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技术

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技术

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技术
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技术

巍山县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技术

摘要:介绍了巍山县水稻纹枯病的发生规律与发生特点,并提出防治方法,以期为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稻纹枯病;发生规律;防治

水稻纹枯病又名“烂脚病”、“花秆瘟”。是目前巍山县水稻生产中发生面积最广、农民认识最少、受害损失最严重的主要水稻病害之一。该病在巍山县水稻生产中普遍发生。从水稻的生育周期来看,除了在秧苗生长期未发病外,其他生长期均有发生。一般在分蘖期开始发病,孕穗期至抽穗期是水稻纹枯病发病的高峰期,而乳熟期后病势开始下降。从不同的种植方式来看,采用轮作种植方式栽植的水稻平均病丛率为17.2%,前作是玉米的水稻平均病丛率为19.6%,连作种植的水稻平均病丛率为25.7%。

1.发生原因

1.1种植制度因素

水稻纹枯病主要以在土壤中越冬的菌核及病草、病蔸上和田边、沟边杂草上的菌丝作为主要的初侵染来源。因此,土壤中菌核残留量的多少是水稻纹枯病发病轻重的基础。而影响土壤中菌核量的主要原因:一是轮作倒茬困难,水田改作旱田后,田地耕作整地困难,旱作物产量不高,效益不佳,因而稻农不愿轮作,造成水稻连作,从而造成土壤中致病的菌量逐年累积,越积越多,危害加重。二是田间病源物处理不彻底。在调查中发现,由于水稻连作,尽管大部分稻草被移出田外,但是并没有被彻底清除,带病的稻草不经杀菌腐熟就直接遗留田间,不但造成菌量积累,加重发病。同时,也成为水稻纹枯病新的发生起点和蔓延的重要途径。

1.2气候因素

高温高湿的气候环境,是水稻纹枯病发生流行的主要条件。温湿

度综合影响着纹枯病的发生发展。温度是决定此病每年在水稻上发生早迟的主要原因,而湿度则对病情的发展起着主导的作用。水稻纹枯病一般在气温22 ℃以上,相对湿度97%时开始发病;气温在25~31 ℃和饱和湿度是水稻纹枯病流行的有利条件。

1.3水肥因素

水稻纹枯病发病的轻重与水肥的关系极为密切。水稻生长期间不科学用水,是造成水稻纹枯病发生流行的重要原因。根据田间调查发现,农民喜欢深灌、漫灌,因而造成田间湿度大,营造了适宜水稻纹枯病发生流行的田间小气候,因此加重了此病的发生流行。偏施、重施氮肥,恶化水稻田间小气候是造成水稻纹枯病发生流行的又一诱因。不注重氮、磷、钾的合理搭配,只注重偏、施重施氮肥,极易造成水稻的生长前期“疯长”,从而造成封行过早、田间郁蔽、透气性差、湿度过大。而后期往往茎叶徒长,植株体内可溶性氮增加,减弱植株的抗病能力,从而造成水稻纹枯病的发生流行。

2、防治技术

2.1切实加强领导,搞好宣传培训,加强田间监测

目前水稻纹枯病在稻作区的高发和危害,对水稻的生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并且有逐年加重发展的趋势,严重影响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目前,我县推广种植的优质水稻组合对水稻纹枯病的抗性不佳,因此,政府和农业部门对水稻纹枯病危害的日趋严重性和防治工作的紧迫性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防治工作的领导,并做好统筹安排,保障水稻生产的安全。各级农业技术部门要本着实际实用高效的原则,通过全方位、多形式的管理培训,进一步提高干部群众的科技意识,加强对水稻纹枯病防治的技术培训工作。做好田间病情调查,掌握水稻纹枯病田间发生发展趋势是做好防治工作的前提。在准确地测报纹枯病的发生发展趋势的同时,应掌握好防治指标,当发现纹枯病田间病丛率达15%,应适时施药防治。

2.2农业综合防治措施

一是压低菌源基数,减少病菌的初侵染来源。打捞“烂渣”,是压低菌源数量的有效途径。在水稻田灌水耙田时,残留在稻田土壤中的菌核多浮上水面,混杂在“烂渣”内,随风飘到田边,此时可打捞“烂渣”晒干烧掉或深埋。同时,清除田边、沟边杂草,减少病源基数,可大大减轻水稻纹枯病发病和流行。二是改进种植制度,提倡平衡施肥。各发病区域要因地制宜,选择合理的种植制度,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应引导群众做好种植结构的调整工作,在条件适宜的地方要推广使用水→旱轮作的种植方式,这样不仅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而且还能大大降低水稻纹枯病的发病危害程度和流行蔓延。而实行水稻连作的地方,一定要根据本地的土壤供肥能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新技术,注重氮、磷、钾等元素的平衡施用。即提倡“前重、中控、后补”的方法。做到重施基肥,早施追肥。做到有机肥与化肥相结合,切忌偏施、迟施氮肥。做到水稻生长前期早生快发,中期要控得住,避免徒长,叶片挺直,叶色不乌,后期不脱肥早衰。三是科学管水,合理灌溉。水稻纹枯病发生流行与田间科学用水与否有密切的联系。田间采用深灌、漫灌的田块往往水稻纹枯病发生严重。因此,在田间灌溉一定要做到浅水勤灌,适时露田、晒田,后期干湿交替管理,减少无效分蘖,增强植株抗病力,从而抑制引起水稻发生纹枯病的诱因。四是科学用药,提高施药效果。应用化学药剂是防治水稻纹枯病具有最直接、最有效的优点。生产中要严格按照田间纹枯病发生的趋势,选准药剂品种和使用浓度,是提高水稻纹枯病防治效果的关键。同时,应积极引进和开发农药新品种和防治技术,以延缓病菌产生抗药性。

2.3具体防治方法

防治水稻纹枯病,应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做好肥水管理,改善水稻的生长环境条件,对历年发病严重的田块及早用药进行保护。

2.3.1农业防治方法

2.3.1.1清除菌核。在灌水整田时打捞浮在水面上的“烂渣”,集中处理,消灭菌核。为方便彻底打捞,田面要整平, 灌水深一些。

2.3.1.2浅水灌溉,适时晒田。一般分蘖盛期前灌浅水,分蘖末期开始晒田,孕穗以后干干湿湿,干湿交替,浅水勤灌,以降低田间湿度,控制无效分蘖,防止过早封行,减轻病害发生。

2.3.1.3合理施肥。应多施有机肥,增施磷、钾肥,增强植株的抗病、抗倒能力。施肥应做到前期不徒长,不过早封行,后期不贪青,不倒伏,既能高产,又能控制病害。

2.3.2药剂防治

当水稻丛发病率达20%时,可作为药剂防治指标,施药时期以抽穗前后为宜,高肥田块应在封行前开始用药,以后视病情发展情况每隔10~15天再防治1~2次。主要药剂有15、25%井冈霉素25-40克/亩,或25%丙环唑乳油15-300克对水60-100公斤/亩喷雾。施药时一定要保证用药量,药液要喷在植株中、下部,并在早晨有露水时施药,以提高防治效果。

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技术

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原因 及防治技术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巍山县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技术 摘要:介绍了巍山县水稻纹枯病的发生规律与发生特点,并提出防治方法,以期为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稻纹枯病;发生规律;防治 水稻纹枯病又名“烂脚病”、“花秆瘟”。是目前巍山县水稻生产中发生面积最广、农民认识最少、受害损失最严重的主要水稻病害之一。该病在巍山县水稻生产中普遍发生。从水稻的生育周期来看,除了在秧苗生长期未发病外,其他生长期均有发生。一般在分蘖期开始发病,孕穗期至抽穗期是水稻纹枯病发病的高峰期,而乳熟期后病势开始下降。从不同的种植方式来看,采用轮作种植方式栽植的水稻平均病丛率为17.2%,前作是玉米的水稻平均病丛率为19.6%,连作种植的水稻平均病丛率为 25.7%。 1.发生原因 1.1种植制度因素 水稻纹枯病主要以在土壤中越冬的菌核及病草、病蔸上和田边、沟边杂草上的菌丝作为主要的初侵染来源。因此,土壤中菌核残留量的多少是水稻纹枯病发病轻重的基础。而影响土壤中菌核量的主要原因:一是轮作倒茬困难,水田改作旱田后,田地耕作整地困难,旱作物产量不高,效益不佳,因而稻农不愿轮作,造成水稻连作,从而造成土壤中致病的菌量逐年累积,越积越多,危害加重。二是田间病源物处理不彻底。在调查中发现,由于水稻连作,尽管大部分稻草被移出田外,但是并没有被彻底清除,带病的稻草不经杀菌腐熟就直接遗留田间,不但造成菌量积累,加重发病。同时,也成为水稻纹枯病新的发生起点和蔓延的重要途径。 1.2气候因素

高温高湿的气候环境,是水稻纹枯病发生流行的主要条件。温湿度综合影响着纹枯病的发生发展。温度是决定此病每年在水稻上发生早迟的主要原因,而湿度则对病情的发展起着主导的作用。水稻纹枯病一般在气温22 ℃以上,相对湿度97%时开始发病;气温在25~31 ℃和饱和湿度是水稻纹枯病流行的有利条件。 1.3水肥因素 水稻纹枯病发病的轻重与水肥的关系极为密切。水稻生长期间不科学用水,是造成水稻纹枯病发生流行的重要原因。根据田间调查发现,农民喜欢深灌、漫灌,因而造成田间湿度大,营造了适宜水稻纹枯病发生流行的田间小气候,因此加重了此病的发生流行。偏施、重施氮肥,恶化水稻田间小气候是造成水稻纹枯病发生流行的又一诱因。不注重氮、磷、钾的合理搭配,只注重偏、施重施氮肥,极易造成水稻的生长前期“疯长”,从而造成封行过早、田间郁蔽、透气性差、湿度过大。而后期往往茎叶徒长,植株体内可溶性氮增加,减弱植株的抗病能力,从而造成水稻纹枯病的发生流行。 2、防治技术 2.1切实加强领导,搞好宣传培训,加强田间监测 目前水稻纹枯病在稻作区的高发和危害,对水稻的生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并且有逐年加重发展的趋势,严重影响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目前,我县推广种植的优质水稻组合对水稻纹枯病的抗性不佳,因此,政府和农业部门对水稻纹枯病危害的日趋严重性和防治工作的紧迫性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防治工作的领导,并做好统筹安排,保障水稻生产的安全。各级农业技术部门要本着实际实用高效的原则,通过全方位、多形式的管理培训,进一步提高干部群众的科技意识,加强对水稻纹枯病防治的技术培训工作。做好田间病情调查,掌握水稻纹枯病田间发生发展趋势是做好防治工作的前提。在准确地测报纹枯病的发生发展趋势的同时,应掌握好防治指标,当发现纹枯病田间病丛率达15%,应适时施药防治。

水稻纹枯病综合防治方案

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方案 水稻纹枯病是世界上重要的水稻病害之一,其病原菌为立枯丝核菌,在水稻产区普遍发生,危害严重。湖南是水稻纹枯病高发地区,对水稻生产影响严重,采取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是湖南水稻生产中的重中之重。针对湖南省水稻纹枯病的发生特点,我们对目前在水稻上取得登记的一些杀虫剂、杀菌剂进行了试验,希望选出在目前水稻纹枯病发生情况下有效的农药品种及配方组合,为水稻纹枯病的专业化统防统治防组织提供高效的农药和配方组合。 1.农业防治 1.1杜绝致病来源 水稻纹枯病的根源在于立枯丝核菌,在水稻田整灌期间就应注意对菌源的控制,将田中的菌核经过过滤、打捞、带出、处理,隔离其与水稻秧苗的接触,能够有效防止病原体以及已经感病的稻草继续蔓延病害,降低初始传播的概率和数量,将病害损失程度控制到最低。 1.2选用抗病品种 要积极种植可免疫的抗病水稻品种,虽然针对水稻纹枯病抵抗力强的品种不多,只要科学合理的选用高产抗病品种,可有效提高全年防治效果,增加年产创

收。例如香优109、丰优香占、宜香99E-4、宜香4106,都属于耐病品种。但针对贵州都匀不同区域特点,还要在选择性地使用适宜品种基础上,以原有抗病稻为亲本加以优化,加快培植新品抗病水稻,以供更广泛推广种植,逐渐杜绝水稻纹枯病的危害。 1.3基本苗优化培植 在基本苗培育和插秧的流程中,要加强管理,优化选取健壮秧苗,合理设置苗间距离,改善群体通透条件,降低病害发生概率。结合都匀地区的地理环境和种植特点,确定基本苗的行距、株距、植栽密度等,并坚持浅栽匀栽、高抛匀抛的科学种植原则,保证水稻秧苗的良好生存空间,不可为追求片面产量而盲目密植。 1.4水肥合理施用 水稻根植于水,在稻田管理中,水的使用关系到田地质量。除了要确保水田中的水系健康洁净,也要注意外围沟通系统的建设,保证渠道流畅、排灌疏通。一旦发现染病田块,就要及时排水清田,严重时还要适度烤田,直到病情稳定后才可以还水复田。 肥料的施用同样要结合农田特征,不可盲目。尽量使用水稻专用配方肥料,提高自然肥和有机肥的比例,保证健康秸秆处理后全量还田,将化学肥料定量配置,降低氮素含量。 1.5药剂科学配置 在水稻分蘖期间,水稻纹枯病的发病率为10%左右,而水稻孕穗期发病率为15%左右,针对该特点,可以在晨露未退时,及时在植株下部喷洒药水(药水配比可为超凡15%+井蜡芽可湿性粉剂40%+苯甲丙环挫乳油30%)。注意药剂搭配替换使用,防止长期单一品种导致水稻抗药性的产生。 2.药剂防治。 根据病情发展状况,及时施药,控制病害扩展,过迟或过早施药,防治效果不理想。一般在水稻分蘖末期发病率15%或拔节到孕穗期发病率达20%的田块,需要用药防治。 2.1 50%甲基托布津(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每公顷2100克,或70%甲基托布津

水稻二化螟防治技术规范

水稻二化螟防治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水稻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的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药剂防治技术。 本标准适用于江西省水稻二化螟的防治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4285-1989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T8321.1-2000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一) GB/T8321.2-2000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二) GB/T8321.3-2000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三) GB/T8321.4-2006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四) GB/T8321.5-2006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五) GB/T8321.6-2000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六) GB/T8321.7-2002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七) GB/T8321.8-2007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八) GB/T8321.9-2009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九) GB/T 15792-2009 水稻二化螟测报调查规范 3 实施细则 3.1农业防治 3.1.1 稻田耕沤灭螟 在早春二化螟化蛹初期(赣南地区3月20日前,赣中地区3月25日前,赣北地区4月1日前),采用烤田或搁田的办法,使二化螟老熟幼虫趋向稻株基部化蛹,进入化蛹高峰期时突然灌深水10cm以上,浸沤5-7d后翻耕,杀死大部分老熟幼虫和蛹。 3.1.2 清除有虫株

水稻生长中后期,发现田间有枯鞘、枯心、枯孕穗等被害株时,应及时拔除,带到田外集中烧毁或深埋,可减少虫量,防止幼虫转株为害。 3.1.3 灭茬杀螟技术 在水稻收割时,留茬高度在15-20cm之间,随后用旋耕机翻耕灭茬;或者齐泥割稻,并将收获的稻草集中于露天的开阔地面上且堆成垛,每堆一层喷一遍敌敌畏,然后用塑料薄膜将整个稻草垛覆盖严实闷沤。早稻收割后应及时翻耕灭茬,阻断螟虫安全过渡到晚稻。 3.1.4 香根草诱集 在水稻田四周埂上种植香根草,诱集二化螟成虫产卵,减少在稻株上的螟卵量。香根草以3月下旬至4月上旬栽植为宜,田埂宽度80cm以上,株距80cm,浅栽,以土覆盖香根草根部即可。整个生长季给香根草施基肥1次,追肥2-3次,每次施肥量为10g/丛,当香根草高度在150cm以上时,进行剪割。 3.2 物理防治 灯光诱杀技术:根据二化螟成虫的趋光性,采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各地可以村、组为单位,每30-50亩稻田安装一盏杀虫灯,杀虫灯底部距地面1.5米,采用井字形或之字形排列,灯距为150-200米,在4月上旬-10月中旬,每晚天黑开灯,凌晨1点关灯,诱杀成虫,减轻为害。 3.3 生物防治 3.3.1 性诱剂诱杀技术 在二化螟每代成虫始盛期,每亩放置1个二化螟诱捕器,内置诱芯1个,每代换一次诱芯,诱捕器之间距离25米左右,放置高度以高出稻株顶端10-15厘米为宜。随着水稻植株的生长,应及时调整诱捕器的放置高度。采取横竖成行,外密内疏的模式放置。 3.3.2合理利用和保护天敌 选择对天敌较安全的药剂品种,减少药剂对天敌的伤害,充分利用青蛙、蜘蛛、绒茧蜂、隐翅虫等捕食性天敌和寄生性天敌的控害作用控制害虫危害。田垄种植大豆、芝麻等显花作物,蓄养天敌。 3.3.3 稻螟赤眼蜂防治技术 稻螟赤眼蜂释放最佳时期为害虫发蛾初期。一般以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螟蛉、稻苞虫和黏虫等稻田鳞翅目害虫总蛾量每667平方米达到100只-150只时放蜂。具体方法为:每667平方米释放稻螟赤眼蜂1万只,分10个点,每点约1000粒,间距8-9米。在1.5米-1.8米的竹竿上系一塑料杯,杯口朝下,将赤眼蜂卵卡用胶水贴于杯子内侧或用细线系于杯内,防止雨水侵袭,杯口离水稻植株50厘米为宜,防止其他天敌如蜘蛛吞食。如放蜂后4-7d内,每667平方米田间蛾量超过300只需补放1次;当每667平方米田间赤眼蜂寄生卵达到15000粒以上时,害虫发蛾期可不放赤眼蜂。

水稻纹枯病发病条件及防治方法 石亚山

水稻纹枯病发病条件及防治方法 水稻纹枯病又称云纹病,该病使水稻不能抽穗,或抽穗的秕谷较多,粒重下降,是当前水稻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一般早稻发病重于单季晚稻和后季稻,轻者影响谷粒灌浆,重者引起植株枯萎倒伏、不能抽穗或枯孕穗,一般减产10%~20%左右,严重时可减产50%以上。 一、症状 水稻纹枯病是一种高温、高湿病害,一般在分蘖盛期开始发病,圆秆拔节到抽穗期盛发,主要为害叶鞘,叶片次之。发病初期,先在近水面的叶鞘上发生椭圆形暗绿色的水渍状病斑,以后逐渐扩大为云纹状,中部灰白色,潮湿时变为灰绿色,病斑由下而上扩展,逐渐增多,穗颈受害变成湿润状青黑色,严重时全穗枯死。病部的菌丝在表面集结成团,先为白色,后变成暗褐色的菌核。 二、纹枯病的传播方式与发病规律 (一)传播方式 纹枯病是由纹枯病菌为害引起的。病菌的菌核是主要的传染源。在染病的稻株病斑表面或叶鞘内侧像菜籽粒大小的褐色硬粒就是菌核。收割时,大量的菌核被震落到田里,以后便在冬闲田或绿肥田的土壤中越冬,次年春灌水耕田时菌核漂浮于水面或沉入水中,待气温达到始病温度20℃-23℃时,菌核萌发菌丝侵入稻株基部叶鞘而引起发病;之后,病部再生出菌丝,蔓延为害。当气温达到28℃-30℃,相对湿度达到95%以上,菌丝可以从水稻基部叶鞘叶片蔓延至植株顶部叶鞘、叶片和穗头。水稻孕穗、抽穗期遇连阴雨、饱和湿度时,病情发展最快。在发病后期的稻田里,由病斑上产生的菌丝,通过稻叶的接触传到健株上去,并在病斑表面或叶鞘内侧形成菌核,导致该病的蔓延。 (二)发病规律 1、气候 在品种和栽培条件变化不大的情况下,不同年份纹枯病发生轻重不同,主要是由于温湿度影响所致。温度在20%以上时,本病才会发生流行;在适温范围,则湿度对本病发展起到主导作用。当温度达到28℃-31℃,相对湿度在95%时,纹枯病大发生。因此,夏秋季节连续高温时间较长的年份,一般纹枯病的发生比较严重;而较低的温度则对病害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2、栽培技术 稻田的水肥管理和密植程度对纹枯病的发生影响较大。一般重施、迟施氮肥,灌水过深或加大密度的稻田,发病就重。若在水稻生长前期过于集中使用氮肥,会引起稻苗猛发,提早封行;或是后期偏施氮肥,则会出现贪青陡长,致使田间郁闭,均能严重诱发该病。密植程度高的稻田,一般株间光照程度差,湿度高,适宜于纹枯病病菌的生长和侵染,因而发病往往较重。 3、品种和生育期

玉米纹枯病对制种田的危害和防治

浅谈玉米纹枯病对制种田的危害和防治 黄益刚 (广西壮族自治区种子公司) 玉米是广西的第二大粮食作物,但是近年来,随着广西玉米生产的大力发展,玉米纹枯病的发生与危害逐年加重,发病面积逐年增多,造成了玉米产区的大量减产,特别是给制种农户们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成为了玉米制种地的头号杀手。因此,有效地防治玉米纹枯病对提高制种田的产量和效益都十分重要。 1玉米纹枯病的危害 玉米纹枯病这几年来在广西的发病越来越严重,早、晚造都经常发生,如果不及时防治就会造成大面积的减产,挫伤制种农民的积极性。在2003~2005年,由于天气的反复无常,造成了高温高湿的环境条件,使玉米纹枯病发生大流行,防治不及时到位,或方法不当,给玉米制种造成了大量的减产,制种田亩产创历史新低—— —50kg左右。农民纷纷要求制种公司提高玉米种子的收购价格,否则不愿意交种子,大多制种公司则无奈地接受农民的要求,最后又是“羊毛出在羊身上”—— —把由此增加的制种成本转嫁到种子的销售价格上,有些种子因为协商不成而无法收购上来,这些种子就偷偷地流到了种子的黑市上,这样给双方都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同时,直接导致了玉米种子量上不来,而玉米种子的价格却直线上升,玉米种子市场“以次充好”和“假冒种子”的现象就时有发生了。而且,由于种子收购的价格问题间接影响到了次造制种基地的落实,影响到了农民的经济收入,也给制种公司维权打假方面增大了开支,给玉米种子市场造成了恶性的循环。 2玉米纹枯病的病原、病状、发生条件和规律2.1病原 玉米纹枯病又称玉米烂脚瘟,主要是由半知菌亚门的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hün)[1~3]侵染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 2.2传播途径、发病条件和规律 2.2.1传播途径 玉米纹枯病的病菌以菌丝和菌核在病残体或在土壤中越冬,为翌年初侵染源,翌年条件适宜时,菌核萌发产生菌丝,直接穿透寄主表皮或气孔侵入致病,发病后病部产生的气生菌丝通过接触进行再侵染。同时,菌核可借流水、人、畜及农具携带传播。 2.2.2发病条件 当温度在28~31℃、相对湿度达90%,即形成高温高湿的条件时易发病,病菌发育得快,其菌核在1~2d就可萌发为菌丝,6~10d又可形成新的菌核,再继续侵染为害。 2.2.3发生规律 连续阴雨或天气湿闷有利发病;过分密植,施氮过多,植地连作或前作地为水稻纹枯病严重的田块本病往往发生严重。主要发病期在玉米性器官形成至灌浆充实期,苗期和生长后期发病较轻。一般在玉米拔节期开始发病,抽雄期病情发展快,吐丝灌浆期受害重。该病是短距离传染病害,倒伏玉米使病、健株接触形成再侵染。玉米连茬种植田块、土壤中积累的菌源量大,发病重。7~8月份,降水次数多,降水量大,易诱发该病害。 2.3症状和诊断 玉米纹枯病是由于玉米地里形成不通风不透气的高温高湿的小环境条件下才发病的,它主要为害玉米的叶鞘,严重时叶片、苞叶、茎杆、果穗等皆可受害。一般发病都是从玉米植株下部叶子开始往上爬,苗期和生长后期发病较轻,而在玉米拔节期、抽雄期和吐丝灌浆期易发病[4]。当在玉米的易发病期出现连绵阴雨或天气湿闷,或下透雨后马上有大太阳出来,或反过来出大太阳后马上有较大的降雨等反复天气时,就要注意防治玉米纹枯病的发生,可以根据下面的几个症状来诊断:(1)为害叶鞘:发病初期多在玉米植株基部1~2茎节叶鞘上产生暗绿色水渍状病斑,即就像开水烫过一样的病斑,病斑逐渐扩大成椭圆形至不规则图状,最后病斑相互连合成云纹状的大斑块,病斑中部呈灰褐色,边缘深褐色,并由下向上发展。如果不及时防治,该病害会在很短的时间内爬上玉米植株的上部叶子,引起发病叶鞘的叶片枯死,最后整个玉米植株都枯死。所以一旦发现该病害的发生就要及早防治:把病叶剥掉,拿到田外面烧掉或埋掉,然后喷施农药进行防治。 (2)为害穗苞叶:一般是发病较重时才会发生危害玉米穗苞叶的现象,产生的云纹状斑和为害叶鞘的病斑是一样的,此时防治已有些过晚。 (3)为害果穗:一般已经是发病后期,发病后引起果穗秃顶,籽粒细扁或变褐腐烂,最后造成果穗干缩、腐败,此时防治已经没有什么效果。 (4)为害茎杆:症状主要是潮湿时病斑呈灰绿色水渍状,干燥时呈草黄色。多雨、高温持续时间长时,病部长出稠密的白色菌丝体,菌丝进一步聚集成多个菌丝团,形成小菌核,菌核易脱落。严重时根茎基部组织变成灰白色,次生根黄褐色或腐烂,此时发病的玉米植株容易倒伏,并且容易把病传染给健壮的植株,造成重复感染发病[5]。所以一旦发现该病害的发生就要及早防治:把发病严重的植株直接砍掉或拔掉,拿到田外面烧掉,然后先在病穴里施放一些生石灰进行消毒,再对其它植株喷施农药进行防治。 3防治方法 3.1注意物理防治 (1)加强玉米制种地的栽培管理,并合理施肥,避免偏施氮肥,做到氮、磷、钾配合使用。 (2)所选取的制种地要实行轮作,合理密植,注意开沟排 摘要:针对玉米纹枯病在玉米制种田的传播、发病条件和规律以及所造成的严重危害,来阐述怎样很好地诊断和防治玉米纹枯病,提高玉米制种田的产量,增加经济效益。 关键词:玉米纹枯病;制种田;危害;防治 (下转第184页)农·林·牧·渔 188 广东科技2012.12.第23期

水稻纹枯病如何防治中国南方水稻纹枯病发病原因及防治

水稻纹枯病如何防治中国南方水稻纹枯病发病原因及防治 纹枯病是水稻栽种普遍的病害,其伤害大,一旦产生预防不及时会造成水稻变枯而死,危害水稻生产量,那麼造成水稻纹枯病病发的原因是什么?下列是详尽的水稻纹枯病的病发缘故及预防对策。期待对诸位栽种户有一定的协助。 1 水稻纹枯病的病发缘故 水稻纹枯病病菌主要是立枯丝核菌,在基本标准下对其开展观查,真菌始初没有颜色,成熟时出現浅褐色的菌核。病原菌菌核的具体抗旱性较强,在各种极端自然环境上都能存活,是水稻纹枯病大规模散播的主要诱发病原菌。除此之外,水稻栽种相对密度过大、肥水管理方法不善、治疗药物预防对策不科学等,都是造成产生纹枯病,危害防效。 2 水稻纹枯病的病发特性 水稻纹枯病是高溫、高低温标准下造成的病害,当水稻栽种地区田里溫度持续上升以后(大概在20 ℃,环境湿度在80%时),纹枯病刚开始逐渐产生与散布。栽种地区田里溫度超过25 ℃、空气湿度超过90%时,病害快速传播会持续加速。水稻栽种田园中远期存水,

环境湿度很大,为纹枯病大规模产生和散播出示了基础标准。假如在上肥管理方法全过程中加上基肥过多,会是禾苗抽穗提早封行,促进纹枯病产生。在一切正常栽种的状况下,不一样种类的具体抗病力及其患病率存有一定差别,高秆水稻种类患病率较低,矮秆水稻则病发较重。 3 水稻纹枯病的基础发病症状 纹枯病对水稻叶柄、叶子、穗部和叶茎都是造成不一样水平的危害。最初产生环节关键在主茎与水面挨近的叶子和叶柄位置。水稻前期感柒全过程中,病部大部分都展现深绿色浸水状模糊不清黑斑,病斑进一步外扩散后,逐步完善云纹状。病斑正中间部位会出現浅绿色或者暗红色,对水稻机构被毁坏后,边沿展现暗褐色。在病害产生比较比较严重时,好几个较小的病斑并集以后会造成很大的病斑,造成叶子刚开始变黄随后慢慢枯萎。茎杆部位被害状况与叶子比较类似。当穗部受损害后,最初会展现出深绿色,伴随着损害時间的增加,会展现暗红色,水稻不可以一切正常抽穗。在高溫、高低温的生长发育自然环境中,纹枯病病发位置会出現菌核,菌核色调较深,非常容易掉下来。 4 水稻纹枯病的病发规律性 水稻纹枯病是念珠菌性病害,病原菌的菌核在栽种*壤、禾秆病部、野草等自然环境中过冬,是产生病害的基本病原体。在春天开展耕地时,大部分取得成功过冬的菌核都是在水面上飘浮,随后粘附在水稻主茎上。当地理环境溫度比较适宜时,菌核会持续出芽,产生真菌,浸染水稻,使水稻病发,而在高溫、高低温标准下,可造成水稻纹枯病流行性感冒暴发。在水稻栽种后,病害产生太早、过多、太重,是当今稻区普遍现象的状况。 5 水稻纹枯病的综合性预防对策 5.1 取种抗病力不错的种类 水稻栽种关键取决于水稻种类挑选,由于好的种类可以阻拦病菌体,降低病害产生几率。根据实践活动科学研究所知,当今籼稻主茎果蜡保护层厚度偏厚,硅化物质较多,具体抗病力不错,籼稻其次,糯稻具体抗病力最烂。在同样的栽种自然环境中,成熟种类的抗病力较低,迟熟种类的抗病性工作能力不错。 5.2 立即消除病原菌 在水稻开展栽秧以前必须立即捞起来水稻田水面上飘浮的菌核,全方位降低菌源数。操作过程以下:根据放高水位线(水位线高宽比3.3~6.6 cm)耙田,使菌核飘浮在水面上,并滞留一段时间以后,使飘浮在水面之中的干枝、野草、菌核等浪渣随风飘荡飘浮集中化到低处田角、田边以后,根据泥沙网等有关专用工具立即捞起来水面上飘浮的干枝和野草、

水稻钻心虫防治技术

水稻钻心虫的识别与防治技术 水稻钻心虫是二化螟、三化螟、大螟等水稻钻蛀性害虫的总称。从昆虫学专业角度来说,二化螟、三化螟属于螟蛾科,而大螟则是属于夜蛾科;从其成虫的体型上来区分的话,大螟的体型比较“粗壮,而二化螟、三化螟及稻纵卷叶螟的体型相对比较“苗条”一些;从其分布来说,全国主要稻区主要以二化螟和三化螟最为常见。下面就二化螟和三化螟的相关知识做一下简要介绍。 二化螟:学名属鳞翅目,螟蛾科。 属全变态昆虫,一生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发育形态; 卵块幼虫蛹成虫 二化螟危害特点: 二化螟螟蚁孵化后,先群集叶鞘内取食内壁组织,造成枯鞘,2龄后开始分散转株蛀人稻茎为害。幼虫钻蛀稻株,因为害部位和水稻生育时期的不同而表现不同;分蘖期造成枯鞘、枯心,孕穗期造成枯孕穗或虫伤株,抽穗期造成白穗或虫伤株;幼虫常群集为害,一根稻秆中常有多头幼虫,多者可达数十头,秆内虫粪较多。 三化螟:属鳞翅目,螟蛾科。 属全变态昆虫,一生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发育形态; 卵幼虫蛹成虫 三化螟危害特点: 三化螟和二化螟为害都是钻蛀水稻茎秆,在苗期和分蘖期造成枯心苗;在孕穗初期侵入,造成枯孕穗,在孕穗末期和抽穗初期侵入,咬断穗颈,造成白穗或虫伤株。三化螟为害的水稻,一般每株有一条幼虫,株内虫粪较少,粪粒清晰,蛀孔整齐、圆形。三化螟与其他螟虫相比有一显著不同特征——幼虫钻入之后在茎节上部将心叶或稻茎维管组织环切、咬断,切口颇整齐,形似“断环”。 水稻二化螟的防治难点难以把握防治时期,世代重叠、大小龄虫混杂。虫体隐蔽,药液难以接触虫体。害虫抗药性增强。农户分散经营、分散管理,漏治田、桥梁田成为虫源地。亩用药量、用水量不 足。 水稻二化螟的防治策略目前,采取“防、避、治”相结合的防治策略,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在掌握害虫发生期、发生量和发生程度的基础上合理施用化学农药,条件具备时,还可选用抗虫转基因水稻 品种。 (1)消灭越冬虫源:通过耕翻种植或浅旋耕灭茬,减少稻桩残留量,清理稻草,铲除田边、沟边的茭白、杂草,以减少虫源,破坏螟虫越冬场所,降低螟虫越冬成活率。 (2)更新水稻品种:压缩或淘汰少数特别感虫的品种,以减少化学防治压力和发生基数。 (3)肥床旱育:与水育秧相比,肥床旱育秧田二化螟的落卵量低,大田受害轻。 (4)淹水灭蛹:因二化螟初孵虫危害水稻叶鞘,因此迟熟冬作田、草子留种田,在化蛹期淹水 3.5~6.5厘米,可将大部分蛹淹死。或在第一、第二代幼虫老熟期放干田水,让幼虫钻入根标化蛹,化蛹期淹深水3天,可将大部分蛹淹死,杀虫效果达90%以上。 (5)适期迟播,栽培避螟:全面推广水稻轻型栽培技术,可适当推迟水稻播种期,使易落卵的水稻苗期避开一代螟虫产卵盛期,降低秧田落卵量,减轻一代螟虫的发生量和全年发生基数,达到栽培避螟的目的。 (7)药剂防治:①坚持“狠治一代,普治二代”的防治策略。一代以压低基数为目标,秧田集中防治,防效明显。二代以控制危害为目标,保产夺丰收。②掌握虫情,保证在卵孵化高峰期施药。③选准药剂,保证防效。药剂防治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代次因地制宜选择药剂,尽量减少用药次数和用量,做到轮换

水稻的常见的病虫害及防治方法

水稻常见病虫害及防治: - 一、主要病害 1.水稻稻瘟病 1.1发病原因 长期灌深水和稻田过分干旱以及氮肥施用过多等都容易导致稻瘟病的发生。 1.2发病特点 水稻一生中有3个易感稻瘟病的时期,分别是苗期、分蘖盛期和抽穗齐穗期。水稻稻瘟病分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很大,应在破口期及齐穗期及早预防。 1.3防治方法 首先要做好种子处理,1%的石灰水浸种或者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浸种24小时催芽,然后将2%的三环唑可湿性粉剂按1:500的比例兑好,将稻秧浸入药液中30s后取出栽插。对水稻叶瘟病可以选用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450 g/hm2喷洒。 2.水稻纹枯病 2.1发病原因 稻秧密植、氮肥施用过量以及稻田灌水过多、过频是导致水稻纹枯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2.2发病特点 水稻纹枯病呈现中间灰白色,边缘暗褐色的斑块。多在分蘖盛期和末期至抽穗期发病,其中抽穗期前后发病最为猛烈,水稻纹枯病主要侵害叶子,严重时可危害穗部以及茎秆部。 2.3防治方法 水稻纹枯病防治以肥水管理为中心,种植的时候基肥要施足,抽穗时要追肥,施肥时要注意氮、磷、钾以及锌肥的配合施用。施药不宜过早或过迟,最好在拔节期以后、抽穗期以前。药剂选择:5%井冈霉素水剂2250 mL/hm2或20%纹霉清悬浮剂900~1500 mL/hm2,对水750~1050 kg/hm2喷雾,也可用草木灰225~300kg/hm2对水1500kg浸泡一昼夜,过滤后喷雾。孕穗至齐穗期是水稻纹枯病的重点防治时期,应在稻株的中下部喷施药剂。

3.水稻条纹叶枯病 3.1发病原因 灰飞虱传播是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3.2发病特点 水稻叶脉呈现断续的黄白色或黄绿色条斑。发病早的植株会枯死,发病迟的则抽穗不良,病株分蘖减少。 3.3防治方法 水稻条纹叶枯病的防治主要是采取治虫防病的综合措施。首先要选用抗病品种,其次是及时清理秧田、切断病毒的传播源。当发现发病可用36%三氯异氰尿酸375~450 g/hm210%加吡虫啉300 g/hm2防治。 二、主要虫害 1.水稻螟虫 1.1害虫特征 水稻螟虫分为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 1.2危害症状 螟虫危害严重时可造成水稻白穗。 1.3防治方法 用13.5%钻心炮乳油1350 mL/hm2或15%雷钻乳油1 350 mL/hm2,或13.5%决斗乳油750 mL/hm2喷雾。 2.稻飞虱 2.1害虫特征 俗称“蜢子”,白背飞虱及褐飞虱比较常见。 2.2危害症状 白背飞虱以危害水稻的前期生

如何防治好纹枯病

如何防治好纹枯病 防治水稻纹枯病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近年来水稻纹枯病在江苏呈逐年加重发生趋势。据江苏省植保站近期发布的信息,今年江苏大多数地区7月上中旬始见纹枯病病株,7月底以来病情发展快,预计全省大部分地区水稻纹枯病偏重流行,里下河、丘陵及淮北局部大流行。8月中旬为纹枯病水平扩展高峰期,8月下旬以后进入纹枯病垂直扩展高峰期。 最近一段时间,江苏、安徽等地有很多农民反映,田间水稻纹枯病发生重,有些田块在施药后病害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如何科学选药、用药防治纹枯病,是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 水稻纹枯病重在预防 药剂防治纹枯病,关键是要早用药,并注意使用持效期较长的药。 纹枯病菌喜高温高湿,田间水稻生长郁蔽、高温高湿的条件下容易发病。单季中晚稻一般在分蘖后期至抽穗期发病最盛。分蘖盛期至孕穗期,主要在株间或稻丛间横向扩散(水平扩展),使病株率或病丛率增加;随后病部由下位叶鞘向上位叶鞘发展(垂直扩展),增加发病的严重度。水稻抽穗期前后10天左右,病情发展达到高峰期,乳熟期后病斑扩展缓慢。 根据纹枯病的发生特点,生产上在分蘖期发现病株后就应及早用药,防水平扩散,水稻封行前喷药防治效果较好。搁田期田间湿度下降,纹枯病发生受到抑制,搁田复水后病害重新在田间扩散,应及时用药防治。药剂防治指标:分蘖末期丛发病率5%,拔节至孕穗期丛发病率10%~15%。 防治纹枯病适用药种 井冈霉素是目前生产上防治水稻纹枯病的主要药种,该药具有很强的内吸传导性,兼有预防和治疗作用,在田间水稻发生纹枯病后使用,对病株有治疗作用。经多年使用,纹枯病菌对井冈霉素的抗性并不是非常突出,抓住搁田复水后和发病初期等关键时期用药,必要时适当增加用药量,能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生产上普遍反映施用井冈霉素防效不理想,主要原因是井冈霉素持效期较短,只有7天左右,而近年来水稻纹枯病发生重,需要频繁使用井冈霉素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在纹枯病发生重的年份和田块,因地制宜地选用一些持效期较长的药剂进行防治,有利于减少用药次数,提高病害防治效果。井冈霉素与枯草芽孢杆菌或蜡质芽孢杆菌的复配剂如纹曲宁等药剂,持效期比井冈霉素长,可以选用。丙环唑、烯唑醇、己唑醇、戊唑醇等唑类药剂对纹枯病防治效果好,持效期较长,也可以选用,适用药有丙环唑、烯唑醇、戊唑醇单剂如敌力脱、禾果利、好力克等;苯醚甲环唑与丙环唑的复配剂如爱苗、嘉润、洁苗等;己唑醇与井冈霉素的复配剂如纹肃等。 满穗防治纹枯病效果好 美国陶氏益农公司的满穗(240克/升噻呋酰胺悬浮剂),具有良好的内吸传导性,对水稻纹枯病有预防和治疗作用,持效期长达30天左右。它作用机理独特,与井冈霉素和唑类杀菌剂的杀菌机理不同,无交互抗性。从去年江苏大面积生产上使用满穗的情况看,一般在水稻开始拔节、纹枯病发生初期施药一次,就能控制田间纹枯病发生和危害,而且对水稻安全性好,并能促进水稻健壮生长,后期秆青籽黄。纹枯病发生重的年份和田块,可以根据需要用药两次。 据了解,今年陶氏益农公司投放江苏市场的满穗数量较少,目前各地市场满穗已基本断货。上述田块水稻处于拔节初期,可以使用丙环唑、烯唑醇、己唑醇、戊唑醇等唑类药剂防治纹枯病。这些药剂对纹枯病有良好防效,持效期一般可以达到15~20天。 纹枯病菌对多菌灵抗性强 目前水稻纹枯病菌对多菌灵、三唑酮等常用药已产生较强抗性,部分地区的纹枯病菌可能出现了对井冈霉素有较强抗性的生理小种。生产上应慎用这些农药,或者与其他药交替使

水稻纹枯病

水稻纹枯病发生危害规律防治策略探讨 摘要:水稻纹枯病近几年来,由于过量施用氮肥等原因,使水稻纹枯病发生面积逐渐扩大,危害程度日益加重,目前已成为水稻生产中不可忽视的一种病害。现将从水稻纹枯病的危害特点、分布、危害状、病原物等方面分析水稻纹枯病发生规律与发生特点、发病因素并提出综合防治对策为水稻纹枯病的防治、高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稻纹枯病;发生规律;病原;危害;防治措施 1病害发生 稻纹枯病又称云纹病,俗称“富贵病”,是水稻生产上的一种常发性、普发性 病害。纹枯病是遍及全球的病害,也是水稻三大病害之一。随着产量水平的提高,施氮量的增加,水稻群体更加繁茂,其为害日益严重,现已成为水稻三大病害之首。目前水稻纹枯病在世界各国主要稻区均有发生,在亚洲、美洲、非洲种植水稻的国家普遍发生,以东南亚稻区受害最重。我国各稻区均有分布,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各稻区纹枯病发病呈上升趋势,华南、华中和华东稻区发生较重,华北、东北和云南稻区也有发生,局部地区为害重[1-2]。但以长江以南稻区发生普遍,早、中、晚稻皆可发生,引起结实率和千粒重显著降低,甚至植株倒伏枯死,矮秆品种受害更重。水稻苗期至穗期各生育阶段均可发生,一般从分蘖期开始染病,孕穗到抽穗期形成发病高峰,到蜡熟期逐渐停止蔓延。据统计,发病田块一般减产10%~20%,严重的 可达40%~50%,局部田块甚至颗粒无收。目前全国水稻年种植面积达3000万公顷, 纹枯病发病面积达1360万公顷,造成损失约137万吨[3]。水稻纹枯病与稻瘟病、白叶枯病并称水稻三大病害。 2为害症状 水稻纹枯病又称云纹病,是土壤传染的病害。一般以分蘖末期至抽穗期发病重,尤以抽穗前后发病最严重。主要侵害叶鞘和叶片,严重时可为害穗部和深入到茎秆内部,造成水稻损害,影响其产量。水稻拔节期病情开始急剧加重,抽穗前以叶鞘受

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技术

巍山县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技术 摘要:介绍了巍山县水稻纹枯病的发生规律与发生特点,并提出防治方法,以期为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稻纹枯病;发生规律;防治 水稻纹枯病又名“烂脚病”、“花秆瘟”。是目前巍山县水稻生产中发生面积最广、农民认识最少、受害损失最严重的主要水稻病害之一。该病在巍山县水稻生产中普遍发生。从水稻的生育周期来看,除了在秧苗生长期未发病外,其他生长期均有发生。一般在分蘖期开始发病,孕穗期至抽穗期是水稻纹枯病发病的高峰期,而乳熟期后病势开始下降。从不同的种植方式来看,采用轮作种植方式栽植的水稻平均病丛率为17.2%,前作是玉米的水稻平均病丛率为19.6%,连作种植的水稻平均病丛率为25.7%。 1.发生原因 1.1种植制度因素 水稻纹枯病主要以在土壤中越冬的菌核及病草、病蔸上和田边、沟边杂草上的菌丝作为主要的初侵染来源。因此,土壤中菌核残留量的多少是水稻纹枯病发病轻重的基础。而影响土壤中菌核量的主要原因:一是轮作倒茬困难,水田改作旱田后,田地耕作整地困难,旱作物产量不高,效益不佳,因而稻农不愿轮作,造成水稻连作,从而造成土壤中致病的菌量逐年累积,越积越多,危害加重。二是田间病源物处理不彻底。在调查中发现,由于水稻连作,尽管大部分稻草被移出田外,但是并没有被彻底清除,带病的稻草不经杀菌腐熟就直接遗留田间,不但造成菌量积累,加重发病。同时,也成为水稻纹枯病新的发生起点和蔓延的重要途径。 1.2气候因素 高温高湿的气候环境,是水稻纹枯病发生流行的主要条件。温湿

度综合影响着纹枯病的发生发展。温度是决定此病每年在水稻上发生早迟的主要原因,而湿度则对病情的发展起着主导的作用。水稻纹枯病一般在气温22 ℃以上,相对湿度97%时开始发病;气温在25~31 ℃和饱和湿度是水稻纹枯病流行的有利条件。 1.3水肥因素 水稻纹枯病发病的轻重与水肥的关系极为密切。水稻生长期间不科学用水,是造成水稻纹枯病发生流行的重要原因。根据田间调查发现,农民喜欢深灌、漫灌,因而造成田间湿度大,营造了适宜水稻纹枯病发生流行的田间小气候,因此加重了此病的发生流行。偏施、重施氮肥,恶化水稻田间小气候是造成水稻纹枯病发生流行的又一诱因。不注重氮、磷、钾的合理搭配,只注重偏、施重施氮肥,极易造成水稻的生长前期“疯长”,从而造成封行过早、田间郁蔽、透气性差、湿度过大。而后期往往茎叶徒长,植株体内可溶性氮增加,减弱植株的抗病能力,从而造成水稻纹枯病的发生流行。 2、防治技术 2.1切实加强领导,搞好宣传培训,加强田间监测 目前水稻纹枯病在稻作区的高发和危害,对水稻的生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并且有逐年加重发展的趋势,严重影响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目前,我县推广种植的优质水稻组合对水稻纹枯病的抗性不佳,因此,政府和农业部门对水稻纹枯病危害的日趋严重性和防治工作的紧迫性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防治工作的领导,并做好统筹安排,保障水稻生产的安全。各级农业技术部门要本着实际实用高效的原则,通过全方位、多形式的管理培训,进一步提高干部群众的科技意识,加强对水稻纹枯病防治的技术培训工作。做好田间病情调查,掌握水稻纹枯病田间发生发展趋势是做好防治工作的前提。在准确地测报纹枯病的发生发展趋势的同时,应掌握好防治指标,当发现纹枯病田间病丛率达15%,应适时施药防治。

玉米纹枯病发生及防治

玉米纹枯病发生及防治 玉米纹枯病俗称花脚秆病,是我县玉米的主要病害之一。近年来全县各地发生普遍,危害较重,造成的减产损失在10%--20%。为确保今年玉米增产增收目标实现,各乡镇应及时抓好玉米纹枯病的防治工作。 一、症状识别 玉米纹枯病主要发生在玉米叶鞘、茎秆和果穗上,特别是在抽雄至灌浆期病情发展最快。该病在叶鞘和果穗苞叶上造成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病斑,淡褐色或淡黄色,病斑分界不明显。病斑常连片,形成较大的云纹状斑,中间白色或枯黄色,边缘褐色。 二、发病条件 播种过密、施氮过多、湿度大、连阴雨多易发病。主要发病期在玉米性器官形成至灌浆充实期。苗期和生长后期发病较轻。 三、发生情况 近期我站测报人员在相如、睦坝、兴旺等乡镇调查,其病株率0.3-3.7%,平均1.6%,病指0.1-1.24,平均0.67。目前适温高湿天气极利于玉米纹枯病的发生和扩展。预计玉米纹枯病中等发生,部份地方中等偏重发生,全县将发生3.8万亩左右。 四、防治方法 1、实行轮作换茬,并及时清除遗留田间的病残体。 2、选择生育期短、抗病能力强的优质高产品种。 3、施足基肥,适施氮

肥,增施有机肥,补施钾肥,疏施磷锌肥。4、合理密植,扩行缩株种植,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5、加强田间管理,配套田间沟系,降低田间湿度,控制发病条件,搞除茎部老叶病叶,带出田外销毁。6、适时施药防治,当病株率达20-30%时,亩用300克/升苯甲·丙环唑(爱米TM)20-25毫升,或20%井冈霉素可溶性粉剂25-50克,或28%井冈·多菌灵(优杀TM)100克,兑水50公斤常规喷雾。喷雾重点是玉米中下部发病部位,施药间隔期为7-10天。

水稻纹枯病防治方法有哪些

水稻纹枯病防治方法有哪些 水稻纹枯病病部形成的菌核落入田中随水漂浮,进行再侵染。抽穗前病部新生菌丝以横向蔓延为住,抽穗后主要沿稻秆表面向上部叶鞘、叶片蔓延侵染,孕穗至抽穗期侵染最快,抽穗至乳熟期单株病害向上蔓延最快。早稻菌核成为晚稻主要病源,那纹枯病的防治方法有哪些呢?纹枯病的防治应以农业措施为基础,结合药剂防治;抓好以肥水管理为中心的栽培防病,肥料应注意稳施氮、磷,增施钾、锌肥。以施足基肥、保证穗肥为原则,水稻生长中期不宜施氮肥提苗。灌水要贯彻“前浅、中晒、后湿润”的原则;药剂防治以保护稻株最后3~4片叶为主,施药不宜过早(拔节期以前)、过迟(抽穗期以后),大家知道水稻纹枯病防治方法有哪些吗? 一、农业防治 1.打捞菌核,减少菌源。要每季大面积打捞并带出田外深埋。 2.加强栽培管理,施足基肥,追肥早施,不可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使水稻前期不披叶,中期不徒长,后期不贪青。灌水做到分蘖浅水、够苗露田、晒田促根、肥田重晒、瘦田

轻晒、长穗湿润、不早断水、防止早衰,要掌握“前浅、中晒、后湿润”的原则。 3.选用良种,根据保山市各稻区的生产特点,在注重高产、优质、熟期适中的前提下,宜选用分蘖能力适中、株型紧凑、叶型较窄的水稻品种;以降低田间荫蔽作用、增加通透性及降低空气相对湿度、提高稻株抗病能力。 4.合理密植,水稻纹枯病发生的程度与水稻群体的大小关系密切;群体越大,发病越重。因此,适当稀植可降低田间群体密度、提高植株间的通透性、降低田间湿度,从而达到有效减轻病害发生及防止倒伏的目的。 5.井冈霉素与枯草芽孢杆菌或蜡质芽孢杆菌的复配剂如纹曲 宁等药剂,持效期比井冈霉素长,可以选用。丙环唑、烯唑醇、己唑醇等部分唑类杀菌剂对纹枯病防治效果好,持效期较长。烯唑醇、丙环唑等唑类杀菌剂对水稻体内的赤霉素形成有影响,能抑制水稻茎节拔长。但这些杀菌农药在水稻上部3个拔长节间拔长期使用,特别是超量使用,可能影响这些节间的拔长,严重的可造成水稻抽穗不良,

【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方法】水稻二化螟

【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方法】水稻二化螟 二化螟在我省历史上曾造成水稻大面积为害,素有“北蝗南螟”之称,为我省水稻主要害虫之一。由于受耕作制度变化、气候条件和害虫抗药性等因素的影响,二化螟种群数量在我省历史上经历了多次起伏。近年来,由于耕作制度与栽培方式的改变、全球气候变暖及农药的不规范使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螟虫冬后残留虫量加大、蛾峰增多、发蛾期延长,并对一些治螟农药产生了抗性,防治难度加大、为害较重,是我省水稻病虫防治中的重点之一。 一、识别特征 1.成虫雌蛾体长12~15毫米,翅展20~31毫米,头、胸部黄褐色。前翅黄褐色或淡黄褐色,外缘有7个黑点;雄蛾体长10~12毫米,翅展20~25毫米。头、胸背面淡灰色。前翅为黄褐色或灰褐色,翅外缘也有7个黑点,但翅面上布满褐色不规则小点。后翅白色,近外缘带淡黄褐色。 2.卵卵粒扁平,椭圆形,排列呈鱼鳞状卵块,其上覆盖透明胶质物。卵块多呈长条状。初产卵块为乳白色,后渐变为茶褐色,近孵化时变为黑色。 3.幼虫体淡褐色,背面有5条紫褐色纵线。

4.蛹圆筒形,额中央呈钝圆形突起。初化蛹时为淡黄色,背上有5条棕色纵纹。后转为棕色至酱红色,纵纹消失。 二、生活习性 水稻二化螟在我省年发生1~2代,以4~6龄幼虫在稻草茎秆内越冬,也有少数幼虫在田间稻茬内及其它杂草上越冬。越冬幼虫第二年6月中、下旬开始复苏活动,6月下旬开始化蛹,蛹期7~11天,越冬代成虫7月初开始羽化,成虫羽化后,当晚或第二天即可交尾,再经一天左右即可产卵。水稻二化螟的卵多产在水稻叶鞘内,卵块作鳞片层状排列。长椭圆形,每头雌成虫产卵2~3块,每块卵30~60粒不等,卵期10天左右。初孵的幼虫淡黑色,卵化后的幼虫沿叶鞘向下爬行,先群集在叶鞘内取食内壁组织,幼虫发育至2龄后,开始蛀入水稻茎秆为害,秋收后,即在稻草或稻茬内过冬,成为第二年的发生虫源。 三、发病特点 以幼虫在稻草、稻桩及其它寄主植物根茎、茎杆中越冬。越冬幼虫在春季化蛹羽化。由于越冬场所不同,1代蛾发生极不整齐。螟蛾有趋光性和喜欢在叶宽、秆粗及生长嫩绿的稻田里产卵,苗期时多

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方法

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方法 摘要: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方法以肥、水管理为中心,结合喷药保护。 关键词:水稻纹枯病防治 水稻纹枯病在我国各稻区都有发生,但以长江流域一带和南方稻区发生较普遍。此病为害叶鞘、叶片,致叶片枯死,使结实率下降,千粒重减轻,一般造成产量损失10%~30%,严重时达50%以上。南方稻区由于此病普遍而常发,其引致的总损失往往超过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成为水稻稳产高产的严重障碍。 在东北地区,辽宁省发生较重,已成为当地水稻的主要病害之一。黑龙江省近几年来也有所发生。稻株受害后瘪谷率增加,千粒重降低。如果引起倒伏,茎、叶腐烂,则损失更大。 1 症状 主要为害叶鞘和叶片,严重时也能为害稻穗和茎秆。 叶鞘发病先在近水面处出现暗绿色水渍状小斑,逐渐扩大成椭圆形,并可互相联合成云纹状大斑。干燥时,病斑边缘褐色,中央草黄至灰绿色后变灰白色。潮湿肘呈水渍状,边缘暗褐色,中央灰绿色,扩展迅速。病鞘常因组织受破坏而使其上的叶片枯黄。 叶片上病斑与叶鞘相似。病重的叶片因病部扩展快,呈水渍状污绿色,最后枯死。剑叶的叶鞘受侵染,轻者使剑叶提早枯黄,重者可导致植株不能正常抽穗。植株于抽穗后,如穗颈受侵染,则病斑呈灰绿色,并直接造成谷粒不实和秕谷增加。 纹枯病严重发生常引致植株倒伏或整丛枯死。 湿度大时,病部长有许多白色至灰白色蛛丝状菌丝,并且还可在病部见到白色至暗褐色菌核。菌核扁球形,直径1.5~3.5mm。粘附在病斑的部分扁平并略凹陷。菌核大小似萝卜子,或不规则形。菌核借少量菌丝联系于病斑表面,易脱落。发病中后期有时可见病组织表面有一层灰白色粉状物,为病菌的有性子实层,当气候干燥或其他环境不适时则很易消失。 2 病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