国旅游产品结构化调整的客观要求,是旅游开发形式转型的新探索。 就国际市场而言,旅游业市场已发展成熟,已形成了“观光(感知)、度假(享受)、专题(认知)”三合为一的旅游产品复合体。即乡村旅游具有田园观光、休闲度假、自然生态和民俗文化专项旅游的综合功能。对国内市场而言,因国内旅游市场起步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绝大多数乡村旅游者享受到的是较低价位的消费水准、较低档次的旅游服务和较低层次的精神感受,对旅游景区、农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和传统节庆活动具有极大依托性。但对自然环境的天然性、纯净性、优美性要求越来越高,对人文环境的古朴、新奇、“乡土味”、“民族味”的呼声越来越强,作为旅游目的地,这些都是吸引游客的必备条件。 具体来说国内,对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仍表现出明显的需求层次初级阶段的特征,尚停留在观光——休闲娱乐阶段,表现为乡村旅游产品类型单一,产品粗糙,经营粗放。当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旅游正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

武汉东湖落雁岛景区考察报告

落雁岛景区考察报告 我们班聚会筹备小组对这次聚会的选址有以下原则:风景优美、适合拍照,地点幽静,玩的不累,有30人左右开会、聚餐的地方,交通方便,有地方停车,不太远,门票合适。综合以上条件,我们从诸多景区中,选择了位于东湖磨山的落雁岛景区。 一、落雁岛景区面积不大,不易走失;没有沟沟坎坎、楼梯,玩的不累;风景优美、适合拍照;是新开的景区,估计同学们大多没有去过;地点幽静,游客不多。详见以下照片:

二、有30人左右开会、聚餐的地方 从落雁岛景区南门进,走不远,右拐,有个玫瑰苑餐厅,餐厅外有个空场地,摆放了6把遮阳伞,每把伞下面安放1张桌子、4把椅子。空场地右边,有片玫瑰园。如图。 玫瑰苑餐厅一次性用于开会、用餐30人绰绰 有余,场外空场地遮阳伞、桌椅不够数,经 理说了,伞、椅子还有,届时搬到外面去, 够我们用的;而且借用餐厅、外面的场地开 会,不要我们的钱。如果开会时餐厅有人用 餐,大堂经理负责协调。 附近还有厕所,比较卫生。 离开玫瑰餐厅行走不远,有个长廊,每张条 凳上可坐4人。环境幽静、阴凉。见下图。 玫瑰园餐厅菜谱及价格见下页。 三、交通方便,有地方停车。 落雁岛景区位于东湖磨山,包车行走一桥或三桥、青黄高速,约1小时可到。景区北门外,有大车停车场,1次10元,时间不限。小车南门北门外可随便停,不收费。 如坐公交车,坐到东湖磨山公园门口,有接驳的车辆,5元/人到落雁岛景区北门下。 综上所述,筹备组与其它几处预选景地经对比均衡综合考虑,我们一致认为: 落雁岛景区三面环水,山青水秀,环境幽美,其他诸多条件也符合筹备组的选址原则。因此,将落雁岛景区作为这次师生聚会场地。 备注: 1、门票16元,60岁以上凭身份证、老年证半价优惠。事先要提醒大家携带身份证。 2、早晨拍照的效果好,因此,拍合影照的时间越早越好。建议到了景区后,赶紧到湖边拍合影。合影拍完后,注意不要流连美景,等开完会再去欣赏。 3、汽车停北门外,我们进景区后先绕一圈去湖边拍照,然后抓紧时间去开会,别误了开饭的钟点,以免影响餐厅营业。 4、事先与餐厅沟通备菜及其他事宜。电话见餐厅名片。 5、今后如有人坐公交车去,在东湖磨山站下车,有交通车直达北门,票价5元。 一叶品秋12014.10.07

关于武汉东湖风景区的调查报告

关于武汉东湖风景区的调查报告 小组成员:喻紫薇刘嘉慧房春燕 一.调查目的 武汉东湖风景区是武汉市主要名胜古迹之一, 它不仅是中国最大的城中湖,中国最大的楚文化游览地,还是毛主席在解放后除中南海外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并且东湖素有“春兰、夏荷、秋桂、冬梅”之美誉。武汉东湖的水域是西湖的六倍,但人气却远远不及杭州西湖,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二.调查过程 1.调查对象 部分在东湖游览的旅客 2.问卷设计 3.问卷实施 4.数据汇众 三.调查结果 根据调查,我们可以看出很大一部分游客对武汉东湖风景区是很满意的,武汉市当地的游客一年还是会去2~3次东湖的,一些外地游客也会借着探亲的机会来东湖参观,但是特地来东湖参观的旅客却并不多。相比之下,有很多旅客都曾去过西湖或是打算去西湖参观,这样看来东湖的人气远不足西湖的人气,我们分析是有着几个原因的: 1.文化底蕴 东湖边的放鹰台是距今已有四五千年历史的新石器文化遗址,并且东湖的楚王饮马池、楚王墓等属楚文化遗迹,东湖还有九女墩、施洋墓等近现代历史文化遗址。因此东湖的文化底蕴还是很丰富的。但是,东湖的文化大多流于表面,缺乏内在审美,而西湖的文化则润透到每一滴水中,成为西湖灵魂的内涵。 东湖中,九女墩很有女性色彩,但九女墩是太平天国军占领武昌时,九名女兵在此英勇抗击、壮烈牺牲的具有杀伐之气的合葬墓。但是这一点女性色彩并不是柔美,反而还有些许悲壮的情感。东湖还有著名的子期巧遇伯牙,演绎友情经典。相比之下,西湖却是与众不同了。 西湖里有很多诗情画意,有很多柔美,有很多感人肺腑的场景。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中,两大南方传说都与西湖有关。《梁山伯与祝英台》中两人曾在杭州西湖的长桥上十八相送,《白娘子与许仙》里白娘子和许仙在西湖初次相见,后来的相会也是在西湖的断桥上,在最后白娘子被压在西湖的雷锋塔下的。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沉鱼”美女西施关联西湖;被称为“钱塘第一美人”的歌妓苏小小在西湖边上演绎了一曲惆怅缠绵、回肠跌宕的爱情悲歌;怨女、才女冯小青为爱而殉情于西子湖畔;清代女作家陈端生在西湖写下了与《红楼梦》并称为“南缘北梦”的奇书———《再生缘》;

生态旅游现状及发展

生态旅游现状及发展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我国生态旅游的现状及健康发展 摘要:在人类与环境冲突日益激烈的现在,旅游业开发问题是当前主要矛盾的一个缩影。目前,我国粗放式的自然保护区开发模式,已经对环境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影响,解决这一问题正迫在眉睫。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这一新型开发模式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就生态旅游的现状及健康发展进行简要阐述。 关键词:生态旅游现状发展环境保护 一、生态旅游的概念与内涵 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生态旅游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应与自然和谐,而且必须是当代人享受旅游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机会与后代人向平等,既不能以当代人享受和牺牲旅游资源为代价,剥夺后代人本应合理的享有同等旅游资源的机会,甚至当代人在不破坏前人创造的人文景观和自认景观的前提下,为后代人建设和提供新的人文景观。并且,生态旅游的全过程中,必须是旅游者受到生动具体的生态教育。 二、生态旅游的产生与发展 生态旅游兴起的时代背景是人类处于的后期。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极大丰富的同时,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等一系列全球性生存危机使人类的环境意识开始觉醒,绿色运动及绿色消费席卷全世界。 1972年,第一次人类的环境会议在召开。会议首次将环境问题提到了国际议事日程上,有力地推动了全球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和深入研究。1980年,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盟在《》中首次初步提到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要求把保护与发展结合起来,在发展经济满足人类需要,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同时,合理利用,使之即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满足后代人的需求,改变了过去保护环境与发展相对立的观点。1987年,在(MCED)在首相布伦特兰夫人的主持下向联合国提交了《》的报告,比较全面和完整的描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即“可持续发展是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在自身需要的能力”,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