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木兰诗教学案例

木兰诗教学案例

木兰诗教学案例
木兰诗教学案例

木兰诗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学普遍太过于讲究程序化、程式化的教学模式,往往在不自觉中弱化了语文教学应有的教育功能—让学生从蕴含着形式多样的,优美的佳作中领略祖国文化的内涵,汲取民族精神营养。中共中央也对此表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都不断强调民主精神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如何深入挖掘教材中有关弘扬民族精神的课程资源,让学生们能够在课堂上学习到民族精神,课堂也成为了民族精神教育的主阵地,成为语文课改关注的热点问题。而人教版教材中《木兰诗》就是一篇充分体现民族精神的文章,它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花木兰在国家危难之际,替父上战场,为捍卫国家而奋斗。

二、案例内容:

积累·整合

教师:请同学们利用课前从各处收集和整理的资料,介绍一下《乐府诗集》与《木兰诗》以及花木兰的事迹。

学生1:《乐府诗集》是一部最完备的乐府歌词集汇,其主要内容:较为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民情,题材广泛,格调雄劲、热烈、质朴。

学生2:《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著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乐府民歌。北朝民歌因战乱和少数民族风俗的渗入,展现了一种特异风貌,《木兰诗》是一首淳朴浑厚、简劲粗犷的民歌。

学生3:木兰是一个非常有孝心、民族精神的女英雄。

学生4:我从书本、网络、动画片都了解了木兰的英雄形象,她非常聪明,也非常勇敢,在国家有困难的时候,为了保卫祖国,她替年老的父亲带兵上战场,用她的知识,保卫了祖国。

教师总结:木兰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非常具有传奇色彩的女性形象,从古至今,她的传奇故事,几乎是家喻户晓,人尽皆知,木兰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巾帼英雄。现今,根据她的故事改编成了琵琶协奏曲、豫剧、京剧、动画片等多种形式,可见《木兰诗》

影响之广。

感受·鉴赏

教师: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并从中体会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体会排比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学生1:“昨夜见军贴,……从此替爷征”

是心理描写,写出了木兰在国家危难的时候,父亲年岁以高,弟弟有还幼小的情况下,挺身而出替父上战场,表现出了木兰对父亲的孝顺,对弟弟的爱护,热爱祖国的精神。

学生2:“可汗问所欲,……送儿还故乡”

这一段充分运用了语言描写手法,生动的、形象的展示了木兰在战争胜利之际,不求功名利禄、热爱家乡的品质。

学生3:“旦辞爹娘去,……但闻燕山胡骑

鸣啾啾。”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刻画出了木兰的女子形象,展现了她柔弱的一面,这样写非但没有消弱她的英雄形象,反而使她的形象更加鲜明,更加具有个性特征,让她的形象更加可信可敬。

思考·领悟

教师: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流传了千百年,你认为成为世世代代所景仰的英雄人物的原因在哪里?请根据课文分小组进行讨论。

全体学生小组集体讨论,相互交流,得出以下结论:

勤劳勇敢、孝顺、勇敢、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不慕虚名

教师:通过对《木兰诗》的学习,我们应该学习木兰身上哪些值得推崇的东西?

学生进行讨论,最后通过各方发言,归结为:木兰的勇敢孝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以及不慕虚名的高尚品质。

教师总结:木兰是一个巾帼不让须眉的英雄,她勤劳勇敢、孝顺爱国,在国家危难之际,敢于替身而出,为国效力,表现出她的为国效忠的英雄气概。从军多年,一直凭着她的聪慧、机敏一直都未发现她的女儿身份。在凯旋归来后,她不贪图富贵,要求重回故里。她是我国历史上,一名深得民心的女性,她是民族精神的代言人。

拓展·应用

教师:除了木兰,你们还知道哪些民族英雄人物?

学生们众说纷纭:穆桂英、岳飞、刘胡兰、杨利伟、钱学森……

教师:你们打算学习他们的哪些地方呢?

学生们自由发言,主要多为:发扬他们的民族精神,为国家做贡献。

三、教师反思:

1.语文学科应该是一门充分展现德育教育

功能的学科。要让学生们通过课堂“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情感。在语文课本中,蕴藏着无数道德规范楷模,本课例就抽取了民族精神的典型人物,通过女英雄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作为切入点,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尝试。

2.德育不是单方向的灌输知识形成的,民族精神的培养是一个长久的过程。本案例通过对木兰故事的了解、感受她的精神,引发学生们思考她的民族精神,再让他们联想到其他民族英雄人物,这使得学生们领悟到什么是民族精神。

3.语文课的学习比较枯燥乏味,而要让教学渗透民族精神,则应该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氛围。在相互尊重、信任的前提下,营造出一个轻松愉悦、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只有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过程中,才能够展现真实的自己,发挥主观能动性。本课例,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们自主自发的学习探索,在彻底分析了解到木兰形象后,更加能够感受

到她的民族精神,更加能够明白发扬民族精神要以身作则。木兰诗教学案例

《木兰诗》余映潮教学实录(最新整理)

《木兰诗》教学实录 著名语文教育家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 (开课:生齐读课文) 师:读得好听,下面我们就进入课文学习。大家把屏幕上的材料读一读,《木兰诗) 读一 (屏显,全班齐读。) 《木兰诗》,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是乐府民歌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这首诗写的是一位女子代父从军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千百年来,木兰这一中帼英雄的 形象家喻户晓,深受人们喜爱。全诗明期刚健、质朴生动,具有浓郁的民歌情味。 师:上面这段话在哪里呀? 生(找答案后齐声):在课文前面的“导读”中。 师:对,拿起笔,把里面的四字短语圈下来。 (师引导学生发现并齐说导读中四字短语的奥秘,内容:代父从军,故事的特点:传奇色彩,主人公:中帼英雄,这首诗,它的典型性,是家喻户晓,木兰诗的风格:明朗刚健、质朴生动,具有浓郁的民歌情味。) 师:大家看这些语言写得多精致多美好! 师:我们这节课,是诗歌选段品析课。我们还是先从朗读开始。我刚刚才听到大家的朗读,有一个字没有读准确,“旧时裳”,“裳”就是指古时候穿的衣服下裙叫“裳",读ch6ng"。你们到了初二,还要学到

《三峡),“猿鸣三声泪沾裳”,就是读这个音。好起来,把这些重要的字词的音节,把它读准确。“机杼”,读读 (屏显) 机杼(zhu)可汗(ke)(hdn)鞍蒋(an)(ian)辔(pei)头燕(yan)山胡骑(j)朔(shuo)气金柝(tuo)策勋(xun)赏赐(ci)1旧时蒙( chang溅溅(jian)啾啾(ju)霍霍(huo) (生读) 师:我们开始朗读这首诗吧。朗读,要进入情境。看第一段,明显地表达出是一种焦 虑。“唧唧复唧唧,天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师示范)这样,我们就读出它的味道来,再比如,读“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标,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师示范)表现的是一种气魄,一种战争的氛围。然然后,亲情“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窗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师示范)好,各自体会,不齐读。开始吧一一 (生体会读) 师:好的,再来读。这一次的朗读,是要明确每一段的大意,就是每一段究竟写什 么呢?我发现这篇课文的一个秘诀:可以用每一节诗里面的句子来概括段意,但是我只告诉你们一半的秘密,另一半的秘密,你们们马上可以从我的点拨里感受到。 这样来做:每读一段就停下来,老师插一句话,然后你们继续读。好,

木兰诗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木兰诗》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所选的四篇课文,都是表现家国情怀的作品,能够激发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家国情怀意味着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化,热爱家乡的土地人民……它是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凝聚力。 《木兰诗》满怀激情地赞美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作者浓墨重彩去表现的恰恰不在她的“奇”和“英雄”,而是要表现她作为一个平凡女子对家乡的热爱,对父亲的眷恋,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因此应该说,作者是通过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来表现北朝人民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和追求,这才是本文要体现的最重要的主题思想。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包括一些重要的词语和句子。 2.了解乐府民歌的特点及互文的修辞手法。 (二)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加深体会本文详略处理得当的写作特色。 2.通过朗读、复述等方式,体会诗歌情节曲折,认识木兰的形象特点,感受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3.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品赏插图,当堂写作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三、教学重难点 1.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2.揣摩分析课本插图的细节,用富有文采的语句描摹插图。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课前的《朗读者》活动,由莫沁梓同学主持,大家掌声欢迎! 感谢莫沁梓同学为我们倾情朗诵《老天要我休息一下》,这篇文章讲述了国家射击队运动员杜丽凭借沉稳的心态,迎来了运动生涯的一次又一次辉煌。今有奥运会、世锦赛、世界杯和世界杯总决赛大满贯射击运动员杜丽,古有替父从军、骁勇善战的花木兰,她们都是让中国为之自豪和骄傲的巾帼英雄,今天我们就跨越千年的时光隧道,一起走进木兰的世界。 (二)学生利用智慧课堂上网搜索“乐府诗”及“乐府”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朝民歌的代表作。“乐府诗”是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双璧”。 (三)预习检测 1. 正字音 ①机抒(zhù)②可汗(kèhán)③鞍鞯ānjiān ④辔头(pèi ) ⑤戎机(róng)⑥朔气(shuò)⑦金柝(tuò)⑧著我旧时裳(zhuó) 2. 飞花令之“我心中的木兰” 花木兰在我心目中是一个(填名词,表示称谓,字数不限),因为。 设计意图:此环节考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课堂上有学生化用刚刚学过的课文《邓稼先》中的“奇丈夫”一词,认为花木兰是一个“奇女子”,这种活学活用的学习方法就非常值得赞赏。还有学生谈到“花木兰在我心目中是一个女汉子”,如此接地气的俗语,也让课堂平添了几分生气。只有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呈现最原生态的阅读感受,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螺旋上升式的。 (四)诗歌诵读 1.一学生范读,其余学生点评。 2.全班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疏通文义,把握情感。 3.学生比读,互评互读。 (五)疏通文意 1.重点理解加点字解释

《木兰诗》教学教案

《木兰诗》教学教案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板书“好”字,什么为“好”即女子也,请简要说说中国古代的好女子。(学生一定会提到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教师就顺之导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北朝民歌《》。 2、看注解掌握知识: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为主,是当时北方民歌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木兰诗》则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二、朗读指导 1、请一学生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音。 2、听录音朗读。 3、教师朗读指导。 4、自读体会。 5、抽查朗读。 三、疏通大意 学生自己疏通字词含义,有不明白的小组讨论。 疑难字词提问,解决“互文”问题。 四、复述课文,评述人物 1、准备以四字括这首诗情节,复述课文。 如:停机叹息──代父从军──征途跋涉──征战沙场──辞官还乡──合家欢聚 2、抓住文中字词说说木兰是个怎样的女子? 五、思维拓展

为了纪念这位巾帼英雄,2000年4月,我国发行了《木兰从军》特种邮票,全套共四枚,若让你来设计,你会选择哪4幅画面?怎样设计场景?请说理由。 木兰的形象流传至广,我们来看看美国迪斯尼拍的“洋木兰”。 播放动漫,思考比较“洋木兰”和“土木兰”的形象异同。 六、疑难问答 学生自由提问,解决课后练习。 几个问题:(讨论解决) 1、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样安排? (详写从军缘由、出征想家、辞官还乡、会见亲人;略写十年战斗生涯和出征前的准备。因为紧扣“木兰是女郎”的性格特征安排详略,对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详写 ) 2、第5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 (运用夸张,写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的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3、小结: 《木兰诗》这首叙事诗塑造了花木兰这个不朽的女英雄形象。她既是一个云花黄的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战士。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得胜归来之后,她又谢绝高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感融合在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敦朴的优秀品质。 这首诗在叙事上有详有略,对木兰从军缘由、恋别、辞官和还家写得比较详细,淋漓尽致地写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对出征前的准备和军旅生活则写得比较简略,前者只有四句,后者也仅有六句,详略得当,是这首诗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4、齐读课文。

《木兰诗》教学设计和教学实录完美版

《木兰诗》教学设计和教学实录 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想 (一)教学理念: 1、美读:诗歌本来就是配乐歌唱的,教授本课时可根据自己的音乐知识给文本配上适当的音乐,带领学生一起“歌唱”,在歌唱的过程中调动联想、想像,情景再现,化无声的文字为声情并茂的吟唱和动感的画面。 2、课本剧:在熟读文本并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编课本剧,重点表演出征前购买征战用具时的紧张场面和战后归来的戏剧性场面。 (二)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直至成诵。 2、品赏诗歌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的特点及排比、反复、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的效果;学习详略得当的叙事方式;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认识木兰的形象特点。 3、领悟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的艺术形象,感受古代人民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过程 (一)聆听——走近文本 教师活动 1、播放电影《花木兰》片段。 2、导入语: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历史人物长廊中,有这样一类女子,她们品行娴静、不慕荣利、勤劳善良、机智勇敢、淳朴忠厚。当国家有难的时候,她们会果断地脱掉女儿装,换上征战袍,跟男子一起并肩作战,保家卫国。谁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巾帼不让须眉的英雄人物呢?对!穆桂英、红娘子、梁红玉,花木兰等。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花木兰,去感受这位替父从军、家喻户晓的传奇式女英雄的故事。 3、板书文题、出处。 4、课件展示相关资料解题:《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品。它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事和诗可能产生于后魏。这首诗产生于民间,后经文人加工润色,为历代传诵,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乐府诗集》现存一百卷,是现存收集乐府歌辞最完备的一部。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北歌,即北方民族民歌,题材广泛,格调雄劲,热烈质朴。《木兰诗》和汉乐府诗《焦仲卿妻》被誉为“乐府双璧”。 学生活动 1、观看、感受电影《花木兰》片段。 2、观看大屏幕,了解《木兰诗》相关知识。 (二)朗读——文本感知 教师活动 声情并茂的朗读课文(配乐)。听读要求: 1、仔细倾听读音、节奏和重音。 2、用心体会文字中蕴含的音韵美。 3、布置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受文本内容。 学生活动 1、聆听教师朗读,并认真学习,用心体会。 2、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大声朗读。

木兰诗教学反思

木兰诗教学反思 《木兰诗》是一首北朝著名民歌,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重要价值。如何上好这一类的诗歌鉴赏课是我们一直在研究琢磨的。关键在于怎样让诗歌教学真正成为引领学生欣赏古典文学,提升古典文学的修养,而不是上成简简单单的一节课。 一、探索诗歌教学,与课堂思路相结合。 这节课我主要就是考虑以朗读和分析木兰形象作为主线,体现诗歌教学的特点。因此,设计为朗读诗篇----赏析诗歌-----朗读诗篇-----认识木兰-----聆听豫剧-----想象表演------构思练笔-------颂木兰这样一条主线贯穿整节课教学,让语文的人文特点得到充分的体现,也让学生从中得到美的熏陶。 这样设计也是立足于学生学习实际,因为一直以来不是说学生不重视诗歌的鉴赏,即使教师平时又有几个重视对诗歌的鉴赏教学呢?鉴于此,我认为首先就是加强朗读教学,加强朗读指导,让学生读出味道读出美感读出意境; 二、抓住朗读教学,在读中感受古典诗词的力量。 在朗读中感悟形象,木兰这样一位千百年来备受喜爱的形象,如何准确解读不仅需要学生会借助文本解读也要有自己的独特理解,才是重要的,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大胆质疑,形成民主气氛。因为自己朗读并不是特别好,因此在看到网上有非常纯正的朗读时就决定用名家朗诵来营造一种朗读的氛围,再让学生自己反复诵读,走进文本之中真切感受木兰的伟大形象。在第一次讲的时候,按照这种思路进行,学生自己在下面读的很不错,然而当让他们主动起来展示时,就

有些扭扭捏捏的不敢起来,是课堂陷入一种沉闷氛围,究其原因其实不怪学生不主动,还是我们平时教学上训练的不够,尤其是朗读的训练上比较的缺失,没有还语文课真正的语文味,所以才使学生不敢站起来朗读。这启示我自己今后一定要重视朗读的教学,不能使之成为一种形式而已。 再者,以读促写是落实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要想充分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能够准确的百搭和写作也是不可或缺的额,因此,我在写这个环节上注重学生的认知,在此基础上进行尝试表演加写作,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的魅力所在。 三、深入解读文本,找准课堂教学的切入点 阅读教学的切入点,即教师引领学生开始阅读文本的角度、方式、方法。教师对切入点的选择,实际上就是教师对如何走进文本、解读文本、完成教学目标的选择,也是教师教学理念的外在表现。好的切入点使课堂衍生着意外和精彩,使师生享受这解牛析薪般的快感。 《木兰诗》往往被视为英雄的歌。英雄是什么呢?英雄就是保家卫国的人,会打仗,很勇敢。可是关于打仗就写了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一句,作者却浓墨重彩的描写了木兰为父亲担心、决心出征、凯旋归来及家人团聚的欢乐。因此立意的重点不是花木兰参加了战争和她战斗的英勇,而在于她是一个女英雄。战争的责任本来并不在她,她之所以成为英雄,是因为作为一个女子,她承担起了阿爷和长兄也就是男性的职责。这个职责不单是家庭的,也是国家的。她主动参战,为国而战,立了战功却辞官还乡,享受父母、家庭的欢乐。这个英雄的内涵,从承担家的重担开始,到为国立功,最

最新木兰诗 教学设计(共3课时)讲解学习

木兰诗教学设计(共3课时)知识与技能: 体会恰当详略叙述和成功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的表现作用。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教学重点:理清故事情节、把握木兰形象。教学难点:体会恰当详略叙述和成功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的表现作用。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熟读课文、释词、分析层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呢?(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在历史上,有许多巾帼不让须眉的女英雄,她们横刀跃马,慷慨赴难,像穆桂英,梁红玉,她们是女中豪杰,而花木兰更是她们的楷模。今节课就让我们穿透历史的烟云,一睹这位金戈铁马的女英雄吧! 是啊,我国古代确有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千百年来,她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还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位女英雄的飒爽英姿。 精品文档

可见,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流传海外,这个故事却来自于一首诗――《木兰诗》(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为主,是当时北方民歌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 《木兰诗》则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本文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符诗集》。“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见政治得失。我国的采诗制度有着悠久的历史,南北朝皆相沿袭。萧梁时,社会上已经把“乐府”从官署的名称转变而为诗体。其中既有文人诗歌,有有民间歌诗,亦即凡是合于乐能够歌唱的歌诗,统统称为“乐府”。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品,是乐府双璧之一(另一首是《孔雀东南飞》),属于叙事诗,叙述了古代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建功立业的传奇故事,刻画出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木兰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二、诗歌诵读,整体感悟 精品文档

《木兰诗》教学反思

《木兰诗》教学反思 《木兰诗》是一首北朝著名民歌,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重要价值。如何上好这一类的诗歌,关键在于怎样让诗歌教学,真正成为引领学生欣赏古典文学,提升古典文学的修养,而不是上成简简单单的一节课。 一、探索诗歌教学,与课堂思路相结合 这节课我主要就是考虑以朗读和分析木兰形象作为主线,体现诗歌教学的特点。因此,设计为“朗读诗篇----赏析诗歌-----朗读诗篇-----认识木兰-----聆听豫剧-----想象表演------构思练笔-------赞颂木兰”这样一条主线贯穿整节课教学,让语文的人文特点得到充分的体现,也让学生从中得到美的熏陶。 这样设计也是立足于学生学习实际,因为一直以来不是说学生不重视诗歌的鉴赏,即使教师平时又有几个重视对诗歌的鉴赏教学呢?鉴于此,我认为首先就是加强朗读教学,加强朗读指导,让学生读出味道读出美感读出意境; 二、抓住朗读教学,在读中感受古典诗词的力量 在朗读中感悟形象,木兰这样一位千百年来备受喜爱的形象,如何准确解读不仅需要学生会借助文本解读也要有自己的独特理解,才是重要的,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大胆质疑,形成民主气氛。因为自己朗读并不是特别好,因此在看到网上有非常纯正的朗读时就决定用名家朗诵来营造一种朗读的氛围,再让学生自己反复诵读,走进文本之中真切感受木兰的伟大形象。在第一次讲的时候,按照这种思路进行,学生自己在下面读的很不错,然而当让他们主动起来展示时,就有些扭扭捏捏的不敢起来,是课堂陷入一种沉闷氛围,究其原因其实不怪学生不主动,还是我们平时教学上训练的不够,尤其是朗读的训练上比较的缺失,没有还语文课真正的语文味,所以才使学生不敢站起来朗读。这启示我自己今后一定要重视朗读的教学,不能使之成为一种形式而已。 再者,以读促写是落实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要想充分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能够准确的百搭和写作也是不可或缺的额。因此,我在写这个环节上注重学生的认知,在此基础上进行尝试表演加写作,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的魅力所在。 三、深入解读文本,找准课堂教学的切入点 阅读教学的切入点,即教师引领学生开始阅读文本的角度、方式、方法。教师对切入点的选择,实际上就是教师对如何走进文本、解读文本、完成教学目标的选择,也是教师教学理念的外在表现。好的切入点使课堂衍生着意外和精彩,使师生享受这解牛析薪般的快感。

(完整版)木兰诗优秀教学设计

《木兰诗》教学设计四平六中七年组张丽红 学习目标: 1.诵读:感知诗歌的美妙韵味。 2.品析:解读诗歌“三奇”之美。 3.感悟:传承木兰美好品行。 重点:赏析文章三奇之美。 难点:感知人物形象之“奇” 教学过程: 课前诵读;《木兰情》 一、导语:花木兰,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她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传奇故事?这一形象为什么得以千古流传?她到底是巾帼英雄还是平民少女?今天,让我们开启对《木兰诗》的探究之旅。 二、齐读学习目标 三、学生诵读展示 四、探究过程 导:谢谢同学们,你们声情并茂展示的不仅是你们的风采,也是这篇千古传诵的《木兰诗》的美妙韵味。千百年来,无数的中国人就是这样传唱《木兰诗》,也有无数的文人曾经满怀深情的评价过它,让我们来看一条。 (一)清代沈德潜“事奇,诗奇。卑靡时得此,如凤凰鸣,庆云见,为之快绝。”这句话道出了对本诗最精辟的两个评价,但老师觉得文中还应该有一奇,是什么呢?“人”奇。(二)活动一:探究“事”之奇 1、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诗歌的内容。 (停机叹息—决定从军—奔赴战场—十年征战—还朝辞官—归家换装) 2、看屏幕上的六幅图片,进行小组研讨。 请同学们按小组研讨,任选一幅图片,结合文本内容,讲出这幅图片的“奇”来,选出本组的中心发言人来阐述你们的看法。时间2分钟。 3、小组研讨,教师巡视,倾听,指导。 4、小组展示,互相纠错,教师点拨总结。 5、总结“事”之奇:身为女儿,木兰却破例代父从军、征战十年,木兰却成功隐瞒身份 死伤惨重,木兰却屡建战争奇功、驰骋疆场,木兰却满腹情牵故乡 天子重赏,木兰却主动请辞还乡 (三)活动二:体味“诗”之奇 作为一篇千古传诵的民歌,除了它的故事情节奇特之外,必定有它诗文的奇美之处。 示例: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总结: 长句短句交错,五言为主,兼有七言九言 句式整散结构,注重押韵,读来朗朗上口 语言通俗易懂,善用口语,体现民歌特色 句式多用铺陈,反复吟唱,渲染故事情境

木兰诗教案

《木兰诗》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反复诵读,并背诵全诗; 2.体会本文排比、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复述等方式,体会诗歌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 2.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认识木兰的形象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重点 1.赏析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 2.体会课文的语言特色。 3.重要文言词语的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要反复诵读,感受民歌的语言特点,找出背诵的规律,教师课前可作有表情的示范背诵。 2.讨论点拨法:本文材料安排有详有略,为什么这样安排,要组织学生通过讨论本文中心来解决,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3.生生互动法:本文内容分析力求精当,简练,字词句主要由学生自己翻译,教师适当点拨。 4.情境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放映动画片《花木兰》片段,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出花木兰这一巾帼形象的意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材分析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北朝的一首乐府民歌。它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出诗可能产生在后魏,这首诗形成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经后代文人的加工润色,被历代传诵,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它和《孔雀东南飞》一起被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的乐府“双璧”,二者异曲同工,交相辉映。它以浓挚的感情和铺叙、对照、渲染的表现手法,集中描绘了一个平凡的女子――木兰代父从军和她解甲还乡的不平凡的经历。 《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北歌,即北方民族民歌,题材广泛,格调雄劲、热烈、质朴。 教学过程

木兰诗教学反思

《木兰诗》教学反思 七年级备课组王必鹏 《木兰诗》是一首北朝著名民歌,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重要价值。如何上好这一类的诗歌鉴赏课是我们一直在研究琢磨的。我所上的这一节课是第二课时。教学的目标是分析人物形象和赏析本诗的艺术特色。 一、课堂思路 这节课我是在备课组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我又进行了再备课,按照总体目标和教学重点进行了个性的教学设计。主要就是考虑以朗读和分析木兰形象作为主线,品味诗歌的艺术特色。因此,设计为“朗读诗篇----温故知新-----感受人物-----品析艺术特色-------赞颂木兰”这样一条主线贯穿整节课教学,让语文的人文特点得到充分的体现,也让学生从中得到美的熏陶。 二、深入解读文本,找准课堂教学的切入点 《木兰诗》往往被视为英雄的赞歌。“英雄”是什么呢?英雄就是保家卫国的人,会打仗,很勇敢。可是关于“打仗”就写了“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一句,作者却浓墨重彩的描写了木兰为父亲担心、决心出征、凯旋归来及家人团聚的欢乐。因此本文立意的重点不是花木兰参加了战争和她战斗的英勇,而在于她是一个“女英雄”。战争的责任本来并不在她,她之所以成为“英雄”,是因为作为一个女子,她承担起了“阿爷”和“长兄”也就是男性的职责。这个职责不单是家庭的,也是国家的。她主动参战,为国而战,立了战功却辞官还乡,享受父母、家庭的欢乐。这个英雄的内涵,从承担“家”的重担开始,到为国立功,最后又回到家庭,享受亲情的欢乐,文本突出的恰恰是一种非英雄的姿态-女儿情怀,木兰还尤其为自己成功的掩盖了女性的身份感到自豪,表现出她的柔美。 所以,我便抓住“木兰是一个女英雄”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设计了“从什么句中,我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木兰。”的主问题,引导学生读诗歌、品句子、感形象,解读她“英雄也妩媚、女子亦刚强”的个性特征。 三、品析艺术特色 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三个问题,一是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二是结构上详略美,三是内容上的现实的悲剧提升为艺术的喜剧,壮美和柔美的有机结合。第一个问题我先将本诗所用的修辞手法写出来,讲解各种手法的特征,然后让

木兰诗教学设计(优秀)

《木兰诗》公开课教学设计 杨玉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2、体会恰当详略叙述和成功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的表现作用。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国、孝顺父母。 教学重点:理清故事情节、把握木兰形象。 教学难点:体会恰当详略叙述和成功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的表现作用。 教学课时:2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影片引读(6’) 问: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呢?(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 是啊,我国古代确有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千百年来,她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还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位女英雄的飒爽英姿。(放映影片《花木兰》片段三~四分钟)。 可见,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流传海外,这个故事却来自于一首诗――《木兰诗》(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为主,是当时北方民歌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木兰诗》则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二、诗歌诵读,整体感悟(20’) 1、诗歌诵读:①教师有感情地诵读,学生点评。②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疏通文义,把握情感。③学生比读,互评互读。 2、整体感悟: ①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概述故事情节。 ②在概述情节的基础上,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与结构。 引导:这是一首叙事诗,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请用四个字来简单概括每一部分内容。 明确:第一部分(1—3段)―――替父从军 第二部分(第4段)―――十年征战 第三部分(5—6段)―――凯旋归来 第四部分(第7段)―――结尾附文 三、人物赏析,品读探究(12’) 1、人物赏析: 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例:a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勤劳孝顺 b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愿”——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c“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勇敢坚强的英雄气慨

完整版《木兰诗》教案

《木兰诗》教案 文学院1507班钟杨苹学号:153040017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反复诵读,并背诵全诗;体会本文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复述等方式,体会诗歌情节曲折,认识木兰的形象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歌节奏韵律,背诵全文。 2、体会诗歌情节曲折,认识木兰的形象特点。 三、教学难点 1、把握诗歌中人物形象的特点,感受人物的魅力。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具:多媒体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视频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呢?学生思考并举手回答。(如: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等)是啊,我国古代有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千百年来,她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早在1998年,美国迪斯尼公司就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可见,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千古,流传海外。(播放视频)今天,我们就共同走进这样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女性形象——花木兰,去听一听她那动人的故事。 (二)背景解题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北朝的一

首乐府民歌,历代传诵,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它和《孔雀东南飞》一起被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的乐府“双璧”。 (三)检查预习情况 1、初读课文,检查学生能够正确流利阅读课文(先指名读,再齐读)。 2、欣赏范读,注意朗诵节奏,整体感知全文。 《木兰诗》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你能用一句话概括吗?(诗中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 (四)感情再诵读,走近人物心灵 1、请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疏通文义,把握情感。 2、指导朗读,要求学生以读带译,在朗诵的感情中体会木兰的形象,体会木兰的心理感情。 ①首段是故事开端,读得平缓、轻些,营造深夜叹息的气氛。 ②二段问答句,可深沉些;“昨夜见军帖”后四句加快,以突出军情紧急;末两句“愿为市鞍马”转为坚定,以突出木兰的深明大义及下定决心。 ③三段写出发前的准备,节奏更加快,力求突出木兰到处奔忙,紧张准备的情态;奔赴战场要节奏变慢,用抒情的语句读;末句“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要表现出木兰的战斗豪情。 ④四段每两句一气读,速度更慢,基调应是悲壮的,十年艰苦作战,处处刀光剑影,死中求生全系于此。 ⑤五段胜利归来,节奏可稍稍加快,语调由庄严转为热烈;辞官还家要读得亲切、朴实,放慢节奏,形成前后鲜明的对比。 ⑥六段亲人团聚、恢复女儿妆时,节奏要快,基调是欢快而热烈的,极力渲染喜庆的气氛及喜悦的心情;“出门看火伴”句仍快,表现木兰换装后,急于让同伴一睹的喜悦又急切的心态;“火伴皆惊忙”这后三句要着力表现战友们的惊奇感,应突然放慢。 ⑦七段是歌者的赞辞,也可理解为木兰对战友们“不知木兰是女郎”的设喻回答,语速渐慢,语带自豪。 3、个性朗读,结合点评。节选自己喜欢的某个段落读或背,做到口齿清楚、声音洪亮,表情丰富,且进行自我点评或者相互点评。从语速、语气及所把握的

木兰诗反思范文 木兰诗教学反思

《木兰诗》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今天,为大家带来了木兰诗反思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木兰诗反思范文篇1 诵读有利于学生对书面语言的感知和理解,语文课堂教学就应书声琅琅,情趣浓浓。从学生们学习时的反映可以看出,由于充分运用了多媒体展示花木兰驰骋沙场的生动画面,和多种形式的竞赛题目,引导学生去诵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几乎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听他们的朗读,让我似乎看到了一个浑身是胆的花木兰驰骋在沙场上。 通过在一系列多向互动的情境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学生对花木兰的认识步步深入,情感进一步得到升华。让学生通过背诵表达自己对花木兰的敬佩之情可以说是水到渠成。在朗朗书声中巩固语言,理解语言,从而学会运用语言。这一课时的内容挺多,但由于学生积极投入,整堂课感觉比较顺利,达到了预期的目标。通过这节课,我们看到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木兰诗反思范文篇2 这篇课文选自《乐府诗集》,是一首很有节奏感的诗歌,句句压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应该要让学生多读,精读,教师指导学生朗读,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整堂课应该有范读、细读、快速默读、高声朗读等。读出语文教学的特色,特别是

适时使用朗读方法,既熟练了课文,又增强了学生对诗歌内涵的理解。而在这一点上明显是我教学准备的不足,在教学设计中安排教师指导朗读,给学生朗读的时间不够。 我在问题的设置上,也不够明晰,指向性不强,问题也显得有些“苍白”。例如我在解释“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说明了木兰积极投身到战争的准备当中,想尽快奔赴前线时,所设置的问题时,我直接的问了学生这说明了什么?学生就不太明白老师设置问题的意图,如果我具体的问“为什么木兰要积极地四处奔波,准备道具”,学生应该更能体会到木兰奔赴战场的决心和战场的紧张气氛。 木兰诗反思范文篇3 《木兰诗》讲述了一个流传至今的经典故事。这个故事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所以导入新课我就用美国动画电影《花木兰》中的片段,希望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共鸣,拉近学生和文言文之间的距离。另外我设计了多组竞赛题目,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巩固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熟悉程度,和加强他们的诵读能力。 一、 抓住情节,了解课文

木兰诗优秀教案备课讲稿

《木兰诗》教案 教学目标: 1、人物赏析,体会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2、体会本文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学习本文详细得当的叙事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赏析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并领会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2、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3、积累重要文言词语,背诵全诗。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想: 1、这是一首北朝民歌,读起来朗朗上口,要反复诵读,感受民歌的语言特点,找出背诵的规律,教师课前可作有表情的示范背诵。 2、本文材料安排有详有略,为什么这样安排,要组织学生通过讨论本文中心来解决,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3、本文内容分析力求精当,简炼,字词句主要由学生自己翻译,教师适当点拨。 4、运用多媒体,放映动画片《花木兰》片段,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出花木兰这一巾帼形象的意义。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影片引读 问: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呢? (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 是啊,我国古代确有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千百年来,她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还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位女英雄的飒爽英姿。(放映影片《花木兰》片段三~四分钟)。 可见,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流传海外,这个故事却来自于一首诗――《木兰诗》(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为主,是当时北方民歌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木兰诗》则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二、诗歌诵读,整体感悟 1、诗歌诵读,疏通文义: ①教师有感情地诵读,学生点评。 ②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疏通文义。 2、整体感悟: ①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概述故事情节。 ②在概述情节的基础上,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与结构。 引导:这是一首叙事诗,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请用四个字来简单概括每一部分内容。 明确:第一部分(1—3段)――― 替父从军 第二部分(第4段)――― 十年征战 第三部分(5—6段)――― 凯旋归来 第四部分(第7段)――― 结尾附文 三、人物赏析,品读探究

《木兰诗》的教学反思

《木兰诗》的教学反思 一、成功之处 1、教学观念突破传统,适时创新 这堂课不在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索新知的过程,教师和学生不是孤立于课程之外,而是课程的创造者、课程的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的信息交流属于互动性和互惠性,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实现教学相长的愿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特别是对木兰勤劳、爱国、孝顺等传统美德的宏扬,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如在“百度”搜寻译文时关键字的指导。并且在学生学习方式上改变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了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发现学习的能力,鼓励学生对课文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看法,赞赏学生独特和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 2、教学环节设计新颖时尚,符合学生心理 孙老师这堂网络课的导入非常自然,说是带来一款网络游戏《木兰诗》,然后、请学生输入网址,这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他们大部分都是网络游戏高手,没想到今天语文课也能在玩中学课文。五个板块的设计是围绕主人公木兰设置的,而且循序渐进,层层深入,体现

了一个学生认知的梯度规律。“读木兰”是初读课文,“译木兰”是理解课文主要内容,“评木兰”是深入理解课文基础上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聊木兰”是思考质疑阶段,“写木兰”则是课文的拓展延伸。对于课文的重点,诗词表达的主旨和思想感情,教师采用观看flash、找相关语句的方式突破。五次密码的设置,也别巨匠心,体现了课堂的主题:我爱花木兰。而每次进入的一把金钥匙也增加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信心。 3、教师教态亲切自然,处理问题较灵活 在教学过程中,孙老师始终对学生进行赏识教学,鼓励教学,而且教态亲切自然,遇到教师电脑出状况也能灵活处理。 二、不足之处 1、语文课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没有很好兼顾 这堂课对人文性比较重视,但是忽略了工具性。教学重点中“诗词的艺术特点”、“字词的锤炼”、“背诵课文”基本没有提及,虽然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人文因素放在了突出地位,但是感觉就像一堂历史课或者思想品德教育课,尤其是“译木兰”这个环节,只是选取了三句重点句子让学生翻译,而“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句互文没有强调。查找译文也没有花时间让学生浏览或齐读,学生在对课文内容还比较生疏的情况下就进行“评木兰了”。 2、倡导对话,但有些远离根本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相互对话的过程,但是有几个环节与文本似乎关系不大,只是泛泛而谈。

《木兰诗》教学反思

《木兰诗》教学反思 要想比较我讲的课与好学堂的差距,首先要明确的是什么是好学堂。其实用我现在的眼光,也不能给好学堂一个十分准确的定义。但对于我们一线的任课老师,用感性的、直观的方法来认识或评价一节课的优劣,是最方便也最适用的。 舞台表演是一门艺术,课堂教学也是一门艺术。两者间有相通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前者重在结果,后者重在过程;前者讲究的是美,后者讲究的是真;前者观看的是“台上一分钟”,后者观看的是“台下十年功”。 一般来说,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是在课堂上。因此,就有了“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向四十分钟要质量”的说法。 一堂好课就像艺术珍品,让人津津乐道,回味无穷。 首先,要以学生为本。时间是学生的,空间是学生的,是学生在学习语言,因此,学生理应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为学生服务的,是配角,充分让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语言活动,千万不能互换角色,本末倒置。课堂上学生要真学、真思、真练、真会,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实落实。在课堂上我也安排了听,说,读,写的训练,可是这些训练都是以老师的问题为引导,缺少学生的真正质疑。对于这堂课要解决的问题教学目标和重点设置的比较简单,课后反思起来,课容量安排得还是不够紧凑。可以说学生对木兰的形象整体上应该有自己的认识,从课堂上的表现看,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思考的程度不积极也不激动,因为学习任务不经努力就轻而易举地完成了。而我却把本来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没有在课堂上很好地引导学生质疑和思考。在整堂课上,大部分是老师安排的痕迹。课堂的生成没有。没有给学生提问的空间。有价值有深度的问题没有被提出来。 在学生读的训练中,只设计了去体味人物的形象,而没有关注语言的品味。事实上是可以把两者结合在一起的。一堂好的语文课,首先得有“语文味”。语文味越浓,课就越好。语文课的最大问题,不是怎么教的问题,而是教什么的问题。语文课的最大悲哀是语文本体的淡化和失落。那么,什么是“语文味”?“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语文要学的就是“这个”。语文味所指的就是“这个味”。具体来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

《木兰诗》教学设计 (2)

《木兰诗》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中共中央曾表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都不断强调民主精神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让学生从形式多样的,优美的佳作中领略祖国文化的内涵,汲取民族精神营养。深入挖掘教材中有关弘扬民族精神的课程资源,让学生们能够在课堂上学习到民族精神,课堂也成为了民族精神教育的主阵地,成为语文课改关注的热点问题。 人教版教材中《木兰诗》选自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这个单元的课文主题是爱国,《木兰诗》是一篇充分体现民族精神的文章,它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花木兰在国家危难之际,替父上战场,为捍卫国家而奋斗。《木兰诗》反映的历史背景与北魏和柔然之间长期发生的战争有关,当时,柔然经常袭扰北魏。木兰替父出征的这次战役,击退柔然,继而灭夏、灭燕、灭北凉,最终北部统一,胜利返乡。正因为这样,《木兰诗》千百年来流传不衰,木兰也受到了人们的赞扬。 二、案例主题

《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著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乐府民歌。《乐府诗集》是一部最完备的乐府歌词集汇,其主要内容: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民情,题材广泛,格调雄劲、热烈、质朴。北朝民歌因战乱和少数民族风俗的渗入,展现了一种特异风貌,《木兰诗》是一首淳朴浑厚、简劲粗犷的民歌。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的“乐府双璧”,是北朝乐府民歌代表作。本文的故事极富传奇色彩几乎家喻户晓,语言具有民歌情味,学生有较浓厚的兴趣。新课改中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题,教师需要转变自己的角色地位,把课堂学习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学本文要引导学生掌握以下内容: 1、了解乐府有关知识,学习通假、互文、对偶等修辞手法,通过反复朗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有感情地背诵全诗,并能体会民歌朗朗上口的特点。 2、通过探究与讨论,理解并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3、通过教学活动,感受木兰这一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理解劳动人民追求和平生活的愿望。三、教学细节 第一课时 1、播放豫剧常香玉《花木兰》选段“谁说女子不如男”。让学生体会经典戏剧的魅力,理解花木兰影响的广泛。

[木兰诗反思总结]木兰诗教学反思

[木兰诗反思总结]木兰诗教学反思 《木兰诗》又称《木兰辞》,是一首北朝民歌,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归入《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中。今天,为大家带来了木兰诗反思总结,希望大家喜欢! 我的基本思路是引导学生按照“朗读诗歌——了解情节——疏通文意——揣摩语言——体会主题——背诵积累”的步骤来欣赏这首乐府民歌,课前的也作了充分的准备,但是在实际课堂组织教学当中,效果却不够理想。课后认真思考一下,最大的原因还是在教学方法上存在着问题,也许是作为一名新教师的关系,在这堂课的组织教学上我仍然使用了传统的串讲法进行教学,过分注重了教师的讲授,而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作用,没有充分的调动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通过这堂公开课,我的这个缺点毫无保留的暴露了出来,今后我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这一点,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木兰诗》这篇课文我在教学设计中计划用二个课时来完成,我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对课文字词语句翻译以及对课文主题思想的 理解上。第二课时的教学,这就要求我在第一课时完成对全文的正音、字词翻译、音节停顿,进而将课文熟读成诵的教学任务,以便第二课时展开对花木兰人物形象、文章主题思想的解析。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在第一课时并未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这就影响到了我第二课

时的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没有真正读懂课文,二是也影响到完成自己备课时确定的第二课时教学目标,而我也没有根据第一课时的授课情况对第二课时内容及时做出恰当的调整,这一点暴露了我作为一名新教师在教学经验上的不足之处,也可以说是我在教学准备上存在不足。 这堂比较成功的课让我惊叹于学生身上的潜力,他们在轻松的气氛中学习了知识,提高了能力,游戏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其乐无穷的语文世界中自由的翱翔,学生快乐,我亦快乐。 反思:“游戏是儿童的天使”,处于儿童向青年阶段过渡的学生又何尝不对游戏情有独钟?教师要因势利导,进行与教学活动有关的游戏可以和谐师生关系,挖掘每位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欲,更重要的是让充满活力的学生们在符合天性的情境下有效地完成知识能力的提升,培养对语文长远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们在强调培养学生们想象力的同时,也应注重自己创造能力的培养,设计好每一节高效而又符合学生心理的课。 1、教学观念突破传统,适时创新 这堂课不在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索新知的过程,教师和学生不是孤立于课程之外,而是课程的创造者、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