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加坡公立医院体制改革及其对我国的启示_詹国彬

新加坡公立医院体制改革及其对我国的启示_詹国彬

新加坡公立医院体制改革及其对我国的启示_詹国彬
新加坡公立医院体制改革及其对我国的启示_詹国彬

[收稿日期]2012-07-02[作者简介]詹国彬,博士,宁波大学公共管理系副教授。[基金项目]浙江省软科学重点项目“医疗服务价格规制体系的构建与完善研究”(2011C25084);宁波大学公共管理重点学科项目(XKW11019)。

新加坡公立医院体制改革及其

对我国的启示

詹国彬

(宁波大学公共管理系

浙江宁波315211)

[关键词]新加坡;公立医院;集团化改革;公司化改革[摘

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全球公共管理运动的影响,新加坡政府以“竞争、分权、回应性和效率”为目标

对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进行了重大革新,在改革公立医院收费制度的基础上积极推行了公立医院集团化和公司化改革,创建了一套卓有成效的医疗服务体制。审视新加坡公立医院改革的历程,以竞争为导向重构医疗服务组织体系、以顾客需求为导向增强医疗服务的回应性、以分权为导向增加公立医院经营管理的自主权、以资源优化配置为导向推行公立医院集团化改革的经验对于推进我国公立医院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中图分类号]D733.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099(2013)01-0017-07

Institutional Reforms of Singapore Public Hospitals and It's Enlightenment to China

Zhan Guobin

(Department of Public Management ,Ningbo University ,Ningbo 315211,China )

Keywords :Singapore ;Public Hospitals ;Group Reform ;Corporatizaiton Reform

Abstract :Since the 1980s ,by the impact of global public management movement ,setting competition ,decentrali-zation ,responsiveness and efficiency as the reform aims ,Singapore government launched a series of reforms of pub-lic hospitals ,which included charging system reform ,corporatization reform and group reform.The reforms have created a highly effective medical services system.Examining the reforms of public hospitals in Singapore ,there are some important experiences which contain great reference value to the reform of China's public hospitals ,such as reconstructing medical services organization system for competition ,enhancing the responsiveness of health care services for customer demands ,increasing the autonomy of public hospital management for decentralization and for-mating medical groups for optimal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引言

医疗改革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在医疗费用不断上涨和医疗服务需求持续膨胀的今天,构建一个有效的医疗服务体系以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是各国政府改革的共同目标。20世纪80年代以

来,新加坡政府以“竞争、分权、回应性和效率”

为导向对其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进行了重大革新,创建了一套卓有成效的医疗服务体制,吸引了全球的目光并赢得了普遍的赞誉。在我国以市场化为导向的医改弊病日益凸显的背景下,新加坡医改的经验无疑值得我们关注。2000年前后,国内学者开始陆续关注新加坡医改的经验及其实践做法,早期的

学者主要关注了新加坡医疗保健制度的构成、政府医院办院理念的转变、公立医院重组的历程、医院管理技能的改进等主题,侧重于从经验的层面描述和分析新加坡的医改;2007年以来,研究重点发生了改变,从早先的描述分析转向更为深入和多视角的解剖,研究焦点集中在医院行政管理、内部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医疗服务供给的方式、医疗费用的分担、医疗体系间的关系、医疗储蓄模式的可复制性、医改政策工具的选择等主题上,取得了较好的进展。循此轨迹,本文旨在剖析新加坡在强化医疗服务的竞争性、增强医疗服务的回应性、增加公立医院经营管理的自主权以及优化公立医院资源配置的改革经验,阐释其对于深化我国公立医院体制改革的借鉴价值。

一新加坡公立医院体系的基本概况

新加坡是一个新兴的城市化国家,但是新加坡在医疗卫生保障方面却创造了一套卓有成效的体制。2000年新加坡卫生保健总费用为47亿新元,占GDP的2.9%,人均1439新元,是亚洲乃至世界上少有的政府投入少、卫生费用低,而医疗卫生指标位居前列的国家[1]。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的结果显示,新加坡的卫生状况与水平除了在资金的公正性方面位居191个国家的中游(第101位)外,其余7项指标均位居世界前40位以内,与英国、法国、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卫生水平非常接近,个别指标还超过了上述发达国家[2]。可见,新加坡在医疗卫生领域可谓是典型的“低投入、高产出”的国家,因此,在医疗卫生问题日益困扰各国政府的今天,新加坡医疗卫生保障的模式愈来愈受到世人的关注,成为各国解决全民医疗保障问题的一个成功典型。

新加坡医疗卫生体制由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保障体系两个部分构成,之所以称新加坡模式为公私互补型模式是因为不论在医疗保障体系还是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构建都强调了政府与个人、政府与私人市场之间的合作与互补。新加坡实行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以中央公积金制度为主体的社会保障制度,该制度明确规定雇主和雇员必须以雇员的薪金为基数,按照法定的公积金缴纳率将公积金存入雇员的公积金账户,作为雇员养老、医疗、教育等方面的支出[3]。在此基础上,新加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医疗保障制度,该制度主要由保健储蓄(Me-disave)、健保双全(Medishield)和保健基金(Medifund)三大计划构成。保健储蓄通过法律规定每个工作人员都必须要将自己收入的6%-8%存入个人医疗账户(具体比例参见表1),保健储蓄主要用于支付公积金会员及其直系亲属在当地的医疗费用,主要支付公立医院和获准私人医院的住院费用和某些门诊费用(如放射治疗、化学治疗等)。健保双全计划主要用于大病保险或长期慢性病的治疗,它允许会员以公积金保健储蓄账户存款投保,确保会员有能力支付重病治疗和长期住院的费用。保健基金是政府为贫困的国民设立的一项医疗基金,其投资所得每年分派给公立医院,专门协助贫困国民支付在公立医院的医疗费用[4]。总体看来,新加坡的医疗保障制度是建立在“个人负责”辅之以“政府补助”的基础之上的,尽管政府对于医疗的资金投入很低,只占到新加坡政府GDP的3-4个百分点,但是每个新加坡公民在寻求医疗卫生服务时都有“自由选择的权利”,没有人会因为缺陷被拒之门外[5],即便是对于赤贫的阶层而言,政府出资在公立医院中设立的医疗安全网也为他们提供了最终保障。

表1新加坡的医疗储蓄制度

年龄缴纳比例(个人收入)最高缴纳金额/月35岁以下6%360新元

35-44岁7%420新元

44岁及以上8%480新元

资料来源:Ministry of Health,Singapore,2003,ht-tp://https://www.doczj.com/doc/897361543.html,.sg

受英国的影响,建国之初新加坡医疗卫生服务主要由公立医院提供,医疗卫生费用基本上由国家统一承担,公民免费享受医疗卫生服务。但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新加坡对传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目前,其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由公立系统和私立系统构成,公立系统由公立医院和联合诊所组成,私立系统则由私立医院和开业医师(GP)组成。初级卫生保健由私人医师门诊部及公立医院联合门诊部提供,其中80%的初级卫生保健由私人开业医师负责提供,而80%的住院医疗服务则由公立医院提供[6],医院对诊所转来的病人提供医疗服务,

病人可以自由选择医院。近年来,新加坡公立和私立医院在数量、病床以及医生数目方面均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参见表2),总体上的趋势是私人医院无论是在医院数量,还是在医院的病床以及医生的数量方面均有所增长,与此相对应的是,公立医院在医院数量和医院病床方面均有所减少,但是公立医院的医生数量却出现了持续增加的现象。

表22000-2003年新加坡公立医院与私立医院的数量、床位和医生数目变化情况

年份2000200120022003

医院数量(所)公立14141313私立14141616

病床数(张)公立9556927487848831私立2242261030723024

医生(名)公立2586279429073044私立2809292529362863

资料来源:Ministry of Health,Singapore,2003,http://https://www.doczj.com/doc/897361543.html,.sg

二新加坡公立医院体制改革及其成效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勃兴与发展,世界各国政府纷纷树起改革的大旗,大刀阔斧地推行公共部门的改革,医疗卫生领域理所当然地成为新公共管理运动的主战场之一。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勃兴标志着管理主义的复兴,管理主义的复兴意味着将工商管理的理念和技术大幅度地引入公共服务领域,强调公共服务的产出(生产率)、效率、回应性和创造性,以克服旧式行政管理中固有的低效率、高高在上的官僚主义和墨守成规的弊病[7]。从新加坡公立医院体制改革的路径与轨迹来看,其改革路径与轨迹显然深受这一思潮的影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加坡政府对公立医院体制进行了重大的调整与改革,“竞争、分权、回应性、效率”成为引领新加坡公立医院体制改革的核心价值目标。

第一,全面推行公立医院收费制度改革,实行医疗费用的总量控制。医疗收费制度是公立医院体制改革中的一个核心问题,新加坡政府在改革公立医院管理体制的过程中高度重视公立医院收费制度的改革,力图通过公立医院收费制度的改革达到控制政府卫生支出以及卫生总费用的目标。为此,新加坡政府在推行公立医院收费制度改革的过程中采用提高收费标准以及成本回收的具体对策。从公立医院收费制度改革前后对比来看,以保健集团为例,改革前的成本回收在医院日常开支中所占的比例约为15%,而提高收费标准后,成本回收在医院日常开支中所占的比例上升到了55%,这意味着提高收费标准后医院自我“造血”能力得到了显著增强,与此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为了缓解收费标准提高后可能削弱病人消费医疗服务能力的状况,新加坡政府采用了差异化的政府补贴政策,具体做法是对公立医院服务采取基于病房条件和标准的分层定价方法(differenti-al pricing),同时辅之以不同的政府补贴。新加坡政府把公立医院的床位分为A级病房、B1级病房、B2+级病房、B2级病房和C级病房,从A级到C 级病房的床位补贴分别是该病床费用的0%、20%、50%、65%和80%(参见表3)。此外,政府还规定,不管入住何种类型病房的病人都必须接受相同的医疗服务,但是入住B2级以下病房的病人不能选择医师。分层定价方法和政府差异化的补贴政策实施的结果是选择A级和B1级病房的高收入者获得优质病房条件,但是未能或较少地享受政府补贴;相反,选择B2+级病房及以下级别病房的低收入者的病房条件虽然简陋,然而获得政府补贴的额度却要高得多,充分彰显了医疗卫生政策的公平性[8]。

此外,为弥补公立医院长期亏损的状况,新加坡政府改革了传统公立医院补贴政策。在1999年以前,公立医院补贴主要按照19种医疗专科病种给予每日补贴,1999年以后则改变为依据667种

诊断相关标准按照病种给予相应的补贴方式,旨在强化公立医院的成本意识并加强成本管理。同时,为抑制公立医院利用医疗服务的定价权以诱导需求方式获得更多收入的动机,1994年后新加坡卫生部和财政部对公立医院实行了总量控制,根据医院病房登记、医院类型和科室构成情况,同时考虑通货膨胀、服务量增加和医疗技术进步的情况,实行每年动态调整的政策。医院如果超过该总量,政府则从补贴中给予相应扣除;不仅如此,新加坡政府还设定了医院平均床日费用的限制标准,并实施了逐年调整政策。总体看来,通过总量控制的举措可以较为有效地控制新加坡政府医疗费用过渡上涨的趋向。

表3新加坡医改后不同级别医院病房费用补助比例表

病房级别病房条件政府补助费用比例

A级病房私人病房,1-2张病

床,带空调、电视、

电话、沙发和独立卫

生间

0%

B1级病房半私人病房、3-4张

病床

20%

B2+级病房5张床位50% B2级病房6-10张床位65%

C级病房开放床位、通常有10

张床位

80%

资料来源:Ministry of Health,Singapore,2002,ht-tp://https://www.doczj.com/doc/897361543.html,.sg,表格系作者根据相关资料编制而成。

第二,积极推动公立医院重组,组建两个纵向一体化的医疗服务集团。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加坡公共卫生系统开始进行重组,这种重组充分考虑了新加坡的具体国情。由于新加坡国土面积非常小,所以按照东西部将医院分为两大集团(Cluster)———东部集团(Eastern Cluster)和西部集团(Western Cluster)。东部集团又称为新加坡卫生服务集团(SHS),由4所公立医院、4所专科医院和7个联合诊所组成;西部集团又称为国家卫生保健组织(NHG),由4所医院、2所专科医院和9个联合诊所组成,同时与美国霍普金斯医院联合建立国际医学中心(参见图1)。

两大医疗服务集团是按照“引入竞争机制、防止独家垄断”的理念组建而成[9],医疗集团内部设有董事会,由社会名流或政府官员和专业人士组成,董事会聘用执行总裁,总裁下设运营总裁、财务总裁等,负责医院的运营和其他事务的管理。两大集团所属的医院药品采购是通过委托给专业医药机构采取市场化方式运作的,而非通过直接政府采购的方式进行,有效地防止了政府直接采购可能导致的寻租与腐败问题。此外,由于东、西部两大医院集团之间实行双向转诊,当家庭医生把病人介绍给专科医生后,可以跟进病人的病情,而专科医生在动完手术后可以把病人交回给家庭医生继续治疗。同时,集团内的医院、专科中心和综合诊疗所能够共用病人的病历和资料,病人只需要登记一次就可以使用集团内的各种服务。这种模式不仅促进了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而且能够充分发挥社区医院作用,通过各级卫生保健提供者之间良好的合作与协作,最终达到了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并降低医疗费用的目的。

第三,改变传统公立医院的治理模式,引入公立医院公司化运作方式。在组建医疗集团的同时,新加坡政府另一个重要的改革举措就是大力推动公立医院的公司化(亦称法人化)改革。所谓公立医院的公司化改革就是在承认和确保公立医院非营利性质的前提下,引入私营企业的运作方式,加强成本核算,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具体说来,新加坡公立医院均实行“全面优质管理”,通过设计合理的运作程序,提高医院的运行效率,大力倡导和践行“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从细节入手,力求更好地为病人服务;积极建立品质管理系统,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尊重和关怀每一位员工,使员工对医院产生归属感和自豪感[10]。

通过公立医院公司化改革,新加坡过去的政府和私人两类医院的格局变成了国有民营的公立医院、政府医院和私人医院三者并立的格局。新加坡的医院改制中,没有把过去的政府医院和慈善医院私有化,而是将这两类医院的全部所有权都收归政府,同时把医院组建成相对独立的公司并统称为公立医院[11]。在公立医院公司化模式下,医院的管理自主性比传统管理模式下要大得多。事实上,在法人化的公立医院中,管理者拥有完全的控制权。法人化医院拥有真正意义上的剩余索取权(Resid-

图1

新加坡改革后的两个国家级医疗集团

图2新加坡医院公司化改革后的组织结构图

ual Claim ),它可以获取全部剩余,但也必须承担相应的损失。在硬约束下,法人化医院必须面对市

场的压力,与同类医院以及私立医院展开竞争[12]

。公司化改制后的所谓“公立医院”完全像民营医院一样自行制定各种医疗服务的价格,而政府为了确保医疗服务可及性的公平,采取了如下措施:一

是设立为贫穷人士的医疗开支提供救助的专项基金,称为“健保基金”(Medifund);二是为公司化公立医院中低档次的病床提供价格补贴;三是强制所有法人化的“公立医院”定期公开其医疗服务的价格[13]。从新加坡公立医院改革的实践来看,政府力图在国有国营化和私有化之间找到一条折中的路径,公司化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考虑,既要保持政府对于公立医院的控制,又希望利用市场机制改善医疗服务的供给质量。在Thynne看来,公司化通常属于资产出售或民营化过程中的一个过渡性阶段,但对于那些不适合推行民营化的机构而言,法人化不失为一种较好的制度安排,可以在增加组织运营的灵活性的同时保持一定程度的政治问责与控制[14]。如此看来,新加坡公立医院公司化改革模式显然“超越了传统的官僚制和公共企业制度,在国家治理中引入了市场机制”[15],是医疗卫生供给中一种非常富有创新精神的举措。通过公司化改革后,新加坡公立医疗机构在提高管理效率和增加回应性方面有了显著的改善,同时还有效地控制和降低了日益上涨的医疗费用。

三新加坡公立医院体制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在我国医疗服务供需矛盾日益凸显以及医疗费用快速上涨的时代背景下,进一步深化现有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是迫在眉睫。所谓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新加坡公立医院体制改革的经验与举措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认真地总结、学习和借鉴这些经验对于推动和完善我国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大有裨益。

第一,以总量控制为导向推进公立医院收费制度改革。在医疗卫生领域,政府财力的有限性和公民健康需求的无限性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冲突与矛盾,医疗服务费用问题始终是困扰各国政府的棘手难题。新加坡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过程中积极推动公立医院收费制度的改革,对公立医院服务采取了基于病房条件和标准的分层定价方法,同时辅之以不同的政府补助方式来实现这一目标,结果促成了不同种类病房的病人之间存在交叉补贴(cross subsi-dization)的关系,即高收入病房(A、B1级)的病人补贴低收费病房(C级)的病人,在保证医疗服务同质化的同时实现了医疗费用在不同收入水平群体之间的合理分担,更好地彰显了医疗服务的公平性。此外,新加坡卫生部和财政部还根据医院病房登记、医院类型、科室构成以及通货膨胀、服务量增加和医疗技术发展的情况对公立医院的费用进行定期调整,借助政府财政补贴的增减和设定医院平均床日费用的限制标准实现费用的总量控制,有效地抑制了公立医院企图通过诱导需求获得更多收入的冲动。在我国医疗费用居高不下和日益膨胀的背景下,改革公立医院现行收费制度、引入总量控制的做法势在必行,只有通过总量控制的方式才能有效抑制医疗费用过渡上涨的势头,同时通过分层定价的方法促进医疗费用在不同医疗患者群体间的合理分担,提高医疗服务消费中的公平性。

第二,以顾客需求为导向增强医疗服务的回应性。在传统官僚化的医疗服务体制内,公民作为医疗服务的消费者,其合法的权益难以得到充分的实现,因为“在旧体制下,对‘基层的官僚’所作的决策缺乏有效控制,官僚机构中的控制机制因充斥着愚蠢的、不合理的章程而无法发挥作用”[16]。增强医疗服务的回应性因此成为各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以顾客需求为中心、强调顾客满意度的理念在新公共管理运动中被广泛地引入和借鉴到公共管理领域中,强调公民(顾客)对于公共服务的满意度成为新公共管理的重要价值取向。新加坡在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过程中高度重视和强调医疗服务的回应性,专门设立了“保健储蓄计划”等新的融资制度使支付医疗费用的财政重担由政府转移到个人和雇主,同时重组政府使其能够有足够的管理灵活性以针对公民医疗服务需求的变化作出快速的反应。公立医院公司化改革后,新加坡医院经营管理者提出了“对待患者要像对待自己的母亲一样”的口号,顾客导向的理念在其医疗服务供给中得到了充分的诠释。当前,我国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总体上趋于僵化,在改善医疗服务质量和设施方面缺乏应有的灵活性与快捷性,公民满意度持续走低,医患矛盾日益凸显。为此,迫切需要引入顾客导向的理念用以改造我国公立医疗机构,增强医疗机构的回应性,使得公立医疗机构的管理者把患者的满意度和医疗服务的质量置于医疗服务工作的中心位置上。

第三,以分权为导向增加公立医院经营管理的自主权。新加坡医疗服务体制在改革前存在诸多的弊病,如所有医院都由卫生部直接管理,医院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工作效率低下,医院人才流失现象严重,医护人员短缺现象普遍存在;同时由于医院管理体制僵化,医院无法根据人们的需要在改善医疗服务与设施方面做出灵活与快捷的反映,进而导致公众对医疗服务不满的持续增加。为使公立医院摆脱官僚机构繁文缛节与循规蹈矩的控制,对民众的需求作出更加及时的回应,新加坡政府选择医

院重组为保健公司的改革之路,由于保健公司及其子公司按照私法成立,因此自然摆脱了各种公法的直接管制和约束,从而拥有了管理上的自主性,在执行管理工作的过程中更具灵活性与弹性。保健公司灵活地调整服务内容以满足病人的需求;可以自主聘用医护人员并决定其薪酬水平;可以自由配置和处置其资产以实现资源的最佳运用;可以自主制定某些卫生服务的价格。可见,以分权为导向的公司化改革显著增强了新加坡公立医院经营管理的自主性,极大地促进了医疗服务与设施的改善以及医疗服务效率的提升。在我国公立医院行政化色彩依然十分浓厚的背景下,必须打破公立医院行政性控制模式,引入以分权为导向的改革以增强公立医院经营管理的自主权,进一步明确公立医院在面向医疗服务市场时的主体性地位,使得公立医院在内部管理与外部服务的过程中拥有更多的自主性与灵活性。

第四,以集团化为导向促进医疗机构资源的优化配置。新加坡公立医院公司化改革为医院经营管理带来了活力,使其能够采纳各种私营部门中行之有效的管理理念、方法和技术以提高管理绩效,但同时也带来了医疗资源的重叠浪费和医疗服务分散割裂的可能。为解决这个问题,新加坡政府进一步将公立卫生服务体系重组为两个纵向一体化的医疗服务集团,医疗服务集团的组建不仅推动了不同公立医疗机构之间的协调与合作,提供了一体化和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而且促进了医疗管理与专业资源的共享,减少了医疗资源的重叠浪费,有效降低了医疗服务的成本,同时还促进了医疗服务集团的内部合作并激发了医疗服务集团间的竞争,有效地平衡了医疗服务领域内合作与竞争的关系。在我国医疗服务资源投入总体上处于不足的情况下,医疗服务机构间过度的分散化和医疗服务资源投入的失衡严重影响了医疗机构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而损害到医疗服务供给的效率。可见,重组我国现行过于分散化的医疗服务机构,以集团化为导向促进不同层级医疗机构之间的整合与协作,实现优质医疗资源的共享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建议由政府主导推进城市大医院与县(市、区)中心医院的合作与合并,以资产为纽带组建医疗服务集团,实现集团内医护人才的流动以及医疗技术、设备、信息的共享,从根本上扭转大医院人才“拥挤”、中小医院人才短缺的局面;同时,建立区域社区卫生服务集团,通过集团化管理,加强社区医疗机构与医保机构之间的沟通,规范社区医疗服务的行为与服务价格,促进社区医务人员的专业培训与合理流动,切实提高基层社区医务人员的医疗技术水平。

【注释】

[1][10]蒋蕊:《新加坡公立医疗机构体制的借鉴》,《医院领导决策参考》2002年第23期。

[2]Ham,Chris,“Values and Health policy:The case of Singapore”,Journal of Health Politics,Policy and Law,2001,Vol.26,No.4,pp.740-745.

[3]Hanvoravongchai,Piya,“Medical savings accounts:Lessons Learned from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Discussion Pa-per,2002,No.52,World Heath Organization.

[4]王勤:《新加坡的医疗保障制度》,《当代亚太》2001年第3期。

[5]Lim,Meng-kin,“Shifting the burden of health care finance:a case study of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in Singa-pore”,Health Policy,2004,pp.69,83-92.

[6]胡善联、龚向光:《新加坡医院体制改革》,《国外卫生经济》2001年第11期。

[7]Pollitt,C.,Managerialism and Public Service:Cul-tural Change in the1990s,Oxford:Blackwell,1993,pp.36-37.

[8]饶克勤、刘新明:《国际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与中国》,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20-121页。

[9]常修泽:《新加坡医疗卫生体制的四点启示》,《学习月刊》2007年第4期。

[11]郝兵:《新加坡医院改革的良方》,《医院领导决策参考》2006年第2期。

[12]顾昕:《走向全民医保:中国新医改的战略与战术》,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年,第264页。

[13]Phua,Kai Hong,“Attcaking Hospital Performance on Two Front:Network Corporatization and Financing Reforms in Alexander S.Singapore”,in Alexander S.Preker and April Harding eds.,Innovations in Health Service Delivery,Washing-ton,D. C.:The World Bank,2003,pp.451-483.

[14]Thynne,Ian,“Basic Concepts and Issues”,in Ian Thynne ed.,Corporationa,Divestment and the Public-Private Mix,Hongkong:Internantional Association of School and In-stitues of Administration,1995,pp.6-8.

[15]Warsh.K.,Public Services and Market Mechanisms,London:Macmillan,1995,pp.141-142.

[16]Peters,T.Thriving on Chaos:Handbook for a Man-agement Revolution,New York: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1987,pp.293-294.

【责任编辑:陈文】

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施方案

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 刚察县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方案为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青发 [] 号),顺利开展和完成我县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根据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海北州公立医院改 革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北政办[] 号)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一、总体要求坚持公益性原则,实施“两改革”、“五便民”、“一强化”,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探索公 立医院多种实现形式。通过改革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补偿机制和监 管机制等,切实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提高医务人员积极性、提高社会满意度、降低医疗服务成本和费用,促使公立医院切实履行基本医疗公共服务职能,促进公立医院可持续发展。年月起,在县人民医院和县藏医院开展改革试 点工作。二、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一)基本原则改革步骤上,坚持先行试点,重点突破,积极稳妥,大胆创新,因院施策的原则,总结适合全县推广的 经验后有序推进。改革措施上,坚持发展、改革和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完善服务体系,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内部管理。(二)工作目标通过改革,构建公益目标明确、布局合理、规模适当、结构优化、层次分明、功能完善、富有效 率的公立医院服务体系,形成科学规范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补偿机制、运行机制和监管机制,加强公立医院内部管理,促使公立医院切实履行基本医疗公 共服务职能,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总体实现“三升、三降、三满意”的目标,即:门诊、住院业务量提升,业务收入提升,技术服务水平提升;医疗收费标准降低,平均就医费用降低,单病种费用降低 和政府满意,医院满意,群众满意。三、主要内容(一)推行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政事分开、管办分开体制。组建县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由政府分管领导 任主任,组织、发改、卫生、财政、人社、编办、药监、监察、审计等部门负 责人为成员,履行公立医院改革与发展的宏观管理职能,代表政府“管人、管 事、管资产”,实施全行业属地化管理,确定公立医院规划和发展方向,保证 社会公益性目标的实现。、建立医药分开机制。实行医药收支分开,逐步将医 院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财政补助三个渠道改为服务收费和财政补助两个渠道,降低医院收入中药品所占比例,通过增加医疗服务收入和政府投 入等途径补偿医院由此减少的收入,实行零差率销售。、建立管理评价制度。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制定严格的管理办法,将公立医院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收 支盈亏、社会和职工满意度、医药费用控制、政府指令性任务完成情况等公益性指标纳入医院及院长考核体系,落实医院年度目标管理责任制和院长任期目 标责任制;组织专家定期对公立医院进行考评,原则上每半年进行一次,并将 考核结果与政府补偿经费划拨和院长业绩认定结合起来。、建立信息公开制度。巩固和完善公立医院医务人员信息、医疗服务价格、药品价格及收费项目公示 制度。按月对比院内住院自费比例、药品收入占医药总收入比例、平均住院和

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存在的困难与对策

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存在的困难与对策 发表时间:2014-07-22T15:18:57.29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4年第18期供稿作者:脱雨陇丁晓彤 [导读] 现有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是在计划经济体系下确立的,自形成以来一直采取政府管理、政府操作的方式。脱雨陇丁晓彤 (乌鲁木齐市眼耳鼻喉专科医院办公室 830002) 【摘要】目前我国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存在困难,外部管理上存在“管办不分”和“多头管理”问题,国家所有权和经营权同时拥有的现状很难使监督工作实现公平;内部管理上存在“缺乏自主权”和“权力滥用”问题,权力的滥用导致了资产的浪费。对于改革所面临的困难,在外部管理上应采用“管办分开”的策略,转变政府职能,重点加强政府对公立医院的行政监督和宏观调整,避免医政职能的错位;在内部管理上,建立健全法人治理机制,实现执行权、决策权和监督权三权的权力制衡。 【关键词】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困难对策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18-0270-01 1 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存在的困难 1.1 外部管理上存在“管办不分”,“多头管理”问题 现有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是在计划经济体系下确立的,自形成以来一直采取政府管理、政府操作的方式。对于国有资产,国家掌握着所有权,还拥有经营权[1]。“管办不分”的体制亟需改革,国家所有权和经营权同时拥有的现状很难使监督工作实现公平,为依法行政添加了阻力,使行业管理和监管工作无法公平的运行和展开。 由于在计划经济时期,经济的困难导致医院没有出资人,使得公立医院的财政收入、管理规划、人力资源、资源储备分别由不同的行政部门分别管理。这种“多头管理”的方式使隶属关系冗杂,提高了公立医院的运行成本。由于各部门关心的重点和想要实现的利益都不同,使部门之间很难实现统一的组织协调,导致了医院的功能出现分裂现象。这种“多头管理”方式降低了公立医院的工作效率,提高了工作成本。而面对这种状况,医院将部分成本转移到病人身上来保证公立医院的工作体系正常运行[2]。医疗成本向病人的转移也是当前“看病难、看病贵”的部分成因。 1.2 内部管理上存在“缺乏自主权”,“权力滥用”问题 公立医院自主经营的权力缺失,公立医院的管理权把握在政府卫生管理部门手中。责任和权力的分离导致公立医院本身难以根据社会需要去制定经营策略[3]。例如管理规划、人力资源、资源储备等方面不能根据社会现状及时进行调整,降低了公立医院的工作效率,也影响了员工工作和医院实现创新的积极性和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对公立医院的权力下放,同时对公立医院院长行为缺乏相应的约束条例,导致我国公立医院重要发展项目、资金分配和资产处置的决策均由公立医院院长决策,权力的滥用导致了资产的浪费,并且使各部门各职位之间缺乏权力制衡[4],同时还极易导致决策失误。 2解决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存在困难的策略 2.1 外部管理上采用“管办分开”策略 “管办分开”的改革实质就是转变政府职能,国家卫生部门与公立医院不再是隶属关系,而转变为行政监督关系。政府的职能发生转变,重点加强政府对公立医院的行政监督和宏观调整,从而避免医政职能的错位[5]。 对于如何实现“管办分开”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除原有的政府机构外增设一个平行的政府机构来实现“管办分开”,另一种将医院管理转变为企业化的管理方式,政府来实现行政监督的职责。目前我国公立医院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开方式多采用第一种方式,这种方式的“管办分开”并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医院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反而增加了行政成本,使行政管理更加复杂化,而医院本身并没有得到自主经营的权力。在国际上,多数发达国家已采用第二种方式来进行“管办分开”,真正实现了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2.2 内部管理上建立法人治理机制 在公立医院的内部管理上建立法人治理机制的目的是使公立医院的执行权、决策权和监督权三权分开,使三种权力之间互相制衡,避免滥用权力现象的出现,并且使医院的工作更加有效率的运转。这种法人治理机构可以理事会的形式出现,在公立医院的重要决策、投资和监督上实现权力制衡,促进我国公立医院的健康发展。 在我国公立医院现已实现的改革案例中,公立医院院长以经理人的身份对医院工作的运转进行管理和指导,卫生局以行政管理的身份对公立医院的业绩进行监督考核。公立医院院长的选聘工作由医院管理中心完成,并且对院长的工作绩效和医院的发展策略进行考核监督,公立医院本身设立管理层,选聘各部门职能人员,形成理事会来实现权力制衡,避免了公立医院在权力使用上的泛滥[6]。 3 小结 目前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存在多重困难,外部管理上存在“管办不分”和“多头管理”问题,内部管理上存在“缺乏自主权”和“权力滥用”问题。从而将进一步导致医院成本向病人转移,医院效率低下,医院管理层公权力滥用等一些列问题。中国公立医院体制改革任重道远,但是笔者相信,将医院管理转变为企业化的管理方式,将医院放入市场经济的竞争体制将有利于体制改革的转变,将会早日实现我国公立医院体制的完美转变。 参考文献: [1]刘继同.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目标与管办分离目的及本质[J].中国医院管理,2010,28(3):8-10. [2]复旦大学经济学院课题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的国际经[J].中国卫生,2011(3):68-71. [3]郝模,陈立今,马安宁,等.公立医疗机构管理体制改革:策略和障碍[J].中国医院管理,2011,24(1):2-5. [4]谢水明.重新审视公立医院“管办分离”改革[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10-12. [5]蔡江南,徐昕.公立医院究竟应当如何进行“管办分离[J].医院领导决策与参考,2011(11):16-20. [6]赵明马进,潍坊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剖析[J].中国卫生人才,2011,6(12):135-136.

最新福建省三明市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案例分析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要建立适应行业特点的公立医院薪酬制度,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下一步需要重点研究的一项制度。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专项课题组于2014年5月、2014年11月两次赴福建省三明市就相关情况进行重点调研,综述如下。 一、三明市公立医院改革取得的成效 作为全国首个在所有公立医院推动综合改革的地级市,三明市公立医院改革的诸多举措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全市22家县级以上公立医院的改革取得了多重成效:一个提升:医院医药总收入含金量大幅提升。2012年改革后,医务性收入(包括诊查护理床位、手术治疗、检查化验)占医药总收入的比重提高了11.53%,2013年,又提高了10.27%。改革后,公立医院收入的结构比例得到了良性回归,医务性收入所占比重逐年增加,药品和耗材的费用大幅下降,改革红利从遏制药价虚高、堵住药品耗材浪费、挤压医药代表暴利中来。 两个下降:医院的医药费用增幅下降和老百姓看病费用下降。一是医药费用增幅下降。2013年,全市医疗机构实际医药费用增长5.83%,比正常增长(按照改革前历史数据推算得出)减少了14个百分点,遏制了医药费用大幅增长的趋势。二是老百姓看病费用相对下降。人均出院费用从2011年5020.99元下降到2013年4692.32元,下降幅度达6.55%。人均门急诊费用从2011年119.46元/次到2013年119.75元/次。如果按照医药行业每年正常增长5%左右的规律计算,2013年的实际门急诊费用相对下降。 两个扭转:扭转医保统筹基金亏损局面和医院药占比过高问题。一是医保统筹基金扭亏为盈。从2011年亏损7552.59万元到2013年结余7517.08万元,扭转了以往收不抵支的局面。二是药品收入占总收入比重逐年下降。2011年至2013年,全市医院总收入增长了18.88%,与此同时,药品收入占医院总收入比重下降了18.56%。 总体来看,三明市公立医院改革初步取得群众、医院、政府多方共赢的效果,老百姓看病费用下降,医疗机构收入总额上升、结构优化,医保基金扭亏为盈。 二、三明市公立医院薪酬改革情况 (一)三明市公立医院薪酬改革采取的主要措施 为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强化医院内部管理,增强医疗体系的内生动力,三明市政府、医改小组、公务员局、财政局、卫生局发布一系列措施,在全市范围内实施公立医院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一是建立院长考核评价体系,实行医院院长年薪制,由财政全额支付院长年薪。三明市在全市22家县级以上公立医院,建立了一套院长考评体系,包括6大类40项指标,对院长进行全面考核,依据考核结果确定院长年薪。 院长年薪由基本年薪(包括岗位工资、薪级工资、基础性绩效工资)和年度绩效构成,目标年薪为30万元,统一由市卫生局、财政局、公务员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考核确定,并按隶属关系由同级财政部门核拨给同级卫生局,再由同级卫生局直接支付给医院院长,督促院长代表政府对公立医院进行精细化管理。

新加坡园林绿化的启示

新加坡园林绿化的启示 新加坡园林绿化的启示 中图分类号:TU986.3文献标识码: A 一、新加坡绿化概况: 新加坡现有国土面积710平方公里,由本岛和63个小岛组成,本岛占全国面积的90%以上,现有人口约518万。绿化覆盖率目前接近50%。踏上新加坡的国土,我为之震撼,新加坡境内浓荫蔽日,草茂花繁,整洁美丽,是名副其实的“花园城市”。新加坡的绿化是立体的。高大的乔木、低矮的灌木,如茵的草地,相互辉映;楼房的屋顶绿化、立面绿化,立交桥的垂直绿化相得益彰;东海岸绿化带和游览胜地圣淘沙的绿化,更是美不胜收,这一切营造出了一个美丽的绿色世界。新加坡绿化的成功应得益于他们多年来所一贯秉承的绿化理念。 1、目标鲜明,严谨规划。 早在20世纪60年代,时任总理李光耀就以打造一座处于亚洲心脏地带的花园城市作为目标。他意识到绿化建设将缓和都市化所带来的冲击和改善城市的生活素质。整洁和绿意盎然的新加坡也将能吸引国际投资,促进国家的发展。 尽管新加坡受土地面积所限,但政府仍保留10%的土地用来建造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从建国最早期至今长达四十多年的严谨规划和政府对城市绿化建设的决心,成功将新加坡打造成一座花园城市。规划中主张建设少占用地,根据新加坡的现状对历史建筑物,丛林区和红树沼泽地等加以保护。建筑物与行车道距离在15米以上;市政设施如电缆,煤气管道或输水管道,必须铺设在植树地段以外,避免以后维修这些设施时影响到树木等。 2、科学建设,以人为本。 ①合理布局 新加坡全国现有近1万公顷绿地,包括1700多公顷市政公园和公共绿地,3000多公顷自然保护区和4000多公顷路旁绿地和国有空

地(国有空地全部进行简易绿化)。绿地分布很均衡,且布局合理。在城市空间立体绿化上采用多元化的方式,如在墙体、屋顶、围栏、桥体桥栏桥柱,河道、花坛等进行竖向空间的绿化。 ②科学选种 在绿化建设中,根据国家土地有限、人口密集的特点,在占地尽可能少的情况下追求“绿化覆盖率”,在植被的选择方面,新加坡80%的树木是从不同国家进口而来的,绿化植被多以大树为主,选择快速生长、枝叶茂盛、不易折枝、不易落叶的高大乔木为骨干树种,如雨树、青龙木等,以形成林荫道。这些都是基于以人为本的考虑。 ③特色鲜明 新加坡的绿化追求自然美感,走在新加坡的大街小巷,处处层次丰富,草地、灌木、乔木自然搭配,街旁的绿化带很少修剪成型、整齐划一。新加坡的街上雕塑小品随处可见,一处处小小的雕塑体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3、管理到位,严格执法。 新加坡绿化管理实行分类管理。简单的、技术含量较低的绿化管养工作实行市场化运作,技术含量高的复杂工作归国家公园局专业人员统一管理。每棵大树建立健康档案,记录每棵树的地点、种类、年龄、健康状况等,每两年体检一次。通过加强对大树的施肥、修剪,治病防虫等一系列措施,保存大树。 新加坡城市绿化法制健全,执行严格。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公园与树木法令》、《公园与树木保护法令》等一批法律法规先后出台。政府在加强绿化教育,提高全民绿化意识的同时,对损坏绿化的行为实行严厉处罚。任何人不得随意砍树,包括自家土地上的老树;公共场合攀枝折花将以破坏公物罪处罚,罚款不少于5000新元,同时处以一定时限的人身限制;偷砍一棵树将被处以四万美元的罚款。住宅小区的绿化必须达到总用地的30%-40%,1年内不开工的土地必须绿化,树立园林绿化管理部门在城市管理中的权威。这些指标和规定的严格实施是新加坡成为花园城市的重要保证。 除了处罚之外还实行一定的鼓励制度,如小区规划的绿化率较高,则会获准增加可建的楼面面积;有花园的住宅如果不筑围墙,让

新加坡高等教育发展与启示

新加坡高等教育发展与启示 新加坡作为一个城市国家,1965年独立,50年间就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发展成为世界排名居前的发达国家,与其务实的教育体制,特别是高等教育水平的提高密切相关。它培养了大批推动国家高速发展的精英人才。以成功的成为亚洲教育的中心,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中心,兼具东西方文化与智慧。 新加坡高等教育体系设置 新加坡属英联邦国家,其高等教育模式与英国相近,并在不断调整、创新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具有新加坡特色的精英制教育体制。其高等教育既有世界水准的公立大学,也有大专水平的政府理工学院以及教师培训性质的教育学院,还有与国外名校联办的私立大学。 新加坡有3所世界上享有盛名的公立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NUS)、南洋理工大学(NTU)及新加坡管理大学(SMU)、NTU和NUS是两所综合性大学,NUS生命科学、公共管理等学科比较突出;NTU工程、计算机和教育学科较强;SMU优势科目为商业管理。进入21世纪后,新加坡政府又相继开办了另外三间公立大学。新加坡理工大学(SIT)、新加坡科技与设计大学(SUTD)和新加坡社科大学(SUSS)。公立大学提供大学教育,学位设置分为学士、硕士和博士三种。理工学院颁发专业教育文凭(相当于大专)。学生中学毕业后可选择到理工学院就读文凭课程,而后步入工作岗位。少部分成绩优秀者可进入大学深造,取得大学学位。新加坡有5所公立理工学院:新加坡理工学院、义安理工学院、淡马锡理工学院、南洋理工学院与共和理工学院。私立学校一般是和英联邦国家知名学校联办,或是这些大学的分校,提供从商科及信息技术到酒店培训及美术等一系列课程,范围极广。学生达到一定要求后可转入联办学校读书,获得国际承认的专科、本科或研究生文凭。正规私立学院是通过新加坡私立教育理事会(CPE)审批的教育信托认证(EDU Trust),以保证其教育质量。此外还有获得CPE审查豁免权并由教育部直接管辖的外国源流大学(Foreign University with Local campus)暨外国著名大学的新加坡分校来提供更加符合新加坡发展或社会所需的高等教育课程。 新加坡高等教育的重要特点 新加坡高等教育最显著的三个特点是高度的国际化、职业化和信息化。 1.高度的国际化 国际化是新加坡高等教育的精髓所在,主要体现在教学的课程设置和评价体系以及教师和学生群体的国际化。 第一,教学语言的国际化。新加坡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主要有华族、马来族和印度族。多民族的存在使得多种语言共存,这是双语教学能够实施的先天优势。为公平对待各民族语言,英语、马来语、华语和淡米尔语均设为官方语言。其中,第一语言是英语,为全民共同语言,是行政工商、学校使用的主要语言。第二语言是

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分析

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分析 【摘要】公立医院改革是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核心乃至关键环节,只有把公立医院改革提升到体制改革的层面,实现政府医疗卫生服务管理职能的重构与转变,才能推动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和治理结构改革,从而实现全社会医疗福利最大化的医改的最终目标。 【关键词】政府职能;公立医院;管理体制 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转变社会管理方式,构建公共政策框架与公共服务体系是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公立医院是公共服务与社会福利性组织,公立医院改革不仅是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核心组成部分,更是我国发展公共服务与社会福利制度,从而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一、公立医院管理体制的改革模式 (一)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的特点 依据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的两个导向:优化管制和破除管制。提高医疗服务能力是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的点,提高医疗服务能力,治本策略不在于优化政府对公立医院的行政管制,而在于取消政府对公立医院的行政管制。取消政府对公立医院的行政管制,实际上是政府对公立医院的放权让利,但绝对不是政府对公立医院的放权弃责,从而让公立医院陷入无政府状态。所以,取消行政管制本质上是下放管理权和上收监督权的双向变动过程。如果将取消行政管制片面理解为下放管理权,那么必然在解放公立医院生产力的同时,极易造成公立

医院陷入“一放就乱”的局面。 (二)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的本质 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本质上是以供需矛盾为形势、以管制失灵为原因、以放权搞活为关键、以监督治乱为保障的制度安排。行政管制的“失灵”是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的根本原因。扩大医疗资源增量的关键,不在于加大政府的人财物投入,而在于引入社会资本兴办医疗机构;盘活医疗资源存量的关键,不在于优化政府的分配制度,而在于公立医院内生激励机制和外生竞争机制。政府对公立医院下放管理权是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 二、我国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公立医院外部管理上的“管办不分”与“多头管理” 我国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在较长时期内一直实行政府管、政府办的管理模式。在沿袭了计划经济时期的模式下,由于出资人缺位,行政隶属关系复杂导致较高的组织和协调成本。而由于各个部门关心的侧重点不同,同时缺乏统一的组织、协调和沟通机制,导致医院各个功能的条块分割。这在很大程度上约束了医院服务效率的提高,这也就部分地解释了“看病难、看病贵”的成因。(二)公立医院内部管理上的“自主权不足”与“权力滥用” 由于我国公立医院的管理权过分集中在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致使公立医院缺乏自主经营的决策权,其局部利益同生产和经营效益无直接联系,责、权不明确,院长难以发挥自己的经营管理才能。长期以来,公立医院院长由政府任命,院长作为公立医院法人代表负责经营管理

新加坡城绿地规划特点及对我们启示

新加坡城市绿地规划特点及对我们地启示 新加坡是世界最繁忙地港口城市之一,也是亚洲地工商业、金融业中心之一,更是景色优美地旅游胜地,度假休闲地理想之地,素来享有“花园城市”地美称.与其他仅仅在城内大修花园地城市不同,新加坡是将整个城市建在花园里,让人们在里面工作、居住和休闲. 首先,政府对环境建设地进程制定了科学地规划,实施了科学、有效地管理.新加坡政府聘请国际知名专家,高起点、高质量地编制了概念规划和多层次规划,确定了总体布局. 同时,从提出建设“花园城市”理念地上世纪60年代以来,新加坡在不同地发展时期都提出相应地目标:60年代地目标是绿化净化新加坡,大力种植行道树,建设公园,为市民提供开放空间;70年代制定了道路绿化规划,强调垂直绿化,绿地中增加休闲娱乐设施,对新开发地区域植树造林;80年代提出种植果树,增设专门地休闲设施,实现机械化操作和计算机化管理;90年代提出建设生态平衡公园,发展更多别具风格地主题公园,将各主要公园用绿色廊道相连,加强人行道遮荫树种地栽植,减少维护费用,增加机械化操作;进入21世纪后,新加坡开始实施新世纪(9.82,0.18,1.87%>前12年地绿色规划,该规划更强调从整体城市环境入手,系统地开展城市空气与水净化、资源节约与回收利用、自然环境保护等各项工作,力求全面营造一个健康地生活环境. 另外,在有限地资源条件下,新加坡地城市建设从一开始就处处体现出对自然地珍惜.政府将大面积地树林、候鸟栖息地、沼泽地和其他自然地带规划为自然保护区,以维持整个城市良好地生态环境.从双溪布落国家公园,到每个路边地鸟类庇护所,其严格地管理和细微地措施,处处体现出尊重自然地理念. 这一系列地举措,有效地节约了土地资源,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减少了不必要地损失和浪费.政府严格管理也保证了项目项目地顺利进行. 点评:科学规划、科学管理对城市地建设来说,可谓是重中之重,只有在这样地前提下,环境建设才能顺利进行.在中国城市化高速发展地历史阶段,学习、借鉴国外地好做法和好经验,对于国内城市加强城乡园林绿化,加快城市生态建设,具有积极地现实意义. 2新加坡城市绿地建设成绩斐然,始终保持着每千人0.8公顷绿地空间地标准,在国际上享有“花园城市”地美誉. 新加坡公园按功能分4种形式:地区公园,占地面积最大,提供康乐和运动场所,创造接近自然地环境,有利于鸟类等动物生存繁衍;城镇公园,占地面积10公顷~50公顷,服务城镇居民;社区公园,面积一般为0.2公顷~0.5公顷;城市公园,包括市中心地广场和小型开放绿地. 新加坡制定了细致地绿地指标:在公寓型地房地产开发项目中,建筑用地应

新加坡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及其启示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897361543.html, 新加坡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及其启示 作者:李平安喆 来源:《管理观察》2015年第29期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也随之而来。在探索政府与社会的良性发展问题上,政府如何实现从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的顺利过渡成了当前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在社会主义民主法治不断发展的今天,城市社区管理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将在政府职能转变、公民权利意识提升、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社会建设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本文主要通过对新加坡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的分析,对我国城市社会管理模式所存在的问题提出若改进建议。 关键词:新加坡社区管理启示 社区是城市的基本单元。城市个体的发展直接关联着城市圈和城市带的整体实力和未来发展进程。所以,现阶段我国地方政府要顺应经济新常态的发展趋势,并且实现社会由常态向新常态的顺利过渡的目的,探索建设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将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手段。新加坡与我国同属新型工业化发展国家,但在社会治理道路探索方面,新加坡明显要比我国走得更早更远。本文主要以新加坡城市社区治理模式为例进行探讨。 一、新加坡的城市管理模式 新加坡的社区管理采取政府主导与社区自治相结合的方式。自20世纪60年代新加坡就开始广泛探索建立一种适应其未来城市发展道路的社区管理模式。相其相比,我国自90年代才开始城市社区自治管理模式的试点运行。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探索与实践,新加坡在城市社区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一)社区建设以城市规划为经,以制度建设为纬 在社区建设方面,城市规划作用尤为突出。新加坡尤为重视规划的技术考量,并且每五年对城市规划和社区管理进行全面探讨。目前,新加坡将全国划分为五个社区,由相应的社区发展理事会管理。这五个社区又进一步分为87个选区。在以选区为基础设计的社区治理组织机构中,从纵向管理层次上看,人民协会是全国社区组织的总机构,除管理全国五个社区发展理事会外,更统筹着各社区发展理事会下设的居民委员会、邻里委员会、公民咨询委员会、民众联络所等职能部门以及选区体育俱乐部、少年网络俱乐部等相关活动部门。①人民协会在政府强有力控制下,统筹兼顾下设各个组织机构,共同发挥监督政府行政运行、建言献策、执行政策法令、发展社区福利、健全民主法治等作用。新加坡在城市规划方面的突出贡献在于其所开创的“公屋”体制,包括自1960年开始实施的公共住房建设五年计划和于1964年进一步采取的居者有其屋政策。政府设立专门的建屋发展局,发挥政府的强制力度保证财政资金的保障与供

唐山市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工作方案

唐山市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工作方案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2]11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4年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国办发[2014]24号)以及国家卫计委、财政部、国务院医改办《关于确定第二批公立医院改革国家联系试点城市及有关工作的通知》(国卫体改发[2014]21号)和《关于推进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实施方案》等文件要求,我市作为第二批国家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之一,2014年年底前全面启动市级公立医院(含专科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结合唐山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基本原则 (一)坚持以人为本,维护公益性。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的改革方向,政府加大投入,对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承担兜底责任。把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努力实现病有所医。 (二)坚持立足市情,创新医院管理体制。立足唐山实际,准确把握医院发展规律和群众的医疗需求,探索建立符合唐山市情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实现政事分开、管办分开。

(三)坚持公平效率,建设政府主导的市场竞争机制。引进社会资本参与公立医院改革,建立市场竞争机制,提高医院服务水平和运行效率,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卫生需求。 (四)坚持统筹兼顾,建立“医疗、医药、医保”三医联动长效机制。兼顾区域联动、上下联动、内外联动,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正确处理政府、医院、医务人员、人民群众关系,重点破除“以药补医”,实现医药分开。 (五)坚持实事求是,分批推进改革。尊重客观规律,充分考虑每所医院的特点和实际,分批次逐步推进改革,确保成熟一个改革一个。 二、总体目标 破除“以药补医”机制,取消药品加成,完善公立医院价格、财政、医保联动补偿机制,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和符合医院行业特点的人事分配制度。优化城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促进多元办医和分级诊疗格局的形成。实现人民群众得实惠、医务人员受鼓舞、资金保障可持续的目标。 三、改革范围 14所市直公立医院全部实行药品零加成销售,全面推进医疗服务价格调整、药品集中采购、医保总额预付、人事分配制度等综合改革工作。 四、改革模式 按照国家城市公立医院改革方案和国务院[2014]24号文

关于印发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指导意见通知

关于印发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指导意见通知(全文) 2010年02月23日18:14卫生部网站我要评论(84) 字号:T|T 关于印发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指导意见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卫生部、中央编办、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制定的《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已经国务院同意,现印发你们,请结合本地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各地在试点过程中的重要情况和问题,请及时向卫生部和相关部门报告。 卫生部 中央编办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二〇一〇年二月十一日 (信息公开形式:主动公开) 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 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和国务院《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国发〔2009〕12号),指导各地切实做好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调动医务人

员积极性,提高公立医院运行效率,努力让群众看好病。按照“适度规模、优化结构、合理布局、提高质量、持续发展”的要求,坚持中西医并重方针,统筹配置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医疗资源,促进公立医院健康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服务需求,切实缓解群众看病贵、看病难问题。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公平与效率统一,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机制相结合;坚持公立医院的主导地位,鼓励多元化办医,推动不同所有制和经营性质医院协调发展;坚持发展、改革和管理相结合,完善服务体系,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内部管理;坚持总体设计,有序推进,重点突破,系统总结;坚持中央确定改革方向和原则,立足我国国情,鼓励地方解放思想,因地制宜,大胆探索创新。 二、试点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实施步骤 (三)总体目标。 构建公益目标明确、布局合理、规模适当、结构优化、层次分明、功能完善、富有效率的公立医院服务体系,探索建立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分工协作机制,加快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形成比较科学规范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补偿机制、运行机制和监管机制,加强公立医院内部管理,促使公立医院切实履行公共服务职能,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形成公立医院改革的总体思路和主要政策措施,为全面推动公立医院改革奠定基础。 (四)主要任务。 ——强化区域卫生规划。合理确定公立医院功能、数量和规模,优化结构和布局,完善服务体系。 ——改革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有效形式,建立协调、统一、高效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科学界定公立医院所有者和管理者的责权,探索建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推进医院院长职业化、专业化建设。 ——改革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探索实现医药分开的具体途径,改变医疗机构过度依赖药品销售收入维持运转的局面,逐步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合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完善基本医疗保障支付方式,落实财政补助政策。落实中医药扶持政策。 ——改革公立医院运行机制。深化公立医院人事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改进公立医院经济运行和财务管理制度;加强公立医院内部管理,落实各项医院管理制度,制订疾病诊疗规程并推广实施,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保障医疗质量,提高服务效率,控制医疗费用,方便群众就医。 ——健全公立医院监管机制。实施医院信息公开,完善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制度,加强医疗安全质量和经济运行监管。

谈新加坡生态绿化建设

谈新加坡生态绿化建设 【摘要】新加坡是文明岛国,风景秀丽、环境宜人,健全的法制人人遵守。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各级部门借鉴和学习。 【关键词】新加坡;园林绿化;花草树木 2012年11月20日至23日,我们一行30人在新加坡进行了学习参观、游览观光考察,感触颇深。新加坡是东南亚的一个岛国,位于马来半岛的南端,面积714平方公里人口531万。其南面由新加坡海峡与印尼相望,北面有柔佛海峡与马来西亚紧邻。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环境非常优美。 走在新加坡的大街小巷,园林绿化往往给人一种不加修饰的自然美感。处处层次丰富,草本、灌木、乔木自然搭配,各种不同树种混种而形成的自然生态比比皆是,包括路中的绿化带也绝少整齐划一,行道树及灌木皆无刻意修剪的痕迹,极少剪成几何形状的,而是任其自然舒展蓬勃地生长,但又不妨碍人行和车行的交通安全。 新加坡由若干个岛屿组成,主岛新加坡岛占全国面积的90%以上,新加坡几乎没有农村,境内草茂花繁,整洁美丽,因此又被称作“花园城市国家”。新加坡的绿化是立体的。高大的乔木、低矮的灌木,如茵的草地,相互辉映;楼房的立面绿化,立交桥和高架桥的垂直绿化相得益彰;填海造田的东海岸绿化带和游览胜地圣淘沙的绿化,这一切营造出了一个美好的绿色世界。新加坡绿化的成功应得益于他们多年来所一贯秉承的绿化理念。 1.合理规划周密设计 早在建国之初,新加坡政府就制定了建设花园城市的目标。在土地资源十分紧缺的情况下,他们提出了人均8平方米绿地的指标,并要求在住宅前均要有绿地,插缝绿化。如今新加坡市内占地20公顷以上的公园达到44个,0.2公顷的街心公园达240多个,在264条公路两旁,种植大量花草树木。如果把这些数字加在一起,那么绿化占地面积约为420多公顷。这个城市绿化目标同样非常明确,而且规划设计得十分具体。从区域性公园、绿化带、街心邻里公园,到停车场、高速路、人行道、高架桥、楼房立面等,对绿化的位置、面积、标准、责任人都有明确规定,建房规定绿化面积纳入规划蓝图,作为规划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用法令固定下来,保证实施到位,使房屋与绿化相互衬托。 2.法规护航令行禁止 新加坡的城市绿化法制健全,执行严格。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公园与树木法令》、《公园与树木保护法令》等一批法律法规先后出台。政府在加强绿化教育,提高全民绿化意识的同时,对损坏绿化的行为实行严厉处罚。例如,在公共绿化地攀枝折花将以破坏公物罪处罚,罚款不少于5000新元,同时处以一定

新加坡医院优质服务管理学习体会

新加坡医院优质服务管理学习体会 导读 本文介绍了新加坡医院的策略规划模式和笔者的参观学习体会,提出了医院优质服务的六个基本认识,同时也提出了具体操作方法,即做好医院优质服务管理需要的六项必要工作,包括善于倾听患者建议,掌握患者心理,要注重关键流程的管理,注重服务的分析测量,要突出特性,关注患者投诉并竭尽所能,培育员工的同理心。 新加坡的医疗服务水平在亚洲首屈一指,通过国际医院认证联合委员会(JCI)认证的亚洲医院中,三分之一是新加坡医院。新加坡医院凭借在医学研究、教育和医疗护理服务领域表现出来的高水准,吸引了众多外国患者前去就医,也吸引了许多国家的医学同行前去参观学习。 xx年11月23日至12月6日,笔者有幸参加了由山西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组织的为期两周的赴新加坡"心理护理技能培训班".两周时间,不仅聆听了新加坡的医疗保障体系及护理教育与管理制度、医/护患沟通等系列讲座,而且参观拜访了邱德拔医院、伊丽莎白医院、四美关怀中心、圣安德烈社区医院和阳光福利协会5所医疗机构。新加坡医院"以患者为中心"的优质服务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将参观新加坡医院优质服务管理体会总结如下。 一 新加坡医院的策略规划模式 任何一个医院的发展壮大都需要制定自己的发展策略,对未来进

行规划。新加坡医院的策略规划是采用了著名的洛杉管理学院的专家最初应用于企业的一个策略规划模式,即"一个三角形屋顶、三根长方形柱子和一个长方形地基".这个策略规划模式为新加坡医院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以房子模型为基础的策略规划中,"三角形屋顶"是形容"一个有期限的梦".即作为一个团队的领导,要告诉所有的员工医院的未来要走到哪里去,带领大家奋斗的时候,要给大家一个有期限的梦。什么是"有期限的梦",就好比树上长着的低垂果子,当经过努力跳起来是可以摘得到的,这个梦想使员工有了一个努力的方向。 房子的"三根柱子",是表示医院成功的三个关键因素。第一个关键因素是临床的表现,即医疗护理服务的高品质,是医院生存下去的重要一点;第二个关键因素是运营的表现,医院的员工都很辛苦,如何让医院的功能发挥最大的功效,运营的表现是医院发展下去的重要一环;第三个关键因素是服务的表现,患者来医院看病,钱花在医院,他希望钱发挥最大的价值,产生最大的效用,把病看好的同时要服务好,让患者心里感到很满足,所以患者心理上的满足是从医院员工服务上体现出来的。也就是说医院成功的三个关键因素是临床、运营和服务的优异表现,缺一不可。 房子的"地基",即是形容员工的行为表现。一线员工用最诚挚的方式对待患者是最重要的,否则房子会摇摇欲坠。笔者在参观新加坡邱德拔医院时看到了这样一幕:门诊大厅,一位工作人员正在接待从小车里出来的一位患者,这位患者精神不振,满脸的沮丧,这位工作人

新加坡水资源管理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

新加坡水资源管理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 新加坡是一个面积约700平方公里的城市国家,这个国家平均每天消耗大约13.6亿升的淡水,新加坡是一个缺水的国家,该国需要常年从国外进口淡水来生存。在1961年和1962年,当新加坡还是英属殖民地时的年代,该国与马来西亚签订了长期进口淡水的条约。两条约规定:到2011年和2061年以前,新加坡以1000加仑每1美分的价格从马来西亚的柔佛州(Johore)进口淡水资源。从柔佛州(Johore)进口的水源通过三个约2公里长的输水管道传输到新加坡。 1、水资源管理背景 在1965年8月,新加坡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新加坡与马来西亚的两个淡水条约的安全性成为这个新生国家重点考虑的因素。为确保马来西亚履行条约,新加坡还在联合国进行了条约的登记。 两个国家也一直在协商着存在于两国之间的淡水条约的其它可能性增补事宜。两国出于本国利益考虑,协商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新加坡希望马来西亚能恪守条约,并且提供符合一定水质标准的淡水,而马来西亚则希望能提高水价,他们期望的水价是条约中规定的15到20倍。新加坡方面认为提高水价没有问题,问题是制定合理水价的依据。 由于双方关于淡水进出口的协商陷入了僵局,新加坡在二十一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不得不制定新的计划以确保该国的淡水安全和自给自足,增加了很多有效的水资源管理措施,包括制定和执行新的水相关的政策,国家投入巨资研究海水淡化技术和废水的深度再利用技术,以及流域管理和其它类似的研究活动。 在机构方面,新加坡的公用事业局(PUB:PublicUtilitiesBoard)负责该国整个的水循环管理。在早期,新加坡的公用事业局负责管理该国的饮用水、电和煤气。在2001年4月,新加坡环境部的管理污水排放和处理的职能也移交给公用事业局。公用事业局职能的扩大允许它制定和执行历史性的策略,包括保护和扩展该国的水资源、管理暴雨洪水、海水淡化、水需求管理、社区引导、流域管理、超过团体能力的购买淡水行为、公共教育和宣传等。这个国家建成了一整套下水道收集系统来收集所有的废水和污水,并且还建造了相对独立的排水系统和下水道污水处理体系用来进行广泛的污水处理和再利用。 2、水资源的全面综合发展 新加坡在管理本国的水资源和污水及废水再利用方面非常成功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其重视水资源的全方位管理,包括管理水资源的供应和需求、污水废水和

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探析

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探析 作者:胡燕 来源:《办公室业务》 2017年第4期 【摘要】公立医院改革是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核心乃至关键环节,只有把公立医院改 革提升到体制改革的层面,实现政府医疗卫生服务管理职能的重构与转变,才能推动公立医院 管理体制和治理结构改革,从而实现全社会医疗福利最大化的医改的最终目标。 【关键词】政府职能;公立医院;管理体制 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转变社会管理方式,构建公共政策框架与公共服务体系是政府管理 体制改革的核心。公立医院是公共服务与社会福利性组织,公立医院改革不仅是我国医疗卫生 体制改革的核心组成部分,更是我国发展公共服务与社会福利制度,从而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以及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一、公立医院管理体制的改革模式 (一)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的特点。依据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的两个导向: 优化管制 和破除管制。提高医疗服务能力是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的点,提高医疗服务能力,治本策略 不在于优化政府对公立医院的行政管制,而在于取消政府对公立医院的行政管制。取消政府对 公立医院的行政管制,实际上是政府对公立医院的放权让利,但绝对不是政府对公立医院的放 权弃责,从而让公立医院陷入无政府状态。所以,取消行政管制本质上是下放管理权和上收监 督权的双向变动过程。如果将取消行政管制片面理解为下放管理权,那么必然在解放公立医院 生产力的同时,极易造成公立医院陷入“一放就乱”的局面。 (二)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的本质。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本质上是以供需矛盾为形势、以管制失灵为原因、以放权搞活为关键、以监督治乱为保障的制度安排。行政管制的“失灵” 是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的根本原因。扩大医疗资源增量的关键,不在于加大政府的人财物投入,而在于引入社会资本兴办医疗机构; 盘活医疗资源存量的关键,不在于优化政府的分配制度,而在于公立医院内生激励机制和外生竞争机制。政府对公立医院下放管理权是公立医院管 理体制改革的关键。 二、我国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公立医院外部管理上的“管办不分”与“多头管理”。我国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是在 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在较长时期内一直实行政府管、政府办的管理模式。在沿袭了计划经 济时期的模式下,由于出资人缺位,行政隶属关系复杂导致较高的组织和协调成本。而由于各 个部门关心的侧重点不同,同时缺乏统一的组织、协调和沟通机制,导致医院各个功能的条块 分割。这在很大程度上约束了医院服务效率的提高,这也就部分地解释了“看病难、看病贵” 的成因。 (二)公立医院内部管理上的“自主权不足”与“权力滥用”。由于我国公立医院的管理 权过分集中在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致使公立医院缺乏自主经营的决策权,其局部利益同生产和 经营效益无直接联系,责、权不明确,院长难以发挥自己的经营管理才能。长期以来,公立医 院院长由政府任命,院长作为公立医院法人代表负责经营管理医院。而代理国有资产的政府在 对公立医院的所有权上存在一个矛盾,即代理出资者的政府官员拥有剩余控制权而没有真正的 剩余索取权。这种不匹配的安排导致代理国有资产的政府官员不承担公立医院剩余收益风险, 也没有积极性去收集有关证据对经营者施以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最终可能是院长和医院职工控 制了医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