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计算机网络第五版第四章部分答案

计算机网络第五版第四章部分答案

4、01网络层向上提供虚电路服务和数据报服务。优缺点:通信线路故障对虚电路服务影响较大,数据报服务可以通过调整路由来避免;虚电路易避免拥塞,数据报服务则很困难;虚电路创建连接有时间开销,传送小量分组有点浪费,数据报服务对每个分组都有分析时间的开销。

4、04 IP:网际协议,使互联起来的许多计算机网络能够互相通信。

ARP:地址转换协议,将IP地址转换成物理地址。

RARP:反向地址转换协议,将物理地址转换成IP地址。

ICMP:internet控制消息协议,减少分组的丢失。

4、05分为ABCDE五类

A类地址的网络标识由第一组八位二进制数表示,主机标识由三组八位二进制数组成,网络标识第一位二进制数必须为零。B类网络地址的网络标识由前两组八位二进制数表示,主机标识有两组二进制数表示,网络标识前两位二进制数必须为10。C类地址的网络标识由前三组八位二进制数表示,主机标识由一组八位二进制数表示,网络标识的前三位必须为110。D类地址前四位是1110,用于多播(一对多通信)。E类地址前四位是1111,保留为以后用。

特点:每一个IP地址都由网络号和主机号两部分组成;IP地址标志一个主机(或路由器)和一条链路的接口;一个网络是指具有相同网络号net-id的主机的集合用网桥或转发器连接起来的若干局域网仍为一个网络,具有不同网络号的局域网必须使用路由器进行互联;在IP地址中,所有分配到网络号的网络都是平等的。

4、06 区别:IP地址在IP数据报的首部,硬件地址在MAC帧的首部;在网络层以上使用IP地址,在链路层以下使用硬件地址。

因为在网际层,我们只看到IP数据报,路由器根据目的站的IP地址选择路由。在链路层,我们只看到MAC帧,IP数据包封装在MAC帧里面,在不同网络传送时,MAC首部是不同的。每个路由器都有IP地址和硬件地址,尽管网络硬件体系不同,但IP层抽象的互联网可以使用统一的IP地址通信。

4、07 (1)表示C类地址默认子网掩码或者A和B类地址的子网掩码。

(2)6

(3)子网掩码形式都是一样的,都为255.255.255.0;但是A子网有65534个,B 子网有254个。

(4)4094

(5)是

(6)有

(7)有,可以提高网络利用率

4、10 B A B C A C

4、13将检验和字段置零,再将首部划分为16位的序列,然后用反码算术运算进行二进制反码求和。将得到的结果求其反码写入首部检验和字段。写入首部检验和字段的数值为1000 1011 1011 0001

4、17 解:1200-160=1040,由3200/1040得,第二个局域网分片应分为四片,所以供应该添加四个首部,共为160*4=640。所以,3200+640=3840,总共要传输3840bit数据。

4、20 用目的站IP地址与路由表中的子网掩码相与,如果结果出现在目的网络中,就转发相应的下一站,如果没有出现在目的网络中,就转发到默认站。

经计算得:接口0、R2、R4、R3、R4

4、21 由题意得,B类地址的net-id是129.250.0.0,子网掩码为255.255.255.0,所以子网号有八位,主机号有八位,且最小值是0,最大值是255。所以又256个子网,每个子网

有254台主机(除去全0和全1的情况)。因为有16个地点,所以从256个子网中选取16个作为这16个地方的子网号。主机号码最小值均为1,最大值均为254;子网号00000001 00000010 00000011 00000100 00000101 00000110 00000111 00001000 00001001 00001010 00001011 00001100 00001101 00001110 00001111 00010000

4、24 255.128.0.0 255.224.0.0 255.248.0.0 255.252.0.0

255.254.0.0 255.255.0.0

4、26 由题意得,聚合的CIDR地址是212.56.132.0/22

4、37 (1)28位

(2)16个

(3)子网地址块用子网的最小地址和地址块的网络前缀位数表示。所以

136.23.12.64/28 136.23.12.80/28 136.23.12.96/28 136.23.112.80/28 (4)第一个最小地址136.23.12.65/28 最大地址136.23.12.78/28

第二个最小地址136.23.12.81/28 最大地址136.23.12.94/28

第三个最小地址136.23.12.97/28 最大地址136.23.12.110/28

第四个最小地址136.23.12.113/28 最大地址136.23.12.126/28

4、39 RIP是内部网关协议,路由表包括目的网、下一站、距离,最优通路依据跳数,使用距离矢量算法,使用UDP传送,简单效率低,跳数是16不可达,具有“好消息传得快,坏消息传得慢”的特点。OSPF是内部网关协议,路由表内容包括目的网、下一站、距离,最优通路依据费用,使用链路状态算法,使用IP数据报传送,效率高但难以维持一致性。BGP是外部网关协议,路由表内容包括目的网和完整路由,采用多种策略,使用距离矢量算法,建立TCP连接,规模大、统一度量、可达性高。

4、41 把C发来的路由信息,距离+1,吓一跳都改为C。将得到的新表与B的路由表比较,若无新信息则不改变;若具有相同的下一跳就更新;若有新项就添加进来;若有不同的下一跳,距离更短就更新,距离不变或更长就不改变。根据以上原则,得出B更新后的路由表是N1 7 A

N2 5 C

N3 9 C

N6 5 C

N8 4 E

N9 4 F

4、42 根据上题的解法,得A更新后的路由表是

N1 3 C

N2 2 C

N3 1 F

N4 5 G

计算机网络(谢希仁第五版)课后答案

计算机网络(谢希仁第五版)课后答案 第一章概述 1-1计算机网络向用户可以提供哪些服务? 答:计算机网络向用户提供的最重要的功能有两个,连通性和共享。 1-2试简述分组交换的特点 答:分组交换实质上是在“存储——转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兼有电路交换和报文交换的优点。分组交换在线路上采用动态复用技术传送按一定长度分割为许多小段的数据——分组。每个分组标识后,在一条物理线路上采用动态复用的技术,同时传送多个数据分组。把来自用户发端的数据暂存在交换机的存储器内,接着在网内转发。到达接收端,再去掉分组头将各数据字段按顺序重新装配成完整的报文。分组交换比电路交换的电路利用率高,比报文交换的传输时延小,交互性好。 1-3试从多个方面比较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的主要优缺点。 答:(1)电路交换电路交换就是计算机终端之间通信时,一方发起呼叫,独占一条物理线路。当交换机完成接续,对方收到发起端的信号,双方即可进行通信。在整个通信过程中双方一直占用该电路。它的特点是实时性强,时延小,交换设备成本较低。但同时也带来线路利用率低,电路接续时间长,通信效率低,不同类型终端用户之间不能通信等缺点。电路交换比较适用于信息量大、长报文,经常使用的固定用户之间的通信。 (2)报文交换将用户的报文存储在交换机的存储器中。当所需要的输出电路空闲时,再将该报文发向接收交换机或终端,它以“存储——转发”方式在网内传输数据。报文交换的优点是中继电路利用率高,可以多个用户同时在一条线路上传送,可实现不同速率、不同规程的终端间互通。但它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以报文为单位进行存储转发,网络传输时延大,且占用大量的交换机内存和外存,不能满足对实时性要求高的用户。报文交换适用于传输的报文较短、实时性要求较低的网络用户之间的通信,如公用电报网。 (3)分组交换分组交换实质上是在“存储——转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兼有电路交换和报文交换的优点。分组交换在线路上采用动态复用技术传送按一定长度分割为许多小段的数据——分组。每个分组标识后,在一条物理线路上采用动态复用的技术,同时传送多个数据分组。把来自用户发端的数据暂存在交换机的存储器内,接着在网内转发。到达接收端,再去掉分组头将各数据字段按顺序重新装配成完整的报文。分组交换比电路交换的电路利用率高,比报文交换的传输时延小,交互性好。 1-4为什么说因特网是自印刷术以来人类通信方面最大的变革? 答:因特网缩短了人际交往的时间和空间,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和交往方式,是世界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1-5因特网的发展大致分为哪几个阶段?请指出这几个阶段最主要的特点。 答:第一阶段是从单个网络ARPANRET向互联网发展的过程。最初的分组交换网ARPANET只是一个单个的分组交换网,所有要连接在ARPANET上的主机都直接与就近的结点交换机相连。而后发展为所有使用TCP/IP协议的计算机都能利用互联网相互通信。 第二阶段是1985-1993年,特点是建成了三级结构的因特网 第三阶段是1993年至今,特点是逐渐形成了多层次ISP结构的因特网。

计算机网络第五版答案完整版

《计算机网络》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概述 1-10 试在下列条件下比较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要传送的报文共x(bit),从源站到目的站共经过k 段链路,每段链路的传播时延为d(s),数据率为C(bit/s)。在电路交换时电路的建立时间为s(s)。在分组交换时分组长度为p(bit),且各结点的排队等待时间可忽略不计。问在怎样的条件下,分组交换的时延比电路交换的要小? 答:对电路交换,当t=s 时,链路建立;当t=s+x/C,发送完最后一bit;当t=s+x/C+kd,所有的信息到达目的地。对分组交换,当t=x/C,发送完最后一bit;为到达目的地,最后一个分组需经过k-1 个分组交换机的转发,每次转发的时间为p/C,所以总的延迟= x/C+(k-1)p/C+kd所以当分组交换的时延小于电路交换x/C+(k-1)p/C+kd<s+x/C+kd 时,(k-1)p/C<s 1-11 在上题的分组交换网中,设报文长度和分组长度分别为x 和(p+h)( bit),其中p 为分组的数据部分的长度,而h 为每个分组所带的控制信息固定长度,与p 的大小无关。通信的两端共经过k 段链路。链路的数据率为b(bit/s),但传播时延和结点的排队时间均可忽略不计。若打算使总的时延为最小,问分组的数据部分长度p 应取为多大? 答:分组个x/p,传输的总比特数:(p+h)x/p源发送时延:(p+h)x/pb最后一个分组经过k-1 个分组交换机的转发,中间发送时延:(k-1)(p+h)/b总发送时延D=源发送时延+中间发送时延D=(p+h)x/pb+(k-1)(p+h)/b 令其对p 的导数等于0,求极值p=√hx/(k-1) 1-17 收发两端之间的传输距离为1000km,信号在媒体上的传播速率为2.3×108 。试计算以下两种情况的发送时延和传播时延:(1)数据长度为107bit,数据发送速率为100kbit/s,传播距离为1000km,信号在媒体上的传播速率为2×108m/s。(2)数据长度为103bit,数据发送速率为1Gbit/s,传输距离和信号在媒体上的传播速率同上。 答:(1):发送延迟=107/(100×1000)=100s 传播延迟=1000×1000/(2×108)=5×10-3s=5ms (2):发送延迟=103/(109)=10-6s=1us传播延迟=1000×1000/(2×108)=5×10-3s=5ms 1-18 、假设信号在媒体上的传播速率为2.3×108m/s。媒体长度l 分别为: (1) 10cm(网卡)(2) 100m(局域网)(3) 100km(城域网)(4) 5000km(广域网) 试计算当数据率为Mb/s1 和10Gb/s 时在以上媒体中正在传播的比特数。 答:传播时延=信道长度/电磁波在信道上的传播速率 时延带宽积=传播时延*带宽 (1)0.1m/2.3/108×1×108b/s=0.000435bit (2)100m/2.3/108×1×108b/s=0.435bit (3)100000/2.3/108×1×108=435bit

计算机网络课后习题参考答案第四章

第四章网络层 1.网络层向上提供的服务有哪两种?是比较其优缺点。 网络层向运输层提供“面向连接”虚电路(Virtual Circuit)服务或“无连接”数据报服务 前者预约了双方通信所需的一切网络资源。优点是能提供服务质量的承诺。即所传送的分组不出错、丢失、重复和失序(不按序列到达终点),也保证分组传送的时限,缺点是路由器复杂,网络成本高; 后者无网络资源障碍,尽力而为,优缺点与前者互易 2.网络互连有何实际意义?进行网络互连时,有哪些共同的问题需要解决? 网络互联可扩大用户共享资源范围和更大的通信区域 进行网络互连时,需要解决共同的问题有: 不同的寻址方案 不同的最大分组长度 不同的网络接入机制 不同的超时控制 不同的差错恢复方法 不同的状态报告方法 不同的路由选择技术 不同的用户接入控制 不同的服务(面向连接服务和无连接服务) 不同的管理与控制方式 3.作为中间设备,转发器、网桥、路由器和网关有何区别? 中间设备又称为中间系统或中继(relay)系统。 物理层中继系统:转发器(repeater)。 数据链路层中继系统:网桥或桥接器(bridge)。 网络层中继系统:路由器(router)。 网桥和路由器的混合物:桥路器(brouter)。 网络层以上的中继系统:网关(gateway)。 4.试简单说明下列协议的作用:IP、ARP、RARP和ICMP。 IP协议:实现网络互连。使参与互连的性能各异的网络从用户看起来好像是一个统一的网络。网际协议IP是TCP/IP体系中两个最主要的协议之一,与IP协议配套使用的还有四个协议。 ARP协议:是解决同一个局域网上的主机或路由器的IP地址和硬件地址的映射问题。RARP:是解决同一个局域网上的主机或路由器的硬件地址和IP地址的映射问题。ICMP:提供差错报告和询问报文,以提高IP数据交付成功的机会 因特网组管理协议IGMP:用于探寻、转发本局域网内的组成员关系。

计算机网络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

计算机网络习题解答 教材计算机网络谢希仁编着 第一章概述 习题1-01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可划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各有何特点 答: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单个计算机为中心的面向终端的计算机网络系统。这种网络系统是以批处理信息为主要目的。它的缺点是:如果计算机的负荷较重,会导致系统响应时间过长;单机系统的可靠性一般较低,一旦计算机发生故障,将导致整个网络系统的瘫痪。 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分组交换网为中心的多主机互连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为了克服第一代计算机网络的缺点,提高网络的可靠性和可用性,人们开始研究如何将多台计算机相互连接的方法。人们首先借鉴了电信部门的电路交换的思想。所谓“交换”,从通信资源的分配角度来看,就是由交换设备动态地分配传输线路资源或信道带宽所采用的一种技术。电话交换机采用的交换技术是电路交换(或线路交换),它的主要特点是:①在通话的全部时间内用户独占分配的传输线路或信道带宽,即采用的是静态分配策略;②通信双方建立的通路中任何一点出现了故障,就会中断通话,必须重新拨号建立连接,方可继续,这对十分紧急而重要的通信是不利的。显然,这种交换技术适应模拟信号的数据传输。然而在计算机网络中还可以传输数字信号。数字信号通信与模拟信号通信的本质区别在于数字信号的离散性和可存储性。这些特性使得它在数据传输过程中不仅可以间断分时发送,而且可以进行再加工、再处理。③计算机数据的产生往往是“突发式”的,比如当用户用键盘输入数据和编辑文件时,或计算机正在进行处理而未得出结果时,通信线路资源实际上是空闲的,从而造成通信线路资源的极大浪费。据统计,在计算机间的数据通信中,用来传送数据的时间往往不到10%甚至1%。另外,由于各异的计算机和终端的传输数据的速率各不相同,采用电路交换就很难相互通信。为此,必须寻找出一种新的适应计算机通信的交换技术。1964年,巴兰(Baran)在美国兰德(Rand)公司“论分布式通信”的研究报告中提出了存储转发(store and forward)的概念。1962 — 1965年,美国国防部的高级研究计划署(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ARPA)和英国的国家物理实验室(National Physics Laboratory,NPL)都在对新型的计算机通信技术进行研究。英国NPL的戴维德(David)于1966年首次提出了“分组”(Packet)这一概念。1969年12月,美国的分组交换网网络中传送的信息被划分成分组(packet),该网称为分组交换网ARPANET(当时仅有4个交换点投入运行)。ARPANET的成功,标志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纪元。现在大家都公认ARPANET为分组交换网之父,并将分组交换网的出现作为现代电信时代的开始。 分组交换网是由若干节点交换机和连接这些交换机的链路组成,每一结点就是一个小型计算机。它的工作机理是:首先将待发的数据报文划分成若干个大小有限的短数据块,在每个数据块前面加上一些控制信息(即首部),包括诸如数据收发的目的地址、源地址,数据块的序号等,形成一个个分组,然后各分组在交换网内采用“存储转发”机制将数据从源端发送到目的端。由于节点交换机暂时存储的是一个个短的分组,而不是整个的长报文,且每一分组都暂存在交换机的内存中并可进行相应的处理,这就使得分组的转发速度非常快。由此可见,通信与计算机的相互结合,不仅为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传递和交换提供了必要的手段,而且也大大提高了通信网络的各种性能。由此可见,采用存储转发的分组交换技术,实质上是在计算机网络的通信过程中动态分配传输线路或信道带宽的一种策略。值得说明的是,分组交换技术所采用的存储转发原理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是借鉴了电报通信中基于存储转发原理的报文交换的思想。它们的关键区别在于通信对象发生了变化。基于分组交换的数据通信是实现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或计算机与人之间的通信,其通信过程需要定义严格的协 1

计算机网络第五版谢希仁编著课后习题答案——期末考

第一章概述 1-02 简述分组交换的要点。 答:(1)报文分组,加首部 (2)经路由器储存转发 (3)在目的地合并 1-03 试从多个方面比较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的主要优缺点。<简答> 答:(1)电路交换:端对端通信质量因约定了通信资源获得可靠保障,对连续传送大量数据效率高。(2)报文交换:无须预约传输带宽,动态逐段利用传输带宽对突发式数据通信效率高,通信迅速。 (3)分组交换:具有报文交换之高效、迅速的要点,且各分组小,路由灵活,网络生存性能好。 1-05 因特网的发展大致分为哪几个阶段?请指出这几个阶段的主要特点。 答:从单个网络APPANET向互联网发展;TCP/IP协议的初步成型 建成三级结构的Internet;分为主干网、地区网和校园网; 形成多层次ISP结构的Internet;ISP首次出现。 1-08 计算机网络都有哪些类别?各种类别的网络都有哪些特点? 答:按范围:(1)广域网WAN:远程、高速、是Internet的核心网。 (2)城域网:城市范围,链接多个局域网。 (3)局域网:校园、企业、机关、社区。 (4)个域网PAN:个人电子设备 按用户:公用网:面向公共营运。专用网:面向特定机构。 1-22 网络协议的三个要素是什么?各有什么含义? 答:网络协议:为进行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由以下三个要素组成: (1)语法:即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或格式。 (2)语义:即需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完成何种动作以及做出何种响应。 (3)同步:即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 1-24 论述具有五层协议的网络体系结构的要点,包括各层的主要功能。 答:综合OSI 和TCP/IP 的优点,采用一种原理体系结构。各层的主要功能: 物理层物理层的任务就是透明地传送比特流。(注意:传递信息的物理媒体,如双绞 线、同轴电缆、光缆等,是在物理层的下面,当做第0 层。)物理层还要确定连接电缆插头的定义及连接法。 数据链路层数据链路层的任务是在两个相邻结点间的线路上无差错地传送以帧(frame)为单位的数据。每一帧包括数据和必要的控制信息。 网络层网络层的任务就是要选择合适的路由,使发送站的运输层所传下来的分组能够 正确无误地按照地址找到目的站,并交付给目的站的运输层。 运输层运输层的任务是向上一层的进行通信的两个进程之间提供一个可靠的端到端 服务,使它们看不见运输层以下的数据通信的细节。 应用层应用层直接为用户的应用进程提供服务。 第二章物理层 2-04 试解释以下名词:数据,信号,模拟数据,模拟信号,基带信号,带通信号,数字数据,数字信号,码元,单工通信,半双工通信,全双工通信,串行传输,并行传输。 答:数据:是运送信息的实体。 信号:则是数据的电气的或电磁的表现。 模拟数据:运送信息的模拟信号。 模拟信号:连续变化的信号。 数字信号:取值为有限的几个离散值的信号。

计算机网络第五版第四章部分答案

4、01网络层向上提供虚电路服务和数据报服务。优缺点:通信线路故障对虚电路服务影响较大,数据报服务可以通过调整路由来避免;虚电路易避免拥塞,数据报服务则很困难;虚电路创建连接有时间开销,传送小量分组有点浪费,数据报服务对每个分组都有分析时间的开销。 4、04 IP:网际协议,使互联起来的许多计算机网络能够互相通信。 ARP:地址转换协议,将IP地址转换成物理地址。 RARP:反向地址转换协议,将物理地址转换成IP地址。 ICMP:internet控制消息协议,减少分组的丢失。 4、05分为ABCDE五类 A类地址的网络标识由第一组八位二进制数表示,主机标识由三组八位二进制数组成,网络标识第一位二进制数必须为零。B类网络地址的网络标识由前两组八位二进制数表示,主机标识有两组二进制数表示,网络标识前两位二进制数必须为10。C类地址的网络标识由前三组八位二进制数表示,主机标识由一组八位二进制数表示,网络标识的前三位必须为110。D类地址前四位是1110,用于多播(一对多通信)。E类地址前四位是1111,保留为以后用。 特点:每一个IP地址都由网络号和主机号两部分组成;IP地址标志一个主机(或路由器)和一条链路的接口;一个网络是指具有相同网络号net-id的主机的集合用网桥或转发器连接起来的若干局域网仍为一个网络,具有不同网络号的局域网必须使用路由器进行互联;在IP地址中,所有分配到网络号的网络都是平等的。 4、06 区别:IP地址在IP数据报的首部,硬件地址在MAC帧的首部;在网络层以上使用IP地址,在链路层以下使用硬件地址。 因为在网际层,我们只看到IP数据报,路由器根据目的站的IP地址选择路由。在链路层,我们只看到MAC帧,IP数据包封装在MAC帧里面,在不同网络传送时,MAC首部是不同的。每个路由器都有IP地址和硬件地址,尽管网络硬件体系不同,但IP层抽象的互联网可以使用统一的IP地址通信。 4、07 (1)表示C类地址默认子网掩码或者A和B类地址的子网掩码。 (2)6 (3)子网掩码形式都是一样的,都为255.255.255.0;但是A子网有65534个,B 子网有254个。 (4)4094 (5)是 (6)有 (7)有,可以提高网络利用率 4、10 B A B C A C 4、13将检验和字段置零,再将首部划分为16位的序列,然后用反码算术运算进行二进制反码求和。将得到的结果求其反码写入首部检验和字段。写入首部检验和字段的数值为1000 1011 1011 0001 4、17 解:1200-160=1040,由3200/1040得,第二个局域网分片应分为四片,所以供应该添加四个首部,共为160*4=640。所以,3200+640=3840,总共要传输3840bit数据。 4、20 用目的站IP地址与路由表中的子网掩码相与,如果结果出现在目的网络中,就转发相应的下一站,如果没有出现在目的网络中,就转发到默认站。 经计算得:接口0、R2、R4、R3、R4 4、21 由题意得,B类地址的net-id是129.250.0.0,子网掩码为255.255.255.0,所以子网号有八位,主机号有八位,且最小值是0,最大值是255。所以又256个子网,每个子网

计算机网络(第五版)答案第四章

计算机网络(第五版)答案第四章

第四章 1.网络层向上提供的服务有哪两种?是比较其优缺点。 网络层向运输层提供“面向连接”虚电路(Virtual Circuit)服务或“无连接”数据报服务 前者预约了双方通信所需的一切网络资源。优点是能提供服务质量的承诺。即所传送的分组不出错、丢失、重复和失序(不按序列到达终点),也保证分组传送的时限,缺点是路由器复杂,网络成本高; 后者无网络资源障碍,尽力而为,优缺点与前者互易 2.网络互连有何实际意义?进行网络互连时,有哪些共同的问题需要解决? 网络互联可扩大用户共享资源范围和更大的通信区域 进行网络互连时,需要解决共同的问题有:不同的寻址方案 不同的最大分组长度

不同的网络接入机制 不同的超时控制 不同的差错恢复方法 不同的状态报告方法 不同的路由选择技术 不同的用户接入控制 不同的服务(面向连接服务和无连接服务)不同的管理与控制方式 3.作为中间设备,转发器、网桥、路由器和网关有何区别? 中间设备又称为中间系统或中继(relay)系统。 物理层中继系统:转发器(repeater)。 数据链路层中继系统:网桥或桥接器(bridge)。 网络层中继系统:路由器(router)。 网桥和路由器的混合物:桥路器(brouter)。 网络层以上的中继系统:网关(gateway)。 4.试简单说明下列协议的作用:IP、ARP、RARP 和ICMP。 IP协议:实现网络互连。使参与互连的性能各

异的网络从用户看起来好像是一个统一的网络。网际协议IP是TCP/IP体系中两个最主要的协议之一,与IP协议配套使用的还有四个协议。ARP协议:是解决同一个局域网上的主机或路由器的IP地址和硬件地址的映射问题。RARP:是解决同一个局域网上的主机或路由器的硬件地址和IP地址的映射问题。 ICMP:提供差错报告和询问报文,以提高IP 数据交付成功的机会 因特网组管理协议IGMP:用于探寻、转发本局域网内的组成员关系。 5.IP地址分为几类?各如何表示?IP地址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分为ABCDE 5类; 每一类地址都由两个固定长度的字段组成,其中一个字段是网络号net-id,它标志主机(或路由器)所连接到的网络,而另一个字段则是主机号host-id,它标志该主机(或路由器)。 各类地址的网络号字段net-id分别为1,2,3,0,0字节;主机号字段host-id分别为3字节、2字节、1字节、4字节、4字节。

计算机网络第四章部分习题答案

计算机网络第三章部分习题答案 3-02数据链路层中的链路控制包括哪些功能?试讨论数据链路层做成可靠的链路层有哪些优点和缺点. 答:链路管理 帧定界 流量控制 差错控制 将数据和控制信息区分开 透明传输 寻址 可靠的链路层的优点和缺点取决于所应用的环境:对于干扰严重的信道,可靠的链路层可以将重传范围约束在局部链路,防止全网络的传输效率受损;对于优质信道,采用可靠的链路层会增大资源开销,影响传输效率。 3-07 要发送的数据为1101011011。采用CRC的生成多项式是P(X)=X^4+X+1。试求应添加在数据后面的余数。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最后一个1变成了0,问接收端能否发现?若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最后两个1都变成了0,问接收端能否发现?采用CRC检验后,数据链路层的传输是否就变成了可靠的传输? 答:作二进制除法,1101011011 0000 10011 得余数1110 ,添加的检验序列是1110. 作二进制除法,两种错误均可发现。仅仅采用了CRC检验,缺重传机制,数据链路层的传输还不是可靠的传输。 3-08 要发送的数据为101110。采用CRCD 生成多项式是P(X)=X^3+1。试求应添加在数据后面的余数。 答:作二进制除法,101110 000 10011 添加在数据后面的余数是011 3-10 PPP协议使用同步传输技术传送比特串0110111111111100。试问经过零比特填充后变成怎样的比特串?若接收端收到的PPP帧的数据部分是0001110111110111110110,问删除发送端加入的零比特后变成怎样的比特串? 答:发送端的数据0110111111111100经过零比特填充是011011111011111000 接收端收到的0001110111110111110110删除零后是00011101111111111110 3-20 假定1km长的CSMA/CD网络的数据率为1Gb/s。设信号在网络上的传播速率为200000km/s。求能够使用此协议的最短帧长。 答:对于1km电缆,单程传播时间为1/200000=5微秒,来回路程传播时间为10微秒,为了能够按照CSMA/CD工作,最小帧的发射时间不能小于10微秒,以Gb/s速率工作,10微秒可以发送的比特数等于10*10^-6/1*10^-9=10000,因此,最短帧是10000位或1250字节长.

计算机网络第五版答案完整版

计算机网络第五版答案完整版

《计算机网络》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概述 1-10 试在下列条件下比较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要传送的报文共x(bit),从源站到目的站共经过k 段链路,每段链路的传播时延为d(s),数据率为C(bit/s)。在电路交换时电路的建立时间为s(s)。在分组交换时分组长度为p(bit),且各结点的排队等待时间可忽略不计。问在怎样的条件下,分组交换的时延比电路交换的要小? 答:对电路交换,当t=s 时,链路建立;当t=s+x/C,发送完最后一bit;当t=s+x/C+kd,所有的信息到达目的地。对分组交换,当t=x/C,发送完最后一bit;为到达目的地,最后一个分组需经过k-1 个分组交换机的转发,每次转发的时间为p/C,所以总的延迟= x/C+(k-1)p/C+kd所以当分组交换的时延小于电路交换x/C+(k-1)p/C+kd<s+x/C+kd 时,(k-1)p/C<s 1-11 在上题的分组交换网中,设报文长度和分组长度分别为x 和(p+h)( bit),其中p 为分组的数据部分的长度,而h 为每个分组所带的控制信息固定长度,与p 的大小无关。通信的两端共经过k 段链路。链路的数据率为b(bit/s),但传播时延和结点的排队时间均可忽略不计。若打算使总的时延为最小,问分组的数据部分长度p 应取为多大? 答:分组个x/p,传输的总比特数:(p+h)x/p源发送时延:(p+h)x/pb最后一个分组经过k-1 个分组交换机的转发,中间发送时延:(k-1)(p+h)/b总发送时延D=源发送时延+中间发送时延D=(p+h)x/pb+(k-1)(p+h)/b 令其对p 的导数等于0,求极值p=√hx/(k-1) 1-17 收发两端之间的传输距离为1000km,信号在媒体上的传播速率为2.3×108 。试计算以下两种情况的发送时延和传播时延:(1)数据长度为107bit,数据发送速率为100kbit/s,传播距离为1000km,信号在媒体上的传播速率为2×108m/s。(2)数据长度为103bit,数据发送速率为1Gbit/s,传输距离和信号在媒体上的传播速率同上。 答:(1):发送延迟=107/(100×1000)=100s 传播延迟=1000×1000/(2×108)=5×10-3s=5ms (2):发送延迟=103/(109)=10-6s=1us传播延迟=1000×1000/(2×108)=5×10-3s=5ms 1-18 、假设信号在媒体上的传播速率为2.3×108m/s。媒体长度l 分别为: (1) 10cm(网卡)(2) 100m(局域网)(3) 100km(城域网)(4) 5000km(广域网) 试计算当数据率为Mb/s1 和10Gb/s 时在以上媒体中正在传播的比特数。 答:传播时延=信道长度/电磁波在信道上的传播速率 时延带宽积=传播时延*带宽 (1)0.1m/2.3/108×1×108b/s=0.000435bit (2)100m/2.3/108×1×108b/s=0.435bit

计算机网络第五版答案完整版

计算机网络第五版答案完整版计算机网络是现代社会中应用广泛的技术领域,网络的发展带来了 信息的快速传播与交流。然而,对于计算机网络这一复杂的技术体系,很多人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难题和疑问。为了帮助读者更好 地理解计算机网络相关内容,本文将提供《计算机网络第五版》的完 整答案,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第一章:计算机网络和因特网 第一章主要介绍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以下 是第一章的一些重要问题及其答案: 1. 什么是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网络指的是将多台计算机连接在一起,实现信息共享和资源 共享的技术体系。通过计算机网络,用户可以方便地共享文件、打印机、数据库等资源。 2. 什么是因特网? 因特网(Internet)是全球最大的计算机网络,它由多个互连的网络 组成,通过国际互联网络协议(TCP/IP)进行通信。因特网为用户提 供了各种服务,包括电子邮件、在线聊天、远程登录等。 3.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有哪些?

计算机网络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包括按照覆盖范围的分 类(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等)、按照拓扑结构的分类(总线型、 星型、环型等)以及按照传输技术的分类(有线网络、无线网络等)。 第二章:物理层 第二章主要介绍计算机网络的物理层,该层负责传输比特流,实现 数据的物理传输。以下是第二章的一些重要问题及其答案: 1. 什么是物理层? 物理层是计算机网络协议栈中的第一层,它负责将比特流从发送方 传输到接收方。物理层主要关注传输媒体、物理接口、调制解调和编 解码等问题。 2. 有哪些物理传输介质? 物理传输介质可以分为有线介质和无线介质。有线介质包括双绞线、同轴电缆和光纤;无线介质包括无线电波和红外线等。 3. 什么是调制解调器? 调制解调器是物理层中常用的设备,它负责将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 信号以便在传输介质上进行传输,同时将接收到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 字信号供上层使用。 第三章:数据链路层

计算机网络 第5版 严伟 潘爱民 课后答案第四章

1.第四章 1.根据4.1.1标准排队理论C=100Mbps = 10^8 。1/u = 10000bit/frame,u=10^(-4)。λ=90frame/s 时,T = 0.1ms 。λ=900frame/s 时,T = 0.11ms 。λ=9000frame/s 时,T = 1ms 。 2.使用纯ALOHA,最大吞吐量为0.184*56kbps = 10.3kbps。每个站需要1000bit/100s = 10bps。所以N= 10.3kbps/10bps=1030个站 3.纯ALOHA可以立即开始发送,在负载低的情况下,碰撞小,传输成功可能性大,基本上没有延迟。在分槽ALOHA,需要等待下一个时间槽到达次才能发送。会产生半个时间槽的延迟。 4.a.请求频率50/s。G = 40ms*50/s=2,根据泊松分布第一次发送成功的概率是e^(-2),课本205公式Pk=....。 B.同上题公式, C.课本205 期望值公式E=...e^G = 7.4 5.传输次数期望值E=e^G,E次传输被分成E-1个4时间槽的间隔。所以延迟时间是4(e^G -1),吞吐量为S= Ge^(-G) 6.a.信号传播速度为(3*10^8)*82% =2.46*10^8m/s。信号传输时间为2km/(2.46*10^8m/s) = 8.13us,所以时间槽长度为2*8.13=16.26。 B.计算方法同上得出信号传输时间为205.13us,所以时间槽为410.26us 7. 最糟糕的是所有的站都要发送数据,而下一站s是最低编号的站,等待时间为Nbit的竞争时间+(N-1)*d bit 的祯传输时间。总共N+(N-1)d bit 8.如果高序的站和低序的站同时有数据要发送,高序的站总是可以获得信道,如果高序的站有连续的数据流发送,那么低序的站就一直获不到发送数据包的机会。 9.不明白

计算机网络第五版习题答案

计算机网络第五版习题答案 计算机网络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连接了世界各地的人们,使得 信息传递变得更加便捷和高效。而对于学习计算机网络的人来说,习题是非常 重要的一部分,它可以帮助我们巩固知识,提高理解能力。在这篇文章中,我 将为大家提供《计算机网络》第五版的习题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学 习和掌握这门课程。 第一章:导论 1. 什么是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网络是指将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设备和线路连接 起来,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系统。 2. 为什么需要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网络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传递和协同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便捷性,促进信息的快速传播和交流。 3.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有哪些? 计算机网络可以按照规模分为广域网、局域网和城域网;按照连接方式分为点 对点网络和广播网络;按照拓扑结构分为总线型、环型、星型和网状型网络。 第二章:物理层 1. 物理层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物理层的主要功能是实现比特流的传输,包括传输介质、传输速率、编码和调 制等。 2. 什么是奈氏准则? 奈氏准则是指在理想条件下,信号的带宽和传输速率之间存在一个上限,即奈

氏准则公式:C = 2B log2(1 + S/N),其中C为信道容量,B为带宽,S为信号 的平均功率,N为噪声的平均功率。 3. 什么是调制和解调? 调制是将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的过程,解调则是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 号的过程。 第三章:数据链路层 1. 数据链路层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数据链路层的主要功能是实现可靠的数据传输,包括帧的划分、帧的定界、差 错检测和流量控制等。 2. 什么是差错检测? 差错检测是指在数据传输过程中,通过添加冗余信息来检测出传输中可能出现 的错误。 3. 什么是流量控制? 流量控制是指在数据传输过程中,通过发送方和接收方之间的协调控制,保证 发送方发送的数据速度不会超过接收方的处理能力。 第四章:网络层 1. 网络层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网络层的主要功能是实现不同网络之间的数据传输和路由选择,包括分组的传输、路由的选择和拥塞控制等。 2. 什么是IP地址? IP地址是用来唯一标识一个主机或者网络设备的地址,它由32位二进制数表示,通常以十进制点分十六进制的形式表示。

计算机网络第五版答案完整版

计算机网络第五版答案完整版 Computers have become an integral part of our lives, and computer networking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connecting various devices and enabling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m. In the fifth edition of the book "Computer Networks," the authors provide comprehensive answers and solutions to various exercises and questions, giving readers a complet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s and principles of computer networking. 1. Introduction to Computer Networks Computer networks are essential for transmitting data and enabling communication between devices. In this chapter, the authors explain the basics of networks, including the OSI model, network topology, and types of networks. They also provide answers to exercises that help readers grasp the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computer networking. 2. Physical Layer The physical layer is responsible for transmitting raw bits over a communication channel. The authors cover topics such as analog and digital signals, transmission media, and modulation techniques. Through detailed explanations and examples, readers gain a solid understanding of the physical layer's functions and mechanisms. 3. Data Link Layer The data link layer ensures reliable data transfer between two connected nodes. This chapter focuses on topics like error detection and correction, flow control, and media access control. The authors provide accurate

谢希仁《计算机网络教程》第五版答案

谢希仁《计算机网络教程》 第1章概述 传播时延=信道长度/电磁波在信道上的传播速度 发送时延=数据块长度/信道带宽 总时延=传播时延+发送时延+排队时延 101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可划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各有何特点? 102试简述分组交换的要点。 103试从多个方面比较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的主要优缺点。 104为什么说因特网是自印刷术以来人类通信方面最大的变革? 105试讨论在广播式网络中对网络层的处理方法。讨论是否需要这一层? 106计算机网络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分类? 107试在下列条件下比较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要传送的报文共x(bit)。从源站到目的站共经过k段链路,每段链路的传播时延为d(s),数据率为b(b/s)。在电路交换时电路的建立时间为S(s)。在分组交换时分组长度为p(bit),且各结点的排队等待时间可忽略不计。问在怎样的条件下,分组交换的时延比电路交换的要小? 108在上题的分组交换网中,设报文长度和分组长度分别为x和(p+h)(bit),其中p为分组的数据部分的长度,而此为每个分组所带的控制信息固定长度,与p的大小无关。通信的两端共经过k段链路。链路的数据率为b(b/s),但传播时延和结点的排队时间均可忽略不计。若打算使总的时延为最小,问分组的数据部分长度P应取为多大? 109计算机网络中的主干网和本地接入同各有何特点? 110试计算以下两种情况的发送时延和传播时延: 111计算机网络由哪几部分组成? 第2章协议与体系结构 201网络协议的三个要素是什么?各有什么含义? 202试举出对网络协议的分层处理方法的优缺点。 203试举出一些与分层体系结构的思想相似的日常生活。 204 试述具有五层协议的原理网络体系结构的要点,包括各层的主要功能。 205试举出日常生活中有关“透明”这种名词的例子。 206 试将TCP/IP和OSI的体系结构进行比较。讨论其异同之处。 207 解释以下名词:协议栈、实体、对等层、协议数据单元、服务访问点、客户、服务器、客户/服务器方式。 208 面向连接服务与无连接服务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209 协议与服务有何区别?有何关系? 第3章物理层 标准话路频率(300-3400Hz) 一个标准话路所占带宽4kHz(64kbit/s) 调制的3种方式(调频、调幅和调相) 信道复用技术(频分复用、(统计)时分复用、波分复用和码分复用) 301 物理层要解决哪些问题?物理层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302 物理层的接口有哪几个方面的特性?各包含些什么内容? 304奈氏准则与香农公式在数据通信中的意义是什么? 305常用的传输媒体有哪几种?各有何特点? 306 什么是曼彻斯特编码和差分曼彻斯特编码?其特点如何? 307 传播时延、发送时延和重发时延各自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计算机网络第五版课后答案

《计算机网络(第5版)》课后答案 第一章概述 1-12 因特网的两大组成部分(边缘部分与核心部分)的特点是什么?它们的工作方式各有什么特点? 答:边缘部分:由各主机构成,用户直接进行信息处理和信息共享;低速连入核心网。 核心部分:由各路由器连网,负责为边缘部分提供高速远程分组交换。 1-13 客户服务器方式与对等通信方式的主要区别是什么?有没有相同的地方? 答:前者严格区分服务和被服务者,后者无此区别。后者实际上是前者的双向应用。 1-16 计算机通信网有哪些非性能特征?非性能特征与性能特征有什么区别? 答:征:宏观整体评价网络的外在表现。性能指标:具体定量描述网络的技术性能。 1-20 网络体系结构为什么要采用分层次的结构?试举出一些与分层体系结构的思想相似的日常生活。 答:分层的好处: ①各层之间是独立的。某一层可以使用其下一层提供的服务而不需要知道服务是如何实现的。 ②灵活性好。当某一层发生变化时,只要其接口关系不变,则这层以上或以下的各层均不受影响。 ③结构上可分割开。各层可以采用最合适的技术来实现 ④易于实现和维护。 ⑤能促进标准化工作。 与分层体系结构的思想相似的日常生活有邮政系统,物流系统。 1-21 协议与服务有何区别?有何关系? 答:网络协议:为进行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由以下三个要素组成: (1)语法:即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或格式。 (2)语义:即需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完成何种动作以及做出何种响应。 (3)同步:即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 协议是控制两个对等实体进行通信的规则的集合。在协议的控制下,两个对等实体间的通信使得本层能够向上一层提供服务,而要实现本层协议,还需要使用下面一层提供服务。协议和服务的概念的区分: 1、协议的实现保证了能够向上一层提供服务。本层的服务用户只能看见服务而无法看见下面的协议。下面的协议对上面的服务用户是透明的。 2、协议是“水平的”,即协议是控制两个对等实体进行通信的规则。但服务是“垂直的”,即服务是由下层通过层间接口向上层提供的。上层使用所提供的服务必须与下层交换一些命令,这些命令在OSI中称为服务原语。 1-24 论述具有五层协议的网络体系结构的要点,包括各层的主要功能。 答:综合OSI 和TCP/IP 的优点,采用一种原理体系结构。各层的主要功能: 物理层物理层的任务就是透明地传送比特流。(注意:传递信息的物理媒体,如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缆等,是在物理层的下面,当做第0 层。)物理层还要确定连接电缆插头的定义及连接法。

谢希仁计算机网络第五版(第4章)课后习题答案

第4 章网络层 4-01网络层向上提供的服务有哪两种?试比较其优缺点。 答案:虚电路服务和数据报服务。 虚电路的优点:虚电路服务是面向连接的,网络能够保证分组总是按照发送顺序到达目的站,且不丢失、不重复,提供可靠的端到端数据传输;目的站地址仅在连接建立阶段使用,每个分组使用短的虚电路号,使分组的控制信息部分的比特数减少,减少了额外开销;端到端的差错处理和流量控制可以由分组交换网负责,也可以由用户机负责。虚电路服务适用于通信信息量大、速率要求高、传输可靠性要求高的场合。 虚电路的缺点:虚电路服务必须建立连接;属于同一条虚电路的分组总是按照同一路由进行转发;当结点发生故障时,所有通过出故障的结点的虚电路均不能工作。 数据报的优点:数据报服务不需要建立连接;每个分组独立选择路由进行转发,当某个结点发生故障时,后续的分组可以另选路由,因而提高了通信的可靠性。数据报服务的灵活性好,适用于传输可靠性要求不高、通信子网负载不均衡、需要选择最佳路径的场合。 数据报的缺点:数据报服务是面向无连接的,到达目的站时不一定按发送顺序,传输中的分组可能丢失和重复,提供面向无连接的、不可靠的数据传输;每个分组都要有目的站的全地址;当网络发生故障是,出故障的结点可能会丢失数据,一些路由可能会发生变化;端到端的差错处理和流量控制只由主机负责。 4-02网络互连有何实际意义?进行网络互连时,有哪些共同的问题需要解决? 答案:网络互连暗含了相互连接的计算机进行通信,也就是说从功能上和逻辑上看,这些相互连接的计算机网络组成了一个大型的计算机网络。网络互连可以使处于不同地理位置的计算机进行通信,方便了信息交流,促成了当今的信息世界。 存在问题有:不同的寻址方案;不同的最大分组长度;不同的网络介入机制;不同的超时控制;不同的差错恢复方法;不同的状态报告方法;不同的路由选择技术;不同的用户接入控制;不同的服务(面向连接服务和无连接服务);不同的管理与控制方式;等等。 注:网络互连使不同结构的网络、不同类型的机器之间互相连通,实现更大范围和更广泛意义上的资源共享。 4-03作为中间系统,转发器、网桥、路由器和网关都有何区别? 答案: 1)转发器、网桥、路由器、和网关所在的层次不同。 转发器是物理层的中继系统。 网桥是数据链路层的中继系统。 路由器是网络层的中继系统。 在网络层以上的中继系统为网关。 2)当中继系统是转发器或网桥时,一般并不称之为网络互连,因为仍然是一个网络。 路由器其实是一台专用计算机,用来在互连网中进行路由选择。一般讨论的互连网都是指用路由器进行互连的互连网络。 4-04试简单说明IP、ARP、RARP 和 ICMP 协议的作用。 答:IP:网际协议,它是 TCP/IP 体系中两个最重要的协议之一,IP 使互连起来的许多计算机网络能够进行通信。无连接的数据报传输. 数据报路由。 ARP(地址解析协议),实现地址转换:将IP 地址转换成物理地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