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简介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简介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简介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简介

第二语言习得概念题汇总

第一章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简介 (3)

一、概念及术语 (3)

二、有关第一语言获得的研究 (4)

三、有关二语习得的研究 (5)

四、学习动机 (6)

五、学习策略 (6)

第二章行为主义心理学术语解析 (8)

●思维: (8)

●记忆: (8)

●刺激stimulus: (9)

●反应response: (9)

●替代刺激substitute stimulus: (9)

●积累效应summation effect: (10)

●消退extinguished: (10)

●迁移transfer/differential responses: (11)

●废除disuse: (11)

●语言习惯language habits: (11)

●动觉kinaesthesis/动觉刺激kinaesthetic stimuli: (12)

认知心理学术语解析 (13)

一、知觉篇 (13)

●注意(attention):

●意识(consciousness)

二、记忆篇 (13)

●背景(context)

●长时贮存(long-term storage)/●短时贮存(short-term storage)

●衰退(decay)

三、认知加工篇 (14)

●概念驱动加工/自上而下加工(conceptually driven processes;top-down processes)

●材料驱动加工/自下而上加工(data-driven processes;bottom-up processes)

●控制加工(control processes)

●自动加工(automatic process)

●特征分析(features analysis)

●信息加工取向(information-processing approach)

●联结主义取向(connectionist approach)

四、知识篇 (14)

五、语言篇 (15)

●大脑两半球(cerebral hemispheres)

●移位(displacement)

第一章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简介

一、概念及术语

1.第一语言first language/母语mother tongue

第一语言是指一个人幼年学会的第一种语言,并且这种语言会被用来进行社会交际。

母语是指一个人生下来后接触到的第一种或几种语言,但是这种(些)语言不一定会进入社会交际。

一般情况下,前者等同于后者,但也有极少数特殊情况:如生活在美洲的印第安人,其中有些人从小就离开了“保留地”,被养父母带走,或到外面去上学,他们中的不少人母语是印第安语的一种,但第一语言可能是英语、法语或西班牙语。

2.第二语言second language/目的语target language

第二语言相对于第一语言,是指人生再次学会的一种或几种语言。

目的语是指人们有意识地学习的语言。

前者的外延比后者稍大,包含了自然学会和有意识的学习,而后者强调“有意识的学习”。

3.中介语inter language

第二语言学习者所使用(掌握)的一种语言系统,或者是学习者某一时间的第二语言状态,它既不同于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第二语言。

影响中介语形成的因素:

(1)规则的扩大化

①母语的影响:母语语法规范的迁移。

②语言训练的影响:第二语言课堂上老师过分强调某一结构引起的规则迁移。

③第二语言内规则的扩大化。

例如英语中一般现在时使用动词原型,第三人称单数动词加“s”,一个英语第二语言习得者在写英语时常会犯错误,对单数第三人称后出现的动词使用原型。

(2)策略的影响

④第二语言学习者学习策略的影响。

⑤第二语言学习者交际策略的影响。

4.习得acquisition

指的是知识内在化的过程及其已经内在化的那部分知识。是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从心理学的角度提出来的术语。

5.迁移transfer

指的是人们已建立起的第一语言的“习惯”对学习新语言、建立新的语言习惯的过程产生的影响。表现为中介语中所包含的第一语言的特点。

这个概念始于行为主义心理学指导下的语言学习理论。依照行为主义的观点,人们相信,当第一/第二语言一致时,会产生积极的迁移——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 推动第二语言的掌握;反之,则形成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干扰第二语言的掌握。

6.化石化fossilization

这一概念概括了第二语言学习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学习者无论被纠正了多少次均会重复一个错误的形式直至语言水平达到相当高的程度。

7.语言习得的“关键期假设”(亦称作“自然成熟说”)

这个理论认为,儿童的语言发展过程实际上是发音器官、大脑等制约语言的神经机制的自然成熟过程,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这些机制逐渐成熟,这个过程大约是12岁以前完成,这个阶段最适合语言学习,过了这个阶段,学习语言就不那么容易了。因而,这是学习语言的关键期(又称“临界期”)。克里斯蒂娜(Krystyna)认为,2~7岁是语言学习的最佳时期,这个时期儿童是在下意识的条件下掌握语言的。超过这个最佳时期,即便是年龄仍在关键期内,学习效果也不会那么好了。

二、有关第一语言获得的研究

1.近现代对于人类语言能力来源问题的三种观点:

①先天说

ⅰ.早期先天论:17世纪,笛卡尔就认为,智力是与人类自身同时存在的一个实体。

ⅱ.语言习得机制:当代语言学家乔姆斯基认为,人类具有先天的获得语言能力的共同脑结构,他把这个机构称为“语言习得机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简称LAD)。外界刺激只是触发了这个机制。人类的儿童能很快学会语言,而人类的近亲——黑猩猩却不能。②后天论

ⅰ.早期经验主义:约翰·洛克的“白板说”(tabularasa)。

ⅱ.20世纪初星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支持此观点。其早期代表华声主张环境决定论。例如狼孩脱离了人类社会,缺少语言环境的熏陶,不能掌握语言。

③先天后天兼而有之论

人类语言既为先天遗传的因素,又有后天经验的作用,与此相关的是伦内伯格的“关键期假设”。

2.语言习得机制的生理基础:

通过对失语症患者的治疗和关注,人们逐步发现语言的获得与发展是有相应的生理基础的。失语症是脑血管疾病、脑外伤和脑肿瘤等大脑疾病的常见症状,由于大脑损伤,患者无法用语言正常表达自己的思想或理解他人的思想。

把失语症跟脑神经中枢的损伤相关联始于19世纪上半叶。后来,在失语症研究中有两大发现奠定了神经语言学的基础。

①布罗卡失语症:布罗卡医生发现:大脑左半球额下回的后部(后来被命名为布罗卡区)

受损的患者在语言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表达障碍,而语言的理解能力相对正常。

②韦尼克失语症:患这种失语症的患者大脑左半球颞上回后部(后被命名为韦尼克区)受

损,在语言方面的表现刚好跟布罗卡失语症相对,虽然听力正常但是无法理解语言,虽然能说话,但听不懂话,不论是别人说的还是自己说的。

后来人们还发现,除这两个区域外还有一些区域的受损会引起书写、阅读方面的障碍。

也还有人发现,尽管左脑主管语言中枢,但在一定条件下,右脑会起一定的代偿作用。

三、有关二语习得的研究

1、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与第一语言习得过程的差别:

①神经生理学上:第一语言掌握过程伴随着大脑、听觉器官、言语器官的发育过程;而多

数二语的获得不存在这些过程,他们在开始学习某种语言时已经具备上述生理条件。

一语和二语在大脑中的位置相同吗?

一些研究者通过实验,验证了这样一个假设:早期双语者(在婴儿期或童年期,也就是12岁以前习得双语者)的语言处理在左脑进行。与此相对,晚期双语者是用右脑处理第二语言的。当然也有人做实验对这种假设提出质疑。值得注意的是,也有的实验发现一语二语都可能用右脑处理。

②语言心理学上:第一语言掌握过程伴随着感知能力和认识能力的形成;而多数双语者在

学习之前已具备了基本的感知能力、认识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因此他们才能凭借第一语言的翻译来掌握二语的一些词语。

2、二语和一语的习得过程是有差别的,那么,二语能否达到一语的水平?我们应该为二语

学习设定怎样的目标?又该用什么来衡量二语的水平?

(1)二语能达到一语的水平吗?

在这个问题上人们存在争议,既有人持否定态度(布隆菲尔德:No one is ever perfectly sure in a language afterwards acquired),也有人肯定这种可能性。菲利克斯假设:人有两套认知系统,一套是语言学习系统,另一套是问题解决系统。人在儿童期只存在一套认知系统,成年后才形成第二套。成年人受环境因素影响倾向于(先使用)第二套,但这一套在语言学习中不如第一套有效。两套认知系统存在竞争关系,语言教学应该设法通过策略引导成年人使用第一套,即语言学习系统。

(2)我们应该为二语学习设定怎样的目标?

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二语学习者达到与native speaker绝对相当的水平是很有困难的,所以二语学习者的目标应该是缩小学习目的和学习水平之间的差距,而第二语言教学应该重视的是如何帮助学习者达到某个相对实用的目的,而不是盲目追求标准。

(3)我们用什么来衡量二语的水平?

海姆斯等人提出“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作为衡量二语水平的标准。

交际能力有四个方面的要素:

①历史(对一种语言及其社会历史文化的了解)

②实践(明白使用场合)

③有效(表达准确精炼)

④语境(注意到这一点,前三个问题就能避免了)

3、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的关系

①观点一:第一语言会干扰二语学习。这种认识是受行为主义理论影响形成的(见“迁移”词条)。并且,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结构主义语言理论的共同影响下,产生了“对比分析理论”,人们主张将学习者的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加以对比,两者相同或相近处将有助于二语学习,相异处则是二语学习的难点所在,需重点操练。

②观点二:一语和二语只有发展先后之分,而没有别的不同。这种观点的理论基础是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观。乔姆斯基认为,语言,特别是第一语言不是学得的,而是婴儿天生具备人类共同语法规则和一套参数,婴儿根据其所处某种特殊语言的特点进行参数定值。按其理论,学习二语就是一个参数再调整的过程。

4、影响二语习得的因素:

(1)学习者个人因素:

①年龄:

A关键期假说(见相关词条)

B一般来说,成年人在一定阶段内的语言水平提高速度比儿童快,因为他们有较强的语言交际驱动力。

②个性:外向者学习目的语水平上升较快,因为他们敢于在各种场合使用目的语,随着语言信息的输入不断增大,语言水平也就逐步提高。

③情绪:积极的情绪有利于语言学习。

④策略(后有专门部分讲解)

(2)外部环境因素

①语言环境:包括语言的上下文形成的语境,学习者对目的语的接触和使用条件,语言学习的社会背景等。

②学习气氛:这涉及到课堂教学营造的气氛和学习者个人的情绪。

③文化背景:当学习者的文化背景跟目的语文化差异较大时,二语习得就较困难,反之则容易。

四、学习动机

动机的概念:指引起个体活动、维持引起的活动,并导致该种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历程。有些心理学家认为,学习动机是学习活动的先决条件。其实,对于缺乏学习动机的学生,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其参与活动,逐步激发和形成学习动机。

东西方学生学习汉语第二语言的动机差异:

西方社会主要是内因性动机驱动。相对而言,西方学生学习汉语,主要是被中国的文化、汉字、历史所吸引,带有强烈的好奇心,学习动机主要出于个人兴趣。因此,他们没有太多的学习压力。

东方学生(如韩国、日本的)主要以外因性动机为主。一般来说,多数人学外语,是为了一定的目的和需要而学的,因此会产生一定的压力感和焦虑感。

五、学习策略

1、学习策略(Learning Strategy):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效学习的程序、规则、方法及调

控方式。通俗而言,即学习者用来促进学习,使学习更加迅速有效的方法或行为。

2、分类:

①直接策略:直接用来处理目标语学习的策略。

包括记忆策略、认知策略、补偿策略

②间接策略:管理学习的策略,如集中注意、计划、评价、寻找机会、控制焦虑、增加合

作和移情等方法,通过间接策略可以为学习提供间接支持。

包括元认知策略、情感策略、社交策略

3、外国留学生汉语学习策略:

①有选择的注意策略

人的大脑的信息加工量是有限的,因而,当大量的信息作用于感官时,人们只能对小范围的信息作出选择性的反应。在汉语第二语言课堂上,面对巨大的信息量,学生们必须不断做出选择。有的学者通过调查,认为这种策略是外国学生在汉语学习中运用得最广泛的一种学习策略。

②有效记忆的策略

有效记忆必须把信息保持在长时记忆库中。通常,一般的学习,开始时信息如果以听觉和视觉编码,大都进入短时记忆库;如果以语意编码,信息则可以长期保持。所以,有效地学习要让短时记忆库中的信息进入到长时记忆库中。复习、预习、背诵以及多种线索的信息编码,都是保持信息的有效策略。

③利用或创造学习环境的策略

ⅰ.举例:

在课堂上参与课堂活动,接受丰富的信息,并作出反应;在课余与中国人谈话,利用看电视、听广播、购物等机会练习汉语。

ⅱ.分析:

这种充分利用语言环境的策略是内隐的认知策略的一种外在表现。利用外界环境提供的大量信息与直觉系统共同作用,使获得的语言信息通过加工,易于保持、贮存并提取、运用。

④补偿策略

ⅰ.举例:

借助手势、表情;利用上下文猜测意义;迂回表达;说中介语(如学生说:“我们谈话他”“我希望我们经常见面在相互的国家”)等。

ⅱ.分析:

这是学生在自由学习或自由交际过程中为克服某些语言障碍以获得最佳效果而采取的一些补救、抵偿措施。

⑤回避策略

⑴具体表现:

多用简单句,少用复杂句;多用单句,少用复句;多用常见词,少用复杂词等。

⑵分析:

这是学生在使用目的语过程中,出于畏难、怕出错等心理,以及一种惰性即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艰苦性而采取的消极措施。

⑶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回避态度的消极作用:

信息激活与加工有关,而加工包含了自动加工和控制加工两种。贮存在短时记忆库中的内部信息必须有外部信息去激活,才能激活、作出反应,进而牢牢地编入信息网络。学习者必须积极地去寻找一切外部机会以获得刺激(即控制加工),控制加工越多,进入长时记忆库的信息也就越多。外语学习运用回避策略,会使许多临时存在短时记忆库中的信息得不到进不到加工而淡忘、流失。

⑥借用母语的策略

外语学习者常借用母语来注音、记忆单词或翻译信息。这种借用是有阶段性的,随着学习水平的提高,利用母语的机会应该越来越少。

⑦摆脱母语、习惯再建的策略

⑴具体措施有:用目的语提问、记笔记或注释等。

⑵这一方面为目的语信息的提取和输出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也直接用目的语思维创造了条件。

第二章行为主义心理学术语解析

人类行为的三大系统:(1)内脏或情绪(visceral or emotion )习惯的数目、灵敏性和准确性;(2)喉部或言语(laryngeal verbal)习惯的数目、复杂性和完美性;(3)动作习惯(manual habits)的数目和完美性。

根据行为主义观点,行为主义研究对象是由集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这些行为的细目就是肌肉运动或腺体分泌,它们证明了由有机体具有以下不同的方式来反映其周围环境的能力。例如——

1. ●思维:

习得的内隐的言语反应或“猴头习惯”。华生认为思维像人类技能作用的所有其他方面一样,必须是某种感觉运动的行为,思维的行为必定是内隐的言语运动。因此,言语的思维被归结为无声的谈话,这种无声的谈话包含着外显言语中学会的肌肉习惯。这些肌肉习惯在儿童长大时就变得听不见了。在我们学会了说话以后,思维就完全成了默默的自言自语。华生指出,这种内隐行为的大部分的焦点都在喉、舌的肌肉上。思维的同义词就是“喉头习惯”,而且一开始,喉头就被认为是“思维的器官”。

2.情绪:

内脏和腺体的变化。是身体对特定刺激发出的反应而已。刺激可以引起身体的内部变化和外显反应。每一种个别的情绪都包含在一般的身体机构中,尤其是内脏和腺体中发生的一些变化的特定模式。情绪是内隐行为的一种形式,其中潜伏的内脏反应是很明显的,至少在某种范围内是这样,例如出现脉搏、呼吸、脸色的变化等等。

例:华生通过研究查明了刺激可可以引起婴儿的情绪反应,并发现了他信以为真的三种基本情绪——恐惧、愤怒和爱。恐惧是由高声和突然失去支持引起的,愤怒是由身体运动收到阻碍引起的,爱则是由抚摩皮肤、摇动和轻拍引起的。人类所有其他的情绪反应都是通过条件作用的过程,从这三种基本情绪反应中建立起来的。

3. ●记忆:

某些习惯经过无练习的一段时间以后,给予刺激或情境仍可以引起以往的反应,或使反应增加或删减。当一个刺激消失之后我们再度碰到它时,我们从事了原有的习惯性的事情(说原先说过的话,表现原有的内脏——情绪——行为),也即从事那些当该刺激第一次呈现在我们面前是我们学着做的事情。

此外,华生由其理论出发,否认了一些概念的存在,如——

4.本能:

华生断然否认人类本能的存在。他认为,人类行为中所有那些似乎像本能行为的东西,实际上都是在社会中形成的条件反应;我们习惯上称之为“本能”的东西大多是训练的结果——属于人类的“习得行为”(learned behavior);那些看来像遗传的东西,大抵都依赖于在摇篮中就进行的训练。

例:行为主义者不愿意说:“他继承了他父亲作为一名剑客的能力或才干。”他愿意说:“这个孩子确实具有他父亲那样细长的身体,形同类型的眼睛……他的父亲非常宠爱他,当他一岁的时候,父亲就把一柄小剑放在他手里,在他们一块儿散步的时候,父亲谈论怎样舞剑,怎样进攻和防守以及决斗的规则等等。”一定类型的构造加上早期的训练就能说明成人的成就。

5.条件反射法:

华生使用“刺激替代”(stimulus substitution)的术语来描述条件作用。他说,当一种反应同一个并非原来引起它的刺激联系或联结时,那么这个反应就是有条件的。华生掌握了这一方法,获得了一种完全客观的分析行为的方法,从而把行为分解为最基本的单元:刺激-反应链接。他主张可以把所有的行为分解为这些元素,这就为在实验室内研究人的复杂行为提供了一种方法。

6. ●刺激stimulus:

一般环境中的任何客体,或者由于动物的生理状况而在组织(tissue)内发生的任何变化。

例:当我们阻止动物性交时,当我们阻止动物饮食时,当我们阻止动物筑窝时,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变化。

7. ●反应response:

动物做出的任何一种活动。

例:趋向或逃避亮光,遇到突如其来的声音而惊跳,以及像建造摩天大楼、制定计划、孕育婴儿、著书立说等更为高明的有组织的活动。

8.有条件的情绪反应conditioned emotional response:

“条件反射”(conditioned reflexes)的一种形式。

例:当你把动物呈现给婴儿,而婴儿开始去接近它时,你就在婴儿的脑后敲响钢棒。如此重复试验3~4次,一种新的、重要的变化出现了。至此,该动物引起了如同钢棒所引起的同样的反应,也即害怕反应。还有一些与“爱”有关的反应,母亲通过抚慰孩子、摇晃孩子、在孩子洗澡时刺激他的性器官等等,引起孩子的拥抱、发出咯咯笑声,以及作为一种非习得的原始反应(unlearned original response)的欢叫。不久,这些反应成为有条件的。只要一看见母亲,孩子就会做出积极的身体接触的反应。

9.综合刺激combined stimulation:

一系列刺激的结合。

例:一只狗迅速地奔向儿童,跳跃起来扑向儿童,把他撞倒,与此同时对着他狂吠。所有这些刺激结合起来,构成一种“综合刺激”,它对婴儿在其视野范围内作出躲避狗的反应来说是必要的。

10.习得的反应learning response:

包括我们的一切复杂习惯和我们的一切条件反应。

11.非习得的反应unlearning response:

指我们在条件反射和习惯方式形成之前与婴儿早期所作的一切反应,即“非习得的”或“不学而能”的。

12. ●替代刺激substitute stimulus:

所增加的引起某种反应的刺激。

例:仅仅通过一束红光的视觉刺激不能引起缩手的反应。但是,如果我让被试者看到红光,然后立马或马上那个用电流刺激被试者的手,并且以足够的频率重复这一过程,那么红光将会引起即时的缩手反应。这里,红光就是一种“替代刺激”。

13.无条件反射unconditioned:

某些生来就有的刺激将引起一定的反应

例:S R S R 光线瞳孔关闭,眼球转动轻拍膝下的腱膝反射(patellar reflex)

14. ●积累效应summation effect:

如果一条狗分别对声音和颜色形成条件反射,那么,只要两种刺激同时提供,便会明显增加唾液滴数。

15. ●消退extinguished:

条件反射可以消退。例如,缺乏条件反应的实施,就会使之消退。如果十分迅速地重复刺激,也会使条件反射消退。“疲劳”并不是条件反射消退的原因:在狗分别对声音和颜色形成条件反射的情况下,如果视觉刺激消退,那么单靠听觉刺激仍将充分引起反应。

16.非习得的行为unlearned behavior:

人是生来具有特定结构的动物。由于这种结构,人生来便能用某种方式(例如,呼吸、心跳等等。我可以给你们列出一大串)对刺激作出反应。一般来说,这类反应对我们中的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样的。然而,也存在某些变异(variation),特别是结构上的变异(当然,包括化学构造上的结构)。当人类(the nus homo)在几百万年之前第一次出现时,已经有了现今的这类反应及其变异。

17.非习得资质unlearned equipment:

类似于“本能”习惯。

例:我们发现,不同地区的人做着不同的事情,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在非洲黑人之间有时互相残食;在中国人们主食大米,使用筷子。在其他一些国家,人们用刀叉吃饭。换句话说,在非洲人或波士顿人,600万年前的人和公元1925年的人,是否都有同样的“本能”习惯?无论他是出生在南方的棉花地里,或五月花号上,还是出生在欧洲皇室华贵典雅的卧室里,他是否具有同样的“非习得资质”(unlearned equipment)?

18.出生资质birth equipment:

证实了从第7个月开始存在胎儿身上的许多结构:一俟接受合适的刺激便准备发挥作用。例如,一俟空气冲入肺内便开始呼吸;一俟脐带被割断,完整而独立的血液循环和净化活动也开始了;独立的新陈代谢作用也表明内脏系统准备发挥作用,等等。

19.活动流activity stream:

相对于威廉·詹姆斯提出的“意识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的概念,是行为主义的一个中心原则——也即一切复杂的行为均来自简单反应的成长或发展。让我们想象一下一个完整的生活图解——永不休止的活动流,开始于卵子的受精,随着时间的流逝变得更加复杂。

20.趋异的(divergence)规律:

如果我们能够制定出一个从生理学角度说完全地对各种物体和情境起作用的方法,并全把这些形式成为规范或标准,然后在这种规范的指导下考察人们日常的行为,那么我们就能从中发现趋异的规律。趋异的表现形式为:附加的反应(accessory reactions)、缓慢的反应、没有反应(麻木)、反应阻滞、消极反应、为社会所拒斥的反应(偷窃、谋杀等等)、属于其

他刺激的反应[替代(substitute)]。

21. ●迁移transfer/differential responses:

当条件性情绪反应刚建立的时候,一个广泛的彼此类似的刺激将首先引发一个反应,并如我们所知,持续下去直到实验的步骤(或者一个非常巧合的情境设置),把未分化的条件性反应提高到分化的阶段。

例:如果你训练一只动物对一个呈现的音频(比如说,音调A建立起条件反射),开始的时候,几乎其他的任何音调都可以引发反应。而当音调A声响而不是其他音高声响时,才给喂食——你马上就能得到它只对音调A作出反应的结果。

22. ●废除disuse:

破坏已建立起的反应。

例:通过废除来消除恐惧反应——当我们确定了一个儿童的恐惧反应和引起恐惧反应的刺激,接着我们就试图去消除它。一般的假设是,长时间刺激消除会使儿童或成人“忘记他的恐惧。”我们都听过这样的话:“然他远离它,他就会不想它”。

23.重建条件反射reconditioning:

通过实验消除已经建立起来的反应。

例:男孩彼得起初对看到小白鼠便马上尖叫,仰天躺下,突发恐惧之态,同时对毛皮小地毯、毛皮大衣、棉花、羽毛均有消极反应。实验中我们不控制他的用餐,但我们保证午餐时他一直有饼干和牛奶吃。我们让他坐在小桌旁的高椅子上,午餐是在约40米长的房间里进行的。正当他开始吃午餐时,一只处在宽网状结构的笼子里的兔子出现了。第一天我们只把它放在足够远的地方,不至于打扰他的用餐,效果很明显,彼得照常用餐。第二天,兔子越放越近,直到他刚感到被打扰时为止,这个位置也很明显。第三天及以后的几天,同样的过程继续进行,最终兔子可以放在桌子上——然后是彼得的膝上,接着容忍变成了积极的反应,后来他竟可以一手吃饭另一手去与兔子玩耍。这证明他的内脏与他的手一起重新得到训练。在消除了他对兔子(该动物曾唤起最夸张的恐惧反应)的恐惧反应之后,他对棉花、毛皮大衣和羽毛的恐惧完全消失了。

24.顺应adjustments:

两种对立倾向的刺激抑制了有机体摆脱促成刺激的范围,个体通过他的活动使一个刺激平息或摆脱它的范围。

例1:动物获取食物、性、水或者摆脱一个产生消极反应的刺激等等。

例2:情境需要我们交谈和低语的任何时候我们便进行交谈和低语——当用声音这一外显的活动帮助我们脱离用其他方法不能脱离的情境时。如我因破冰而掉进水里;除非我大声呼救,否则我不能脱离此境。

25. ●语言习惯language habits:

当关闭嘴巴后内隐地运作时,我们称之“思维”。在外显的言语中习得的肌肉习惯对内隐的或内部的言语(思维)负责。存在着几百个肌肉组合,凭借它们,一个人可以出声或对自己说出几乎任何一个单词,语言组织是如此的丰富和灵活,我们外显的言语习惯是如此的变幻无穷。于是,在我们说几乎每一个单词的过程中形成的习惯的数目和变化多得不计其数。从婴儿期开始,我们使用言语,其作用将一千倍于我们使用双手来表达的情形。从这种情况生长出即使心理学家看来也难以把握的一种复杂的组织,而且,我们外显的言语习惯形成以

后,我们不断地同自己交谈(思维)。新的组合问世,新的复杂性出现,新的替代发生——如此,耸肩或身体任何其他部位的运动都成了替代了一个单词的信号。不久,任何一种身体反应都有可能成为一个单词的替代。

26.言语组织verbal organization:

如果言语组织不与动作的或内脏的顺应(manual or visceral adjustments)相联结的话,那么它在消除女孩子的恐惧反应方面便没有多大效益。

例:简,一个5岁的女孩,我们发现她能够很好地组织言语,就让她在进一步的实验中充当被试。当兔子乍一出现时,她表现出明显的恐惧反应。有一段时间,兔子不再出现,但是,实验者每天花10分钟时间对她进行有关兔子话题的交谈。实验者运用诸如《兔子彼得》(Peter Rabbit)的连环画、兔子玩具、塑料兔子模型等手段,讲了关于兔子的小故事。在讲故事期间,她会说“你的兔子在哪儿呢?”或“给我看兔子”,并且有一次她说,“我摸过你的兔子,抚摸它,没有哭”(这不是真的)。一个星期的言语组织结束后,兔子再出现,她的反应与第一次遇见兔子时的反应是一样的。

27.同义反应equivalence for reaction:

指言词唤起反应的功能,事实上同言词替代物体一样。

例:迪安·斯威夫特在扮演一个不能或不愿说话的角色时,经常挎着一只盛满常用物品的包,从包中取出实际物品来代替要说的内容,借此影响他人的行动。

反例:如果不具有物体和言词之间的“同义反应”,当你在家中恰巧雇佣了一个罗马尼亚女佣、一个德国厨师和一个法国管家,而你自己仅能说英语的时候,你就会在某种程度上处于无助的状态。

28. ●动觉kinaesthesis/动觉刺激kinaesthetic stimuli:

假定你从你的小人书中读到(你的妈妈常常作出听众的样子)“现在——我——躺下——睡觉”。在书里看到“现在”作出说“现在”的反应(反应1),看到“我”,作出说“我”的反应(反应2),整个系列如此运行下去。不久,仅仅说“现在”一词就成了说“我”等等的动觉刺激。它解释了我们为什么能够脱离刺激的世界,顺利地交谈所见所闻或发生在以往岁月中的事件。

你在弹一首钢琴曲,练习的时候对着曲谱弹出一个个音符。而如果有一次你应邀到一家餐馆赴宴,那里恰巧有一架钢琴,你走过去在没有曲谱的情况下弹奏了那首曲子,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你弹奏前一个音符的动作就成了弹奏下一个音符的动觉刺激。

认知心理学术语解析

一、知觉篇

1.●注意(attention):将心理能量集中在某些感觉事件或心理事件上,具有选择性、可分

解性和转移性。

2.●意识(consciousness):对环境中的事件或刺激以及对诸如记忆、思维和整体感觉等

认知现象的觉知。

思考:全身麻醉情况下的病人是否还有意识?不需要意识参与的认知活动可能存在吗?

二、记忆篇

1.●背景(context):使认知获得识别、归类或搜索的相关信息。

释例:比如,在回忆课堂上的某项内容时,往往可以通过回忆上课时的情景来实现,如该内容当时被写在黑板上的位置、针对该内容引发的讨论等。又如,在忘记某个熟悉的人名字的时候,我们往往可以通过回放与他相处时的情景等内容激活记忆。

2.●长时贮存(long-term storage):记忆的信息加工理论认为长时贮存是按语义组织的,

有无限容量,具有畅达性。

●短时贮存(short-term storage):记忆的信息加工理论认为短时贮存是以听觉方式组织的,容量有限且易受衰退影响而丧失信息。

思考:短时贮存仅仅是以听觉的方式组织的吗?图像记忆又怎么解释呢?

3.容量(capacity):指能够被记忆贮存所保持的认知码的量。

4.组块化(chunking):将各个成分联系在一起保持在短期贮存里。

释例:在言语理解或者阅读的时候,我们并不都是逐个音节或词语的进行的。在理解或记忆过程中,我们往往是以短语等为单位进行的,这就是组块化的机制。

5.情节记忆(episodic memory):自传式的、个人的、对背景效应敏感的记忆。

6.隐意识的意识(anorectic consciousness)不能提取具体记忆来支持某种知识的情况下仍

知道该事情的经验。

释例:我们经验过的一种现象,比如尽管记不起来某个人的名字但还是知道与之相关的事情的情况。

7.●衰退(decay):随着时间的流逝造成的认知码的丧失。

思考:造成衰退的原因有哪些?

三、认知加工篇

1.●概念驱动加工/自上而下加工(conceptually driven processes;top-down processes):

始于从语境推导出的期望,涉及特征抽取和归类汇集的加工。

释例:阅读中,从一开始(比如看到文章的题目时),我们往往就会产生某种心理预期,并且在接下来的阅读中不断补充、完善这种认知。这种把握往往不是靠逐词理解获得的,也就是说,这种加工是对语境的全局性的、泛化的认知操作。

2.●材料驱动加工/自下而上加工(data-driven processes;bottom-up processes):涉及在

感觉刺激开始时特征抽取的认知加工。

释例:与上述概念相反,在阅读中的体现也就是基于词句理解的认知工作。

3.●控制加工(control processes):需要用意识来激发和维持有意识努力的认知加工过程。。

释例:很多熟练的工作往往是不需要多少意识来维持和控制的,比如在开车的同时和朋友聊天。但是,对于不熟练或者需要较多认知资源的工作,往往是需要有意识地加以控制的,否则就难以完成,这种认知加工就叫做“控制加工”。

4.资源限制的加工(resources-limited processes):指对不熟练的或复杂的作业需要分配较多的认知资源进行的加工。

释例:类似于“控制加工”的概念。

4.●自动加工(automatic process):不需要有意识地分配注意资源就能开始并完成的认知

加工。

思考:自动加工需要意识的参与吗?

6.●特征分析(features analysis):对输入刺激的基本特征进行分析,从而产生模式识别。

7.●信息加工取向(information-processing approach):把心理事件理解为复杂的序列转化的认知码的认知心理学理论,也就是“计算机模型”。

8.●联结主义取向(connectionist approach):联结主义者试图证实的认知事件是发生在以某种方式组织起来的神经样的网络系统的操作结果,也就是“大脑模型”。

四、知识篇

1.陈述性知识(declarative knowledge):通常指事实上的、可描述的信息,其组织实是灵活

的,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受人为的控制。

释例:这种知识往往是容易用语言来描述的,并且可以根据人的主观因素发生变化,但往往不是具操作性。比如,我们知道计算机的工作原理,但是在计算机出现故障的时候,这样的知识却往往不能帮助我们动手解决故障。

2.程序性知识(procedural knowledge):指那些不需要意识控制的知识,通常表现为一种

技能。

释例:与上面的概念相反,这种知识往往是技能性的,掌握者难以用语言描述的。比如,某些同学可以熟练地吹口哨,但是却不能告诉一个不会吹口哨的同学口唇是如何发出各种声音的。

五、语言篇

1.●大脑两半球(cerebral hemispheres):大脑皮层的两个主要组成成分。左半球一般参

与语言和符号加工活动,右半球一般与非言语知觉加工活动有关。

2.对侧性(contra laterality):指大脑加工来自身体另一侧的信息。

3.产出能力(productivity):指所有自然语言都具有的能使其使用者创造出新颖的话语的

这一种现象。

释例:也就是语言的产出性,任何语言的音素、词汇都是有限的,但我们却能运用有限的音素和词汇创造出无限的新奇的句子。

4.●移位(displacement):所有自然语言都具有的能够使其使用者指称时空遥远的事物的性

质。

释例:我们在运用语言时能够讲“去年这棵树上的苹果”,尽管我们所指的苹果并不在我们这一时间里;我们也可以说“非洲的土著人”,尽管我们也并不在非洲;我们还可以讲“儒家的孔子”,尽管孔子与我们既不处在同一时间也不处于同一空间。这就是语言的移位性,动物的“语言”是不具备这种性质的。

5. 咿呀声(babbling):婴儿的以产生元音和辅音为特征的前语言运动练习和发音实验。

6. .外延过宽(overextensions):指儿童语言习得过程中过分扩展一个单词的意义而用一个基本水平的词来指一个上级类别的词。

释例:儿童用“狗”来指所有“毛茸茸的四脚动物”。

7.外延过窄(underextensions):与“外延过宽”的概念相反。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概论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概论(讲义) 暨南大学周健2007 夏 第一节基本概念 一、语言和言语 “语言”和“言语”这一对概念的区分首先是由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 Ferdinand de Saussure , 1857 -1913 )提出来的。语言是言语活动中社会性和系统的部分,是一种符号系统。语言和所有的符号一样,都可以分为“能指”和“所指”两部分,而且“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是约定俗成的。语言符号之所以能成为一个系统,在于语言符号之间存在“组合”和“聚合”关系。而“言语”是个人为了交际需要使用语言的结果,通俗地说,就是说话和所说出来的话。“语言”和“言语”之间有着双重关系:语言存在于言语,产生于言语;反过来,语言又制约着言语。区分语言和言语,为我们学习和研究语言找到了稳定的对象和最好的切入点,并且可以在语言规范之外,找到言语活动规律。 分清这对概念对于我们的汉语教学很有意义:我们重点教的是汉语的语言规律,而这些规律又是从一些典型的言语作品中归纳出来的。学生有了相当的汉语言语作品的积累才能认识和掌握汉语的规律,掌握了汉语的语言规律之后还要把它转化成汉语的言语技能,掌握了言语技能,才能运用汉语表达思想、与人交际。 二、母语和第一语言 母语( Native language ) ,也叫本族语,是指本民族的语言,与外国语或外族语相对应,它是依据亲属关系来确定的。 第一语言(First Ianguage)是指人们出生后首先学会的语言,是按照语言获得的顺序来确定的。母语跟第一语言不一致的情况;双语(多语)第一语言的情况。 三、外语和第二语言 外语( foreign Ianguage )和第二语言( second Ianguage )这两个术语在当今外语教学法文献中,一般都看作是可以相互替换的概念,在有必要的时候,我们也加以区分。 外语是母语以外的外国语言,是与本族语相对而言的。第二语言是跟第一语言相对的概念,有时还有一种含义,即指在目的语环境中习得和使用的第一语言以外的语言。 四、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 “习得” aequisition ,也有译作“获得”的。习得一般指幼儿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通 过言语交际活动,不知不觉地获得第一语言(通常是母语)的过程。 “学习” (learning ),也有人译成“学得” ,在心理语言学中是指人在习得母语后有意识地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

2020年最新外语课堂教学方法的开题报告

最新外语课堂教学方法的开题报告 为此我们深刻挖掘课题本身的内涵,力求把大的课题做精,把空的内容填实,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线,按照建构主义的理论下文是搜集的外语课堂教学方法的开题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 课题名称:《小学、初中、高中外语课堂教学方法的差异》 预期主要成果:调查报告《小学、初中、高中外语课堂教学方法的对比研究》、《小学、初中、高中新课程课堂教学方法课例集锦》预期完成时间:xx年12月底 一、课题释义 在众多的课题中选择《小学、初中、高中外语课堂教学方法的差异》这样一个课题,我们课题组成员曾经做过多次研讨,大家普遍认为这个课题很大,极易架空,之所以这样认为,原因之一在于:课题内容涉及外语课堂教学的多个领域,单是一个小学就足以令广大英语教学工作者潜心数年加以探索与研究;原因之二在于:关于对小学、初中、高中外语课堂教学方法之间存在的差异,人们尚缺乏足够的认识,在先期的课题准备过程中,我们也意识到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相对于其他课题而言是比较少的,可供参考的资料不是很多,理论储备不足。然而愈是困难重重,我们愈是感到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课题研究,为此我们深刻挖掘课题本身的内涵,力求把大的课题做精,把空的内容填实,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线,按照建构主义的理论,将课题宏观的释义为以下四个部分:

(一)小学外语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 伴随着国家教育部下达文件要求小学自xx年秋有条件的省份、地区从三 年级起开设英语课,小学英语教学为英语外语教学回到教育的主流中提供了崭新的契机。小学外语课堂教学不是孤立的,而是整个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帮助学生学习与发展比单纯教授语言更为重要,相应地,小学外语课堂教学方法更应从卓有成效的一般教育理论与实践中汲取方法与技巧,并对课改初期的外语课堂教学的一些实际情况加以必要研究,从而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初中外语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 英语教学从无到有,从支离破碎到综合系统,需要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从 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学生发展的过程。教无定法,教必有法。灵活驾御课堂必须掌握一定的技巧。多年来的中学外语课堂教学积累了许多优秀的教学方法,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加强对初中外语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创新教学方法势必会为课堂教学注入了生命的活力。 (三)高中外语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 高中的外语课堂教学多年来受高考这根指挥棒的影响,课堂教学方法趋于单 一,英语教学对语法性能的讲解细致入微,极为重视语言形式的传授,轻语言功能的训练。课程改革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高中外语

英语教学法主要流派

英语教学法主要流派 常见术语:Method, Approach, Design, Procedure, Technique 一、语法翻译法 1、语法翻译法是一种通过学习语法规则和词汇,并且按照规则用本国语和目的语进行互译来教授语言的方法。 2、教学过程 阅读/朗读——句子翻译——讲解语法/语言点——书面回答——理解性问题 3、原则和技巧 原则:(1)书面语重要,重视写作和阅读 (2)熟记语法规则和单词 (3)教师的绝对权威 (4)本族语的中介作用 技巧:(1)书面翻译/互译 (2)阅读理解性问答 (3)演绎法讲解语法规则 (4)填空、背诵、造句、作文等 4、评价: (1)使用方便 (2)学习语言知识多于语言技能掌握 (3)改良式的语法翻译法:弥补口语的听说训练、重视交际能力的培养、重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直接法 1、直接法是一种通过实物、图画、动作、表情等手段把外语和其对应的意思直接联系,从而达到直接理解和直接应用的外语教学法。 2、教学步骤 用目的语讲解——提问——回答 用归纳法教语法:例子——总结规则——巩固性练习——听写练习 3、原则与技巧 原则:(1)先听说后书面语言 (2)通过有意义的上下文来学习单词和句子 (3)禁止使用本族语翻译 (4)自我更正来促进语言学习 技巧:大声朗读、问答练习、自我更正、会话、填空、听写段落、画图讲解、实物演示等。 4、评价:(1)强调语言实践和运用,有利于听说 (2)学习用外语思考,重视语言的交际作用 (3)排斥本国语,有时花费很长的时间来解释,或者解释不清楚 (4)对教师口语、教学技能要求高 三、听说法 1、听说法是一种运用句型操练形式学习外语的方法。其理论基础为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 2、教学步骤 听外语对话——模仿——纠正语音语调——逐句背诵——对话练习——看书面材料——语法点归纳——替换/回答练习 3、原则与技巧

第二语言教学概论

第二语言教学概论 第一章绪论 一、学科性质 1、学科定位 (1)对外汉语教学(Teaching Chinese to Foreigners ):指教师将汉语交际技能及相关汉语知识传授给海外非母语者的过程。 (2)狭义应用语言学:主要指语言教学,尤其是指第二语言教学或外语教学。 (3)对外汉语教学是语言教学的一种,是应用语言学(applied linguistics )的一个分支。 (4)汉语国际教育(Teaching Chinese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 ):应“汉语走出去”国家战略提出的新名词,是狭义的对外汉语。 2、对外汉语教学的3个含义 (1)教学:教师将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1996《现代汉语词典》)。这个教学过程分为四部分:总体设计、教材编写、教学实施、测试。 (2)学科 A 、对外汉语的基础学科: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对应学科理论基础包括语言学理论、心理学理论、教育学理论。 B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一方面是理论研究,即对3门基础学科的理论进行研究,并结合对外汉语教学实践,建立本学科的理论范畴;另一方面要重点研究“教什么、如何学、怎么教”这三大问题,研究这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3)事业 A 、加快孔子学院建设。(孔子学院是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公益机构。) B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建立师资培训全球网站,开发多媒体培训课件,提供在线培训辅导,通过网上网下、境外境内相结合的方式,大幅度提升师资培训规模和质量。二是将“对外汉语”提升为二级学科,支持高校建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专业硕士,并增加推荐免试招收硕士生名额,实行本科定向招生,将人才培养与使用直接挂钩。三是充分利用高校现有的对外汉语、外语、中文、教育等专业在校生和毕业生资源、坚持向社会公开招聘志愿者教师,积极从海外留学人员和华人华侨中招募志愿者教师。四是在海外推行汉语师资能力考试、培训和认定,与国外相关机构联合培养海外教师,支持各国开设培养汉语师资的相关专业或课程,增强海外师资队伍自身发展后劲。五是重点建设若干个“国家汉语国际推广基地”,并选择一批中学和社会机构,建立“汉语国际推广中小学师资教什么(教学内 容— 语言学) 如何学(习得理论和认知心理—心理学) 怎么教(教学理论 和方法— 教育学)

浅谈几种英语教学方法

浅谈几种英语教学方法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为了让学生学好英语,我在教学中尝试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愉快教学法 教师在教学中,应使整个教学都弥漫着一种和谐、融洽、振奋、饱满的情绪气氛。同时,在教学时,使学生进入语境,创造情景,帮助学生通过英语直接理解教学内容意思,养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一些兴趣活动。如:唱歌、游戏、饶口令等。运用这些灵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乐中学”又在“学中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成功与快乐总是相伴而行的。那么,教师在教育中就应该运用好表现——成功——快乐三步曲方法,尤其对后进生,要多给予肯定评价。 总的来说,愉快教学法就是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口、手等器官,通过视、听、说、唱、表演等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英语,使他们感到学习英语是一种乐趣。 二、演示法 演示可以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加深对事物的印象,特别是教学一些字母、单词时,采用实物或是图片、卡片来教学,能使学生头脑中形成比较鲜明的事物表象。例如:在学习音标、字母时要充分利用卡片;学习单词“strawberry”“watermelon”时则采用实物教学比较好。这样不仅让学生看到,而且让学生听到、嗅到、摸到,就会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演示效果,在演示过程中,要与教师的讲解和谈话相结合,

通过教师语言的启发,使学生不停留在事物的外部表象上,而尽可能快的使学生的认识上升到理性阶段,形成理性阶段,形成概念,掌握事物的本质。 三、模仿练习法 学习英语我认为最重要的方法是模仿练习,因为英语的语音、语调及书写与汉语截然不同,如果小学生学习英语口形不对,发不准声,这样给今后的学习带来很多不便,当他们一旦养成习惯,再要纠正就困难了。小学生要说得准确,首先必须看得准,听得准。因此,教师在范读字母、单词或句子之前,要让学生听老师的读音,看老师的口形,并鼓励学生大胆开口,敢于大声讲英语,说错了及时纠正,并注意将正确的音与错误的音进行比较,反复训练,以免在语音上给学生留下后患。另外,应鼓励学生课下尽量用所学过的常用表达方式进行相互对话。因为我们不是单纯为学语言而教语言,而是在用中学,在学中用,培养运用语言的能力。 四、讲授法 对于学习英语来说,讲授法也占着主导地位。因为英语并不像我们的母语——汉语那样从小就开始学说、理解和运用。而英语对于我们小学生来说就显得特别难学。所以,教师进行一定的讲解,讲述和讲读是十分有效的。但是,讲授法并不是照本宣科,单板、生硬地向学生灌输,而是讲授要有一定的启发性,更要穿插一些其他的教法与之结合起来。 以上是我对小学英语课教学方法的几点思考与见解,总之,教学关键在于教师自己去创新,争取多用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达到教学的最优。

英语教学方法

英语教学方法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英语教学方法: 1、大小声:我读大声,你读小声 2、举一反三:我读一遍,你读三遍 3、单词拍拍拍:(①、②、③、④、⑤)拍这几就读出来 4、炸弹:练习单词时,把一个炸弹放在一个单词上,在读单词的过程中,不能把放有炸弹的单词读出来 5、手心手背:伸手心读,伸手背不读 6、金手指:几根手指就读几遍 7、麦克风:以采访的形式来提问学生,练习单词、句子 8、击鼓传球:传球老师击鼓喊停时,谁最后拿到球就站起来读单词或句子,读对时,老师输,学生是胜利者,然后老师表演动作,如:兔子跳、贴墙、眨眼睛、表演大茶壶 9、抢椅子:读单词或句子同时,绕着椅子转,当老师说停时看谁以最快的速度抢到椅子,抢到者加分 10、木头人:如:I can fly I can jump 读句子的同时表演出动作,老师说停,不论你什么姿态,都不能动,老师挑选一名学生去逗表演的学生,看谁懂了谁犯规 11、说反语:I say sit down You say stand up

12、小手枪:指着谁,谁读单词的下一个单词 13、寻宝藏:选一名同学背对着大家,把卡片或别的东西藏到一个学生哪里,大家开始读单词或句子,当寻宝的学生离宝藏越近读声越大 14、萝卜蹲:用单词代替学生的名字一个接一个蹲 15、顶卡片:读句子单词的同时用头来顶卡片 16、互动记名字:给学生一个新名字(课中的单词)来互相提问及回答 17、警察抓小偷:选一名同学背对着大家,挑出两个学生,大家一起读单词,这两名同学读单词时不发音 18、单词转转转:人站词下,每个人代表一个单词,读到哪个单词,就迅速动一下,反应慢就下去换另一个人 19、加一法:我读一,你读二,我而你三,依此增加,练习单词句子 20 、拍图片:把制作好的单词图片贴在黑板上,拍到哪一个读哪一个 五部教学法 Step 1----Revision复习 Step 2----Presentation输入 Step 3----Drilling操练 Step 4----Practice练习

小学、初中、高中外语课堂教学方法的差异

小学、初中、高中外语课堂教学方法的差异 导读:本文小学、初中、高中外语课堂教学方法的差异,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课题名称:《小学、初中、高中外语课堂教学方法的差异》 预期主要成果:调查报告《小学、初中、高中外语课堂教学方法的对比研究》、《小学、初中、高中新课程课堂教学方法课例集锦》预期完成时间:2005年12月底 一、课题释义 在众多的课题中选择《小学、初中、高中外语课堂教学方法的差异》这样一个课题,我们课题组成员曾经做过多次研讨,大家普遍认为这个课题很大,极易架空,之所以这样认为,原因之一在于:课题内容涉及外语课堂教学的多个领域,单是一个小学就足以令广大英语教学工作者潜心数年加以探索与研究;原因之二在于:关于对小学、初中、高中外语课堂教学方法之间存在的差异,人们尚缺乏足够的认识,在先期的课题准备过程中,我们也意识到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相对于其他课题而言是比较少的,可供参考的资料不是很多,理论储备不足。然而愈是困难重重,我们愈是感到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课题研究,为此我们深刻挖掘课题本身的内涵,力求把大的课题做精,把空的内容填实,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线,按照建构主义的理论,将课题宏观的释义为以下四个部分: (一)小学外语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

伴随着国家教育部下达文件要求小学自2002年秋有条件的省份、地区从三 年级起开设英语课,小学英语教学为英语外语教学回到教育的主流中提供了崭新的契机。小学外语课堂教学不是孤立的,而是整个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帮助学生学习与发展比单纯教授语言更为重要,相应地,小学外语课堂教学方法更应从卓有成效的一般教育理论与实践中汲取方法与技巧,并对课改初期的外语课堂教学的一些实际情况加以必要研究,从而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初中外语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 英语教学从无到有,从支离破碎到综合系统,需要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从 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学生发展的过程。教无定法,教必有法。灵活驾御课堂必须掌握一定的技巧。多年来的中学外语课堂教学积累了许多优秀的教学方法,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加强对初中外语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创新教学方法势必会为课堂教学注入了生命的活力。 (三)高中外语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 高中的外语课堂教学多年来受高考这根指挥棒的影响,课堂教学方法趋于单 一,英语教学对语法性能的讲解细致入微,极为重视语言形式的传授,轻语言功能的训练。课程改革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高中外语课堂教学势必在小学、初中外语课堂教学改革的前提下,着眼于学生的

第二语言教学流派简介

第二语言教学法流派简介 第二语教学法流派 ?第二语教学法流派很多,有几十种,这里重点介绍以下几种。 语法——翻译法 直接法 听说法 认知法 功能法(交际法) 1、语法翻译法 ⑴产生背景 ⑵基本特点 ⑶分析评价 ⑷应用提示 ⑴产生背景 发展线索 古代拉丁语的教学——中世纪的古典语言教学,16世纪开始现代语言取代拉丁语,到18世纪末,现代语言(英语、法语)已经进入教育主流。 代表人物 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语言学家,奥伦多夫(H.Ollendorff)对这种方法进行了理论上的阐述和总结,使之成为第二语言教学法体系。 普洛茨(1819-1881)推行语法翻译法教学的重要人物(教师) 相关理论: 历史比较语言学 心理学基础——18世纪德国的官能心理学 ?⑵基本特点 ?以理解书面语、培养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不重视口语和听力; ?以系统的语法知识为主要内容,教学采用演绎的方法; ?词汇的选择由内容决定,对译生词表; ?用母语教学,翻译是主要教学手段; ?强调学习规范的书面语,注重原文,阅读名著。 ?⑶分析评价 ?积极方面: ?创建了翻译的教学形式; ?注重语法规则; ?注重阅读,注重语料的规范性。 ?局限: ?重语言知识而忽视语言运用; ?过分依赖母语; ?教学方式单一; ?忽视听说训练。 ?⑷应用提示 ?两个基本点: ?①以启发学生的目的语认知为出发点; ?②根据教学环境、对象、内容等选取合适的方式。

?在第二语言课堂上,教师容易陷入过多使用母语或媒介语的误区,而作为一个第二 语言教师,在课堂上说目的语,则永远不会多余! ?2、直接法(自然法) ?⑴产生背景 ?⑵相关理论 ?⑶基本原则 ?⑷训练方法 ?⑸分析评价 ?直接法就是直接用外语教外语,不用学生的母语,不用翻译,也不重视形式语法。 ?⑴产生背景 ?语言教师进行第二语言教学的新尝试,法国语言教育家古安(F.Gouin)(或称戈恩) 创造“序列教学法”。 ?德国教育家贝力子(M.D.Berlitz)一生主要在美国,因创建贝力子外语学院采用直 接法而闻名。 ?⑵相关理论 ?语言学 ?当时发展起来的语音学为直接法的创立和发展提供了语言学的基础。1886年国际语 音协会成立,公布了国际音标提出了第二语言教学的新原则。 ?心理学——联想主义心理学 ?理念:在语言行为中起重要作用的是感觉而不是思维,注重联想,形象化的作用, 通过感觉学习。并认为最强的感觉是由声音引起的。 ?⑶基本原则 ?直接联系:客观事物与第二语言教学直接联系 ?以模仿为主:通过大量感性材料灌输感性认识,再归纳 ?以口语为基础:从听说入门,重视语音教学 ?以句子为基本的教学单位 ?教授当代通用语言 ?⑷训练方法 ?实物法(名词类) ?动作启发法(表演法) ?环境制造(情景再现) ?重复法:模仿、重复、领会 ?词语拓展法 ?⑸分析评价 ?积极方面: 重视活的语言,重视实用性; 尝试建立第二语言教学的直接联系; 教法生动活泼; 为母语不同的教学对象的教学提供了可行方式。 ?局限: 推广受到限制,成功与否取决于教师的技巧; 教学条件有要求;小班授课效果较好; 完全排斥母语,有时“舍近求远”甚至于完全误导;

八种常见的英语教学方法

十八种常见的英语教学方法 我们都知道少儿时期是学英语的最好时光,所以这个阶段的英语学习很重要,作为少儿英语老师来说最重要的无非就是英语教学方法! 1.童话剧教学法 教学内容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制约着语言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用。学生用书主体部分为经典的英美英语童话故事。在英语课堂上,当孩子们遨游在光怪陆离的童话故事中,他们学习的英语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当他们和一个个栩栩如生的童话人物交上好朋友的时候,他们的英语也会取得长足的进步。 2.情景教学法 Fresh English 新鲜美语是我们英语日常用语专题部分。在英语课堂上,老师们为学生们模拟各种各样生活中的真实场景,以生动活泼的方式来呈现学生们感兴趣的单元主体,组织学生们在情景中不断地反复地操练新知,达到学以致用的学习效果。 3.音乐,律动教学法 Happy Melody 和 Motion Chant是我们课本里的英语歌曲和小诗歌。英语教学蕴含在“说,唱”英语中。以韵律式的“说,唱”形式,配合科学编排的韵律动作,全方位地调动视觉、听觉、言语能力和肢体动作,让孩子真正“懂得”英语,真正“脱口而出”纯正的英语,真正“学”会英语。昂立幼,少儿的学生用书中的英文歌曲和儿歌是一套真正为孩子设计的“看了就想学,一学就能跳”的英语韵律操。它充分考虑到孩子的动作特点,有机地与英语发音和节奏配合起来,易学易跳,协调的动作使孩子深深的感受到英语的优美和学英语的乐趣 4.直拼教学法 Funny phonics是一套根据英文字母本身的音源,总结出的一套,学生不学就能“看单词能读,听单词能写”的英语词汇教学方法。它用最简单、最实用、最直接的字母以及字母组合的基本发音,让学生们能很快地掌握陌生单词的认读技巧,并能迅速记忆单词和朗读文章。我们还给每一个音素配上了形象生动,简单易记的小手势,帮助学生们正确发音。 5. 联想教学法 Magic Structure是重点巨型扩充练习,但是它根据每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充分调动学生的联想能力,通过引申、扩展、推理、想象等方式,引导学生用正确高效的方式来完成大脑中知识网络的建立,达到迅速把新知从短时记忆

试论中小学英语教学法的差异

试论中小学英语教学法的差异 南丰第一中学邓蕾 外语教学是实践性和交际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这是外语教学本身的职能和我国社会发展需要所决定的。综观国外的外语课堂教学领域的一系列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近年来已经成为国际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而寻求适应小学、初中、高中各年段的相应的教学方法则还是世界各国共同关注并致力研究的难题。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课题的研究成果将从根本上解决各学段教学衔接问题,使人们从外语课堂教学的误区中走出来,新课程的价值趋向是人的发展,外语课堂要随时随地注重将学生的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为培养高素质的外语人才为最终目标,设计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课题的这一研究成果必将对推动外语教学改革产生深远的意义。 一外语教学的意义 英语教师应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有效运用各种策略的能力,使学生具有"一双更加实际的眼睛,一对接受能力更强的耳朵,一条更加灵活的舌头,一颗更加专注的心和一个反应更加灵敏的头脑"。近年来,外语教学一直受到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关注,特别是自1996年以来李岚清副总理对我国当前基础阶段外语教学的改革多次发表谈话指出:“我国当前基础阶段的外语教学虽然有了加强和改进,但总的情况是不能令人满意的,花的时间长,相对的效果较差。一些人比喻我们的英语教学是一壶烧了十几年也烧不开的温水。必须在教材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认真研究,加以改进。中小学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推动社会全面发展进步的奠基工程。目前,我国外语教学效益

不大,亟待改进。经过小学、中学、高中,大部分学生不能阅读原版书,不能用外语会话,外语教学效果不理想,影响着改革开放和扩大交往……”由于这些原因的出现,使我对外语教学的差异产生兴趣。 二中小学外语课堂教学方法的差异深刻挖掘课题本身的内涵,力求把大的课题做精,把空的内容填实,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线,我把外语教学分别从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来进行对比,从中找出教学方法的差异,将课题宏观的释义为以下四个部分: (一)小学外语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 古人云:"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推而及至教学即教师应该致力于激发、培养、维持学生的情趣,只有这样才能教给方法,使之能学,传输动力,使之愿学,培养能力,使之善学。小学英语教学应激情、导趣,把传授知识与情感熏陶融为一体,从而让英语课堂教学充满魅力。我尝试在教学中有效运用全身反应教学法中寓教于趣。 (二)初中外语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 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是指教师通过引导语言学习者在课堂上完成任务来进行的教学。②这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强调“在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的语言教学方法,是交际教学法的发展,在世界语言教育界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近年来,这种“用语言做事”(doing things with the language)的教学理论逐渐引入我国的基础英语课堂教学,是我国外语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走向。该理论认为:掌握语言大多是在活动中使用语言的结果,而不是单纯训练语言技能和学习语言知识的结果。在教学活动中,教

英语教学方法有哪几种

英语教学方法有哪几种 一、语法翻译法 1、语法翻译法是一种通过学习语法规则和词汇,并且按照规则用本国语和目的语进行互译来教授语言的方法。 2、教学过程 3、原则和技巧 原则:(1)书面语很重要,重视写作和阅读 (2)熟记语法规则和单词 (3)教师的绝对权威 (4)本族语的中介作用 技巧:(1)书面翻译/互译 (2)阅读理解性问答 (3)演绎法讲解语法规则 4、评价: (1)使用方便 (2)学习语言知识多于语言技能掌握 (3)改良式的语法翻译法:弥补口语的听说训练、重视交际能力的培养、重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直接法 1、直接法是一种通过实物、图画、动作、表情等手段把外语和其对应的意思直接联系,从而达到直接理解和直接应用的外语教学法。

2、教学步骤 用目的语讲解——提问——回答 用归纳法教语法:例子——总结规则——巩固性练习——听写练习 3、原则与技巧 原则:(1)先听说后书面语言 (2)通过有意义的上下文来学习单词和句子 (3)禁止使用本族语翻译 (4)自我更正来促进语言学习 技巧:大声朗读、问答练习、自我更正、会话、填空、听写段落、画图讲解、实物演示等。 4、评价: (1)强调语言实践和运用,有利于听说 (2)学习用外语思考,重视语言的交际作用 (3)排斥本国语,有时花费很长的时间来解释,或者解释不清楚 (4)对教师口语、教学技能要求高 三、听说法 1、听说法是一种运用句型操练形式学习外语的方法。其理论基 础为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 2、教学步骤 听外语对话——模仿——纠正语音语调——逐句背诵——对话练习——看书面材料——语法点归纳——替换/回答练习 3、原则与技巧 原则:(1)教师示范,学生模仿。

外语课堂教学方法的开题报告

编号:_____ 外语课堂教学方法的开题报告 学校: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 ____年___月___日 (此文内容仅供参考,可自行修改) 第1 页共7 页

外语课堂教学方法的开题报告 预期主要成果:调查报告《小学、初中、高中外语课堂教学方法的对比研究》、《小学、初中、高中新课程课堂教学方法课例集锦》预期完成时间:XX年12月底 一、课题释义 在众多的课题中选择《小学、初中、高中外语课堂教学方法的差异》这样一个课题,我们课题组成员曾经做过多次研讨,大家普遍认为这个课题很大,极易架空,之所以这样认为,原因之一在于:课题内容涉及外语课堂教学的多个领域,单是一个小学就足以令广大英语教学工作者潜心数年加以探索与研究;原因之二在于:关于对小学、初中、高中外语课堂教学方法之间存在的差异,人们尚缺乏足够的认识,在先期的课题准备过程中,我们也意识到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相对于其他课题而言是比较少的,可供参考的资料不是很多,理论储备不足。然而愈是困难重重,我们愈是感到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课题研究,为此我们深刻挖掘课题本身的内涵,力求把大的课题做精,把空的内容填实,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线,按照建构主义的理论,将课题宏观的释义为以下四个部分: (一)小学外语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 伴随着国家教育部下达文件要求小学自XX年秋有条件的省份、地区从三 年级起开设英语课,小学英语教学为英语外语教学回到教育的主流中提供了崭新的契机。小学外语课堂教学不是孤立的,而是整个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帮助学生学习与发展比单纯教授语言更为 第 2 页共 7 页

重要,相应地,小学外语课堂教学方法更应从卓有成效的一般教育理论与实践中汲取方法与技巧,并对课改初期的外语课堂教学的一些实际情况加以必要研究,从而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初中外语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 英语教学从无到有,从支离破碎到综合系统,需要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从 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学生发展的过程。教无定法,教必有法。灵活驾御课堂必须掌握一定的技巧。多年来的中学外语课堂教学积累了许多优秀的教学方法,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加强对初中外语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创新教学方法势必会为课堂教学注入了生命的活力。 (三)高中外语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 高中的外语课堂教学多年来受高考这根指挥棒的影响,课堂教学方法趋于单 一,英语教学对语法性能的讲解细致入微,极为重视语言形式的传授,轻语言功能的训练。课程改革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高中外语课堂教学势必在小学、初中外语课堂教学改革的前提下,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重新量体裁衣,采用更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创新课堂。 (四)小学、初中、高中外语课堂教学方法差异的比较 综上研究(即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外语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势必表 明,小学、初中、高中外语课堂教学方法之间存在着差异,因此比较差异,深刻挖掘差异形成的各种因素,分析这些因素的内在价值,有利于教育工作者在今后的教学中尊重和利用这些因素上好各个学段的 英语课。 第 3 页共 7 页

第二语言教学概论

第二语言教学概论 第一章绪论 一、学科性质 1、学科定位 (1)对外汉语教学(Teaching Chinese to Foreigners):指教师将汉语交际技能及相关汉语知识传授给海外非母语者的过程。 (2)狭义应用语言学:主要指语言教学,尤其是指第二语言教学或外语教学。(3)对外汉语教学是语言教学的一种,是应用语言学(applied linguistics)的一个分支。 (4)汉语国际教育(Teaching Chinese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应“汉语走出去”国家战略提出的新名词,是狭义的对外汉语。 2、对外汉语教学的3个含义 (1)教学:教师将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1996《现代汉语词典》)。这个教学过程分为四部分:总体设计、教材编写、教学实施、测试。 (2)学科 A、对外汉语的基础学科: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对应学科理论基础包括语言学理论、心理学理论、教育学理论。 B、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一方面是理论研究,即对3门基础学科的理论进行研究,并结合对外汉语教学实践,建立本学科的理论范畴;另一方面要重点研究“教什么、如何学、怎么教”这三大问题,研究这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3)事业 A、加快孔子学院建设。(孔子学院是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公益机构。) B、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建立师资培训全球网站,开发多媒体培训课件,提供在线培训辅导,通过网上网下、境外境内相结合的方式,大幅度提升师资培训规模和质量。二是将“对外汉语”提升为二级学科,支持高校建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专业硕士,并增加推荐免试招收硕士生名额,实行本科定向招生,将人才培养与使用直接挂钩。三是充分利用高校现有的对外汉语、外语、中文、教育等专业在校生和毕业生资源、坚持向社会公开招聘志愿者教师,积极从海外留学人员和华人华侨中招募志愿者教师。四是在海外推行汉语师资能力考试、培训和认定,与国外相关机构联合培养海外教师,支持各国开设培养汉语师资的相关专业或课程,增强海外师资队伍自身发展后劲。五是重点建设若干个“国家汉语国际推广基地”,并选择一批中学和社会机构,建立“汉语国际推广中小学师资

英语教学方法之直接教学法

英语教学方法之直接教学法 缘起(Origin) 顾名思义,直接教学法提倡在教室中直接以第二语或目标语(target language)来沟通或教 学。传统的文法翻译法(The Grammar-Translation、Method)往往过度强调母语在第一语 学习时的重要性,并且过于强调文法知识(linguistic knowledge)的记忆。在这样的学习方 式下,学生常常无法有效地运用所学的字汇或文法知识来沟通。直接教学法特别针对文 法翻译法的缺点,从一开始就很重视学生听说口语沟通能力的培养,拒绝填鸭式的文法 规则教学,强调语言的自然学习。因此,本教学法又叫做Anti-grammatical Method。 教学原则(Teching principles) 直接教学法认为第二语学习要成功就要遵循母语(第一语)的学习模式。因此,就听说读写的学习顺序而言,直接教学法的支持者强调学习第二语时,听说能力的培养应优先 于读写能力的培养(我们学习母语时,也是先学会听说,再去学习文字的读写)。也就是说’学生对一个字的发音很熟悉之后,老师才让他们学习如何认字阅读和书写。因此

对直接教学法来说,四种语言技巧的学习顺序应该是:听→说→读→写。精确发 音的养成在一开始就很重视,若同时强调四种技巧的练习’将会对学生的学习造成困扰。这样的思考也表现在课堂活动的操作上,如听写活动(dictation)是直接教学法常用的 教室活动之一。老师会要求学生在“写”之前,先专心听一次内容;念第二次时再写下 他们所听到的课文内容。 此外,为了让第二语学习环境更接近母语学习环境,直接教学法还对课堂教学提出了三 点具体建议。第一,课堂中禁用母语。母语学习者因为没有其他语言的干扰’母语的学 习才能如此成功。因此,直接教学法的支持者认为第二语的学习也应将学生其他语言(母语)的千扰减到最低:老师不用母语来解释、翻译或分析。若老师允许学生遇到沟通困难时就依赖母语,那就剥夺了学生学习以第二语沟通的机会。 第二,就文法而言,外语学习应避免文法规则的解释或记忆’因为在母语的学习环境中’即使不特别去记忆或是分析文法规则,也能从单纯的自然接触中习得母语的文法规 则。因此,在学习第二语时,老师也应以同样的方式介绍文法: ●提供学生大量的范例(examples)和语料(input materials)’让学生自然而然从每天所接 触的语料资讯中直接归纳出文法(inductive way of learning grammar)。第二语学习

外语教学方法之语法翻译法、直接发、听说法、交际法

几种外语教学方法比较(一) 摘要:外语教学法是研究、教授和学习外语规律的科学。本文旨在选取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影响较大的四种外语教学方法做一比较,对其做出评价,辨析利与弊,以便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扬长避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关键词:翻译法(TranslationMethod), 直接法(DirectMethod), 听说法(Audio-lingualap-proach), 交际法(CommunicativeApproach) 为了使我们的教师能自觉主动地驾驭各种教学法,提高教学质量,本文旨在向同行们介绍一下各种教学法产生的历史背景,理论基础,基本原则及其评价,目的在于提高对教学法理论的的认识和加强对教学实践的指导。 一、翻译法(TranslationMethod) 翻译法成为一种科学的教学法体系是近一百年的事。 中世纪希腊语和拉丁语在欧洲盛行,拉丁语是当时欧洲文化教育、著书立说的国际语言及教会和官方语言,当时的教学方法就是翻译法。到十八、十九世纪,英语、法语兴起,学校开始开设英语、法语等现代语言课程。由于找不到新的教学方法,语言教学就自然地沿用教授希腊、拉丁语等古典语的翻译法。 翻译法,也有称它为语法翻译法,它的最简单的定义是:用母语教授外语的一种方法。它的特点是: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母语与所学外语经常并用。例如:老师说“apple”,学生马上说出“苹果”。 翻译法是外语教学的原始方法,它是历史的产物,它的产生是外语教学发展的必然。它培养了大批符合当时社会需要掌握阅读外语能力的人材。它在外语教学法方面的主要成就是:1、创建了外语教学中利用母语的理论,在教学实践中把翻译既当成教学目的,又当成教学手段。2、主张讲授语法知识,重视理性,注意磨练学生的智慧,强调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智力。3、主张通过阅读外语名著学习外语,进而培养学生阅读外语的能力。 翻译法所遵循的教学基础原则:1、语音、语法、词汇教学相结合。2、阅读领先,着重培养阅读与翻译能力,兼顾听说训练。3、以语法为主,在语法理论指导下读译课文。4、依靠母语,把翻译既当成教学手段,又当作教学目的。 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翻译法教学的教师,不必有流畅的外语口语,一般只要按照课文,逐词逐句地进行翻译讲解,用母语解释清楚所学语言的准确意思即可。课堂教学过程比较好控制,选择对学生的测试方法也比较容易。

第二语言教学

第四章语言教学 语言不但是交际的工具,而且也是思维和学习的工具,同时又是文化和信息的载体。一个人语言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他的学习效率和工作效率,当然也直接关系到他的交际效果。而学习效率、工作效率和工作效果对一个人其他努力地形成好热发展,对一个人的工作业绩和事业成就,都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因此语言能力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也是而诸种能力中的核心能力。 一个人语言能力的强弱不但对他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十分重要,而且会产生强大的社会效应。因为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之中,、所以个人的学习效率、工作效率和交际效果必然会对相关的社会群体产生影响。我们把这种对社会群体的影响叫做社会效应。 语言教学是指语言课程的教学。直接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目的语能力——包括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培养良好的语言心理和语言习惯,提高思维能力。 汉语难学的误解 第一种误解是拿学习非亲属语言跟学习亲属语言比较 第二种误解是汉字和汉语教学不得法所造成的负面效应 发展语言教学和教育,对提高国民的语言素养,促进国内各民族的团结和共同繁荣、加强中外交流与合作以创造和平发展的国际大环境,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语言教学和语言学教学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教学,后者属于文化科学知识的教学。 区别: 1、教学目的不同语言学教学对不同的教学对象有不同的教学目的语言教学从根本伤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 2、教学内容不同语言学教学的内容是语言理论知识和语言研究方法等语言教学的基本内容是语言知识、语用知识、相关的文化知识以及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能力 3、教学的原则、方法和技巧不同语言学教学的原则主要是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以及理论联系实际语言教学的原则必须在综合考虑语言规律、语言学习规律和语言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制定 汉语教学的不同的地方 1、教学的重点不同 2、教学的内容编排顺序不同 3、处理她说和读写的关系的原则和方法不一定相同 第二语言教学的结构 即由第二语言教学本体以及与本体密切相关的各种因素所构成的一种统一体的构成方式三个部分 1、教学部分总体设计、教材编写(或选择)、课堂教学和语言测试(第二语言教学的四大环节) 2、理论基础包括本体理论和基础理论本体理论即教育理论包括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理论也包括教学路子、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的理论说明基础理论:语言理论、语言学

外语教学研究方法

外语教学研究方法 一、什么叫外语教学研究? 顾名思义,外语教学研究就是对外语的教和学两个方面而进行的科学研究。也就是说,外语教学研究是要通过探讨外语习得过程,确定影响外语学习成绩和习得速度的诸因素,弄清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及探讨它们如作用于学习成绩。 20世纪60年代前,国内外的外语教学研究多局限于教学方法,其目的在于找出理想的教学方法,加以推广。然而,人们在实践中发现,教无定法,教学方法会因时间,地点等不同而不同,没有一种万能的方法,以后人们开始重视研究学习的主体——学生,研究学习者在外语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外语教学研究是一个系统的探索过程,一般包含三个组织成部分,即:1)提出问题或假设,2),收集资料或数据,3),对数据和资料进行分析解释,得出结论。 二、外语教学研究的分类 标准不同,分类的方法也不一样。 1、根据研究数据的来源,外语教学研究可分为第一手研究,即指研究者亲自深入课堂,从学生或教师处直获取所需数据的实验证研究或经验研究。第二手研究,是指通过对间接获得的数据或资料进行研究,可以是文献研究,内容研究等,其特点是理论性、思辩性、综述性或介绍性。 2、根据数据的性质和类型,可分为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定性研究强调自然观察,包括在自然环境中直接观察,参与性观察和个案研究。它使用结合,归纳和描述的方法,如文秋芳的,《英语成功者与不成功者在学习方法上的差异》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她研究了两名学生,采用个案跟踪法。定量研究强调对研究环境的操纵和控制,它使用演绎、分析和推断的方法。两种研究方法各有其优缺点,两者互为补充,下面是两种研究方法的比较。

定性方法和定点方法的比较 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比较 定量研究有调查研究和实验研究 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调查研究有描述性研究,探索性研究,相关性研究和解释性研究。不少学者对相关性研究很感兴趣。如学习策略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研究。 从收集数据的时间上看,调查研究分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 实验研究是通过有意识地改变某种或某些因素,观察其它因素是否随之发生变化。一般设立实验班与对照班,实验班用新方法,对照班用传统方法。对照班也可叫控制班。经过一般时间,一般为一个周期,比较两班的教学效果。统计出其相关系数(-1——+1)。其意义不需多讲。我们大外部的“大学英语主体先行综合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是一种实验性研究。当时设立了实验班和控制班。被试(实验班学生)并不知道他们参加了教研实验。因为两个班是同一个老师任教。因此研究结论具是有推广价值。该研究于05年获得省优秀教学成果奖。 三、如何确定研究课题: 1.确定研究课题要注意三件事 A.课题本身要具有理论主义和现实主义,是外语教学领域中

外语教师的语言观与外语教学改革

外语教师的语言观与外语教学改革 ——谈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中的困惑之— 夏谷鸣 夏谷鸣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英语教研员,英语语言文学硕士,英语特级教师,中国教育学会外语专业委员会会员,国际英语教师协会会员。从事一线英语教学工作22年,积累了丰富的英语教学经验,撰写论文近60篇,交流、获奖共17次,其中5篇论文在国际性学术会议上交流,1篇论文获全国优秀论文一等奖,3篇获省级优秀论文一等奖。另外,发表、出版论文、译著、教学辅导材料30篇(部)。 一 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已于2001年9月在全国38个国家级实验区开始进行实验。浙江省也有三个市、区于2002年9月加入国家级实验,至今已进行了一年。在这一年的英语课程改革中,通过学习有关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方针政策、文献理论,特别通过学习《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参加实验教师的教育理念有了很大转变。他们认识到学科的教学不是单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途径,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切入口。通过课堂教学实践,他们在努力走出“应试教育”的阴影,探索符合新教育理念的教学途径,试图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教学模式。通过培训、反思、研究,他们继续发展自身的专业水平,不断提高教学技能,逐渐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 经过一年的实验,很多教师也产生了种种困惑和误区。虽然困惑往往是传统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理念碰撞所引起的暂时现象,误区常常是事物发展进程中的曲折表现,但是新课程实验的深化取决于教师解开一个又一个的困惑,走出一个接一个的误区。因此,在进入下一阶段的实验之前,我们有必要总结阶段性工作,研究行动上的困惑,反思实践中的误区,并重新解读《标准》,调整思路,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年来,我们对实验区的教改工作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发现一些问题,例如,在课堂上,学生频频参与教师所设计的语言“表演”,但不明确语言目标;在交谈中,教师津津乐道自己如何组织课堂活动,但不提怎样输入语言;在研讨时,大家念念不忘各自所掌握的时髦“术语”,但回避“双基”(基本知识,基本能力)两字。他们认为,让学生参与各种游戏、活动就是“任务型”教学,而进行各种语言操练就是陈旧的教学方法。这是一种误区,从教师只讲授语言知识的一个极端,走向让学生无序使用随意性语言的另一个极端。表面上,课堂教学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性”和语言的“运用”,但实际上,学生的语言实践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