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木兰诗教学实录

木兰诗教学实录

木兰诗教学实录
木兰诗教学实录

《木兰诗》教学实录与评点田玉芬(2012-05-12 15:28:40)转载▼

分类:教学实录

《木兰诗》教学实录与评点

时间:2012年4月11日

地点:昆明滇池中学七年级

授课教师:方睿老师

点评教师:田玉芬

师:提起花木兰,可以是家喻户晓、老少皆知,那木兰在人们心中是个什么形象?

生:木兰在人们心中是个战场上的英雄。

师:是个战场上的英雄,如果给木兰画张像,同学们想想,你会怎么画她?用简洁的语言描绘一下。

生:身披铠甲,头戴一个银光闪闪的头盔,面部严肃

师:根据你描述的这个画面,你用一个词来描述。

生:威风、英姿飒爽、威风凛凛

师:大家心目中的木兰是个战场上的英雄。威风凛凛、英姿飒爽的这样一个形象。乐府诗集中的长篇叙事诗《木兰诗》,用凝练而简洁的语言为我们刻画了木兰的形象,今天我们来学习《木兰诗》,看看我们感受到的木兰的形象和诗中的形象有什么差距?

(评:这是匠心独运的课始。准确切入,精巧设计,课堂教学要成功,关键在于教师如何结合教材实际,抓住突破口,把教学目标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方老师尊重学生对木兰最初的印象,从生活中对木兰的印象巧妙过渡到乐府诗集中的长篇叙事诗《木兰诗》,看看我们感受到的木兰的形象和诗中的形象有什么差距?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了文章的意境。)师:下面我们检查一下预习,木兰诗写了什么?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诗歌内容。

生:写了她孤身在外,胜利归来的情景。

师:她有没有说完整?

生:我认为木兰诗,写了花木兰她孤身在外,胜利归来回家的情景。

师:这里要说一下,诗里面有没有告诉我们木兰叫花木兰?

生:没有

师:这是我们家喻户晓的那个木兰叫花木兰。诗中并没有告诉我们木兰姓什么,在她的流传过程中,人们给她加了一个姓说她姓花,也有说她姓木兰的。

(评:注重学生的课前预习,使学生养成一种良好学习习惯。关注学生的发言,介绍花木兰名字的来历。)

师:同学们看来能轻松地把诗歌的内容把握,既然木兰是个英雄,那诗中有没有体现?生:我找到的是“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这句话体现了木兰是个女儿,父亲没有大儿,木兰没有长兄,于是替父从征。

师:英雄是什么意思?

生:英勇的人。

师:我给大家解释一下,“英”的意思是花,“雄”的意思显然是男性。那么英雄的本意是指男性中有像花一样杰出的人。那么木兰身上有不少杰出男性的品质,那么这种杰出品质在诗中如何体现?刚才那个同学找的那句“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体现了什么品质?:

生:反映了木兰可以为父亲、为国家牺牲的一种品质。

师:那你可不可以为这句诗读出英雄的气魄呢?

师:好,有豪气

生齐读诗句“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要求读出木兰替父从征时那种豪气。

师:木兰是“英雄”,还体现在哪儿?

生:“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也可以看出她的英勇。

生: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师:“度若飞”是什么意思?

生:像飞一样,再读读。

师:再找找看,木兰的这种英雄精神应该表现在战场上,诗中哪儿写她打战?

生: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师:这个战争历时的时间太长了。“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写了战场宿营的生活,也没有写了打战。这样的环境是女子生活的环境吗?

生:不是

师:这样的环境有没有衬托出木兰的英雄形象?怎样把这首诗读出木兰的那种豪气来?(评:紧扣问题“木兰是个英雄,那诗中有没有体现?”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初步认识木兰——英雄木兰)

师指名读“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师:读得太好了,大家给他点掌声,去年的时候,你们获得古诗文朗诵一等奖的时候,老师眼前浮现你们朗诵“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情景,读得非常好。

生齐读“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师:很好,读得一字高唱,写木兰战场上的生活,好像只有这几句。

(评:朗读指导到位,在理解的基础上,让生读准、读好。)

师:好,木兰的故事方老师也是小时候妈妈给我讲过,从小就对这个替父从军,女扮男装,杀敌立功的英雄充满了崇敬。到长大的时候,再读这首诗的时候,感觉有些遗憾,感到这首诗和家喻户晓的战斗英雄极不匹配,遗憾!于是方老师悄悄地把这首诗改了一下,幻灯展示改写的《木兰诗》,生边看边听师读。内容如下:“锵锵复锵锵,木兰苦练功。长剑花错落,冷电闪精芒;拉弓满月放,飞马卷平冈。

忽闻敌来袭,可汗征兵忙。军书有爷名,爷老叹无兄。愿为著戎装,沙场报孝忠。各市买鞍马,疾驰飞边关。

剑出敌胆破,弓响胡骑惊。白日杀敌急,夜晚攻城忙。斩敌辕门下,劫粮丛莽中。东城劈敌首,西原夺敌马,南壑缴敌械,北山烧敌粮。矿野尸相望,大漠血流横。百战将军死,十年壮士归。

可汗心愿了,官禄在身旁。勋赏皆不要,扬鞭还故乡。家人齐欢笑,木兰换红装。出门伙伴惊:木兰原来是女郎!

丹骒蹄儿轻,赤骁身子重;为保家国安,何必分我是骒骁?”

师:“骒骁”中的“骒”指:美马,“骁”指钝马,因为诗中把她比作小小的兔子,老师觉得太小了,于是把她比作马,下面看看老师改的这首诗和《木兰诗》中的木兰形象有什么差别?生:老师你写的着重是木兰在战场上的英勇。

生:改后更能突出木兰是个作战英雄。

(评:方老师大胆改写《木兰诗》和学生分享感受,真正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关系。)

师:谢谢你对老师的肯定。在老师心中总觉得木兰是个英雄,她就应该是这样的,当老师再读这首诗的时候,对自己妄自非议的修改还是觉得不太好,木兰是个英雄,但她和赵子龙、

怒发冲冠、精忠报国的岳飞不同在木兰是个女英雄。既然是个女英雄的话,她最终还是个女的。同学们能从诗中感受到她是个女的吗?好,我们先从出征前的前三段来感受一下,木兰有没有出征前女性的情怀?齐读诗1-3节。

(评:专心倾听学生的发言,对学生的发言点评充满激励。“初识木兰——英雄木兰”到“深识木兰——女儿木兰”这两个教学环节的过渡设计精心,很自然流畅。)

师:这首诗的开头和本首诗的开头有什么区别?这首诗的开头木兰在干什么?生齐答:织布师:她不但在织布,还在叹息。根据诗歌展开联想和想象,木兰边织布,边停下来叹息,如果你是木兰,心里在想什么?

生:我觉得木兰当时一定在想,快出征了,我的爹爹已经年迈了,那可怎么办?

师:太懂事,太体贴了。

生:如果让我的爹爹去出征,我该怎么办?怎么办?

师:爹爹去出征,我该怎么办?

生:担心父亲

师:四个想象,看出木兰非常忧愁,忧愁什么呢?担心什么?这样的一个形象是什么形象?生齐答:女儿形象。

师:试着读一下第一节,课开头大家读得太高亢了,能不能读得忧愁点?

生齐读第一节。

师:太忧愁了,那木兰一味地叹息,一味地忧愁,她还会去做什么?如果你是木兰,除了担心,你还会去做什么呢?

生:我可以去替父出征。

师:看来啊,木兰替父从军不是莽撞的念头,而是在叹息之后的念头,多么体贴、多么孝顺的,多么懂事的女儿!多么矛盾的心情!再把诗的第一节读一遍,感受木兰那种无奈的心情。再次齐读第一节。

师:你还从别的地方看出木兰是个女性吗?

生:从第三段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中有两个地方重复出现“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可以看出木兰对家人的思念,比男子更感性一点。师:早上有的同学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写出了木兰非常坚定地,大气凛然不听爷娘的话,对于这句话你怎样理解?

生:她不是不听,而是想听。

师:是她想听爷娘声,但听不见,想听的过程是对家人的思念,大家对这种理解认同吗?“不闻爷娘唤女声”是她的一种思家,语调要轻一些,齐读“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师:这个木兰从征十年,身经百战后回到家乡,能不能从她回家的描写中看出木兰是个女儿?生:我觉得从“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这里可以看出来,因为木兰是个女子,所以她可能更思念家乡一点,这么多的官职她不要,其他东西也不要就想回到家乡。

师:这个女同学对于女性的心思分析得很透彻。她对于功名利禄不在乎,更在乎家乡,还有什么地方吗?

生:我认为还有“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这里看出对木兰的描写非常细腻,有女子的形象。

师:有女子的形象,请你想象一下木兰回家后的情景。

生:我觉得木兰回到家后,她打开她的房间,把她以前所用过的东西,细细抚摸了一遍,脱

下了自己打仗时穿的铠甲,充满怀念和眷念地穿上了以前穿过的哪些漂亮的衣服。

师:什么东西都抚摸一遍,太高兴了。

生:我觉得木兰回到家后,跟父母打过招呼后,她会打开自己的房门,拿下头盔,她的长发就会散落下来,然后怀念房间的物品,坐在床上,脱下战袍,把她原来的裙子穿上,然后对着镜子梳妆打扮。

生:木兰回到家,打开房门,缓缓地走了进去,她的房间是长方形的,她情不自禁地触摸房间里的物品,看完后坐在书桌旁,她边梳着头,边想着心事,真是苦尽甘来。

师:无论是久久凝视着自己房间的木兰,还是对着镜子梳妆打扮的木兰,这个时候木兰的心情你用哪个词来形容?

生:激动、开心

齐读“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把这几句话读得轻快一点,把木兰的喜悦读出来。

(评:一堂好的语文课,内容要明确而丰富。要想达到这个效果,在本环节中,方教师根据这篇叙事诗的特点,从不同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出发,把“木兰是个女英雄,体现在哪儿?”这个主问题分解成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的问题,来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引导学生反复读,感受、交流,大胆合理地想象,进一步加深了对女儿木兰的认识。)

师:老师找到了两幅画,这个是工笔画中的木兰,这个是连环画中的木兰。哪一张更切合诗中木兰的形象?

生:两张都符合。我觉得连环画中的木兰是她打战时的木兰,是威风凛凛、英姿飒爽的形象。另一张是她打完仗穿上旧时女儿装时的形象,就变得非常有女儿气。我觉得两张都是非常符合的。

师:我再问你木兰在你心目中是什么形象?刚才大家都说了,她是个女英雄,完全不同于老师所写的那样,木兰身上具有了两种气质。我们总结一下:她是一个女英雄,她是一个奇女子,她做到了常人做不到的忠孝双全,也是一个矫健的勇士,她勇敢坚定,走进木兰诗,走进木兰,我们发现木兰是一个平民的女子,也是一个普通人,她正是一个娇美的女儿,柔软细腻可爱,诗集中的木兰诗,它原本是南北朝时期的北方的一种民歌,北方的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在创造过程中,有不少人对他进行过加工,所以说《木兰诗》是汉文化和北方少数民族文化交汇下的一种融合。在木兰身上也兼有这种特征,她具有北方女性豪爽果敢的特征,也有汉族女性的柔软细腻的特征。她是汉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交汇下的民众心中理想女性的代表。

(评:如果木兰的形象先让学生自己来总结,教师来补充就好了。)

师:或许我们应该对木兰说点什么?假如你是木兰的父母:假如你是木兰的伙伴:假如你是当朝的天子:假如你是木兰的粉丝:假如你是木兰的姐姐或者小弟……

请你选择一种身份,说出你最想对木兰说的话。

生:假如我是木兰的姐姐的话,我会说:“妹妹,这么多天,你辛苦了!为了我们的爹爹,为了我们的国家英勇杀敌,你毕竟是个女儿身,跟男儿不一样,希望你早点回来和我们团聚。生:假如我是木兰的弟弟,我会觉得很愧疚,因为让姐姐为我负担起那么重要的任务,我作为一个男子却不能为家庭、为国家承担起一些沉重地负担,我自己觉得很愧疚。

生:假如我是木兰的伙伴,我会对木兰说:“我崇拜你,你是我们家乡的光荣!”

师:从女儿到英雄,木兰做着常人难以想象的事,所以我很想对木兰说一句:“木兰,你是我们心中真正的英雄!”

(评:在对话木兰这一环节,方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让学生有大胆表现自己的机会,出现了“不可预约的精彩”,使课堂走向高潮。在本环节建议引导学生由木兰的形象归纳典型形象的特点:独特的、丰满的、鲜明的个性。)

师:你能从历史中、生活里,找到其他“木兰”吗?简单介绍一下她们的英雄故事。

生:居里夫人,因为她意志坚强,坚持自己的信仰。

师:她做到了一般男子做不到的事,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她也是当代的木兰,还有吗?

有刘胡兰、有秋瑾、有杨家将中那些女将。老师用幻灯展示自己找到的木兰。所以说木兰深入人心,直到现在,木兰也是一个文化的熏陶,这就是经典,经典始终有一种穿梭时空,却仍然让人百读不厌的魅力!它不仅为我们塑造了木兰的形象,也为我们营造一种形象美、音乐美、修辞美。

(评:本环节“寻找木兰”,因为时间有限,我觉得删掉较好。就像师傅说的“一节好课要在平静中走向高潮,在高潮中戛然而止。”)

师布置作业:(任选一题)

1、把《木兰诗》改写成一个故事.(注意发挥想象,添加细节)

2、以“木兰回家的第二天“为题,用现代文续写这个故事。(注意展开想象,想象既要大胆,又需合理)本节课总共时间43分零7秒。

(评:本环节中作业布置,方老师设计得很好,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写作能力。)

总评:这是一节精心设计得很成功的展示课,给了我许多许多的启示:

第一:有清晰地流程。从方老师设计的简案,可看出这节课流程清晰,重点突出。

第二:重视诵读,让生在诵读中真正体会诗歌语言的魅力。方老师对朗读指导细致具体。如:读第一节一共读了4遍,每一遍都有不同的要求。学生朗读一次比一次有感情。

第三:精妙的问题设计,促进教学对话的纵深推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设计好一堂课的课堂提问是非常重要的。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安排有效的课堂提问能诱使学生进行主动的思考,使教学目标真正通过学生的思考来解决。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的方式,良好的课堂提问更能让学生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不断地享受到“成功破解疑难”的快乐,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围绕主问题木兰的形象,方老师精心设计了以下几个子问题:1、提起花木兰,可以是家喻户晓、老少皆知,那木兰在人们心中是个什么形象?2、,如果给木兰画张像,同学们想想,你会怎么画她?3、今天我们来学习《木兰诗》,看看我们感受到的木兰的形象和诗中的形象有什么差距?下面我们检查一下预习,木兰诗写了什么?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诗歌内容。4、同学们看来能轻松地把诗歌的内容把握,既然木兰是个英雄,那诗中有没有体现?5、木兰是“英雄”,还体现在哪儿?6、再找找看,木兰的这种英雄精神应该表现在战场上,诗中哪儿写她打战?7、这样的环境有没有衬托出木兰的英雄形象?怎样把这首诗歌读出木兰的那种豪气来?8、下面看看老师改的这首诗和《木兰诗》中的木兰形象有什么差别?9、同学们能从诗中感受到她是个女的吗?好,我们先从出征前的前三段来感受一下,木兰有没有出征前女性的情怀?10、这首诗的开头和本首诗的开头有什么区别?这首诗的开头木兰在干什么?11、她不但在织布,还在叹息。根据诗歌展开联想和想象,木兰边织布,边停下来叹息,如果你是木兰,心里在想什么?12、太忧愁了,那木兰一味地叹息,一味地忧愁,她还会去做什么?如果你是木兰,除了担心,你还会去做什么呢?13、你还从别的地方看出木兰是个女性吗?14、这个木兰从征十年,身经百战后回到家乡,能不能从她回家的描写中看出木兰是个女儿?无论是久久凝视着自己房间的木兰,还是对着镜子梳妆打扮的木兰,这个时候木兰的心情你用哪个词来形容?15、老师找到了两幅画,这个是工笔画中的木兰,这个是连环画中的木兰。哪一张更切合诗中木兰的形象?我再问你木兰在你心目中是什么形象?……这些问题的设计一环紧扣一环,为引导与学生的平等对话提供了很好的空间。让学生对文本的解读逐步深入,对木兰形象的认识越来越清晰。“有效的课堂提问”是一种新型的课堂交往方式,体现了“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新课程核心理念。只有真正进行平等的、动态的、全方位的对话,通过心灵的对接、意见

的交换、思想的碰撞以及合作交流,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与个性的全面发展,才能实现真正的课堂“和谐与高效”,才能使学生始终保持一份在语文课堂学习的热情。只有培养出学生对语文持久的热情,才能培养出学生深厚的语文素养。

第四:大胆改写《木兰诗》,为学生和我们提供了示范。

第五:教态亲切自然,全神贯注倾听学生的发言,尊重、平等地与学生对话,调动了学生愿意交流的欲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知识得到提升,生命得到成长。

总之:教学总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语文课前紧后松,也是我最大的毛病,以后努力把每一节语文课,都当做我们教师的示范课。

名师王君教学实录 安塞腰鼓

听王君聊课(114):读出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安塞腰鼓》教学实录 读出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 ——《安塞腰鼓》教学实录授课时间:2014年10月25日 授课班级:青岛学生 课型:诵读型文本 课堂特色:激情洋溢的自由诵读和别出心裁的语言品析 第一部分感特色 (课前和学生交流。发现学生没有预习。和学生一起梳理了全课的字词。) 师:今天我们学习刘成章的《安塞腰鼓》。这是一篇有意思的文章。 【投影展示】 “腰鼓”是陕北各地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鼓舞形式,尤以延安地区的安塞县最为盛行,具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像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飚,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

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 (生看。不读。) 师:“天下第一鼓”!这荣誉了得!还有人评论道: 【投影展示】 表演起来有股能劲,挥槌有股狠劲,踢腿有股蛮劲,跳跃有股虎劲,转身有股猛劲,全身使出一股牛劲,看了叫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实实在在足劲! (带领学生读。) 师:刘成章自己说啊—— 【投影展示】 刘成章是把散文当“诗歌”来写的,他的《安塞腰鼓》简直就是一首意蕴优美的散文诗。 ——刘锡庆《我读刘成章》师:像诗一样的作品,如何学? 生:朗读。(杂然。) 师:对。咱们今天这节课啊,目标就是——

【投影展示】 享受朗读 (师板书。也请学生记录。) 师:平时就敢于放声朗读的同学举个手。 (生面面相觑,只有三个同学勉强举手。) 师:呵呵,可怜的孩子们。不爱朗读,害怕朗读就很难享受语文学习的极致的快乐啊。按照我的经验,不敢放声读啊,是因为大家心中有—— (师板书:束缚羁绊闭塞) 师:如果你“挣脱”这些“束缚”,“冲破”这些“羁绊”,“撞开”这些“闭塞”—— (师用语气引导学生在文中找这些词,用更重的字写“挣脱”、“冲破”、“撞开”,覆盖在“束缚”、“羁绊”和“闭塞”上。)师:哈哈,我的板书基本完成。王老师来抛砖引玉,先示范一下。有一种读,其实和技巧无关,和情怀有关。第一次朗读,我主读,同学们配合,好吗? 生:好!

《木兰诗》课堂实录

《木兰诗》课堂实录 【教材分析】 《木兰诗》是新课标七年级语文(下)第二单元的一篇乐府诗,这首诗一直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因为它有着独到的人文艺术价值,诗歌内容对于现在的许多成年人来说,耳熟能详。《木兰诗》成功地塑造了木兰这个不朽的艺术形象,木兰是一个闺中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巾帼英雄,在祖国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代父从军,女扮男装,驰骋沙场十多年,立下汗马功劳;胜利归来之后,又谢绝官职,返回家园,表现了淳朴与高洁的情操。她爱亲人,也爱祖国,把对亲人和对祖国的爱融合到了一起。木兰的形象,是人民理想的化身,她集中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刚毅和淳朴的优秀品质。 【学生分析】 目前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对于祖国的概念大多局限在浅层中,对于“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选择”这样的理念一般不理解,甚至还持怀疑态度;对于战争的理解也局限在电影电视的浪漫描写中。对于木兰,更是知之甚少,一般只知道有个木兰这样一个人,多数并不了解这首诗歌的内容。 鉴于上述情况,对于“祖国”、“战争”的理解便是一个难点,还有对于当时的时代背景不大了解,又成为理解的一个不可逾越的障碍,还有他们第一次接触乐府诗,至于编排到本册书中的意义,更是需要老师的指导。

【第二课时实录】 师:好处是使诗歌语言整齐,节奏鲜明,运用贴切生动的修辞方法,塑造了一个生动感人的英雄形象,让我们感受到中国古典文学的神韵所在。因此这首诗一直作为我们的语文教材,其中的道理不言自明。 (问题探究一) 师:我在读这首诗时遇到一个问题,作为保家卫国的巾帼英雄,木兰是光明正大的,为什么要隐瞒性别?请同学们仔细读书,帮我解决这个问题。另外,你们在读书中有哪些问题不明白也可以提出来,同学们一道帮助他解决。 (马上有同学举手) 生:这是因为那个社会男尊女卑的原因,认为男人勇敢,女人怯懦,因此即使木兰十分勇敢,也必须扮成男的。 师:有道理。 (板书:男尊女卑。又有一些同学举手) 生:我认为从书中“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上看,当时要木兰的父亲去征战,父亲年迈,木兰勇敢替父亲出征,只能冒名顶替。 师:这个同学能够结合书中内容来谈,很好。 生:在古代,我国是重男轻女的,在这种紧急时刻,只能让男子出征,因此木兰要化装成男的。 (教师板书:重男轻女。一男生急不可待举手) 生:在古代,女性都是受压迫的,地位很低,另外有男主外,女主内的习惯,因此只能扮成男的。

木兰诗教学设计一等奖

木兰诗教学设计一等奖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木兰诗教学设计一等奖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教学目标: 分析形象,探究主题。 教学重点: 创造性复述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文章详略安排的巧妙用意。 教学资源及手段准备: 学生日记中想象的画面朗读法背诵法讨论法 教学思路: 先检查学生背诵课文情况,并让两位学生谈自己的背书心得;再分享学生日记中描述的想象故事情节的画面,让学生学习创造性复述,学会在阅读中融入自己的体会,实现个性化阅读;最后,解决本课的问题——“文章为什么这样安排详略?” 为解决此问题,先让学生归纳故事情节,从中体会文章表现了木兰怎样的优秀品质;接着,让学生找出文章是怎样安排详略的?最后,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详略?从而,得出文章的主题:赞美了花木兰的优秀品质,表达了爱国爱家的思想感情,歌颂了巾帼不让须眉的情怀。 在教学的拓展延伸环节,引导学生树立爱国之情,思考自己爱国的'方式。

教学过程: 一、抽查背诵: 请学生举手背诵,并请两位学生介绍自己的背书心得。 二、创造性复述故事情节: 展评学生日记。 按照段落顺序,依次展示七位学生的日记,并点评其想象的优点,如加入“心事重重”的心理,突出了思念之情,体现了人物品质,运用了对话、动作描写,添加了人物神态等。 三、分析文章详略安排的剪裁特色: (一)请一生朗读后概括故事情节。 (二)思考: 你喜欢本文塑造的木兰形象吗?你特别欣赏她的哪一点?请结合诗中描述,用下面句式来发表你的意见。 “我喜欢木兰,因为她____,你看____。” 由此,归纳出木兰的优秀品质:机智勇敢、忠孝两全、勤劳朴实、热爱生活、深明大义、不慕名利等。 (三)讨论: 对木兰的描写,哪些详写?哪些略写? 明确:除“征战沙场”略写外,其余详写。 (四)探究: 为什么这样安排详略?用意何在? 明确:1、围绕“木兰是女郎”安排详略,以丰富女英雄形象。

《老王》课堂教学实录(王君版)

《老王》课堂教学实录(王君版) (课前三分钟让学生抄写诵读字词,自由选择词语造句) 第一部分:感受老王的“活命”状态 师:这节课呢,是一个研究课。我们会上45分钟左右。写完了没有?好,放笔。上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背刚学的《海燕》的第一段。预备,起! 生: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师:停!高傲的飞翔是一种很浪漫的状态,我们每个人都向往。但是同学啊,生命有时候很遗憾,很无奈,很爱开玩笑,就像《老王》当中,个体的生命状态很多时候不是飞翔的状态。而是这样的──读这个句子,预备,齐! [投影展示] 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 (生读) 师:这是老王的状态。思考,哪一个词语最深刻的告诉了我们老王的生存状态?生:活命。 师:为什么? 生:我们平常都拥有很多东西,而他就只靠着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所以他生活很艰苦。 师:活命意味着艰苦。我们平时不是活命,是什么? 生:生活。 师:没错!我们是过日子,我们是生活。但是老王是── 生:生存。 师:对,生存状态上的生活。活命。什么是活命?这就是活命── [投影展示] 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他面如死灰 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 分不清哪一只瞎 哪一只不瞎 说得可笑些 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 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 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 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师:一个人以活命的状态走到生命的尽头就是这样的。来,你来朗读。注意那个很复杂的字“翳”是读“yì”。我给你配点乐,慢点,你先酝酿感情。 (师打开音乐。指示学生开始) (二生诵读) 师:你的状态肯定不是“活命”,她的状态也肯定不是“活命”,因为你们都读笑了,你们还不理解文章啊。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什么是“活命”。

《木兰诗》余映潮教学实录(最新整理)

《木兰诗》教学实录 著名语文教育家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 (开课:生齐读课文) 师:读得好听,下面我们就进入课文学习。大家把屏幕上的材料读一读,《木兰诗) 读一 (屏显,全班齐读。) 《木兰诗》,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是乐府民歌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这首诗写的是一位女子代父从军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千百年来,木兰这一中帼英雄的 形象家喻户晓,深受人们喜爱。全诗明期刚健、质朴生动,具有浓郁的民歌情味。 师:上面这段话在哪里呀? 生(找答案后齐声):在课文前面的“导读”中。 师:对,拿起笔,把里面的四字短语圈下来。 (师引导学生发现并齐说导读中四字短语的奥秘,内容:代父从军,故事的特点:传奇色彩,主人公:中帼英雄,这首诗,它的典型性,是家喻户晓,木兰诗的风格:明朗刚健、质朴生动,具有浓郁的民歌情味。) 师:大家看这些语言写得多精致多美好! 师:我们这节课,是诗歌选段品析课。我们还是先从朗读开始。我刚刚才听到大家的朗读,有一个字没有读准确,“旧时裳”,“裳”就是指古时候穿的衣服下裙叫“裳",读ch6ng"。你们到了初二,还要学到

《三峡),“猿鸣三声泪沾裳”,就是读这个音。好起来,把这些重要的字词的音节,把它读准确。“机杼”,读读 (屏显) 机杼(zhu)可汗(ke)(hdn)鞍蒋(an)(ian)辔(pei)头燕(yan)山胡骑(j)朔(shuo)气金柝(tuo)策勋(xun)赏赐(ci)1旧时蒙( chang溅溅(jian)啾啾(ju)霍霍(huo) (生读) 师:我们开始朗读这首诗吧。朗读,要进入情境。看第一段,明显地表达出是一种焦 虑。“唧唧复唧唧,天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师示范)这样,我们就读出它的味道来,再比如,读“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标,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师示范)表现的是一种气魄,一种战争的氛围。然然后,亲情“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窗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师示范)好,各自体会,不齐读。开始吧一一 (生体会读) 师:好的,再来读。这一次的朗读,是要明确每一段的大意,就是每一段究竟写什 么呢?我发现这篇课文的一个秘诀:可以用每一节诗里面的句子来概括段意,但是我只告诉你们一半的秘密,另一半的秘密,你们们马上可以从我的点拨里感受到。 这样来做:每读一段就停下来,老师插一句话,然后你们继续读。好,

《木兰诗》教学设计案例

《木兰诗》教学设计案例 《木兰诗》教学设计案例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并背诵全诗。 2.复述表演,并领会其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 3.人物赏析,体会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4.学习本文详细得当的叙事方法。 【教学重难点】 1.赏析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并领会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2.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3.重要文言词语的积累。 【学情分析】 让学生了解北朝民歌的特点,并掌握一定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妇女被三从四德(三从:女子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等许多封建礼教束缚着。(鼓动学生情绪)现在妇女在社会及家庭中的地位如何呀?(多数学生会根据母亲在家庭中的地位给予肯定回

答)著名豫剧大师常香玉唱出了所有女性的心声:“谁说女子不如男”。是否有同学知道这是唱的哪位巾帼英雄啊? 好!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木兰诗》。主人公花木兰是一个凝聚 了千年传说情感丰富的巾帼英雄形象,甚至已成为一种文化。(放映 演示课件:木兰像、木兰祠、豫剧、京剧……) 简介如下:自汉代起民间开始修建木兰祠。每年四月初八木兰生日致祭。历经各代,香火不绝。祠祀木兰像的庙宇遍布神州。较为 著名的有:河南虞城木兰祠、安徽亳州木兰祠、河北完县木兰祠、 湖北黄陂木兰祠、陕西延安万花山木兰祠。梅派大师梅兰芳主演的 京剧《花木兰》,突出了爱国主义思想,艺术成就极高。美国迪斯 尼公司还将花木兰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中国邮政2000年还发行 了《木兰从军》邮票。而这众多的木兰文化都起源于我们将要学习 的这首南北朝民歌《木兰诗》。众多的创作者都是研读了《木兰诗》获得了灵感,形成了一套有体系的木兰文化。 一千多年来,花木兰这一形象家喻户晓,深受人们喜爱,现在大家就和我一起到《木兰诗》这个千古流传代父从军的故事中,去感 受这个奇女子的传奇人生。 二、诵读 1.学生自由诵读。 2.正音并理解词义。(用多媒体展示) 军帖机杼辔头戎机鞍鞯金柝策勋可汗扶将扑朔迷离帖花黄 3.多媒体MP3或FLASH朗读欣赏。 4.学生朗读。同学品评,老师适当点拨。(附朗读建议,仅供教 师参考) (1)第一、二自然段是情节的开端,可以读得平缓些。木兰替父 从军表现了忧国思家之情,要读得深沉些,至“愿为”两句转为坚定。

王君《敬畏自然》教学实录

王君《敬畏自然》教学实录 第一部分:导入 【投影展示以下“名言”】 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站起来的人民要改造一切!旧世界、大自然、全宇宙…… 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 师:同学们,在上个世纪中期,屏幕上的这些话啊像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流行。来,请大声朗读。 (指导学生反复朗读,重点读好“改造一切”,“开道”等短语) 师:说说你读这些当年的“流行歌词”的感觉。 生:豪迈! 生:人的力量压倒一切! 生:战胜自然的豪情! 生:征服自然! …… 师:对,在上个世纪,我们中国人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思考就是这样的: 【投影展示】 人是万物之灵 人定胜天 征服自然 师:在过去,我们一直以为这些观点是真理,但是有一个学者严春友,他却说“NO”!(众笑)请同学朗读《敬畏自然》的第一自然段,用文中的词语来评价一下上面这些说法。 (生朗读) 生:天真幼稚。 生:不自量力。 生:对立。 师:对,所以,严春友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 生:敬畏自然! 【投影展示课题】 第二部分:共鸣——整理作者的观点,感受作者的情怀 (一)整理观点 师:十八世纪的法国有一个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叫伏尔泰,他说过一句很著名的话:我不赞同你的观点,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你是否同意严春友的观点呢?这有待我们学习之后才下结论。但既然是教材向我们推荐的一篇课文,我们就首先要去理解他的观点,才有可能评论他的观点。也就是说我们要先努力和文字发生“共鸣”,然后才可能“争鸣”。产生

“共鸣”起码应该做到两件事: 【投影展示】 共鸣: 整理观点感受情怀 师:作为一篇议论性散文,首先我们要关注的是它掷地有声的鲜明观点。 【投影展示】 议论性散文: 观点鲜明掷地有声 师:现在我们就来快速理清作者的思路,看看他的观点有哪些。这篇文章很长,也很难。但是没有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分工合作来做这件事:先抛开第一自然段和末尾一段,请你快速浏览各自负责的段落,迅速提取有效信息,说说每一段中作者的观点是啥。有中心句的用中心句,没有中心句的就需要你自己概括了。(教师简单分组,每一个大组负责三段)(生浏览,勾画批点) (师生交流中心句,略。在交流过程中注意纠正学生的错误读音,比如“相形见绌”的“绌”等等) 师:真好,同学阅读有速度,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不错。现在我们一起来归纳一下。请同学们再进行深度提炼,用最关键的词语来回答老师的问题。首先,作者让人类和自然比智慧,得出的结论是—— 生:相形见绌。 师:接着,作者又探讨了人类之于自然的作用,原来人类不过是自然的—— 生:表达工具。 师:最后,作者进一步研究人类和自然中的其他生物之间的关系,原来大家都是——生:兄弟姊妹! 师:于是,严春友最后这样归纳,请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学生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二)感受作者的情怀 师:作者的观点确实很新颖,我们感受到了。作为一篇议论性的散文,它和普通议论文不一样的是,它和散文一样讲究飞扬的文采,彭湃的情感。 【投影展示】 议论性散文: 诗一样美的语言 酒一般浓的情感 来,同学们,只有体会到了《敬畏自然》一文中诗一样美的语言、酒一般浓的情感后,你才可能真正和严春友产生共鸣。先让我们来做一回诗人。老师把第四自然段的文字做了一个变式,大家这样来朗读 【投影展示】 (领)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 (领)实在是相形见绌

木兰诗课堂实录图文稿

木兰诗课堂实录 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木兰诗》教学实录 一、情境导入: 师生共同欣赏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 师:这段音韵优美、脍炙人口的豫剧唱腔演绎的是流传在我国民间的一个动人的故事,你知道吗? 生1:花木兰的故事。 生2: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 师:故事的主人公花木兰就诞生于一千多年前南北朝的乐府民歌《木兰诗》中。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木兰诗》,去解读这个流传千古的英雄人物。 师:《木兰诗》又叫《木兰辞》,是我国南北朝时期的一首北朝的民歌,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在中国的文学史上与南朝的《孔雀东南飞》被合称为“乐府双璧”。(课件展示) 二、预习展示 师:文言诗词贵在朗读,课前老师要求同学们将诗文读通读懂,下面我们来展示一下预习成果。 师:你能准确读出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吗? 课件展示:我会读 机杼可汗鞍鞯辔头燕山金柝着我旧时裳傍地走师:请这一组的同学以开火车的方式读出屏幕中生字的读音。 生:略。

师:同学你们能说出下列加点词的正确意思吗? 课件展示:我要积累 1.木兰当户织: 2.双兔傍地走: 3.愿为市鞍马: 4.对镜帖花黄: 5.军书十二卷: 6.壮士十年归: 生:略 师:这些古今异义的,活用的,通假的,数字虚指的词我们在翻译时要特别注意,另外在平时也要加强这方面的积累,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 师:这里还有一组句子,请同学们尝试着翻译第一句。 课件展示: 我来试试: 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3.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生:就是跑到东边的市集买了骏马,到西边的市集买鞍鞯,再到南边买辔头,北边买长鞭。 师:同学们有没有别的译法呢? 生不语。

完整版《木兰诗》教案

《木兰诗》教案 文学院1507班钟杨苹学号:153040017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反复诵读,并背诵全诗;体会本文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复述等方式,体会诗歌情节曲折,认识木兰的形象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歌节奏韵律,背诵全文。 2、体会诗歌情节曲折,认识木兰的形象特点。 三、教学难点 1、把握诗歌中人物形象的特点,感受人物的魅力。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具:多媒体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视频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呢?学生思考并举手回答。(如: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等)是啊,我国古代有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千百年来,她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早在1998年,美国迪斯尼公司就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可见,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千古,流传海外。(播放视频)今天,我们就共同走进这样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女性形象——花木兰,去听一听她那动人的故事。 (二)背景解题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北朝的一

首乐府民歌,历代传诵,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它和《孔雀东南飞》一起被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的乐府“双璧”。 (三)检查预习情况 1、初读课文,检查学生能够正确流利阅读课文(先指名读,再齐读)。 2、欣赏范读,注意朗诵节奏,整体感知全文。 《木兰诗》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你能用一句话概括吗?(诗中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 (四)感情再诵读,走近人物心灵 1、请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疏通文义,把握情感。 2、指导朗读,要求学生以读带译,在朗诵的感情中体会木兰的形象,体会木兰的心理感情。 ①首段是故事开端,读得平缓、轻些,营造深夜叹息的气氛。 ②二段问答句,可深沉些;“昨夜见军帖”后四句加快,以突出军情紧急;末两句“愿为市鞍马”转为坚定,以突出木兰的深明大义及下定决心。 ③三段写出发前的准备,节奏更加快,力求突出木兰到处奔忙,紧张准备的情态;奔赴战场要节奏变慢,用抒情的语句读;末句“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要表现出木兰的战斗豪情。 ④四段每两句一气读,速度更慢,基调应是悲壮的,十年艰苦作战,处处刀光剑影,死中求生全系于此。 ⑤五段胜利归来,节奏可稍稍加快,语调由庄严转为热烈;辞官还家要读得亲切、朴实,放慢节奏,形成前后鲜明的对比。 ⑥六段亲人团聚、恢复女儿妆时,节奏要快,基调是欢快而热烈的,极力渲染喜庆的气氛及喜悦的心情;“出门看火伴”句仍快,表现木兰换装后,急于让同伴一睹的喜悦又急切的心态;“火伴皆惊忙”这后三句要着力表现战友们的惊奇感,应突然放慢。 ⑦七段是歌者的赞辞,也可理解为木兰对战友们“不知木兰是女郎”的设喻回答,语速渐慢,语带自豪。 3、个性朗读,结合点评。节选自己喜欢的某个段落读或背,做到口齿清楚、声音洪亮,表情丰富,且进行自我点评或者相互点评。从语速、语气及所把握的

《木兰诗》教学设计说明

18●《木兰诗》教学设计 莱芜市实验中学王沁雪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民歌的特点,把握诗歌的情感。 2、通过探究讨论,了解人物的形象,领悟民歌的精髓。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第十八课《木兰诗》。主人公——“花木兰”,这是一个凝聚了千年传说的情感丰富的名字,甚至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几乎遍布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那么一千多年来,花木兰这一形象家喻户晓,深受人们喜爱,人们喜爱她的原因是什么呢?请一起到《木兰诗》这个流传千古的代父从军的故事中去感受一个奇女子的传奇人生。 二、查一查,积累一点民歌素材。 1、介绍《木兰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是南北朝时北方民歌的杰作,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朵奇葩。《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被誉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 2、关于乐府诗: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叫做“乐府”,它曾大放异彩,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查政治得失。 汉魏六朝乐府是中国文学史上一支奇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直接影响了我国诗坛的面貌。它不仅开拓出了五言诗的新领域,而且对七言诗、歌行体以至律绝,都起了桥梁的作用。 三、读一读,找回一点民歌的“味道”。 ( 一)读准字音 机杼Zhù(织布梭子)可汗kè hán鞍鞯ān jiān(马鞍下的垫子) 辔头Pèi(缰绳)燕山:yān 骑jì(战马)戎机róng(军事) 朔气Shuò(北方)金柝tuò(打更用的梆子)红妆zhuāng(装饰,打扮) 著我旧时裳Zhuó(穿)傍地走bàng(临近,此处引申为贴着) (二)读出感情 (1)学生分步朗诵,体会诗句所表现的感情,互评得失优劣,并讨论归纳朗诵技巧 ①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语调轻语速缓,体现忧心忡忡。问者急切,答者沉稳。语速语调逐渐加快加高,由沉思到下定决心,由轻缓到重快 ②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由沉思到下定决心,由轻缓到

木兰诗教学案例

木兰诗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学普遍太过于讲究程序化、程式化的教学模式,往往在不自觉中弱化了语文教学应有的教育功能—让学生从蕴含着形式多样的,优美的佳作中领略祖国文化的内涵,汲取民族精神营养。中共中央也对此表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 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都不断强调民主精神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如何深入挖掘教材中有关弘扬民族精神的课程资源,让学生们能够在课堂上学习到民族精神,课堂也成为了民族精神教育的主阵地,成为语文课改关注的热点问题。而人教版教材中《木兰诗》就是一篇充分体现民族精神的文章,它讲述

了这样一个故事:花木兰在国家危难之际,替父上战场,为捍卫国家而奋斗。 二、案例内容: 积累·整合 教师:请同学们利用课前从各处收集和整理的资料,介绍一下《乐府诗集》与《木兰诗》以及花木兰的事迹。 学生1:《乐府诗集》是一部最完备的乐府歌词集汇,其主要内容:较为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民情,题材广泛,格调雄劲、热烈、质朴。 学生2:《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著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乐府民歌。北朝民歌因战乱和少数民族风俗的渗入,展现了一种特异风貌,《木兰诗》是一首淳朴浑厚、简劲粗犷的民歌。 学生3:木兰是一个非常有孝心、民族精神的女英雄。 学生4:我从书本、网络、动画片都了解了木兰的英雄形象,她非常聪明,也非常勇敢,在国家有困难的时候,为了保卫祖国,她替年老的父亲带兵上战场,用她的知识,

王君课堂实录

《喂——出来》课堂实录 王君 洞察人性的蒙昧与觉悟 【教学说明】 人教版教材与教参把《喂——出来》定位为“环保”主题。它说:“本单元以人与自然环境为主题,五篇课文都是科学文艺作品,以不同题材,从不同角度,表达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患与思考……小说警示世人,不从根本上处理环境问题,环境的污染终将危及人类的生存。”这样的诠释当然无错。但是如果我们止步于环保主题,文本丰富的资源就可能浪费了。《喂——出来》作为星新一的经典名作,集中体现着星新一一贯的风格——情节曲折,叙述冷静,主题多元,余音袅袅,引人深思。深入研究文本,我们会发现这篇小说充满了对我们人类自身的观照和反思,寄寓了深刻的人文关怀。 我们完全可以带领学生突围。师生共同努力,一起拔开文本的迷雾,真正亲近 文本走进文本,实现对文本的合理的创新的阐释。 这是我上这堂课的出发点。 在教学手段的选择利用上,我也全力创新。 追求深度教学,教师更要善“导”:要善创“导”之情景,要丰富“导”之方法,要灵活“导”之技巧。只有导得自然、及时、灵动、深入、无痕,才可能让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情感品质在阅读中得到提升。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努力创设各种情境,尽量用丰富多彩的富有语文味儿的手段铺路搭桥,带领学生在富有创意而又扎实的语言品味中向文本更深处漫溯。 【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预习了课文了吗? 生:预习了。 师:那我考考大家,你怎么读这个题目啊? (生踊跃起来读,有的读得声音太小,有的读得速度太快) 师:这个女孩儿,你读得很有意思。你觉得你的处理和前边的同学相比谁更好? 生:我觉得我读得好。我的声音响亮,我还读出了拖音。 师:你为什么觉得应该这样处理呢?你能在原文中找出答案吗? 生:书上是这样说的“一个年轻人对着洞里使劲地大叫一声”。首先,这是一 个年轻人的叫声,而且是“使劲地大叫”,可是刚才的同学读得像个老人。(众笑) 师:你为什么会读出拖声呢? 生:有一个破折号啊,说明这个“喂”字延续时间很长的。 师:你太棒了!读书非常仔细,还能独立地咬文嚼字。来,同学们,像这个同学分析的一样来读好这个标题。 (生反复朗读“喂——出来”。) 师:大家再想想,年轻人最初喊“喂——出来”的时候,他可能希望洞子里什么东西出来啊?生:一只狐狸。(众笑) 师:有道理。课文中前面谈到了有人怀疑这是狐狸洞。 生:我想他希望有金银财宝出来。(众笑)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8 《木兰诗》课堂实录1

《木兰诗》课堂实录 李度一中陈海思 师:同学们,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呢? 生1:穆桂英 生2:梁红玉、红娘子 生3:秋瑾﹑花木兰 师:是啊,我国古代确有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千百年来,她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还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位女英雄的飒爽英姿。(放映动画片《花木兰》片段三-四分钟)。 可见,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流传海外,这个故事却来自于一首诗――《木兰诗》(板书课题)。 师: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这首古诗,谁愿意向我们介绍一下有关《木兰诗》的知识? 生4:《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为主,是当时北方民歌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木兰诗》则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师:说的真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 师:首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2.标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 生:自由朗读,拿笔圈画。 师:同学们刚才读的非常认真,有没有遇到不认识的字或者比较难以把握的字词? 生5:“愿为市鞍马”中的“为”是读wèi还是wéi? 师:有谁愿意帮助她解决这个问题? 生6:wèi ,在这里可以理解为:为了这次征兵。 生7: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中的“骑”是读“qí”还是“jì”? 生8:我认为应该读“jì”,因为当骑读“jì”的时候,它有两个意思,

一个是指骑马的人,一个是指骑的马。书下有注释,胡骑指胡人的战马,所以它应该读“jì”。 师:你解释的太完美了,课后肯定认真预习的,老师非常欣赏你,同学们也要向她学习。还有没有疑问了? 生:没有了。 师:《木兰诗》是北朝民歌,语言丰富多彩,同学们在读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自己喜欢的句子或者段落? 生9:我喜欢“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师:为什么呢?这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9: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木兰一家出发前紧张的气氛。 师:对,这句除了夸张,还运用了民歌中常用的铺排手法。骏马、鞍鞯、辔头和长鞭分别从东市、西市、南市、北市几个地方买齐,看似不合理,但经这一渲染,木兰一家紧张而有序的准备戎装的气氛完全烘托出来了,所以这四句,我们应该读出那种急骤跳跃,明快活泼的感觉。 生10:我比较喜欢“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这两句话,因为这两句用了“旦辞……不闻……旦闻……的相同句式。将木兰离家思恋亲人的感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师:分析的很不错,所以这句中的“旦,暮”要重读,上下句要读得似断实连。“不闻,但闻”要重读,两句要前轻后重,读出对亲人的眷恋之情。 生11:我喜欢“爷娘闻女来——对镜帖花黄”,因为这组句子工整,读起来节奏明快。 师:所以这一段我们该读出那种热烈欢快的气氛,前高后低,动词要读的响亮,极力表现喜悦之情。 生12:我比较喜欢“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因为它以简洁的语言介绍了木兰战功赫赫。 师12:如果你来朗读这句,应该如何把握? 生:我觉得“十二转”﹑“百千强”应该重读。因为它们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木兰战功赫赫。 生13:我认为这一小节的最后一句要以惊讶的语气读出。

《木兰诗》教学设计 (2)

《木兰诗》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中共中央曾表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都不断强调民主精神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让学生从形式多样的,优美的佳作中领略祖国文化的内涵,汲取民族精神营养。深入挖掘教材中有关弘扬民族精神的课程资源,让学生们能够在课堂上学习到民族精神,课堂也成为了民族精神教育的主阵地,成为语文课改关注的热点问题。 人教版教材中《木兰诗》选自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这个单元的课文主题是爱国,《木兰诗》是一篇充分体现民族精神的文章,它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花木兰在国家危难之际,替父上战场,为捍卫国家而奋斗。《木兰诗》反映的历史背景与北魏和柔然之间长期发生的战争有关,当时,柔然经常袭扰北魏。木兰替父出征的这次战役,击退柔然,继而灭夏、灭燕、灭北凉,最终北部统一,胜利返乡。正因为这样,《木兰诗》千百年来流传不衰,木兰也受到了人们的赞扬。 二、案例主题

《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著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乐府民歌。《乐府诗集》是一部最完备的乐府歌词集汇,其主要内容: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民情,题材广泛,格调雄劲、热烈、质朴。北朝民歌因战乱和少数民族风俗的渗入,展现了一种特异风貌,《木兰诗》是一首淳朴浑厚、简劲粗犷的民歌。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的“乐府双璧”,是北朝乐府民歌代表作。本文的故事极富传奇色彩几乎家喻户晓,语言具有民歌情味,学生有较浓厚的兴趣。新课改中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题,教师需要转变自己的角色地位,把课堂学习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学本文要引导学生掌握以下内容: 1、了解乐府有关知识,学习通假、互文、对偶等修辞手法,通过反复朗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有感情地背诵全诗,并能体会民歌朗朗上口的特点。 2、通过探究与讨论,理解并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3、通过教学活动,感受木兰这一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理解劳动人民追求和平生活的愿望。三、教学细节 第一课时 1、播放豫剧常香玉《花木兰》选段“谁说女子不如男”。让学生体会经典戏剧的魅力,理解花木兰影响的广泛。

[小学教育]马宽荣《木兰诗》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doc

《木兰诗》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 山东省寿光市台头二中马宽荣 一、教案背景: 1、中学语文 2、两课时 3、课前准备:读通课文,感知木兰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二、教学课题: 通过学习《木兰诗》,主要引导学生认识木兰的形象,一是她的传奇性,二是人物性格的丰富性,从故事情节中体察木兰的思想感情。 三、教材分析: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 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通过该课学习,能够完成以下目标: 1 .背诵诗歌,领会诗歌大意及其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木兰这-艺术形象的魅力。 3.体会民歌刚健清新的特色,掌握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 4.了解诗歌表现的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教学重点: 背诵诗歌,研读刻画木兰这一?人物形象的重点段落,理解详略得当、繁简相宜的写作妙处。 教学难点: 了解本诗的一些句式,理解掌握互文、排比等修辞手法,并提醒学生在翻译时 要注意体现。

四、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激趣导入。 同学们,老师先请大家看一个经典的戏剧片段,看完后请大家告诉我,剧中的这位女子是谁?(http://wwAV, tudou. com/programs/view/d nBgKK6Ltw/) 古往今来,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女英雄数不胜数:古代有大破天门阵的穆桂英、躺在敌人锄刀上的刘胡兰;现在有感动中国的第一女警-一任长霞;今天我们通过学习乐府古诗《木兰诗》去走近这位古代的巾帼英雄一-花木兰。 (%1)、检查预习,并补充材料。 指名让学生通读课文。师生共同评价,纠正缺点。 1、解题:《木兰诗》是-一首很了不起的诗歌,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乐府民歌。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朵奇葩。《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被誉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 2、介绍乐府诗:(https://www.doczj.com/doc/8a1937308.html,/gb/cn zgwh/2004- 06/28/content 51 074.htm) 3、背景资料:《木兰诗》反映的历史背景当与北魏与柔然之间发生的长期战争有密切的关系。柔然,亦称蠕蠕,四世纪中肘,在蒙古高原鄂尔浑河和土拉河流域建立政权。经常骚扰北魏。这次出击柔然,迫使柔然退到大漠以北。在北魏十多年的经营

王君晏子使楚课堂实录

王君晏子使楚课堂实录 老师:同学们好,今天,我邀请大家一起穿越时空隧道,到 2500多年前去认识一个足智多谋、能言善辩的人——晏子!(板书: 晏子)同学们读五年级了,有一定的预习能力,通过预习课文,谁来 给大家介绍一下你了解到的晏子这个人? (用穿越时空的想象抓住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拉近 古今差距,牵引学生的思维,正所谓“入境始与兴趣”。) 学生:晏子,名婴,字平仲,夷维(今山东高密)人,春秋时齐国大夫。公元前556年,开始辅佐齐灵公,后又辅佐庄公、景公。他 主张诛不避贵,赏不遗贱,重视学生产,提倡蚕桑,反对厚赋重刑。在我国劳动人民心目中晏子是智慧的化身,他以足智多谋和能言善 辩为世人所称道。 老师:很好!同学们,我们是应该学会自己搜集学习资料,这是 个很好的学习习惯!你们发现没有,他原名叫晏婴,在这里为什么称 他为晏子呢? 学生:因为他很能干! 学生:因为他是受人尊重的人! 学生:因为他是齐国的大夫,对齐国有功,他厚爱百姓,所以百姓尊称他为晏子。 老师:对,同学们说得真好!所以在古代把有杰出贡献的有才华 的男子都尊称为“子”。比如—— 学生:孔子! 学生:孟子! 学生:老子!

…… 老师:我们看,晏子准备到哪儿去呢? 学生:出使楚国! 老师:同学们很聪明,不知不觉把课题解释了。(继续板书:使楚)“使”,就是——(学生答:出使!)。“楚”,就是——(学生答:楚国!) (从课题入手,通过对“子”的理解,加深对晏子的认识。从解 题入手,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主题,把比较书面的语言变得通俗易懂,更贴近学生学生活。) 老师:同学们,我们现在经常看到国家领导人接见外宾时的场面,你觉得那情形怎么样? 学生1:很隆重! 学生2:很热闹! …… 老师:是呀,那是表示对外国使节的尊重!现在请同学们大胆猜 测一下,晏子出使楚国会有什么样的待遇呢? 学生1:受到侮辱! 学生2:受到歧视! 学生3:受到刁难! (古今使节受到的待遇形成鲜明对比,反衬晏子出使将面临的艰 难境遇。为凸显晏子的机智埋下伏笔。) 老师:为什么? 学生:因为楚王要显显自己的威风. 老师:你们怎么知道的? 学生:书上有,在第二自然段!

木兰诗王君课堂实录

《木兰诗》课堂实录 王君 1.作者简介: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 “乐府双壁”:《孔雀东南飞》《木兰诗》 2.如何学习诗歌? 特别重要的是颂背、思考。 3.作诵背准备 请读准加点字音:师列出注音生读 古今异义词:——特别注意 爷、走、但、郭 通假字: 词类活用: 4. 学生自由读课文 是出示图片,学生看图背课文相关内容。 5. 使用时髦词“女汉子”形容木兰。 文中哪里最能表现木兰是女汉子? (“将军百战死,战士十年归”) 学生说这句话的意思。 师引出“互文”手法:(出示“互文”的解释) 让学生根据“互文”手法,再来回答。 译:将军和壮士经过了千百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战死疆场了,有的凯旋而归了。 (师评:这是一个重难点,同学们需要拿起笔来记下来。记完大声读一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文的通俗解释文中还有哪些句子是这类句子?找出来。 “东市买骏马……长鞭”,“开我东阁门,……”“当窗理……” (让学生来翻译这些互文句子。) 白板出示翻译 6. 朗读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桥,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战士十年归。

(白板出示的和之前大家说的都能体现木兰女汉子的品质,下面大家大声的读出来。) (庄严地、紧张的、缓慢地、一字一顿地) 木兰得有多少智慧,勇敢、忠心,才能成为“女汉子”,才能为国效力,那么文中有没有较多的描写木兰的这些方面? 用百分比表示(画图) 那文中用那么多的笔墨,写了木兰的什么? 白板展示文章,学生有感情朗读。 (师领学生反复品读,在旁边用红字标注出学生应怎么读?) 师指导朗读 板书:(略) 7. 师问:你怎么评价木兰? 生1:孝顺 生2:纯真 生3:爱祖国 生4:智慧 师引导:从木兰姊妹、弟弟、父母的表现,能看出木兰什么?——慈 生5:爱打扮、爱美丽 生6:果敢、柔 生7:责任心、担当 8. 木兰是女汉子,那她是女神吗? 全班诵读“爷娘闻女来……” 木兰回来了,她带来了什么? (团圆、和睦、友情……) 木兰既是“女汉子”,又是“女神”。 “不知木兰是女郎。” 9. 木兰回来后,她会成为“剩女”吗? 学生动笔写几句,自选角色,用本节课学到的互文/顶真/复沓……,介绍木兰。 例如:(问答句) 问女何所思,…… (互文句)东市买好猪,西市买肥羊…… (复沓句)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同行十二年,不知战场是妆场。

故乡李卫东课堂实录-故乡课堂实录王君

故乡李卫东课堂实录|故乡课堂实录王君 故乡这篇课文利用了什么手法对故乡进行描写的?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思想感情?教师哟啊做好教学准备。下面是由小编整理的故乡李卫东课堂实录,一起来看看吧。 故乡李卫东课堂实录第一课时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则伊索寓言。首先了解一下背景材料,一起读: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用具有讽刺性或哲理性的假托的故事来说明道理,给人以启示。 《伊索寓言》:伊索,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伊索寓言》实际上是古希腊流传于民间的讽喻故事,共三百多篇。 师:请注意,把“讽刺性”、“哲理性”、“文学作品”批注在课本上。 师:好,继续读材料。 宙斯:古希腊神话中的众神之王。 赫拉:古希腊神话中的天后,宙斯的妻子,妇女的保护神。 赫耳墨斯:古希腊神话中掌管旅行和商业的神,众神的使者,宙斯的儿子。 师:再批注。这则寓言以“神”为主人公。寓言有的以人为主人公,也有的以动植物为主人公。 师:同学们,这节课是“浅文深教”,你们就是浅文深学。好,把课文读起来。 师:注意两个词的读音:“庇bì护神”、“那nèi两个”。”那nà”后面如果跟的是数量词,它就读nèi。好,刚才的朗读有一个弱点,不像读故事,我们要用读故事的语调来读,用叙述的语调,讲故事的语调读出来,好不好?好,各自读起来。 1.文意把握训练。 师:好,我们开始第一次训练: 文意把握训练:提取这则寓言中的关键信息,找出四五个关键词。 师:其实我们读一遍,就已经知道文意了,但是我们要学用一定的方法来提取这则寓言中的关键信息,找出其中的四五个关键词。我先举例:寓言中有一个人物,那么人物就是一个关键词。请大家接着“赫耳墨斯”四个字,再找四个关键词。好,各自读课文,找关键词语。 师:好的,谈谈你的看法。 生:我找到了关于赫耳墨斯的五个表动作的词语。“想”、“问”、“笑着问”、“心想”、“问”。 师:啊,文章中为什么写三次问呢?这个“问”一定是个关键词。 生: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于是来到人间。这是故事的起因。 师:我们要注意两个字,赫耳墨斯想的是“尊重”。于是下到凡间去“问”人家。 生:我从“一个银元”,还有“还要贵一点”,“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绕头,白送”,看出这三个神在人们眼中的地位是多高。 师:你说的是钱,这个钱在课文里是不是有一句话呀?赫耳墨斯怎么问的呀?“值多少钱”!这是一个关键地方。那么经,问的结果如何? 生:不被雕像者重视。 师:是,但是课文中没有直接说。 生:我和这位同学的看法是一样的。“不被人重视”正好和雕像者的回答呼应,看出赫耳墨斯不被人重视。 师:是啊,但关键词在哪? 生:我觉得是“白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