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1版:第一节 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步步高)

20-21版:第一节 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步步高)

第一节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

学习重点 1.认识选词和炼句的妙处。2.学会选词和炼句。

阅读引子“一字之师”,思考: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

答:

答案炼字、选词非常重要,标准是真实、生动地展示生活内容,准确传神地表现人物的内心和个性。选词和炼字并非一日之功,要在实践中多加揣摩,不可凭空臆想。以上郭沫若改剧本的例子,深刻地说明了哪怕是大艺术家也要在生活中、实践中加强炼字、炼句、炼意。

阅读“语言的生命”,思考:语言的生命来源于什么?

答:

答案说话和写文章都要遣词造句,都需要经过对词句的推敲与琢磨。文章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成为经典名篇,具有鲜活的生命力,除了因为文章表达了积极健康的思想感情外,还因作家在用词造句方面做到了规范、平实、简洁、优美。

(1)遣词造句要注意选用和锤炼修饰语。

写作中遣词造句,首先要选择和锤炼词语,因为它是造句成文的基础。

句子中的修饰语(状语和定语)对表现文章内容和表达作者感情都有重要作用。写作中词句的选用,并不需要词藻多么华丽,句式多么繁复,只要使用恰当、准确、到位,那么该修饰语就会贴切而富有表现力,甚至有“点睛”之妙,绝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

(2)遣词造句要注重句式及动词性词语的选用。

写作中正确而又巧妙地选择不同的句式也很重要。适当地调整句中成分的顺序,形成各种变体句式,不但可以突出语句的重点,照顾语句的连贯,使情感表达更充分到位;有时还可以

化长句为短句,协调语句的语音和节奏。

选词炼句要注意其他词语尤其是动词性词语的选用。在动词的选择和锤炼上下功夫,可以使本来平淡无奇的动词,在作者的笔下,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变得生动活泼起来:让人物“动”起来,让景物“活”起来,生动形象地创造出如诗般的画面,让全篇文章充满灵动之气。

1.什么叫炼字?

答:

答案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或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其根本目的是“炼意”,也就是更好地表达诗歌的意境。古人炼字,包括炼实词和炼虚词两个方面。

2.什么叫炼句?

答:

答案炼句是修辞问题,同时也常常是语法问题。诗人们最讲究炼句,把一个句子炼好了,全诗为之增色不少。炼句,常常也就是炼字。就一般地说,诗句中最重要的一个字就是谓语的中心词(称为“谓词”)。把这个中心词炼好了,就是所谓“一字千金”,诗句就变为生动、形象的了。著名的“推敲”的故事正是说明这个道理的。相传贾岛在驴背上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他既想用“推”字,又想用“敲”字,犹豫不决,用手作推、敲的样子,不知不觉地冲撞了京兆尹韩愈的前导,韩愈问明白了,就替他决定了用“敲”字。这个“敲”字,也正是谓语的中心词。谓语中心词,一般是用动词充当的。因此,炼字往往也就是炼动词。形容词和名词,当它们被用作动词的时候,也往往是炼字。

3.选词和炼句的要求是什么?

答:

答案选词要准确、生动,所谓准确就是要用词精当,最真实地表现事物的情态;所谓生动就是善于使用新颖别致的词语,形象地表情达意,但决不能滥堆词藻。

炼句要简洁、连贯。

简洁:辞达而已,但不苟简。如《醉翁亭记》中用“环滁皆山也”五字交代滁州环境,且富有形象性。

连贯:上下句衔接自然,前后照应。如鲁迅《祝福》中“她诚然是逃出来的”一句,与上句衔接,与下句照应。

4.如何做到选词的“准确”?

答:

答案(1)符合特定的情境。

如:“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其中“扶”“失”字用得相当准确。“扶”字把“轻风”

人格化了,形象地描绘出了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给人以柔美之感。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满大地,梅花自然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用一个“失”字,就勾画出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

(2)符合事理及对象。即符合特定的身份地位,正确地运用谦尊称呼。

(3)正确使用口语、书面语。书面语庄重典雅,口语则通俗易懂。它们并无优劣之分,只是使用的场合不同而已。口语和书面语的转化,复述或转述的重点的转化,还要注意转述时间、地点、对象等具体情况。

(4)准确表达范围、程度及心理。如:有一个贝壳迷花了近十年的心血,收集到几千种远东出产的贝壳。“收集”用得不准。句中有“花了近十年的心血”,找寻的艰难程度应该很深,所以用“搜集”才准确。又如:“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更”字用得准确,写出了诗人越走近家乡,越是担心家里的变故的惶恐心理。

此外,还要注意用词的规范、语序的顺畅、句子的完整等。

5.如何做到语言的“生动”?

答:

答案(1)恰当选用词语。

①使用表现力强的词语。使用的词语具有生动传神的表现力,把词语用活。如宋祁《玉楼春》中“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运用了通感手法,一个“闹”字使视觉和听觉得到沟通,生动逼真地写出了枝头繁花竞放、蜂蝶纷飞,春意盎然、活灵活现的景象。

②使用色彩浓重的词语。这里主要指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词语的语体色彩。如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中,屈原的女侍婵娟有一段痛斥宋玉投靠南后、背叛老师的话。台词本来是:“宋玉,我特别恨你,你辜负了先生的教训,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演出后有人建议郭老将“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改成“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郭老拍手叫好。好在哪里?原稿是不带感情的判断句,“是”改成了“这”,与“你”“没有骨气的文人”组句后便带上了婵娟强烈的感情色彩,骂得痛快淋漓,感情的抒发较原来强烈得多。

(2)恰当选用句式。

语言表达中,相同的意思,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就有不同的表达效果。在句式的选择中,应注意特殊句式与常用句式、长句与短句、陈述句与疑问句等的穿插交错,注意语句的整散、错综变化、语气、倒装等方面。如:“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写文章做演说倒可以不看读者不看听众么?”

第三个分句本可写成“写文章做演说也要看读者看听众”,但作者却换用反问句式,形成整散结合、同中见异的修辞效果,使语言显得活泼多姿。

(3)恰当使用修辞手法。

语言若表达生动就应该选择那些具体的、形象的、新鲜的、内涵丰富的和能够调动人的感官体验的词语。

6.如何做到语言的“简洁”?

答:

答案(1)围绕中心,抓住要点。

每一句话都要围绕既定中心,不枝不蔓,不仅如此,还要抓住核心,突出要点,做到“简明扼要”。

(2)精于概括,巧用指代。

语言表达只有将必要的叙述与概括相结合,巧妙运用指代,才能做到表达简明。

(3)删繁就简,删掉赘余。

具体方法如下:

①辨析并列短语之间是否有交叉或重复关系,有则酌情删除。

②对语段中混入的冗余语句,可用浓缩提取法加以排除。

③消除歧义。消除歧义可采用如下方法:

a.变换词语法。它主要运用于因多义词的词义不确定造成的歧义,多音字的读音不确定造成的歧义及兼类词的词性不确定造成的歧义。如“前中国足协副主席南勇被‘双规’前好说话”,只需把“好”改成“喜欢”就消除了歧义。

b.标点法。如“世界杯足球预选赛,同一小组的中国队打败了美国队获得了冠军”。只需加一标点,变成“中国队打败了美国队,获得了冠军”,就可以消除歧义。

c.采用合称或缩略语或用简称。如“李杜”、“王孟”、WTO、CCTV、“东盟”、“欧共体”、“教科文”、“京沪”等。

d.用文言词语代替现代白话词语。文言文以单音节为主,而现代白话则以双音节为主,采用文言词语可省掉不少字。如:电报中的“不日抵沪”,用“抵”字代替“到达”就可见其效果。

e.运用数字缩略。如:“八荣八耻”、“三苏”、“唐宋八大家”等。

7.如何做到语言的“连贯”?

答:

答案(1)话题要保持统一。一个长的句子或者一个句群,只有话题统一,中心才能明确,语意才能畅达,表达才能连贯。话题往往就是主语,在连续表述中,最好不要轻易改变主语。如:“今年是农历癸未年,为我国传统的生肖年羊年。羊在十二生肖中列第八位。所有生肖中最富温情的属相是羊,它温顺并带有些许羞涩的性情,惹人喜爱。”“羊在十二生肖中列第八位”中的话题是“羊”,“它温顺并带有些许羞涩的性情,惹人喜爱”中的话题是“它”(即“羊”),而原句中却插入了一个话题“属相”,宜改成“羊是所有生肖中最富温情的属相……”。

(2)表述角度要一致。语言表达中,表述的角度应该前后一致。角度(时间角度、空间角度、人称角度)一致,语言才能连贯。如:“他童年时候讨过饭,少年时候在财东马房里睡过觉,

青年时候又在秦岭荒山里混过日子,简直不知道世界上有什么可以叫作困难。他觉得照党的指示给群众办事,受苦也是享受。”(柳青《创业史》)前一句的三个分句都从时间角度来表述,前后两句又都以“他”为表述角度,语气连贯,语意畅达。如果不注意语言表述的角度,一会儿以“我”为观察的主体,一会儿又以“他”为叙述的主体,或者一会儿说“天”,一会儿谈“地”,表述角度不断变换,就会影响语言的连贯。

(3)语境要和谐一致。主要是指写景性的文字,要注意分析景物、情调、写法等方面的特点。景物,有远近动静的不同;色彩,有鲜明暗淡的区别;气氛,有热烈冷清之分;视角,有高低俯仰之异。这些必须和谐一致,句子才能连贯。

(4)保持合理的句序。要使句序合理,条理清晰,句子间就必须讲究顺序。常见的句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由特殊到一般、由总到分、由重到轻、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由因到果,也可以倒过来)。如:一提到雨,也就必然地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雪景了。这一语段是以时间顺序“日暮——夜里(有人活动)——更深人静——第二天的早晨”进行排序的。

1.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我国目前学术界比较公认的可以算作四合式院落的最早实例,发现于陕西岐山凤雏村,是一座距今约3 000年的西周时期建筑遗址。,这组建筑虽然平面布局已经具备了四合院的基本特征,但是使用功能推断为祠堂,不属于住宅。

A.但是,这组建筑还不能称作严格意义上的四合院,四合院应具备四面方正围合的布局和居住功能两个要素

B.四合院应具备四面方正围合的布局和居住功能两个要素,而这组建筑还不具备居住功能,因此还不能称作四合院

C.四合院应具备居住功能和四面方正围合的布局两个要素,而这组建筑还不具备居住功能,因此还不能称作严格意义上的四合院

D.但是,这组建筑还不能称作严格意义上的四合院,四合院应具备居住功能和四面方正围合的布局两个要素

答案 A

解析横线处的陈述对象应和前文“建筑遗址”及后文“这组建筑”保持一致。B、C两项都没能密切衔接前文“建筑遗址”,且B项“不能称作四合院”和前文“比较公认的可以算作四合式院落的最早实例”内容不符。D项先说居住功能,后说布局,和后文内容顺序不能照应,可排除。故选A。

2.下列各句横线处应填入的词句,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王夫之在《薑斋诗话》中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诗人笔下的“ ”就是以乐景写哀情的典型。

②我们演讲时往往先说一番幽默风趣的“闲话”,以激发听众兴趣,为与听众的交流营造良好的环境 。

③荒山造林,既能生产木材,又能保持水土,是 的事。

A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气氛 两全其美

B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气氛 一举两得

C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氛围 一举两得

D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氛围 两全其美

答案 C

解析 ①给出的两句都是杜甫的诗,它们都是“以乐景写哀情”。②“氛围”与“气氛”意义相近,但“氛围”常跟“环境”搭配。③两全其美:做一件事顾全两个方面,使两方面都很好。一举两得:指做一件事情,得到两种收获。根据语境,重在“得”,应选“一举两得”。

3.下面一则稿约四处画线部分中有几处语言表达不当,请找出来并作修改。

本刊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主要刊登文学、历史、哲学等方面的论文。为丰富内容,提高质量,特向广大作者征稿。

要求:观点鲜明,不超过8 000字,逻辑清楚,格式正确。①

来稿一经被采用,即奉薄酬。②

来稿一律不退,三个月未接到用稿通知,请自行处理。敬请广大作者赐稿。③

来稿请寄:××市××路××号《×××》编辑部×××敬启。④

邮编:×××

《×××》编辑部

××××年×月×日

答: 答案 错误之处为①②④。把①改为“观点鲜明,逻辑清楚,格式正确,不超过8 000字”;把②中的“被”字删掉;把④中的“敬启”删掉或把“敬启”改为“收”。(“收”不可加括号)

解析 “稿约”是报刊的编辑部门向投稿人约稿时的告白,因此从对象上来说,④处的“敬启”不符合谦敬的要求。题目要求中“表达不当”的信息,明确告诉考生要从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知识角度来考虑,这样①的毛病就比较容易发现,①的表述不符合逻辑,在连

贯上出了问题;②的主语是“稿件”,那么作者的稿件自然是被采用的,因此“被”就赘余了。当然,本题还涉及常见应用文体的格式相关知识点。

题型一语言表达简明、连贯

例题1依照简明的原则,分析下面的一段文字应删去哪些词语。

李玫初涉文坛,第一部处女作是《游子的深情》。她在其中写道:“不把人当人,尤其是不把女人当人的种种恶行,在我们这块土地上,难道就会完全绝迹了吗?”这话真是尖锐。可以说,李玫是唯一一位令我带着浓浓兴致给予关注的当代作家。

应删去的词语:

答案第一部完全一位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简明的能力。此题目要求语言简明,让考生自己寻找多余的地方,并直接将应该删去的词语写在横线上,较之以往标明序号的题目有一定的难度。“处女作”即作者的第一部作品,在“处女作”之前再加“第一部”赘余;“绝迹”是“断绝踪迹、完全不出现”的意思,在“绝迹”前再加“完全”作状语,赘余;“唯一”的意思是只有一个,独一无二,“唯一”后再加“一位”赘余。

例题2把下列带序号的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并填入横线处。(只填序号)

①它们有时候是那样,有时候是这样,莫衷一是的模样

②那种石库门弄堂是上海弄堂里最有权势之气的一种

③它们倒过来倒过去最终说的还是那一桩事,千人千面,又万众一心的

④上海的弄堂是形式多样,声色各异的

⑤其实它们是万变不离其宗,形变神不变的

⑥它们带有一些深宅大院的遗迹,有一副官邸的脸面,它们将森严壁垒全做在一扇门和一堵墙上

序号:

答案④①⑤③②⑥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文段是说明文,介绍说明的逻辑是:④①上海的弄堂是形式多样的——⑤③它们是形变神不变的——②⑥石库门弄堂的特色。然后根据文中关键词语(如“其实”“它们”“声色各异”等)的提示,辨明主干句和解说句的关系,可进一步确定语序。

解题技巧(1)解答语言简明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找主干,理枝叶,发现和删除赘余词语。

②分析句间关系,发现和删除多余的词语或句子。

③把握文段主旨,发现和删除游离于中心或话题之外的内容。

④防止误解,避免歧义。

(2)语言连贯需要兼顾三个条件:统一的话题、合理的句序、前后呼应。因此,解答语言连贯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保持话题及陈述角度的一致性,前后一致,首尾相关。

②合理安排句子的顺序,保持条理清晰。

③统揽全局,善抓中心句,然后分析其他句子是怎样围绕中心句来组织的。

④注意必要的过渡、交代、衔接、呼应,注意关联词语和表总括性的词语,注意对一些重要代词和名词的分析,注意抓总领句、起始句、总结句、结尾句。

⑤描述性文字,要特别注意语境(意境)的和谐一致。

⑥要注意上下文句式的协调。使用整句或散句、主动句或被动句、肯定句或否定句、长句或短句等等,一定要考虑整体上的协调,注意与上下文衔接。

题型二古诗词的“炼字”及“炼句”

例题1(2017·山东)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上五盘岭①

岑参

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②。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

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

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

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注①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春,岑参作为僚属随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渐入蜀平乱,途经五盘岭时作。五盘岭:秦、蜀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②出五盘:攀越五盘山道登上山巅。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①“斗”字,描写两岸崖石耸峙欲错,犹如两兽相斗,凸显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

②“攒”字,描写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

解析鉴赏诗歌的语言——炼字,一般遵循以下步骤:体悟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看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思考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意思是“江水回旋,

两边的山崖对峙,像两兽相斗;乌云笼罩,太阳隐去,群峰攒聚”。“斗”字生动地描写了崖石耸峙对立的陡峭、峥嵘之势。“攒”字刻画了光线不明,群峰好像连在一起的密集、重叠之态。

例题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西江月①

苏轼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②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①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作。其春夜行蕲水边,过酒家,饮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枕臂醉卧少休。拂晓,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书此词于桥柱上。②障泥:马鞯,垂于马两侧以挡泥土。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很精妙,请简要赏析。

答:

答案①侧面描写(或“侧面烘托”)。写月下细浪涟漪层层涌起,空中云朵依稀,侧面烘托月光朗照,月色美好。②借景抒情。通过写景营造出清爽明丽的意境,凸显词人的愉悦之情。

③叠词。“弥弥”“隐隐”表现了水之盛、云之淡,音律和谐,朗朗上口,声声悦耳。④对仗。“照野”对“横空”,“弥弥”对“隐隐”,“浅浪”对“层霄”,对仗工整,句式整齐,富于音韵之美。

解题技巧(1)推究“炼字”的妙用,不可把所分析之字孤立起来谈论,要放在诗句中,结合全诗的内容或语句的含意来分析。解释该字的意义,放入语句中描述景象,关键是点出该字在开拓意境、创设氛围或表达情感方面的效果。

解题步骤:①理解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②结合该字所在的诗句描述景象。

③分析该字烘托的意境或蕴含的情感。

(2)解读关键诗句,包括诗句的含意、色彩、情味、效果等方面,要结合诗句中的词语,尤其是注意诗句中精当的动词、形容词以及叠词、修饰语的运用,另外还要注意诗句的语法现象以及修辞手法等。

解题步骤:①理解诗句的含意。

②分析诗句的表达效果或蕴含的情感。可从该诗句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和该诗句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两方面加以考虑。

1.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在通常情况下,我们的灵魂都是沉睡着的,一旦我们感到幸福或遭遇苦难时,它便醒来了。如果说幸福是灵魂的巨大愉悦,这愉悦源自对生命美好意义的强烈感受,那么,苦难之

为苦难,,因而使灵魂陷入了巨大痛苦。

A.正在于生命的根基被它撼动了,人对生命意义的信心被打击

B.正在于它撼动了生命的根基,打击了人对生命意义的信心

C.正在于它把生命的根基撼动,把人对生命意义的信心打击

D.正在于生命的根基因它而受撼动,人对生命意义的信心因它而受打击

答案 B

解析根据前面“如果说幸福……感受”及“苦难之为苦难”的陈述对象,可以排除A、D 两项。再根据后面“因而使……”,不宜用“把”字句,故选B。

2.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无风不起浪”这句俗语明确地说明了海洋中风浪生成的外部原因。海洋学上,把在风的直接作用下,海面产生的波动称为风浪。。当能量的收入大于支出时,风浪就将生成与发展,反之,风浪将趋于消衰。由此看出,“风平”才能“浪静”。A.能量的获取和消耗之间的数量关系,决定了风浪的生成、发展与消衰

B.风浪的生成、发展与消衰,取决于能量的获取和消耗之间的数量关系

C.由于获取和消耗的能量不同,风浪的生成、发展与消衰的状态就不会相同

D.由风浪的生成、发展与消衰的不同状态,可知其获取和消耗的能量不同

答案 B

解析从上下句子语境来看,横线前面说的是“风浪”的形成,句末是“风浪”,因此,横线处应以“风浪”开头,形成句头接句尾的顶真形式,这样读起来较为连贯。横线后面说的是能量的获取与消耗之间的关系及与之相应的现象。综合来看,B项最恰当。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中华文化不仅是个人的智慧和记忆,而且是整个中华民族的集体智慧和集体记忆,。,,,。,这是我们中华民族识路地图上的印记和徽号。今天,我们有责任保存好这张识路地图,并将它交给我们的后代,交给我们的未来。

①但是不论在哪里,不论是何时

②只要我们的文化传统血脉不断,薪火相传

③那些似曾相识的面容、久远熟悉的语言、频率相近的心跳,浸润至今的仪俗、茂密茁壮的传奇、心心相印的瞩望

④中华民族的子子孙孙像种子一样飘向世界各地

⑤是我们在未来道路上寻找家园的识路地图

⑥我们就能找到同心人、同路人

A.②⑥④③①⑤B.⑤③④⑥②①

C.③②①④⑤⑥D.⑤④①②⑥③

答案 D

解析根据首句“不仅是……而且是……”的句式特点,可以确定⑤句紧承其后;再根据“只要……就……”关联词搭配关系,可以确定②⑥的先后顺序。有此两步,答案即出。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历史的知识可以帮助欣赏却不是欣赏本身。欣赏之前要有了解。了解是欣赏的预备,欣赏是了解的成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例如要了解曹子建的《洛神赋》,就不能不知道他和甄后的关系。

①就了解说

②注意到这些问题,就是离开形象本身

③版本、来源以及作者的生平都是题外事

④因为美感经验全在欣赏形象本身

⑤这些历史的知识却非常重要

⑥就欣赏说

A.⑥③②①④⑤B.①⑤⑥③④②

C.⑥③④②①⑤D.①⑤③⑥②④

答案 C

解析从所给短语或句子看,空缺部分分为两层意思,分别由“就了解说”和“就欣赏说”领起;结合横线后的“例如”句可知,应先说“欣赏”,后说“了解”,故可排除B、D两项。再比较A、C两项,④②为因果关系,④为因,②为果,不可分开,故排除A项。5.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我们在日常的平凡生活中的记忆大致如此。

②不论记住还是没有记住,不管日久便忘或历久难忘,全是一任自然,具有感性的色彩。

③后者,也就是自觉的记忆,则是理性的、刻意的,是为了不被忘却。

④人的记忆分为两种:一种是不自觉的,一种是自觉的。

⑤我们每个人的心中也都有这种自觉的记忆。

⑥前者是自然的、松散的、不经意的。

A.④①⑥③⑤②B.①⑥③④②⑤

C.①④⑥②⑤③D.④⑥②①③⑤

答案 D

解析文段介绍的是人的两种记忆的特点。④引出话题,总领下文;②⑥因“自然”相连,其中⑥中的“前者”具有一定的领起作用,应放在前面,顺序为⑥②;③⑤因“自觉”相连,③应在前;④中先说“不自觉的”,后说“自觉的”,故⑥②在前,③⑤在后;①说的是不自觉记忆的情况,应排在⑥②之后。故选D。

6.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倒洗澡水连盆中的婴儿一起倒掉,显然不明智。

②在中国古代,教化的目的是传播礼乐文明,规范社会秩序。

③如果能抛弃成见,不因名累实,这一概念必将以新的面貌进入学术界,实现其当代意义。

④如果提倡教化,很有可能被视为封建思想的死灰复燃,从而遭到严厉批判。

⑤但在20世纪西学东渐的过程中,“教化”变成了等同于吃人礼教的一个贬义词。

A.②③⑤④①B.②⑤④①③

C.①②⑤④③D.①⑤④②③

答案 B

解析根据“教化”这一关键词及时间词、转折词,可以确定②⑤的顺序;再根据“如果”关联词及“批判”词,可以确定④紧随⑤后,这样可以锁定答案了。

7.下面一段文字有的地方重复啰唆,在不影响原意的条件下,必须删除的有哪三处?(只填序号)

书籍好比食品,有的只需浅尝①,有的可以吞咽②;只有少数需要仔细咀嚼③、品尝④,慢慢品味⑤;有的书只需读其中的一部分⑥,有的书只需知道其中梗概,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通读⑦、细读⑧、反复读⑨、经常读⑩。

必须删除的是:

答案②④⑩

解析“吞咽”与“浅尝”“咀嚼”不是同一个逻辑层次,应删;“品尝”与“仔细咀嚼”意思相同,应删;“经常读”与“反复读”重复,应删。

8.修改下面这段话中的两处错误,使其语意明确、符合题意,将修改后的这段话写在横线上。

由于环境保护压力的增大,能源需求的增加,天然气作为“对环境友好”的能源,其地位冉冉升起。然而,由于体制的原因,守着储量丰富的重庆大气田,始终“气不足”“气不顺”。

改为:

答案由于环境保护压力的增大,能源需求的增加,天然气作为“对环境友好”的能源,其地位不断提高。然而,由于体制的原因,重庆守着储量丰富的大气田,却始终“气不足”“气不顺”。

解析两处错误:①“其地位冉冉升起”,②“气不足”“气不顺”的主语不明。

9.修改下面的电报,要求表达原意,简明扼要。

事情已经办妥,准备回广州,我已购买了13号上午8点从山西太原飞往广州的机票,当天中午11点钟左右可以到达广州,请公司派一部面包车来花都新白云机场接我。

修改为:

答案13日11时白云机场接。

解析 电报就内容讲有两点:第一点是“事情已经办妥”,第二点是请公司来接。其中第二点是主要的。

10.下面一段文字中画横线的词语,有的必须删去,有的不能删去。请把它们找出来,将序号分别写在横线上。

夏天到了,人们喜欢吃一些生冷的①食品,外出就餐的②频率也③高了,这④都将⑤

给肠道传染病的⑥发生埋下了隐患。某市的一项专题调查显示:79%的⑦痢疾患者有过⑧

不洁饮食史,他们食用的⑨不洁物多为不干净的⑩

熟食、冷荤或剩米饭等;从饮食地点看,51%的患者曾在外就餐,13%为⑪

有野炊经历。

(1)必须删去的是:

(2)不能删去的是: 答案 (1)⑤⑪

(2)②③④⑥⑦⑨⑩

解析 ①⑧可有可无;⑤“将”与后面“埋下了隐患”矛盾,应删去;⑪“为”后有动词“有”,“为”多余,应删去。

11.语言交际时应该认真倾听,机智应对。下面是大学生求职时考官的话,请说出他的言外之意,并用简明、得体的语言应对。

你成绩优秀,直率单纯,将会很有前途,可我们的工作需要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 答: 答案 言外之意:你不适合本单位的工作,我们不能聘用你。

应对示例一(希望留下):单纯也是一种美德,如果我有幸加盟贵公司,我将会很快成为社会经验丰富的人。我希望自己有这样一段经历。

应对示例二(巧化尴尬):感谢你对我的肯定和善意的提醒,我坚信直率单纯是一种美德。将来与你们打交道的形形色色的人中或许就会有我。

解析 抓住考官话的表意重点,从表示转折的“可”中就可以体会考官的言外之意。应对时要注意语言简明、得体,不卑不亢,不失礼貌,同时达到巧妙化解尴尬的目的。

12.阅读下面的文字,调整画线部分的语序,使全句协调连贯。(可适当增减文字,不得改变原意)

为加快传播速度,增强时效性,承载容量得以加大,前沿性得以提升,发行量得以逐步扩大,规模效益得以提高,本刊决定从2015年起改为半月刊。

答: 答案 (示例一)为加快传播速度,增强时效性,加大承载容量,提升前沿性,逐步扩大发行量,提高规模效益

(示例二)为使传播速度得以加快,时效性得以增强,承载容量得以加大,前沿性得以提升,发行量得以逐步扩大,规模效益得以提高

解析画线句由六个并列短语组成,其中“加快……”“增强……”是动宾结构,其余为主谓短语。结构的不一致,严重影响了句子的连贯,可全部改为动宾短语,或全部改为主谓式结构。

13.修改下面一段文字,使之更简明。

①春花秋月,夏云冬雪,造化多情,大自然的色彩是美好的。②人类应该为永葆大自然的色彩美作出自己的努力,让大海永远蔚蓝,让草原永远青翠。③但是人类不以自然美为满足,艺术美的着意创造,有待心灵的加工,注入艺术家的豪情。④色彩只有注入了画家的情感,才能成为审美对象。

答:

答案删掉②。

解析此文段谈的是自然色彩美与艺术色彩美的关系问题。理解了这个中心,就会发现②处是文段中心之外的东西,谈的是环保问题,删掉它,文段就简明了。

1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除夜宿石头驿

戴叔伦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

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历来为人赞赏,称其为“客中除夜之绝唱”(《诗薮》),请你说说其妙处。

答:

答案这两句形象地写出诗人身处异地,与家人远隔万里的难堪处境。其中,“一年将尽”“万里未归”构成对仗,把悠远的时间性、广漠的空间感,对照并列在一起,自有一种意绪茫茫、百感交集的情思。

1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风

王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1)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两个字?请作简要分析。

答:

(2)这首诗写“风”,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作用。

答:

答案(1)诗眼是“有情”二字。全诗扣住“风”的“有情”来写。前面从“有情”写它带给林壑以清爽,后面又由“有情”赞美它“为君起松声。”

(2)这首诗以”风“喻人,主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首句描写风起,次句用一“加”字仿佛风是急人所需的有意行动。下面写风的活动,用“驱”“卷”“寻”“出”“为君”等字眼,对风进行拟人化的描写,把风的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

解析“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找“诗眼”要联系诗中的形象把握诗中的思想感情。

1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司空曙

故人江海别,几度①隔山川。

乍见翻②疑梦,相悲各问年。

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

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③。

注①几度:几年。②翻:反而。③共传:一起举杯。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从别后,数年不见,山川阻隔,相会不易,首联从时间、空间两个方面突出了离别久远,相见之难,其间的相思,自在言外。

B.久别相逢,乍见后反疑为梦境,因分离太久而相互问年龄。“翻疑梦”,把诗人诧异、自责的神态表现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

C.结尾表面上是劝饮离杯,实际上却是总写伤别。“更”点明了即将再次离别的伤痛。“惜”表现出彼此珍惜情谊和恋恋不舍的离情。

D.诗人与老友久别重逢,悲喜交加,在孤灯下饮着离别的酒,不觉恋恋不舍,表现出两人的情谊及对友谊的珍惜。

答案 B

解析B项“诧异、自责的神态”错,应是“欣喜、惊奇的神态”。

(2)颈联中的“寒”和“暗”字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

答:

答案①“寒”“暗”客观地描写了朋友深夜叙谈的环境特征,孤灯照雨雨愈寒,湿竹环绕浮烟显得更浓更暗;②“寒”“暗”真实地表达了诗人的主观感受,刚重逢又要伤别,心境倍感凄暗;③“寒”“暗”二字使情景交融,营造了一幅寒冷、湿暗、凄清的老友话别图,既渲染了诗人悲凉暗淡的心情,也象征着人事的浮游不定。

《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教学设计

《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选词炼句在语言表达中的作用,理解选词炼句的基本内涵;初步掌握选词炼句的一些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运用选词炼句的有关知识分析鉴赏文学作品,体会选词炼句给文学作品带来的生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在实际语言运用中选词炼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教学重点学会在实际语言运用中选词炼句。 教学难点运用选词炼句的有关知识分析鉴赏文学作品。 教学过程 一、情境说锤炼 1.因为某种原因,老师请假了,学校安排一名新来的老师上课。新老师一走上讲台,大家的目光就会齐刷刷地向了他。 请在横线上填入适当的词语,如:投、转、望、瞄、射、刺等,并体会使用不同的动词能使句子收到不同的表达效果。 2.去掉“齐刷刷”一词,看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体会修饰语在句子中的重要作用。 3.解释“炼字”中的“炼”的含义,体会“锤炼”一词的内涵。 “炼”,火字旁,它形象地告诉我们,炼字炼句是一个艰辛的过程,就像铁砂只有经过千锤百炼,才能成为纯钢一样,我们的语言只有经过反复的锤炼琢磨,才能生动形象有感染力。正如杜甫所言: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今天这节课,就是希望大家通过交流讨论,思考分析,深度认知选词和炼句。 二、古人好锤炼

1.卢延让说:“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贾岛说:“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古人非常重视对词句的锤炼,正因为如此,中国文坛才有了数不胜数的不朽佳作。诗词中的“炼字”已成为高考诗歌考查的热点,大家快速在脑海中搜索,试着举出一些例子。 2.实例分析。 ⑴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唐?王维《过香积寺》 “咽”字是动词,“冷”字是形容词,“咽”着重从动态的方面来写,写的是山间的流泉,由于危石的阻拦而发出低弱的吟声,仿佛人的鸣咽之声;“冷”从静态方面来写,写的是披洒在青松上的日色,因为山林的幽暗,似乎显得十分阴冷;诗句中的“咽”“冷”二字一静一动,绘声绘色、精炼传神地勾画出了香积寺外山中的幽僻冷寂。 ⑵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宋祁《玉楼春》 作者用一“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让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⑶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宋?张先《天仙子》 这句词词少意丰,一语三折。“云、月、花、影”四字写了三物四景,中间又用“破、来、弄”三字写出三种连续的动态:云“破”而有月“来”月?“来”而有花“影”花?“影”引出“弄”字,有“弄”字而有花枝随风摇动、抚弄花影的幽雅姿态。仅仅七个字,从天上写到地下,云横皓月、风弄花影,构成了一幅幽美朦胧的画面,把云、月、花都拟人化了,赋予了它们丰富的情感和生命,同时使宁静的画面有了飞动之势。 三、名家重锤炼 1.古人如此,今人亦然。我国现当代的许多名家也都非常重视对词句的锤炼,比如课本上《生命?生命》的作者杏林子和《绿》的作者朱自清,在选词炼句方面就是很好的例子。 2.请大家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和“工具箱”中的有关知识,小组交流一下学习收获。

高中语言文字《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教案

高中语言文字《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教案 教学博苑 06-22 0936 高中语言文字《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教案 【教学重点】 1 理解炼字、炼句的目的、作用。 2 实现语言简明、连贯的方法。 【教学难点】 对语言的细致的品味 【教学方法】 例举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解题 语出杜甫的诗句“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形象的写出了诗人对字句的准确、生动的要求,即本课所要了解的炼字、炼句。 二体会炼字的妙处 1 学生给出古人炼字的佳话 如:“推敲”、“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头春意闹”等。 2 依据课本,开展品读活动 ( 1 )请同学看一下课本中摘录的朱自清《绿》一文中的几个句子,试着更换其中的加点字,看看不同的词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朱自清的散文很少有华丽的铺排与藻饰,虽着意锤炼文字,但风格朴素自然,所谓“于平淡之中见神奇”。这几个句子中的加点词当然可以用其他很多动词来代替,但在表达效果上自然会有不同。 ( 2 )请同学快速阅读课本中《生命·生命》选段,然后也写一段话,意思一样,看一看自己在选词用句上与林杏子有什么不同,谈谈感受。 这段文字娓娓道来,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故事,却在不经意间就打动了我们。没有使用生僻字词,也没有使用纷繁复杂的句式。不能否认,浓妆艳抹是一种美,但这种素面朝天的清新美更值得追求。 注:在这一环节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笔下的亮点,而不能急于否定他们的尝试。重点在于引导学生细加辨析,让他们感受到选词炼句的魅力。要知道,脱离语境是很难判断高下的。如“一字师”郑谷改齐己《早梅诗》“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中的“数枝”为“一枝”,原因是“未早也”;而同样是咏梅,王安石的“墙角数枝梅 , 凌寒独自开”中的“数枝”就不能机械地改为“一枝”。 3 教师补充课堂练习 ( 1 ).朱自清先生《荷塘月色》地原稿与修改稿。 【原稿】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开着的,有打着朵儿的。 【修改稿】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明确:修改后使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赋予荷花以人的特征,写出荷花的体态美与情态美,充分体现出的喜爱之情。 ( 2 ) . 任翻(人名)题台州寺壁诗曰:“ 前峰月照一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 既去,有观者,取笔改“ 一” 为“ 半” 字。翻(任翻)行数十里,乃得“ 半” 字,亟欲回易之,则见所改字,因叹曰:“ 台州有人。” ——李东阳《麓堂诗话》 明确“ 前峰月照” 一定会出现“ 峰掩月” 的情况,月光不会照遍一江流水,改为“ 半江水” 既符合实际,又诗味含蓄。 ( 3 ) . 创作实践—学练结合 , 巩固提高 放学后,你在车站等公车,车来了。。。。。。请根据这一情景,写一段话,注意炼字炼句。 学生展示自己的得意之处,教师选点讲评。 三讨论共识——百炼成字 , 千炼成句

高中语文人教版语言文字应用学案:第六课 第一节 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 Word版含答案

第一节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 学习重点 1.认识选词和炼句的妙处。2.学会选词和炼句。 阅读引子“一字之师”,思考: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语言的生命”,思考:语言的生命来源于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什么叫炼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

第一节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 人们常常溢美文学大家选择使用词语和句子有所谓“随手拈来”或“神来之笔”。但其实在看似“神来”、“随手”的背后,更多的恐怕还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卢延让),“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还是“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还是“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曹雪芹)。 1.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孟子·离娄上》 赏读:(孟子说:)“我爱别人,可是别人不亲近我,那就要反问自己的仁德够不够啊;我管理别人,但是没管好,那就要反问自己的智慧和知识够不够啊;我有礼貌地对待别人,可是得不到相应的回答,那就要反问自己的恭敬够不够啊。” 2.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离娄上》 赏读:(孟子说:)“天下的基础是国,一个国的基础是家,家的基础是每一个人。” 3.顺天者存,逆天者亡。——《孟子·离娄上》 赏读:(孟子说:)“服从天道的生存,逆反天道的灭亡。” 权力·权利 “权力”是国家、公众或上级赋予的职权、强制力;“权利”是法律赋予的权力和利益,与“义务”相对。 例句1:政治新星金正恩正式步入权力核心。 例句2:碧生源充分发扬民主,保障员工权利。 前车可鉴·前车之鉴 “前车可鉴”:鉴,镜子,引申为教训,指用前人的失败作为教训。“前车之鉴”:前面车子翻倒的教训,比喻先前的失败,作为以后的教训。 都出自《汉书》“前车覆,后车戒”,但意义不同。“前车可鉴”比喻前人的失败,后人可以当作教训;做动词用。“前车之鉴”比喻从前人的失败中得来的教训,做名词用。 例句1:日本经济的惨痛教训前车可鉴,中国绝不重蹈覆辙。

语文系列《语言文字运用》教案 第六课第一节《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含答案

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教案 教学目的 (1)领悟选词炼句的精妙,培养学生自身的阅读、分析、评价能力。 (2)联系学生写作实际,讨论在语言表达中如何选择和锤炼语句,激发学生对阅读与写作的思考与热爱。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字斟句酌为哪般(第一课时) 1 导入: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请学生阅读引子后说一说类似的选词炼句的例子。 古往今来,文学史上注重选词炼句的故事不胜枚举。“苦吟派”诗人贾岛在驴背上反复“推敲”,王安石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得来不易,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而成的“满纸荒唐言”…….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为了“吟安一个字"而“捻断数茎须”,甚至“知音如不赏”,就要“归卧故山秋”了呢?选词炼句,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呢? 2 品评:独具慧眼,含英咀华 顾名思义,选词就是从丰富的词汇中选用恰当的词语生动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而炼句,就是对句子的锤炼,要求我们不仅把句子写得准确流畅,还应该在句子中表现出丰富的意味。同学们可回味一下那些幼时可诵的佳句名篇,试着咀嚼一番,看现在有没有

什么新发现. 很多同学喜欢“诗仙"李白,总觉得他只要随口一吟,便是上乘之作.其实,这位所谓天才诗人也“常横经藉书,制作不倦",才达到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境界。只是他对文字的“修炼”功夫炉火纯青,故诗风自然而不见斧凿之痕。以其知名度最高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为例,男女老少张口就来,太通俗了,它有什么妙处呢?这里单说“疑"字,这字乍看极平淡普通,细品又回味无穷。诗人既说“疑”,就说明他知道“地上霜”只是错觉,明明知道那不是霜却还要生疑,可见是诗人自己心里“下了霜",起了思乡的寒意而觉得孤寂了。“诗圣"杜甫追求选词炼句的执著几乎尽人皆知,自称“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他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后人评为“老杜生平第一快诗”,尾联“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写得一气呵成,将诗人“喜欲狂"之情推至读者目前,几乎使人忘记了这是首“戒律森严"的律诗。这两句包括了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前后相承,又形成了当句对,之间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形成流水对,不可谓不巧妙. 可见,经过千锤百炼的经典名篇,往往需要我们去反复咀嚼,才会不断有新的发现,才会尝到满口的余香。正如鲁迅先生在《不应该那么写》一文中所言:“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

6-1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

6-1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 一、课内双基 1.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嘴里哼着说,“这老东西……” (1)写出本段中用得精彩的动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些动词刻画出了“黑的人”怎样的性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嚷、抢、扯、裹、塞、抓、捏、哼。 (2)这一段中用的动词既简洁又准确生动地刻画了“那人”的神情、动作、语言,表现了他蛮横、凶残、贪婪、奸诈的性格。 2.蒋捷词中“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你认为哪个词是词眼?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红”和“绿”是词眼,因为形容词用作动词,除了富有色彩感外,还富有动态感。 3.(1)她们轻轻划着船,船两旁的水,哗,哗,哗。顺手从水里捞上一棵菱角来…… (2)后面大船来得飞快。那明明白白是鬼子。这几个青年妇女咬紧牙,制止住心跳,摇橹的手并没有慌,水在两旁大声地哗哗,哗哗,哗哗哗! 两段中用了模仿摇橹的拟声词,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作者选词造句别有匠心。前一句用拟声词形象描写出妇女轻轻的动作,悠悠的水声,这是一幅和平时期优美的生活画面。

高中语文第六课语言的艺术第1节语不惊人死不休__选词和炼句练习含解析语言文字应用

第1节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 请同学们认真完成练案[20] 一、课内双基 1.下面各句中,语言最不简明的一项是(B) A.我看,这件事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不必大惊小怪. B.长期以来,环境保护工作一直受到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扰和破坏,造成了不能快速发展的现象. C.一篇文章总是由若干段落构成的,一个段落则由若干句子组成,一个句子又是运用若干词语造成的。 D.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解放军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赢得了伟大胜利. 【解析】“造成了”“的现象”赘余,应删去。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B) ①冬日的暖阳会吸引蚂蚁们倾巢出动 .....在阳光下,它们活动筋骨,悠闲踱步,一旦感到寒意,就会立刻躲进温暖的洞穴。 ②市人才市场有关负责人说:“政府和企业都在处心积虑 ....地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只要毕业生对就职条件要求不太高,找工作并不是一件难事." ③狭窄的空间和严格的管理,会让人对航母生活心生厌倦,

但有航母梦的追梦人却甘之如饴 ....,他们执着的追求凝结着奋发进取、刚毅有为的精神。 ④在大好形势下,执黑棋的一方走得非常不冷静,先是走出 两手昏棋,几手后竟然又鬼使神差 ....地走出了一步让人看不懂的败棋. ⑤荧屏上,他沉着大方,点评时事亦庄亦谐 ....,精辟的见解让人折服;镜头外,他开朗乐观、热心助人,是邻居心中的活雷锋。 ⑥前几日的“极寒天气"给我国南北地区都带来了五风十雨 ....,对交通运输造成极大影响,让旅客归家的路充满艰辛。 A.①③④B.③④⑤ C.①②⑥D.④⑤⑥ 【解析】①倾巢出动:出动全部力量,(多含贬义)。②处心积虑:千方百计地盘算(多含贬义).③甘之如饴:感到像糖一样甜,表示甘愿承受艰难、痛苦。④鬼使神差:好像鬼神暗中差使一样,形容意外地发生某种巧合的事或不由自主地做出某种意想不到的事。⑤亦庄亦谐:(讲话或文章的内容)既庄重,又风趣.⑥五风十雨:五天刮一次风,十天下一场雨,形容风调雨顺。

语文:《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教案

教案:选词?炼词 昨天在学校里开了一节公开课,美其名曰“骨干教师示范课”,上的是《语言文字运用》一书中的《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的内容。现将教案呈现如下: 选词·炼词 教学目标 一、理解选词的基本内涵,体会选词的重要作用; 二、掌握选词的标准、对象和角度。 三、结合高考考点,了解有关的高考题型,培养学生的鉴赏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杜甫自称“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他能成“诗圣”,就源于他对语言艺术的理想境界的执著追求。古人作文讲究斟酌字句,能订正一字之误读,能改好一个字,即可为师,即“一字师”。课文97页为我们讲述了郭沫若“一字之师”的故事,其实早在唐朝也有“一字之师”的故事: 郑谷在袁州,齐己因携所为诗往谒焉。有《早梅》诗曰:“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谷笑曰:“‘数枝’非早也,不若‘一枝’则佳。”齐己矍然,不觉兼三衣,叩地膜拜。自是士林以谷为齐己一字师。——[宋]陶岳《五代史补》 其他一些古人炼字佳话: 贾岛“推敲” 李三瘦(李清照“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 《凤凰台上忆吹箫》;“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 红杏尚书(宋祁“红尚枝头意闹”) 王安石“风又绿江南岸” 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二、研习新课 (一)解读“选词”

《文心雕龙》中有一段话:“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意思是说选择词语是造句成文的基础。我们只要准确地选择好词语,句子也就没有瑕疵了,所以这节课我们重点来说“选词”。 课文97页中说:说话和写文章都要遣词造句,而各种富有生命力的作品几乎都需要经过对词句的推敲琢磨。可见,选词也就是对词进行锤炼,即“炼词”。 1.炼词的标准 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告诫其优秀弟子莫泊桑时说:“无论你所要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都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 朱自清说:“作文便是以文字作画”。 韩愈《与李翊书》:“惟陈言之务去 所以:选词的标准是“准确、生动” 2.炼词的对象 浏览【课堂活动】有关内容: 从词法角度看,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等所有的实词和虚词都需要锤炼; 从句法功能看,要锤炼的是句子中的修饰语和中心语。 3.炼词的角度 我们在遣词造句写文章时要选择生动正确的词语,那么,我们该从哪些角度锤炼词语呢? 例1: 鲁侍萍是的,三十多年前呢,那时候我记得我们还没有用洋火呢。 周朴园(沉思)三十多年前,是的,很远啦,我想想,我大概是二十多岁的时候。那时候我还在无锡呢。鲁侍萍老爷是那个地方的人? 周朴园嗯,(沉吟)无锡是个好地方。 鲁侍萍哦,好地方。 解读:我们——暗示了曾经是多么密切的关系 洋火——暗示了在灯下发生了多么美好的往事 好——写出了曾经的日子是多么得美好 “呢”等语气词——沉浸在对往昔岁月的回忆

语不惊人死不休 选词与炼句教案

《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教案 安徽省颍上县第一中学高艳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选择动词的基本方法,理解选择动词在语言表达中的重要作用。 2.引导学生运用选用动词的方法去搜集和整理文学作品中经典的形容词等词语。 3.能运用选词的基本方法去分析鉴赏言语作品。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体会动词给文学作品带来的生命力。 2.课堂训练,加强对文学作品中经典词语的理解,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经典作品的赏析,激发学生热爱阅读和创作的激情。 教学时数:2课时(本课主要学习《生命在于动》部分) 教学准备:课前请学生预习教材,搜集散文、诗歌和小说中使用经典的动词。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我们学习的古代诗歌当中有许多精妙的动词,大家能否举出几例。(生举例并分析) 预设: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师:同学们现代诗歌当中,有没有精妙的动词呢?比如说,在必修一的第一单元,我们学习现代诗歌,你能否举出几例。(生举例并分析) 预设: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师边评边总结。 动词的作用:(板书:生命在于动) 我们知道诗歌只是四大文学体裁的一种,既然在诗歌当中有如此精妙的动词,那么大家

喜闻乐见散文和小说当中有没有精妙的动词呢?请同学们看多媒体。 二、课内探究:语言的心脏——动词 (一) 赏析小说中的动词(出示课件) 林冲听得三个人时,一个是差拨,一个是陆虞候,一个是富安。自思道:“天可怜见林冲!若不是倒了草厅,我准定被这厮们烧死了。”轻轻把石头(1)开,(2)着花枪,左手(3)开庙门,大喝一声:“泼贼那里去?”三个人都急要走时,惊得呆了,正走不动。林冲举手,肐察的一枪,先(4)倒差拨。陆虞候叫声:“饶命!”吓的慌了手脚,走不动。那富安走不到十来步,被林冲赶上,后心只一枪,又搠倒了。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1、( C ) A、踢 B、挪 C、掇 D、避 2、( D ) A、搂 B、抱 C、扛 D、挺 3、( D ) A、拉 B、拽 C、打 D、推 4、( D ) A 、砍 B、打 C、刺 D、搠 学生讨论:“掇”是用两手挪开,可以体现石头之重,也能体现林冲搬石头小心翼翼,害怕惊动了差拨等人,从中可以看到施耐庵用词之准确。“挺”两手有力的架起重物,体现林冲拿枪的力度,更体现林冲的愤怒。“拽”是把门由外到里的方位打开,和前面的林冲在庙里避风雪照应,更能体现林冲怒火中烧,不得不发泄的心情。“搠”用力砍死,杀死人。此处既可以体现林冲的愤怒,更能体现林冲的武艺高强。 再出示课件: 1、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2、他回过头去说:“水生,给老爷磕头。”便拖出躲在背后的孩子来,这正是一个廿年前的闰土,只是黄瘦些,颈上没有银圈罢了。“这是第五个孩子,没见过世面,躲躲闪闪” ——鲁迅《故乡》学生分析:横,乱七八糟的样子,体现村庄的萧条,环境的凄凉;拖,从后面把东西拉出来。此处指从后面把水生拉出来,体现水生的胆小,害怕。 师总结。动词用得好,让对象形神兼备(不但绘形,而且传神);有助于创造意境,传

(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与炼句)

《选词》教案(一课时) (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与炼句) 教学目标: 一、理解选词的基本内涵,体会选词的重要作用; 二、掌握选词的一些基本方法,能运用相关知识鉴赏语言作品。 (重点:选择最妙的一个动词;)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老杜自称“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他能成“诗圣”,就源于他对语言艺术的理想境界的执著追求。 古人作文讲究斟酌字句,能订正一字之误读,能改好一个字,即可为师,即“一字师”。知道相关典故吗? 郑谷在袁州,齐己因携所为诗往谒焉。有《早梅》诗曰:“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谷笑曰:“数枝非早也,不若一枝则佳。”齐己矍然不觉兼三衣,叩地膜拜。自是士林以谷为齐己一字师。(选自《五代史补》) 二、古人炼字佳话 古代有不少诗人因工于炼字而获美称,你能举出一些吗? 提供一些查找线索: 贾岛“推敲” 张三影(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天仙子》;娇柔懒起,帘幕卷花影《归朝欢》;柔柳摇摇,坠轻絮无影《剪牡丹》) 贺梅子(贺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红杏尚书(宋祁“红尚枝头春意闹”)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 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三、课堂活动 读《药》中的一个片断,体会作者选词的妙处。(了解语义,替换动词比较分析) 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他们在干什么?)静了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便又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发生了什么事?)

“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黑——红,触目惊心的事实:一个生命被杀害了) 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嘴里哼着说,“这老东西……。”(同样触目惊心的问题:刚结 束的生命怎么立刻变成了“货?”)(《药》) ——加点动词写刽子手粗暴的动作,说明他的着眼点在“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上,表现他的凶残、贪婪。 四、词语锤炼的方法 “选词”从根本上说是对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斟酌。离开了具体的语境,就很难说清楚“炼”的优劣高下。郑谷改齐己“数”为“一”,被尊为“一字师”,而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中的“数”,又自有妙处。 虽然,选词仍有方法可寻,那就是从名家的优秀作品中细心琢磨体会。 1、寓繁于简 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摸:钱少,倾囊沽酒;手僵,身心饱受摧残)(《孔乙己》) 可与上文对照(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 2、寓静于动 A、李白《望天门山》:两岸青山相对出(出:静山顿显动态,突现了天门山的奇特) B、红杏枝头春意闹 李渔:此语殊难著解。“争斗有声谓之‘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余实未之见也。‘闹’字可用,则‘吵’字、‘斗’字、‘打’字皆可用矣!” 方中通(李渔同时代人)反驳李渔:非一“闹”字,不能形容其杏之红耳。诗词中有言外之理,岂同时文之理、讲书之理乎? 王国维:“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钱钟书:方中通说“闹”字“形容其杏之红”,还不够确切;应当说:“形容其花之盛(繁)。”“闹”字是把事物无声的姿态说成好像有声音的波动,仿佛在视觉里获得了听觉的感受。 按:宋祁任工部尚书时写此篇,因篇中的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而被人们称为“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此句用一极俗之“闹”字却展现杏花满树锦簇花团生机盎然的盛景。前人的评论都未能揭示“闹”字为什么用得好,直到钱钟书先生用“通感”解释这一现象。“闹”字使读者仿佛在视觉里获得了听觉的感受,生动渲染了杏花怒放、大好春光的景象,传递了人们踏春的无限兴致。它能把“真景物、真感情”表达得极真极活,因而王国维称赞“著一‘闹’字,境界全出”。 3、寓抽象于具体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花枝经雨润湿,包涵水分,红色分外浓艳,故“重”。“红湿”状花色,“重”状花姿,将好雨当春的情景具体化) 4、活用词性 A、我同时便机械的拧转身子,用力往外只一挤,觉得背后便已满满的,大约那弹性的胖绅士

语文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练习:第六课第一节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 Word版含解析

第一节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 ?人文掌故 话说“大人” “大人”这个词,既指成年人,又是封建社会对上级长官的称呼。清朝嘉庆年间,闽浙总督汪志伊去军工厂验收战船。这位汪大人十分严厉,下属见了都很害怕,甚至连话都不敢说。于是地方上派了一个能说会道的达泰陪着总督大人。 验了船,总督很满意,达泰总插嘴说话,敲敲边鼓。又去查看辅助设施,到了一口淡水井旁边。这里靠海,要提取淡水,那井要打得很深。总督也知道这一点,笑着说:“这么深的井,小孩子掉下去准得淹死。”这位达泰立刻接上话茬说:“不光小孩子,就是大人掉下去也活不成啊!” 本来,他是想用成年人和小孩子对比着说,忘了这“大人”也是对总督的尊称,他的话刚说完,别人就在一边偷偷地笑,而总督大人却一脸的不高兴了。 ?名句有约 1.君子于役,不知其期。(《诗经·君子于役》) 2.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杜甫《石壕吏》) 3.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杜牧《赤壁》)

4.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6.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7.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8.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岳飞《满江红》) 9.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10.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史记·陈涉世家》) ?素材积累 从“赌局”中领悟父亲的良苦用心的贝克汉姆有谁统计过,贝克汉姆在球场上到底吸引过多少人的目光?每当这位世界顶级球星的身影出现在球场,无数的尖叫声立刻响遍全场,相机快门也闪个不停。小贝从3岁就开始踢球,尽管那时还是“玩”球多于“踢”球,但父亲一直苦心栽培他,顽皮的他渐渐奠定了对足球事业的热爱。 上小学时,小贝跟父亲之间甚至还约定了一个“赌局”:如果小贝能站在禁区边不助跑射门,每次把球踢中门柱,就能从父亲那儿赚到50个便士。总是赢到零花钱的小贝很开心,直到长大成人后他才明白父亲的良苦用心。 (选自“励志网”)

《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同步练习

《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同步练习什么是选词 选词就是从丰富的词汇中选用恰当的词语生动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 什么是炼句 炼句就是对句子进行锤炼,要求我们不仅把句子写得准确流畅,还应该在句子中表 如何选词 选词:寻找唯一 汉语词汇十分丰富,运用时如不慎加选择,就会犯用词不当的毛病。要特别注意同义词在程度、范围、感情色彩、语法特点上的细微差别。如\'接济\'和\'救济\'这两个词语,都可以带宾语,但是\'接济\'的宾语常指个人,而\'救济\'的宾语常指群体。 选择准确准确贴切的词。尽可能选择恰如其分的反映客观事物及思想感情的词语,正如福楼拜所说,必须找到唯一的、最贴切的词,把它们用到最恰当的位置。如巴金在《灯》中所写道:\'我望着这些灯,灯光带着昏黄色,似乎还在寒气的袭击中微微颤抖。\'用\'颤抖\'而不用\'闪动\',是因为\'闪动\'只是客观描写,\'颤抖\'则是一种主观感受,与作者\'担心灯会灭\'的心情相吻合。 选择生动形象的词语。如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末二句:\'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人哭了自然要用帕子拭泪,但表达效果比直言

哭哭啼啼要好多了。\'红杏枝头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一\'破\'一\'弄\',令人叫绝。前者使春天的生机扑面而来,后者使\'花\'顿时跃然纸上,摇曳生姿。 在此基础上,如果能力避窠臼,寻找到新颖别致的词语就更好了。 如何炼句 炼句:千锤百炼 写文章不仅仅要讲究选词,而且要讲究炼句。皮日休说\'百炼成字,千炼成句\'炼句同样要经过反复推敲,反复修改。很多文章也因为某些句子的锤炼特别成功而获得很好的表达效果。 简洁精炼的句子一直备受推崇。炼句要讲究以少胜多,言简意丰。 注意句子的连贯。要表达一个意思,往往需要苦干句子的组合,好的组合应自然流畅,如风行水上。 巧妙选择句式。对各类句式,如肯定句和否定句,主动句和被动句,长句和短句,整句和短句等要熟练掌握。 要想掌握如选词和炼句,要注意平时的积累。 能力训练 一、戏剧主要靠对话来塑造人物和表现情节,双方面对面说话,尤其要求语言简 洁、紧凑。仔细阅读下面的原文和改稿,分析作者修改的原因。

《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说课稿(2篇)

《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说课稿(2篇) 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说课稿 一、说教材 《语言文字应用》是高中阶段的一门语文选修课,共6课。涉及汉字的注音方法、同音字和同音词,多义词、同义词、熟语、修辞手法等23个知识点。《语不惊人死不休》是第6课――语言的艺术的第一节内容。本节课就是通过选择和锤炼词语和句子,引导学生理解选词和炼句的重要性,并能在实际语言中正确使用。但是,由于时间原因本节课,我们重点研究“选词”也就是古人所说的“炼字”。 二、学习目标及确定依据 根据课程标准,围绕“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的课标要求确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了解选词炼字在语言表达中的重要作用。 2.初步掌握选词炼字的一些基本方法。 3.能运用选词炼字的有关知识分析鉴赏语言作品。 学习内容:了解选词炼字的作用,学习选词炼字方法并以此分析鉴赏语言作品。 三、内容安排 学生对于知识掌握不牢,其根本原因是眼高手低,感性认知过于强烈。基于此,本节课内容设置为实例分析、总结概括、训练提升三部分有机结合。 四、说教法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积极体验。“三五五”教学更要求突出思维训练、方法指导。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互动平台,从而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课本每节除了“引子”都安排了三个板块:“课堂活动”、“工具箱”和“小试身手”。据此,我决定本文教学中主要采用三种方法,即:引导法、讨论法(自主合作)、分析法(迁移拓展)。 五、说教学过程 (一)前人选词之功。(各抒己见,5分钟。) 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课文中也给我们介绍了“一字之师”的故事,你还了解哪些前人“炼字”的佳话?

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教师用书:第6课 第1节 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 Word版含答案

第一节语不惊人死不休 ——选词和炼句 相传,北宋声誉斐然的文学家苏东坡,一次与他的妹妹苏小妹及诗友黄山谷一起论诗,互相题试。小妹说出“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后,要哥哥从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苏东坡当即道:前句加“摇”,后句加“映”,即“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苏东坡认真地思索后,得意地说:“有了,‘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一旁的黄山谷忍不住了,问道:“依小妹的高见呢?”苏小妹便念了起来:“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东坡、黄山谷吟诵着,玩味着,不禁拍掌称妙。 这样一改究竟妙在何处?“轻风”徐来,“细柳”动态不显,怎能配得上“摇”“舞”这类较露的动词呢?唯有“扶”字才恰到好处,与“轻”“细”相宜,显得和谐,并且又把风人格化了,形象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下句中添“映”“隐”也欠贴切。试想,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满大地,梅花自然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这样,好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增强了这一首诗的感染力,真是一字生辉。 我们在选词炼句时,不妨学学古人,好好斟酌一番。

本节内容对应鉴赏古代诗歌语言中的“炼字”“炼句”这个考点。赏析诗歌的语言是高考考查内容之一,而“炼字”属于赏析诗歌语言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要加以重视。 “炼字”指锤炼词语,即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妥帖、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 “炼句”指锤炼诗句,试题中通常要求对指定的诗句进行赏析。前人论诗有“句乃诗之眼”之说,名篇之中不可没有格外精警动人的佳句。如我们所熟悉的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白居易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等。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内宴奉诏作 曹 翰① 三十年前学六韬②,英名尝得预时髦③。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④高。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 【注】 ①曹翰(923~992),宋初名将。②六韬:古代兵书。③时髦:指当代俊杰。④阵云:战争中的云气,这里有战阵之意。 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语文选修 语言文字应用20 第一节语不惊人死不休

第六课语言的艺术 第一节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 一、本节学习重点 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学习在语言表达中如何选择和锤炼词语和句子。学习目的是引导学生理解选词和炼句的重要性,并能在实际语言运用中正确使用。语言表达要遵循的原则是切合语境和达到效果,因此一定要根据表达的需要选用最恰当的词语和句子。 二、课堂活动指导 2.1课本课堂活动 ●语言的“生命” 这个课堂活动包括两个部分,分别讨论修饰语和动词的表达作用,启发学生认识选择词语和锤炼句子在语言表达中的重要性。 一、课堂活动步骤 (1)阅读文段,交流体会。先让学生交流一下阅读两个文段的体会,分析文段的写作风格和选词炼句的精妙。前一个文段中简洁朴素的文字之所以具有非凡的感染力,既不在于华丽的铺陈表达,也不在于密集的感情宣泄,而是在不经意间娓娓道来,流露出真挚深沉的感情。后一个文段中要着力体会动词在整个句子表达中的核心地位。 (2)修饰语和动词的分析。挑出前一个文段中所有的修饰语,区分它们是状语还是定语,说出它们的意义,并参照课文中给出的指导,体会这些修饰语在表达中的作用。试着把后一个文段各个句子中的动词换成其他的动词,比较分析在表达效果上会有什么差异,领会“生命在于‘动’”的含义。 (3)创作短文,实际体验。请学生自己随意写几段话或一篇短文,斟酌其中的修饰语和动词,看看用不用修饰语或使用不同的修饰语,对于文章内容和表达效果有什么作用;看看能不能找到最合适的动词来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思,使用不同的动词会使意义和情感表达有什么不同的效果。 二、相关知识补充 (1)修饰语与中心语。修饰语是对中心语起修饰和限制作用的成分,如“勤奋的学生”、“灵活施教”中,“勤奋”和“灵活”就是修饰语,而“学生”及“施教”这类被修饰的成分就是中心语。如果整个结构是名词性的,那么“修饰语+中心语”就是定中偏正词组,其中的修饰语叫作定语,例如“胜利的歌声”整体是名词性的,“胜利”就是定语。如果整个结构是动词性的,那么“修饰语+中心语”就是状中偏正词组,其中的修饰语叫作状语,例如“静静地听”整体是动词性的,“静静”就是状语。书面上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常用“的”字连接,状语和中心语之间常用“地”字连接。 (2)句子与动词。动词往往是句子谓语部分的核心成分,也往往是表达句子意义的核心成分,动词选择的优劣直接影响语言表达的优劣。课文中的几个句子都是动词妙用的经典段落,这些动词别致生动,能让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如“微微的云在我们的顶上流着”,一个“流”字,就能让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水”,让浮云流动起来,充满灵气。 2.2补充课堂活动 ●“环肥燕瘦” 这个课堂活动通过赏析几个经典的文学作品片段,让学生体会选词炼句,一方面不能过分“堆砌词语”,另一方面也不能一味“删繁就简”。语言表达的详略、繁简各有妙用,关键在于恰到好处。 (1)说长道短,各有短长 《唐宋八大家丛话》中记载了一个故事:有一天欧阳修和朋友出游,看见一匹奔马踩死

课时作业2:第一节 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

第一节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 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江南的蟹以阳澄湖所产最为出众,其名为“大闸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闸蟹给人们带来口福,更给阳澄湖带来骄傲。 ①其蛋白质含量远在老鳖之上②阳澄湖因大闸蟹而格外秀色可餐③大闸蟹因阳澄湖而身价倍增④得之于阳澄湖优越环境的恩泽⑤大闸蟹的三大特点是青背、白肚、黄毛竖爪⑥大闸蟹味道鲜美 A.②③⑥④①⑤B.③④②⑤①⑥ C.②⑤⑥④①③D.③②⑤④⑥① 答案D 解析③②承接上文话题,总说大闸蟹与阳澄湖相互依存的关系;⑤④介绍大闸蟹的特点及其成因;⑥①介绍大闸蟹的鲜美味道,与下文“大闸蟹给人们带来口福”相呼应。 2.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春夜,一轮晕月映着灿烂的垂樱,这就是闻名于世的园山夜樱花。我早就神往于这般美景了。这天,我赶到园山公园的时候,还见不到月亮,________。花仰望着月,月俯视着花,瞬间,一切都陡然静止下来,在这清丽的天地间只有月和花。 ①近景是一株身着淡红色盛装的垂樱树 ②远景是暮色苍茫的东山 ③山顶上渐渐发亮,月亮悄悄地升上淡紫色的夜空 ④地上竟然没有一瓣落花 A.④①②③B.①④③② C.②①④③D.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这一段文字叙述了月亮的变化(时间)以及眼前所见景色(空间),从“还见不到月亮”之时所见的“远景”到“近景”再到“地上”,视角从上到下;从“暮色苍茫”到月亮升空,时间在向前推移,因此答案为C。 3.下列各句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________________要尽快提高国民的科学素质,一个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在更大的范围内建立公众热爱科学、理解科学、接受科学的现代科普理念,培养和启蒙国民科学精神的因子。 ①据有关部门的一份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公众达到基本科学素养水平的比例尚不到2%。 ②从横向和总体上看,当前我国国民的科学素质不容乐观。 ③这种竞争,最终又必然体现为国民科学素质的竞争。 ④虽然从“天狗蚀日”的迷信,到今天凡有井水处皆争看日全食,我们的国民科学素养,已经有了一个质的提高。 ⑤无论时下还是未来的竞争,都已经是以科技实力和经济实力为主的综合国力的竞争。 A.②①⑤③④B.④①②⑤③ C.①④⑤③②D.⑤③④②① 答案D 解析⑤解说首句“不容否认的事实”;③“这种竞争”指⑤中的“综合国力的竞争”; ④②为转折关系的复句,指出我国国民的科学素质状况;①进一步具体说明我国国民的科学素质状况,引出后文“要尽快提高国民的科学素质”。 4.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微博用户众多,用户的兴趣差异很大。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情况,其实是现实生活中已经形成的“不平等”在微博上的反应,是现实生活中的“不平衡”在微博上的延续。 ①但一个很负责任的学者讲的很多很透彻的道理,可能也没有几个人读过 ②名人容易获得粉丝,自然也就比一般的人有更强大的传播能力 ③但在微博界,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名人,更容易受到围观,更容易赢得观众 ④这也是有人出钱或通过其他非正规的方式,不择手段地增加自己的粉丝的原因 ⑤有些娱乐明星随便“唉”一声,可能就会吸引成千上万的粉丝嘘寒问暖 ⑥而观众数量是衡量博主魅力的最主要的指标 A.⑤②④①③⑥B.⑤①②③⑥④ C.③⑥④②⑤①D.③②⑤①⑥④ 答案C 解析注意通过句中关联词,把握句子间的逻辑关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