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文化街区国内外研究现状

历史文化街区国内外研究现状

历史文化街区国内外研究现状
历史文化街区国内外研究现状

历史文化街区国内外研究现状

我国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始于1986年,但直到2012年,有关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文献数量才开始激增。尤其随着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实践的不断深人,学术界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不断跟进,形成了不少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归纳起来,学者们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历史文化街区的概念研究。

目前,学术界对“历史文化街区”相关概念的表述有多种称谓,如“历史地区”、“历史地段”和“历史城区”等。“历史文化街区”作为2002年以后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中“中观层面”的核心概念,其前身为1986年提出的“历史文化保护区”。2002年10月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所谓“历史(文化)街区”是指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意义的城镇、街道、村庄。国家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起草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送审稿)》中,将“历史文化街区”定义为城市中保留遗存较为丰富,能够比较完整真实地反映一定历史时期传统风貌或民族地方特色,存有较多文物古迹、近现代史迹和历史建筑,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地区。其中,前者指代了城镇和乡村环境中的特定区域,而后者则特指城镇环境中的某一特定区域,且前者的规模大于后者。2012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50357—2012)的发布,使“历史城区”、“历史地段”、“历史文化街区”等成为我国名城保护体系“中观层面的规范用语。其中,“历史地区”的范畴最广、包含内容最多,其他概念都内含于“历史地区”之中;“历史文化街区”又内含于“历史地段”之中,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为“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应予重点保护的历史地段。

2.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

(1)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现状与存在问题。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历史文化街区保护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尤其对历史文化街区开发中暴露出的诸多问题,学者们给予了更多

的重视。如阮仪三、孙萌(2013)认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旅游缺乏互动,仅将历史文化街区看作是旅游资源,而将保护看作为开发旅游的手段,破坏了历史文化街区的生的历史韵味。李谷兰(2012)结合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工作的实践探索,将历史文化街区存在的主要问题归纳为:处理方式简单,破坏了街区原有的特色;整体环境质量严重恶化;街区内基础设施缺乏;功能分区不明晰。李勤(2013)则指出:经济效益与文化效益的矛盾、保护与发展问题之间的矛盾以及保护与开发利用之间的矛盾是历史文化街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刘

春凯(2012)认为我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既有认识上的局限;也有功利主义、商业利益的驱使,还有地域文化、传统社会网络、公众参与制度的缺失,以及调查研究的不足与法律法规不完善等;此外,张志斌等(2011)还结合小楼巷历史文化街区案例,就其开发中的空间功能重置问题进行了分析。(2)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原则、机制与模式。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是历史城市保护中的重要层次,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对于延续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而如何有效地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则需要树立正确的保护原则和采取科学的保护机制、模式和措施。对此,很多学者均给予了应有的关注。

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机制上,佘龙(2012)提出,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二要建立历史文化遗产的修缮管理机制,三要建立历史环境的建设管理机制。李和平、陈科(2012)通过对重庆市金刚碑历史街区的保护实例研究,从开发策略、保护观念、保护方式、保护过程等方面。探讨了利用市场机制引导和控制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手段和方法。贺丽霞、谢治英、孙金坤(2011)以四川会理古城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会理古城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规划与更新发展问题,对会理古城的保护与更新提出了适宜性的保护规划策略及保障机制。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模式上,李谷兰(2012)分析了几个较为成功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模式,它们是“存表去里”的上海“新天地”模式、“分类保护、分片控制开发”的上海多伦路街区模式以及巴黎玛海区模式等。冯青(2012)将我国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更新模式概括为:北京“菊儿胡同”模式、苏州“桐芳巷”模式、上海“新天地”模式、福州“三坊七巷”模式、北京“南池子”模式、北京“什刹海烟袋斜街”模式。朱忠翠(2012)将历史街区保护与整治模式归纳为:保存、保

护、整饬、更新和延续。孙丽(2013)根据街区的价值高低将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模式分为六种类型:“保持历史风貌,内部功能置换”模式、“保持历史风貌,使用方式回归”模式、“延续历史风貌,完善居住功能”模式、“街区风貌延续,社区结构保持”模式、“街区风貌重塑,社区结构重组”模式、“街区风貌重塑,使用功能更新”模式。_2 袁泉、张炯(2012)通过对苏州五片历史街区内新建筑的分析,探讨了历史环境中新建筑的特点,新旧建筑的并置关系,新旧建筑的连续和对比问题,提出了新旧建筑并存的六种模式:比邻式、新包旧式、旧包新式、引入式、借景式、对景式。另外,袁泉(2012)还对平江、山塘、拙政园三个历史街区的更新模式进行了分类阐述,分别归纳为分级渐进式更新模式、动态式分段三期更新模式与“核”优先更新模式。

(3)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对策与措施。

孙丽(2013)认为健全与历史文化街区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保障历史街区改造的经费来源,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的重要手段。李勤、杨豪中(2011)通过分析研究德国和中国在历史街区保护更新方面的观念、态度和方法,在学习德国先进的理论思想的基础上探索了适用于中国国情的街区保护的方法,即保护历史街区,必须保护其整体的风貌环境、文化内涵、传统习俗以及现有的社会生活结构,并逐步改善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满足现代生活的需要。刘春凯(2012)认为历史文化街区更新的三种方式,即房地产开发商主导、政府主导及政府主导、居民参与、公司介入。¨夏健、王勇(2011)从常见的“全盘重置”、“功能重置”、“居民重置”人手,提出在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更新中,风貌保护是生活真实性延续的基础,功能保全是生活真实性延续的载体,居民保有是生活真实性延续的主体,只有减少重置现象,街区才能真正获得重生。张志斌等(2011)认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整治最终的实施方案应该会是各方利益综合权衡的结果,在探讨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延续与活力再生的方式的基础上,保持历史文化街区空间秩序,实现人们对街区传统文化的解读,通过适应现代生活的后续利用,为历史文化街区注入新的活力。张倩、李志民、冯青(2012)提出为保证历史文化街区摆脱现代贫民窟的不良现状,应该在维护街区传统风貌得以延续的前提之下,通过科学地分析和规划,建立街区建筑档案系统、拆除违章建设、加固保留建筑、疏通街区道路、开辟街区广场,加强街区的整体环境建设同时引导街区在

发展中留住老居民、老街坊、老手艺,在延续传统生活方式的同时,将现代

与传统相结合,创造既具有时代激情又富于传统韵味新的生活方式,保证历史街区循着良性发展模式延续下去。林林、阮仪三(2012)以苏州古城平江历史街区的保护规划及实践为例,阐述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探索历史街区保护在编制和实施中的新思路和方法,认为历史街区保护的首要目标就是要保护街区风貌,完善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维持社会结构。

3.历史文化街区规划设计。

规划设计作为历史文化街区开发与保护的基础,必须从物质层面和非物质层面两方面人手,必须从城市整体出发,针对具体的历史街区,制定总体保护规划方案和特定的保护规划与更新模式。刘娴(2011)提出的小规模规划分区、渐进式实施模式和多元化产业功能的保护性更新规划策略。均为历史文化街区的规划设计提供了借鉴意义。范小鸥(2011)通过对新民大街历史文化街区的规划设计,以不同时期建筑体态特征的分析,论证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及其新建项目规划设计时,重视整体观念对城市特色建设的重要意义。王晓熊(2013)通过泉州市中山路保护整治的实践,提出了传统街区保护与整治的设计方案。阮仪三(2000)提出做好历史街区的保护和规划的关键,是提高对历史街区的认识,认真学习、研究保护规划的原理和方法。L3 项秉仁、祁涛(2012)认为历史街区的城市设计应该强调历史文化的整合、保护、延续,在激活传统历史街区城市活力的同时,形成有城市文化内涵、宜居、宜商、宜游的特色城市空间o[32]边兰春、

井忠杰(2012)通过烟袋斜街地区的保护规划研究,在规划设计、政策设计和实施策略等方面提出了保护与发展、整体与局部、风貌与生活、社会与人口几点对历史街区保护的思考。

二、评述与展望

1.研究成果。

(1)在研究内容上,近l0年来国内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方面,包括历史文化街区的开发现状与存在问题、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机制与模式、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对策与措施等。近年来研究领域不断扩大,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如对历史文化街区规划设计、历史文化街区信息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等的研究。

(2)在研究方法上,近10年来国内历史文化街区研究主要采用定性分析方法,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实证调查研究方法被逐渐引人,如林林、阮仪三(2012)对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的研究、潘敏文(2013)对福州历史文化街区“三坊七巷”保护改造的研究、周阳、赵健彬(2012)对太原市历史文化街区建筑改造及整体环境营造的研究等,均建立在扎实的调查研究基础上,从而保证了研究结论对实践的指导性与可操作性。

(3)在研究视角上,近l0年国内对历史文化街区的

研究学科日益广泛,不仅涉及建筑学、文物学、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地理学、文化学、管理学及旅游学等多学科知识,甚至涉及生态学、信息学、图形学等领域。如王堂民(2012)对历史文化街区的图形学应用进行了适用性分析与研究,提出了历史文化街区分层概念并建立了历史文化街区分层模型;杨逸璇(2011)通过文化生态学这个崭新的视角对历史街区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并在认识的基础上提出历史街区保护与复兴的有效方法与对策。从而大大拓宽了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视野。凸显了多学科综合研究的优势。

2.不足与展望。

目前,国内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尽管在内容上不断丰富和拓展、研究方法逐步多元化,但总体来看,仍存在如下几点不足:

一是多数研究仍局限于一般的描述性、概念性等定性分析方法,定量分析方法的运用还不多见。事实上,在历史文化街区研究中,已有部分学者进行了很好的定量化研究尝试(如CVM法的应用等),但仍显不足。因此,今后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要更加注重研究方法的创新,加强统计分析等定量分析方法的应用,以使研究结果更加科学,进一步突出研究的有效性。二是研究视角较为单一,研究深度不足。已有研究多偏重于传统的城市规划、文物学、建筑学的视角,而对相关研究仍有待加强。如旅游开发作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开发利用中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目前对这方面的研究仍较少。此外,已有研究对历史文化街区具体保护方案、机制的建立和模式的设计等均较缺乏。今后应积极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不断拓宽研究领域和方向,推进研究深度。三是理论研究有所进展,但仍为薄弱环节,一个科学、合理的历史文化街区利用保护与开发的理论框架还未完全形成。因此,今后除继续加大对历史文化街区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研究的同时,应着力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开发的理论与方法体系,从而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管理等实践工作提供坚实的基础。

中国历史文化明街有哪些

中国历史文化明街有哪些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中国历史文化明街有哪些》的内容,具体内容: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是为了深入贯彻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城市文化建设和文化遗产保护。那么?第一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评比北京市国子监街、山西省晋... 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是为了深入贯彻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城市文化建设和文化遗产保护。那么? 第一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评比 北京市国子监街、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南大街、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中央大街、江苏省苏州市平江路、安徽省黄山市屯溪老街、福建省福州市三坊七巷、山东省青岛市八大关、山东省青州市昭德古街、海南省海口市骑楼街(区)(海口骑楼老街)、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八廓街 第二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评比 江苏省无锡市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重庆市沙坪坝区磁器口古镇传统历史文化街区、上海市虹口区多伦路文化名人街、江苏省扬州市东关街、天津市和平区五大道、江苏省苏州市山塘街、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昂昂溪罗西亚大街、北京市烟袋斜街、福建省漳州市历史文化街区( 漳州古街)、福建省泉州市中山路。 第三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评比 山西省晋中市祁县晋商老街、浙江省杭州市清河坊、安徽省黄山市歙县渔梁街、河南省洛阳市涧西工业遗产街、江苏省无锡市惠山老街、上

海市徐汇区武康路历史文化名街、广东省潮州市太平街义兴甲巷、福建省龙岩汀县店头街、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南诏古街、贵州省黔东南州黎平县翘街。 第四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评比 福建省厦门市中山路、四川泸州尧坝古街、西藏江孜县加日郊老街、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古城老街、江苏省南京市高淳老街、山东青岛小鱼山文化名人街、浙江省临海市紫阳街、吉林省长春市新民大街、广东省深圳市中英街、安徽黄山市休宁县万安老街。 第五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评比 广东省广州市沙面街、上海市静安区陕西北路、河南省濮阳县古十字街、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河口明清古街、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龙川水街、广东省珠海市斗门镇斗门旧街、福建省石狮市永宁镇永宁老街、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松口镇松口古街、江苏省泰兴市黄桥老街、四川省大邑县新场古镇上下正街 延伸阅读: 北京国子监街 国子监街位于东城区安定门街道,他的名字源于坐落在这条街的古老建筑——国子监。街道全长669米,平均宽11米,距今已有700年历史。街区内集中了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子监、孔庙等大量历史文化遗产,是全市唯一一条以街命名的市级文物保护街道,也是北京保留下来的唯一一条牌楼街。东西贯通的国子监街以其幽雅、宁静的环境和丰富的历史、人文内涵,成为北京一处独具特色的文化景区。正如乾隆所言"京师为首善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管理办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办法 (征求意见稿) 2010年11月2日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历史文化街区的设立和撤销 第三章保护规划的编制、审批、公布、修改与备案第四章保护规划实施第五章监督管理 第六章附则 - 1 -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制定目的)为了加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管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遗产,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历史文化街区的定义)本办法所称历史文化街区,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

第三条 (适用范围)历史文化街区的设立、规划制定与实施、监督和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 (管理主体层级)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文物主管部门负责历史文化街区的管理工作。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的历史文化街区的管理工作。 第五条 (保护原则)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应当遵循保护遗产,继承文化,科学规划,严格保护的原则,突出历史风貌的整体保护,保护历史遗存的真实性,维护风貌的完整性,维持功能的延续性,采取政府主导、居民参与的方式改善基础设施和居住环境,正确处理更新改造和保护的关系。 第六条 (保护资金)历史文化街区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安排保护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国家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 第七条 (支持奖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八条 (资质管理)承担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编制单位,应当符合相应的规划资质管理规定。 第二章历史文化街区的设立和撤销 第九条 (设立标准)历史文化街区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比较完整的历史格局和风貌; - 2 -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 (二)有比较丰富的历史建筑和历史环境要素; 2(三)占地面积不小于2.5hm;

国内外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发展案例分析研究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保护城市文化就是在为城市保留特色与发展的根基。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历史建筑、历史街区的保护越来越受到城市规划管理者的重视,各级历史文物、历史风貌建筑逐步得到维护与修缮。在以土地换取经济发展、城市更新如火如荼的当下,对历史街区、历史文化环境的保护越来越成为历史文化保护的重点。 一、国外经验总结 从国外的实践经验来看,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主要经历了3个阶段:一是单体建筑的保护,用整修的方式应对建筑的现有功能;二是环境与街区的完整保护;三是历史街区的振兴、功能复兴与经济复兴。 对于传统街区的价值保护与更新,伦敦的保护规划可以成为很好的借鉴。伦敦是一个逐渐扩张的众多城市碎片以艺术方式相结合的拼凑物,城市中许多美丽的部分各自孤立,不能与周围相融合。伦敦建设保护区的目的主要是改善和提高保护区的价值,但可以改变保护区内的建筑,以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主要规划内容包括:消除影响保护区特色的因素;积极控制新建筑的使用性质和 为地“美化”避免使用模仿材料过多、小品等。形态、建筑类型、行控制。 二、

包括居住、产业等近代建筑的保护。笔者将以北京、上海和天津的历史风貌区保护为例进行重点分析。 (一)北京经验 《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的主要特点是明确了3个层次的保护体系,即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和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保护,研究比较深入,因此城市的整体保护具有比较清晰的概念。1990年初步确定了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其中14个分布在旧皇城区内,7个分布在旧皇城外的内城,4个分布在外城。随后在此基础上确定了第二批15个历史文化保护区。 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规划是系统性很强的规划,从旧城格局保护的角度提出了整体保护的要求,包括历史河湖水系、传统中轴线、皇城、旧城“凸”字形城郭、道路及街巷胡同、建筑高度、城市景观线、街道对景、建筑色彩和古树名木10个方面的内容。北京历史文化保护区规划和城市整体保护框架的衔接较好。注重北京的历史风貌特色,确定了以四合院为细胞、以微循环为方法的保护策略,结合人口规划、市政基础设施规划等整体改善保护区的环境品质,通过历史文化的再现来体现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价值。这种清晰的保护系统框架为其他地区的保护规划编制提供了系统、完整的借鉴经验。 (二)上海经验 上海的保护规划从实际操作层面出发,是更具操作性和可行性的保护规划。上海加强对保护要素的调查研究与价值认定工作,将其纳入风貌区确定和保护规划编制内容中,对区域内构成风貌特征的各要素真正做到切实保护。上海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保护规划编制更多地考虑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控制保护区的各种变化和引导保护区的特征凸显及价值重现的角度进行研究编制。上海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是极具针对性且更为完善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的保护规划,强调整体保护,凸显城市历史遗产保护的真实意义,细化控制指标,制定适合于保护要求的城市规划管理的技术规定。通过规划控制,保证最大限度地保护整体风貌,确定分街坊图则,确保规划落地,建立特别论证制度,杜绝擅自 改变规划。与北京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相比,上海的规划更多地考虑了城市更新对历史风貌区提出的新的功能要求以及合理的改造管理方式。 巴黎马莱保护区的保护规划与之相类似,但它并不是一个建设性的规划,而是在操作层面上进行研究来确定形式。新的建设可以是现代的,但必须在尺度和体量上与街区的其他部分相协调,是一种控制性规划。这种控制主要体现在建筑遗产的保护、价值重现和修复以及新建设的规定两个方面。 (三)天津历史风貌区保护的分析评价 1.规划历程。 天津是国家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素有“万国建筑博览会”的美称,对历史街区的保护历来非常严格。为了保留城市的历史脉络,抓住城市生长的根,曾多次编制建设管理保护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来保护街区风貌。 以五大道历史街区为例,1994年7月天津编制《五大道地区建设管理保护规划》,侧重于对五大道地区的建设、管理与保护。具体特点包括:第一,保护对象不仅是个体或群体的结构与外表,而且扩大到其周围的庭院、绿化、围墙、道路和小品,即城市的环境景观,保护的是风貌区的整体环境;第二,重视保护该地区的城市轮廓线,保护建筑与规划可改造地块(建筑)连接成的城市轮廓线,反映在对可改造地块提出的高度、层数、外檐形式、挑台宽度、塔楼高度与基底面积比等,都作出明确的要求与建议;第三,重视新、旧建筑协调并存的研究和设计,新、旧建筑并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划充分考虑到改造地块的建筑形式、风格及使用对象与周围保护建筑各方面的相互关系;第四,允许三级保护建筑对其内部进行现代化改造,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第五,将部分住宅用房改为办公用房,有利于风貌建筑的养护和修缮;第六,将风貌建筑保护区与经济效益(主要是旅游收入)相联系,配合旅游增添社会、文化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内容,使风貌建筑不再是原始的自然状态,而是经过一定的设计变成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教育和观察活动。 随着五大道历史街区的逐步开发改造,结合具体项目又编制了以街道为基本规划对象的修建性规划,如1998年的《睦南道整修规划》、1999年的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改造

浅谈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改造 摘要:分析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意义及开发运作等问题。并结合孔城老街的实例,提出保护设想,希望找到既有利于文化保护和延续,又具有可操作性的改造方式。 关键词:历史街区、保护、开发 1引言 一座城市的特色,除了要有时代气息外,还要有历史文化传统。历史文化是城市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地区、一座城市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最好见证。同时,作为城市文化遗产保存最完整、最丰富的地区,历史文化街区被世代生活于此的人们倾注着很多复杂的情感。 2002年重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明确规定历史文化街区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编制专门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历史文化街区保护首次被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 2.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意义 2.2概念 历史文化街区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有一定规模的区域。《文物保护法》中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界定是:法定保护的区域,学术上叫“历史地段”。 2.3意义 历史文化街区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源,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对于建设特色城市有现实意义。文化被誉为"经济发展的原动力",这一点已经在很多城市的发展进程中得以证实。作为城市发展独特见证的历史文化街区,更是具有多方面的资源效应,在城市形象宣传、历史文化教育、乡土情结的维系、文化身份的认同、生态环境建设、和谐人居环境的构建等多方面具有综合的价值。 历史文化街区不仅仅是要保护构成历史风貌的文物古迹、历史建筑,还要保存构成整体风貌的所有要素,如道路、街巷、院墙、小桥、溪流、驳岸乃至古树等。历史文化街区是一个成片的地区,有大量居民在其间生活,是活态的文化遗产,有其特有的社区文化,不能只保护那些历史建筑的躯壳,还应该保存它承载的文化,保护非物质形态的内容,保存文化多样性。这就要维护社区传统,改善生活环境,促进地区经济活力。 3.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以孔城老街为例 3.1历史沿革 孔城镇位于安徽省桐城市的东部,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春秋中期(公元前770-481年),即为桐国南部门户,扼大别山东南区域通往长江水运通道之要冲,是古代重要的军事要塞,距今2500多年。三国(公元220-280年)时期,吴将吕蒙曾屯兵于此,建筑堡垒。距今1700多年。南宋时,孔城是民间抗金要塞,著名的抗金战场。元代为大别山东侧,江淮分水岭至长江大别山边缘地区的九大商镇之一。到明代有居民600余家,清代中、后期本镇发展为旧桐城县内“枞、汤、孔、练”四大名镇之首,达到古镇发展的高峰。现存约2公里长的石板古街和古建筑群就是晚清和民初遗留下来的历史文化遗产。 3.2老街概况 孔城老街是以南北向中大街为主轴,大街呈“S”形,地势南低北高,有主街一条,横街两条,另有七巷十三弄。连同两侧各甲之间(一甲到九甲)的巷道,形成鱼刺状的外部空间结构。总建筑面积约17万平方米。 街巷弄均为麻石所铺,店铺房舍皆青砖灰瓦,颇具江南水乡特色。著名的《桐乡书院四议》,戴钧衡即作于此,它为全国书院所奉崇,并载入《皇朝政典类纂》。镇东大沙河,平沙浩瀚,极目无垠,夕阳照射,宛如白雪,故有“孔城暮雪”之称。镇西南界荻埠河,碧波粼粼,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管理办法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办法 (征求意见稿) 2010年11月2日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历史文化街区的设立和撤销 第三章保护规划的编制、审批、公布、修改与备案 第四章保护规划实施 第五章监督管理 第六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保护规划的审批、公布、修改与备案 第三章保护措施管理 第四章监督管理 第五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编制要求 第三章调查和评估 第四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 第五章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 第六章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 第七章成果要求 第八章附则 附件一保护规划制图统一标准和要求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制定目的)为了加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管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遗产,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历史文化街区的定义)本办法所称历史文化街区,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 第三条(适用范围)历史文化街区的设立、规划制定与实施、监督和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管理主体层级)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文物主管部门负责历史文化街区的管理工作。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的历史文化街区的管理工作。 第五条(保护原则)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应当遵循保护遗产,继承文化,科学规划,严格保护的原则,突出历史风貌的整体保护,保护历史遗存的真实性,维护风貌的完整性,维持功能的延续性,采取政府主导、居民参与的方式改善基础设施和居住环境,正确处理更新改造和保护的关系。 第六条(保护资金)历史文化街区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安排保护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国家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 第七条(支持奖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八条(资质管理)承担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编制单位,应当符合相应的规划资质管理规定。 第二章历史文化街区的设立和撤销 第九条(设立标准)历史文化街区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比较完整的历史格局和风貌;

历史街区保护的调研报告

历史街区保护的调研报告 保护历史街区是人们痛定思痛的选择。历史地段保护的概念是20世纪60年代形成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的经济恢复发展,城市中开始了大规模的住宅建设,当时普遍的做法是拆掉老城区,盖起新楼房。但是这样做的结果是改善了建筑,却破坏了历史环境。城镇历史联系被割断,特色在消失。人们开始意识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割断历史,而文物古迹、历史地段等正是这些历史文化发展的实物例证。所以,除了保护文物建筑之外,还应保存一些成片的历史街区,保有历史的记忆,保存城镇历史的连续性。中国正式提出历史街区的保护是在1986年,国务院在公布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文件中指出:“对文物古迹比较集中,或能完整地体现出某一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建筑群、小镇村落等也

应予以保护,可根据它们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公布为当地各级历史文化保护区”。这是保护历史遗产的重要举措,从此形成了保护文物古迹、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分层次的保护体系。2011年开始实施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 一,武汉历史街区保护现状 1,保护历史街区,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 武汉市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武汉的优秀历史建筑融西方建筑的古典浪漫和民族建筑含蓄典雅为一身,汇金融、商业、居住、宗教、外交、工业建筑为一体,集中体现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建筑艺术和武汉市近代经济发展和社会历史的演变,是不可多得的历史和艺术瑰宝。 武汉近代历史建筑的发展始于晚清,盛于民国,衰于沦陷。主要是两部分:1861年汉口开埠至1945年抗战胜利期间的近代历史建筑;上世纪50年代的

现代风貌建筑。 1861年汉口开埠,英、俄、法、德、日五国,在租界相继建立了西洋风格的领事馆、工部局,兴办洋行、银行和工厂;传教士在汉兴办教堂、学堂、医院。荟萃了古典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洛可可式、哥特式等主要建筑风格。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建立了大批近代工厂、火车站、学堂等,这些建筑有的纯西式,有的中西合璧。清末和民国时代,民间人士构建了近代工厂厂房、里份住宅、私人洋房和别墅。这些建筑成为武汉城市由传统走向近代的表征。1938年,武汉沦陷,日本的侵华战争给武汉的建筑带来毁灭性的破坏。上世纪50年代,苏联援建了武汉钢铁公司、武汉重型机床厂等重工业项目,兴建了中苏友好宫、武汉剧院等文化设施,留下了大批时代特征鲜明的风貌建筑。 XX年4月1日,实施了《武汉市旧城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管理办法》,确定了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的基本原

历史文化街区国内外研究现状

历史文化街区国内外研究现状 我国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始于1986年,但直到2012年,有关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文献数量才开始激增。尤其随着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实践的不断深人,学术界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不断跟进,形成了不少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归纳起来,学者们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历史文化街区的概念研究。 目前,学术界对“历史文化街区”相关概念的表述有多种称谓,如“历史地区”、“历史地段”和“历史城区”等。“历史文化街区”作为2002年以后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中“中观层面”的核心概念,其前身为1986年提出的“历史文化保护区”。2002年10月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所谓“历史(文化)街区”是指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意义的城镇、街道、村庄。国家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起草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送审稿)》中,将“历史文化街区”定义为城市中保留遗存较为丰富,能够比较完整真实地反映一定历史时期传统风貌或民族地方特色,存有较多文物古迹、近现代史迹和历史建筑,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地区。其中,前者指代了城镇和乡村环境中的特定区域,而后者则特指城镇环境中的某一特定区域,且前者的规模大于后者。2012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50357—2012)的发布,使“历史城区”、“历史地段”、“历史文化街区”等成为我国名城保护体系“中观层面的规范用语。其中,“历史地区”的范畴最广、包含内容最多,其他概念都内含于“历史地区”之中;“历史文化街区”又内含于“历史地段”之中,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为“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应予重点保护的历史地段。 2.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 (1)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现状与存在问题。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历史文化街区保护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尤其对历史文化街区开发中暴露出的诸多问题,学者们给予了更多

历史文化街区与历史建筑的保护

历史文化街区与历史建筑的保护——以开封市双龙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为例 历史文化街区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名城历史文化和风貌的体现,而其中的历史建筑是构成历史文化街区的主体,历史建筑的数量也是确定历史文化街区最重要的依据. 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研究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以开封市双龙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为例,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提出建议. 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措施以修缮和改善为主,即不改变其外部历史风貌,对其内部结构,空间布局,内部设施,使用功能做适当的变动,以达到永续利用的目的,鼓励有利于保护的各种使用功能,引用市场机制解决历史建筑的保护、维修、臵换等,探索出适用于历史建筑的保护新路. 项目概况 开封市双龙巷历史文化街区位于开封市老城区东偏北的区域,是老城区内划定的两片历史文化街区之一,相邻周边用地多为未经改造的低层民居,建筑风格及色彩,空间尺度上较为协调,保持着良好的古城风韵.双龙巷传统民居保护区以北方古城传统四合院住宅形式为主,是清末民初民用建筑的典范,较好地保留了当时的居住格局,在开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具有相当重要地位.

居住在双龙巷的居民几乎人人皆知双龙巷的故事,相传宋代皇帝赵匡胤, 匡义两兄弟曾住该巷,古代皇帝称真龙天子,故得名后人在双龙巷西口两侧各筑一龙头以示纪念.后开封城几遭破坏,现在仅存在的一个龙头为清代所建,其表面虽已斑驳,却依然是附近居民的骄傲. 保护范围及价值 双龙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是域,其核心保护区范围北至水车胡同,轱辘湾街一线,南至朝阳胡同,东至塘坊口街,南聚奎街,屈家胡同一线,西护面积16l7公顷.建设控制区范围北至以开封市双龙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为例延寿寺街,南至财政厅东街,平等街一线,东至内环东路,西至北道门,右司官口,北兴街一线,面积侣.8 公顷. 双龙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是以双龙巷、双井巷为代表的开封古城内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传统居住街区. 历史建筑集中,风貌相对完整.留存较多的有传统特色和文革历史特色的民居院落,有关于赵匡胤、史可法等传说。规划要点搬迁区内所有工厂,为街区保护提供发展用地.恢复僧忠亲王祠、史可法祠等历史古迹.最大范围的保护双龙巷街区历史风貌完整的区域,积极修缮历史建筑,改善居住环境.划定有价值的历史建筑为保护建筑,重点修缮,并整治建设周边环境,改造基础设施,尤其道路改造及宅院内部给排水工程改造. 公认的三个历史街区的核定标准:历史真实性、生活真实

江苏省历史文化街区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导则(试行)

江苏省历史文化街区 保护规划编制导则(试行) ─1─江苏省建设厅文件苏建规〔2008〕110号 关于印发《江苏省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 编制导则(试行)》的通知 各市、县规划局、建设局,各城市规划编制单位: 为加强对全省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提高全省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我厅组织起草了《江苏省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导则(试行)》。 现印发给你们并从2008年6月1日起试行,请结合当地的实际组织实施。试行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反馈给我厅城乡规划处。 联系人:方芳 联系电话:025-********(兼传真) 江苏省建设厅二○○八年四月八日 ─1─目录 一、总则 1.目的 2.适用范围 3.规划编制的依据 4.规划编制的原则 5.规划的层次定位 二、保护规划编制管理

1.规划编制组织 2.编制单位的资质 3.规划审批 4.规划修编 5.公众参与 三、保护规划文本大纲内容 1.规划总则 2.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利用 3.用地、人口与空间规划 ─2─ 4.交通与市政设施规划 5.技术指标与经济测算 6.实施政策建议 四、保护规划成果内容与要求 1.保护规划成果内容 2.保护规划成果要求 五、保护规划技术指引 1.历史研究 2.现状调查与评估 3.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利用 4.用地、人口与空间规划

5.交通与市政设施规划 6.技术指标与经济测算 7.规划实施政策建议 ─3─ 江苏省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导则 (试行) 一、总则 1.目的 为了加强对全省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的指导,规范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工作,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和文件,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导则。 2.适用范围 本导则适用于我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中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编制及其管理工作。历史文化保护区和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的编制可参照执行。 3.规划编制的依据 3.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条例》等法规; 3.2《城市紫线管理规定》等部门规章; ─1─3.3《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等相关技术规范、标准; 3.4《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建设厅省文物局关于加强历史街区保护工作意见的通知》(苏政办发〔2007〕86号)等相关规范性文件; 3.5城镇总体规划,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规划以及相关上位规划。

历史文化街区与历史建筑的保护

历史文化街区与历史建筑的保护——以市双龙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为例 历史文化街区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名城历史文化和风貌的体现,而其中的历史建筑是构成历史文化街区的主体,历史建筑的数量也是确定历史文化街区最重要的依据. 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研究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以市双龙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为例,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提出建议. 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措施以修缮和改善为主,即不改变其外部历史风貌,对其部结构,空间布局,部设施,使用功能做适当的变动,以达到永续利用的目的,鼓励有利于保护的各种使用功能,引用市场机制解决历史建筑的保护、维修、置换等,探索出适用于历史建筑的保护新路. 项目概况 市双龙巷历史文化街区位于市老城区东偏北的区域,是老城区划定的两片历史文化街区之一,相邻周边用地多为未经改造的低层民居,建筑风格及色彩,空间尺度上较为协调,保持着良好的古城风韵.双龙巷传统民居保护区以北方古城传统四合院住宅形式为主,是清末民初民用建筑的典,较好地保留了当时的居住格局,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具有相当重要地位.

居住在双龙巷的居民几乎人人皆知双龙巷的故事,相传宋代皇帝匡胤, 匡义两兄弟曾住该巷,古代皇帝称真龙天子,故得名后人在双龙巷西口两侧各筑一龙头以示纪念.后城几遭破坏,现在仅存在的一个龙头为清代所建,其表面虽已斑驳,却依然是附近居民的骄傲. 保护围及价值 双龙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围是域,其核心保护区围北至水车同,轱辘湾街一线,南至同,东至塘坊口街,南聚奎街,屈家同一线,西护面积16l7公顷.建设控制区围北至以市双龙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为例延寿寺街,南至财政厅东街,平等街一线,东至环东路,西至北道门,右司官口,北兴街一线,面积侣.8 公顷. 双龙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是以双龙巷、双井巷为代表的古城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传统居住街区. 历史建筑集中,风貌相对完整.留存较多的有传统特色和文革历史特色的民居院落,有关于匡胤、史可法等传说。规划要点搬迁区所有工厂,为街区保护提供发展用地.恢复僧忠亲王祠、史可法祠等历史古迹.最大围的保护双龙巷街区历史风貌完整的区域,积极修缮历史建筑,改善居住环境.划定有价值的历史建筑为保护建筑,重点修缮,并整治建设周边环境,改造基础设施,尤其道路改造及宅院部给排水工程改造. 公认的三个历史街区的核定标准:历史真实性、生活真实

历史文化街区开发特点及趋势

历史文化街区开发特点及趋势

————————————————————————————————作者:————————————————————————————————日期: ?

历史文化街区发展趋势及特点 在经历了同质化放量增长阶段之后,商业地产竞争的惨烈使“主题化”成为开发商关注 的焦点,体育地产、旅游地产、文化地产和影视地产等主题地产应运而生。其中,以历史文化为主题的商业街区开发备受青睐。 历史文化商业街区使传统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得以融合,既体现本土传统文化,又展现现代时尚生活。当前,体现本土文化认同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商业街区,如香港兰桂坊、上海新天地和南京1912等,成为城市的商业文化名片和现代城市运营的点睛之笔。 其实,商业街区自古以来就有,并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但历史文化商业街区与一般的商业街区和商铺是有很大区别的。历史文化商业街区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底蕴决定其特定的生存条件和获利方式,在商业地产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只有采取符合其内在规律的开发策略才可能取得成功。 目前,以历史文化商业街区形式出现的地产开发模式,在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那么,历史文化商业街区的开发有怎样的特点?典型的历史文化商业街区经历了何种涅槃才换来如 今的光彩?未来的历史文化商业街区将朝着怎样的趋势发展?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在对商业地产创新模式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历史文化街区的开发特点、运营模式和发展趋势等。今精选部分成果与您分享,希望对志于商业地产的业界同仁有所帮助。 历史文化商业街区,指的是在有一定历史文化底蕴和传统特色的区域地段,注入“文化、休闲、创意”元素,将其策划改造成为具有“国际性、文化性、时尚性”的休闲娱乐场所。 历史文化商业街区让传统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得以融合,既体现本土传统文化,又展现现代时尚生活。当前,体现本土文化认同和生活方式的商业街区,已经被广泛认为是更具亲和力和更可持续发展的经典模式,如香港兰桂坊、上海新天地、南京1912等。 历史文化商业街区侧重文化脉络和历史传承,通常以所在区域的历史资源和元素为文化类型,适当划分各区域功能,建设一流现代化基础设施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同时,借助历史文化的传播性、感染力以及先进设施的便捷性、现代感,历史文化商业街区创造了一种新的休闲娱乐体验方式,让人们享受现代生活的同时感受历史,品味过去。 特点1:以特定的历史文化作背景 成功的历史文化商业街区体现的共性之一,是项目本身或周边拥有集中的历史建筑群, 有特定的历史文化底蕴,成为城市规划的重点区域。 我国近代建筑文化产生于特定的历史环境,凝聚了早期建筑向现代化转型的优秀成果。随着人们认识的一步步深入,近代建筑文化逐渐成为当代新的传统文化。 政府和企业在进行规划建设时也开始关注这种文化带来的影响力,在开发经营商业街时,充分挖掘原有自然条件之外能对项目价值产生影响的历史、社会和文化因素,选择最能表现地域历史积淀的特定文化作为商业街的文化背景,最终打造了众多经典项目。

杭州南宋御街调研报告(一)

杭州南宋御街调研报告(一) 调查背景 金秋九月的最后一天,国庆60周年来临之际,杭州中山路南宋御街经过精心修缮,揭开神秘面纱迎接国内外游客。 根据规划,南宋御街国际旅游综合体是以中山路为轴,以吴山为心,以坊巷为基,形成“甲”字形空间格局。今年“十一”开街重点区块为中山中路鼓楼至西湖大道的南宋御街段,沿线亮点纷呈。 调查目的 帮助南宋御街更好的打响知名度,提供行销推广方案 南宋御街基本情况 南宋御街国际旅游综合体以中山路为轴,以吴山为心,以坊巷为基,形成“甲”字形空间格局。在南宋御街看到,这里集聚了一大批不同时期的特色建筑,从最早的南宋鼎盛时期到明、清建筑,从民国初年的西洋建筑到中山北路的现代化建筑,从各色宗教建筑到极富杭州地方特色的名人故居以及百年老店,完全可以称之为“建筑历史博物馆”。据悉,南宋御街两侧坊巷、里弄连绵不绝,是老杭州人最

为集中的区域,同时也是由南宋发展延续至今的杭州市井生活保存最为完整的区域,保留了带有浓厚地方特征的市井生活和邻里空间格局。 新老店一体化 在南宋御街除麦当劳、阿依莲、tonymoly……这些外来文化外,主要的还是杭城的老品牌。这里是杭城“老字号”的集聚地,保留有胡庆余堂、方回春堂、叶种德堂、邵芝岩笔庄、九芝斋、豫丰祥、万隆火腿庄、景阳观、状元馆等10余处老字号商号。另外,南宋御街 亮相之后,这里还将成为杭州重要的文化创意产业特色街,不但拥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还将建成一条公共艺术精品长廊。届时,《城河故事》、《新中国第一个居委会》、《印刷史话》等十余个主题的城市雕塑将讲述杭州历史,而杭绣、邵芝岩毛笔、王星记扇、西湖绸伞等著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将给八百年御街增加深厚的历史文 化底蕴。 作为一个国际旅游综合体,杭州南宋御街将充满南宋元素,历史、现代、时尚、世界等元素交相辉映,给来到这里的人们提供一种“古代——现代——时尚创意”的独特经历。 目标人群

浅论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振兴

浅论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振兴* 翁达来 郝淼 *基金项目:200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编号09Y JC ZH 063) 【摘要】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焦点是其“过时性”与“稀缺性”的矛盾统一。在当代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过程中,一方面要通过修复与更新来达到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物质空间的振兴,另一方面需要市场经济介入其中,达到其经济活动振兴的目标。本文通过实例比较与分析得出结论:只有当物质振兴与经济活动振兴达到最佳的平衡状态时,才可以真正实现历史文化街区的持续的、良性的延续与发展,即文化振兴。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物质结构;经济;文化;振兴 1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发展进程 历史文化街区 (historic conservation area),不同时代、不同机构对其做出的定义 是不同的。学术界比较认同吴良镛先生(1998)的观点: “历史街区是指在某一地 区(主要是指城市)历史文化上占有重要地位,代表这一地区文化脉络和集中反映地区特色的建筑群,其中或许每一栋建筑都不是文物保护建筑。”根据《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 (GB50357-2005)中的定义是: “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应予重点保护的历史地段,称为历史文化街区。” “历史地段(historic area)”指: “保 留遗存较为丰富,能够比较完整、真实地反映一定历史时期传统风貌或民族、地方特色,存有较多文物古迹、近现代史迹和历史建筑,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地区。” 1.1国外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发展进程1.1.1保护历史建筑的阶段 1933年8月,国际现代建筑协会 (CIAM )第4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城市规划理论和方法的纲领性文件———《城市规划大纲》, 后来被称作《雅典宪章》。其中第七章“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地区”中指出“有历史价值的古建筑均应妥为保存,不可加以破坏。”可以看出,当时虽然已经提出了“有历史价值的地区”这样的概念,但是侧重点仍放在保护“古建筑”上,而之后国际上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观念的转变就是从保护历史建筑演变而来的。 1.1.2明确提出“保护历史文化街区”1964年5月31日,第二届历史古迹建 筑师和技师国际会议通过了《国际文物古迹保护及修复的宪章》 (简称《威尼斯宪章》)。宪章中第十四项提到: “必须把文物建筑所 在的地段当作专门注意的对象,要保护它们的整体性,要保证用恰当的方式清理和展示它们。”该宪章进一步扩大了历史文物建筑的概念,指出“历史文物建筑”的概念不仅包括单个建筑,还包括能够见证某种文明、某种意义的发展或某种历史事件的城乡环境。 1.1.3强调历史文化街区的“延续性”1976年11月2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在华沙内罗毕大会上通过了《关于历史地区的保护及其当代作用的建议》(简称《内罗 毕建议》)。《内罗毕建议》指出,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在社会方面、历史和实用方面具有普遍的价值: “历史地区是丰富多彩的文化、 宗教及社会的最生动的写照,必须延续到后世,保护历史地区并使它与现代社会生活相结合是城市规划与土地开发的基本要素。”可以看到,这一阶段有关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理论研究已经明确指出了保持历史文化街区延续性的必要性,并指出应当将它与社会生活相结合以保证自身的持续发展。 1.1.4强调历史文化街区与当代城市的重 要关系 1987年10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全体 大会第八届会议在华盛顿召开,期间通过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思考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思考 1瑞金简介 瑞金市位于江西省东南边陲,地处赣、闽、粤的结合部,素为赣闽粤 三省通衢之地。“瑞金”之名始于唐,一直沿用至今,因“掘地得金,金为瑞”命名。瑞金自古以来便是中原由赣入闽通粤的主要通道,现 如今仍然保留大路岽、黄竹岭、大隘岭、鸡公寨等数条赣闽边际的盐 粮古道。境内主要河流——绵江,为赣江的主要源头,经赣州、南昌、九江,流入长江。瑞金是举世闻名的红色故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时期,瑞金作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曾一度改名 为“瑞京”,是全国苏区政治、文化、经济、军事中心。当时,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一大批近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开创者长期 生活战斗在瑞金,他们创造传播的先进文化与瑞金本土文化相互激荡,互相濡养,孕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苏区文化。至今,瑞金保存了极其 丰富的革命历史文化遗产,是全国革命历史文化遗产保存最丰富的城 市之一。 历史上,瑞金是赣粤闽边际地区重要的客家人聚居地和集散地。汉、晋、唐、宋时期,中原汉人大举南迁,聚集瑞金及其周边成为赣闽粤 边的客家先民。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中原汉人带来的中原文化与当 地土著文化相互揉合,相互同化,孕育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客家文化, 瑞金也因此成为客家文化的主要发祥地。瑞金传统客家文化底蕴丰厚,以客家语言、民俗等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客家传统文化融合在瑞金社会 生活的方方面面,客家历史文化遗存丰富。简而言之,瑞金既是一座 千年古邑,又是中国革命史上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个民主政权的中 央政府所在地,其历史文化价值可以概括为:红色故都,遗址众多; 共和之根,卷帙浩繁;长征之源,彪炳史册;苏区精神,光照千秋; 客家古邑,溢彩流金。瑞金城市发展虽历经变化,但城市文化记忆的 主要载体—历史城区,基本保留了临江筑城,一江两岸的传统格局。 历史文化街区较好的保存了晚清、民国时期的历史风貌特征。1991年,

历史文化街区水文化景观光彩展示项目(西街历史文化街区引水工程)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申请报告

历史文化街区水文化景观光彩展示项目(西街历史文化街区引水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目录 第一章总论错误!未定义书签。 1.1项目编制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1 项目名称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2 建设单位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3 编制单位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4 项目地点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5 工程内容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编制目的、依据、原则及范围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1 编制目的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2 编制依据及主要资料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3 编制原则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4 编制范围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项目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1项目建设的重要性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4法律背景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4.1 国家的法律法规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4.2省、市级法规及其管理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5采用的规范和标准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章和平镇概况错误!未定义书签。 2.1和平镇城区概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和平镇城镇总体规划概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2.3和平镇工业区概述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4自然条件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4.1 气象特征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4.2 水系、水文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4.3 地貌与地势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4.4 地质条件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5给水现状与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5.1给水现状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5.2给水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6 排水现状与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6.1 排水现状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6.2 排水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章污水水质、水量预测............................................................................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建设年限.....................................................................................................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建设规模.....................................................................................................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1 规划期内污水量预测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2污水收集系统设计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3污水进厂水质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3.1污水进网水质管理要求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