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报刊传媒对中国近代小说的影响

报刊传媒对中国近代小说的影响

报刊传媒对中国近代小说的影响
报刊传媒对中国近代小说的影响

2006年7月第19卷第4期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eil ongjiang Vocati onal I nstitute of Ecol ogical Engineering

Jul.2006

Vol.19No.4报刊传媒对中国近代小说的影响

莫春姣

(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广西柳州545004)

摘 要:清末明初是中国新闻出版事业开始发达的时代,近代报刊的兴盛促进了中国小说、小说理论、小说艺术的发展,传播方式的变革,思想观念的转变。报刊传媒逐渐成为小说的主要载体和传播媒介,并成为中国小说现代转型的推动力量。

关键词:新闻出版;报刊;近代小说;关系

中图分类号:I207.65 文献标志码:A

中国传统文学一向视小说为“稗官野史”,明清时期古典小说出现繁荣局面,但其社会地位仍十分低下。近代“新小说”兴起,社会地位抬高到“文学之最上乘”,并赋予革新政治的使命。这一局面的扭转,除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因素外,与当时正蓬勃兴起的报刊传媒的发展密不可分。报刊业的兴起推动着小说创作的发展和繁荣,小说的创作也促进了报刊业的发展。

1 报刊传媒推动小说入主文坛中心

任何科学研究过程,始终伴随着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记录、综合、表达与贮存活动。教育科研写作既是教育科学研究的一种手段、一种形式,也是进一步深化研究,提高成果研究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科学研究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其本身就是创造性思维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作者在对研究信息的收集、鉴别、整理和运用中,通过精心构思、布局谋篇、运笔成文,往往可以发现原有研究存在的问题,以便采取措施弥补;往往可以获得新的认识,触发新的灵感,产生新的联想,从而将课题研究引向一个新的境界。因此,语言表达和科研过程始终是不可分割的,撰写的研究论文就是教育

收稿日期:206-04-03

作者简介:莫春姣(1965-),女,讲师,从事现当代文学研究。科学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通俗小说长期被视作“不登大雅之堂”之物,就连小说作者自己,也称小说编撰为“雕虫小技”,是为糊口不得已而为之。于是每当作品编写成,常常羞于署上自己的真实姓名,代之以各类隐晦的字号,遂成为明清社会一种灰色职业。但到清末民初,报刊业开始兴盛,且与小说、小说理论之间密切结合,社会开始承认小说的地位,小说也终于能够入主文坛中心。

19世纪西方传教士将近代报刊的形式引入中国。康有为、梁启超等知识分子,逐渐和西方文化发生了较多的接触。这些爱国志士们发现报刊是获取西方先进知识、思想、技艺,促进社会进步的工具,是开启民智、改革政治、推动社会发展的有力武器,因此,他们借助报刊宣传变法思想,推动社会变革,但锐意改革的愿望只换得“百日”辉煌。于是他们试图通过小说来宣传其变法思想,用小说来开启民智、改良群治;宣传小说理论,着意提高小说的地位。在梁启超等人小说理论的影响下,“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的新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国人开始重视小说的社会作用和文学地位,吸引大批文人从事政治小说创作。中国第一篇关于小说政治功用的宣言,是严复与夏穗卿在天津《国闻报》第一期上登载的《本馆副印说部缘起》。这篇长达七千余字的文章以其报业观核心“开民智”为旨归,强调小说的价值远在“经”、“史”之上,“夫说

了颇难确定的弧形摆动,作者摄取这一典型细节,描摹游子复杂心理中的骚动不定因素,故能使羁旅乡愁跃然纸上。另有刘禹锡《乌衣巷》一篇感叹道:“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此篇表现昔盛今衰、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通过历史的强烈反差来实现古今对比。作者独出心裁设计出“飞燕”,使其穿越时空隧道,从四百年前的王榭堂飞到今天的寻常百姓家。联系古今、绾合昔盛今衰这两个极端,遂使诗超越寻常畦径,托兴玄妙,风神无限,备见空灵。清人施补华曾击节而论道:“若作燕子他去便呆。盖燕子仍入此堂,王榭零落,已化作寻常百姓家。如此则感慨无穷,用笔极曲。”此为一语中的之论。另许浑的一首《咸阳城西楼晚眺》诗,其中的颔联两句:“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山雨”句原意是具体描述自然景色,但后来却普泛地指社会政治气候发生大变前夕的征兆。含义由自然转入社会,由具体变为抽象。本义与衍生义的交融渗透,互生互克,进一步强化了作品的模糊性,使它具有了不可言说的多重意味。

模糊现象是一种极活跃、极不确定的变量,用司空图的话说:“遇之匪深,即之愈希。脱者形似,握手已违。”所以以上对中国古典诗歌模糊现象的描说,只是轻拂微探。众多诗歌意象都可以产生一种语义的交响,复调的回旋,使诗的意旨遥深,从平面走向立体,使时空相连。模糊美感于人心中产生的震颤在历史的廊壁上震荡,秘响旁通,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责任编辑:李增华

4

1

部之兴,其入人之深,行世之远,几出于经、史之上,而天下之人心风俗,遂不免为说部之所恃”。梁启超的《译印政治小说序》对外国的政治小说作了这样的推崇:“在昔欧洲各国变革之始,其魁儒硕学,仁人志士,往往以其身之所经历,及胸中所怀,政治之议论,一寄之于小说。于是彼中辍学之子,黉塾之暇,手之口之,下而兵丁、而市侩、而农氓、而工匠、而车夫马卒、而妇女、而童孺,靡不手之口之。往往每一书出,而全国之议论为一变。彼美、英、德、法、奥、意、日各国政界之日进,则政治小说为功最高焉。”近代报刊创办者们的报业思想直接影响文学艺术,尤其是小说艺术的发展。小说在这种观念的倡导下逐渐被国人所关注。

创办者们的报业思想直接影响小说发展的同时,另一方面,报刊这一载体本身也呼唤着小说,从而又推动着小说创作的进一步发展。

报刊需求量大,传播方式快而广,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小说可读性强,集娱乐、审美功能于一体,易于吸引读者。二者的结合刺激着平民的阅读欲。为追求更多利润,又满足市民需求,报刊的需求量日益增长,本依附于报纸的小说开始独立———以小说为主体的文学报刊杂志产生了。这一时期,小说一方面服务于政治,力求唤起民众的政治觉悟,表现出明显的政治性;另一方面也服务于读者的阅读兴趣,关注市场的需求,用商品的法则维持小说的生存和发展,表现出精神产品在市场法则的作用下十分明显的商品属性。中国最早的文艺期刊当推《申报》于1872年11月11日创刊的《瀛寰琐记》,这一创刊使小说向着平民化、大众化发展。20世纪初叶,中国小说杂志社兴办一时,并形成了一批有名望的杂志。雄居上海文学刊物的“四大小说杂志”,即梁启超的《新小说》、李伯元主编的《绣像小说》、吴趼人创办的《月月小说》、曾朴创办的《小说林》。

在近代,文艺报刊成为文学作品的主要载体。以小说而论,不仅数千篇短篇小说几乎全部是最先发表在近代报刊上,而且许多长篇小说也是首先在报刊杂志上连载,而后再由出版社刊行。如长篇名著《海上花列传》、《官场现形记》、《文明小史》、《老残游记》、《孽海花》等,都是首先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我们以吴趼人的小说为例,他的作品几乎全部是先在文学报刊杂志上发表,而后再出版的,如《九命奇冤》、《痛史》最先发表在《新小说》上,《瞎骗奇闻》最先发表在《绣像小说》上,《两晋演义》、《上海游骖录》等最先发表在《月月小说》上,《剖心记》最先发表在《竞立社小说》上。除《恨海》和他的生前未刊稿《白话西厢记》外,吴趼人的16部中篇小说、全部短篇小说,都是最先发表在近代几家著名的文艺报刊上。

近代报刊成为文学作品的主要载体和传播媒介,不仅文艺报刊如此,非文艺性的一般报刊也刊登小说、戏剧和诗歌,且小说的份量并不轻。近代报刊和小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报刊这一传播媒介的特性需要小说等内容来填充,同时报刊在很大程度上也促进了小说创作的发展和繁荣。

2 报刊促进人们观念转变,小说作家职业化

促成近代小说理论家思想观念发生转变的因素很多,但报刊业发展所起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近代小说理论家既出版报刊,同时又基本上亲自撰写、翻译小说,在主要是自己编辑的报刊上发表,这不仅使得他们因为报刊的关系而形成不同的理论家群体,而且也使得他们整个的思想和小说观念都发生了变化。

中国古代没有职业作家,更没有靠稿费生活的作家。近代以前的中国小说家是无法完全依靠出卖自己的小说创作来谋生的。如曹雪芹当时就无法出卖他自己的作品。中国古代的文学家大都是官员和有钱的士大夫,他们生活的经济来源或靠俸禄,或靠家庭收入,没有靠“稿费”为生的,古代并没有“稿费”。然而,到近代却形成了靠“稿费”为生的小说作家群。

19世纪70年代之后,近代报刊开始增多,中国第一代有固定的收入职业报人出现。以这批职业报人为基础,又联络、培植了一批文学作者和报人小说家。这里以《申报》办的三个文艺副刊《瀛寰琐记》(1872年11月11日创刊)、《四溟琐记》(1875年2月创刊)、《寰宇琐记》(1876年2月创刊)的作者为例,可以看出其中不少人是当时或后来的小说家,如俞达、宣鼎、黄钧宰等人。19世纪中叶之后,中国报人小说家开始登上文坛,其代表人物是李伯元、吴趼人、孙玉声等人。李伯元接连在上海创办了《指南报》(1896年)、《游戏报》(1897年)、《海上文社报》(1900年)和《世界繁华报》(1901年),且在当时颇有些影响。吴趼人、孙玉声分别说李伯元“为我国报界辟一别裁”,“小报界之鼻祖也”。此后文艺小报接踵而起。这些表明人们观念正逐渐转变,小说家的社会地位正逐渐提高。

随着近代小说理论家对小说创作的呼唤,小说创作又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小说征文启事出现,有了稿酬。稿酬的确立,不仅大大地刺激了小说创作与小说翻译的发展,且对小说家的职业化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为职业作家的出现奠定了经济基础。较早支付稿酬的报刊有:《新小说》(1902年11月)、《月月小说》(1906年11月)、《小说林》(1907年2月)。小说报刊给小说作者付稿酬,作者不仅有了可靠的收入,而且有的完全可以靠稿费维持生活。这固然意味着小说地位的提高,同时也刺激了作者的创作欲,促进了小说创作的繁荣。更重要的是,它为小说家的人格独立提供了保障。

近代小说家不仅办报刊杂志,而且写小说、译小说,从事小说理论研究。许多人以职业作家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以固定的职业收入或稿费作为生活主要来源。这一变化与以前小说家形成鲜明对比。小说家不再仰人鼻息,受人供养,寄人篱下,他们靠小说稿酬、出售报刊的利润而立足于世。传统的士大夫文人基本上以官场、功名为生,小说家们基本上拒绝了官场、功名的诱惑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小说创作、研究与报刊的编辑出版中。以前的小说家很少有人写过一部以上的小说,近代小说家们一般以编辑和写作为生,经常同时创作几部连载小说。吴趼人“不治功令文”,“不治经生家言”,认为它是“愚黔首者”,他拒绝功名,大力创作小说,“先是湘乡曾慕陶侍郎饫耳君名,疏荐君经济,辟应特科,知交咸就君称幸。君然不屑曰:‘与物亡竞,将焉用是?吾生有涯,姑舍之以图自适。’遂不就征”[1]。李伯元也拒绝了曾侍郎的推举,“使作而欲仕,不及今日矣,矢不赴,……自是肆力于小说,而以开智谲谏为宗旨”[2]。林纾则是更自豪地宣扬:“幸自少至老,不曾为官,自谓无益于民国,而亦示尝有害。屏居穷巷,日以卖文为生。”[3]小说由“不登大雅之堂”之物,逐渐成为作家们谋生手段。生活人格上的自立与独立,社会

5

1

地位则普遍得到提高。

人格独立,心灵自由,思想解放,创作与研究时的许多顾虑也就被抛弃了,作家们开始从对封建统治者与其统治的依附与赞誉,走向了对他们的疏远与批判。这巨大的思想、观念转化之所以能够产生,与近代作家、理论家手里有报刊作为谋生手段大有关系。

近代以前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士大夫独占的贵族文化。文化只在士大夫范围里流传,语言自然是越“雅”越好。报刊与后来的平装书丛一开始就把读者对象定位在普通百姓,这就必然促使它们追求“俗”而不是“雅”。贵族文化意识在近代遭遇到了最致命的打击。报刊业的兴起与繁荣,在促进小说繁荣同时,又直接面对市场,这就使得小说家们不得不面对广大民众,将能否符合民众的口味与习性作为刊物的生存条件。贵族文化的范围被突破,文学的发展走向与重心也发生了转变。

近代小说与报刊是相辅相成的。报刊登载小说除开启民智的动机外,其主要的目的却在利用小说来吸引读者,扩大报刊的发行量,获取更多利润;而报刊之对于小说,同样促成了小说创作的繁荣,促进了职业文人的最终出现。近代小说作为一种特殊商品进入了民众的消费领域,作为报刊编辑和出版人员、近代小说家和理论家,也无时不在关注着报纸、杂志的销售,无时不在思索着小说素材的选取;它们密切注视报纸同大众口味的贴近,把贴近生活放在第一位,及时灵活地调整小说创作的步伐和宣传口径,注重报刊的大众化和平民化。小说观念因此而发生了转变。

3 小说创作模式适合报刊市场的需求

报刊这一新兴传播媒介接纳了小说,小说与报刊就有了密不可分的联系,但同时报刊也对小说提出了新的要求。以报刊为载体的小说不仅在内容上,而且在形式上都有所改变,以适合报刊的需要。由此,产生了与传统小说相异的“报刊小说”。

3.1 小说内容自觉地反映时事政治,反映现实社会,直接体现市场因素的制约

中国知识分子中的精英,受西方报刊的影响在中国创办报刊,但是他们办刊的目的在于开启民智,为政治变革服务。小说报刊的创办,是他们开启民智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梁启超的报刊理论中,视报纸为“响导国民”“造成一种新国民”的重要工具。所谓“导国民以进化之涂径者也”,“报馆之天职,则取万国之新思想以贡于其同胞者也”。梁启超在他的一篇具有广泛影响的小说理论文章《论小说与群治关系》中,强调了小说与“新国民”的关系;在论及报刊的功用方面,提出了两种宣传方法:浸润(即在不知不觉中影响读者)、激烈(即大声疾呼使读者猛省)。他的这些思想在其小说里,表现为主张把小说作为报纸文体中的一种很好的宣传方式,认为“在文字中,则文言不如其俗语,庄论不如其寓言”;他还指出小说具有“熏、浸、刺、提”四种力量。从曾被鲁迅先生命名为“谴责小说”(或曰社会小说)来看,我们已经能大致了解到它的内容:“揭发伏藏,显其弊恶,而于时政,严加纠弹,或更扩充并及风俗。”[4]即以抨击时弊、揭露官场黑暗为宗旨,广泛地反映了当时政治社会的情况,从不同的角度刻画出社会的各个方面。总之,小说的内容与报刊一样,发挥了反映社会现实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辅助政治、监督社会的作用。

中国报刊自一开始产生,就带有明显的经济利益,直接感受社会对自身的要求。创刊者们为获取更多利益(为赢利而生存),必然关注市场,必然会受到读者市场的制约,并由此随时调整自己以适应市场的需要。同样,以报刊为载体的小说,也必须适应市场的需要,也需要了解市民口味,迎合读者心理,贴近社会,贴近民众。“缘时势要求”,“以合时人嗜好”。因此,小说的内容也往往会因读者的阅读兴趣而作出应和的态势。晚清小说被鲁迅先生评价为“辞气浮露,笔无藏锋,甚且过甚其辞”,“或臆说颇多,难云实录”,“或描写失之张皇,时或伤于溢恶,言违真实,感人力顿微,终不过连篇‘话柄’,仅足供闲散者谈笑之资而已”[5],主要的因素还应当是急功近利,受市场规律的左右。

3.2 小说采用多种结构形式以适合报刊的需要

报刊小说与一般传统小说在形式上的最大区别是组织结构。以书本方式出版的小说,决定了它在组织结构上讲究整体性与系统性,主题鲜明,注重高潮的设置。报刊定期、定时、连续、有固定的受众对象的出版方式,要求在一个单元内,完成一个故事或一个相对独立的故事的叙述,常采用一种若即若离、开合自如、线索比较单一的结构方式。这种结构,可以使作品根据作者的愿望或长或短;作者也可运用这种方式,迅速将社会热点问题化为小说中的章节,也可以将读者不再喜爱的故事快速地结束,而不必担心结构是否完整。这类结构方式加上每单元结尾时运用得恰到好处的悬念手法,便产生了一种绵延不绝的诱惑力。报刊小说的优点在于:唤起阅读快感,吊起读者胃口,从而达到稳定受众对象的积极作用;它是一切以定期、定时、连续方式与受众对象见面的传播媒介中,处理大题材、多容量的作品时的首选方式。

市场的召唤,媒体的规范,近代小说走着一条与传统小说不同的道路。从题材的选择、内容的确定、结构形式的安排等方面都产生了许多与近代报刊相近与传统小说相悖的特征。

参考文献:

[1]魏绍昌.吴研人研究资料[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2]吴趼人.李伯元传[A].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3]林纾.践卓翁小说?自序[M].都门印书局,1913.

[4]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清未之谴责小说[M].齐鲁书社

出版,1997.

[5]郭浩帆.清末明初小说与报刊之关系[J].文史哲,2004

(3).

[6]马艳.中国新闻出版事业对中国近代文学的影响[J].

上海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3).

[7]刘永文.晚清报刊小说的传播与发展[J].社会科学辑

刊,2003(1).

[8]陈国恩,左敏.小说稿费制与清末民初文学变革[J].西

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5).

责任编辑:富春凯

6

1

大众传媒对文学的影响

传媒对文学的影响 【摘要】文学作品的传播需求使得文学与传媒建立了一种关系体系。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 传媒从中介和工具的地位转变为功能主体的建构性力量。文学与传媒的关系的转变对文学在当下的发展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本文试图通过对二者关系进行研究, 从而寻找文学在传媒的作用下应该如何建构自身的成长。 【关键词】媒介文学影响 文学的发展面临几个绕不过的问题: 纯文学能否依然延续辉煌? 俗文学真的占据并控制了文学的主导话语权? 文学多元格局的建立除了自身的因素外, 外部的影响来自哪里? 文学自身的审美品格还能坚持多久? 在对问题的追问与研究中, 传媒作为不可忽视也无法忽视的因素, 对文学的发展起着无形与有形的影响。那么传媒到底是抹煞了文学的纯洁性、消解了文学的严肃性, 还是在影响文学自身的同时使得文学重构自身的成长? 一、印刷媒介促古典文学向现代文学的转变 媒体是文学的载体或物质基础。文学的发展要求媒体做出相应的变化与之适应,同时,一种新的媒体的产生也往往催生出新的文学样式。传媒技术的进步对文学传播提供了有力支持。中国宋元明清时期叙事文学特别是通俗性叙述文学获得长足发展,与当时造纸术和印刷技术巨大的进步有着直接的关系。大众传媒在文学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印刷媒介——现代报刊对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在中国社会的历史性登场直接促使了古典文学向现代文学的演变。现代报刊促成了白话文的广泛应用, 形成了新文风。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这一历史性变革中,白话报刊是其鼓吹者和实绩的承载者。从20世纪初来说,现代报刊作为传输思想的工具,具有刊登“白话”的基础,两端连接的创作者与接受者都有运用易懂语言的工具需求,白话文的运用是普及教育、开启民智的工具。从19世纪末裘廷梁倡导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梁启超发起“三思革命”到20世纪初陈独秀、胡适等发起“文学革命”,白话文不仅作为文学变革的工具,而且作为新文学、新思想、新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统一体,最终取代了文言文统治中国文坛几千年的地位。据统计,仅1900年至1919年的长篇通俗小说就有500余部,白话短篇小说更多,而代表其成就的四大谴责小说全是白话小说。 二、影视传媒的发展使得影视文学产生 随着传媒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影电视走入人们的生活,影视这一新的媒介,相比报刊业,拥有更加广泛的观众。影视传媒促成了文学的视觉化转向,促成了影视文学的产生,影视文学是指通过广播电视声画媒介,以听觉和视觉传达设计为着眼点,运用文学创作的一般规律结构情节、塑造形象、营造氛围、抒发感情,给受众以文学审美情趣的文学类型。它给人们的感官带来前所未有的震撼,因为不论是电视还是电影均给人一种逼真的感受,既有“读”的优势,又有“看”的优势,观众可以直接看直接听的视觉化了的文学。影视文学加盟中国现代文学,成为一个新的门类,迅速繁荣。在20世纪30、40年代,就有很多的电影名片,如,《马路天使》、《一江春水向东流》等。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其地位为电视所代替,电视剧《射雕英雄传》、《上海滩》等都是家喻户晓的。电影和电视对文学的另一贡献是对名著的改编,不少现当代作家和名著是通过电影和电视为民众了解和熟悉的,所以电影和电视为文学的大众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同时,随着电视的发展进步,电视散文、电视诗歌相继出现,成为文学与其它技术结合的新的形式,使文学家、评论家和诗人也可以离读者这么近,读者不仅可以和从前一样通过其作品了解他们,而且可以从电视上观其人、听其言,了解他们的生活。所

《中国经典文学作品欣赏》教学大纲

《中国经典文学作品欣赏》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4261319 英文课程名: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Appreciation 总学时:37学时 学分:2学分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适用专业:对外汉语 先修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 一、课程性质与目的、要求 《中国经典文学作品欣赏》是对外汉语专业学生的专业选修课。该课程将系统地为学生讲解文学作品的各种体裁与文本特点,并结合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著作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赏析技巧,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经典文学作品的能力。通过阅读和分析经典文学作品,培养学生阅读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增强学生对中国文学及文化的了解。 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共分四章 第一章:中国经典诗词欣赏 10课时 第一节:诗词的产生及体式特征 2课时 1、诗的产生及各类体式 2、词的兴起、特征及分类 第二节:先秦诗的顶峰——《诗经》、《楚辞》 2课时 1、《诗经》——《关雎》、《蒹葭》赏析 2、《楚辞》——《离骚》、《湘夫人》赏析 第三节:繁花似锦唐代诗——李白、杜甫、李商隐 2课时 1、李白——《将进酒》、《蜀道难》赏析 2、杜甫——《春望》、《登高》赏析 3、李商隐——《夜雨寄北》、《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赏析 第四节:宋词三大家——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2课时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 2、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声声慢·寻寻觅觅》赏析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赏析 第五节:中国现代新诗三大家——郭沫若、徐志摩、戴望舒 2课时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欣赏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欣赏 五千年的文化发展与传承使得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文学作品的发展与影响日益加深,而现代的文学作品就如浩瀚文学天空的一颗巨星,烨烨生辉。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主要由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组成,每个组成部分都有其闪光点,是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我看来,如果把文学作品看成一个人,那么小说就是他的灵魂,诗歌是他的眼睛,散文就是他的发肤,戏剧就是他的衣服。 小说是现代文学作品的代表,在原有的明清小说的基础上,加上国外长短篇小说的影响,以及现代的社会环境的熏染,现代小说已经具备了它完整的体型,走向成熟。为什么说小说是现代文学的灵魂,因为它最直观的反应了当时人的思想,社会的思想,表达了人类的某种或一些愿望,是人的思想的一种载体。 我读的现代经典文学作品不多,就简单的说说我对巴金《寒夜》的感悟。该故事篇幅短小,内涵却十分丰富,主要介绍了这个家庭悲剧的种种矛盾,以及对当时社会制度的一种讽刺,并以婆母和曾树生为代表的两种女性形象,反应了两种不同文化的冲突,本书那直指人心的艺术魅力值得深思。 通过参考,我将从时代背景、文化观念及女性意识三方面对该小说进行简单的介绍。 社会历史时代的思考 20世纪40年代国统区文学的一个重要倾向就是社会现实批判。巴金创作《寒夜》的一个巨大动力就是对黑暗的社会现实进行批判。《寒夜》寄寓着自己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及对新生活的热情向往。巴金在广阔的社会生活场景中来表现小人物的悲剧,重要的是揭示了旧制度灭亡的必然,表现了对新生活的渴望之情。从这个层面上来讲,“寒夜”就是国统区阴郁现实的象征。 《寒夜》是巴金于1944 年创作的,是一部充满着浓郁悲剧色彩的小说,叙述了主人公汪文宣一家的悲剧。小说中,丈夫汪文宣性格软弱,收入微薄,妻子曾树生漂亮、开放,而婆婆却守旧顽固。由于生存压力,本来就存在的矛盾日益激化,婆媳之间冲突不断升级,丈夫左右为难,精神极度痛苦,最后妻子离家出走,丈夫由于严重肺病,在抗战胜利的锣鼓声中痛苦死去。婆婆领着孩子离开了家。小说的结尾,妻子曾树生回到家里,但是,人去屋空。她一个人在寒冷的月夜下徘徊,作品写道:夜,的确太冷了。 可以说这既是中国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巴金把小说中的家庭悲剧和社会现实联系在一起。在巴金看来,正是国统区黑暗、腐败的现实造成了小说中家破人亡的悲剧。后来,巴金为了解释这部小说的社会意义,一再强调成书的时代背景,明确表示作品的目的是揭露抗战前夕大后方政治黑暗和知识分子的痛苦处境。“那时社会上最活跃的是官僚资产阶级,是那种利用职权囤积居奇,做黄白黑生意的人,他们官商结合,权利结合,像蛀虫一样把中国在战争中所剩下的一点元气全部耗光。”还说,“我们没有发国难财,却倒了胜利霉。”在作品中,汪文宣的痛苦、失业以及家庭的破碎,都和这样的社会现实具有密切关系。 文化观念冲突的表现 美国思想家杰姆逊说:理解文学必须提高到文化的高度。实际上,小说中的家庭悲剧也可以在文化上找到原因。在这个家庭中,婆媳之间的冲突,是最重要的冲突。婆婆完全是旧式的,在她身上体现的是传统封建文化的家庭伦理观念,而曾树生却是受过现代教育的新青年。婆婆总是用旧的观念去衡量儿媳妇,媳妇由无法

现代传媒对体育产业发展的影响

现代传媒对体育产业发展的影响 摘要:在当今社会,现代媒体已成为传播体育信息最重要的手段,现代传媒具有独特的宣传效果,传播了体育文化,优化了体育资源,同时推动了体育产业的快速兴起和发展。现代媒体与体育产业的走向是相辅相成的,体育产业既为现代传媒提供了新的挑战又为现代传媒迎来了新机遇,现代媒体在“新闻策划”理论的指导下,将更好地推动体育产业化的完善与发展。本文就现代媒体对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消极影响及关联效应进行综合系统研究。关键词: 现代传媒体育产业影响 Modern media in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industry Abstract: In today's society, the modern media has become the most important sports information, modern media has a unique advertising effects, spread the physical culture and sports resources to optimize the sports industry and promote the rapid growth and development. Modern media and the sports industry to complement each other, the sports industry is provided for the modern media and new challenges for the modern media ushered in the new opportunity, the modern media in the news planning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ory, will impel the perf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ports industrialization. Based on modern media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of sports industry, and the associated effect of negative impact on integrated systems research. Keywords: Modern media Sports industry influence 前言: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不断完善,体育的魅力淋漓尽致地展示在世人面前。体育产业日益被融合到商品、交换和市场经济关系之中成为全球新的消费热点,而且也成为一个国家整体产业经济链条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现代传媒具有独特的体育宣传效果,使体育无形资产不断增值。在现代传媒与体育产业的结合中,逐渐形成了一个以体育比赛为中心、以现代营销为手段的产业链。萨马兰奇指出:“体育项目只有在适应传媒的情况下才有机会发展”。 1 现代传媒与体育产业的涵义 现代传媒的涵义:指的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的传播媒介,即现代传播媒介。通常认为是大规模传递信息的载体:一是新闻媒体(报纸、电视、广播等);二是图书出版;三是广告文化公司(包括市场性的广告和广告设计等);四是传媒产品制作公司(包括电影制作公司、娱乐节目制作公司)等。[1] 体育产业的涵义:体育产业是指向社会提供体育产品和体育服务的经营性行业,其业务目前普遍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体育物质产品的生产和营销,包括体育器材、体育建筑、体育服装鞋帽、体育食品饮料等;二是体育服务的提供,包括体育赛事组织、体育广告宣传、电视广播传播、体育报刊、体育信息传递等。[2] 2 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 体育产业被誉为“新世纪的朝阳产业”成为近几年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一方面体育无形资产的开发和经营为我国体育产业领域的不断拓宽提供了重要条件,随着我国经济稳定增长、体育社会化的拓展和体育人口的增加,体育产品开始成为消费热点,尤其是我国成功承办奥运会以来,体育消费得到了迅速发展,人们追求精神享受刺激了体育信息消费和体育劳务消费的增长。另一方面体育产业领域也不断拓宽,使体育产业的质量和产业效益逐步提高,在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下,社会体育消费需求迅速拓展,许多健身娱乐性体育项目很受大众欢迎,成为社会投资的热点,促使更多的中小型企业把投资的热点投向群众参与性高的市场上来。其次我国体育产业的融资渠道也不断拓宽,财政拨款比重逐年下降,非财政收入来源比重不断增加,这是体育事业大力推行社会化、产业化、

中国古典小说鉴赏(沈鸣鸣版)2019尔雅答案

…………………………………………………^_^………………………………………………… 1.1 1 【单选题】“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是谁的观点?( ) 答案:王国维?A、梁启超 ?B、胡适 ?C、鲁迅 ?D、王国维 2 ?【单选题】“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惟于关羽,特多好语。” 请问是谁的观点? 答案:鲁迅?A、梁启超 ?B、胡适 ?C、鲁迅 ?D、王国维 3 【多选题】《汉书艺文志》“诸子十家”,其中包括( )。ABD ?A、阴阳家 ?B、名家 ?C、兵家 ?D、纵横家 4 【判断题】1904年林传甲编中国文学史,对古典小说完全排斥。 ( ) 答案:√5 【判断题】胡适认为所谓《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是“乌有先生亡是公”,即假托的名字。 ( ) 答案:×

1.2 1 【单选题】以下哪一部不属于唐代传奇?( ) 答案:《错斩崔宁》 ?A、《长恨歌传》 ?B、《错斩崔宁》 ?C、《虬髯客传》 ?D、《聂隐娘传》 2 【单选题】以下小说中题材类型不同的一部是( ) 答案:《世说新语》 ?A、干宝《搜神记》 ?B、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 ?C、《世说新语》 ?D、《聊斋志异》 3 【多选题】以下属于爱情主题的唐传奇有( )。答案:《莺莺传》《李娃传》《霍小玉传》 ?A、《枕中记》 ?B、《莺莺传》 ?C、《李娃传》 ?D、《霍小玉传》 4 【判断题】凌濛初编撰了“三言”、冯梦龙编撰了“二拍”等小说集,开创了全新的文人拟话本小说。 ( ) 答案:错误 1.3 1 【单选题】“中国文学史上何尝没有代表时代的文学?但我们不应向那‘古文传统史’里去寻,应该向那旁行斜出的‘不肖’文学里去学。因为不肖古人,所以能代表当世。”请问这是谁的观点?( ) 答案:胡适 ?A、梁启超 ?B、胡适 ?C、鲁迅

文学作品与现代传媒(一)

文学作品与现代传媒(一) 90年代以来,对中国20世纪文学和文化的重新认识成为众多研究者的重要课题,不过这些严肃的思考似乎又逐渐被淹没在各种西方“后现代”理论的引用与解释中,沉浸在传统的审美视角和单纯的作家和作品批评中。然而,与欧洲文明不同的是,当今中国的工业文明、现代化是在大众传播时代中进行的,是与以大众传媒为代表的现代大众文化同步发展的。这种时代的到来,将使我们对文学未来兴衰的思考从文学作品本身向外的拓展显得格外重要。 其实,文学艺术是由创作行为和欣赏行为所共同构成的文化现象。文学的阅读或艺术的接受并不是可有可无的部分,而是文学艺术本质的一部分,离开了特定的传播媒介,任何文学的接受都是不可能的,文学艺术的美学、社会学、文化学的特征其实都与传播有着密切的联系。美国传播学理论家库利说:“传播的历史是所有历史的基础。”(注:转见丹尼尔·杰·切特罗姆:《传播媒介与美国人的思想》,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而不同时代传播媒介的不同特点必然对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人类精神生活方式产生深刻的影响。 从传播的角度看,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产生和发展的100年中,先后出现了报刊、广播、电视、因特网这四大媒体,以各种形式传播着文学作品。假如人类文明和文化的传播,在几千年中如涓涓细水,弯弯曲曲地向前走,那么到了本世纪初至中叶就汇入了一条滔滔大河,而如今,这奔腾不息的大河又象突然面临深渊而不得不以加速度直奔而下,一泻千里!因此,所有传统的文学样式、文学传播方式、文学传播途径、文学作品的市场、文学作品的受众对象、文学作品的社会地位等等都将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变化。 现代各种传播媒介和传播手段一方面在影响着它们传播的文化产品(包括文学作品),另一方面又使得文学作品在更大的范围内得以传播、产生影响。传播使得文学的形式、小说的叙事内容和叙事方式都产生了变化。毫不夸张地说,传播手段的发展与变化对今后文学(小说)的影响将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20世纪的中国文学,是伴随着20世纪中国所特有的和特定的社会背景产生的,它的众多特性取决于这一世纪的中国社会发展状况和从西方吸收的、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思想的结果,同时,也与20世纪中国的现代化背景、20世纪现代化的传播手段等等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也正因为如此,王晓明在重评五四文学的传统——《一份杂志和一个社团》中曾经指出:“文本是文学现象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但是,它不是唯一的部分,在它身前身后,还围着一大群也佩戴‘文学’徽章的事物。它们有的面目清楚,比如出版机构,作家社团;有的却身无定形,飘飘忽忽,比如读者反应、文学规范。它们从各个方面围住文学文本,向它施加各种各样的影响”。(注:王晓明主编《批评空间的开创》,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7月第一版)因此,他从一份杂志(《新青年》)和一个社团(文学研究会)即从文学出版物和文学组织机构是如何出现、发展并共同构成文学机制及文学规范着手,来重新评价那些对后来的文学产生重要影响的五四文学传统。这真应了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的名言:“媒体会改变一切。不管你是否愿意,它会消灭一种文化,引进另一种文化。”从这个角度看,也许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现代文学包括现代小说几乎是与现代传播同时形成并相互促进与成长的。没有现代传播技术的产生,也不可能有现代文学的诞生。 阿英也在《晚清小说史》中指出了晚清小说繁荣的原因,第一便是“印刷事业的发达,没有前此那样刻书的困难;由于新闻事业的发达,在应用上需要多量产生。”(注:阿英:《晚清小说史》,第1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正是印刷这一传播技术导致了传播活动和传播文化的繁荣。晚清文学与其他时代的文学在传播方式上的不同之一就是,以前大多是手抄或刻本(雕版或活字)的各种作品,而那时是作为报纸的副产品出现的。印刷技术的引进使得文化产品的大量复制成为可能,自然传播的面也就更广。 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说:“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他把小说称为“文学之最上乘”,又告诫为小说者,“名为小说,实则当以藏山之文,经世之笔行之”。

2015春《中国近代文学作品导读》作业

2015春《中国近代文学作品导读》作业

1.第1题 “散原老人”是近代一位著名作家的别号,这位作家是( )。 A.蔡元培 B.黄摩西 C.陈三立 D.王钟麟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3.0 2.第2题 “仙根”是近代一位著名作家的字,这位作家是( )。 A.蔡元培 B.黄摩西 C.丘逢甲 D.王钟麟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3.0 3.第3题 《蝶恋花[百尺朱楼临大道]》一词的作者是() A.刘熙载 B.王国维 C.柳亚子 D.苏曼殊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3.0 4.第4题 “复生”是近代一位著名作家的字,这位作家是( )。 A.谭嗣同 B.黄摩西

D.张维屏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3.0 5.第5题 《水龙吟[落花飞絮茫茫]》一词的作者是() A.文廷式 B.冯熙 C.郑文焯 D.梁启超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3.0 6.第6题 《江南好[咏梅]》一词的作者是() A.周济 B.魏源 C.况周颐 D.王鹏运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3.0 7.第7题 《满江红[感怀]》一词的作者是() A.康有为 B.徐自华 C.柳亚子 D.苏曼殊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3.0

苏曼殊是近代一位著名作家,这位作家是什么地方人( )。 A.广东 B.广西 C.湖南 D.江西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3.0 9.第9题 《湘月[壬申夏泛舟西湖]》一词的作者是() A.龚自珍 B.魏源 C.王国维 D.严复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3.0 10.第10题 《点绛唇[饯春]》一词的作者是() A.周济 B.冯熙 C.马君武 D.王鹏运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3.0 11.第11题 《玉楼春[梅花过了仍风雨]》一词的作者是() A.冯熙 B.魏源

中国近现代文学常识知识

中国近现代文学常识知识整理发 梁启超,又号饮冰室主人,曾倡导“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全部着作汇编为《饮冰室合集》。 近代学者王国维着有《人间词》及《人间词话》等着作。 《古文观止》是由清初吴楚材、吴调侯编选的一部普及性的古文选本。 中国现代文学开始于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和胡适是推动文学革新的两个代表性人物。《新青年》是当时主要的文学期刊。 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它是最早成立的新文学社团之一,文学研究会的主要刊物有《小说月报》等,成员主要有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等。 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东京,主要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等。 新月社1923年成立于北京,主要成员有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 1922年春,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汪静之等因在湖畔写诗,并合集《湖畔》,被称为“湖畔诗人”。他们对新诗最大的贡献是爱情诗的创作。 广泛的社会批评是鲁迅早期杂文创作的特色。他早期的杂文主要收入《坟》和《热风》中。鲁迅(右图)后期杂文主要反映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社会生活和重大的政治事件,代表作是《且介亭杂文》三集。 鲁迅的《狂人日记》是现代文学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它揭露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阿Q正传》是小说中最着名的一篇。作品突出地描绘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阿Q这个人物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个典型。 《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部新诗集,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具有突出成就和巨大影响的新诗集,《女神》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凤凰涅磐》和《女神之再生》。 郁达夫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作家。他的第一部小说集《沉沦》是作者留日时期生活和思想的写照。 徐志摩的抒情诗《再别康桥》把他对母校的深情溶进了别离时的形象和想象中。 茅盾的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子夜》和短篇小说《林家铺子》。 老舍的作品很有北京味儿。他最着名的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话剧《茶馆》。 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是他的早期代表作。 林语堂主要从事小品散文创作。他提倡“闲适文学”。赴美定居后,用英语写作了长篇小说《京华烟云》。 戴望舒是三十年代“现代派”的代表诗人。《雨巷》是他的代表作。 沈从文最有特色的作品是反映少数民族地区风土民情的小说。中篇小说《边城》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曹禺,现代着名剧作家,代表作有话剧《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 钱钟书的中篇小说《围城》生动地描写了战时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 艾青,现代着名诗人,《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抒发了对抚育他的保姆的深情的追怀。 梁实秋的代表作为散文集《雅舍小品》。 冰心是现代着名女作家。她的散文柔美、清俊,抒情性很强,被当时的读者誉为“冰心体”。 冰心影响最大的作品当推散文集《寄小读者》。母爱、童真是作品的主要内容。 张恨水是通俗社会小说家。他的作品语言精炼,明白晓畅,其代表作《啼笑姻缘》是三十年代销售量最大的长篇小说。 张天翼是现代文坛杰出的讽刺作家。他的小说主要描写小市民的灰色人生和部分知识分子的庸俗虚伪,以及他们矛盾可笑的心理状态。他写的短篇小说《华威先生》,不仅是中国现代短篇小说史上的名篇,还被列入世界优秀短篇小说之林。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百部】全套完整版)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百部】pdf 书 目 (全套完整版) 1. 山海经(晋)郭璞注(西汉)刘歆编 509 KB 2. 官场现形记(清)李宝嘉 6.04 MB 3. 红楼梦(清)曹雪芹 高鄂 9.58 MB 4. 东周列国志(明)冯梦龙(清)蔡元放 8.22 MB 5. 宋词三百首(清)朱祖谋 1.75 MB 6. 苏轼全集(宋)苏轼 14.30 MB 7. 容斋随笔(宋)洪迈 17.00 MB 8. 隋唐演义(清)褚人获 7.80 MB 9. 三国演义(明)罗贯中 6.35 MB 10. 先秦时期官训(现代)唐河 王文祥 33.58 MB 11. 闲情偶寄(清)李渔 5.99 MB 12. 韩愈全集(唐)韩愈 3.28 MB 13. 水浒传(明)施耐庵 8.65 MB 14. 中山狼(明)康海 1.25 MB 15. 世说新语(南朝宋)刘义庆 5.43 MB 16. 西游记(明)吴承恩 8.76 MB 17. 英烈传(明)郭勋 3.66 MB 18. 十八家诗抄(清)曾国藩 8.69 MB 19. 诗品(梁)钟嵘 1.52 MB 20. 智囊全集(明)冯梦龙 11.60 MB 21.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等 2.29 MB 22. 杜甫全集(唐)杜甫 3.82 MB 23. 古文观址(清)吴楚材 吴调侯 2.02 MB 24. 周易(商)姬昌 1.71 MB 25. 史记(西汉)司马迁 993 KB 26. 左氏春秋(先秦)左丘明 3.28 MB 27. 白居易全集(唐)白居易 7.74 MB 28. 史通(唐)刘知几 1.62 MB 29. 唐诗三百首(清)蘅塘退士 1.02 MB 30. 阅微草堂笔记(清)纪昀 14.3 MB 31. 汉赋(西汉)司马相如 张衡 等 715 KB 32. 李白全集(唐)李白 2.96 MB 33.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清)吴研人 4.43 MB

经典文学作品介绍

经典文学作品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经久不衰的传世之作;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最能表现本行业的精髓的;最具代表性的;最完美的文学作品。最能代表这一个时代的文学作品。经典和精品是有区别的,精品只是指作品的质量,而并不需要有经典所据有的其它特性。所在行业的精品,或者说是一个时期里的精品。具有代表性质和意义。 文学是用语言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语言艺术,是文化中极具强烈感染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典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闪烁着灿烂光辉的经典性作品或优秀作品,它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令人瞩目的瑰宝。中国古典文学有诗歌、散文、小说以及词、赋、曲等多种表现形式,在各种文体中,又有多种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从而使中国古典文学呈现出多姿多彩、壮丽辉煌的图景。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养育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古典文学对传统文化更具有深刻的影响力。 五四新文化运动,使中国文学进入了光辉的现代时期。这时期的文学,已成为自觉、独立而又面向整个社会的艺术。它以改变文学语言为突破口(以白话代替文言),对文学的形式、表现手法、内容,进行了全面深刻的变革,产生了不同于传统文学的新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还引进和创造了散文诗、报告文学、电影文学等新体裁,创作主体的个性、自我意识和描写对象社会化的深度和广度都得到了从未有过的强化。对于人的命运和人民、民族命运的关注,现代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潮,成了新的文学主潮的思想基础。民族危机、知识分子的道路、农民的苦难、抗争与解放、武装斗争,是作品常见的题材。作家与读者有了更广泛而亲切的交流,而且也更广泛地吸取了世界文学新潮的营养。正是通过外来影响的民族化和文学传统的现代化,才创造出了新的民族文学,并成为现代世界文学的自觉成员。这时期的文学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出现了鲁迅、郭沫若、茅盾等一批世界性的作家。鲁迅创作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祝福》、《药》等富有高度思想性、艺术性的小说及大量杂文,创造了中国现代文学最伟大的里程碑。中国新文学运动的伟大旗手鲁迅,以他的作品在中国人民中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文学作品与现代传媒

文学作品与现代传媒 赵抗卫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90年代以来,对中国20世纪文学和文化的重新认识成为众多研究者的重要课题,不过这些严肃的思考似乎又逐渐被淹没在各种西方/后现代0理论的引用与解释中,沉浸在传统的审美视角和单纯的作家和作品批评中。然而,与欧洲文明不同的是,当今中国的工业文明、现代化是在大众传播时代中进行的,是与以大众传媒为代表的现代大众文化同步发展的。这种时代的到来,将使我们对文学未来兴衰的思考从文学作品本身向外的拓展显得格外重要。 其实,文学艺术是由创作行为和欣赏行为所共同构成的文化现象。文学的阅读或艺术的接受并不是可有可无的部分,而是文学艺术本质的一部分,离开了特定的传播媒介,任何文学的接受都是不可能的,文学艺术的美学、社会学、文化学的特征其实都与传播有着密切的联系。美国传播学理论家库利说: /传播的历史是所有历史的基础。01而不同时代传播媒介的不同特点必然对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人类精神生活方式产生深刻的影响。 从传播的角度看,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产生和发展的100年中,先后出现了报刊、广播、电视、因特网这四大媒体,以各种形式传播着文学作品。假如人类文明和文化的传播,在几千年中如涓涓细水,弯弯曲曲地向前走,那么到了本世纪初至中叶就汇入了一条滔滔大河,而如今,这奔腾不息的大河又象突然面临深渊而不得不以加速度直奔而下,一泻千里!因此,所有传统的文学样式、文学传播方式、文学传播途径、文学作品的市场、文学作品的受众对象、文学作品的社会地位等等都将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变化。 现代各种传播媒介和传播手段一方面在影响着它们传播的文化产品(包括文学作品),另一方面又使得文学作品在更大的范围内得以传播、产生影响。传播使得文学的形式、小说的叙事内容和叙事方式都产生了变化。毫不夸张地说,传播手段的发展与变化对今后文学(小说)的影响将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20世纪的中国文学,是伴随着20世纪中国所特有的和特定的社会背景产生的,它的众多特性取决于这一世纪的中国社会发展状况和从西方吸收的、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思想的结果,同时,也与20世纪中国的现代化背景、20世纪现代化的传播手段等等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也正因为如此,王晓明在重评五四文学的传统)))5一份杂志和 11

古今中外经典文学名著书目

古今中外经典文学名著书目 阅读经典,这是增广学生知识、拓宽学生视野、深厚学生人文底蕴的一大途径。本书目共收录了古今中外经典名著60部(仅限文学类),其中中国30部,外国30部,推荐学生阅读之。如若无法全读,则可退而选读带有“*”符号的30部。 开卷有益,读经典名著更是受益终生的事情。同学们,让我们都来“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吧! 一、中国部分 (一)古代(“五四”以前)10部 1.《窦娥冤》,元·关汉卿著。关汉卿是中国戏曲的奠基人,《窦娥冤》是关汉卿的悲剧代表作。 2.《西厢记》*,元·王实甫著,千古传诵的我国古典戏剧之现实主义杰作。 3.《牡丹亭》,明·汤显祖著,是汤显祖的代表作,同时也是我国戏曲史上最著名的浪漫主义杰作。 4.《三国演义》*,明·罗贯中著,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我国最有成就的长篇历史小说。 5.《水浒传》*,明·施耐庵、罗贯中合著,有“英雄传奇”之称,是对后世影响巨大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优秀作品。 6.《西游记》*,明·吴承恩著,被誉为我国神话小说中最优秀的代表作品。 7.《聊斋志异》,清·蒲松龄著,以写花妖狐魅、畸人异行著称的优秀短篇小说集,被誉为“中国文学瑰宝,世界文学明珠”。 8.《儒林外史》,清·吴敬梓著,是吴敬梓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长篇讽刺小说的杰出代表。 9.《红楼梦》*,清·曹雪芹著,被称为把中国古典小说推上登峰造极境界的不朽文学名著。 10.《唐诗三百首》 (二)现代(“五四”以后,建国以前)10部 1.《狂人日记》,鲁迅著,我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之作。 2.《阿Q正传》*,鲁迅著。鲁迅的代表作,鲁迅小说创作的高峰。 3.《女神》,郭沫若著,是中国新诗的开山之作,中国新诗的第一座丰碑。

现代传媒与中国文学现代性的生成

收稿日期: 基金项目: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重点项目“ 传播生态的整合与文学空间的变迁”( B YZ )。作者简介:徐萍( — ),女,山东龙口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生。 年第 期总第 期 齐鲁学刊QILU J OURNA L No. General No. 现代传媒与中国文学现代性的生成 徐萍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 ) 摘 要:中国文学的现代性是在相应的现代传媒的现代性中萌发和生长的。现代传媒在中国文学现代性生成中的作用表现在:它不仅改变了中国文学的生产和传播方式,而且还给予中国文学现代性以具体意义,并推动了中国文学的现代生产和流变活力,加速了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 关键词:现代传媒;传媒生态;中国文学;现代性 中图分类号:I .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X ( ) 现代传媒的登场给中国社会带来了西方的文化、科技等新鲜事物。在一系列的启蒙和变革活动中,知识精英们所掌握和利用的最得力武器便是现代传媒,现代传媒参与并引领了中国文化与文学现代性转变的整个过程,并且加速了中国文学现代化进程。 一 现代传媒即现代大众传播媒介,媒介亦译作媒体,原是指一种使双方发生关系的中介物。在现代传播学里,媒介是指传播信息的物质实体及与之相应的媒介组织,而大众传播媒介作为媒介的现代形态,主要包括印刷手段的报刊媒介、电子手段的广播、电视媒介,以及现在的因特网新媒介。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主要是依托第一媒介,即印刷媒介———报刊来完成的。 现代传媒在清朝末年从西方进入中国并参与中国文化与文学的传播以来,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进程就与媒介的现代性进程紧密交织在一起了。现代传媒在技术层面上,有铅印的西方先进技术的引进;在社会层面上,包含了一整套艺术机构与生产方式的变革创新;在文化形式上,所展现的语言与意义结构与以往相比有了强烈的现代意义。现代传媒既是一 系列独特的叙述模式,也是一场表现方法的剧烈革命;对于艺术创作者和欣赏者而言,现代传媒则是一种时髦的自我意识或生活方式。文学的现代性及更根本的文化现代性作为一场深刻的社会转型,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媒介及其技术的现代性变革。文学的现代性是在相应的现代传播媒介中萌发和生长的,也就是说,正是现代传媒取代古代传媒这一必然的历史进程,使文学现代性的生成成为可能。 中国虽然具有悠久的传播历史,并且是造纸术和印刷术的故乡,但能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大众传播的历史却是短暂的。在 世纪与 世纪之交的晚清,新生的现代大众媒介及其先进的技术,使中国人首先从形式上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文学现代性新体验。清朝末年废除科举制度以前,中国还没有现代意义上的专靠卖文为生的职业作家,作家们的创作往往属于“业余”性质。写作者的创作目的不在大众传播,而主要靠手抄本在友人或同行中流传,或是藏之名山以待后世。作为手抄本的“书籍”是“旧媒体”,它不以大众传播作为前提。 现代大众传媒及其技术的引进,导致了文学传播形式上的重大变化。在中国,现代传媒是与鸦片战争以降大众媒介的引进和运用相伴随的。现代传媒的变革,主要体现在报刊与平装书成为主要的大 2 41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2) 形成性考核一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2)形成性考核一 成绩97.00/满分100.00 题目1《阿长与〈山海经〉》选自鲁迅的()C. 《朝花夕拾》题目2 “我不信鬼,而喜欢知道鬼的事情,此是一大矛盾也。虽然,我不信人死为鬼,却相信鬼后有人……”这段文字出白()A. 《鬼的生长》 题目3《月下老人祠下》一文中表达的情绪是()B. 旧地闲游的“惘惘然” 题目4朱自清在《儿女》里写到的“我们常用了土话,叫他做‘呆瓜’。”这个‘呆瓜’指的是()C. 润儿 题目5《故乡的野菜》、《乌篷船》都是周作人的散文代表作。对题目6在《月下老人祠下》中,作者几次写到“我回来了”()D. 两次 题目7 “河水鬼大可不谈,但是河水鬼的信仰以及有这信仰的人却是值得注意的。”这段表述出自()B. 《水里的东西》题目8《颓败线的颤动》选自鲁迅的()C. 《野草》 题目9散文诗集《野草》中,最能显示鲁迅自己的作品是()。 C. 《腊叶》 题目10 “他在我们这些朋友之中,真是一片最可爱的云彩,永远是温暖的颜色,永远是美的花样,永远是可爱。”这段话是胡

适对哪位诗人的赞美()D. 徐志摩 题目11 “旧时的颜色”必在后人“记忆中消失”,表达这一主旨是()C. 《腊叶》 题目12 “卧在乌篷船里,静听打篷的雨声,加上欸乃的橹声以及“靠塘来,靠下去”的呼声,却是一种梦似的诗境。”这段表述出自()A. 《苦雨》 题目13描写“河水鬼”的文章是()D. 《水里的东西》题目14《月下老人祠下》所写是俞平伯从大洋彼岸归国,即将北上回京期间,在故乡逗留短短三天里与妻子、妹妹共游西湖的经历。表达的作者的心境是()A. 欣喜与惆怅 题目15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个“她”指的是()A. 长妈妈 题目16“他投的影子会永远留在我们心里,他放的光亮也会永远留在人间,他不曾白来了一世。我们有了他做朋友,也可以安慰自己说不曾白来了一世。我们忘不了,和我们在那交会时互放的光亮。”这段话是胡适对哪位诗人的赞美()A. 徐志摩题目17在鲁迅先生的笔下,“死火”象征着()A. 光明未来(此项错误) 题目18《雁荡山的秋月》的总体风格是()C. 比较清朗题目19在《死火》中鲁迅关于“火”的想象,不是从单一的“生命”视角,而是从“生命”与“死亡”的双向视角去想象“火”。对

中国近代经典文学

中国近代经典文学 中国近代经典文学 1.《沉沦》 作者:郁达夫 内容推荐:郁达夫的小说虽然饱含抒情,但在那些浓烈的抒情氛围中你还能触碰出主人翁的灵魂与脉搏。阴郁而压抑,在绝望中甚至有了一种彻底毁灭的冲动。这些想为而不能为的“知识分子”成了作者笔下无奈的“零余者”的形象,在彷徨与迷茫中堕落。 2.《伤逝》 作者:鲁迅 内容推荐:一提到鲁迅,很多人估计都会想到中学时期语文阅读题那种标准答案“批判了人吃人的社会…在黑暗中需找光明”,对周先生俨然有了一种“苦大仇深”的刻板印象。其实现实中周先生也没见得活得那么阴郁。这本《伤逝》是他写的一部爱情小说,用现代的“年轻人的语言”说,就是刻画了一部属于“五四时期一代年轻人的小时代”。 小说既浪漫又现实。那些勇于冲破重重旧制的青年人,秉持着想追求自我幸福的乌托邦式的梦想,却在现实的各种碾压中,无处屏息,最终爱情也失去原本觊觎的颜色,回到旧有的无奈中。 3.《子夜》 作者:矛盾

内容推荐:“本书是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中文学校指导委员会指派用书……” 好吧,说实话。我也是中学时期要参加个什么语文竞赛才“被迫”非常粗糙地浏览完这部小说的。依稀现在还记得,但是对这本书的标准性答题范句是“阐释了民族资本主义在落后中国无法实现的根源,以及批判了买办阶级”(好吧…看似是一本“又红又专”的书) 先撇开这些旧有的偏见,再去读这本书,其实你可以看到作者是在试图展现那个时期中国社会的现象(或许又与现在的中国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咯)。期间刻画主人翁吴荪甫的悲剧命运也还算入木三分,故事的精彩更在于人物对抗意识之间的搏斗。 4.《家》 作者:巴金 内容推荐:总觉得巴金笔下的这个上世纪的“家”依然存活着我们这个世纪中,至少潮汕地区或出于传统保留的程度更深,所以读完这本小说自身也颇有感受。《家》整体的风格也蛮热血青春的,爱恨鲜明,大喜大悲。 5.《边城》 作者:沈从文 内容推荐:在这篇小说的读书笔记上我写这样的一句话:“有机会一定要去湘西安静地住上几天。”实话说,我并没被翠翠的那段纯净的爱恋有多大的触动,反倒对作者笔下那带有诗画般的湘西乡村心向往之。 以乡村文学中的质朴批评都市,对民族品德的消逝产生了忧

[现代文学,中国,思路]中国现代文学传媒发展思路

中国现代文学传媒发展思路 摘要:这些年以来,笔者对我国现代文学进行了深入性研究,也将相关的文学现象开展了理论性的探索,通过当代传播媒体层面来分析我国现代文学,不单单将报纸书籍当作研究载体,同时也将文学本体拿来探索。为此,此研究能够推动现代文学探究模式、现代文学理念等方面的发展与完善,构建一个新型的探究局面,以此能够增加我们对现代文学的理解深度,基于文学史研究模式总结了现代“大文学”的探索思路,同时开展实践研究,并进行了初步分析。 关键词:现代传媒;中国现代文学;发展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研究我国当代文学的过程中,其探索深度也在不断增加。如果人们对社会学的“外在探索”产生了疲倦感,那么西方的一些结构主义、语义理论等“内在探索”也随之出现,文体探索也慢慢代替了那些以政治经济尤其是以阶级斗争为基础的文学探索。不过通过现代文学的探索历史能够看出,方法并非是全能且唯一的。各类探索方式介绍的系列作品,假如被整合到现代文学的整体框架中,那么就会产生新问题。也可以说,当现代传媒和中国现代文学探索的理论范围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新的探索模式,以此会全面地论述我国历代文学的理论特征,以此可以增强对理论问题的理解程度。 一、现代传媒和现代文学的常规关系 (一)媒体即为载体 对于信现代传媒而言,它属于古代传媒与传媒模式的创新发展成果,能够为我国现代文学的现代化明确完善的传媒模式及媒体。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媒体即为载体,现代传媒也就是现代文学之载体。无论哪一个文学作品都需要物质载体,比如古时候的竹筒、纸扇、墙壁等,均通过特定物质形式得以展现。现代文学的出现即为现代传媒的出现,没有现代报纸媒体就没有现代文学,此为学术界已达到一致的认同。不过,传播媒体的变化也会带来现代文学的变化,如马拉印刷机时期的期刊与设备印刷机的报纸,它们的出版效率与质量等有明显的差距,文学创作可否随着印刷效率与质量的增强而发生对应的改变呢?不过,此两者并非是正比例关系,文学创作的审美理念与艺术成就的大小不会受到媒体改变而出现明显的变化。 (二)媒体即为中介 现代传媒属于文字载体,也就是说,报纸期刊属于文学创作的传媒工具,相关作品是利用特点的媒体得以发展的,即,媒体也就是所谓的中介。现代传媒能够将作者与读者的内在联系展现出来,同时也离不开对文学创作的引导及其创作文学的整体倾向。其实,读者也不是被动性地受影响或者被指引,如果读者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挑选报刊或书籍的话,读者其实属于此“共同体”构成一部分,同时根据个人想法改变这个“共同体”。但是,由于作家力量及文学创作的不断增强,作家与报刊之间的影响力会减弱,个别报刊邀请有威望的学者撰稿并未是为了发行需要,大部分是为了能够点缀门面而已。反之,编辑部在明确选题、方针方面,也需要体现出高尚品格,通过获得大众称赞的方式得到有识人士的认同。29]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1)作业(专)答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1)作业参考答案 第一次作业 一、填空:1.情感2.细读语言写法3.多读多写4.知识分子5.故事新编6.冯文炳7.时代性8. 满族北京市民衰败 二、人物所属作品:1.《正红旗下》2.《倾城之恋》3.《在酒楼上》 4.《李有才板话》 5.《边城》 6.《铸剑》 7.《倾城之恋》 8.《子夜》 9.《子夜》10.《骆驼祥子》 三、写梗概: (一)写出老舍《正红旗下》梗概:1899 年,光绪二十四年腊月,一个婴孩呱呱坠地,他就是这大清王朝残灯末庙屈辱历史的见证人老舍先生。清朝末年,社会动荡,民风腐化,旗人们的生活也日见窘迫。庚子年间,随着义和团的到来,老北京顺民们看似平静的生活陡起波澜,而此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更让他们百思不解、颜面扫地:八国联军炮轰京城,太后西逃,北京陷落,高官百姓们的尊严轰然倒地,官军和团民围攻东交民巷,旗兵们尽了职责,报国寺的老方丈也带着满腔的怨恨走进了熊熊烈火……面对这破碎的河山,残存的家园,经受了劫掠的老北京只能将这段历史永远地铭记在心。 (二)《呼兰河传》故事梗概:1.《呼兰河传》是一篇回忆体的小说,是成年的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是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回忆。作者的叙述出入于成年与童年的不同视角,都市与乡村的不同情境之间。 2.作品中儿童视角下的世界:有儿童眼睛里的后花园,“我跟祖父学诗”的镀铬反应与理解等等;充满童趣的欢乐和纯真之美。同时又有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作者在叙述中时隐时现的寂寞感和孤独感,构成了小说的潜流,与充满童趣的欢乐和纯真之美形成鲜明对照。 四、阅读《铸剑》中关于“铸剑开炉”“以头相博”的场面描写,细心体味鲁迅丰富的想象力,诡奇而绚丽的文字。对比你原来读过的鲁迅作品,你对鲁迅的语言风格有什么新的体认? 提示:①作品写了“铸剑开炉”“以头相博” ,而“三头相搏”的场面无疑是小说情节发展的顶点,在大多数作家的笔下,小说都到此嘎然而止;但鲁迅却偏要精心安排“复仇完成以后”情节的新的发展,于是出现了“辨头”的闹剧,“三头并葬”的滑稽戏,到最后的“大出丧”变成全民“瞻仰”的“狂欢节” ,小说又出现了一个高潮。在阅读可见鲁迅丰富的想象力。②鲁迅的这篇小说原来存在着两个调子,这“两种调子”在小说中的相互纠缠,渗透,对峙,消解,起伏,激荡,并由此表现作者深广的忧愤和内心的矛盾与痛苦。小说语言诡奇而绚丽。 五、分析论述题: 1.《正红旗下》……提示:在作者心目中,二哥福海虽有进步、可爱之处,但他仍然脱不了满足的一些习俗,福海与大姐、公、婆、大姐夫那种懒散、苟安的生活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写出了后者那种、讲究体面、排场,追求精巧、讲究礼仪的态度。通过福海“请安”“洗三”两个场面的安排,用幽默的语言展开北京市民的传统生活方式及文化心理习惯以及相应的审美追求。 2.赵树理在《李有才板话》里,怎样表现了作者对中国农民的关怀? 提示:1、作者表现了对中国农民的关怀,他自觉地用农闲时农民最爱听的“评书”的方式来写他的小说。2、从“评书”体的小说这一角度,我们可以分析赵树理这篇小说在结构、描写、语言等方面的特点,并进而体会中国农民的智慧,中国民间艺术形式对现代小说写作的影响与渗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