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学案(全册 共246页)

最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学案(全册 共246页)

最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学案(全册 共246页)
最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学案(全册 共246页)

最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学案(全册共246页)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1.体液分为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

织液和淋巴等,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2.体液各部分之间的物质交换关系为:

3.血浆与组织液、淋巴的主要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

的蛋白质。

4.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其中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

5.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1.体液

(1)含义:人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

(2)组成[据图填空]:

图中①~⑥为人体内的液体,它们依次代表:①血浆,②组织液,③淋巴,④细胞外液,⑤细胞内液,⑥体液。

2.内环境

(1)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2)组成及关系:

血浆 组织液―→淋巴(3)不同体细胞所处的具体内环境[连线]: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

1.血浆的成分[填图]

2.组织液、淋巴与血浆的成分完全相同吗?

提示:不完全相同,血浆中蛋白质含量相对较高。

三、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填表]

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据图分析:

(1)体内细胞只有通过F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据图填出参与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所需要的系统或器官。

A.消化系统,B.呼吸系统,C.泌尿系统,D.皮肤,E.循环系统。

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体液即为人体的内环境(×)

(2)内环境的成分中含有CO2、血红蛋白、尿素等(×)

(3)淋巴的成分与血浆完全相同(×)

(4)血浆中蛋白质含量对血浆渗透压没有影响(×)

(5)溶液的质量分数越大,渗透压越高(×)

(6)人体内的细胞可通过内环境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2.下列物质中,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A.葡萄糖B.血红蛋白

C.唾液淀粉酶D.呼吸酶

解析:选 A 分布于细胞内的物质(血红蛋白、呼吸酶)和分布于消化道内的物质(唾液淀粉酶)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3.人体肌肉细胞直接从下列哪种液体中吸收葡萄糖( )

A.血浆B.组织液

C.淋巴D.血液

解析:选B 肌肉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可从组织液中获得营养物质(如葡萄糖)和氧气。

4.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 )

A.血浆和组织液B.血浆和淋巴

C.淋巴和组织液D.血浆、淋巴和组织液

解析:选C 毛细淋巴管壁的外侧是组织液,内侧是淋巴,因此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

5.人体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主要来源于( )

A.Fe2+、Cl-B.K+、Cl-

C.Na+、Cl-D.Ca2+、Cl-

解析:选C 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主要由Na+、Cl-维持,细胞内液的渗透压主要由K+维持,即“内钾外钠”。

6.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内环境是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

B.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淋巴构成

C.内环境是细胞内的环境,即细胞内液

D.高等动物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解析:选C 内环境是由细胞外液构成的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

核心要点 一 | 体液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1.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的比较

生活的细胞各种血细胞体内绝大多数细胞淋巴细胞

[名师点拨] 正确区分体液、内环境及其所含成分

(1)血液≠体液,血浆≠内环境。

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内环境)和细胞内液,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而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所以血液并不全是体液,血浆只是内环境的一部分。

(2)体内液体≠内环境。

一切与外界相通的管腔、囊腔(如呼吸道、消化道、膀胱、子宫等)及与外界相通的液体(如尿液、泪液、汗液、消化液等)不属于内环境。

(3)细胞中的成分≠内环境的成分。

一切只能存在于细胞中的物质,如血红蛋白、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胞内酶(如呼吸氧化酶)等,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2.内环境各部分间的物质交换关系

(1)组织液、血浆间的双向交换

当血浆流经毛细血管时,水和一切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可以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进入组织细胞间隙而成为组织液,大部分的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又可以重新渗入到血浆中,因此组织液和血浆之间可进行双向物质交换。

(2)组织液、淋巴间的单向交换及淋巴、血浆间的单向交换

小部分的组织液还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因此,淋巴与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是单向的,淋巴和血浆之间的物质交换也是单向的。

[题组冲关]

1.如图为“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图解,其中②④⑤为细胞外液。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若某人患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则形态发生变化的是图中的⑥

B.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会使图中②液体增加

C.图中①和③细胞具体的内环境分别是血液和组织液、组织液

D.某人皮肤烫伤后,出现了水泡,该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指图中的标号②

解析:选C 据图可知,①是毛细血管壁细胞,②是组织液,③是组织细胞,④是淋巴,⑤是血浆,⑥是血细胞。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由于基因突变导致的血红蛋白发生改变;长期营养不良,血浆蛋白过少,血浆渗透压降低,使血浆渗透到组织液的水分增多,引发组织水肿;毛细血管壁

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组织细胞的内环境是组织液;机体出现的水泡,其中的成分主要是组织液。

2.右图表示人体中部分体液的关系图,则人的肝脏细胞所需的氧气和

营养物质直接来源于( )

A.甲B.乙

C.丙D.丁

解析:选A 图示中甲、乙、丙、丁依次表示组织液、血浆、淋巴、细胞内液。肝脏细胞属于组织细胞,其所需要的氧气和营养物质直接来源于组织液(甲)。

[方法规律]

局部组织细胞物质交换示意图的判断技巧

首先要识别图中的结构和物质名称,然后再识别其中的生命过程以及过程之间的内在联系,

方法如下:

核心要点 二 |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及作用

1.细胞外液的渗透压

(1)成因:

(2)90%以上是由Na+和Cl-决定的。

(3)大小:37 ℃时,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 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2.引起组织水肿(组织液增多)的原因

组织水肿是在不同条件下,组织液渗透压升高或血浆渗透压下降,使血浆、细胞内液中的水分渗透到组织液中引起的。引起组织水肿的主要原因总结如下:

3.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

(1)营养物质进入组织细胞:

(2)O2进入细胞内被利用:

(3)CO2排出体外与O2进入细胞内所经历的途径正好相反。

(4)尿素等代谢废物排出体外:

[思考探究]

为什么静脉注射时要用0.9%的生理盐水?

提示:0.9%的生理盐水与血浆的渗透压相同,是血浆的等渗溶液,如果输液时使用的NaCl 溶液的质量分数低于或高于0.9%,则会造成组织细胞吸水或失水。

[题组冲关]

3.下列关于内环境理化性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剧烈运动后,人体内会产生大量乳酸,使血浆pH显著下降

B.一般来说,溶液浓度高低与渗透压大小呈负相关

C.冬季人体内酶的活性降低,因为冬季气温偏低

D.食物中长期缺少蛋白质会导致血浆蛋白含量下降进而引起组织水肿

解析:选D 由于血浆中缓冲物质的调节,正常人剧烈运动后血浆的pH不会显著下降;一

般来说,溶液浓度的高低与渗透压大小呈正相关;人是恒温动物,冬季人的体温基本不变,酶的活性也不会变化;食物中长期缺少蛋白质,会导致血浆蛋白含量下降,渗透压降低,由血浆进入组织液的水分多于回流的水分,从而引起组织水肿。

4.如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Ⅰ、Ⅱ、Ⅲ、Ⅳ表示能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器官或系统。①②是有关的生理过程。下列有关该过程说法错误的是( )

A.内环境与Ⅰ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

B.①表示Na+、Cl-、葡萄糖等自由扩散进入内环境

C.②表示重吸收作用

D.Ⅳ表示的器官是皮肤

解析:选B 由图分析可知Ⅰ是呼吸系统,内环境与Ⅰ交换的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Na+、Cl-、葡萄糖等主要通过主动运输被吸收;Ⅲ是泌尿系统,②表示重吸收作用;Ⅳ表示的器官是皮肤,皮肤有保护作用,皮肤中的汗腺通过分泌汗液来排出代谢废物。

一、选择题

1.正常人体中,下列数据不.正确的是( )

A.血浆渗透压为770 kPa

B.人体的体液中,细胞内液的含量约为细胞外液的2倍

C.人体的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约为7%~9%

D.正常人的血浆酸碱度约为6.35~7.35

解析:选D 正常人的血浆酸碱度约为7.35~7.45。

2.人在剧烈运动后,骨骼肌产生的大量乳酸进入血液,但血浆的pH不会明显下降,其原因是( )

A.乳酸在血浆中很快被分解,生成CO2和H2O,并通过呼吸排出体外

B.血浆中的碳酸氢钠能与乳酸反应,导致pH基本稳定

C.血浆中的碳酸钠可以中和乳酸的酸性,使pH基本保持稳定

D.乳酸的酸性较弱,进入血液后对血浆pH的影响不大

解析:选B 血浆中的碳酸氢钠能与乳酸反应,生成乳酸钠和H2CO3,H2CO3分解产生CO2通过

呼吸排出体外,从而避免血浆的pH持续下降。

3.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血浆的pH主要通过HCO-3、HPO2-4等离子来维持

B.组织液中的小分子物质可以来源于血浆

C.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D.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的过程发生在内环境中

解析:选D 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HCO-3、HPO2-4等离子有关;血浆中的小分子物质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

4.下列关于细胞外液成分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外液成分中含量最多的是水,其次是蛋白质

B.血浆不仅可以运输营养物质,也可运输代谢废物

C.血浆和组织液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淋巴中蛋白质较少

D.细胞外液的成分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生命起源于海洋

解析:选C 细胞外液成分中含量最多的是水,其次是蛋白质;血浆起运输作用,不仅可以运输营养物质,也可运输代谢废物;血浆中蛋白质较多,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从本质上看,细胞外液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生命起源于海洋。

5.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是( )

A.O2、CO2、血红蛋白、H+

B.呼吸酶、载体蛋白、激素、H2O

C.纤维蛋白原、Ca2+、泪液

D.Na+、HPO2-4、葡萄糖、氨基酸

解析:选D 血红蛋白、呼吸酶都位于细胞内,载体蛋白位于细胞膜上,不属于内环境成分;泪液不属于体液。

6.下图所示为人体体液相关组成及各成分间的关系,则①~⑤代表的依次是( )

A.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淋巴细胞外液

B.细胞外液血浆淋巴组织液细胞内液

C.细胞外液组织液血浆淋巴细胞内液

D.细胞内液血浆淋巴组织液细胞外液

解析:选B 根据题图所示,①由②③④构成,属于细胞外液。②与④可以相互渗透,④只能向③渗透,③只能形成②,则可推知②为血浆,③为淋巴,④为组织液。组织液与细胞内液可以相互渗透,⑤为细胞内液。

7.组织液生成增加,大量积累在细胞间隙就会导致组织水肿。下列各项不能引起组织水肿的是( )

A.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减少

B.花粉过敏,使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大

C.饮食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

D.淋巴结发炎,淋巴回流受阻

解析:选 C 组织水肿是指组织液增多的现象。造成组织水肿的原因有血浆蛋白含量过少,组织蛋白增多,淋巴循环受阻。饮食过咸会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组织液减少,不会引起组织水肿。

8.下面是人体某组织内各种结构示意图,a、b、c、d表示的是结构,①②③④表示的是液体,有关此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④可以直接进入a、c

B.O2、葡萄糖、血浆蛋白和生长激素都是①的成分

C.①②④构成了内环境的主要部分

D.当d结构堵塞时液体②会有所增加

解析:选A 图中a为毛细血管,b为红细胞,c为组织细胞,d为毛细淋巴管;①为血浆,②为组织液,③为细胞内液,④为淋巴液;④经循环后由左右锁骨下静脉进入血浆,淋巴不能直接进入c组织细胞;血浆①的成分有水、无机盐、蛋白质以及血液运送的物质(包括各种营养物质、各种代谢废物、气体、激素等),O2、葡萄糖、血浆蛋白和生长激素都是①的成分;内环境包括血浆①、组织液②和淋巴④等;当d毛细淋巴管堵塞时,淋巴循环受阻,组织液②因不能流向d而增加。

9.下面为高等动物的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③都必须通过消化系统才能完成

B.人体的体液包括内环境和细胞外液

C.细胞与内环境交换的④为营养物质和O2

D.⑥可表述为体内细胞可与外界环境直接进行物质交换

解析:选 C ①通过消化系统完成,③通过泌尿系统完成。人体的体液包括内环境(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通过内环境间接实现物质交换。

二、非选择题

10.下面为人体的组织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据图分析回答:

(1)图中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________(用图中标号作答)。

(2)血浆、组织液、淋巴和细胞内液之间既有密切关系,又有一定区别。一般情况下,②与

③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③的离子成分及其含量与图中________(用图中标号作答)的差异很大,对这一现象的合理解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国曾发现多例头部浮肿的“大头”娃娃,他们的主食是蛋白质含量低下的劣质奶粉。其头部浮肿的主要原因是图中____________的液体增多所致。这种情况属于营养不良造成的,请再举一个导致该液体增多的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①为组织细胞,②为血浆,③为组织液,④为淋巴,⑤为毛细血管,⑥为细胞内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③④;组织液与血浆的区别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大分子蛋白质;组织液与细胞内液的成分差别较大,主要是二者之间通过细胞膜进行物质交换,成分更新快,且较多的营养成分通过主动运输被运到细胞内;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降低,将导致③组织液的渗透压相对升高,因此血浆中部分水分进入组织液,导致组织液增多,造成组织水肿。

答案:(1)③④(2)②中蛋白质含量高于③(3)⑥组织液与细胞内液之间通过细胞膜进行物质交换,大部分离子以主动运输方式进行运输(4)③肾小球肾炎(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一、选择题

1.某同学给健康实验兔静脉滴注0.9%的NaCl溶液(生理盐水)20 mL后,会出现的现象是( )

A.输入的溶液会从血浆进入组织液

B.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分别增加10 mL

C.细胞内液Na+的增加远大于细胞外液Na+的增加

D.输入的Na+中50%进入细胞内液,50%分布在细胞外液

解析:选A 静脉注射的生理盐水会通过血浆进入内环境,如组织液中。虽然输入兔体内的生理盐水的渗透压等同于内环境的渗透压,但输入生理盐水后,机体会发挥自身的调节作用,将多余的水分和Na+排出体外。由于Na+大部分存在于细胞外,所以增加的Na+大部分分布于细胞

外液中,不会有50%分布在细胞外液,50%进入细胞内液的现象发生。

2.在下列物质或过程中,不会在人体内环境中出现的是( )

①血红蛋白②葡萄糖③葡萄糖脱氢分解产生丙酮酸④二氧化碳⑤淀粉水解成麦芽糖⑥甲状腺激素的运输⑦氨基酸的脱水缩合反应⑧尿素⑨维生素

A.①⑤⑦⑨B.①③⑤⑦

C.①⑤⑥⑦ D.③⑥⑧⑨

解析:选B 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葡萄糖脱氢分解产生丙酮酸发生在细胞内的细胞质基质中,淀粉水解成麦芽糖发生在消化道内,氨基酸的脱水缩合发生在细胞内的核糖体上。

3.下图中甲、乙、丙、丁表示人体体液的各种成分及其相互关系,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体内含量最多的是乙,O2浓度最高的是乙

B.营养不良时,甲的含量会增多,乙的含量会减少

C.CO2浓度最高的是丙

D.淋巴细胞只分布在丁中

解析:选C 依图中各组分之间的关系可判断出甲、乙、丙、丁分别是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和淋巴。人体内含量最多的是细胞内液(丙),约占体液的2/3;O2通过血液运输至组织液进而被组织细胞所利用,因此甲处O2的浓度最高。营养不良时,血浆中蛋白质含量减少,组织液将增多。CO2是由组织细胞产生的,因此丙处的CO2浓度最高。淋巴细胞分布在血浆和淋巴中。

4.下图为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a、b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③是人体内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B.若②为肝脏细胞,则a处的氧气浓度高于b处

C.①→③的过程受阻,可导致组织水肿的发生

D.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②③④

解析:选B 据图可以判断,①是淋巴,②是细胞内液或细胞,③是组织液,④是血浆。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组织细胞消耗氧气;③→①的过程受阻,可导致组织水肿的发生;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

5.与肌肉注射相比,静脉点滴因能将大剂量药物迅速送到全身细胞而疗效显著。下图中所示的内环境a、b、c、d所表示的名称相同的是( )

A.a与b B.b与c

C.a与d D.c与d

解析:选 C 肌肉注射的药物首先进入组织液(a),接着进入血浆和淋巴,在随体液循环到达组织细胞之前,药物要再次进入组织液中(d)。

6.下表所示为人体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单位:mol/L),②、③的物质可以相互交换。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②属于血浆,其渗透压大小主要与血浆无机盐及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B.②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可导致③增多

C.④属于细胞内液,因为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

D.①比④量多,是人体细胞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解析:选D ①是细胞外液,细胞外液中血浆的蛋白质含量较高,所以确定②是血浆,③是组织液,④是细胞内液,生物体内的体液中,细胞内液多于细胞外液,细胞质基质是细胞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二、非选择题

7.根据下面人体体液分布及物质交换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包括图中的__________(只写字母)。其中A中的水以[ ]____________形式进入消化道。

(2)过程e和f的渗透方向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____________,后者____________。

(3)过程c和d依次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

(4)E与A相比,E中不含有的成分是____________。

解析:从题图可知A为血浆,B为组织液,C为细胞内液,D为淋巴;a为消化液,b为营养成分。(1)血浆(A)、组织液(B)、淋巴(D)构成了内环境,血浆中的水以消化液形式进入消化道。

(2)血浆和组织液只隔一层毛细血管壁,两者中物质可通过毛细血管壁进行交换,e表示物质由血浆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f则表示部分组织液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3)c、d分别表示了尿液形成的两个阶段: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4)血浆在流过肾小球时,大分子蛋白质是不能滤过的,因此,原尿中无大分子蛋白质。

答案:(1)A、B、D a 消化液

(2)可逆单向不可逆

(3)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肾小管的重吸收

(4)大分子蛋白质

8.下面是内环境与各系统的功能联系的示意图,请回答相关问题:

(1)a表示________系统,b表示________系统,c表示________系统,参与细胞与外界环境物质交换的还有图中的________系统。d表示________,图中的虚线框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CO2不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病人呼吸受阻,肌细胞会因无氧呼吸产生大量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会使血液pH________,但乳酸可以与血液中的________发生反应,使血液的pH维持相对稳定。

(4)尝试构建人体肝脏内血浆、组织液、成熟红细胞内液间O2、CO2扩散的模型(①在图形框间用实线箭头表示O2,用虚线箭头表示CO2。②不考虑CO2进入成熟红细胞内液。)

22

谢废物,为泌尿系统;d为组织液;题图中的虚线框表示内环境(或细胞外液)。(2)组织细胞内的CO2浓度高于组织液,所以CO2不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3)乳酸进入血液后,与血液中的碳酸氢钠发生反应生成乳酸钠和碳酸,碳酸易分解成CO2和H2O,CO2经呼吸作用排出体外,使血液的pH维持相对稳定。(4)成熟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O2。

答案:(1)呼吸消化泌尿循环组织液内环境(或细胞外液) (2)组织细胞内的CO2浓度高于组织液(3)降低NaHCO3

(4)如图:

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

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2.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

主要调节机制。

3.在内环境稳态中起调节作用的系统:神经系统、

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呼

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和泌尿系统。

4.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5.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

件。

一、内环境稳态的概念、调节及意义

1.稳态的概念

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2.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过程

3.稳态的失调

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知识点

高二生物辅导(一) 必修三第一章 一、内环境 1. 内环境是指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是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 (1)血浆: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组织液(又叫细胞间隙液):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3)淋巴液(也叫淋巴):淋巴管内的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各种细胞的内环境 ①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血浆; ②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血浆和组织液; ③毛细淋巴壁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淋巴和组织液; ④体内绝大多数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 3、内环境的成分 (1)人的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泪腺等有孔道与外界相通的结构中的液体应视为外部环境。如尿液、泪液、消化液等不是细胞外液。营养废物和气体,激素抗体与递质,胞内物质都不是。血红蛋白(红细胞内)、载体蛋白和过氧化氢酶等各种胞内酶,它们属于细胞内液的成分。 ( 2 ) 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①营养成分:氧气、水、无机盐、葡萄糖、甘油、脂肪酸等。 ②代谢产物:激素、维生素、抗体、组织胺、神经递质等。 ③代谢废物:二氧化碳、尿素等。 二、细胞外液的化学成分 1、血浆:90%以上是水,是蛋白质, 10%是糖类,无机盐类,代谢产物等 2、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的蛋白质含量很少。 三、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 1、溶液的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的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溶液渗透压越高。由于血浆中含有无机盐和蛋白质,故血浆渗透压与其有关。

高中生物必修三核心概念教学内容

高中生物必修三核心 概念

必修三核心概念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区分体液、细胞外液、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淋巴的界限和关系 2、稳态相关: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神经调节:反射、反射弧、兴奋(神经冲动)、神经纤维、突触 2、激素调节:血糖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反馈调节、协同作用、拮抗作用 3、体液调节:体温调节、水盐平衡的调节 4、免疫调节: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免疫系统(细胞)、体液免疫、细胞免疫、过敏反应 第3章植物素调节 1、胚芽鞘弯曲原理、植物激素 2、生长素:两重性、顶端优势、向光性、向重力性 3、其他激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 第4章种群和群落 1、种群、群落的概念及其情境中的区分 2、种群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3、种群的数量:J型曲线、S型曲线、环境容纳量 4、群落的结构:竞争、捕食、寄生、护理共生 5、群落的演替:初生演替、次生演替 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1、结构: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营养级、消费级、食 物链、食物网 2、能量: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3、物质:反复利用、循环流动、生态农业 4、信息:物理、化学、行为 5、稳定性: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自我调节能力 第6章生态环境的保护 1、价值:直接、间接、潜在使用价值 2、保护:就地保护、迁地保护、自然保护区 1.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 液和淋巴。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 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3.神经调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它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 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4.体液调节:激素或其它化学物质(如CO2),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 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称为体液调节。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案例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案例 一、教材分析 “生态系统的结构”是人教版生物必修 3 第五章第一节内容。对本节的学习,有助于帮助学生系统地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从而为进一步学习后三节“生态系统功能”打下基础。 必修3《稳态与环境》模块的核心教育价值就在于“有助于学生领悟系统分析、建立数学模型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本节课的教学恰好是这一价值的最佳实践。这也是这节课的能力目标。 本节课的内容在初中均有所接触,知识上的学习难点容易处理。所以本节课情感目标的达成就格外重要。本节课的情感目标我确定为:让学生从生物与环境是统一整体的角度来理解保护其它生物、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知识方面,本节正文内容包括生态系统的范围、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两部分内容,主要是生态系统的结构。 第一部分包含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分类,这两部分内容在初中都有所学习,基本上没有新的知识。关键是明确生态系统的整体性,注意生态系统的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不是彼此孤立,而是相互联系的。所以这部分内容主要在预习学案中以自学的方式进行处理。 第二部分内容是本节课重点学习的内容。由于教材中的池塘图关于各个成分已标示的很明确,所以,在课上我选用了另外一幅更复杂一点、更漂亮一点的池塘图。整节课以该图为主线,学习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对该池塘生态系统进行分析,从而掌握组成成分及食物链、食物网两部分内容。 具体处理细节见课堂教学部分。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举例说明什么是生态系统。 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重点)尝试构建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 2. 能力目标: 讨论生态系统的结构 3. 情感目标: 认同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难点) 三、教学设计 音乐图片导入——预习反馈——实例进行概念检查——探究一,自主学习解决第一个问题,小组讨论解决第二个问题,自我检测,知识升华,构建议模型——探究二:自主学 习,教师点拨——学以致用——展示目标,小结——随堂检测——布置作业——点题下课

最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全套

最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全集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能力方面: 1.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内环境是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教学方法: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 四、教学用具:幻灯片 五、课前准备: 六、课时安排:2课时 七、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教学意 图 章引入让学生阅读章引言并体会内环境的重要性阅读思考引入新 课 〖板书〗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问题探讨 〔生答师提示〕1.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包括 红细胞、白细胞等;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2.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 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是:都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 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 交换,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与外界环境相比, 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如温度基本恒定等。 〖填空式提问〗所有的生命系统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中,与 思考回答创造问 题情境, 引入新 课

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细胞作为最基本的生命系统,也是如此。 〖问〗单细胞生物是怎样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呢?多细胞生物呢?阅读思考回答 〔板书〕一、体细胞生在细胞外液 〖问〗什么是体液? 〖引导提示〗体液——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大 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1.体液的成分和组成呢? 细胞内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等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阅读思考 回答 〔思考与讨论1〕 〖师提示〗 1.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 液和淋巴等。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 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 由此可见,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 血浆组织液淋巴 同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 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学生讨论 后回答

高中生物必修三实验教案汇总

实验一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实验原理】 细胞代谢会产生许多酸性物质,如碳酸等,人和动物吃的食物消化吸收后经代谢会产生一些酸性或碱性物质,这些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内环境,常使PH发生偏移。但一般情况下,机体能通过使PH稳定在一定范围内。 【目的要求】 通过比较自来水、缓冲液(如Na2HPO4、NaH2PO4等的溶液,在加入酸或碱后,能使PH的变化减弱)和生物材料在加入酸或碱后PH的变化,推测生物体是如何维持PH稳定的。 【实验过程】 一、材料用具 生物材料(肝匀浆、马铃薯匀浆、用水5:1稀释的鸡蛋清、黄瓜匀浆),PH=7的磷酸缓冲液,0.1mol/L HCl(盛于滴瓶中)、0.1mol/L NaOH(盛于滴瓶中)、4副防护手套、50ml烧杯1个、50ml量筒1个,彩色铅笔、PH计或万能PH试纸、镊子、自来水。 二、方法步骤和记录 1、将2.5ml自来水倒入50ml烧杯中 2、用PH计成PH试纸测试,并作记录 3、一次加一滴0.1mol/L HCl,然后,加入5滴后再测PH,重复这一步骤直到加入了30滴为止。将PH测定结果记入表中。 4、,并向其中倒入25ml自来水。测定并记录起始PH,再如步骤3,一滴一滴地加入0.1mol/L的NaOH,测定并记录PH。 5、充分冲洗烧杯,用代替自来水,重复步骤1至步骤4,记录结果 6、充分冲洗烧杯,分别代替自来水,重复步骤1至4记录结果。 三、现象观察 不同实验材料PH变化记录表 四、实验结论 1、根据所得数据,以酸或碱的滴数为横轴以PH为纵轴,画出自来水PH变化的曲线。以实线表示加入酸后PH的变化,虚线表示加入碱后PH的变化。再用其他颜色的线条分别表示生物材料、缓冲液PH的变化情况。 2、根据实验结果,说出不同实验材料PH变化的特点。 五、实验评价 你的实验测得的不同情况下的PH值是否存在误差?分析误差存在的原因,如何降低误差? [误区警示] 1、实验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次的“充分冲洗烧杯”请你分析目的是什么? 解析:第一次“充分冲洗烧杯”是为了避免酸性物质HCl与碱性物质NaOH发生中和发应,使实验现象不明显,减少误差。 第二次和第三次“充分冲洗烧杯”是为了防止不同的生物材料混合,影响实验效果。 2、实验过程中腐蚀性物质使用注意事项及解决措施。 解析:HCl和NaOH都有腐蚀性,应避免它与皮肤和眼睛接触,也不要入口。若有洒落或溅出,要立即用水冲洗15min,并告诉老师。 3、生物材料最好是一种植物材料,一种动物材料。 【问题探究】 一、问题思考

最新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套教案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套教案 第二章 第一节(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人体水分和无机盐的调节。 了解肾脏的结构和功能。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理解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保持人体稳态的生理意义。 [教学重点]下丘脑对水分平衡的调节。 [教学难点] 醛固酮对无机盐的调节。 [板书设计] 第二章生物个体的稳态第一节人体的稳态 三、水和无机盐的调节 1、饮水 来源食物 物质代谢 水的平衡肾脏排尿动态平衡 排出皮肤排汗 肺呼气排出水汽 大肠排便 2、无机盐的平衡摄入:饮食 排出:尿液、汗液、粪便 3、水分的调节 4、无机盐的调节 [教学方式] 学生自学预习,教师精讲与学生练习相结合。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人体产热的原因? 2、人体产热的器官?人体散热的器官? 3、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在那里? 4、人体体温过高时,酶的活性,甚至。 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写出答案 新课引入:生活中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吃的东西过咸,会感到口渴;夏天尿少,而冬天尿多;“以饮料代水”的做法会适得其反,越喝越渴。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吗? 学生看书,预习,完成导学大课堂中的知识预览部分

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精讲: 1、饮水 来源食物 物质代谢 水的平衡肾脏排尿动态平衡 排出皮肤排汗 肺呼气排出水汽 大肠排便 2、无机盐的平衡摄入:饮食 排出:尿液、汗液、粪便 3、水分的调节 4、无机盐的调节 水、无机盐平衡的调节,受神经系统和某些激素的调节。如水的摄入量主要由大脑皮层渴觉中枢控制,水的排出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抗利尿激素的浓度。当机体失水时,血浆的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尿量减少;同时渴觉中枢兴奋,引起口渴,主动饮水,增加机体含水量。相反,当机体含水量增加时,血浆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增加,把体内多余的水分排出,恢复到正常水平。这就是在正常情况下,机体对水的摄入量和排出量基本平衡的原因。此外有效血容量的减少也可以引起渴感。5.水和无机盐在维持细胞渗透压稳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水能够调节体温、促进物质代谢(如溶解代谢废物、排出代谢废物)、起润滑作用(如关节腔的滑液,能减少关节活动时的摩擦;唾液中的水分使食团润滑而易吞咽。);无机

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套试卷

新人教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全套测试题 高二生物集体备课组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选择题 1.下列除哪项外,均为内环境概念的要素( ) A.细胞内液B.主要组成为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C.细胞外液D.体内细胞赖以生存液体环境 2.下列物质中,不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 ) A.CO2、O2B.H2O、Na+ C.C6H12O6、尿素D.血红蛋白、氧化酶 3.血细胞、肌细胞和淋巴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依次是( ) A.血浆、体液和体液B.血液、体液和淋巴 C.血浆、组织液和淋巴D.血液、细胞外液和体液 4.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内环境的化学成分中有葡萄糖、无机盐、激素、尿素等物质 B组织液→淋巴→血浆 C.心肌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血浆 D.细胞可直接在内环境中获取营养 5.人剧烈活动后,隔一段时间血浆的pH会( ) A.大于7.35~7.45 B.远小于7.35~7.45 C.维持在7.35~7.45 D.稳定在3~4 6.内环境的稳态是指( ) A.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使内环境维持在相对稳定状态 B.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各种化学物质的含量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C.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激素的调节下,通过各组织、器官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D.正常机体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的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7.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 ) A.神经调节B.体液调节 C.神经—体液调节D.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8.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 ) A.酶促反应速率的加快B.渗透压下降 C.糖尿病D.细胞代谢紊乱 9.内环境必须保持稳定,细胞才能进行正常生命活动,有关论述不正确的是( ) A.由于血浆中含有H2CO3、NaHCO3等缓冲剂,它的pH才能正常 B.内环境体温调节受到下丘脑控制 C.剧烈运动积累了乳酸、碳酸,肌肉感到酸胀,并随排尿使这些物质排出而症状消失 D.血浆中缺少蛋白质引起组织水肿 10.稳态被破坏后,细胞新陈代谢会紊乱的根本原因是( ) A.温度条件不能满足细胞新陈代谢的正常要求 B.渗透压条件不能满足细胞新陈代谢的正常要求 C.细胞内复杂的酶促反应受严重影响 D.酸碱度条件不能满足细胞新陈代谢的正常要求 二、非选择题 1.右图为人体某组织的一部分,据图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体液的名称: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测试题及答案全册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测试题及答案全册阶段质量检测(一)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时间:45分钟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的是() 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②血红蛋白、O2和葡萄糖③激素、神经递质和淋巴因子④尿素、载体和呼吸酶 A.①③B.③④ C.①②D.②④ 解析:选A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的蛋白质,呼吸酶是细胞中催化呼吸作用的酶,载体存在于细胞膜上,它们都不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而O2、葡萄糖、尿素、激素、神经递质和淋巴因子都可以存在于内环境中,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2.下列关于各级神经中枢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下丘脑与生物节律的控制有关,是呼吸中枢 B.脊髓是调节躯体运动的高级中枢 C.语言中枢的H区受损,患者不能听到别人的话 D.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解析:选D呼吸中枢在脑干;脊髓是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语言中枢的H区受损,患者能听到别人的话,但听不懂。 3.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 μm的颗粒物,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易通过肺部进入血液。目前PM2.5已成为空气污染指数的重要指标。下列有关PM2.5的推测不合理的是() A.PM2.5进入人体的肺泡中时还没有进入人体的内环境 B.颗粒物中的一些酸性物质进入人体血液会导致血浆呈酸性 C.PM2.5可能成为过敏原,其诱发的过敏反应属于免疫异常 D.颗粒物进入呼吸道引起咳嗽属于非条件反射,其中枢不在大脑皮层 解析:选B内环境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呼吸道不属于人体的内环境,故PM2.5进入肺泡中时还没有进入内环境;由于血浆中含有缓冲物质,颗粒物中的一些酸性物质进入人体血液不会使血浆pH明显下降;过敏原是引起人体发生过敏反应的物质,PM2.5诱发的过敏反应属于免疫异常;颗粒物进入呼吸道引起咳嗽属于非条件反射,其在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参与下完成。 4.下列有关T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分布在淋巴和血液等处 B.T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分化为记忆T细胞和效应T细胞 C.大多数T细胞必须依靠某种B细胞的帮助才能增殖和分化 D.用药物阻断T细胞增殖分化,可明显提高器官移植成功率

高中生物必修三

江西省南昌市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江西师大附中使用)高三理科数学分析 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二、亮点试题分析 1.【试卷原题】11.已知,,A B C 是单位圆上互不相同的三点,且满足AB AC → → =,则A BA C →→ ?的最小值为( ) A .1 4- B .12- C .34- D .1-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必修3 第三章第2节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科学史可以展现科学是永无止境的探究活动的本质特征,使人感受科学发展是一个线性累积、不断壮大的过程,领会“变化”才是科学本身具有的惟一不变特性。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正是这样一个很好地展现科学在本质上是相对的、可变的、处在不断修正和发展过程中的素材。因此,本文基于以下的教学理念开展教学:问题为主线、探究为主轴、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问题引导探究、教师引导学生的设计思路。 二、教学分析 ^ 1、教材分析与处理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编入了“达尔文、詹森、拜耳、温特等科学家的实验、评价实验设计和结论”等内容。教材以科学探索过程为脉络来安排教学内容,具有探究性的特点;文本呈现图文并茂,具有直观性的特点,为教师实施探究式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撑。 基于以上设计理念,对教材知识作了适当调整(含顺序调整),本节课只学习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和分析、评价实验设计的技能训练。 2、学情分析 曾学习过“假说──演绎法”、“类比推理”等,有一定的思考方法基础,且学生的观察、思维、逻辑推理等能力都较强,对植物向光性现象又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实验设计的各种能力(语言表达、实验分析、深入思考等)都有待提高,所以教学过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3、学习任务分析 教学重点: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教学难点:科学实验设计的过程及严谨性分析。通过学习,学生不仅要掌握生长素发现的过程,更要掌握对简单实验的设计、分析和评价的能力,感悟科学发现是一个继承与创新的辨证过程,需要实事求是和坚持不懈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目标 《 对于以上的教学分析,需达到的教学三维目标(见表1)。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套教案

高中生物必修3教案全集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能力方面: 1.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内环境是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教学方法: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 四、教学用具:幻灯片 五、课前准备: 六、课时安排:2课时 七、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教学意 图 章引入让学生阅读章引言并体会内环境的重要性阅读思考引入新 课 〖板书〗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问题探讨 〔生答师提示〕1.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包括 红细胞、白细胞等;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2.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 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是:都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 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 交换,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与外界环境相比, 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如温度基本恒定等。 〖填空式提问〗所有的生命系统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中,与 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细胞作为最基本的 思考回答创造问 题情境, 引入新 课

生命系统,也是如此。 〖问〗单细胞生物是怎样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呢?多细胞生物呢?阅读思考回答 〔板书〕一、体细胞生在细胞外液 〖问〗什么是体液? 〖引导提示〗体液——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大 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1.体液的成分和组成呢? 细胞内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等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阅读思考 回答 〔思考与讨论1〕 〖师提示〗 1.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 液和淋巴等。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 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 由此可见,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 血浆组织液淋巴 同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 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学生讨论 后回答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套课件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本章规划 本章内容包括:“细胞生活的环境”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两节内容。其中第1节可用1课时教学,第2节可用2课时教学(其中实验1课时)。 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联系: 单细胞生物的生活环境,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血浆的基本成分等,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这些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手、脚等部位有时会磨出“水泡”,部分学生有过这样的体验。体内细胞脱离了适合生存的环境就会死亡,人体体温的相对稳定及其重要性,人体需要摄入营养物质、氧和水,排出废物,学生也有一定的认识。这些已有知识和经验,尽管比较浅显,与之相联系却有利于学生建构“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人体内几大系统的功能,学生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也有了基本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内环境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并不太难。此外,有关细胞生活的环境,和必修1中“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等内容有密切的联系。 与其他章的联系: 从个体层次看,本章内容与第2章的内容联系紧密。本章内容是理解第2章所阐述的通过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来维持稳态的基础。内环境稳态究竟是如何维持的,本章仅仅作简要交代,有关内容将在第2章作深入探讨。本章内容又不仅与第2章有联系,稳态是包括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各层次生命系统的共同特征,因此,本章是学习本书其他章节的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起着统领全书的作用。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从容说课 “细胞生活的环境”包括体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内容。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 本章的导入利用教材提供的章题图来完成。通过启发学生观察章题图,思考图中内容与本章内容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本章的兴趣。同时通过图片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边防战士、炼钢工人、抗洪抢险战士工作环境的恶劣,体会他们工作的艰苦,认识他们工作的重要性,这也是一种人文精神的渗透。本节的引入可以利用草履虫取食、排遗过程的视频和人体血细胞与血浆进行物质交换的动态演示,可以启发学生比较两者生活环境的异同,引出体内细胞生活的环境——内环境。 “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包含体液和内环境两个概念。内环境是核心概念,既包括了内环境的定义,也包括组成内环境的各种细胞外液通过动态的有机联系形成统一整体,还包括本章后续学习内容:内环境的组成、为什么要维持内环境稳态等。在教材第2章还要继续阐释内环境为什么能维持稳态。组织教学时

全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导学案(全册 共188页 附答案)

全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导学案(全册共188页附答案) 目录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目标导航 学习要求 1.描述内环境及其作用 2.说明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3.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知识网络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第1课时(共1课时) 学习导读 学习准备 1.单细胞生物直接与外界环境接触,可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从外界环境获得 ,排出 ;多细胞生物体内的细胞大多不与外界环境直接接触,这些细胞是通过与外界环境进行的物质交换。 2.体液包括和 ,血浆、组织液、淋巴属于。 3.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 4.细胞外液的成分:⑴血浆中含有的水分约占90%,溶质中含量最多的是,约占7-9%,无机盐占1%,剩余部分为血液运送的物质。⑵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而组织液和淋巴中的含量较少。 ⑶细胞外液在本质上是一种,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

于。 5.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的含量有关。正常人血浆近中性,PH 值为 。温度一般维持在。 6.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关系: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的媒介。 破疑解难 一、细胞外液的内涵 l.细胞外液与体液的关系 细胞外液是细胞生活的直接液体环境,是体液的一部分;而体液是指人体内以水为基础的液体,两者的关系如下: 细胞内液(2/3) 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1/3) 组织液 淋巴 2.血浆是血液的一部分,因为血液并不全是细胞外液。 血浆(液体成分):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血浆蛋白等。 血液 血细胞(有形成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其中血细胞不属于细胞外液。 二、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之间的关系 组织液和血浆之间只隔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的毛细血管壁,毛细血管壁具有较高的渗透性,当血液流经毛细血管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物质(如血浆蛋白)之外,水和其他小分子的物质(如葡萄糖、无机盐、氧气等),都可以透过毛细血管壁流入到组织液间隙中,形成组织液。组织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以后,大约90%的组织液又可以渗回毛细血管,同时把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和C02等也渗回血液中,其余大约10%的组织液则渗入到毛细淋巴管内形成淋巴。毛细淋巴管的一端是盲管,其内的淋巴流动是单向的,淋巴通过淋巴循环,最后在左右锁骨下静脉注入血液循环 三者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详解

神经元的结构:由细胞体、突起[树突(短)、轴突(长)]构成。 2、反射: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3、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和功能单位。 感受器:感觉神经末稍和与之相连的各种特化结构,感受刺激产生兴奋 传入神经:将感受器的兴奋传至神经中枢 神经中枢:在脑和脊髓的灰质中,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汇集在一起构成 传出神经:将神经中枢的指令传至效应器 效应器:运动神经末稍与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 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2)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3)兴奋的传导过程:静息状态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受到刺激,兴奋状态时,细胞膜电位为外负内正→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局部电流(膜外: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膜内: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兴奋向未兴奋部位传导 (4)兴奋的传导的方向:双向 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就是通过突触实现的 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2)兴奋的传递方向: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内,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 (即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是: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上个神经元的轴突→下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6、人脑的高级功能 (1)人脑的组成及功能: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有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小脑:是重要的运动调节中枢,维持身体平衡;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呼吸中枢;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 (2)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语言中枢的位置和功能:书写中枢(W区)→失写症(能听、说、读,不能写)运动性语言中枢(S区)→运动性失语症(能听、读、写,不能说)听性语言中枢(H区)→听觉性失语症(能说、写、读,不能听)阅读中枢(V区)→失读症(能听、说、写,不能读)(3)其他高级功能:学习与记忆

高二生物必修三教学计划

高一生物必修三教学计划 魏谋建 新的学期我们将以饱满的工作热情,端正的教学态度,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在有限的课时内更快更好落实教学进度,以提高生物学科的教学质量,具体措施如下: 一、设计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大课堂、大容量、低难度、主动参与、三讲三不讲(讲重点;讲难点;讲易错点,易混点,易漏点;学生会的不讲、“先学”已经掌握了的不讲、内容太偏或者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今后发展没有太大的作用不讲,给学生的支配的时间多了,就给了学生主动性。)、真正使生物课成为高效课堂; 课堂教学的模式:五三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二、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高二350、353二个班的生物教学任务。这两个直升班有部分学生对生物学科不是非常重视,所以学习积极性不是很高。另外,学生间的差异较大,学习刻苦用功程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都存在明显差异,造成学习成绩相差较大。给教学带来很大难度。小部分成绩不是很理想,甚至很差。这学期的教学工作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和考查,但对于直升班同学,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有一定程度上的延伸和扩展。因此必须依照生物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校,学生实际,为顺利完成学校下达目标。 三、教材分析 《稳态与环境》是高中生物课程的三个必修模块之一,它包括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植物的激素调节,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等方面的内容。是生物科学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现代生物科学发展最迅速、成果应用

最广泛、与社会和个人生活关系最密切的领域。 四、教学目标与要求 (一)知识教育方面 侧重于使学生在个体和群体水平认识生命系统内部的调节机制以及与环境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稳态、调节和环境等生物学核心概念,并围绕这些概念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 (二)能力培养方面 课程标准确定的能力目标包括操作技能、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三个方面,尤其重视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领悟系统分析、建立数学模型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学实验操作技能、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科学探究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方面 充分利用教材如“评述植物激素的应用价值”、“探讨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等,使学生关注生物科学的发展与社会的关系;利用“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环境保护需要从我优越的意识”让学生形成环境保护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此外,还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责任感。 五、主要措施和方法 1、教师深入钻研大纲,教材,认真备课,熟悉教材章节重点,难点及考点,化难为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精讲精练,必修学生作业在课堂上完成。选修学生作业留少量在课下完成。 2、广泛收集高考,小高考等复习资料,考试题,进行筛选,分析,总结。把握高考动向,把相关信息穿插于新课讲授及练习作业中。注重复习,特别是课前课后考试前的复习,小高考前的复习作出详细

生物必修三教学计划

生物必修三教学计划 为构建有效(高效)生物教学课堂,更大程度的提高学生的生物学学习兴趣和生物科学素养、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在有限的课时内更快更好落实教学进度,完成教学任务,以提高生物学科的教学质量,特制定此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为准则,践行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基本理念。全面贯彻落实知识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目标三个维度课程目标。认真钻研教材,理解教材的编写思路,把握好重点难点,了解本校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兴趣愿望和发展需求,结合本地课程资源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创造性的开展教学,并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教学效益。 二、教学任务 本学期的教学任务是完成必修三模块《稳态与环境》的内容,具体内容为: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三章植物激素的调节、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本模块是高考重点考查内容,知识点多,概念抽象,应用性强,是生物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上通过详讲、精炼来完成本模块的学习。 三、具体措施 1、设计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资源,将传统教学模式和现代教学模式进行有机的结合,活跃课堂教学氛围,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翁地位,积极实践“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的“双主”教学模式,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方法教给学生。 2、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 认真组织课堂教学,精心上好每节课。课堂教学采取灵活生动的教学方式,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做到精讲多练;突出难点,突破重点,澄清疑点;结合教学内容,做好反馈练习,使学生一步一个脚印学扎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要使学生懂得如何才能学好生物,要引导学生掌握生命科学的本质规律,促使学生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学习习惯。生物教师要发挥学科优势,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结合生产、生活实际进行教学和开展生物学实验课,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生物课堂教学充满激情和活力。 3、重视学生能力培养 重视能力和素质的考查是新一轮改革的一个特点。对生物科学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对生物科学基本知识的应用能力。构建知识网络,弄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重视知识迁移,培养学科能力,是学科能力向综合能力转化的知识基础。要求学生能够解释和说明所学生物科学基本知识的含义,并能用适当的形式(如文字、图或表)进行表达。学习生物科学的基本知识仅仅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套教案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1 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教材分析 《细胞生活的环境》一节包括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内容。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本节内容的重要任务是构建内环境这一核心概念,而教材并没有一开始就阐述什么是“人体内环境”,而先放眼生命世界中“细胞生活的环境”这样的广阔视角。这样,既可以和《分子与细胞》衔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内环境这一概念,包括本节主要内容以及后续学习内容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等。该核心概念的构建有助于学生理解生命活动的本质,了解系统分析的思想和方法,提高对生命系统与环境关系的认识。 从个体层次看,本章内容与第2章的内容联系紧密。本章内容是理解第2章所阐述的通过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来维持稳态的基础。内环境稳态究竟是如何维持的,本章仅仅作简要交代,有关内容将在第2章作深入探讨。本章内容又不仅与第2章有联系:稳态是包括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各层次生命系统的共同特征,因此,本章是学习本书其他章节的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起着统领全书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重点] ⑴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⑵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解决方法] ⑴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图片搭建学习新知识的桥梁,帮助学生对细胞外液(内环境)的感性认识。 ⑵通过资料分析讲解内环境理化性质。 ⑶将学生分组讨论“思考与讨论”中的问题。 2、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难点] ⑴内环境的理化性质。⑵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解决方法] ⑴同上。⑵结合图解讲解。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授法、问题探究法。教具准备:挂图、多媒体课件、模型教具 六、学生活动 1、启发学生观察相关图片,帮助理解和掌握新知识。 2、组织学生开展阅读、思考与讨论,资料分析等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环境及其理化性质的知识。 七、教学程序 (一)明确目标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导入:利用教材提供的“问题探讨”来完成。 我们知道生活在水中的单细胞生物(如草履虫),可以直接从水里获取生存必需的养料,并把废物直接排入水中。那么人体的体内细胞,是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呢?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学生阅读教材P2—3相关内容,教师设问: 1、什么叫体液? 2、血液全是体液吗? 3、手和脚有时会磨出“水泡”,“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什么? 4、什么叫细胞内液? 5、什么叫细胞外液? 6、内环境是指什么?“内”的含义是什么?(“内”与“外”是相对的,从细胞来看,细胞外液属于其生活的外界环境,其内环境为细胞内液;而从人体来看,细胞外液是内环境) 7、组织液、血浆、淋巴液之间的关系如何? 8、血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什么? 9、体内绝大多数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什么?

高中生物必修三教学设计3:2.2通过激素的调节 教案

《通过激素的调节》教学设计 ——高中必修3稳态与环境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方面 描述动物和人体的激素调节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讨论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中,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所起的重要作用 (三)能力方面 运用建构模型的方法,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物理模型和图解式概念模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促胰液素的发现 (2)血糖平衡的调节 2、教学难点 血糖平衡的调节 三、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在生活中,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就能随时发现生命的美丽与神奇,欣赏到生命系统展现出那一幅幅协调稳态的画卷,倾听到生命系统谱写出的那一曲曲和谐优美的旋律。下面我们一起来赏析几个精彩瞬间。 【音像资料:风鸟、孔雀、角雉的求偶行为】 提问:鸟儿们风趣、生动的行为是生命系统通过复杂精巧的调节,指令全身各个器官保持高度协调的结果。你们认为这复杂而精巧的调节包括哪些类型? 生答: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师: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别的调节方式? 生答:通过激素的调节。(性激素的调节) 师:大家总结得很好。人和动物的生命活动与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都有关。这节课我们一起探究激素调节。(也可从青春期身体的变化感受到激素调节的作用) 板书课题第2节通过激素的调节

[回顾旧知,启动知识储备库] 师提问1:关于激素调节的知识我们在初中已经初步学习过了。谁还记得什么是激素? 生:激素概念:由内分泌腺分泌产生的物质,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并随着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 师提问2:我们人体主要有哪些内分泌腺?内分泌腺与外分泌腺有什么区别?(有无导管,分泌到内环境或外环境)能分泌哪些激素?请看图。谁能说出这些腺体的名称? 【CAI投影人体主要内分泌腺】 生:答 师:这些腺体能分泌各种激素,其中,……(生答).当激素分泌异常时,人体就会出现相应的病症。(从其生理作用去分析相应的症状。) 师展示CAI: 巨人症、侏儒症、呆小症、地方性甲状腺肿图片 生:借助图片回忆相关知识,理解激素对生命活动的调节作用。 呆小症:生长迟缓,身材矮小,智力低下;病因是幼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 甲亢:甲状腺激素三个作用(提高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与发育,生殖器官的发育)病因是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导致身体食量过大,身体发热,身体消瘦,眼睛突起,脾气暴躁。地方性甲状腺肿(大脖子病):脖子肿大,呼吸困难,心跳快,气短;病因是山区和内陆地区的土壤、饮水、和食物中缺少碘,使甲状腺激素合成不足。一代肿,二代傻,三代以后断根苗。地方性甲状腺肿的原因是肿代偿性增生,本来的细胞不够产生激素,所以需要更多的细胞用来产生激素,使得脖子肿大。这跟骨质增生是一样的,需要更多的骨细胞来吸收Ca,引起骨骼的过分生长。 肾上腺素:学校的一个老师体检的时候发现心跳每分钟有一百多下,最后发现是因为肾上腺增生。肾上腺素有升高血压,提高心跳、脉搏的作用,所以紧张兴奋的时候会脸红心跳,如害羞的人与异性讲话。还跟血糖的升高与盐调节有关。 性激素:三个作用:生殖器官的生长、第二性征的激发和维持(吃避孕药长胡须、承认阉割后掉胡须,喉结消失如王振魏忠贤等、公鸡阉割后鸡冠消失,好斗性减弱,变得比较温顺)、雌性还跟性周期的维持有关(女性更年期之后月经停止) 巨人症:图中这个人因过分生长,导致身材过高,他患了什么病?病因是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过多。 侏儒症:这是沈阳市第51中的郝众同学和他校长的合影。他身高不足一米,却在今年高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