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造船技术

中国古代造船技术

中国古代造船技术
中国古代造船技术

秦汉时期,中国首次形成了全国性的交通网络。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首先颁布了“车同轨”的法令,用10年时间修“驰道”,以首都咸阳为中心,通达原来六国的重要都邑;开“直道”直通塞北,成为军事上的一条快速干线,抵御匈奴;开新道进军岭南,打通了五岭的阻隔;凿灵渠,沟通了长江与珠江水系。到了汉代,在秦代的基础上道路网络进一步拓展,陆路开辟了经河西走廊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海上首次派遣远洋船队访问南亚各国,建立起沟通东西方的海上航线。

而在古代广州,水乡的地理特点注定使舟船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主角。

《山海经》就有“番禺始作舟”的记载

南越国末代王曾建60吨大船

考古专家指出,岭南地区已知最早的先民马坝人居住在北江河谷的狮子岩洞,考古发现的石器时代遗址周围一二里内都有河流或湖泊。由于长期生活在河流附近,经常观看树叶树枝随水漂流,自然而然就能萌生制造在水上漂行的交通运输工具的想法。《山海经》曾记载“番禺始作舟”,说是皇帝的曾孙名叫番禺的首先发明了造船。不过也有人认为番禺是地名,指的是住在番禺地区的人民首先发明造船术,时间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时代。在广东曾经出土过汉代的独木舟,方法是“火烧制舟法”,还是比较原始的技术,但已经能够看出早期先民们对利用水域的强烈需求。

竹排、木筏和独木舟的发明,大大增强了古代岭南人民的水上活动能力。广州飞鹅岭发现的石斧和石锛,与湛江、海南等地发现的同类工具相当相似,可以推断先民们借助水道的活动范围,已经相当广阔。

随着生产的进步,那种船舱浅窄、运输载货量很小而又容易翻船的独木舟已经不适应水上捕捞和交通运输的需要,于是“舫”应运而生。所谓舫,就是将两只独木舟的船舷互相连接起来,使船体扩大一倍。

无论从文献记载还是从出土文物来看,秦汉时期的造船事业都是足以使人惊叹的。据《南越志》记载,南越国最后一个王赵建德曾派3000人往绥安县(今福建东南部漳浦县)西南的山中采伐木材造成能载重1000石(约合60吨)的巨舟,但在回来的路上发生了事故,人和舟都沉入深潭。虽然这是一次惨痛的经历,但却表明南越国时期岭南已经具备了制造大型船只的一定技术储备和经验。

著名历史学家罗香林在其记述中表示曾亲眼见到广州汉代的城砖上绘有楼船的形象。船身连船舱共有10层,船中央有一大钟,船右边有一桅,桅上张挂帽形的帆和旌旗,船边水中似乎还有浮木和档木造成的边架。这种船只行驶平稳,不怕风吹浪打,能够在近海航行,为岭南先民由内河向海洋的航线拓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便捷牛马车是陆上交通主力

根据考古和地理研究可知,作为珠江三角洲核心地带的广州周边的自然环境,在建城的2000多年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秦汉时期的这一地区水域面积远比现在广大,包括南沙、番禺,甚至芳村等区域的成陆过程还在不断进行中,因此水道就起到了今天的“高速公路”的作用。但这并不代表陆上交通就只能靠双腿步行。其实广州先民们对于“车”的需求,也是相当强烈的。

东汉陶船,1997年先烈中路出土。

1954年黄花岗出土的一件东汉陶牛车,展现了汉代人出行的一个场景。这种席篷顶牛车常为贵族或士人使用,盛行于东汉时期。有专家指出,在汉代由于经常要准备对北方游牧民族的战争,马匹是重要的战略物资,因此很多时候牛车成为民间甚至官员阶层车架的重要形式。不过随着汉帝国先后控制了北部的多个重要牧场区,马匹的繁育和补给得到了保证,马车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在广州出土的汉代车辆中,马车也时有所见,比如1955年先烈路还出土了一件陶马车,车厢虽不大但制作工整,应当已经是常见的交通工具。

舟船样式多覆盖各个阶层

著名考古、文博专家麦英豪和黎金在他们的《二千年前岭南人的衣食住行》一文中,对于古时广州和岭南地区的交通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解读。由于水网纵横,这里的陆路交通并不如中原等地发达,反而水上船运相当繁忙。在两广的汉墓中,随葬车的数量相对较少,而舟船的模型却屡有发现,还发现了秦代的造船遗址。

南越王墓出土铜提筒(右)及战船纹样在1983年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的一件铜提筒上,刻画出了四艘战船的纹样,每艘船上有6个舱室,并绘出战士和俘虏的形象,而且战士各司其职,有弓箭手,有鼓手,有持剑和钺的武士,还有专职把橹的人,但没有桨手,可见是以船尾摆橹作为动力的。

记者了解到,岭南地区发现的舟船随葬品数量相当多,不仅有船模型,还有刻画在青铜器、城砖等之上的船形纹饰,其形态也多种多样。比如广州近旁的佛山出土的附于水田边的陶船,船内只有前后两道坐板,小而简陋,适用于水乡河网地区农耕生产中的短途运输;广州东郊红花岗出土的东汉陶船,船身短而宽,底平,首尾狭窄,船有篷,篷可以随意拆卸,司篙者在舱篷上操作,这是专门行驶于浅窄河涌做短距离航行的撑篙木船;1956年在广州西村皇帝岗西汉古墓中出土的一件木制船模,结构更加复杂,船的中部有两个船舱,舱两边有走道,两舷有较高的舷板,船的前方有横架木板两块,作为掌楫者的座位,前后两个一排,共有四个木俑持桨,舱尾还有一个木俑掌舵,船上设置讲究,装饰华丽,应当属于内河上达官贵人的交通快艇。

西汉木质船模中已有舵

比欧洲早了一千多年

东汉陶船1954年沙河顶出土,是一艘航行于内河兼浅海岸的客货两用船。船分前中后三舱。船尾有望楼,船前系锚,后有舵。船头两边安插桨架三根,舱内横加梁担八条,以加强船体结构的牢固及加深吃水量,增加了负重能力,还可以使船体行驶时易于保持平稳,在风浪里不易倾覆。从这艘船的规模结构来看,说明广州人民在造船方面已经掌握了高超技术。

“舵”的发明是中国古代人民对世界造船史的一大贡献,它为航海者进行远洋航行提供了关键的技术条件。事实上,在广州西村皇帝岗西汉古墓中出土的那件木质船模中,便已经发现了舵的存在。欧洲的船到12世纪以后才装上舵这成为后来促成地理大发现的重要技术突破之一而我国在公元前就有了舵,比欧洲早了一千多年。

沙河顶出土的东汉陶船上的锚已经脱离了锚的原始阶段,表现在锚上不仅有锚爪,而且有横杆,使锚爪插入水底泥中的抓力更大,已经接近近代的锚。这只陶质船模的式样也更接近近代,装备完善,设计合理,有了部分甲板。如果说皇帝岗西汉古墓中的木质船只能称为小船的话,那么东汉古墓中的陶质船可以称得上是中型船了原船实长应当在20米左右其结构比前者复杂得多,专家推断已经具有一定的远航能力,而前者多半只能作为内河上加快速度的快艇。两种船模型的不同,正反映了从西汉到东汉造船技术的进步。

中国古代海图的发展

中国古代海图的发展 篇一:中国古代各时期航海发展现状概述 中国古代各时期航海发展现状概述 学号:20XX10710205班级:经济116姓名:张国庆 古代中国虽是灿烂黄色的农业文明,却也有自己得天独厚的航海地理条件和自然条件。中国现拥有内海渤海和琼州海峡,大陆的东面和南面有位于太平洋东部的黄海、东海和南海;中国现在海岸线长18000余公里,领海中有7000多个岛屿,岛屿线长14000余公里;现有河流中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5800余条,总长度420000公里,其中注入海洋的河流的流域面积占全部江河流域总面积的64%,此外,大小湖泊也有2000多个;还有相当重要的是沿海的风有着典型的季风气候特征。在古代中国,我国辛勤的劳动人民就开始运用自己的智慧利用这些优越的条件进行了航海的探索。 中国古代航海大致可分为六个时期:初创期,公元前221年前,即先秦时期;发展期,公元前221年-220年,即秦汉时期;徘徊起伏期,220年-589年,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繁荣期,589年-960年,即隋唐五代时期;全盛期,960年-1368年,即宋元时期;由顶锋转向停滞期1368年-1840年,即明清时期。下面就介绍一下中国古代航海各个时期的发展概况。 一、初创期

远古时期,原始社会的航海活动最早开始在新时期时代,至少在7000年前,中国已能制造原始的水上航行工具,如竹筏、木筏和独木舟等;而木帆船的出现则带来了中国造船与航海文明史上的革命,殷墟遗址出土的物件更是证明商代已开展了海外航海贸易;在西周时期,我国与越南和日本之间的海上交通已成雏形;春秋战国时期,一个沿于江海、达于淮泗的讲话交叉的综合航行网络已初步形成,海上强国的出现更是致使海上战争频发。 殷商与西周时期,人们除了会制造船舶之外,已能制成帆而利用风力航行。甲骨文用“凡”通假“帆”字,说明殷人行船已经使用帆,不过,这时的帆一般主要用在陆地江河航行中。而随着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海上活动兴起,人们航海的地理知识逐渐增加,将中国东部外测的不同水划成“北海”(今渤海)、“东海”(今黄海)、“南海”(今东海)。人们已了解到“百川归海”并一开始在沿海巡航。在这一时期,人们在认识风的同时,也对一些云雨气象有所了解,如《尚书·洪范》“月之从星,则从风雨”等都是人们在航行中注意天气变化而总结出的经验规律。人们对海洋水文特别是潮汐有一定的了解。如《尚书·禹贡》“朝夕迎之,则遂行而上”等,说明当时人们已经知道趁涨潮出海,利用海洋定向潮流,顺流而下。而此间更值得一提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海上导航技术已与天文学联系起来。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对二十八星宿和一些恒星进行了定量观测,并取得了可喜成果,并把海上航行与天文学相结合,利用北极星为航行定向。战国时期,磁石“司南”已发明。但其用途主要用于陆上定位。英尺,春秋战国时期主要

中国造船史模拟题

考试样卷 武汉理工大学考试试题纸(开卷) 课程名称专业班级公选中国造船史 一、填空(30) 1.古代中国对造船业及航海业发展的主要贡献有:、、。 2.中国最早的独木舟出现的下限年代距今为年。 3.、和是吴国(春秋)代表性的战船。 4.明代关于船的文献、专著有:、、、、。 5.顾凯之“洛神赋图”中船舶反映的主要技术特点有、。 6.秦代的三大水利工程是:、和。 7.车轮舟的首制者为时代的。 8.晚清对中国民族造船工业具有重要的影响三位人物是:、、;最早的造船厂有、。 9.考古出土的唐代著名船舶是、和。 10.《明史》及其它明代文献记的郑和宝船长、宽分别为m 、m 。采用的船型为。 二、名词解释(30) 1.隋唐大运河 2.宝船 3.福船 4.舟牧 5.木石锚 6.梗水木 7.桅夹 8.楼船 三、简述(30) 1.郑和下西洋时间、背景、意义与船舶。 2.请翻译下面一段文字,并说明这段文字论述了船舶的什么性能? “三百斛曰(舟周)。,貂也;貂,短也。短而广,安不倾危者也。” 3.中西帆的比较 四、问答(10)

单项选择题 1. 吴国(春秋)代表性的战船是()。(0分) A.余皇船 B.大翼战船 C.五牙舰 2. 中国最早的独木舟出现的下限年代距今为()。(0分) A.5000千年 B.9000千年 C.8000千年 恭喜您,您答对了! 3. 中国最早“船检官员”称为()。(0分) A.少府 B.舟牧 C.将作大匠 恭喜您,您答对了! 4. 中国车轮舟最早出现的年代和代表人物是()。(0分) A.晋,卢循

C.南宋,杨幺 恭喜您,您答对了! 5. 古代中国对世界造船业及航海业发展的四大主要贡献是()。(0分) A.水密舱,指南针,硬帆,橹 B.水密舱,垂直舵,指南针,车轮舟 恭喜您,您答对了! 6. 《明史》及其它明代文献记的郑和宝船长、宽分别为()。(0分) A.四十四丈四尺,十八丈 B.十八丈四尺,四十四尺 恭喜您,您答对了! 7. 明代关于船的文献是()。(0分) A.龙江船厂志 B.南船记 C.武经总要 恭喜您,您答对了! 8. 中国风帆出现的下限年代为()。(0分) A.西周 B.战国 C.汉 您的这道题回答错误! 本题答案:C 9. 福州船政局的创办者是()。(0分) A.林则徐 B.左宗棠

《中国造船史》教学大纲

《中国造船史》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 1.中文名称:中国造船史 2.英文名称:History of shipbuilding China 3.课程号:00340010-0 二、学时 总学时36学时其中:授课36学时实验0学时,本课程以课堂讲授和录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三、考核方式 考查 四、适用专业 全校所有专业 五、课程简介 “中国造船史”系统的讲述了从上古到现代将近八千年的中国船舶发展的历史,介绍了筏、独木舟、殷商的木板船、春秋的大翼战船、汉代的楼船、隋朝的五牙舰、唐代的车船、宋代的海船和郑和宝船等船型特征,除此之外,还介绍了汉代的船舶属具的发展过程,明清的海禁使中国的造船业从高峰跌落下来和清末的洋务运动给船舶工业带来的生机,以及对传播西方自然科学和发展教育事业的积极作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船舶工业的曲折发展和新世纪跃居成为世界造船大国的历程。 六、本门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本课程是工科课程中具有传统文化背景的课程,属于工程学科中的专业技术史学范畴,是工程学与史学、考古学相结合的跨学科课程;本课程是为培养学生开拓视野、提高文化素质、增强工科学生的文化底蕴所设置的跨学科的一门课程。借助多种媒体手段,和考古学的研究成果,由直观到抽象、由表及里,加深对历史观点和文献的理解。通过本课程学习,了解我国船舶技术发展史;了解中国古代既是造船古国,又是航海大国,我们的祖先不但有“四大发明”,而且在造船技术和航海等方面同样有许多发明创造,不但当时推进了世界造船业的发展,而且至今仍产生着深远影响;同时还要了解“闭关锁国”所带来危害,落后就要挨打。“改革开放”发展才是硬道理;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造船业所走过的艰难历程,现已跃居于当代世界造船大国行列,进而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进一步激发爱国主义精神及爱岗敬业精神,使学生从业务素质到政治思想素质都得到提高。 七、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 1内容: 绪论

【专题】中国古代航海历史时间线

【专题】中国古代航海历史时间线 中国古代能人辈出,部分航海、造船技术一度领先于世界,处于现代中的我们也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和勇气。今天,小编就来带大家从古说起,浅观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航海发展。上古时期从浮具(人是跨着一根树干,或是抱着一个葫芦作为渡水的)到腰舟(数个葫芦用绳子绑到一起,以提高渡具的浮力)到筏(将有浮力的物体绑扎在一起可以加大浮力,足以可以承受一个人的重量漂浮在水中)。筏的出现是人类摆脱水浸主动创造水上交通工具的一个飞跃标志。后又借助石斧和火(恩格斯断定)用整块木头制作成了舟(浙江余姚河姆渡发现的7000年前的新石器的遗址证明)。▼河姆渡遗址发现的舟 夏商周时期出现木板船,是造船史上一次划时代的飞跃。同样长短的木料,造出容量增大数倍的舟船。 从夏朝就开始航海活动,经证明隅夷(现在的辽宁省北镇县)与山东半岛之间设有一条定点的往返航线。 商代时人们已认识东南西北风。春秋战国时期 气象上——产生了八方风与十二方风的概念。这一时期产生了阴阳五行学说,把阴阳、五行、八卦、干支、时令、方向等都相互联系,并和一些政治主张联合起来,形成了一个网罗万物的体系。水文上——开始有所认识,海洋潮汐以及由

此而生的潮流对开航海活动影响很大。天文上——进展表现在对恒星与行星的观察的定量化上。确立东西方向,对北斗星与北极星的观测与辨认已相当精细了。出现交通运输通行证——节,水陆交通运输凭证(舟节主要用于水路运输通行;车节主要用于陆路运输通行。使用时货主与官吏各有相同的节,对核后无误才可通行)。 该时期是我国古代航海事业的形成时期。这一时期,在海上探险、大规模海上运输、海外贸易及频繁的海战中先后出现了海上强国——齐国、吴国和越国。 出现了一些固定的诸侯国之间的航线。以渤海湾口的芝罘(烟台)为中转点,北到辽东半岛,南到琅邪已有了一条南北航线。 最早的海战吴齐黄海海战。(吴王夫差在西破楚国,南降越国后,经过数年精心准备于公元前485年春,联合鲁、邾、郯等国,正式出兵北伐齐国,但以老牌临海国家齐国的胜利告终。)它中国历史上有确切文献记载可以考证的第一场大规模海战,也是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地区第一场大规模海战。标志着中国水上作战力量正式从早期的内河水军发展成为 真正意义上的海军(尽管中国古代始终没有出现“海军”这个专用名称)。吴、楚、越 吴、楚、越崛起于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以后,他们依江而居,凭借着高质量的船舶建造,其国家迅速发展。江南的

中国造船史期末论文

秦汉时期造船业的迅速发展的原因分析 --计算机103 余翔摘要: 《山海经》曾记载“番禺始作舟”,说是皇帝的曾孙名叫番禺的首先发明 了造船。不过也有人认为番禺是地名,指的是住在番禺地区的人民首先发明造 船术,时间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时代。在广东曾经出土过汉代的独木舟,方法是“火烧制舟法”,还是比较原始的技术,但已经能够看出早期先民们对利用水 域的强烈需求。 经过了动乱的春秋和战国,中国历史迎来了第一个大统一的时代——秦汉 时期。而在中国这几千年的造船史中,无论从文献记载还是从出土文物来看,秦 汉时期的造船事业都是足以使人惊叹的。各种不同用途的船型,车船,船橹,船舵,帆布的发明以及锚的使用,无一不是在造船史上的一项重大突破.文章中讲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地理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 关键词:秦汉时期、造船业、政治、军事、文化、军事、原因 在科技不太发达的古代,在没有汽车、飞机、火车的年代里,船舶不论是在人们出行,还是在货物运输,抑或在战争的取胜方面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自第一个古人发现用手臂挎住浮在水面的树木上就能漂向对岸,到如今百万吨大货轮在全世界的各大港口来回穿梭。期间,船舶的发展经历了无数的艰辛与坎坷。在中国的历史上造船业的发展历程也是异常曲折,甚至出现过倒退现象,但是庆幸的是也出现了多次高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的造船高峰出现的时间便是中国第一次的大统一时代——秦汉时期。中国历史经历了五百多年的战乱与分裂,终于又一次实现了统一。这次大统一给造船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1.地理方面

根据考古和地理研究可知,作为珠江三角洲核心地带的广州周边的自然环境,在建城的2000多年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秦汉时期的这一地区水域面积远比现在广大,包括南沙、番禺,甚至芳村等区域的成陆过程还在不断进行中. 漫长的海岸线,广阔的水域,使得我们的祖先进行水上,海上活动以及发展水上交通有了极大的便利,提供了基础的条件.并且,为了出行的方便,舟船无疑是一种方便快捷的方式.因此水道就起到了今天的“高速公路”的作用。 2.政治方面 “六王毕,四海一”秦始皇统一全国,中国形成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然而面对刚刚平息的六国,急需中央对其加强统治。这就需要有力的交通工具,鉴于地形的原因,舟船当然成为首选。秦始皇在位期间有四次海巡。第一次海巡是秦始皇二十八年,依《大戴礼.保傅》,“封泰山而禅梁甫”,即“封禅”之说。第二次、第三次分别是秦始皇二十九年和三十二年。第四次是秦始皇三十七年,有记载“十一月行至云梦,望祀虞舜于几九疑山,浮江下,观籍柯,渡海者,过丹阳,至钱唐,临浙江”。【1】到了汉朝政治虽然相对前朝较为稳定,但是皇帝巡游依然频繁。汉武帝即位后从公元前110年春到公元前89 年春期间进行了七次大规模的海巡。皇帝海巡虽然有些是为了寻求长生不老药,但是在政治方面的作用却是不可忽视的。其在促进造船业发展方面的贡献更是功在千秋。 在外交上,中国主要的对象便是日本(当时称倭国)。在日本出土的“汉倭奴国王金印”以及史书记载都可证明。“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2】。“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 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倭国之极南界也。光武赐以印绶。”【3】景初二年(公元238年),六月倭女王遣大夫难升米等朝献,魏明帝于同年十二月诏封“亲魏倭王”并赐以金印紫绶。【4】这些记载讲的就是中日的这段历史。 因为政治、外交的需要,政府便会大力发展造船业。无论是在海上,还是在内陆船舶的发展都是相当迅速的,特别是和日本的交往,更要能在海上乘风破浪的高质量舟船,才可以安全地横渡东海。 3.经济方面:

我国古代手工业管理制度

古代手工业及其管理制度 各位同仁大家下午好,今天由我对中国古代手工业及其管理制度这一讲进行简要讲解,希望不辜负大家宝贵的时间。手工业发展及其管理制度在历史学研究是冷门,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相关论著少之又少。在这一课题内部唐宋以来的研究远远多于唐代以前,这其中固然有研究材料缺乏的缘故,但研究者对这一课题的漠视和研究成果较难引起相关方面的重视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今天仅从三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说明:一是对中国古代手工业部门进行梳理,对比较重要的手工业部门,比如制陶业、制瓷业、纺织业、冶铁业、造船业、制盐业进行说明;二是我国古代手工业管理制度进行梳理,其中以宋代冶铁冶为中心进行简要考察;三是以近代广州外销画(以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十九世纪中国市井风情——三百六十行》和《18—19世纪羊城风物——英国维多利亚阿伯特博物院藏广州外销画》中的图片为参照),对茶叶、瓷器和丝织品的生产进行说明。 首先我们梳理下我国古代的手工业部门。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手工业是从农业、畜牧业中分离出来的,是社会发展的产物。那么手工业是什么时候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呢?根据考古发现,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距今7000—4000年)的文化遗存中我们发现有漆黑发亮、薄如蛋壳的陶器,还有精致的骨器、玉器、象牙器和丝织品(甘肃临夏大河庄和秦魏家墓葬/钱山漾遗址),这些手工艺品的的发现使我们基本上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原始公社晚期,手工业已从农业、畜牧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这一时期制陶技术已渐趋成熟,纺织技术可能已经发明出来。夏商周时期,人们对自然地改造能力进一步增强,制陶技术更进一步提高,纺织业在西周也成为一项重要的手工业,酿酒技术也开始出现。当然作为国之大事的“祀”和“戎”所需要的青铜礼器与兵器、玉器和车马器等在官方的主持下也迅速发展起来,成为当时手工业的主要部门。下面重点介绍一下制陶业、青铜铸造业和纺织业: 一、制陶业。陶器制造业是我国古代最早出现的手工业部门之一,传统的观点也把制陶术的出现看作区分新旧石器时代的标志之一。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距今7000—4000年),陶器在我国各主要文化遗存中均有发现,比较著名的有龙山文化黑陶高柄杯。陶器按照颜色可分为:红陶、灰陶、黑陶、白陶;按照用途可分为:炊器、食器、水器、工具、乐器、储藏器。陶器的制作主要有以下环节:对陶土的处理;成型;修饰和烧制。新石器时代早期陶土一般不经过淘洗,中期以后则按照用途的差异,对陶土进行处理:有的掺入参合料,如砂粒、稻壳、植物茎叶或蚌壳等,目的在于增强陶器的耐热应变能力,避免在加热后破裂,即为夹砂陶;有的经淘洗去除杂质,制成较为细腻的陶器,即为泥制陶。成型方法可分为两种,即手制法和轮制法。手制法又可分为捏塑法、泥条盘筑法、模制法。轮制法是指将泥料放在转动的轮盘上,用手提拉使之成形。陶器成型以后要进行修饰,主要是将陶胚表面磨光;施加陶衣,使陶器表面看起来光亮一些;绘彩和施加纹饰等步骤。陶器修饰完以后就进入烧制环节,如果烧制成功的话,一件陶器就制作完成了。在这里说一下,瓷器的制作方法和陶器类似,只是一些环节上技术要求更高。在陶土上,瓷器需要比较优质的陶土,比如说高岭土;在陶土的处理上,瓷器比陶器要严格的多;在修饰上,晚清时期的青花瓷器需要画青花、上釉等关键程序。在烧制上,瓷器需要温度更高的锅窑。 二、青铜铸造业。青铜铸造业是商周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手工业部门。商周铜器为青铜,即铜、锡、铅的合金。商周青铜器的制作采用的是陶范法的方法。西周时期出现了一模翻制数范的工艺和焊接技术。春秋时期更是出现了错金银、错铜和鎏金技术。所谓错金银是指在青铜器表面嵌入红铜片或金银丝的工艺。即用金银丝、铜片嵌入青铜器,构成纹饰或文字,然后错平磨光。秦汉时期发明了失腊法铸造工艺,镶嵌、焊接、细线刻镂等技术也有所发展。

中国的航海有着悠久的历史

中国的航海有着悠久的历史,对历史经济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意义。在陆上交通工具不发达的时代,船舶运输担当着主要的交通工具。从"刳木为舟,剡木为楫"到郑和下西洋,再到现代的先进的远洋技术,中国航海有着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国同时通过海路走向世界, 同世界各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 发展友好关系, 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 人类使用船舶作为运输工具的历史,几乎和人类文明史一样悠久。从远古的独木舟发展到现代的运输船舶,大体经历了四个时代:舟筏时代、帆船时代、蒸汽机船时代和柴油机船时代。 舟筏时代人类以舟筏作为运输、狩猎和捕鱼的工具,至少起源于石器时代。中国1956年在浙江出土的古代木桨,据鉴定是四千年前新石器时代的遗物。说明舟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史前年代。 独木舟原始人类将巨大树干用火烧或用石斧加工成中空的独木舟,是最古老的水水上运输工具。它的踪迹遍于全世界,至今在南美洲和南太平洋群岛的居民,仍使用独木舟作为生产和交通工具。 筏远古人类就知道将树干、竹竿、芦苇等捆扎成筏,或用兽皮做成皮筏,在水上漂行。筏较独木舟吃水浅,航行平稳,而且取材方便,制造简易。在中国东南山区溪流中,使用竹筏作为交通工具迄今仍然相当普遍。 木板船进入青铜器时代以后,人类对木材的加工能力提高了,于是将原木加工成木板来造船。木板船可以造得比独木舟大,性能比筏好。木板平接或搭接成为船壳,内部用隔壁和肋骨以增加强度,形成若干个舱室。早期的木板船,板和板之间、船板和框架构件之间是用纤维绳或皮条绑缚起来的,后来用铜钉或铁钉连接。板和板之间则用麻布、油灰捻缝,使其水密。 桨、篙和橹舟筏时代的船舶靠人力来推进和操纵,所用的工具为桨、篙和橹。桨不受水域深度和广度的限制,在地中海区域应用极为广泛。古罗马的划桨船,用奴隶划桨,一船桨数多至数十根甚至百余根。篙可以直接触及水底和河岸,使用轻便,主要用于浅水航道。橹是比桨先进的划船工具,效率高而不占水面,兼具推进和操纵航向的功能,在中国内河木船上广泛使用。 帆船时代据记载,远在公元前四千年,古埃及就有了帆船。中国使用帆船的历史也可以追溯到公元以前。从15世纪到19世纪中叶,是帆船发展的鼎盛时期。15世纪初中国航海家郑和远航东非,15世纪末C.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他们

中国传统船舶研究现状

中国传统船舶研究现状 席龙飞 (武汉理工大学造船史研究中心顾问教授) 一、中国作为造船古国对世界造船技术作出过重大贡献 中国是国土广袤的大陆国家,黄河和长江作为母亲河哺育了中华民族并使中国以其古老的文明而著称于世。中国又是具有漫长海岸线和辽阔海面的海洋国家,内涵丰富的海洋文化,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上个世纪的70年代,在浙江的河姆渡文化遗址曾出土过七千年前的雕花木桨[1],在2002年,又在浙江萧山跨湖桥文化遗址出土了八千年前的独木舟[2][3],这些都是极有力的证明。 中华的古老文明,正是通过海上,在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之间得以交流,甚至使中国的文明通过朝鲜半岛又辐射到日本列岛。中华的古老文明,也是通过海上漂流,传播到东南亚的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苏拉威西等许多岛屿,甚至远播到太平洋中部的波利尼西亚诸岛。产生于河姆渡的典型器物“有段石锛”,按着一定的时间序列,次第传播到上述诸多海岛上,正是极为重要的依据,这已为中国和世界的著名考古学家所公认[4]。 中国发明的船尾舵、水密舱壁、车轮舟和指南浮针,是对世界造船技术的重要贡献[5]。美国科技史学者罗伯特·K·G·坦布尔,在1986年出版的《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6]一书中,概述“中国的100个世界第一”。他在“西方受惠于中国”的序言中写道:“如果没有从中国引进船尾舵、指南针、多重桅杆等改进航海和导航的技术,欧洲绝不会有导致地理大发现的航行,哥伦布也不可能远航到美洲,欧洲人也就不可能建立起那些殖民地国。” 二、对传统船舶研究的组织与整合 1、中国的研究工作起步较晚 英国剑桥的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早在1954年就出版了他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第I卷[7]。 在上个世纪的70年代初,美国学者巴斯(George F. Bass)出版了《海事史》[8]。在此之后,英国学者肯甫(Peter Kemp)有《船舶史》[9]问世。日本学者上野喜一郎在1980年出版了上、中、下三卷本的《船的世界史》[10]。甚至,美国学者斯万森(Bruce Swansen)还出版了专门介绍中国传统船舶的著作《龙的第八次航程》[11]。 与美、英、日诸多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对传统船舶的研究起步较晚,其原因是众所周知的。直到1949年,我们的国家方始结束近百年的战乱频仍、积贫积弱的局面。 中国第一篇研究传统船舶的力作《中国船舶发展简史》[12],是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杨槱

造船史

1.中式帆装的组成、结构特点、工作原理。与西式帆的比较。 2.中国造船与航海四大发明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对世界造船和航海的影响。 3.郑和下西洋,海权与国家的发展。 4.评点古代中式船的结构及工艺特点。 1中华文明是黄土内陆文明的说法为什么不对? 答:河姆渡和萧山跨湖桥都属于海洋文化遗址文明、文化、新石器时代 2怎么理解有段石锛对中国及亚太舟船历史的影响? 答:石锛磨制石器的一种。长方形,单面刃,有的石锛上端有“段”(即磨去一块),称“有段石锛”。装上木柄可用作砍伐、刨土。是新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主要的生产工具。(1)可以伐木,为造船提供材料;(2)提高了生产力(3)为造船提供了工具 3独木舟在我国出现的年代、特点及意义。 答:最迟不晚于8000年前,以一段木头制成,解决了浸泡水寒之苦 4我国出土的新石器时代舟文化器物。 答:河姆渡桨,跨湖桥独木舟 5中国最早的船检官员 答:公元前10世纪的舟牧 6古文字与舟船文化的关系。 答:甲骨文属于象形文字,从甲骨文中可以看出古代传文化的发展。也可看出古代船的外观及使用方式。如甲骨文中“舟”字,可看出所表征的舟,是由纵向和横向构件组合成的。由甲骨文中的“般”,可看出一个人持桨或蒿使船旋转移动。 7中国舟船的四大发明是什么?年代、意义。 答:船尾舵东汉水密舱壁晋代义熙年间车轮舟晋代义熙十三年指南针公元前4世纪到3世纪 8中国人早期的渡水工具有哪能些? 答:葫芦,皮囊,筏子,皮船 9为什么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科学思想的奠定时期? 从世界范围来看,基本所有文明的文化根基都是在这个历史时期形成的,因此有学者称这一时期为“轴心时代”.从中国历史来讲,时至春秋战国,我们在思想文化艺术等方面已经有了很深的积淀,又适逢社会产生了较深刻的变革,所以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诸子百家对以往思想文化进行了总结,同时又根据我们的文化传统以及当时的社会情况做出了许多自己的发挥创造.我们后世的思想基本没有超出他们的思想范围,所以说春秋战国时期奠定了中国文化的根基. 10对中国舟船文化的发展有什么影响?先秦时期典型的船舶。 春秋时的冶铁技术已有所发展。铁制工具的出现则进一步推动了生产,手工业的分工更加细密,木工技术达到了新的水平。我国古代的建筑工匠公输氏名般,即春秋时鲁国人鲁班,为传统造船技术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用途上来看,有民用和军用的船舶,也有河湖船舶和航海船舶。 11邛沟、泛舟之役、 答:泛舟之役:公元前647年秦用船运粮给晋 12秦代有三大水利工程与造船业 答:都江堰、郑国渠、灵渠并称为秦代三大水利工程 13秦皇巡海的意义及对造船业的影响 答:显示了当时船舶的发达,对造船业有这巨大的推动作用

人类的航海史

人类航海史 所谓航海,就是人类在海上航行,跨越海洋,由一方陆地去到另一方陆地的活动。在从前是一种冒险行为,因为人类的地理知识有限,彼岸是不可知的世界。人类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有航海活动。当时中国大陆制造的一些物品在台湾岛、大洋洲,以至厄瓜多尔等地均有发现。公元前4世纪希腊航海家皮忒阿斯就驾驶舟船从今马赛出发,由海上到达易北河口,成为西方最早的海上远航。公元前490年,在波斯与希腊的海战中,希腊就曾以上百英尺长的战舰参战。中国汉代已远航至印度,把当时罗马帝国与中国联系起来。唐代为扩大海外贸易,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船舶远航的亚丁湾附近。在当时的科学技术条件下,航海是靠山形水势及地物为导航标志,属地纹航海;而以星辰日月为引航标志的,则属天文航海技术之一钟。指南针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发明,宋代将其应用到航海上,解决了海上航行的定向,也开创了仪器导航的先例。现代船上使用的磁罗经,是12世纪船用磁罗经传入欧洲后,由英国人开尔文改进了的海军型磁罗经。助航设施灯塔很早就已使用。公元前280年在埃及亚历山大港建造了高60多米的灯塔。1732年英国在泰晤士何口设置了灯塔。1767年在美洲特拉华设立了浮标。公元15世纪是东西方航海事业大发展时期。1405~1433年,中国航海家郑和率船队七下西洋,历经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远航至非洲东岸的索马里和肯尼亚一带,成为中国航海史上的创举。1420年葡萄牙创办了航海学校;船长迪亚士在1487年航海到非洲最南端,命名该地为好望角;1497年伽马率船队从里斯本出发绕好望角到印度。此后葡萄牙人又到达中国、日本。1492年10月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1499~1500年,意大利航海家亚美利哥2次登上美洲大陆考察,证实这片陆地是一片新发现的陆地,而不是哥伦布当年认为的印度岛屿,故命名新大陆为亚美利加洲,简称美洲。16世纪始,航海技术迅速发展。1569年地理学家墨卡托发明的投影成为现代海图绘制的基础。进入20世纪后,现代航海技术取得重大成就,60年代出现奥米茄导航系统,随后又出现和应用了卫星导航系统、自动标绘雷达等。航海要求船舶迅速而安全地行驶,在现代条件下,需采用现代导航设备,了解国际水运法规,世界各国海上交通管理制度。为保证人身、船舶、货物和海洋环境的安全,船舶上还需设置救生、防火、防污染设备和航海仪表及通信设备等。 中国古代航海史 中国的航海有着悠久的历史,对历史经济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意义。在陆上交通工具不发达的时代,船舶运输担当者主要的交通工具。从“刳木为舟,剡木为楫”到郑和下西洋,再到现代的先进的远洋技术,中国航海有着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国同时通过海路走向世界,同世界各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发展友好关系,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 远古时代,中国先民就先后制造出木筏和独木舟,并发展了对沿海岛屿的海上交通。 商代,中国出现木板船,据甲骨文记载,商王武丁曾派人乘船追捕从海上逃亡的奴隶。在商代航海的发展过程中,木板船逐渐与风相结合,逐步出现了风帆船,且航海者逐渐积累出了风的季节变化规律。 春秋战国时期,燕、齐、吴、越诸国位于东部沿海,航海活动频繁,相互间还进行海上征战,如公元前485年,吴王夫差派大臣自海上伐齐,但在黄海海域被齐国舰队击退。但当时航海还只限于近海。秦汉时期,由于中国统一,国立强大,航海活动开始从近海走向远洋,从国内走向国外。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14年开拓岭南,为航

中国历代航海技术发展概述

一、先秦时期 殷商与西周时期,人们除了会制造船舶之外,已能制成帆而利用风力航行。甲骨文用“凡”通假“帆”字,说明殷人行船已经使用帆,不过,这时的帆一般主要用在陆地江河航行中。而随着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海上活动兴起,人们航海的地理知识逐渐增加,将中国东部外测的不同水划成“北海”(今渤海)、“东海”(今黄海)、“南海”(今东海)。人们已了解到“百川归海”并一开始在沿海巡航。同时,人们在江河和航海过程中,逐渐认识了风,并利用风和帆航行。 在这一时期,人们在认识风的同时,也对一些云雨气象有所了解,如《尚书·洪范》“月之从星,则从风雨”等都是人们在航行中注意天气变化而总结出的经验规律。 这一时期,人们对海洋水文特别是潮汐有一定的了解。如《尚书·禹贡》“朝夕迎之,则遂行而上”等,说明当时人们已知知道趁涨潮出海,利用海洋定向潮流,顺流而下。 值得一提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海上导航技术已与天文学联系起来。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对二十八星宿和一些恒星进行了定量观测,并取得了可喜成果,并把海上航行与天文学相结合,利用北极星为航行定向。战国时期,磁石“司南”已发明。但其用途主要用于陆上定位。英尺,春秋战国时期主要以太阳和北极星为海上导航标志。 总之,先秦时期的航海技术已有一定的基础,人们对海洋的认识逐渐深刻,对洋流、风力、潮汐,和海上天文、气象知识有一定的认识,利用太阳和北极星为海上导航标志,并发明了海上测天体高度的仪器。 二、秦汉时期 秦汉时代的远洋航海,人们已开始自觉使用季风航海。中国人已掌握了西太平洋与北印度洋的季风规律,并已应用于航海活动。实际上,东汉应勋在《风俗通义》已经提到:“五月有落梅风,江淮以为信风。”,“落梅风”意即梅雨季节以后出现的东南季风。两汉时期人们只有利用季风,才能做远洋航行。 在先秦时期天文导航的基础上,秦汉时期的导航技术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据《汉书·艺文志》载,西汉时海上导航的占星书已有《海中星占验》十二卷,《海中五星经杂事》二十二卷等有关书籍总计达一百三十六卷之多,可能是中国航海人员载航海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天文经验和规律。其内容应是记录航海中对星座、行星等位置判定以确认航线。 除天文导航外,地文导航与陆地定位在航海中也占十分重要的地位。 汉时,人们已能利用“重差法”精确测量海上地形地貌。唐代李淳风《海岛精算》记载了这种利用矩或表进行两次观测,可求得海岛之高度和与船的距离,这对后世航图的测绘及航程的推算具有深远的影响。 汉时,人们对潮汐已不仅局限与水面的涨落,而能找出其中的原因。王充在《论衡·书虚篇》第一次科学地将潮汐成因与月球运动联系起来,反映了人们对潮汐认识的进步,同时对人们航海借海潮流向进出港湾有一定的帮组。并开辟了三条重要航线,分别是:1.北起辽宁丹东,南至广西白仑河口南北沿海航线。2.从山东沿岸经黄海通向朝鲜、日本。3.海上丝绸之路:徐闻、合浦航线 总之,秦汉时期造船业发达,已能利用季风航行,天文和地理导航几时进一步提高,并能对潮汐现象做出科学合理的解释,航海技术的进步,使中国已步入了世界先进航海国家的行列。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中国造船厂造船实力榜前十名(个人所做排名仅供参考)

中国造船厂造船实力榜前十名(个人所做排名仅供参考)

中国造船厂造船实力榜前十名(个人所做排名,欢迎不同意见): 1、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2004年,公司的完工总量位居中国各船厂之首。2005年,成为中国第一家年造船总量突破200万载重吨的船厂。2006年造船完工总量又达到了历史性的311.5万载重吨,接近于2000年的全国造船总量,不仅是我国率先超越300万载重吨大关的船厂,而且,还是我国唯一一家年造船总量和手持订单双双进入世界十强行列的造船企业,在中国船舶工业的发展史上又矗立起了一座丰碑,被誉为“中国第一船厂”。 爱你需要太多理由吗? 2、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大连造船厂):大连造船重工有限责任公司是我国大型船舶出口基地和国家重点保军企业。建国以来先后建造各类船舶2700 余艘,其中舰船43 个型号818 艘,被誉为“海军舰艇的摇篮”。八十年代初,在国内船厂中率先打入国际船舶市场,产品远销欧、美、亚16 个国家和地区,先后创造了中国造船史上的三十多个第一。大连新船重工有限责任公司是我国最大规模的现代化船舶总装企业

和大型船舶出口基地企业,在国内最先开发建造了30 万吨超大型油轮和FPSO 等海洋工程产品,在国际造船界和航运界享有盛名,连续多年在国内船厂中排名第一,被国外媒体称为中国造船业“猛追日、韩的旗舰”和“最具国际竞争力的船厂”,在2004 年国外权威杂志对世界大型船厂最新排名中,跻身第七位。大连船舶重工是中国最早建造10 万吨以上大型船舶的船厂,建国以来,先后为国内外船东建造各种类船舶2700 艘,从五十年代中国第一艘万吨轮,七十年代第一艘导弹驱逐舰、八十年代中国第一艘出口船,直到九十年代中国第一艘VLCC ,大连船舶重工不仅是创造了中国造船史上60 多个“第一”,更给快速发展的中国造船业带来了无数荣耀。依靠现代化基础设施和雄厚的技术力量作为保证,大连船舶重先后开发和设计建造了代表中国造船能力的30 万吨超大型油轮(VLCC )、代表中国造船技术水平的4668TEU 集装箱船和代表中国造船管理水平的23 万吨浮式生产储油船(FPS0 )等标志性产品,以及 2.8 万吨多用途集装箱“梦幻型”系列船、 4.4 万吨成品油轮“中国大连型”系列船、具有当代世界先进

中国古代造船术的五大发明中国科技史概论论文

中国古代造船术的“五大发明” 方燕儿Pb04204026 我出生在四面是海的舟山群岛上,听着悠长的船笛长大。记得儿少时,最喜欢迎着咸咸的海风,漫步在停靠着一排排船只的码头。望着各式各样的船,心里充满好奇与惊喜——在茫茫大海上,古代的船又是如何承受着巨大的重量,却依旧能够航行自如从不迷失方向?古人们在造船术上到底创造了哪些伟大的发明?…… 至今我乘船经历不下百余次,也踏上过不少种类的甲板——木制的渔船,普通的客船,雄伟的军舰……而那份好奇也随之越加强烈,于是我带着那份好奇去寻求那个跨越历史的答案。 我国幅员辽阔,海洋国土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绵长曲折的海岸线由东向南延伸,大陆岸线1.8万公里,岛屿岸线1.4万公里。我国的版图由于海域的加入而增加三分之一,因此我国不仅是一个大陆国家,也是一个海洋国家。 自古以来我国海上航运事业就很发达,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七次下西洋等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考古资料表明,河姆渡文化等新石器时代的先民是发明舟楫和征服海洋的先躯,河姆渡遗址第三、第四文化层出土六只木桨,并采集到夹碳陶舟模型两件。[1]这说明距今大约7000年前,中国的先民已经开始了水上活动。 中国航海事业的繁荣显然离不开古代造船术上的发明,其中很重要的发明创造便是橹、船尾舵、多桅多帆、指南针和水密舱壁技术,这“五大发明”使得延绵不绝的中华造船术曾领先于世界,并且对世界造船史做出了巨大贡献。 橹 “在旁曰橹。橹,膂也。用膂力然后舟行也。”这段记载出自东汉刘熙的《释名》[2],由此可推断橹的出现最晚是在汉代。早期的橹被设在船舷两侧,而现今一些小船上的橹几乎都在船尾。 橹,与桨相比较具有更高的效率。桨在使用时要用手划,属于间歇做功,而橹则是左右连续不断地摇,属于不间歇地做功。橹对舟船推进是连续的,这在推

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形态、对外贸易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学案 班级_____ 小组________ 姓名_______ 编号:02 1 专题二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形态、对外贸易 【专题线索】 【主干问题提示】 3.手工业的成就、特点。 1、领先世界,广受赞誉,但没有实现重大突破。 2、生产部门不断增加,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分工越来越细;生产技术不断进步 3、明中后期出现了专门的工商业城镇;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4、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5、手工业生产布局随经济重心南移而相应变化 二、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

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人教版) 中国的对外贸易,历史悠久。西汉时,由于开通了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唐朝时,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在这里设有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两宋时,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至非洲的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海外贸易税收甚至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元朝时,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在此停泊的外国海船经常在百艘以上,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官府控制下的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中,朝贡贸易即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占有重要地位。这种朝贡贸易,往往“厚往薄来”“倍偿其价”,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明清时期,因为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那时候,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出口商品仅占市场商品总量的3%左右。 三、丝绸之路 ㈠.概念 "陆上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国腹地与欧洲诸地的陆上商业贸易通道,形成于于公元前2世纪与公元1世纪间,直至16世纪仍保留使用,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形成其基本干道。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因此,当德国地理学家Ferdinand Freiherr von Richthofen 最早在19世纪70年代将之命名为"丝绸之路"后,即被广泛接受。 海上丝绸之路:汉武帝以后,西汉的商人还经常出海贸易,开辟了海上交通要道--海上丝绸之路。西汉中晚期和东汉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真正形成并开始发展。西汉时期,南方南粤国与印度半岛之间海路已经开通。汉武帝灭南越国后凭借海路拓宽了海贸规模,这时"海上丝绸之路"兴起。《汉书·地理志》记载,其航线为:从徐闻(今广东徐闻县境内)、合浦(今广西合浦县境内)出发,经南海进入马来半岛、暹罗湾、孟加拉湾,到达印度半岛南部的黄支国和已程不国(今斯里兰卡)。这是目前可见的有关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文字记载。[ ㈡. 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 汉代:陆路为主;海路发端;唐代:陆海并举,全面繁荣; 宋代:海路为主,陆路中断;元明:陆路一度恢复;海路再度繁荣并走向衰落; 【补充】宋代对外贸易以海路为主的原因。 1、政治: (1)实力下降,陆路中断;(2)政府积极的对外贸易政策; 2、经济:经济重心的南移; 3、文化(科技):造船和航海技术发达; 4、比较:海路比陆路更安全,载重量更大,成本更低; 5、国际:周边环境的和平安定与经济发展。 对外贸易衰落的深层原因 1、经济: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决定作用;(保守封闭、外部需求有限) 2、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束缚;(重农抑商、海禁与闭关锁国) ㈢、思想:儒家思(理学)的消极影响。(重义轻利、天朝上国观念) ㈢影响:1.促进了内地和边疆各族经济的交流、经济的发展,

船的起源与历史

古代船的起源与发展史 中国的舟船文化至少可追溯到一万年前,历史上中国创造了古代世界最丰富多样的船型,曾为人类造船与航海业的发展奉献过许许多多伟大的发明。船是水路主要运输工具。船的起源国尚无定论。早在公元前6000年,人类已在水上活动。世界上最早的船可能就是一根木头,人们试着骑到水中漂浮的较大的木头上,从而想到了造船。 一、浮具:浮具是人类最早使用的水上工具。浮具所使用的物料包括倒下的树干、脱落的树枝,以及随处可见的竹竿和芦苇。树干、竹竿、芦苇等本身浮力小,需要束捆起来使用;而葫芦则具有体轻、浮力大、防水性强的优点。古人一般将三、四个葫芦串接起来,缚在腰间,入水后人半沉半浮,利用手脚划水前进,古代称这种浮具为腰舟。 二、筏子:筏子的制作材料多为树干、竹竿、芦苇等长条形的物体,把它们横向排列,然后用野藤、草绳、皮条捆扎起来。后来,人们又将树干或竹竿扎成长方形框架,在框内缚上其他具有浮力的物体,如皮囊、葫芦、陶器等,以制成不同材料的浮筏。与单体浮具相比,筏子的浮力增强了,行驶时更平稳和安全;筏面面积扩大,可运载更多货物,人在筏面上可立可坐,无需使半身浸在水里。筏子确实是一种更为有效的水上工具。 三、独木舟:独木舟最迟在大约七千年前就已经出现,初时的独木舟结构极为简单,一般是捞取一段槽状朽木并将其内部稍加整理,或者将一段树干砍挖成槽,然后削去外面的旁枝和树杈。当时制造独木舟的主要工具是石刀、石斧等,以如此简陋的工具制造独木舟,特别是在整段树干上挖槽,当然是困难重重,所以制造独木舟时必须使用火。 四、木板船:早期的木板船是比较简单的,而且还保留着独木舟的某些痕迹。1979年上海市川沙县出土的唐代木船,其船底就是由三根独木舟前后连接而成,中间挖空成槽,两侧再加舷板,先弯成弧形,再将它钉在船底上。这条古船虽然在不同部位保留着独木舟的特点,但显然已经是独木与板材复合组装的木板船。 五、舫:舫就是两船并列。中国早在西周时就有舫,汉代也常使用。舫的船行速度较慢,但航行时相对地平稳,古代皇室、贵族们往

中国四大航海船

中国四大航海船 中国四大航海船 专题简介 福船和广船、沙船、鸟船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船。15世纪是中国帆船发展鼎盛时期,造船工艺和技术领先世界,而福船是当时应用最广泛、最具代表性的船型之一。 福船 福船,亦称“大福船”,是一种尖底海船,以行驶于南洋和远海著称。也是明代一种巨型战船。宋人说:"海舟以福建为上。"明代我国水师以福船为主要战船。抗倭名将戚继光说:“福船高大如城,非人力可驱,全仗风势,倭船自来矮小如我小苍船,故福船乘风下压,如车碾螳螂。斗船力而不在斗人力。” 古代福船高大如楼,底尖上阔,首尾高昂,两侧有护板。全船分四层,下层装土石压舱,二层住兵士,三层是主要操作场所,上层是作战场所,居高临下,弓箭火炮向下发,往往

能克敌制胜。福船首部高昂,又有坚强的冲击装置,乘风下压能犁沉敌船,多用船力取胜。福船吃水四米,是深海优良战舰。郑和下西洋船队的主要船舶叫宝船,它采用的就是中国古代适于远洋航行优秀船型--福船型。《明史·兵志四》:“(大福船)能容百人。底尖上阔,首昂尾高,柁楼三重,帆桅二,傍护以板,上设木女墙及炮床;中为四层,最下实土石,次寝息所,次左右六门,中置水柜,扬帆炊爨皆在是。最上如露台,穴梯而登,傍设翼板,可凭以战。矢石火器皆伏发,可顺风行。” 福船特有的双舵设计,在浅海和深海都能进退自如,宝船是商人和海盗们对超大型福船的通称,这种船适合近海贸易,载人和载货量均是一流,船体宽大结实,百叶窗一样的木质船帆可以使用很多年不换。前进速度慢而稳,通常用来运载瓷器等易碎物品,只有泉州到吕宋之间海盗较少的海面上,这种船才出现。 扩展阅读: 福船百科 中国船舶发展史。 跑船是什么类型的工作。 中国古代四大船分为哪四类?

武汉理工大学中国造船史答案

1中华文明是黄土内陆文明的说法为什么不对? 答:河姆渡和萧山跨湖桥都属于海洋文化遗址 文明、文化、新石器时代 2怎么理解有段石锛对中国及亚太舟船历史的影响? 答:石锛磨制石器的一种。长方形,单面刃,有的石锛上端有“段”(即磨去一块),称“有段石锛”。装上木柄可用作砍伐、刨土。是新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主要的生产工具。 (1)可以伐木,为造船提供材料; (2)提高了生产力 (3)为造船提供了工具 3独木舟在我国出现的年代、特点及意义。 答:最迟不晚于8000年前,以一段木头制成,解决了浸泡水寒之苦 4我国出土的新石器时代舟文化器物。 答:河姆渡桨,跨湖桥独木舟 5中国最早的船检官员 答:公元前10世纪的舟牧 6古文字与舟船文化的关系。 答:甲骨文属于象形文字,从甲骨文中可以看出古代传文化的发展。也可看出古代船的外观及使用方式。如甲骨文中“舟”字,可看出所表征的舟,是由纵向和横向构件组合成的。由甲骨文中的“般”,可看出一个人持桨或蒿使船旋转移动。 7中国舟船的四大发明是什么?年代、意义。 答:船尾舵东汉水密舱壁晋代义熙年间车轮舟晋代义熙十三年指南针公元前4世纪到3世纪 8中国人早期的渡水工具有哪能些? 答:葫芦,皮囊,筏子,皮船 9为什么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科学思想的奠定时期? 从世界范围来看,基本所有文明的文化根基都是在这个历史时期形成的,因此有学者称这一时期为“轴心时代”.从中国历史来讲,时至春秋战国,我们在思想文化艺术等方面已经有了很深的积淀,又适逢社会产生了较深刻的变革,所以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诸子百家对以往思想文化进行了总结,同时又根据我们的文化传统以及当时的社会情况做出了许多自己的发挥创造.我们后世的思想基本没有超出他们的思想范围,所以说春秋战国时期奠定了中国文化的根基. 10对中国舟船文化的发展有什么影响?先秦时期典型的船舶。 春秋时的冶铁技术已有所发展。铁制工具的出现则进一步推动了生产,手工业的分工更加细密,木工技术达到了新的水平。我国古代的建筑工匠公输氏名般,即春秋时鲁国人鲁班,为传统造船技术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用途上来看,有民用和军用的船舶,也有河湖船舶和航海船舶。 11邛沟、泛舟之役、 答:泛舟之役:公元前647年秦用船运粮给晋 12秦代有三大水利工程与造船业 答:都江堰、郑国渠、灵渠并称为秦代三大水利工程 13秦皇巡海的意义及对造船业的影响 答:显示了当时船舶的发达,对造船业有这巨大的推动作用 14汉代海上丝绸之路 答:汉武帝开辟了到达斯里兰卡和印度半岛的海上丝绸之路 15汉代对中国船舶发展的主要贡献: 汉武帝开辟了到达印度半岛和斯里兰卡的海上丝绸之路。还有很多发明创造,如桨、橹、船尾舵、风帆等船舶推进工具的日益完善和广泛使用,横隔舱造船结构的重大贡献等。 16发明船尾舵的意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